成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3-02 06:54:33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1428 跟帖次数 7

第一个渊源:源于容成氏,出自远古帝王容成氏世系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

在史籍《姓氏词典》中引《新纂氏族笺释》注释:“容姓出自大容氏。”大容氏部落后派生出容成氏族,即传说中的大容氏“生”容氏。

在典籍《庄子·胠箧》中记载:“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

结绳记事,是渔猎经济时代先民的记事方法,说明容成氏约处在伏羲氏前后。在史籍《春秋元命苞》中记载:“庸成氏八世。”在典籍《庄子·胠箧》中又记载:容成至神农氏时期,先民“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此十二氏皆古帝王。”容成氏世代以此为号,出任氏族或部落首领。

女娲氏去世后,容成氏去世后,容成氏(不知何代)还曾为“王”,成为当时天下氏族“盟主”。

容成氏的部落居住和活动区域在容地一带(今河北容城)。传至炎帝末代时,容成氏族部落适居于空桐(今甘肃平凉)。古代人不明白传说人物的世代为“一个号”,便说他们是神仙,长生不老。陈士元在《姓觿》中就说:“《路史》云:庸,‘古帝容成氏之后。’《韩非子》有容成子。《列子》云:‘黄帝与容成子居空桐之上。’《庄子》云:‘老子师容成’。”《列仙传》云:“容成公者自称黄帝师,见于周穆王,能善补导之事。”

在典籍《集韵》中,则认为容成氏是高阳氏八恺之一的“仲容之后”。在史籍《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记载有“仲容之国”。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容成氏的传说已相当广泛。黄帝东迁涿鹿(今河北巨鹿),容成氏为臣属,部落复迁回容城。

关于大容氏,其踪迹已无法考据,但容成氏传至黄帝之臣的时代,则事迹较明。

请学者张澍所补注的《世本》中记载:“容成作调历,宋衷注:‘容成,黄帝之臣。’澍按容成因五量,治五气,起消息,察发敛,作调历,岁纪甲寅,日纪甲子而时节定”。“《史记·索隐》曰:《世本》及《律历》云:黄帝使…‘容成综斯六术而著调历。’《后汉书》注引《博物志》云:‘容成氏作历,黄帝史官’。”《汉书·艺文志》载有《容成子》十四篇、《容成阴道》二十六卷。何光岳释:“虽然这两部古籍都系春秋战国时人所假托之作,却也说明容成氏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著名氏族部落。而且他们在上古时代,文化很发达,已经够造历法。舜时的八恺之一仲容氏,也是容成氏的支系。据此看来,容成氏属于黄帝系部族集团的成员。”

其祖先容成氏时,还没有族属。在史籍《穆天子传》中,记载有“容氏国”。丁山注:容氏国在河北容城县。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曾和炎帝榆罔联合,与蚩大战于阪泉(今河北怀来)、涿鹿(今河北巨鹿)之野。容成子既为黄帝之臣,那么就必然跟随,氏族部落自然是早已迁居于汉朝时期所置的容城县(今河北怀来、涿鹿之南)。容氏国约建立于夏王朝。直到夏末商初,容氏国才迁至今河南修武县。

容、庸古音近通用,而庸是出自容,比容成氏要晚(商甲骨文中已有庸字),系商汤灭容氏国后,强将余民作修筑城的奴隶之义(同墉或鄘)。于省吾在《甲骨文字释林·释庸》中记载:“西周铜器《韵簋》的‘先虎臣后庸’,以庸为奴隶。《尔雅·释诂》训庸为劳。《史记·陈胜吴广世家》的‘尝与人傭耕’,《索隐》引《广雅》训傭(佣)为役,傭即庸的后起字。《楚辞·怀沙》的‘固庸态也’,王(逸)注训为‘厮贱之人’。庸训为劳为役为厮贱之人,均是被奴役之义。”这在典籍《诗·大雅·崧高》中也记载:“以作尔庸。庸,城也。”在史籍《路史·前纪五》中记载:“庸成氏,庸成者,垣墉城郭也。”

朱起凤在《辞通·庸》中解释:“容、庸同声同用。《庄子·胠箧篇》:‘容成氏’。《六韬·大明篇》作‘庸成氏’,是其例也。”顾实在《结绳而治时代之文书》中也述说:“容成氏即庸成氏,《穆天子传》称:‘群玉之山,庸成氏之所守,先王之策府’。”

显然,容成氏的后裔为商王作修城的奴隶,始称为“庸”,后以参与修筑殷都(今河南安阳)有功,复被商王封为庸国(写作鄘)。王应麟在《诗地理考》中描述:“鄘城,即鄘国,本庸姓之国”。

清朝光绪年间撰著的《彭县志·沿革志》中记述:“庸城县在今怀庆府修武县。”怀庆府修武县即今河南修武。庸国善于铸造大钟,常向王室献宝,得到信任,被封为诸侯国,便加“邑”偏旁而称“鄘”。“因为大钟的响声‘庸庸’,与大鼓的响声‘彭彭’一样,象征雄伟,这个庸的图腾便成为国号。后人于庸字加金旁成为镛字。对于容成、容城、庸成、庸城、墉、鄘、滽、傭、镛的考证和解释,就是庸国取名的来源和发展。”

庸国日益强盛,位于殷都西南,引起商王室的不安,强行将其迁于秦岭东部余脉熊耳山一带(今河南卢氏)。在史籍《水经注·河水》中有记载:“河水又东合庸庸之水,水出河东垣县宜苏山,俗谓之长泉水。”卢氏县此水(写作滽)之名,就以庸国迁此而得名。没有多久,庸国君为避商王征伐,又带领国人翻越秦岭,迁居于梁州东,仍称庸国(今陕西山阳、安康之间)。战国时期,秦国曾在庸国故也(今陕西山阳)置上庸县。商王封贵族于故庸国地,称鄘诸侯国。

在上海博物馆中所收藏的楚简中,有《容成氏》一篇。全篇共存完、残竹简五十三枚,两千余字,记叙了从上古容成氏至西周文王、武王等古代帝王的事迹,经过学者李零的整理及陈剑的重新缀连,已基本可以通读。该文献中包含有大量战国时期古史传说的重要讯息,是近年来所出战国楚简中性质较为特殊的一篇。

《容成氏简》是记载中国古代帝王事迹和战国时代的实物数据。在这五十三枚竹简当中,记载内容最丰富的就是关于大禹的事迹了。关于大禹治水,只见于《尚书·尧典》、《尚书·禹贡》、《史记·夏本纪》、《汉书·地理志》,唯在秦火之余,都属断简残篇,微不足道。可是,在《容成氏简》当中,作者总共使用了十八只简,一口气记载了大禹对国家、社会的贡献。我们过去只知道大禹治水而矣,不过,从〈容成氏〉的内容仔细阅读,它提供了第一手的数据告知了我们,大禹治水只是他毕生功绩的一小部分而已。

《容成氏简》在第十七~三十四简,都是在表彰大禹的政绩。首先,谈到大禹听政三年,天下太平,没有战争。

简文云:“不制兵革,不厉兵器,不磨箭头。”因为如此,所以人民个个安居乐业,生活无虞。

简文云:“田无杂草,室无空闲,关市免税。”这是关于是内政方面。

至于外交方面,简文云:“大禹就山形地势、高山平原,所有可供封邑的地方,分封出去,由近而远,去苛政,行简治,就民所欲,聚集天地的大利。”然后造成诱因,使国内人民悦治,远地的外国人不请自来,无论海内海外都请求入贡。此其一。其次,为了掌握这些部族或诸侯,大禹为他们建立号旗,用来辨别不同,避免彼此迷惑,办法是这样的:东方的人民以太阳为旗章,西方的人民用月亮为号帜,南方的人民以莽蛇为表徽,中央的人民以大熊为旌识,北方的人民以鹏鸟为图志。这是中华民族有旗帜,有图腾的开始。

另外,大禹自奉俭约,生活纯仆,没有排场,不摆官架,简文云:“不穿鲜衣,不吃兼味,上班没有轿车,吃粗糙米饭,肉不剔骨,冬用薄裘。”以身教代替言教,节衣缩食,勤政爱民,为人民表率。

大禹实行撞鼓申讼的法律制度,简文云:“大禹于是在朝廷建立了大鼓,供有讼告案件的人民敲打。一听到撞鼓声,大禹连忙跑出来接受案件。即使是严冬也不敢推辞,即使是酷暑也不敢推辞。”勤政爱民,替人解纷,作到如此地步了。

最重要的事,莫过于大禹治水了。简文用倒叙法,回溯至舜执政期间任命大禹担任“司空”一职,主要任务是在治水。据地球科学家研究结果,地球史在一万三千~一万零五百年之间为洪水期。到了大禹时代尚有许多洪涝残存在黄河、长江两流域,他一方面治水,一方面划分行政区域,而有了九州岛的行政区域的出现。他屏障了明都大泽,开决了九条大河的阻塞,然后使得兖州、徐州可供人居住;接着疏通了淮河和沂水,使它们流入大海,使青州、莒州可供人居住;又疏通了呕夷与易水,使它们流入大海,使并州可供人居住;又疏通了三江五湖,东注大海,使荆州、扬州可供人居住;又疏通了伊、洛二水,合并了瀍、涧二流,往东注入大黄河,使豫洲可供人居住;又疏通了泾、渭二水,使之北注入黄河,使雍州可供人居住。此外,大禹又从汉水以南命名了五百座山谷,再从汉水以北命名了五百座山谷,结果使天下的人民可以定居下来。以上为大禹治水的记录。

大禹又分官设职,使他们各司所职,任命了后稷、皐陶、夔三个主要官员,从事三种要职:

他任命后稷从事农政,改革农业,增加产值。简文云:“于是立后稷为盈官,他接受了任命,吃住都在野外,废寝忘食,复育谷种,替换土壤,改善产能,经过一番努力,到了第五年才使五谷丰穰。”这是关于立后稷为盈官的事。

简文又云:“由于民有余粮,生活富裕,骄态始作,于是立皐陶为理官,他既已受命,就分辨阴阳之气,听人民讼狱,三年之后,天下之人已是没有诉讼坐牢的人。”这是关于立皐陶为理官的事。

简文又云:“于是立夔为乐正,他既已受命,就创作了六律六吕,然后谱成三调,寻求声律的准式:东方有三调,西方有三调,南方有三调,北方有三调,以践溪谷之音,以济广川之美。”这是关于立夔为乐正的事。

如此国政分明,造成了“高山登,蓁林入,安以行政”的优质政治文化,形成了“治爵行禄”、“辑让自来”的太平盛世。

大禹自己育有王子,但并不打算立其长子启为后。他发现了皐陶的贤能才干,就准备让他继承王位。结果皐陶非但五度让贤,而且常常称疾不肯出任,终于过世了。

综观这些方面,充分说明大禹不只能治水患而已,他是一个富有政治理想的政治家。今天大家只知道大禹治水而矣,却忽略了他在多方面的巨大成就,今何其幸运得以获睹《容成氏》一篇战国简牍,透过古文字学家的整理后,让人们在此平构了大禹的真面貌和杰出的政治本色。

本书认为,后世所明确记载的容成氏,当以大禹为主要代表,是源出姒姓的一支族人,世代相传,经久不衰,名人辈出,其后裔子孙分衍多多,姓氏繁复,但最早的成氏、容氏、庸氏,当出此族源。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之弟的封地郕,属于以国名为氏。

姬姓氏族以郕地之名为姓氏的,有两个很有意思的几乎同时的分支,在姓氏形成上独一无二:

⑴.起源于今山东宁阳。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与《辞源》记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封其弟、周文王第五子叔武于郕(今山东宁阳),叔武在郕建立了郕国。周庄王姬佗十一年(公元前686年),这个郕国与纪国由于阻挡了齐国向南部发展的途径,因此被齐襄公姜诸儿所灭,其后代遂以国名为姓氏,后有的去邑为成氏,史称成氏正宗。

⑵.起源于今河南范县西濮城北。几乎在与叔武封地的同时,周武王又将另一个王族季戴,也分封在另一个郕邑(今河南范县濮城)。季戴也在自己的郕邑建立了郕国。季戴郕国没有叔武的郕国命运好,早在叔武的郕国灭亡三十二年前的周桓王姬林二年(公元前718年),这个郕国即被卫宣公姬晋所灭,其后代以国名为姓氏,其中就有人去邑为成氏,世代相传至今。

成氏族人大多尊奉成叔武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楚国君主若敖之子成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千家姓查源》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君主若敖有个儿子名叫熊成虎,是楚国大夫。

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楚灵王芈围(熊围)领兵围攻徐都,他的三个弟弟熊平、熊晰、熊弃疾联合发动了宫廷政变。众人按年龄长幼推老三熊平为王,老四熊晰为令尹,老五熊弃疾为司马。

但因楚灵王从徐国彻军后去向不明,楚国郢都人心不稳,熊弃疾从中得到启发,决定利用这个动荡时机,置两个哥哥死地,自己独掌朝纲。在农历5月己卯之夜,熊弃疾派人绕城大呼,说是楚灵王驾到了,满城为之骚动,然后派亲信蔓成然进宫,故作惊慌,对熊平、熊晰说:“灵王回来了,国人要来杀二位了,司马也快要进宫来了,二位要早作打算,以免受辱,众怒如同水火,可触犯不得呀!”蔓成然刚说罢,又有人受熊弃疾指使跑进宫来说:“不得了啦,外面大队人马就要冲进来了!”

熊平、熊晰以为已到穷途末路,便都自杀了。次日,熊弃疾即王位,改名熊居,是为楚平王。

楚平王一坐到王椅上,即下令屠杀楚灵王、熊平、熊晰的家族人等,特别说:“楚子谓成虎,若敖之余也,杀之!”因此史书记载:“楚杀其大夫成虎、怀宠也。”

在这次楚国内乱的灾难中,熊成虎的子孙提前被家仆带走逃匿,得以保存,后其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成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君主宋成公之后裔,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在史籍《姓纂》中记载:“宋微子之后有成氏。”

春秋时期,宋国著名的“愚仁”君主宋襄公子兹父有个儿子,名王臣,史称公子王臣。周襄王姬郑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宋襄公逝世,公子王臣继位,是为宋成公。

周襄王十九年(公元前633年),楚成王芈頵(熊恽)派令尹子玉率楚军讨伐宋国,宋军抵挡不住,宋成公紧急向晋国求救。

晋文公姬重耳并没有直接与楚军冲突,而是以大军远攻当时楚国的盟友曹国、卫国,令尹子玉连忙从宋国撤兵去援救曹、卫两国,宋围遂解。

宋成公在位十七年,于周襄王三十二年(公元前620年)逝世。继位的宋昭公子特(子德)给父亲上的谥号为“成”。

在宋成公的庶支子孙中,多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成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郤犨的封地,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春秋时期,晋国“三郤”之一的大夫郤犨的食邑于苦地(今山西解县、安邑之间),号称苦成子、苦成叔、苦成叔子。

周简王姬夷六年(晋厉公姬寿曼元年,公元前580年)春,郤犨出使鲁国,代表晋国与鲁结盟。这次出使,郤犨还有一个额外收获:并向鲁大臣公孙婴齐(声伯)求婚,声伯为了联系霸主,强使自己已经出嫁的同母异父妹妹离婚(鲁晋文公之孙,宣公侄),嫁给了郤犨。郤犨与鲁国关系更为紧密。同年冬季,秦、晋议和,准备将在令狐结盟。但秦桓公国缺乏诚意,不肯过河,只派大夫过来与晋厉公在河东结盟。而晋厉公也派郤犨过去,在河西与秦桓公会盟。

周简王九年(晋厉公四年,公元前577年),郤犨送孙林父回国复位(之前孙林父与卫定公姬藏不和,奔晋),在卫侯的招待宴会上,郤犨态度十分傲慢,卫国贤臣,当时担任宴会礼相的宁殖(宁惠子)评价:“苦成家其亡乎!古之为享食也,以观威仪、省祸福也。故《诗》曰: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彼交匪傲,万福来求。今夫子傲,取祸之道也。”同年,郤犨将新军,并任公族大夫。晋国的公族与各国不同,不仅限于国君的子弟,各大家族(卿)的嫡子,都属于公族行列。而公族大夫主要负责公族子弟的管理、教育、筛选和提拔,实在是要害部门。

周简王十一年(晋厉公六年,公元前575年),晋、楚两国“鄢陵之战”前,郤犨出使卫、齐二过,请求援兵;鄢陵之战胜利,到周简王那里觐见并献楚国俘虏,仍由其负责。秋季,郤犨受鲁国叔孙氏贿赂,助其打击季孙氏,拘捕季文子,但遭到栾书反对,晋国放回季文子;冬,与季文子在扈结盟。在当时晋国政治上,郤家内部的分工是:郤錡坐镇朝中,郤犨和郤至负责外交——这的确是个合理而又厉害的“政治三人团”。同年,在郤犨的建议和负责下,晋国拘捕了鲁国执政季文子,显然他已经具有了司法权。这一年,在史籍《左传》中记载:“郤犨与长鱼矫争田,执而梏之,与其父母妻子同一辕”。即把长鱼矫抓了起来,还与其父母妻子拴在同一个车辕上游街示众。

周简王十二年(晋厉公七年,公元前574年)农历6月,中军佐士燮逝世,郤犨佐下军。

至此,“三郤”把持晋国朝政已经甚久,引起了其他氏族的极大敌视,也引起深有被架空之感的晋厉公的深深不满。

急于向郤家复仇的胥童向晋厉公建议:“一定要先除掉三郤。他们家族强大,仇人众多。除掉大族,国君的权威就不会再受到逼迫;讨伐大家讨厌的人,也容易成功。”尽管如此,晋厉公还是一时拿不定主意。

但是不久,一个突发事件使晋厉公最终下定了除掉“三郤”的决心:晋厉公召集群臣们一起打猎,当时郤至射杀了一头野猪,准备拿来献给国君,不想,野猪被晋厉公的心腹寺人孟张手快检了去。郤至大怒,干脆顺手又一箭射杀了孟张。这下,惹得晋厉公气极了:“季子欺余!”遂决定除掉“三郤”。

晋厉公及其亲信们的计划是严密的,但风声还是传到三郤的耳朵里,“三郤”马上召开紧急家庭会议,讨论对策。但由于关键时刻意见反而不能统一,最终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周简王十二年(晋厉公七年,公元前574年)农历12月19日,胥童、夷羊五帅甲士八百,准备攻打郤氏。当找到长鱼矫时,长鱼矫认为这样没有把握,因此三人决定用计谋来解决。

之后,长鱼矫与清沸魋二人拿着戈,假作打斗之状,边闹边来到郤府,同声要求要打官司。而三郤丝毫不加防范,还在家里组成临时和议庭,就地讨论此“案件”。长鱼矫、清沸魋却出其不意,一起以戈出击,郤锜、郤犨登时身死。郤至一看不好,一边扭身奔走,一边嘴里还迂腐地喊着:“逃威也!”长鱼矫与清沸魋迅速追上,双戈一举杀之。随后,八百甲士掩杀郤氏家族——这就是晋国“三郤”被灭亡的历史。

从此,晋国王族中势力最大的季氏家族毁灭,晋国王族开始凋零,这种自毁长城的做法,最终导致大权旁落于家臣势力,为后世的“三家分晋”之祸点燃了导火索。

在郤犨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号为姓氏,称苦成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成氏、苦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北凉录》中的记载,在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公元前140~前88年),南匈奴屠格部族多次被大将军卫青击败,俘虏被送入中原地区分散居住,其中即有按汉俗改汉姓为成氏者,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成佳氏,亦称程佳氏、承佳氏,满语为Ce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苏完(今吉林双阳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成氏、程氏、承氏等。

⑵.满族成尼氏,亦称承吉氏、瓜吉氏,满语为Cengni Hala,世居辽阳(今辽宁辽阳),后多冠汉姓为程氏。



第八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书记载,宋朝时期的南蛮中即有成氏,到了明朝时期,云南广通县回蹬关有巡检司土巡检就叫成青可,在清朝时期岭夷盐井溪夷人姓成…等等,当为中央王朝在推行改土归流的运动中,被改为成氏。

另外,今蒙古族、满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成氏族人分布。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成叔武、季戴、熊成虎、子王臣、郤犨。

成氏的历史名人 -- 成 连:(生卒年待考),伯牙之师。著名春秋时名琴师。

伯牙从其学琴,三年而成。其于精神情志方面对伯牙进行点拔,伯牙遂为天下妙手。



成得臣:(生卒年待考),即子玉。著名春秋时期楚国将领。

性格刚强,治军严谨。伐陈有功,官居令尹,率军围宋时,与救宋之晋军大战于城濮,失败后自杀。



成 公:(生卒年待考),著名西汉朝学者。

自己隐去姓名,常诵经,不交世利,世人称为成公。

汉成帝出游,遇见成公,成公不行礼。汉成帝说:“朕能富贵人,能杀人,子何逆朕?”

成公说:“陛下能贵人,臣不做陛下之官;陛下能富人,臣不受陛下之禄;陛下能杀人,臣不犯陛下之法。”

帝不能屈,使郎官二人就受《政事》十二篇。



成 丹:(公元?~25年),著名新莽末绿林起义军将领。

新莽天凤四年(公元17年),从王匡、王凤在绿林山(今湖北当阳东北)起义。后率部分起义军西入南郡(今湖北江陵),称“下江兵”。王莽政权被推翻,刘玄封他为襄邑王。后遭刘玄疑忌,被害。



成翊世:(生卒年待考),平原人(今山东平原)。著名东汉官吏。

汉安帝执政初期,他因上书请邓后归政于安帝,而入狱。邓后被诛后,复征为尚书郎。

汉安帝末期,又因上书为太子刘保被废为济阴王而申辩,结果又被罢官。

汉顺帝执政时期起用为尚书。



成王晋:(生卒年待考),弘农人(今河南灵宝)。著名东汉官吏。

少笃学,有清名。举孝廉,拜郎中。任南阳太守时,褒善纠违,肃清朝府。后因开罪皇帝之乳母,下狱死。



成公英:(生卒年待考),金城人(今甘肃兰州)。著名三国时期曹魏将领。

初从韩遂,后归曹操,被拜为军师,封列侯。



成公绥:字子安,东郡白马人(今河南滑县)。著名西晋官吏、文学家。

少有俊才,博涉经传,雅善音律,词赋甚丽。张华叹为绝伦,荐之太常,征博士,累迁中书郎。曾参定《晋律》,所作《天地赋》、《啸赋》皆为传世之作。明人辑有《成公子安集》。



成公兴:(生卒年待考),胶东人(今山东平度)。著名十六国时期算学家。

学通儒道,尤精算学。遍游名山,采药修仙,死后被道教奉为仙人。



成 瑨:(公元?~166年),字幼平;弘农人(今河南灵宝北)。著名东汉大臣。

少笃学,有清名。桓帝时,任南阳太守,与功曹岑晊捕杀宫廷贵人外亲张子禁,为宦官所谮,下狱死。



成公绥:(公元231~273年),字子安;东郡白马人(今河南滑县东)。著名西晋文学家。

幼家贫,聪敏好学。少有俊才,词赋清丽,甚为张华所赏识,誉为“绝伦”,遂荐于太常,召为博士。后任秘书郎、秘书丞,官至中书郎。

他雅好音律,善于长啸,所作《啸赋》以以夸张手法,极言长啸的奇妙,是描写音乐的名篇之一。

又有《天地赋》,描写天地的形成和变化。原有集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成公子安集》。《晋书》有传。



成 淹:(生卒年待考),上谷居庸人(今北京)。著名北魏官吏。

累除羽林监,领主客令,后出任平阳太守。其子成霄,好为文咏,官至治书侍御史。



成玄英:(生卒年待考),字子实;陕州人(今河南陕县)。著名唐初道士。

通儒学经典,尤重文字训诂学。

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召至京师,唐太宗重之,赐号“西华法师”。

后隐居郁州(今江苏连云港)之云台山。

对老庄之学颇有研究,致力于文理注疏,继承和发挥了“重玄”思想,使重玄之道成为唐朝初年道教哲学思想一大主流。同时,又吸取了佛教的三业六根说,以及双遣执法,使道教哲理及道教修炼思想更加升华。

著述有《道德真经义疏》、《庄子注》(《南华真经注疏》)、《老子道德经注》、《开题序诀义疏》等。



成三郎:(生卒年待考),幽州渔阳人(今北京密云)。著名唐朝将领。

武则天时任左豹韬卫长上果毅,征讨徐敬业时被俘,不屈被杀。



成 倬:(生卒年待考),韶州翁源人(今广东韶关)。著名北宋官吏。

通经术,尤精《易》学。官终西京左藏库使。



成无己:(公元1066~1156年待考),聊摄人(今山东聊城)。著名金国医学家。

约生于北宋嘉祐治平年间,后聊摄为金兵所占,遂成金国人。

成无己出生于世医家庭,自幼攻读医学。他对《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古代经典皆有研究,尤其是对于《伤寒论》最为推崇。他专力钻研该书数十年,以《内经》、《难经》理论为依据,对该书进行了全面注释,撰成《注解伤寒论》十卷,为现存最早全面注解《伤寒论》之作,对后世影响极大。

另撰《伤寒明理论》四卷,将经典著作与个人心得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启迪后学产生了重要作用。



成 遵:(生卒年待考),字谊叔;穰人(今河南邓州)。著名元朝大臣。

元朝元统年间进士,授翰林国史编修官,拜监察御史。是岁,他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揭发时弊,执政者恶之。出为陕西行省员外郎,累官中书左丞。

他为官清正,所至有声绩。后因用事者唆使人诬告成遵受赃,竟遭杖死,朝中内外为其鸣冤。



成 务:(生卒年待考),湖广兴国州人(今湖北阳新)。著名明朝大臣。

明朝洪武年间举人,后官至贵州按察使,有铁面之称。



成 功:(生卒年待考),山东新泰人。著名明朝官吏。

明朝永乐年间举人,历任御史、四川按察佥事,官至湖广副使。著有《登庸录》。



成 文:(生卒年待考),山西山阴人。著名明朝官吏。

进士出身,由知县擢御史,出按陕西,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



成基命:(生卒年待考),河北大名人。著名明朝大臣。

进士出身,明崇祯二年,官晋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次年,升为首辅,进文渊阁大学士。不久,被宰相温体仁排挤而回籍。著有《云石堂稿》。



成克巩:(生卒年待考),河北大名人。著名清朝大臣。

清顺治十年擢为大学士。

清顺治十五年兼任户部尚书。

清康熙初年病退。



成 龄:(生卒年待考),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著名清朝大大臣。

历任安徽、山西巡抚,后任工部、礼部尚书,官终漕运总督。



成蓉镜:(生卒年待考),江苏宝应人。著名清朝学者。

经学之外,旁及象纬、舆地、声韵、训诂,于金石审定尤为精确。

著有《周易释文例》、《尚书历谱》、《禹贡班义述》、《春秋日南至谱》、《切韵表》、《我师录》等。



成多禄:(公元1864~1928年),字竹山,号澹堪;吉林人。著名清末民初书法家、诗人。

清光绪乙酉年拔贡,历官绥化知府,为官清廉,被群众誉为“清廉太守”。

民国初年任吉林省第二届参议院议员,民国教育部审核处处长。

他精诗文、功书法、诗词、文稿,墨迹遍及东北三省,驰名全国,被喻为“吉林三杰”之一。

著有《澹堪诗草》等。



成 钧:(公元1911~1988年),曾用名成本兴;湖北石首成家咀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中将。

1927年参加县农民协会。1929年参加赤卫队。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第七师第十九团排长、副连长、连长,贵州独立师第一团副团长,红二军第四师第十团营长,第六师第十八团团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营长,第五支队挺进团团长,第十团团长,第四军第二师第五旅旅长兼淮南路西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第五旅旅长,第七师师长,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司令员,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五军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福建军区副司令员兼第十兵团副司令员,华东军区防空部队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队副司令员兼华北军区防空部队司令员、中朝空军联合司令员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军副司令员,空军副司令员兼技术部部长。是第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8年8月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七岁。



成少甫:(公元1917~1979年),河南商城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0年十三岁时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长征结束时他已经担任过排长、团政治处组织科长、连指导员。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他都是在聂荣臻的麾下。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五师第二二五团排长,团政治处组织科科长,红十五军团教导营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大队第六队政治指导员,晋察冀军区军政学校第二队队长,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第十一团代团长,分区教导大队大队长兼政治委员,第二团副团长,第二支队支队长兼政治委员,第七区队区队长,第四十二团团长。1943年二十六岁任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第四十二团团长时,日寇发动了长达三个月的扫荡,军分区命令成少甫率领四十二团留在神仙山,坚持内线作战。神仙山方圆百里,主峰一千八百米,是著名歌剧《白毛女》故事发生的地方。扫荡开始后,第四十二团渐渐被日军合围,第四十二团团政委率一个连掩护后方机关跳到圈外,成少甫和团参谋长马卫华(后授少将衔)坚持在山区战斗。当时日军有两千余人,成少甫只有六个连五百余人,他指挥部队占据天险金龙洞,日寇进攻三天,寸土未获。成少甫预测到日寇会攻击一个叫九里十八湾的天险,故而在那里布置了地雷阵。日寇进入了地雷阵,再遭到第四十二团伏击,九里十八湾的九里路,却使日寇整整爬行了一整天。日寇第一次围攻神仙山,伤亡了二百余人,而成少甫的第四十二团仅伤亡十七人。日寇第二次围攻神仙山,采用了闪击方式,军分区机关、学校、工厂、医院和第四十二团又被围住了。成少甫派出侦察员侦察到西南方向有两里地的空隙,当晚,便指挥机关、学校、工厂和医院从这个空隙中转移了,成少甫命令四个连留下四个班、排,自己带着团指挥所上了神仙山主峰,坚持到日寇撤退。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教导师第一团团长,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晋察冀军区野战军第一纵队二旅旅长,第二十兵团第六十六军第一九七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十六军第一九七师师长,1950年率中国人民志愿军六十六军第一九七师入朝作战,回国后,升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十六军副军长,1954年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后历任六十六军军长,北京军区副参谋长,济南军区副司令员、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1979年12月3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二岁。



成克杰:(公元1933~2000年),壮族;广西上林人。原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巨贪。

11957年9月参加工作,北京铁道学院铁道管理专业毕业,高级工程师。

1952~1957年在北京铁道学院铁道管理专业学习(其间:1953~1954年为北京俄文专修学校留学生部留学预备生)。1957年9月~1969年任柳州铁路局湛江车站实习生、技术员、南宁分局技术员。1969~1979年任柳州铁路局湛江车站技术员、湛江办事处业务指导员。1979~1980年任柳州铁路局南宁分局技术员、工程师。1980~1983年任柳州铁路局南宁分局副总工程师。1983~1984年任柳州铁路局南宁分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198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1985年任柳州铁路局副局长。

1985~1986年任柳州铁路局局长兼党委副书记。1986~1989年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1989~1990年任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副书记、自治区副主席。1990~1998年1月任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副书记、代主席、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大会被选为中央委员,1998年3月被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93年底成克杰与其妻李平准备各自离婚后结婚,商议趁成克杰在位,利用其职权为婚后生活共同准备钱财。此后,两人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聚敛钱财,疯狂地上演了一幕幕权钱交易的“二人转”。

1994年3月10日,为了名正言顺地赚钱,成克杰利用职权,将广西银兴房屋开发公司由原隶属广西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改为直接隶属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领导和管理,获好处费二千万元。

1996年上半年~1997年底通过李平得知能获取好处费后,成克杰帮助银兴公司承接广西民族宫工程及解决建设资金,成、李获得银兴公司支付的贿赂款人民币九百万元、港币八百零四万元。

1994年7月~1997年底成克杰和李平在接受银兴公司请托过程中,还先后收受了该公司负责人周坤送给的人民币、港币、美金以及黄金钻戒、金砖、黄金工艺品、手表等贵重物品,合计人民币五十五万余元。

1994年7月~10月通过李平得知能获取好处费后,成克杰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帮助广西信托投资公司及下属广西桂信实业开发公司联系贷款共计人民币一千六百万元,成、李从中收受贿赂款人民币六十万元。

1997年7月通过李平得知能获取好处费后,成克杰利用职权为铁道部隧道工程局谋取承建岩滩水电站库区排涝拉平隧洞工程,成、李从中收受贿赂款人民币一百八十万元。

1994~1997年4月成克杰还利用职权帮助合浦县原副县长甘维仁、北海市公安局海城分局原局长周贻胜、自治区计委服务中心原主任李一洪提级或调动,成克杰单独或与李平接受贿赂款合计人民币近二十九万元、美元三千元。采取这种“二人转”的方式,成克杰通过批项目、要贷款、提职级等多种方式,伙同李平或单独非法收受贿赂款、物合计人民币四千一百零九万余元。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根据被告人成克杰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于2000年7月31日宣判,以受贿罪判处成克杰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一审宣判后,成克杰不服,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依法组成合议庭,依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此案进行了审理。合议庭讯问了成克杰,听取了他本人不服一审判决提出的上诉理由和辩护人的辩护意见,全面审查了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认定的事实和证据及适用法律。

2000年8月22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作出二审裁定:驳回成克杰上诉,维持原判,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9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成克杰死刑。

2000年9月14日,在北京市北郊的秦城监狱,成克杰被验明正身。成克杰案一审办案组负责人方工等作为“监斩官”,监督成克杰被执行死刑的全过程。

上午9:47分,成克杰被带到行刑室门口,他还是西装革履,头发梳得很妥帖。成克杰的表情似乎很平静,他望了一眼行刑室,没有说话,然后回过身来与执行死刑的法警、医生和监督执行死刑的人员逐一握手。当他走到方工面前时,停顿了一下,注视着方工的眼睛点点头,方工也平静地注视着他。

上午9:53分,成克杰被带到行刑室,准备接受注射死刑。10:10分,成克杰死刑执行完毕,尸体立即被送到火葬场火化。当天,新华社播发了“八桂第一贪”成克杰已被处决的消息,但未透露在何处、以何种方式执行。

附_成克杰当年感动四千八百万广西人民的一句话:

看到灾区人民受苦受难,我真不好受呀!这些人也是爹妈生的,也是有血有肉啊,我也是爹妈生的,也是有血有肉的。他们好苦呀…我要书写一些老百姓永远不会忘怀,认为我没偷懒,正在努力为他们作贡献的历史,当然我绝不会书写相反的历史。



成 刚:(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第五编练司令部第一○二军军长。

成于念:(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一○五军参谋长。

成云鹏:(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陆军第二十一炮兵指挥部指挥官。

跟帖时间 2010-03-02 07:16:2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成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南阳惠政;东郡才郎: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弘农人成瑨,字幼平,举孝廉,桓帝时任南阳太守,遏制豪强,褒善纠违,整肃朝府,多有惠政。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白马人成公绥,字子安,性情寡欲,不营资产,虽家贫、年荒,仍从容潇洒。年轻时就有俊才,善写词赋,被张华荐为太常,后历官博士、中书郎。常与张华同时受诏作诗、写赋,又与贾充等人参与修订法律,著有诗、赋、杂笔十余卷。

上谷门第;君子家声:全联典指春秋时期的成回,为子路的弟子。学于子路,恭敬不已,子路称其为“君子”。

楚卿衍绪;郕叔分支:上联典指春秋时楚国人成大心,楚卿得臣之子,嗣父为令尹。下联典指周文王第五子郕叔武封于郕,其后以国为氏,后去邑作成氏。

南阳惠政;东郡才郎:上联典指东晋时期的成瑨,桓帝时为南阳太守,政威严,施惠玫。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成公绥,少有俊才,词赋甚丽。



2.五言通用联:

一情授琴手;三难为帝师:上联典指春秋时期的名琴师成连。伯牙尝从学琴,三年而成,于精神志未能专一,成连云:“吾师子春在海中,能移人情。”遂与俱至蓬莱山,曰:“吾将迎吾师。”刺船而去,旬时不返。但闻海水汨没奔澌之声。山林窅冥,群鸟悲号。怆然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授琴歌之。曲终,成连刺船还。伯牙遂为天下妙手。下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名士成公,他自隐姓名,常读经书,不交世利,为世所高。成帝出游问之,三难成帝,不为所屈,成帝叹服,派官员向他请教,授《政事》十二篇。

白云栖晚树;流水界秋田:此联为元朝时期的诗人成廷珪《赋林泉民》诗句联。

门迎白塔寺;春满黄金台:此联为清末民初的诗人成多禄(公元1864~1928年)自题春联。成多禄,字竹山,号澹堪,吉林人。光绪拔贡,任绥化知府。晚年任北京图书馆副馆长。精于律诗及联语,有《澹堪联语》(已佚)。近人整理的《成多禄集》中收录联语百余副。

巷口万松塔;桥西一草堂:此联为清末民初诗人成多禄自题联春联。



3.六言通用联:

博士诗赋十卷;在儒算术九章: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中书郎成公绥,字子安,白马人。少有俊才,词赋甚丽。荐之太常,征为博士,官至中书郎。有诗赋杂笔十余卷。下联典指后魏名士成公兴,字广明,胶东人。为太武时大儒,山居隐迹。时算生博士殷绍从求《九章要术》。



4.七言通用联:

靛花深染青绫被;云叶新裁紫绮裘:此联为元朝时期的诗人成廷珪《送余廷心翰林应奉》诗句联。



5.八言以上通用联:

燮理阴阳,佐黄帝相才独美;修筑城堡,法孔明御敌两颁:上联典指古代传说名人成博的事典。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永州太守成无玷,武康人。第进士后为江山令,继授删定官。绍兴初,金人犯顺,吕颐浩荐守永州,兼鄂岳安抚使,修筑城堡,教阅士伍,效孔明御敌之法,时多论之。

跟帖时间 2010-03-02 07:12:4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成氏的字辈排行 -- 湖南湘乡成氏字辈:“华世庚千万庆楚志必单伯宗廷子文光单人伦为达道希圣本华世庚千万子楚志嗣单永仲添万元,奇国人伦为达道希圣本华世庚千万子楚志嗣单永仲忝万兴奇国人伦为达道希圣本诗书经济远敦厚泽绵长作述期能继芳名后代所”。

湖南双峰成氏字辈:“华世庚千万德思则允海仲仁兴应尚魁立人伦为达道希圣本诗书经济远作序期能继芳名永代扬”。

湖南娄底成氏字辈:“华世庚千万德思则允海仲仁兴应尚魁立人伦为达道希圣本诗书经济远忠厚财绵长作序期能继芳名永代扬”。

江苏苏州成氏字辈:“闵惠求耀珍率允裕昂敬戒万千学伍庆秀观真孟”。

山东菏泽成氏字辈:“凤士传兆广洪福记己长”。

辽宁抚顺、朝阳成氏字辈:“安凤国万贺”。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3-02 07:09:2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成氏的家谱文献 -- 吉林成氏家谱十篇,(清)成荣泰纂,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吉林省吉林市图书馆(复印件)。

江苏宝应成氏族谱图系,(清)成心存等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兴化成氏族谱三卷,(民国)成文彬续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排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

浙江上虞古虏金成氏宗谱四卷,(民国)成彩桃等纂,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德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

湖北新洲成氏宗谱三卷,(民国)成郎先续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木刻活字印本,不全。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新街乡。

湖南宁乡成氏续修族谱二十四卷,首二卷,(清)成佑菴修,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上谷堂木刻活字印本, 今仅存卷首、第一~二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成氏四修族谱,末一卷,(民国)成应珑纂,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铅印本, 今仅存第十二~十五卷、第十六卷下册、第二十二~二十五卷,卷末。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成氏三修族谱二十六卷,首二卷,著者待考,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湖南宁乡成氏三修族谱二十四卷,卷首上、下册,著者待考,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宁乡成氏三修族谱三十四卷,录二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上谷堂木刻活字印本重刊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湘乡成氏三修族谱二十六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敬爱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3-02 07:07:0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成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东 郡:东郡始建于秦始皇五年(庚申,公元前242年),取原魏国之地置东郡,包括河北大名府、山东东昌府、及长清县以西一带地区。西汉时期因之,治所在濮阳县(今河南濮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南部仆阳县及山东省东西部一带地区。东汉初其平中尝治武阳,臧洪为太守,又治东武阳。西晋朝时期废黜,东晋朝复置,在今河南滑县东部。北魏王朝徙治至滑台(今河南滑县),隋朝初期废黜,后曾以兖州为东郡,此兖州是由滑州(今河南滑县)改名而成,并非今山东省之兖州。南朝宋国再置东郡,在河南陈州府境。

弘农郡:弘农郡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函谷关城),其时辖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内乡以西、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华山以南的地区。王莽执政时期改名为右扶风。东汉初期复名弘农郡,东汉末年又因避汉灵帝名讳而改名为桓农郡。三国时期曹魏国再次复名为弘农郡。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国移其治到陕县(今河南陕县)。北魏时期又改恒农郡。北周明帝再改西恒农郡为弘农郡,还治弘农县(今函谷关)。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到隋朝大业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又复置,移治今河南省灵宝县北部,隋朝义宁元年(丁丑,公元617年)又移治到陕县。到了唐朝武德初年(戊寅,公元618年),弘农郡被彻底废黜。

上谷郡:战国时期,赵国公子嘉自立为代王,驻军上谷。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秦国灭赵国后置上谷郡,治所沮阳(今河北怀来),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西北部一带地区。



2.堂号:

东郡堂:以望立堂。

弘农堂:以望立堂。

上谷堂:以望立堂。

永敬堂:春秋时期,成回是孔子的再传弟子。直接拜子路为师。成回处世接物永远保持恭敬。子路问他,他说:“人为善者少,为谗者多。行年七十岁时常恐行节之亏,是以恭敬待大命。”子路点头说:“你真是君子啊!”

志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上谷堂:资料有待补充。

多岁堂:资料有待补充。

云石堂:资料有待补充。

德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敬爱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3-02 07:04:4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成氏的迁徙分布 -- 成氏来源繁杂,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七十一位,人口约八十八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55%左右。

据有关资料所载,其成氏族群的来源约有十一支,除了上面已述八个渊源之外,还有远古部落首领燧人氏时的名臣成博,颛顼时名臣成邑,同时期三苗中的成驹,其后均有可能称成氏,由于本书还未找到史证,因此暂未列入姓氏渊源之中。

春秋战国时期,东周国都(今河南洛阳)附近、秦(今陕西)、晋(今山西)、齐(今山东)、吴(今江苏)、楚(今湖北)等国有成愆、成回、成差、成虫乔、成连、成太心等人,血统溯源也各自独立,互不统属。显然,成氏枝脉众多,是造成成氏族人在秦、汉以前即分布广泛的主要原因。

两汉之际,成氏族人见诸史册者达数十人,多为仕宦者,其中以开陵侯成娩家族最为显赫,其子孙袭爵,绵延福泽。

魏、晋、南北朝时期,成氏族人在今河北怀来、河南濮阳一带形成大的聚落,并最终昌盛为成氏上谷郡望和东郡郡望,其不但族大人众,人丁兴旺,而且名人辈出,代有显达。这一时期的成氏族人不但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广大省份,而且已有成氏族人进入甘肃,或南下江东。如范阳人(今北京)成景儁为报杀父之仇而进入南朝梁,后得到梁皇帝的赏识而入仕,并定居今江苏南京。

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成氏族人在南方已播迁到了今江西、浙江、四川、湖南等地。连祖国南端的广东省已有成氏人家。

宋、元之际,成氏族人可以说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了。明初,山西成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

清朝中叶以后,成氏族人不但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而且可以说遍布长城内外了。

如今,成氏族人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湖南省为多,约占全国成氏人口的40%以上。

跟帖时间 2010-03-02 07:00:2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成氏的各支始祖 -- 成 维:从江西暨始迁湖南者。元配:王氏,生子嘉和。

成祖四:来居宁乡,未详,当在四都等处后子孙徙居,籍虽多而探本溯源来自宁乡。始宁乡有成氏,宝自公始,较以公为始祖。自公以下世系皆可得详焉。字号生没葬向均失考,生子三。元配:廖氏,生没失考,葬四都七区大衝塘下,唐继一屋档七朝,即今大衝屋,封岸大遀出水右垠处,与伯舅丙一公配刘丙二公配王氏冡,连乙山辛向痤誌有碑墓及图,生子三:福三,福四,福八。福四出抚雷姓,名仕宗,配夏氏居湘潭七都八甲开新田等处,即今宁家铺是也。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3-02 06:57:2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