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2-26 20:49:11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10123 跟帖次数 9

第一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远古部落首领柏裔的后裔在萧邑作大夫,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远古时期,有一嬴姓氏族部落,其首领叫柏翳。按史书记载,人文远祖少典氏第十八代、黄帝轩辕氏第七代有伯翳。

伯翳身具特长,能驯鸟兽,知其话言,即懂得驯化野兽为家畜,事于虞夏王朝。起初,伯翳食采于嬴为(今陕西云阳),是为嬴氏、盈氏、鄗(高改盈)氏,后以功受皂斿元玉,妻以姚女,而再封于费(今山东费县),是为大费;生子三人:曰大廉、若木、恩成。大廉事夏启,后分衍有鸟俗氏、路俗氏,后裔有孟亏、仲衍。

孟亏能述伯翳之业绩,封于萧(今安徽萧县),称为萧孟亏。夏王朝君主夏桀腐败,被商汤攻灭,萧孟亏去而凤岛随焉,他的后裔在商汤王朝在萧邑作大夫,便沿袭以“萧”为姓氏,称萧氏,世代相传至今,为最古老的萧氏之始。



第二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始祖微子启的后裔封地萧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商王朝从成汤建国传十七世、三十一王到帝辛(纣)。

帝辛原是一个相当聪敏、并且勇力过人的君王。他早年曾亲自带兵平定了东夷,把商王朝的文化传播到淮水和长江流域一带。但后期的商帝辛和夏桀一样,只知个人享乐,不知百姓死活。且听信佞臣费仲、尤浑的谗言,纳冀州侯苏护之女妲己为妃之后,朝欢暮乐,荒淫酒色。更令人吃惊的是,他在摘星楼下挖了左右两个大池。左池以糟丘为山,山上插满树枝,树枝上挂满烤肉片,名曰“肉林”;右池注满醇酒,名曰“酒海”,然后帝辛与脱光了衣服的男女,整日整夜地在里面追逐嬉戏,渴了喝酒,饿了吃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酒池肉林”。更有甚者,帝辛还造炮烙,设虿盆,以残害忠良和百姓为乐。

商纣王帝辛的同母兄子启对于其所作所为很不满,数次向纣进谏,但帝辛执意不听。子启估计纣王至死也不能清醒,打算一死了之,或离开纣王,但自己无法决断,便去询问太师箕子和少师比干。子启对他们俩说:“殷朝已经没有清明的政治了,也不能很好地治理四方。我们的祖先在上世贡献了才力,取得了成功,而纣王当今竟一味沉溺于酒宴之中,惟妇人之言是从,扰乱败坏汤王的德政。殷朝上下大大小小都热中于草野盗窃、犯上作乱,而朝廷大臣也互相仿效,违法乱纪,使得人人有罪。朝廷既乱,百姓便各起于四方,互为仇敌,天下失去了协和的局面。现在,殷朝丧失国典,如同乘船渡河找不到渡口。殷朝的灭亡,指日可待了。”他继续说:“太师,少师,我将何去何从呢?我们的殷商还能保住吗?你们若无意告诫我,我将陷于不义,怎么办呢?”

太师箕子说道:“王子啊,天帝降临灾祸灭亡殷朝,殷纣上不畏天、下不畏民,又不采纳长者老者的意见。今天,您即使自己死了,国家还得不到治理,那就不如远走他乡。”

于是,子启决定离开殷朝,就携了宗庙的礼器隐于自己原来的封地微(今山东梁山赵堌堆微乡),因此史书称他为微子启。

后其叔太师箕子因数谏佯狂被囚,少师比干因直谏也被剖腹视心,致使殷商天下大乱。周武王姬发乘机伐商纣,纣王帝辛因失道寡助,败退鹿台,最后和衣自焚,殷商王朝灭亡。

周武王建立了西周王朝后,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地邶城(今河南商丘)以祀殷后。周武王病逝后,武庚乘机谋反,当时周成王姬诵年少,其叔周公旦在摄政期间以三年时间平定了武庚的叛乱。在周成王三年(公元前1039年),周公旦封“殷商三仁”(微子、箕子、比干)之首的微子启以及后裔被于殷商故地,以代管殷商旧民,爵为宋公,后建为宋国,立都于睢阳(今河南商丘)。

到了春秋时期,宋国由宋湣公子共执政。当时宋国有一员猛将叫南宫长万,宋湣公派他去攻打鲁国,结果在战斗中被俘。鲁庄公姬同把南宫长万囚禁在后宫中,过了好几个月后才把他放回宋国。

归国后的南宫长万非但没有受到礼遇,反而常常被宋湣公戏弄。有一次,宋湣公居然对南宫长万说:“最初我很敬重你,今天,你只不过是鲁国的一个俘虏罢了。”

周庄王姬佗十五年(公元前682年)秋的一天,南宫长万随宋湣公外出游玩。南宫长万受命表演一种自己拿手的游戏,博得了不少人的夸奖。这下激起了宋湣公的妒忌之火,他要与南宫长万比赛他自己擅长的搏彩游戏,输者受罚喝酒。结果南宫长万连连告输,醉到八九分的样子,心里还是不服气,要与宋湣公一决高低。谁知宋湣公当着众人嘲笑道:“常败之家,还敢与寡人赌输赢?”南宫长万心里自然不高兴,表面上仍然装出笑脸。

正在这时,有人来报周庄王驾崩和周釐王姬胡齐即位的消息。宋湣公说:“周王更立新王,自当派人前往祝贺。”

南宫长万当即向宋湣公奏道:“臣愿前往。”

宋湣公却撇嘴笑着说:“宋国没有人了,要一个俘虏奉使前往?”周围的人皆哈哈大笑。

南宫长万恼羞成怒,加之心带醉意,一时性起,顾不得君臣之分,大骂道:“无道昏君,你可知道俘虏也能杀人吗?”

宋湣公也大怒道:“大胆囚徒,竟敢无礼!”说着就要去夺南宫长万的武器,两人扭打在一起。宋湣公哪里是南宫长万的对手,就这样死在了南宫长万的手中。

接着南宫长万一不做、二不休,又杀死了大夫仇牧和太宰华督,另立公子游为君。把历代君主宋戴公子撝、宋武公子司空、宋宣公子力、宋穆公子和、宋庄公子冯等等的后裔族人悉数赶出宋国都城。

诸公子们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萧县),而公子御说则跑到亳邑(今安徽亳州)。南宫长万的儿子南宫牛及其亲朋猛获随即率领大军围攻亳邑。

在萧邑,宋国始祖微子启的后裔大心把那些公族子弟及他们的随从们聚合起来,组成了一支军队,又到曹国请来援军,合力讨伐南宫牛,一举将他杀死,并乘胜攻回都城,活捉了公子游,将其杀死在宫中。然后,立公子御为国君,史称宋桓公。

南宫长万逃奔陈国,猛获则逃奔卫国,但最后还是被宋桓公索回处死。

在这场宋国内乱的战争中,大心指挥若定、平乱有功,因此宋桓公在周釐王四年(公元前678年)把大心就封在萧邑,称为萧叔,建萧国,为宋国的附属小国。在史籍《左传·文十四年》中记载:“宋高哀为萧封人。萧,宋附庸国。”

至周定王姬瑜十年(楚庄王芈旅十七年,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在攻宋国时一举灭了萧国。萧国自公元前678~前597年共历八十二年,后又成宋国之邑。

萧国被楚灭亡后,虽然大心的后裔子孙们有一些复国之举,但终末成功。于是,大心的后世子孙为纪念亡国,遂以封地名称为姓氏,称萧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契丹族,出自唐朝时期辽国契丹拔里、乙室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契丹的先世鲜卑人“氏姓无常,以大人健者名字为姓”,并无固定姓氏。其最早得姓是唐朝所赐的汉姓。唐高祖李渊武德年间,以契丹酋长窟哥为松漠都督,赐姓为李氏,但绝大多数平民仍无固定姓氏。

辽国时期,大辽政权的契丹民族中只有耶律、萧两姓。关于萧氏的来历,据史籍《辽史》中记载:“辽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辽国以后,开始以其妻萧敌鲁任北府宰相,终辽之世,后族几乎全部垄断了北府宰相预选权,后族即宰相之族。辽国的萧氏集团包括早就与耶律氏宗室联姻的拔里、乙室两族,辽太祖岳家述律氏和了;辽世宗皇后母家的国舅别部,还包括了一些被征服的奚族五王部族,“世与辽人为婚,因附姓述律氏中”。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萧,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

⑴.满族石穆鲁氏,亦称石莫勒氏,满语为Simulu Hala,世居浑春,后多冠汉姓为萧氏、石氏、穆氏、鲁氏等。

⑵.满族伊喇氏,亦称伊拉喇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移喇部,即契丹国姓耶律氏家族的后裔子孙,满语为Ilan Hala,汉义“三”,世居三姓(今黑龙江依兰),属于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萧氏、刘氏、王氏、肖氏、李氏、黄氏、白氏等。



有文献记载:“今河北省青龙县萧营子村是一个以满族人为主的自然村,因萧氏族人较早居住而得名。该村的满族,是清朝正白旗汉军包衣(奴隶)的后裔,他们的先世是清朝内务府的“鹰户”,于清顺治和清康熙年间,由滦州等地迁来此地。这些汉军包衣的祖先,在明朝时,由于奉旨开边、经商等原因,陆续到了关外,在今辽宁铁岭附近定居下来。满族统治者将他们编入汉军正白旗包衣。在八旗中,包衣不直接参加战斗,只是随军做一些战斗辅助性工作,如运送粮草、驮背杂物、击鼓鸣锣等。清军入关时,他们随之入关,驻扎在北京、滦州(今河北滦县)一带。清顺治时期,其被调往口外从事开垦,在今萧营子村的四大姓、十三户中,萧氏占了三户。”

考证后明确指出,这种性质的“满族”是不存在的!在民族分类学上,他们仍属于汉族,就是当年的满清王朝政府也从来没有承认他们是满族。在清朝时期的满洲八旗史册之中,确有这部份正白旗汉军包衣人的记载,但不是满族,而是汉族。在满洲八旗名册记载中,他们与其他汉族人一样,皆明确记载其为“满洲旗分内尼堪姓”。

尼堪,原意就是满语“汉蛮子”之义,是明、清时期女真族人对汉族人的蔑称,且其在有清二百六十七年历史中从来就是包衣身份。包衣,就是满语“奴才、奴婢”之义。

满清王朝有史以来就从未将汉族人当作满族人看待过,“在旗籍”绝不是“在满籍”,有着十分严格甚至是严厉的民族界限,汉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锡伯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维吾尔族、藏族等等臣下子民,无论在复杂的政治生活中,还是在朝堂上下属的简单称谓上,一直分辨得一清二楚。

历史上遗留的一些错误、民间的模糊观念还可以理解,但时下国内出现一些怪现象,某些人千方百计以祖籍“在旗”而挖掘自己是“满籍”的由头,而各级政府不加甄别,就随便予以承认,这是否有一点点危险和莫名其妙呢?

各级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政部、公安部这三大部门,一时搞不清楚没关系,可以请教专家、学者之后再下定论!但却不能再如此糊涂下去、自以为是、不负责了。

而且,放着堂堂正正的人不去做,如今想去做谁的“包衣”?



第五个渊源:源于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佤族原有自己的姓氏,但随着与汉族之间社会关系的发生与发展,很早就采用汉姓了。

由于各地区的佤族与汉族发生关系的早晚和密切程度不同,受汉族影响的大小也有差别,永德、镇康等地的佤族因长期与当地的主要居民汉族交错杂居,受汉文化影响较大,在宋朝中期至元、明朝时期,很早就采用汉姓为姓氏。

阿佤山边缘和镇康、永德地区的佤族司彭牙特氏、斯内氏,汉姓均为萧氏,萧氏成为这一地区普遍采用或较多采用的汉姓之一。

在1980年前后成文的《苍源县班洪寨社会调查》中,对佤族所作的调查显示,萧氏是该寨人口最多的姓氏,全寨七十六户居民中,萧氏有二十户。1958年成文的《苍源县岩帅区贺南乡社会经济初步调查报告》中显示,萧氏为贺南乡五大家族之一,该乡的贺南寨有二百七十四户佤族居民,姓萧的有十三户;贺南大寨一百四十六户,由李、田、赵、萧、陈五个家族组成。



第六个渊源:源于普米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著名民族学专家严汝娴在《普米族》一书中说,普米族改用汉姓,是汉族封建制度的改土归流运动的必然产物,一般都是一个氏族借用同一个姓,即借用当地通用的汉族姓氏,如巴落瓦支氏,即改为汉姓萧氏、马氏、杨氏等。



第七个渊源:源于彝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彝族是中国西南部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彝族支系繁多,多数自称“诺苏”、“纳苏”、“聂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彝族。

彝族有自己的姓氏,据文献《巍山彝族姓氏分布调查》中记载,云南巍山彝族的八万余人中,有一百五十个姓氏,其中就有萧氏,但人数不是很多。



第八个渊源:源于傣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傣族民间原来大都是没有姓氏的,有姓氏的只限于土司贵族。但随着汉化程度的加深,特别是明朝政府大力推行改土归流运动后,傣族中也逐渐出现了汉姓,萧氏就是其中之一。

著名的民族学专家江应梁在《傣族史》一书中说:“在德宏沿边接近汉地的各村寨,因为人民汉化程度很深,所以也可见到有姓有名的傣族人家,常见的姓氏有曩、冯、萧…等。”



第九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阿昌族、壮族、土家族、回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萧氏族人分布。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第十个渊源:姓氏学上的萧、钟、叶三姓一家:

在总共国东南地区的潮闽及台湾省,素来有“萧钟叶三姓一家”之说,这是因为三姓皆为潮阳萧氏开基始祖萧洵的后裔。

萧洵字仲川,萧氏四十六世,为潮阳开基之祖。萧洵原居福建漳州,宋理宗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以明经授潮阳县知事,任内清廉公正,爱民如子,深受当地百姓拥戴,被挽留落籍潮阳。萧洵为官清廉,乐善好施,因此,家境并不富裕,自从离开漳州到潮阳任职以来,勤于政务,始终没能抽出空来返乡省亲。双亲的年纪一天天变大,萧洵实在有些不屈心,就派儿子昭元回漳州老家侍奉父母。萧昭元带着父亲的嘱托只身上路,历尽艰辛。一日,行至诏安县分水关,寄宿僻壤客店,不料染病不起,生命垂危,幸得店主叶氏父女的细心照料,才拣回一条性命。叶家无子,膝下仅有一女,品貌端庄,禀性贤淑,知书达理。为表达对叶氏父女的救命之恩,萧昭元便入赘叶,做了上门女婿。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入赘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更何况堂堂知县之子,因此,萧昭元没敢将此事禀告父母。婚后,叶家把昭元待若亲子,并把全部田园产业都交由他来掌管。萧昭元也非常孝敬岳父母,就像对待亲生父母一样。几年过去了,萧昭元有了三个儿子:萧规、萧真、萧植。谁知不幸再次降临,他染疾一病不起。

再说萧洵,儿子已经走后几年了,始终没有消息,觉得事情有些蹊跷,便和家丁沿途寻觅,路经诏安分水关,被雨水所困,恰好投宿在叶氏父女所开客店里。萧洵见在店中嬉戏的三个小孩,外貌与儿子昭元极为相像,又见一孩童手中拿着的扇子上有自己题写的诗句,萧洵断定这扇子是自己送给儿子的那把。萧洵想莫非昭元跟这家客店有什么瓜葛,便立即请来店主询问,店主如实相告,萧洵这才知道事情的真相。

叶公告诉萧洵,这家客店本是其岳父钟公家业,因其膝下无男,叶公遂入赘钟家,生一女,即昭元之妻。萧洵与叶公商议,昭元三子中,长子规姓萧,次子真姓叶,三子植姓钟。至今在福建、广东两地仍然恪守着三族不通婚姻的规定。移居海外的三姓子孙也仍然恪守着这样的规定,共认同一祖宗,1995年,人们就在马来西亚槟城威南发现了立于清光绪癸巳年(公元1893年)的萧叶钟总墓。



“萧”与“肖”,原本是两个完全不相干的姓氏。

在1955年国家颁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字简化方案》以后,很多人就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于是,不少萧氏族人为书写简便,把“萧”写作“肖”;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萧氏者办理身份证、户口登记、入学手续时,也常将“萧”写作“肖”。由此造成了近几十年来,肖氏族人迅速多了起来,当然不排除部分人原本就姓“肖”氏,甚至大有取代萧氏的趋势。

例如,在文章《深圳姓氏谈》中就这样记载:“肖氏亦即萧氏,萧俗作肖。源出于子姓。春秋时,宋国勇将南宫长万攻打鲁国被俘,几个月后放回宋国。公元前682年秋,与宋闵公于后宫博戏。闵公无意嘲笑了长万曾当俘虏,长万顿时恼羞成怒,打死了宋闵公,又杀了几个大臣,立公子游为国君。宋国群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萧县)。萧邑大夫大心组织军队,杀逐南宫长万及同党,平息了内乱。宋间公的弟弟桓公即位后,把大心封在萧为附庸国,称为萧叔,其后人就是萧氏即肖氏。南宋未年,一些肖氏居民从福建迁至深圳地区,现聚居在坪地镇,是该镇人口最多的姓氏,大多居住于西湖塘、岳塘岗、香屋一带。”

工具书注释中的问题,是“萧”、“肖”二姓使用混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①在现代典籍《辞源》、《辞海》等工具书中,在注释“萧”字时有“姓”这一义项,而在注释“肖”时并无“姓”的义项。这是沿袭了一些老工具书的注法。

②《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在“肖(xiāo)”的字头下,均注释为“姓,‘萧’俗作‘肖’”。明显地将作姓氏用的“肖”字当作萧氏之“萧”的俗体字了。

③《汉语大字典》中注释“肖”时说,“姓,也作‘萧’”。

④1962年版的《新华字典》中注释“肖(xiāo)”时说,“姓,同‘萧’”。

以上这些典籍中的字义注释,都是把“肖”、“萧”二字视作互为异体的关系了。无论是把“肖”看作俗体,还是把“肖”、“萧”二字看作异体,实际上都是把“萧”和“肖”当成了一个姓氏字,注音均为阴平的“xiāo”。

目前,只有《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独树一帜,把“肖”注释成只读“xiào”的单音字,字头下的第二个义项就是“姓”。这样处理,“肖”字便与“萧”字完全脱钩了,成为独立于萧氏之外的另一个姓氏用字。

从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颁布的规定中看,“萧”与“肖”实际上既非异体关系,又非繁简关系。而民间自然成俗地认为“‘肖’也作‘萧’”、“‘肖’同‘萧’”等说法,是否应当经由语言专家、文字专家、音韵专家等认真考据,再作处严谨的抉择呢?至少,目前在这些文字学的工具书中所注释的“萧”、“肖”二字,是含糊不清的,也违背了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关于“姓氏用字不得简化”的原则。

半个世纪以前,天下仅皆萧氏,而肖氏则罕见。在历代史书中也都记载稀寡,甚至在宋朝的《百家姓》、明朝的《千家姓》中都不曾见到肖氏。一直到明朝学者凌迪知所撰著的《古今万姓通谱》中,才首次出现了“肖”氏,记载了汉朝时期的肖安国、肖绍、明朝时期的肖靖(明宣德年间举解元)等等。在传统史书经典“廿四史”中,也惟有在《辽史》、《元史》中提到了肖氏人物,均为北方少数民族。

至于“肖”氏的起源,目前已经很难稽考了。只有学者陈剑在《战国金文两篇》一文中就提到:“‘梁惠王廿七年大梁司寇鼎’,刻铭一行二十字:‘梁廿又七年,大梁司寇肖(赵)亡(无)智金寸(铸),为量容半。下官。’…作为国名、姓氏中的‘赵’,在古文字材料中大多就写作‘肖’(“赵”字本从“肖”得声)。”

另外,近来也有学者推测,部分“肖”氏是来自“萧”氏,属于后来因犯罪被贬姓的家族。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中,历来就有褫夺原有姓氏,贬改他姓以惩罚罪人的作法,萧氏一族中当不乏这方面的例子。例如在南梁政权时期的萧纪,他在与萧绎争位败亡后,萧绎以为他不配再用“萧”这个高贵姓氏,因此“赐姓饕餮氏”。再如在南齐政权时期的萧子响,因叛乱被杀,其族被“赐为蛸氏”等等,当不免有被改为“肖”氏者。

要注意的是,在未受到建国后文字简化改革冲击的全球其他地方,如香港、台湾、东南亚等地,所有的萧家人都是姓“萧”的,没有一个人写姓“肖”。

一个人的名字是自已的,但是一个人的姓氏却是祖宗传下来的,中国人最讲究传统了。古人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毕竟,“肖”氏毕竟是不同于“萧”氏的姓氏用字。近年来,全国已有越来越多的姓“肖”者改回姓“萧”。

由于时间已过数十年了,有些年轻的姓“肖”者可能并不知自已原系萧氏族人,而且从其身份证、户口本上看,其爷其父等,均也已写姓“肖”氏了。其实,这批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证:

⑴.宗祠,不管建国后萧氏如何被改,但建在各地萧氏聚集地的萧家宗祠上的“萧”字是不会改的。

⑵.长辈,特别是一些上了六十岁以上年纪的长辈,他们在小时候,在年轻时姓氏用字一定是“萧”。

⑶.祖坟,祖上的坟墓上刻的字一定是“萧”字。

…等等。

中国大陆萧氏族人改姓字“背叛祖宗”之事,已经引起了全世界萧氏宗亲的密切关注,有世界萧氏宗亲会等全球数十个宗亲会已联合向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公安部建议:利用全国换发第二代身份证的机会,为所有姓“肖”者改回姓“萧”提供方便,让千万萧氏族人能认祖归宗。



得姓始祖:孟亏、大心。

我们是广东博罗县观音阁萧氏族人.你们鹤山萧氏有几座祖坟在我当地,地名叫箫里地,面向东江.注:解放前原观音阁由河源市管辖望知情者和我们联系.联系电话:13556859523

跟帖时间 2015-04-01 15:43:4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小月

萧氏的帝王国君 -- 萧道成:(公元427~482年),字绍伯,小名斗将;东海兰陵人(今山东峄县)。南朝齐国缔造者,南齐太祖高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479~482年为期四年,终年五十六岁。

萧道成家住曲阿东城里。少年时,曾与萧顺之(梁武帝父亲)同游金牛山(胡桥经山),路上多枯骨,萧道成感叹道:“周文王以来千百年,谁能掩埋山野尸骨呢?”萧顺之由此知道道成有大志。

萧道成十三岁时,就读于京城建康鸡笼山,塾师雷次宗赞道:“萧道成内润,良璞也。”

十七岁随父领兵南行。十九岁领偏师征伐沔北蛮乱,二十三岁随雍州刺史萧思话镇襄阳、职中兵参军。二十七岁领偏军北征甘肃仇池中,破敌武兴、兰皋二垒,遂从谷口入关,占谈提城,因战功袭父爵“晋兴县男”,后调建康令,有能名。少府萧惠开赞扬说:“昔日魏武(曹操)为洛阳北部时,人服其英。今看萧建康,但当过之耳。”

刘宋明帝当政时,萧道成任右军将军、辅国将军,连续扫平会稽太守浔阳王刘子房、徐州刺史薛安度和晋安王刘子勋等3次叛乱,江南遂安。此后,萧道成调南东海太守,行南徐州事。

刘宋泰始三年(公元467年)农历8月,萧道成任代理冠军将军,坐镇淮阴。在此,广结豪俊,宾客盈门。次年七月,萧道成调任南兖州(扬州)刺史。刘宋泰始六年农历9月,民间流传:“萧道成有异相,当为天子。”刘?也有怀疑。迁萧道成为黄门侍郎、越骑校尉。道成惧,不欲内迁,又无理由留职。道成派数十骑进入北朝标榜(显耀寻衅之意),北魏不知何意,即派出游骑数百,游弋边境线上。萧道成再向京城报警,南朝宋明帝刘彧只好使萧道成仍留原任。并调萧道成镇守淮阴。

刘宋泰始七年农历6月,宋帝听信谗言:“萧道成在淮阴有二心。”认为萧道成“非人臣相”,处处提防。便命淮陵太守吴喜持御酒赐道成,探听虚实。萧道成不敢接受御赐之酒(怕是毒酒,萧道成也防皇上陷害)。吴喜以实情相告,道成方饮。吴喜回奏宋帝,言萧道成无二心。宋帝以为吴喜多计,素得人情,恐后难以事幼主而赐死。是年农历7月,宋帝征萧道成入朝,部下怕道成回京会遭杀身之祸。劝其缓行,以观动静。萧道成力排众议,说:“诸卿不明事理,皇上诛杀诸弟及功臣,只为太子稚弱,作万年计,何关他人?唯应速去,事缓必疑。今皇室骨肉相残,必非灵长之运。祸难将兴,方与卿等共力耳。”萧道成立赶到建康,拜散骑常侍,太子左卫将军,加食邑二百户。

刘宋泰豫元年(公元472年)农历4月,宋明帝崩,太子刘昱即帝位,史称苍梧王,时年十岁。

刘宋元徽二年(公元474年)农历5月,桂阳王刘休策反,亲率步骑二万余人杀奔京城,朝廷震惊。萧道成大破敌军。振旅还师城内百姓夹道聚观,纷纷议论说:“全国家者,萧公也。”农历6月,平南将军萧道成为总领军、南兖州刺史,留卫京城。

刘宋元徽四年(公元476年),萧道成迁为尚书左仆射。是年农历7月,久蓄逆志的建平王刘景素在京口召集将士数千人策反。萧道成果断征讨,激战于京口万岁楼下,叛军力弱无援而败。

刘宋元徽五年春,苍梧王刘昱时年十五岁,顽皮,性残忍。是年农历6月盛夏,萧道成赤膊午睡,刘昱闯入,在萧道成肚脐眼上画一圆圈,作为“的”,搭箭欲射,萧道成连喊:“老臣无罪!”左右侍从也惊恐不安,连劝皇上用包箭相射,幸免于难。“七夕”之夜,残忍成性的刘昱,命侍卫杨玉夫晚上窥伺牛郎会织女,如不见,翌日取其心肝。横竖都是死的杨玉夫孤注一搏,邀约侍卫杨万年杀了刘昱。命人将其首级送给萧道成,萧道成以清水将血冲洗,确认是真,遂更衣,骑马,急奔皇宫。

次日晨,百官临朝。萧道成传皇太后懿旨,列数苍悟王刘昱罪状,立时年十一岁的安成王刘准即帝位,史称顺皇帝。迁萧道成为司空、录尚书事,任骠骑大将军。刘宋昇明元年(公元477年),萧道成率部剿荆州刺史沈攸之和领军将军刘韫之反,全歼政敌。次年农历3月,萧道成升任相国,封为齐公。农历4月晋爵齐王。不久,顺帝刘准禅位。萧道成即帝位,改国号“齐”,史称高帝。为齐朝第一任皇帝。

南齐建元四年农历1月,诏“京城建国学,招生二百人。”农历3月,齐高帝萧道成病势日重,急召司徒褚渊、尚书王俭,嘱其共同辅助太子。不久即殂于临光殿,终年五十六岁,葬于胡桥狮子湾泰安陵,庙号太祖。

萧道成在位死年,性清淡,勤朝政,生活俭朴,博学能文,深沉而有大量。曾以“使我治天下十年,当使黄金与土同阶”勉之。



萧 赜:(公元439~493年),字宣远,小名龙儿,祖籍南兰陵,萧道成长子;东海兰陵人(今山东峄县)。南朝齐国第二位皇帝,南齐世祖武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482~493年为期十二年,终年五十四岁。

南齐建元元年(公元479年),其父萧道成建立齐朝,当上皇帝。萧赜为齐公世子,被封任侍中、南豫州刺史。南齐建元四年(公元482年)农历3月,齐高帝驾崩。是月,萧赜即皇帝位,史称武帝。

萧赜称帝后,时有恩赦,处事果断。南齐永明元年农历3月,诏赦恩五十日,对四方犯人,罪无轻重,均予大赦。次年农历8月,诏都下二县,对野外的尸体要随宜掩埋,对无亲人的死者给予埋葬。并常到宣武堂去讲武。大将陈天福所率部队军纪不严,掠劫百姓,萧赜即命将陈天福斩于街市。

南齐永明八年,荆州刺史巴东王萧子响依仗自己是皇子,违犯朝制,私制龙袍,自选朝中卫士六十人,欲与北朝交换军马,又处死钦差八人,萧赜即派丹阳尹萧顺之(梁武帝之父)领水军征讨,在船上召见萧子响,并缢杀之。

据《南齐书•武帝纪》载:萧赜“刚毅有断,为治总大体,以富国为先,颇不喜游宴、雕绮之事,言常恨之,未能顿遣。”临崩,又诏:“凡诸游费,宜从休息。自今远近荐献,务存节俭,不得出界营求,相高奢丽。金粟缯纩,弊民已多,珠玉玩好,伤工尤重,严加禁绝,不得有违准绳。”

南齐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农历7月,萧赜崩。农历9月葬于今云阳镇田家村,庙号世祖。



萧昭业:(公元474~494年),字元尚,小字法身;东海兰陵人(今山东峄县)。南朝齐国第三位皇帝,郁林王,南齐武帝原太子萧长懋长子,在位时间从公元493~494年为期两年,终年二十一岁。

萧昭业五岁时,其曾祖高帝曾说:“我基于此四世矣。”十岁时被封为南郡王。其少年美貌,好隶书,深得武帝萧赜钟爱。南齐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农历1月,被立为皇太孙,农历7月武帝萧赜病殂,萧昭业即帝位。

萧昭业娇情饰诈,阴怀鄙慝。其父抱病时,当面哀容号毁,回私室便欢笑酣饮,还命女巫祈父早日归天。他常与父妃何氏、霍氏淫通,与一些小人共衣食、同淫宴,荒淫至极,挥霍无度,致使国库空虚。

主政后,不理朝政,狂纵日甚,众臣皆叹,其师史仁祖、侍书胡天翼见状,愧无回天之力,相继自杀。当时,西昌王萧鸾屡谏不纳,便计划利用亲信除却昏君。南齐隆昌元年(公元494年)农历7月,萧昭业被弑。



萧昭文:(公元480~494年),字季尚;东海兰陵人(今山东峄县)。南朝齐国第四位皇帝,南齐恭王、海陵王,萧长懋第二子,萧昭业之弟。在位时间从公元494~494年为期三个月,终年十五岁。

萧昭文在南齐永明四年(公元486年)被封为临汝公,南齐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农历10月被封为新安王。南齐隆昌元年(公元494年)称帝,史称海陵王。

萧昭文即帝位后,封萧鸾为宣城郡公、进骠骑大将军、录尚书事、扬州刺史等职。萧鸾控制了朝廷军政大权,昭文虽居皇位,其衣食住行皆被监视。旋即,萧鸾逼皇后写下诏书,诏曰:“嗣主冲幼(皇帝幼小),庶政多昧,早撄狂疾,弗克负荷,太傅宣城王胤体皇室,钟慈太祖(孝顺父母)、宜承宝命(宜承皇位)。帝可降封为海陵王,吾当归老别馆。”

是年农历11月,称帝仅三个月的萧昭文惨遭杀害。



萧 鸾:(公元452~498年),字景栖,小名玄度;东海兰陵人(今山东峄县)。南朝齐国第五位皇帝,南齐高宗明皇帝,萧道成之侄,实为王萧道成之子。在位时间从公元494~498年为期五年,终年四十七岁。

南齐泰豫元年(公元472年),萧鸾任浙江安吉县令,后升为淮南、宣城二郡太守,进号辅国将军。南齐建元元年(公元479年)任侍中,领骁骑将军。南齐永明六年(公元488年)迁尚书左仆射,领右将军,任侍中、尚书令,加镇军将军,后又加任中书监、开府仪同三司。永明十一年任职宰相。他图谋篡夺皇位,大肆屠杀萧道成、萧赜子孙。南齐延兴元年(公元494年)农历7~9月,杀郁林王萧昭业、鄱阳王萧锵、隋郡王萧子隆和晋安王萧子懋、晋熙王萧銶等十三人。是年农历10月,萧鸾即帝位,改元建武,史称明帝。

萧鸾人性猜疑,多忌妒,为能容人。为保皇位,见不顺眼者杀之,闻逆言者杀之,悉异心者杀之。即帝位后,海陵王萧昭文、西阳王萧子明、南海王萧子罕、邵陵王萧子贞和功臣萧谌、萧讠耒、萧诞等皆被杀死。南齐建武四年(公元497年)春,又杀尚书令王晏,后又杀河东王萧鋐、临贺王萧子岳等十人。

南齐建武五年(公元498年)农历4月,为求吉兆,改元永泰。是年,为防会稽太守王敬则,派光禄大夫张环为镇东将军、镇守吴郡。王敬则闻之,“镇东有谁?是平我也。”遂率将士万余人反叛,从会稽经松江进入苏南。沿途农民、渔夫等纷纷拿了铁锹、竹篙、棍棒投入,声势浩大。前军行进晋陵,县令公上延孙以应之,时军民已达十万之众。大军进至陵口,王敬则见石麒麟,念及齐高帝、齐武帝待自己的恩宠,潸然泪下,掩泣而过。五月,王敬则兵进曲阿,见长冈埭干涸无水,只好屯兵曲阿城南郊。

萧鸾闻报,即派前军司马左兴盛、后军将军崔恭袒、辅国将军刘山阳和龙骧将军、马队军主胡松等领兵堵击。王敬则兵虽多,但多是沿途百姓,因见骑兵来势迅猛,吓得乱逃。王敬则被杀。

萧鸾迷信鬼神,他因诛杀高帝子孙过多,怕遭冤魂报复,遂听信巫婆之言,“红赤能治鬼”,便常年都穿红赤色衣裤。杀人前都点香烛,祈求被杀之人不要找他“算帐”。既要杀人,又怕作孽,成天心惊肉跳。平时很少外出,怕人行刺。他听信巫婆,有病不治,致使病情加重。

南齐永泰元年(公元498年)农历7月,萧鸾崩,农历8月葬于今云阳镇三城巷附近的兴安陵,庙号高宗。



萧宝卷,(公元483~501年),字智藏;东海兰陵人(今山东峄县)。南朝齐国第六位皇帝,南齐东昏侯,萧鸾第二子,在位时间从公元498~501年为期五年,终年十九岁。

萧宝卷于南齐永泰元年(公元498年)农历10月即帝位,史称东昏侯。

萧宝卷的生母早亡,由潘妃抚养。他年少时不喜读书,以捕老鼠为乐。16岁称帝后,封潘妃为贵妃。潘妃放恣,威行远近,在御花园中开商店,潘妃做老板,皇帝当伙计。皇帝稍有不慎,潘妃便以杖罚之。埭上设店,坐而屠肉。时有百姓歌谣:“阅武堂,种杨柳,至尊屠肉,潘妃酤酒。”

萧宝卷昏庸无道,滥杀大臣。将尚书左、右仆射江拓和萧坦之诛杀,扬州刺史遥光,江州刺史陈显达举反,又被杀。吏部郎谢月兆以告密而升官,后又以密告而入狱致死。豫州刺史萧懿因有战功升为尚书令,后萧宝卷听信谗言,赐毒药逼死萧懿。他还经常与诸姊妹淫通,在后堂以戏马、鼓噪为乐。外出游玩,见人就杀。一次,有一孕妇临产,来不及躲避而被破腹杀死。一和尚因病躲入草堆,命左右用箭将其射死。造成街巷冷清,店铺关门,路无行人,百姓啼号,朝野震惊。

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农历12月,萧宝融以萧衍为征东将军,夺取台城,萧宝卷闻变欲逃,被太监所杀。



萧宝融:(公元488~502年),字智昭;东海兰陵人(今山东峄县)。南朝齐国末位皇帝,南齐和皇帝,萧鸾第八子,在位时间从公元501~502年为期两年,终年十五岁。

萧宝融于南齐建武元年(公元494年)农历11月被封为隋郡王。南齐永元元年(古499年),改封为南康王,任西中郎将、荆州(江陵)刺史、督州军事。

萧宝融虽居要职,因年少未立,凡事都是听从宣德皇太后指挥。南齐永元二年农历11月,刘山阳奉东昏侯诏命与萧宝融会合,共击萧衍。宣德皇太后权衡利弊认为不妥,使宝融发令诓骗刘山阳进城后将其杀死。是年农历12月自为“相国”,发檄文至全国各地,列数东昏侯罪行予以声讨。

南齐永元三年农历3月,萧宝融在江陵建都,自立为帝,史称和帝。自此分齐而治,东昏侯在东,为东齐;和帝在西,为西齐。

南齐中兴二年(公元502年)农历3月,萧宝融到姑孰(安徽芜湖附近),接宣德太后诏令,禅位给萧衍,就地待命。是年农历4月,萧衍派亲信郑伯禽赠金吞杀和帝。葬于恭安陵。



萧 衍:(公元464~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人(今江苏常州)。南朝梁国缔造者,南梁高祖武皇帝,其父萧顺之乃南齐太祖高皇帝萧道成之弟,在位时间从公元502~549年为期四十八年,终年八十六岁。

萧衍史称梁武帝。

南齐隆昌元年(公元494年),萧衍为宁朔将军,被封建阳县男。南齐建武二年(公元495年)为冠军将军、主帅。领兵大败北魏军,斩获数万,威震朝野。

南齐建武四年(公元497年),北魏文帝为报惨败之仇,亲领将士三十六路,号称百万大军,侵袭樊城。齐明帝命萧衍为军事发遣,退敌后,班师回朝,遂擢升辅国将军、监雍州(襄阳)事。

南齐永泰元年(公元498年),齐明帝崩,明帝次子东昏侯萧宝卷即位。萧衍为都督、雍州刺史。南齐永元二年(公元500年)冬,萧衍闻大臣相继诛戮,立召文武官员,共举义旗,得马五千匹,船两千只,甲士三万人。

南齐中兴二年(公元501年)农历3月,南康王萧宝融即位称帝,时称和帝。时萧衍任征东大将军,督诸军事,自荆州统军顺长江一路东下,克鲁山、郢城、江州、芜湖、姑孰、石头城等城直至建康近郊。农历10月,萧衍率军围攻皇宫所在地台城。农历12月,台城破,东昏侯被杀。

南齐中兴二年(公元502年)农历3月,以宣德太后令,禅位于梁王萧衍,至此,南朝齐灭。是年四月,萧衍称帝,史称武帝,改国号梁,年号天监,建都建康。

萧衍称帝后,平息东昏侯残余作乱,讨平反叛;放遣后宫、乐府、西解、暴室被幽逼者,“分遣内侍、周省四方”,招集流民、发展生产,并亲耕劝农,推行屯田。经几年休养生息,江南一带,沃野千里,经济繁荣。与此同时,他大力兴办学校,实行以文治国。

南梁天监九年(公元510年)农历3月,他亲临国学馆讲课。诏“皇太子以下及王侯之子,凡到学龄者,要送国学就读。设尚书五部,五部职司人选,不受门弟高低,寒士中人才兼优者,首先其选。”又诏“各州郡设乡豪一人,专事考察推荐人才”。一时,勤学求知者众多,《昭明文选》、《诗品》、《文心雕龙》和《大明历》等文学与科技杰作纷纷问世。他还爱好书法,擅长草书,传世墨迹有《爱业帖》、《脚气帖》等,并注重书学理论研究,写出了《古今书人优劣评》、《答陶隐居论书》等文。

萧衍生活简朴,素食长斋。他曾自述:“朕有天下四十余年,绝房室三十余年,至于居处,不过一床之地,雕饰之物不入于宫,平生不饮酒,不好音声,所以朝中曲宴,未尝奏乐。三更出治事,随事多少,事少午前得竟,事多日昃方食,若昼若夜。昔腰腹过十围,今瘦削,才二尺余,旧带犹存,非为妄说。”萧衍崇尚佛教,自称“菩萨皇帝”。他四次舍身(苦行)到同泰寺(南京鸡鸣寺的前身)从僧,并宣布佛教为国教。在国内大兴佛寺,广建佛塔。时仅建康一地就建有佛寺五百余所,僧尼达十余万人。全国有寺院两千八百四十六所,僧尼不计其数。杜牧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南梁太清元年(公元547年)农历2月,东魏司徒侯景向梁武帝许愿,献河南十三州之地,梁武帝贪图其利,不顾群臣反对,引狼入室,封侯景为河南王、大将军、大行台。

侯景心地狡诈,反复无常,第二年就起兵反梁。南梁太清三年农历3月,台城被攻陷。梁武帝萧衍叹道:“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从此被幽禁,农历5月遂崩,农历11月葬于今云阳镇三城巷附近的修陵,庙号高祖。



萧 纲:(公元504~552年),字世赞,小字六通;南兰陵人(今江苏常州)。南朝梁国第二位皇帝,南梁高宗明皇帝、晋安王,萧衍第三子、昭明太子同母之弟,在位时间从公元549~552年为期三年,终年四十九岁。

萧纲在南梁天监五年(公元506年)被封为晋安王,累迁都督、雍州刺史。南梁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被征入朝,是年农历4月立为皇太子。

他六岁能文,读书十行俱下。少年时,博综群言,善谈玄理。讲述武帝所制《五经讲疏》,听者倾朝野。

成年后,他须鬓如画,直发委地,双眉翠色,目光烛人。南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农历3月,台城被攻陷。他坐在永福殿省见叛贼侯景,神色自若,面无惧容。是年农历5月,武帝崩,萧纲即帝位,建元大宝,史称简文帝。

南梁大宝二年(公元551年)农历7月,萧纲因侯景及其党羽所逼而禅位。朝中由侯景自封为相,独揽大权,将萧纲四子及其至亲二十余人杀害殆尽,萧纲被幽禁达两个多月,期间,在壁板上写遗文,内容极为凄伤。

是年农历10月,侯景派彭俊给萧纲奉寿酒。萧纲说:“已禅帝位,何及言陛下?此寿酒将不尽此乎。”自知命在旦夕,便痛饮至醉,即被用泥土闷死。次年农历4月葬于今云阳镇三城巷的庄陵,庙号高宗。



萧 绎:(公元509~555年),字世諴,小名七符;南兰陵人(今江苏常州)。南朝梁国第三位皇帝,南梁世祖元皇帝,萧衍第七子,在位时间从公元552~555年为期四年,终年四十七岁。

萧绎于南梁天监十三年(公元514年)被封为湘东王,南梁中大同二年(公元547年)出任使持节及荆州刺史等职。

萧绎虽为独眼,但爱书如命,善书画。他心地狭窄,妒忌能人,心狠手毒。

南梁太清二年(公元548年),侯景率军围攻台城,梁朝危在旦夕,萧绎在荆州府(江陵)却拥兵不救,反而挑起“叔侄之战”。次年农历6月,萧绎以借粮为藉口,派其子萧方与其侄萧誉(湘州刺史)在麻溪游战,萧方兵败,溺死江中。是年农历8月,萧绎派部将攻打萧誉。他秘密拉拢萧誉部将杜则,联合进攻长沙城。

南梁大宝元年(公元550年)农历2月,萧绎接皇叔邵陵王萧纶函,责其“况于手足肱支,岂可相害?”他不听所劝,继续围攻。是年农历4月,攻下长沙城,萧誉被杀。此后,又与皇叔萧纶交战,萧纶败走武昌,被北朝杀害。

南梁承圣元年(公元552年)农历2月,萧绎谋图皇位,东击侯景部,农历3月占领建康,收复台城,侯景被杀。是年农历10月,萧绎在江陵称帝。建元承圣,史称元帝。

南梁绍泰元年(公元555年)农历4月萧绎被杀。庙号世祖。



萧方智:(公元543~557年),字慧相,小名法真;南兰陵人(今江苏常州)。南朝梁国末位皇帝,南梁敬皇帝,萧绎第九子,在位时间从公元555~557年为期两年,终年十六岁。

萧方智于南梁承圣元年(公元552年)被封为晋安王。其父死时,萧方智年方十三岁,即称帝,建元“绍泰“,史称敬帝。

他封旧臣王僧辩为骠骑大将军,陈霸先为征西大将军。刚刚分封百官结束,北朝(齐)使者来到建康,提出拥萧渊明为帝,王僧辩不从,但迫于北朝大军压境,勉为从议。

南梁太平元年(公元556年)农历5月,禅位于萧渊明,改元“天成”。是年农历9月,征西大将军陈霸先对王僧辩另立萧渊明为帝不满领兵突袭建康,王僧辩无防,兵败被杀。萧渊明退位。农历10月,萧方智复为帝,封陈霸先为书令、车骑将军、都督诸军事,后为宰相。以贞阳侯萧渊明为司徒,封建安公。

南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农历10月,萧方智禅位于陈霸先,南朝齐国灭亡。不久,萧方智被南朝陈武帝陈霸先所杀害。

跟帖时间 2010-02-26 21:36:1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萧氏的历史名人 -- 萧 何:(公元前?~前193年待考),沛县人(今江苏沛县)。著名西汉政治家。

萧何早年曾任秦国沛县狱吏。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随同刘邦起兵,为沛丞。

攻克咸阳后,诸将皆争夺金银财宝,萧何却忙于接收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使刘邦得以掌握全国户口、民情和地势,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刘邦被封为汉王后,楚汉矛盾激化,他说服刘邦暂作战略退却,以保存汉军实力。楚汉战争中,他荐举韩信为大将,自以丞相身份留守关中,输送士逝世、粮饷。萧何劝说刘邦以巴蜀为基地,与民休息,招纳贤才,然后还定三秦,再与项羽争夺天下,并推荐韩信为大将军。

楚汉战争时,萧何以丞相专任关中事,他侍从太子,为法令约束,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楚汉相持于荥阳、成皋时,刘邦屡遭挫败,失军亡众,军无现粮,萧何及时调遣关中兵逝世驰援,并转漕供给军用,保证了前线兵员粮饷的供应,促使战局发生了根本转机。

因此在刘邦称帝后论及功绩,以萧何功最高,位次第一,食邑八千户,悉封其父母兄弟十余人皆食邑。

刘邦又以原订的三章约法不足以“御奸”,命萧何重新制订律令。萧何参考秦国法律,酌加新律,作为《九章律》。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因助吕后定计收捕淮阴侯韩信,被拜为相国。

汉高祖逝世后,萧何辅佐汉惠帝。他病危时,曾极力推荐曹参继任相国,逝世于汉孝惠二年(公元前193年)。



萧思话:(生卒年待考),东海兰陵人(今山东峄县)。著名东晋大臣。

萧思话小时候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十余岁时仍不识字,好骑在房上打细腰鼓,扰害邻居,无人不认为他是一大祸害。但此后萧思话即注重修养,数年中便有了好的名声。

萧思话颇精通隶书,善弹琴,能骑射。后继承父爵为封阳县侯,东晋元嘉年间(公元424~453年)任青州刺史。

当年亡命青州的司马朗之兄弟聚合党徒,阴谋叛乱,萧思话派北海太守萧汪之剿平斩首。晋元嘉十年(公元433年),氐族首领杨难当进兵汉中,朝廷启用萧思话为梁、南秦二州刺史。平定汉中,收复失地,在萌水(今四川广元)一带设立戍守。萧思话又将刺史驻地迁到南郑(今陕西汉中)。晋元嘉十四年(公元437年)升任为临川王义庆平西将军府长史、南蛮校尉。历任宁蛮校尉、雍州刺史,监四州军事,征为吏部尚书。尚未正式任命,又升任护军将军。

后来此时,魏军进攻悬瓠,魏文帝要大举北伐,大臣们都赞同此举,萧思话却竭力谏阻,未被采纳。魏军退后,代替魏孝武帝为徐、兖二州刺史,监四州军事。后率军围确礅城(今山东东阿)未能攻克,退兵历下(今山东济南)。被江夏王义恭奏请免官。

晋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太子刘劭杀帝自立,任命萧思话为徐、兖二州刺史,后响应魏孝武帝讨伐刘劭。

魏孝武帝即位,萧思话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他坚辞不受,改为中书令、丹阳尹、散骑常侍。当时都城一带时常发生抢劫案,二十天中就有十七起,萧思话引咎辞职,未获准。后被任命为郢州刺史,加官都督。

萧思话逝世后,晋朝廷赠官其为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穆侯”。

萧思话生子有萧惠开、萧惠明、萧惠基、萧惠休、萧惠朗、萧惠倩。



萧 介:(公元476~548年),字茂镜;南兰陵人(今江苏常州)。著名南北朝梁国大臣。

萧介少年时颖悟,有器识,博览经史,挥笔成文。

南朝齐永元末年(公元501年),仕齐,职著作佐郎。

南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为太子舍人

。南梁天监八年(公元509年)任尚书金部郎。

南梁天监十二年(公元513年)为主客郎。后任吴县县令。湘东王萧绎慕其才名,奏报当朝。

南梁大通三年(公元522年)调湘东王府,任职咨议参军。

南朝梁大通二年(公元528年)任给事黄门侍郎。

南梁大通二年(公元536年),任武陵王萧纪王府长史。后又出任始兴太守。

他在任时,刑宽政和,能施恩德于民。大同七年,调回京城,升为少府卿、加散骑常侍。时恰逢朝廷选拔司职官员,他以其博学才识,被录为都官尚书。

梁武帝赏识其才华,每逢军国大事,必先征询方略。还对宰相朱异说:“萧介,端右之才也”。一次,梁武帝设便宴,饮酒赋诗助兴,藏盾赋诗不成,罚酒一斗,一饮而尽,面色不变,言笑自如。萧介落笔成文,文词尽美。梁武帝高兴地说:“藏盾之饮,萧介之文,即席之美也”。

南梁中大同元年(公元546年),萧介以老病辞职,梁武帝优诏不准,派仆射魏详诣府拜谒。后改职光禄大夫。

南梁中大同二年(公元547年)称病辞官,拜光禄大夫。

南梁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农历1月,萧介已经疾病缠身,但为报皇上知遇之恩,乃奋笔上表,劝梁武帝不要容纳侯景,谏文:“侯景以涡阳败绩,只马逃命。陛下不悔。现侯景已占我寿春,实是境内一患,陛下爱匹夫而弃国土矣。臣朽老疾侵,不应干预朝政,事关大局,不得不谏。”

梁武帝阅毕,感叹其忠,而不纳其谏。不久,萧介病逝,终年七十三岁。生子有萧允、萧引、萧彤。



萧 统:(公元501~531年),即昭明太子,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人(今江苏常州)。著名南朝梁文学家。

梁武帝之子,天监元年立为太子,即昭明太子。少时读遍儒家经典。及长,参与朝政。

萧统善诗赋,曾招才学之士,广集古今书籍三万多卷,研讨儒事文学,兼探佛理。

萧统辑有《文选》三十卷,选出上至周朝,下迄梁朝各种文体的代表作编辑,而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对后世文学创作颇有影响。原集已佚,今存《昭明文选》系后人辑本。



萧 瑀:(公元574~647年),字时文;南兰陵人(今江苏常州)。著名唐朝丞相。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拜相,为萧氏唐朝拜相第一人。

萧瑀的祖父是后梁宣帝萧察,当时与唐朝争地盘的萧铣还属他的子侄辈亲族,隋炀帝皇后萧氏是他亲姐姐。

萧瑀自幼以孝行闻名天下,且善学能书,骨鲠正直,并深精佛理。以皇后亲弟之重,萧瑀在隋朝年纪轻轻就已做到银青光禄大夫的官,参决要务,但后来由于屡屡上谏忤旨,渐为隋炀帝疏斥。特别是萧瑀谏炀帝舍高丽而防突厥,引起皇帝震怒,贬放为河池郡守。

唐高祖很器重萧瑀,刚刚进京定位,就遣书招致,授光禄大夫,封宋国公,拜民部尚书。李渊所以这么亲重他,一则萧瑀为人正直,二则累世金枝金叶,三则他又是皇后独孤家族的女婿。因此,李渊以心腹视之,每次临朝听政,都赐萧瑀升御榻而立,亲切地呼之为“萧郎”。唐朝革创,以萧瑀最熟识国典朝仪,他又孜孜自勉,留心政事,故而深得李渊信任。

唐太宗继位后,拜其为尚书左仆射,当时房玄龄、杜如晦新朝臣子正在风头上,萧瑀深感不快,上书时辞旨寥落,殊有怏怏之意,被废于家。不久唐太宗念其旧情,恢复了他的官爵。

由于性情骨梗,有一次又与大臣在唐太宗面前厉声愤争,因不敬罪又被免官,而后很少再能进入唐太宗政事载决的核心班子。即便如此,唐太宗仍常回忆他当秦王时恐惧畏祸,萧瑀在李渊面前公正持平为自己讲好话的旧事,说:“此人不可以厚利诱之,不可以刑戮惧之,真社稷臣也。”并赐诗曰:“疾风知劲草,版荡识诚臣。”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593年),晋封为太子太保。

唐贞观二十一年,萧瑀病逝,终年七十四岁。宫廷太常上谥曰“肃”,唐太宗认为萧瑀性多猜疑,刚忌太过,最后谥曰“贞褊公”,册赠司空,陪葬昭陵。



萧 嵩:(公元668~749年),南兰陵人(今江苏常州)。著名唐朝丞相、军事家。

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拜相,为萧氏唐朝拜相笫三人,后梁明皇帝萧岿玄孙,高祖武德宰相萧瑀曾侄孙。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晋封徐国公。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加拜太子大师。

萧嵩是梁宣帝裔孙。初与陆象先为僚婿。陆象先,相门之子。当时萧嵩尚未入仕,一看相者说:“陆郎十年内,位极人臣,然不及萧郎,一门尽贵,官高多寿。”唐景云元年,萧嵩为醴泉尉,当时陆象先已为中书侍郎,他引萧嵩为监察御史,骤迁殿中。

当时的唐玄宗皇帝非常器重苏顄,准备任他作宰相,对他的礼遇和询问问题,与其它的大臣都很不一样。皇上秘密行动,不想让左右的人知道,一直到了颁诏让他升任宰相的前一天,等到深夜,才找人写诏书。

唐开元初年,萧嵩拜中书舍人,与王丘、齐浣同列,未之异,独姚崇许其致远。

至唐开元十七年末(己巳年,公元729年),当时唐朝东北边疆没有大的战事,不管是突厥还是渤海,或者是契丹可突于,对于幽州的都没有丝毫侵犯的意思。也许是他们注意到幽州正在加紧操练兵马,认为是可能要对他们动手,转入了防御状态。当然,小股的流贼劫掠,还是经常有的。只是剿灭他们,刚好可以作为安禄山新军的实战训练。

萧嵩当时任兵部尚书引河西节度史,他将朝廷的重点战事一直放在西面,余王君廓、张守硅等先后大胜吐蕃,并将对吐蕃的防御作战,转成了进攻作战。数次大胜,为大唐王朝谋练出了一大批的精兵强将。

其时唐朝新的三个宰相中,宇文融是经济方面的一把好手,萧嵩是军事方面的一把好手,裴光庭前大总管裴行俭的孙子,素来以为人清廉和善于治军著称。任命这样三位攻击力很强的大臣为宰相,很好的说明了李隆基的驭官之道。

萧嵩后来为官谨慎之极,有一次,唐玄宗向侍臣询问说:“外庭是谁值宿?”就命人拿着蜡烛去叫来,到了一看,是中书舍人萧嵩。唐玄宗就把苏顄的姓名交给萧嵩,让他起草制书。写完之后,那上面有句词说:“国之瑰宝”,唐玄宗斟酌了一会,对萧嵩说“苏顄是苏瑰的儿子,我不想使用他父亲的名讳,你替我修改一下。”唐玄宗因而让人撤出帐幕中的屏风给萧嵩使用。萧嵩万分恐惧,紧张的汗流浃背,久久不能下笔。

唐玄宗以为萧嵩思考了一段时间,应当是很周详了,就走到萧嵩的坐席去看,只改成:“国之珍宝”,别的都没有更改。萧嵩退出去之后,唐玄宗把他草写的纸扔到地上说:“真是徒有其名。”左右的人忍不住失声笑了出来,唐玄宗听见,急忙说:“萧嵩虽然不善长才艺,人臣之贵,是没有人比得上,刚才说的是戏言。”唐玄宗的默默观察识别和用心神去看待臣子,都像这样。

后三迁官职,出任尚书左丞,以兵部尚书节度河西,以破吐蕃功,入为中书令,遥领河西节度,终太子太师,终年年八十余岁。有子衡,尚新昌公主。以三品就养,时论荣之。诗二首。



萧 华:(公元699~769年),南兰陵人(今江苏常州)。著名唐朝丞相。

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拜相,萧氏唐朝拜相第四人,唐玄宗一朝宰相萧嵩之子。

唐天宝末年,任官兵部侍郎。唐上元初年,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后来得罪了权臣李辅国,矫诏罢为礼部侍郎,后贬道峡州当司马。

唐上元五年(公元766年)嗣徐国公,不久病逝,留诗一首。



萧 复:(公元732~788年),字履初;南兰陵人(今江苏常州)。著名唐朝丞相。

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拜相,萧氏唐朝拜相第五人,字履初。父驸马萧衡,母新昌公主,唐李隆基皇帝外孙,开元宰相萧嵩孙。

萧复出身名门,志励名节。伯父萧华常夸其“此子当兴吾宗。”

萧复以祖荫袭为黄门郎,数年后,历任歙州、池州和常州刺史。他勤于政事,正直廉洁,其政绩在当朝群臣中名列第一。

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被调任陕西同州(陕西大荔)刺史,适大旱,农禾颗粒无收。次年春,乡民饿死者不计其数。萧复果断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旋因擅自动用仓中皇粮而被免职。在离任时,同州人民叩拜于道,流涕辞送,感其恩德。

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萧复任兵部侍郎,后迁户部尚书兼统军长史。时叛臣朱泚内乱,萧复护德宗逃至奉天。是年农历10月,萧复被任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时隔两年,萧复代唐德宗巡视各地,历时十个月方回京,如实反映内乱频起,兵荒马乱,奏言改革弊政,德宗听之不悦。又屡屡进言乃不纳。萧复心灰意冷,深感报国无门,遂称病求退,于是年农历11月罢相。

唐贞元三年(公元787年),因堂弟萧升之妻(唐肃宗之女)淫乱一案,萧复受株连,被贬至饶州(今江西上饶),次年农历5月病逝,终年五十七岁。



萧 俛:(公元?~842年),字思谦;南兰陵人(今江苏常州)。著名唐朝丞相。

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拜相,萧氏唐朝拜相第六人,字思谦,唐肃宗朝宰相萧华之孙。

萧俛为萧华之孙。唐贞元七年(公元791年),以进士入仕,历任翰林学士、太仆少卿。

唐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进御史中丞,袭爵徐国公(曾祖萧嵩封爵)。

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唐穆宗李恒即帝位。萧俛迁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萧俛为相,重惜名誉,嫉恶如仇。四川节度使王播以重金贿赂宦官,欲为宰相。萧俛多次力排众议,而唐穆宗听信偏言,遂辞相位,后改任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太子少保等。

唐大和元年(公元827年),唐文宗李昂即帝位,诏进萧俛为左仆射兼太子少师,萧俛以年老多疾,辞不受。

萧俛初有大志,愿以自己才智奉献当朝,曾献《太平策》一篇,主张偃武习文,以仁义治天下。后因见宦官弄权,官场腐败,不愿再入仕途。后人评他为“贞独疾恶,不为利回,而以夷、惠拟之,俾之经纶,则其道至矣”。

萧俛退休后,在离洛阳百里的济源县境的王屋山下,建房屋一幢,逍遥山林,以读书咏诗安度晚年。

萧俛于唐会昌二年(公元842年)谢世,终年七十余岁。



萧 寅:(公元799~869年),南兰陵人(今江苏常州)。著名唐朝丞相。

唐懿宗咸通五年(公元834年)拜相,萧氏唐朝拜相第八人,德宗朝宰相萧复之孙。



萧 仿:(公元796~875年),字思道;南兰陵人(今江苏常州)。唐肃宗末宰相萧华长孙,唐德宗朝宰相萧复堂侄,唐穆宗朝宰相萧倪堂弟。著名唐朝丞相。

萧仿是唐太和年间进士,任谏议大夫、给事中。唐咸通初年,迁左散骑常侍。

唐懿宗咸通年间擢礼部侍郎,出为滑州刺史,充义成军节度、郑滑颍观察处置等使,入为兵部尚书判度支。

唐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拜相,为萧氏唐朝拜相第九人,后出为岭南节度使。留诗二首。



萧 遘:(公元?~888年),南兰陵人(今江苏常州)。著名唐朝丞相。

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881年)拜相,萧氏唐朝拜相第十人,字得圣,又作德圣,咸通宰相萧寊之子。



萧 顷:(公元858~927年),南兰陵人(今江苏常州)。著名唐朝丞相。

梁贞明四年(公元918年)拜相,唐僖宗朝宰相萧仿之孙,字子澄。



萧至忠:(公元?~713年),南兰陵人(今江苏常州)。著名唐朝丞相。

萧氏唐朝拜相第二人,南朝宋皇舅萧源之九世孙。历任县尉、监察御史、御史大夫等职。为官正直,纠施(揭露)不法,誉满朝廷。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官拜中书令,兵部尚书。

唐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官至中书令,封挪国公。

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三拜中书令,前后七年三朝为相。



萧 邺:(生卒年待考),字启之;南兰陵人(今江苏常州)。长沙宣周武王萧懿九世孙。著名唐朝丞相。

萧邺是进士出身,后累迁监察御史,翰林学士、衡州刺史。

唐宣宗大中年间,萧邺被召回朝,复为翰林学士,拜中书舍人,迁户部侍郎。

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农历7月,任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农历8月,唐宣宗服长生药致死,唐懿宗李漼即位。是年农历11月,萧邺罢相,出任荆南节度使。后加检校尚书左仆射,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时南诏入侵,萧邺无力制寇,降职为检校右仆射、山南西道观察使,后任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拜右仆射,以平章事节度河东。

萧邺虽为官多年,高居相位,但并无值得称道之政绩。



萧朝贵:(公元1820~852年),壮族。著名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核心领导人之一。

自幼随养父长大,在桂平县紫荆山区种田烧炭。

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派冯云山深入桂平一带传教,秘密组织革命力量。萧朝贵与好友杨秀清最早成为拜上帝会的成员。他们四处宣传教旨,积极动员群众参加拜上帝会。

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冯云山被捕入狱,会众发生动摇。此时,萧朝贵与杨秀清假托天父、天兄托降,安定众心,坚持斗争。他首先神化洪秀全,要大家共同拥戴洪秀全为太平圣主,大力发展会众,号召会员同心同德,共扶真主。为此他做了大量工作,始终不渝地教育会众坚定信念,坚定斗志,对巩固组织和坚定会众信念起了极大的作用。

与此同时,萧朝贵积极设法营救冯云山出狱,并积极参与组织和策划金田起义。他坐镇平在山总指挥部,对各地发生的每一项重大事件,他都以天兄下凡的名义,作出指令或决策。他以极大的魄力组织会众,发展力量。首先动员自己的亲朋好友举义,焚烧房屋,以示义无反顾的决心。在此举动的影响下,其他会员也纷纷变卖家产,奔赴金田。他和杨秀清统一部署,精心筹划,准备武装起义,起到了发号施令、统揽全局的重要作用。充分表现了一位极其机智、极有头脑、稳重有谋略的起义发动者和领导者的风范和魅力。

清道光三十年农历9月(公元1850年10月),起义准备已趋成熟。

清道光三十一年(公元1851年)1月11日,两万多名汉、壮、瑶等各族“拜上帝会”会众齐聚金田,在古营盘誓师树起义旗,正号太平天国。打响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太平军占据大湟江口,击败清钦差大臣李星沅和提督向荣所率的清军。3月10日,太平军由江口突围入紫荆山,又越山到达武宣东乡。3月23日,洪秀全在东乡登基,称天王,诏封萧朝贵为右弼又正军师、前军主将。其位仅次于洪秀全、杨秀清两人,肩负着军事指挥的重任。

5月,萧朝贵等保护天王洪秀全进入象州,移营于中坪墟。7月,折回紫荆山。由于清军大举围剿,形势严峻,部分将士惧怕困难,悲观情绪严重,此时萧朝贵假托天兄传言,告诫将士“要同心同意,同打江山”,“尽忠报国”,鼓励将士奋勇杀敌,并身先士卒,使将士们倍受鼓舞,坚定了继续战斗的信心和勇气,为太平天国革命走向胜利奠定了基础。

9月11日,太平军出奇兵突袭官村,向荣全军覆没。萧朝贵统帅陆路大军,轻装疾进,抢关夺卡,发挥着先锋作用。9月20日太平军挺进藤县大黎山区,9月25日攻克永安州城,进驻永安州,部队进行了休整,健全了官制,并初步确立了太平天国的政治军事制度。洪秀全下诏褒奖分封,分封东、西、南、北、翼五王和陛赏官爵八百余人。萧朝贵被封为西王、八千岁。他甚得洪秀全器重,并将其妹洪宣娇嫁与他为妻。在这里,太平军以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名义发布了《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等三篇讨清檄文,号召民众推翻清朝统治,大家“同心戮力,扫荡胡尘”,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社会。其影响巨大,既分化孤立了敌人,又动员了三江两湖的天地会及广大贫苦农民加入太平军,使队伍迅速发展壮大。

清咸丰二年(太平天国二年,公元1852年),太平军陷桂林,克兴安,攻全州,北进湖南,连陷道州、江华、郴州、永明等地,攻克永兴、安仁、攸县、茶陵、醴陵,直抵长沙城下。9月11日,萧朝贵诱敌作战,破连营七八里,杀清总兵福诚以下将领数十员,清兵千余人,击溃清军在长沙城外的防线。萧朝贵指挥天兵猛攻南门,弹片横飞,火光冲天。12月,萧朝贵在南门外妙高峰执旗督战,指挥炮兵轰击,不幸被敌军炮弹击中,虽经多方医救,仍未能治愈,壮烈殉国,终年三十二岁。

萧朝贵不仅谋略、才智出众,而且作战英勇,为太平天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堪称太平天国的开国元勋。他的牺牲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重大损失。



萧云从:(公元1596~1673年),字尺木,号默思,无闷道人、于湖渔人等。著名明末清初画家。

萧云从在明朝灭亡后始称钟山老人,寓意仰望钟山陵阁(明陵)。他自幼习诗文书画,明崇祯年间曾参加反对宦官魏忠贤的复社。进入清朝后,他拒绝作官,遍游名山大川,或闭门读书,寄情诗文忆画。



萧太后:(公元953~1009年),契丹族,女,名绰,字燕燕。著名辽国政治家。

萧太后是辽国北府丞相萧思温最喜欢的女儿。萧太后自小聪明智慧,有一次,萧思温让几个女儿一道扫地,观察下来,只有燕燕扫得最干净。他心里在说:“这个姑娘以后最有出息。”

后来,萧燕燕被招入宫封为贵妃。辽景宗耶律贤即位后三个月,她就被立为皇后,那一年她才十六岁。契丹族的女性对射箭、打猎等十分擅长,燕燕在这方面同样拿手。

辽景宗即位时,面对的是一片乱糟糟的局面,他想大干一番,萧皇后给他出了不少好主意。辽景宗常对大臣说:“你们凡是写到皇后的讲话,也要用‘朕’字,这可要作为一条法令定下来!”可见,萧皇后那时就已初步显露了政治才干。

辽景宗三十五岁时患病去世,儿子耶律隆绪继承了皇位,他就是辽圣宗。辽景宗在遗嘱中强调:今后国家大事都要听皇后的指挥。辽圣宗当时只有十二岁,萧皇后就以皇太后的身份摄政,开始掌管辽国政权。那一年她才刚刚三十岁。

辽国一个寡母,一个幼子,面对的是部族许多人不服的眼光,外边又传来不少打仗的消息,萧太后感到十分担忧。她哭着向丈夫的旧臣流露了内心的忧虑。这时,耶律斜轸、韩德让等说:“我们都是先皇的老臣,只要你信得过我们,有什么可怕的!”

韩德让出于对朝廷的忠诚,对萧太后忠心耿耿。无论是外出作战,还是对内管理国家,他都竭尽全力,使萧太后与辽圣宗逐步巩固了统治地位。后来他被辽圣宗赐名为耶律隆运。

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元年(公元983年)农历6月,辽圣宗尊自己的母亲为“承天皇太后”,这就是辽国历史上著名的“承天后摄政时期”。在军事上,她全力信赖和依靠耶律斜轸和耶律休哥。耶律休哥被萧太后任命为南方军事总负责,镇守燕(今北京);而耶律斜轸因为有治国的才干,萧太后早就将让他娶了自己的侄女,并委任他为北方的机要大官。

过了三年,宋朝将领曹彬、米信等人向辽国发起进攻。耶律休哥率军切断了宋军的粮道,以一支轻骑兵对宋军脱离大部队的零星官兵进行打击,萧太后也亲自率军追击。宋朝官兵在逃跑中惊惶失措,互相踩踏,死的死,伤的伤,损失过半。还有不少宋兵跌入河里,结果造成河水阻塞。由于战功显赫,耶律休哥被萧太后封为“宋国王”。

与此同时,耶律斜轸率领军队与宋朝名将杨业在山西展开激战,并将杨业俘虏。耶律斜轸立了大功,被萧太后加封“太保”的名号。后来他随太后南下,途中不幸逝世,萧太后还亲自赐予棺材,参加了他的葬礼。

萧太后在掌管辽国期间,虚心依靠将领,任用汉人不加怀疑。她制订了重视耕种、减轻农民赋税的政策,教育儿子学习中原文化。在她的教诲下,辽圣宗通晓中原文化,能写出“乐天(唐代诗人白居易)诗集是吾师”的诗句,还能用契丹文翻译白居易文集与臣下共同欣赏。辽圣宗还喜欢读《贞观政要》这部书,从中汲取唐朝的治国经验。

当萧太后把政权交还给辽圣宗时,辽国的国力已经相当强大,成为宋朝的心腹之患。



萧克昌:(公元?~1906年),湖南湘潭人。著名民主革命先驱。

早年参加会党,为马福益回龙山头目之一。久居安源,任矿工领班。

1906年7月,洪江会成立后,积极组织矿工参加,并到醴陵等地进行联络,准备武装起义。

11月,清廷捕杀会党甚急,他屡次派人到上栗市与洪江总部接洽提前起义,拟先夺取矿警枪支,攻占萍乡,再与洪福会首领姜守旦会商进攻浏阳,未果。

12月煤矿总办与清军勾结,以宴客为名,将其诱捕杀害。
萧楚女:(公元1893~1927年),原名萧秋,字树烈、楚女;湖北汉阳鹦鹉洲人。著名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

萧楚女青少年时飘泊四海,当过跑堂、小贩、报童、学徒、士兵,与最贫苦的下层劳动人民在一起,历尽人间坎坷,也因此在社会这个大学校中经受磨炼,追求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理论家、教育家和无产阶级革命家。

萧楚女早年在颠沛流离、极端困苦的生活中,坚持勤奋自学,经常练习写文章,稍后在武汉的第一镇新军中当兵,受到革命党人的影响,参加了辛亥起义。

1915年后,萧楚女与从日本留学归国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的刘泥清一起创办了《崇德报》,萧楚女担任主笔。他充分运用长期刻苦自学的知识,以“楚女”为笔名,撰写评论,纵议天下大事,并经常撰稿投寄各报。他的文笔生动流畅,才气横溢,很受读者欢迎。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后,萧楚女积极为《大汉报》撰文,报道武汉各界群众的爱国壮举。随着五四运动的深入发展,恽代英在武昌创办了利群书社,传播马克思主义,萧楚女也积极参加了该社的活动,和恽代英成为挚友。1920年萧楚女在湖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担任国文、物理、哲学等课程教员时,已开始试图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讲授课程,并在学校中传播新文化,反对封建礼教,使学校弥浸了前所未有的清新空气。

1923年6月,萧楚女任重庆《新蜀报》主笔,他用社论和时评对反动的意识形态进行深刻揭露和无情鞭笞,在青年学生中产生很大影响。

1924年4月底,团中央调萧楚女到上海工作,担任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周刊编辑。他到上海后住在法租界淡水路朱衣里4号,积极协助恽代英编辑《中国青年》,并在该刊及《向导》、《学生杂志》等刊物上发表了许多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他批判了当时所泛起的复古主义、实业主义等错误思潮,引导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走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研究现实问题,投身现实斗争。他还对当时流行的道德教育救国论和职业教育救国论进行了中肯的分析,认为它们虽可起相当作用,但都不能从根本上改革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他在《中国青年》上对读者来信提出的各种问题给予热情的解答,并在《新刊评论》专栏中,热心向读者介绍各地的进步刊物,如周恩来、陈延年等在法国巴黎创办的《赤光》杂志,共产党领导的上海闸北市民外交协会出版的《对外旬报》等,成为广大青年的良师益友。

1924年8月,萧楚女被团中央任命为驻四川特派员,去加强那里团工作的领导。他和重庆青年团负责人组织了公开的青年群众团体“四川平民学社”,以党团员为骨干。萧楚女除经常为学社出版的杂志撰文宣传革命外,还常给社员上课,讲解马克思主义原理。

1925年5月,萧楚女重返上海,与恽代英共同主编《中国青年》的同时,积极投身到如火如荼的五卅运动中去,并以全国学联代表的身份辗转于南京、苏州等地,指导当地的革命工作。他在《中国青年》等刊物上发表了《反抗五卅惨案运动中所见的阶级斗争》等十余篇文章,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进行了义正词严的诛讨,对工人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伟大作用热情讴歌。

五卅运动后,萧楚女又在思想理论战线上对国家主义派和戴季陶主义的猖狂进攻作了迎头痛击,写了《显微镜下之醒狮派》及《国民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等书,深刻地剖析了戴季陶主义的反动性,坚持了阶级斗争的学说,主张加强国共合作,反对分裂统一战线。

1926年1月,萧楚女调到广州工作,协助毛泽东编辑《政治周报》,并经常到广东大学、黄埔军校、劳动学院等处讲授《十九世纪社会主义思想史》、《中国政治经济状况》、《社会主义》等课程,并根据讲义编著了《帝国主义讲授大纲》、《国际主义与民族问题讲授大纲》、《中国底农民问题》等一大批书籍,这些著作是大革命时期发行广泛、影响普遍、最受广大青年喜爱的政治读物。

1927年4月15日,国民党在广州发动反革命政变,敌人逮捕了萧楚女。4月下旬的一天,接到蒋中正电令的广州反动派残酷地杀害了萧楚女,终年三十四岁。



萧劲光:(公元1903~1989年),湖南长沙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大将,第四野战军十大虎将之一。

1920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北伐战争。曾两次赴苏联军事学校学习。1930年12月后历任军区参谋长兼政治部主任、军参谋长、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军团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许多战役战斗和第四、第五次反“围剿”。1933年11月被“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诬陷为“罗明路线在军队中的代表”,受到错误处理。在逆境中,他相信党,毫不动摇自己的信念,忍辱负重为革命工作。遵义会议后,中央纠正了对他的错误处理。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共陕甘省委军事部部长兼红二十九军军长,1937年初,任红军后方司令部参谋长。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主任、留守兵团司令员(后兼政治委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在此期间,他遵照古田会议决议精神,组建了留守兵团,率领部队出色地完成了陕甘宁边区的剿匪任务,稳定了边区秩序;打退了日寇数十次进攻,固守了千里河防。他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负责处理了陕甘宁边区反磨擦斗争中的许多尖锐复杂的问题。他多次做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工作,有效地争取了中间势力。为解决“晋西事变”,他与阎锡山谈判,促使了和平协定的缔结。为了粉碎国民党对边区的封锁,他以身作则,领导部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他还重视研究军事理论,致力于军队正规化建设。他在留守兵团倡导了把战术和技术分开的军事训练方法,开办各种军政训练班、研究班培养干部。他多次在《八路军军政杂志》等报刊上发表文章,他写的《近战战术》被作为军事教材印发,他撰写的《游击战争指导要令》中的一些基本观点,被毛泽东采纳。他为保卫党中央、保卫陕甘宁边区和晋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萧劲光先后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南满军区司令员、东北军区副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十二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为人民海军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9年3月29日因病在北京病逝,终年八十六岁。



萧 华:(公元1916~1985年),原名萧以僔;江西兴国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红四军军委青年委员,连、营政治委员,第十师第三十团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青年部部长,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少共国际师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陕甘支队第一大队政治委员,红一军团第二师政治委员。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第一一五师政治部副主任,第三四三旅政治委员,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鲁西军区政治委员,第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辽东省委书记,南满军区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委员,总政治部副主任,总干部部副部长、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军事科学院第二政治委员,兰州军区第一政治委员。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5年8月12日因病在京逝世,终年六十九岁。



萧 克:(公元1908~今),湖南嘉禾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连长。参加了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湖南宜章黄沙堡游击队队长,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连长、营长,第一纵队参谋长,第十二师师长,红一方面军独立第五师师长,红八军军长,红六军团军团长,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红三十一军军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师副师长,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华北军政大学副校长,第四野战军参谋长兼华中军区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军委军训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部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农垦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军政大学校长,国防部副部长兼军事学院院长和第一政治委员。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第十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萧向荣:(公元1910~1976年),广东梅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共青团梅县地委秘书,中共东江特委秘书长,闽粤赣省委秘书长,永定县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宣传干事、秘书长兼军委直属队总支书记,红一军团政治部秘书长、统战部部长、宣传部部长,军委总政治部统战部部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军委总政治部秘书长、宣传部部长兼《八路军军政杂志》主编,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第十五兵团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兵团政治部主任兼广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兵团政治委员,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南军区政治部第一副主任,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国防部办公在术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国防科委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76年3月2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六岁。



萧望东:(公元1910~1989年),江西吉安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共青团吉安县西区区委书记,红三军第九纵队特务连政治委员,第九师军士队政治委员、军教导大队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无线电队政治委员,野战医院政治委员,卫生部政治委员,陕西宜川独立营政治委员,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部民运科科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四支队政治部主任,抗日先遣队大队长兼政治委员,第六支队政治部主任,八路军第四纵队政治部主任,新四军第四师、第二师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淮南军区政治委员兼中共淮南区委书记,渤海军区第七师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十兵团政治部主任,苏北军政治委员兼中共苏北区委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江苏省军区第二政治委员兼中共江苏省副书记,华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代部长,济南军区第一政治委员。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候补中央委员。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一九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9年年5月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九岁。



萧新槐:(公元1907~1980年),原名肖贤怀,又名肖荣新;湖南宜章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1927年参加中国工农革命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1929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特务营副排长,中央苏区红国学校第四分校队长,中央军委教导师第二队副队长,红九军团第三师第九团营长、团代参谋长、团长,红三十二军第九十四师师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决死第四纵队训练部部长,八路军第一二○师独立第二支队司令员,晋察冀军区第十军分区参谋长,第三军分区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独立第二旅旅长,独立第七旅旅长,晋察冀军区第六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第二十兵团第六十六军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军长,山西省军区司令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0年8月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三岁。



萧 平:(公元1914~1988年),河北定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

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担任北平各界抗日救亡联合会党团书记、共青团北平市委组织部部长。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北平各界抗日救亡联合会党团书记,共青团北平市委组织部部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教导队政治指导员,第三军分区随营学校政治专员,第三军分区卫生部政治委员,第三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兼干部科科长,冀晋军区卫生部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西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后勤部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四十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干部部长,华东军区海军第二舰大队大队长,当时有七艘军舰。1950年,以华东军区海军第二舰大队为基础,组建华东军区海军第七舰队,饶守坤任司令员,张雄任政委,肖平担任舰队参谋长。7月,肖平率领“瑞金”号、“兴国”号炮舰参加嶝泗列岛登陆战斗,肖平指挥“瑞金”号和“兴国”号进抵枸杞山岛海域,向该岛岸上目标射击,掩护步兵登陆,尔后至陈钱山岛,实施直接火力支援,直至攻岛战斗结束。这是第7舰队唯一一次战斗。后在南海舰队担任政治部主任。文革期间遭到残酷迫害,全家住在简陋的平房里,肖平无所事事,下中国象棋成为和他人交往的唯一方式,棋艺很高,很多人下不过他。文革后期很少参加政治活动,连粉碎“四人帮”,舰队举行大游行,也未露面,惟独邓小平复出那次,他走在了游行队伍前面。不久,出任海军学院副政委。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88年8月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四岁。



萧 前:(公元1916~2001年),江西万安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三军团第五师第十六团连班长、排长、政治指导员,红军总政治部巡视员,红军总部直属队总支书记等职,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二、三、四、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央警卫教导大队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代大队长等职,率部参加了大生产运动,为保卫、建设和巩固中央根据地做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干部团副大队长,东北民主联军总部警卫团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总直属队政治部主任兼佳木斯卫戍区政治部主任,合江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合江军区东安分区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七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野战军第四十四军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参加了四平保卫战和辽沈、平津、渡江、湘赣、广东、衡宝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第四十四军政治部主任兼粤西军区政治部主任,华南军区政治部干部管理部副部长,中南军区空军政治部干部管理部部长,武汉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兼干部部部长和政治部主任,武汉军区空军政治委员等职,为部队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1年3月18日因病在南京逝世,终年八十五岁。



萧 森:(公元1914~2004年),江西永新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六军第九纵队司令部勤务员、通讯员,中共苏区中央局电台报务员军委第二局第三科第一股副股长、股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斗争和攻打长沙、文家市、吉安等战役,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五局三科一股股长、科政治指导员、二科科长、政治训练班副主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第二局第二处处长兼政治委员。随部队奔赴山西抗日前线,转战太行山区,先后参与了平型关大战和广阳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南军区司令部第二局第二副局长、局长、局政治委员。执行过配合绥远、清风店、石家庄、平津、衡宝、海南岛等重大战役的情报保障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某部三部二局副局长,局长、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三部顾问等职。与党委“一班人”一起艰苦创业,奋力开拓,带领部队圆满完成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尤其是在一系列重大军事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动和促进部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贡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4年7月1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九十岁。



萧 锋:(公元1916~今),江西泰和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万安农民暴动。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江西万太县游击队分队长,东固县游击队中队长,太和县游击队二大队大队长,万太独立团团长,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干事,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三团总支书记、政治委员,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骑兵团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第三团政治委员,第五团团长,军分区副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渤海军区警备第六旅旅长兼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山东军区第七师副师长,华东野战军第十一师师长,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八军副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特种纵队副司令员,装甲兵副司令员,解放军装甲兵第一坦克训练基地司令员,第三坦克学校校长、北京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顾问。一生经历过大小战斗上千次,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金门之战。1949年10月24日至27日,由第二十八军进行的攻击大金门岛之战,登陆金门的九千多名解放军和船工,或壮烈捐躯,血染沙场;或重伤被俘,身陷囹圄,无一幸还。这是我军在解放战争三年半中最大的一次损失,是我军战史上十分沉痛的一页。当时萧锋是第二十八军副军长,因军长生病在后方就医,由他代替军长负责前线指挥,对这次失利负有重大责任。金门之战后,调到华东军区特种纵队任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萧大荃:(公元1913~1995年),江西吉安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第七师军需处技术书记,红一军团供给部会计,独立1师供给部会计科科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第三团供给处主任,第一军分区供给处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三纵队供给部部长,第十九兵团第六十三军后勤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三军后勤部部长,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三军后勤部财务部部长,志愿军财务部副部长,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后勤部副部长兼财务部部长,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后勤部部长,工程兵后勤部副部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二级国旗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5年8月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二岁。



萧元礼:(公元1909~1998年),江西万安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乡苏维埃政府土地委员,红十二军第三十六师第一○六团连政治指导员,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三团政治处主任,第八团政治委员,红十五军团教导营政治教导员。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五旅第七七○团政训处主任,八路军留守兵团第七七○团政治委员,留守兵团军政研究班班主任,延安部队艺术学校政治委员,南下第一支队第一大队副政治委员,湘鄂赣军区第一支队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第二十一纵队第十三旅副政治委员,冀鲁豫军区独立第一旅副政治委员,中原野战军第十一纵队第三十三旅政治委员,第三十一旅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第十七军副政治委员,赣东军区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江西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第二十四步兵学校政治委员,江西军区副政治委员、司令员,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副政治委员、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8年3月21日因病在广州逝世,终年八十二岁。



萧友明:(公元1916~今),原名谢华生;湖南攸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

1930年参加红军,1932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攸县红军游击队干事,攸县少共县委书记、巡视员,工作团团员,红六军团政治部青年科科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师第七一九团干事、股长、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绥德警备区组织科副科长、直属政治处主任,八路军南下支队第三大队政治处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第三五九旅特务团政治委员,晋绥野战军第一纵队独立第六旅第十七团政治委员,西北野战军第六师第十七团政治委员,晋绥军区军政干校大队政治委员,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军第六师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二军第六师副政治委员,防空军师政治委员,空军师政治委员,武汉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第三机械工业部政治部主任,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顾问。是第三、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萧文玖:(公元1915~2001年),江西吉水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十军副官处勤务员、班长、干事,红三军第九师第二团连政治指导员,红一军团补充第一师营政治教导员,教导营政治委员、科长、团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攻打吉安的战斗、保卫苏区的一至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大队政治委员、第四团政治委员,平西军分区政治委员,第十一军分区司令员等职,先后参加夜袭忻口、原平、崞县、代县等城镇日军的战斗,上、下鹤山战斗,大同至塘沽铁路破袭战,奔袭大台、攻取清泉据点等战斗,收复宛平、房山、涞水、涿鹿等县城的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二纵队第五旅长,第七旅旅长,察哈尔军区副司令员,北岳军区副司令员兼纵队副司令员,晋中军区副司令员,太原警备区副司令员兼太原市卫戍司令员等职,参加了张家口、晋中、太原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山西省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参谋长,积极请求入朝参战。1953年底从朝鲜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长,北京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副司令员、顾问等职。全身心地投入部队工作,为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贡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1年10月1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萧永正:(公元1904~1994年),湖北麻城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十师三十团副班长、排长、司务长、营部管理员,红三十军供给部总务科科长,第八十八师供给部部长,红三十军供给部粮秣科科长,红三十军第八十八师第二六四团供给处主任。在鄂豫皖根据地,萧永正和红四方面军名将旷继勋一起,枪林弹雨中度过了几个春秋。红四方面军到达四川通江洪口,张国焘把旷继勋捉了起来,萧永正看见旷继勋长须垢面,走在队伍后面。离开洪口时,萧永正就见不着旷继勋了。他十分惦念这位勇敢无私的指挥员,想方设法打听旷继勋的下落,后来才知道在洪口,张国焘下令用绳子将旷继勋勒死,弃尸野外。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大队供给股股长,第二分校供给处副主任,晋察冀军区供给处副科长,冀中军区第九军分区供给处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教导师供给部部长,第二十兵团后勤部副部长、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后勤部财务部部长,河北省军区后勤部部长,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兼后勤部部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4年4月18日因病在天津逝世,终年九十岁。
萧永银:(公元1917~2002年),河南新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第十一师第三十三团勤务员、班长、司号长,第三十军军部交通队排长,西路军总指挥部警卫连排长等职,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随营学校连长,第三八五旅第十四团营长,第十三团副团长,第十四团团长,太行军区八分区副司令员等职,带领军民积极开展反“扫荡”、反磨擦斗争,率部参加百团大战、林南战役、安阳战役、乐南战役和收复沁阳、焦作的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六纵队第十八旅旅长,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副司令员,副军长等职,先后参加了陇海、定陶、巨野、鄄城、豫北、鲁西南、进军大别山、宛东、襄樊、淮海、渡江、成都等战役战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功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二军副军长、代军长,先后参加了第五次战役、金城阻击战和上甘岭战役。1954年从朝鲜回国后,195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战役系。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军长,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员,南京军区参谋长,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成都军区副司令员,武汉军区副司令员等职。经常深入部队调查研究、检查指导工作,为军队建设付出了大量心血。是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2年4月29日因病在南京逝世,终年八十五岁。



萧全夫:(公元1916~2005年),曾用名萧全福;安徽金寨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安徽金寨县少共区委组织部巡视员,红四方面军总部手枪队排长,营通信参谋,中央军委第二局科员。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政治指导员、队长、大队长,第二分校队长、科长,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教导大队大队长,第四区队区队长,冀热辽军区第十七军分区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东军区第十三旅旅长,独立第十一旅旅长,东北民主联军第九纵队第二十六师师长,第四野战军第四十六军第一三七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十二兵团第四十六军副军长、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志愿军第四十六军长,回国后,1954年肖全夫入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后任沈阳军区副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乌鲁木齐军区司令员。是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二届中共中央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是党的第十二次、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四、十五、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特邀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5年2月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九岁。



萧远久:(公元1902~1962年),原名肖桂;湖南祁阳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02年出生于贫农家庭。1916年在广西军阀部队当勤务兵,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在国民革命军第7军警备团当机枪手,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任红七军班长、警卫团排长、军侦察连连长,红三军团第五师十四团机枪连连长、营长,第四师十团团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六八五团副团长,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第三团团长,新四军第五师第十三旅第三十八团团长,第十三旅副旅长兼参谋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十分校副校长,鄂豫皖湘赣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参加了平型关等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辽南军区副司令员兼独立师副师长,辽南军区大连办事处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铁道部队第一副司令员,广州市公安总队总队长,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2年1月2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岁。



萧志贤:(公元1913~2000年),河南新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

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由共青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豫南独立第四师经理处总务科管理员、科长,第十二团供给处处长,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五师经理处军需科科长,红十五军团供给部军需科科长、兵站站长,后勤部部长。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第六八八团供给处副处长、六八九团供给处处长、旅供给部副部长,八路军第二纵队供给部部长。1937年2月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西满军区兵站部部长,东北野战军后勤部第二分部副部长,第四野战军后勤第二分部副部长,第四野战军后勤第五分部兼第十五兵团后勤部部长。参加了辽沈、平津、海南岛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南军区后勤部部长,广东军区后勤部第二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检查局第一副局长,总后勤部驻重庆办事处副主任,诗州军区空军后蔌部副部长等职。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空军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0年9月23日因病在西安逝世,终年八十七岁。著有《回忆鄂豫皖根据地被服厂发展史》、《军需生产史》等回忆录。



萧应棠:(公元1914~1980年),陕西长安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9年参加大冶兵暴,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第三师第七团排长,瑞金红军学校连长,红军干部团连长,红军大学步兵第三科营长,红一军团第一师司令部作战参谋。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涞源支队支队长,第三团营长、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第一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二纵队第四旅旅长,第八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第十九兵团第六十五军副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十九兵团军长,宁夏军区副司令员,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五军军长,志愿军副参谋长,回国后,1954年毕业于军事学院。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五军军长,内蒙古军区副司令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

1980年8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六岁。



萧学林:(公元1911~1964年),江西永丰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总兵站会计、文书科科长,红军总部队列科科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长征和直罗镇战役。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调查统计科科长,新四军第四师第二团政治委员,师司令部科长,新四军第二师第六旅政治部代主任、副主任、师特务团团长兼政治委员,第五旅政治部副主任兼第十三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二师第五旅政治部主任,华东野战军第七纵队第十九师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五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苏中、济南、渡江、上海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副政治委员,华东军区海军要塞区政治委员,华东军区海军干部部部长。1956年毕业于军事学院海军系。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海军监察部部长,总参谋部防化学兵部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4年7月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五十三岁。



萧荣昌:(公元1918~今),江西吉安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六军团无线电队报务员,军委第二局报务员。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二局报务训练主任,第二局一科研究员、组长、股长,第二局第三科科长,第二局第二系副主任,八路军南下支队司令部副科长,中原军区司令部三处副处长,西北军区司令部二局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第二局处长,晋绥军区司令部第三处处长,西北军区第二局政治委员。参加了察绥、太原、扶□、兰州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军区第二局局长,总参谋部第三部第一局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三部局长,第三部副部长兼后勤部部长,总参谋部第三部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萧思明:(公元1915~今),江西永新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第九师政治部组织科青年干事,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参谋、团参谋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独立团副营长,晋察冀军区独立第一师第二团副团长,第七团团长,第三军分区参谋长,第一军分区第六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军区参谋长,察哈尔军区平西军分区司令员,北岳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第二○三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山西军区代司令员,华北军区干部部副部长,军政治委员。1960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任河北省军区司令员至1964年,1964~1965年任河北省军区政治委员,1965~1972年任新疆军区政治委员,1972~1975年任武汉军区政治委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萧选进:(公元1920~今),安徽金寨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十五军班长、红二十八军班长,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和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四支队特务营排长,第十四团副连长,江北游击纵队一团连长,新四军第二师第六旅第十六团副营长、营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七纵队第五旅第十三团团长,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五军第七十四师参谋长。参加了著名的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兵团第二十五军第七十四师副师长、师长。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四军第七十四师师长,参加元山防御作战、平康阵地防御战、朝鲜东海岸反登陆防御和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195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历任第七十四师师长,第二十四军参谋长、副军长、军长,第二十八军军长,1972~1985年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萧剑飞:(公元1917~1993年),江苏沛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8年入中国人民军政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秘书、技术科副科长,山东军区司令部作战参谋,参谋训练大队副大队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满军区司令部作教科科长,辽东军区司令部作教科长,安东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东北野战军第五纵队司令部副参谋长,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二军司令部参谋处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二军第一二四师副师长兼参谋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处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第四十二军副军长,福州军区副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军委办公厅主任,总参谋部测绘局副局长,总参谋部军训部副部长,南京高级陆军学校校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1993年1月1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六岁。



萧新春:(公元1909~1989年),江西永新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湘赣军区医院第六所政治指导员,第四分院总支书记,红六军团第十七师第五十团总支书记,红二军团第四师第十团总支书记,军团政治部组织部统计干事,军团组织部副部长,第五师政治部主任,红二方面军第六师第十六团政治委员,红二方面军政治部直属政治处主任。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师直属队政治部副主任,第三五九旅南下支队直属政治处主任,河南军区第四军分区政治委员兼中共地委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八纵队第二十三旅政治委员,第十八兵团第六十军第一七九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川西军区茂县军分区政治委员,川西军区干部部副部长、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干部部部长,军事学院政治部副主任兼干部部部长、政治部主任。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89年6月2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岁。



萧德明:(公元1912~今),河南新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十师第二十九团副排长、排长,第七十三师团支部书记,红三十一军第九十三师第二七九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政治部组织干事、卫生部政治处主任,第三八五旅第十四团政治处主任,第十三团政治委员,鄂豫皖湘赣军区鄂东军分区独立团政治委员。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独立第二旅第四团政治委员,鄂豫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湖北军区黄冈军分区副政治委员。为中原突围和坚持大别山的武装斗争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八师、第二十七师政治委员,水利工程部队第三师政治委员、公路工程第一师政治委员,湖南黔阳军分区政治委员,湖南省军区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萧旭初:(公元1937~今),湖南攸县石羊塘镇洲上田村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56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专文化程度。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班长、副排长、营部参谋、团司令部参谋,第一六四师作战科科长、师司令部参谋长,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师师长,军副军长,1985年8月任广西军区政治委员,1988年4月任广西军区司令员,1990年6月任海南军区司令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代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9年2月,参加了对越自卫还击战。萧旭初作为军司令部副军长,战前负责组织部队进行临战训练;战中负责开设军前方指挥所和观察所,及时侦察、收集、整理、上报敌情和部队战况,并直接指挥一线部队作战,出色地完成了战斗任务。

1988年8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萧毅肃:(公元1899~1975年),四川蓬安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云南讲武堂第十四期工科毕业。

1936年3月18日授陆军少将军衔,1945年2月20日晋升陆军中将军衔,担任陆军总司令部参谋长。

萧毅肃历任第四十三军参谋长、副军长、远征军参谋长、陆军总司令部参谋长等职。

1946年任重庆行营参谋长、副主任。1948年1月兼重庆警备司令,同年6月调任国防部次长,1949年11月曾代理参谋总长。

1949年逃往台湾,去台后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委员。

1953年1月晋升陆军上将军衔,担任“国防部”参谋次长。

1975年7月31日,萧毅肃在台北病逝,终年七十七岁。



萧殿川:(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装备部副部长。

萧德万:(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某基地副司令员,上海基地司令员,舟山基地司令员。

萧德基:(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潜艇学院政治委员。

萧金友:(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少将,总装备部华阴兵器试验基地副总工程师。

萧泰顺:(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少将,总装备部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副总工程师。

萧东海:(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武警少将,内蒙古自治区武警总队政治委员。1999年晋升。

萧以觉:(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第六编练司令部副司令官。

萧 乾:(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第十八军第十一师师长。

萧作霖:(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湖南省长沙市警备司令部司令官。

萧冀勉:(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国防部”高参室主任。

萧山令:(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宪兵副司令兼参谋长,南京市长。

萧良君:(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空军中将,台湾省空军防警部司令。

萧金泽:(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空军中将,台湾省空军作战部副司令。

萧本元:(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整编第五十八师师长。

萧超伍:(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第九军副军长兼一六六师师长。

萧重光:(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第七十三军一九三师师长。

萧德宣:(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第四十四军暂编一五○师副师长。

萧武郎:(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驻赣暑训班总务组长。

萧文衍:(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国防部”军医局医务管理处处长。

萧如波:(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陆军总司令部政治作战部副主任。

萧再发:(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马祖岛防卫司令部副司令官。

萧重光:(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宪兵司令部二○五指挥部指挥官。

萧江平:(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陆军第三十二师副师长。

萧维厚:(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国防部”情报次长室处长。

萧文彬:(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国防部”通电局副局长。

跟帖时间 2010-02-26 21:22:2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萧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收图兴汉;辅政匡君:上联典指汉初大臣萧何,沛县人,曾为沛县吏,刘邦任亭长时,他曾当过助手,秦末辅佐刘邦起义。入咸阳后,他收取秦政府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及其他社会情况。楚汉战争中,推荐韩信为大将,以丞相身份留守关中,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起了重要作用,后封酂侯。汉初,制定律令制度,协助高祖消灭了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作有《九章律》。下联典指西汉大臣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迁居杜陵。宣帝时,历官左冯翊、大鸿胪、太子太傅等,甘露年间,主持石渠阁会议,评议儒生对《五经》的意见。宣帝晚年,受遗诏辅政。元帝即位后,因当过师傅而受到尊重,对时政多有匡正。后遭宦官弘恭、石显等人排挤,被迫自杀。

相传八叶;文著六朝:上联典指唐代初年大臣萧瑀,字时文,祖籍南兰陵,南朝梁宗室后裔,隋炀帝皇后萧后的弟弟。在隋任内史侍郎、河池郡守,李渊定京城,他降唐,武德初年任内史令,深受高祖信赖。太宗时,官尚书左仆射(宰相),封宋国公。性情耿直,是非分明,太宗曾赐他诗说:“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此后,他家中八代任宰相:侄孙萧嵩,玄宗时宰相;萧嵩的儿子萧华,肃宗时宰相;孙子萧复,德宗时宰相;萧华的孙子萧俛,穆宗时宰相;萧仿,懿宗时宰相;萧复的孙子萧寊,懿宗时宰相;曾孙萧遘,僖宗时宰相;萧仿的孙子萧顷,后梁时宰相。下联典指南朝梁文学家萧统,字德施,南兰陵人,梁武帝的长子,天监初年被立为太子,未及即位就死了,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信佛教,能文章,曾招揽文学之士,编集《文选》三十卷,世称《昭明文选》,选录了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及部分诗书(不选经、子)共三十八类、七百余篇,已初步注意了文学与其他著作的区分。是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对后代文学颇有影响。

三瑞御史;八叶相公: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萧定基为御史,仁宗尝称彭齐文章,杨伾清操、定基政事为“三瑞”。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萧瑀之后,凡八世宰相。

凤萧引侣;虎穴卫亲:上联典指萧史娶秦穆公女弄玉为妻,教弄玉吹箫,能作凤鸣,后携弄玉成仙而去。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萧启奉母避乱,堕虎穴中,启以身蔽母。

兰陵世泽;文选家声:全联典指南朝梁萧统,南兰陵人(今江苏常州),撰《文选》三十卷。

选文心瘁;制律功高:上联典指南朝梁萧统事典。下联典指汉萧何为刘邦定律令制度,作有《九章律》。



2.五言通用联:

聚书三万卷;为政十二州:上联典指指南朝梁文学家萧统(公元501~531年)。萧统,字德施,南兰陵人(今江苏常州)。梁武帝之子。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立为皇太子。少时遍读儒家经典。及长,参考与朝政。善诗赋,曾招才学之士,广集古今书籍三万多卷,研讨儒事文学,兼探佛理。辑《文选》三十卷,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不准则,选出上自周代,下迄梁朝各种文体的代表作编辑而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对后世文学创作颇有影响。下联典指南朝宋尚书左仆射萧思话,南兰陵人。好书史,有令誉。梁武帝一见,便以国器许之。元嘉中为青州刺史。孝武时征为尚书左仆射。后拜郢州刺史。先后历十二州,爱才好士,人咸归之。卒谥穆。

朝贵八千岁;以占第一名:上联典指太平天国领导人之一的萧朝贵,清朝广西武宣人。参加领导金田起义,任右弼又正军师,领前军主将,封西王八千岁。在攻略长沙时,中炮阵亡。下联典指明代修撰萧良有,字以占,汉阳人。生而颖异,以神童名。万历中会试第一。领国子祭酒。凡关国家大事,靡不咨询。有《玉堂遗稿》。

指汉星旗转;分霄日羽明:此联为唐高宗时太常博士萧楚材《奉和展礼岱宗涂经濮济》诗句联。

入谷烟雨润;登崖云日明:此联为唐代进士萧颖士《游马耳山》诗句联。萧颖士,字茂挺,兰陵人。年十九举开元进士,对策第之。曾仕秘书正字、扬州功曹参军等。高才博学,致力于古文,时有佣人事颖士十年,或劝其去,答曰:“非不能去,爱其才耳!”

汉代宗臣裔;梁朝帝子家:此联为萧氏宗祠联。

春随莺燕至;歌引凤凰来:全联典指春秋时萧史。传说为秦穆公时人。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故秦人为作凤女祠于雍宫中,时有箫声而已。



3.六言通用联:

高帝以廉治国;名臣惟俭传家:上联典指南朝齐建立者萧道成(公元427~482年),以清俭自奉,卒谥高帝。下联典指汉初大臣萧何,晚年不置坦屋,尝曰:“后世贤师,师吾俭。”



4.七言通用联:

制律功高能固汉;选文心瘁继传经:上联典指指西汉大臣萧何(公元?-193年),沛人(今江苏沛县)。曾为沛主吏掾。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佐刘邦起义。刘邦率起义军入咸阳,诸将皆忙于分取府库财物,他收取秦王朝的文献档案,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及当时社会状况。项羽背约,将刘邦封于偏远之巴、蜀、汉中,楚、汉矛盾汽激化。他说服刘邦暂作战略退却,以保存汉军实力。楚汉战争中,他荐韩信为大将,自以丞相分留守关中,输送士卒、粮饷。汉朝建立,封酇侯,协助刘邦、吕后消灭韩信、陈豨、英布等叛乱;推行与民休息政策。又参照《秦律》,制定《汉律》九齐,已佚。下联典指南朝梁文学家萧统(公元501~531年)。萧统,字德施,南兰陵(今江苏省常州西北)人。梁武帝之子。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立为皇太子。少时遍读儒家经典。及长,参考与朝政。善诗赋,曾招才学之士,广集古今书籍三万多卷,研讨儒事文学,兼探佛理。辑《文选》三十卷,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不准则,选出上自周代,下迄梁朝各种文体的代表作编辑而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对后世文学创作颇有影响。

三代以还谁翰墨;六经而后此传书:全联典指指南朝梁文学家萧统事典。



5.八言以上通用联:

昴宿腾辉,应延赞侯祥瑞;忠心报赤,特呼宗老芳名:上联典指西汉大臣萧何。下联典指梁代江夏太守萧琛,字彦瑜,少明悟,有才辨。频蒞大郡,不事产业,特进金紫光禄大夫。有《汉书文府》;《齐梁拾遗》文集。

钓游怀旧迹,将老屋托为支祠,堂堂皇皇,历卅八年始臻美备,恰好魂招南岳、神寝西安,灵爽共归来,故土莫辞千里路;品学得优名,与仲氏香分贡柱,绳绳继继,至十七世愈觉繁昌,总因风不常凋、霜难殒叶,本根最深厚,浓荫永庇六房人。此联为湖北省英山县红花嘴萧氏宗祠上殿联。

跟帖时间 2010-02-26 21:06:5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萧氏的字辈排行 -- 广东潮阳萧氏字辈:“宗曰次云君克邦振元良亦朝师寅亮征猷尔载光肃穆钦隆典英俊绍赓扬玉殿荣济美京华维永昌建方嗣洪本棉爰滋其章纯熙以征瑞魁伟特乃望谦吉崇标立忠贞可一匡式如遵祖范顺则兆兴祥懋勋垂青简基祚万鼎藏”。

广东松源萧氏字辈:“成喜金新良宝忠义礼智信嘉鸿富贵万年兴”。

广东大埔萧氏字辈:“上文天崇昭士瑞日明圣广立会朝廷秀克仁继定孝见可以咸”。

广东饶平萧氏字辈:“尚养应元文盛世玉顺良孝友诏谋永诗书积庆长派传弈叶茂再续更昌隆”。

福建安溪萧氏字辈:“学乃身奇宝儒如席上珍君赐为宰相必为读书人”。

福建晋安萧氏字辈:“汉廷鸿业肇先声奕世传家有盛名若克昭承宗祖德永怀经学志光荣”。

福建晋江萧氏字辈:“德业隆千古追源世克昌尊严名必正昭穆序宜祥祖泽流攸远宗支派孔长承先开后哲报本迪前光孙子欣蕃盛诗书乐显扬人文从蔚起姓氏定标香科甲联金榜簪缨满玉堂薪传冀永绍燕翼喜翱翔”。

重庆黔江萧氏字辈:“上权楚余必元仲政大子孙传万世(尚)良学崇先进光前永(允)代兴文宣朝(才)仕义广众(政)德华新诚维本统绪仁孝齐天庭芳名登祥远忠志佐国伦松柏梓楠樟山海星月长桂秀芝兰茂昭明溢馨香九丘春常在五典镇文纲德智体同举昌盛久呈祥”。

台湾书山、斗山萧氏字辈:

书山支派:“奋勇伯团丈仕元德禄廷光昌兴家辅国奕世联芳”;

斗山支派:“辉志正大万日有禹德序彝伦振成可待育贤瑞”;

合商字派:“酂侯功人启运宏兰陵太傅继勋名储君颖士才华茂青鉴淹通兆复兴(亨)”。

湖南麻阳、辰溪萧氏字辈:“守典崇诗礼敦伦尚敬恭美怀江左右秀发海西东”。

江苏泰州萧氏字辈:“世泽丕显克振家声尚荣尔宗孝谨其敦”。

江西涌山萧氏字辈:“猛廷孔仲时伯士国邦汝世元胜心昌宗枝庆泽长承前应太进启后裕文联”。

安徽泾县萧氏字辈:“支传群俊英隆盛必文光”。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2-26 21:03:5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萧氏的家谱文献 -- 1.简介:

家乘即家谱,又称家传、氏谱、宗谱、族谱等,是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功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如今,家谱同各姓氏的郡望、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可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等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萧氏家族编修谱牒活动由来已久,《隋、书》称,梁天监七年(508年),恢复设立宗’正卿,“主皇室外戚之籍,以宗室为之”,并设丞、主簿等属官。《隋书•经籍志》、《旧唐书》、《新唐书》、《通志》等书著录有《齐梁谱属》十卷、《齐梁帝谱》四卷、《齐梁宗簿》三卷、《梁帝谱》十三卷等,都是南朝的皇族谱牒。《汉书注》中引用有《萧氏谱。但由于年代久远,保存下来的萧氏族谱,最早的是明朝时编修的。



2.体例:

从家谱的体例上看,大多采用前序、后跋、中正文的体例,分别阐述修谱源起、家族起源、各支谱系、族规家法、宗祠祭祀等内容。

从编排体例上看,尽管在类目设置和内容详略上不尽一致,但就整体而言,一般说来大都有谱名、谱序、凡例、谱论、恩荣录、图像、源流考、五服图、世系表、仕宦记、家传、祠堂、坟茔、族产、族规、昭穆、后跋等内容。如:

湖南长沙萧氏二房支谱十八卷,首一卷,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河南堂木刻活字印本。卷首~第三卷是序文、仪注、家训、祠规、像赞、传记、墓志、年表、祀田、墓图、第四卷是系表、第五~第十八卷是世纪、附录、跋等。

江苏丹徒开沙萧氏重修族谱十五卷,首一卷,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友爱堂木刻活字印本。第一卷谱序、名氏录,第二~第七卷年表,第八卷宗规,第九卷家训,第十卷里居录,第十一卷茔墓录,第十二卷恩荣录,第十三卷艺文录,第十四卷存疑录,第十五卷后录。

湖南湘乡鳌山萧氏南彩先补公房续修支谱三卷,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敬爱堂木刻活字印本。第一卷谱序、任事名目、谱跋,第二卷论谱名言、纪年、修谱条规、祠图、碑记、源流世系、齿录,第三~八卷垂丝图、齿录,第九~十卷仪注、祠规、宗规,第十一卷家训,第十二卷传赞、寿序、文艺,第十三卷墓图、山契、公储、拾遗、捐单。



3.谱序:

在族谱中以谱序最具影响和家族特色。从提高家族的地位和家谱的权威性考虑,各家修谱往往都要请学者名流、政界要人或本族名人作序,《内江萧氏族谱的谱序便是明朝大学问家、翰林院编修焦蛇所作。

《中国家谱目录》和《上海图书馆藏家谱提要》中收录的《萧氏家谱》有一百三十六种之多。从族谱地域上看,以湖南为最多,有七十一部;其次是江西,有十六部;再次是安徽、浙江、江苏,分别为九部、八部、七部。



4.家谱:

湖南益阳石板滩萧氏七修族谱六篇:(现代)萧建勋主编,2001年计算机排印本。始迁祖为[明]萧元佑,先祖为[明]萧光显。

湖南萧氏家谱十一卷,末一卷,(清)萧东南主修,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明]萧立纲,先祖为[明]萧志远。

湖南益阳澬阳萧氏四续族谱五十卷,(民国)萧先志主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萧兴国,先祖为[明]萧寔卿。

湖南邵阳上车萧氏续修族谱十九卷,首二卷,(民国)萧光腾等总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萧梓贵、萧一菊,始迁祖为萧江。

湖南平江萧氏重修族谱五卷,首一卷,(清)萧兰莘编修,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宋]萧定基,始迁祖为[明]萧继宗。

湖南汉寿沅江萧氏四修族谱十七卷,首三卷,(民国)萧麦秋等主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明]萧务忠,始迁祖为[明]萧务广。

湖南益阳桃江萧氏四修族谱八卷,末一卷,(民国)萧大伋主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明]萧兴朝。

湖南武冈宝庆萧氏五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民国)萧纲俊等纂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南宋]萧一菊。

湖南汉寿萧氏三修族谱八卷,首一卷,(清)萧桂春等主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明]萧德忠。

湖南安化萧氏昺祖族谱二十二卷,首二卷,(民国)萧纲德主修,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宋]萧汉二,本支祖为[宋]萧積昺。

湖南安化萧氏昺祖族谱,(清)萧英俊等主修,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宋]萧汉二,本支祖为[宋]萧積昺。

湖南沅江萧氏谱二十三卷,首一卷,(民国)萧世德主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石印本。始迁祖为[明]萧子成。

湖南益阳萧氏六修家谱二十卷,首二卷,末一卷,(民国)萧康明总主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明]萧高隆。

湖南浏阳浏南横溪萧氏四修族谱二十六卷,(民国)萧傅栾等编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明]萧存富。

湖南湘潭鼇山萧氏五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明]萧自朗,分支祖为萧嗣宗。

湖南湘乡硆山萧氏南彩先补公房续修支谱十三卷,(民国)萧展信纂修,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明]萧自朗,先祖为萧嗣宗、萧嗣。

湖南湘潭萧氏五修族谱二十卷,(清)萧仁常等主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元]萧祖兴,分支祖为萧道泰。

湖南长沙善化萧氏五修族谱十九卷,末一卷,(清)萧珏笙等主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元]萧祖兴,先祖为萧道泰、萧道南。

湖南长沙萧氏二房支谱十八卷,首一卷,(民国)萧大窻等主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明]萧定恭,本支祖为萧致用,先祖为萧致。

湖南醴陵萧氏四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石子岭石印本。

湖南宁乡沩宁萧氏四修族谱十五卷,(清)萧德湘等纂修,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宋]萧燧,先祖为[元]萧绍汉。

湖南醴陵东城萧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浏阳萧氏五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浏阳浏南横溪萧氏四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明]萧存富。

湖南浏阳横溪萧氏三修支谱十六卷,首二卷,末二卷,(清)萧安寮纂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明]萧存富。

湖南衡山乌塘萧氏十一修族谱,(民国)萧嘉学纂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明]萧祖兴。

湖南宁乡宁邑萧氏重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宁乡牌楼港萧氏续修支谱十卷,(民国)萧清凤等纂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明]萧孔源。

湖南宁乡沩宁萧氏五修族谱,(民国)萧望晓主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宋]萧燧,先祖为[元]萧绍汉。

湖南宁乡沩宁萧氏六修族谱十三卷,首二卷,(民国)萧振纪等主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宋]萧燧,先祖为[元]萧绍汉。

湖南宁乡萧氏五修族谱,(清)萧传蓕纂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萧祖兴,先祖为萧道泰,本支祖为萧宗成。

湖南宁乡泉塘萧氏四修族谱,(清)萧彰璪等纂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萧祖兴,先祖为萧道泰,本支祖为萧宗成。

湖南涓江萧氏宁乡泉塘六修族谱十七卷,(民国)萧家钰主修,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萧祖兴,先祖为萧道泰,本支祖为萧宗成。

湖南汉寿萧氏族谱,(清)萧永岚主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明]萧远开,先祖为萧远胜,先祖为萧远。

湖南新化萧氏族谱,(清)萧化南等主修,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宋]萧汉三。

湖南湘潭湘南萧氏六修族谱,(民国)萧重钧等纂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明]萧宗源。

湖南湘潭鼇山萧氏三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明]萧自朗,分支祖为萧嗣宗。

湖南湘潭鼇山萧氏续谱,(清)萧义理纂修,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明]萧自朗,分支祖为萧嗣宗。

湖南湘潭鼇山萧氏五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明]萧自朗,分支祖为萧嗣宗。

湖南湘潭萧氏六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元]萧祖兴,先祖为萧道泰,先祖为萧道南。

湖南湘潭萧氏五修族谱二十卷,(清)萧仁常等主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元]萧祖兴,分支祖为萧道泰。

湖南湘乡硆山萧氏南彩先补公房续修支谱十三卷,(民国)萧展信纂修,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明]萧自朗,先祖为萧嗣宗。

湖南湘乡萧氏三修族谱五卷,首一卷,(民国)萧实莲等主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明]萧志霖。

湖南湘乡版陂萧氏族谱,(民国)萧汉乔主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明]萧绍涣。

湖南湘乡萧氏八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唐]萧霁,先祖为萧澈,分支祖为萧知彰。

湖南湘阴萧氏族谱十九卷,首二卷,(民国)萧恭锄纂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宋]萧芳,始迁祖为[元]萧嘉庆。

湖南长沙善化萧氏五修族谱十九卷,末一卷,(清)萧珏笙等主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元]萧祖兴,先祖为萧道泰,先祖为萧道南。

湖南郴州萧氏续修族谱,(民国)萧明煦纂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明]萧龙华。

湖南益阳澬阳萧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华容萧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宋]萧渊,先祖为[宋]萧涵。

湖南华容萧氏族谱,(清)萧继振纂修,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宋]萧渊,先祖为[宋]萧涵。

湖南华容萧氏族谱,(清)萧一砋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宋]萧渊,先祖为[宋]萧涵。

湖南长沙萧氏二房支谱,(清)萧大任总纂,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明]萧定恭,本支祖为萧致用,先祖为萧致。

湖南常德武陵萧氏族谱五卷,首一卷,(民国)萧维藩总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明]萧开广、萧开达。

湖南常德武陵萧氏三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明]萧用贵,先祖为萧赞琏。

湖南常德武陵萧氏续谱九卷,首一卷,(清)萧开甲等纂修。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明]萧用贵,先祖为萧赞琏。

湖南常德武陵萧氏族谱,(清)萧嗣达等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明]萧用贵,先祖为萧赞琏。

湖南常德县萧氏六次续修族谱十八卷,首一卷,(民国)萧开钧等纂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明]萧有襄,[清]萧捷三。

江西宁邑萧氏续修族谱五卷,首一卷,(清)萧坤黄纂修,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河南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

江西婺源萧江全谱五卷,附录五卷,(明)江旭奇纂修,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第五卷、附录第一~第二卷。

江西高安奉新兰陵萧氏宗谱二十六篇,(现代)萧天侠主编,1996年铅印本。鼻祖为[唐]萧固,先祖为[北宋]萧雪峰。

江西萧氏族谱八卷,(清)萧本幹主修,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唐]萧遘。

江西萧氏大成族谱五卷,首一卷,(清)萧俊彦等纂修,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木刻活字印本。

江西萧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江西泰和南溪萧氏族谱,(民国)萧吉等主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五代]萧觉,先祖为[宋]萧演。

江西萍乡萧家湾上萧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清]萧福贵。

江西萍乡萧氏续修族谱,(民国)萧光莹等纂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明]萧完川。

江西泰和陇陂萧氏族谱八卷,(清)萧之书等纂修,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木刻活字印本。先祖为[宋]萧普贤,始迁祖为[明]萧德菖。

江西萍乡萧氏谱稿,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明]萧玉书。

江西萍乡萧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明]萧玉书。

江西萍乡湘东萧氏族谱,(民国)萧绍曾纂修,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明]萧玉书。

江西萍乡陂头萧氏四修族谱四卷,首一卷,(清)萧观沣纂修,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萧荣宗,始迁祖为[明]萧铭鼎。

江西泰和陇陂萧氏族谱八卷,(清)萧之书等纂修,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木刻活字印本。先祖为[宋]萧普贤,始迁祖为[明]萧德菖。

江西萍乡陂头萧氏集据一卷,(清)萧达祥等纂修,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萧荣宗,始迁祖为[明]萧铭鼎。

江西兰陵萧氏二书,萧氏本宗世系考一卷,萧氏保世滋大录三卷,序一卷,(清)江永纂修,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春秋]萧大心,先祖为[唐]萧江祯。

江西萍乡陂头萧氏四修族谱四卷,首一卷,(清)萧观沣纂修,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萧荣宗,始迁祖为[明]萧铭鼎。

江西万载岭东萧氏九都三啚九甲支谱一卷,(清)萧凤舞等修,清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木刻活字印本。远祖为萧明远,始祖为[唐]萧武冈。

江西兰陵萧氏族谱四卷,首一卷,(现代)萧卓泉主编,1998年铅印本。

江苏丹阳萧氏家族四辑,(现代)韩梦庆编,1997年铅印本。始祖为萧源,始祖为萧整,先祖为萧俊。

江苏丹徒开沙萧氏重修族谱十五卷,首一卷,(清)萧楙琛总理,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宋]萧雷应。

江苏宜兴萧氏宗谱十卷,末一卷,(清)萧和铃主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明]萧元一,始迁祖为[明]萧福七。

江苏丹徒开沙萧氏重修族谱十五卷,首一卷,(清)萧楙琛总理,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宋]萧雷应。

江苏镇江京口小沙萧氏宗谱二卷,(清)萧大均主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南朝]萧道成。

江苏宜兴萧氏宗谱十卷,末一卷,(清)萧和铃主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明]萧元一,始迁祖为[明]萧福七。

安徽兰陵萧江大宗统谱,(明)江学礼纂,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安徽萧江大宗统谱二十五卷,(明)万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安徽新安萧江大统宗谱二十七卷,(明)江云澍等纂修,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第十卷,记事至明万历年间。

安徽新安萧江氏宗谱,(明)江从善、江文灼纂,明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安徽新安萧江宗谱四卷,(明)萧晴春纂修,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

安徽无为濡须萧氏宗谱六卷,(民国)萧兰馨等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清]萧用有。

浙江平阳河南郡萧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先祖为[明]萧瑞宇,先祖为萧士侃、萧乾。

浙江平阳河南郡萧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先祖为[明]萧瑞宇,先祖为萧士侃、萧乾。

浙江平阳渡龙下汇萧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先祖为[明]萧瑞宇,先祖为萧士侃、萧乾。

浙江环北萧氏宗谱,(民国)萧氏佚名纂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麦美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下册。

湖北武昌萧氏宗谱四卷,(清)萧忠炳等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明]萧祖仁。

萧氏宗谱,(清)萧炳文纂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河南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萧氏三续族谱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萧兴筹等纂辑,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萧氏宗谱,(民国)萧氏佚名纂修,民国后期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存十四卷。

跟帖时间 2010-02-26 21:00:4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萧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兰陵郡:兰陵郡始建于西晋朝元康元年(辛亥,公元291年),是从原东海郡中分出来的,治所在丞县(今山东枣庄峄城镇),下领五县,其时辖地包括今山东枣庄、滕县一带地区。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废黜。兰陵郡又称济宁、氶县、枣庄。夏朝时期,今枣庄地区南属鄫国,北和西部属滕国和薛国。商朝时期,今枣庄地区西北部为滕国、喙?脱????笔羿嫻??胁课?D国,南部为偪阳。西周时期,今枣庄地区东部属鄫国,南部属偪阳,西属薛国,北属滕、喽??4呵锸逼冢?裨孀?厍??羿嫻?⒛鲜魝垦艄??鞑渴粞???辈渴綦??托≯ス?U焦?逼冢?裨孀?厍??课?剂辍⒛喜课?笛簦?魑?胫?嬷荩?辈课?胫???G卣严逋跤?蛭迨???丁未,公元前254年),今枣庄地区全境属于楚国。秦朝时期,今枣庄地区东部为郯郡的兰陵县、鄫县,南部为傅阳县,西部为薛郡的薛县、戚县,北部为滕县。西汉时期,今枣庄地区北部属鲁国、南部为楚国。东汉时期,今枣庄地区属东海郡。三国时期,今枣庄地区全境属魏。两晋时期,今枣庄地区北部初属鲁郡,先后置蕃县、薛县、公邱县、戚县,南部属兰陵郡,先后置氶县、鄫县、阴平县、昌虑县、合乡县。南北朝时期,今枣庄地区北部属鲁郡,辖蕃、永兴、昌虑,南属兰陵郡,辖氶、鄫、傅阳。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大宝元年(庚午,公元550年)以后,今枣庄境内只有氶、蕃两县建置。隋朝时期,今枣庄境内北为蕃县,后改为滕县,南为兰陵县,后改为氶县。唐朝时期,今枣庄地区属河南道,北置滕县,南置兰陵县,后改为氶县。宋朝时期,今枣庄地区北部为滕县,南部为氶县。金国时期,今枣庄地区北部为滕县,南部置峄州。到了元朝,今枣庄地区北部置滕县,南部置峄州。明朝时期,今枣庄地区属济宁府,后属兖州府,北部置滕县,南部置峄州,后降为峄县。清朝时期,今枣庄境内属兖州府,北部置滕县,南部置峄县。民国时期,沿袭清朝区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今枣庄地区仍为滕、峄两县,属济宁专署领导。1960年庚子,峄县改为县级枣庄市。1961年辛丑枣庄升格为山东省省辖市。

广陵郡:即江都郡。原为战国时楚国广陵邑。秦朝时期置广陵县,在今江苏扬州西北一带。西汉朝元狩三年(辛酉,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国置广陵国,东汉建武中期改郡,治所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当时辖境包括今江苏省扬州、仪征、高邮、宝应、金湖等地。唐朝时期移治到江都(今江苏江都),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安徽省两省交界的洪泽湖和六合县以东、泗阳县、宝应县、灌南县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隋朝时期改为江阳,治所在今扬州。南唐时期又恢复为广陵原名。北宋朝熙宁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并入江都。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2.堂号:

兰陵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广陵堂:以望立堂。

定汉堂:汉代陪人萧何,从汉高祖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到建立汉朝即皇帝位,始终帮助汉高祖,功居第一,位列丞相,汉朝一切律令典制,都是萧何定的。“定汉堂”就是夸耀萧何追随刘邦有功,汉朝一切律例典制均为他制定。

制律堂:同定汉堂。

师俭堂:资料有待补充。

友爱堂:资料有待补充。

八叶堂:资料有待补充。

同文堂:资料有待补充。

敬爱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2-26 20:57:5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萧氏的迁徙分布 -- 萧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八百九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6%左右。

1.两汉、魏、晋时期:

萧氏家族自战国以来世居丰沛间,到西汉之初,萧何助刘邦兴汉室有功,推为相国,爵封酂侯,并在京都长安定居下来。

萧何逝世后,汉室帝王没有忘记萧何的巨大功绩,其后裔世袭侯爵,有时后裔虽犯罪遭罚,可总未被灭家,仍得改封。史籍《汉书》中记载有萧何后裔袭封的有关情况。

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萧何长子萧禄承嗣梆哀侯,袭封六年逝世。禄死无子,高后二年(公元前188年)封萧何夫人、萧禄之母为酂侯,文帝元年逝世;封萧何次子萧延为筑阳侯。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改封萧延为酂釐侯,谥定。汉文帝三年萧延逝世,其子萧遗袭封酂炀侯;萧遗逝世后,其弟萧则袭封,承嗣二十年,因罪免其侯爵。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以武阳县户二千封萧何孙、萧则弟萧嘉。萧嘉逝世,其子萧胜袭封,嗣二十一年,后因罪失爵。汉武帝元狩年间(公元前122~前117年)再次下诏以郝户二千四百封萧何曾孙、萧则子萧庆。汉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萧庆子萧寿成袭封,因事失爵。汉宣帝时(公元前73~前49年)下诏访萧相国后裔,得玄孙萧建世等十二人,以酂户二千封建世为掷侯。汉成帝时萧获承嗣酆侯。汉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萧喜袭封酂釐侯。汉永始四年萧尊袭封酂釐侯。汉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萧章继嗣酂釐侯。王莽居摄元年(公元6年)萧禹为酂釐侯,汉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封萧乡侯。

萧延次子萧则的少子萧彪,字伯文,官至谏议大夫、侍中,因事免官徙居东海郡兰陵县中都乡中都里,即今山东省峄县东部。从此,萧何后裔萧彪一支便成为兰陵人。兰陵萧氏一族,没有袭封过酂釐侯爵位,但这一支在萧氏后裔中最为兴旺,其中萧彪的玄孙萧望之在西汉最为著名,其家也由此复兴。萧彪生子萧章。萧章,官公府掾,生子皓。萧皓,字惠高,生子仰。萧仰,以田为业,生子望之。

萧望之(公元前106~前47年),字长倩,自兰陵徙居杜陵(今陕西西安)。汉宣帝时,历任谏议大夫、丞相司直、平原太守、左冯翊,御史大夫等职。曾任御史大夫,负责弹劾、纠察事宜,并掌管重要文书图籍。汉宣帝临终时,拜前将军光禄勋,受遗诏辅政,领尚书事。汉元帝即位,倍受尊重。后遭宦官弘恭、石显等排挤,自杀身亡。萧望之生有八子,长子饭袭封关内侯,至高官者有萧育、萧咸、萧由三子。

萧育,字次君。历官司隶校尉、长水校尉、刺史、太守、中郎将、大鸿胪,历官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三朝,以光禄大夫执金吾之官寿终。生子萧绍。

萧咸,萧育之弟,字仲。历任丞相史、河东太守、中郎将等职,以大司农寿终。萧由咸弟,字子骄,累迁江夏太守,官至大鸿胪,因病免,以中散大夫寿终,史称其子孙官至二千石者凡六七人。

兰陵萧氏,自望之徙居京兆府杜陵县,诸子并居杜陵。萧育之子萧绍,官至御史中丞,后还居兰陵,其子孙世居兰陵中都乡中都里,直到西晋末,凡三百年。据史籍《新唐书》记载,萧氏在兰陵又繁衍生息十一代。

萧绍生子萧闳。

萧闳:有孝行,官至光禄勋,生子阐。

萧阐:曾官济阴太守,生子冰。

萧冰:曾官吴郡太守,生子苞。

萧苞:东汉中山王相,生子周。

萧周:东汉博士,生子矫。

萧矫:曾官蛇丘县令,生子逵。萧逵:台州从事,生子休。萧休:举孝廉,未仕,生子豹。萧豹:曾官广陵郡丞,生子裔。萧裔:字崇光,仕晋为太中大夫。生子整。

西晋“八王之乱”后,北方各少数民族争夺中原,战争风云席卷北方,汉族遭到大规模屠杀,造成北方汉族大量向长江南部迁徙和逃亡的局面。东晋初期,北方逃到江南的人共约九十多万,约占当时北方人口的八分之一。据史籍《晋书》记载:“永嘉之乱…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淮北流人相率过江淮,(元)帝并侨立郡县以司牧之…”

当时,南方地区地广人稀,北方士族连同政治上、经济上依附于他们的部曲、徒附、奴隶、佃客等到了南方,都根据王导制订的“侨寄法”,在南方占地群居,并按北方原籍郡县名另设郡县政府,安置南逃的文武官员,保持原来的一套政治机构。当时的扬州所属地区内,侨郡县大都在丹阳、晋陵、广陵等郡境内。据史籍《宋书》记载:长江下游一带的南方,就有三十三个侨郡,七十五个侨县。兰陵郡(今阜通镇)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个地区约相当于今丹徒、丹阳、武进西部(以今汤庄乡的兰陵沟为界)和运河北部的沿江地区。据地方志记载:最先逃来阜通镇一带建立兰陵侨郡县的,是东晋的淮阴令萧整。萧氏为兰陵望族,按照“侨寄法”,遂命名为兰陵郡,为区别于原籍北兰陵,东晋元帝大兴元年(公元318年)置南兰棱郡县。

东晋后期,士族利用“侨寄法”兼并土地,挟藏人口,弊病日甚。桓温当宰相时,曾废“侨寄法”,实行“土断法”,受到南逃士族的反对,没有行得通。他的儿子桓玄为相时,也没有行得通。刘裕为相时,上表给东晋帝,力陈“侨寄”之弊和“土断”之利;到他自己当了宋帝,就坚决废侨郡、县,实行土断。令北方来的士族民众,均就所居地为土著,与南方土著同等待遇,依界土断。这样一来,大部分侨郡、县从此省去,“惟徐、兖、青三州居晋陵者,不在土断例”。由此可见,当时兰陵郡、县并未因实行土断法而废去,独得保留,是个例外。史书上没有说明是什么原因,这也许与萧卓之女嫁于刘裕之父,萧氏人在朝中握有军权有关。

2.魏、晋、南北朝时期:

南迁之前的兰陵萧氏尽管是当地的望族,但还算不上高门世族,因此,南迁后没能定居建康,也没能在东晋的中央政权中谋取到一官半职。兰陵萧氏的发迹是从萧卓之女嫁于刘裕之父开始的。

萧 卓:萧苞九世孙,字子略。官洮阳令,赠金紫光禄大夫,追封封阳县侯。因女萧文寿为孝懿萧皇后,遂为萧氏皇舅房之始祖。生子萧源之。

萧源之:字君流。历任中书黄门侍郎、徐、兖二州刺史,冠军将军、南琅砑太守,袭封阳县侯。东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逝世,赠官前将军。生子萧思话、萧僧珍。萧思话后官至中书令、丹阳尹、散骑常侍。当时都城一带时常发生抢劫案,二十天中就有十七起,萧思话引咎辞职,未获准。后被任命为郢州刺史,加官都督。逝世后赠官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穆侯”。生子萧惠开、萧惠明、萧惠基、萧惠休、萧惠朗、萧惠倩。

萧惠开:萧思话长子,初为秘书郎、太子舍人。魏孝建元年(公元454年)为黄门侍郎。袭封封阳县侯。历任新安王冠军长史、益州刺史、桂阳王征北长史、南东海太守,以少府加给事中终。生子睿。

萧惠明:萧思话次子,吴郡太守,生子际素。

萧惠基:宋中书黄门郎、侍中。

萧惠倩:宋左户尚书。生子萧介。

萧僧珍:历任山阳太守、廷尉卿。生子萧惠训。

萧惠训:宋末为巴东相。

萧摹之:萧源之从父弟,宋丹阳尹,追赠征虏将军。生子萧斌、萧简。

萧 斌:彭城王义康镇豫章,以为大将军咨议参军、豫章太守。历任南蛮校尉、侍中、辐国将军、青冀二州刺史。后为南平王铄右军长史。

萧 简:历任长沙内史,广陵王诞、东海王棉以简为安南咨议参军、南海太守行府州事。

萧道成代宋建齐后,皇舅房子孙并没有因此而衰落,相反由于是同族的原因,齐梁时期更加兴旺,参与朝政的人物也更多。如:

萧惠基:仕齐为都官尚书、侍中、骁骑将军、太常、给事中。逝世赠金紫光禄大夫。生萧子洽。

萧惠休:齐广州刺史,后封建安县子。永元元年(公元499年)为吴兴太守,征为尚书右仆射。逝世后赠金紫光禄大夫。

萧惠朗:齐西阳王征虏长史。

萧视素:历任梁丹阳尹丞、司徒左西属、南徐州中从事。

萧 洽:字宏称。梁南徐州中从事、临海太守、司徒左长史。萧洽为官清廉,馈赠之物概不收受,妻子儿女生活清贫。

萧 介:字茂镜,小时候聪明过人。梁大同中,武陵王萧纪为扬州刺史,萧介为府长史,在职以清白著称。

萧 允:萧介之子,仕梁为太子洗马,萧引仕梁为西昌侯仪同府主簿。

萧惠训:仕梁为太中大夫。生子萧瑰、萧琛。

萧 琛:字彦瑜。历任宋丹阳主簿、通直散骑侍郎、尚书左丞。仕梁为御史中丞、平西长史、江夏太守、宣城太守、吴兴太守、左户、度支二尚书、侍中。生子萧游。

齐梁以后,皇舅房子孙依然是长盛不衰,活跃在陈、隋、唐政坛的仍有不少。

萧 允:字叔佐,陈天嘉中期(公元560~565年)为丹阳尹丞。陈宣帝时任黄门侍郎、光禄卿、光禄大夫。入隋,辞官。

萧 引:字叔休,陈宣帝朝历任尚书金部侍郎、库部侍郎、中书侍郎、黄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后主即位,为中庶子、建康令。生子萧德言。

萧 彤:太子中庶子、南康王长史。

萧德言:隋秘书少监,生子萧沈。

萧 沈:隋太子洗马,生子萧安节。

萧安节:唐相王兵曹参军,生子萧至忠、萧元嘉、萧广微。

萧至忠:唐中宗、唐睿宗两朝宰相。

萧元嘉:唐工部侍郎。

萧广微:唐工部员外郎。

萧 游:萧琛之子,陈少府卿。生子萧密。

萧 密:字士几,陈黄门郎、太子中庶子、散骑常侍。

3.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以来萧氏的迁徙和扩散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隋唐五代时期,主要特征为萧氏开始外迁,但规模不是很大,载于史籍的名人几乎全为兰陵萧氏,活动区域主要在今陕西、河南、山西等地。二是宋元时期,主要特征是大规模的南迁以及契丹萧氏的加入。三是明清时期,主要特征是萧氏子孙已遍布全国各地。

后梁广运二年(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就在萧琮率其朝臣和皇室成员二百多人奉隋文帝杨坚之召来到隋京长安之时,留守江陵的萧岩和萧瓛率文武百官、平民十万人投奔了陈朝,杨坚闻知异常愤怒,令萧琮等二百多人留京不准返回江陵,废除后梁国号,在长安安置。这是萧氏族人迁徙陕西较大的一次,但却不是第一次,早在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唐开国宰相萧瑀便以其姐(隋炀帝之皇后)“压轿”郎官的身份进入长安(今陕西长安),并在长安定居了下来。根据史书记载,兰陵萧氏在唐朝还有下面几次迁徙:唐德宗朝宰相萧复弟萧升之妻为唐肃宗之女、德宗姑母,爵封郜国公主,不守妇道,被唐德宗迁怒,流放到了饶州(今江西波阳),并病死在那里。萧复之子萧湛移居蒲州永乐县(今山西芮城西南部永乐镇)。唐穆宗朝宰相萧倪被罢相后,移居东都洛阳,无论皇帝怎样召任,从不赴任,晚年又在济源县(今河南济源)的王屋山下建造别墅一座,常年居住在那里。

唐朝福建也有萧氏,唐穆宗皇后萧氏就是福建人,其子李昂即位为文宗后,派人到福建查访惟一母舅的下落,准备封以官爵。户部有一茶役叫萧洪,自称自己为萧太后的弟弟,朝廷不加调查核实,竟糊里糊涂地任命他为金吾大将军,旋迁检校户部尚书,并出任河阳(今河南孟州)节度使。后来,福建人萧本,从萧太后的家乡族谱中了解到萧太后的父祖姓名,入京自称为萧太后的真弟弟。萧洪死于流放外地途中,而萧本却平步青云,封卫尉少卿,左金吾将军。唐开成二年(公元837年)福建观察使上奏说,泉州晋江人萧弘投状,自称为皇丈后的亲弟弟。这次朝廷没有上当,派人到皇太后家乡调查,发现萧本与萧弘均为冒充,于是同时加以流放。

除陕西、山西、河南、福建等地外,此一时期萧氏还播迁到了江西、湖南、安徽等地。湖南湘乡《萧氏八修族谱说,其始迁祖萧霁,唐朝因官留居江西庐陵白沙驿之螺陂。萧霁子萧澈派分安福三十六都兴德乡安和里。萧澈曾孙萧知彰、萧知刚再迁湖南湘乡,萧知彰为上房祖,萧知刚为暇咏祖。

《崇正同人系谱》称:“…至三十世孙萧觉仕唐,值世乱,举族出逃,分居湖广及江西泰和、庐陵等县。”

江西泰和《陇陂萧氏族谱称,先世居长沙,五代避马氏之乱居庐陵之高塘里,后复徙文水螺陂。

安徽《新安萧江大统宗谱记载,其原姓萧,一世祖祯(一作桢),唐朝易姓江,隐居歙县黄墩。生子三,长子萧董,迁婺源皋径;次子萧威,迁开化马汪;季子萧郑,迁歙溪南。董五世孙文审迁婺源旃坑马槽坞。后裔散居于祁门、黟县、休宁、歙县及外省州县。

尽管萧氏播迁到了上述地区,但史书记载的隋唐时期萧氏名人却几乎是清一色的兰陵萧氏。特别值得萧氏子孙引以为豪的是,隋唐五代时期兰陵萧氏子孙继续保持富贵,而且在数十年后再显辉煌。从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大唐立国伊始,萧瑀作为萧氏宗族第一个人居相位,至后梁贞明四年(公元918年)萧顷出任宰相,中间历二十四帝三百年,萧氏一族有十一人出任宰相,平均不到三十年就有一人拜相。其中后梁明帝一派前后八人蝉联串执,世称“八叶传芳”,萧氏称“八叶世家”。而开元宰相萧嵩一门累数世而屡显,一百五十年间祖孙父子兄弟六世七人入相,这是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未曾有过的事。欧阳修、宋祁对此称赞说:“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萧 瑀:(公元574~647年),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拜相,为萧氏唐朝拜相第一人,字时文,后梁孝明皇帝萧岿少子。唐高祖封宋国公,贞观十七年(公元593年),晋封为太子太保。

萧 嵩:(公元668~749年),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拜相,为萧氏唐朝拜相笫三人,后梁明皇帝萧岿玄孙,高祖武德宰相萧瑀曾侄孙。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晋封徐国公。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加拜太子大师。

萧 华:(公元699~769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拜相,萧氏唐朝拜相第四人,玄宗朝宰相萧嵩之子。上元五年(公元766年)嗣徐国公。

萧 复:(公元732~788年),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拜相,萧氏唐朝拜相第五人,字履初。父驸马萧衡,母新昌公主,唐李隆基皇帝外孙,开元宰相萧嵩孙。

萧 俛:(公元?~842年),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拜相,萧氏唐朝拜相第六人,字思谦,唐肃宗朝宰相萧华之孙。

萧 寅:(公元799~869年),唐懿宗咸通五年(公元834年)拜相,萧氏唐朝拜相第八人,德宗朝宰相萧复之孙。

萧 仿:(公元796~875年),唐懿宗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拜相,萧氏唐朝拜相第九人,字思道,肃宗末宰相萧华长孙,德宗朝宰相萧复堂侄,穆宗朝宰相萧倪堂弟。

萧 遘:(公元?~888年),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881年)拜相,萧氏唐朝拜相第十人,字得圣,又作德圣,咸通宰相萧寊之子。

萧 顷:(公元858~927年),梁贞明四年(公元918年)拜相,唐僖宗朝宰相萧仿之孙,字子澄。

萧至忠:(公元?~713年),萧氏唐朝拜相第二人,南朝宋皇舅萧源之九世孙。历任县尉、监察御史、御史大夫等职。为官正直,纠施(揭露)不法,誉满朝廷。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官拜中书令,兵部尚书。唐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官至中书令,封挪国公。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三拜中书令,前后七年三朝为相。

萧 邺:唐宣宗天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拜相,萧氏齐梁房唐朝拜相第七人,字启之。长沙宣周武王萧懿九世孙。进士出身,累官监察御史,翰林学士,懿宗即位,留居相位,连相宣宗,懿宗二帝。

4.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萧氏在隋唐南迁的基础上继续向周围地区播迁,尤其是江西萧氏发展迅速,生齿日繁,开始不断向外迁徙,成为外迁的根据地。

湖南《湘阴萧氏族谱称其始祖萧芳,宋雍熙二年(公元984~987年)梁灏榜进士,因官留居江西安福濠溪。芳十四世传至萧嘉庆,嘉庆字来章,元末宿于湘阴,因战乱遂定居于湘阴北门。

湖南萧氏多是从江西迁来的。湖南新化《萧氏族谱称其始祖萧汉三于北宋熙宁间(公元1068~1077年)兄弟九人从江西迁湘乡娄底,后萧汉三再徒新化县虎寨村。

湖南麻阳《萧氏族谱记载: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萧清兄弟六人带萧澜长子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旱禾市梅子坡圳上同徙楚南宝庆府南口,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兄弟们分迁邵阳、武冈、洞口、城步、隆回居住。

湖南华容《萧氏族谱说其始迁祖萧渊,于南宋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与兄萧涵自江西庐陵迁湖南华容八嘴。

湖南湘潭《萧氏五修族谱称其始祖萧兴,于元至正间(公元134l~1367年)自豫章螺川徙湘潭之易俗河。生四子,长子萧道泰支居宁乡,次子萧道南支居湘乡,季子萧道东支居湘潭,四子萧道隆曾孙宗笃居善化。

湖南宁乡《沩宁萧氏六修族谱记载:初祖萧燧,南宋绍兴进士,官国子司业,累至参知政事,由江西宦居楚南。阅世至元初,其裔孙绍汉、经修,一居湘潭鸿门,一居宁邑西城。居宁乡的萧经修传至五世,萧立安、胜一、端分居湘潭、宁乡、益阳,逝世分为三大房。

福建萧氏也有从江西迁来的,泰宁县上青岭《萧氏族谱称,其始迁祖萧仲携九子于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自江西南部城迁至泰宁县的上青半岭、朱口、洋尾、擎布等地。

广东潮阳、大埔、肥田、嘉应、梅州等地的萧氏都是江西萧氏经福建再迁而来的,梅县《兰陵萧氏宝亭公世系谱有这样的记载:“大埔白侯萧氏,以淳公为始祖。淳字季川,行三,因号念三,江西泰和县南溪人也。以进士出任福建漳州,迁官于潮,为潮州路总管。思原籍地窄人稠,遂在潮之属邑籍焉…平远肥田萧氏,以萧宗一为始祖。萧宗一之先,有名萧定基者,江西人也。宋景佑时,官殿中侍御史。生子三:萧汝谐、萧汝砺、萧汝器。萧汝器之子萧荷,魁于廷,而出仕于闽,遂家闽之宁化县,而为宁化之祖。传于萧宗一又徙于肥田焉。”“嘉应松源萧氏,以萧梅轩为始祖。其先代自江西历宁化县石壁村,宋末,萧梅轩由宁化徙梅州,家于梅之松源都焉。嘉应州城、石扇乡、龙牙乡、镇平县蓝坊,惠州府永安上镇约,平远县,上举均出其派。”

江西不仅是湖南、福建、广东等地萧氏的始迁地,同时也是萧氏的人才摇篮。《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的宋朝有明确籍贯的二十八名萧氏人物中,其中有二十二位都是江西人,其他分别是福建、河南、湖南、江苏、山西、陕西、浙江人。

江苏兰陵萧氏继续外迁,迁徙到福建泰宁、江苏宜兴等地。福建泰宁石辋《萧氏族谱称,始祖萧积銮于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自江苏兰陵武进迁泰宁县石辋。江苏宜兴《萧氏宗谱称,始迁祖元一,原名萧福七,元末明初自江苏武进萧巷徙居宜兴西郭外上富里,后又避居萧庄。

大辽王朝虽然不是萧氏人的天下,但萧氏家族却因为对耶律氏的发展壮大起了巨大的作用,而成为后宫世选。翻开《辽史》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辽朝的皇后都姓萧,辽朝的驸马也多数出于萧氏,而出于皇后的公主所下嫁的驸马则无一例外都姓萧,这就是说,辽朝皇族耶律氏的外戚主要集中在萧氏一族,耶律氏的皇后非萧氏不聘,耶律氏的公主一定要嫁给萧氏为妻。这是契丹族社会发展从族外婚走向政治联姻的必然产物。契丹族在婚姻形态上走过了与其他民族大致相同的发展历程。如果说族外婚是人类为了繁衍后代,经过若干年漫长探索的必然选择,标志着婚姻关系的进步,那么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社会上层的婚姻就是彻头彻尾的政治行为,这种带有浓厚色彩的婚姻关系完全成了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辽史》这样说:记入《辽史》的耶律氏和萧氏占全书人物的十之八九,皇室和外戚势均力敌,唇齿相依,共同统治天下,充分表达了上述思想。

契丹萧氏的祖先称审密氏,内部又分为拔里家族和乙室己家族。这个家族后来为什么改姓萧氏,说法很多。在《辽史》中如此记载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称帝建国以后,十分仰慕汉高祖刘邦经邦治国的雄才大略,所以,他把耶律氏自比刘氏,而拔:里、乙室己家族与耶律氏世代联姻,对于耶律氏的发展壮大,并最终成为契丹诸部中最强大的家族,其功劳最大,不可泯没,所以把他们比做西汉初年的宰相萧何,自此以后,拔里和乙室己家族就改姓萧氏了。而辽太祖皇后述律氏却例外,她原来既不是契丹人,也不姓萧,述律氏的祖先是回纥人糯思。梁武帝萧衍大同元年(公元947年)辽太宗率大军南下灭后晋,在汴梁(今河南开封市)任命述律太后的侄子小汉为宣武军(今河南开封)节度使,赐姓名萧翰。于是,辽朝外族萧氏中就有了拔里、乙室己、述律等三个家族,而述律家族在其中占有更优越的地位,在辽太祖至天祚帝九个皇帝中,除穆宗的皇后萧氏出身不详外,其余八个皇帝无一例外都源于述律家族。

萧氏家族不仅垄断了皇后和驸马的人选,成为契丹族中仅次于耶律氏的显贵家族,而且在许多方面享有特权。如辽朝的北、南二宰相府是执掌辽朝军国大政的要害部门,耶律阿保机建国以后,就把北府宰相一职交给萧氏家族世选,即担任北府宰相职务的人必须出于萧氏家族。

5.明、清时期:

明清两朝,江西萧氏仍然在渊源不断地外迁,由于地域上的邻近,湖南是江西萧氏外迁的首选地。

湖南浏阳《横溪萧氏三修支谱称,其始迁祖萧存富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自江西清江县大阳州先迁浏北橐塘骆家滩,再徙浏南横溪冲。

湖南长沙《萧氏二房支谱称,其始祖萧定恭于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由江西庐陵县迁长沙西乡沱市。

湖南郴州《萧氏续修族谱称,其始迁祖萧龙华于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自豫章庐陵安平乡迁郴阳城南之泰和坊。

湖南汉寿《萧氏族谱称,萧远开、萧远胜、萧远铃、萧远显、萧远吉兄弟五人于明正德间(公元1506~1521年)自江西吉水县分别迁徙到龙阳(即今汉寿)城南、开湖头、潭明寺、曹家坪、开湖头。

湖南湘潭《鳌山萧氏五修族谱称,其始迁祖萧自朗,先世江西吉安人,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迁湖南湘潭县斜岭大仓之鳌鱼。子三:长子萧嗣宗迁湘乡岱上萧家冲;次子萧嗣修迁本邑龙头井;三子萧嗣达居大仓,后裔分居霞岭。

湖南武陵《萧氏族谱称,其始迁祖萧开广、萧开达兄弟于明成化间(公元1465~1487年)自江西吉水县迁湖南武陵前河下大南堰冲。

湖南湘潭《湘南萧氏六修族谱称,其始迁祖萧宗源于明中叶自庐陵迁湘潭之朱亭。

湖南常德《武陵萧氏族谱称,其始迁祖萧用贵于明永乐间(公元1403~1424年)自南昌府酆城县迁常德府武陵县仙源。

湖南常德《萧氏六次续修族谱称,其始迁祖萧有襄于明正统间自江西吉水县板桥迁湖南常德县。

根据所见族谱,此一时期萧氏省际间:的迁徙还有,安徽萧氏迁往湖南,《衡山乌塘萧氏十一修族谱称,其始迁祖祖兴,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自歙县篁谷徙衡山乌塘。

福建萧氏迁往浙江,平阳《渡龙下汇萧氏宗谱称,平阳萧氏,散处四乡,原其始,均为明清鼎革之际由闽之安溪县高山乡迁来。瑞宇之后居渡龙下汇,士侃之后居湖井。

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繁衍,萧氏人到明清时期已遍布全国各地,《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的明清两朝有明确籍贯的六十一名萧氏人物中,涉及江西、浙江、福建、广东、江苏、湖南、安徽、湖北、上海、河南、广西、陕西、贵州、四川、河北、山东、甘肃等十七个省市,但更多的还是江西、湖南人,其中江西籍二十三人,湖南籍八人,这两省就占全部萧氏人物的一半以上。
6.迁入台湾:

萧氏与台湾结缘是在三百多年前延平郡王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大批闽、粤萧氏入台开基,则是康熙末年以后的事。有关萧氏入台的情形,见于记载的有:

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2年)朱一贵造反,有粤籍义民萧能成等居于下淡水巷;稍后,有诏安的萧氏人士,入垦大目根堡竹头崎庄及覆鼎庄;清雍正、乾隆(公元1723~1795年)年间,有萧明亮入垦今台南县六甲乡。

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初年有萧氏泉州人入垦武东堡枋桥头红毛社等庄;同年,有萧、林二姓入垦打猫堡樟脚、大底湖、苦苓脚等地,并制纸发售;乾隆十年有萧氏广东人人垦今台中县东势镇;乾隆二十年有萧希旦居彰化猫雾(扌束)西堡;乾隆三十五年有萧秉忠入垦今基隆市八堵、暖暖;乾隆三十九年有萧观重修楠梓坑桥;乾隆四十三年有萧氏漳州人入垦今台北县林口乡林村漳州寮;乾隆末年有福建人萧光禄。

萧朝汤入垦今台北县瑞芳镇上天里;乾隆年间,有萧心妇入垦台北县石碇乡丰田村峰头;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广东人萧万寿捐建今屏东县内埔乡天后宫。

据林添福先生所主编的《兰陵萧氏族谱记载,目前遍布于台湾各地的萧氏家族,分别属于八个派别,即凤翼派、浯州派、岑海派、泰和派、饶平派、书山派、涌山派和斗山派。

台湾萧氏家族的“凤翼”派子孙,祖籍福建长乐县大鳖坑,因来台始祖,是从泉州同安的金门浯州渡海而来,所以长期以来,这一派的子孙都认为他们的祖籍是在同安,而以“金门浯州”名派。

同安浯州派的肇基始祖萧宗寿,是入闽始祖萧曦的第十一世孙,萧宗寿后裔渡海来台,大致是其第八世或九世子孙的事;第八世的萧尔缉居澎湖白沙乡港子之南,称为“南萧开基始祖”;第九世的萧业细徒居于澎湖白沙乡的港子之北,称为“北萧开基始祖”;第八世的萧尔丑,徙居澎湖湖西乡的港底;第九世的萧业十二居于澎湖白沙乡的城前。台湾各地的“凤翼”派子孙,便是从澎湖再分衍过来的。目前,他们主要仍分布于南部的澎湖、高雄、屏东、台南等地区。

萧氏的“岑海派”始祖萧直轩,是萧氏入闽始祖萧曦的第二十二世孙,而上述“凤翼派”的同安浯州始祖萧宗寿,是萧曦的第十世孙。

“岑海”派来台后的主要根据地,就是嘉义县的布袋镇,当年从祖籍泉州晋江岑兜乡来台,开基的始祖共有六位,即萧汉文、萧汉武、萧汉世、萧汉束、萧廷弼和萧维尚。另外一位萧祖功,则开基台中,他的子孙也繁衍于台中地区。岑海派的子孙,现在已遍布于台湾的西部地区,在嘉义布袋,依旧人多势众。

萧氏“江西泰和”派,主要繁衍于彰化县社头乡一带,是明朝永乐年间状元萧时中的后裔。该乡社头村的草埤基,有一座萧氏的宗祠“芳远堂”,便供奉着他们祖籍漳州南靖县书洋的肇基始祖萧子玉。萧子玉,就是萧时中的裔孙。萧时中之所以从江西泰和到漳州落籍,是由于奉旨督学福建漳州的缘故。

“饶平派”祖籍广东省饶平县元高都斗皮社的饶兰坑,始祖萧柏,他们来台的开基始祖,便是萧柏的十五世孙萧耀先,徙台后的落籍地点,是当时的诸罗山打猫东堡内埔仔庄,也就是现在的嘉义县民雄乡。他们目前主要繁衍于嘉南地区。

台湾萧氏家族的“书山”派,最是枝叶繁盛,人多势众,长期以来,不但一直是彰化社头、田中一带的名门著姓,而且他们子孙的踪迹,更已遍及台湾省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卓越的表现。“书山”派所奉的一世祖,是春秋时期得姓始祖萧叔大心的第六十九世孙萧奋,也就是萧氏的福建南靖书洋总外坑开基始祖。

“书山”派之下,系派很多,包括萧奋长子萧永崇的一支,次子萧永富的一支,四子萧永仁的一支,和五子萧永志的一支。他的三子萧永贵,由于早年回到安溪,所以没有子孙在台湾。

长房萧永崇一派的来台开基始祖先后共有十二位,都是萧奋第十世“辉”字辈的裔孙。包括萧辉番、萧辉兴、萧辉利、萧辉英、萧辉当、萧辉敬、萧辉彩、萧辉道、萧辉俊、萧辉宝、萧辉凉和萧辉远。当年他们开基于彰化县社头乡,现在,他们的子孙也仍然称盛于此。

次房萧永富一派来台开基的始祖人数比长房还要多,计有“仕鼎公支系”的萧辉贤、萧辉都、萧辉巩、萧辉相、萧辉弟、萧辉统、萧辉朝、萧辉甸、萧辉丰、萧辉珍、萧辉珊、萧辉美、萧辉钗、萧辉屏、萧辉直、萧辉振、萧辉奔、萧辉偕、萧辉佐、萧辉厚、萧辉学、萧辉富等二十二位;“仕朝公支系”的萧辉陶、萧辉粹、萧辉满、萧辉仓、萧辉刚、萧辉杰、萧辉印、萧辉学等八位;“团围公支系”的萧廷器、萧廷有、萧廷炽、萧朝拱、萧朝起、萧朝聿、萧朝相、萧朝理、萧世寿等九位;“团环公支派”的萧廷玉;“团济公支派”的萧辉璧、萧辉盛、萧廷贺、萧廷规、萧辉元等五位;“团武公支系”的萧朝恭、萧世立、萧廷信、萧廷寿、萧廷俊、萧廷映、萧廷宣、萧廷兴、萧廷赞、萧廷觉、萧廷廉等十一位,以及“伯河公支系”的萧辉固、萧廷爵、萧廷席、萧廷逵、萧禄寿等五位,总共是七十二位。五房萧永志的后裔,共有五位来台开基,即萧志君、萧辉义、萧辉佑、萧辉养和萧辉宝。

“涌山”派的始祖萧猛容,是“书山”派萧奋的子侄辈,他们的祖籍是福建漳州南靖县的书洋上涌社,来台开基可能比“书山”派稍迟,但也是一开始便阵容庞大,计有萧世钳、萧世善、萧世良、萧世清、萧世冠、萧世旺、萧世勇、萧汝趁、萧汝帆、萧汝右、萧汝海、萧汝得、萧世镦、萧世香等十数人先后来台。这一派的子孙,目前在台湾北部很多。

“斗山”一派,是台湾萧氏家族的一大支派。他们的始祖萧满泰,是“书山”派萧奋的兄弟,所以两派血缘极近。当初此派的来台开基,也是人数众多,阵容浩大,计有长房的萧仕盛、萧仕隆、萧仕朝、萧仕孝、萧仕奕、萧仕信、萧仪凤等七位,次房的萧仕才、萧仕鲲等二位,三房的萧道行、萧友明、萧日琼、萧日坐、萧日学、萧日居、萧友锡、萧俊南、萧俊龙、萧大成、萧元仲等十一位,以及四房的萧国绸、萧国源、萧国兴、萧国创、萧国锦、萧国迹、萧国仪等七位。

7.移居海外:

萧氏早在宋朝便有人到海外谋生了,据《高丽史》、《高丽史节要》等书记载,宋朝人萧迁、萧鼎,通晓音律,后入高丽定居,将宋音乐介绍给高丽。元朝有泉州商人萧宗明,赴高丽经商,后定居该地,高丽文宗任其为权知阁门祗侯。

但萧氏族人大批移居海外是在明清之际,如福建晋江民国年间编修的《萧霞萧氏族谱就载有族人四十二人前往东南部亚的吕宋、槟榔屿等地谋生;福建德化县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五修《华山萧氏族谱记载有五十一人移居南洋。移居东南部亚的时间,据《萧霞萧氏族谱记载:萧佾鸣,“字以列,号信潮,生于明嘉靖丙寅(公元1566年)11月21日,死于清顺治壬辰(公元1672年)6月17日…壮年往吕宋不归”。

萧氏族人侨居海外的地点大都在南洋、新加坡、菲律宾、马来亚、印尼、泰国、柬埔寨、缅甸、越南等地。有些地方萧氏人还相当集中,如马来西亚的知知港,全村人口六成以上都姓萧,故有“萧家村”或“客家村”之称。

到目前为止,除大陆、台湾以外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萧氏族人的足迹。

今日萧氏族人在中国分布很广,尤以四川、湖南、江西、湖北、山东、广东等省多此姓,这六省萧氏约占全国萧氏人口的65%以上。

跟帖时间 2010-02-26 20:55:1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萧氏的各支始祖 -- 萧大心、萧不疑:为萧大夫叔其字大心,平南宫长万有功封於萧以为庸今徐州府萧县是也。子孙因以为氏,其代楚减董曾宣公十二年楚庄王减速之也。子孙以董为氏,当在楚减萧之后又按楚难减萧其后萧仍为宋邑,故定公十一年宋长等自陈入萧以叛傅至裔孙不疑世不可考。居丰沛始:萧不疑,不疑为楚相,春申君上客世居丰沛傅至何世不可考。一世祖:萧黄墩,讳□,又名□字德熹唐宰相,□之子,僖宗广明时避居歙之黄墩,□武宗会昌二年壬茂卒昭宗景福二年癸□葬歙之溪南亭于埠今曰半沙亥时初黄巢别部寇歙州公保障有功怀节度使高骈戮力破贼论功进秩上柱国江南节度使,因父迈公薨,朱玟之难念先世從北渡江而来遂易萧姓以为江氏,凡江之宗于萧者,此其鼻祖了,夫人汪氏旧谱墓在右,来金城寺下汪元志住东又按歙邑杨公塘家谱注夫人李氏今皆不可考。子三:董;鄭;威。是为江西萧江萧氏祖。

萧存富:一名思志,号振楚,赞词另详,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大各县西城外克渣巷老柑树下始迁江西临江府清江县大阳洲槟榔树下复徙居湖南长沙府浏阳县北乡杨丁村后徙居橐塘洛家滩,於明江武二年已酉迁南乡十七都横溪村立业迄今二十余代历年五百余矣,公於元至顺元年庚午十二月十八日寅时生,明永乐十一年癸巳九月二十日子时殁,寿八十四岁。葬棉花村纱帽山酉卯兼辛乙,有碑,有图。元配,闺讳桂贞,係北乡人,赞词另详。元至顺三年壬申十二月初二日酉时生,明洪武三十年丁丑回家省亲十二月初七日申时没,寿六十六岁,因葬北乡杨丁邨经塘月形山壬丙兼亥已,有碑,有图,生子一:诚意。是为湖南浏阳浏南横塘萧氏始祖。

萧子成:字惠孚。明洪武三年庚戌八月二十日寅时生,帮六十六,宣德十年乙卯十初八日子时终辅山爵门首子午向山形类虎,俗称虎山岗矣今奉。例禁不得称虎帮易虎而辅马亦形家左辅之义也。公字福井背里人也其先为安福巨族世登仕版传至。有弟子立子永子绍攝守宗立永從。公出井背踰袁州长沙占益籍,公自沿□而北至沅江县泉河河西癵县六十里为□水之支流所迳□溢出者亦西注马蜿蜒而过沧山东会水以入洞庭,公爱马乃卜筑河之宁地□檀木社老屋址也,乐时兵燹之后土旷人稀荒无满目而公沐櫛风披斩荆棘奠厥依居后之星罗其於马聚族者皆自公发也。其诚吾族不祧之兴。元配田氏:洪武年癸丑九月十三日巳生,寿七十五,正统十二年丁卯三月初二日申时终,葬合夫塚。子一:友信。是为沅江萧氏始祖。

萧 霁:字月卿,第三十居庐陵膏泽乡高塘累兴乡,为吉州馆,巡官乾贞二年戊子吴杨溥年,号广陵吴主,杨行審之子溥以洪州钟传乱扰方息武宁邑民未顺思得勇决有谋之士以镇之问朝臣谁可任者为,郎杨辂奏曰臣有外甥萧霁素有 略堪克任使其人见在阙下吴主召见因献文字十篇皆,国策也吴主见其风,骨伟岸大奇之当日,褐授洪州武宁令兼知镇事到任敷月好 屏跡治声荔然未机以疾卒于官吏民怀之为之,立祠今洪州武宁县有萧长官朝是也归葬吉水墨潭娶周氏封宜人长官卒年五十四二月十八日生二月二十五日卒宜人携其子文焕徙儒乡之白沙今螺陂是也夫人卒七月二十五日忌葬石牛潭牡丹山长官神灵常见,于膏泽里人敬而立朝岁时祈祝祷灵 号萧长官朝又号萧将军朝至今祀焉长官旧朝在今高塘市水东澜江百步,祇称萧氏神堂又曰神亭朝之左右多萧姓自谓长官之后然不可考故称神亭下萧家以别異于他族里人柏传云,神堂者即长官之故居夫人既携子徙吉水不忍 其旧宅国以为神堂每岁以时归祀后遂显灵里人共祀为朝将,军者五季禅宰民社官之通称也人以长官在武宁兼领兵事故所葬墨潭山亦名将军山按庐陵郡志云将军山在吉水县南十里因葬萧将军故得名丞相周益公赞像曰乾贞登第青衫之始本仕吴杨误传唐李威烈如神盛德百祀。

萧志宏:系江西吉安庐陵第三都人,生没葬未详。元配:龙氏,生没葬未详。子二:琢;珪。是为湖南益阳萧氏始祖。

萧必学:字思圣,吉安庐陵举人,明正统三年茂午六月初九子时生,成化时任潭洲教授解组居益岐市。嘉靖八年已城十一月十八丑时没,葬城北马良湖大路下癸山丁向。元配:蔡氏,明正统十年乙丑四月十六寅时生,嘉靖十一年壬辰九月十八未时没,葬城北马良湖大路下合夫冢癸山丁向。子三:臣;楘;敏。是为湖南益阳萧氏始祖。

跟帖时间 2010-02-26 20:51:3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