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姓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2-11 14:45:05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6428 跟帖次数 10

第一个渊源:源于古严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姓考》记载,远古代时有个严国,其国人以国名为氏,世代相传至今。

相传在尧帝执政时期,有一位高士名叫许由。尧帝曾经想把天下让给他,他不接受,隐居到箕山去了。许由有一个要好的朋友叫严僖,就是那个古严国的后裔。

今山东省的鄄城县一带,仍有一支严氏族人尊奉严僖为得姓始祖,并一直拒绝与芈姓严氏联宗。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魏国大夫严遂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严遂,全名为姬严遂,生卒年待考,字仲子,卫国濮阳人(今河南濮阳),著名的战国时期韩国大夫,史称严仲子。

周安王姬骄二年(韩列侯韩取元年,公元前400年),韩列侯继位不久,就发生了大夫严遂与魏国的宰相侠累争权的事情。严遂在朝堂上指责侠累的过失,结果却被侠累叱斥,当时即愤而拔剑趋前,被别的大夫们劝阻了。后来,严遂又惧怕侠累的报复,因而逃奔齐国。

严遂潜逃至濮阳,闻知当地侠客聂政的大名,又敬佩其对母之孝、对姐之尊,便献巨金为其母庆寿,因此与聂政结为好友。之后求其为已报仇。

聂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忆及严遂的知遇之恩,便在周安王五年(韩列侯四年,公元前397年)独自一人仗剑进入魏国都城阳翟(今河南禹州),他闯上朝堂,以白虹贯日之势,一举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侍卫数十人。后因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姐姐聂荣,在突围无望之下,持剑自破其面,挖眼、剖腹。后来,其姐聂荣在韩国都城的大街上寻到弟尸,伏尸痛哭后亦撞死在聂政尸前。

在严遂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严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为著名的东海严氏。该支严氏族人尊奉严遂为得姓始祖,亦坚拒与芈姓严氏联宗。

本书按:

在典籍《战国策·韩策二》、史籍《史记·剌客列传》中,都将严遂记载为韩哀侯执政时期的大夫,而不是韩列侯。这在在典籍《韩非子·说林上》中有详细记载:“严遂不善周君,患之,冯沮曰:严遂相,而韩傀贵于君,不如行贼于韩傀,则君必以为严氏也。”其中所说的韩傀,就是韩哀侯执政时期韩国宰相侠累,说明韩列侯就是韩哀侯。

但是,即便是在史籍《史记·韩世家》中,却另有记载:韩列侯,名叫韩取,是韩景侯的儿子。韩景侯名叫韩虔(姬虔),是晋国上卿韩武子韩启章的儿子子,于周安王二年(公元前400年)逝世,韩取当年即位,是为韩列侯。韩列侯四年(公元前397年),聂政杀韩相侠累。韩列侯九年(公元前392年),秦军伐韩国宜阳,取六邑。韩列侯十三年(公元前388年),韩列侯病逝,其子韩文侯立。十年后的(公元前377年)韩文侯病逝,当年其子韩哀侯立。韩哀侯四年(公元前374年),韩严弑其君韩哀侯,立韩共侯韩若山。

两相比较,韩列侯与韩哀侯实际上又相差两代、二十一年之久。那么,到底严遂是韩列侯时期的人,还是韩哀侯时期的人,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时期楚庄王之后,属于以谥号为氏。

芈姓,可追溯到黄帝后裔颛顼帝。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严氏,芈姓,楚庄王支孙,以谥为姓。”

楚穆王芈商臣十二年(公元前614年),楚穆王逝世,其子芈旅(熊侣)即位,是为楚庄王。楚庄王以子仪(斗克)为师、公子燮为傅。楚庄王的一生,是竭力争夺中原霸主地位的一生,基本是在与其他诸侯国的鏖战中度过的。

楚庄王元年(公元前613年),成嘉、潘崇东袭群舒,伐舒蓼。公子燮及子仪作乱城郢,使人杀成嘉,不克而还。农历8月,二人挟持楚庄王离郢,将往商密。庐戢梨及叔麇诱杀二子。楚庄王复位。当时有楚国人说析公臣知二子之谋,析公臣惧而奔晋国。

楚庄王三年(公元前611年),楚国水灾大饥。羌戎乘机伐楚国,一直攻至于阜山、阳丘,庸国人乘机率群蛮叛楚。麇国人率百濮聚于选,亦将伐楚国。楚国关闭了申、息北门,谋徙于阪高。后楚庄王接纳蒍贾建议,决定出师伐庸国。大将庐戢梨攻入庸国方城。楚庄王乘馹,会师于临品。子越(斗椒)、子贝分途直人庸国境内。秦国、巴国当时支持楚军,百濮散走,群蛮被迫依附楚庄王之盟,遂灭庸国。

楚庄王四~九年(公元前610~前605年),孙叔敖(蒍敖)大兴水利,“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

楚庄王六年(公元前608年),陈、宋二国服于晋国,使楚庄王十分恼怒。到了秋季,楚国联合了郑国讨伐陈国,接着又侵宋国,获战车五百乘。晋国执政上卿赵盾出兵救陈、宋二国,合宋、陈、卫、曹诸国联军伐郑国。楚国大夫蒍贾救郑国,与晋国军队主力战于北林,俘获晋军大将解扬,晋军退还。

楚庄王七年(公元前607年)春季,郑国奉楚庄王之命伐宋国,两军战于大棘,宋国大败。到了夏季,晋、卫、陈三国联合伐郑国,以报大棘之役。楚国令尹斗椒出兵救郑国。晋军实力不如楚军,不竞而退。

楚庄王八年(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作陆浑之戎,至于雒水,野心勃勃地观兵于周疆。周定王姬瑜赶紧派遣王孙满犒劳楚庄王。楚庄王傲慢地询问周鼎之大小、轻重,颇有迁周鼎于楚以取代周室之意。王孙满答以“在德,不在鼎”,德不足以服天下,虽迁鼎亦无助益。后来,郑国传向与晋国联盟,楚庄王大怒,到夏季,出兵侵郑国。

楚庄王九年(公元前605年),楚国江、汉间源泊纵横,盛产鱼、虾、龟、鳖、莲、芰。是年春季,楚国献鼋于新即位的郑灵公,以示通好。当年,楚国令尹斗椒以若敖氏之族杀了司马蒍贾,遂居烝野,准备攻杀楚庄王。到了农历7月,楚庄王与若敖氏战于皋浒,杀斗椒,灭若敖氏。斗椒之子贲皇奔晋国,晋国将苗邑送给贲皇。子文之孙箴尹斗克黄出使齐国归来,自拘于司败。出庄王念及令尹子文之功,使复其所,改名曰“生”。然而,郑国新君主郑灵公仍未臣服于楚国,因此在冬季,楚庄王再次出兵伐郑国。

楚庄王十年(公元前604年),郑襄公即位,依然附晋国而弃楚国。冬季,楚庄王再次伐郑国。陈国惧怕楚国,因此与楚国联盟。当年,晋国上卿荀林父出兵救郑国、伐陈国。

楚庄王十~十三年(公元前604~前601年),楚国都城郢人口众多,“一毂击,民肩摩,市路相排突,号为朝衣鲜而暮衣弊”。郢中有蒲胥等市,商贾云集,贸易繁盛。楚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使用起来十分不方便。市令反映:“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令尹孙叔敖请复其旧,楚庄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楚国民俗好庳车,但楚庄王以庳车不便马,遂下令使高之。孙叔敖教闾里高其门槛。半年后,民悉自高其车。孙叔敖整理楚国令典。军行,右军随主将车辕进退,左军追蓐,前哨以旌旗开路,中军制谋,后卫以精兵为殿。百官像物而动,军政不戒而备。

楚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01年),群舒反叛。楚庄王下令伐舒蓼,并灭之。之后,楚庄王正其疆界及滑汭,并与吴、越二国联盟。陈国不满,反去与晋国联盟,因此在冬季,楚庄王出兵伐陈国,迫使陈国屈服后,还师。

楚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00年),楚庄王又出兵伐郑国。晋国大将卻缺出兵救郑国,郑伯大败楚军于柳棼。

楚庄王十五年(公元前599年)夏季,郑国又与楚国联盟,因此晋、宋、卫、曹联合伐郑国,取郑国成邑而还,郑国又与晋国结好。冬季,楚庄王出兵伐郑国,晋国上卿士会率军救郑国,逐楚军于颖北。之后,诸侯联军卫戍郑国。

楚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春季,楚庄王再次伐郑国,一直打到郑国栎邑。郑国被迫服从楚国。夏季,陈、郑二国与楚国盟于辰陵。后郑国又请求附晋国。楚国左尹子重率军侵宋国,楚庄王则以重并待于郔以作声援。当时陈国发生了大司马夏征舒弑君陈灵公之乱,到了冬季,楚庄王以讨乱为名,率诸侯讨伐陈国,杀夏征舒,灭陈国,其地为楚国陈县,并将夏征舒之母夏姬赐予连尹襄老。申叔当时出使齐国归来,为灭陈之事劝谏楚庄王。楚庄王遂恢复了陈国,每乡取一人归与楚国,谓之“夏州”。

楚庄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楚庄王亲自率军围困郑国三月余,城破,郑襄公肉袒牵羊以迎楚庄王,表示臣服。楚庄王退兵三十里,与郑国“城下结盟”,并将郑公子去疾为人质于楚国。农历6月,晋国上卿荀林父率三军救郑国。楚军次于郔,将饮马于河而归。当闻知晋国大军渡河,伍参力主迎战晋军。楚庄王乃使孙叔敖必乘辕而北,于管邑以待晋师。后晋国大将赵旃至楚军大营挑战,楚庄王的乘左广逐赵旃。孙叔敖乘势驱动楚军跟进。楚、晋二军战于[必阝],结果晋军大败,溃兵夜渡黄河北归,自相争逐、终夜有声。当时楚军士卒欲依惯例以战场上之晋军尸体筑为“京观”,楚庄王予以拒绝,不欲以此耀武,而是祀于河,作先君宫,告成事而还。此后,郑伯、许男赶紧归附于楚国。冬季,楚庄王伐萧国,宋国大夫华椒说动蔡国救萧国,萧国俘杀楚熊相宜僚及公子丙。楚庄王大怒,亲率大军围攻萧国,萧国溃败。

楚庄王十八年(公元前596年),宋国出兵救萧国,楚庄王率军伐宋国。

楚庄王十九年(公元前595年)夏季,晋国伐郑国,郑伯害怕,急派公孙申代公子去疾质于楚国。郑伯亲自到楚国,希望谋御晋国。楚庄王派遣使者申舟(无畏)礼聘齐国,当申舟过宋国时,宋国怒其不假道(提前打招呼),以为“鄙我”,止而杀之。楚庄王闻讯,当即投袂而起,不及穿屦佩剑,直趋宫外,经蒲胥之市,立即出征。农历9月,楚庄王以楚大军围攻宋国。

楚庄王二十年(公元前594年),鲁宣公欲与楚国友好,在春季派公孙归父会楚庄王于宋国。当时宋国都城久被楚军包围,而晋国又不出兵援助,仅派遣一个解扬到宋国,逼迫其不得降楚。到了农历5月,楚庄王按申叔时的建议,在宋国盖房子,耕宋国的田地。而宋国人因粮尽柴绝,见楚军根本就没有走的意思,皆大惧,只好恳请楚军退三十里,然后与楚国谈和。宋国以华元为人质于楚国。楚庄王这才退军,右尹子重(公子婴齐)出于私利,劝楚庄王取申、吕二地为赏田。大夫申公巫臣认为无申、吕为邑,无以为军赋,必将削弱北部边防,而且晋、郑二国必能顺利挥军至汉水,因此劝止楚庄王,不要将申、吕二地赏给子重,子重因此而怨恨巫臣。

楚庄王二十~二十三年(公元前594~前591年),楚庄王起用为太子熊审的太傅。土亹就教学之事问于申叔时,申叔时列举《春秋》、《世》、《诗》、《礼》、《乐》、《令》、《语》、《故志》、《训典》九门课程,并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当年楚庄王要构建匏居之台,高不过望国氛,大不过容宴豆,木不防守备,用不烦官府。但楚庄王筑层台,要延石千重,延壤百里,劳工们还要自带三月之粮。后因大夫们纷纷反对,而停工。

楚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91年)夏季,鲁国派使者到楚国求借军队,欲以伐齐国。到了秋季,楚庄王就病逝了,因而楚军未出。

楚庄王之子熊审继位,时年仅十岁,是为楚共王。封父亲芈旅谥号为“庄”,因此史称楚庄王。

在楚庄王的庶支后裔子孙中,有以楚庄王的谥号为姓氏者,称庄氏,肇启芈姓庄氏一族。

到了东汉时期,庄氏族人为了避汉明帝刘庄的名讳,故将所有庄氏皆改为其他姓氏,其中有一部分人就改为严氏。汉王朝灭亡后,到了魏、晋时期,严氏族人中有一部分又恢复了原来的庄氏,这样,就出现了庄、严二氏并存于世的情况。

后来大臣庄光、庄忌等心安理得地改姓为严氏,就是因为严氏与庄氏本就同宗同源,从血缘世系上说,实际上没有什么分别。

严氏本出庄氏,最为著名的是西汉初期著名的学者、词赋家庄忌,后人称其为“严夫子”。

庄忌一生著述甚丰,有辞赋二十四篇,但流传至今仅剩《哀时命》一篇,为哀悼楚国爱国诗人、辞赋大家屈原之作。严忌之姓严,亦为汉明帝执政之后的事。

据文献《严氏族谱》记载:“严氏系出颛顼之后,以楚庄王的谥号为姓…稽我光祖子陵,其先世本姓,嗣改为庄,盖楚庄王之后裔也。后因避汉明帝刘庄之名讳,改庄为严,遂以严为姓。”在文献《中国姓氏寻根》一书中也说“严是庄氏所改”并说“魏晋时严氏有恢复庄氏的,于是形成庄、严两家。”两姓原出是一家,故有“庄严不通婚”之古训。

该支严氏、庄氏族人因尊崇严忌(庄忌),多奉其为严氏、庄氏的得姓始祖,二氏同宗同源,严戒婚配。



第四个渊源:源于赢姓,出自战国时秦国大夫严君疾之后,属于以封邑名为氏。

战国时期,秦国有一位上大夫叫嬴君疾,受封于蜀郡严道(今四川荥经),他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严君疾。

在严君疾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严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蜀郡严氏。该支严氏族人亦坚拒与芈姓严氏联宗。



第五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魏、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慕容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晋书》记载,十六国时期,鲜卑族慕容部创建了后燕国,到了慕容盛执政时期(公元399~401年在位),其所控制的匈奴别支部属中的丁零族人(敕勒)就有将姓氏汉化为严氏者,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主要分布在河北地区。



第六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巴林氏,源出元朝时期丞相巴邻·伯颜之后裔,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巴林(今俄罗斯伯力)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rin Hala。

蒙古族、满族巴林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严氏、潘氏、詹氏、白氏、颜氏等。



第七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明、清时期女真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严佳氏,亦称雅佳氏,满语为Ya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满族、锡伯族雅佳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严氏、阎氏等。

⑵.满族严穆吉氏,亦称燕济氏、颜济氏,满语为Yangi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严氏、颜氏、杨氏等。

⑶.满族严直氏,亦称颜之氏、颜珠氏、颜之氏,满语为Yanju Hala,世居雅达珲春(今吉林珲春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严氏、颜氏、阎氏等。



第八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彝族、土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严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严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严僖、严遂、芈旅、严君疾(嬴君疾)、严忌(庄忌)、巴邻·伯颜。

严氏历史来源 -- 历史来源
严氏为较晚出现的的姓氏,始见于汉代,据史料严姓有有两支:
一支是与国名有关,相传在远古时期有个严国,严国的人便有些以严为姓。如唐尧时名士许由之友严僖,战国时期韩国名人严遂告等人,相传都是严国人的后代,不过由于出自这一系统的严酷姓队在后来的发展中并不如意,因此没有成为严姓的主体。
一支来馥郁庄氏,避讳改姓,古今绝大多数严姓人都尊奉楚庄王为祖先,而庄氏来源有二: 其一,出自子姓,《姓氏考略》云:"庄氏有出于宋者,《左传》所载武庄之族是也;有出于楚者楚庄王后庄蹻是也。"相传宋戴公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的后代,商汤裔孙子子微子被封于宋(今河南商丘南),以继承商朝香火,宋戴公便是微子的直系后裔,他的名字是武庄,其子孙后代便以庄为姓。
其二,出自芈(mi)姓,以谥号为姓,据《急就章》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楚居名族姓芈,死后为谥庄,称楚庄王。
芈族的祖先可溯到黄帝,其氏系如下:
黄帝轩辕氏生玄嚣(少昊)、昌意,昌意生颛顼(zhuanxu)帝颛顼帝生十一子。第十子名称(伯服),十一子名愚。称生老童(卷章);老童生重黎和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剖妻之腹取子,得六人,名叫樊、惠连、?铿、会人、安、季连。陆终分别赐六个儿子不同的姓氏,其中六子季连姓芈。
商末,芈季连的后裔中出了个叫鬻熊的圣人,博学多才,德高望重,是当时最有学问的人。周文王姬发和周武王姬昌父子先后拜他为师。后来周武王推翻了商朝,分封诸侯。武王去世后,世子姬诵继位,为周成王,他封鬻熊的曾孙熊绎为楚侯,当时,楚国地处南方荆蛮一带,人口稀少,文化落后,仅为男爵,爵位在诸侯中地位最低,地盘也不大,但却是熊绎家族获得发展的新基点。
熊绎乃熊狂之子,熊丽之孙也。熊丽即鬻熊之子。熊绎生熊艾,艾生熊?熊?生熊胜,熊胜传位其弟熊杨。熊杨生熊渠,熊渠生子三人。
是时周夷王当政,周室衰退,熊渠甚得江汉民众拥护,乃兴兵伐庸国,得胜。
熊渠生熊挚红,挚红卒,其弟延而代立,熊延生熊勇,熊勇卒,弟熊严继位,熊严有子四人,长子伯霜,次子叔堪,中子仲雪,少子季徇。熊严死后长子伯霜继位,是为熊霜。熊霜死,三个兄弟争立,结果仲雪死,叔堪逃亡,少弟季徇立,是为熊徇。熊徇生熊鄂,熊鄂也称熊囏(jian),熊鄂生熊仪(若敖),熊仪生熊坎(霄敖),熊坎生熊目旬(虫分冒),熊虫分在位十七年,其弟熊通弑虫分冒之子而继位。
熊通执政时是东周初期,经十多代人的努力,楚国已经强大起来,成为南方大国,而周王室则逐渐衰弱下去。熊通不甘心居于男爵的地位,为了立威,他亲自率领大兵,屯兵城瑕。这瑕邑,本是他的儿子莫敖瑕的封地,熊通在这里协迫汉东、巴、庸等十二小诸侯国,联合打败了汉东最大的诸侯国隋国,然后协迫隋侯奏表周王室,要求加封熊通为楚王。当晨别说是楚国,即使像齐、晋、郑这样的大诸侯国,也仅伯爵之位,周平王当然不同意隋侯的表奏。熊通大怒说:"我的先祖(指鬻熊)当过文王,武王的老师,仅封小国,现在我地大人多,为什么不能当王呢?"。于是他自立为王,称楚武王。熊通称王后,周王室对他无可奈何,熊通见周王室如此软弱,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学周武王一样,把一些子弟分封为诸侯。武王熊通卒,子熊赀继位,是为文王,建功立业都天郢。熊赀子熊喜继位后,欲杀其弟熊恽,恽投奔隋国,带兵回国袭杀熊喜代立,是为成王。
成王即位,布德施惠,结旧好于诸侯,楚地扩至千里。成王卒,太子商臣代立为穆王,十二上后穆王卒,太子旅(侣)继位。熊旅即位三年, 不出号令,日夜欢乐,并下令说:"有敢谏者死无赦!"后来有伍举、苏从两人冒死进谏,熊旅纳言,任伍举、苏从以政,国从大悦,当年就消灭了庸国,第六年战胜了宋国。
当时,楚国公族中有一支斗氏,十分显赫,曾有多人当过令尹(相当于后世宰相),到了斗越椒时,权倾朝野,他野心极大,先设计害死令尹wei贾,又害死了自己的哥哥而当上了令尹。他自恃才勇无双,又以先世功大,就起了谋叛之心,一次他乘杨楚王熊旅北上出兵时,起兵叛乱,并亲率大军阻截楚王。两军对阵时,楚王亲自擂鼓,以鼓励士气。斗越椒飞奔上前。嗖嗖两箭,一箭射中鼓架,一箭射中楚王的斗笠,楚军赅异,无人敢与斗越椒争锋。楚王就说:"文王在世时,曾请戎蛮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了两支神箭,叫透骨风,藏在太庙里,现在他两箭已用完,还有什么可怕?"楚王用诱兵计,把斗越椒诱到河边,由神箭手养由基与斗越椒比箭,斗越椒不敌,被养由基射死。
斗越椒一死,楚国就去掉了心头隐患,为此楚王在渐台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会,名曰"太平宴"。一直饮到日落西山兴未尽,楚王又命人点蜡烛继续饮宴,同时又叫自己宠爱的许姬出来为众将斟酒,就在这时,忽然一阵风吹来,把蜡烛都吹来灭了,黑暗中。一支手伸过来,抓住了许姬的衣袖,许姬反手一抓,把这人帽子上的缨络抓了下来,这人一惊,放开了手。许姬疾步走到楚王面前,悄声告诉他然后说"快把蜡烛点燃,谁的帽子上没有缨络。就是无礼的人。"在古代,调戏君王姬妃,是灭族的大罪。许姬心想看谁有这么大的胆子,谁知楚王听了,见宫人正准备点烛,马上下令禁点火烛,又命饮宴之人都必须把帽子上的缨络扯下扔掉,竟把这犯罪之人包庇过去了。事后,他对深感委屈的许姬说:"酒后狂态,人之常情,我怎能为显贵妇人之节而伤我勇将。"正由于楚王有超人的气度,使那个武将后来在战场上拼死杀敌,以报王恩。
楚王不仅有越人的气量,而且又有识人之明,他起用在云梦泽中隐居的wei贾之子叔敖为令尹,整顿内政,兴修水利,推行县制,增加兵力。公元前661年攻灭庸国(在今湖北竹山西南)国势大盛,继又进攻陆浑之戎,陈捕周郊,派人询部九鼎(天子权威的象征)的大小轻重,后在必(今河南荥阳北)大败晋军,陆续使鲁、宋、郑等国归附。他去世后国人根据他生前的主要功业而为他上谥号为"庄",带有严肃、敬重之意,故史称楚庄王。他有庶子数人,因不得继位,被迫分姓命氏,且为了表明身所出,便民族解放运动他的谥 号为姓,即为庄氏。
庄氏在得姓以后,便于工作有宋国的庄周、齐国的庄暴、庄贾,赵国庄豹等人知名于世,形成了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到汉代时人口众多,已为一大姓。公元58年天降大祸,原来新登基的汉明帝姓刘名庄。按古代制度,皇帝的名字臣民是不能用的,既然皇帝名庄那么庄姓就不能用了必须改为他姓,要他们放弃祖姓,无疑于辱没祖先,不改又是抗旨,罪应杀头。这时庄姓中有一个叫庄严的人,大胆上书进谏,恳求皇上开恩,收回成命,无奈皇帝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尊严。庄严的上书,不但未能如愿,反而遭到杀头之祸。后来又有些人因不愿改姓而遭杀,无奈中,庄姓人为了纪念这位敢于冒死直言的同族,就改为严姓。庄姓一度消失,直到魏晋以后,才有一些人复为原姓庄,更多的人则以严姓传了下来。

跟帖时间 2010-08-22 18:49:5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intianyan

严氏的历史名人(二) -- 严 俊:(公元1914~今),江西泰和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十二军政治部青年干事,红六十四师军需处政治委员,红四军经理处军械科科长,红一军团供给部军实科科长、保管处处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长征和直罗镇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军需处处长,军委总供给部政治处主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一纵队供给部部长,太岳军区供给部部长,陕某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二旅供给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供给部部长,北岳军区后勤司令部副司令员,第十八兵团后勤部部长。参加了太原,西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二十兵团后勤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部副部长,行政经济管理部副部长,国防部办公厅管理局政治委员,总参谋部管理局政治委员,总后勤部副部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严 光:(公元1915~2002年),湖北大悟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罗山独立团排长,红二十五军第二二三团连指导员、连长,红军大学区队长、教员,红军大学步兵学校队长兼教员。参加了著名的鄂豫皖苏区反“围剿”、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和劳山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营长兼主任教员、副大队长,八路军山东陇海支队大队长,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三支队第八团参谋长,新四军第三师第九旅第二十六团副团长兼参谋长,第四师第九旅第二十六团团长。参加了著名的淮北1942年冬季反“扫荡”。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第九旅第二十六团团长,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后方办事处处长,江淮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皖北军区副参谋长。参加了山子头和淮海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皖北军区参谋长,安徽军区参谋长、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安徽省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后勤部部长,南京军区顾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2年6月2日因病在南京逝世,终年八十七岁。



严庆堤:(公元1915~1993年),江西瑞金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第二师第二团排长、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六八五团政治处组织股干事,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独立营政治教导员、第七大队政治委员、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1940年先后入延安军政学院、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军区教导师第三团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第六纵队第十八旅政治委员,第二十兵团第六十八军第二○四师政治委员。参加了著名的平津、太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八军第二○四师政治委员,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八军政治部主任、第六十八军副政治委员。回国后,任济南军区公安军政治委员,工程兵科学研究设计院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七、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一枚,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两枚。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3年7月2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八岁。



严家安:(公元1917~2000年),安徽金寨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十五军电话队排长,红三十一军交通总站站长,交通队排长。参加了著名的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电话队副政治指导员,第一二九师司令部作战参谋,冀南军区通信科科长、侦察科科长、作战科科长,第八旅第二十二团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野战军第二纵第十三旅司令部作战科科长,鄂豫陕军区第二十四支队支队长,鄂豫皖军区第一军分区参谋长。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中原突围、进军大别山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委公安部队司令部军务处处长,公安部武装警察局副局长,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副参谋长、参谋长,公安部队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参谋长、副司令员。是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2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0年12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三岁。



严 政:(公元1918~2003年),四川达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红四方面军第四军第十一师任班长、排长、干事、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作战以及强渡嘉陵江、绥崇丹懋、天芦名雅邛大等战役战斗,他在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中三过草地。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晋西游击支队中队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营副政治教导员、股长,大队政治处副主任,胶东军区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科长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任胶东军区教导团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第二十七师政治部主任,第中野战军第三十五军第一○四师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著名的孟良崮、南临战役,胶东保卫战,昌潍、胶济路西线、兖州战斗和济南、淮海、渡江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浙江省绍兴地委副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五军第一○四师政治委员兼浙江军区第十分区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一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第二十一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抗美援朝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军副政治委员,福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福州军区副政治委员,成都军区、武汉军区政治委员等职。是中共第十、十一、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党的十三大上当选为中顾委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3年4月27日因病在武汉逝世,终年八十六岁。



严 明:(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1945年6月28日晋升陆军少将军衔,时任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九十师师长。

1948年3月1日,严明率所部在陕北宜川与彭德怀指挥的西北野战军对阵,在战斗中整编第九十师被西北野战军击溃,严明也被击毙。当年5月17日,民国政府军事委员会越级追晋其为陆军上将军衔。



严 光:(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严 政:(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严 俊:(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严庆堤:(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严家安:(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严尔毅:(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南海舰队副政治委员。

严玉春:(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上海基地副司令员。

严美祥:(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上海基地副司令员。

严智泽:(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空军雷达学院政治委员。

严焰南:(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武警少将,武警黄金总队指挥部副主任。

严立三:(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军事委员会军政厅厅长。

严 翊:(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第四十七军军长。

严崇师:(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国民党耀县督察专员。

严 武:(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国防大学战役系主任。

严 明:(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空军中将,台湾省空军官校校长。

严德发:(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陆军第六军团二四九师师长。

跟帖时间 2010-02-11 15:22:4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严氏的历史名人(一) -- 严 忌:(公元前188~前105年待考),本姓庄,后人避汉明帝讳,改为严;会稽吴人(今江苏苏州),一说由拳人(今浙江嘉兴)。著名西汉大臣,严氏鼻祖之一。

始与枚乘、邹阳等为吴王刘濞门客,以文辯著名。

刘濞阴谋叛乱,谏而不从,遂离吴,客游于梁,颇得梁孝王厚遇,世称严夫子。

著有辞赋二十四篇,今仅存《哀时命》,为哀伤屈原之作,载于《楚辞章句》。



严 助:(公元?~前122年待考),本姓庄,严忌之子,一说族子;会稽吴(今江苏苏州)人。著名西汉大臣,辞赋家。

汉武帝初期,郡举贤良对策,擢为中大夫,后任会稽太守,数年无政绩,复归长安,任侍中。

汉建元三年,东瓯告急,汉武帝派严助以节发兵会稽,浮海相救。汉建元六年,闽越王郢兵进南越,汉武帝再派严助发援兵,自此东南稳定。

后出为会稽太守,被称赞为“会稽贤守”。后侍于内廷,每逢有异事,汉武帝命作赋颂。

汉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衡谋反,因为他与淮南王刘安交好,受牵连被诛。

严助是著名辞赋家,著有《相儿经》、《严助赋》等,书已不传。唯存《谕意淮南王》及《上书谢罪》文二篇。《汉书》有传。

今浙江省嘉兴市仍有严助墓,又称严将军墓。



严延年:(公元?~前58年待考),字次卿;东海下邳人(今江苏邳县)。著名西汉官吏。

汉宣帝时期,为涿郡太守,严酷诛杀豪强东高氏、西高氏等。

后迁河南太守,又摧杀豪姓大族甚多,被称为“屠伯”。后坐谤朝政,被杀。



严彭祖:(生卒年待考),字公于;下邱人。著名汉朝廉臣。

严彭祖与西汉春秋学“颜氏学”的开创者颜安乐一起师从睦弘,学习《公羊春秋》。“春秋”,在汉代是一项专门的学问,师承甚严。赢公治“春秋”,传于睦弘(孟)。睦弘以明经为议郎,后官至符节令。

当睦弘在教授他的“公羊春秋”之学时,从师者百余人,独严彭祖与颜安乐最优,忍辨最明,“质问疑谊,各持所见”。睦弘对他们很满意,曾说:“《春秋》之意,全在二子矣!”睦弘死后,严彭祖与颜安乐各自专一家之言而收徒施教。

汉元凤三年(公元前78)之后,《公羊学》因严彭祖分成了颜、严二家。

汉宣帝即位,严彭祖为博士,后出任地方官,官至河南郡(治在今河南洛阳市东)、东郡(治在今河南濮阳南)太守。在政绩考核时,取得第一等,因而入为左冯翊,迁太子傅。

严彭祖的为官风格是“廉直不事权贵”,不事权贵便“朝中无人”,自然也就宦况冷清。有人好心劝告他说:“天时不胜人事,君以不修小礼曲意,无贵人左右之助,经谊虽高,不至宰相,愿少自勉强。”严彭祖回答道:“凡通经术,固当修行先王之道,何可委曲从俗,苟求富贵乎!”严彭祖终于只做到了太子太傅。



严君平:(生卒年待考),名遵,一作尊;蜀人(今四川成都)。著名西汉隐士。

成帝时,卜筮于成都市,日得百钱,即闭门读《老子》。

曾著书十余万言,一生不欲为官,后被当时著名文学家杨雄所敬重。

著有《道德真经指归》、《隋书·经籍志》等十三卷,今仅存七卷。



严 光:(公元37~43年),一名严遵,字子陵,浙江余姚陶婆岭西严公山人。本姓庄,因避汉明帝刘庄的讳而改姓,他的子孙后代也就此世代以严为姓,是该支严氏的始祖。

严光是东汉初年人,年轻时已有高名,曾与跟中兴汉室的汉光武帝刘秀曾一起游学。两人的交情非常好。刘秀即位后,严光改变姓名,隐身不见,刘秀想尽办法明查暗访才把他找了回来。后来就发生了皇帝跟他同榻,他却以足加帝腹,被太史认为是“客星犯帝座”而大惊小怪的故事。

刘秀以帝王之尊,虽然对这位素知其才具的老同学曲意奉承,但严光到底还是不肯做官。刘秀提出要任命严光为谏议大夫,严光坚决不受。以后刘秀又几次征召严光入朝,他都避而不去。不久,严光归隐富春江钓鱼,后人将严光在此垂钓处称为“严陵濑”(今浙江桐庐江滨)。

严光后在浙江余姚终老,终年八十岁,逝世后葬在离城五公里处的陈山(后改为客星山)。“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的结句,赞颂了严光的高风亮节。



严浮调:(生卒年待考),浮调亦作佛调,为现存佛教记载中最早出家的汉人。著名东汉末年佛教翻译家。

他曾和安玄合作译经。



严 羽:(公元1125~1264年待考),字仪卿、丹丘,号沧浪逋客;邵武人(今福建邵武)。著名南宋文学批评家。

他与严仁、严参齐名,号称“三严”。

他着重对诗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等理论进行探讨,对宋诗之多用典、多议论等提出批评,提倡汉、魏、盛唐诗歌,强调诗中要有“神韵”、“妙语”。

对后世王世贞创“神韵说”和袁枚的“性灵说”都有影响。清初冯班曾作《严氏纠缪》,对其理论提出批评。著有《沧浪诗集》、《沧浪诗话》等。



严 仁:(生卒年待考),字次山,号樵溪;邵武人(今属福建)。著名南宋文学家。

好古博学。杨巨源诛吴曦,安丙杀之。仁尝作《长愤歌》,为时传诵。与同族严羽、严参齐名,世号“邵武三严”。

著有《清江欸乃集》,杜月渚为序,已佚。



严 参:(生卒年待考),字少鲁,邵武(今属福建)人。著名南宋文学家。

志则崖岸,外无廉棱。论议之间,微见其际。或劝广交延誉,则掩耳不答,高卧中林,自号三休居士。与同族严羽、严仁齐名,江湖诗友目为“三严”。其词近辛弃疾、刘过一派。



严 嵩:(公元1480~1566年),字惟中,号介溪,又号勉庵;江西袁州分宜介桥村人。著名明朝权臣。

严嵩他出仕的时期正值明朝中叶正德、嘉靖年间这个多事之秋。明世宗在位四十六年,他只关心两件事,即“大礼议”和玄修,而大臣们在这两件事上的态度则是他衡量人才的标准。

严嵩在这两件事上表现得都恰到好处,因议礼而骤贵,赞玄修而得宠。“猜忌之主,喜用柔媚之臣”,纵观严嵩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严嵩的人生信条是不做山,只做水,随地方,就地圆。

严嵩这个人的形象,先后截然不同:他先曾退隐家乡的钤山,潜心诗学,其诗“清丽婉弱,不乏风人之致”,又与文人墨客倾心相交,俨然是一个“天下以公望归之”的雅人;后来入阁柄政二十余年,几番沉浮,成为明朝少有的几个能够“得君专政”的内阁大学士,然而这段政治生涯却将他的声誉毁损殆尽,他成为“近代权奸之首,至今儿童妇人,皆能指其姓名,戟手唾骂”(钱谦益语)。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不同呢?在我们看来,这还是跟他个人的性格有关。

严嵩,祖父严骥、父亲严淮虽然都是布衣百姓,但在明朝江西习儒之风颇为盛行的背景下,严嵩又是长房长孙,自出生时起,就被严家寄以光宗耀祖的厚望。多年后,严嵩位居宰辅,父、祖因之受封赠,严家改换门庭的愿望终于在严嵩身上得到实现。

严氏家境并不富裕。严嵩自幼聪颖,其父严淮倾其所有供他读书。经过多年苦读,严嵩终于在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考中进士,并随之以《雨后观芍药诗》入选翰林院为庶吉士(明制,选新进士中擅长文学与书法者担任庶吉士,继续学习,并练习政事),这年严嵩刚刚二十六岁。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严嵩庶吉士结业,被授为翰林院编修。他终于实现了父祖的夙愿,跻身于翰林之列,找到了晋升的阶梯。

严嵩少年得志,一片锦绣前程似乎已在他的面前展现。但是,在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农历3月和次年夏天,因祖父和母亲相继去世,他不得不回乡守制,中断了官场生涯。按照封建礼制,子孙守制三年即可(实际不足三年,仅二十七个月),而严嵩却在家一呆就是八年。原来,借守制为名,他在家乡的钤山读起书来。正当壮年,严嵩何以退隐钤山,闲居八年呢?这还得与正德年间特殊的政治环境联系起来。

明武宗朱厚照好逸乐,建豹房,游宣府,终日为所欲为,纵情享乐,是个典型的荒嬉无道的皇帝。武宗的荒政,给宦官刘瑾提供了擅权之机,使得明朝正德年间的宦官之祸愈演愈烈,许多忠直之士都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打击和迫害。

严嵩退隐钤山,正是仔细分析当时的政治形势后才做出的决定。作为新科翰林,如果他与阉党抗衡,无异于螳臂挡车,自取灭亡。如果出仕,则必须投靠阉党,而这是为读书人所不耻的。严嵩退隐钤山,也与明朝的党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时当权的宦官刘瑾是陕西人,阁臣焦芳是河南人,因此,他们提拔、引用的大批官员都是北方人。朝廷中是北人的天下,南人大多受到打击和排挤。尤其是阁臣焦芳,对江西人格外排挤。原来,焦芳曾为侍讲九年,后迁学士时,因人品不佳,遭到江西人詹事彭华的讽刺:“焦芳也做了学士吗?”焦芳遂对江西人恨之入骨,曾公然宣称:“他日毋得滥用江西人。”严嵩籍系江西,而且位卑权小,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丝毫没有他能施展才智的机会。正因如此,严嵩才审时度势,借丁忧之机,托辞称病。

明正德三年,严嵩在钤山之麓修建堂舍,取名“钤山堂”,过起了隐居生活,以诗文自娱。在此期间,严嵩“锐意名山大川,揽胜寻幽,著述日富”。严嵩在文学方面颇有造诣,其诗文有清雅之名。时人李梦阳曾说:“如今词章之学,翰林诸公,严惟中为最。”何良俊称:“严介老之诗,秀丽清警,近代名家,鲜有能出其右者。”严嵩的文学造诣在后世的史书中很少被人提及,这与严嵩身负“奸臣”的骂名有关。但是,因人废文并不可取,他在诗文方面的成就还是值得肯定的。严嵩还写得一手好字,传说北京老字号酱菜店“六必居”三个字就是他的墨宝。

在归隐期间,严嵩还广结名流,跟李梦阳、王守仁、何景明、王廷相等人都有交往。这些人不仅学问渊博,而且还都曾是敢与阉党作斗争的仁人志士,颇有名望。严嵩与他们把酒论诗,剖经析义,既提高了自身的文学声望,也扩大了社会影响。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严嵩还应袁州府太守之请,修《袁州府志》。严嵩经过三年努力,于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将《袁州府志》纂修完毕。该志体例颇有独到之处,严嵩因之声望日隆。

钤山隐居的八年,对严嵩的宦海生涯具有重要的意义。避居钤山,严嵩能够明哲保身,远离政治斗争。在此期间,严嵩潜心读书,埋头诗作,其文学素养大为长进,这对他复出后能够纵横官场、诗文奏对得到皇帝欢心大有裨益。同时,严嵩通过八年的韬光养晦,也为自己赢得了清誉,此时的他已不再只是个新科进士,而是具有很高文学声望和社会影响力的人物。这为他重返仕途积累了充足的资本。

明正德年间后期,政局变化很大,刘瑾被诛,焦芳削官,朝廷中当政的主要是杨廷和、费宏等人。他们都是南人,也多属于正人君子,与严嵩还多少有些交情。在严嵩看来,已经等到了出山的时机。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农历3月,严嵩应诏复职,启程赴京,重返仕途。

严嵩像只猎鹰一样,睁大双眼,寻找能在官场飞黄腾达的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机会终于从天而降。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武宗朱厚照驾崩,他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即世宗皇帝。小皇帝继位时年方十五岁,却城府很深,非常有主见。他为了追崇自己的本生父母,与廷臣们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礼议”之争。这场争论历时二十多年,是明朝历史上的大事,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明世宗之所以掀起这场争斗,表面上看是因为他为其父的封号、祭祀典礼和称宗入庙等问题,与大臣们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而“礼议”之争的实质,首先在于明世宗以藩王入继大统,追封没有做过皇帝的兴献王为皇帝,目的是维护自己继承皇位的合法性,表明他的皇位不是继承其堂兄明武宗,而是来自他父亲这一脉的血缘关系,也就是直接上承他的祖父明孝宗。其次,这也是明世宗与前朝老臣之间的一场权力斗争。明世宗借“礼议”之争,把杨廷和等迎立有功的前朝辅臣清理出朝廷,以免出现日后他们恃功自傲的局面。明世宗的刚愎自用、刻薄寡恩在明朝皇帝中也算得上是表现比较突出的一个。“礼议”之争以明世宗的胜利而结束,许多朝臣因为礼议之争,或丧命,或下狱,或遭贬,而严嵩却是“礼议”之争中的少数几个受惠者之一。

严嵩自明正德十一年重返仕途后,多在翰林院、国子监等政治斗争相对较少的地方任职,而且还曾多年居官南京。在“大礼议”之争最激烈的前期,严嵩没有卷进这场斗争的漩涡中,得以自保。而在礼议之争后期发生的一件事情中,严嵩善于观察政治风向,及时地把握住了机会,开始得到明世宗的青睐。

这件事发生在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农历6月,世宗欲让生父献皇帝称宗入太庙,命下礼部集议。这时任礼部尚书的严嵩是躲不过去的了。这是个棘手的差事,顺从皇帝,立刻就会招来骂名;按照惯例来秉公办理,自己乌纱帽难保。经过一番思前想后、仔细斟酌,严嵩最后写了一份模棱两可的奏疏交给皇上。世宗对他的骑墙态度非常不满,亲书《明堂或问》,警示廷臣,言语犀利,坚决表示要让其父献皇帝称宗入庙。这对严嵩刺激很大,他惶恐不安,生怕皇帝怪罪。于是,严嵩尽改前说,完全顺从皇帝的意思,为世宗的生父献皇帝祔太庙配享安排了隆重的礼仪,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在祭祀礼毕后,写了《庆云颂》和《大礼告成颂》,文笔绝佳,很得皇帝赏识。这件事在严嵩的宦海生涯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成为他政治命运的转折点。从此,他平步青云。

严嵩终于帮明世宗实现了生父称宗入庙的心愿。明世宗在“礼议”之争中取得最后的胜利,严嵩功不可没。而在这件事上,严嵩也接受了教训。从此,他对明世宗言听计从,走上了“柔媚之臣”的道路。

明世宗在政治上无甚建树,却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玄修上,热衷于炼丹制药和祈求长生。在那些看似神秘的仪式中,他经常需要撰写一些焚化祭天的青词,由此就产生了明朝乃至中国历史上都非常奇特的青词宰相。

所谓青词,就是道教斋醮时上奏天帝所用的表章,因用朱笔写在青藤纸上,故名。这是一种赋体文章,需要以极其华丽的文笔表达出皇帝对天帝的敬意和求仙的诚意。世宗经常要求臣下进献青词,写得好的立即加官晋爵,甚至入内阁。当时朝中的许多大臣都因进献青词而得宠,严嵩同榜的状元顾鼎臣就因青词得宠而入内阁。严嵩文笔颇佳,所作青词无不合乎世宗之意,因而找到了一条升官的捷径。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农历1月,皇帝举行“尊天重典”,礼部尚书严嵩尽职尽责,作青词颂德,被特加太子太保。当时,夏言与严嵩“俱以青词得幸”,时人讥为“青词宰相”。

这个夏言也非等闲人物,因在大礼议中站在皇帝一边而骤然受宠,曾在世宗朝前期担任过礼部尚书,后来又担任内阁首辅。他在严嵩的政治生涯中起过重要作用。他曾经是严嵩向上爬的阶梯,后又与严嵩相互倾轧。在经过了长达十余年惊心动魄的争斗后,他被严嵩陷害,惨遭弃市(弃市是古代的一种刑法,在闹市处以死刑,并将犯人暴尸街头)。

夏言是明武宗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才考中的进士,要比严嵩晚十多年,但是他升迁很快,职位比严嵩高。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夏言入阁拜相,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升为首辅。严嵩在重返仕途的十多年里,一直担任没有什么实权的官职,这令他既苦闷又很不甘心。此时,夏言进入了他的视野。夏言与他是江西同乡,有了这样一层关系,他对夏言极力巴结,曲意奉承,终于得到夏言的信任,多次为他引荐。严嵩就是在他的提携下升任礼部尚书的。

然而二人的关系并非铁板一块,夏言对他又拉又打。在严嵩日渐宠信、欲入内阁之时,却因夏言的阻止未能如愿。严嵩表面上依旧对夏言恭谨和顺,背地里却恨得咬牙切齿,开始谋划如何扳倒夏言。夏言“豪迈有俊才,纵横辨博,人莫能屈”,为官勇于扶正,但他仗着皇帝的宠信,有些骄横,有时在世宗面前也态度疏慢。当时在大臣中颇有微词,有“不睹费宏,不知相大;不见夏言,不知相尊”之语。严嵩就利用夏言性格上的弱点,大做文章,在言行上和夏言形成鲜明的对比。他对世宗更加俯首贴耳,阴柔谄媚,处处表现得谦卑忠勤;对同僚更加恭敬礼让,因而很得人心。

在一些具体事件上,严嵩某些如小丑般的表现,更是让世宗非常满意。按明朝冠服制度,皇帝戴的帽子是用乌纱折巾而成的,称为翼善冠。明世宗推崇道教,不戴自己应该戴的翼善冠而戴香叶冠,也就是道士帽。他还特制了五顶香叶冠分赐给夏言、严嵩等人。夏言认为这不是大臣的正式朝服,不应该戴,因此从来没有戴过,世宗对此非常生气。严嵩为了讨得皇帝的欢心,在入值西苑、皇帝召对的日子,特意戴上香叶冠,还在冠上笼以青纱,以示庄重。世宗见了,果然龙心大悦。同时,世宗命大臣们入值西苑时,都按照道士的习惯骑马,不准坐轿。夏言根本不理会,依然是坐轿进出西苑。对此,世宗也心存不满。

夏言这些轻视道士的举动,间接地体现了他对世宗修仙误国的做法多少有些抵触情绪。夏言的举动也使皇帝身边的道士对他衔恨在心,少不了在皇帝面前借机诋毁他。众口铄金,夏言渐渐地失去了皇帝的恩宠。严嵩看时机成熟,就在一次世宗单独召见他的时候,痛哭流涕地诉说夏言平时对他和其他大臣肆意欺凌。不久发生日食,严嵩又借上天警示之名趁机陷害夏言傲慢犯上。世宗不由得勃然大怒,立即罢了夏言的官职,把他赶回了家。天遂人愿,严嵩终于搬掉了自己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农历8月,严嵩补了夏言离去后的空缺,以武英殿大学士入内阁参预机务。

这时,严嵩已经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但却精神矍烁,老当益壮,日夜在西苑侍值,常跟从在皇帝左右。世宗越发离不开他,对他恩宠有加。严嵩没有因为入阁而满足,他为独揽朝政,千方百计打击异己,并结党纳贿,动辄以千万计。其间曾有多位言官对严嵩进行弹劾,都因皇帝的庇护,而对之奈何不得。

不过,对皇帝来说,权臣是他所不能容忍的。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明世宗因听到一些有关严嵩骄横的传言,对他渐生厌恶之心。恰巧此时内阁缺人,明世宗下诏再次起用夏言。夏言入阁后重任首辅,职位在严嵩之上。因上次去职的缘故,夏言对严嵩的为人很鄙视。夏言对严嵩不但轻慢如前,还时时加以打击。夏言处理政事时根本就不征求严嵩的意见,并把严嵩安排的亲信尽数除去。没过多久,又发生了一件让严嵩颜面扫地的事。严嵩独子严世蕃借他父亲的权势做了尚宝司少卿,管理一些工程项目,多方盘剥,大肆贪污受贿。这些不法行为被夏言察知,欲上疏弹劾。严嵩听说后,知道将大祸临头,拉上儿子直奔夏言家请求拜见。夏言托病不出,严嵩买通门房,携子直入后堂,不顾脸面,父子双双跪倒在夏言之前,请求夏言宽大为怀,放过世蕃。夏言被说得心软了,答应不再追究。夏言为人易动恻隐之心,严嵩正是利用这一点,使严家逃过了一次灭顶之灾。但是,他对夏言的怨恨却与日俱增,表面上笑语周旋,暗地里却在伺机反攻。

明世宗是个多疑的人,他在西苑斋居时,就地筑有值房,表面上是方便大臣们值班处理政务,暗中却经常派小太监窥视大臣们的行动。夏言根本不把这些小太监放在眼里,依然我行我素,忙于政务。而严嵩则不同,他知道和这些宦官搞好关系很重要,便对这些小太监多多礼让,还时常塞些金银进行贿赂。明世宗听了小太监添枝加叶的汇报,对二人有了截然不同的印象。当初,夏言与严嵩都是因青词得幸,这时夏言已年迈倦怠,青词稿大多都是让他的幕客撰写,自己也不再审阅,甚至有很多青词都是原来曾经进献过的,明世宗非常生气,动辄就把他进献的青词丢弃到地上,而皇帝身边的人没有谁将此情形透露给夏言。严嵩在青词上却更下功夫,经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灯下装作阅看青词稿的样子。这样,严嵩的恩宠更加巩固,夏言的地位又岌岌可危了。

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兵部侍郎曾铣总督陕西三边军务。他出于边防上的考虑,提出收复被蒙古占领的河套地区的计划。河套地区就是今天宁夏和内蒙古境内贺兰山以东、狼山和大青山以南的大片黄河沿岸地区。控制河套地区,对明朝的边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明世宗向大臣们征询意见,夏言表示赞同,严嵩则坚决反对。严嵩还趁机攻击夏言和曾铣是“擅权自用”、“好大喜功”。这时,恰巧内宫失火,皇后去世,这些变故让世宗惊惧不安。不久,蒙古军进扰延安、宁夏等地,严嵩趁机对世宗说,这些都是因为夏言、曾铣要收复河套造成的。世宗对此深信不疑,立即将曾铣缉拿处死,让夏言再次致仕。严嵩怕夏言他日东山再起,必欲将其置于死地而后快。于是,他又诬蔑夏言是收受了曾铣的贿赂而支持收复河套的。大臣与边将勾结是大罪,于是夏言终于在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惨遭弃市。

严嵩与夏言长达十多年的惊心动魄的斗争,最后以严嵩的胜利而告终。在这场争斗中,严嵩性格中的刻薄寡恩、阴险狡诈、心狠手辣的特点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严嵩费尽心机,终于位极人臣。

最初,夏言惨死时,没有人为他喊冤。等到严嵩在政治上胡作非为、“祸及天下”的时候,人们才感到夏言死得可惜。有意思的是,日后代替严嵩的首辅徐阶恰恰是夏言所推崇赏识的人物,徐阶在严嵩垮台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历史仿佛经历了一个轮回。夏言不久也就被平反了,官复原职,赐祭葬。

严嵩虽然在嘉靖朝权倾一时,位高权重,为人也阴险狡诈,但他在家庭生活中却是一个好丈夫,与结发妻子欧阳氏的感情很好,没有其他姬妾,二人育有二女一子。严嵩柄政时,朝野上下流传着“大丞相”、“小丞相”的称呼,“大丞相”指的是严嵩,“小丞相”指的就是严嵩独子严世蕃。

严氏父子因其贪赃枉法早就被正直之士所痛恨,不断有人站出来弹劾他们。但是,因为明世宗的偏听偏信、严嵩的奸猾狡诈,这些弹劾不但都没有奏效,那些上章弹劾他们父子的人反而往往备受打击,丢官不说,有的还搭上了身家性命。

沈炼,曾作锦衣卫经历。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1年),上疏弹劾严嵩“贪婪愚鄙”,历数其“受将帅之贿,边防弛备”、“受诸王馈赠,干预宗室事务”、“揽御史之权,败坏政纪”、“嫉贤妒能”等罪状。世宗不但未将严嵩治罪,还认为这是沈炼诋毁大臣,下诏将沈炼廷杖、谪官。严氏父子并不罢休,几年后,指使党羽寻机陷害,沈炼被斩,他的三个儿子,两个被打死,一个被发配到边疆。

被誉为明朝第一直谏之臣的杨继盛也是因弹劾严嵩而获罪。嘉靖三十二年(1553),时任兵部员外郎的杨继盛上《请诛贼臣疏》,弹劾严嵩“坏祖宗之成法”、“窃皇上之大权”、“误军国之机”等十大罪状、五大奸宄(ɡuǐ),揭露严嵩祸国殃民的真实面目。在奏章的最后,杨继盛恳求皇帝“听臣之言,察嵩之奸”。疏中所奏严嵩的罪状,严嵩无法抵赖,但严嵩毕竟老谋深算,他抓住杨继盛疏中“或问二王(裕王、景王),令其面陈嵩恶”这句话,诬陷杨继盛与二王串通。刚愎自用的世宗最忌讳大臣们越过他和自己的儿子们结交,生怕因此而产生逼宫,遂不问疏中揭发严嵩的罪状是否属实,就降旨将杨继盛逮捕入狱。在下狱两年多后,杨继盛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被处决。行刑前,杨继盛从容赋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万古。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

严氏父子再次侥幸逃脱,但是他们身边早已危机四伏了。

明世宗的荒诞、自大、残忍和喜欢玩弄权术,使得他的行事无法用正常的逻辑来解释。严嵩的仕途生涯与世宗紧紧相连,他的荣辱兴衰都决定在皇帝一个人的手里。严嵩入阁二十一年,任首辅十五年,除了杨士奇,有明一代,无人能及。严氏父子奸险误国,早就成为众矢之的,但是明世宗却无动于衷。那么,严嵩究竟是怎么垮台的呢?原来,明世宗下决心除去严氏父子,还是阴谋和权术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结果。

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严嵩的妻子欧阳氏去世,严世蕃按旧时礼制应回乡守制三年,虽然皇帝应严嵩的奏请,准许严世蕃留京,但他在居丧期间已不能代父入值票拟。严嵩此时已有八十余岁,老朽昏聩,他所作的票拟往往言语不清,前后矛盾,他所进献的青词也都是别人代写,这些多不称明世宗的心意,遂对严嵩渐渐心生不满,后来又听说严世蕃贪虐淫纵,对其父子更感厌恶。

这时,严嵩可谓是祸不单行,自己不得皇帝的欢心不说,还与时任次辅的徐阶发生了渐趋白热化的斗争。徐阶是一个聪明而又有权略的人,他感觉到世宗对严嵩态度的微妙转变,就买通了世宗很信任的一个名叫蓝道行的道士。蓝道行在扶乩的时候,显现出“分宜父子,奸险弄权”的字样,世宗问:“上天为何不诛杀他呢?”蓝道行诡称:“留待皇帝正法。”世宗心有所动。就在这一年,皇帝居住的万寿宫发生一场大火,皇帝不知以后怎么办,向大臣询问,严嵩竟建议皇帝搬到南宫去住。南宫是旧时英宗被幽锢之所,这对喜欢祥瑞的世宗来讲,真是犯了大忌讳。徐阶迎合皇帝心意,主张重建万寿宫,没多久,新宫拔地而起,比先前更巍峨漂亮。这样,徐阶在世宗心目中的地位渐有取代严嵩之势。这件事成了严嵩晚年命运的转折点。

严嵩失宠,御史邹应龙闻风而动,上疏弹劾严嵩。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在徐阶的怂恿下,皇帝夺去严嵩一切官职,勒令回乡,严世蕃谪戍雷州卫。严世蕃在谪戍雷州中途跑回江西老家,本性难移,继续作恶多端。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他又被御史弹劾。明世宗大怒,将严世蕃逮捕下狱。第二年案结,严世蕃被斩,严嵩被削籍为民,家产尽抄。严嵩只得在祖坟旁搭一茅屋,寄食其中,晚景非常凄凉。

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农历4月,一代奸臣严嵩在孤独和贫病交加中去世。他死时穷得买不起棺木,也没有吊唁者。临死前,严嵩艰难地写下“平生报国惟忠赤,身死从人说是非”,掷笔而死。当年的农历12月,明世宗也龙驭宾天了。奸臣佐昏君,这一对君臣还真是“相得益彰”啊。二人同年而死,一个时代落幕了。

从严嵩临终的留言可以看到,他是带着无尽的委屈、不甘心和愤懑到了另一个世界的。《明史》称:“嵩窃政二十年,溺信恶子,流毒天下,人咸指目为奸臣。”严嵩肯定想不到,他所背负的“奸臣”骂名不但没有因他的去世而消失,反倒广为流传,他的名字成为奸臣的代名词。与此有关,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明朝有名的史学家——王世贞。

王世贞与严嵩结怨,传说有一段公案。王世贞的父亲就是被世宗处死的王忬。一个偶然的机会,王忬得到了价值连城的国宝《清明上河图》,不久就被严氏父子得知,二人就向王忬索要。王忬迫于严氏父子的权势,就让一个画师临摹了一张送给严嵩,后来事情败露,严嵩对其怀恨在心。后借王忬戍边不力下狱之机,严嵩上奏本将其害死。因为这段积怨,王世贞在他所写的《嘉靖以来首辅传-严嵩传》以及其他史著中,对严嵩多有诋毁,严嵩的声名就此更是一落千丈。



严世蕃:(公元1513~1565年),号东楼,严嵩之子;江西袁州分宜介桥村人。著名明朝权臣。

严世蕃不是经过科举走上仕途,而是借他父亲的光,先入国子监读书,后做官,累迁至尚宝司少卿和工部右侍郎。据说,严嵩长得又高又瘦,眉目疏疏,声音又大又尖,很符合百姓心目中刻画的奸臣形象。可是,严世蕃的长相和他爹却一点相似的地方都没有,“短项肥体”,果然是富家公子气象,只是可惜一目失明。严世蕃奸猾机灵,通晓时务,熟悉国典,而且还颇会揣摩别人的心意。

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严嵩再任首辅时,已经年近七旬,逐渐有些年迈体衰,精神倦怠。这时,他还要日夜随侍在皇帝左右,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处理政务。如遇事需要裁决,多依靠其子。他总是说“等我与东楼小儿计议后再定”,甚至私下让世蕃直接入值,代其票拟。票拟就是内阁在接到奏章后作出批答,再由皇帝审定,是阁臣权力的重要体现。世蕃的票拟多能迎合世宗的心意,因此多次得到世宗的嘉奖。严嵩干脆就将政务都交给其子,世蕃一时“权倾天下”。

据说,明朝有名的一部小说《金瓶梅》就与严世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小说中的“西门庆”这个主要人物就是影射严世蕃而来的。严世蕃小名“庆儿”,号“东楼”,《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将“东楼”化作“西门”,直接用“庆”字为名,创造出这个小说人物,来影射严世蕃荒淫无度的生活。这里姑且不去考证“西门庆”到底是不是以严世蕃为原型,但严世蕃贪酷成性、生活糜烂却是跟小说里的西门庆非常相似。

一次,严嵩的义子赵文华从江南回来,送给严世蕃的见面礼就是一顶价值连城的金丝帐,还给严世蕃的二十七个姬妾每人一个珠宝髻。就这些礼物,严世蕃还嫌太少,心里非常不满,可见他的贪婪到了何种程度。世宗的第三子裕王朱载垕,按例应被立为太子,但世宗对他不是很亲近。因此,严氏父子对他也很冷淡。就连照例每年该给裕王府的岁赐,户部都因为没有严氏父子的命令而一连三年都没给发放。最后,这位未来的皇帝凑了一千五百两银子送给严世蕃,严世蕃欣然接受,才让户部补发了岁赐。严世蕃每每向人夸耀:“天子的儿子尚且要送给我银子,谁敢不给我送银子?”严世蕃的胆子真是大到了极点。

当时严氏父子把持着朝中官吏的任选、升迁。官无大小,皆有定价,不看官员的口碑、能力,一切都以官员的贿金为准。严世蕃利用各种手段大肆搜刮,家财富可敌国。据说,严世蕃与妻子要将金银埋藏到地窖里,想起这都是仰仗他父亲得来的,于是就请严嵩来观赏,严嵩一见,数量之巨出乎想像,顿时目瞪口呆,隐约感到大祸将至。

严嵩虽然奸贪狡诈,但却只有欧阳氏一个妻子,二人携手终老。严世蕃在这点上与他父亲截然不同。贪必好淫,淫必生贪,这话用在严嵩身上未必准确,但用在严世蕃的身上却很合适。他荒淫无度的生活比起《金瓶梅》中的西门庆,有过之而无不及。严世蕃的妻妾就有二十七个,其他的侍女、丫鬟更是无数。他让他的这些美妻娇妾,列屋群居,她们所用服饰,绣着龙凤花纹,点缀着珍珠宝石,极尽奢华之能事。严世蕃用象牙床,围着金丝帐,朝歌夜舞,很为自己的奢糜生活感到得意。但是他没想到,这正是他最被百姓痛恨的原因之一。

明嘉靖一朝,南倭北虏,民不聊生,严世蕃的大肆奢华铺张当然就更招人忌恨。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农历3月,严世蕃被明世宗下令斩首,终年五十三岁。



严 澂:(公元1547~1625年),字道彻,号天池;常熟人(今江苏常熟)。著名明朝琴艺家。

以文荫官至邵武(今福建邵武)知府。结琴川琴社,以京师沈大韶之长,补“琴川派”之短。

其演奏风格清微淡远。因家住虞山,故称“虞山派”。他认为琴曲虽能表达歌词内容,但常突破文字之局限,故其所编《松弦馆琴谱》中所收之琴曲仅有曲调而无歌词。



严绳孙:(公元1623~1702年),字荪友、冬荪,号秋水、藕荡渔人;江苏无锡人。著名清初文学家。

康熙间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典试江西,迁右中允告归。《清史稿》载圣祖称姜宸英、朱彝尊和他为“海内三布衣”。曾撰明史《隐逸传》。工文词,善书画,尤精楼阁花鸟。有《秋水集》等。



严鸿逵:(生卒年待考),字赓臣;浙江湖州人。著名清朝学者。

吕留良弟子。讲学乡里,与曾静、张熙结交,反对清朝统治。曾拒绝与修《明史》。

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以曾静案被捕。日记中多讥讽清廷之语。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定案时已死,被戮尸枭示。

其孙充军至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



严可均:(公元1762~1843年),字景文,号铁桥,浙江乌程人(今浙江吴兴)。著名清朝文字学家。

清嘉庆年间举人。研究文字音韵之学,撰有《说文声类》、《说文校议》及《铁桥漫稿》等,并辑,有《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严信厚:(公元1828~1906年,一说出生年份为1837年),字筱舫;浙江宁波慈谿人,著名近代上海工商界实业家。

严信厚严幼时读过几年私塾,后在宁波鼓楼前恒业钱肆当学徒。十七岁时,经乡人介绍,到杭州信源银楼任文书,后又到上海小东门宝成银楼供职。

清同治初年,杭州富商胡雪岩在上海为陕甘总督左宗棠筹办军需、款项。严信厚在杭州信源银楼任文书时,颇为胡雪岩赏识。因严信厚爱好书画,“鉴藏书画,类多精品”,常临摹名家书法,尤善画芦雁,遂以自绘芦雁团扇赠予胡雪岩,胡雪岩称赞严信厚“品格风雅,非市侩比也”。

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胡雪岩特意将严信厚推荐于李鸿章。当时李鸿章正督军镇压捻军,于是委派严信厚在上海囊办转运饷械。

由于严信厚办事干练,深得李鸿章的赏识。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后,保荐严信厚为候补道,加知府衔。当时因晋豫饥荒,遂又令严往来于津、沪间筹办赈抚,并负责督销长芦盐务。

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严信厚又担任了天津盐务帮办。以后,严信厚将上海寓所名为“小长芦馆”,以志其早年发迹于此。

在经办盐务的同时,严信厚在天津东门里经司胡同自设同德盐号,经营盐业,积累了不少财富。以后他又在上海设立源丰润票号,经营汇兑和商业拆放业务,同时在京津等地设立十余处分店,由此建立起当时比较新式的钱庄网。由于当时币制复杂,各地通用银两成色互异,汇兑行市凭票号操纵;加以交通迟滞,票号所出汇票往往时隔数月,持票人方来兑现,源丰润票号因此获得厚利,在旧式金融业中号称信用最高、资力最雄厚,堪与外商银行匹敌。

严信厚还于同治年间在上海开设老九章绸缎呢绒局,店址最初在泗泾路上,1914年迁至南京路,底层出售绸缎呢绒,二楼出售棉布、皮货、钟表等(于1952年停业)。继之又于公元1886在天津估衣街开设了物华楼金店,经营金银珠宝首饰。物华楼于1912年由估衣街迁至北旭街,业务甚为发达(于1949年歇业)。

严信厚还是最早投资于新式民族工业的资本家,在沪甬两地兴办了多家近代工业企业。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严信厚将宁波一个手工轧花工场改建为通久源机器轧花厂,是当时国内第一个机器轧花厂。厂址设在宁波北郊弯头。第二年工厂正式开工,资本五万两白银,采用日本新式踏板轧花机及蒸汽机、锅炉,聘请日本技师指导生产,雇用工人三四百人。对此《捷报》于公元1888年8月4日载文称:“这件事有它的重要意义。以往进口都是由一个人操作的踏板机器,而这次…输进的却是一些较大的机器和发动机器的蒸汽所需的锅炉和发动机。直到目前,除了与外国人无干的官办兵工厂、煤矿及轮船之外,它将是中国为工业制造而使用动力机器第一次成功的尝试了。”该厂专门派人到浙江主要产棉区慈谿、余姚等地收购籽棉,产品大部分运到各口岸销售,小部分销到香港或销于洋商出口。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通久源轧花厂又陆续添资本,增建厂房,购置新式设备,扩大生产规模。

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严信厚又在宁波设立了通久源纺纱织布局,俗称通久源纱厂,使轧花、纺纱、织布各工序连为一体,而以纺纱为主。工厂于公元1896年正式开工,资本四十五万两白银,织机四百多台,每月生产不同型号的棉纱二十五万磅.所产“龙门”牌棉纱畅销宁波、绍兴、温州、福建各地,生意畅达,获利甚丰,发展极快。当时,通久源纺纱织布局的成绩亦为外商注目,他们认为这是当地工业界“最值得注意的事”。

在创办纺织纱布厂取得成功后,严信厚又于1907年开办了通久源籽油厂,对轧花厂的副产品棉籽进行再加工,大大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和利润率。

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严信厚还参与中英药房的创办,这是上海第二家华人西药房,由庄凌晨创办,店址初设四马路(今福州路)42号,主要股东除严外,还有朱葆三等。药房专做国外定货及原料药,并自创“润肺止咳露”、“明目精奇水”等。但终因经营管理、资金困绌等原因,1935年宣告清理,厂房、设备被华美药房徐飞翔孙接盘。后由徐翔孙、章显达合伙经营,取名“华英颂记药房”。不久徐独资经营,该店遂成为华美药房的连号。

在经营工商业的同时,严信厚还致力于金融业。他参加了中国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创建。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为了扩大商品倾销和加强对中国原料的掠夺,除了开设一系列洋行、工厂外,还设立银行,从金融方面配合其各项经济侵略活动,并逐步控制中国金融市场,以达到左右中国社会经济的目的。外国银行在中国经济活动中的枢纽作用,诱发和启示了中国各方人士认识到自办银行的重要性。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后,随着中国新式商业和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对资金融通、流转的要求更为迫切。随着甲午战争以后上海对外贸易及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亟须对货币流量、流向进行调节和平衡,这一切都催生着新式银行。

中国通商银行于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农历5月27日在沪上宣告正式成立。严信厚具体经办了筹办事宜,且担任初创时的九个总董之一,且附有股份。中国通商银行为国人自办银行之嚆失,它打破了外国银行独霸中国金融市场的局面,同时引进西方金融制度,使金融业开始摆脱旧式经营管理方式的局限。

严信厚亦官亦商的特殊身份,使其创办的工商企业具有一般人不可能获得的“特权”,如他以候补道的身份,长期担任上海道道库惠通官银号经理,掌管上海道的公款收支。上海道龚照瑷在创办华新纺织新局时,得惠通官银号融通资金,因此严信厚得以出任华新纺织新局的协理。

严信厚除了上述票号、钱庄、银行、工厂外,在上海和其他各地创办和投资的工矿企业还有:通久源面粉厂、上海华兴水火保险公司、龙章造纸厂、上海内地自来水公司、同利机器麻袋厂、锦州天一垦务公司、景德镇江西瓷业公司等。钱庄方面有上海恒隆、恒赉、永聚、恒大、恒祥、源吉、德源,宁波信源、衍源、永源、五源、鼎恒、复恒、泰源、泰生,杭州寅源、崇源、益源、仑源,汉口裕源,兰溪瑞亨、宝泰、源亨,金华裕亨慎等。

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清政府下令各省设立商务局,两江总督为此照会当时担任中国通商银行总董的严信厚等人具体办理。严信厚以创立商会“为华商生命所系”,决心“集商帮,排众难,期必成”,创立“上海商业会议公所”,担任总董及第一届总理。这是中国第一个商会组织。

上海商业会议公所(上海总商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上海社会的一件大事,其在国内属首创,故有“第一商会”之称。它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年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民族主义、爱国思想空前高涨的背景下成立的,这一千古未有的变局,使商人开始将眼光从自己的身家财产转注于整个国家和民族。另外,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地位的提高,使处于“四民之末”的商人萌发出强烈的时代、历史使命感。再则,商人联结团体、自治自立的思想日趋强烈。爱国之心和时代使命感促使商人对中国经济落后和自身涣散不群的态势深为忧虑,迫切希望改变现状。于是上海商会组织应运而生。

上海总商会自二十世纪初年起多方参与上海乃至全国的内政、外交事务,颇有执全国商界牛耳之势。它最初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2月成立时,称上海商业会议公所,地址上海大马路(南京路)五昌里。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5月改名为上海商务总会。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2月上海总商会正式成立。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改称市商会。

严信厚亲自参与筹办上海商业会议公所的各项事宜,此时的他担任商务局商董、通商银行总董以及大批近代企业的投资经营者,严以自己在上海商界的社会地位、号召力,与各帮绅商多次磋商,并由他筹垫款项,在南京路五昌里租赁一处房屋,以作聚会之所。清光绪二十八年农历1月15日(1902年2月22日)上海商业会议公所正式开办。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该会改组为上海商务总会,严信厚又担任第一任总理。及至1912年改称上海总商会后,以严信厚为首的宁波籍人士长期把持着上海总商会的领导职位,以致有学者研究认为,“上海总商会似乎只能算作‘四明公所’的一个‘分所’”。

近代中国天灾不断,灾害濒仍,严信厚在兴办慈善赈济事务方面出力不少。如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浙中赈饥;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顺、直工赈;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永定河决,劝募棉花;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淮、徐海水灾,奉朝旨筹垫巨款;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安徽赈饥;1900~1903年(光绪庚子、癸卯之际)顺、直、秦、晋先后大灾,筹办捐务;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上海平粜;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山东赈饥等等诸端。严信厚还曾为修筑天津塘沽铁路,以及后来的宁波铁路等都有捐输。

严信厚在上海、宁波等地还兴办了不少公益事业,如在天津建立了浙江会馆;在上海创办了仁济、广益、元济诸善堂;在宁波则设立清节堂、仁安公所;并在慈谿章桥河燕浦大隐桥葺宗祠、修家乘、置祭田、建寿芝山庄,以济族人之生计。

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夏,严信厚病逝于天津寓所,严信厚工书善画,生前留有《小长芦馆集帖》石刻本,存有他写的书法。

严信厚去世后,其事业多由其子严义彬(子均)继承掌管。1909年上海商务总会改选时,当选为协理。严义彬在上海开设源吉、德源两钱庄,与当时上海道蔡乃煌往来密切,源丰润附设的源通银号及源丰润的往来钱庄有权为上海道经手存放海关的巨额税款。严义彬在北京、天津、河南、汉口、广州、福州、香港、汕头、厦门、杭州、宁波等地也有许多商务活动。曾任上海龙章机器造纸公司协理、上海内地自来水公司董事及农工商部员外郎等。他还遵照父亲的遗嘱,取出一部分遗产用作慈善事业。

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在上海橡胶股票风潮中,源丰润虽未直接参与投机活动,但严氏独资开设的源吉钱庄及合股的德源钱庄都卷入了漩涡,使源丰润也不免遭到拖累,最后只得宣布“停止收解,清理归结”,自上海总号、各地分号及其联号企业一齐倒闭。据报道,源丰润系统“倒欠各债约有二千万”,严氏家道遂由此中落。

严信厚是“宁波帮”开山鼻祖,在数十年的金融、工商活动中,把大批宁波籍人士吸引到自己周围,在金融及工商界形成了一个很有影响、很有势力的“宁波帮”,于是后人把他称之为“宁波帮”的鼻祖。

严信厚是一位亦商亦文的人物。他擅长书画,尤善仿清朝扬州画派画家边寿民的花卉翎毛,萧然有江湖之思。



严 复:(公元1854~1921年),初名体乾,字几道,改名宗光,字又陵,晚号愈野老人,别号尊疑;福建侯官人。著名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

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严复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

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严复被派赴英国格林尼治海军大学学习,其间广泛接触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亲身观察英国的社会制度,研究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辨析“西学”与“中学”的异同。

公元1879年回国,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次年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中国第一所职业技术学校)总教习,后升任总办,执教达二十年。

甲午战争后,严复深感国势日危,先后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抨击封建专制,主张向西方学习,提倡新学,实行改良,认为培养民力,民智,民德,是使中国富强的根本办法,禁止鸦片与缠足而崇尚武精神,废除八股而提倡西学,废除专制政治而实行君主立宪,又译述赫肯黎的《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唤起国人救亡图存,对当时思想界影响很大。

1895~1898年,严复开始翻译T.H.赫胥黎的《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唤起国人救亡图存,“自强保种”,对近代思想界影响极大。公元1897年主办《国闻报》。是当时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戊戌变法后,至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先后译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法意》、《名学浅说》、《穆勒名学》等书,较有系统地介绍和传播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是近代中国系统地介绍和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成为近代中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

严复首倡的“信、达、雅”翻译标准,至今仍被推崇,译著有《侯官严氏丛刊》,《严译名著丛刊》等,1900年在上海参加唐才常组织的中国国会,任副会长,1905年协助创办复旦公学,为第二任校长。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严复住任首任校长。辛亥革命后,严复的思想趋于保守,1915年参加筹安会,提倡尊孔,竭力诋毁“五四运动”。他曾经试图将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经学合而为一,完全用来治旧学,“用以保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传之纲纪彝伦道德文章于不坠。”

1921年10月27日,严复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著作有《严几道诗文钞》等。著译编为《侯官严氏丛刑》、《严译名著丛刊》。前严复的故居就在天津市古文化街宫南西侧114-1乔香阁。

严复与《天演论》:

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东方老大帝国的羸弱暴露无遗。于是传播西学,师夷长技,成为朝野之共识。中国的一批最早接受西方思想的知识分子,如魏源、王韬、李善兰、徐寿、华蘅芳、郑观应等,为译介西书,传播西方的政治体制、科学知识,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洋务派创办的江南机器制造局翻译馆译介出版了大量西方科技著作,在中国近代出版史上留下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然而,五十年过去了,甲午海战的惨败,再次将中华民族推到了危亡的关头。此时,严复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并于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12月在天津出版的《国闻汇编》刊出。该书问世产生了严复始料未及的巨大社会反响,维新派领袖康有为见此译稿后,发出“眼中未见有此等人”的赞叹,称严复“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

其时,英国正处于维多利亚时代,经济稳定,社会繁荣,自由主义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达尔文、赫胥黎、斯宾塞等的思想学说正风行英国。回顾落后贫困、思想封闭的祖国,严复深受震动,于是,他更关注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孜孜不倦地研究“中西学问同异”,探求中国富强之道。回国后,始在福州马江船政学堂任教习。光绪六年,李鸿章在天津创办北洋水师学堂,严复被调任学堂总教习,后又出任总办(校长)之职。这些学历和经历,使严复具备了成为思想家的必备素养和参与政治的条件。

清光绪二十年(甲午,公元1894年)中日开战,国家危亡悬于旦夕,《马关条约》的签定更激起国人的无比愤怒。严复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2月4日~5月1日,在天津《直报》连续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原强续篇》、《救亡决论》五篇政论文,疾呼变法,其惊世骇俗的议论,使之声名日响,为世人瞩目。在《原强》一文中,他首次向国人介绍了达尔文《物种起源》及其生物进化论观点,同时又介绍了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及社会学家斯宾塞的优胜劣汰学说,撮合二者,阐述自己救亡图存的见解。而这一思想的深入论述,即是体现在《天演论》一书的翻译过程中。

《天演论》译自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这是一本宣传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通俗小册子,书的前半部分讲进化论,后半部分讲伦理学,严复选译了部分导言和讲稿的前半部分。严复翻译此书不尽依原文,而是有选择地意译,甚或借题发挥,因此鲁迅先生说严复“毕竟是做过《天演论》的”。一个“做”字,入木三分地刻划出严复翻译此书的良苦用心。

《天演论》实际上是一篇十分精彩的政论文。该书认为万物均按“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变化,“物竞”就是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优种战胜劣种,强种战胜弱种;“天择”就是自然选择,自然淘汰,生物是在“生存竞争”和“自然淘汰”的过程中进化演进的。联系甲午战争后国家危亡的状况,向国人发出了与天争胜、图强保种的呐喊,指出再不变法将循优胜劣败之公例而亡国亡种!《天演论》揭示的这一思想,结合介绍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及西方哲学思想,使当时处于“知识饥荒”时代的中国知识界如获至宝,产生了振聋发聩的影响。

自此书出版后,物竞天择、优胜劣败等词,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胡适在读书时,老师让学生买《天演论》做读本,要学生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作文,他说:“这种题目自然不是我们十几岁的小孩能发挥的。但说明读《天演论》,已成为那个时代的风气。”他评价严复为“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

《天演论》发表产生的冲击波不仅在当时,而是影响了几代人,并奠定了严复在中国近代思想界的地位。

严复的赋税思想:

严复曾赴英国学习海军,并翻译了亚当.斯密的《原富》等著作。他对赋税的职能、作用有较深刻的认识,认为纳税是公民的义务,而政府征税后要用之于民。他说“赋税贡助者,国民之公职也”:“取之于民者,还为其民”。在向谁征税的问题上,严复提出了“赋在有余”的原则。指出“国家责赋在民,必有道矣。国中富民少而食力者多,必其一岁之入,有以资口体、供事畜而有余,而后有以应国课。”他提出不能以“养民之财”、“教民之财”和“赡疾病待赢老之资”作为征税对象。这一主张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严复主张赋税轻重要适度,“赋无厚薄惟其宜”,认为统治者的责任在于“为其民开利源,而使之胜重赋”,即鼓励人民发展以提高负税能力。

严复的教育思想:

在复法运动中,严复是一个反对顽固保守、力主复法的维新派思想家。他不仅著文阐述维新的必要性、重要性、迫切性,而且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以“物竟天择、适者生存”作为救亡图存的理论依据,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戊戌变法后,他致力于翻译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社会学说及自然科学著作,是一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信奉达尔文进化论和斯宾塞的庸俗进化化。这是他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严复在《原强》中提出,一个国家的强弱存亡决定于三个基本条件:“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慧之强,三曰德性义仁之强。”他幻想通过资产阶级的体、智、德三方面教育增强国威。“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所谓鼓民力,就是全国人民要有健康的体魄,要禁绝鸦片和禁止缠足恶习;所谓开民智,主要是以西学代替科举;所谓新民德,主要是废除专制统治,实行君主立宪,倡导“尊民”。严复要求维新变法,却又主张“惟不可期之以聚。”“除而不骤”的具体办法就是要通过教育来实现,即在当时的中国,要实行君主立宪,必须开民智之后才能实行,总之,“教育救国论”是严复的一个突出思想特点。

严复疾呼必须实行变法,否则必然亡国。而变法最当先的是废除八股。严复历数八股的危害: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其使天下无人才奈何?曰有大害三:“其一曰锢智慧”、“其二曰坏心术”、“其三曰滋游手”。严复主张多办学校,他曾论述西洋各国重视教育,对“民不读书,罪其父母”的强行义务教育表示赞赏。因为中国民之愚智悬殊,自然不能胜过人家。基于这种思想,严复对办学校是积极的。他除亲自总理北洋水师学堂长达二十年外,还帮助别人办过学校,如天津俄文馆、北京通艺学堂等。严复要求建立完整的学校系统来普及教育,以“开民智”。他根据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提出中国的学校教育应分三段的计划,即小学堂、中学堂和大学堂。小学堂吸收十六岁以前的儿童入学;中学堂吸收十六~二十一岁文理通顺、有小学基础的青年入学;大学堂学习三、四年,然后升入专门学堂进行分科的专业学习。同时,还要把学习好的聪明之士送出国留学,以造就学有专长的人才。

此外,严复还很重视妇女教育。他对当时上海径正女学的创办大为赞赏。认为这是中国妇女摆脱封建礼教束缚的开始,也是中国妇女自强的开始。他从救亡图存的目的出发,认为妇女自强“为国致至深之根本”。他还主张妇女应和男子一样,在女学堂里既要读书,又要参加社会活动,如果不参加社会活动,创办的女学堂就和封建私塾没什么区别,因而也就无意义了。显然,他是将妇女置于整个社会变革,特别是妇女自身解放的前提下来考虑的,故十分强调参加社会活动对女学堂学生的重要意义,这也是他在妇女教育方面高出一般人之处。

严复提倡西学,反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他曾多次将中学与西学作比较:“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恃人力。总之,西学“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他还指出“中国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古之必敝。”所以他认为就是尧、舜、孔子生在今天的话,也要向西方学习的。要救中国必须学西学和西洋“格致”:“益非西学,洋文无以为耳目,而舍格之事,则仅得其皮毛。”他认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他认为应做到“体用一致”,“本来一致”要从政治制度上进行改革,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和”的资产阶段教育方针。

他从“体用一致”的观点出发,具体规定了所设想的学校体系中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他认为在小学阶段,教育目的是使儿童能“为条达妥适之文”,“而于经义史事亦粗通晓,”因则“旧学功课,十当其九”,并以明白易懂的文字翻译西学中“最浅最实之普学”为辅助读物。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讲解,减少记诵功夫。中学阶段应以“西学为重点”,“洋文功课居十分之七,中文功课居十分之三”,并且规定“一切皆用洋文授课”。在高等学堂阶段,主要学“西学”,至于“中文”,则是“有考校,无功课;有书籍,无讲席,听学者以余力自治力。”他认为对于青少年,应引导他们分析,学些专深的知识,如此,让他们有所收益,触类旁通、左右逢源。

科学方法问题是严复西学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曾翻译《穆勒名学》(形式逻辑),并积极进行对“名学”的宣传介绍。他认为归纳和演绎是建立科学的两种重要手段。我国几千年来,“演绎”甚多,“归纳”绝少,这也是中国“学术之所以多诬,而国计民生之所以病也”的一个原因。严复更重视归纳法,主张要“亲为观察调查”,反对“所求而多论者,皆在文字楮素(纸墨)之间而不知求诸事实”。他曾用赫胥黎的话说:“读书得智,是第二手事。唯能以宇宙为我简编,各物为我文字者,斯真学耳”。

历史对严复的评价:

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穆勒名学》、《名学浅说》、《法意》、《美术通诠》等西洋学术名着,成为近代中国开启民智的一代宗师。离开北洋水师学堂後,严复先後出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复旦公学和北京大学等校校长,以教育救国为任。辛亥革命后,他一度党附袁世凯,卷入洪宪帝制,为世人诟病。基于对国情民性的独特把握,严复终身反对革命共和,时持犯众之论,既不获解於当时,更致聚讼于后世。虽然如此,其立身行且秉持特立独行的操守,学术政见有其一以贯之的原则,在翻译学上更是为一时之先,其风格思想影响了后期一大批著名翻译家。其众多译著更是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他的功过是非与成败得失,值得后世用心研究总结。虽然研究严复的论着已为数不少,但相对于他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显赫地位而言,还远远不够,尚待学界进一步挖掘材料、变换视角、革新思维,做出更为全面公正的评判。

严复的著作:

天演论序

《论世变之亟》,《直报》,1895年

《原强》,《直报》,1895年

《辟韩》,《直报》,1895年

《救亡决论》,《直报》,1895年

《天演论》,赫胥黎,1896年~1898年

《原富》(即《国富论》),亚当·斯密,1901年

《群学肄言》,斯宾塞,1903年

《群己权界论》,约翰·穆勒,1903年

《穆勒名学》,约翰·穆勒,1903年

《社会通诠》,甄克斯,1903年

《法意》(即《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1904年~1909年

《名学浅说》,耶方斯,1909年

《严几道诗文钞》

《愈野堂诗集》

《严几道文集》

《严译名著丛刊》

《侯官严氏丛刊》

《侯官严氏丛刻》

《严侯官先生全集》

《严复集》,中华书局,王栻主编,北京,1986年

严复之墓:

严复墓在福建省 福州市郊区盖山镇阳岐村北鳌头山东麓。墓坐西向东偏北34度,花岗岩石结构,呈如意形,三层墓埕,占地面积仅二百多平方米。封土为三合土质,封土前竖一青石墓碑,楷书阴刻:“清侯官严几道先生之寿域”。墓柱为金瓜顶,飞龙盘柱。两侧立卷书石围屏,上刻有梅、雀、松鹤等图案,形态逼真。坟周以花岗岩石砌护坡。

严复墓系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严复为归葬亡妻王氏,令长子严伯玉监造,严复自书墓碑及“惟适之安”横屏。

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严复病逝后葬于此。陈宝琛为其撰墓志铭,曰:“旗山龙渡岐江东,玉屏耸张灵此钟。绛新籀古析以中,方言扬云论谭充,千辟弗试千越锋,昔梦登天悲回风。飞火怒扇销金铜,鲸呿鼍跋陆变江。氏见犹阅世君非蒙,咽理归此万年宫,文章光气长垂虹。”

1961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墓周围环境严重破坏。

1984~1988年,由福建省文物行政部门拨款和旅美严复长孙女严倚云,汇款,在上岐村民委员会支持下重新修复以原墓为中心,保持原状不变,在墓的两侧及后侧建一堵高两米三的砖墙,在墓前砌建长死尸米、高两米二的石墙,扩展二层墓埕,墓园面宽四十米,纵深四十二米。并在墓园内种植白玉兰树。198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福州市区乘坐6、18、24、726、727、950路公交车可到严复墓。

附_满清国歌《巩金瓯》:

清道光帝长子爱新觉罗·奕伟之孙、京师大学堂京剧教授爱新觉罗·溥侗谱曲,大清国海军司令严复添词:“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胞,清时幸遭。真熙嗥,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严惠宇:(公元1895~1968年),名敦和,以字行;江苏镇江人。证据们著名民族工商业者、实业家,新乐府昆班的创始人之一。

严惠宇出身商人家庭。幼读私塾,后攻读政法,曾任杨州法院书记官。后定居上海,历任上海金城银行副经理,大东烟草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华东煤矿公司董事长,四益农产育种场常务董事、总经理,上海溥业纱厂、杭州福华丝厂、南通大生纺织公司、扬州麦粉厂、镇江水电公司常务董事等职,成为上海滩上颇具影响的实业家之一。

严惠宇热爱昆曲。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正当穆藕初国经营纱厂受挫,乏力维持昆剧传习所之际,与挚友陶希泉合作,以“维昆公司”名义,共同投资两万元,在接收原传习所出科的“传”字辈青年演员的基础上,创建新乐府昆班,先租赁上海笑舞台为专演场所,后又辗转演出于苏州青年会、上海“大世界”游乐场等处,受到众多行家与观众的赞许。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新乐府昆班虽因内部矛盾的激化而导致戏班解体,但严惠宇等人的创建之功不可没。建国初,严氏曾任镇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徐州贾汪煤矿私股董事等职。

1968年9月,严惠宇在上海病逝,终年七十四岁。



严济慈:(公元1901~1996年),字慕光;浙江东阳人。著名当代物理学家、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清光绪二十六年12月4日(公元1月23日)生。1923年夏严济慈以第一名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部,且同时毕业于东南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士学位,并成为东南大学第一名毕业生,1923年自费赴法国留学,于1925年夏获数理硕士学位,1927年6月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

1927年8月回到上海,担任上海大同大学、中国公学、暨南大学和南京第四中山大学的物理、数学教授,并兼任正拟建中的中央研究院理化实业研究所筹备委员。

从1929年初起在巴黎大学光学研究所和法国科学院电磁铁实验室从事了两年研究工作,1930年底应北平研究院院长李石曾之邀,接替李书华出任物理研究所所长。

严济慈在领导物理学研究所工作的同时,还创建了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着力培养青年人才,开创了中国的放射化学研究,自1932年起兼任镭学研究所所长,1935~1938年当选为法国物理学会理事,1945年6月应国务院邀请赴有关学术机构讲学一年,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当选为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

1949年9月初严济慈出任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第一任主任兼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1955年6月1日召开了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严济慈被选聘为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学部委员,1961年严济慈出任科技大学副校长。

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科联)秘书长(公元1950~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公元1958~1980年)、副主席(公元1980~1986年)、名誉主席(公元1986~1996年)、中国物理学会和中国光学学会名誉理事长等,1988年获得法国总统密特朗授予的军官级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严济慈于1996年11月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九十六岁。



严庆澎:(公元1918~1981年),江苏吴县人。著名香港作家、报业大亨。

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香港《新晚报》主编。

他业余从事文艺创作,以唐人的笔名著有《金陵春梦》,以阮朗的笔名著有《香港风情》,以颜开的笔名著有《诗人郁达夫》等小说,还写有剧本数十种。

严庆澎于1981在香港逝世,终年六十三岁。 [ 本帖最后由 lxyi 于 2010-2-11 15:23 编辑 ]

跟帖时间 2010-02-11 15:20:4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严氏的典故、趣事 -- 严亚照案: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初,在澳门的华人少年严亚照被葡萄牙殖民军少校法瓦乔(Favacho)杀害,其母严徐氏向香山县府指控杀人凶手。香山县府要求澳葡当局将被告送交香山县丞衙门审讯。澳葡当局讹称“凶手”是帝汶奴隶麦努埃尔,并称凶手应按葡萄牙法律判罪。严徐氏即至广州上诉,两广总督阮元派广州知府高廷瑶去澳门查处,高廷瑶多次向澳葡当局索取凶犯,仍遭拒绝,仅让清朝官员在澳门狱中面讯“罪犯”。结果,清朝官员确认此人因醉酒杀人,澳葡当局又坚持照葡萄牙法律处决罪犯。3月13日,在澳门绞死这名帝汶奴隶时,聚集在刑场上的居澳华人发生暴动。他们认为被处决者无罪,凶手却逍遥法外,还用砖石投掷中葡官员,捣毁法瓦乔的住宅,甚至准备冲击大炮台。澳门总督出动配备有野战炮的军队及炮船,并击毙了一名中国居民,才勉强镇住局势。居澳华人还要求中断对澳门葡人的粮食供应,因清朝官府的阻挠而未能成功。

跟帖时间 2010-02-11 15:12:5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严姓宗祠通用对联 -- 1.宗祠门楣题辞:

富春流芳:典出严光故事。严氏族谱载:“严光,字子陵,余姚人,少与光武同窗,及光武即位(即东汉武帝刘秀),公乃变姓名隐身不见,帝思其贤,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乃备安车元纁遣使聘之,三返而后至,引光入论故旧。因其偃卧,光以足加帝腹,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帝座。帝笑曰:联与故人严子陵共卧。除谏议大夫,不屈,去。耕钓于富春山。今钓台即汉富春县地也。”对严子陵不事权贵、志行高洁的精神风貌,历代文人评价颇高。范仲淹为之作“严先生祠堂记”,称赞其人其事云:“…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并作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四言通用联:

天水世泽;富春家声:全联典出严氏的“天水”郡望堂号。

姓源芈氏;望出华阴:全联典出严氏的姓氏源流。

会稽贤守;藕荡渔人:上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吴人严助,举贤良,汉武帝时官中大夫,善于辩论。建元年间任会稽太守,有贤德。下联典指清朝初期的文学家严绳孙,字荪友,晚年号藉荡渔人,无锡人。早年与朱彝尊、姜宸英并称“江南三布衣”,康熙年间举博学宏词,历官检讨、中允,参与修《明史》。诗作多吟咏山水田园,又能画,著有《秋水集》。

大汉千古;先生一人:此联为浙江省桐庐县严子陵祠联。

翻译天演;卜筮成都:上联典指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字又陵,福建省侯官人。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又留学英国海军学校,清光绪年间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总办。中日甲午战争后,翻译《天演论》,以“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号召人们救亡图存,对当时思想界影响很大。戊戌变法后,翻译《原富》等,传播西方政治经济思想,首次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下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隐士严君平,名遵,字君平,蜀地人。成帝时,在成都卜筮,每天得百钱以自养,便闭门讲授《老子》并著述,一生不愿做官,为当时著名文学家扬雄所敬重。著有《道德真经指归》十三卷。

成都迹著;富春名垂: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严武,为成都尹,以破吐蕃功,封郑国公。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严光,隐于富春山,耕钓以终,有严子陵钓台胜迹在。

鱼台世泽;雉水家声:全联典出鱼台,属山东省。如皋古称雉水。侨居如皋之严氏后裔有用此联者。

遁居剡曲;卖卜成都:全联典指东汉时期的严光(子陵),隐富春垂钓。下联典指西汉时期的严君平,隐士,卖卜于成都,日得百钱即闭门讲授《老子》。著有《道德真经指归》。



3.五言通用联:

五色惊彩凤;千里震骢威:唐朝进士严维诗句联。

公子称博士;铁桥谙韵学:上联典指西汉今文春秋学“严氏学”开创者严彭祖,字公子,汉宣帝时立为博士。下联典指清朝文学家严可均,号铁桥,精通文字音韵之学。



4.七言通用联:

译文遵守信达雅;奇才擅长刻画诗:上联典指近代思想家、民主革命先驱严复,首倡“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诗画篆刻家严拭,能诗、善画、工篆刻。

几道长留天演论;介溪永驻钤山堂:上联典指近代思想家、民主革命先驱严复,字几道,曾译《天演论》。下联典指明朝弘治进士严嵩,号介溪,有《钤山堂集》。

星耀辰垣封郑国;风流辅列典秘书: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功封郑国公。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名人严协律。

春暖烟波人下钓;夜深花月客垂帘:全联典指东汉初期会稽余姚人严光(本姓庄,避明帝讳改姓严),字子陵,曾与刘秀为同学,刘秀建东汉即帝位的后,他改名隐居。刘秀派人到处寻找,后召至京城洛阳,任为谏议大夫,他不肯接受,归隐于富春山。后来,人们把富春江上严光垂钓的地方叫“严陵濑”、“严子陵钓台”。

水光风力俱相怯;星象烟云喜共和:此联为近代思想家、民主革命先驱严复撰书联。

千秋大雅扶轮手:一片寒泉荐菊心:此联为福建省邵武县严羽祠联。



5.八言以上通用联:

万石类妪,贤扬东海;三体居士,高卧中林:上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东海下邳人严延年的母亲。严延年,字次卿,年轻时学习法律,汉宣帝官侍御史,曾弹劾大司马霍光迎立昌邑王刘贺为帝,二十七天后又废去,朝中大臣都很惧怕他。严延年任涿郡太守时,镇压豪强东高氏、西高氏。任河南太守,又摧折豪强,杀了很多人,被称为“屠伯”。 严延年的母亲从东海来,正遇上处决犯人,便不肯入家门,斥责严延年说:“天道神明,对人不能只管杀。我不愿以老年人见年轻人受刑戮!”说完,便回东海去了。严延年兄弟五人都做到高官,东海人称严延年母亲为“万石严妪。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羽族人严参,字少鲁,志气伟岸,断绝与人交往。有人劝他广结朋友,他则捂着耳朵不回答。

天禄谈经,独晰公羊之旨;富春垂钓,人钦肥遁之风:上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严彭祖。下联典指东汉时期的严光。

秋水名篇,锦绣文章绵世泽;春山垂钓,聊将竿竹蕴经纶:此联为江西省上犹县严氏宗祠联。全联典指战国时期文学家、哲学家庄周,因严由庄氏所改,故有把庄周亦当作先祖,《秋水篇》、《南华篇》都是庄周的文章。

系在楚庄,开自西汉,赐姓以来,分开水波流,世端祀典;派由遄顼,衍溯桐庐,肇基而后,挹春山气脉,代起人文:此联为江西省上犹县严氏宗祠联。全联典指严氏的源流。

跟帖时间 2010-02-11 15:06:5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严氏的字辈排行 -- 湖北阳新县、大冶严氏字辈:“雨仲宏光继汝时则(应有思学)自存忠守(近宗家正)桂茂家修(启文铭修)锦荣献廷辅国显名发祥运际世永宾兴隆珍贤达全庆有芳英才裕俊礼秀钦章”。

湖北孝感严氏字辈:“文章华国彦长发启加详福永仁恒泰诗书世泽昌”。

湖北天门严氏字辈:“人有文章士我启尔泽新义方仪子训宗纪守官诚”。

湖北江陵、湖北荆州、安徽天长严氏字辈:“茂首循天一克开先有章其文钦奉若定得久全昌”。

安徽桐城严氏字辈:“亭光曾德宏云仍家年立”。

安徽广德严氏字辈:“启金和理…”

安徽怀宁严氏字辈:“正应启明世宗先越大家贤良为自智”。

江西寻乌严氏字辈:“士立嘉光时登朝永锡之纯修能志学奕世作名儒”。

江西南昌严氏字辈:“曰廷抚昌运四海洽时雍间永长江水湛然心迹同怀仁以辅义百世仰高风”。

江西赣州严氏字辈:“家维敬友尊径启耀武鲲”。

河南信阳严氏字辈:“德法曾祖克兆嘉祥承先启后万事永昌正大光明保本施良忠厚传家富春久长”。

河南桐柏严氏字辈:“德圣朝国正明”。

河南严氏一支字辈:“从弼英资汝彩熙”。

福建仓山严氏字辈:“万世其昌…”

福建仙游严氏字辈:“宗祖肇基…”

福建侯官严氏字辈:“君锡夫汝尚其秉恭传家以孝为国维忠曾元彦圣亦胤景从当仁执谊安延祖宗”。注:严复之家族,严复为“传”字辈。

江苏润州严氏字辈:“家敦忠厚守道长吉种德久昌”。

江苏阜宁严氏字辈:“学乃生志宝”。

山东莒县严氏字辈:“立志孝文武双全”。

山东泰安严氏字辈:“怀士锡振承文茂传允勇”。

四川邛崃严氏字辈:“开光宗景祝敬慎礼少熙红家欣登一本”。

四川三台严氏字辈:“省勇先而起国郑天开文吕中光沁力知大朝庭”。

湖南岳阳严氏字辈:“綦文轻奉岳定德九成昌”。

湖南严氏一支字辈:“家泽宗仁瑞洪才耀丑香以政朝纲培源开大典忠孝启贤良子必应德”。

浙江文成严氏字辈:“真朗钱荃驰出机虞球李富徐希惟士思志巨大一良公启正齐日有昌成名显宗朝可尚诗书训长列国家宾”。

严氏富春堂一支字辈:“性敏必资学万用由斯觉正道辅开先有章其文博源发嘉兴远名标锦绣高贻谋敦德泽衍庆啓贤豪”。

严氏富春堂一支字辈:“作叔相继其用恒心孝友光明”。

严氏一支字辈:“治万国金文登明之式政新启成子秀锡仙梦盛春”。

严氏一支字辈:“国正天兴克锡留洪世泽孔长”。

跟帖时间 2010-02-11 15:02:1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严氏的家谱文献 -- 江西婺源严田李氏会编宗谱八卷,著者待考,明嘉靖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八卷。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江苏镇江京江严氏宗谱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清)严玉湘等重修,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锡类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青海湟中严氏族谱二卷,(清)严大伦、严大猷续纂,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介祺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严氏世谱不分卷,(清)严鹏纂,清乾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天津市图书馆。

江苏镇江京江严氏宗谱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清)严清越、严士榜等续修,清嘉庆九年(公元1803年)锡类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严氏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镇江严氏宗谱四卷,(清)严士榛、严士枢等重修,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锡类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西婺源星江严田李氏八修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清)李振苏等纂修,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书馆。

江西万载严氏牌谱二卷,(清)严祥拜等纂修,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天水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苏江阴严吴氏宗谱四十卷,(清)任震初纂修,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恩敬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安徽青阳赛龙严沈氏五续世系宗谱十一卷,(清)沈起鹗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甘肃天水严氏家谱十六卷,(清)严成勋纂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万载敖阳严氏四门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享叙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卷、第四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婺源星江严田李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清)李元瑞修,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安徽省徽州市博物馆。

浙江桐乡青溪严氏家谱十册,(清)严辰纂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南湘潭严溪彭氏三房二修支谱十卷,(清)彭飞、熊纂序,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湘潭县署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江苏镇江梦溪严氏宗谱九卷,首一卷,(清)严开甲、严作霖等重修,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3年)锡类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严氏家谱九卷,首一卷,(清)严大壎等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植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镇江京江小沙溪严氏宗谱四卷,(清)严道发、茅国宾等续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西万载严氏主牌谱二卷,(清)严弈佑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天水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严氏族谱九卷,首一卷,(清)严利珍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天水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缺第二卷、第九卷)。

严氏五修族谱二十四卷,(清)严傅馨等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金竹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平江严氏族谱四卷,(清)严之骏等纂修,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毗陵严氏宗谱十六卷,(清)虞孝谐纂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客星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湖州归安石溪严氏家谱,著者待考,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严氏八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严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天水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万载万邑严祠牌册二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浙江湖州[严氏]传家琬琰录三卷,(清)严启丰辑,清朝年间严氏随分读书齐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南岳阳严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客星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今仅存卷首上、中、下册、第二卷、第三卷下册、第四~八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上虞松镇严氏家乘八卷,(民国)严赓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绥成堂铅印本七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姚江上下河严氏支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严寿祺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上虞崧镇严氏家乘八卷,(民国)严赓颺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绥成堂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

萝溪严氏宗谱十卷,(民国)严汝纯纂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萝溪严氏宗谱十卷,(民国)严汝纯纂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锡类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镇江梦溪严氏宗谱十卷,(民国)严汝纯续修,严敏中编辑,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锡类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人民大学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有两部)、上海市图书馆、日本。

浙江慈谿赭山严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周敏分等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奉忠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西婺源星江严田李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民国)李冬华等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徽州市博物馆。

浙江常山定阳归严曾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七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五里乡山底村石冈。

江苏洞庭安山仁里严氏六修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严庆棋纂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上海中华书局铅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四川高县重修庆符严氏家谱七卷,(民国)严钟琛总理,严钟炘等编辑,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高县石门乡水鸭村。

严氏重修家谱,(民国)严思寿纂修,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石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鄞县鄞明农乡严氏宗谱十卷,(民国)张琴纂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芳桂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彭川严氏宗谱四卷,(民国)严贤赞等修,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湘潭沱川严氏八修族谱二十五卷,(民国)严泽鐘等主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四川高县庆符严氏家谱二卷,(民国)严桂滋纂修,民国年间石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江西婺源严田(李氏〕宗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严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严氏家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2-11 14:58:0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严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冯翊郡:秦朝时期置郡,汉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设置同名行政区左冯翊,与右扶风和京兆伊合称“京畿三辅”,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白水以东、渭水以北大荔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移治到高陆(今陕西高陵)。

华阴郡:古代原称华阴县,为春秋时为晋国之地。汉朝高祖刘邦八年(壬寅,公元前199年)置华阴县(因在华山之北故名华阴),治所在今陕西省华阴县东部,南朝宋时移治今陕西省勉县西北。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华州置华阴郡,治所在郑县(今陕西华县),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为华州,故城在现在陕西省华阴县东南。



2.堂号:

天水堂:以望立堂。

冯翊堂:以望立堂。

华阴堂:以望立堂。

富春堂:资料有待补充。

调山堂:资料有待补充。

古秋堂:资料有待补充。

钤山堂:资料有待补充。

宜雅堂:资料有待补充。

四录堂:资料有待补充。

尺五堂:资料有待补充。

海云堂:资料有待补充。

金竹堂:资料有待补充。

务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植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介祺堂:资料有待补充。

绥成堂:资料有待补充。

奉忠堂:资料有待补充。

芳桂堂:资料有待补充。

锡类堂:资料有待补充。

恩敬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2-11 14:54:5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严氏的迁徙分布 -- 严氏是一支古老的姓氏,也是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九十四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二百七十万七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7%左右。

当今的严氏一族中的一部分主要是由庄氏改姓而来,另一部分则是由历史上的许多少数民族汉化改姓而来,且实际上“汉化严”的人口总数要远远多于“庄改严”,绝不可一论。

东汉时期,严氏多居山东、湖北、安徽、浙江一带。另四川、云南、贵州一带亦有严氏足迹。

魏、晋时期,北方严氏多居于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等北方地区,其中以陕西、甘肃严氏族人最旺。严氏族人发展史上的三大郡望:天水郡、冯翊郡、华阴郡皆出此二地。可见,此期北方严氏发展之盛况。但随着后世战乱,更朝换代,进而导致严氏族人多向南迁等原因,中原严氏渐沉寂,而南方严氏日益出锋露鞘。

唐朝以后,北方严氏族人虽经战乱,发展受到压制但还是有严氏名人凤毛麟角于史册,如唐朝太府卿严挺之,出华阴(今陕西华县)。而南方严氏名人此起彼伏,宋时有严仁、严羽、严参,均为邵武人(今福建邵武),世称“三严”。

明、清时期,严氏族人多居于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一线。另云南、广东等地亦有为数较少的严氏居民。

明朝时期,有山西籍严氏族人由大槐树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地。

清康熙年间,严氏族人始有从福建、广东等地渡海入台者,雍正和乾隆年间,入台者数量渐增,多居台北、苗栗、南投等地。

今日严氏族人尤以湖北、江苏、浙江等省居多,上这述三省严氏族人占全国严氏人口一半以上。

跟帖时间 2010-02-11 14:51:2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严氏的各支始祖 -- 严 忌:汉文景帝时期人,居由拳本,姓庄,后避汉明帝讳改严,以词赋受知粟孝王,世称严夫子,有傅,由拳卽今浙江嘉兴县。元配:李氏,生子一,庄助(后亦改严助)。

严彭祖:字公于。汉朝下邱人。精通“四书”、“五经”,对《公羊春秋》的解说尤为出名。他廉直不事权贵。人或劝其少自勉强,他说:“凡通经术,固当修行。何可委曲从俗,苟求富贵乎!”竟以太傅官终。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2-11 14:48:3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