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5-16 08:39:22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12556 跟帖次数 11

第一个渊源:源于己姓,出自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夏朝大臣平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夏王朝时期有个叫“平”的人(其后有平),曾帮助夏王灭掉了有穷氏(佐夏灭穷),从此有了自己的封地温(厥用祚土),建温国,称温平,其后代就在封地繁衍生息并世袭着温平的温侯之位(子系因其邑,仍其侯)。温国在商王朝时期改称温邑(今河南温县),其世系仍未变,平的后裔仍沿袭温侯之位。

温侯传至第二十六代温人(人名,温侯的第二十六代传人)时,温邑地成了周王朝的地邑(邑于周),温人被任命为司马,改封于山西郄地(别封于郄,即郤,今山西沁水下游一带)。在郄地,温人仍承续着温侯之位,其家族更加昌盛(以缵以起),在其后代中,出现了温序、温忠、温恢、温羡、温良、温峤、温义等一系列著名历史人物(曰序而忠,曰恢而智,羡良峤义)。此后该支温氏家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己姓,出自商末周初大司寇苏忿生的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苏忿生,传说是商末纣王国丈苏护的小儿子。

周武王起兵伐纣后,苏护父子数人皆随周武王反商,先后牺牲,只留下小儿子苏忿生。周武王姬发建西周王朝后,因苏氏家族伐纣有功,封于冀州故乡十二邑,建苏国,都温城(今河南温县)。而苏忿生则出任周王朝六卿之一的的司寇,掌管刑法牢狱。

在史籍《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温城,温故国也,苏忿生封。”在史籍《扬长而去志》中记载:“故温城在怀川温县西三十里,汉后以为县,本周司寇苏忿生之邑。”今温县夏庄有苏氏祖坟之地,南有苏庄是其故家,西有苏城之都,即温故城。

春秋时期,苏国东邻郑国抢掠苏国的麦子,苏国君主苏子找周桓王评理,不料周桓王姬林惧怕强大的郑国,反而把苏国东边的县邑干脆割给郑国,苏国因此与周王朝关系破裂。

周襄王姬郑元年(公元前651年),姬郑即位,而太子颓则在五大夫的支持下叛乱,关、虢两国帮助新即位的周襄王姬郑平息了叛乱,太子颓逃到苏国,苏国君主苏明将其安排到燕地。

后苏国怕周襄王报复,遂在周襄王二年(公元前650年)投靠了北方的狄戎,谁知狄戎反而乘机灭了苏国。苏明羞愤之下,让儿子苏子携族逃往卫国,自己则自缢而亡。

苏子逃亡卫国后,以故国都邑“温城”之名为姓氏,称温子,从此诞生一支温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郤至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广韵》、《万姓统谱》等的记载,西周初期,周成王姬诵封弟弟叔虞于唐,号唐叔虞,字子于。

苏国被狄戎灭国之后,在周襄王姬郑二十五年(晋襄公姬欢元年,公元前627年)的晋、狄之间的“箕之战”中,唐叔虞的后代晋国击败狄戎,苏国故地成为了晋国之地温邑。

在周简王姬夷八年(晋厉公姬寿曼三年,公元前578年),发生了晋、秦两国之间的“麻隧之战”(今陕西泾阳),晋国大夫郤至在外交和军事上都立有功勋,使秦国几世不振,消除了晋国的西鄙威胁,因此河内温邑(今河南温县)就成为了郤至的封邑,因此郤至又称作“温季”。

在周简王十一年(晋厉公六年,公元前575年)的著名“鄢陵之战”(今河南鄢陵)中,郤至又指挥晋军打败了强大的楚军,晋升为晋国的执政上卿。从此,郤氏一族三家权倾晋国朝野,而且独断、专权、贪婪,引起其他大夫和家族的嫉妒。

晋厉公姬寿曼(姬州蒲)对郤氏家族专权很不满,早就想找借口除掉国内的强宗大族。有一次,晋历公带着群臣打猎,郤至打着一头野猪,派人给晋历公送去,却被晋历公宠幸的寺人孟张夺去,郤至一怒之下射死了孟张。晋历公对此大为恼火,怒道:“季子欺余!”(这家伙欺负到我头上来了!)遂决定除掉郤氏。

这个消息立即被郤氏家族知道了,中军佐(中军副元帅)郤錡便主张先攻杀晋历公,郤至却认为宁可被杀也不能犯上作乱,新军将(新军元帅)郤犨还没有拿定注意,结果就被晋历公纠合了一批与郤氏有怨仇的臣子,在周简王十二年(晋厉公七年,公元前574年)农历12月灭掉了“三郤”。

在郤至的后裔子孙以及族人中,有躲过杀劫逃到其他诸侯国者,便以原郤至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温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温氏正宗。

因郤至明知君主要杀自己,他仍以死来表忠心,是古来少有之忠臣,故尔温氏族人大多尊奉郤至为得姓始祖。



第四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通志》记载,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有叱温氏、温盆氏、温孤氏等氏族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在其过程中,叱温氏、温盆氏、温孤氏等氏族部落族人多改汉字单姓为温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改姓,出自唐朝时期官吏刘升,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据史籍《唐书》记载,唐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逝世,太子李显继位,是为唐中宗。两个月后,武则天废唐中宗,改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唐永昌元年(公元689年),由唐则天顺圣皇后武曌(武则天)称制。

唐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元,上尊号“圣神皇帝”,以洛阳为神都,建立起武周政权,接着大肆杀戮不服从自己的唐朝大臣。期间在农历闰9月15日杀了彭城长史刘易从,将其子刘升流放岭南,后免罪放归。

刘易从,是唐朝重臣、工部尚书、左卫大将军刘审礼的三儿子,为官正直清良,深得彭州(今四川彭州)百姓爱戴,但因反对武则天把持朝政,因此获此劫难。刘升获释后,改姓为温氏,其后裔子孙因之,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国名,出自唐朝时期康居国国王,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唐书》记载,唐朝时期,西域地区有个康居国,是大月氏族人后裔所建之国,为著名的“昭武九姓”核心国。

康居国,简称康国,位置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康居国设大臣三人,共掌国事。

康居国曾有一度兵马强盛,国民多是“赭羯”即战士。唐高宗李治永徽年间(公元650~655年),唐高宗以其地设为大唐康居都督府,授其首领弗忽曼为都督。

到了唐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武则天又封其大首领笃娑钵提为康居国国王。

唐玄宗李隆基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大食国(阿拉伯哈里发帝国阿巴斯王朝)攻破康居国,国王乌勒伽投降并与大食国缔结条约,但于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再次上表,请唐朝政府助其反抗大食国。

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封乌勒伽之子咄曷为钦化王,后入居中国,逐渐汉化,自取汉字单姓为温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斡恩真氏,源出蒙古豁罗剌思部,亦称火鲁剌思部,即后来的郭尔罗斯部。

在蒙古部摆脱匈奴的控制之后,分为尼鲁温蒙古和迭尔列斤蒙古的时期,弘吉剌惕部人迷薛儿·玉鲁生一子,名叫豁罗剌思,他组织了豁罗剌思氏族,其后人以豁罗剌思为姓氏,成为弘吉剌惕部的分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史料中曾以“火鲁剌思”、“郭尔罗特”等文字出现,在史籍《蒙古秘史》中则以“豁罗剌思”予以表述。

在成吉思汗铁木真初兴时期,豁罗剌思部曾反对过他,后来又支持和参加他统一漠北的许多战争。成吉思汗分封领地的时候,豁罗剌思部随同哈布图哈萨尔游牧于大兴安岭西麓地区,其定居的一个嘎查(大村,今行政村)名称为斡恩真,遂以地名为姓氏,后有改汉字单姓为温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八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明朝时期苏禄国东王巴都噶·叭哈利之子温喀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温氏,源出明朝时期融于回族的苏禄国(今菲律宾苏禄岛)的苏禄东王巴都噶·叭哈利之子温喀刺及后裔。明朝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苏禄东王巴都喀·叭哈剌率领包括家人在内计三百余人的庞大使团来燕京访问,因病逝世于今山东省德州市的北营村,留下次子温塔刺和三子安都鲁及王妃守墓并定居中国。后因温安兄弟俩皆信仰伊斯兰教,风俗习惯又近同于回族,后来便融入了回民族当中。其兄温塔刺取名字首音为汉姓温氏,安都鲁亦名字首音为汉姓安氏。

关于该支温氏(安氏)的来龙去脉,在温氏十六世孙温寿文于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编修的《温安家乘要录》中作了详细记载,今天颇具研究参考价值。

另据薛文波所撰《回回姓氏考》一文记载,河北保定地区安、温两家回族“有安温两家不分之说”,并”自言其先世为蒙古人,来自蒙古安塔拉之温都鲁地区,以地为氏。其先世弟兄二人,采用汉姓,系按两地名之首育分安、温二姓。”依据这段‘自言”来看,如将其“蒙古地名”中的“安塔拉”和“温都鲁”的首字一对换,这便是当时在山东德州的苏禄东王之子“安都鲁”、“温哈刺(塔拉)”。

至今,山东德州和河北保定均有“温安(安温)两家不分”、“其先世兄弟二人‘采用汉姓’”之共说,显然是同出一脉。“人名”与“地名”之别,只恐是另有原委。

显然,山东德州与河北保定的温安(安温)两姓应为同祖同宗。今温氏回族主要分布在山东和河北地区。



第九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长白先民传》、《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布特哈志略》记载:

⑴.满族温佳氏,满语为Wen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襄平(今辽宁辽阳),所冠汉姓即为温氏。

⑵.满族温察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温撒部,满语为Wenca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即为温氏。

⑶.满族温都氏,亦称文都氏、温敦氏、温屯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温都部,以部为氏,满语为Wendu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绥分(今中俄交界绥分河上游地区)、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乌苏里江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称温都尔氏。后多冠汉姓为温氏、孔氏、都氏、文氏、闻氏等。

⑷.满族温察拉氏,满语为Wencara Hala,世居黑龙江讷穆尔河温察拉屯(今黑龙江上游支流),所冠汉姓即为温氏。

⑸.满族温彻亨氏,满语为Wenceheng Hala,满语“神鼓”。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叶赫(今吉林梨树)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温氏。

⑹.满族温登额氏,亦称文车亨氏、稳赤亨氏、温都尔氏,满语为Wendenge Hala,世居黑龙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温氏。

⑺.满族温特赫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温迪掀部,金国时期称女真温迪罕部,以姓为氏,满语为Wentehe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朱舍里(今吉林临江松花江上源塞朱伦河即二道江流域)、吉阳(今黑龙江萝北黑龙江支流集达河北岸一带)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温氏。



第十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高山族、布依族、土家族、黎族、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温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温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温平、苏子(温子)、温季(郤至)、刘升、温喀刺。

温氏的历史名人 -- 温仲舒:(生卒年待考)。广川人(今河北景县)。著名汉朝哲学家、教育家、文经学的创始人。

青少年时学习十分勤奋,达到如痴如醉的地步,故学术日精。汉景帝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次相授业。

汉武帝时上“天人三策”,以对策第一而著称。其对策中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兴太学”、重选举等建议,为汉武帝采纳,对汉朝的政治建设和文教政策的制定,起了重要作用,开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

他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吸收阴阳、五行的学说,提出“天创万物”与“天人感应”的学说,为君权神授和王道三纲编造理论。他还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认为上品之性生来就善,下品之性生来就无善质,且教而不能善,只有中民之性是“有善质而未能善”,这一部分人的人数最多,故又称“万民之性”,这些人才是教育的主要对象,提出了有别于孟子、荀子的人性论和教育作用论。

对策之后,他被汉武帝遣为江都王相,后又调任胶西王相,“凡相两国,辄事骄王”,因恐久职获罪,告病归家,著书讲学以终。

其著述颇丰,但流传下来的只有《春秋繁露》一书和《汉书·董仲舒转》中的《举贤良对策》(即天人三策)等。



温 峤:(公元288~329年),字太真;太原祁人(今山西祁县)。著名东晋大臣。

温峤初在并州跟从刘琨讨石勒、刘聪。晋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南下,后任侍中、中书令等官,曾参与朝廷机密。

王敦专擅朝政,温峤为晋明帝策划攻灭王敦。晋成帝时任江州剌史,博学能文,工书。历任从事中郎、上党太守、建威将军,晋咸和初年为江州刺史镇守武昌,封始安郡公,累官至骠骑大将军,太子中庶子,建宁县开国公等官职,最后被封为始安忠武公。

温峤出身于官僚家庭,伯父温羡为司徒,父亲为河东太守。他生性聪敏,从小就博学,有见识,善于写文章,而且善于谈论,所以博得了世人的赞赏。十七岁时,州、郡召他任职,他都没有接受。后来司隶任命他为都官从事。在职期间,他向朝廷检举了有重名的散骑常侍庾凯大肆搜刮民财的行为,使京都上下,一时为之震恐肃然。这是血气方刚的温峤踏上仕途后第一个有重大影响的举动。其后,他被举为秀才、灼然,又被司徒辟为东合祭酒,补上党潞令。

晋愍帝执政初年,刘琨任大将军,都督并州诸军事。温峤这时为从事中郎、上党太守,兼建威将军,督护前锋军事。他率军队讨伐石勒,屡有战功。刘琨迁为司空后,以他为右司马。温峤是刘琨的主要帮手和谋士,在刘琨对刘聪、石勒的长期战争中出力不少。

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和晋建兴四年(公元316年),洛阳、长安二都先后沦陷,晋怀帝、晋愍帝也先后当了降帝,西晋王朝覆灭。这时,仍在坚持抗战的刘琨不甘心于“社稷绝祀”,他于晋建武元年(公元317年)派遣温峤南下至建康(今江苏南京),向镇守建康的安东将军司马睿劝进。温峤到建康见到司马睿后,一方面具陈刘琨在效节的忠诚,一方面辞旨慷慨地大讲“社稷无主,天人系望”,使得在场所有官员瞩目,得到了司马睿的嘉许和器重。司马睿称帝后,任命温峤为散骑侍郎。温峤想到当初南下时,母亲崔氏苦苦劝止,自己却绝裾而去,后来母亲死了,由于战乱又未能归葬,于是固让不拜,苦请北归。在晋元帝和众大臣的劝说下,他才不得已受了命。后来,他先后担任了骠骑将军王导长史、太子中庶子。

温峤在东宫深受宠遇,和太子司马绍结为布衣之交,并经常给太子以有益的劝导。有一次,太子要修建西池楼观,温峤觉得如此大兴土木颇为劳费,就上疏劝阻太子说,朝廷草创,巨寇未灭,应俭以率下,务农重兵。太子采纳了他的意见,停止了这项工程。

晋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王敦在武昌赵兵反晋,晋元帝组织六军抵抗,结果六军败绩。太子大怒,决定亲自带领将士出去决战。正在升车将出之际,温峤赶来,抽剑斩鞅,劝阻太子说:“我听说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武,您堂堂万乘储副,怎么能以身轻天下呢?”一席话说得太子息怒作罢。

晋太宁元年(公元323年),晋元帝病死,晋明帝司马绍即位,拜温峤为侍中。晋明帝对温峤更是格外信赖,朝廷的机密大谋都让他参与研究,诏命文件都让他预告得知,不久又任命他为中书令。温峤觉得自己这种境遇甚为王敦所忌,就请求晋明帝让自己出任司马。王敦倚仗着自己手握重兵,经常纵凌皇帝。温峤曾经语重心长地规劝他思舜、禹、文王服事之勤,学习周公吐握之事,后来他看到王敦对这些根本听不进去,永远也难醒悟,就不再规劝他了,而装成恭敬王敦的样子,经常接近他,同他谈论府事,甚至参与王敦的密谋,附和王敦的篡位欲望。

温峤还有意深结王敦的亲信,谋主钱凤,到处夸赞钱凤,说:“钱世仪(凤字)精神满腹。”温峤素有知人之称,他这样为钱凤张扬,使钱凤非常喜悦,便与他结为莫逆之交。正巧这时丹阳尹缺人,尚未补充,温峤便向王敦进言说:“京尹责任重大,地扼咽喉,公宜急荐良才,免得朝廷选派了不合适的人去,致有后悔。”王敦问他谁可以任此职,他说:“我认为钱凤可用。”钱凤表示愿意让温峤。温峤一再假意推让,王敦不从,仍表温峤为丹阳尹。温峤本意正是要补丹阳尹之缺,以入依帝阙,设法对付王敦。目的达到后,他即向王敦告辞。在王敦为他饯行时,他担心诡计多端的钱凤识破自己的用意,于是且饮且思,又生一计。他假作醉态,起而行酒。向钱凤斟酒后,钱凤还未来得及饮,他便一巴掌打掉了钱凤的头巾,厉声说道:“钱凤何人,温太真行酒而敢不饮!”王敦以为温峤醉了,赶忙出言劝解,才使两人罢休。临走的时候,温峤涕泪横流地与王敦道别,依依难舍,出了门又回去,一连往返三次,才上马离去。

他走后,钱凤果然有所醒悟,对王敦说:“温峤同朝廷关系甚密,与庾亮(晋明帝皇后兄)又有深交,未必可信。”王敦笑着说:“太真昨日有些醉了,给了你点难看,岂能为这点事便来相谗?”弄得钱凤不便再说什么。

温峤还都后,向晋明帝奏明了王敦的逆谋,请求早作防备。晋明帝加温峤中垒将军,叫他都督东安北部诸军事。王敦闻知后勃然大怒,写信给王导说:“太真走了没几天,竟作出这种事情!”他还募人活捉温峤,扬言要“自拔其舌”。公元324年,晋明帝趁王敦病重,下令讨伐王敦。王敦以其兄王含为元帅,与钱凤等率众三万攻建康。当王含、钱凤掩至都下的时候,温峤当机立断,移军水北,烧毁朱雀桥,阻住叛兵。晋明帝听说朱雀桥烧了,不禁动怒。温峤向晋明帝解释说:“现在宿卫寡弱,征兵未至,若被贼突入,危及社稷,陛下何惜一桥呢?”王含的军队无法渡水,只得在桥南列营。温峤亲自率众,与王含夹水作战,终于占败了王含。王敦闻讯,很快就气死了。

叛军被歼后,晋明帝对有功官员按功晋秩,封温峤建宁县开国公,赐绢五千四百匹,进号前将军。同时,下令将王敦府中人员全部除名,将王敦的部下悉数禁锢。温峤当即上疏,劝晋明帝“仁圣含弘,思求允中”,对王敦部下和府中人区别对待,“如其枉入奸党,宜施之以宽”,特别是那些本来就对王敦的叛逆行为持反对意见或做过斗争的人,更不应当让其“受同贼之责”。晋明帝感到温峤言之有理,听从了他的意见。

王敦的叛乱虽然平息了,但是当时天下凋敝,国用不足。晋明帝诏请公卿以下官员讨论施政方针。温峤就军国要务提出了关于加强北方防御,劝课农桑,军队开荒种田,精兵简政,废除三族之制等七条建议。他的这些重要建议,多数被晋明帝采纳。

晋太宁四年(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晋明帝病逝。临死前,温峤和司徒王导、尚书令卞壶、车骑将军郗鉴、护军将军庾亮、领军将军陆晔等同受顾命。

晋明帝死后,年仅五岁的太子司马衍继位,是为晋成帝,由王导与外戚庾亮辅政。就在这个时候,东晋王朝又遭受了苏峻、祖约的反叛。晋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历阳(今安徽和县)内史苏峻与豫州刺史祖约合谋,以讨伐庾亮为名,率叛军南渡长江,第二年攻入建康。温峤早在听到苏峻准备反叛的消息时,就给庾亮写信,请求让自己率众入卫京师,庾亮竟没有理会。苏峻举兵南下时,温峤出屯寻阳,遣督护王衍期、西阳太守邓岳、鄱阳太守纪睦为前锋,率舟师赴难。京师倾覆的消息传来,温峤放声恸哭。

不久庾亮奔抵寻阳,宣太后诏,命温峤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温峤悲痛地说:“今日之急,灭贼为先,若无功加官,何以服天下!”坚决辞官不受。他一面分兵给庾亮,一面遣督护王衍期等人去邀请荆州刺史陶侃同赴国难。陶侃由于对未参与受顾命一直心怀怨恨,加之与庾亮不和,所以没有答应。温峤又写信给陶侃,表示愿推他为盟主。陶侃这才表示应允,并遣督护龚登率兵到温峤处会合。温峤率领兵众,洒泣登舟,发出檄文,列数苏峻罪状,移告四方各镇。正在这时,陶侃动摇了,派人催龚登还镇。温峤又致书陶侃,劝他“进当为大晋之忠臣”,“退当以慈父雪爱子以痛”。陶侃获知苏峻杀死了自己的儿子陶瞻后,痛恨交加,便率领部众,日夜兼程,赶往寻阳。

陶、温两军会合,共计士兵六万,旌旗相蔽,钲鼓之声闻于数百里,浩浩荡荡东指建康。苏峻得知陶、温联军将到,便入宫动迁成帝,出居石头城。陶侃与温峤屯兵于江上。陶侃一意坐守,不敢与叛军交锋。温峤屡次出战,也都失利。这样相持了几个月,陶侃便抱怨起温峤来了,而且借口粮尽,提出要“西归”,“更思良算”。温峤向陶侃分析形势说:“峻、约小竖,为海内所患”,“峻勇而无谋”,“可一鼓而擒”,批评陶侃不该在“社稷危殆”之际,“舍垂立之功,设进退之计”,说得陶侃无言以对,继续留了下来。

晋成帝咸和四年(公元329年),时值苏峻祖约之乱,他又与陶侃等出兵讨伐。在战争的初期,有几路联军连连失利,军中粮食也快用完了。这种境况很让主帅陶侃着急,他生气地对温峤说:“你动员我来时,说一切都已安排妥当,现在交战不久,军粮就快完了,如果不能马上供应军粮,我只有撤军。”

温峤对陶侃说:“自古以来,要想打胜仗,首先得内部团结。现在我军虽然乏粮,处境困难,可如果马上撤军,不仅会让人耻笑我们,而且也会使叛军更加嚣张。我们目前的处境,正如骑在猛兽的身上,不把猛兽打死,怎么能够下得来呢?咱们只有一鼓作气坚持到底呀!”

陶侃接受了温峤的劝说,率军奋勇杀敌,终于打败了叛军。

温峤劝说陶侃的“骑猛兽安可下哉”一句话,后来演变成了成语“骑虎难下”。表示事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想要停下来已经不可能,因而“骑虎难下”也含有“进退两难”的意思。

平了苏峻祖约叛乱后,温峤创建行庙,广设坛场,亲读祝文,告皇天后土祖宗之灵。他声泪俱下,使三军将士都不能仰视。就在这天,陶侃督水军攻打石头城,温峤和庾亮率领精兵一万向苏峻军挑战。陶侃的部将斩杀了苏峻。苏峻的弟弟苏逸和儿子苏硕据城自守。温峤设立行台,布告天下,号召凡故吏二千石、台郎御史以下,都来赴台。布告发出,至者云集。叛将匡术以台城来降,被苏逸所击。匡术向温峤求救。温峤采纳了江州别驾罗洞的建议,先攻榻杭,使匡术之围自解,石头城的叛军也全被消灭。奋威长史滕含抱着成帝奔到了温峤的船上。建康收复后,成帝拜温峤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封始安郡公,邑三千户。朝议要留温峤辅政,温峤认为王导为先帝所委任,还应让王导辅政,于是将私蓄财物留献朝廷,自己仍西行归镇武昌。不久病逝,终年四十一岁。

温峤墓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北郊郭家山西侧,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墓葬全长七米四九,由墓室和长甬道等组成,墓室近正方形,墓壁均用砖以“三顺一丁”方式上砌,左、右、后三壁中部均设置“直棂假窗”和灯龛,墓室前部砌有“祭台”,上搁各种随葬品。墓中出土精美文物七十余件,其中六朝青瓷器最多,仅青瓷盘口壶就有二十余件,其中一件腹部周长近一米二,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同类器物中最大的;出土的青瓷香蕉、方形扁壶、洗、灯等文物,制作精美,造型独特,是六朝青瓷器中难得的精品,还有金饰叶、金珠、金羊、金圆饼等文物。



温 羡:(生卒年待考),字长卿,太原祁人,汉护羌校尉序之后。著名晋朝大臣。

祖恢,魏扬州刺史。父恭,济南太守。兄弟六人并知名于世,号曰“六龙”。羡少以朗寤见称,齐王攸辟为掾,迁尚书郎。惠帝即位,拜豫州刺史,入为散骑常侍,累迁尚书。及齐王冏辅政,以羡攸之故吏,意特亲之,转吏部尚书。

先是,张华被诛,冏建议欲复其官爵。论者或以为非,羡驳之曰:“自天子已下,争臣各有差,不得归罪于一人也。故晏子曰:‘为已死亡,非其亲昵,谁能任之?’里克之杀二庶,陈乞之立阳生,汉朝之诛诸吕,皆积年之后乃得立事。未有事主见存,而得行其志于数月之内者也。式乾之会,张华独谏。上宰不和,不能承风赞善,望其指麾从命,不亦难乎!况今皇后谮害其子,内难不预,礼非所在。且后体齐于帝,尊同皇极,罪在枉子,事不为逆,义非所讨。今以华不能废枉子之后,与赵盾不讨杀君之贼同,而贬责之,于义不经通也。”华竟得追复爵位。

其后以从驾讨成都王颖有勋,封大陵县公,邑千八百户。出为冀州刺史,加后将军,范阳王虓败于许昌也,自牧冀州,羡乃避之。惠帝之幸长安,以羡为中书令,不就。及帝还洛阳,征为中书监,加散骑常侍。未拜,会帝崩。晋怀帝即位,迁左光禄大夫、开府,领司徒。论者佥谓为速。在位未几,病卒,赠司徒,谥曰元。有三子:祗、允、裕。

祗字敬齐,太傅西曹掾。允字敬咸,太子舍人。裕字敬嗣,尚武安长公主,官至左光禄大夫。

史臣曰:晋氏中朝,承累世之资,建兼并之业,衣冠斯盛,英彦如林。此数公者,或以雅望处台槐,或以高名居保傅,自非一时之秀,亦曷能至于斯。惜其参缄于论道之辰,独善于兼济之日,良图鲠议,无足多谈。然退已进贤,林叔弘推让之美;自家刑国,宣伯协恭孝之规。子若之儒素为基,伟容之苦节流誉,庆垂来叶,不亦宜哉!石鉴以公亮升,温羡以明寤显,属于危乱,不陨其名。岁寒见松柏之后凋,斯人之谓矣。

赞曰:让矣密陵,孝哉广陆。钦既博雅,表亦贞肃。鉴绩克宣,温声载穆。同锵玉振,争芬兰郁。



温子升:(生卒年待考),字鹏举,太原人(今山西太原)。著名北魏大臣、文学家。

温子升是东晋大将军温峤的后代,世居江左。他的祖父温恭之,是南朝时宋国彭城王刘义康的户曹,为避战乱迁回北魏,居住在济阴冤句(今山东荷泽),因此也有人认为温子升是济阴冤句人。他的父亲温晖,曾任州左将军长史,掌管济阴郡的行政事务。

温子升小时候受学于名儒崔灵恩、刘阑、非常勤奋好学,“以夜继昼,昼不倦”,成年以后博览百家,能写一手风格清婉的好文章。他曾作过广阳王元深的门客,在马坊给王府里的奴仆讲书。当时,他写成了《侯山祠堂碑文》,幽州刺史、行台常景看后很赏识他的这篇文章,因此特地到广阳王府上拜访温子升。元深还不知这是怎么一回事,常景告诉他:“温子升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啊!”从此元深才开始了解他。

魏孝晋明帝熙平初年(公元516年),东平王元匡广泛招览文学之士,从中择优充当御史。当时前来应选的有八百多人,只有温子升、卢仲宣、孙搴等二十四人成绩最高。经过这些预选者之间的激烈竞争,其他人都以失败告退了,唯独温子升被选中当了御史。台中重要的文件都由温子升亲手草拟,这一年他才二十二岁。

荆州刺史李神筠素来“意尚风流,情在推引人物”,被人们称作“人物宗主”,文人名士都愿意归附在他的门下。李神筠很器重温子升的才学,让他担任录事参军。有一天温子升与李神筠在路上看见一条狗,温便开玩笑说:“这是宋鹊呢,还是韩卢呢?”李神筠知道这是温子升在嘲弄自己,便回敬一句说:“你是为找丞相而东走呢,还是为追帝女而南去呢?”可见,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友好。后来朝廷调温子升赴省,李神筠十分爱惜人才,上表要求留下温子升,只是在吏部郎中李奖退表规劝之下才遣之赴省。

以后温子升又在广州王元深府下被召为郎中。当时黄门郎徐纥是个谄谀势力之徒,谁的本事高,胜过他,他就设法欺侮人家。徐纥参与机枢,接受四方表启,势倾一时,“军国诏命,莫不由之”。他得知温子升来到广阳府,很妒忌,暗想:“广阳府中有了温府中,才藻可畏啊!”一次,魏军打败了高车,掠得大批珍宝,温子升只取绢四十匹。后来,元深吃了败仗,起义军首领葛荣把温子升劫走。葛荣部下的督都和洛兴与温子升是老朋友,特意派出十骑兵护送温子升,使他安全抵达山东冀州(今河北冀县),并安顿了他的生活。但是,自此之后,温子升再也没有当官的心思,终日闭门读书,刻苦自修。

到魏孝庄帝即位,起用温子升为南主客郎中,修撰《起居注》。当时,北魏宗室上党王天穆担任尚书,一次,只因温子升没有到任,就要对他加以惩处。温子升只好暂且逃开,天穆十分恼怒,就上奏皇帝由他人替代温子升的职务。魏孝庄帝说:“当世才子不过数人,怎么可以为这点小事就罢黜温子升呢?”没有批准天穆的奏议。后来天穆去征讨邢杲,要温子升与之同行。子升不敢应命。天穆对人说到此事:“我打算作用温子升这个人才,怎么能总是记着过去那一点怨愤呢!今天他若不肯来,恐怕是要投奔遥远的南方或者北方去了。”温子升无可奈何,只得又来拜见天穆,被封为伏波将军,为行台郎中。此后,天穆确实很器重他,改变了过去的态度。

公元528年,梁兵护送魏降人北海王元颢回到洛阳争魏帝位。天穆问温子升:“我们应当进攻京都洛阳,还是随我到北方去呢?”温子升说:“主上因为在武牢关失守,才导致这样不利的局势。元颢刚刚进入洛阳,民情未安,现在就去讨伐他,必定是有征无战。您要是克复京都,接回皇上大驾,那真是齐桓、晋文之举了。如不顾京师而北渡,我真要为大王感到惋惜。”天穆很称赞温子升的意见,但终未采用,就让他回洛阳了。元颢在洛阳称帝,任温子升为中书舍人。元颢被尔朱荣杀掉以后,魏孝庄帝回到洛阳,原先为元颢所任用的官员多被罢黜,而温子升再次任舍人。天穆每见到温子升常常说:“真后悔当初没有采用您的意见!”尔朱荣想夺取帝位,魏孝庄帝决心杀掉他,以除祸患。公元530年,温子升为孝庄帝出谋划策,草拟敕诏。尔朱荣自晋阳来朝,遇见温子升,问他手中的诏书是何文字,子升面不改色,回答说:“这是皇上的敕令!”尔朱荣气得连看也不看一眼。后来,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攻入洛阳,俘获了魏孝庄帝。温子升知道灾祸将要临头,只得隐匿起来。

魏孝武帝永熙年间(公元532~533年),温子升充任侍读兼舍人,镇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迁散骑常侍、中军大将军。后改任本州大正。

入齐以后,神武帝高欢的长子文襄(高澄)爱士好贤,待之以礼。他任用温子升为大将军谘议。在齐文襄的众多馆客中,数温子升才学出众,元瑾等人都十分推重他。他的诗文俱佳,文采斐然。他说过:“诗章易作,逋峭难为。”(写诗作文还是容易的,要达到文笔优美就困难了)后来发生了元瑾、刘思逸、荀济等人谋杀高澄的事情,此事败露后,那几个为首的人物都被齐文襄杀了。温子升也被怀疑参与了阴谋活动。当时温子升正奉命撰写《神武碑》的铭文,文章写成后,文襄就把他投进了晋阳监狱,他在狱中挨饿难忍,甚至不得不吃自己的破烂衣服来充饥,幸有一名叫宋游道的书侍御史兼司徒左长史,素来刚直,使气尚侠,为温子升收葬了尸体。之后,齐文襄对宋游道说:“人们都以为你参与朋党,已成为你的一个罪状。今日看来,你真是一个讲义气的人。对于温子升,我本来也不想杀他,你为他收葬并无什么可怕的。天下人之所以为你的行为感到可怕,只是因为不了解我的用心啊!”宋游道还收集了温子升的文章,编为三十五卷。温子升还著有《永安记》三卷。今传《温诗读集》辑本一卷。

在北魏到北齐的文学史上,温子升是一位有成就的著名文学家、诗人。当时的邢劭、魏收与温子升齐名,号称“三才”。他创作的诗文淬到江南,梁武帝很常识他的文笔,深有感慨地说:“曹植、陆机复生于北土,恨我辞人,数穷百六。”阳夏守将傅镖出使到吐谷浑,看到那里国君的床头上放着数卷书籍,都是温子升的作品。当时文人对温子升的文学成就给以很高的评价,王晖业说:“江左文人,宋有颜延之、谢灵运,梁有沈约,我子升足以陵颜轹谢,含任吐沈。”杨彦遵作《文德论》,认为古今辞人皆负才遗行,浇薄险忌,唯邢子才、王元景、温子升彬彬有德素。《北史·文苑传》评论温子升的孙彦举说:“并自孤寒,郁然特起。咸能综采繁缛,兴属清。”古人的这些赞美之词可能有所夸张虚饰,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温子升在当时的文坛上确实产生过很大影响。

温子升的诗流传下来的不多,形式和技巧方面都有摹仿南朝的印记。由此,一般文学史家对温子升的文学成就往往估计不高,也不那么重视研究他。讲到温子升时,只是认为他的诗文全是摹仿南朝风气,“虽以诗名,俱无特色”。其实这种论断未免失诸片面。应当看到,温子升的某些作品自有其特色。他的诗以《捣衣诗》为最有名,艺术性也最高,开了唐人闺怨诗的先河。他的《白鼻蜗》则类似《梁鼓角横吹曲》中的《高阳王乐人歌》。高阳王元雍是北朝后期人,其乐人所唱可能本是民歌或据民歌改作。温诗和《乐人歌》写的都是豪门少年相聚酒肆的事。这种题材在南朝诗歌中极为罕见。他的《凉州乐歌》二首更有新意,如第二首:“路出玉门关,城接龙城坂。但事弦歌乐,谁道山川远。”此诗反远行看作乐事,在文学史上显示出与众不同的高亢激昂的精神风貌,从中也可以看到温子升诗的特有容。

温子升写的骈文能保存学约、任枋、那种用典少、不求生僻、便于时用的风格,不同于南朝流行的“徐庾体”骈文那样动辄用典,拘碍过甚。如温子升所作《寒陵山寺碑》,若与庾信的一些碑志相比,确实是写得流畅、简练一些。



温彦博:(公元573~637年),字大临,并州文水人(今山西文水)。著名唐初大臣。

他的父亲温君悠,是北齐时文林馆学士,入隋为泗川司马,后“见朝政不纲,谢病归”。温彦博与他大哥温大雅、三弟温大有都是唐初的知名人士,在辅佐李渊建唐、太宗"贞观之治"中都有功绩。

温彦博自幼聪悟,有口辩,博涉经史笔记。他父亲的好友薛道衡、李纲看到温彦博弟兄三人刻苦攻读,都十分赞许,认为“皆卿相才”。隋文帝末年(公元604年),温彦博二十七岁,为州牧秦孝王俊所荐,授文林郎、直内史省,转通直谒者;隋末农民大起义时,被幽州总管罗艺引为司马。罗艺后来归顺唐朝,温彦博竭力赞成此事,因而授幽州部管府长史。不久,征为中书舍人,又迁升为中书侍郎,封两河郡公。

这一年,突厥入侵边境,唐高祖出兵拒敌,命右卫大将军张瑾为并州道行军总管,命温彦博为行军长史。太谷一战败于突厥,温彦博被俘。突厥统帅颉利听说温彦博是唐高祖身旁的重臣,如获至宝,多次审问温彦博,要他供出唐朝兵力分布、军备人员等情况。温彦博坚持不答,"固不肯言"。颉利大怒,把温彦博押送到阴山边苦寒之地,温彦博仍坚贞不屈。直至唐太宗即位,突厥人才把温彦博放回。

唐贞年二年(公元628年),温彦博任御史大夫,仍检校中书侍郎事,在与各国来使的交往中,他“善于宣吐”,颇有外交才干。有一次,唐太宗问到四方各邻国的民情风俗,温彦博侃侃而谈,了如指掌。史书上盛赞他这种谙于应对的才能,说:“有若成诵,声韵高朗,响溢殿廷,进止雍容,观者拭目。”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他升任中书令,进爵虞国公。

不久,突厥来降。唐太宗召集近臣商议此事。不少人认为:突厥恃强,扰乱中国,已经很久了。今日他们丧失了实力,来归顺我们,并不是真有慕义之心。他们主张把突厥人分散到河南及各个州县,让他们各自耕田务农,变其风俗。这样,百万胡虏,就变成为顺从的汉民,中国得到增加人口的好处,塞北也消除了隐患。一些大臣也十分称赞这样的计划,唯独温彦博起而反对。他认为,早在汉代时,就已置降匈奴于五原塞下;今天,大唐也应当效法汉代的措施,不要遣散他们。这样做,“全其部落为捍蔽,又不离其土俗,因而抚之,一则实空虚之地,二则示无猜之心。”他认为,如果按某些大臣的建议,把他们遣向河南之地,散属州县,那就违背了突厥族的民情和风俗习惯,“故非含育之道也。”温彦博细致、透彻、全面的分析,使唐太宗终于采纳了他的建议。

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温彦博又升迁为尚书左仆射,他鞠躬尽瘁,全力效劳国事,甚至杜绝了和宾客的应酬交往。对于国家大事,则“知无不言”,“进见必陈政事利害”,深得唐太宗的赏识,多次受到嘉奖。

淌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温彦博病故。唐太宗十分感叹地说:“彦博的病故,实在是因为操劳国家大事、耗思殚神的缘故啊!我亲眼见他不顾疲劳地为国办事,已经有多年了。我恨不得让他多休闲一下,能延长他的寿命,结果他还是过早地失去了性命!”

温彦博病故时,因为家中没有正房,只能将其遗体“殡于别室”,而不能按古时的风俗习惯“寿终正寝”。唐太宗当即下令,为温彦博建造“正寝之堂”(正房)。又给温彦博赠特进(专授给大臣中有特殊贡献和特殊地位的官名,为文散官员中第二阶,相当于正二品),谥恭,让温彦博的灵枢陪葬在昭陵,给予温彦博以极高的礼遇。



温彦宏(大雅):(公元?~627年),字大雅。著名唐初大臣。

温彦宏奉行“良臣择主而事”的古训,积极追随和支持李世民。

公元617年,帮助李渊自太原起兵反隋,被任命为大将府记室参军,专掌文书。李渊即位后,温彦宏任黄门侍郎。

李世民诛建成、元吉,大雅公曾贡献密策。李世民即位,温彦宏官至礼部上书。

著有《大唐创业起居注》三卷,述李渊起兵反隋至即位之事颇详,为后人研究唐初李氏父子创业过程的一部极为重要的史籍。



温彦博(大临):(生卒年待考),太原祁人。著名唐朝宦官。

隋开皇末年对策高第,官文林郎、幽州总管罗艺的司马,后随罗艺归唐。曾以并州道行军长史在太谷与突厥作战,兵败被俘,因不肯说出唐兵多少、国内虚实,被囚禁在阴山苦寒之地。唐太宗时被放还,官中书令(宰相),封虞国公,尽心政务,有关国家利害的事知无不言,后任尚书右仆射。



温彦将(大有):(生卒年待考),太原祁人。著名唐朝宦官。

温彦将隋朝仁寿年间官羽林骑尉。唐高祖起兵时,任他为太原令,后随秦王李世民攻西河,官大将军府记室。武德初年官至中书侍郎,封清河郡公。



温 璋:(生卒年待考),大雅六世孙。著名唐朝官吏。

以父荫累官大理丞,擢邠宁节度使转京兆尹,为政严明,后为直谏,贬振州司马。

温庭筠:(生卒年待考),原名岐,字飞卿,并州祁祁人,温彦博裔孙。著名唐朝词人和诗人。

温庭筠是唐朝温彦博之裔孙,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雩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

关于温庭筠的生年,史籍无载。温集旧注断为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夏承焘《温飞卿系年》以为生于唐元和七年(公元812年)。近年陈尚君《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云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公元8O1年)。梁超然《唐才子传校笺》同意陈尚君所考。以温庭筠生干唐贞元十七年算,卒于唐咸通七年(公元866年),则他终年六十六岁。

温庭筠少敏悟,同其他有成就的诗人一样,自幼好学,苦心研习,除了善鼓琴吹笛外,尤长于诗词。《旧唐书》本传中说他“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在当时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北梦琐言》说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所以时人称为“温八叉”。在我国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数步成诗之说,而象温庭筠这样八叉手而成八韵者,再无第二人。

这样有才华的人,却数举进土不中第。今可考见者,温庭筠在唐开成四年(公元839年)年将四十岁时开始应举,未中,只在京兆府试以榜副得贡,连省试也未能参加。究其原因,大约是受宫中政治斗争之害。因为杨贤妃的谗害,庄恪太子左右数十人或被杀,或被逐,沙汰殆尽,随后庄恪太子不明不白地突然死去。温庭筠被卷进这起政治斗争中,没被祸已算不错了,哪还指望中进土。在他步入科场前,便注定了不能及第的命运。开成四年应举不第后,温庭筠在雩郊住了两年,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二年抱疾,不赴乡荐试有司”。当时是真病,还是畏祸呆在家里,不得而知。

温庭筠四十一岁时,到淮南与李绅相见。早在温庭筠八岁时,便与李绅相识,可谓自幼为友。到五十五岁那年,温庭筠又去应试。在这之前曾几次应试,每次都名落孙山。这次应试,是唐大中九年(公元855年),沈询主春闱,温庭筠搅扰场屋,弄得满城风雨。搅扰场屋的原因,是温庭筠有“救数人”的绰号,即在考场帮助左右的考生,因此这次沈询将温庭筠特别对待,特召温庭筠于帘前试之。温庭筠因此大闹起来,搅扰场屋。据说这次虽有沈询严防,但温庭筠还是暗中帮了八个人的忙。当然,这次考试又没能中。从此之后,也就是说从五十六岁起,温庭筠便绝了这门心事,不再涉足名场。

考场救人,虽属不该,但从这里可看出温庭筠的才能。同考场救人一样,温庭筠还帮过相国令狐陶的忙。温庭筠出入令狐馆中,待遇甚厚。当时唐宣宗喜欢歌《菩萨蛮》,令狐暗自请温庭筠代己新填《菩萨蛮》词以进,嘱咐温庭筠千万不要泄漏出去,而温庭筠却将此事传了开来,令狐陶大为不满。温庭筠看不起令狐陶的才学。宣宗赋诗,上句有“金步摇”,未能对,让未第进士对之,温庭筠以“玉条脱”对之,宣宗很高兴,予以赏赐。令狐陶不知玉条脱之说,问温庭筠。温庭筠告他出自《南华经》,并且说,《南华经》并非僻书,相国公务之暇,也应看点书,言外之意说令狐陶不读书,又尝对人说“中书省内坐将军”,讥讽令狐陶无学。令狐陶因此更加恨他,奏他有才无行,不宜与第。由此可知温庭筠一直未中第,非其才学不高,皆因当权者所嫉也。不仅才高不第,反倒落下了品行不好的坏名声。又相传温庭筠在传舍遇到微行至此的宣宗,因不识为皇帝,曾傲语诘之。

温庭筠搅扰场屋后,贬随州随县尉,当了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官。后徐商镇襄阳,辟为巡官,此时温庭筠已56岁。在襄阳,温庭筠与皮成式、周繇等交游酬唱。在襄阳呆了几年时间,徐商诏征赴阙,温庭筠随后也离开襄阳,去了江东,此时已经61岁了,62岁那年冬回又到了淮南。此时的温庭筠,虽诗名颇著,但已自潦倒,不检行迹,与贵胄裴减、令狐高等蒲饮狎昵。当时令狐陶出镇淮南,温庭筠因其在位时曾压制过自己,虽是老相识,也不去看他。后来,温庭筠因穷迫乞于扬子院,醉而犯夜,竟被巡逻的兵丁打耳光,连牙齿也打折了。他将此诉于令狐陶,令狐陶并未处置无礼之兵丁。兵丁极言温庭筠狭邪丑迹,说他品行怎么坏。因此有关温庭筠品行极坏的话传了到京师。六十三岁老翁,被打折了牙齿,并且落了更坏的名声,温庭筠只好亲自到长安,致书公卿间,申说原委,为己雪冤,随后即居于京师。

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温庭筠出任国子助教,次年,以国子助教主国子监试。曾在科场屡遭压制的温庭筠,主试与众不同,严格以文判等后,“乃榜三十篇以振公道”,并书榜文曰:“右,前件进土所纳诗篇等,识略精进,堪神教化,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标题命篇,时所难著,灯烛之下,雄词卓然。诚宜榜示众人,不敢独断华藻。并仰榜出,以明无私。”将所试诗文公布于众,大有请群众监督的意思,杜绝了因人取土的不正之风,在当时传为美谈。而此举又给温庭筠带来了不幸。他完全以文判等,且榜之于众,已遭权贵不满,又所榜诗文中有指斥时政,揭露腐败者,温庭筠称赞“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更为权贵所忌很。所以,宰相杨收非常恼怒,将温庭筠贬为方城尉。因主持公道而招忌被贬,所以纪唐夫送其赴方城时,诗云:“且饮绿(酉录)销积恨,莫辞黄绶拂行尘。”遭受此次打击,再次被贬,年事已高的温庭筠在这年冬抑郁而死。《唐才子传》云“竟流落而死”。未知到方城后不久而死,还是未到方城便死了。一代才子,困顿失意而死,千载而下,人共憾之。他恃才傲物,蔑视权贵。所以纪唐夫送他赴方城诗又云:“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

当时权贵,可以排挤、压制温庭筠,使他仕途多舛,生活坎坷,却压制不了温庭筠的才华四溢。温庭筠终于成为文学史上千古不朽的诗人。

作为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诗词俱佳,以词著称。温庭筠诗词,在思想意义上虽大多无较高的价值,但在艺术上却有独到之处,历代诗论家对温庭筠诗词评价甚高,被誉为花间派鼻祖。王拯《龙壁山房文集忏庵词序》云,词体乃李白、王建、温庭筠所创,“其文窈深幽约,善达贤人君子恺恻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论者以庭筠为独至。”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云:“词有高下之别,有轻重之别。飞卿下语镇纸,端已揭响入云,可谓极两者之能事。”又载张惠言语云:“飞卿之词,深美闳约,信然。飞卿蕴酿最深,故其言不怒不慑,备刚柔之气。”“针缕之密,南宋人始露痕迹,花间极有浑厚气象。如飞卿则神理超越,不复可以迹象求矣。然细绎之,正字字有脉络。”刘熙载《艺概》更云:“温飞卿词,精妙绝人。”温庭筠在词史上的地位,确是非常重要的。

《花间集》收温词最多达六十六首,可以说温庭筠是第一位专力填词的诗人。词这种文学形式,到了温庭筠手里才真正被人们重视起来,随后五代与宋代的词人竞相为之,终于使词在中国古代文坛上成蔚为大观,至现在仍然有着极广泛的影响。温庭筠对词的贡献,永远受到后人的尊敬。

温庭筠的诗,写得清婉精丽,备受时人推崇,《商山早行》诗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传。相传宋代名诗人欧阳修非常赞赏这一联,曾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终未能超出温诗原意。

温庭筠诗词集,据《新唐书·艺文志》,当时曾有《握兰集》三卷,《金荃集》十卷,《诗集》五卷,《汉南真稿》十卷,又有与段成式、余知古等人诗文合集《汉上题襟集》十卷,知其创作颇丰。可惜其集不传,今所见温庭筠之诗词,唯《花间集》、《全唐诗》、《全唐文》中所保存者。

除诗词外,温庭筠还是一位小说作家、学者。据《新唐书·艺文志》,温庭筠撰有小说《乾巽子》三卷、《采茶录》一卷,编纂类书《学海》十卷。可惜全部亡佚,现在无从探知其详。尤其是《学海》十卷的亡佚,实在是我国学术史上的一大损失。如果《学海》能保存下来,必然会对学术研究和辑佚等工作大有贡献。

作为晚唐著名诗人、我国词史上的重要人物,温庭筠诗文集的亡佚,是十分令人痛惜的,实在是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大损失。不但诗文集亡佚,连有关温庭筠的重要史料也亡佚了,以至现在难以考知温庭筠的详细情况,《唐才子传》记载温庭筠传,也时序颠倒,舛错支离。虽经有关专家的研究,也只能知其大概。虽则如此,温庭筠还是在文学史上大放光辉,名垂千古。



温日观:(生卒年待考),华亭人(今上海松江)。著名宋末元初画家。

僧人,法名子温。善草书,喜画葡萄,须梗枝叶,皆草书法,时人以温葡萄称之。传世《葡萄图》流入日本。

南宋末年,杭州葛岭玛瑙寺出了个钦崎磊落的“狂僧”,人称温和尚,他名字叫子温,字仲言,号日观,江苏松江人。他“放浪啸傲于西湖、三笠间年五十”,为人耿直,疾恶如仇,不肯轻易谄人,有钱分施给贫苦人,是一位受人敬仰的高僧。

元朝年间,江南释教总统杨琏真伽是元世祖忽必烈的亲信,在杭州一带威势极盛,曾把南宋历朝皇帝的坟墓全部挖空,大发横财;对于这样一个耀武扬威剥削百姓的贵族僧侣,温日观采取了蔑视的态度,一见面就骂他是“掘墓贼”,虽然因此几遭“捶死”,但他仍威武不屈,表现了大无畏的精神。《侨吴集》卷二有诗道:“伊昔钱塘温日观,醉凭竹舆殊傲岸。却将书法画葡萄,张颠草圣何零乱。狂呼大盗杨总统,天不汝诛吾厚颜。杨伽捶死曾不畏,故老闻之泪淌潜。”当时“江南何限无骨人”,许多儒生士大夫,为了猎取一官半职,不惜卑躬屈膝,巴结新朝权贵,温日观的态度是难能可贵的。

温日观人品高尚,又善画葡萄,为世人所知。当时有位大书法家鲜于枢,字伯几,为江浙行省都事,后官至太常寺典薄。鲜于枢嗜爱西溪,隐居西溪。赵子昂诗中称他“西溪先生奇崛士。”他在文坛上的地位和赵子昂是伯仲所誉。鲜于枢吟诗作画意气豪放,奇志横生,又善于鉴定书法名画,他在西溪建立霜鹤堂,成为名流墨客,高朋满座之所。温日观每至鲜于家如到自己家中一般,自由自在,尽兴倾怀,一会儿去放生池饲龟,一会儿去抱轩堂悲歌流泪,一会儿抱着一株松树(名称支离叟)抚掌大笑;疯疯癫癫,看的人无不惊叹以为奇。温日观在鲜于家真是忙得不可开交,有时候教鲜于枢以草书波磔之法;有时候教以王羲之、王献之的楷范之法;有时候在霜鹤堂画葡萄作墨戏。他以草书笔法入画,以手蘸墨,一气呵成,一挥而就,淋漓尽致,开“指画”先声。鲜于枢对温日观的葡萄特别喜爱,啧啧称赞,正如《侨吴集》中说:“画成葡萄谁赏识,唯有鲜于枢啧啧。嘴叩斋宝支离疏,拊掌悲歌泪填臆。鲜于枢设浴师浣之,为师涤垢曾弗辞。”温日观每次归来,鲜于枢总是殷勤接待,为师设池沐浴,洗尘涤垢,鲜于枢对他的恭敬真是无微不至。

温日观在西溪一带寺庵中画过葡萄,如法华山下有东岳庙,相传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东岳大帝生辰,届时都要迎神宴会。《柳待制文集》卷六记载:昔有狂僧字仲言,酣嬉坐证法华山。探渊恰值乖龙睡,摘得骊珠一口吞。《元诗选一集》记载温日观在西溪的玉屏山也画过葡萄。“玉屏道人苍璧立,胸储万斛松煤汁。吐作千年古怪藤,犹带西湖烟雨湿。”温日观在蒋村一带也画过葡萄。元代时,蒋村每年八月举行龙舟竞赛,挂灯结彩,非常热闹。《揭文安公诗集》卷六记载:“翠蔓交加马乳长,黄罗撒幕照盘光;年年八月迎龙御,此果偏蒙圣主尝。”

温日观画葡萄有以下特点:其一,他画葡萄于月下视影,悟出新意,以画葡萄作“墨戏”。其二,他以书法笔法入画,“却将书法画葡萄”,“枝枝叶叶点画间”。金冬心诗:“怪叶狂藤象儿戏,俨丝一领破袈裟。”他画的葡萄怪叶狂藤颇象一件破袈裟。其三,《农田余话》卷上记载:“总以‘手’泼墨,迅于行草,收拾散落顷刻而就”,可见温日观画葡萄还以“手”泼墨,运用手、指头、头发等代替毛笔。其四,温日观每作葡萄,“必题诗可喜可愕之语,观者无不骇叹以为奇”。黄晋《金华先生文集》:“昔有朱买臣,今有朱宣慰,两个担柴夫,并皆紫金贵。”朱宣慰自己解析道:“我朱清果是卖芦柴出身,朱买臣也是卖柴出身,我们二人都被和尚说对了!”说完便赐温日观五锭银子。



温 新、温 秀:(生卒年待考),河南洛阳人。著名明朝官吏、诗人。

兄温新官户部主事,精于诗;弟温新亦善诗,官知襄阳府同知。



温如璋:(生卒年待考),字孚德;福建漳州海澄人。著名明朝官吏。

明万历己丑年进士。初授贵溪令,有治声,归(丁辛)服闋。补霍邱令,甫下车,境内盗横行,捕其魁,歼之。

岁大疫,施药予方,所活甚多,招歹逃亡,六百余家,俾复旧业。

擢广西道御史,直言无忌,多所匡济。

出视两浙差政,厘清宿弊。海宁陈某,倚持其父威力,噬螫乡曲,如璋逮治之,其党授多方营救,不能脱。

嗣按东土,复疏弹税监马堂暴横,所部当为气缩,竣事。请假还里。

起奉命按三吴,行有期矣,病疡,卒。众皆惜。



温 纯:(生卒年待考),陕西三原人。著名明朝名臣。

官左都御史,倡诸大臣伏阶泣请皇帝罢矿税,清白奉公,肃百僚,振风纪,时称名臣。



温 达:(生卒年待考),洲镶黄旗人。著名清朝内阁大臣。

历任陕西道御史、镶黄旗管旗大臣、内阁学士、户部侍郎、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职,颇受康熙大帝重用。



温体仁:(公元1573~1639年),字长卿;浙江乌程南浔辑里村人(今浙江湖州)。著名明朝宰相。

温体仁是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举人,时年十六岁,补博士弟子员。明万历二十六年中进士,明万历二十八年授翰林院编修,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升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印。

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升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次年回部任左侍部。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晋南京礼部尚书。

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加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进武英殿。

温体仁既入阁,势力益扩张,阴结党羽,陷害异己。时首辅周延儒政绩败坏,引起民愤,受各方指责。温体仁乘机排挤周延儒,于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终于达到目的,取代了周延儒,出任首辅,温荣忱《辑里村志》载:“马溪(马腰)世家沈氏有相国焉(指沈淮),浔溪世家有朱氏相国焉(指朱国祯),吾里之显亦家相也(指温体仁)”。按:相国即宰相,俗称阁老,三阁老各相距七里,故南浔民间有“七里三阁老”的传说。

温体仁善察形辨色,迎合帝意,居相位八年,为人外曲谨而内奸诈,同僚都敬而远之。帝渐悟其奸,温体仁亦有所觉察,遂于明崇祯十年(公元1639年)佯称因疾引退,试探帝意。自以为帝必加慰勉留任,及得旨,竟出乎意料放归故里,人心大快。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逝世,终年六十七岁。

明崇祯末期,福王立于南京,尚书顾锡畴乘机提议应考虑诸臣意见,福王准奏,削温体仁赠谥。

按温体仁故里所产蚕丝,质量匀细洁白,用以织造,光彩夺目,人皆喜爱,乃以产地为名,称辑里丝,温体仁在帝后前又大肆宣扬,内宫及诸织造局,均选作上品丝织原料,声誉遂大扬。



温以燠:(生卒年待考),嘉应州人(今广东梅县)。著名清朝学者。

文章诗词,均斐然可观。工书法,师颜真卿,瘦硬似柳公权。



温文禾:(生卒年待考),归安人(今浙江吴兴)。著名清朝大臣、书画家。

清道光十六年进士,官工部主事。山水宗黄公望,著墨淹润,神韵天然。有《辛夷花馆诗稿》。



温朝钟:(公元1878~1911年),字静澄,号果斋,别名温而厉、孔保华、恍惚道人。著名清末民主革命先驱。

清光绪四年出生在黔江县大路坝下场(今湖北咸丰)。

幼年的温朝钟,颖悟过人。贫寒的家境使他勤奋好学,于经史之外,旁及诸子百家、佛道经典,还以其精湛的医术救人。不论严寒酷暑,山高路远,一喊即应,药到病除。对贫苦人家,则分文不取。人们尊称他为“温神仙”。

1906年,他改名温而厉,随师王云笠赴成都,投考省师范学校,成绩第一。主考官在他论议朝政的试卷上批道:“文怪、字怪、名怪”,破格接见他。由于温朝钟大谈国事,抨击朝政,主考官认定他为“狂生”,降为第二名。不久,他遇到了黔江同乡、日本留学归来的同盟会员程芝轩,经程介绍加入同盟会。于是,温朝钟放弃学业,遍游川鄂湘黔,广交革命志士。还在汉口学造炸弹,操习剑法,练就一身功夫。

随后,他带着《革命军》、《同盟会宣言》等革命书籍回到黔江,翻印《灭清八策》,进行革命宣传。每逢集市,即在群众中演说。还倡建“风俗改良会”,提倡“习武强身,强身保国”,入会群众达一万余人。在雄厚的群众基础上,温朝钟与黄玉山等人,筹建革命武装团体。因其决心“以铁与血来抵抗敌人,洗雪国耻”,遂将这个新成立的革命武装团体取名“铁血英雄会”,会址设在黔江城北小南海朝阳岛上。川鄂边区毗邻县闻风而动,入会者达六、七万人。

1909年,“铁血英雄会”更名为“川鄂湘黔铁血英雄联谊会”,提出“义联英俊,协和万邦;推翻满清,打倒列强;复兴中华,实行共和”的政治纲领。此时中国的形势,已如干柴烈火,一触即发,革命党人积极活动,清政府惶恐不安。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湖北施鹤道贴出告示,通缉温朝钟等人。温改名孔保华,到四川江律、永川等地,联系同盟会友,商讨起义事宜。返回后,时值“黔江县令王炽昌又藉名苛征”,群情激愤;各地起义消息纷纷传来,令人鼓舞。温朝钟赋诗:“瀛海(黔江小南海)劫灰犹化尘,神州狮睡继为春。龙将沼池云先起,虎未啸林风已生。渔父尚轻亡国奴,汉儿甘作醉乡民?皇天有命诛残暴,谁是攀龙附凤人?”抓紧武装起义的筹备。

1910年12月底,温朝钟与王克明等以朝山为名,到凤池山聚会,商讨起义事宜,不料消息走漏。温朝钟等当机立断,决定提前起义。1911年1月3日(庚戌年腊月初七)革命军誓师凤池山,公共温朝钟为义军总司令,发布反清檄文,剪除发辫,臂佩白布章,外衣前后粉书“国民军”三字,手持长矛、马刀、火枪、土炮等武器,举着“奉天承命,扫清灭洋”的大旗,向黔江县城挺进。黔江县“福”、“寿”两营官兵,昼夜巡逻。1月7日清晨,大雾弥漫,义军取道大垭口,从仰头山进攻县城。孔常礼带“福”字营官兵驻守大垭口,用火枪封锁义军进路。温朝钟领部分人马抄后路袭击,打死孔常礼,敌军落荒而逃。义军长驱直入,一举攻占黔江县城。义军打开监狱,走上街头,宣传革命,补充人员枪械。旋又主动撤离县城,在两会坝整编起义队伍为“国民军”。

为了实现“攻打彭水,出涪陵,沿长江上重庆,与各地同盟会汇合,向全川与外省扩展”的计划,义军在整训后,兵分两路再次攻打黔江县城。时清军援兵已到。腊月十二日傍晚,温朝钟部到达城郊,从上沙坝涉水过河时,突遭埋伏在万柳堤的协防军的猛烈射击。温朝钟一马当先,仗剑指挥义军奋勇还击。由于众寡悬殊,激战到三更,义军伤亡惨重,被迫退至湖北咸丰县破水坪,以图据险固守。然清廷征调的川鄂湘三省部队,接踵而至。腊月二十七日,义军再退驻飞龙寺,被追来的敌军团团围困。在这生死关头,有人建议他化装出逃,温朝钟毅然拒绝,说:“首其事者当其难,何逃焉?”次日拂晓,温朝钟从容地烧掉会友名册及文稿,挺立飞龙寺楼门前,面对敌军朗声道:“我就是温朝钟,一切皆我所为,不与他人相干,朝我开枪吧!”官军射杀温朝钟后,竟肢解了他的尸体,蜀军得头,鄂、湘军分其手足。三十二岁的温朝钟用鲜血和生命绘出一幅壮丽的丹青。

温朝钟视死如归、临危不惧的革命精神激励了将士们。1911年l1月13日,温朝钟余部攻克黔江县城,成立军政府,宣布独立,迎来了辛亥革命的胜利。

四川军政府追认温朝钟为烈士,授予他“铁血英雄”匾额。湖北咸丰县城的一条街命名为“朝钟路”,黔江县城为其建有碑亭。温朝钟的英雄事迹一直在川鄂湘边区传颂着。



温友松:(公元1867~?年待考),回族,名仁椿;四川巴县人。著名近代实业家、金融家。

他自幼好学,从长兄温鹤汀读书。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温友松考取秀才。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他至成都考举人,因学台大人讨厌戴眼镜,特在考场门前挂了一个牌子,上写有:"禁止面挂眼镜"的规定。温友松因近视戴眼镜遭到学台训斥。温友松不服与学台顶撞起来,互不相让。他竟气愤扬袖而去,未参加考试便返回重庆。从此他痛恨清朝官场制度腐败,以教书为业。

反清的革命怒潮在全国各地兴起,温友松接受新思想,适应新潮流。他一面与本地士绅创办万智学堂;一面和来川的日本经营友邻火柴公司,试图以教育和实业入手拯救国家。友邻火柴公司设在重庆南岸,招收女工二百余人,生产一种被称为“洋火”的产品。在对当时的扫石取火,是一个进步。温友松广结各方面的革命志士,于1908年加入了同盟会。同年,创办惠丰制革公司,生产皮鞋、皮包等日用品,使农村、山区得到广泛使用,取代钉鞋、布包等落后用品。他还投资经营川江最早的轮船公司,有“蜀通”、“蜀亨”等轮船,打破了外轮独霸川江的局面。

同盟会员石青阳自1907年从日本返回重庆,除了进行同盟会的宣传联络工作外,还于1908年在重庆南岸界石乡筹设蜀眉丝厂,由于他奔走革命,丝厂成效甚微。继有合川长明经在重庆磁器口设恒源丝厂,甫经设置,即被火楝。由温将丝厂全部接买,加以修整,并从宁波聘清技师乐阿英夫妇来重庆,由乐负责安装机器,其妻担任缫丝的技术训练工作。当时重庆的青年妇女不愿在外“抛头露面”,厂方通过乐妻与当地妇女们以“拜姐妹”等方式,多方串联,邀约进厂亲自传授技术,于是风气渐开,女工不断增多。温布松见缫丝业得发展,由1910年又重新建生丝送巴拿马万国赛会展出,获特等奖,为四川丝业在国家外创出良好的信誉,并为生丝销售打入国际市场。

1911年11月22日,重庆同盟会发动起义,温布松接通知后,荷枪实弹,与石青阳、卢汉臣等参加战斗的行列。辛亥革命成功后,商业资本在重庆已开始得到新的发展。温布松是以文人经商,加之他乐于助人,而且疏财仗义,颇汪众望,被推为重庆公断处长,专为商会员排难解纷。后来温布松得商业界同仁的拥护,当选为重庆总研究会副会长,任期满后又选为重庆总商会会长。他对胞侄温少鹤十分倚重,邀温少鹤任总商会事务所长(相当于秘书),办理会务。温布松为了发展商业,将重庆旧府台衙门改建为总商会会址,又修建了商业场,还创办了商业学校,促进重庆商业的发展。1914年,他出资创办《商务时报》,聘请办报能手周家桢主持报务。《商务时报》经常发表揭露军阀部队罪恶行径的文章,引起了军阀的痛恨,要对作者兰锐甫下毒手。温友松将讲藏在家里,才使兰免遭于难。温友松常年忙于商务,应酬各方及代排难解纷。但他一有余暇便抽空读各种书籍和报刊。他的住宅"荆园"有数间书库,放置有大量藏书。

1917年以来,四川形成防区制,军阀混战连年不断。重庆是四川的重要商埠,是军阀必争之地,进进出出重庆的四川大小军阀和入川的滇、黔军阀,要筹款、筹饷和筹开拔费,名目繁重,商民不堪其执,各行业的工商界人士都希望总商会出面应付各路军阀,以维持重庆工商业的发展。温友松身为商会会长。但此重任,出面应付。特别是滇、黔军与川军开战之前,局面更为混乱,军阀部队不断向商民提出筹款,若不答应便以军队要自由行动相威胁。温友松为使重庆市面免遭抢劫和糜烂,每天在柑子坝“荆园”住宅,大摆宴席招待各部将领,以联络“感情”,请各部长官维持地方治安、秩序,同时,也筹部颁款项分交各军。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四川督军熊克武、省长捌庶堪发出通电,赞助这一运动。温友松也极力支持,6月9日,北京中等以上学生联合会代表和留京四川学生救国团代表熊浚等四人来重庆。15日,重庆学界和商界联合召开恳亲会,欢迎四位代表。温友松被推定为大会主席。北京代表程鸣经在大会上提出:巴黎和会签订和约,有失我国主权,要重庆学、商界明确表态。温友松当即答复说:“主权关系譬如佃房,恶佃尽可恃势不迁,终不能不写佃。今日本会主张修正条约。注意主权就是此意。此次和会我国加入协约,各国皆有所得,而我反丧失权,单这口气,这个面子已输不下,愿大众努力。今日世界和会如东狱庙之评管,自然是有钱有势者优胜,无力者道理不得直,又受气,又受辱,肯甘心吗?只望大家与外人拼一拼!”温布松积极推动重庆工商界投入五四运动,6月22日他支持“川东学生救国团”召开商学联合会学界预备会。28日,“川东学生联合会”在商会开成立大会,并欢迎留日学生代表刘泗英、姚作宾到渝,讨论了如何使运动持久的办法。会上,眯友松与学界代表决议,以后调查日货和处理奸商,概由商学联合会执行。

6月12日,温友松在重庆总商会召集各邦开特别会议,讨论提倡国货,一致对外问题。他在会上指出:“山东问题迎来群情激愤,渝中风潮日烈,北京学界愿为此次救国,主动派代表到渝,曾与本会接洽,其宗旨洽与本会相符。本会拟趁此提倡国货,日内即当拟定章程,规定办法,即日呈请官府着手办理。”温友松主持重庆产权学联合会拟定了联合会的简章及附则八章,共十二条,向全国发出通电。7月7日,商学联合会又在总商会开会,作出了重庆商学联合会抵制日货的详细办法决议案,把抵制日货的爱国运动推向高潮,商人们还组织了“商界十人团”,沿街散买日货,不运日货,不用日货。在这一爱国运动的影响下,华商收回了裕丰轮的主权,解除了联华轮的租约。日本驻重庆领事松岗寿八来重庆总商会,请温友松维持日货,温友松以"买卖自由,不能逼人买"为理由加以拒绝。在温友松的带动下,重庆各商邦停止了向日商武林举行付三十万两的贷款。在五四运动时期,重庆很少见到日货。日货逐渐被国货所代替,为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921年7月,川军第二军军长刘湘率部进驻重庆,就任川军总司令,他为了在重庆站稳脚跟进而建成长久的基地,首先尽力拉拢地方各界人士。刘湘亲自出面与温友松交朋友,取得经济上的支持。刘湘为了打军备战,筹措军费,除了重征田赋,百业加税外,还开银行视为摇钱树,借助印钞机的快速运转,以济军需。但老百姓对刘湘要办的银行采取不信任态度;只对工商界的头面人物相信。刘湘不得不将中和银行采取军商合办的方式,资本额为六十万,军商各占股份为二与四之比。刘湘请总商会会长温友松任经理,前任总商会会长赵资生任办理。

1922年7月7日熊克武、但懋辛的第一军与刘湘的第二军开战,刘湘战败退出重庆时将贵重财物和上千把电扇均寄存在温友松家。熊克武、但懋辛进占重庆市。以友好的态度与温友松交往,托请代第一军向重庆工商界筹办军饷。温友松又出面接待,安抚胜利进入重庆的各军部队。当时,温友松所的缫丝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他又在柑子坝开办了华康丝厂,为了购买原料不断派出各厂负责人到嘉陵江上游一带收购蚕茧。当时大小军阀在全川混战,匪帮盗蜂起,一次土匪将温友松派出的三个人抓去,要勒索巨款。几经交涉,匪方提出请温友松设法保释被关在重庆的匪帮首张海云为条件,才肯放人。温友松出面和第一军驻重庆的负责人提出之后,张海云果然被释放。张海云死里逃生出狱后,就可以温家叩头致谢时说:“日后温会长的银子在川北凉起也没有人再敢动一两!”重庆驻军常有对大小商号勒索、抓人的事发生,温友松都出面妥善解决。所以,在军阀混战时期,工商界与军方之间出了各种麻烦事,都找温友松来调解。

除了办丝厂外,温友松又办重庆永庆轮船公司。五年获利百余万元。后期温友松培养温少鹤接办他的企业和重庆总商会工作。



温生才:(公元1869~1911年),字练生;广东梅县人。著名民主革命先驱。

温生才幼失怙,谋生南洋,见革命书报,种族思想勃然而生。慕国父之名,亟思一见,见後即以身许党。辛亥年(公元1911年)春,黄兴、赵声等奉国父命谋大举於广州,温生才闻之,乃自南洋返粤。旋致南洋同志绝笔书曰:“弟别後返省城,在朋友处暂住,想欲先寻头路栖身,然後缓图心事。看满贱种太无人道,恨火焚心。时刻不能忍。自从徐(锡麟)、汪(兆铭)二君事失败後,继起无人,弟思欲步二君後尘。因手无寸铁,亦无鬼炮,莫奈何,暂忍。能得手有鬼炮时,一定有好戏看。弟心己决,死之日即生之年,从此永别矣。望君等尽力而行,达目的而後止,勿学我温某谋事有头无尾也。”

温生才知党人屡次在广州起义失败,多挫於清水师提督李准之手,乃决心除之以去障碍。农历3月10日冯如在城外燕塘演放飞机,满清大吏空城往观,温生才怀手枪候於东门外谘议局前茶楼,盖此地乃燕塘进城必经之路。日将暮,见有呵道而来者,前后夹以军队,气甚盛,意为李准也。伺轿至,突然冲轿前,攀轿向内射击,前后军队皆为鸟兽散,始知死者为广州将军孚琦。

温生才旋为巡警逮捕。初刑讯於番禺县署,继刑讯於营务处,温生才悉侃侃而谈主义,斥清吏不少馁。及清两广总督张鸣歧集群僚亲讯,问曰:“何故暗杀?”

温生才正言:“我这是明杀。”

张鸣歧又问:“何故明杀?”

温生才大义凛然道:“满清无道,日召外侮,皆此辈官吏阶之厉耳!杀一孚琦固无济於事,但藉此以为天下先,此举纯为救民族起见,既非与孚琦有私仇,更非有人主事。”

张鸣歧等为之嘿然。

农历3月17日,温生才就义於谘议局前击毙孚琦处。行刑途中,自言自笑,迨至人多处,乃大声告观者曰:“今日我代同胞復仇,各同胞务须发奋做人方好。”又喝道:“许多事归我一身担当,快死快生,再来击贼。”

闻者无不感动,温生才就义之年四十二岁。
温少鹤:(公元1888~1968年),回族,名嗣康;四川巴县人。著名现代教育家。

其父温鹤汀,是伊斯兰教的乡老(会长),又是前清秀才,喜好诗文,著有诗集,善画梅,精医术,以行医为业,有忠厚长者风,其家为县中有名望的家族之一。

温少鹤六岁发蒙读私塾,后进开智小学和重庆府中学堂读书,其后由渝到蓉进高等学校,在四川高等学堂第二类(理科)毕业。他的同学任鸿隽(曾任四川大学校长)曾邀他一道赴美留学,温少鹤拟与之相偕出国,因当时尚系独子,为母所留,致未成行。他由蓉回渝后,长时间从事教育工作,作过巴县中学校长,努力传播新学。胡子昴、周钦岳、李嘉仲等著名民主人士,均曾在该校就读。其后温少鹤他还在重庆联中,川东师范等校任过教。1914~1921年被任为巴县劝学所视学;后劝学所改称教育局,仍任局长。1922年至1925年任巴县教育会会长,对地方教育副业之兴革多有贡献。1919年温少鹤在任巴县视学期间曾积极支持当时兴起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年,重庆成立留法勤工俭学分会,他以教育界知名人士的身份,被选为分会主要成员之一。1923年地方当局装备创办重庆大学,他被邀担任筹备员。

温氏家族在早年重庆生丝输出业中颇有名气,温少鹤的四叔温友松,堂兄温希谷均办有丝厂,为发展重庆机器缫丝业,开创了风气,对推动民族丝业生产,有过较大的影响。温友松曾担任重庆生丝帮的负责人,清末民初之际,被推为重庆总商会会长,故温少鹤的家庭与重庆工商界有较深的关系。当他由成都毕业返渝后,温友松即对他多所倚重,邀集他兼任总商会工作,职务是总商会事务所所长(秘书),襄办会务,成为温友松的得力助手。早在1914年,温少鹤即建议总商会创办报纸,作为推动今务之工具,得到负责人的赞同和支持,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重庆《商务日报》便于1914年4日25日正式出版,成为重庆早期著名报刊之中。报社首任社长,由前清秀才、教育界知名人士周文钦担任;周离任后改由温少鹤接任,先后达七八年之久。他曾撰文说明发行《商务日报》的目的,在于促进工产权经济之发展,其主要内容为:传播各地工商消息,反映工商意见,陈述工商疾苦,宣传总商会重要文件及会计精神,反对地方当局阻碍发展经济的措施。在他主持报社期间确实贯彻了上述办报方针,代表了工商界的利益,得到了商会的好评。

1922年,全国总商会在上海召集国是会议,重庆总商会派温少鹤为代表前往参加,事先他征集和整理好重庆工商界对国是的意见,开会时在会上逐一陈述,内容实际,切中时,颇为各方注目。他在会上会见了章太炎、张季直、梁启超、黄炎培等名流学者,得到他们的奖掖。回渝后,奔走传达,在商界中声誉日起。1923年他担任了总商会会董。1924年重庆丝业公会改组时,他因素主振兴丝业,扩大销路,为丝商拥护,被选为丝业公会总董(后改称主席)。1928年在市商会改选中,又被先锋主席,以后并连选连任多届。当时重庆《新蜀报》在报道市商会选举的新闻中,曾赞誉温少鹤“为人正直、处事公允、物望所归,故在每次商会选举中多得全票”。

当时,商会恒以筹措军阀派款、处理商事纠纷为务。而温少鹤素抱教育之旨,转入商会工作后,仍未稍懈此志。1922年他在上海结识黄炎培后,即经常信函往返,受益颇多;特别对于发展职业教育,更有进一步认识,力促商会创办学校,培养商业人才。1925年“重庆市商会私立商业职业中学”开办,由市商会选出各行业代表人组成董事会,由温少鹤任校长,并亲自任教,后来还由他兼任学校董事长多年。1932年在他的倡议下又创办了普通中学一所,取名为“重庆市商会私立中学”,仍由商会推人组成董事会,由他任校长。1934年两校经四川省教育厅核准,定名为“益商职业学校”和“通惠中学”。此时学校日益发展,学生增多,校舍不敷应用,温少鹤乃商得两校董事会同意,拨打经费,在今重庆市内两路口教门厅购地一百一十方丈,修建新校址,于1935年建成迁入。两校采合二而一制,合并组成董事会,统管两校校务。两校教职员大多兼管两校事务,拿一份工资,节省了人力财力,在行政管理上颇具特点。所办商业职业学校开设西式簿嵩、统计、会计等课程,培养新式财会人才,适合当时工商界的需要,每届毕业生,多为各企业所雇用。自创校至1944年,温少鹤主持校务达二、三十年,为推进职业教育,培训商业人才,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他任职商会期间,很重视发展公用事业。1929年他代表商界发起和参与创办重庆自来水公司,热心筹备工作,被推为该公司监察委会副主席。1932年他和赵资生、汪云松等人还共同担负了经营自来水公司的实际责任,1943年被推为公司的常务委员会驻董事,主持日常事务。抗日战争前,重庆交通不便,深感闭塞,他为发展公路交通,曾倡议由市商会筹组“巴县汽车路股份有限公司”,由各商帮在进出口货物上摊抽股款,集资修建渝璧(重庆至璧山)、渝碚(重庆至北碚)两条公路,并购置了一批汽车,行驶不星岗至磁器口一线,他被拒工为总经理,辛勤擘划,开拓了局面。

按一般惯例,担任商会负责人者,必须是经营有工商业余的工商业,温少鹤原是教育界人士,从未经营工商业,因此,他进入商会工作后,力谋向工商业方面发展。二十年末曾与人合资在上海开办“一心牙刷厂”,因自己无经验,用人不当,经营不善,不久即关门。任商会主席后,又与人合伙开设“同德字号”,从事山货贸易,亦因为不熟悉业务,旋即宣告失败,亏蚀几万元,不得不借款还债。

温少鹤生活朴素,行为严谨,毕生坚持天天写日记,从未间断(全部日记手稿,十年洁劫中被楝毁),喜诗词,善书法。他在回族同胞中也有较高的声望,早年他曾在回族聚居的柑子坝(今重庆市中区中兴路菜家石堡)创办精益小学(今中兴路小学),培育回族子弟,校誉卓著。建国后修建两杨公路时,他又积极人民政府,妥善办理了回族同胞迁坟事宜,深获称道。

1938年,温少鹤任商会主席时,按国民党政机关规定,照例由主管机关??国民党政府社会部官员介绍填表,参加了国民党;1938年国民党政府准备召开国民大会时,他曾被推为四川商界二的国大代表。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早期重庆地下组织负责人之的漆鲁鱼为了抗日救亡,于1936年发起组织“救国会”,同年11月,联合其他团体,借市商会礼堂举行“鲁迅先生逝世追悼大会”,温少鹤尽力赞助,参加追悼大会,并致悼词。

1946年旧政协期间,黄炎培等民主人士在重庆召开了一次促进和平民主运动的座谈会,第二天《新华日报》登载了这一消息。国民党市党部为了对这次座谈会进行攻击,事先起草了一份诬蔑中并的启事,要他们大人签字同意后在报上登出。当市党部派人将这份“启事”送与温少鹤看时,仇秀敷己在上面签了字。他看后考虑良久,然后将内中歪曲翮和攻击中国共产党的不实之词,逐一删去,并对来人说:“要登可以,就照我删改的稿子登。”

1949年外,重庆临近解放,温少鹤作为工产权界代表人物,曾与几个商会负责人一起,得到川东地下党的指引,尽力维持好社会秩序,并根据地下党指示,采取拖延办法,拒绝了伪警备司令部逼迫商会交出黄金三千条的鞲重庆解放之日,他即同另外三位工商界人士一道,渡江江前往海棠溪迎接解放军先头部队进城。建国之初,他参加了中国民主建国会计师,担任了市工商联的人群工作。

1950年全国政协开会,毛泽东主席接见与会人士,甫见面就连连握手称“温少鹤先生”。首次相见,即如此了解,那样亲切,温少鹤既钦敬又感动。1960年,全国政协会议时,刘少奇主席约集七十岁以上老年人士座谈,亲切致意,每人赠与大苹果一枚。时正国家经济困难之际,温少鹤应邀参加,对共产党如此苟老,有甚深的感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他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特别是党对私营工产权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更是积极拥护,努力贯彻,为完成这一艰巨侨务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他先后担任过民建重庆市委员会及市工商联主任委员、市政协副主席、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重庆回民文化协进会主任委员、西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民建四川省工作委员会委员、省工产权联副主任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民建中央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四川省和全国人大代表等职。

在文化大革命中,温少鹤忧郁发病,1968年7月6日逝世于重庆,终年八十岁。



温玉成:(公元1915~1989年),曾用名吴振兴;江西兴国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第七师第二十团宣传员,兴国县警卫营干事,独立第十二团总支书记、政治委员。红八军团第二十一师第六十二团政治委员、军团直属队总支书记,红五军团骑兵团政治委员。参加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卢沟桥抗战爆发后,任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科长,第三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纵队司令员。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八旅政治委员,后任旅长兼政治委员,并兼苏中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参加了1941年苏南反“清乡”斗争,开辟江(都)高(邮)宝(应)根据地的战斗。1943年12月赴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松江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一四五师师长兼政治委员,纵队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一军副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一军军长。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军长。回国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兵团军长兼政治委员,广州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成都军区第一副司令员。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两枚)和一级国旗勋章、二级红心功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89年10月29日因病在南京逝世,终年七十四岁。



温先星:(公元1914~1990年),江西石城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第二师第五团排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五支队连长、副营长,冀鲁豫军区第五支队营长,教导第三旅第七团营长、副团长、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第三旅副旅长,冀鲁豫军区第四军分区副司令员,晋冀鲁豫军区第八纵队第二十二旅副旅长,第十八兵团第六十军第一七八师副师长、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师长兼四川军区绵阳军分区司令员,川西军区副参谋长,四川军区副参谋长,成都军区副参谋长,成都军区司令部顾问。是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0年10月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六岁。



温宗仁:(公元1940~今),安徽巢湖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1959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装甲兵政治部组织处副处长、坦克团政治委员、坦克师政治部主任、坦克师政治委员、军政治部主任、集团军政治委员、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兰州军区政治委员。2000年6月任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五、十六届中央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99年1月晋升为中将军衔。2002年5月晋升为上将军衔。



温应星:(公元1877~1968年),字鹤孙;广东新宁人(今广东台山)。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温应星毕业于南洋大学,后赴美留学,入弗吉尼亚兵工学校,西点陆军士官学校,是美国西点军校毕业的首位中国学生。

公元1802年成立的美国陆军军官学校(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位于纽约哈德逊河上游的西点,故俗称西点军校。西点军校以“责任、荣誉、国家”(Duty,Honor,Country)为培养之根本,造就了大批卓越的将军和政治家,因而夙享盛誉,可谓全球军事院校之顶峰。

温应星是在1905年6月15日首次入学西点的两名中国学生之一。当时为了西点军校是否能接纳中国学生,美国国会还特别通过法案批准。温应星于1909年以全年级一百零三人中的第八十二名毕业,但他的“实用军事工程”科目成绩名列全年级第二。温应星的同届同学中有著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盟军副总司令戴维斯上将(JacobL.Devers)、盟军第三军团司令巴顿将军(George.S.Patton)等等;巴顿原比温应星高一届,但当初因数学不及格而留级,故而与温应星同届毕业。

温应星回国后,先后担任过孙中山的英文秘书,第三课课长,铁路工程师,中东铁路警务处长。

1918年4~6月,温应星在奉系军阀进入北京时,清华学校校长张煜全弃校而逃,从保定军警执法处处长被派来担任第七任清华学校校长,不久,民国政府控制北京,北洋军阀政府倒台,温应星就此去职,校长之位让予罗家伦。

1930年,温应星被调任上海公安局长,当时上海黑社会势力很大,公安局长被视为肥缺,在许多人心目中是捞油水的大好机会。但温应星受美国职业军人严格的训练,恪守西点军校“责任、荣誉、国家”的校训,拒绝与恶势力合作,因此受人排挤,遂挂冠求去。

温应星在1936年奉命调职,由黄杰继任。税警总团在1937年8月13日上海保卫战中,浴血奋战,伤亡惨重,后来撤退到贵州都匀,成立了第三十八师,加上后来的第五十师和第二○○师,组建了新编第一军,在抗日战争中担任极重要的角色。

1939年11月,温应星赴美,11月22日当地报纸曾刊登温应星对中日战争的看法,温应星见解独特,且洞烛先机。他说中日双方均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日本误认中国会很快被打垮,而中国错以为日本会因战争而经济崩溃。温应星又说,中国虽损失惨重,但会继续奋战下去。他还预测中日战争不会马上结束,反而会比欧洲战场持续更久。

1944年,欧战结束,美国把作战的重心栘到远东,美国为了尽速结束对日作战,拟定登陆中国沿海,切断日本海陆联军,完成包抄夹击的计划,中国政府乃任命温应星为“全国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这个机构因而解散,温应星遂出任行宪前立法委员。

1949年,温应星外逃至香港定居。

1951年,温应星以中将官阶退伍,之后,在华盛顿威斯康辛大道2328号开了一家机器洗衣店,他一生清廉自守,晚年甘于寂寞。一位西点军校的高材生、功迹显赫的将领,流落异乡,出卖劳力,以求温饱的故事,曾被华盛顿邮报于1954年9月2日报导过,文情并茂,且附有温应星在洗衣店中的工作照片,引起美国社会的震惊。

温应星的夫人于1968年5月19日去世,九天之后的5月28日,温应星也随夫人驾鹤西返。温应星的儿子不敢回国将父亲归葬广东故乡,因此写信给西点军校第四十八任校长柯斯特少将(1968年6月26日~1970年3月22日在任),获准葬在西点军校墓园内。

温应星临终前曾向子女们嘱咐,若不能返归故土,希望能葬于西点军校。温应星逝世后,西点军校根据温应星的资历和业绩,同意温应星夫妇入葬西点军校墓园。

在美国阿灵頓国家公墓的追悼礼拜中,温应星当年的西点军校同学戴维斯将军等主动担任荣誉护卫官。温应星是第一位有此殊荣得安葬于西点军校的“外国人”,更是西点军校墓园里惟一有中英文对照的墓碑,因而成为校园一景。



温端邦:(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行政院国家安全局”特训处处长。

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首任宪兵第三团团长。

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3月6日,温端邦率宪兵第三团进扎北平常驻。

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6月10日,民国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与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签订了无耻的“何梅协定”。根据协议规定,河北省、北京、天津全部由华北自治,11月26日军事委员会取消北平分会,宪兵第三团由团长温端邦率领撤出北平,进驻西安。

抗战胜利后,温端邦改任宪兵第四团团长,团部设在福建省南平市紫云岗上古庙里。

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初,宪兵第四团抵台湾,与宪兵第九团防务交接后,尚留一个营驻福州(宪四团第三营)。10月5~8日宪四团第三营第五连何承先率该连官兵一百零六名自福州乘船至台北。温端邦在此期间曾率领宪兵第四团参加福清剿匪,惨杀中共要员十余名。

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3月8日,宪兵第四团第三营全部抵达台湾基隆港上岸,回归建制并驻北市宪兵第四团部。

在台湾“二二八起义”事件中,应陈仪曾向温端邦请求兵力支持,温端邦党纪率领宪兵第四团大力参与“二二八事件”,在镇压过程中着墨极深。

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10月16日,温端邦曾率领宪兵第四团与人民解放军激战于厦门,败后撤逃台湾。



温哈熊:(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

1984年8月晋升二级陆军上将军衔,1984年7月~1989年11月出任台湾省联合勤务总司令、“总统府”战略顾问。



温家宝:(公元1942~今),天津人。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总理。

1965年4月入党,1967年9月参加工作,北京地质学院(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区)地质构造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工程师。

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党组成员,中央金融工委书记。

1960~1965年,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矿产一系地质测量及找矿专业学习。1965~1968年,北京地质学院地质构造专业研究生。

1968~1978年,甘肃省地质局地质力学队技术员、政治干事、队政治处负责人。

1978~1979年,甘肃省地质局地质力学队党委常委、副队长。1979~1981年,甘肃省地质局副处长、工程师。

1981~1982年,甘肃省地质局副局长。1982~1983年,地质矿产部政策法规研究室主任、党组成员。1983~1985年,地质矿产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党组副书记兼政治部主任。1985~1986年,中央办公厅副主任。1986~1987年,中央办公厅主任。

1987~1992年,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兼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书记。

1992~1993年,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书记。1993~1997年,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1997~1998年,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1998~2002年,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党组成员,中央金融工委书记。

2002~今,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党组成员,中央金融工委书记。

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十四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十五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十六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

儿子温云松:曾在外交部工作,现为优创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是目前国内金融领域最大的IT&T服务提供商,迄今已为数十家证券、保险、银行及跨地区运营企业提供多项专业服务。夫人纪云霞。

女儿温如春:在美国求学多年,读书用功,为人低调。她在2001年中结婚,丈夫徐明也是一名留美多年的中国学生,两人均已获硕士学位。徐明曾是哈佛大学工商学院2001年度贝克学者奖(Baker Scholar)唯一的华人得主。不过,温如春及其丈夫徐明在获得学位后仍然长期滞留国外不归,已经令其父陷入违反中共中央关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的尴尬境地,并严重违反了“党和国家干部子女和亲属不得逾期滞留国外”的其他有关规定。其父竟然没有魄力像邓小平那样,强令临产的女儿邓楠从美国返回,在登上中国民航班机后于飞机上生产。



温吉遴:(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少将,广西壮族自治区武警总队总队长。

温凯宾:(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少将,江苏省武警总队政治委员。

温怀光:(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十兵团副司令官兼第十九军军长。

温汉民:(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三十五军第二六九师师长。

温在春:(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海军少将,台湾省海军总司令部人事署副署长。

跟帖时间 2010-05-16 08:57:4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温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九龙世泽;三彦家声:此联为温氏宗祠“三公堂”堂联。

写秾艳调;具卿相才: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诗人温庭筠,寄住江东。每次考试时,都押官韵,作赋八叉手而成八韵,当时号称“温八叉”,多次考进士不中,仕途不得意,大中末年官方山尉,官至国子助教。其诗辞藻华丽;词多写闺情,风格秾艳,现存词六十多首,在唐朝词人中数量最多,大都收入《花间集》。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并州祁人温彦宏、温彦博、温彦将三兄弟,隋朝诗人恭道衡见到他们,说“三人都具有卿相才”。温彦宏隋朝历官东宫学士、长安尉,因父亲去世而离职,隋末战乱,不再做官。唐高祖李渊镇守太原时,任他为记室参军,专门掌管文翰,武德年间官至工部尚书,太宗时官礼部尚书,封黎国公。著有《大唐创业起居注》。温彦博隋开皇末年对策高第,官文林郎、幽州总管罗艺的司马,后随罗艺归唐。曾以并州道行军长史在太谷与突厥作战,兵败被俘,因不肯说出唐兵多少、国内虚实,被囚禁在阴山苦寒之地。太宗时被放还,官中书令(宰相),封虞国公,尽心政务,有关国家利害的事知无不言,后任尚书右仆射。温彦将隋朝仁寿年间官羽林骑尉。唐高祖起兵时,任他为太原令,后随秦王李世民攻西河,官大将军府记室。武德初年官至中书侍郎,封清河郡公。

才谐三子;诗美八叉:同上。

雅闻鹏举;明澈犀然:上联典指北魏时期的温子升,字鹏举,博览百家,文章清婉。下联典指晋·温峤,咸和初年为江州司马,镇武昌,后封始安郡公,朝议将以辅政,固辞还镇。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燃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意甚恶之,旋风中,至镇末旬而卒。



2.五言通用联:

三彦家声远;九龙世泽长:此联为温氏宗祠“三公堂”堂联。



3.七言通用联:

二美号西昆之体;三人皆卿相之才: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诗人温庭筠,与李商隐齐名,诗风为北宋“西昆体”诗人所尚。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温彦宏、温彦博、温彦将三兄弟俱有才名。隋朝时期的诗人恭道衡见到他们,说“三人都具有卿相才”。

玉镜台老奴得偶;枢密院学士有声: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温峤娶其姑之女,礼毕,女却扇笑曰:“我固疑是老奴。”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温仲舒官枢密直学士,与寇准齐名,人称“温寇”。



4.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庯宪市华裔温氏祖厝联:

此支温氏华裔是由公元十八世纪初从广东省潮洲移居到庯宪的。

源出潮洲,南海支流经五世;地居温带,藤城德树自千秋:越南庯宪市华裔温氏祖厝联,此联典出温氏华人家族的历史渊源。

半月烟波,泛宅陶公宜小隐;宪南风物,寿人橘井久传家:越南庯宪市华裔温氏祖厝联,此联典出温氏华人家族的职业属性。

莶得华裔中出来,孔孟真传,轩歧妙谈;况当财界上理会,管商旧学,欧美新闻:越南庯宪市华裔温氏祖厝联,此联典出温氏华人家族在西力东渐后,华人在生存方式上的积极应对。

跟帖时间 2010-05-16 08:55:3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温氏的字辈排行 -- 广东粤东温氏字辈:“叔虞始封唐太原始发祥有晋乃南渡忠武著建康江石再迁播岭表显荣光箕裘节济美种族日蕃昌贤豪相继起富贵海天长宗团期永固奕祀庆流芳”。

广东翁城、长宁(新丰)温氏字辈:“大所道秉观能以正立定乃汝则必福景玉树宝文可泰锡晋仁敬子惠奕世永庆”。

广东新会温氏字辈:“周中有郁良自东廷绍邦孔象文仲宣芳龙光克(得)振奕世传扬连成显达永长祯祥”。

广东揭西温氏字辈:“世运登熙启大明卜贤扬俊庆皇灵日新应会希先圣充受恩嘉耀祖庭”。

广东清新太和镇、太平镇、高田镇温氏字辈:“德若斯云大超光奕世连朝廷立过仕定必安邦先贤良君子志英雄佐国家勤中能俭事乐业定荣华”。

广东清新沙河、新洲、太平、三坑、山塘、浸潭温氏字辈:“魁子贞信国作述诒谋善光华衍庆长宏基崇远厚兴发大超常”。

广东清城源潭镇联塘、联安温氏字辈:“科缉清远长安邦定国会明亮日月新时照五方…”

广东阳东温氏字辈:“发良衍贤先秀挺习启振绍其祥传来世代昌荣宗开大业兰桂满朝香”。

广东新峰(普宁高埔、船埔)温氏字辈:“子景上千仲明尚大时尔学士宗祖荣昌习文演武奕世名扬贤才蔚起端振纲常诗礼守训首义有方德尊爵贵品正客庄运逢交泰斯际期堂”。

广东廉江长山镇、塘蓬镇、长沙垌、大坡村、博白县、石岭水尾外村、陂波、凉伞树下、林松、防城、宁明温氏字辈:“永定登科贤才□昌生全用世积厚荣光家声远振国泰民安学业蔚起经济其祥”。

广东廉江营仔镇、横山镇温氏字辈:“上清新肇玉广裕其德明文章成锦秀永世达朝庭”。

广东花都北兴镇温氏字辈:“良三文清学其心国庆荣光宗隆德业耀祖显声名美盛求开创贤才贵守成传为长发达立定永章程”。

广东花都狮岭镇温氏字辈:“启良道君庭安全万福成和习文章远德厚应荣兴”。

广东澄海温氏字辈:“勉汝志于学良思益友亲文章华国士猷烈经邦臣祖德千年远宗功百世新子孙永济美荣耀庆恩伦”。

江西万载温氏字辈:“宗良(克)尚玉温思廷嘉润(和惟)春圣世文光大英明俊秀伦天开奇彩凤人萃瑞祥麟桂茂香傅远兰芳枝永新景运同元泰朝家代作宾”。

江西上高温氏字辈:“学成日心明”。

江西广昌温氏字辈:“传家秀典木”。

山东临朐温氏字辈:“士大京佃邦明志”。

山东莱西温氏字辈:“世正立吉远广华继续长”。

山东冠县温氏字辈:“金玉魁贵传家之宝”。

四川达州温氏字辈:“停美秀作国珍”。

湖北钟祥温氏字辈:“大文天德广兴后勇传加”。

贵州织金温氏字辈:“永兴德业在(再)朝中文美纯修万事丰”。

云南昭通温氏字辈:“武必听朝廷仕正国太平光宗照远祖永久现麒麟”。

重庆梁平温氏字辈:“庆贤良学仕传家远富贵发吉祥”。

山西温家楼温氏字辈:“友仲玉昌学志远”。

内蒙古包头温氏字辈:“国…月德宝锁明建”。

菲律宾苏禄东王回族温氏字辈:“秀士希庆宗绪克昌守先延泽长凿骑祥”。

辽宁温氏一支字辈:“进(贤)光(明)斗(星)祥朝王(旁)绍守震祖学传天兆家继昌玉会永广长兴”。

温氏一支字辈:“世温厚仲立传家国开宗贤乃道之宝儒为席上珍”。

温氏一支字辈:“全秀永在海(树)志”。

温氏一支字辈:“贤豪相继起富贵海天长”。

温氏一支字辈:“庆广洪兴永智多富德清盛金荣桂景宝国凤连鸣”。

跟帖时间 2010-05-16 08:53:4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温氏的圣谕六训 -- 孝顺父母,

尊敬长上,

和睦乡邻,

各安生理,

教训子孙,

勿作非为。

跟帖时间 2010-05-16 08:52:3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温氏的忠义七绝 -- 忠厚存心自有知,

为人谋事宜深思,

不偏不倚中庸道,

一贯相传百世师。

跟帖时间 2010-05-16 08:51:2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温氏的孝悌七绝 -- 人生在世孝为先,

万古遵行不计年,

无论富贫皆一体,

悠悠莫令赋苍天。

跟帖时间 2010-05-16 08:50:0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温氏的母训 -- 穷秀才谴责下人,至鞭扑而极矣。暂行知警,常用则翫,教儿子亦然。

贫人不肯祭祀,不通庆吊,斯贫而不可返者矣。祭祀絶,是与祖宗不相往来;庆吊絶,是与亲友不相往来。名曰“独夫”,天人不佑。

凡无子而寡者,断宜依向嫡侄为是。老病终无他诿,祭祀近有感通。爱女爱壻,决难到底同住。同住到底,免不得一番扰攘官司也。

凡寡妇,虽亲子侄兄弟,只在公堂议事,不得孤召密嘱。寡居有婢仆者,夜作明灯往来。

少寡不必劝之守,不必强之改,自有直捷相法。只看晏眠蚤起,恶逸好劳,忙忙地无一刻丢空者,此必守志人也。身勤则念专,贫也不知愁,富也不知乐,便是铁石手段。若有半晌偷闲,老守终无结果。吾有相法要诀曰:“寡妇勤,一字经。”

妇女只许粗识“柴”、“米”、“鱼”、“肉”等数百字即可,多识字无益而有损也。

贫人勿说大话,妇人勿说汉话,愚人勿说乖话,薄福人勿说满话,职业人勿说闲话。

凡人同堂、同室、同窓多年者,情谊深长,其中不无败类之人。是非自有公论,在我当存厚道。

世人眼赤赤,只见黄铜白铁。受了斗米串钱,便声声叫大恩德。至如一乡一族,有大宰官当风抵浪的,有博学雄才开人胆智的,有髙年先辈道貌诚心,后生小子步其孝弟长厚,终身受用不穷的。这等大济益处,人却埋没不提,纔是阴德。

但愿亲戚人人丰足,宁我只贫自守。若使一人富厚,九族饥寒,便是极缺陷处,非大忍辱人不能周旋其间。

周旋亲友,只看自家力量,随縁答应。穷亲穷眷,放他便宜一两处,纔得消谗免谤。

凡人,说他儿子不肖,还要照管伊父体面;说他婆子不好,还要照管伊夫体面。

有一等人,撺贩风闻,为害不小;有一等人,认定风闻,指为左劵,布传逺近;有一等人,直肠直口,自谓不欺,每为造言揑谤,诱作先锋,为害更甚。

贫家无门禁,然童女倚帘窥幕,邻儿穿房入闼,各以幼小不禁,此家教不可为训处。

中年丧偶,一不幸也。丧偶事小,正为续弦费处。前邉儿女,先将古来许多晩娘恶件,填在胷坎;这邉新妇父母,保婢唆教,自立马头;两邉闲杂人,占风望气,弄去搬来;外邉无干人,听得一句两句,只肯信歹,不肯信好,真是清官亦判断不开。不幸之苦,全在于此。然则如之奈何?只要做家主的一者用心周到,二者立身端正。

人生只消受得一个“巴”字。日巴晩。月巴圆。农夫巴一年。科举巴三年。官长巴六年、九年。父巴子,子巴孙。巴得歇得,便是好汉子。

凡父子姑媳,积成嫌隙,毕竟上人要认一半过失。其胷中横竖道,卑幼奈我不得。

富家兄弟,各门别戸,最易生嫌。勤邀杯酒,时常见面,此亦逺谗间之法。

贫人未能发迹,先求自立。只看几人在坐,偶失物件,必指贫者为盗薮;几人在坐,羣然作弄,必指贫者为话柄。人若不能自立,这些光景受也要你受,不受也要你受。

寡妇弗轻受人惠。儿子愚,我欲报而报不成;儿子贤,人望报而报不足。

生平不受人惠,两手拮据,柴米不缺。其余有也挨过,无也挨过。

生平不借债结会。此念一起,早夜见人不是。

作家的,将祖宗紧要做不到事,补一两件,做官的,将地方紧要做不到事,干一两件,纔是男子结果。髙爵多金,还不算是结果。

人言日月相望,所以为望,还是月亮望日,所以圆满不久也。你只看世上有贫人仰望富人的,有小人仰望贵人的,只好暂时照顾如十五六夜月耳,安得时时偿你缺陷?待到月亮尽情,乌有那时日影再来光顾些须?此天上榜様也。贫贱求人,时时满望,势所必无,可不三思?

儿子是天生的,不是打成的。古云:棒头出肖子。不知是铜打就铜器,是铁打就铁器,若把驴头打作马面,有是理否?

逺邪佞,是富家教子第一义;逺耻辱,是贫家教子第一义。至于科第文章,总是儿郎自家本事。

贵客下交寒素,何必谢絶?蔬水往还,大是美事。只贵人减驺从,便是相谅;贫士少干求,便是可久之道也。

朋友通财是常事,只恐无器量的承受不起。所以在彼名为恩,在我当知感。古来鲍子容得管子,却是管子容得鲍子。譬如千寻松树,任他雨露繁滋,挺挺承当得起。

世间轻财好施之子,每到骨肉,反多恚吝,其说有二:他人蒙惠,一丝一粒,连声叫感,至亲视为固然之事,一不堪也;他人至再至三,便难启口,至亲引为久常之例,二不堪也。但到此处,正如哑子黄连,说苦不得。或兄弟而父母髙堂,或叔侄而翁姑尚在,一团情分,砺斧难断。稍有念头防其干涉,杜其借贷,将必牢拴门戸,狠作声气,把天生一副恻隐心肠盖藏殆尽,方可坐视不救。如此便比路人仇敌更进一层。岂可如此?汝深记我言。

富贵之交,意气骤浓者,当防其骤夺。凡骤者不恒,只平平自好。

凡富家子弟交杂者,虽在师位,不可急离其交,急离之则怨谤顿生;不可显斥其交,显斥之益固其合。但当正以自持,相机而导。

士、农、工、商,各执一业,各人各治所生,读书便是生活。

岂有子孙专靠祖宗过活?天生一人,自料一人衣禄。若肯髙低,各执一业,大小自成结果。今见各房子弟,长袖大衫,酒食安饱,父母爱之,不敢言劳,虽使先人贻百万赀,坐困必矣。

世人多被“心肠好”三字壊了。假如你念头要做好儿子,须外面实有一般孝顺行径;你念头要做好秀才,须外面实有一般勤苦行径。心肠是无形无影的,有何凭据?凡说心肠好者,多是规避様子。

中等之人,心肠定是无他。只为气质粗慢,语言鄙悖,外人不肯容恕。当尔时,岂得自恃无他,将心唐突?

世多误认直字,如汝读书只晓读书一路到底,这便是直人。汝自家着实读书,方说他人不肯读书,这便是直言。今人谓直,却是方底骂圆盖耳,毒口快肠,出尔反尔,岂得直哉?

贫家儿女,无甚享用,只有早上一揖,髙叫深恭,大是恩至。每见汝一勺便走,慌张张有何情味。

读书到二三十岁,定要见些气象。便是着衣吃饭,也算人生一件事。每见汝吃饭忙忙碌碌,若无一丝空地。及至饭毕,却又闲荡,可是有意思人。

治生是要紧事。汝与常儿不同,吾辛苦到此,幸汝成立,万一饥寒切身,外间论汝是何等人?

人有父母妻子,如身有耳目口鼻,都是生而具的,何可不一经理,只为俗物?将精神意趣,全副交与家縁,这便唤作家人,不唤读书人。

贫富何常,只要自身上通达得去。是故贫当思通,不在守分;富当思通,不在知足。不缺祭享,不失庆吊,不断书香,此贫则思通之法也。仗义周急,尊师礼贤,此富则思通之法也。

劳如我,不成怯症,世无病怯者;苦如我,不成郁症,世无病郁者。

做人家切弗贪富,只如俗言“从容”二字甚好。富无穷极,且如千万人家浪费浪用,尽有窘迫时节。假若八口之家,能勤能俭,得十口赀粮;六口之家,能勤能俭,得八口赀粮,便有二分余剰。何等寛舒,何等康泰!

过失与习气相别,偶一差错,只算过悮。至再至三,便成习非,是处极要点察。

凡亲友急难,切不可闭门坐视,然亦不可执性莽做。世间事不是件件干得,纔唤干人。

与朋友相与,只取其长,勿计其短。如遇刚鲠人,须耐他戾气;遇骏逸人,须耐他罔气;遇朴厚人,须耐他滞气;遇佻达人,须耐他浮气。不徒取益无方,亦是全交之法。

闭门课子,非独前程逺大。不见匪人,最是得力。

堂上有白头,子孙之福。

堂上有白头,故旧聨络,一也;乡党信服,二也;子孙禀令,僮仆遗规,三也;谈说祖宗故事与郡邑先辈典型,四也;解和少年暴急,五也;照料琐细,六也。

父子主仆,最忌小处烦。碎烦碎相对,面目可憎。

懒记帐籍,亦是一病。奴仆因縁为奸,子孙猜疑成隙,皆由于此。

家庭礼数,贵简而安,不欲烦而勉。富贵一层,繁琐一层;繁琐一分,疎阔一分。

人家子弟作揖,髙叫深恭,絶好家法。凡蒙师教,初学须从此起。

凡子弟每事一禀命于所尊,便是孝悌。

吾闻沈侍郎家法,有客至,呼子弟坐侍,不设杯箸。俟酒毕,另与子弟常蔬同饭,此蒙训恭俭之方。

人虽穷饿,切不可轻弃祖基。祖基一失,便是落叶不得归根之苦。吾寜日日减餐一顿,以守尺寸之土也。出厨尝以手扪锅盖,不使儿女辈灭灶更燃。今各房基地,皆有变卖转移,独吾家无恙,岂容易得到今日?念之念之!

世间何者最乐?不放债、不欠债的人家,不大丰、不大歉的年时,不奢华、不盗贼的地方,此最难得。免饥寒的贫士,学孝弟的秀才,通文义的商贾,知稼穑的公子,旧面目的宰官,此尤难得也。

凡人一味好尽,无故得谤;凡人一味不拘,无故得谤。

凡寡妇不禁子弟出入房合,无故得谤;寡妇盛饰容貌,无故得谤;妇人屡出烧香看戱,无故得谤;严刻仆隶,菲薄乡党,无故得谤。

凡人家处前后、嫡庶、妻妾之间者,不论是非曲直,只有塞耳闭口为髙。用气性者,自讨苦吃。

聨属下人,莫如减冗员而寛口食。

做人家,髙低有一条活路便好。

凡与人田产、钱财交涉者,定要随时讨个决絶。拖延生事。

妇人不谙中馈,不入厨堂,不可以治家。使妇人得以结伴聨社,呈身露面,不可以齐家。

受谤之事,有必要辨者,有必不可辨者。如系田产钱财的,迟则难解,此必要辨者也;如系闺阃的,静则自消,此必不可辨者也;如系口舌是非的,久当自明,此不必辨者也。

凡人气盛时,切莫说道:“吾性子定要这様的,我今日定要这様的。”蓦直做去,毕竟有搕撞。

世间富贵不如文章,文章不如道德。却不知还有两项压倒在上面的:一者名分,贤子弟决难漫灭亲长,贤有司决难侮傲上台;一者气运,尽有富贵,交着衰运,尽有文章,遭着厄运,尽有道德,逢着末运,圣贤卿相,做不得自主。

世间只有两项人是色难。有一项性急人,烈烈轰轰,凡事无不敏捷,只有在父母跟前,一味自张自主的气质,父母其实难当。有一项性慢人,落落拓拓,凡事讨尽便宜,只有在父母跟前,一畨不痛不痒的面孔,父母便觉难当。

“敬”字,不要文皱皱说许多道理。但是人子肯把犬马二字常在心里省觉,便是恭敬孝顺。你看世上儿子,凡日间任劳任重的,都推与父母去做,明明养父母,直比养马了;凡夜间晏眠早起的,都付与父母去守,明明养父母,直比养犬了。将人比畜,怪其不伦,况把爹娘禽兽看待,此心何忍?禽兽父母,谁肯承认?却不知不觉日置父母于禽兽中也。一念及此,通身汗下,只消人子将父母、禽兽分别出来,勾恭敬了,勾孝顺了。

人当大怒大忿之后,睡了一夜,还要思量。

跟帖时间 2010-05-16 08:46:4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温氏的家谱文献 -- 浙江常山温氏宗谱三卷,(明)陈辅始修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市同弓乡山明村。

全国温氏家谱,(清)温藏麟、温成泰等修,清顺治十二年~咸丰十年(公元1655~1860年)手写本。现被收藏在新疆大学图书馆。

香港新界粉岭龙头温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香港新界西贡豪涌温氏族谱,著者待考,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温氏东支族谱,(清)温璞温、瑗纂修,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山西祁县温氏家谱二卷,(清)温秀容校定,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西省祁县文物管理所。

福建漳洲龙谿太原堂温氏衍派族谱,(清)温克忠修,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省。

福建漳洲龙谿太原堂温氏衍派氏族谱,(清)温献琛钞,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省。

江西宁都温氏家谱八本。(清)温亨如纂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忠武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万芭温氏族谱五卷,前编两册,后编三册,著者待考,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太原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浏阳温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忠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宁都温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忠武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今仅存第二~四卷、第六~七卷、第十~十一卷、第十三~十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宁都温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忠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温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山西石城太原堂温氏重修家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四川新都温氏余庆堂族谱十卷,(民国)温兴恕等纂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成都天章石印社石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温氏余庆堂族谱十卷,(民国)温兴玉等编辑,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石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四川新都温氏庆余堂族谱十卷,(民国)温兴玉等纂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成都天章石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陕西关中温氏族谱,(民国)温良儒纂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陕西关中温氏族谱,(民国)温良儒编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西北农学院图书馆、陕西省汉中市图书馆。

江西万载温氏族谱六卷,前编、后编各一卷,(民国)温明照主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铅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河南洛阳唐村温氏家谱,(现代)温保善、温如圣等纂修,1963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河南洛阳唐村温氏家谱,(现代)温保善等纂修,1965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常山温氏宗谱,著者、年代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同弓乡山明村。

台湾温氏大族谱,(现代)温万宝等编修,始修于民国六十四年(公元1975年),重修于民国八十四年(公元1995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台湾省台北市温氏宗祠、新竹县温氏宗祠。

跟帖时间 2010-05-16 08:44:3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温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平原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北魏时期废黜。隋、唐两朝时期曾以德州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东省陵县。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

汲 郡:西晋朝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汲县(今河南汲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汲县,不久即废。宋朝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卫辉县。

清河郡:西周至春秋中期以前先为卫国之邑,后为齐国所占,成为齐国邑地,位于山东菏泽汲堂河一带,因水草清茂,古代齐国人称其为清河。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改置清河郡,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年间(公元前43~前39年)后期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元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枣强县、南宫县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及高唐县、平原县各一部分地。到了明朝时期,清河县改归京师广平府(今河北大名)管辖。此后直至清朝时期,清河县隶属于直隶省广平府。民国初期,清河县初属直隶省冀南道,民国三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为大名道,民国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直隶于河北省,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初划属河北省十四督察区。抗日战争爆发后的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9月,中国共产党创立了冀南区抗日根据地,清河县为其辖地。民国三十年(辛巳,公元1941年)8月晋冀鲁豫边区成立,辖冀南区,清河县为冀南区十三专区。抗日战争胜利后,于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1月清河县改属冀南区二专区。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晋冀鲁豫边区即行撤销,清河县随冀南区二专区归属华北行政区。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清河县划归河北省衡水专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河县人民政府由城关迁驻葛仙庄。于1952年11月7日撤销了衡水专区,清河县改隶邢台专区。1958年4月 28日撤销邢台专区,清河县归属邯郸专区;同年12月20日,撤销清河县并入南宫县。1960年5月3日又撤销邯郸专区,清河县境随南宫县归邯郸市辖。1961年5月23日,复设邢台专区,南宫县还属。同年7月9日,恢复清河县建制,仍隶邢台专区。1970年邢台专区改为邢台地区,继辖清河县。1993年7月,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改由邢台市管辖。



2.堂号:

太原堂:以望立堂。

平原堂:以望立堂。

清河堂:以望立堂。

汲郡堂:以望立堂。

三公堂:唐朝时期,温大雅(温彦宏)为礼部尚书,封黎国公。其二弟大临(温彦博)为中书令,封虞国公。三弟大有(温彦将)为中书侍郎,封清河郡公。时称“一门三公”。

雅儒堂:资料有待补充。

梅香堂:资料有待补充。

预顺堂:资料有待补充。

忠武堂:资料有待补充。

余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5-16 08:43:0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温氏的迁徙分布 -- 温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零四位,人口约二百三十三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4%左右。

发源于中原地区的温氏,有一支于西周初年迁到甘肃祁连山,并融入古康居国中,部分未能越葱岭者,遂留居于新疆南疆,建立温宿国(今新疆温宿)。

西汉初期,有恂侯温疥(乃温季之裔)有子名仁,仁子温何迁居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此后,温氏后裔以太原为繁衍中心,逐渐形成温氏太原郡望。汉元康四年(公元前66年),长安公士申请皇帝下诏,命温何孙温福回归故里。后温氏逐渐扩散到河北清河、枣强以及山东东平、高唐、临清、武城诸县,并发展成为温氏平原、清河郡望。

晋朝永嘉之乱后,温氏随晋室南迁,刘琨记室太原祁人温峤南迁后出镇洪城(今江西南昌),子孙留居当地。

唐朝末期,裔孙温九郎避黄巢之乱,迁闽南。另有温氏一百四十世温尚简,由河南洛阳迁江西石城皂角水定居,其曾孙南皋由石城迁福建宁化石壁乡,皋次子瑾名铜宝,其裔孙分布闽、粤、赣各地,故此三地温氏多奉铜宝为大始祖。此际,任虔州刺史的温厚宗迁居福建,其后裔分衍清流、长汀、石城、龙岩各地。

宋朝时期,厚宗裔孙元秋长子德带,次子德坤迁广东兴宁,季子德明徙江西兴国,四子德良迁上杭、连城。宋朝末年,九郎子孙分支再入粤东。六郎公徙居梅县,为松源乡开派祖;贵和公为五华开派祖;良彬公为梅县小用乡开派祖。

明朝初期,温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等地。明嘉靖年间,念三郎由宁化迁广东廉江。

至清朝末叶,温氏族人已广布全国各地,并有渡海赴台,远播海外者。

如今,温氏族人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广东省为多,约占全国温氏人口的25%以上。

跟帖时间 2010-05-16 08:41:4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温氏的各支始祖 -- 温同保:自宁都徙居石城温坊,迁柏林里野预窝。是为石杨村温氏始祖。

温文英:清康熙年间自江西赣州府长宁县迁居四川新都。是为四川新都温氏始祖。

温俐公:唐季由江西虔化迁居宁都。是为宁都温氏始祖。

温春鰲:万邑芳木山三源祖温春鰲,春字派依大派一百零二世,字子渊,史员出身,由长宁来万邑兄弟三人,长白春鲤;次曰春鲸;祖居三鲤鲸二公皆老长宁其后裔有仍守桑梓有来居万邑有移徙他省星散不一惟我祖跋涉而来置产裕后傅今十余世,人烟环集食其德者从矣兹将来我祖支下书完然后按各支而书非敢昭穆失序亦因我祖至万邑最先且后裔尚少遗漏其他从修者多阙不详例已言明识者谅之若夫以上各支祖世系一线于卷一重錄长宁钞谱中可便稽阅至是不复备述,明天啓乙丑年生,殁未详,葬三天源祠封门癸山丁向黄龙揄珠形又号牛形立有碑记,有图。配邱氏,例封安人,生殁未详,葬本邑大埠头黄门桥边邹姓屋侧牛形肚皮穴壬山丙向立有碑记。有图:子四:圣良;圣恭;圣俭;圣让。是为江西万载温氏始祖。

跟帖时间 2010-05-16 08:40:2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