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3-26 11:07:04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21990 跟帖次数 10

第一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颛顼后裔叶公之后叶子高,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传说,帝颛顼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女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

季连的后裔鬻能做过周文王的老师,后来周成王姬诵封鬻熊的曾孙熊绎在荆州山(今湖北荆州),立国为荆,定都丹阳(今湖北秭归),后迁都子郢(今湖北江陵),改国号为楚。

春秋时期,楚庄王芈旅(熊侣)的曾孙尹戌,在楚平王熊弃疾执政时期(公元前528~前516年)任沈县令尹(今安徽临泉),又称沈尹戌,后出任楚国左司马。沈尹戌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深得楚国人民的敬重,他的后代中有人以沈为姓氏者。

周敬王姬丐二十二年(楚昭王芈轸十八年,公元前498年),沈尹戌在率军与吴国军队作战时英勇战死,楚昭王(熊壬)遂封沈尹戌的儿子沈诸梁于叶邑(今河南叶县旧城)。

沈诸梁,字子高,史称叶子高,约出生于周景王姬贵十六年(公元前529年)。

周敬王四十一年(楚惠王熊章十年,公元前479年),楚国发生了白公胜叛乱,国内一时战云密布。消息传到叶邑,叶子高决心从叶地起兵平息叛乱。原来被白公胜召去参与叛乱的将领见叶子高的军队人强马壮,军纪严明,遂纷纷阵前倒戈,掉头一起杀入城中。叶子高由此救出楚惠王,收拾残局,重整朝纲,后被楚惠王封为令尹与司马,身兼军政大权于一身,这在楚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楚惠王将叶子高分封到南阳(今河南南阳、湖北襄樊一带),赐爵为公,从此世人尊其为“叶公”。

周元王姬仁元年(公元前475年),是中国历史上春秋与战国分界的年份。此时的叶公感到后来年轻的一代朝气蓬勃,如果把权力交给他们,会更有利于楚国兴旺。于是他毅然把令尹一职让给公孙宁,把司马一职让给公孙宽,此即历史上有名的“叶公让贤”。然后,叶公回到叶地,安度晚年。这一让贤之举,被史家们评为不迷权贵、深明大义。

叶公激流勇退后归隐终老于叶邑,他一直活到八十九岁高寿,这在当时可是了不起的寿星。叶公在周考王姬嵬元年(公元前440年)临终之前,留下非常著名的“勿以小谋败大作,勿以嬖御人疾庄后,勿以嬖御士疾庄士、大夫、卿士”之遗嘱,教育子孙后代“亲贤臣而远小人”。叶公的这一思想,受到了当时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高度评价。

根据《周礼》规制,叶公去世后,即被立祠享祭。叶公的后裔子孙为纪念祖上之德与祖居之地,打部分改沈氏为叶氏,是为叶氏之源,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叶氏正宗,叶邑也由此成为叶氏祖地。因此,叶公沈诸梁又是全世界叶姓华人公认的得姓始祖。自战国以后逐渐由中原地区向南方及海外播迁,子孙遍及世界五大洲。每年清明前后,澧河之滨的叶公共场所墓前,来自海内外的叶姓子孙纷纷回乡祭祖,已成为中原文化旅游的一大景观。

该支叶氏正确读音作shè(ㄕㄜˋ),不可读作yè(ㄧㄝˋ)。但今人皆读作yè(ㄧㄝˋ),是否可“约定成俗”?仍然值得商榷。



第二个渊源:源于国名,出自汉朝时期古叶调国,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

葉调,为南亚古国名,故址在今天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苏门答腊岛一带,从东汉永建六年(公元131年)起,葉调国曾陆续遣使至中国进贡、经商,与东汉王朝建立了友好关系。

当时葉调国来中国的商人、工匠、艺人有很多,后移民安居中原地区,并按汉俗以原国名的谐音汉字为姓氏,称葉氏,世代相传至今。

1955年文字改革以后,该支葉氏简笔为叶氏。该支叶氏正确读音作yè(ㄧㄝˋ)。



第三个渊源:源于复姓,出自古代复姓,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在古代姓氏演变历史中,曾有以邑为氏的葉阳氏(今湖北荆州)、以官为氏的葉大夫氏等,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葉氏,成为葉氏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

1955年文字改革以后,该支葉氏简笔为叶氏。该类叶氏正确读音皆作yè(ㄧㄝˋ)。



第四个渊源:源于百越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中有南郡蛮,世居南郡(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实际上就是古籍中记载的西南蛮夷族,源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百越民族,其中多有取汉姓为葉氏者,世代相传称葉氏至今。

汉朝时期,南郡蛮葉氏族人人丁兴旺,名人辈出,如三国时期孙吴国著名将领葉雄,即是南郡蛮的后裔。

1955年文字改革以后,该支葉氏简笔为叶氏。该支叶氏正确读音作yè(ㄧㄝˋ)。



第五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

⑴.蒙古族叶古禄特氏,亦称叶鲁特氏、亦鲁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Yegul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叶氏、尹氏。

⑵.蒙古族叶赫氏,源出河名,后蒙古达酋长星根达尔汉灭扈伦纳喇部,兼并其民众,迁徙其于叶赫河岸成为叶赫部,以部为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Yehe Hala,汉义“盔顶”。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叶氏。

⑶.蒙古族叶克忠氏,属于蒙古新巴尔虎姓氏,世居巴尔古(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东)。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Yekejong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叶氏。

蒙古族叶氏的正确读音皆作yè(ㄧㄝˋ)。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八旗通志·烈女传》、《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的社会组织》等记载:

⑴.满族费仰古氏,亦称佛尼音布氏,满语为Feiyangu Hala,世居喀尔喀(今新疆东部以及蒙古国、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等地),所冠汉姓即为叶氏。

⑵.满族赫叶哷氏,亦称何雅礼氏,荷叶尔氏,满语为Heyere Hala,世居沈阳。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叶氏、赫氏、贺氏、何氏等。

⑶.满族尼赫理氏,亦称尼柯特氏,满语为Niheri Hala,世居乌苏里(今乌苏里江流域)等地,人口非常少。所冠汉姓即为叶氏。

⑷.满族颜扎氏,亦称燕札氏、颜查氏、阎拉扎氏、颜之哈拉氏、库雅拉彦札氏,满语为Yanja Hala,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颜盏”,以姓为氏,世居雅兰西楞(今俄罗斯滨海地区苏城东南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长白山区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颜(民姓)氏、阎(官姓)氏、张氏等。后来的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的妃子颜扎氏,是颜扎·布颜之女,生有皇子爱新觉罗·叶布舒,其庶之支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首字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叶氏,世代相传至今。

⑸.满族叶穆氏,满语为Yemu Hala,源出金国时期女真业速布部,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赫尔苏城(今吉林伊通西北六十五公里处)、尼马察(今黑龙江省穆棱县东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叶氏、穆氏。

⑹.满族叶赫勒氏,亦称叶何里氏,满语为Yehele Hala,汉义“磁”,世居呀哈(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叶赫(今吉林梨树)、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叶氏、慈氏等。

⑺满族叶库哩氏,满语为Yekuri Hala,世居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所冠汉姓即为叶氏。

⑻.满族叶墨勒氏,满语为Yemole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叶氏。

满族叶氏的正确读音作yè(ㄧㄝˋ)。



第七个渊源:源于赫哲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赫哲族禄叶哷氏,亦称努叶勒氏、陆如火氏,为著名的依兰三姓之一,以部为姓,世居黑龙江沿岸、三姓(今黑龙江依兰)、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松花江流域、奇纳林赫哲部(今黑龙江同江秦得利)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Ruyere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赫哲族、满族禄叶哷氏多冠汉姓为叶氏、陆氏、芦氏等,其叶氏正确读音作yè(ㄧㄝˋ)。



第八个渊源:源于彝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彝族支系繁多,多数自称“诺苏”、“纳苏”、“聂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彝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民族名称为彝族。

彝族同胞有自己的姓氏,在文献《巍山彝族姓氏分布调查》中显示,云南巍山彝族的八万三千七百七十一人中,共有一百四十九个姓氏,其中就有叶氏,据传是叶丹氏的族支,取汉姓为氏,世代相传至今。

叶丹氏世为四川凉山彝族沽基家族的头人,历史悠久,但总人口不是很多。叶丹氏家族的著名人物有近代革命史中记载的小叶丹,他与刘伯承元帅歃血为盟之事,被彝族同胞传为佳话。

1935年5月下旬,在红军长征北上抗日时期,中央红军先遣队在刘伯承和聂荣臻的带领下经过彝区(今四川凉山九海子山),部队都进行了民族政策教育。经过一番交涉,彝族沽基家的头人小叶丹提出要见红军司令讲和,刘伯承在彝家海子的水塘边会见了他。

小叶丹解释了当天与红军为难的是被国民党蒙蔽的罗洪家彝民,并明确表示“听说你们要打大军阀刘文辉,主张彝汉平等,我愿与司令结义为弟兄”。

刘伯承说:“那些欺压彝民的汉人,也是红军的敌人。我们结义是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

他们当即在海子边并排跪下,对天盟誓,饮鸡血酒。因为没有带酒,即从海子里舀清水代替。

当晚,刘伯承在大桥镇一个保长宅院里宴请小叶丹,赠送一面写有“中国彝民红军沽基支队”的红旗,并委任小叶丹为支队长,他的弟弟古基尔拉为副队长。第二天告别时,刘伯承又送给小叶丹十支步枪,小叶丹将自己心爱的坐骑大黑骡子送给了刘伯承。由于有小叶丹派人在各村寨联络照应,红军先遣队顺利地通过彝民聚居区。当晚在大桥镇,刘伯承买光了全城的酒来接待小叶丹。

红军先遣队继续前进,一路经过雀儿窝、拖乌、鲁坝、铁寨子等,经过彝人交涉,都得顺利通过。过一个村寨换一个带路的彝人向导,交接很有秩序。

小叶丹忠实地执行了刘伯承的嘱托,将彝民组织起来,护送红军后续部队过境。他昼夜奔忙,往返于大桥镇和筲箕湾,经过七天七夜,红军大队一路畅行无阻,安全通过彝民区。

红军走后,小叶丹打起了红军彝民支队的旗帜,在因伤留下的红军某部政治委员的帮助下,坚持了长达五年的反抗白匪的斗争。

1941年,彝族败类邓秀廷在反动军阀的支持下,竭力挑拨离间,分化瓦解了三个家支的联盟,国民党反动派乘机镇压了彝民支队,抓捕了那名红军政委。小叶丹倾家荡产凑了一千五百块银圆给邓秀廷,把红军政委赎了出来。

在国民党当局要追究小叶丹与红军结盟的罪责时,他宁愿交出一万两千两白银和一百二十头母羊,甚至倾家荡产,也绝不交出“中国彝民红军沽基支队”的旗帜。

后来小叶丹和沽基尔拉的委任状被败类邓秀廷搜出,国民党当局以“通共有据”,将小叶丹残酷杀害在大桥镇。

小叶丹在被捕前,含着热泪告诉自己的妻子和弟弟沽基尼尔:“刘伯承这样有信有义的大人物是绝不会骗人的。万一我死了,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这面旗帜,将来交给刘司令员。”

1950年春天,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冕宁,小叶丹的妻子从隐秘的山洞中取出了珍藏十年之久的“中国彝民红军沽基支队”的红旗,把它交到了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司令员的刘伯承手中。当时,刘伯承含着热泪接过红旗,久久无言。

在以后的漫长的子里,刘伯承元帅并不经常提起那段大凉山的往事,但却一直尽心地照顾着小叶丹的后人。



第九个渊源:源于德昂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德昂族叶氏,源出德昂族海氏部落。

德昂族同胞普遍通傣语、汉语、景颇语,没有本民族文字,许多人均能用汉文或傣文。德昂族人信仰小乘佛教和原始宗教。

德昂族是中国西南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源于古代的濮人,与哀牢有密切的关系。

德昂族人早在公元前二世纪就群居于怒江两岸,是开发云南地区保山、德宏一带较早的民族。史书中所记载的“茫蛮”部落就是是德昂族先民,隋、唐时称为“茫蛮”、“扑子蛮”、“望苴子蛮”,先后臣服于汉朝、晋朝及南诏国、大理国,元朝以后,德昂族成为傣族土司的属民。德昂族绝大多数与景颇族、汉族、傈僳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交错分寨杂居,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从古时候起,饮茶就是德昂族人的嗜好,他们善于种茶,家家都栽有茶树。过去,德昂族居住地区受到其他民族的普遍歧视,被看作是低下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变了这种情况,和其他民族一样有平等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一度统称为崩龙族,后在本民族的要求下,于198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改称为德昂族。

德昂族原有自己的姓氏,习惯于按属相和排行给孩子取名,也使用汉族的十二生肖:查(鼠)、包(牛)、衣(虎)、卯(兔)、光(龙)、沙(蛇)、牙(马)、麻(羊)、新(猴)、收(鸡)、灭(狗)、交(猪)。生日的属相是什么,就以什么为名。男孩是属相前加“阿”字,女孩的属相前加“立”字。例如,牛日生日的男孩叫“阿包”,牛日生日的女孩叫“立包”。若按排行取名,则不分男女,称呼为腊锁(老大)、腊左(老二)、腊约(老三)等。

德昂族人结婚生子后,便起有讳名。凡有了孩子并已取名的夫妇,则连同他们的长辈在内,不论何人此后都不能直接呼他们的名字。德昂族人的家里若长子或长女早逝,则以次子或次女的名字代替称呼其父母。有的还没有生儿育女,但也可以预先取下孩子的名字,而按此名来称呼。

德昂族人认为,对已有了子女或虽然子女去世了但年龄较大的人,再去直呼他们的名字,是很不礼貌的。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德昂族人多改采用汉姓,据文献《德昂族社会历史调查》一书中称,云南省潞西县三台山德昂族民族乡邦外村,有海氏改汉姓为叶氏者。



第十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土家族、保安族、回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叶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叶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叶子高(沈诸梁)、小叶丹。

叶氏的历史名人(三) -- 叶 飞:(公元1914~1999年),原名叶启亨;福建南安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共青团福建省委宣传部部长、代书记,福州中心市委书记,中共闽东特委书记,闽东军政委员会主席兼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师长、师政治委员。参加了坚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团长,江南抗日救国军副指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一师第一旅旅长兼旅政治委员,第一师副师长,苏中军区司令员,苏浙军区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福建军区司令员,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福建省省长,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处书记,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福建省军区司令员、第一政治委员,福州军区司令员、第一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第一政治委员。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第八、十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99年4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五岁。



叶 明:(公元1914~2002年),四川成都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川陕苏区少共省委委员、苏维埃政府委员,川陕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执行委员,陕南游击队大队长,中共西北特委常委,红四方面军教导团团长,独立团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地方工作部武装科长兼筹资委员会主任等职,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国人民抗日寇政大学队政治指导员,冀中军区整军委员会政治部主任,延安军政学院队长,八路军留守兵团直属政治处主任,抗日寇政大学文教训练队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和反“扫荡”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军政大学北满分校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二团政治委员,东北军政大学总校二团政治委员,中南军政大学江西分校政治委员,努力为前线培养军事指挥员和政工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南军政大学总校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汉口高级步兵学校政治部主任,湖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武汉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等职,为部队的全面建设作出了贡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2002年1月26日因病在武汉逝世,终年八十八岁。



叶 超:(公元1913~1988年),湖北黄陂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派至新四军,历任新四军司令部作战参谋、副科长、山东军区司令部作战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华东野战军许世友、聂凤智的第九纵队任参谋处处长、纵队副参谋长。第三野战军特种纵队参谋长。1948年2月,聂凤智派叶超率领纵队司令部部分人员,前往博兴一带了解周村地区敌情,制定第九纵队作战方案。叶超指定纵队司令部侦察科长和侦察营副教导员率领第一侦察连,深入敌占区展开侦察,初步摸清了周村地区敌军建制、番号、兵力部署、工事构筑及部队士气等情况。此时敌整编第三十二师突然接替了周村防务,叶超急令侦察1连查明整编第三十二师情况。第一侦察连捉了一批“舌头”,缴获了一批重要情报。侦察人员还潜入周村城内,动用各种侦察手段,完成了侦察任务。文化大革命期间,八一电影制片厂将这段故事摄制成当时全国闻名的故事片《侦察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炮兵参谋长、华东军区炮兵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炮兵系,后任炮兵军事科学研究部部长、炮兵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沈阳军区炮兵司令员、国防科委陆军兵器研究院院长、沈阳军区副参谋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8年因病在报刊逝世,终年七十五岁。



叶长庚:(公元1903~1986年),浙江分水人(今浙江桐庐)。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5年入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当兵。曾参加过北伐战争。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五军特务大队中队长,红八军第四师第二团团长,赣南第十二独立师师长,红八军第二十三师师长,湘赣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红六军团特务团团长、第五十团团长,新兵师师长,第六军团司令部三科科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晋察冀第五专署民兵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龙江军区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五十军副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后勤部运输部副部长,江西省军区副司令员。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6年4月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三岁。



叶运高:(公元1914~1979年),江西兴国高兴镇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第一师政治部宣传员,第四师政治部组织科青年干事、连政治指导员,红一方面军保卫局训练队队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公安局局长,陕甘宁边区保安处第三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行政公署公安局副局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华北军区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政治部保卫部代部长、部长。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保卫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政治部主任,总参谋部通信兵部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

1979年9月2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五岁。



叶青山:(公元1905~1987年),福建长汀河田乡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第二纵队卫生队医生、卫生队队长兼政治委员。1930年底,被诬为“AB团嫌疑”而开除党籍,次年五月平反,恢复党籍。后任红四军野战医院医务主任,红四军第二师卫生部卫生主任,红一军团野战医院院长,红四军第二师卫生部长,红一军团后方医院院长。参加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一军团卫生部副部长、部长。参加过直罗镇战役和东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军医处处长,晋察冀军区卫生部长。曾和白求恩同志一起创建晋察冀军区模范医院,参与筹建医务学校,培训医务人员。1940年参加了百团大战的救护工作。后进入延安中国医科大学研究班学习,毕业后,先后在国际和平医院、中央医院、阿洛夫医生处实习。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解放战争时期,任张家口市附属医院副院长,晋察冀野战军卫生部政治委员,华北军区卫生部副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部长,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87年7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二岁。



叶松盛:(公元1917~1993年),广东梅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0年8月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四支队第七团文化教员,第七团政治处宣教股股长,新四军第二师第四旅第十团总支书记,淮南路东联防司令部特务营政治教导员,盱贻总队政治部副主任,路东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第二独立师第五团政治处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淮南军区独立旅第三团政治处主任、副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四军炮兵团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政治部主任,空军师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广州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主任。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3年7月2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六岁。



叶荫庭:(公元1915~今),江西于都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特务团通信员,中央军委警卫营排长,教导师机枪连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寇政大学第六大队第四队队长,第一分校直属营营长,第三大队队长、干部队队长,鲁中军区第二团副团长、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第八师参谋长,第四野战军第四十军第一一九师副师长。参加了著名的四平保卫战和临江、辽沈、平津、衡宝、海南岛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部长,军副参谋长、军参谋长、副军长,沈阳军区后勤部副部长,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顾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叶泰清:(公元1913~今),河南信阳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

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十八军手枪团班长,参加了鄂豫皖地区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四支队手枪连政治指导员,第七团营政治教导员、营长,新四军第二师团参谋长、副团长,山东野战军团长,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四师参谋长、副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四旅第十团团长,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四师参谋长,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一军第六十一师副师长,第六十三师师长。参加了著名的鲁南、淮海、渡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军师长、第二十一军副参谋长、第二十五军参谋长。195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同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第四军副参谋长、志愿军空军副参谋长,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军高射炮指挥部参谋长、防空军第一军副军长、空军第五军副军长,南京军区空军副参谋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叶建民:(公元1918~1998年),湖北大悟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鄂豫皖苏区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五师第二二三团司令部班长、测绘员、见习参谋,红十五军团第七十五师第二二四团司令部参谋等职,参加了革命根据地三、四、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第六八八团司令部通信参谋、第三四四旅晋南支队侦察参谋、作战参谋、代参谋长,冀鲁豫支队第二大队参谋长,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二支队团参谋长,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第二十三团参谋长、副团长,山东军区第二师第五团团长等职,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并先后参加和指挥了河北平山洪子店、山西町店、攻克赣榆城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第二师第五团团长,第十纵队第三十师参谋长、副师长,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七军第一四一师副师长、代师长等职,先后参加了著名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三战四平和辽沈、平津、渡江等战役战斗。接着又率部完成川、湘、鄂边界穿插作战任务,并与兄弟部队一起全歼重庆守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长兼军分区司令员、军参谋长、副军长兼参谋长,出色地完成了湘西剿匪、建立地方武装、巩固地方政权的任务,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从朝鲜回国后,任广州军区装甲兵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参谋长等职,积极参加领导军区部队的战备、训练和管理工作,坚持从严治军,狠抓部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受到了部队广大指战员的好评。是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8年9月18日因病在广州逝世,终年八十岁。



叶道友:(公元1914~1961年),河南新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

1927年参加赤卫队。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任湖北黄安赤卫队大队勤务员、通讯员,红四方面军第十师第二十八团第三营班长、副排长,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第二二三团第三营通讯排长,第二营副连长、副营长。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1932年,为掩护部队转移,他率一个连在陕西岔河口阻击敌人。面对国民党两个团的重兵,他提出“有敌无我,有我无敌”的口号,率领部队经两小时激战,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胜利完成了阻击任务。战后,受到军部表扬。在陕北长山战斗中,率一连强攻敌以一营兵力踞守的山头,歼敌大部,取得了胜利。1937年他入延安抗大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大队大队长,第二二三团团长,新四军南进支队先遣梯队副支队长、第二团第三营营长,新四军第三师第九旅第二十六团第三营营长,第二十五团副团长,淮北军区独立团团长,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二旅第三一四团团长,转战于鲁西、陇海路地区。1942年,他奉命率独立团在台儿庄附近打游击。当地处于日伪军四个据点的夹缝之间,形势十分险恶,由于他机智灵活,指挥若定,善于抓住战机,予敌人以重创,在多次战斗中毙俘敌近三百余人,全团受师部通令嘉奖。在淮北九顶山战斗中,为营救遭敌围困的兄弟部队,他率一个营直插敌人心脏,击溃敌四个团,毙俘敌团长以下二百余人,再次受到师部通令嘉奖。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第九纵队第七十七团团长,淮北军区独立旅副旅长,第三野战军第三十四军第一○一师师长。参加朝阳集、涟水保卫战,宿北战役、苏北五花顶、大兴庄守备战和淮海战役。战争年代,参加大小战斗一百余次,七次负伤,被评为二等残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海军第四舰队副司令员,江阴要塞司令员,海军淞沪水警区司令员,舟山基地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61年12月21日因病在杭州逝世,终年四十七岁。



叶楚屏:(公元1916~2000年),湖南平江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三军团第八军第六师宣传队分队长、中央军委二局参谋。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中央军委一局作战科科长。叶楚屏在中央军委工作了九年,主动要求到战斗部队工作。经王稼祥同意,他被派到冀中军区,担任警备旅兼第六军分区参谋长。叶楚屏刚到部队,就碰上“五一大扫荡”。部队转移途中,王长江旅长突然改变主意,说深南是老根据地,我们不战而离开,老百姓怎么看我们?他决心在深南坚持反扫荡。叶楚屏认为深南县方圆不过百十公里,已有一个团部和第一营,有第四十区队、冀中区党委警卫营及两个县大队,警备旅再留下来,部队太密了,不合乎军区要求的“高度分散活动”原则。但由于叶楚屏刚到任,缺乏平原作战经验,未能说服王长江。结果旅直三个连和第二营,先被八千多日伪军包围在东西河头村,后被六千日伪军包围在李家角村。王长江和叶楚屏等只好杀出重围。不久,上级命令王长江旅长、旷伏兆政委率警备旅第一、第二团到冀鲁豫地区休整,尔后到太行山根据地,留叶楚屏、龙福才坚持第六分区斗争。叶楚屏担任第六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担任晋察冀军区第十一军分区司令员、石家庄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1948年3月,他担任晋察冀补训兵团副司令员。补训兵团编有四个旅十六个团的架子,干部大部从冀中、北岳军区调来,部分从野战部队调来。补训兵团接收的新战士,绝大多数是贫下中农的子弟。补训兵团后改称华北补训兵团,共训练了十四万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军委军训部办公室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部长助理,军事科学院办公室主任、副秘书长、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0年3月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四岁。



叶正大:(公元1927~今),广东惠阳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中将。

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入东北民主联军俄文学校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飞机制造系。同年回国,历任松陵机械厂主任设计员、副主任设计师,国防部第六研究院副所长、副院长,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中国航空学会第二、三届理事。1982年任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是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八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叶昌桐:(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海军上将。

1985年12月24日晋升为海军上将军衔,担任三军参谋本部副参谋总长,后任三军参谋本部副参谋总长兼中山科学研究院院长,1988年8月~1992年5月担任海军总司令、三军大学校长。



叶开鑫:(公元1887~1937年),字竞秋,湖南宁乡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江南武备学堂第一期毕业。

辛亥革命后,历任皖军营长、团长,湘军第一混成旅旅长兼长沙戒严司令、第三师师长兼湘西善后督办。

北伐战争中,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军长、第四十四军军长。

1929年起任第五十二师师长、湖南省政府委员兼武长萍铁路警备司令、第八军军长、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高级参谋,1932年任军事参议院参议。

1937年12月病逝,终年五十一岁。1947年被民国政府军事委员会追赠为陆军上将军衔。



叶公超:(公元1905~1981年),广东番禺人。著名国民党政要。

早年留学美国,加入国民党。

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图书馆、等校教授,外交部欧洲司司长、外交部次长。

1949年逃往台湾,历任台湾省“外交部”部长、“行政院”侨务委员会委员长、驻美国“大使”、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等。

1981年11月24日在台北病逝。



叶佩高:(公元1904~1987年),海南文昌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云南讲武堂及陆军大学毕业。抗战时期,历任第十一师参谋长、第十一师师长、第五十四军参谋长、安兴师管区司令、第五十四军第一九八师师长、第五十四军副军长;1948年,任第三十二军军长等。后因“作战不力”,被调为陆军总司令部附员。1949年去台湾。1968年移居美国。1987年8月31日在美国病逝。



叶 欣:(公元1956~2003年),女;广东徐闻人。著名现代医务工作者,抗“非典”烈士。

生于广东徐闻一个医学世家。1974年被招进广东省中医院卫训队。1976年毕业时,因护理能力测试成绩名列前茅被留院工作。1983年,被提升为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是该院护士长中最年轻的。

急诊科是省中医院最大的护理单位,下设120急救、补液室、抽血室、注射室、留观室、治疗室六个部门。“快速、及时、有效”的工作性质、复杂多变的病情、触目惊心的状况,需要护士长不仅需要超一流的护理专长,更要有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的领导能力和冷静快捷的思维能力。生死一瞬间,在以痛苦、哀号、无助为氛围的工作环境里,每位医护人员都必须具备强健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女性而言,这何尝不是对身心的超级挑战。而叶欣在急诊科一干就是几十年。每当急诊科有传染性疾病患者前来急诊时,叶欣总是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尽量不让年轻的小护士们沾边。每次她总是说:你们还小,这病危险!对待这类病人,她护理得格外耐心、细致,没有一丝的嫌弃。对于家境贫寒的病人,她甚至主动出钱为病人买东西。她常常对护士们说:“病人得了传染病已经够不幸了,但社会的歧视给他们心理造成的伤害也许比病痛更难受!作为护士,我们一方面要解决他们身体的痛苦,更要给他们爱的力量,生活的力量。”一次是一位刚参加工作的护士为病人服务时引发了病人的不满,叶欣主动到患者家登门道歉,并作自我批评。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刚建立时,叶欣主动请缨,提出到二沙急诊科担任护士长,负责繁重的护理组建工作。

2001年,一位来自福建某山区的重症患者到急诊科治疗,病情刚稳定就急着要求回家。叶欣苦心规劝,但病人就是不听,于是科室决定用救护车送病人回家。叶欣又主动申请沿途护理。二十二小时的颠簸和护理,病人安全到家了,可她却累得直不起腰来。为了尽快赶回上班,第二天一上午,叶欣自己出钱乘飞机回到了广州。

2003春节前后,一种病因未明的非典型肺炎开始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2月上旬刚过,广东省中医院二沙急诊科就开始收治确诊或疑为“非典”的病人,最多时一天五人。面对增加了两倍的工作量,叶欣周密筹划、冷静部署,重新调班时,安排了加强班。随着“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广东省中医院当机立断,紧急抽调二沙分院急诊科部分护士增援位于市中心的院本部。二沙急诊科护士力量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

3月4日中午,极度疲倦的叶欣开始出现发热症状,后确诊染上了非典型性肺炎。为了救治叶欣,医院在最短时间内成立了治疗小组。叶欣的病情几乎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委托蔡东士秘书长慰问她和家属;雷于蓝副省长也在省政府副秘书长黄业斌、省卫生厅厅长黄庆道的陪同下,亲自到医院了解治疗情况。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领导也为抢救叶欣提供了技术、物质、器械的支持。

2003年3月25日凌晨1:30,就在叶欣最后所抢救的、也是传染给她“非典”的那位患者健康出院后不到一个星期,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同事和亲人,终年四十七岁。

叶欣在担任护士长期间,始终把培养护理人才作为本科室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她常利用午休给护士们上业务课,让刚进急诊科的姑娘们在她身上练习扎针。

叶欣在担任护士长期间,始终没有放弃对新知识的钻研,她总是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技术。1995年,论文《甲黄膜液对褥疮治疗护理的应用研究》获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实现了该院护理课题在科技创新中零的突破。直到去世前,共有发表论文十三篇。

叶欣是一个性格恬淡的人,她不求闻达,只讲奉献。作为领导,她的宽容、平和、正直,她的忍让、内秀和公正,无不深深折服着她的同事和朋友。科室里的小护士曾诗意地说:叶护士长简直就是阳光和微笑的化身,那么透明,又是那么明媚。加班、顶班,对她可谓司空见惯,尤其是节假日,她会主动给自己排上班。叶欣去世后,她爱人动容地说:“我和叶欣结婚22年了,但只有结婚那年我们一起在家过了春节,其余她全是在医院度过的。”

在叶欣的办公桌上,留下了一本本厚厚的工作记录,那是用废弃的化验单背面写的工作记录。点点滴滴,记载着她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拼搏的足迹,凝聚着她一生对护士职业永恒的热爱与追求。

叶欣逝世后,一时间,有十一万人通过网络祭奠这位神圣的白衣使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追授她为“人民健康好卫士”,她获得了全世界护士的最高荣誉——“南丁格尔奖章”。
叶永吉:(生卒年待考),广东中山人。详情待考。

1929年参加革命,为红五十八军战士,1930年后失踪无音讯,中央军委曾按失踪烈士给予对待。后来,又有一位叶永吉奇妙地出现在国民革命军中,还是很著名的陆军少将。

此二“叶永吉”皆为广东中山人,是否为同一人,本书缺乏资料,待考。



叶 谟:(公元1903~?年待考),湖南醴陵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补充旅代旅长。



叶干武:(公元1900~1950年),广东梅县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甘肃河西警备总司令部高参。



叶永吉:(公元1946~今),署名叶峰;江西丰城人。著名现代油画家。

擅长油画。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美术系,后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修班。

曾任教于南昌师范学院、北京教育学院,现为海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



叶 志:(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舟山基地副司令员。

叶正田:(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空军第七航空军副政治委员。

叶光荣:(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叶松海:(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少将,武警医学院政治委员。

叶景亮:(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少将,武警装备部部长。

叶 肇:(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广东省广州警备司令部司令官。

叶 琪:(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第十二军军长。

叶植楠:(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二十六军副军长。

叶芳华:(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后勤部独立第三补给分区副司令。

叶 谟:(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新兵师训练教官。

叶仕文:(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海军中将,台湾省海军后勤司令。

叶竞荣:(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陆军副总司令。

叶宜生:(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三军参谋本部人事参谋次长室人力规划处处长。

叶 巨:(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三军参谋本部作战及计划参谋次长室助理次长。

叶茂益:(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金门岛防卫司令部后指部指挥官。

叶佳钰:(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空军少将,台湾省空军第四五五联队副联队长。

叶恒隆:(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国防部”人事次长室处长。

叶光辉:(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陆军第六军团炮兵指挥部指挥官。

叶正蓉:(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陆军步兵学校教育长。

跟帖时间 2010-03-26 11:31:4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叶氏的历史名人(二) -- 叶剑英:(公元1897~1986年),原名叶宜伟,字沧白;广东省梅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之一。

1917年入云南讲武堂。曾参与筹建黄埔军校,任教授部副主任。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师长,后任第四军参谋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率领所部教导团参加广州起义,任军事指挥部副总指挥。1928年赴前苏联莫斯科学习。1930年回国。1931年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历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兼总参谋长,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兼红一方面军参谋长,西北军委会参谋长兼红一方面军参谋长,工农红军学校校长,瑞金卫戍区司令,闽赣及福建军区司令员。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任第一纵队司令员、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到陕北后参加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总参谋长,并协同周恩来在国民党统治区做统战工作。1941年2月任中央军委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北军政大学校长,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北平市市长。1946年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首席代表。1948年12月~1949年8月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一副书记。

建国后,历任广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广州市市长、市委书记,华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中南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中共中央中南局代书记。1949年10月当选为中苏友好协会总会理事、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49年12月~1953年1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1950年4月任广东省政府主席。1950年9月~1954年7月任广东省政府财经委员会主任(兼)。1953年1月任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6月任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9月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1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1958年3月任军事科学院第一任院长兼政委。1959年4月、1965年1月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65年1月当选为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75年1月任国防部部长。1978年3月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公元1983年辞)。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83年6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还曾任中国钓鱼协会名誉主席,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十一届中央副主席,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常委。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1985年9月经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同意不再担任中央委员,同年辞去党、国家和军队领导职务。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并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2年获哥伦比亚众议院授予的特级大十字民主勋章。

1986年10月2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九岁。

附_叶剑英大事年表:

1897年:4月28日(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三月二十七日)出生于广东省梅县雁洋堡下虎形村,名宜伟,字沧白。

1902年:五岁,入雁洋堡钟傲泉私塾读书。

1904年:七岁,入雁洋堡古玉泉私塾读书。

1905年:八岁,转入雁洋堡怀新学堂读新学。

1908年:十一岁,就学于丙村镇三堡学堂(五年制高等小学,现为梅县丙村中学)。

1912年:十五岁,1月从三堡学堂毕业,考入梅县务本中学。冬,为反对官派校长,与部分师生离开务本中学。

1913年:十六岁,转入梅县东山中学就读。在此期间,接触了一些宣传社会变革的进步书刊。连任两届学生会会长。秋,肄业。

1916年:十九岁:在与雁洋堡相邻的横山新群小学(今横西小学)任教半年。冬,离乡赴南洋谋生,到达马来西亚的怡堡,寄住堂兄叶宜桐家中。后经亲友介绍,到明德小学当国文教师。

1917年:二十岁,夏,考取云南陆军讲武学校。离开马来西亚乘船回到香港,经越南海防、河内,取道滇越铁路抵达云南昆明。入讲武学校第十二期炮科学习,改名“剑英”。

1918年:二十一岁,在校努力学习基础理论知识,苦练军事技术本领。树立毕业后返粤追随孙中山,做一个革命军人的志愿。

1919年:二十二岁,12月22日从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毕业。

1920年:二十三岁,1月30日被云南督军公署授予陆军炮兵少尉军衔,待军政府补授实官。春,前往福建漳州,投入孙中山领导的“援闽”粤军,任总司令部见习参谋。后任支队见习教官。春,加入中国国民党。8月参加粤军回粤驱逐桂系军阀之役。

1921年:二十四岁,春,父叶钻祥病逝。由汕头返回梅县故里奔丧。治丧后返回广州,在粤军工兵营任职。10月以大总统随员身份,随孙中山出巡广西,参加北伐的准备工作。冬,在广西桂林担任军官教导团教官,参加孙中山为改造旧军队而进行的整训工作。不久,调任江防舰队护航第二营营长。

1922年:二十五岁,4月率部护航,保卫孙中山大总统由桂林沿西江到达梧州。4月12日任海军陆战队营长。6月16日陈炯明叛变革命。闻陈炯明叛变,立即与陈策率部接应孙中山登上“宝璧”舰,转登“永丰”舰,继而率部跟随孙中山挺进白鹅潭,与叛军英勇作战。6月下旬~8月初率部继续护卫孙中山。其间,曾同云南讲武堂同学张国森、蔡公武等十余人,在广州小马店曾家祠秘密集会,通电海内外,声讨陈炯明,坚决拥护孙中山。8月上旬避居香港。联络谢良牧等继续宣传孙中山革命主张,揭露陈炯明叛变真相。9月与同学张国森、梁国材等致函邓泽如,请其办理南洋筹款事宜。同时,致函海外各埠同学“劝解义囊,以纾国难”。10月在香港得知孙中山组建讨贼军的消息,赶赴福州。被委任为东路讨贼军总部参谋,后任第二军第八旅参谋长。

1923年:二十六岁,1月与旅长张民达率第八旅参加孙中山发动的“讨陈”战争。言岭关大捷,名震一时。6月与张民达一起率第八旅进攻惠州新村叛军,歼敌三千余人。8月与张民达一起率第八旅增援防守博罗之许崇智部,抗击叛军熊略部进攻,解博罗之围。

1924年:二十七岁,1月20~30日在孙中山主持下,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大会的影响下,阅读列宁的著作和反映俄国革命的书籍以及中国共产党组织创办的书刊,了解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应廖仲恺邀请,参加黄埔军校的筹备工作。5月任建国粤军第二师参谋长,并以第二师代表身份继续参加筹办军校工作。5月5日黄埔军校正式开课。担任教授部副主任。同时直接教授兵器学课程,是深孚众望的教官之一。在黄埔执教期间,接触了许多共产党人,受到影响,逐步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第一次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未果。7月应张民达师长请求,返回第二师,率部迎击进犯广州的林虎部叛军,获胜。夏,奉廖仲恺命,到广东香洲(今广东珠海)创办粤军第二师独立营,兼任该营营长。配合黄埔军校的教学,培训基层军士。10月15日与张民达指挥二师参加镇压广州商团叛乱。

1925年:二十八岁,1~2月与张民达率二师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率领全师官兵英勇奋战,重创陈炯明的精锐部队,攻占潮梅地区。3月出任梅县县长。3月30日主持召开梅县各界民众追悼孙中山大会。4月中旬赴潮州处理张民达的丧事。4月27日接到香洲独立营发生兵变的消息,立即赶回香洲。抚集余众,收殓烈士,并将叛乱者十余人由澳门引渡香洲,就地正法。5月中旬奉命离开香洲,返回第二师,率部参加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的作战。5月26日被正式委任为建国粤军第二师新编团团长。7月兼两广盐务缉私处代办。8月为香洲烈士墓园中的赍志亭撰写了碑记。8月30日代表新编团全体官兵参加廖仲恺的丧礼,并书写挽联。9月为老同学张国森著《云南讲武学校华侨同学旋粤记》撰写序言。9月底率新编团参加第二次东征。10月初率部进占淡水港后,奉国民政府令改编为党军第一支队,任支队司令。10月3日与香洲各界人士一起,为香洲兵变中遇难的烈士举行隆重追悼大会,并作《满江红·香洲烈士》词。10月13日奉命留守惠州、博罗一带,维持治安。

1926年:二十九岁,1月奉蒋中正电令将党军第一支队改编为国民党第一军第二十师第二团,任团长,率部暂驻东莞一带。旋即升任第二十师副师长。3月3日为不幸殉难的张民达申请抚恤,书写《请褒恤张故师长》文。7月9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调任第一军总预备队指挥部参谋长。9~10月先后与王柏龄、王俊奉命率部参加攻打南昌之役。11月攻克南昌后,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代理师长。12月率部由南昌移驻吉安。

1927年:三十岁,4月起草并领衔签发了反蒋通电,并参与策划吉安暴动。随即赴武汉。参加了第二次北伐作战。不久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随部队回师武汉。在武汉期间,受第四军里的共产党员的影响,进一步接受了进步的思想主张,坚定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7月上旬,经李世安介绍,周恩来同意,中共中央批准,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7月中、下旬与贺龙、叶挺等在江西九江甘棠湖一小划子上秘密开会,通报汪精卫等打算以召贺、叶上庐山开会名义将其扣留的消息,使贺、叶及时率部开往南昌参加南昌起义。8月初力劝张发奎放弃尾追业已撤离南昌的贺龙、叶挺部队的打算,使起义军减少了被追击的压力,从而得以迅速打开南下广东的道路。不久,兼任被张发奎收编的第四军军官教导团团长。8月中旬,率领教导团离开南昌向广东进发。9月在万安第一次参加教导团中共地下组织的秘密会议。劝阻部分人提出的在万安暴动的意见,主张把教导团带到广州去,在敌人心脏里暴动。9月底抵达广州,继续担任第四军参谋长。不久与中共广东省委军委负责人黄锦辉取得单线联系,并接受其领导,秘密进行广州暴动准备工作。10月上旬受党组织委托秘密前往香港,与中共广东省委委员恽代英商讨广州起义问题。10月中旬说服张发奎、黄琪翔同意把教导团调驻广州。11月17日,下令教导团参加张发奎、黄琪翔以“护党”名义发动的逐桂之战,将桂系军队逐出广州。11月下旬,向张发奎建议守军全力出城迎击反攻广州的桂军,使广州一时成为“空城”,为广州起义创造了极好时机。同时,促成第四军警卫团扩编,推荐中共地下党员梁秉枢、陶剑寒(陶铸)等人担任警卫团的主要领导职务。12月初多次当面劝说张发奎勿听信谣言,一再担保教导团不会在广州暴动。同时秘密通知教导团作好准备,防止敌人袭击。12月11日广州起义比原定计划提前举行。赶到公安局起义总指挥部,被任命为工农红军副总指挥,随即与张太雷、叶挺共同指挥战斗,迅速控制了广州市的大部地区。同日与叶挺一起向共产国际代表、军事顾问诺伊曼和斯库托夫建议抽出兵力迎击反扑的敌军,并提出起义队伍应转入东江农村地区。未被采纳。12月12日在指挥部紧急会议上,与叶挺、聂荣臻等再次建议将起义军拉出去,转向农村,与农军汇合,均遭诺伊曼反对。同日下午,冒着枪林弹雨,往来巡视起义军各阵地,指挥战斗。同日夜,撤离起义总指挥部。12月15日化装成铁路工人,从沙面乘省港航班前往香港。12月下旬出席中共广东省委会议,与聂荣臻、恽代英等人总结起义的经验教训。

1928年:三十一岁,上半年在香港与中共地下党员梁广、柯麟等人保持联系,秘密从事革命活动。秋,由香港乘船到达上海。12月20日根据中共中央的安排,从上海启程赴前苏联学习。

1929年:三十二岁,1月抵达莫斯科,入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与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吴玉章等同在特别班学习政治理论。在校期间,苦读俄语,学习社会发展史、辩证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取名“尤赫洛夫”,并任中共特别班支部委员。

1930年:三十三岁,秋,由莫斯科经海参崴回国,到达上海。在周恩来的安排下,与刘伯承等人翻译了苏联红军的步兵战斗条令和政治工作条例等资料。

1931年:三十四岁,1月7日列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六届四中全会。1月下旬~4月初由上海经香港、汕头、闽西到达江西瑞金。被委派负责军委参谋部的工作。4月17日奉中革军委命令,担任战史编辑委员会总编辑。本月参加苏区中央局为讨论第二次反“围剿”战略方针而召开的紧急会议。支持毛泽东提出的诱敌深入的正确意见。5~9月协助朱德、毛泽东指挥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二次及第三次反“围剿”战役,连战皆捷,取得了伟大的胜利。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制造了“九一八”事变。11月2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在瑞金成立,任中革军委委员兼总参谋部部长(总参谋长)。11月底向中革军委提出“建设精干的统帅机关”的建议。研究确定中国工农红军司令部机关的编制体制,建立健全了参谋工作制度。12月与朱德、王稼祥等研究国民党二十六路军在宁都起义的具体方案。

1932年:三十五岁,8月上旬根据苏区中央局兴国会议的决定,主持制定了乐安、宜黄战役的详细作战计划。10月上旬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兼任瑞金卫戍司令员。11月7日任中央苏区东南战区总指挥兼政委。12月11日在红军学校炮兵操场主持召开“广州暴动”、“宁都暴动”纪念大会,并讲话。

1933年:三十六岁,2月4~12日组织红军学校第四期全体学员进行野战军事演习。2月16日主持红军学校第四期学员毕业典礼。本月,为配合北线主力红军的第四次反“围剿”作战,组织东南战区各独立师、团及闽西、上杭一带的地方武装,积极开展袭敌扰敌活动,迟滞由闽入赣的国民党军的行动。并以闽西四县的地方武装为基础,扩编成立红十九军,兼任军长。3月16日向朱德、周恩来发出《东南武装组成之五个纵队及其作战任务》的电报。本月指挥东南战区第一、二、三纵队进攻清流县城,重创守敌三个团。向中革军委发出《对目前战局及战略意见》。提出目前应紧紧抓住西南反蒋的有利时机,集中全力在北线与敌军决战,以结束四次战役,开展新的战局等意见。5月30日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参谋长兼第一方面军参谋长。12月4日兼任建宁警备区司令员,兼任闽赣军区司令员。

1934年:三十七岁,1月22日~2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被选举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2月3日任中国工农红军副总参谋长。4月初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福建军区司令员。4月8日与福建军区政委万永诚共同签发训令,要求军区所属各部队加强行军、宿营时的侦察、警戒工作,不断地进攻并消灭敌人。春,调任中革军委第四局局长。在此期间,抵制“左”倾领导者打击、迫害干部的错误做法,保护了一些干部。10月10日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任第一野战纵队(军委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0~12月中旬以军委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身份参与主持总司令部的日常工作,协助朱德、周恩来指挥部队行军作战。11月在西延山区遭敌机空袭,右腿受伤。12月18日中革军委决定,军委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合并为军委纵队。任副司令员兼第一局局长,负责部队的行军作战。

1935年:三十八岁,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期间,日夜坚守在总司令部作战值班室,处理军务。2月28日奉命前往红三军团接替在战斗中牺牲的邓萍任参谋长,协助彭德怀、杨尚昆指挥作战。3月上旬参加中革军委为研究成立军事指挥小组问题而召开的军事会议。会后,协助彭德怀、杨尚昆指挥三军团三渡赤水,在二郎滩四渡赤水,南渡乌江。5~6月与彭德怀、杨尚昆率领三军团渡过金沙江、大渡河后,继续向北急进。7月21日奉中革军委命,任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8月初主持召开红军总指挥部直属单位会议,传达《中央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具体部署过草地的思想动员和物资准备工作。8月上旬到红三十军给干部讲解打敌人骑兵的战术要领,指出占据有利地形和运用密集火力是与敌骑兵战斗的基本手段。8月18日率领右路军先头部队三个团,从毛儿盖地区出发,经草地向班佑前进。8月29~31日与徐向前、陈昌浩指挥红三十军、红四军进行了包座战斗,歼敌一个师约五千人,打开了红军北上通向甘南的大门。9月9日在巴西获取张国焘发给陈昌浩等命令右路军“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企图分裂和危害党中央的密电,立即送交毛泽东。毛泽东、周恩来等立即采取紧急措施,使党中央于9月10日凌晨迅速率领红一、三军和军委纵队脱离险境,先行北上,在紧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9月12日出席中共中央在俄界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同日中共中央决定,红一方面军主力和中央军委纵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叶剑英任参谋长兼第三纵队司令员,并兼任新设立的编制委员会委员。9月17日协助毛泽东、彭德怀指挥部队攻克腊子口。9月18日随军进驻甘南的哈达铺。陕甘支队在此整编。9月27日在榜罗镇看到国民党报纸上有关陕甘苏区的消息,遂向中央提出北上陕北的建议。10月19日协助彭德怀指挥部队击溃尾追敌骑兵一部,进驻吴起镇。10月22日出席在吴起镇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决定党和红军今后的战略任务是建立西北的苏区,领导全国大革命。11月3日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参谋长。11月8日任中国工农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中革军委)参谋部参谋长。11月下旬协助毛泽东、彭德怀指挥部队进行直罗镇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12月下旬,根据瓦窑堡会议确定的渡河东征之战略方针和西北军委作战计划,赴前线勘察渡河地点,拟制部队作战行动方案。本月任东北军工作委员会副书记。

1936年:三十九岁,1月底与毛泽东、彭德怀在延长县召开会议,进一步研究东征作战问题。2月2日致电毛泽东、彭德怀,提出部队渡河具体计划。随后,率一方面军直属队开往川口镇集结待命。2月下旬~4月下旬,指挥抗日先锋军中路军在石楼、中阳、永和地区牵制和吸引晋绥军主力,配合左右两路军作战。5月上旬参与制定《西征战役计划》。6月中旬奉命去蟠龙、玻璃坡、石家砭等地,了解中央军、东北军的兵力部署、进军动态等情况,并利用关系,对东北军第一○七师、第一一七师官兵进行统战工作。7月上旬~8月赴安塞领导东线工作委员会,进行对东北军的统战工作。8月17日任洛川工作委员会书记。8月底,奉命作为中共中央常驻代表密赴西安,负责开展对东北军、西北军和整个西北地区的抗日统一战线工作。10~12月初,在西安与张学良多次会谈,双方就迅速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等许多重要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促使红军与东北军、十七路军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改善,逐步形成“三位一体”的局面。在此期间,还帮助张学良整顿改造东北军部队,与西安各界爱国人士秘密联系,并随时向中央通报敌、我、友各方面的动态和情况,酌处各项事宜。12月上旬由西安返延安,向毛泽东等汇报西安方面情况。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12月20日左右从延安到达西安,协助周恩来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迫使蒋中正停止内战,促成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共同抗日的局面。同时,根据张学良的请求,以参谋长的身份参加西北联军参谋团,与东北军、十七路军将领一起制定了抵抗亲日派“讨逆军”的作战计划和军事部署。12月23日致电中共中央,反映各方人士对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怀有疑虑等问题。接中央复电后,立即奔走于各方人士之间,广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2月25~31日与周恩来、博古等分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的形势,研究对策。听取各方人士的意见,交换对时局的看法,巩固西北的团结抗战的局面。

1937年:四十岁,1月4日与周恩来、杨虎城以及东北军、十七路军的高级将领共同拟定三方面联合对国民党军进攻的作战方案。1月中下旬,协助周恩来奔走于东北军、西北军和国民党留守西安人员之间,处理各种遗留问题,维持团结合作、共同抗战局面。1月30日与周恩来、博古到云阳镇红军司令部同洛甫、彭德怀、任弼时、杨尚昆、左权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决定,红军应同东北军共同作战,仍须与南京政府进行和平谈判。当晚,与周恩来、博古赶回西安,把这一决定告诉杨虎城和东北军将领。1月31日晚,参加在西安粉巷王以哲家中召开的红军、东北军、第十七路军三方最高军事会议。会议最后作出宜和不宜战、促进和谈成功的决定。2月2日,孙铭九等东北军少壮派军人枪杀主和派将领王以哲。闻讯后,立即派刘澜波到渭南,向驻防前线的东北军将领传达此事件的经过,劝以大局为重,维护东北军团结。2月3日,遵周恩来指示,与博古、李克农等撤到三原红军驻地。3月8日与周恩来同国民党谈判代表顾祝同、贺衷寒、张冲会谈。双方就中国共产党承认服从国民党的领导地位、取消苏维埃政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以及容许共产党在适当时期内公开、红军的编制人员、给养及补充与国军同等待遇等问题达成“三八”协议,报送蒋中正最后决定。4月13~14日奉毛泽东、周恩来电示,找顾祝同交涉西路军余部事,要顾下令马步青、马步芳不得为难即将抵达甘肃敦煌的李先念部,并要求派张文彬等去青海接回被俘的西路军人员。7月5日在西安与周恩来、博古、彭德怀、任弼时商议红军改编问题。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发动事变,抗日战争爆发。7月9日将西安各抗日救亡团体连日来的意见概括整理后电告中央。7月20日致电毛泽东、洛甫,建议中央对蒋中正本月17日在庐山发表的谈话“应有所表示”。7月31日以中共和红军代表的身份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安行营主任蒋鼎文会晤,要他转告蒋中正,红军改编至8月上旬可以完毕。8月5日就蒋中正邀请毛泽东、朱德赴南京出席国防会议事急电中央书记处,建议:“毛不必去,朱必须去”。8月7日与周恩来同蒋鼎文交涉,要求释放被押至西安的红军西路军被俘人员。将黄鹄显等三十三名西路军营以上干部营救出狱。次日,又有二百十余人获释。8月9日和朱德、周恩来飞抵南京。8月11日 出席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政部召开的谈话会。随后,被邀请出席军政部长何应钦主持的讨论会。在会上就“政略战略”等问题作了长篇发言。对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制定全国抗战的战略方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8月13日与朱德、周恩来就同国民党谈判的条件问题致电中共中央,建议:努力抗战,以巩固蒋中正的抗战决心;红军立即改编、争取开动;力争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催促南京发表红军改编后正副指挥的任命。8月中旬,协助周恩来同国民党当局就红军改编后的名称、人数、编制、正副总指挥人选以及中共在南京出版《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等问题达成协议。此外,还同国民党中央及地方实力派商谈在南京、兰州、武汉、衡阳等地设立中共代表团和红军代表处,以及江南8省的红军游击队的改编问题。8月18日与周恩来到“首都反省院”看望被关押的中共党员,并保释部分同志出狱。8月25日就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参谋长。9月5日,应何应钦的邀请出席军政部部务会议,并在会上作长篇发言。9月下旬与博古同国民党代表谈判南方八省区红军游击队主力改编问题。9月27日为《时事类编特刊》题词:“举国一致的团结与坚持,是战胜日寇的基本条件”。10月下旬与博古会见项英,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告项英,应注意保存南方原有的战略据点,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能放弃独立自主原则。11月在南京八路军办事处与叶挺商谈新四军组建及坚持独立自主的抗战等问题。11月下旬率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人员撤离南京,抵达武汉。12月13日南京沦陷。12月中旬,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决定,与周恩来、王明、博古组成中共代表团,驻武汉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协商国共两党合作事宜。12月21日任国共两党关系委员会中共方面代表。12月23日出席中共中央代表团和中共长江中央局举行的联席会议,为合并后的中共代表团和中共长江中央局领导成员之一,并担任长江局参谋处参谋长。会后,与周恩来、董必武、项英、叶挺商谈组建新四军军部等问题。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正式成立。12月26日,和周恩来、王明、博古出席国共两党关系委员会会议。

1938年:四十一岁,1月初受中央委托,陪同周恩来、董必武向新四军第四支队领导人高敬亭等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发展抗日武装力量的指示。1月8日在《群众》周刊上发表《论北方战局》一文。1月12日在《新华日报》上发表《目前战局与保卫武汉》一文。1月13日在《抗战》三日刊上发表《把敌人的后方变为前线》一文。2月13日为国际反侵略宣传周“儿童日”题词:“大时代的中国儿童,时刻准备着加强国际反侵略阵线”。3月9日在《新华日报》上发表《论山西战局》一文。3月12日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忆孙先生在桂林》一文。3月上旬与周恩来会见白崇禧,就第五战区的对日作战问题提出意见。3月中旬和周恩来参加蒋中正召开的高级将领会议,讨论华北战局。同时,就向八路军提供武器和技术人才事多次与蒋中正、何应钦等谈判。3月20日与博古、董必武在《新华日报》上发表署名文章,说明与陈独秀三次会见之经过,澄清托派制造的谣言。本月到黄安七里坪游击战争训练班视察并演讲,对官兵和青年学生们进行敌后游击战争的宣传教育。5月初因病赴香港就医。途经广州,在广州国立中山大学、广雅中学发表演讲,并举行记者招待会。5月下旬同周恩来向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朱理治,省委军事部长彭雪枫等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徐州失守后华中工作的指示》,要求河南省委立即贯彻执行。6月28日得知国民党当局要在郑州北面花园口决开黄河大堤以阻止日寇西进的计划后,与周恩来致电朱德、彭德怀,建议注意黄河两岸游击运动的联系与发展。夏,与周恩来、博古分别会见国际友好人士斯诺、艾黎、斯特朗、史沫特莱、爱泼斯坦等。9月2日和周恩来指示中共河南省委将工作重点移向豫东,开创苏鲁豫皖抗日根据地。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决定:由周恩来、博古、叶剑英、黄文杰组成南方局,代表中共中央领导南方国民党统治区和沦陷区中党的工作。10月1日在《国民公论》上发表《从抗战经验说到当前战局》一文。10月25日在武汉沦陷前数小时与周恩来等撤离武汉。10月27日率武汉八路军办事处人员辗转到达长沙。当晚,在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举办的时事座谈会上作了题为《广州武汉沦陷后的抗战局势》的演讲。11月2日与周恩来电告项英:要改善与叶挺的工作关系,应请叶挺回新四军工作。同日与周恩来、潘汉年、廖承志联名致信《救国时报》,控诉日寇暴行,宣传八路军在敌后的战绩,动员广大华侨支援抗战。11月上旬同周恩来多次出席中共湖南省委、长沙市委召集的会议,宣讲抗战形势和任务。在此期间,还与张治中会晤,商谈协助国军进行敌后游击战问题,并答应张的邀请,担任湖南省府高级顾问,指导游击战。11月12日出席第三厅人员在撤离长沙前举行的纪念孙中山诞辰的集会。当夜,“火烧长沙”。和周恩来一起冲出火海,撤离长沙。随后,组织八路军办事处人员返回长沙进行善后救灾工作。11月25~28日,和周恩来出席蒋中正在衡山召开的南岳军事会议,就举办西南游击干部训练班事同国民党方面达成协议,并得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意。12月3日和周恩来由衡阳到达桂林,对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的工作作了详细布置。12月中旬同周恩来由桂林到达重庆。

1939年:四十二岁,1月根据中共中央、毛泽东的指示,接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邀请,出任西南游击干部训练班副主任。后改任副教育长。1月13日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委。按组织分工,负责对外联络工作。1月下旬应邀给广西学生军第二团作《现阶段的游击战和正规战》的演讲。2月10日率参加游干班的中共方面人员前往南岳。2月15日西南游击干部训练班(简称“南岳训练班”)正式开学。负责教授抗日游击战战略战术。在该训练班工作期间,积极宣传持久战思想,结交许多国民党军中愿共同抗日的高级军官,影响广泛。4月中旬陪同前来湖南南岳的周恩来视察西南游击干部训练班,并广泛会见了南岳各界人士,引导和支持他们采取各自的方式参加抗日救亡运动。5月7日应邀出席南岳佛、道教救难协会成立大会,作《普渡众生,要向艰难的现实敲门》的演讲。6月9日到达重庆,协助周恩来工作,兼任南方局军事部长。同日与周恩来就国共两党发生磨擦的情况下日寇动向问题,致电毛泽东。6月10日陪同周恩来面见蒋中正,商谈近期抗战与国共合作中的问题。7月1日致电国民政府军委会副参谋总长白崇禧,严正抗议国民党当局制造平江事件,要求迅予彻查。7月22日与周恩来致电国民政府军令部长徐永昌并军委会及各部长官,严正驳斥国民党当局歪曲报告平江事件经过及对新四军平江留守通讯处的诬蔑。强烈要求派员驰赴肇事地点,查明真相,雪冤治罪。7月在《战地知识》上发表《游击战线上的军事问题》一文。8月13日在重庆红岩村主持召开第十八集团军办事处追悼新四军平江嘉义留守处被害同志大会,并作长篇致词。随后,写出《论平江事件》一文。10月19日出席重庆文化界发起的“鲁迅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大会”。本月与何应钦、贺耀祖会谈,据理驳斥了国民党方面在八路军人事任免、经费用途等问题上的无理要求。12月~次年3月,国民党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

1940年:四十三岁,1月4日与何应钦再次会谈。针对何企图限制中共抗日武装力量发展的各种要求,严正指出:国民政府应允许八路军的三个师扩编为三个军九个师;承认陕甘宁边区政府及其所辖地区;承认在抗日前线肩负敌后抗敌任务的解放区。1月11日出席《新华日报》创刊两周年纪念会,并讲话。3月6~9日出席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召开的各战区军以上参谋长会议。以第十八集团军参谋长的身份在会上作了《关于作战与磨擦问题》的长篇发言。以大量事实,宣传十八集团军的抗战业绩,有力地驳斥了国民党有关战区参谋长对十八集团军所谓“游而不击”、“制造磨擦”、“破坏抗战”等等污蔑,有效地抵制了蒋中正企图通过这次会议加罪于十八集团军,制造舆论,进而发动更大规模反共高潮的阴谋活动。这次发言得到了广泛同情,被誉为“舌战群儒”。3月14日国民党顽固分子在成都制造“抢米事件”,嫁祸于中国共产党,趁机查封《新华日报》成都营业分销处,逮捕分销处负责人、中共川康特委书记罗世文和共产党员车耀先等十余人。事件发生后,立即向国民党当局提出强烈抗议,并派潘梓年去成都交涉。3月由重庆新华日报馆印行的《叶剑英抗战言论集》在重庆出版。4月初和林伯渠、董必武访晤抵渝的南洋侨胞回国慰劳团发起人、华侨筹赈总会主席陈嘉庚,就有关国共两党磨擦问题进行了交谈。6~8月和周恩来同何应钦、白崇禧在重庆就共产党的合法存在、陕甘宁边区的承认、十八集团军和新四军的扩编以及国共军队作战区域的划分等问题进行了多次谈判。7月7日和周恩来致函何应钦,要求国民党最高军事当局立即制止韩德勤、石友三所部对新四军、第十八集团军的进攻。7月17日和周恩来就国民党军陈长捷部进攻晋冀豫边区事再次致函何应钦,要求速加制止。9月6日和周恩来电告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国民党军令部已向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发出扫荡长江南北新四军的命令。10月4日出席中共中央南方局会议,根据周恩来的提议,任南方局统一战线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并专设叶剑英工作组。10月中旬蒋中正密令特务机构监视周恩来、叶剑英,不得让他们离开重庆。11月30日和周恩来就新四军北移问题同国民党代表军令部次长刘为章进行谈判。12月5日和周恩来致电中共中央,建议以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名义电复刘为章,要刘下令停止桂军和霍守义师对江北新四军的进攻。12月中旬陪同周恩来与国民党代表刘为章、张冲多次进行谈判,要求推迟新四军北移限期,要国民党军队停止磨擦活动。12月24日,国共两党代表就两党关系问题举行谈判。谈判中,周恩来、叶剑英严正表示:中国共产党的让步是有限度的,如果国民党再不停止进攻,陕北的封锁仍不解除,那末,发生内战的责任全在国民党。
1941年:四十四岁,1月1日在《新华日报》上发表《民国三十年的元旦》一文。1月6日“皖南事变”爆发。1月12日接到中共中央和苏北新四军关于新四军皖南部队遵命北移,途遭国民党军包围、袭击的急电后,与周恩来立即向国民党谈判联络代表张冲提出抗议,要求急电制止。1月13日和周恩来向何应钦、白崇禧、刘为章、张冲提出最严重抗议,要他们立刻转达蒋中正,要求立刻解除对新四军的围攻。1月14日陪同周恩来会见苏联驻华使馆武官崔可夫,听取他对解决“皖南事变”问题的建议。同日和周恩来再次致函蒋中正,要他下令立即停战撤围。1月17日获悉国民党当局悍然宣布新四军“叛乱”并取消新四军番号的通令后,和周恩来再次向张冲提出严重抗议。1月19日主持南方局军事组人员编印成《新四军皖南部队惨被围歼真象》的传单,随后向国内外秘密散发。本月陪同周恩来多次与沈钧儒、邹韬奋、黄炎培等爱国民主人士交谈,揭露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的真相。2月3日从重庆返回延安。2月14日,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参谋长兼十八集团军参谋长。2月23日致函国民党谈判代表张冲,重申中国共产党对“皖南事变”和蒋中正1月17日命令的立场。4月30日在《解放》杂志上发表《评国民党抗日反共的两面政策》一文。5月5日在延安在职干部纪念马克思诞辰一百二十三周年学习会上,作了题为《加紧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与军事》的报告。6月9日与毛泽东、朱德、王稼祥联名向刘伯承、邓小平等发出《关于冀南平原对敌斗争的指示》。6月,组织总参谋部有关人员研究讨论苏德战争爆发后的日寇动向问题。向中共中央建议,中共的战略思想和战争准备的重点应当放在日寇南下方面,为中共中央制定战略思想和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9月12日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并在会上发言。10月29日根据叶剑英的提议,中央军委正式作出《关于建立情报网的决定》。11月7日与王稼祥共同主持起草的《关于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指示》由中央军委正式下发部队执行。11月兼任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军事学院副院长。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年:四十五岁,2月25日为《八路军军政杂志》题词。3月与朱德等出席在延安召开的高级技术干部会议。4月8日和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向彭德怀、左权、聂荣臻、刘伯承、邓小平等发出《关于由华北抽兵准备应付第三次反共高潮》的指示。夏,组织参谋部人员分析研究苏德战场上两军力量对比及消长趋势。认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是整个苏德战争的转折点,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发展十分有利。将此意见上报中共中央,受到毛泽东、朱德的赞许。11月7日在《解放日报》上发表《评苏德战争——纪念十月革命二十五周年》一文。12月16日在《延安日报》上发表《刘伯承同志五十寿祝》诗二首。

1943年:四十六岁,2月7日和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向各战略区发出《关于主动加强统战工作的指示》。2月23日为纪念前苏联红军建军二十五周年,在《解放日报》上发表《实行军事教育革命》一文。3月16~20日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中央机构调整及精简的决定》。7月出席军委检查留守兵团工作会议,并发言。夏,国民党调动五十万军队准备进攻陕甘宁边区,为此向中共中央提出在加强军事防御的同时,着重实施政治战、宣传战的方案,被毛泽东、朱德所采纳并付诸实施。迫使国民党顽固派停止了这次大规模反共磨擦。

1944年:四十七岁,5月21日在延安出席中国共产党六届七中全会。6月9日为由重庆抵达延安的“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一行21人设宴洗尘。6月22日向中外记者作《中共抗战一般情况的介绍》的长篇报告,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7月22日,以美军上校包瑞德为组长的美军观察组由重庆飞抵延安。8月3日同美军观察组会谈,详细介绍了敌后战场情况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的编制与装备等情况。8月6日在《解放日报》上发表《八路军七年来在华北抗战的概况》一文。12月16日陪同朱德总司令与美军观察组组长包瑞德上校会谈有关双方军事合作问题。

1945年:四十八岁,4月23日~6月11日以大后方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6月24日出席由周恩来召集的在延安的南方局各有关同志座谈会,并作了发言。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随之胜利结束。8月28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和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双方代表于10月10日签定了《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10月8日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为美军拟在烟台登陆事的郑重声明》。11月4日为美军干涉中国内政事,发表抗议通电。11月19日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关于和战的谈话》。11月27日在延安举行记者招待会,发表《关于中国内战问题》的谈话,阐明了内战根源,分析了内战的前途。12月9日,中共中央决定,由周恩来、董必武、王若飞、邓颖超、叶剑英、陆定一、吴玉章组成中国共产党出席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团。12月16日和周恩来、吴玉章、邓颖超、陆定一等由延安飞抵重庆。在机场对记者就如何停止军事冲突、成立军事三人小组等问题发表谈话。12月18日和周恩来、董必武等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并发表谈话。12月22日,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以“调处”中国内战的名义来华,抵达重庆。12月23日与周恩来、董必武访晤马歇尔。12月24日与周恩来在中共代表团驻地招待文化界人士。12月27日与周恩来、王若飞同国民党代表王世杰、张群、邵力子在国民参政会就全面停止内战和政治协商会议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商谈。12月31日与周恩来、王若飞函复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重申中共无条件全面停止内战的主张,表示完全同意于明岁元旦国共双方下令所属部队,即日停止武力冲突。

1946年:四十九岁,1月5日同周恩来、董必武、王若飞与国民党代表张群经过谈判,初步达成停止国内军事冲突的协议。10日,国共双方代表正式签订停战协定,并分别向所属部队发布了停战令。1月10日出席在重庆举行的政治协商会议。1月11日为《新华日报》创刊八周年题词。1月13日和国民党代表郑介民、美国代表饶伯森等由重庆飞抵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成立。任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调处国共军事冲突和监督双方执行停战协议。1月15日同郑介民、饶伯森联名发布军调部第一号公告并附“和字”第一号命令。1月21日同郑介民、饶伯森联名发布“和字”第二号命令。1月24~27日分别致电各解放区负责人,对如何执行“和字”第二号命令提出具体意见。2月28日~3月6日随军事三人小组(周恩来、马歇尔、张治中)视察北平、张家口、集宁、济南等地。4月上旬,国民党北平当局于4月3日拘押新华分社和《解放》报等单位工作人员四十余人,制造了“四三”事件。率军调部中共代表团全体人员同国民党当局进行坚决斗争,使被捕的新华分社和《解放》报等全体人员光荣出狱。5月31日在北平举行记者招待会,呼吁中外舆论制止国民党当局查禁北平七十七家报刊的反动行为。6月21日就阎锡山撕毁停战协定并向解放区发动进攻事,向郑介民、饶伯森提交备忘录。6月26日蒋中正悍然撕毁停战协议,以三十万大军向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部队发起围攻,发动了全面内战。7月4日同罗瑞卿向各区谈判小组发出《关于在力争和平与准备自卫战争的总方针下,谈判斗争应注意事项》。9月9日在北平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发表了《关于安平事件调查结果的声明》。11月飞赴东北,解决军事调处执行部长春分部领导人选及美方在东北设联络组问题。12月7日致函慰问陕甘宁边区前线将士。

1947年:五十岁,1月1日致电慰问晋冀鲁豫解放区全区将士。2月7日在北京饭店举行鸡尾酒会,与北平各界人士话别。2月21日率领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方面最后一批人员飞返延安。3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陕西清涧县枣林沟召开。会议决定: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留在陕北;刘少奇、朱德东渡黄河;叶剑英、杨尚昆到晋西北。3~4月初与杨尚昆、李维汉、李克农等率领向晋西北转移的中央和军委机关东渡黄河,到达山西省临县三交镇双塔村。4月11日,中共中央决定:中央及军委大部工作机构暂留晋西北,组织后方委员会,叶剑英为书记,杨尚昆为后方支队司令,李维汉、邓颖超为委员。5月1日奉中共中央指示,将原军委外事组改组为中央外事组,兼任外事组主任。6月22日连续致电中央,报告东北地区国民党军动态。6~7月与晋绥、晋察冀解放区领导人联系,征召一个团的新战士,经短期训练并配足武器后,开往陕北。6~8月,组织情报部门收集国民党军的作战部署、兵力配置和蒋中正对战局的判断等情报,及时上报中央并转刘伯承、邓小平,以配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行动。7月赴河北省建屏县西柏坡村参加中央工委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9月10日在土地会议上发言。强调贯彻中央颁布的土地法大纲的重要意义。9月作《过五台山》组诗。下旬,返回三交镇双塔村。11月底前往陕西米脂县参加中央工作会议。同任弼时一起主持土地问题的讨论。

1948年:五十一岁,2月中旬在三交镇主持召开纠正临县士改偏向问题的会议,并在会上作了报告。3月奉中共中央指示,率领中央后委机关到达西柏坡。5月9日任华北中央局委员、华北军政大学校长兼政委。5月21日出席华北局会议。会议讨论了华北军政大学的各项筹建工作。5月23日到达河北省获鹿县南新城村,着手组织华北军大的工作机构及配备各级领导班子。6月9日主持召开华北军政大学校党委扩大会议,在会上作报告,提出了华北军大的任务和办校八条措施。6月11日在全校干部大会上作《认清形势与任务,坚决为党的教育事业而努力》的报告。7月1日华北军政大学举行开学典礼,在典礼上致开幕词。8月24日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西柏坡召开的扩大会议。9月4日向中共中央、毛泽东呈报《关于华北军政大学的工作报告》。11月17日在华北军大校党委扩大会议上作总结发言。12月13日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任中共北平市委副书记、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兼北平市市长。12月15日到达保定。12月17日出席中共北平市委第一次会议,宣布中央批准的北平市委、市军管会、市政府的组成及主要负责人的任命,并作了重要讲话。12月24日在参加接管北平的干部会议上作《关于军事管制委员会的任务、组织机构及我们如何工作》的报告。

1949年:五十二岁,1月1日以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的名义,发布《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第一号布告》,对全市城郊实行军事管制。1月21日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同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达成《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移住颐和园万寿山益寿堂。1月29日在颐和园景福阁主持召开有傅作义的代表参加的会议,准备进行北平接管工作。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2月1日任负责北平和平接交工作的机构“北平联合办事处”主任。2月2日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从西郊进驻城内。2月3日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北平的入城式,同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彭真等在前门箭楼上检阅了参加入城式的部队。2月4日接管旧北平市政府机构。2月12日出席北平市庆祝解放大会,并发表讲话,宣布了北平市军事管制时期的六大任务。2月21日出席北平市学生代表大会开幕式,并讲话。2月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先后接见前来北平的“南京人民代表团”和“上海和平代表团”,商谈与南京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等事宜。3月10日向北平市军管会各部门发布《关于处理旧人员和接管工作的指示》。3月17日颁布《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税收机构令》。3月24日前往高碑店,迎接由西柏坡北上的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3月25日陪同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在北平西苑机场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部队。4月1~15日参加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同以张治中为首的国民党政府代表团进行和平谈判,达成了待南京政府签字的《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4月7日召集城、郊区区长会议,宣布市政府关于废除保甲制度,建立街乡人民政府的决定。4月14日在北平市政府新旧职员大会上发表讲话。4月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接受《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向人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同日在北平市人民政府第一次科长以上干部会议上讲话,提出了北平市政工作的基本任务与发展方向。5月23日和彭真主持召开北平市摊贩代表座谈会。在会上提出了对摊贩进行管理与整顿的具体要求和方法。6月4日出席北平市中小学教职员代表会议。在会上发表讲话,号召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努力提高教育能力和水平。6月10日出席各地来北平参观工业展览的代表座谈会。7月1日为华北军政大学成立一周年纪念题词:“不教而战是谓弃之;不学而教是谓害之。”7月2日出席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致开幕词。7月9日参加北平市纪念“七七”抗战十二周年大会并讲话。8月1日被中共中央任命为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8月19日奉调赴华南工作,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任命聂荣臻继任北平市军管会主任兼市长。8月中旬~9月上旬从北平南下,经武汉、九江、南昌到达江西赣州,与参加解放广东的第二野战军四兵团、第四野战军十五兵团负责人以及原华南分局、两广纵队负责人等会合。9月7日主持召开作战会议,制订广东战役作战方案。9月8日与陈赓联名向中央军委及第四野战军总部电告《关于解放广东作战计划》。9月中旬连续三次主持召开华南分局扩大会议,研究并解决了华南地区党、政、军统一协调问题,以及后勤和支前工作问题。9月21日出席华南分局干部大会。9月23日在会上作综合报告,谈了任务与情况、城市政策、城市管理、团结会师、加强领导等五大问题。9月28日与陈赓联名下达《广州外围作战命令》。10月2日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发起广东战役。10月11日与陈赓、邓华致电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表示不赞同他关于“目前我军仍不宜攻占广东”的意见,坚持第四兵团先参加打下广州,再入广西的原作战计划。10月13日接到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关于“陈、邓两兵团仍执行原计划占领广州不变”的电令后,立即主持召开华南分局会议,和两兵团首长部署全力夺取广州的作战。10月14日人民解放军攻占广州。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任委员。同日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广州市市长。10月21日任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10月28日以广州市长兼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的名义,举行盛大宴会,欢迎和慰劳参加解放广东的人民解放军军政干部。11月4日广东战役结束。11月11日广州军民举行庆祝解放大游行和人民解放军入城式,与方方、邓华、赖传珠、李章达等检阅了群众游行队伍和参加入城式的部队。11月17日广东省军区成立,任司令员兼政委。11月27日~12月1日主持召开广州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并致开幕词与闭幕词。12月5日指挥广州市公安总局干部、部分警备部队和工人、学生对非法地下钱庄实施取缔,一举扭转了广州市金融混乱的局面。12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12月21日湛江解放。至此广东大陆部分全部解放。

1950年:五十三岁,1月11日同方方、赖传珠、洪学智致电中共中央和华中局,报告海南岛根据地的情况。同日与方方、邓华、赖传珠向中共中央和华中局电告海口敌军防务情况。2月1日在广州主持召开广东军区和十五兵团军以上干部会议,研究讨论渡海作战问题。会议制定了“积极偷渡、分批小渡与最后登陆相结合”的战役指导方针。同日参加南方大学开学典礼,以校长的身份在大会上讲话,并题词:“大家同心协力,为办好一个南方大学而奋斗!培养干部,扩大影响。”春,领导广东省土地改革。根据中共中央的方针政策,结合广东的实际,经过“全省着眼,三县着手”的试点,研究制定一系列正确的具体政策,既符合广大农民消灭地主阶级的要求和利益,又注意保护华侨和民族工商业者的利益。3月下旬主持召开广东军区第一届剿匪会议,研究剿匪部署。4月16日十五兵团在琼崖纵队的配合下,发起大规模渡海登陆战役。同日以广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名义,公开发表《告海南岛国民党军官兵书》。4月主持召开广东军区高干会议,进一步指出剿匪是当前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并向部队下达了“土匪不灭,决不收兵”的命令。5月1日海南岛战役结束,全岛解放。5月13日为《广州市政》第五期公安专号题词:“匪特不投诚,坚决消灭他”。5月连续主持召开广东军区剿匪会议,调整部署兵力,制定剿匪工作的原则、具体政策和方法步骤。5月为华南分局起草《关于圩镇工作给各地委的指示信》。6月14~23日赴北京参加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一届二次会议。22日在大会上代表中南地区发言。9月出席广东圩镇工作研究会议,在会上作题为《重视做好圩镇工作》的讲话。出席华南首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并作重要讲话。10月5~16日参加广东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6日在会上作《目前形势与当前任务》的报告。11月1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哀悼任弼时同志》一文。11月7日参加广州市海珠桥通车典礼,并致贺词。11月21日遵照毛泽东的电示,和陶铸等到达广西省南宁市,帮助广西省委开展剿匪工作。11月30日在广西省委扩大会议上向各地委及军分区负责人讲话,强调要有重点,有组织,有办法地开展剿匪工作,迅速地定期定额完成肃清全省土匪的任务。

1951年:五十四岁,4月在广州市第四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上致开幕词。5月1日华南军区成立,任司令员。谭政任政治委员。7月在中共华南分局组织、宣传工作会议上,作《为建设一个有高度觉悟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党而斗争》的总结报告。7月5~14日出席华南分局召开的广东省第一届沿海工作会议。在会上,对放手发动渔民群众,开展渔业改革问题作了讲话。7月下旬~8月上旬主持召开华南城市工作会议。在会上作了《发动人民群众,开展民主改革运动》的报告。8月27日在广州市第四届第二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作总结报告。11月兼任华南垦殖局局长。12月21~29日出席广东省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和广州市第九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在全体委员会议上,作《在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基础上,厉行节约,增加生产》的动员报告。12月26日主持召开华南垦殖局工作人员大会。在会上作《大力发展橡胶事业》的动员报告,阐述发展橡胶事业对于发展工业、巩固国防、实现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号召大家全力投入这一光荣事业。12月28日向毛泽东及中南局呈报《关于华南区一九五二年工作计划纲要》的报告。

1952年:五十五岁,1月31日出席广州市第四届三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会上作《为彻底打退不法资产阶级分子的进攻,争取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胜利而斗争》的报告。本月向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报告华南地区海军建设的情况。2月4日在广东省和广州市党政军科以上党员干部会议上,作《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提高一步》的报告。5月31日广东区高等学校教师思想改造运动开始,对广州各高校教师作动员报告。6月29日~7月6日出席华南分局扩大会议。会议中心内容是批评华南分局领导工作中在农民问题上的“右倾”错误和“地方主义”错误。在会上违心地作了检讨发言。6月任中南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8月由广州赴北京治病。

1953年:五十六岁,2月致函毛泽东,请求回华南工作。5月调任中共中央中南局代第一书记、中南军政委员会代主席。10月由武汉返回北京。12月7日~次年1月26日出席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在会上作了《关于建军若干问题》的发言,对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提出了系统的意见。

1954年:五十七岁,6月2日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夏,因病去青岛、北戴河疗养。作《青岛浴感》和《北戴河休养》诗二首。9月15~28日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会上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并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1月9日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11月30日批准颁布1955年陆军训练大纲。12月5日在军训部呈送的《请批准组织防原子示范演习需要的兵力、兵器、器材》的报告上作批示,提出防核武器训练要分为讲授与示范演习两个步骤进行的意见。12月17~29日在北京出席中共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在会上就现代战争的特点及如何适应现代战争的特点加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问题作了系统发言。

1955年:五十八岁,4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代部长,代替刘伯承主持全军的军事训练工作。5月5~25日和徐向前、聂荣臻在河北昌黎靶场,观看了新装备防空部队的100毫米高射炮实弹射击。6月15日在第二次全军在职高级指挥员战役法集训结业会议上作总结讲评。7月5~30日在北京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会议期间,就加强国防力量问题作了发言。9月23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决定,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1月组织并主持辽东半岛方面军抗登陆战役中集团军海岸防御的军事演习,担任演习总导演,认真探索现代战争条件下训练和作战的经验。对方面军抗登陆战役中的若干问题发表了重要见解。11月18日视察第一机械化师坦克第三十二团。

1956年:五十九岁,1月21日在《八一杂志》上发表《论抗登陆与抗着陆》一文。3月出席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在会上作了《关于一九五六年度军队训练若干问题》的发言。4月6日~5月3日参加训练总监部召开的第六次军校会议,并作总结讲话。5月21日 出席空军党委第十四次扩大会议。在会上,对如何“飞得好、打得好”问题作了讲话。6月15~30日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9月向中央军委提交了《关于军队建设的一些意见》,建议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人和技术;军事工作与政治工作;官兵之间与上下级之间;集中和民主;军队和群众及地方党政;现实与发展;学习外国先进军事经验和发扬我军优良传统等八个关系问题。9月15~27日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10月下旬出席全军军训会议和军委训练委员会扩大会议。会议期间,对全军的训练计划、训练的物资保障及组织领导等问题,作了总结发言。秋,向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提出了建立军事科学院,开展军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建议。10月31日主持拟定了《军事科学院组织机构与建院方案》。11月10日在《文汇报》上发表《孙中山先生的建军思想和大无畏精神》一文。11月15日出席中国共产党八届二中全会。本月视察西北,作《西游杂咏》组诗七首。12月4日任军事科学院筹备委员会主任。12月31日~次年1月21日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友好代表团访问缅甸。

1957年:六十岁,2月13日视察陆军第五十五军,对部队训练工作作了指示。3月15日~5月3日主持召开训练总监部党委扩大会议。3月22日出席全军后勤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在会上作《现代战争中的后勤工作》的讲话。4月参加通讯兵竞赛大会闭幕式,对通讯兵的重要性和今后训练问题作了讲话。7月视察兰州军区炮兵第十五师和坪城炮兵靶场。9月4日批准训练总监部学院学校部《关于呈请审批步校两年制训练计划》的报告。10月15日~11月初参加中央军委召开的训练委员会扩大会议。10月30日在大会上作总结报告。10月31日为庆祝前苏联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发表《向苏联军队学习》一文。11月2~30日和彭德怀率中国军事友好代表团访问苏联。12月2~18日在北京主持召开第七次全军院校会议。12月26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西行杂诗》七首。

1958年:六十一岁,1月8日任军事科学院临时党委书记。1月11日主持召开军事科学院临时党委第一次会议,传达中央军委关于军事科学院组织系统的批示,提出院领导干部分工意见,并讨论确定了工作计划大纲。1月22日~3月3日率中国军事友好代表团访问印度。3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正式建立,随后任院长兼政治委员。在同日召开的建院大会上发表讲话,提出了军事科学院的性质、任务以及从事军事科学研究的指导方针和方法。4月12日在无锡接见出席陆军第二十七军党员代表大会的全体代表,要求全体军官抓紧学习,要准备随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接受最现代化的武器。4月17日视察军事学院。18日在全院教职学员干部大会上,作题为《建设一支优良的现代化的革命军队》的讲话。本月在《八一杂志》上发表《关于现代条件下的训练问题》一文。5月初,在政治学院全体干部学员会议上,谈学习问题。5月25日向毛泽东报告筹建军事科学院的经过,对军事科学研究工作的方针、任务、对象、方法、步骤等一系列问题,作了概括的说明。5月27日~7月22日参加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学习贯彻毛泽东提出的“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的思想。7月10日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发言。7月30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大革命失败与广州起义》一文。10月10~26日率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问波兰。11月17日兼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12月11日在武汉主持编写条令座谈会,听取各大单位负责人对编写条令的意见。

1959年:六十二岁,1月12~28日主持召开全军第一次军事科学研究工作会议。在会议发言中,着重阐述军事科研中应贯彻“以我为主”方针等问题。2月16日在海南岛榆林为驻守陆、海、空军干部作报告。4月18~29日出席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会上当选为人大常委会委员,并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副主席。5月30日在穿山半岛渡海登陆演习讲评会上发表讲话。6月16日出席在大连召开的编写战斗条令座谈会,并讲了话。7月14日出席在南京召开的编写合成军队战斗条令概则专业会议,并讲了话。7月27日在军事科学院干部会议上谈学术研究的方针、方法问题。8月2~16日在庐山出席中国共产党八届八中全会。9月26日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任中央军委常委。10月23日和27日和中央军委副主席贺龙、军委常委罗荣桓、徐向前视察炮兵第六师,并观看了该师的实弹射击和技术装备。11月7日为纪念《关于纠正党内错误思想》发表三十周年,在《八一杂志》上发表《中国人民解放军永远是党和人民的驯服工具》一文。11月28日和朱德、贺龙、聂荣臻、罗荣桓等领导人视察装甲兵第一坦克学校。11月30日在武汉主持召开军师团营战斗条令专业会议。12月7日向中央军委提出拟在军事科学院建立“军事技术教研馆”的建议。12月9日在高等军事学院、军事科学院党员干部会上,作《对战争估计和国防建设问题》的报告。

1960年:六十三岁,1月3日出席全军训练工作会议,就战争与和平及部队训练等问题作了讲话。1月在武汉出席审修条令专业会议,就有关未来战争和学术研究工作作了重要讲话。1月22日~2月27日参加在广州召开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作了《关于编写我军战斗条令与进一步开展军事学术研究工作问题》的发言。2月21日批准总参军校部呈送的《关于步兵学校轮训在职连、排干部的请示》。3月30日出席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6月14日主持召开合成军队战斗条令军师与团营部分汇稿专业会议,并作了讲话。7月22~29日视察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海拉尔市、满洲里市、达赉湖和乌兰泡子等地,听取了该盟党政军领导人的汇报,作了重要指示。作《草原纪游》组诗。8月2~12日视察哈尔滨、牡丹江、吉林、延吉等地工业及军事设施。8月13日视察济南军区长山要塞区,并为该要塞区题词:“依靠军民团结,建成海上长城”。8月17~28日参加第八次全军院校工作会议,研究全军训练规划和教学改革问题。8月31日参加李富春率领的中国党政代表团,前往越南民主共和国,参加越南国庆十五周年和越南劳动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0月24日出席军事科学院党委扩大会议,致开幕词。

1961年:六十四岁,1月16日在《红旗》杂志上发表《伟大的战略决战》一文。1月20~26日主持召开中央军委训练会议,并讲话。2月10日出席广州军区训练会议并作重要讲话。3月3日在军委条令验收委员会电话会议上作指示。4月上旬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央军委条令验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验收《合成军队战斗条令概则》、《连以下步兵战斗条令》、《空军飞行条令》。15日,在总结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5月19日出席海军训练会议并讲话。5月31日出席空军训练会议并讲话。6月5日视察军事学院。6月7日出席陆军训练专业会议并讲话。6月12日~7月14日在北京参加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会议着重研究了应付突然事变和军队建设中的一些问题,并作出相应的决定。6月22日向中央军委呈交《关于军事训练问题向军委的报告》,提出全军军事训练应注意的若干问题。7月8日根据中央军委的决定,任中央军委军事训练和学术研究委员会主任。粟裕、张宗逊为副主任。8月5日在副总参谋长张宗逊、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的陪同下,视察第一工程兵技术学校,并作指示。8月16日视察海军旅顺基地。12月15~31日率中国军事友好代表团出访越南,参加越南人民军建军十七周年纪念活动。

1962年:六十五岁,3月27日~4月16日出席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5月29~30日参加中央军委战略小组会议,同刘伯承、陈毅、贺龙、徐向前等元帅研究东南沿海地区作战问题。6月在军事科学院作的一次报告中,提出要“抬头看世界,埋头钻学术”。6月12~13日听取军事学院政治委员王平、副院长张震等汇报教学工作,并作了指示。7月30日批准总参军校部关于汉口高级步兵学校学制由一年改为一年半的报告。8月在刘华香司令员陪同下视察海拉尔、大庆、富拉尔基、碾子山等地。9月20日经个人多次提议由陈伯钧任院长,李志民任政委,免兼高等军事学院院长职务。10月26日在军事科学院举行的第一次军事学术讲座会上讲话,号召大家努力钻研军事科学知识。11月23日出席总参谋部召开的全军训练工作会议,并作指示。

1963年:六十六岁,1月18日出席广州军区参谋工作会议。在会上作了《大力加强司令部建设,充分发挥司令部的作用》的重要报告。1月30日呈送军委的《关于改进高等军事学院和军事学院教学工作的报告》,经中央军委批准,转发全军。4月13日接见参加编写司令部工作条例的全体同志,对编写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4月28日出席国务院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扩大会议。会上就科学研究、军工生产与军队使用三者的关系问题作了讲话。5月为工程兵第一届党员代表大会题词:“利我戈矛,坚我防盾。”6月22日接见驾机起义的原国民党空军第十一大队上尉飞行员徐廷泽。9月11日出席总参谋部召开的全军军训会议,并作指示。9月15~29日陪同国家主席刘少奇访问朝鲜。10月4日出席军事科学院战史部座谈会,并作指示。11月9日在编写战役教材准备会议上讲话。11月17日~12月3日出席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12月2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访问千里马的国家》一文。12月19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悼罗荣桓同志》诗一首。12月24~27日赴江苏镇江参加总参军训部组织召开的郭兴福教学法现场表演会,观看了郭兴福表演的单兵进攻战术和南京军区推广郭兴福教学法的八个课目的表演。12月27日向中央军委、毛泽东提交书面报告,认为郭兴福教学法是对人民解放军训练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建议在全军推广。郭兴福教学法得到毛泽东的赞许。12月30日在南京军事学院院长张震、政委王平的陪同下,视察军事学院史料处。
1964年:六十七岁,1月1~3日视察南京军事学院,听取了张震、王平关于学院情况的汇报,并作了重要指示。1月3日中央军委发出指示,号召全军开展学习郭兴福教学法运动,并决定举行比武大会。1月21日在总参谋部召开的推广郭兴福教学法现场会议上,作了发言。2月8日在广州军区学习郭兴福和郭兴福式的教学法座谈会上作指示。2月为欧阳海烈士题词。3月5日、9日观看北京军区尖子分队军事技术表演,并接见了表演分队。3月13日在广州接见炮兵侦察标兵王金陵,并观看了他的目测距离表演。4月3日起草并发出《关于推广南京军区机关野营训练的指示》。5月18日在全军编写战役学南京会议上发表讲话。5月28日观看北京军区司令部参谋李茂发等三人的标图作业表演,并同他们座谈。6月2日视察东海舰队舰艇部队,并题词:“苦学苦练,坚我东海长城”、“船坚炮利,固我海防”。6月10日观看海军郭兴福式“尖子”分队的表演,并作了指示。8~10月先后观看了信阳、北京比武区和防化兵、侦察兵、炮兵、工程兵、装甲兵、海军、空军等“尖子”分队的表演,并就贯彻毛泽东军事思想、普及“尖子”经验、狠抓基层训练和加强各兵种训练等问题作了指示。10月7日在长沙政治干部学校主持召开全军院校政治工作会议。11月上旬在第十次全军院校工作会议的总结大会上,就学习长沙政治干部学校的经验,以及院校整风的方针、政策等问题作了讲话。11月25日参观全军军训器材展览会的工程兵展区。11月28日出席全军军训工作会议,就军事训练的普及和勤俭练兵等问题作了讲话。12月8日在南京观看南京军区参谋业务尖子部分项目的表演,并对参谋训练工作作了重要指示。12月20日~次年1月4日出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同时举行的第四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常务委员。

1965年:六十八岁,1月4日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月15日听取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宋时轮关于编写战役学问题的汇报,并作了指示。5月17日接见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五班毕业学员并讲话。6月9日视察空军第四高级专科学校。6月19日出席全军工程技术院校教学改革会议。7月3日在全军院校政治教育改革会议上讲话。8月5~20日在大连主持召开全军指挥院校教学改革会议。8月24日视察海洋岛和大长山岛的防务。8月29日视察海军指挥学校和海军工程学院。8月30日接见旅顺基地各编队负责人和战役集训队全体人员。9月在上海出席全军后勤医院教学改革会议并讲话。9月11日、17日听取总参谋部军训部副部长张翼翔关于军训业务会议的情况汇报,并作指示。10月25日担任孙中山诞辰一百周年纪念筹备委员会副主任。12月3日作《纪念王杰同志》诗。

1966年:六十九岁,1月8日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1月15日出席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会上就加强战备和培养接班人等问题作了讲话。2月7日同总政治部主任萧华在广州听取广州军区副司令员温玉成关于华南地区设防规划的汇报,并就海南岛、湛江、柳州等地设防问题作了重要指示。2月24日同代总参谋长杨成武视察上海地区的战备工作,对上海地区的设防部署作了指示。3月8日同贺龙到广州军区医院看望在“八六”海战中负伤的战斗英雄麦贤得,转达毛泽东主席对他的关怀和问候。5月23日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兼秘书长,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6月14日向毛泽东、周恩来呈送《关于建立军委常务会议问题的请示》。6月21日批准下发关于军队文化大革命的六条指示。8月1~14日出席中国共产党八届十一中全会。8月14日,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8月19日同刘伯承对部队围垦生产问题作了指示。8月16~23日参加中央军委常委扩大会议。会议对全军军以上机关和院校文化大革命问题作出了决定。11月13日出席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召开的军队院校和文体单位来京人员大会(即“十万人大会”),发表讲话,对当时文化大革命中的错误做法提出批评。11月29日出席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召开的军队院校师生大会,再次讲话,对打、砸、抢等错误行为提出严肃批评。

1967年:七十岁,1月5日~2月11日参加接待应邀来华访问的阿尔巴尼亚军事代表团,并同代表团团长贝基尔·巴卢库分别代表本国政府签订了若干军援议定书。1月19~20日在军委碰头会上,拍案斥责江青、康生、陈伯达等人打倒老干部和反党乱军的罪行,以致右手第五掌骨远端骨折。1月28日与徐向前、聂荣臻等一起拟定的《军委八条命令》,经毛泽东批示后发全军贯彻执行。2月11~16日出席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的政治局碰头会,愤怒谴责康生、陈伯达、张春桥等人乱党、乱政、乱军的罪恶行径。2月17日签发《关于文艺团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规定》的电报,严格制止一些“造反派”到各大军区打砸抢、扰乱部队正常秩序的错误行为,并要求各单位限期把他们送回北京。2月21日主持拟定并颁布了《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军以上领导机关文化大革命的几项规定》(“七项规定”)。2月25日~3月18日中央多次开会,同谭震林、陈毅、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三老四帅”)等被冠以“二月逆流”的罪名,遭江青、康生、陈伯达、谢富治等人围攻批斗。3月30日出席第二炮兵党委扩大会议,并在会上讲话。5月25日~6月3日主持接待应邀访华的巴基斯坦国防部长阿夫扎尔·拉赫曼·汗中将,并和拉赫曼·汗分别代表本国政府签定了军援协议。7月8日参加援越高炮部队作战经验介绍会,就国防工业建设等问题作了讲话。12月1日和徐向前听取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关于北线设防问题的汇报,并作重要指示。12月4日接见来京的军队转业干部代表,传达周恩来总理对转业干部的四条指示。

1968年:七十一岁,3月林彪、江青制造所谓“杨(成武)、余(立金)、傅(崇碧)事件”,诬陷聂荣臻、叶剑英等元帅是“黑后台”。叶剑英继续保护老干部,坚持抗争。7月1日出席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四十七周年文艺晚会。10月13~31日出席中国共产党八届十二中全会。11月被打成“二月逆流黑干将”,下放工厂劳动。

1969年:七十二岁,3月受毛泽东、周恩来委托,与刘伯承、陈毅、徐向前、聂荣臻等共同研究国际形势,讨论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问题,并整理成《从世界的森林看一棵珍宝岛树》的报告。29日呈送毛泽东。4月1~24日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4月28日出席中国共产党九届一中全会。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同日,经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6~7月受毛泽东、周恩来委托,在陈毅主持下,与徐向前、聂荣臻一起研讨国际形势和战略问题,并作多次发言,提出尽快打开中美之间的僵持局面,恢复中美会谈,为中央制定有关中美关系的战略决策作出重大贡献。8月1日出席国防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四十二周年招待会。9月4日和周恩来率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前往越南河内,吊唁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逝世。10月奉命紧急“战备疏散”,到达湖南长沙。后辗转到湘潭、岳阳等地,在林彪一伙的冷遇、迫害下,饱受“流放”之苦。

1970年:七十三岁,2月23日值苏联边防军入侵珍宝岛事件一周年,作《珍宝岛》诗一首。6月8日时值端午节,写下《怀屈原》诗一首。7月16日由长沙返回北京。8月23日~9月6日出席在庐山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九届二中全会。11月~次年春根据毛泽东、周恩来的指示,率工作组赴福建、广东、广西、湖北等地调查陈伯达的历史问题。

1971年:七十四岁,5月12~13日视察首都防空工事。6月19日主持谢觉哉追悼会。7月受毛泽东、周恩来委托,主持接待秘密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9月13日协助周恩来处理“九一三”事件,并挥毫写下《斥林彪》诗。10月3日受命主持中央军委办公会议,在中央军委领导下,负责处理军委日常工作。10月4日向毛泽东报告军队系统传达中共中央关于林彪叛党叛国事件通知的情况和军委今后的工作设想。10月7日参加总参谋部处以上党员干部大会,就开展批林斗争的意义与政策问题作了重要讲话。10月20日和周恩来、姬鹏飞同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会谈。11月14日毛泽东在接见参加成都地区座谈会人员时,为“二月逆流”平反说,你们再不要讲他们(叶剑英等)“二月逆流”了。“‘二月逆流’是什么性质?是他们对付林彪、陈伯达、王、关、戚。”12月19日探视病重卧床的陈毅。作《慰陈毅同志》诗。12月根据毛泽东指示,着手筹备召开军委扩大会议。

1972年:七十五岁,1月6日得知陈毅逝世,特作《悼陈毅同志》诗,书赠陈毅子女。1月10日参加陈毅追悼会。2月21~28日协助周恩来接待前来访华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并参与会谈。3月9日听取总参谋部防化学部负责人的汇报并作了指示。4月6日对国内测图工作作了重要指示。4月21日参加曾山追悼会,并致悼词。4月担任全国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副组长。5月4日听取全国人民防空领导小组汇报,对人民防空工作的地位、城市人防工作的重点以及组织领导问题发表了意见。6月16日召集各大军区、各总部、各军兵种、军事科学院、军政大学等单位负责人开会,讨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建设问题。7月3日在总参谋部、总后勤部《关于1972年通用装备分配方案的报告》上批示:建国二十多年来,防御工事老挖不完,请总参研究定期截止的办法和时间。8月1日出席国防部为庆祝建军四十五周年举行的盛大招待会,并发表讲话。8月2日观看全军反坦克武器展览和汇报表演,并作了指示,要求军、师、团干部都要亲自传帮带,办好教导队。9月同周恩来、朱德等一起视察七机部装配运载火箭的车间。9月25日同周恩来、郭沫若、姬鹏飞等到首都机场,迎接应邀前来访华的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10月下旬会见秘鲁军事代表团。11月5日~12月12日参加接待来华访问的阿尔巴尼亚军事友好代表团,并同贝·巴卢库团长分别代表本国政府签订军援协定。11月22日和军委办公会议的其他领导人听取了铁道兵司令员刘贤权关于铁道兵工程会议情况的汇报。11月28日,同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总政治部主任李德生到会作了指示。

1973年:七十六岁,年初,多次向周恩来、毛泽东建议,及早恢复邓小平的工作。邓小平从江西回到北京后,给毛泽东写信并特见毛泽东,提出要邓小平参加和主持军委工作。2月11~24日三总部在北京召开全军外训工作会议。会议期间,接见了与会人员,并作了重要指示。2月24日作《在海军总结会上》诗。3月1日~4月5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全国陆地边防工作会议。会议期间,接见了与会代表,并作了重要指示。7月13日在中央军委办公会议上,听取军事科学院关于《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与美苏两霸的战略动向》的汇报,并作了指示。8月24~30日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在8月30日举行的十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务委员会委员。9月21日在葫芦岛视察海军舰艇和渤海造船厂,并为第二二三号导弹驱逐舰题词:“加强海军战斗力量,保障海防”。10月18日接见参加北京军区在张家口地区打敌集群坦克研究性实兵演习的部队代表。在讲话中肯定了演习的经验,强调要把打坦克作为一个主要课目来研究,并要集中力量把部队打坦克训练搞好。11月下旬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江青等人攻击周恩来、叶剑英在中美会谈问题上“有错误”、搞“投降主义”,并提到“第十一次路线斗争”的高度,企图将周、叶打倒。后被毛泽东制止。12月出席毛泽东亲自主持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全国各大军区司令员互相对调问题。受命召集各大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开会“议军”,并讲了话。

1974年:七十七岁,1月1日主持王树声追悼会。1月19~20日奉周恩来命令,与邓小平等一起指挥西沙自卫反击作战。是役收回了被南越反动军队侵占的岛屿。8月18日作《阳朔纪游》诗。10月会见应邀访华的南斯拉夫军事代表团。11月1日接见出席全军军训会议、全军第三届体育运动会筹备会议和国防科委二十基地批林批孔党委扩大会议的全体人员,并作了讲话。11月会见越南人民军总参谋部代表团。

1975年:七十八岁,1月12~19日参加中央军委召开的关于压缩军队定额和安排超编干部等问题座谈会。1月13~17日出席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被任命为国防部部长。1月26日鉴于1971年成立的军委办公会议成员有所变化,写信给毛泽东,建议以西沙战后成立的军委六人小组为基础,扩大组成军委常委会,并对常委成员名单提出具体意见。此信得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批准。2月5日中共中央根据叶剑英的建议,决定取消军委办公会议,成立由叶剑英、邓小平、徐向前、聂荣臻等十一人组成的中央军委常务委员会,由叶剑英主持,负责处理军委日常工作。4月7日参加董必武追悼会,并致悼词。6月会见并设宴招待朝鲜人民军友好参观团。6月24日~7月15日与邓小平主持召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会议期间,就国际形势、压缩军队定额、调整编制体制、安排超编干部等问题作了重要讲话。在讲话中强调要调整和改组软、懒、散的领导班子,并有针对性地向到会人员指出:不容许任何野心家插手军队,搞阴谋活动。7月31日在人民大会堂主持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四十八周年招待会并讲了话。10月会见应邀访华的苏丹高级军事代表团。12月7日向毛泽东主席呈交《关于加强电子对抗工作的报告》。12月会见应邀访华的阿尔巴尼亚军事代表团。

1976年:七十九岁,1月8日周恩来逝世。任治丧委员会委员。1月15日参加周恩来追悼大会。2月2日根据中共中央一九七六年一号文件通知,停止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3月下旬~4月5日全国各大城市的群众,纷纷自发进行悼念周恩来,声讨“四人帮”篡党夺权阴谋的活动。4月4日,派人到天安门广场观察了解情况,抄录诗词,并亲自去广场观察事态的发展。6月6日会见应邀访华的法国武装部队参谋长居伊·梅里上将和夫人。7月6日朱德逝世。任治丧委员会委员。7月11日参加朱德追悼大会。9月9日毛泽东逝世。任治丧委员会委员。9月18日参加毛泽东追悼大会。9月30日晚出席在天安门城楼举行的有群众代表参加的国庆座谈会。10月上旬与华国锋等酝酿、制定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决策。10月6日,与华国锋在中南海怀仁堂坐镇指挥,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采取断然措施,对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实行隔离审查,一举粉碎“四人帮”,在危难中挽救了党。在这场斗争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0月7~14日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中央党、政、军机关、各省、市、自治区、各大军区负责人参加的打招呼会议,并讲话。10月24日参加首都百万军民举行的隆重集会,庆祝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

1977年:八十岁,3月7日中共中央发出文件,正式通知全党全军:军委日常工作仍由军委副主席叶剑英主持。3月10~22日出席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会上,和陈云、聂荣臻、王震等提议要邓小平出来工作,要为天安门事件平反。3月24日在中央军委座谈会上讲话,强调全军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批判“四人帮”破坏军队的罪行,加速军队革命化、现代化建设。4月任全国人民防空领导小组组长。5月14日作《八十书怀》诗一首。7月31日出席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召开的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五十周年大会,发表重要讲话。8月12日~18日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3日,代表中共中央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18日,当选为中央委员。8月19日出席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一中全会。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8月25日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9月11~15日到大寨参观,并视察太原。9月21日视察陆军第六十五军。10月9日出席中共中央党校开学典礼,并发表重要讲话。11月20日在广州作《松园》诗。12月12~31日出席中共中央军委全体会议,提出了军队建设要抓好的十项任务。

1978年:八十一岁,2月26日~3月5日出席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3月1日,受中共中央委托,作《关于修改宪法的报告》。3月5日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3月15日与华国锋、邓小平、徐向前、聂荣臻、罗瑞卿等中央和军委领导人视察军事科学院。接见全院人员并题词:“继承和发展毛主席的军事思想,为实现国防现代化而奋斗”。同日,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上发表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成立二十周年撰写的《发展我国无产阶级的先进军事科学》一文。3月27日为祝贺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填《忆秦娥·祝科学大会》词一阕。5月29日出席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作《政治工作是我军生命线》的报告。9月10日主持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向会议主席团提出的关于修改宪法和成立宪法修改委员会的建议,并担任宪法修改委员会主任委员。11月12日作《题画竹》诗。12月13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关于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讲话。12月18~22日出席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并作了重要讲话。12月24日主持彭德怀、陶铸追悼大会。12月26日主持召开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告台湾同胞书》。《告台湾同胞书》于次年1月1日正式发表。12月31日作《奔四化》诗。

1979年:八十二岁,2月14日接见新华社记者,谈法制建设问题。4月视察武汉、重庆、西安,并于12日作《访西安办事处志感》诗。6月18日~7月1日主持召开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致开幕词和闭幕词。7月4日~8日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的名义,分别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法律法规。7月11日在北京颐和园作《藻鉴堂赠画家》诗。9月视察烟台。9月8日作《月牙湾》诗。9月9日作《蝶恋花·烟台行》词。9月19日参观青岛啤酒厂,作《青岛啤酒》诗。9月29日代表中共中央、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人民取得的重大成就,初步总结了新中国建立三十年来的经验教训,对党在过去工作中的错误作了自我批评,号召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向着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9月叶剑英自选诗词集《远望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0月为民族英雄岳飞墓(包括岳庙)题写匾额“心昭天日”。11月分别为“白求恩纪念馆”和“柯棣华纪念馆”题词。

1980年:八十三岁,2月23~29日出席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五中全会。4月28日视察深圳、珠海两市。5月8日视察海军榆林基地。5月13~17日视察梅县地区。其间,回到雁洋,探望亲友和故居,作《回梅县探老家》诗。5月上旬~7月上旬视察江苏、浙江、广东、湖北等地。7月6日与国务院副总理王震视察烟台海军部队。8月30日~9月10日出席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致开幕词和闭幕词。8月主持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批准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9月15日担任宪法修改委员会主任委员,并在该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就修改宪法的意义、指导思想和方法等问题作了讲话。

1981年:八十四岁,2月初作《八一年春节》诗。9月30日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进一步阐明台湾和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建议举行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10月4日发表了《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文。10月9日出席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会。

1982年:八十五岁,9月6日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在大会上发表讲话,强调必须有大批年富力强的同志走上中央和各级领导岗位,强调中央委员会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的领导原则。9月12日、13日在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1月听取总后勤部领导人关于后勤工作的汇报。12月4日出席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大会上讲话指出,大会通过的宪法,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最好的一部宪法。12月下旬听取全军参谋长会议的情况汇报并作了指示。12月29日为全国归侨、侨眷、侨务工作者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题词:“海内外同胞齐心协力振兴中华”。12月为全军植树造林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大会题词。

1983年:八十六岁,1月1日为《华声报》题词:“发扬侨胞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2月6日为纪念“二七”大罢工六十周年题词。2月25日致信全国人大常委会,请求不再提名他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的候选人。4月《叶剑英诗词选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邓小平为选集题了书名。5月21日在住所接见出席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六届一次会议的部分港澳委员。6月6~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7月为“学习雷锋的光荣标兵”朱伯儒题词。8月1日为“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展览”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展览”题词。9月为“全军武器装备技术革新展览”题词。11月19日突患急性高侧壁小兆型心肌梗塞,经医疗组多方抢救治疗,病情得以好转。

1984年:八十七岁,7月不断出现高烧、呼吸困难等症状,病情加重。

1985年:八十八岁,9月与其他六十三位老同志一起致函中国共产党十二届四中全会,请求不再担任中央委员会委员。得到全会的同意。9月16日中国共产党十二届四中全会通过《给叶剑英同志的致敬信》,高度评价了他对党和国家作出的重大历史贡献。

1986年:八十九岁,10月2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10月29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叶剑英追悼大会。首都各界人士五千余人参加。邓小平主持追悼会,胡耀邦致悼词。悼词回顾了叶剑英一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的丰功伟绩,特别是在革命转折关头所作出的重大贡献,热情赞颂了他的崇高品德和优良作风。10月31日叶剑英灵骨由北京移送广州。1987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在广州红花岗烈士陵园隆重举行叶剑英灵骨安放仪式,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出席安放仪式。

叶选平:叶剑英之子,1924年11月出生,广东梅县人,原全国政协常务副主席,曾国荃的五世外孙。

叶选宁:叶剑英之子,一名岳枫,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联络部长,陆军中将,凯利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曾国荃的五世外孙。

叶选廉:叶剑英之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保利集团公司负责人之一,曾国荃的五世外孙。

叶向真:叶剑英女儿,一名凌子,电影导演,现居香港,曾国荃的五世外孙女。

叶选基:叶剑英之侄,武警部队高级军官。

叶新福:叶选平之子,香港万信公司总裁。

叶静子:叶选宁之女,1975年出生,星际文化集团公司总裁。

叶明子:叶选宁之女,时装设计师。

跟帖时间 2010-03-26 11:28:3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叶氏的历史名人(一) -- 叶法善:(公元616~720年),字道元;括州括苍人(今浙江丽水)。著名唐朝道士。

其家三代为道士,得传阴阳、占繇、符箓、摄养之术,显庆间征至京师,固辞爵位,求为道士,留在内道场。

其后五十年间,常往来名山。曾数次召入禁中,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皆礼敬之。

唐先天二年,拜鸿胪卿,封越国公,仍为道士,住长安景龙观,尊宠尤甚。

唐开元八年卒,年一百零四岁。玄宗亲为其撰碑铭。唐朝有关叶法善神异故事甚多。《全唐诗》卷八五九收其诗三首。《全唐文》收文四篇。



叶 京:(生卒年待考),字垂孙,号茂才;建安人(今福建建瓯)。著名唐朝文学家。

唐懿宗咸通二年进士,殿试才华超群,得名“茂才”。累官至太常博士。以精词赋闻名。



叶梦得:(公元1077~1148年),字少蕴,自号石林居士;苏州吴县人(今江苏苏州)。著名南宋文学家。

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进士。叶梦得历官翰林学士、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叶尼塞河风光行宫留守等。

叶梦得其词多佚,今仅存一百二十首。早期的词不出传统题材,词风婉丽。以后,随着社会的巨变而学习苏轼词风,用词抒发家国之恨和抗敌之志。如《念奴娇·云峰横起》,完全模仿苏轼“大江东去”,并用原韵。《鹧鸪天·一曲青山映小池》,更将苏诗入词。另如《水调歌头》等,都是开辛派词的先河。

叶梦得还有一些清旷之词。除词外,兼善诗文,其诗“浑厚清隽”。著有《石林诗话》二卷。文有《石林燕语》十卷及《避暑录话》二卷,记叙朝章国典、旧闻时事,足以资考证,补史缺。存《建康集》八卷。

著有《石林词》一卷,有《宋六十名家词》本。



叶 适:(公元1150~1223年),字正则,谥“文定”,学者称水心先生;永嘉人(今浙江温州),著名宋朝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

明朝思想家李贽称他为经世名臣,现代马克思主意哲学史家候外庐评论他是一位“有理论、有纲领、有事功、有理想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叶适诞生于瑞安县城水心街,十三岁时随父亲定居永嘉城郊水心村(今浙江温州鹿城区水心街道),少时家境贫寒,父亲是私塾教师,叶适就随父读书。年纪稍大后,时向同里学者郑伯熊、陈傅良、王楠等请教,其中以陈傅良对他帮助最大。为了谋生,叶适十六岁就到乐清白石北山学塾任教,一面自己读书,一面进修学问。两年后又到金华、永康、东阳等地游学,结识当地著名学者陈亮、吕祖谦,叶适虚心求教,受到了他俩的器重。

叶适学成之后,希望一展抱负。宋孝宗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二十四岁时曾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向签书枢密院事叶衡上书,提出“兴国图强”的建议,不被重视,于是又回乐清教书。

宋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秋,他得到翰林学士周必大的赏识,推荐他参加两浙东路转运司考试,考试合格。第二年即二十九岁时,参加礼部试,高中进士第二名,俗称榜眼。初任文林郎、镇江府察推等官职。当时南宋王朝面临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不断发生,而民族矛盾尤为突出。金兵不断南侵,危及国家生存。叶适自始至终是坚决的抵抗派,认为非抗战不能救国。

宋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任太学博士时,曾向宋孝宗上书说“臣窃以为今日人臣之义所当为陛下建明者,一大事而已。二陵之仇未报,故疆之半未复”,要求朝廷改革政治,缓和阶级矛盾,增强国力,以便恢复中原,可惜他的建议未被采纳。宋宁宗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韩侂胄与赵汝愚争权,韩氏集团以“伪学”罪名驱逐赵汝愚和朱熹等道学人士,叶适亦名列“伪学”而被罢官。宋庆元四年(公元1198年),叶适回到温州。

宋康泰元年(公元1201年),韩侂胄准备北伐,为了团结抗金力量,开始解除“伪学”党籍。过去列名党籍的官员大都恢复原职,叶适也被起用为湖南转运判官。这一年夏,他大病初愈,便赶赴长沙任职。第二年农历9月召赴临安,向宋宁宗上了三篇奏折,提出“治国以和为体”,要求消除党争,受到韩侂胄的赏识,不久升任兵部侍郎。不幸父亲病故,不得不回家守孝。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叶适服满,奉召赴临安,宋宁宗亲自召见,任命他为工部侍郎兼国用参计官。

北伐开始之前,宋军小规模出击,取得一些小胜。叶适认为当时将帅庸懦,军队缺乏训练,不能轻率大举北伐。他连向宋宁宗上了三道奏折,提出“必先审知今日强弱之势而定其论,论定而后修实政,行实德,为此则弱势可变而为强”,为此必须“备成而后动,守定而后战”,但未被麻痹轻敌的韩侂胄所采纳。北伐正式开始后,宋军取得胜利,韩侂胄不免沾沾自喜,但由于四川宣抚副使吴曦的叛国投敌,金兵无后顾之忧,便集中全力进犯江淮地区。宋军战败,江南形势顿趋紧张,南宋朝廷这时候才想到了叶适。这一年农历6月,任命他为宝谟阁待制、建康府(今江苏南京)知府兼行宫留守,农历7月,兼沿江制置使。叶适带病到任视事,负责守卫南京及长江下游地区。当时正遇一股金兵进抵长江北岸,江北一带百姓纷纷南逃,万民争渡,南京震动。在群情惊恐声中,叶适冷静应敌,一面派人布置接应船只,开放寺院收容难民,供应柴米;一面招募民间健儿,夜间过江偷袭敌营。另外调兵遣将,坚守合肥,破定山之敌,解和州之围,迫使金兵从六合、滁州一带退走,使长江防线得以转危为安。

宋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农历2月,叶适因功升任宝文阁待制,改兼江淮制置使。为了加强长江地区的防守,进一步在长江北岸的定山、瓜步和石跋三地建立堡坞,安置流民,“令其依山阻水,自相保聚”,“安集两淮,以捍江面”,并在堡坞东西一二百里、南北三四十里之内,修筑山水寨四十七处。农历7月,堡坞和山水寨全部建成。过去江北无堡坞,虽有驻军,但敌来即退,敌军可以进至江边,与我共有长江之险。现有据点可以坚守,足以增长士气,还可利用战船,“强弩所及,虏人腹背受敌”,不愁敌军“夺舟径渡”。南宋朝廷认为叶适措置有方,给予赏赐金带奖励。叶适却因操劳过度,旧疾之外复添新病,只得请求辞职,回到临安。

讵料韩侂胄主持北伐的失败,给了投降派以可乘之机,主和活动又复猖獗起来。他们向金人暗送秋波,并借接受金人的要求,以杀害韩侂胄和增添岁币为条件,向金乞和,农历11月间,投降派头子史弥远勾结宋宁宗的新皇后杨氏等人,假称奉宋宁宗的密旨,在韩侂胄上朝时将他刺死。宋宁宗事后得知,但在杨氏等的压力下,不得不表示同意。投降派重又得势,主战派官员和将领全被参劾和斥逐。为保卫国家鞠躬尽瘁、功绩卓著的叶适,也以“阿附权臣,盗名罔上”的罪名,再一次被罢官。

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五十九岁的叶适落职回乡,从此离开政治舞台,潜心著述和讲学。他当时是闻名全国的学者,各地前来求学的人很多,除了在家讲学外,叶适经过十六年时间,写成《习学记言序目》五十卷。叶适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散文、议论英发,自成一家。他的诗,“早已精严,晚尤高远”。叶适是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永嘉之学,自薛季宣、陈傅良注重事功之学以来,叶适继承并发展了薛、陈的事功思想,建立起永嘉事功学说体系,使永嘉学派成为南宋时期同朱熹的道学、陆九渊的新学鼎立的三大学派之一,其中心是:主张功利,见之事功,反对空谈性理。在哲学方面,,明确地认为客观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在政治方面,要求改革内政;在经济方面,主张提高工商业者的政治社会地位。他一生著述极为宏富,对宋代各种学派的思想都做了总结。叶适在南宋思想界揭起的爱国主义、功利主义和反理学三面旗帜,是他在学术上所处地位的突出表现。

宋宁宗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叶适逝世,终年七十四岁,赠光禄大夫。

由于叶适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举足轻重,特别在温州,这种影响尤其深远。叶适和永嘉学派的务实思想和创新精神,是当代温州人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温州文明的一份养料。温州模式包含许多要素,但事功学派的思想不能不是一个重要的思想渊源。



叶 李:(公元1242~1292年),字太白,一字舜玉,号亦愚;富阳(今浙江富阳)。著名元朝大臣。

宋理宗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叶李以太学生应诏上书劾贾似道,窜漳州。似道败,得自便。

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叶李授浙西道儒学提举。

元至元二十三年被召入京。请免儒户徭役,立太学,戏阻徙江南宋宗室、大姓北去,多被采纳。官至尚书右丞,与桑哥同事,桑哥败后,后弹劾,去官南归,至临清病死。



叶子奇:(生卒年待考),字世杰,号静斋,又号草木子;龙泉人(今浙江龙泉)。著名元末明初学者。

元末与青田(今属浙江)刘基同为浙西著名学者。明初任巴陵(今湖南岳阳)主簿。未几,弃官归里。

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因事入狱,并在狱中撰《草木子》四卷,其内容为天文、律历、自然、生物以及时政得失、兵荒灾乱等,极为广泛,所写元末农民战争史事更为宝贵资料。



叶 琛:(公元?~1362年),字景渊;浙江丽水人。著名元末明初大臣。

初从元将石抹宜孙,镇压农民起义,官至行省元帅。

朱元璋取处州(今浙江丽水)后,与刘基、宋濂、章溢同被聘请加以重用,授于营田司佥事。后迁洪都(今江西南昌)知府。为叛将所杀。



叶向高:(公元1559~1627年),字进卿;福清人(今福建福清)。著名明朝大臣。

明万历年间进士。累官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独秉国政,忠勤自励。会党事兴,东林与非东林互相攻击。向高务调群情,辑和异同。后以东林顾宪成常称向高贤,非东林者至目向高为东林党魁。寻罢归。

明光宗即位后,特诏召之。

明熹宗时复入相,群贤登进,天下欣欣望治。然熹宗年在幼冲,不辨忠佞。魏忠贤渐窃权,尽斥东林,向高救护不及,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坚辞去官。

著有《说类》、《叶台山全集》等。



叶宪祖:(公元1566~1641年),字美度,号六桐,别署紫金道人;浙江余姚人。著名明朝戏曲作家。

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进士,历官大理寺评事、工部主事。因不肯趋附魏忠贤,被削籍革职。

魏阉被戮后,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复起,补南京刑部主事,授广西按察使,未赴任,归家五年而卒。

撰有《传奇》六种,今存《鸾鎞记》、《金锁记》两种;杂剧二十四种,今存九种,以《团花凤》、《寒衣记》、《四艳记》、《骂座记》、《易水寒》较知名。多描写爱情,《鸾鎞记》写唐诗人温庭筠与女道士鱼玄机爱情;《寒衣记》写金定与刘翠翠悲欢离合,突破传统的封建礼教,多有可取之处,对明末剧坛有一定影响。



叶绍袁:(公元1589~1648年),字仲韶,别号天寥;吴江人(今江苏苏州)。著名明末文学家。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间进士。官至工部主事,后以母老告归。

他早期负有才名。其妻女亦皆能诗。明亡后隐遁为僧。

其著作今存有《叶天寥四种》,均为其年谱及日记。又有诗集《秦斋怨》。



叶小纨:(公元1613~?年待考),女,字蕙绸;吴江人(今江苏苏州)。著名明末戏曲作家。

其母沈宜修是戏曲家沈璟的侄女。她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熏陶,又与沈璟之孙沈永祯结为夫妇,为她作曲填词提供了优越条件。

其妹叶小鸾年仅十七岁,婚前突然逝世,其姊纨纨与母因过于悲痛,也相继离世。

叶小纨二十岁时作《鸳鸯梦》杂剧,寄托手足之情。全剧文字俊秀可观,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位有作品传世的女作家。



叶稚斐:(生卒年待考),一作叶雉斐,名时章,号牧拙,以字行;江苏吴县人。著名清初戏曲作家。

与李玉、朱素臣等相友善。其所作传奇,今知者有八种,现存《琥珀匙》、《英雄概》二种。

据传他因写《琥珀匙》而遭到迫害,几乎死于狱中。《英雄概》是诬蔑黄巢农民起义的。川剧曾根据《琥珀匙》改编为《苦节传》,后又改名为《芙奴传》。



叶 燮:(公元1627~1703年),字星期,号己畦。嘉兴人(今浙江嘉兴)。著名清朝文学家、诗论家。

叶燮因晚年定居江苏吴江之横山,世称横山先生。

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进士,选为宝应知县。不久因鲠直不附上官意,被借故落职,后纵游海内名胜,寓佛寺中诵经撰述。主要著作为诗论专著《原诗》,此外尚有讲星土之学的《江南星野辨》和诗文集《己畦集》。

《原诗》原附刊《己畦集》中,分内外两篇,每篇分上下两卷,共四卷。后收入《昭代丛书》和《清诗话》中,合为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出新校注本,以《清诗话》本为底本,校以《己畦集》本,仍分四卷;内篇上下分卷,据文意略有调整。内篇为诗歌原理,其中上卷论源流正变,即诗的发展;下卷论法度能事,即诗的创作。外篇为诗歌批评,主要论工拙美恶。《己畦集》中尚有《与友人论文书》等文学论文,宗旨与《原诗》略同,内容亦不出以上三个方面。

关于诗的源流正变,叶燮认为:“源流、本末、正变、盛衰,互为循环”,“未有一日不相续相禅而或息者也”。但“变之中有不变者在”:本于六经之道,合乎温柔敦厚之旨,雅而不可涉于俗,这些是不能变的。所以体现这些原则的最高典范《诗经》与杜甫诗也是“长盛于千古,不能衰、不可衰”的。因此,叶燮既主张文学的进化,说“物之踵事增华,以渐而进,以至于极”,“乾坤一日不息,则人之智慧心思必无尽与穷之日”;他又反对文学的质变,斥骂“叛于道、戾于经”者为“反古之愚贱”。出于这种观点,他要求作诗者这样处理继承与革新的关系:先学习古人,“痛去其自己本来面目”;久之,“又能去古人之面目”,而“卓然自命”。

关于诗的法度能事,叶燮提出:能以“在我”之“才、胆、识、力”反映“在物”之“理、事、情”,则“自然之法立”,“诗之能事毕矣”。因而对于格律、声调、起伏、照应之类,他继承宋人吕本中的活法论,以死法为“定位”,以活法为“虚名”,要求“神明变化”,使合乎反映理、事、情的需要。

“理、事、情”三者,叶燮强调“理”,认为“理者与道为体,事与情总贯乎其中”,所以“惟明其理乃能出之而成文”。

“才、胆、识、力”四者,叶燮强调“识”,认为“识为体,而才为用”,“识明则胆张”,无“识”而有“才”、“胆”、“力”便会“背理叛道”,成为“风雅之罪人”。

他还声称:“理、事、情”虽为“在物之三”,但“备物者莫大于天地,而天地备于六经;六经者,理、事、情之权舆也”,故反映“理、事、情”均需“适于道”。

这套以“才、胆、识、力”反映“理、事、情”的理论,是叶燮在文学理论上的主要创造,他曾数次以此为《原诗》和自己文学理论的宗旨。

关于诗的工拙美恶,叶燮提出:“当争是非,不当争工拙”,“未有是而不工者,未有非而不拙者,是非明则工拙定。”但他之所谓“是”,又以“适于道”为最高标准的。由此出发,他重质轻文,说体格、声调等等仅是诗的“文”,必有“诗之才调、诗之胸怀、诗之见解以为其质”,故学诗者“必先从事于格物,而以识充其才,则质具而骨立”;重自然而轻人工,认为“自然之理不论工拙,随在而有,不斧不凿”,起、止“皆有不得不然者”;反对片面追求“陈熟”或者“生新”,认为二者均属“无本”,指出陈熟、生新以及大小、香臭、深浅、明暗等等“对待之两端”,均“各有美有恶,非美恶有所偏于一”,若能“抒写胸襟,发挥景物,境皆独得,意自天成,能令人永言三叹,寻味不穷,忘其为熟,转益见新,无适不可也”。

叶燮的诗论具有明显的朴素唯物主义倾向以及辩证法思想,他实际上试图把文学创作建立在反映论的基础上,并试图解决继承与革新的关系问题。但他未能把一般哲学原则融入诗的特殊规律中去,所以有的观点不够贴切,如以“在我”的才、胆、识、力反映“在物”的理、事、情之论。同时他又坚持正统儒家立场,所以仍以合于六经之道为文学的最高原则,且最终倒向了以理摄物的客观唯心主义和否定破旧立新的折衷主义。他的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清代学者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叶燮的诗论原为纠正明朝前、后七子和公安派这两种对立倾向而发。因此在破除正统封建观念、促进文学质的革新方面虽嫌不足,但在总结历史经验、帮助正统文学继续延展方面却颇多可取见解,尤以对前、后七子拘泥体格、声调的批判最为精彩。他的《原诗》也以理论的创造性和系统性居于清代众多诗论专著之上。

叶燮的诗论对沈德潜、薛雪有一定影响,但沈、薛均未能进一步发挥叶燮的进步观点,沈德潜则反而发展了叶燮的落后观点,实际上已另立宗旨,别为一派。



叶名琛:(公元1807~1859年),字昆臣,原籍江苏溧水柘塘叶家村(今柘塘乡大陈村),自曾祖起侨居汉阳。著名清朝大臣。

自幼勤奋好学,年轻时便与其弟叶名沣“以诗文鸣一时”。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中进士,历任陕西兴安府知府,山西雁平道,江西盐法道,云南按察使,湖南、甘肃布政使。

清道光二十八年()广东巡抚,与总督徐广缙协力拒长阻英人入广州城,封一等男爵。

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镇压罗境、南韶等地的天地会起义,翌年升任两广总督。清咸丰四年接受英、美侵略者挥火接济,镇压广东天地会(红巾军)起义,屠杀群众十余万人。

清咸丰七年()擢授体仁阁大学士。

亚罗号(Arrow)是一只不起眼的小商船,就跟当时众多的中国商船一样,它利用了国际法中船舶管辖权的惯例,曾经在英国统治下的香港登记,以期规避中国官方的检查,干些规则之外的勾当。

但是,当中国广东水师千总梁国定登船查禁海盗时,这只船的登记证刚好过期。同时,国际法惯例赋予在船舶停泊或者航行的水域属于某国时,某国可以根据下列情况进行检查:该船从事海盗或贩卖奴隶的行为,拒绝展示国旗,等等。

从澳门运送大米到广州的亚罗号在被检查前,已经被一位名叫罗萨利奥的葡萄牙水手告发与海盗有染。澳门当局曾准备登船检查,而它却已逃脱。当此船到达广州时,梁国定接到报告,于是水师当即上船缉拿全部十四名水手。

至于中国水师是否扯毁了英国国旗,据梁国定说,当时并未见该船升起任何国旗。而英国《泰晤士报》的最初报道,也未提及此严重事件。但是,留下来的船员在水师走后,突然升起了米字旗!巴夏礼得报后立即赶往码头,拿出《虎门条约》(该条约承认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要求按照规定将人交还。巴夏礼极为强横,双方争执中,一个水勇打了巴夏礼一巴掌。

巴夏礼旋即转而向两广总督叶名琛施压,要求放人并公开道歉。在迅速审讯后,叶名琛照会英国领馆:查明十二人中有梁明太、梁建富两名水手为海盗,另一人吴亚作为证人,他们三人将继续接受审讯;其余九人可以送还。交涉中,叶名琛曾据理力争。

得到巴夏礼的禀报后,英国公使包令查出此船的香港执照已经过期两个礼拜。但随后,包令、巴夏礼和英国海军商议,由巴夏礼发出最后通牒,限叶名琛二十四小时内释放全部水手,并正式道歉。面对英国的最后通牒,叶名琛决定让步,当天他答复可以交换除了海盗之外的另外十人。次日,巴夏礼坚持原见。叶名琛只好决定派南海县丞许文深亲自解送全部十二名水手到英国领馆,但坚决不道歉。此时英国人无心再谈,拒绝接受人员,随即炮轰广州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叶名琛处理“亚罗号事件”,从纯粹的外交手段上而言,他做到了有理有节。英国人的蓄意侵略和叶名琛的处理手段,得到马克思的理性评价。马克思在两个月后写了《英中冲突》一文,以社论形式登在1857年1月23日出版的《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其文说:“在全部事件过程中,错误在英国人方面。”马克思还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的社论中说:“叶总督有礼貌地、心平气和地答复了激动了的年轻英国领事的蛮横要求。他说明捕人的理由,并对因此而引起的误会表示遗憾,同时他断然否认有任何侮辱英国国旗的意图。”

战争开始后,叶名琛一方面表现得非常镇定。当英军三艘军舰越过虎门、攻占广州东郊的猎德等炮台时,叶名琛正在阅看武乡试。他闻讯后微笑着说:“必无事,日暮自走耳。”次日,英军攻占省城对岸河南凤凰冈等处炮台,叶名琛闻报后仍不动声色,继续阅看武乡试的马箭比武,断言十五日无事。

叶名琛的镇定,首先来自他的巫术活动。原来他在总督衙门里建了一个“长春仙馆”,里面祭祀吕洞宾、李太白二仙,一切军机进止都取决于占语。其过十五日无事,就是两个大仙告知的。

但是,另一方面,叶名琛还是做了积极迎战准备的。除了发布告示悬赏杀敌外,他还下令整备团练两万余人。各地民团积极响应,“城厢内外,各榜长红,约剿杀外人,同仇敌忾”。广东水师也发动了袭击。

如此看来,叶名琛得名“六不总督”,实在是冤枉。叶名琛当时能够动用的兵力非常有限,因为南方的绝大部分兵力都被抽调到镇压太平天国的前线去了,英军趁虚而入,动用民团是不得已的办法。在有限的条件下,叶名琛是战了的,只是战而不胜。同时,他拒绝讲和,也无可厚非;如果讲和,无异于投降。因此,他没有和,没有降,也没有逃跑。除此之外,似乎也没有更多的办法。只是扶乩求仙实在是愚昧至极。叶名琛有着很多的无奈,但何尝不是大清帝国的无奈呢。

公元1859年农历1月5日,叶名琛被掳到停泊在香港的英舰无畏号上。如此高官被俘,英国人倒也没有虐待他,而叶名琛自始至终也保持了一种凛然的气节。据当时的《香港纪事报》记载,军舰上所有英军军官都很尊敬他。偶然有人上舰,都向叶脱帽致意,他也欠身脱帽还礼。他在英军军舰上生活了四十八天后,即被解往印度的加尔各答。

在印度,叶名琛以诗阐明自己的心迹:“镇海楼头月色寒,将星翻作客星单。纵云一范军中有,怎奈诸君壁上看。向戎何必求免死,苏卿无恙劝加餐。任他日把丹青绘,恨态愁容下笔难。”

诗中所效仿的人物,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民族气节的名人。一范即北宋范仲淹。向戎乃宋国的大夫,他在公元前546年发动弭兵运动,亲自劝说晋、楚、齐等十三国在宋国首都会晤,此后列国间十多年没有战争。叶名琛自比向戎,是要说明自己不死而随英人走的目的。其中,苏武的自喻也是此种目的。

由此看来,叶名琛是把自己的被俘当成是可以觐见英国君主的契机。叶名琛后来对随他去加尔各答的仆人明确地说明了这层意思:“我之所以不死而来者,当时闻夷人欲送我到英国。闻其国王素称明理,意欲得见该国王,当面理论,既经和好,何以无端起衅?究竟孰是孰非?以冀折服其心,而存国家体制。彼时此身已置诸度外,原欲始终其事,不意日望一日,总不能到他国,淹留此处,要生何为?所带粮食既完,何颜食外国之物!”

在加尔各答,叶名琛继续关注时事新闻,按时作息,清早即要人给他读报。后来,他得知觐见英国君王无望后,决定绝食。他于农历2月29日得病不食,至农历3月7日戌时病故。临终并无别话,只说辜负皇上天恩,死不瞑目。叶名琛效仿伯夷、叔齐,活活饿死在印度,死后被时人讥讽为“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两广总督。



叶澄衷:(公元1840~1899年),原名成忠;浙江镇海人(今宁波镇海)。著名清末企业家。

十四岁到上海,在杂货店当店员,旋驾舢舨往来黄浦,供应外轮所需物品。

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在虹口开设老顺记商号,继在各埠设分号,遂成巨富,捐资得候补道。

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起假冒办鸿字软盘公司,上海、汉口燮昌火柴厂,上海纶华缫丝厂等。

1899年在上海设立澄衷学堂,旋病卒。



叶志超:(公元?~1901年),字曙青;安徽庐州人。著名清末淮军将领。

行伍出身。在刘铭传部下,参加对太平军、捻军的镇压。1889年任直隶提督。

1894年,与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兵赴朝鲜牙山镇压东学党农民起义。日寇乘机挑起中日甲午战争,出动陆军进犯牙山,叶、聂两部分驻成欢和公州。日寇进攻成欢,经过激战,聂部寡不敌众,退走公州。叶志超以公州已不可守,率兵先撤,退至平壤。因谎报战功,李鸿章任命他总统援朝诸军,各将不服,他指挥无能,对战守不作布置。

日寇攻到,左宝贵登城督战,向他求援,他拒发援兵,并主张弃城逃跑。左派人监视他。左牺牲后,他下令各军逃走,被日寇埋伏阻击。他率部狼狈逃归,被革职监禁。

公元1900年获释。后病死。



叶 紫:(公元1910~1939年),原名余昭明,又名余鹤林、汤宠;湖南益阳人。著名现代小说家。

叶紫在1926年就读于武汉军事学校第三分校。

“四—二政变“后,父亲姐姐被害,他只身逃离家乡。先后流落到南京、上海等地,做过苦工,拉过洋车,当过兵,讨过饭。后又任过小学教员和报馆编辑。

1932年与陈企霞共同创办《无名文艺》,同年加入“左联”,走上文学道路。

1933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并第一次以“叶紫“为笔名发表短篇小说《丰收》,引起文坛注目。随后又写了一些散文、小说。

1935年在鲁迅支持下,自费出版了短篇小说集《丰收》,被收入《奴隶丛书》。同年患严重肺病。病中写作和出版了中篇小说《星》及短篇小说集《山村一夜》。

抗日战争爆发后,叶紫因贫病交困离沪返湘。1939年不幸英年早逝。

主要著作有:《丰收》(短篇小说集)、《现代女子书信指导》(散文集)、《星》(中篇小说)、《山村一夜》(短篇小说集)、《叶紫创作集》(小说、散文合集)、《叶紫选集》(小说、散文合集)、《叶紫文集》(上下卷)。



叶仁遇:(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画家。

工画人物,所绘题材多取自江南市肆风俗田家景物、田家人物。

作品有维扬春市图,状其土俗繁衍浩,货殖相委,往来疾缓之态,至于春色骀荡,花光互照,深得淮、楚之胜。



叶梦得:(生卒年待考),吴县人(今江苏苏州),著名宋朝大臣、文学家。

官至户部尚书,著有《石林春秋传》、《石林居士建康集》、《石林词》、《石林诗话》等书。

宋徽宗初政时,曾经发布过一份诏书,鼓励、号召天下人畅所欲言、言者无罪地品评朝政。

在此之前,宋徽宗的同父异母哥哥宋哲宗在位时,也曾经发布过一份让天下人上书言事的诏书,献言者数以千计。结果后来,宋哲宗君臣断章取义地摘录这些上书,凭只言片语整治上书者,搞得人们怨声载道。

宋徽宗为了解除人们的顾虑,下令撤消了专门在臣民上书中罗织罪名的编类臣僚章疏局,使人们相当感奋,有五百八十多位官员和八百多位布衣平民上书言事,为国家发展出谋献策。结果,同样仅仅一年多一点时间,同样言犹在耳、墨迹未干,宋徽宗皇帝便尽反前言,将所有奏章和上书交给蔡京、蔡攸父子、他们的门客强浚明、强渊明兄弟,再加上一位不错的学者叶梦得,由这个五人小组根据上述文书中的内容与词句,决定如何处置这些上书言事者。

据史籍《宋史》记载说:强氏兄弟与叶梦得和蔡京结为生死交,共同策划了宋朝元祐年间的奸党案和此次的上书言事案。在上书言事案中,上述五人“同己为正,异己为邪”,把这些上书言事者分别划分成了七大类:正上、正中、正下、邪上尤甚、邪上、邪中、邪下。其中,仅五百八十多位官员里,被列入“邪”字一榜中的,就有五百三十四人。进入“正”字榜的,只有四十一人。其中,“正上”一等的六人,包括了那位为皇帝画“爱莫助之图”的邓洵武。而监察系统和政务系统中,凡是与蔡京有过节的人,几乎一网打尽地被列进了“邪”字榜中。史书记载认为:以此为发端,从此形成北宋末年的党人之祸。

一位被列入此榜中的不知名人士,曾经写了一首小令,嘲讽道:“当初亲下求言诏,引得来胡道,人人投献治安书,比洛阳年少。自讼镌官差岳庙,却一齐塌了。误人多事,误人多是,误人多少!”

在涉及到治国方略的重大事务上,宋徽宗皇帝的表现既轻佻又不浪漫,这种作法所伤害的肯定远远不仅仅是上述这些被列入“邪”字榜中的人。人们有理由在这种缺少道德信念支持的变化中,感受到前景的黯淡与令人畏惧。

显然,得分最多的人是蔡京。宋元祐年间的奸党案中,被蔡京列入奸党名录的人里面,包括了他最重要的政敌、竞争者、意见相左者和曾经批评过他的人。如章惇与曾布,是支持王安石变法的重要骨干力量;张商英在哲宗时反对变更新法,在奏疏中直斥司马光等保守派人士;陆佃则根本就是王安石的学生和变法时的助手。在理论上讲起来,他们都是蔡京志同道合的同志与战友。但由于他们属于上述几种人,所以全部被列入奸党名录。在这两次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中,蔡京差不多将自己的敌人和潜在敌人清除殆尽。事实上,此后二十多年的徽宗朝政,在此时已经奠定了基本的格局。

这里面,有一个人特别令人惋惜,他就是叶梦得。从历史记载看,他并非稀里糊涂地成了五人小组成员,可能是相当情愿地参与了为那些上书言事者罗织罪名的工作。后来,叶梦得出任地方官。在任期间,他摧抑豪强,平反冤狱,表现得相当正直而且能干,为此获得不错的官声并遭受贬黜;到了宋高宗时,叶梦得力主抗金,正义凛然地致力于收复失地;他还满腹经纶,是位不错的学者,其几本主要著作流传至今,仍然具有不低的研究与学术价值。

然而,就是因为“奸党案“的一段历史,就是因为曾经与蔡京结为死党,遂成为此人终生污点。
叶向高:(公元1559~1627年),福建福清人。著名明朝大臣、围棋高手。

叶向高“工诗文,精棋艺”是人所共知的。

公元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公元1552~1610年)应召前来中国布教。1598年9月7日抵达北京。1600年5月18日,利玛窦再度赴京,次年1月24日获准定居下来。据记载,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叶向高在南京任礼部右侍郎时,第一次结识了利玛窦,并与利玛窦切磋围棋技艺,双方围绕围棋问题展开过探讨,其乐融融。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叶向高升任内阁首辅后,又在北京私宅中款待利玛窦,再次通过围棋与利玛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利玛窦在著作《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对围棋之事做了记载。据说,这些文字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对中国围棋进行记录。

叶向高为结识学识渊博的国际友人感到高兴,欣然写下《诗赠西国诸子》一诗相赠:“天地信无垠,小智安足拟。爰有西方人,来自八万里。言暮中华风,深契吾儒里。著书多格言,结交尽贤士。淑诡良不矜,熙攘乃所鄙。圣化被九埏,殊方表同轨。拘儒徒管窥,大观自一视。我亦与之游,冷然待深旨。”该诗手稿现保存法国国家图书馆。

公元1610年5月11日,利玛窦在北京病逝。依照惯例,客死中国各地的传教士都必须迁葬澳门神学院墓地。利玛窦生前曾有在京郊购买墓地的愿望,外国传教士和中国教友也希望皇帝能赐地埋葬利玛窦。但假如这样,就等于认可了外国教会在中国的合法地位。外国传教士经过协商,便以一个西班牙神父的名义,向皇帝呈上奏疏。明神宗是个懒惰成性的人,素来疏于批阅奏章,第三天才将奏疏批转给了内阁大学士叶向高,让其按惯例处理。叶向高由于曾与利玛窦结下深厚的友谊,便吩咐手下把奏章从户部调出,转由礼部处置,利玛窦最后被准许葬于京郊。当部分官吏以“从无此例”为由反对此举时,叶向高反驳说:“自古来华洋人中,其道德学问,有一如利子乎?毋论其它事,即译《几何原本》一书,便宜赐葬地矣。”

叶向高和著名小棋手过百龄对弈的故事饶有趣味。过百龄,是江苏无锡人,是明末棋坛造诣最深、名声最大的国手。他天资慧颖,十一岁时就通晓围棋。他与成年棋手以局,常常取胜,名震江南。

话说叶向高在阁时,政务之暇,常邀同僚下棋,然而数年来竟未遇敌手。明泰昌元年,叶向高再度入阁,路经无锡时,在闲谈中听到过百龄其人其艺,特意写了请柬,郑重其事地礼招过百龄对弈。

过百龄来后,叶向高见是一个儿童,不把他放在眼里。可是一交手,叶向高竟连失三局,惭愧难当。在旁观战的过百龄父亲战战兢兢对儿子耳语:“你的对手是当朝相国,要手下留情…”过百龄不以为然,朗声答道:“下棋虽是雕虫小技,可假如枉道媚人,岂不感到耻辱?况且相国如此贤明,怎会怪罪我一个小小的童子?”

叶向高听了十分惊佩,起身对过百龄父亲说:“令郎不但棋艺绝伦,且生性耿直,将来必成大器。方今天下多事,正需这样的人才,老夫有一事相求,不知应允否?”过百龄父亲见儿子受到夸奖,连忙回礼:“小子无知得罪相国,大人有何训示,老朽定当从命!”叶向高说:“令郎有此奇才,老丈教子有方。老夫意欲带他进京,代为延请名师,教习治国安邦之术,老丈意下如何?”未等过百龄父亲回答,过百龄抢先说:“小子学业未就,还是不去为好。”听了此话,叶向高揣摸过百龄怕被人说是趋炎附势,因此不愿与达官同行,也就不为难他,只好作罢。

叶向高进京后,有一次同棋友对弈,局局连胜,棋友便称之为“棋坛国手”。叶向高却羞涩地答道:“大家有所不知,老夫在无锡却败在一个童子之手。”棋友连忙附和:“即便如此,老相国仍不愧为‘弈中第二’。”从此,叶向高便有了“弈中第二”之说。

以上趣事,在过百龄的同乡秦松龄所著的《过百龄传》一书有详细记载:“…时福清叶学阁台山先生,弈名居第二,过锡山,求可与敌者。诸乡先生以百龄应召。至则尚童子也,叶公已奇之。及与弈,叶公辄负。诸乡先生耳语百龄曰:‘叶公显者,若当阳负,何屡胜?’百龄艴然曰:‘弈固小技,然枉道媚人,吾耻也。况叶公贤者,岂以此罪童子耶?’叶公果益器之,欲与俱北,以学未竟辞。自是百龄之名,噪江以南,遂益殚精于弈…”

叶向高和过百龄的“弈”事,清朝诗人钱谦益有诗道:“八岁童牙上弈坛,白头旗纛许谁干,年来复尽楸枰谱,局后方知审局难。乌榜青油载弈师,东山太傅许追随,风流宰相清平世,谁识沿边一着棋。”前四句说过百龄8岁便登上棋坛,称雄几十年,直至白发苍苍。后四句中所说的“东山太傅”,即指叶向高。



叶宪祖:(公元1566~1641年),字美度,一字柏攸,号桐柏,别号六桐,又号槲园居士,亦称紫金道人;浙江余姚人。著名明朝戏曲家。

平生好度曲,一曲脱稿,即有伶人上演。

信佛,与僧湛然甚亲密。明万历年间进士。

官至工部(一作刑部)主事,坐建魏忠贤生祠不肯督工削籍。复起,历广西按察使。

叶宪祖所作曲,有杂剧九种,传奇五种;杂剧为《北邙说法》、《团花凤》、《易水寒》、《天桃纨扇》、《碧达绣符》、《丹桂钿盒》、《素梅玉蟾》、《使酒骂座》及《金翠寒衣记》各一本;传奇为《玉麟记》、《鸾铙记》、《四艳记》及《金锁记》各一本,均《曲录》盛传于世。

终年七十六岁。



叶子奇:(公元1327~1390年待考),字世杰,一名琦,号静斋;龙泉人(今浙江龙泉)。著名元末明初学者。

尝师王毅,明“理一分殊”之论旨,悟圣贤之学以静为主,故号“静斋”。

自幼专业于学,凡天文、历史、博物、哲学、医学、音律,无不涉猎,且多有造诣。

其哲学观主张唯物,所著《草木子》有“北人不梦象,南人不梦驼”之说,阐明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与青田刘基、浦江宋濂同为当时全国著名的学者。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署县事。龙凤八年(公元1362年),府判叶渊荐试方州,中第四名,退隐不仕。

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浙江行中书省以学行荐廷试,授岳州巴陵县(今湖南岳阳)主簿。明洪武十年春,有司祭城隍神,祭前,群吏窃饮猪脑酒,为县学生揭发,子奇适至,受株连,入狱,用瓦磨墨著书。当年事释归里,续成《草木子》,并有《太玄本旨》、《范通元理》、《本草节要》、《地理节要》、《诗宗选玉》、《静斋诗集》、《静斋文集》等行世,其中《草木子》对元末红巾军起义记载颇详。终年六十三岁。



叶绍袁:(公元1589~1648年),字仲韶,號天寥道人;吴江人(今江苏苏州)。著名明朝文学家。

明天启五年进士,官工部主事,不耐吏职,乞归养。妻沈宛君,工诗。五子三女,并有文藻。一门之中,更相唱和,绍袁辑刻之,曰午梦堂诗文。乙酉之变,弃家为僧,自号粟庵。有湖隐外史、甲行日注。



叶芸来:(公元?~1861年待考),广西人。著名太平天国将领。

叶芸来在参加太平军之初隶陈玉成部,封受天福。

1858年随陈玉成进军皖西、鄂东,欲解九江之围;9月在太湖作战失利,退守安庆。后升受天安。1860年春,当英王陈玉成等赴天京(今南京)进攻江南大营时,奉命留守安庆。8月,湘军曾国荃水陆师来犯,他布置城守,坚持不退,并请陈玉成增兵入城助守。枞阳失陷后,安庆被清军合围。

1861年4月,屯军于城外菱湖南岸,筑垒五座,与陈玉成等援军的北岸营垒相呼应,又以小船往来湖内,夹击围城之敌。8月下旬,同入城助守的吴定彩等在西门接应援军,并率兵倾城而出,从盐河到十里铺进攻湘军新垒,不克退归。陈玉成等各路援军被湘军击败,9月5日安庆城破,他仍率部顽强巷战,最后与全军将士一道壮烈牺牲。



叶恭绰:(公元1881~1968年),字裕甫,又字誉虎、玉甫,号遐庵、遐翁;番禺人(今广东广州)。著名近代学者。

初任湖北农业学堂及方言学堂教习。

曾拥护袁世凯称帝,后在国民党中任职。前半生做过交通总长、财政部长,后半生才致力于学术。

叶恭绰学问很好,诗词书画考古都精通,所以民国时期一度也曾任过国学馆馆长的职务。

解放后,出任北京中国画院的第一任院长。

叶恭绰以善写正楷书著名,尤其会写大字,笔力雄健。所作行草书也时参以楷式,不同凡响。清朝以来,世人都重碑轻帖,至民国,对帖的偏见始渐渐改变,一些书家开始走碑帖并学的路子,从多方面吸取养料。叶恭绰的字,就是碑帖并学的结果,既有碑的厚重,也不少帖的灵动。最胜处还在其书的魄力非凡。



叶楚伧:(公元1887~1946年),名宗源,号卓书,楚伧是早年所用的笔名,后专以为名;江苏吴县人。著名民主革命先驱、南社诗人和政治活动家。

叶楚伧自幼在周庄长大,身体魁梧,一张桔皮脸,浑身透出幽燕豪爽之气,恰如他的名字。他早年喜欢写作,笔名“小凤”、“叶叶”、“湘君”等,小说风格接近鸳鸯蝴蝶派,文笔秀丽轻逸,仿佛出自女子之手,所以在当时文坛有“以貌求之不愧楚伧,以文求之不愧小凤”的美称。

少年进,叶楚伧便好学不倦,最初从本镇秀才诸福坤学文,后来从本镇举人陶惟坻学诗。兴新学以后,考入了苏州高等学堂。某年寒假,叶楚伧从苏州回到周庄,适逢旧历新年。按照镇上的旧俗,新年中开放赌禁,男女老少都以赌博为乐,有些人甚至连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此外,还盛行迎神、赛会等迷信活动。还有一些青年染上了吸食鸦片的恶习,不务正业,偷盗拐骗。接受了新思想的叶楚伧,对这种现象非常不满。他带领一批有志青年,组织“文明度年会”.向广大镇民宣传赌、迷信、吸鸦片的危害性,抵制不良的社会风气。参加“文明度年会”的青年,于农历正月初一举行团拜会,团拜会上大家将“恭喜发财”改为“恭喜进步”,以此破旧俗,开创良好的社会风气。

叶楚伧从小就忧愤国事。长大成人时,正值清末,政治腐败,外患日亟。他为了谋求中国的出路,积极响应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张,参加了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辛亥革命一声炮响,叶楚伧即投笔从戎,加人了姚雨林率领的粤军,并在军中担任参谋长,随军北上。光复南京后,叶楚伧便离开军队,致力于宣传工作。他来到上海,和于右任、戴季陶、邵力子等人创办了《民报》。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民报》改名为《民呼报》,又改名为《民吁报》,这张报纸后来成为《民国日报》。

叶楚伧童年丧母,家境贫寒,常常寄居在本镇亲戚沈仲眉家。他后来当了江苏省政府秘书长,身居要职,可仍然不忘当年的清寒生活。有一次,他回故乡周庄,居住在沈氏家里,沈氏请他吃饭,他说:“不必客气,菜肴简单些,家常便饭就可以了!”沈氏问他喜欢吃什么菜,叶楚伧说:“我只要一只糟烧螺蛳头肉。”饭后,沈家的女佣王妈给他绞上一把毛巾,他说:“不敢当,不敢当!你老人家替我绞毛巾,真是过意不去,应当让我们年轻人给你绞毛巾。”王妈很受感动。

叶楚伧办事很有原则,不徇私情。周庄有个姓唐的人,文才不错,写得一手好字,可偏偏抽上鸦片,弄得潦倒不堪,只能帮人写写状纸和契约谋生。得知叶楚伧在南京做了大官,顿生攀附之意,心想自己先前与他有点交往,又是乡亲,想必总会有碗饭吃。于是兴冲冲跑到南京,谁知会见了三次都未能奏效。临了,叶楚伧推诿道:“我是负责宣传的,你去找民政部吧!”

叶楚伧有酒癖,每餐必饮。在《民国日报》当主笔时,他在办公桌上放一杯白兰地和一包花生米,边饮洒边写文章。如有佳宾来访,则酒逢知己,常常喝醉。但他醉后能自克酒性,并以诗句自诩:“酒中人是性中人,豪放恬祥各有真。”

叶楚伧离开故乡周庄,去参加辛亥革命时,每次收到家里的来信,都原封不动放在箱子里。他说,看了家信,怕要分心影响工作。直到辛亥革命胜利以后,他才取出一大叠家信,一封又一封地阅读起来,浓浓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他以自己的俸金三千元,捐给家乡的小学校,作为清寒助学基金。这笔钱款存入周庄殷实商号,以每年的利息发给清寒学生作学费,解决了不少贫困学生的困难。

叶楚伧著有《世徽楼诗稿》、《楚伧文存》以及章回体长篇小说《古戍寒笳记》、《如此京华》等。他的小说温情婉约、缠绵悱恻,诗歌却归豪放派。有人这样评论他的诗文:“星斗罗于胸中,风雷动于腕底,文则雄健,诗则高古。”

1946年2月15日叶楚伧在上海病逝,终年六十三岁。1948年叶楚伧被安葬于苏州木渎灵岩山。文化大革命后迁葬于东山华侨公墓。



叶圣陶:(公元1894~1988年),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人民出版社兼总编辑等职。

叶圣陶的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2年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即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

1917年应聘到吴县甪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四卷第2、3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并与朱自清等人创办了我国新文坛上第一个诗刊《诗》。

他发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作品,出版了我国童话集《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

1923~1930年,叶圣陶进入商务印书馆,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并于1927年5月开始主编《小说月报》,同时继续文学创作。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1930年,他转入开明书店。他主办的《中学生》杂志,是三、四十年代最受青年学生欢迎的读物,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

“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抗战期间,他内迁四川,先在中学、大学执教,后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同时写下了不少散文小说诗词,从不同角度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悲惨生活,歌颂了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不屈的普通群众。在四川他还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支援抗日前线的将士。抗战胜利后,他参加反对国民党政府压制民主、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

1946年,叶圣陶回到上海后,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他担任了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还担任了上海市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和中学教育研究会的顾问。他编辑杂志、撰写文章、发表演讲,揭露和抨击当局内战、独裁、卖国的罪行,呼吁文化界教育界同人“要有所爱,有所恨,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广大的人民,为同一目标而斗争”,“汇为巨力致民主”,“转移风气,挽回世运”,开创“为万世开太平”的局面。

1949年初,叶圣陶应中共中央的邀请,由上海经香港到达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6月,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并当选为文联全国委员;9月,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先后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教育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等职,并当选为全国人大第一届至第四届代表和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重要职务。1962年,叶圣陶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在1979年民进四代大会上,当选为民进中央副主席,1984年9月,出任民进中央代主席。

作为著名的教育家,他为我国语文教学、科研也发表过很多精辟见解,论著收入《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曾先后执教于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中国公学、杭州第一师范学校、北京大学图书馆、、立达学园、复旦大学和武汉大学等校。

叶圣陶长期从事文学创作,是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叶圣陶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七十多个春秋,为我国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在工作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写出大量有关教育、教学的专论、专著和书简。他很早就进行教育改革的尝试,提出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提倡引导与启发,主张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习惯”。另外,他对促进汉语语言的规范化、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科学化、系统化工作,见解独到,贡献巨大。

叶圣陶从1923年起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所编辑的大量书籍、杂志和课本,都体现了处处为读者着想的特点。他特别注重教育效果和社会效果,态度诚挚,工作极端认真。他热情地帮助和扶植新作者,许多成名作家的处女作,是经过他的手发表的,并写了不少对新人新作的评价,对他们给予鼓励和推荐。

他先后出版过《叶圣陶文集》、《叶圣陶选集》、《叶圣陶小说集》等著作。



叶 挺:(公元1896~1946年),原名叶询,字希夷;广东归善人(今广东惠阳)。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高级将领。

1912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五年时间逐级升入湖北陆军预备学校和全国最高军事学府——保定军校。在校期间,喜欢读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在黑暗的军阀式教育中向往新思想的光明。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17年回广东后不久参加粤军,追随孙中山民主革命。1922年任孙中山的警卫团二营营长。翌年,在陈炯明炮轰总统府时,叶挺率部苦战,保护孙中山和宋庆龄成功脱险。1924年,孙中山为了培养国民党的军事人才,亲自决定让叶挺赴苏联学习。先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受到李大钊和同学中共产党员的影响。翌年,又与聂荣臻等人进入军事学院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在那里提出入党要求并得到批准。1925年9月回国,叶挺参与组建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第四军独立团(起初番号为第三十四团)任团长。从此所部成为中国共产党直接掌握的一支武装部队。1926年在北伐战争中,率部长驱直进,连战皆捷,屡建战功,被誉为“北伐名将”,所部被称为“叶挺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称号。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南昌起义时,叶挺担任前敌总指挥。广州起义时,担任红军总司令。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抗战爆发后,叶挺马上赶到延安。毛泽东主持为他召开欢迎大会。会上,叶挺激动地说:“革命好比爬山,许多同志不怕山高,不怕路险,一直向上走。我有一段时间,爬到半山腰又折回去了,现在又跟上来了!”受中共中央的委托,以非党员的身份向国民党交涉,将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并担任军长。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在遭国民党军重兵包围的严重情况下,叶挺指挥部队奋起突围,浴血奋战八昼夜。后来,叶挺在奉派与国民党军交涉时被扣押,随后被解往上饶牢房,接着又关入桂林一个潮湿的山洞中。为表示抗议拒绝理发。一年多后,蒋中正认为他尝够了苦头可能会被软化,便下令将叶挺押往重庆,被蒋中正无理关押五年多。据当时的军统特务头子沈醉记载:叶挺下飞机时头发胡子都很长,手持一盏油灯。别人问白日为何举灯,叶挺回答说天还未明,对国民党的黑暗予以了辛辣的讽刺。面对威逼利诱,他坚贞不屈。在牢房中书写《囚歌》以明志:“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期间,我党几经交涉,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一致要求立即释放叶挺和其他被扣同志。经过反复斗争,终于迫使蒋中正于1946年3月4日释放了叶挺。出狱次日,叶挺即致电中共中央要求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于3月7日复电,称赞他忠诚地为中国民族解放与人民解放事业进行了二十余年的奋斗,经历了种种严重的考验,马上接受他入党。

1946年4月8日,叶挺将军奉命飞赴延安时,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终年五十岁。

叶挺将军遇难后,毛泽东伤感不已,将叶挺在延安的两个儿子接到家中安慰说:“我的家也是你们的家。”毛泽东曾当面称叶挺是“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

叶挺将军开创人民军队之路的功绩以及崇高的气节,将永世流芳。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时,陈毅对叶剑英感叹说:“若是叶挺同志还在,就该有两个叶帅了!”

叶正大:叶挺长子,中国第一批航空专家,1955年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飞机制造系,是我国飞机设计工作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空军中将。

叶正明:叶挺第二子,1931年4月13日~2003年,原名叶福麟,别名李明,祖籍广东惠阳。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顾问,中国对外应用技术交流促进会主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叶华明:叶挺第三子,中国第一批地空导弹研制专家,深圳先科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

叶正光:叶挺第四子,海南省省委书记。

叶剑眉:叶挺女儿,《深圳特区报》文艺部主任、《深圳采风》杂志主编。

叶小燕:叶华明之女,1968年出生,香港滑冰总会会长,李鹏二子李小勇之妻。

叶铁军:叶正光之子,北京上地电子信息发展公司经理。



叶 青:(公元1896~1990年),原名任卓宣;四川南充人。著名国民党政要、政论家、中共叛徒。

早年到法国勤工俭学。1923年任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回国后参加了广州起义,后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

1928年被捕后叛变,投靠了国民党当局,曾担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长期进行反共宣传活动。

1949年逃往台湾。曾任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台北政治大学教授、政治作战学校教授。

1990年在台湾省台北市逝世。

跟帖时间 2010-03-26 11:26:1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叶氏的典故、趣事 -- 叶公好龙:源于汉朝时期刘向所著的《新序·杂事》。那里记载道:“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春秋战国时,有个叫沈诸梁的人,字子高。因为楚王把叶地封给了他的父亲,后来他继承了父亲的封地,所以人们称他叶公子高。他非常喜欢龙。天上的龙神听说叶公如此喜欢它,就打算前去拜访叶公。有一天,乌云满天,不一会儿,雷声大作,原来是龙神从天而降,前来拜访叶公。当它的头刚凑近叶公住房的窗子时,尾巴已经甩到了正厅。叶公见了真龙后,吓得面色如土,拔腿就跑。由此可见,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后来,人们用“叶公好龙”来比喻喜欢空谈而不敢面对实际。有时也指名义上爱好某一事物实际上并非的如此。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

死后佳:南宋名臣叶衡,为汤邦彦所谮罢相谪居彬州。一天,叶衡染病在家,亲朋旧友都来看望。叶衡问众人道:“我恐怕活不长了,但不知道死后舒服不舒服?”一位书生说:“死后很舒服。”叶衡惊奇地问道:“你怎么知道死后很舒服?”书生说:“假若死后不佳,死亡的人们就全都逃回来了。然而自古至今,死去的人还从来没有返回的呢。因此,我知其死后很舒服。”满座之人都被他的幽默逗笑了。

叶圣陶与酒: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一生爱酒嗜酒,先生酒量很大,很少有人见他醉过,但他有过两次醉酒,一次是1946年朱德总司令的六十岁大寿,叶圣陶应邀赴宴,“酒逢知己千杯少”当时十分高兴,酒醉难以自持,被工作人员护送回家!一次是抗战期间应邀与英国教授雷纳先生较量酒量,两人“酒封对手”,一直对酌到太阳西下,最后雷纳先喝醉了,而叶圣陶却能自己走回家,当然醉倒在家里!

“叶开泰”药店:“叶开泰”药店与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广州“陈李济”并称为“中国四大中药店”,创建于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创始人叶文机。明崇祯十年(湖1637年),叶文机到汉口行医,在汉口北岸的大码头鲍家巷口设“叶开泰”药室,悬壶应诊,自制成药,以药行医;以医荐药,经销药品,医药两便。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初期,汉口已崛起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首,经过清雍正、乾隆(公元1723~1795年)盛世的发展,汉口以新型的工商业市镇的面貌出现在他人面前。在这时期的叶氏积极扩充业务,改药室为药店。尔后吸取叶氏前辈精通医药原理传统的经验,不断改进成药配方,经过长期反复地试验摸索和精心研制,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1874年),创制出独特的名贵成药,使叶开泰的声誉大大提高。从公元1859~1930年,是叶开泰的飞跃发展时期,被列为中国四大中药店之一。三百多年来,叶开泰继承和发扬了祖国几千年来的医药文化遗产,积累了制药的丰富经验。叶开泰素以传统经营特点:“不断改进配方,创制新药。精选优质道地药材,原料遵古分开炮制,合剂投料准确,精工监制,一丝不苟。货真价实,疗效显著”而驰名中外。叶开泰创制的独特传统;成药中最负盛名的首推“参桂鹿茸丸”、“八宝光明散”、“虎骨追风酒”、“十全大补丸”等名产珍贵成药。为确保优质,叶开泰严格恪守古训:“宁缺勿滥,不好再来。”因而盛誉经世不衰。1912年春,“叶开泰”药店迁至大夹街陶家巷口。1953年6月1日,由叶氏家族经营了三百二十二年的叶开泰药店的制药部分,组建并改名为武汉市健民制药厂,由“叶开泰”的老板任董事长。1988年5月25日,“武汉市叶开泰制药厂”招牌再次挂在了武汉市健民制药厂门口。

“扫叶斋”和“踏雪居”:薛雪是当时姑苏城里几乎可与叶天士并驾齐驱的名医,但因为发生了一点误会,两人几乎成为势不两立的“仇家”。薛雪把诊室改名为“扫叶山房”,笔锋龙飞凤舞,酷像秋风扫落叶般酣畅。叶天士则以牙还牙,改诊室为“踏雪斋”,仿佛真的将薛氏踏在了脚下一样,以解心头之恨,从此两人“相见不相识”。这样一直持续了几年。有一次,叶天士年近八旬的老母亲生了重病,高热不退,大便数日未行,甚至到了神昏谵语的地步。叶天士明知是一个典型的阳明腑实证,应该用大黄承气汤泻下,但是十分担心母亲的体质不能承受这样的虎狼之药。犹豫不决之际,忽然想起了薛雪,自言自语道:请教同道,取长补短应是医生的美德,何不请薛雪帮忙拿个主意?遂遣家人前往“扫叶山房”延请它的主人;薛雪得知叶家人的来意,本就对叶有几分钦佩之心的他便欣然随来人同往,给叶母诊病。经过一番望闻问切,一笺承气汤的药方开出,叶天士一看便连连叫好,并诚恳地说:“正合我意。薛老弟不愧为吴中名医啊。”薛雪则谦虚道:“其实叶兄早巳成竹在胸,只是借我的手证实一下你判断的正误罢了。”用药后,叶母很快转危为安。叶天士和薛雪也互相引为知己,“扫叶斋”和“踏雪居”的匾额也被摘下,再末使用,并成了中医界的一段佳话。

冤家巧遇洛阳桥:到泉州的游客,一般总要游览洛阳桥。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人称“海内第一桥”,建于1053—1059年。千百年来洛阳桥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最令人拍手称快的可数“贾似道与叶李相逢于洛阳桥”了。叶李曾因弹劾贾似道被贬漳州,后赦罪回朝,路过洛阳桥时,适逢贾似道亦这时倒台充军海南崖州,也经过此桥。冤家路窄,两人相逢于桥上,叶李触景生情,于桥上赋一诗:“君来路,吾归路。来来去去何时住。公田关子竞何如,国事当时谁汝误?雷州户,崖州户。人生会有相逢处。客中颇恨乏蒸羊,聊赠一篇长短句。”诗中“雷州户,崖州户”运用的是丁谓诬陷寇准,贬寇准为雷州(今广东海康)司户,后丁谓也因罪被贬崖州(今海南琼山)司户的典故。贾似道过洛阳桥不久,来到漳州木棉庵,被郑虎臣所杀。

跟帖时间 2010-03-26 11:23:5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叶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门楣题辞:

楚君遗风:源自受姓始祖沈诸梁,字子高,官至楚国令君(最高行政长官),屡建殊勋,名闻列国,楚惠王赞其“大有功于楚”、“楚尹遗风”即颂其伟绩风范。



2.四言通用联:

南阳望族;东粤名家:此联为广东省粤东地区(潮汕、梅州地区)宗祠“南阳堂”堂联。

书成海录;赋就云官: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崇安人叶廷珪,字嗣宗,宋政和年间进士,官德兴知县、太常寺丞,后因与秦桧不和,以左朝议大夫任泉州知州。喜爱读书,到处借阅异书,选择那些能用的内容抄录下来,命名为《海录碎事》。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长洲人叶清臣,字道卿,好学而善作文,宋天圣年间入试时,作《云瑞纪官赋》,名列第二。历官两浙转运副使、翰林学士、权三司使等。

水心司业;法善追魂:上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哲学家叶适,字正则,学者称水心先生,永嘉人,永嘉学派的代表。淳熙年间进士,历官太学正、司业、博士、宝文阁待制、吏部侍郎。晚年闭门著述,自成一家,在哲学、史学、文学及政论等方面都有贡献。著作有《水心文集》等。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括苍人叶法善,字道元,世代为道士,高宗时被召入京,又历中宗朝,睿宗时拜鸿胪卿,封越国公。他曾求刺史李邕为其祖父作碑文,文成又求书写,李邕不答应。相传一天夜里,李邕在梦中又见他求书,便高高兴兴地为他写好,人称“追魂碑”。

二孤得偶;双溺全忠: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叶杲卿于桂州执法,武化令夫妇俱死,遗二女,叶杲卿怜其孤,娶为二子妇。下联典指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入京,兵部主事叶汝璜与妻王氏赴水同死。

石榴应兆;累叶传芳: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叶祖洽熙宁初与同郡上官均分别中第一、二名进士,应“郡庠石榴,先结双实”之言。下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叶致远为直学士,王安石赠诗中有“冠盖传累叶”之句。

清平似水;介节如山: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叶直,字古愚,浙江石门人,为官清而平,善画山水。叶祖洽,字敦礼北宋邵武人,熙宁年间状元,历官校书郎、礼部郎中、左司郎中、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侍郎、洪州知州等。相传他进士时,府学中石榴树未到时令先结两个果,人们都以为是祥兆。发榜时,果然叶祖洽第一,同郡的上官均第二。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叶顒,字子昂,仙游人,绍兴年间进士,历任知州、尚书郎、右司谏、吏部侍郎、尚书,官至参知政事(宰相)。他为人清介,磊落直率,为官清廉,生活俭朴。



3.五言通用联:

冠裳累叶第;科甲榴花香:此联为叶氏宗祠“南阳堂”堂联。上联典指北宋·叶涛,字致远,宋朝处州龙泉人,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登进士乙科,后以龙图阁侍制提举崇禧观,任直学士时王荆公赠诗中有“盖传累叶”之句。下联典指北宋·叶祖洽,邵武人,宋熙宁初年公元1068~1077年登进士,时郡庠(学府)一石榴树未到时令,先结二实,人谓吉祥。榜发祖洽为第一,同郡上官均列第二,遂应“郡庠石榴,先结二实”之兆。

东鲁家风远;南阳世泽长:此联为叶氏宗祠“南阳堂”堂联。

月光生碧海;素色满瑶池:此联为唐朝贞元年间的进士、诗人叶季良《赋得月照冰池》诗联句。

事为名教用;理以精神通:此联为清朝时期的金石家叶东卿书赠联。



4.六言通用联:

建阳状元府第;水心博士人家: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状元叶齐,字思可,建阳人。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哲学家、文学家叶适(公元1150-1223年),字正刚,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淳熙进士,召为太学正,迁博士。官至宝文阁待制,兼江淮制置使。在哲学上有唯物主义倾向,是南宋“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其著述自成一家,学者称水心先生。



5.七言通用联:

家藏万卷云樵录;绵绮四时畅春园: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校勘家叶云樵。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画家叶洮,有《畅春园》等传世。

水心文集中原论;金石小笺半茧园:上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哲学家、文学家叶适,著有《水心文集》。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诗人叶奕苞,隐居不仕,建“半茧园”,著有《金石小笺》等。

石林派衍家声远;武水澜回气象新:南屏村叶氏祠堂联。南屏村位于黟县县城西南四公里处,全村有近三百多座明清古建筑,村中有三十六眼井,七十二条巷,从村头到村尾二百多米的一条中轴线上,至今保留这八个大小祠堂,这种祠堂群在全省也是仅此一家。著名导演张艺谋曾在此执导拍摄了《菊豆》,南屏村也因此出了名。后来陈凯歌导演来这里拍了《风月》,最近大红大紫的奥斯卡大片《卧虎藏龙》中的镖局,就是取景于这里的祠堂。南屏也因此得名“影视村”。南屏的大姓是叶氏,建于清初的叶氏宗祠,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占地达两千平方米,歇山重檐,端庄典雅。祠堂内贵有“钦定翰林”、“御赐翰林”、“钦点知县”等匾额。这是因为叶氏四世祖叶奎光,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当过山西岚县知县,他的孙子叶廷玺便主持建造了这座祠堂。祠堂门前照壁矗立,门楼高大,一人多高的大时古,雕刻的十分精致。两根四十厘米见方的石柱,托着硕厚的额坊和曲梁,真够气派。大门内,由八十六根硕大的木柱,支撑着数百根大大小小的梁枋。柱上挂着这副对联,横枋上悬有“贡元”、“进士”和“松筠操节”、“津逮后生”等功名与褒奖类匾额。此祠堂现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此联为毛泽东赠叶剑英联。

立志不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此联为当代著名书法家叶恭绰自题联。

万户人烟团曙色;千林鸟鹊变春声:此联为叶仲英撰题叶氏宗祠通用联。

舞随柳絮诗吟雪;弹到梅花月满琴:此联为叶仲英撰题叶氏宗祠通用联。

浣花旧事谁能继;桃花新诗手自题:此联为明朝时期的进士叶方蔼撰叶氏宗祠通用联。

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此联为叶剑英《八十书怀》诗句联。

观钓颇逾垂钓趣;种花何问看花谁:此联为现代教育家、作家叶圣陶自题联。



6.八言以上通用联:

婺邑肇家声,芹香桂馥;潜山绵世泽,水远山高:此联为叶剑波撰安徽省庐江县玉皇庙叶氏宗祠联。联中“婺邑”,即指婺源、潜川,均为地名。“芹香桂馥”,比喻多才学之士与科举得中者。

介节如山,显冠裳于累叶;清平似水,兆科甲于榴花:上联典指叶顒(前句)、叶涛(后句)。叶顒,字子昂,南宋仙游人,宋绍兴年间进士,历任知州、尚书郎、右司谏、吏部侍郎、尚书,官至参知政事(宰相)。他为人清介,磊落直率,为官清廉,生活俭朴。叶涛,字致远,北宋处州龙泉人,宋熙宁年间进士历任秘书省正字、中书舍人、光州知州,后以龙图阁待制提举崇禧观。王安石曾写诗赠他,有“冠盖传累叶”句。下联典指叶直(前句)、叶祖洽(后句)。叶直,字古愚,清朝浙江石门人,为官清而平,善画山水。叶祖洽,字敦礼北宋邵武人,熙宁年间状元,历官校书郎、礼部郎中、左司郎中、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侍郎、洪州知州等。相传他进士时,府学中石榴树未到时令先结两个果,人们都以为是祥兆。发榜时,果然叶祖洽第一,同郡的上官均第二。

著述成一家,共仰泰山北斗;生死无二志,足征赤胆忠心:上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哲学家、文学家叶适事典。下联典指宋朝咸淳中期参知政事叶梦鼎的事典。

乐叙先人之业绩,山水齐颂;群伦后代庆兴隆,天地和鸣:安徽省祁门县箬坑乡马山村(旧称石林村)宗祠联。马山村叶氏宗祠的始祖为宋朝户部尚书椿秀公,据说他为躲避战乱,由歙县黄墩迁至祁门沙堤,椿秀公长子斌迁石林。数百年间,叶氏人才辈出,马山繁荣昌盛。如今先辈的繁华都化作了村中座座古老的建筑,那曲曲折折的街巷,高高低低的马头墙,错落有致,无不显示着小村深厚的历史底蕴。祠内高悬的匾额记载着叶氏所得的荣耀,那块“开国元勋”匾显赫无比,是族人叶功权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被朱元璋封为左军元帅而授。“经明行修”匾为县正堂旌表族人叶兰芳的,他于1900年恩科拨贡,后任祁门东山书院校董,晚年出任祁山小学校长,是祁门教育界的名耆。

支派启五房,丕显丕象共仰,光前裕后;大宗开四世,教忠教孝同祈,辅国兴家:此联为广东省肇庆地区叶氏宗祠联。联语写出了这一支叶氏的发展、繁衍过程。

受姓始南阳,溯瓜瓞之绵长,继往开来,屈指二千余载;宦游违北皖,望松楸而怅惘,封丘表墓,关怀四十三年:此联为安徽省安庆地区叶氏宗祠联。上联典出叶氏的起源、郡望及悠久的历史。下联典指本支叶氏的情况及作者的感想。



7.叶向高奇联妙对:

明朝宰相叶向高与陈达公交谊颇厚。陈达公是闽县大乡人,曾任山西巡抚和雁门三关拐督等职。有一回,叶向高回老家福清省亲,途中顺便去拜访已告老还乡的陈达公。陈达公见好友来,忙备酒款待。席间,陈达公以招待不周,语带歉意地说了句: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叶向高略为沉思,应了句:客官寓宦宅,富室宽容。

遂成一奇对。宠宰相,指叶向高。此对联共用十八个宝盖头部首的字,令人称奇。而且含意贴切,对仗工整,殊为—不易。后人曾将这副奇联刻在大义祠堂内。

另有一版本说,明朝天启元年,宰相叶向高路过福州,留宿新科状元翁正春家中,翁即兴出对曰: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叶向高见联中全是宝盖头的字,先是一惊,接着和道:客官寓宫宦,富室宽容。次日翁送叶上路,经过池塘时,叶说:翁公昨夜讲穷窗寂寞,我看未必。你看: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翁正春不意被将了一军,寻视池塘,眉头一皱,当即应道: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说完,二人相视大笑。

跟帖时间 2010-03-26 11:21:4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叶氏的字辈排行 -- 湖北丹江口叶氏字辈:“中永胜兴单正春方维其启大光先世文明应发祥良材绵国祚伟烈焕朝纲率祖谋猷远承宗德泽长连科登甲第历代播书香福自前人造万年卜吉昌”。

湖北恩施叶氏字辈:“正大光明远文章道德长本端忠永茂自立世炎方仪龙仁生显国兴振家邦广信招宏达思戌启元昌”。

湖北武汉叶氏字辈:“一本周宗德泽恒芳自天之佑万世维昌聪敏英杰与祖争光经伦治国礼义兴邦继文绍武辉映南阳”。

湖北叶氏一支字辈:“文明兆瑞继世永昌天星顺正朝庭安邦光宗耀祖发传定章”。

重庆江津叶氏字辈:“亦昌文宗似思贤源本良祖德恩洪志富贵庆春长”。

重庆泸县叶氏字辈:“荣海添本永孟廷文明世之启尚宗清凝祚兴修谱万年显光绪雨后颜”。

重庆大足、铜梁,四川隆昌、雅安叶氏通谱字辈:“维廷芳文大清忠美德伦全奕世同永振家声名上达熙朝锡爵普尊崇”。

浙江定阳叶氏字辈:

乾元支派:“阳春佈德泽万象尽皆新祥瑞均文汝时景永伯应凤自兆祯毓芳秀承绍先忠良傅奕工天必赐其昌”;

泰元支派:“泰阳咸受啟君贤际会新时乐书田德孟以本尚文勝茂积良有余庆绍先奇芳原光万世惟天祿赐齐”;

新编合派:“仁义傅家政谦恭耀祖声荣华时应懋守正福长春”。

浙江永嘉叶氏字辈:“宏仲祖始伯孙汝名士承光尚道良立国明天启定元同萃嘉祥会计升懋德丕显荣贤哲可昌学修来晓鹏伟康胜建宁逢锦浩永强丰正欣恒博旭俊盛”。

浙江叶氏一支字辈:“茂盛宗世万嗣继启志成”。

福建南安叶氏字辈:“显克文子于君卿甫叔懋孝悌式光乃祖燕贻孙谋永昭迪古相国训典奕世弥遵忠炳日月德垂后昆金玉华胄阀阅明伦凤毛济美福禄长存商诸苗裔宜绍前勋”。

安徽肥东叶氏字辈:“昌宗耀祖德和顺道清龙”。

广东丰顺叶氏字辈:“宏运振兴雍恭和顺”。

四川成都叶氏字辈:“仰湖逢春文奎陛藻树东庆桪启祜”。

江苏叶氏一支字辈:“硕德缅先哲宏谟发远枝祯祥开南国传烈绍西岐孝悌绳其祖”。

叶氏一支字辈:“向自奇祥会文明启世昌立朝崇国志代发一然长培本登伦已道德永安康”。

跟帖时间 2010-03-26 11:19:2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叶氏的家谱文献 -- 1.简介:

家乘即家谱,又称家传、氏谱、宗谱、族谱等,是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是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功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如今,家谱同各姓氏的郡望、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的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叶氏族谱的编修始于何时,已无从查考,就目前所见资料看,当在汉代就有了叶氏族谱,《梅州叶氏源流》载该族53世祖望,“字世贤,汉光禄大夫,灵帝时弃官隐居。建安二年渡江徙丹阳,宗谱源流自望创修”。蔡邕曾为之作序说:“…沈诸梁公,生于春秋,超迈等夷,尝慕孔子之道,而不得亲炙者,由子路之援引也,及为令尹司马于楚有功,封于叶,固以为姓,而为国之栋,故董仲舒于建元二年壬寅四月,作叶氏世爵赋,称其代不乏人…东汉灵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岁在己卯十一月议郎绍进爵光禄勋蔡邕伯喈顿首拜序。”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政治、社会、婚姻等方面注重出身门第,强调血缘关系的尊卑,修谱之风兴起,不但官方专设谱局编修各姓族谱,而且民间也广修家谱,此时的叶氏家谱当不在少数。隋唐开科取士,旧士族纷纷衰败,许多族谱在乱世中散佚。宋元明清各代,私修家谱风行,民间撰修有大量家谱,但保存下来的族谱多为清以后的,以叶氏族谱为例,《中国家谱目录》(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合编,1997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收录现存全国各地图书、档案部门的一百八十种叶氏家谱和《上海图书馆藏家谱提要》收录的九十二种叶氏族谱中,清朝以前编修的仅有八部,其余均为清朝和民国时期所编修。



2.家谱:

安徽桐城陆叶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三卷,(清)叶国文等续修,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安徽潛山陆叶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清)陆继川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贵州金沙五叶冯氏宗谱十二卷,(清)冯调鼎纂修,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全国叶氏宗族全谱,(清)叶正寿、叶宗诗等总理,叶宗古、叶祖锦等纂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京市图书馆。

上海上海叶氏支谱十卷,(清)叶茂春续修,叶永学编辑,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文物管理局。

江苏武进毗陵叶氏世谱十二卷,(民国)叶之三等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树滋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圻里叶氏宗谱十二卷,(民国)叶春潮、叶浩林等纂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点易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

江苏无锡圻里叶氏宗谱十二卷,(民国)叶春茂、叶关宝等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点易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

江苏江阴东叶家桥叶氏宗谱八卷,(民国)叶秋庭主修,叶企贤纂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续古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苏州续修吴中叶氏族谱十卷,(清)叶长馥等重修,明万历年间刻版,清康熙年间修补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

江苏苏州石林叶氏宗谱十二卷,(清)叶兰芬续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今缺第三~九卷。

江苏苏州叶氏家谱一卷,著者待考,铅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西师范大学图书馆。

江苏苏州吴中叶氏族谱五集附大湖头北叶河支谱,(清)叶渟等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江苏苏州吴中叶氏族谱,(清)叶璇辑,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京市博物馆。

江苏吴县洞庭东山叶氏大湖头宗谱,(清)叶仁鉴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江苏吴县大湖头北叶河叶氏支谱二卷,(清)叶铨辑,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

江苏吴县吴中叶氏家谱六十六卷,首一卷,(清)叶德辉等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市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

江苏吴江叶氏略谱,(清)叶文熙辑,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希古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吴江县图书馆。

江苏吴江松陵叶氏之谱,(清)叶淮、叶兆荣纂修,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稿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

浙江余姚叶氏宗谱十卷,(清)叶宗灏、叶炜纂修,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继美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余姚姚江叶氏续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叶广洞主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继美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馀桃姚江叶氏再续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叶金蓉、叶许芬再续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余姚孝义虹桥叶氏宗谱十四卷,(清)叶觐荣撰,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享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余姚市梨洲文献馆。

浙江余姚叶氏世谱一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浙江鄞县鄞江县慈叶氏宗谱,(清)吴承宗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合敬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叶氏宗谱八卷,(民国)叶安德等主修,华文淙纂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浙江鄞县鄞东叶公山叶氏宗谱,(民国)蔡和鉴、叶富松等纂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世卿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今仅存第三~四卷。

浙江鄞县鄞东叶公山叶氏家乘八卷,首一卷,(民国)庄崧甫、叶贵本等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世卿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鄞古港叶氏西房宗谱十卷,(民国)张琴纂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文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慈溪鸣鹤叶氏宗谱二十六卷,首二卷、末二卷,(清)丁曜纂修,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引敬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慈溪石步叶氏宗谱二十四卷,(清)叶方圻、叶长庆等续修,叶景荣、叶方墀等补修,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天叙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浙江省余姚市图书馆。

浙江奉化叶氏家乘便览,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泰顺南阳叶氏家乘一卷,(明)叶文坤重修,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泰顺县博物馆。

浙江绍兴虞平叶氏合谱二卷,(清)叶存养编辑,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树德堂铅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诸暨暨阳叶氏宗谱,(清)叶春源纂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百忍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诸暨暨阳叶氏宗谱,(民国)叶汉洪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百忍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

浙江上虞古虞叶氏宗谱三卷,(清)叶云汉纂修,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浙江兰溪淀东叶氏宗谱七册,著者待考,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柏社乡桥头村。

浙江兰溪横圹叶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圣山乡。

浙江兰溪叶氏宗谱六卷,著者待考,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亦溪乡姓叶村。

浙江兰溪南阳叶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文物管理局,今仅存十九册。

浙江兰溪叶氏宗谱十二卷,(民国)叶蕴章纂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游埠区下叶村。

浙江兰溪杨圹东坂叶氏宗谱十卷,(民国)叶渭清重纂,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水亭乡。

浙江兰溪叶氏宗谱三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杨塘乡。

浙江金华天锺湖叶氏宗谱十三卷,首一卷,(清)叶帝佐纂修,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常山定阳叶氏宗谱四卷,(民国)徐燮续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狮子口乡占家山村。

浙江常山石门叶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浙江省常山县龙尧乡常周村。

浙江宁波蛟川沈郎桥叶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陈予龄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7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临海大石堠山叶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清)叶书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临海市博物馆。

浙江临侮大石缑山叶氏宗谱三十五卷,著者待考,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临海市博物馆。

浙江天台蓝田叶氏宗谱十二卷,(民国)叶和哲重修,叶福民编辑,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遂昌叶氏宗谱十二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遂昌县大柘乡徐坞头村。

浙江遂昌叶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遂昌县蔡源乡大柯乡。

浙江遂昌独山叶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遂昌县柘岱口乡坳头村。

浙江遂昌叶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遂昌县柘岱口乡岙头村

浙江松阳玉岩叶氏宗谱八卷,(民国)叶济人等主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松阳县玉岩镇。

浙江松阳厦田叶氏宗谱八卷,(民国)叶丰盈主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松阳县古市镇。

浙江松阳横坑叶氏宗谱二卷,(民国)叶开骈、叶开驰等重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松阳县斋坛乡上坌村。

浙江松阳叶氏家谱十五卷,(民国)黄八玮序,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松阳县古市镇。

浙江松阳项弄叶氏宗谱,(民国)叶嘉铨主修,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松阳县阳溪乡项弄村。

浙江松阳括松白麻山南阳叶氏宗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松阳县交塘乡白麻山村。

浙江武林叶氏宗谱,(清)叶庆镕续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安徽休宁叶氏续谱,(明)叶伯清、叶大用纂修,明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休宁陪郭叶氏世谱四卷,附录三卷,(明)叶志道纂修,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休宁叶祈叶氏支谱,(清)叶道莹纂,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歙县叶氏宗谱,(明)叶天爵辑编,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歙县新州叶氏家乘,(民国)叶为铭录,稿本上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安徽歙县叶氏宗祠祭簿,著者待考,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黟县南屏叶氏族谱八卷,(清)叶有广、叶邦光修,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黟县叶氏世系表,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桐城南阳叶氏宗谱四十八卷,(清)叶鸿业等重修,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京市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安徽桐城叶氏宗谱十卷,(清)叶宗傅修,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青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安徽怀宁大缘叶氏族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叶春笙等修,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开端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安徽怀宁大缘叶氏族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叶湘等修,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开端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安徽怀宁大缘叶氏族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叶善镕等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开端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安徽太湖叶氏宗谱十二卷,(清)叶永花等重修,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安徽太湖叶氏宗谱十六卷,(清)叶承涌等重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安徽叶氏家乘一卷,(清)叶廷敷撰,叶中桂补辑,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福建福清三山叶氏祠录四卷,(清)叶大湜修,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福建省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福建福清三山叶氏族谱,(民国)叶在玑等修,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诏安叶氏家谱,著者待考,叶正沛藏,手写本。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福建浦城南阳济美叶氏家谱四卷,(清)叶赞元纂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济美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江西新建吴城叶氏族谱,(清)叶向荣等贡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q5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西萍乡南门叶氏三修族谱八卷,首一卷,(清)叶润秀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令贻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湖北武昌叶氏宗谱八卷,(民国)叶树森督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双留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湖北汉阳叶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叶志诜等重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北黄冈叶氏家谱十卷,(民国)叶振炳等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公忠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南长沙叶氏四修族谱十六卷,叶需庸等修,原厚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湖南宁乡楚南叶氏重修族谱四卷,(清)叶元声纂序,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仁寿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沩宁叶氏支谱,著者待考,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八仙石叶氏续修支谱八卷,(清)叶琇峰修,叶鸿逵纂,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叶氏续修族谱十三卷,首四卷,(清)叶筠岑、叶子愚等纂修,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石林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平江叶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叶瑞棻、叶培元纂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南阳堂铅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

广东叶德光堂各房理事会名册一卷,(民国)叶德光堂各房理事会纂修,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稿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档案馆。

广东广州广肇尔属叶德光堂吉大祥光堂房谱,(民国)叶助民、叶家圻志纂,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稿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档案馆。

广东增城迳具房叶氏族谱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手写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档案馆。

广东增城深涌房叶氏族谱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稿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档案馆。

广东增城樵峰房叶氏族谱一卷,(民国)叶汉民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稿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裆

广东增城叶考思堂增城东壁房埔心家谱一卷,著者待考,稿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档案馆。

广东增城县玉枕房叶氏族谱系统表一卷,著者待考,稿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档案馆。

广东从化井红房叶氏族谱一卷,叶德光修,井冈房理事会修稿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档案馆。

广东从化虎帘房叶氏源流族谱一卷,著者待考,稿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档案馆。

广东从化叶氏新增家谱二卷,著者待考,稿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档案馆。

广东从化叶德光从化县长湖房族谱一卷,著者待考,稿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档案馆。

广东从化叶德光从化县长湖房新增家谱二卷,著者待考,稿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档案馆。

广东南海叶氏家谱,(民国)叶影明编辑,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广东南海叶米大堂世守书,(民国)叶弼俊编辑,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广东南海叶氏和顺房族谱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稿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档案馆。

广东南海白沙湖元道房叶氏宗谱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稿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档案馆。

广东南海白冈房叶氏族谱一卷,著者待考,稿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档案馆。

广东高明云良房叶氏族谱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稿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档案馆。

广东高明幕田房叶氏族谱三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稿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档案馆。

广东高明县圹花房叶氏族谱系统表一卷,著者待考,稿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档案馆。

广东鹤山叶氏族谱五卷,(清)叶耀墀编辑,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档案馆。

广东鹤山塘密大伸房叶氏族谱一卷,(民国)叶英华撰,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稿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档案馆。

广东东莞县水南分支龙门双吓约叶族家谱一卷,著者待考,稿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档案馆。

广东梅县南阳叶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广东五华叶姓族谱一卷,(清)酉昌撰,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五华县周江区公所

广东新兴叶氏新兴东房入主名册一卷,(民国)兆街叶氏大宗祠理事会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稿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档案馆。

广东云浮叶德光堂云浮宋桂房新人清介书院主位名册,(民国)叶德堂光云浮宋桂房理事会纂,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稿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档案馆。

广东清远叶德光堂沽还县五洞房族谱一卷,著者待考,稿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档案馆。

广东叶氏家谱三卷,(民国)叶官谦纂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铅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四川成都蓉城叶氏宗族全谱八卷,(清)叶祖经、叶大可纂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石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重庆市图书馆。

四川成都蓉城叶氏宗族全谱八卷,(民国)叶祖学、叶祖焜纂修,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铅印间石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

南阳叶氏宗谱一卷,(清)叶其恭修,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档案馆。

叶氏族谱四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重修稿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档案馆。

厦田叶氏宗谱五卷,(清)叶伟昇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叶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清)黄曜廷等修,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双榴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叶氏宗族谱,(清)叶宋诰等纂修,清咸丰~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叶氏宗谱一卷,著者待考,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南陵县档案馆。

施公山叶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民国)叶安德监修,华文淙纂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

叶氏家谱三卷,(民国)苏炽廷、陈乙楼等纂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稿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广州市档案馆。

叶氏族谱十四卷,首卷分上下册,清光绪丁末年(公元1907年)南阳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平江族谱,(清)叶湘浦等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南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万载四修族谱,(民国)叶荣耀纂,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南阳修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四川资阳族谱,著者待考,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义乌下骆宅村志(骆姓,另外有吴、赵、叶等),(现代)骆光日等修,1997年计算机排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满蒙旗姓叶赫那拉氏宗谱,(民国)叶赫那拉·庚延纂,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吴中叶氏族谱十卷,(清)叶长馥纂修,清康熙年间素心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吴中叶氏族谱,(清)叶长馥纂修,清康熙年间手抄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大湖头北叶河叶氏支谱两卷,(清)叶铨纂修,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松陵叶氏续谱,(清)叶奎元纂修,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稿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余姚叶氏续谱十四卷,首一卷,(清)叶宗灏等辑,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姚江叶氏续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叶广洞纂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继美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暨阳叶氏宗谱,(清)叶春源纂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百忍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兹溪石步叶氏宗谱二十四卷,(清)叶方圻纂修,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天叙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兹溪石步叶氏宗谱二十四卷,(清)叶承荣等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天叙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蛟川沈郎桥叶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陈予龄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姚江叶氏再续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叶金蓉等续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继美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余姚孝义虹桥叶氏宗谱十四卷,(民国)叶美衔纂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余姚马诸叶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叶松楹纂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天秩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黟县南屏叶氏族谱八卷,(清)叶有广等修,清嘉庆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叶氏宗谱十卷,(清)叶宗灏、叶炜纂修,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继美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大湖头北河叶氏世谱两卷,(清)叶铨辑,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石林叶氏宗谱十二卷,(清)叶兰芬纂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南阳叶氏宗谱八卷,(民国)中锦泉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叶氏宗谱八卷,(民国)叶树森纂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双留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叶氏南阳堂谱牒,(现代)叶林纂修,1984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平江叶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叶培元纂修,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南阳堂铅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蓉城叶氏宗族全谱八卷,(民国)叶祖学纂修,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34年)铅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临濮世叶金渊施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临濮世叶金渊施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临濮世叶金渊施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第三十八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宜兴叶塘陈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德星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六卷、第十~十一卷、第三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宜兴荆溪叶塘陈氏月奚分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德星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卷末。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叶氏族谱十四卷,首上下册,著者待考,清光绪丁末年(公元1907年)南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叶氏八修族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叶氏七修族谱,著者待考,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叶氏九修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叶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另有一套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叶氏五修族谱十一卷,首两卷,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南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叶氏族谱四卷,首三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南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册,无目录,另附广训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叶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戊寅年(公元1878年)南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万载叶氏四修族谱四十二卷,首三卷,牌册一卷,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南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册,今缺第二十二~二十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叶氏族谱十四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丁未年(公元1907年)永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叶氏族谱九卷,首四卷,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南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九册,今缺第四卷之4。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叶氏宗谱十二卷,著者待考,清同治壬申年(公元1872年)南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叶氏宗谱十六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南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叶赫那兰氏八旗族谱,(清)叶赫那兰·额腾额修,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跟帖时间 2010-03-26 11:16:2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叶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下邳郡:秦朝时期在今江苏睢宁西北一带设下邳县。东汉朝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将临淮郡改为下邳国,南北朝宋国时期改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其时辖地在今北至江苏省新沂县、邳县,南至安徽省嘉山县,东至江苏省涟水县、淮安市和清江市一带。东晋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睢宁市、邳州市一带地区。金国时期移睢宁到西北古邳镇。到了明朝时期,下邳郡被废黜不再。



2.堂号:

南阳堂:以望立堂。叶氏得姓于叶邑,而叶邑在古代秦、汉时期属南阳郡,叶氏为南阳望族,故以南阳为堂号。

下邳堂:以望立堂。

崇信堂:宋朝时有翰林学士叶梦得,在朝廷南渡的时候,任江东安抚使,领兵分据江津,使金兵不得渡江。南宋朝廷升他为观文殿学士,调他担任福建安抚使。他打败金兵五十多次,官至崇信军节度使。

敦睦堂:资料有待补充。

点易堂:资料有待补充。

续古堂:资料有待补充。

继美堂:资料有待补充。

百忍堂:资料有待补充。

天叙堂:资料有待补充。

永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享裕堂:资料有待补充。

天秩堂:资料有待补充。

青枝堂:资料有待补充。

济美堂:资料有待补充。

崇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双留堂:资料有待补充。

国望堂:资料有待补充。

序秩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3-26 11:14:1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叶氏的迁徙分布 -- 叶氏是一个古老而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四十二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并有望在近年抢入第四十位,现今人口约七百十三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5%左右。

得姓之后的叶氏族人,最初发展很缓慢,见于史籍的叶氏名人也不是很多,学者臧励禾在《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收录的叶氏名人仅有叶子韶一人;《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收录的唐朝以前名人也只有叶万椿、三国吴人叶雄、晋人叶谭、叶子韶四人,而叶万椿还是为淮南王刘安所遇群仙“八公”之一的“自号”,并非一定姓叶;叶雄是叶调国叶氏后裔。因此,关于叶氏的迁徙情况只能从现存的一些谱牒资料中窥知端倪。据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南阳堂《叶氏族谱》记载,自叶公起,叶氏族人多代出河南。叶氏始祖沈诸梁,居于春秋时楚国叶地(今河南叶县),直至终老。叶公生有二子:长子名重,为周楚邑令,配樊氏,生凝,为楚大夫;次子名才,袭父爵,字芈骝凸,号璧英,一子名盼,后为司马。其十一世叶淑和为秦朝长沙(今湖南长沙)太守;二十世叶崇,为西汉颍川(今河南禹州)太守;二十五世叶颁,为长沙(今湖南长沙)太守;四十七世叶尤,字茂永,东汉时为太尉,居南阳(今河南南阳),分为六族。

1.汉朝时期:

叶氏族人的南迁始自东汉末年,始迁祖叶望。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的南阳堂《叶氏族谱》、安徽歙县《新州叶氏家乘》、浙江松阳《卯峰广远叶氏宗谱》均视叶望为叶氏南迁之始祖。

叶望,字世贤,雁门太守,汉末时为光禄大夫,灵帝时弃官归隐,人称“楼舟先生”。汉建安二年(公元197年)由青州渡江而南下,侨居丹阳之句容(今江苏句容),为叶氏南迁之始祖。

叶望之后裔不断向外发展,分别迁到了浙江、安徽等地。浙江松阳《卯峰广远叶氏宗谱》及《玉岩叶氏宗谱》中都说叶望四世传至琚,仕钱塘令(今浙江杭州),爱民如子,号之曰“叶父”,在当地百姓的一再挽留下,安家钱塘,并成为当地望族。琚次子叶俭,字亚父,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为括苍太守,授折冲将军,宦居括苍(今浙江丽水)。叶俭之后世居松阳卯山之右。安徽歙县《新州叶氏家乘》说:叶望五世孙硕,迁新安歙县。

另据晋永嘉之乱带来的大批移民潮推测,期间叶氏族人南迁的当不在少数。晋永嘉年间,皇室内讧,由争权演变为八王之乱,战火遍及中原。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刘渊乘机起兵反晋,其族弟刘曜攻入洛阳,西晋灭亡。晋室遗族仓皇南逃,最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重建政权,史称东晋。在永嘉之乱中,中原士族纷纷南奔,并有大量百姓逃难过江,先后有近百万人之多,在这次南迁浪潮中,中原叶氏族人当有不少移居到了福建、江西等地。

2.唐、宋时期:

叶氏族人的大举南迁在唐朝有两次,第一次在唐朝初期。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福建泉漳之间,蛮獠啸乱,朝廷派以陈政为朝议大夫、岭南行军总参,率府兵三千六百名,战将一百二十三名入闽征讨,其中众多叶氏士卒,战后在福建各地定居繁衍,史称五十八姓入闽

第二次在唐朝末期。唐朝末年,天下大乱,光州固始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众起义,举兵南下,中州地区的叶氏兵众跟随二王南下,在福建转战八年,王氏兄弟在福建建立“八闽王国”,叶氏将士也在福建各地定居开族。当时以北方为主要聚居地的叶氏当不在少数,由于资料匮乏,其具体迁徙情况已无法得知。

宋朝末期是中原叶氏南迁的又一高潮。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大举南侵,战祸遍及几乎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造成惨重破坏:“几千里无复鸡犬,井皆积尸,莫可饮”,“菽粟梨枣,亦无人采刈”;“民多流亡,土多旷闲,遗黎惴惴,何求不获”。靖康二年春,北宋灭亡。五月,康王赵构建立南宋政权,后定都临安。靖康之难后,直至南宋灭亡,宋金对峙,战乱不断,大批北方人民为避战乱,被迫不断向南迁徙,持续近一个半世纪,其中不乏中原叶氏族人。

由于年代久远,记载叶氏族人在上述几次大的移民过程中的迁徙情况并不是很多,一些叶氏族谱的记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一时期叶氏迁徙到了江苏、浙江、福建、江西等地。如安徽《休宁陪郭叶氏世谱》称其始迁祖叶尚或,南唐时自湖州苕溪迁休宁陪郭。据《叶氏族谱》记载,后唐清泰年间(公元934~936年)叶一琅任朝奉大夫,随官迁至江西赣州府信奉县。叶一琅之孙延庆再迁至福建兴化府仙游县。根据族谱记载,唐宋南迁的叶氏族人中,主要来自河南,来自河南的叶氏分别迁居到了福建、江苏、浙江、广东、四川等地。

福建仙游《古濑叶氏族谱》中说:“始祖叶湛,世居雍州,五季之乱,举族流徙莫定;至宋,卜居光州固始,若祖有叶炎会者,随宋南渡,卜家仙游之古濑。”《佛岭叶氏谱序》中称:“吾稽叶氏,居雍州,徙居光州囱始县。”《思实公重修族谱序》中也说:“吾祖河南固始人也。”《明元公谱序》中谓:“吾宗自光州入闽。”

江苏吴县《纪革叶氏支谱》中称:始迁祖叶寿三,宋室建炎南渡,自汴迁东洞庭纪革。

浙江淳安、遂安、开化《叶氏宗谱》中记载:一世祖为叶翥,先世为河南人,因官迁居歙之黄墩。历五世曰豪,不满王安石新法,避地遂安承凤,后名叶村。

四川成都《蓉城叶氏宗族全谱》中记载:是族先世汴梁人,有大经者,南宋末官闽,时兵戈四起,南北道梗,遂流寓梅州程乡县。

这些都说明,叶氏祖根在河南。因此,直到今天,福建省叶氏各宗各系,追述其宗,十有八九称其祖上原籍为河南光州、中州。

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繁衍,到宋朝叶氏已成为大姓望族。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说“叶氏,宋朝为著姓”,史籍《宋史》中立传的叶氏人物有十二人,而《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收录的宋朝叶氏人物有四十七人。从这些名人的籍贯看,《宋史》中立传的名人全部为江南人,其中浙江籍三人,福建籍三人,江苏籍一人。《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收录的四十七名宋朝叶氏人物中,除两名籍贯不详,一名为河南人外,其余四十四人全是江南人,其中浙江籍二十人,福建籍十九人,仅两省就占八成以上,其余为安徽、江苏、江西等省人,由此可见此时的叶氏已鼎盛于江南了。

3.明、清以来:

明清时期叶氏已遍布全国各地,成为我国的大姓之一。见于史载的各类叶氏名人较以往大大增加。《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收录有明清叶氏人物一百十七人,从这些名人的居住区域分布来看,明清时期叶氏族人已经繁衍到了大江南北,但仍以浙江、江苏、广东等地为多。《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收录的明清叶氏一百十七位名人中,在有明确籍贯的一百人中,浙江四十五人、江苏十九人、上海十六人、安徽七人、广东六人、福建六人、湖北六人、江西三人、河南和山东各一人,这说明此时叶氏发展的中心仍然在今浙江、广东、福建、江苏、上海、安徽等东部沿海一带。

⑴浙江叶氏:

明清时期浙江叶氏的迁徙大都是在本省境内进行。如:余姚的叶氏就是南宋大臣叶梦得的后裔由湖州迁入的。《余姚梅川叶氏宗谱》中说:叶梦得孙叶篑,宋理宗端平间(公元1234~1236年)自湖州迁余姚熨斗山。《叶氏再续谱》中称:叶篑孙叶文达,元朝又从熨斗山迁邑之梅川三山,为海川始迁祖。叶篑之孙叶文远,迁邑之东门,到十五世孙叶伯兴又迁邑之通德乡西旺隶,是为迁西旺始祖。《叶氏续修宗谱》中记载十六世孙叶永初,由余姚叶家埭迁邑之奉山,叶永初之孙叶渊铠,由叶家埭再迁邵家渡。

松江叶氏是在元朝由杭州迁入的,松江《叶氏家谱》中称:始迁祖叶廷玉,元自杭州丰乐桥迁松江,先筑室钟贾山阳,后又迁居籽城西门内丰乐桥。

淳安叶氏为南宋大臣叶义问的后裔,由寿昌迁入。《南阳叶氏宗谱》中称:南宋大臣叶义问玄孙叶椿,始自寿昌迁淳安梓桐;十三世传至叶继善,元明之际因商自梓桐崇疚再迁遂邑七侏溪西桃源,为迁遂一世祖。

金华叶氏是在明初由松阳迁入的。《双溪叶氏宗谱》中称:始迁祖叶显,明初携子叶彦由松阳迁婺州金华县西之菱塘。以业鹾(盐)为生,家益饶裕,至曾孙叶仕瑛,复由菱塘徙附廓双溪。

东阳象山叶氏是从松阳迁入的。《象山叶氏重修宗谱》中称:始祖叶质,先世括苍松阳人,南宋时自松阳芝田都铺迁来东阳茜畴里。传九世至叶雅,元末再迁本邑象山大坞,是为始迁祖。

东阳龙溪叶氏是淳安县迁入的。《龙溪叶氏重修宗谱》中记载:始祖叶恩,北宋初自睦州清溪迁义乌永宁乡。五世孙叶桐,再迁广口叶堂。十一世叶由幸,南宋后期复迁十三都演溪。十九世叶良玉,明中叶又自演溪迁东阳斯孝乡鹤岩龙溪玉印塘,是为本始迁之祖。

浦江叶氏是在明朝从金华迁入的。《浦阳叶氏宗谱》中称:先祖叶辞,由临海迁金华永康柳山;越五世有叶必秀、叶必香、叶必和三兄弟,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自永康再迁浦阳人峰山下,是为始迁祖。

镇海叶氏是在明朝由慈溪迁入的。《镇海东管乡沈郎桥叶氏宗谱》中称:始迁祖叶茂春、叶茂二,约于明季由慈溪石步迁来镇海东管乡沈郎桥。

龙游叶氏《西山叶氏宗谱》中记载:始祖叶玖,南宋时自新安迁龙游八石,清顺治间(公元1644~1661年)始迁祖善贵再迁邑之鏸北湖都山里。

但也有少数叶氏是从外省迁来的,如余姚叶氏就有一支是北宋大臣叶祖洽的后裔,是由福建迁入浙江奉化,再入余姚的。叶祖洽,字敦礼,邵武人(今福建邵武)。熙宁进士。历任职方、兵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左司郎中、起居郎、中书舍人、给事中等职。

《余姚孝义虹桥叶氏宗谱》中称:叶祖洽之子叶广,因官迁浙江明州奉化县剡源乡。叶广曾孙叶爽之,入赘余姚孝义乡虹桥周氏,遂家虹桥。爽之玄孙叶纯,元末明初人,生四子,长幼无考,次子守义支分西宅。三子守礼亦生四子,长子曰礼一,其后居邑之东门;次子祥一,居田屋;三子齐山,居西虹桥;四子曰亨四,居东虹桥。

浙江的叶氏也有向省外发展的,如乌裎的叶氏就迁徙到了无锡、安徽、江苏等地,《圻里叶氏宗谱》中说,叶清臣,生二子,长子叶均徙苏州,次子叶坦迁常州广化门下塘。镇江《润东严庄叶氏重修族谱》中称,十数世传至叶子良,明季由徽州迁扬州。子良子槟,复由扬州再迁润州城东之西严庄。

⑵福建叶氏:

唐宋时期迁徙到福建的叶氏族人,不断向周围迁徙繁衍,仙游古濑叶氏徙居南安、德化境内,《社坛叶氏族谱》中称: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即南唐中兴元年自仙游古濑徙居南安高田,传至叶碧崖于明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定居南安诗山社坛。《国宝叶氏族谱》中记载:宋末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仙游叶氏誓不降元,挈眷遁迹德邑,结庐国宝,迨明朝建立,叶氏子孙始设籍德化。同安叶氏继续向外迁徙,元末迁到了晋江。《东石世美叶氏家谱》中说:开基始祖叶以寅于元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从同安县分居东石西尾。

⑶广东叶氏:

广东叶氏遵叶大经为始祖。《梅州叶氏源流世系说》中记载,叶大经为叶诸梁八十五世孙,字伯常,号封川,汴梁人(今河南开封),宋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进士,历官二十余载,宋咸淳间升闽制置使。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元兵大举南下,战乱不已,辞去了官职,在梅州曾井(今广东梅城西区)住了下来,遂为梅州叶氏一世祖。

自从叶大经定居梅州之后,梅州叶氏便迅速地发展开来,成为当地大族,子孙繁盛,不断地向本省境内的其他地区以及周围的江西、福建等省,乃至四川迁徙。《梅州叶氏源流世系说》称闽粤交界的清流、龙川、博罗、河源、长乐、归善,兴宁、龙川、平海、平远、镇平、永安等地,以及江西的瑞金、雩都、会昌、兴国,湖北、四川、浙江、湖广等处的叶氏子孙,皆“其一脉贯通之所发也”。

广东叶氏另外一支来自福建,为宋朝宰相叶颐后裔。台山叶氏称叶颐居南海大圃而不归闽,遂为广东叶氏之始祖。广州市永汉北路(今广州北京北路)曾有“清介书院”,就是叶颐后人为纪念叶颐而修建的。其后裔主要分布在南海、新会、花县、鹤山、番禺、惠阳、东莞、龙岗等地。

⑷江苏叶氏:

江苏无锡叶氏为叶清臣后裔,自浙江迁入。无锡《圻里叶氏宗谱》中称:始祖叶参,世居乌程,仕宋为兵部郎中。子叶清臣,生二子,长子叶均徙苏州,次子叶坦迁常州广化门下塘。叶坦越五传而至叶盛,叶盛长子叶朝极居云泽之滨,次子叶朝楹之子叶旭彩退隐阳湖虞桥。叶旭彩子叶志仁号春山,由虞桥再徙邑之新塘乡庄巷里。叶志仁三子:长子叶道,徙宜兴;仲子叶通,仍居新塘;季子叶达,徙无锡梁溪。叶通亦三子:长子叶德成,号谦山,其子叶芬徙黄公山;次子叶德英,号仁山,其子叶蓁迁丁堰镇;三子叶德华,号学山,孙叶云。七世孙叶敷春,明朝由新塘先后迁无锡青城乡圻里。

扬州、镇江叶氏为叶梦得后裔,是由安徽徽州迁扬州,再迁镇江的。镇江《润东严庄叶氏重修族谱》中称其始祖为叶梦得。十数传至叶子良,明季由徽州迁扬州。叶子良子叶槟,又由扬州迁至润州城东之西严庄。

武进、江阴叶氏为叶颐后裔,自福建迁入。《江阴东叶家桥叶氏宗谱》中说,明初,有名叶礼者,宋高宗相颐9世孙,先居武进北孝西乡夏墅,旋又迁安东乡辉龙地村。其五世叶祥,自辉龙村再迁江阴东叶家桥。

宜春叶氏是从江西萍乡迁入的。萍乡《叶氏族谱》中说,一世祖叶辉儒,明末避乱挈眷来萍乡。生三子,…季子叶纲芳,清雍正间(公元1723~1735年)迁宜春县北冷水江婆塘。

⑸上海叶氏:

青浦叶氏是由江苏吴江迁来的。《(青浦)叶氏家谱》中说,始迁祖佚名,字华南,或云为宋石林先生叶梦得二十二世孙,明崇祯时期(公元1628~1644年)自吴江县迁至青浦县蒸里芟稼村。

⑹湖南叶氏:

叶大经之后,有迁至湖南的长沙、宁化、善化、益阳等地的。有一支湖南叶氏,据《叶氏四修族谱》中记载,是南宋人大经开派,大经晚年居广东梅州程乡县,八传到叶德茂、叶德成、叶文保、叶德真,分别为四大派。叶德茂子叶仲华、叶仲彰,叶德成子叶仲显、叶仲盛,叶文保子叶仲仁、叶仲义、叶仲礼,叶德真子叶仲胜、叶仲腾、叶仲明,共成十大房。十房后裔或居长沙、或居宁乡、或居善化、或居益阳。

浏阳叶氏有的是从江西迁入的。萍乡《叶氏族谱》中说,其一世祖叶辉儒,明末避乱挈眷来萍乡。生三子,长子叶继芳于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徙浏阳东乡君家湾…

平江叶氏是自蒲圻(今湖北嘉鱼)迁入的。《平江玉山族谱》中说:始迁祖叶永寿,明洪武二十五年由蒲圻迁平江燕额岭下。

宁乡、湘潭、浏阳叶氏多是由长沙迁入的。《楚南叶氏族谱》中称其一世祖叶淋泗,宋元之际人,世居长沙,传至七世,有孙四人:叶斌、叶赋、叶缃、叶诖。叶斌后无考,余三人分别开派宁乡、湘潭和浏阳。

⑺安徽叶氏:

太平(今安徽当涂)、歙县叶氏为叶梦得后裔。太平《叶氏宗谱》中说,始迁祖行名叶俭十,叶梦得五世孙,元末避兵乱自歙县蓝田迁太邑麻溪,后代转徙中潭、湘津。

桐城叶氏是自婺源(今江西婺源)辗转迁入的,《南阳叶氏宗谱》中称其始祖叶林秀,唐末五代人,世居婺源,传至二十一世叶贵,经商于金陵,明初移居桐城西山余家冲。

黟县叶氏迁自祁门(今属安徽),《黟县南屏叶氏族谱》中称其始迁祖为叶伯禧,元末自祁门县石马山迁黟县南屏山五都村。

⑻江西叶氏:

据《玉山叶氏合修房谱》说:始祖叶乾源,宋朝人,世居江西南丰县花心巷。十五世孙叶文海始由花心巷迁本邑八都下源里,二十五世孙叶正未,清初由下源再迁玉山县徐村;稍后,乾源后裔嘉禾支二十六世孙叶毓标,亦移家玉山,世居东源。

萍乡叶氏是从湖南醴陵迁入的,《萍乡南门叶氏族谱》中说,始迁祖叶萱义,南宋时自醴陵仙石上库迁萍乡南门。另有一支萍乡叶氏是明末从外地避乱迁入的。萍乡《叶氏族谱》说,一世祖叶辉儒,明末避乱挈眷来萍乡。

⑼四川叶氏:

清初四川人烟稀少,为此康雍时期特别颁布招垦条例,实行种种优惠政策,从而吸引了两湖及闽粤等大批农民入川开垦。“迁居者为了得到更多的土地,往往都是整个家庭,或者与至亲密戚结伴而行。叶氏族人在此时也有迁居四川的,民国《叶氏宗谱全谱》中说,广东叶荣山携妻并七子二媳一女共十二人于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年迁居四川。民国《叶氏族谱一梅州宗谱》中载龙川县叶氏二十五~二十九世有二十九个分支叶氏入川。广东迁居四川的叶氏中还有叶大经后裔,迁到了成都。《蓉城叶氏宗族全谱》说,是族先世汴梁人,有叶大经者,南宋末官闽,时兵戈四起,南北道梗,遂流寓梅州程乡县。自叶大经后又传二十七世叫叶必琅的,清康熙间由粤入蜀,落业成都仁里乡。湖北蒲圻叶氏迁到了蓬溪县,《蓬溪西乡叶氏续修宗谱》中载:始迁祖叶增璧,先世湖北蒲圻县人,清乾隆间,由蒲圻入蜀,卜居蓬溪县河西李家沟。

⑽海南叶氏:

叶氏入琼始祖叶懋,原籍广东南海,明嘉靖间任文昌训导,后落籍文昌。

⑾台湾叶氏:

叶氏族人最早何时移居台湾,已无从确知,据现有资料显示,台湾见于史载的叶氏是在清康熙年间(公元1622~1722年。据《台湾通志稿·人物篇》中记载,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2年),台湾黄教作乱,福建海澄人叶恒章被害,其子子文来台护柩归葬,旋即入台居郡(今台湾台南),自此以后不断有叶氏族人来台定居。据《台湾府志》、《凤山县志》中记载,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广东人叶运城平定朱乱有功,居下淡水。据《大日本地名辞典台湾篇》载,清康熙六十一年,叶某打猫东堡叶仔内庄;清乾隆初年(公元1736年),叶五常,入垦嘉义西堡永虞厝、过沟庄;清乾隆初年,广东人叶古入垦港东中里涵仔口庄、南埔一带;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叶某与邱姓人一道入垦沙连堡内茅埔庄;清道光八年,广东人叶云,入垦东势角中科庄(今台湾台中东势镇)。据《台北县志稿开辟志》中记载,清乾隆末年,叶坤入垦今台北县汐止镇东山里作坡内;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福建同安人叶天佑入垦台北县八里乡古庄村山猪窟,同年叶聘入垦台北县三峡镇硕石里鱼寮子;嘉庆末年叶薯臼、叶委与张体合垦今台北县石碇乡格头村。据《屏东县古碑文集》中记载,清嘉庆八年,叶玉生、叶孟荣与屏东县内埔村人同建天后宫。据《台湾中部古碑文集成》中记载,清嘉庆九年,广东人叶振旺居今东势镇,与庄民同立东势角圳谕示碑。据《嘉义县古碑文集》中记载,清道光十六年,叶队与邑人捐修嘉义城。

移居台湾的叶氏大多来自福建和广东两省,除上面提到的外,还有福建同安县。清康熙末年,叶仲勤入垦今彰化市,叶雄入垦今台北市;清雍正年间(公元1723~1735年),叶猛入垦今苗栗竹南;乾隆末年,叶再入今台北市土林区,叶天祈、叶志入垦今台北市;嘉庆年间,叶继茂入垦今台北市,叶通殿入垦今台北,叶乌治入垦今台北板桥,叶英入垦今彰化和美;道光年间,叶士拱、叶松麟入垦今台北市中山区,叶邦入垦今高雄阿莲。晋江县人叶求,乾隆末年,入垦今高雄楠梓。安溪县人叶砂,道光年间,入垦今台北市。平和县叶田人乾隆末年,入垦今桃园市,叶海入垦今南投竹山,后裔移垦鱼池。海澄县人叶思,道光年间,入垦今竹南。

广东陆丰县。清康熙末年,叶奕明先迁澎湖,后移垦桃园平镇;清雍正年间,叶天意入垦今云林斗六;清乾隆末年,叶必达入垦今新竹竹东,叶仁吉入垦今苗栗南势,叶笃秀入垦今屏东内埔;清嘉庆年间,叶仁奏、叶仁卿入垦今桃园平镇,叶宏波入垦今苗栗;清道光年间,叶壬风入垦今新竹芎林,叶兆庆先迁新竹北埔,后裔移垦今苗栗南庄。梅县人叶文兴于清乾隆初年入垦台中丰原;叶天开与清嘉庆年间入垦今苗栗镇。长乐县人叶日寿、叶发寿兄弟在清嘉庆年间入垦今台中大甲。

明末清初之际渡海入台的叶氏族人,经过二三百年的繁衍,已在台湾发展成为庞大的家族。据台湾文献委员会的调查统计,叶氏为台湾的二十大姓之一,约有三十余万人,子孙遍及海岛。

1953~1954年间,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对台北、基隆、台中、台南、高雄五市,阳明山一特别区,及台北、宜兰、新竹、苗栗、台中、南投、彰化、台南、屏东、花莲、澎湖十一县所作的调查表明,除桃园、云林、台东、高雄四县外,全省八十二万八千八百零四户居民中,有叶氏一万九百十三户,占全部户数的1.32%,居全省七百三十七个姓氏的第二十位。

4.迁居海外:

叶氏族人在宋朝便有到海外谋生,据《高丽史》、《高丽史节要》等史书记载,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有叶德宠等人前往高丽从事贸易活动,并有叶氏族人在高丽定居下来,如叶盛,生卒年不详,通晓音律,后定居高丽,将宋音乐传至高丽。叶氏族人大批移居海外是在明清之际。如福建南安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社坛叶氏族谱》中就载有族人一百三十八名前往东南亚的吉隆坡、槟榔屿、吕宋等地谋生;福建德化县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国宝叶氏族谱》中记载有四十六人移居东南亚;福建晋江民国年间《东石世美叶氏家谱》中记有十六人前往东南亚。

叶氏移居东南亚的时间,《社坛叶氏族谱》中记载:叶买,“号保全,天助公次子,生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农历8月1日,卒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农历闰5月15日,外出番邦吧城无归”。由此推测,叶氏移居东南亚当最迟在清道光年间。

叶氏族人侨居海外的地点大部在南洋,新加坡、菲律宾、马来亚、印尼、泰国、柬埔寨、缅甸、越南等地都有叶氏族人定居。到目前为止,除大陆、台湾以外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叶氏族人的足迹,比较著名的叶氏人物在马来西亚有吉隆坡的奠基者叶亚莱、华人甲必丹叶观盛、华文教育工作者叶鸿恩、华人作家叶观仕,国会议员叶炳汉;印度尼西亚有华人政治活动家叶全明、华人律师叶添兴;新加坡有华侨报人叶季允;菲律宾有众议院国防委员会主席叶何塞;泰国有华人著名摄影艺术家、文艺作家叶树勋;越南有华侨商会领袖、银行家叶伯行;巴基斯坦有华人针灸医生叶彬举;加拿大有华人学者叶嘉莹;澳大利亚有华人领袖叶炳南。

目前,叶氏经历了数千年的繁衍,此时已是足迹遍天下了。尤以福建、台湾、广东、江苏、江西等地人数最多,分布最密集。海外则依然以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最多,叶氏华人,已经遍布全球很多地方。

跟帖时间 2010-03-26 11:11:5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叶氏的各支始祖 -- 叶诸梁:字子高,为叶县尹,称叶公,问政于孔子得近悦远来之语,年八十九而卒,墓葬于荆州南阳县城东八里楚人立庙而祀之为受姓之始祖。夫人张氏,生子二:叶重、叶才。是为叶氏鼻祖。

跟帖时间 2010-03-26 11:09:3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