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2-10 07:55:13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10803 跟帖次数 9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许由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文献史料及考古发掘所证,许由是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居住在箕山。他逝世后被葬在箕山,后人称为许由山。四千多年前活动于颖水流域的箕山之下,其后人在许由逝世后取其名讳为氏,称为许氏。

许由,亦称许繇,尧帝年老后曾有意把帝位让给他,他固辞不受,避而逃至箕山之下,农耕而食。后来尧帝又请他出来作九州长官,他跑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

据说,许由之所以这样做,是受了古代隐士巢父的影响。尧帝先是想请巢父接替自己的君位,巢父不接受。尧又想让位于许由,巢父便教许由隐居躲避。

该支许氏族人以高阳(今河北高阳旧城)为郡望,他们都是许由之后裔,读音作xǔ(ㄒㄩˇ)。许氏族人大多尊奉许由为得姓始祖。

本书按:

上古高士许由传略:

许由公,唐尧时上古高士,字武仲,又字道开,叔真公之子,生于唐尧时代,阳城槐里人也,为人据义履方,邪席不坐,邪膳不食,后隐居于沛泽之滨。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

许由不受,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矣,而我犹代子乎!吾为名乎?名者实之也曰:“吾将为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不受而逃去,啮缺遇许由曰:子将奚之?曰:将逃尧,奚谓邪曰:夫尧知贤人之有利天下也,而不知其贼天也。夫唯外于贤者知之矣,由于是而遁耕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终身无经天下色。

尧为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于池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何不隐汝形,藏汝光,子处高崖穷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世间,欲闻求取其名誉,非吾友也。”巢父牵犊不饮而去之,牵犊至上流饮之。

后许由殁,墓葬在箕山之巅,在阳城之南十余里。尧因就其墓,号曰箕山公神,以配食五岳。世世祭典奉祀,至今不绝也,后人名其山,号称曰许由山。

许由亭考:《咸淳临安志》曰:在昌化县晚溪。去县西九里,旁有箕山;旧傅巢许隐此。卡令见《图经》云:以许远游尝居此山,遂有此名。盖得之矣。

许由庙考:《昌化县志》曰:在箕山之上。张芬《甲子山记》云:自许云庙西经牵犊山而北,有岭焉,名曰长风,相傅为许由舒啸处。汪玮《迥风庵记》云:吴昌诸山最胜在西北道,曰千顷。由麓三十里许,上有龙潭,广可数百亩,隐然巨浸,与他山殊别,或曰:许由故其居也。

许由山考:《名胜志》曰:在遂安县东十里。宋朱子访詹仪之于此,至今日为朱墩。

许由世次考:《左傅》曰:“夫太岳之胤也”,故曰:自炎帝其后傅至勾龙已有一十五世,勾龙生三子:长子帝垂公、次子伯实公、三子仲段公。长子许垂公二子:长伯常、次伯阳,伯常公子伯夷,伯夷公子仲子,仲子公生子明,子明公子墨如,墨如公子墨胎初,墨胎初子仲右,仲右公生叔真公,叔真公生许由公,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公不受,避遁而耕于中岳,颍水之阳之箕山,常居山巢,称巢父,河南登封县箕山是也。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周成王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许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姜姓与姬、媙等二十个古姓均起源于公元前两、三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与姜姓同为神农氏后裔的还有齐、甫申、吕、纪、许、向等姓。

据史籍记载,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在史籍《水经注·阴沟水篇》引《世本》记载:“许、州、向、申,姜姓也,炎帝后。”

相传炎帝是上古部落首领少典的儿子,少典娶娇氏而生炎帝。由于炎帝居于姜水流域,故以姜为姓,他本人也是姜姓部落的首领,号烈山氏,一作厉山氏。后来炎帝向东发展,势力达到中原地区,这样就与黄帝的势力发生冲突,他们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部)进行了一场战争,结果炎帝战败,于是便退出了中原。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炎帝即神农氏,传说他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远古时代人们过着采集渔猎生活,神农氏用木制作未、耜,教民从事农业生产。他还遍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人治病。

据载,炎帝的后世子孙伯夷,是唐尧时期的四岳,他的姜姓裔孙文叔参与了周武王伐纣的战争,西周在周成王时期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其中殷商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诸侯国和姜姓诸侯国,文叔因功被封于许(今河南许昌),世称许侯,亦称许文叔,建立了许国,是西周在中原的诸侯国之一。

春秋时期,郑、楚等国势力日渐强大,许国不断地遭到这些诸侯国的进攻,由于力量弱小,无力抵御,只能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如在周惠王姬阆二十三年(公元前654年),楚成王芈頵(熊恽)出兵伐许国,许侯无力抵抗,遂肉袒谢罪,楚国才退兵而去。楚成王在位时,又一次进攻许国,许侯只好再次肉袒谢罪,使其退兵。在这种情况下,许国所能做的惟有迁徙,以避其锋芒。

在周简王姬夷十年(公元前576年),许灵公姜鄦(许鄦)被迫南迁叶地(今河南叶县),成为楚国的附属国;周景王姬贵二年(公元前543年),许悼公姜买(许买)又被迁城父(今安徽亳州谯城区);周景王七年(公元前538年)又迁荆山(今湖北武当山);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复迁叶地;周敬王姬丐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再迁容城(今河南鲁山),几乎每三~五年就被迫迁徙一次,可见当时其所面临的局势之险恶。

许国被迁到容城后,虽然得到了一个喘息的机会,但是当时东周王室衰弱,无力阻止诸侯之间的纷争,象许国这样的小国仍不能避免被吞没的命运。周敬王十六年(公元前504年),许国被郑国所灭,许悼公之子许男斯(姜斯)被夺去君主称号。

十年后的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楚昭王熊轸、陈湣公媯越等协助姜斯之子姜成(许成)恢复了许国,是为许元公。到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年)夏季,许元公病逝,其子姜结(许结、姜季加、许季加)即位,是为许实公。

许实公在位不到一年,许国就在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481年)终于被楚惠王熊章所灭,王族和国人被迁于容城,国室宗亲四散逃走,他们虽散居异乡,却不忘故国,遂以故国名为姓氏,称许氏,读音作xǔ(ㄒㄩˇ),史称许氏正宗。

许国灭亡后,国人子孙分散于冀州高阳北新城县都乡乐善里,故许氏子孙皆宗“高阳”。

许氏嗣合主要分为六支:

1.高阳许氏:始自秦朝末期(公元前207年),隐士许猗之十二世裔孙为西汉大司农许据。许据之子许允,曾任曹魏中领军镇北将军。许允生许武、许奇、许猛三子。许猛为晋朝幽州刺史。许猛生子许式,为晋朝平原太守。许式生子二:许皈,为晋朝司徒掾;许迈,为晋朝东海太守;从二人开始,许氏分为大江南、北二支之祖,而南支尤盛。

2.安陆许氏:起自高阳南支许皈之子,许询之五世孙许君明,曾任南朝梁国楚州刺史。许君明生许宏周,许宏周生许法光,许法光生许绍。许绍为唐朝陕州刺使,通守夷陵,治有思,流户自归数十万,卒有劳于唐,赐爵安陆郡公,从此显赫。许绍生四子:长子许善,随宣城郡主簿;次子许伯裔、三子许智仁,为右屯田将军、怀州剌使,后封许昌公;四子许圉师,宽博有器干,别自封平思侯,与许敬宗俱为龙朔中宰相。许善生子许力士,为洛州长史。许力士生三子:长子许钦叔,万岁中率师当契丹,为所败,执以如安东,使誽守者降。至安东,曰:贼今圯且破灭,公勉守、旡忘忠也,契丹即杀之。是岁,二弟许钦亦遇杀。许钦明为凉州都督,安西大都护,案行,卒与突厥遇,亦执使降。至灵州,顾为廋言,告守者所以破贼。兄弟将兵、一旦同以身殉边鄙,贤者荣之;三子许钦淡,生二子:长子许辅德,宕州剌使;次子许辅干,右金吾大将军光禄卿。许钦明生三子:长子许戎言,大仆卿右武卫大将军;次子许戎非、三子许戎惑,部官郎中鸿胪少卿。许钦淡生子许叔冀,许叔冀生子许孝常,许孝常生许子仲容。许仲容生子二:长子许志伦,监察卿使;次子许志雍,兼监察卿使。许辅干生四子:长西许谏,河南丞;次子许论,监察卿使;三子许诜,归州剌使;四子许讽,监察卿使。许戎言生子许条。许戎惑生二子:长子许房、次子许季常。许季常生子许端,为岳州剌使。许圉师生三子:长子许自牧、次子许自遂、三子许自正。许自牧生子许上悦,许上悦生子许坑,许坑生子许焕,许焕生子许起岩,许起岩生子许宇,许宇生子许犁,许犁生子许富,许富生子许德江,许德江生子许明亮,许明亮生子许文雪,许文雪生子许和福。许和福生三子:三子许霆,迁居茶园杨安埠为杨安埠一世祖,从此显赫,安陆,即今湖北应山。

3.汝南许氏:以西汉许商及东汉许虔、许劭著称,汝南人誉为平舆渊二龙,好核论人物,时称“月旦评”。许据之父许德,在东汉时期曾官汝南太守,亦居平舆。此支与高阳一支有密切关系。

4.太原许氏:即是汝南许,因官居太原而落籍。

5.晋陵许氏:起源待考,汉朝时期有徐州刺史许圣卿。晋陵,在今江苏武进。

6.中山许氏:起源待考,邓名世作安陵,谓汉有许博,著《大博经》。中山,即今河北定县,而安陵则在河南鄢陵西北。

本书按:

该支许氏实际上与上列第一个渊源为同源,不过为了更详实地进行阐述,因此予以摘分。

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分析:“许由公子许犍,为夏启司徒,许犍公子许辉,许辉公子许远,许远子许明,夏孔甲无道,去夏入商,即匏巴,善鼓琴而鸟舞鱼耀,许明其子许敏,其孙许广,其曾孙许平,其玄孙许原,许原公许孙,许孙公子墨胎氏,墨胎氏子许兴。商武丁时为司徒,伐蓝夷有功,列为吕侯附庸国许国。许兴公子启叔,启叔公子威克,威克公子孤竹君,孤竹君子三:长伯夷、次伯仲、三叔齐。伯夷公子文献,诀献公二子:长文叔公、次文敬公。自炎帝以至武王追封太岳之胤,封其裔文叔公于许国,历经三十九世矣。从此子孙散布天下绵绵无穷尽矣。”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文公之子姬其许,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卫国君主文公姬毁生有公子姬其浒,亦作姬其许,后出任卫国大司徒,主管征发徒役,兼管田地耕作与其他劳役。

姬其浒辅佐父亲卫文公实施减赋税、少刑法,与民共苦的政策,使卫国经济逐渐繁荣起来,并迅速强大。姬其浒的哥哥就是著名的卫成公姬郑,曾被大夫元咺一度废黜,后在春秋霸主晋文公姬重耳的帮助下恢复君位。

卫国大司徒姬其浒留给后世最称道的,就是从他开始有了“司徒”这一复姓。

在姬其浒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春秋战国时期,“浒”与“许”二字通假,故而亦称许氏,但读音作hǔ(ㄏㄨˇ);而更多的姬其浒后裔则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司徒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顺布鲁氏,满语为Sunbulu Hala,世居哈尔敏(今吉林浑江),后多冠汉姓为许氏。

⑵.满族伊拉哩氏,亦称伊里氏、伊拉礼氏、伊喇立氏,为满族著姓之一,满语为Ilari Hala,汉义“开”,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叶赫(今吉林梨树)、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东北十五公里处)、松花江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满族、锡伯族伊拉哩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许氏、伊氏、何氏、赵氏、尼氏、潘氏、苏氏、岳氏、禹氏、仉氏、柏氏、樊氏、郝氏、靳氏、李氏等。

满族许氏读音皆作xǔ(ㄒㄩˇ)。



第五个渊源:源于复姓,出自宋、元之际广东饶平巫许氏,属于单、复姓繁简互置为氏。

广东省饶平巫许氏是饶平地区唯一的复姓,巫许氏的产生是客家传统文化的一种现象。

饶平巫许氏的开基祖为许大安,南宋末年时世乱,饶平澄海县隆都镇樟树下人许大安避居饶平县浮滨镇五祇巫厝姑丈家,娶谢氏。

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居住在五祇巫厝姑丈家的许大安迁徙至饶平县澎溪(彭溪)乡(今坪溪镇上小区),许大安念念不忘姑丈养育之恩,为子孙立姓“巫许”,成为复姓巫许氏渊源。

巫许氏的后裔派衍今坪溪大厝、后厝,尔后裔孙分姓巫许氏、巫氏、许氏三姓,不通婚,世代相传,以遂祖意。

后裔有十一世巫许可宗,他由坪溪新厝迁黄冈,改姓氏,其后裔终也有改许氏者。

这一支巫许氏、巫氏、许氏三氏的分衍主要有:

开漳副将许天正→许天正第十二世许烈→派分潮州胜前乡→许烈又五世为宋朝驸马许珏→许珏又八世许君辅→派分澄海县隆都镇樟树下乡→许君辅又五世即许大安。

坪溪巫许氏后又分许氏、巫氏。二氏族人目前主流在坪溪共村,有不少族人迁往台湾省的桃园、黄岗:

潮州府饶平县元歌都大榕社坪溪乡迁台:十二世许天锡,原巫许氏,于清康熙末年迁台,后裔居桃园县杨梅镇富冈里大瓦屋、观音乡仑坪村、平镇市山仔顶,改姓许氏。

潮州府饶平县元歌都大榕社坪溪乡迁黄岗:十一世巫可宗,原巫许氏,由坪溪新厝迁黄岗,改姓巫氏;十二世巫大亦,原巫许氏,于清乾隆年间迁台,垦台湾淡水,今后裔多住中坜,改姓巫氏;十三世巫河赞,原巫许氏,于清乾隆年间迁台,垦台湾淡水,今后裔多住于新竹竹东瑞丰里,部份移住于台北,基隆市等,改姓巫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清朝以后,在广西泗城府(今广西凌云)土司、黎族、瑶族、彝族、土家族、阿昌族,以及北方地区的回族、蒙古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许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许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许由、许实公(许结、姜季加、许季加、姜结)、姬其浒。

许氏的历史名人(二) -- 许光达:(公元1908~1969年),原名许德华,湖南长沙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入黄埔军校学习。1927年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任见习排长,同年在宁都加入南昌起义部队,任排长、代理连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参谋长,第十七师政治委员、师长,红三军第八师二十二团团长、八师师长,红三军第二十五团团长。1932年赴前苏联,先后入国际列宁主义学院和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37年回国。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国人民抗日寇政大学训练部部长、教育长,第三分校校长,中央军委参谋部部长兼延安卫戍区司令员,中央情报部一室主任,晋绥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八路军一二○师独立第二旅旅长。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绥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第一野战军二兵团军长,第二兵团司令员。

建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兼坦克学校校长和装甲兵学院院长,国防部副部长。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9年6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一岁。



许培仁:(公元1912~1986年),陕西神木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陕西神木县赤卫队大队长,红十七军独立三团经理处处长,游击十一支队政治委员,陕北独立师一团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中国人民抗日寇政大学总校政治部民运科科长,总务科科长,供给部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后勤总兵站部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后勤第二分部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南军区海军后勤部政治委员,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后勤部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86年2月2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四岁。



许 诚:(公元1913~2004年),江西宁都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第二师师部通信班长、第五团排长,第六师十团连长、连政治指导员,红四军教导团政治委员,随营学校政治委员,第十师三十团团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营长,师随营学校营长、教育长、师供给处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7年后,任晋察冀军区晋冀纵队独二旅副政治委员,第二纵队四旅副旅长,第十九兵团一九三师师长。参加了响堂铺战斗和清风店、石家庄、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十九兵团补训师长,炮兵指挥部主任。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六十三军一八九师师长,第十九兵团炮兵指挥部主任。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三军副军长、六十七军副军长。1961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战役系。1969年至1971年任天津警备区政委。1971年至1980年任天津市委书记。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4年3月1日因病在南京逝世,终年九十三岁。



许志奋:(公元1920~今),山西汾阳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八路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太谷游击队分队长,八路军一二九师独立支队连政治指导员,独立支队政治处技术书记,纵队政治部组织干事,独立支队政治部组织股股长,一二九师新十旅直属队总支书记,榆太独立营副政治委员,第十旅三十九团政治委员,太行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部科长,中国人民抗日寇政大学第七分校三大队政治处组织股股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民主建国军总政治部组织处副处长,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十五军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百团大战和淮海、渡江、广东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政治部青年部部长、组织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副政治委员。196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后历任昆明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76年到1987年任北京卫戍区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许 胜:(公元1931~今),河北迁安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

1945年任迁安县政府办事员。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师司令部参谋。参加了辽沈、平津、衡宝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团队列股股长、团副参谋长。1961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基本系。后历任师作战训练科科长,军军务处处长,师参谋长,师长,军长,济南军区后勤部部长,后勤学院副院长、政治委员,总后勤部副政治委员。是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055年被授予尉官军衔,荣获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许乐夫:(公元1922~1997年),山东临胊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

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参加八路军。

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入中国人民抗日寇政大学第一分校学习,后任山东省临胊县自卫团情报科长,新四军苏北军区连指导员,干事、新四军第三师营教导员,股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团政治处主任,团副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团政治委员。参加了辽沈、衡宝、广西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团政治委员,回国后,任空军师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沈阳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沈阳军区空军政治委员,北京军区空军政治委员。1988年2月13日任空军副政治委员,1988年4月兼任中共空军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校官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

1997年5月2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五岁。



许历农:(公元1921~今),安徽贵池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

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六期毕业、陆军参谋大学第一期毕业、政战学校第十四期毕业。

1966年晋升为陆军少将军衔,1974年晋升为陆军中将军衔。

1981年任金门防卫部司令。

1983年5月晋升为二级陆军上将军衔,1983年5月~1987年11月由金门防卫司令部司令升任国防部总政治作战部主任。

1987年11月14日转任推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主委,1988年当选国民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中央常务委员。

1993年发起成立了新同盟会,并担任会长。同年11月宣布脱离国民党,参加了新党筹备成立工作,并加入新党。后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国家统一委员会副主委。



许智宏:(公元1942~今),江苏无锡人。著名生物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校长,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

许智宏的专长是植物发育生物学、植物生物工程,1959年9月~1965年8月就读于北京大学生物系植物学专业;毕业后考取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生,随后即长期在该所工作;1979年8月~1981年9月先后在英国约翰依奈斯研究所和诺丁汉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983年12月~1988年10月任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副所长;1988年11月~1991年2月任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1991年2月~1993年10月任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所长;1992年10月至今任中科院副院长,1999年11月起任北京大学校长。

1998年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称号;1990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4年获英国Demontfort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1994年获香港大学荣誉教授;2000年获英国诺丁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获香港城市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



许志功:(公元1945~今),河北昌黎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

1964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党政干部基础科毕业,在职大专学历,文职二级。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任国防大学政治理论教研室主任。

1964年2月~1977年7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战士、排长、连政治指导员、营副政治教导员。1977年7月~1979年12月任解放军军政大学政治系哲学教研室教员。1979年12月~1986年1月任解放军政治学院学教研室教员(公元1979年3月至1980年9月在中共中央党校哲学研究班学习)。1986年1月~1990年6月任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正团职教员(期间:1987年9月~1988年7月在军事学院教员进修班学习)。1990年6月~1994年8月任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副局级教员。1994年8月~1995年2月任陆军师代理副政治委员。1995年2月~1997年1月任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副主任(正局级)。1997年1月~1998年4月任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副主任(副军职)。1998年4月~1999年12月任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主任(公元1999年7月晋升为正军职)。1999年12月~2003年7月任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主任。2003年7月起任国防大学副校长。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00年5月1日,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2003年7月被授予(由文职转为)少将军衔。2004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先后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十五部,发表理论文章七十余篇。主要代表作有:《列宁认识论通论》、《改革开放的哲学沉思》、《邓小平理论概论》等。荣获各级各类奖励二十余项,多次被评为全军、全国优秀教师。



许心文:(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中国军事科学学会高级研究员。

许凤林:(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北海舰队司令部副参谋长。

许仁宝:(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某基地政治部主任。

许声浩:(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后勤部副部长。

许志明:(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上海基地副司令员。

许纪文:(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上海基地司令员。

许大宝:(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兰州军区空军第四师师长。

许仁道:(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济南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

许传功:(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兰州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

许富俊:(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空军福建指挥所副司令员。

许国璋:(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第一五○师师长。

许文庆:(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五十五军四十四师参谋长。

许 颖:(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新编第三军十四师师长。

许长林:(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七十七军副军长。

许鸿林:(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山西省保安司令。

许思敬:(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陆军政治作战部主任。

许家仲:(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空军中将,台湾省空军副参谋长。

许伯州:(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国防部“第四厅副厅长。

许庆玱:(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国防部”法制司法规研审处处长。

许和平:(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国防部”军法局副局长。

许武贤:(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陆军第八军团第一四六师师长。

许乃权:(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陆军第十军团第一○二旅旅长。

许志陆:(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陆军航空特战部空骑第六○一旅旅长。

许用修:(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职务待考。

跟帖时间 2010-02-10 08:23:2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许氏的历史名人(一) -- 许 行:(生卒年待考),最早出现于史籍的许氏著名人物。

许行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思想家,他主张“贤者与民耕而食,饔飧(自理炊事)而治”,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农民的一种理想。他有学生数十人。



许 劭:(生卒年待考),汝南平舆人(今河南平舆)。三国时期曹魏国名士。

好评论人物,每月更换一名,时称汝南“月旦评”。他曾评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从此以后,这句话几乎成为曹操一生的定论,“一代奸雄”也成了曹操的代名词。



许 慎:(公元58~147年待考),字叔重;汝南召陵姬石乡许庄村人(今河南郾城)。著名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

汝南召陵,东汉时称万岁里,当时属于汝南郡召陵县,所以,《后汉书·儒林传》上说:“许慎,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人也。”

有关许慎经历的记载,资料非常缺,人们可以见到的文字只有《许慎传》、《说文解字·后叙》、《上〈说文解字〉书》、《汝南先贤传》等,所以,要考究许慎的经历,还必须借参于汉朝的有关传记及其典章制度、出土文物以及汉以来的有关资料和清儒的考证来推断。

许慎入学读书的年龄应该是在东汉永平四年(公元61年),此年许慎刚好满八岁。查考古籍,先秦、两汉时期的学生入学年龄大致都在八岁左右,汉朝学生入小学,以识字为主兼学六书,当时许慎读到的字书,应该是李斯的《苍颉篇》、赵高的《爱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可识字五千余;读完字书,在他十~十二岁这几年,又接着读《论语》、《孝经》,从十三岁开始读《五经》、周秦诸子百家学说和天文、数学、医学、史学等书。《后汉书·许慎传》上说许慎“少博学经籍”。这里的经籍,即指:“五经”和诸子百家、医药、天文、历算等。当时不少人专治一经,而许慎却兼学五经,并且有较深的研究,所以,当时的人们就称许慎“五经无双许叔重”。许慎的少年博学为他将来的著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十岁那年加冠礼,取字叔重。由于他才学过人,东汉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被汝南的郡守选拔为郡功曹,协助郡守办理全郡公务。许慎任职功曹,其工作是相当严肃认真的,据《汝南先贤传》记载:“许慎任职功曹,勤于政事,廉洁奉公,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因此,在公元79年,许慎便因为品德高尚又被推举为孝廉之士。许慎举孝廉之年,正值朝廷下诏,严加考核,选取贤能之时,许慎能够被察举,证明他有智能干,品学兼优。公元83年,许慎被召入京城,分配到太尉府,任职南阁祭酒,从事文书一类的工作。东汉时期,太尉、司徒、司空并称三公,三公是天子之股肱(辅助得力的人),许慎身居太尉府南阁祭酒要职,就足以说明他的才干和品德在当时都是非常过人的。许慎入京后,就从当时著名的经学大师贾逵为师,受读古文经,从此学业大进。他在公事和学业之间,就开始研究学问了。

《说文解字》的诞生,并不是偶然的,他是东汉的客观条件与许慎的主观条件相碰撞的结果。东汉时期,正是中国古文经与今文经争论激烈的时代,今文指隶书,古文指先秦六国的古文。因为记载文字的不同而分为古文经典和今文经典,这本来只是字体的不同,但是研究他们的人却分成了不同的学术派别,很自然的就形成了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今文经学派总是曲解文字,他们认为经书就是圣人之言,字字句句都蕴含着微言大义,大可经世致用,常常是断章取义,任意地引申比附;而古文经学派认为解说经书就应该根据字的意思,应该重视语言文字之学,树立它在经学上的崇高地位。为了纠正今文经学家的妄说,提高古文经的地位,就必须弄懂文字的结构、读音还有意义。因为许慎认为,先有文字,而后才有五经,文字是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尽管文字没有阶级性,但是在有阶级性的社会里,文字却是统治者维护他们统治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所以说:今文经学家曲解文字,必然要篡改经艺,这样很不利于王政。为了驳斥今文经学家曲解文字篡改经艺的说法,许慎立志要写作《说文解字》。

许慎渊博的学识和求是的精神使他这种志向变为现实,许慎在研究古文经学的基础上,开始撰写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由于他治学刻苦,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许慎完成了《说文解字》的初稿。《说文解字》草成后,许慎就誉满京都,由于他通达诸子百家著作,精通天文地理,几年后,就以太尉南阁祭酒校书东观。许慎在校书期间,涉猎更广,而且精深,当时,《说文解字》虽然已经草成,但是为了补充得更加完善,一直都没有定稿。

东汉元初六年(公元119年),全国有四十二处发生了大地震,还伴有大风冰雹、干旱,朝廷为了安抚百姓,稳定民心,就挑选三府、属下有能力的官员出补州官县令,在东观校书十余年的许慎被选中,受命任洨县(今安徽省固镇县)的县长。但是,由于许慎一生都致力学问,仕途陌生,不愿做官,便以年老体弱多病为由,回归故乡,他所惦念的仍是竭尽全力把《说文解字》一书审定告罄。功夫不负有心人,东汉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许慎耗费了三十余年的心血,终于在家中将《说文解字》一书撰就,并且经过反复的推敲、校正,遣子许冲献于朝廷。此后,他就在家乡及附近村庄授经教书。

许慎的一生,虽然说仕途平平,但著述颇丰,除了《说文解字》外,还有《孝经孔氏古文说》、《淮南子注》、《五经通义》、《五经异义》等。但是,《说文解字》则是许慎一生最经心用意之作,从完成初稿到修改补充定稿,前后花费了他半生的心血,由此不难看出,他治学的苦心和严谨。

许慎撰著的《说文解字》一书,是历代学者研究汉字演变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钥匙,被后世称之为“文宗字祖”、“字圣”、“无双”等。《说文解字》不仅是文字学巨著,也是语言学、音韵学巨著,是词汇史的要典,同时还是一部百科全书。因此,《说文解字》出世之后,便被历代学者所称引,并给以极高的评价。人们认为“读遍天下书,不读《说文解字》,尤不读也。”

《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的宽字典,它保存了大部分先秦字体以及汉代和以前的不少文字训诂,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比较系统地提出分析文字的理论,是中国语文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解说字义、辩识声读的字典,也是一千八百余年来唯一研究汉字的经典著作,是我们今天研究古文学和古汉语的必不可少的材料。如果没有这部书的流传,我们将不能认识秦、汉以来的篆书,更不要说到商代甲骨文和商、周的金文与战国时的古文了。因此,它不但过去对汉字研究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对现在和将来的汉字研究仍有巨大的意义。

《说文解字》的内容十分丰富,包罗万象,它的价值不仅限于解说汉字,研究汉字本身,关于东汉以前的百科全书,贡献很大。可以说《说文解字》是东汉末以前的百科全书。正如许慎的儿子在《上说文解字表》里面所说:“慎博问通人,考之于逵(贾逵),作《说文解字》,六艺群身之诂皆训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说文解字》吸取前辈的研究成果,成为一部研究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系统的专著,不但对于后人研究语言文字学、文献学是唯一的经典著作,就是整理文化遗产也都是不可缺乏的阶段。

《说文解字》不仅在体例上和过去的启蒙识字的字书不同,即在所收字数上,也比这些字书都多,如汉初把《仓颉》、《爱历》、《博学》三书合编为《仓颉篇》,共三千三百字。西汉末,杨雄的《训纂篇》共五千三百四十字,东汉贾鲂的《谤喜篇》共七千三百八十字。《说文解字》里面共收九千三百五十三字,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字,共一万五百零六字,比《谤喜篇》还多了一千九百七十三字。

不论《尔雅》对于汉字的训诂,《方言》对于汉语方言的研究,或《释名》的音训,《切韵》、《广韵》的声韵,无一不在《说文解字》的范围之内。

现在让我们就《说文解字》的创造性,结合他所保存的原始资料,来看它在汉字学史上的重要性。

《说文解字》创造了字典式的体例。被称为字典的鼻祖,也是中国第一部研究汉字的著作。《说文解字》的“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以偏旁分中的编制方法,一直成为编字典的一种主要体例。

《说文解字》总结小篆线条的规律,同时保存古文,籀文和小篆的原来面貌。

《说文解字》创造了“六书”的定义,并把“六书”具体化,因而保存了研究汉字发展历史和规律的资料。

《说文解字》通过小篆形体的分析,说明造字的本义,不但成为古汉语语音和词汇的宝库,并且保存了有关古代历史、文献、社会文化、经济的原始资料。

两千年来,《说文解字》是文字学上的首创之书,也是最有权威之书,它的作者许慎的名字与他的杰作成为后人阅读古籍,探讨古代文化,研究古文必不可少的桥梁和钥匙。

许慎是伟大的,他为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做出过卓越的贡献。他所编撰的《说文解字》对研究中国古文字学、古代汉语以及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具有重要的价值。《说文解字》不愧为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中的一块瑰宝,他所做的卓越贡献和历史业绩将彪炳千古,受到世代人民的敬仰。每一个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汉字,而许慎首开研究汉字之事,功莫大焉。



许 杨:(生卒年待考),字伟君;汝南平舆人(今河南平舆)。著名东汉水利家。

西汉末期,任酒泉都尉。王莽称帝后,隐姓埋名为巫医。

公元42年,汝南太守邓晨因其精通水利,任为都水掾,负责修复鸿郤陂(原有水利工程,于成帝时被毁)。

他根据地势高下,在四百多里的地区内,修建许多陂塘,灌溉农田达数千顷。

后被诬受贿,邓晨将其下狱,后放出,遣归,病卒。



许 劭:(公元150~195年),字子将;汝南平舆人(今河南平舆)。著名东汉文士、评论家。

少峻名节,好评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被称为“月旦评”。曹操微时,曾求其品题,劭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操大悦而去。及孙策平吴,劭南奔豫章而卒。《后汉书》称:“子将人伦,守节好耻。”



许 褚:(公元?~227年待考),字仲康;谯人(今安徽亳县)。著名三国时期曹魏将领。

容貌雄毅,勇力过人。东汉末,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筑坞壁,以抗拒农民起义军。

后归曹操,曹操见而壮之曰:“此吾樊哙也。”即日拜都尉,入为宿卫,从攻张绣、袁绍、马超等,皆力战有功,迁武卫中郎将。军中以褚力如虎而痴,号称“虎痴”。

文帝即位,迁武卫将军,都督中军宿卫禁兵,明帝时,进封牟乡侯。



许 逊:(公元239~374年),字敬之;汝南人(今河南汝南);原籍南昌(今江西南昌)。著名东晋道士。

弱冠从吴猛受三清法要。后举孝廉,官旌阳令,感晋室糜乱,弃官归。周游江湖,以道术为民除害。太康初,传说飞昇。宋封“神功妙济真君”。世称“许真君”,或称“许旌阳”。



许敬宗:(公元592~672年),字延族;杭州新城人(今浙江富阳)。著名唐初大臣、文学家。

幼善属文。隋末举秀才,为淮阳郡司法书佐。后参加李密农民起义军,任记室。

唐太宗闻其名,召补秦玉府学士,为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后历任著作郎、中书舍人、太子右庶子、中书侍郎等职。

唐太宗征辽,命他立于马前起草诏书,词彩甚丽,深受赞赏。

唐高宗时,历任礼部尚书、侍中、中书令等要职,赞助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诬陷贞观老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

曾监修国史,并参与编撰《晋书》、《永徽五礼》、《文思博要》、《文馆词林》、《瑶山玉彩》等书。其人颇有文才,然贪淫奸佞,修史时多凭个人爱憎,虚美隐恶,为世所讥。《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文集八十卷,巳散佚。《全唐文》录存其《麦秋赋》、《小池赋》、《竹赋》等文三十多篇;《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十七首,多为奉和应制之作,辞藻华赡,而内容空泛。



许 远:(公元709~757年),字令威,许敬宗之曾孙;杭州盐官人(今浙江海宁)。著名唐朝将领。

初为碛西支度判官。唐天宝年间为剑南节度从事。被诬贬为高要尉,后遇赦还。

安史乱起,拜睢阳太守,累加侍御史、本州防御使。与张巡固守睢阳一年馀。

唐至德二年十月,城破被俘。押至洛阳后,被叛军所杀。终年四十九。



许孟容:(公元743~818年),字公范;京兆长安人(今陕西西安)。著名唐朝大臣。

唐大历年间进士。唐贞元时任兵部郎中、给事中,曾上疏反对提升贪暴敛财之官吏。

唐元和初任尚书右丞、京兆尹,拒绝宪宗干预,拘捕借民钱不还的神策军吏,迫令偿还。后为吏部侍郎,东都留守。



许 浑:(生卒年待考),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陆(今湖北安陆),后迁居唐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著名唐朝诗人。

唐大和年间进士。历任当涂和太平二县令,监察御史、润州司马、虞部员外郎、睦州刺史、郢州刺史。性淡泊,与杜牧、李频、李远等友善。

其诗长于律体,尤善登临怀古、羁旅游宦之作,《金陵怀古》、《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汴河亭》等为其名篇,《咸阳城东楼》之“山雨欲来风满楼”,尤为家弦户诵之名句。

著有《丁卯集》二卷、《续集》二卷、《续补》一卷、《集外遗诗》一卷。



许尧佐:(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文学家。

德宗(李适)贞元中举进士、宏辞等科。曾官至太子校书郎、谏议大夫。著有传奇小说《柳氏传》。《全唐文》录其文六篇。许浑唐诗人。润州丹阳(今江苏省丹阳县,位镇江市东)人。字用晦,一作仲晦。文宗(李昂)太和间进士。官虞部员外郎,睦(今浙江省建德县,位淳安县东南)、郢(今湖北省武昌,现为武汉市)二州刺使。他自幼苦学而多病,喜爱林泉。其诗长于律体,多登高怀古之作。《咸阳城东楼》诗中“山雨欲来风满楼”较为有名。著有《丁卯集》。



许道宁:(公元970~1052年待考),长安人(今陕西西安)。著名北宋画家。

工画山水。初卖药于汴京市上,随药送画,声名日著。

后游历太行山,体验山水之雄奇。老年所作,峰峦峭拔,林木劲硬,山水清润,笔墨简洁,为时称赏。

张士逊赠诗有“李成谢世范宽死,惟有长安许道宁”之句。

绘有《渔夫图》、《秋山萧寺》、《关山密雪》存世。



许叔微:(公元1079~1154年),字知可;真州白沙人(今江苏仪征)。著名宋朝医学家。

宋绍兴年间进士。曾任集贤院学士,后人亦称许学士。

家贫,少孤。成年后精心研医。病者求诊,不论贫富,均细心治疗。

尤擅治仿寒诸证。著有《伤寒发微论》、《伤寒百证歌》、《伤寒九十论》,对张仲景《伤寒论》的内容有所发展。并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

公元1132年,他将自己的经验方及医案,按病分类,整理编成《类证普济本事方》(一作《普济本事方》)十卷。可供临床参考。另有《辨证》、《仲景脉法三十六图》、《翼伤寒论》等,已佚。

1955年商务印书馆将《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和《伤寒九十论》三书合订出版,题名《许叔微伤寒论著三种》。



许 衡:(公元1209~1281年),字仲平,号鲁斋,怀州河内人(今河南沁阳)。著名宋、元之际理学家、政治家和杰出的教育家,世称“鲁斋先生”。

许衡自幼勤读好学,因家贫无钱购书,常涉百里借书抄书。他天资聪颖,攻读中常向老师提出一些难以解答的问题,先后有三位老师以“吾非其师”而辞教。

金天兴二年(1233年),蒙古兵临新郑县(许衡出生地),许衡同众人从洛阳渡河往河阳(今河南孟县)返乡,时值盛夏,人们又饥又渴,见路边有一梨园,都争着摘梨吃解渴,唯独许衡独自静坐树下乘凉。有人劝他说:乱世梨园无主,摘几个梨吃有何妨。许衡说: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不久,许衡赴河北大名府讲学,由于恭谨执教,求学的人很多,并匾其斋为“鲁斋”,从此号称“鲁斋

先生”。

蒙古宪宗四年(公元1254年),忽必烈出王秦中,任命许衡为京兆(今陕西西安)提学,许衡让各郡县创办学堂,民生八岁,上至王公,下至庶民子弟,皆令入小学,十五岁俊秀者入大学。在教学中,他提倡启发式引导学生勤思考、多钻研,并特别强调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教育学生通晓礼义,懂得荣耻。

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许衡受命议事中书省,任职期间“不为利回”、“不为权屈”,有元朝“魏征”之称。他通过对历代和当代社会状况的分析,先后给忽必烈上疏五道奏章,主张实行汉法,对维护其统治,起到了巩固作用。

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许衡受命同太常卿徐世隆拟定朝仪,接着又同太保刘秉忠、左丞张文谦等一起议定官制,定出了中央集权机构的设置及其朝仪,减掉了一些不必要的 “冗长增置的台院”。元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许衡晋升中书左丞。当时,中书平章政事阿合马在朝擅权,想安排其子忽辛为枢密院佥事,掌管兵权,唯许衡妨意反对。许衡部国家事权无非是财、民、兵三项,今父典财民,子再掌兵权,不可。阿合马父子因野心未达,遂对许衡怀恨在心,挟嫌报复。许衡忿然不屈,以辞职表示抗议。

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蒙古正式改国号为元,元世祖开太学,召许衡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主持国子监。世祖亲自选择蒙古族子弟到国子监深造。

元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权臣屡毁汉法,诸生廪食或不继,许衡从政受阻,再次辞职相抗。

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许衡主持太史令郭守敬等人修定历法,经过近五年的努力,修成新历法,元世祖授名为《授时历》。这部历法确定一年为 365.2435天,和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所经历的实际时间只差二十六秒,与公元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世颁布的当代世界上通行的《格里高利历》是一致的,但却比它要早三百年。

许衡一生以从事教育为乐,在其二十七年仕途生活中,刚直不阿,不附权势,八次被诏入朝作官,又八次辞归故里,躬耕桑农。

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农历3月,许衡在家乡病故,终年七十三岁。



许夫人:(公元1252~1282年),女,本名陈淑桢,南宋兴化籍闽广招抚使陈文龙之女,因嫁给许汉青为妻,故俗称“许夫人”。著名元初畲民起义英雄。

许夫人自幼喜着男装,平时喜击剑弄铁丸,有穿柳贯风之术,且学得少林轻功。有一次与许汉青结伴到山中打猎,偶得一雌雄双宝剑,精莹皎洁,锋利无比。据说是周时所铸,历时二千年许。许夫人秘藏之,不轻意示人。每逢月明之夜,便于庭院中把玩,左右盘旋,上下飞舞。倘若观者以豆撒之,以水撒之,不能近身,可见功夫之纯熟。

宋景定年间(公元1260~1264年),因家故,奉翁姑命,举家徙清源军仁和里鳌头境许宅巷(今晋江东石镇区),职司漕运,泛舟举帆。不过几年,令夫许汉青家资百万,帆樯林立于龙江澳,放舶诸蕃,射利颇多。

宋末,贾似道弄权,国势衰危。宋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临安失守后,元兵直驱南下,张世杰、陈秀夫拥宋帝南逃,总兵刘洙偕许汉青驾舶勤王。烽火之中,汉青为宋王朝捐躯,许夫人强忍悲哀,于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农历7月,与族弟陈吊眼率畬汉义军佐张世杰部,攻打盘踞泉州之叛臣蒲寿庚。义军兵分数路猛击。于激战中,许夫人手执双剑,身先士卒,打得蒲军七零八落,丢盔弃甲。蒲寿庚闭城后,暗中遣人求于元将唆都,唆都得讯后,遣兵解围,寿庚方保命。随之,元军进逼广东浅湾,张世杰为保浅湾,而撤泉州之围。是年农历11月,元主帅刘深以舟师攻浅湾,危急关头,许夫人以身许国,与元后交战于百文埔,以一当百。

宋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农历11月,许夫人率军转战闽北、建宁、政和等地,并与黄华等军共组头陀军,联合作战,屡败元军。次年宋溃后,许夫人与族弟陈吊眼所率五万畬汉义军,于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农历8月15日夜,攻陷漳州城,杀死招讨傅金和、万户府知事阙文兴,大长畬汉军威。自此,畬汉义军兵员增至十五万,连寨五六十,据守险要。元军数度来犯,不得其果,元朝廷震惊,就于许夫人与陈吊眼率兵众二度攻克漳州城之后,元帅完者都高兴率军入闽,先以大军压境之势,逼使黄华义军屈服降元。并授其为征蛮副帅,与完者都高兴同列。

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冬,在叛将黄华向导下,元军攻破十五寨,逼使许夫人与陈吊眼走千壁岭。高兴假意与其谈判,登上半山腰,许陈不知是计,毫无戒备,不幸遭擒。

元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农历3月9日,许夫人与族弟陈吊眼为宋捐躯于漳州城。

于今诏安太平乡有一山岭,称陈吊岭,系当年义军屯兵之处。晋江东石乡民为纪念许夫人之忠烈,于许宅巷立宫祀之,表曰“东宫夫人”。



许有壬:(公元1287~1364年),字可用;汤阴人(今河南)。著名元朝大臣。

延祐进士,授同知辽州事。历事仁宗至顺帝七朝,先后任吏部主事、监察御史、两淮都转运盐司使、奎章阁学士院侍书学士、中书参知政事、中书左丞、翰林学士承旨、集贤大学士兼太子谕德等职。

《元史》称其为官刚正,“绝不为巧避计,事有不便,明辨力诤,不知有死生利害,君子多之。”著有《至正集》,《圭塘小稿》等。



许自昌:(生卒年待考),字玄佑;吴县人(今江苏苏州)。著名明朝戏曲家、藏书家。

官至中书舍人。建别墅“梅花墅”为起居、读书之所。喜聚书,贮书连屋。

子元溥,好学,读书其中。陈继儒赠诗有“青山解绶修僮约,红袖焚香捧道书”之句。又好刻书,刻有韩、柳文集及《太平广记》等。长于戏曲、传奇创作。工乐府。所作传奇今知有八种,现存《水浒记》、《桔浦记》、《灵犀佩》三种。另有《樗斋漫录》、《捧腹录》、《诗抄》等。



许天赐:(生卒年待考),闽县人(今福建闽侯)。著名明朝官吏。

明朝弘治年间进士,为官刚直不阿,著有《黄门集》。



许孚远:(生卒年待考),浙江德清人。著名明朝大臣。

明朝官至南京兵部左侍郎,著有《敬和堂集》。



许自昌:(生卒年待考),吴县人(今江苏苏州)。著名明朝文学家。

好奇文异书,作传奇《水浒记》、《灵犀佩》等,另著有《樗斋诗钞》、《樗斋漫录》、《捧腹编》等书籍。



许鸿磐:(生卒年待考),山东济宁人,清朝历任安徽同知、泗州知州,作品有《方舆考证》、《西辽记》等。



许乃济:(公元1777~1839年),字叔舟,号青士;浙江仁和人(今浙江杭州)。著名鸦片战争时弛禁派代表人物。

清嘉靖年间进士。曾在广东任按察使近十年,维护鸦片走私贸易。继任光禄寺卿,太常寺少卿。

公元1836年6月,在清政府内部发生了对鸦片严禁和弛禁的激烈论争。他代表弛禁派上《鸦片烟例禁愈严,流弊愈大,应亟请变通办理折》,公然说鸦片无害,主张除禁止官吏、兵丁吸食外,毋须禁民间贩卖吸食。提出禁烟无用论,主张取消一切禁令,准许鸦片进口照药材纳税,使鸦片贸易合法化。甚至提议“宽内地民人栽种罂粟之禁”,准许公开买卖和自种鸦片,以解决财政困难。

他的弛禁论遭到严禁派猛烈抨击。由于鸦片贸易直接危及清政府的财政和兵源,道光帝于1838年10月将他革职。



许宗扬:(生卒年待考),广西人。著名太平军将领。

曾随石达开赴皖,后又随韦昌辉杀杨秀清。

许宗扬在军中被称为许十八,或曰,本天地会众也。初为御林侍卫,清咸丰三年(太平天国癸好三年,公元1853年)农历3月至天京,升殿左七指挥。农历4月,许宗扬从朱锡琨、黄益芸等扫北,初十日,至六合,夜宿城外小河,火药失火,为敌所乘,益芸焚死,锡琨北走,合林、李大队,宗扬与林绍璋等收合左右军余众返天京。农历8月从翼王西征,入安徽,克建德、东流等处;农历11月调返天京。

清咸丰四年(太平天国癸好四年,公元1854年)农历3月,农历4月以功授恩赏丞相。许宗扬升冬官又副丞相,奉东王诰谕,与曾立昌、陈仕保督十五军援北。

清咸丰五年(太平天国癸好五年,公元1855年)农历2月,至砀山,立昌、仕保等渡河而北,许宗扬所部二、三千人,本受命为殿,未渡,闻清师围庐州急,遂南归。或曰,许宗扬亦渡河,至临清,与曾立昌同攻小南门,破城而入,未知孰是也。

军覆,曾立昌、仕保死,许宗扬独生返,论罪,收入东牢。农历9月,赦出,命与北殿承宣张子朋督战船从燕王而西,戍田家镇。未几,授北殿右二十承宣。

清咸丰七年(太平天国癸好七年,公元1857年)农历7月,天京变起,许宗扬在江西,从北王韦昌辉夤夜入京,廿七日,围屠东王阖府。或曰,许宗扬挟褫职之恨,援柱先登,亲缚东王戮之,史事微茫,不可详考也。

其后许宗扬不知所终。



许 楣:(公元1797~1870年),字金门,号辛木;浙江海宁人。著名清朝货币理论家。

清道光癸巳年(公元1833年)进士,官户部主事。

著有《真意斋随笔》、《真意斋诗存》、《真意斋文集》、《钞币论》。以《钞币论》影响最大。

其兄许梿(公元1787~1862年),字叔夏,号珊林,癸巳进士,首为《钞币论》写序并加按语,成为该书重要组成部分,故《钞币论》可视为许氏兄弟合著。

《钞币论》刊于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是为批驳王瑬的《钱币刍言》而作,批判名目主义货币理论和无限制发行货币、铸大钱、搜刮民财以“足君”的主张。



许景澄:(公元1845~1900年),原名许癸身,字竹筠;浙江嘉兴人。著名清朝外交官。

清同治年间进士。初授编修,后以“明习时事”(《清史稿》),历任驻法、德、意、荷、奥五国公使及俄、德、奥、荷四国公使。

他曾参与筹划海防,购买军舰,中俄西北边界谈判,并挫败意大利强租浙江三门湾等外交事务。清官至总理衙门大臣兼礼部侍郎。

清光绪二十六年反对围攻外国使馆和排外宣战,违忤慈禧太后,被处死。

著有《许文肃公遗稿》、《出使函稿》等。



许雪秋:(公元?~1911年待考),本名许梅;广东海阳(今广东潮安)。著名华侨资本家、资产阶级革命家。

许雪秋生于新加坡华侨富商之家,受友人影响,服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之说。

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以包筑潮汕铁路名义,拟广招工人,在潮州起义。事泄后,因同人被捕,赴海阳县自首,并力辩其枉,县令以“富家子宁有此事”俱获释。

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在新加坡加入同盟会,被孙中山委任为中华革命军东江都督,在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5月发动潮州黄冈起义,失败后去香港、新加坡。同年10月又谋于汕尾发动起义,因接送枪械失误未成。

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许雪秋企图再次举行起义,因经费无着落,对同盟会总部颇有怨辞。后陶成章在南洋各地以光复会名义活动,别树一帜,他亦加入。武昌起义后,因广东组织南路进行军,攻克潮汕,后为清政府降将吴祥达杀害。
许广平:(公元1898~1968年),女,原名许霞,笔名景宋,鲁迅夫人;广东番禺人。著名近现代妇女运动先驱。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后,许广平随母亲迁居澳门,在澳门读小学。

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入读天津直隶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她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参与编辑《醒世周刊》。

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曾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学生会总干事身份领导该校学潮。

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考入北京女高师国文系,(公元1926年)毕业返穗,任省立女子师范学校训育主任。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鲁迅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导主任兼文学系主任时,许广平为其助教。10月与鲁迅抵沪,与鲁迅结为夫妻。此后协助鲁迅从事斗争和创作活动。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10月鲁迅逝世后,承担整理出版鲁迅著作的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在沪参加抗日斗争。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抗战胜利后,致力民主运动,曾任上海妇女联谊会主席和《民主》周刊撰稿人。

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经香港赴东北解放区。次年9月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政务院副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和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妇联副主席、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等。

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在广州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抗战胜利后参加爱国民主运动。1949年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秘书长、全国妇联副主席等职。

1968年3月在北京病逝。著有《鲁迅回忆录》、《两地书》、《欣慰的纪念》、《关于鲁迅的生活》等。



许地山:(公元1893~1941年),名赞堃,字地山,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许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

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

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期间与翟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运动”前后从事文学活动。

1921年1月,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十二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了《小说月报》。

1922年往美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民俗学等。

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

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

“皖南事变”发生后,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后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道学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



许 光:(公元1911~今),又名许火良,辽宁庄河南尖镇潮河沿人。著名美籍华裔学者、人类学博士。

许光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社会系后,考取了庚款公费生,留学英国伦敦大学文化人类学系。

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取得文化人类学博士学位后,曾返回正置抗日战争烽火中的祖国,在华中大学和云南大学任教,并在西北、西南从事文化人类学考察活动。

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以后,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康乃尔大学和西北大学讲授人类学,历任讲师、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和系主任。

因为他的独特贡献,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当选为美国人类学会副会长。



许德珩:(公元1890~1990年),原名许础,字楚生。江西德化人(今江西九江)。九三学社缔造者。

祖父是中医,父亲在书院任教。他从六岁起在家馆中读书启蒙,后入私塾,十六岁到县城同文书院学英文和数学,因家贫无力住宿只好走读,每日往返二十公里,锻炼了意志和体魄。

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许德珩考入新建的九江中学堂,经从日本留学归国的教师介绍,秘密加入了反清革命组织“同盟会”,并冒着风险剪了辫子。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他加入了军政府的宪兵队,不久,又任九江都督李烈钧的秘书。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许德珩流亡上海,随即考入中国公学,翌年,又考入北京大学。

在北大期间,许德珩靠课余做翻译挣的每月十块大洋维持生活。他愿意听陈独秀、李大钊的课。

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3月,他和邓中夏等发起组织了北京大学平民讲演团,成员有三四十人,毛泽东也是其中之一。同年5月2日,许德珩得知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的消息,马上召集北京各校学生代表开会,翌日晚上决定上街游行。他本人负责起草了各校学生的联合宣言。因临时找不到白布,许德珩便把床单撕成条条书写标语、口号。5月4日上街游行当天,许德珩因起带头作用,在北京大学的被捕名单中居首位。经各界营救,三天后,北洋军阀被迫释放了他们。此后,他又到津、宁、沪等地宣传,翌年1月,赴法国勤工俭学。

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他考入巴黎大学社会学系,在接触众多的思想流派中特别注意研究马克思主义。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初,许德珩回国应聘广州中山大学,因讲授社会主义被国民党右派列入黑名单。4月,他去了当时的革命中心武汉,应恽代英之约在中央军校任政治教官,后任第四集团军总政治部代主任。武汉政府反共后,他掩护许多共产党员脱险,不久,便脱离官场,先后到上海、广州和北平的一些著名大学任教,仍讲授社会主义和唯物辩证法。

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在北京大学任教授的许德珩又大力宣传抗日救亡,讲演时痛斥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曾被国民党宪兵逮捕。后来,他到张家口支持冯玉祥组织抗日同盟军,回北平后,又根据共产党地下组织的要求,推动学生发起“一二九运动”,学生游行时,他同妻子劳君展一起在寒风中走在前面,衣服被警察的水龙喷透而结了冰。

全面抗战爆发后,许德珩奔走于大后方,以社会知名人士身份担任了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在会上他怒斥汪精卫等投降派,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成为民主人士的旗帜。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的这一天,他召集在重庆的科技、教育和文化界人士举行民主科学座谈会,正式成立了“九三座谈会”。同月,他们夫妇又到重庆红岩村与五四时期的旧友毛泽东会面,得到鼓励后,把这一座谈会发展成一个政治性组织九三学社,成为国内著名的民主党派。

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许德珩回北京大学再任教授,并把九三学社中央迁到北京,积极支持和参加反饥饿、反内战运动。新中国举行开国大典时,他作为九三学社的代表登上了天安门。

全国解放后,许德珩长期担任九三学社主席,至1988年才改任名誉主席。学社的成员由开始时的百余人发展到六万人。许德珩还担任过水产部部长,任过政协副主席和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79年,他以九十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2月以一百岁高龄在北京逝世。

许德珩生命的百年历程,正处于中国近现代历史巨变的时代。他少年时便接受了同盟会的民主思想,投身反对封建帝制的斗争。无情的事实却向他说明,辛亥革命后国家黑暗依旧,旧式民主革命无法救国救民,这促使他苦苦追求新的真理。许德珩留学西欧七年,在众多的思想流派中感到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回国后,他虽然没有能加入共产党,却翻译了《哲学的贫困》等马克思主义著作,成为在国内宣传社会主义的先驱者之一。

更可贵的是,许德珩在追求科学民主时不仅是一个书斋中的研究者,更是一个革命斗争中的实践者。近代中国有两次影响最大的学生运动——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前者传播了新文化并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后者推动了全民族抗战的到来。在这两次运动中,许德珩都是重要的鼓励者并走在游行的前列。直至晚年,他仍胸怀加入共产党的真挚渴望,并终于如愿以偿。这不平凡的人生轨迹,也显示出近代中国立志救国救民并追求进步的人们的必由之路。

许德珩在五四运动前的1918年,便与北京大学进步同学发起组织学生救国会,并南下各大城市,与各地的学生运动代表人物张太雷、恽代英、张闻天、沈泽民等建立了联系,还到孙中山住所求见并受到鼓励。1919年5月4日当天,他鼓动学生上街并冲在前面,到达卖国贼曹汝霖家,同学们冲破警察的拦阻蜂拥而入,一个同学还点火把赵家楼这座房子点燃。赶来的大队军警诬称学生杀人放火,有三十二个学生被捕。许德珩和另外一人被当成“煽动者”,备受警察虐待,被捆在拉猪的手推车上押进牢房。在臭气熏天的监狱中,许德珩以无畏的气概吟诗一首,表示了不怕杀头的决心。

当了教授之后,许德珩一直支持学生的爱国救亡运动。三十年代在北平时他为此曾被捕。营救他出狱的杨杏佛随后又被国民党特务在街上暗杀。许德珩却不顾危险,继续奔走,游行时也同学生走在一起。1948年3月,北京大学发生学潮时,国民党青年军在红楼对面架起机枪,并开来铁甲车准备镇压。此时,正在家养病的许德珩得知后,马上抱病赶来向学生发表讲演,鼓励学生起来革命,激起了全场雷鸣般的掌声。在“团结就是力量”的雄壮歌声中,学生们簇拥在他周围,保护他在枪口下安全离开会场。1949年初,解放军进入北平时,他又出现在学生欢迎队伍中,在热泪盈眶中发表了激动人心的讲话。

1927年初,许德珩回国后,就找到自己北大的老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陈独秀,以及老朋友恽代英等,讲述了自己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追求,还向组织上正式提出了入党申请。1932年在北平时,面对国民党宪兵、特务到处抓人、杀人形成的白色恐怖,许德珩又向地下党秘密提出了入党申请。当年,党组织都鼓励他追求进步,不过鉴于他在社会上的影响和其他原因,认为他还是留在党外为好。1936年秋,北平地下党有人去陕北,许德珩得知后便买了些火腿、怀表和布鞋带给老友毛泽东。11月初,毛泽东回信说:“我们与你们之间,精神上完全是一致的。”在严峻的斗争中,党组织长期把许德珩视为党外同志。

1962年,许德珩又一次提出入党申请,中央考虑到他是民主党派负责人等原因又未同意。1979年春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一派大好形势下,许德珩又向党组织提出:“我唯一的愿望,就是在我身后能追认我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央统战部负责人当即说:“你不加入党组织,我们也没有把你当作外人”。随后,经邓颖超、乌兰夫介绍和中央批准,许德珩终于实现了五十二年来的愿望。

百岁老人许德珩,曾是五四运动的先锋,又是九三学社的发起者和长期的领导人,一生都在为民主科学而奋斗。他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时间长达五十二年,在九十岁时终于实现了入党的愿望,树立了一个由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者的榜样。



许继慎:(公元1901~1931年),原名许绍周,字旦如,号谨生,安徽六安土门店人。中国工农红军杰出将领,军事家。

1921年4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许继慎才华出众,思想敏捷,善于言辞。

曾任安徽省学生联合会常委兼联络部部长,参与领导爱国学生运动。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是该校青年军人联合会骨干。

毕业后任排长、连长、学生队队长、团代理党代表,参加了第一、第二次东征。1926年任叶挺独立团第二营营长,参加北伐战争中攻打平江、汀泗桥、贺胜桥等战役,身负重伤仍坚持指挥战斗。后升任团参谋长、团长。汪精卫武汉国民政府叛变革命后,曾以独立师师长的职位作为诱饵,妄图策动许继慎叛党,被他断然拒绝。

1930年春被党中央派往鄂豫皖苏区,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军长。临行前,他向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表示:此去必为革命为人民同蒋中正国民党反动派决一死战,坚决完成党交给的光荣任务。他领导了整编鄂东北、豫东南、皖西三块根据地红军的工作,实现了鄂豫皖红军的统一领导和指挥。此后,他指挥红一军英勇作战,相继取得英山、四姑墩、光山、金家寨、香火岭等战斗的胜利,巩固和扩大了鄂豫皖苏区。

1931年1月红军第一军、第十五军合编为红四军后,先后任第十一师、第十二师师长。率部取得双桥镇大捷,获鄂豫皖红军首次全歼国民党军一个师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一次“围剿”。此后,他坚决反对张国焘提出的远离苏区、冒险进攻的错误军事行动方针。1931年在“肃反”中遭非法逮捕后,始终坚持原则,对党赤胆忠心,11月在被诬杀于河南光山新集。

1945年中国共产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为许继慎平反昭雪,恢复了党籍,被追认为“为党为国捐躯的人民军队的杰出将领”。

1989年11月29日,许继慎被中央军委确认为三十三位中国无产阶级军事家之一。许继慎将军陵园占地四百平方米,前方树有许继慎的铜像,高两米八,底座为黑色大理石,徐向前元帅提有“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军长许继慎同志之墓”的碑文。陵园内还有事迹陈列馆等建筑及设施;苍松环绕,翠柏织荫,鲜花竞艳,庄严肃穆,是游人寄托哀思、凭吊流连的绝佳场所。



许世友:(公元1905~1985年),河南新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

1926年在国民革命军第一师任连长,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8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黄麻起义。

大革命时期,参加农民革命运动,担任泗店区六乡农民自卫队队长,参加了镇压土豪劣绅和反击地主武装反扑的农民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三十一师班长、排长、营长,红四方面军第十二师三十四团团长,红九军副军长兼二十五师师长,红四军军长,红四方面军骑兵司令员。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寇政大学校务部副部长,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副旅长,山东纵队第三旅旅长,山东纵队参谋长,胶东军区司令员。为山东敌后根据地的创建作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东线兵团司令员,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率部参加了莱芜、孟良崮、胶东保卫战等重大战役,之后率部进军津浦路,参与指挥了济南战役、青岛战役、长山列岛战役,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山东军区司令员,1953年3月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回国后,1954年2月任华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同年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5年3月任南京军区司令员,1959年9月任国防部副部长兼南京军区司令员,1973年底任广州军区司令员,1980年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九、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在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

1985年10月22日因病在南京逝世,终年八十岁。著有《我在山东十六年》、《我在红军十年》、《许世友回忆录》等。

附_周恩来与许世友“赌酒”:

许世友将军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不仅骁勇善战而且爱酒如命,和酒结下了一生不解之缘。就在许世友生命临近最后的时刻,他示意守在病床前的女儿,要出去见见阳光。女儿伤心的问医生又没有什么办法让他站起来一次,医生犹豫的说:“除非给他一杯酒”,可见,酒对许世友的特殊作用。在他去世的前一天,就是靠着一杯酒的神奇力量使久卧病床的他奇迹般的站了起来。最后,倒在醇香的酒液中,直到一生的尽头也没有离开酒。

周恩来能喝酒。为了工作平时不喝酒,为了工作也可以连续喝下大量的酒。周恩来喝酒的故事太多了,充满迷人的魅力,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是与许世友将军的一次“赌酒”。许世友这位传奇式的将领,把喝酒作为看人老实不老实、豪爽不豪爽的重要标志之一。特别是盛年时,桌子中间放个大空碗,叫做滴酒罚一碗。他身后立一名卫兵,叫做监酒,不但监视谁耍滑,而且具体执行罚酒任务,和许司令同样级别的上将,卫兵也敢动手得罪,叫做“各为其主”。一些吃过苦头,被强迫吃罚酒的将军免不了说出去,免不了有人向总理告状诉苦。周恩来善于处理各种最复杂的矛盾,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比如许世友,除了毛主席,等闲人说了话他不会老实听;他性烈如火,连全军敬畏的彭老总都说要让他三分。对于这样的同志,单纯批评不解决问题,劝说效果也不大,说轻说重也不好把握。但是,总理心里有数,这种有着特殊经历的义气深重的人,一旦心服,他会说到做到。于是,当许世友将军到北京时,周恩来向这位嗜酒的司令员发起了“进攻”:“许司令哪,晚上没事我请你喝酒。”周恩来亲切邀请。

“没事,我没事。”许世友两眼大放光彩。他本来就崇敬周恩来,本来就喜欢结交酒友,并且也久闻总理善饮;如今听说邀请,真有些“受宠若惊”,搓着两只大手不知该怎样回报总理,终于冒出一句:“下次我想法给总理打只豹子!”

晚上,许世友满心激动地如约赴宴,周恩来已经迎在小餐厅门口,拉住他的手说:“许司令,今天我们是小范围宴请,尽可随便。”真是小范围。入席一看,只有周恩来和他,再无第三人。要说有第三人,那就是上菜的服务员。上来四盘菜就站到一边不动了。

周恩来朝服务员吩咐:“上茅台。”他望着许世友问:“听说南京有四大喝,哪几个呀?”

“王平、江渭清、聂凤智和我。”

“我听说你是排第一的,你们四个到底谁酒量大些?”

许世友憨然一笑:“算我大吧。”

“南京你行,在山东你不行吧?”

“怎么不行?”许世友这一生,怕人激,怕人说不行,谦虚话一句也没有了:“我打遍山东无敌手。”

“你是说打仗吧?”

“打仗打赢了,打进济南府,喝酒也没输过。”

“打仗我信,喝酒我不信。武松十八碗酒,山东人豪饮。”

“总理你别不信,”许世友起急了,“喝酒我从来没遇过对手。”
服务员已经上来酒。周恩来不等服务员斟酒,用手接过酒瓶放桌上,用怀疑的眼神望着许世友笑:“许司令是老实人,我听人说,就是喝酒不老实,喜欢吹牛。”

“啊,总理,这是谁说的?妈了个×的我找他…”

周恩来连连作手势,把“一激一跳”的许世友稳住,笑得平静,说得平静:“现在你去哪儿找啊?这样吧,我们两个人喝,看看许司令能不能比我多喝…”

“总理,这,这怎么行?”

“连我都喝不过?”

“我怎么喝不过?”许世友着急又为难,“我怎么能跟总理赌酒呢,总理不信,另找个能喝的来…”

“喝酒不论官大小,只论酒量大小。世友同志,你要是喝不过我,那就是吹牛。”

“我要是喝不过总理,我、我…”许世友真被激起来了,脑袋晃动着朝前倾,像要在桌上寻找什么,终于找来一句话:“我给总理磕三个响头!”

“这不行,我不会磕头。”

许世友好像已经赢定了,粲然一笑:“我哪敢叫总理磕头呀,我只要总理说一句话:许世友喝酒无敌手,一点不吹牛。”

“好,看你吹牛不吹牛。”周恩来亲自给许世友斟酒。

“不要斟酒,”许世友拿过酒瓶,豪气十足,先声夺人:“这瓶是我的了,总理你自便。”

周恩来注目许世友,微微一笑,转向服务员:“怎么办?再给我拿一瓶吧。”

一瓶对一瓶,服务员帮忙启封开盖。

许世友立起身,像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总理,我敬你,立地三杯。”他连干三杯,显示地倾倾空杯,坐下来,竭力显出毫不在意的样子。

周恩来一直平稳安静,好像早忘了赌酒的事,一边吃花生米,一边慢斟慢饮,仔细品尝着酒香,并且不忘聊天。时而问问部队情况,时而很动感情地回忆往事。许世友却时刻不忘赌酒的事,这事对他关系重大,关系到吹牛不吹牛,老实不老实。他不会慢斟慢饮,歇口气,干两杯,再歇歇,再干两杯,并且总是要在周恩来望着他的时候用大幅度动作来完成。一句话,他不仅是喝酒,更是叫周恩来“看酒”,看看许世友是怎样一条汉子!

“总理,干了!”许世友将酒瓶子垂直向下,晃一晃,只晃下一滴酒。杯子垂直倾下,喷喷有声,杯子干净了。他响亮地咂一下嘴,将空瓶空杯放桌上,很文明地轻轻一放。虽然脸全红了,却尽力不喘大气,轻松地望着周恩来。

“哦,我落后了。”周恩来拿起自己的酒瓶,朝杯里倒酒。这时,许世友忽然吃惊地睁大了眼:那酒瓶居然也成垂直,流出的酒只剩少半杯,又被周恩来不忙不迫津津有味地一吸而尽。该不是见鬼了?许世友一脸狐疑。他轰轰烈烈喝干一瓶,周恩来不显山不露水,吃着聊着也喝干一瓶。会不会有假?可是千真万确是原装原瓶当场当面启封开盖啊,这还假得了?许世友像面对大海,突然感到深浅莫测,信心动摇了。

“许司令,用你们练武人的话,咱们点到为止,好不好?”周恩来才是真正的面不改色心不跳。

“不行,总理,喝一半怎么算好?”瞬间,许世友的酒劲涌上来了,豪兴大发地朝服务员嚷嚷:“去,再拿两瓶茅台。”

“我看点到为止吧?”周恩来再劝。

“不行,总理请客不叫喝好可不行。”许世友解开衣扣,“大干一场”地朝服务员喊一嗓子:“拿酒去!”

服务员朝周恩来望。周恩来略一沉吟,大概是估量一下酒量,他办事历来谨慎,终于点点头:“那好,再拿两瓶。”服务员又上来两瓶茅台。

“许司令,你拿一瓶。”周恩来慢条斯理嚼花生米。许世友脸上曾经闪过的一丝狐疑躲不过他。

许世友自己开瓶,嗅一嗅,狐疑尽消,多几分尴尬,好象已经败了一场似的。“都一样,我随便。”许世友勉强作出不在意的样子,拿过一瓶朝杯里倒。

周恩来仍然是边吃边聊,慢斟慢饮不停杯。许世友仍然是干两杯,歇歇气,再干两杯。两个小时后,许世友终于干掉第二瓶。他不再喊酒,只是摇晃着身子看周恩来。周恩来不说什么,将酒瓶朝酒杯垂直起来:那瓶子早空了。

“服务员同志,再拿两瓶来。”周恩来声音像往常一样柔和、礼貌,“看样子许司令还能喝。”

许世友笑笑,笑得艰难,笑得僵硬,好像脸上的肌肉麻木了。他的眼皮耷拉下来又竭力掀上去,又耷拉下来又勉强掀上去,目光茫然朦胧。服务员第三次上来两瓶茅台,抿着嘴忍笑不住,看看周恩来又看看许世友。这次是周恩来动手开瓶。

“许司令,你要哪瓶?”他柔和地问。

没有回答。许世友点点头,大概想说“随便。”但他那粗壮的身体却不由自主地仰靠着椅子往下滑,往下溜。他想坐起来,可心有余力不足,不挣扎还好,一挣扎滑落更快,一下子滑到了桌子底下。周恩来似乎胜了,那种酒意便一下子涌上来,用豪迈兴奋的动作哗哗地斟满一杯酒。直到酒溢出杯沿,才停下来,举起杯,身体也随着站立起来,说:“许司令,起来,站起来。当兵的,活着干,死了算,砍掉脑袋不过碗大个疤。英雄喝酒,狗熊喝水,我请你喝酒你连面子也不给?太不仗义了吧…”说着,一口干掉杯中酒。

这些话语都是许世友以往劝酒的常用语,今天被周恩来一一搬出。可许世友却无法“英雄”、“仗义”、“给面子”了。他粗粗地喷口酒气,说:“输了!我,我给总理磕——头!”

周恩来一把扶住许世友。他也喝到了极限,站立不是很稳,却以极大的毅力保持着清醒。

“总理,我,我许世友,服了。今后,你,你指向哪里。我,我就打向哪里…”

“又胡说。毛主席指向哪里,我们就打向哪里。”

“对,对对。”许世友大事上还没糊涂,望着总理重新说:“总理,叫,叫我死,我,就不活。我听总理的。”

“那么我告诉你,喝酒不能强人所难。桌子上不能放空碗,身后也不能站个监酒的。同志朋友间高兴了,一起喝点酒,本来是好事么,你强人所难不是伤和气吗?”

“我,我听总理的。”

“人酒量有大有小,不要自己能喝就认定别人也能喝。不比当年了,人过五十岁,身体素质下降,再那么乱喝要闹出事呢。你也一样,以后喝酒不许超过六杯,半斤。”

“我,我自己喝,不,超过半斤。”

后来,周恩来对许世友的孩子们也交待过,让他们监督劝说父亲,喝酒不要超过六杯。许世友基本作到了。偶尔逢了热闹场合,多喝几杯也不忘解释:“总理叫我自己喝不要超过六杯,今天是大家一起喝,多喝两杯就多喝两杯,不是我自己喝嘛…”

附_许世友为何土葬?

火葬不首肯,治病不上京。

1985年10月22日,一代名将许世友在南京军区总医院八病区告别了尘世,终年八十岁。北京医疗条件那么好,许世友将军为何不愿去呢?当时,许世友将军就十分清楚自己肝癌的凶险,他怕到了北京,就回不了南京,更回不了他的新县老家,那么,又怎么能实现他逝世后土葬的愿望呢?对承办许世友将军的丧事,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均未涉及遗体究竟是土葬还是火化?当时除少数落后地区外,全国都禁止了土葬。南京军区的上上下下都知道,许世友将军遗体的处理是特殊的、例外的。那还是在1956年,在中南海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期间,中央领导默默地传阅着一份关于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实行火葬的《倡仪书》。当时,在这份《倡仪书》后面签名的有: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康生、刘少奇、周恩来、彭真、董必武、邓小平…不久,中共中央召开八大。当《倡仪书》传到许世友将军手中时,他不仅没有签名,还找到毛泽东,表示自己对火化的不理解。许世友将军是个出了名的孝子。这一点已闻名四邻。而每当许世友将军自己做错事,便会跪在母亲面前,痛哭流涕认错。许世友将军自参加红军后,睡梦中常常因思念母亲而泪流满面。他的部队两次路过敌占区的家乡,他都冒险回到家中探母。

1952年许世友将军担任山东军区司令员,他请假回家看母亲。此时,离他1932年那次回家,母子二人已经有二十年没有相见了。那天,许世友将军翻身下马,见自家的门口走着一位老婆婆,衣衫褴褛,灰白的乱发犹如一堆乱草窝,脚上穿着露出脚趾的破棉鞋,身上背着一捆柴。许世友将军在那苍老的脸上寻找着二十年前的记忆,却面目全非。还是母亲认出了儿子:“你是友德娃吧?”“娘,我是友德啊!”许世友将军“扑通”一声,跪倒在老人家面前,母子抱头痛哭。许世友将军为母亲擦擦眼泪,站起身,从母亲那弱小的肩头卸下那捆树枝。他想到自己年迈的老母至今还过着这种艰苦的日子,实在有愧,便又“扑通”一声跪倒在母亲面前,母子俩再次抱头痛哭了半个小时。“友德娃啊,你大老远来家一趟不容易,俺替你烧水喝。”许母颤颤地起身,回屋里烧水。跪在地上的许世友将军没有母亲的发话,就一直跪在那里。

1957年冬天,这时已是国防部副部长兼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将军,又一次回家。此时,许母已是七十八岁高龄。那天许世友将军到了家,许母正在喂猪。许世友在她的背后轻轻地喊了一声:“娘,俺回来看你了。”许母回头,满是皱纹的脸上笑出了一朵花,然而,那朵“花”很快没有了,她说:“友德娃啊,俺已是七十八岁的人了,俺母子俩是见一次少一次了。”她双手颤抖着,抱着许世友将军痛哭起来。许世友这位全国闻名的将军,在母亲面前却像个孩子,他伴随着母亲,呜呜地哭。1959年许世友将军探亲,许母已经作古。许世友将军跪在母亲的坟边,喃喃自语:“娘,忠孝难全,你老人家健在时我未能服侍你,我逝世后,一定来为你守坟。”

1979年10月22日,许世友将军决定逝世后回到母亲身边,他有了土葬的想法。于是,他给大儿子许光写了一封信:“许光:邮去现金伍拾元整,用这笔钱给我买一口棺材。我逝世后不火化,要埋到家乡去,埋到父母身边,活着精忠报国,死了要孝敬父母。我今年七十四岁了,身体很好,活到八、九十岁,也只有十多年了,你们可以先作准备。”1985年刚过了元旦,许世友将军交代秘书给党中央写了报告,说自己来日不多,对组织别无他求,要求党中央在他逝世后实行棺葬,理由是自幼参加革命,报效生母不足。活着尽忠,死了尽孝,葬在老母坟边以尽孝道。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将军的病情一天天地恶化,他经常询问报告是否有了回复。许世友将军要求棺葬的报告送到北京,中央领导和中央军委领导传阅,全国解放后,除了任弼时、毛泽东没有火葬,谁有这个胆量要求土葬?谁也作不了这个主。最后,报告送给了邓小平,请他拍板。

邓小平最了解许世友将军,他瞻前顾后,最后感到许世友将军毕竟是许世友,全中国只有一个,便在报告上批示:照此办理,下不为例。10月26日上午,中顾委副主任王震受邓小平委托来到南京军区,郑重地传达了邓小平的意见。他说:“许世友将军在六十年的戎马生涯中,战功赫赫,百死一生,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邓小平同志签发的特殊通行证,这是特殊的特殊。”王震一连说了七个特殊,这在当今中国领导层中,谁能有这种评价和待遇呢?鉴于邓小平对许世友将军的这些高度评价,谁还能提什么意见呢?10月31日下午,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南京向许世友将军遗体告别时,刚刚还是万里无云的天空瞬间突变,电闪雷鸣,持续了二十分钟后,天空又是一片晴朗。有人神秘地说:“老天爷哭了,它这是为许司令送行啊!”

棺木的原材料,是广州军区司令员尤太忠派人到广西的原始大森林里采伐的楠木。南京军区工程机械连在10月22日来到了万山之腹的许世友将军家乡新县许家泵的墓址,开挖墓穴,迎候老司令魂归故乡。许世友土葬的消息并没有公开。灵柩归故里的日期只在极少数高层人物的掌握和筹划之中,这越发将许世友将军的葬礼搞得神秘化,人们都在暗地里窃窃猜测。11月7日晚11时,护灵柩的官兵们突然接到整装出发的紧急通知,担负护送灵柩的负责人、南京军区副参谋长范志伦在11月8日零点整时举起右手,用力一挥,朝灵柩车队低声命令:“出发!”11月9日凌晨车队抵达新县许家泵。由于事先没有通知任何人,车队抵达时又是半夜时分,所以,没有任何人迎接,一切都是悄悄进行的。许世友将军灵柩到达墓地时,早已等候在此的工兵官兵们忙开了,除了铁锹铲土的声音,四周静得出奇。

东方终于露出一丝鱼肚白,千山万岭披上彩霞之际,隆重而又秘密的特殊葬礼终于顺利完成,许世友将军终于入土为安。从此,犹似唐诗宋词中描述的青溪绕田的小山村增添了一景:英雄许世友之墓。许世友将军的坟茔紧靠着父母的墓穴,了却了他“逝世后尽孝”的最后心愿。墓穴坐落在青山绿树丛中,却没有任何的修饰,当时中央规定,不许设墓碑。可是,由于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强烈反映,一年后,由王震出面提出,为许世友将军竖了一块高高的花岗岩石碑,著名画家范曾手书七个大字:许世友同志之墓。

到墓前瞻仰的人们,暗地里传说着许世友将军的墓穴中存放着几件“宝贝”,这确有其事,也是公开的秘密。为了寄托哀思,在灵柩里放了几件物品:一块生前戴的Ω手表,一台半导体收音机,一瓶茅台酒,一支心爱的猎枪及一百元人民币。有人说,这几件随葬品了不得啊!它们有着特殊的意义:知时间,有信息,酒壮胆,枪打鬼,有钱花。许世友将军到哪里都会通行无阻!

跟帖时间 2010-02-10 08:19:3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许氏的典故、趣事 -- 许允娶妻:许允,许据的子孙,在三国魏影响颇大,许允的妻子阮氏贤而丑,当初许允与其成婚时,交礼完毕,见了其面,竟然大吃一惊,不愿入洞房。后来在别人的劝告下,许允勉强入了新房,但稍作停留,便又要离去,其妻急忙拦住。许允问:“妇有四德,你占多少?”其妻回答说:“我所缺乏的只有‘容貌’一条,我还听说君子有百行,请问夫君占有几行?”许允说我全都占有了。阮氏反问说:“君子有百行,以德为首,今君好色而不好德,如何能说全都占有了呢?”许允无言以答,知道其妻贤明,肃然起敬,从此夫妻相互敬爱,人皆称赞。

许攸不受帝位:许由一作许繇,相传是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尧年老后曾有意把帝位让给他,他固辞不受,逃至箕山之下,农耕而食。后尧又请他作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他逝世后葬于箕山,后人称为许由山。四千多年以前许由活动于颍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当年许国之地,因此后世许氏人士多以他作始祖。

许攸之死:许攸青年时与曹操、袁绍关系密切。初平中(公元190~193年),跟随袁绍前往河北,成为其主要谋士。袁、曹官渡之战时,许攸因袁绍不听劝谏,遂投奔曹操,帮助曹操取得了这一关键战役的胜利。许攸自以为功高,又是曹操故交,时常称呼曹操的小名,并时常当众臣之面对曹操说:“你如果没有我不可能夺得河北。”曹操虽然点头称是,但内心十分反感,后借故除掉了许攸。

许绾智劝魏王:许绾,魏国大夫。魏王欲建造一座高台,取名中天台,意为直插云天的高台。为了避免大臣谏阻,下令曰:“敢谏者死。”许绾得知此事后,不顾安危,求见魏王。许绾对魏王说:“听说大王将要兴建中天台,臣愿意为大王助一臂之力。”魏王见许绾不但不反对此事,而且愿意出力,十分高兴,便问他有何高见。许绾说:“臣听说天离地:有一万五千里之高,即使按一半计,这座台也要高达七千五百里,其占地至少也要八千里。魏国全部土地也不够建台之用,大王一定要建此台,必须兵伐诸侯,以攻占其地。如果仍然不足,还要攻伐四夷,尽占其地,才可以满足需要,否则就不能称中天台。八千里之外,才能作为农业耕地,其收入足够大王建台之费用。请大王立即采取行动,兵伐诸侯。”魏王听了这些话,无言可答,建台之事只好作罢。许绾机智地阻止了魏王建台行动,使魏国的财力免遭耗费,使姓免受劳役之苦,受到后人的赞扬。

贞节娘子:许义方的妻子刘氏,常常以正派贞洁自诩。有一次,许义方出发在外一年多,刘氏在家独守闺房。一天,许义方处理完事务后突然回到家里,对妻子说:“我出门在外,一年有余,你在家中独居无聊,岂不经常和邻居亲戚们走动走动吗?”刘氏告诉他:“自从郎君外出后,我就像没了头魂一般,每天只是闭门自守,从来没出过家门。”许义方听了,连连叹息不已。又问妻子平时如何自寻乐趣,刘氏答道:“哪里有什么乐趣?只不过经常作点小诗以寄托情性罢了。”义方闻之甚喜,便让妻子把诗取来观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开卷第一首诗的题目就是:《月夜招邻僧闲话》。

跟帖时间 2010-02-10 08:14:2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许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万卷毕览;五经无双:上联典指隋朝时期的许善心,字务本,少年时聪明,被称为神童。在南朝陈曾任散骑常侍,入隋官至通议大夫。博学多闻,家中藏书万卷,无不遍览。接替父亲许亨未完成的《梁史》续修。下联典指东汉时期的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跟从贾逵学习,曾任太尉南阁祭酒等职。博通经籍,时人评论他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称。著有《说文解字》,集古文经学训诂之大成,为后代研究文字及编辑字书最重要的根据。又著《五经异义》,专主古文经学。

汝南世泽;二龙家声:全联典指汉朝时期的许劭与兄许虔齐名,时称“二龙”。

孝宣求剑;飞琼鼓簧:上联典出西汉宣帝皇后许后,名平君,昌邑人。宣帝刘询出生数月,其父母便因“巫蛊之祸”同时遇害,他被寄养在祖母史良娣家,生活在民间,而许平君也是民间女。当朝中公卿商议立皇后时,宣帝下诏要寻找原来舞过的剑。大臣了解他的意思,便奏请立许后。下联典出传说中的古代仙人许飞琼,为西王母侍女,西王母常令她鼓震灵之簧。

系承炎帝;源出许昌:全联典指许氏的出处和源流。

评推月旦;绪衍箕山: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许劭,字子将,与从兄许靖并有名。好评论乡党人物,每月更换其品题,俗称“月旦评”。曾评论曹操为“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曹操大喜。下联典出尧让位于许由,相传尧把君位让给他,他逃到箕山下,耕凿而食;尧又请他为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意听到。

彻钟泰岱;绪衍箕山:全联典指尧高士许由耕于箕山。

忠孝世泽;节义家声:全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许远,与张巡合力拒贼,血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兵粮俱尽,城陷被执,不屈死。

鲁斋道学;旌邑仙传:上联典指宋、元朝时期的许衡,字仲平,号鲁斋,河内人。与姚枢、窦默等人讲程朱理学。曾任京兆提学,在关中大兴学校。元朝建立,他与刘秉忠等制定朝仪官制,后主持国学,以儒家六艺(六经)为教学内容,对汉、蒙文化的融合及交流,起过一定作用。官至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著作有《鲁斋遗书》等。下联典指东晋道士许逊,字敬之,汝南人,向吴猛学道。后举孝廉,曾拜旌阳令,有感于皇室纷乱,弃官周游江湖,传说宁康年间在南昌西山,精修成仙,并且全家四十二口拔宅飞升,鸡犬也随之升天。宋代封为“神功妙济真君”,世称“许真君”。

绳其祖式;世泽绵长:金门县现有五个乡镇,三十七个行政村,一百五十七个自然村。但当地人民仍习惯以“乡”做为村庄住民的认同体,这可能是受到明清时期的“都→保→乡”地方层级旧制观念的影响,因为当时的“乡”,就是一个最基层的地方聚落单元。例如,旧属十九都古贤保古坑乡,就是指今日的古岗这一个自然村。金门与厦门过去同属福建泉州府同安县管辖,当地方言都还能保留闽南方言古音,例如一般人都把“乡”读成“香”它闽南话读音与拜拜所用的“香”相同。金门家庙多且密度高,更有几个乡是“一乡数庙”的情况,例如琼林就有蔡氏家庙七处,西园有黄氏家庙四处,北山也有李氏家庙四处,盘山有翁氏家庙三处。这些家庙除代表大宗、小宗之区分外,也代表当地姓氏家族的兴盛繁衍景况于一斑。金门家庙大门之左右两扇门板题字(板门联),在后埔(金城镇)是以题“祖德”、“宗功”者较为普遍,但在金沙镇则以门神装饰绘画者较为多见。何培夫认为门神耸立寺庙大门,首当其冲而地位显要,其设置目的不外乎辟邪逐厉、迎祥纳福与安宅镇殿。在民风古朴的金门浏览众多家庙建筑,能够让人同时欣赏到生命礼俗中的善与美,它涵括了各种传统的、庄严的、亲情的、艺术的、宗教的事与物。

孙支挺秀;祖德流芳:台湾省金门县许氏家庙联。



2.五言通用联:

出岫且从龙;萦空宁触石:此联采用唐朝礼部尚书许康佐《日暮碧云合》诗句联。



3.六言通用联:

兄弟六登科甲;父子四为尚书:全联典指明朝巡抚许进,上联说许进八子六登科甲。下联说许进及子许诰、许论、许赞等四人,皆为尚书。



4.七言通用联:

宝树春回双月旦;锦江瑞霭百花潭:上联典出东汉末汝南平舆人许靖及从弟许劭。下联典出许靖,字文休,举孝廉,任尚书郎。后入蜀汉,历官广汉太守、太傅。“锦江”,地名,在四川,流经成都市。“百花潭”,地名,在成都西郊锦江岸边。

化日光天新气象;清风明月旧襟怀:全联典指晋代文学家许询,字玄度,高阳北新城(今河北徐水县西南)人。幼年聪慧出众,人称神童。后司徒府召为掾属,不就。曾为道士,隐居永兴。早卒。有才藻,善为文。精名理,善清谈。好游山水,身体矫健,曾与王羲遍游会稽名山。与孙倬同为东晋著名玄言诗人。简文帝称“玄度五言诗,可谓妙绝时人”,实际上则是以玄言哲理敷衍成篇,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对当时东晋诗坛影响极大。今存《竹扇诗》一首及《白尘尾铭》、《墨尘尾铭》等文。

掬泉洗耳辞尧禅;解字成文费段笺:上联典出尧予许由天下不受,又授其为九州长,愤而洗耳于颖水之滨。下联典出东汉经学家、文学家许慎著《说文解字》,清朝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为其注释,有《说文解字注》。

说文解字古经典;山雨满楼唐律诗:全联典指唐朝诗人许浑,其诗作中有“山雨欲来风满楼”名句。

知人其能九德贵;闻过则喜百世师:此联采用清道光进士许信臣撰书联。

训诂传经千古业;说文解字万世师:此联采用河南省偃城许慎祠联。

但有余闲惟学帖;即逢佳客莫谈天:此联采用清朝书法家许庚自题联。许庚,字文恪。



5.八言以上通用联:

昭兹来许,绳其祖武;应侯顺德,贻厥孙谋:此联为福建省诏安县南诏镇许氏家庙联。庙祀开漳功臣、昭应侯许天正。

摸索贤才,自明幽暗可识;品题才物,咸惟月旦公评:上联典出唐朝大臣许敬宗(公元592~672年),字延族,杭州新城人(今浙江富阳)。阴附武后,谋逐褚遂良,杀长孙无忌等。下联典出东汉名士许劭(公元150~195年),字子将。汝南人。初为郡功曹,深受敬重。他好评论人物,每月更换一名,时称汝南“月旦评”。曾评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闽海敉平,翊黄宣威昭圣德;漳州建制,弘扬教化应民心:此联为福建省诏安县南诏镇许氏家庙联。

整理鲁迅全集;岂止妇女运动旗手;争夺闽中宝地,实为畲民起义英雄:上联典指中国妇女运动先驱许广平(公元1898~1968年),广东番禺人,笔名景宋。参加过“三一八”反帝大示威。1927年考入中山大学,担任鲁迅的助教,同年10月与鲁迅绘声结婚,后长期协助鲁迅工作。编辑出版了六百万字的《鲁迅全集》。1941年曾被日本宪兵总部逮捕,备受酷刑而坚贞不屈。解放战争时期献身于和平民主和妇女运动,曾任《民主》周刊编辑。建国后,任过全国妇联副主席、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等。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下联典指元初畲民起义女英雄许夫人,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联合建宁人(今福建建宁)人黄华起义。此时,元军已入福建,宋臣蒲寿庚降元。抗元将领张世杰转战至闽西南,在她的支持下,讨伐蒲寿庚及元军,屡次获胜。十七年,陈桂龙、陈吊眼在漳州起义,被元军镇庄,退至畲洞与她联合。壮大了力量。十九年,黄华再次起义,又得到她的支持。她领导的畲民起义,保卫了漳、泉、邵武、建宁各地山寨。

三十年前遗爱犹存,行道兴歌思蔽芾;千百岁后明禋弗替,秋风洒泪荐馨香:福建省福清市许氏宗祠“许公祠”联。原位于现在西涧寺附近的“许公祠”,属于历史名人专祠。据传,该祠是叶向高为纪念当时任县官的恩师许梦熊批取他为秀才,与陈仕贤共同建造的。叶向高还亲笔为该祠写下的这副对联,此联该祠惜现已不存。

入颍阳、守睢阳、令旌阳,赫赫神仙之府;汉太傅、唐右傅、明少傅,堂堂宰相之家:此联为安徽省绩溪县家朋村许氏宗祠联。上联典指许由、许远、许逊。许远,字令威,唐朝杭州盐官人。安史之乱中,被玄宗任为睢阳太守,至德年间,遭安禄山部将尹子奇围攻,他与真源令张巡协力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坚持数月,兵粮俱尽后被俘送至洛阳,安庆绪兵败时被杀。下联典指许靖、许敬宗、许存仁。许敬宗,字延族,唐朝大臣,杭州新城人。隋代大业年间举秀才,曾在李密军中任记室,后成为秦王(李世民)府十八学士之一。太宗时历官著作郎兼修国史、中书侍中;又助武后赶走褚遂良,逼杀长孙无忌、上官仪;显庆年间任中书令,与李义府同掌朝政。曾主编《文馆词林》。许存仁,名元,字存仁,明朝金华人。太祖朱元璋亲自任他为应天府教授,入宫教诸王子,历官博士、国子祭酒,在明太祖身边十余年,从文化、历史到人才选调,多参与议论。

萃子姓于一堂,缅先人祖有德宗有功,为烈为光,春露秋霜明祀典;衍云礽播诸代,愿吾辈孙也贤儿也肖,能文能武,鸳班鹭序集南洋:此联为许氏南洋宗祠联。

跟帖时间 2010-02-10 08:11:0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许氏的字辈排行 -- 安徽庐江许氏字辈:“金锡文章克成家道多有益方”。

安徽涂县许氏字辈:“佳吉正祥瑞忠良庆太和”。

安徽阜阳许氏字辈:“正大传家泽(廷德贤士广)和平继业长承先鐤俊秀绍租定忠良”。

安徽定远许氏字辈:“家文世德明秀忠”。

安徽许氏一支字辈:“福云百步紧显扬英吉侯华国文章美”。

安徽许氏一支字辈:“德存大新宗万士春长荣”。

湖南湘西许氏字辈:“

必文允一廷添之启陞昌应如星月惟有忠厚可传家慎修敦序光先泽”。
湖南湘潭许氏字辈:“长学一经传为世职大启文明远辉邦国培植宗功光昭祖德于万斯年代显英杰”。

湖南颜家坝许氏字辈:“祖继潮彦添绍祖朝万国木宏水祚金玉维良先泽昭章培承厚德载锡之光孝洽家邦辉照九有纯嘏自晋永昌派字后启”。

湖南沩宁许氏字辈:“敬承祖德道在敦宗英才蔚起世业恢宏”。

直隶泗州许氏字辈:

东支:“延绍元宗泽毓致科述先以贤建朝若清硕俊秀美储传家声天然高尚瑞兆方东”;

中支:“存作在培崇步开良春光云耀允自发扬仁厚乐善其福延长乾坤殿定建筑永昌”;

西支:“士德学献安康克正明道从理敦本希恒纯修立范书相益容计划事业元满成功”。

江苏赣榆许氏字辈:“文能安邦武可定国习学圣贤克作家传”。

江苏许氏一支字辈:“永林鼎瑞昌秀敏宗贻俊泽辉”。

浙江许氏一支字辈:“龙凤麟彪聪明智慧簪缨继美耕读贻谋”。

河北许氏一支字辈:“立崇文新金学乃身宝儒以道德”。

辽南许氏字辈:“景运际光天家传德丕先成基贵善启世泽庆延年福厚钟之永兴朝普乃昌鸿勋增盛久祥瑞照忠良”。

广东饶平巫許氏字辈:“有子以伯继可观宗必兴若能敦自守永见汝成名”。

许氏一支字辈:“敬友国大其世曰作上元一品道德高明人文继启宏振家声光宗耀祖永远扬亲群贤遵宗博学勤耕秉公敦孝重义守信千秋鼎盛万代显荣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2-10 08:08:4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许氏的家谱文献 -- 湖南湘潭颜家坝许氏五修族谱十六卷,首一卷,(民国)许维梧等主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余姚勒赐余姚潘许同宗济美宝堂谱牒八卷,首一卷,(清)潘传林等续编,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

上海青浦许氏家乘,(民国)许玄谷箸,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43年)手写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南京许氏宗谱总谱两卷分谱三卷副本一卷,(民国)许定基纂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

江苏泗阳许氏家谱四卷,(民国)许祥珍等重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说文堂石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淮安淮山许氏宗谱十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纯安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宝应县图书馆。

江苏扬州维扬许氏族谱四卷,(清)许金栋等修,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26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江苏江都维扬江都许氏重修族谱四卷,(清)许忠书等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S96年)月旦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镇江润州开沙许氏六修宗谱十卷,(清)许明焱主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高阳郡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武进许氏宗谱八卷,(氏国)许元寿主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惜阴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武进毗陵许氏宗谱八卷,(民国)许振基、许伯荣等纂,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追远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

江苏无锡锡山许氏宗谱,(清)许文松重修,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方湖草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六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江苏无锡锡山许氏宗谱十一卷,首一卷,(清)许德埙纂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无锡锡山许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民国)许培善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

江苏无锡许氏宗谱四卷,(清)许华法主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885年)享叙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无锡迁锡许氏支谱两卷,(清)许绍渊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既翕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迁锡许氏世谱八卷,首一卷,(清)许同莘、许同莱纂辑,民国时期石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辽宁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

江苏无锡许氏谱述三卷,(民国)许同莘撰,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无锡石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有两部)、首都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江苏省南京市博物馆物馆、南京大学图书馆。

江苏江阴暨阳花山许氏宗谱两卷,(清)孙承天续辑,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有两部)。

江苏江阴暨扬许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清)许子铭等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诒燕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江阴暨阳许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许仕成、许子贞等续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澄江缀锦阁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

江苏江阴暨阳许氏宗谱十六卷,(民国)许启堂辑,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麟振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第二部残)。

江苏宜兴阳羡许氏宗谱三十四卷,(清)许柳编,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七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江苏宜兴缪渍许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许洪德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庆余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

江苏常熟高阳许氏东唐墅支谱,(清)许廷诰重修,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常熟高阳许氏东唐墅支谱,(清)许廷诰述,清朝时期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常熟高阳许氏常熟东唐墅支谱附录八卷,(清)许廷诰纂修,手写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京市图书馆。

江苏吴县许氏族谱,(清)许永镐续修,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吴县许氏旧谱,著者待考,清朝末期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

江苏吴县高阳许氏族谱,(清)许俞晟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写本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许氏支谱,著者待考,清朝道光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宿迁县图书馆,今仅存第二卷。

江苏许氏族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泗洪县公安局档案室。

浙江杭州武林城东许氏宗谱十卷,(清)许承基纂修,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杭州高阳许氏宗谱,著者待考,(清)许乃安修,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杭州高阳许氏家谱两卷,(清)许乃钊纂,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

浙江杭州高阳许氏家谱四卷塋图二卷,(民国)许之璟、许之琛等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铅印石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大连市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

浙江杭州钱塘许氏支谱,(清)许享诗修,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木刻活字印本,民国时期墨笔续修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杭州钱塘许氏家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

浙江杭州钱塘许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时期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浙江大学图书馆。

浙江余杭许氏宗谱六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丝杭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富阳富春灵峰许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清朝时期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今仅存第卷1、2年)。

浙江萧山子胡许氏宗谱四卷,(清)许小齐等修,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聚顺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萧山许氏宗谱四卷,(清)许步云撰,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萧山许氏宗谱四卷,(清)许詠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萧山许氏宗谱八卷,(民国)许德圣等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孝思堂铅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萧山桃源许氏宗谱八卷,(民国)朱慰堂纂,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萧山县档案馆(缺卷3年)。

浙江余姚姚江云柯许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清)许生荣总纂,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怀义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余姚姚江云柯许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民国)许先斋等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怀义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浙江鄞县集士港许氏支谱五卷,首一卷,(民国)许德祺、许成锺等纂,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月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海宁许氏历代宗谱四卷,(清)许承祖、许飞鹏等续修,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海宁洛塘许氏宗谱十二卷,(清)许惟权纂,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浙江海宁灵泉许氏重纂家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许德元重编,许僖续订 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浙江海宁灵泉许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许克勤等纂,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残本)、浙江省临海市博物馆(残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德清许氏族谱,(清)许祖京辑,清朝年间石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长兴许氏宗谱八卷,(民国)许仁初主修,许振朝协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六~七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长兴县白阜乡评家村。

浙江绍兴山阴碧山许氏宗谱二十三卷,首一卷,补遗一卷,附谱四卷,(清)许守伦初辑,许在衡重编,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希范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绍兴浙江山阴马鞍山许氏家谱一卷,(清)许常龄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石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浙江上虞古虞许氏宗谱六卷,(清)许宗长等修,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惠保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上虞古虞许氏宗谱七卷,(民国)许来法修,许光藻等辑校,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惠保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嵊县塘头许氏宗谱四卷,(民国)竹引薰纂,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嵊县灵山乡塘头村。

浙江嵊县塘头许氏四修族谱九卷,(民国)许瑞麟、许美喻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绍鲁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常山对坑许氏宗谱三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新昌乡对坑村(不全)。

浙江常山灵川许氏宗谱两卷,著者待考,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辉埠镇大埂村(四部)。

浙江常山许氏宗谱三卷,(民国)王立基重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芳村镇前进村。

浙江豳海张家渡许氏宗谱八卷,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七~八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临海市博物馆。

浙江天台坡衔许氏族谱三十六卷,(清)许善信修、许善华等编辑,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安徽休宁新安许氏统宗世谱,(明)许汉纂修,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家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仅存一卷)、安徽省徽州市博物馆。

安徽省续溪县南开许氏享叙堂宗谱十卷,(清)许道宣等纂修,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安徽续溪南关许氏享叙堂宗谱,著者待考,(清)许文源修,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安徽省续溪县横塘。

安徽续溪晶川许氏族谱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许炽昌等序,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爱敬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安徽续溪润州许氏宗谱十卷,(民国)许汪生、许威等纂,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安徽省续溪县柯子山。

妾徽绩溪润溪许氏宗谱十卷,(民国)许端卿主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安徽绩溪县坎头村。

安徽歙县续修新安歙北许村许氏东支世谱九卷,(明)许可复、许凤翔纂修,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图书馆、安徽省徽州市博物馆。

安徽歙县重修古歙城东许氏世谱八卷,(明)许光勋纂修,明崇桢七年(公元1634年)家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有两部)、首都图书馆。

安徽歙县重修古歙东门许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清)许登瀛重修,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安徽省博物馆、安徽省徽州市博物馆(残本)。

江西吉水城南许氏重修族谱,(民国)许余玉等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修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诸暨东安许氏重修族谱,(清)朱庆福等修,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承启堂修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丹阳云阳许氏宗谱(缺卷),(民国)许玉斌等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敦叙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安徽庐江罗溪许氏宗谱,(现代)许原明、许目康等修,1994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萧山萧山桃源许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世德堂修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锡山许氏崇谱十一卷,首一卷,(清)许德埙纂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活字本三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润州开沙许氏六修宗谱十卷,(清)许明焱纂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高阳堂铅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王母观许家乘二十卷,(民国)许均华纂修,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敦叙堂铅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迁锡许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民国)许同华纂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石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牛塘许氏宗谱二十二卷,(民国)许焕曾等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敦本堂铅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暨阳许氏宗谱十六卷,(民国)许启堂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麟振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许氏宗谱八卷,(民国)许元寿纂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惜阴堂铅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锡山许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民国)许培善纂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铅印本四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润州开沙许氏七修宗谱十六卷,(民国)许其郁纂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铅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许氏家乘,(民国)许玄谷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手写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嘉兴许氏族谱十五卷,(清)许铣修,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姚江云柯许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清)许生荣纂修,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怀义堂铅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河北高阳许氏家谱,(民国)许引之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铅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河北高阳许氏家谱五卷,(民国)许引之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铅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许氏续编族谱,(明)许以宝修,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修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古歙东门许氏重修宗谱十卷,首一卷,(清)许登瀛纂修,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安徽续溪南关许氏宗谱十卷,(清)许道宣纂修,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活字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迁锡许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清)许同莘纂辑,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石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塘头许氏四修族谱九卷,(民国)许瑞麟等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绍鲁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河南灵宝许氏父子四尚书图像附谱略,(明)许书纂修,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患难湘潭许氏族谱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许浍纂修,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承文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敕赐余姚潘许同宗齐美谱牒八卷,首一卷,(民国)潘义正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敕赐余姚潘许同宗齐美谱牒八卷,首一卷,(民国)潘义正纂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活字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敕赐余姚潘许同宗济美宝纶堂谱牒八卷,首一卷,潘义正纂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敕赐余姚潘许同宗济美谱牒,潘传林纂修,清光绪十三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湘西许氏四修族谱十五卷,著者待考,民国乙亥年(公元1935年)太获堂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许氏族谱六卷,著者待考,民国癸亥年(公元1923年)高阳堂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许氏族谱十八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乙亥年(公元1935年)太获堂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湘西许氏四修族谱十五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乙亥年(公元1935年)太嶽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句容许氏宗谱,(民国)许兆元纂,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诚意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江阴许氏宗谱二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许洵侯纂,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崇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今仅存第四卷、第十卷、第十二~十三卷、第十八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江阴石庄许氏宗谱四卷,(清)许一礼纂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79年)怀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安徽休宁续修孚潭许氏族谱,(清)许大定纂,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安徽休宁兆吉山高阳许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今仅存第四~八卷,另有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吴县许氏宗谱,(清)许永镐等纂,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武进许氏宗谱十二卷,(民国)许嘉猷纂,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宜尔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武进夫椒许氏世谱十四卷,(民国)许祖坚等纂,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武进横林许氏宗谱六卷,(民国)许嘉锡主修,郑国栋等纂,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源远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武义许氏宗谱两卷,(清)许洪明纂,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杭州高阳许氏家谱六卷,(民国)许引之纂,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铅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松阳城西许氏家谱,(清)许为楠纂,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聚英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松阳许氏宗谱三十卷,(清)许启昌等纂,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册,今仅存第一~三卷、第六~十六卷、第二十四~三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东阳许氏家乘,著者待考,明朝时期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东阳许氏宗谱,著者待考,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今仅存内篇第十~十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东阳许氏宗谱二十四卷,著者待考,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东阳许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今仅存内篇第五卷、第七~八卷、第十二~十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东阳许氏宗谱,许崇愿等纂,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今仅存第一~四卷、第六~七卷、第九~二十二卷、第二十四卷、第二十八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东阳许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内篇第十四卷、第十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宜兴伏龙桥许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光启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七~八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宜兴鼎讓许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光启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今仅存第一~三卷、第五~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宜兴鼎讓许氏宗谱,(民国)许凤亨纂,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光启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毗陵许氏宗谱两卷,(清)许源纂,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福善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南桃源许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时期旌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桃柿塘许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孝友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西萍乡石观前高阳许氏族谱八卷,(清)许兆霖纂,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端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一~三卷、第八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阳江鼍阳报村头乡许氏族谱五卷,(民国)许可珍等纂,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翰华阁铅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阳羡许氏宗谱三十六卷,(清)许士伦等纂,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七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阳羡许氏宗谱,著者待考,清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十九~二十卷、第二十七~二十八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阳羡白茫潭许氏第十修族谱三十二卷,(民国)许永夏等纂,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追远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阳羡白茫潭许氏第九修族谱二十八卷,(民国)许凤冈等纂,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广东紫金许氏宗谱,著者待考,明朝时期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广东紫金许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三卷、第八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无锡迁锡许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民国)许同莘等纂,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石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无锡许氏谱述三卷,(民国)许同莘纂,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石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南湘潭中湘许氏六修族谱二十四卷,(清)许基藩等纂,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太嶽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南湘潭中湘许氏七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时期太嶽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今仅存第二卷、第四卷、第九卷、第十一卷、第十三卷、第十五卷、第十七~二十卷、第二十三卷、第二十六~二十八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南湘潭中湘许氏重修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清)许金鸿等纂,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承文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南湘潭中湘颜家坝许氏四修族谱十八卷,首一卷,(民国)许乃玉等纂,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承文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南湘潭颜家坝许氏五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时期承文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七卷上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善化圭塘许氏族谱四卷,(民国)许钟錡纂,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铅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富春东梓许氏宗谱,(明)许谷等纂,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暨阳许氏宗谱十六卷,(民国)许开忠等纂,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麟振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暨阳同山许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懋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暨阳同山许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暨阳同山高城许氏宗谱八卷,(民国)许洪贵等纂,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萧山许氏宗谱八卷,(民国)许望贤等纂,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安徽歙县重修古歙东门许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清)许登灜纂,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木刻活字印本七册,今仅存第一~五卷、第六卷下册、第七~八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安徽歙县歙北高阳许氏统宗世谱,著者待考,清朝时期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龙游高阳许氏宗谱三卷,(清)许有文纂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敦义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安徽绩溪许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时期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南浏阳许氏族谱八卷,首四卷,(清)许光荫等纂,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高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今仅存第七~八卷、卷首第一~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许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忠恕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卷首第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许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时期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许氏家谱,(清)许嘉德纂,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石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许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时期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十五~三十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许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时期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跟帖时间 2010-02-10 08:06:0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许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高阳郡: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167年)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晋朝泰始初期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时辖四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北魏时期置青州高阳郡,辖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县西北部一带。隋朝开皇初年(公元581年)废黜。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二十六县,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县。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有浙闽之地。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份(仅天目山、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民国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2.堂号:

高阳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洗耳堂:尧帝时有一位高士叫许由。尧帝老了时,想把天下禅让给他,他不肯接受,跑到箕山脚下去种地;尧又请他出任九州岛岛长,他听到后就跑到颖水边去洗耳朵,认为尧说的话污了他的耳朵。许氏因以“洗耳“为堂号。

得仁堂:伯夷、叔刘在周灭商后,耻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孔子夸他“求仁而得仁”。许氏因以“得仁“为堂号。

训诂堂:汉朝时有许慎字叔重,博览经籍,当时人夸他说“五经无双许叔重”,著有汉文字典籍《说文解字》,集古今经学和训诂的大成,到现在还是研究文字学必备的工具书。

世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永吉堂:资料有待补充。

高丽堂:资料有待补充。

惇叙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麟振堂:资料有待补充。

惜阴堂:资料有待补充。

希范堂:资料有待补充。

怀义堂:资料有待补充。

绍鲁堂:资料有待补充。

承文堂:资料有待补充。

聚族堂:资料有待补充。

长兴堂:资料有待补充。

忠恕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义堂:资料有待补充。

懋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承文堂:资料有待补充。

追远堂:资料有待补充。

翰华阁:资料有待补充。

端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孝友堂:资料有待补充。

福善堂:资料有待补充。

光启堂:资料有待补充。

聚英堂:资料有待补充。

宜尔堂:资料有待补充。

怀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诚意堂:资料有待补充。

太嶽堂:资料有待补充。

太获堂:资料有待补充。

世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承启堂:资料有待补充。

惠保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睦堂:资料有待补充。

孝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聚顺堂:资料有待补充。

庆余堂:资料有待补充。

诒燕堂:资料有待补充。

既翕堂:资料有待补充。

追远堂:资料有待补充。

月旦堂:资料有待补充。

纯安堂:资料有待补充。

说文堂:资料有待补充。

方湖草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2-10 08:02:2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许氏的迁徙分布 -- 许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八位,人口约八百九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6%左右。

许氏最初的发源地是今河南省许昌市东部地区。

1.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郑、楚等国势力强大,许国不断地遭到这些诸侯国的进攻,由于力量弱小,无力抵御,只能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公元前654年楚国征伐许国,许侯无力抵抗,遂肉袒谢罪,楚国才退兵而去。楚成王在位时又一次进攻许国,许侯只好再次肉袒谢罪,使其退兵。在这种情况下,许国所能做的惟有迁徙,以避其锋芒。公元前576年,源于姜姓后裔文叔一支的许灵公时被迫迁到了叶(今河南叶县);公元前533年又迁其国于城父(今安徽亳州)、荆山(今湖北荆山);公元前529年再次迁回叶地;公元前524年又迁到了容城(今河南鲁山)。公元前523年许悼公患疟疾,太子止献药,悼公饮后非但没有治好病,反而送了性命。太子止见闯了大祸,于是便逃到了晋国。此外,楚国有许伯,郑国有许瑕,晋国有许偃、赵国有许钧、许历、魏国有许绾,他们都是因各种原因从许国流亡到各国的,由于无法归国,便定居于当地。后来几乎每三至五年就迁徙一次,可见当时其所面临的局势之险恶。许国迁到容城后,虽然得到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喘息机会,但是当时周王室衰弱,无力阻止诸侯纷争,许国这样的小国仍不能避免被吞没的命运。

这一时期分布在各国的许氏人大都是许国灭亡后被迫迁去的,他们通常仍可保留贵族的身份。但在战国后期由于社会变革加快,社会分化剧烈,有一部分许氏人已经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贵族地位,如赵人许历,便是一例,所以他们必须以自己的才干重新博取功勋,以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此外,除了以上诸国外,齐、韩、燕等国也有许氏分布,所从事的职业五花八门,其中也有处于社会下层的人。通观这一时期的各国许氏,人数并不很多。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有二:一是许国本来就是小国,人口有限;二是许国灭亡后,许氏失去了原有的政治基础,他们的活动不为史籍记载,故今天便很难了解其全部情况了。

2.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许氏已遍布河南、河北两省的绝大部分地区,后形成许氏历史上最大望族:汝南郡望。此郡望又分支出高阳郡、太原郡、会稽郡等许氏发展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名门望族。据载,汝南郡的祖先秦末高逸之士许猗,其玄孙许德任西汉安定(今甘肃平凉、宁夏西部一带地区)、汝南(今河南中部偏南和安徽淮河以北一带)太守,在汝南平舆县定居。

秦汉时期除了高阳地区有许氏分布外,在今山东、河北、河南、陕西、辽宁、山西、湖北、浙江等地均有分布,其中以陕西、河南、河北的人数为最多,也最为集中。在这些地区也不是均匀分布,而是集中于某一区域,如陕西主要集中在关中,河南则集中在洛阳及豫南一带,河北主要集中在冀中平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为避北方战祸而南徙的人群,许氏迁居于今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广东等地。汝南一支后裔许猛任曹魏幽州刺史,许式任平原(今山东平原)太守,许茂任高阳(今河南高阳)太守,许王圭任南朝桂阳太守,许彦任相州刺史,许永慧萧齐时被封为晋陵县侯,许宗之任北魏定州刺史,许懋任梁朝天门太守。

3.隋、唐时期:

许氏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

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河南许氏将佐随同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户。唐僖宗时,侍御史许爱镇守漳州招安,后入晋江石龟。唐朝以后,许氏已大举南迁繁衍于今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广东等省地。故唐朝以后的许氏名人也多出于此地。

隋唐时期,社会趋于稳定,不管是居于北方的许氏,亦或是迁居南方的许氏,都得到了相当的发展,许氏人口日益增长。上述汝南许氏一支后裔也有新的发展,如许逊任平原(今山东平原)太守,许弘周任楚州刺史,许远任睢阳太守,许岘任袁州刺史。

4.宋、元时期:

辽国地处中国北方,其境内许氏分布较少。金国消灭北宋后,占据了淮河以北广大地区,这里主要是汉族聚居区,所以金朝统治时期许氏分布要比辽广泛得多。元朝的统治地域广大,人口众多,民族复杂,故境内分布有大量的许氏人。此外,这一时期许氏的民族构成也发生了变化,在少数民族中也出现了不少许氏人。

宋末元初,许氏有一支徙居广东。

5.明、清时期:

至明、清之际,许氏主要特点为南迁及移居海外。宋元时期的南迁,促使许氏在南方长于北方的发展趋势,清朝移居台湾省的许氏,多出汝南一郡,集居于台北、屏东、高雄等地。至此,许氏可谓枝遍天下,广播各地。

明朝,福建人许冲怀、许申移居,此后许氏又多次向迁徙,进而又有移居海外者。迁至湖南、广东、广西、福建的许氏有人融入到畲族、侗族、壮族、布依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

明清时期人口迁徙相对比较频繁,有的是政府行为,也有因躲避战乱,从而构成了这一时期姓氏分布的又一显著特点明清以来的许氏状况。

明清时期是许氏人口的大发展时期,见之于记载的许氏人数大大地超过了前代。此外,文化素质也大大地提高了,出现了一批学者,考中进士的人数也空前增加。还有一个特点,即这一时期在少数民族中涌现了大批许氏,人数之多远远超过了以前历代的总和。

今日,许氏以江苏、山东、云南、广东、河南、安徽、浙江等省居多,这七个省的许氏约占全国汉族许氏人口的55%。

跟帖时间 2010-02-10 07:59:4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许氏的各支始祖 -- 许必珍:字席儒,由江西南昌县瓦砾街,明洪武间官湖南省有政声,明永乐二年占籍於湖南长沙县旧善邑八都后建家庙於此,士人遂呼许家湾,至今称巨族公,葬家庙后上首园山癸山丁兼丑未向有碑有图说。子三。是为湘西许氏始祖。

许君枑:行良二,原贯吴西吉安府吉水县民籍,元初遊学於楚爱其山水秀丽风俗淳美因徙居於潭之姜畬黄泥井今永陂汑黎塘桥田山墓庐俱在卽其下屯处也,傅流至今是为我族之始祖,生没葬地旧谱未详。子一。是为湘潭许氏始祖。

许通一:字觉富,原籍豫章吉水元至正年间遊于楚爱潇湘山水秀丽风俗淳美因携妻絜子来长沙府湘潭县地名洙洲白石港,明洪武元年徙居新康五十八都卽今宁邑四都九区长冲社路遂入籍焉。元顺帝元统年卽至元二年丙子正月十六日辰时生,明建文三年辛巳二月初四日辰时没,葬宁邑四都九区长冲尾南岳冲住屋上首雷打岭龟形山亥巳向有碑墓华表,清乾隆乙丑年许江有业售崔驚伯契批其有许宅觉富坟山田塅中两小蕊上齐横沟左右下齐田边为界同治七年又價买崔寅楼加丈禁一契在横沟上加扦二丈五尺周围砌石为界契存祠。元配:鲁氏,元元统三年卽至元元年乙亥八月初六日午时生,明洪武三十一年茂寅七月十八日未时没,葬合夫冢丑山未向共碑。生子一:颜。是为湘潭颜家坝许氏始祖。

许觉富:号通一,原籍江右吉安府永丰县宋德祐二年现子正月十六日辰时生,元至正无年辛巳二月初四日申时没,元元贞年来湖广长沙府湘潭县洙洲白石港至元元年徙居新康五十八都后改名宁乡四都九区卽今宁乡麟峰乡十四保长冲社路,遂占籍焉,葬本县本乡十三保长冲尾南狱冲住屋上首雷打岭龟形山亥山巳向有墓有华表有宁潭嗣孙竖立石碑有石图週围一围有许江有售崔管业契批南狱冲住屋上首田段中二小乳许觉富公夫妇坟二家不入契内为據清同治七年崔寅楼于来脈上加迁丈禁有契存湘潭潮瑞公祠抄契附刊。元配:鲁氏,宋德祐元年乙亥八月初六日午时生,元至元五年已卯七月十八日未时没,葬与公合冢丑山未向共墓共碑共批。生子:子颜。是为沩宁许氏始祖。

许 荆:字孟和,会稽人也,东溪司曹武公五世藻仕潢历官桂阳太守。东阳一世祖:许志,字大节,登后唐天成戊子科进士授庆元府庆支员外郎由前塘迁于治南通儒坊今为东阳第一世祖。巧溪一世祖,许骥,行正四,居策山外婆家復迁金华婺东巧溪而居焉。是为浙江金华许氏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2-10 07:57:3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