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氏的历史名人 -- 伊 陟:(生卒年待考),伊尹之子。著名商汤太戊时期宰相。
据说他是伊尹的儿子。商王太戊在位时,伊陟被任命为相国。
太戊因为对都城亳生长的妖树“祥桑榖”感到恐慌,就问伊陟这是怎么回事。伊陟说:“我听说妖是惧怕德政的,难道是因为您的德政有不足吗?我劝您还是多修些德政吧。”
太戊听从了他的建言,修德政,最后“祥桑”果然枯死了。
伊 籍:(生卒年待考),字机伯;荆州南阳人(今河南南阳),一说山阳人(今河南焦作)。著名三国时期蜀汉国将领。
年少时便依附于同乡刘表。刘备落难到荆州时,伊籍时常拜访,托请刘备照顾。
公元208年农历8月,刘表病逝,伊籍便转投刘备,一起渡江南下。
公元211年,刘备入蜀帮助刘璋,伊籍也有跟随。后来双方决裂,刘备于公元214年平定益州,任左将军从事中郎,其待遇次于简雍、孙干等。后升任为昭文将军,并与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共同编制《蜀科》,《蜀科》体制由此五人所定。
伊籍擅长辩论,有急才。他在出使吴国时,孙权听说他的辩才,便想在言谈间挫败他。伊籍拜见孙权时,孙权便问:“侍奉一个无道的君主感到劳累吗?”伊籍立即回答:“拜一拜便起来,说不上劳累。”孙权也为其辩才而感到非常惊奇。
他曾与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共同制定《蜀科》。
伊 馥:(公元?~453年待考),代人(今山西代县)。著名北魏将领。
少勇健,走及奔马,善驰射,力能曳牛。神麚初,擢为侍郎。
北魏太武帝讨凉州,伊馛参与决策,从征至姑藏。以功拜秘书监,赐爵河南公。后官至平尚书事卒。
伊盆生:(生卒年待考),伊馛之孙;代人(今山西代县)。著名北魏将领。
初为统军,累有战功。明帝时,历洛州刺史、西道别将、行岐州刺史。为当时名将。任西道都督,战死。
伊娄谦:(生卒年待考),鲜卑族;字彦恭。著名北周将领。
北周武帝时位至车骑大将军。善辞令,出使北齐伺其情势,遭部属叛卖,被扣。归,请北周武帝赦部属,迁前驱中大夫。
北周末期,伊娄谦耻与王谦同名,以字行。
隋朝初期,伊娄谦为大将军,出任泽州刺史。受吏民爱戴,以病去职,卒于家。
伊 慎:(公元?~811年),字寡悔;兖州人(今山东滋阳)。著名唐朝末期将领。
以善射补折冲都尉,嗣为大将,封南充郡王。贞元末官至奉义节度,拜检校右仆射,兼右卫上将军。谥曰壮缪。以武毅通文理,砚席楷隶,师心自得。
伊 广:(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大臣。
唐朝中和年间为忻州刺史,以天下大乱,乃归心李克用。曾任汾州刺史。常参与谋划军略,交接诸藩,号为称职。累迁至检校司徒。
唐乾宁年间从征刘仁恭,阵亡于成安寨。
伊 恒:(生卒年待考),字宗有;吴县人(今江苏苏州)。著名明朝尚宝少卿。
伊恒少从博士弟子游,书迹甚善,召侍东宫。
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初,伊恒与修撰金问同被命待诏阙前,进符玺少卿,专职掌管皇帝印玺、符宝。
伊恒为人谦恭,时人尊称其为长者。
伊桑阿:(公元1638~1703),满族,伊尔根觉罗氏;满洲正黄旗人。
清顺治年间进士,授礼部主事,累擢内阁学士。
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迁礼部侍郎,擢工部尚书、户部尚书。
时三藩叛乱,因吴三桂踞湖南,命他先后赴江南和茶陵督治战舰,为平叛作准备。后俄罗斯犯边,又奉往宁古塔造船。历兵、礼二部尚书。
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充三朝国史总裁,《平定朔漠方略》总裁。黄河决,又奉令勘视河工。因淮扬水灾,疏请蠲免次年田赋。入阁十五年后于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卒,谥文端。
伊秉绶:(公元1751~1815年),字组似、墨卿,号默庵;福建宁化人。著名清朝大臣、书法家。
伊秉绶曾任刑部主事、迁员外郎、惠州知府、扬州知府。
工诗文,善书法,长于隶、楷、行、草,隶书初学桂馥,后专宗汉隶,并融篆书笔意于隶书。
伊秉绶其书间架博大,笔法质朴浑厚,气势雄强。行草书取法王羲之、李东阳、颜真卿,笔致凝炼有力。何绍基写诗称颂其书法说:“丈人八分出二篆,使墨如漆楮如筒。行草也无唐后法,悬崖溜雨如荒藓。”
著有《留春草堂集》传世。清朝永昌知府、嘉庆年间进士宋湘赠伊秉绶联为:“鹏化四溟归碧落;鹤栖三岛接青霞。”
伊 文:(公元1916~1992年),浙江余姚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7年参加八路军。曾于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员、区队长,第一分校区队长、军事教育干事、青年队队长,在抗大工作一段时间后,调到山东纵队第二支队教导队任教员、参谋、股长,滨海军区司令部参谋、作战科科长、代理参谋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从事后勤工作,历任山东军区后勤部参谋处处长、司令部参谋处副处长兼后勤科科长,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南线指挥部副参谋长,华东军区后勤部司令部参谋长、后勤部军械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过华东军区后勤部司令部办公室主任、计划处处长,华东军区后勤部参谋长、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油料部副部长、部长,营房部部长,总后勤部副部长,燃料化学工业部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1992年1月2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六岁。 跟帖时间 2010-03-23 21:04:5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伊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使才清节;任圣名臣:上联典指三国时期蜀汉国的伊籍,从先主入益州,为从事中郎,擢昭文将军,奉使适吴。孙权闻其才辩,欲逆折以辞,方八拜,权曰:“劳事无道之君乎?”答曰:“一拜一起,未足为劳。”下联典指商朝时期的伊尹,相汤伐桀救民,以天下为己任,汤尊之为阿衡,年百岁卒,帝沃丁葬以天子之礼,孟子称为“圣之任者”。
河南世泽;阿衡家声:全联典指商朝时期的伊尹,汤王贤相,以汤倚而取平,故尊称其为“阿衡”。
2.五言通用联:
翰墨因缘旧;烟云供养宜:此联为清朝时期的书法家、清乾隆进士伊秉绶自题联。
3.七言通用联:
恭起静退称长者;骁勇韬略授统军: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尚宝少卿恒,昊县人。为人谦恭,时称为长者。下联典指北魏统军伊盆生,骁勇有胆略,初为统军,累立战功,遂为名将,惕爵平城子,官至西道都督。
鹏化四溟归碧落;鹤栖三岛接青霞:此联为唐朝时期的咸通进士、泾阳令伊璠《及第后寄梁烛处士》诗句联。
惟有松杉空弄月;更无云鹤暗迷人:此联为唐朝时期的诗人伊梦昌《题汝县司空观仙台》诗句联。
南海有人瞻北斗;东坡此地即西湖:此联为清朝时期的水昌知府、嘉庆进士宋湘赠伊秉绶联。
4.八言以上通用联:
作莘野农,三聘乃起;修朝云墓,一砚为酬:上联典指商朝初期的大臣伊尹,传说是家奴出身,曾耕于莘野,商汤持币三次去聘他,出而任相,辅佐商汤灭夏。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书画家伊秉绶,清乾隆年间进士,历官惠州太守、杨州知府。工书法,尤其擅长隶书,劲健沉着;能画山水梅竹。著有《留春草堂集》。他在惠州时,于苏文忠(轼)祠旁修朝云(苏轼爱妾)墓,从池沼中得一方砚,人说是苏轼用来酬谢贤太守的。
耕莘乐道,宏开匡济嘉猷;辅世相贤,克绍箕裘事业:上联典指商朝时期的大臣、伊氏始祖伊尹,辅佐商汤,佐商灭夏,综理国事,连保汤、外丙、中壬三朝,佐四代五王,是上古有名的贤牙。下联典指商汤太戊名相伊陟,伊尹之子。太戊从其言而修德。 跟帖时间 2010-03-23 21:01:4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伊氏的字辈排行 -- 陕西汉阴伊氏字辈:“金碧相祥世德前永发扬万代宗祖顺国政显原良”。
福建宁化伊氏字辈:“尚武崇文诗书启智积善行德俭信克昌至诚训服民兴家振展中遵道义惟和平以廉养志历代繁荣”。 跟帖时间 2010-03-23 20:57:4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伊氏的家谱文献 -- 河南杞县伊氏世家谱,(清)伊六璧修,清嘉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1985年河南大学图书馆影印。现被收藏在河南大学图书馆。
伊姓家谱,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始修,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省。
福建宁化伊氏族谱十四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注:先祖为[唐]伊文敏,始祖为伊显,本支祖为伊奉。
福建宁化伊氏族谱十六卷,(民国)伊象昂辑,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先祖为[唐]伊文敏,始祖为伊显,本支祖为伊奉。
太原伊氏十三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山东嘉祥伊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手写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嘉祥县三官庙伊家村伊氏宗祠。 跟帖时间 2010-03-23 20:54:5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伊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市、尉氏县、北至延津县、南至杞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改治到浚仪。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隋、唐两朝皆为汴州陈留郡。1957年丁酉并入河南省开封县。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山阳郡:古代山阳郡有二:一是汉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年)将梁国分置为山阴国,不久以后,汉武帝于建元年间(公元前140~前135年)将其改为山阳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独山湖周围金乡县一带地区。二是东晋朝义熙年间(公元405~418年)将广陵郡分置山阳郡,治理山阳附近的地区,其时辖地在今在今江苏省清江、淮安一带。至隋朝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又移治到今江苏省淮安市一带地区。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2.堂号:
陈留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山阳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任圣堂:任,谓信也。源自伊尹相汤,伐桀救民,以天下为己任。孟子称他是“圣之任者也”(圣人中最讲信的,把解放天下为自己的事)。 跟帖时间 2010-03-23 20:52:0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伊氏的迁徙分布 -- 伊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三十八位门阀。
伊氏是当今较人口较少的姓氏群体,但分布却很广,今河北省,北京市,上海市的松江区,天津市的武清县,山东省的平度市、东平市,山西省的太原市,云南省的河口市等地均有分布,尤以河北省多此姓,约占全国伊氏人口的35%以上。 跟帖时间 2010-03-23 20:49:3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