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氏的历史名人 -- 万 脩:(生卒年待考),字君游;茂陵人。著名东汉将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汉更始时为信都令,与太守任光、都尉李忠共城守,迎世祖,拜为偏将军,封造义侯。及破邯郸,拜右将军,从平河北。建武二年,更封槐里侯。与扬化将军坚镡俱击南阳,未克而病,卒于军。
子普嗣,徙封泫氏侯。普卒,子亲嗣,徙封扶柳侯。亲卒,无子,国除。永初七年,邓太后绍封脩曾孙丰为曲平亭侯。丰卒,子炽嗣。永建元年,炽卒,无子,国除。延熹二年,桓帝绍封脩玄孙恭为门德亭侯。
万安国:(生卒年待考),代北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大臣。
官至大将军、大司马,封安城王。
万宝常:(生卒年待考),著名隋朝音乐家。
擅长诸多乐器,尤精琵琶,曾奉诏造诸乐器,以自制的水尺为律尺,以调乐音,撰有《乐谱》。
万敬儒:(生卒年待考),庐州人(今安徽合肥)。著名唐朝大孝子。
据传其母亡,住墓旁,刺血写佛经,二指断,母复生,时人称奇。
万 回:(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高僧。
曾预言安乐公主将被诛,唐玄宗可作五十年太平天子等事,其神异类此。传其一日忽求阌乡(今属河南省)河水,饮毕圆寂。
万 胜:(生卒年待考),黄陂人(今湖北黄陂)。著名明朝将领。
初从明玉珍起义,后任玉珍所建夏政权之司马,因功升右丞相。
明玉珍去世后,万胜被珍子明昭矫旨缢杀。
万 表:(公元1498~1556年),字民望,号鹿园;定远人(今安徽定远)。著名明朝大臣。
万表世以勋绩显。万表独才兼文武,每与唐顺之等讲学。明正德中期武试、会试皆及第。仕至漕运总兵,佥书南京中军都督府。
万表熟先朝典故,于国事无不晓畅。御倭亦有功绩,为明朝武臣通儒之佼佼者。
万表通经术,著书亦富,有《海寇议》、《万氏家钞济世良方》、《灼艾集》、《玩鹿亭稿》八卷,与海寇议等(均四库总目)并传于世。
万 泰:(公元1598~1657年),字履安,晚号悔庵;浙江鄞县人。著名明末清初隐士。
万泰师事刘宗周,明崇祯九年中乡试。
清初,参加抗清斗争。万年出游杭州、苏南、广州,病卒于江西。有《续骚堂集》、《寒松斋集》等。万泰是清朝时期浙东学派甬上支派的创始人。
万泰与黄宗羲的交情非比寻常,曾同学于刘宗周,同参加文昌社、复社,同参加反阉、抗清斗争。抗清失败后,两人又致力于学术的复兴,交往频繁。
早在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农历8月,黄宗羲刚从前线回来,便专程到宁波拜访万泰。此后近十年,“岁必相过再三”。万泰对黄宗羲的学术观念十分推崇,他对宁波学人们说:“今日学术文章,当以姚江黄氏为正宗。”
万寿祺:(公元1603~1652年),字年少;江苏徐州人。著名明末清初书画家。
明万历举人。明亡以后,他誓不降清,每天穿着儒士的衣服,戴着和尚帽子,往来吴、楚之间,世称“万道人”。
万寿祺善诗、文、书、画,旁及琴、剑、棋、曲、雕刻、刺绣,亦靡弗工妙,尤工人物画,精篆刻书法。
他和阎尔梅被人并称为“徐州二遗民”。万寿祺的书房叫做“顕西堂”,著作有《顕西堂集》、《墨志》。由于万寿祺专心复明,传世书画作品极少。
万 川:(生卒年待考),吴江人(今江苏吴江)。著名清朝画家兼绘画理论家。
博学能文,擅画花鸟,用笔含蓄,色调柔和清新。著有《绘事琐言》、《绘事雕虫》等。
万 树:(生卒年待考),字花农,一字红友;宜兴人(今江苏宜兴)。著名清朝文学家、戏曲作家。
约清圣祖康熙中前后在世。
工词善曲。大司马吴兴祚总督两广,爱其才,延至幕府,一切奏议,皆出其手。暇则制曲,甫脱稿,兴祚即命家伶演以侑觞。终以怀才不遇,郁郁以终。
万树所作曲,共有二十余种,今仅可考见其剧名十六种。计杂剧八种,为珊瑚珠、舞霓裳、藐姑仙、青钱赚、焚书闹、骂东风、三茅庵及玉山宴。传奇八种,为风流棒、空青石、念八翻、锦尘帆、十串珠、万金瓮、金神凤及资齐鉴。《曲录》其中风流棒、空青石、念八翻三种合刻为一集,名为拥双艳三种,比较有名。又以词谱旧图名棼乱,成词律二十卷。
又著有堆絮园集、香胆词及璇玑碎锦,并传于世。
万 经:(公元1659~1741年),字授一,号九沙;归安人(今浙江宁波)。著名清朝学者。
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进士,官编修。工隶书,著有分隶偶存。卒年八十三。
博通金石性理及金石家言,著有《分隶偶成》等。
万承纪:(生卒年待考),江西南昌人,著名清朝画家。
官至河南同知加知府衔。
万斯大:(公元1633~1683年),字充宗,别字褐夫,因患足疾而自号跛翁,浙江鄞县人(今浙江宁波)。著名清朝经学家。
万斯大为万泰之第六子。生逢丧乱,不事科举业,授徒自给,读书之外无他事。尝携幼子万经,馆于武林,慨然以穷经自任。
万斯大自清康熙六年偕同学十余人就学于黄宗羲,曾在宁波创建讲经会,一时胜友如云,质疑问难,号称极盛。他深研诸经,“以为非通诸经不能通一经,非悟传注之失则不能通经,非以经释经则亦无由悟传注之失。”为其研经之名言。
万斯大生平刚毅有守,见有不可者义形于色,嗜义若饥渴;并且好结纳贤豪,奖引后进;加以经学上的成就,堪称为浙东学派之骨干人物。
黄宗羲认为万斯大:“学不患不博,患不能精。充宗之经学,由博以致精,信矣其可传也。”郑梁指出万斯大“虚心博学,以经解经,不立异,不苟同,不为先人之言所主,不为过高之说所摇”。
其著作《宗法》八篇,被黄宗羲盛赞“为冠古绝今必传之作”。
著有《学礼质疑》二卷、《学礼偶笺》三卷、《仪礼商》二卷附录《庙寝图》、《庙寝图说》及《与陈令升书》一、《与应嗣寅书》四,又《周官辨非》一卷、《学春秋随笔》一○卷。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一《儒林》二、《清史列传》卷七二、李桓《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四一三、李元度《国朝光正事略》卷三二、万经《先考充宗府君行状》、郑梁《跛翁传》》、黄宗羲《万君斯大墓志铭》、唐鉴《清儒学案小识》卷一二、《文献征存录》卷一七等。
万斯同:(公元1638~1702年),字季野;浙江鄞县人。著名清朝史学家。
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万斯同生而异敏。年四十五,遍读家藏书,博通诸史,尤熟明代掌故。
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被荐为博学鸿词,不就。后以布衣参史局,明史稿五百卷,皆其手定。又为尚书徐乾学纂读礼通考二百余卷。性不乐荣利,见人惟以读书励名节相切磋。及卒,门人私谥贞文先生。
万斯同著有石园诗文集二十卷,及历代史表、纪元汇考、宋季忠义录、南宋六陵遗事、庚申君遗事、昆仑河源考、河渠考、儒林宗派、石经考、石鼓文考、群书辨疑、书学汇编、周正汇考、历代宰辅汇考、丧礼辨疑、庙制折衷、庙制图等,(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万家宝:(公元1910~年待考),笔名曹禺;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著名现代戏剧作家、文学大师。
万家宝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参加戏剧活动,曾担任易卜生《玩偶之家》等剧的主角。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广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
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前夕,万家宝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是万家宝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1936年和1937年,万家宝分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日出》和《原野》。万家宝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北京人》。新中国成立后,万家宝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雨》在一天时间(从上午到半夜)、两个场景(周家和鲁家)里,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三十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显示了作品严谨而精湛的戏剧结构技巧。该剧反复写蝉鸣、蛙噪,写雷雨到来前后的闷热,其用意不仅是渲染苦夏的"郁热"氛围,而且还在于暗示人物的情绪、心理、性格。
更值得称道的是剧作的语言:首先,《雷雨》是以高度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写作-从它的台词里,观众(读者)能听(看)得出各位角色的年龄、性别、地位、性格、心理;其次,《雷雨》的语言带有浓烈的抒情味-它的语言发自人物的肺腑,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某些场合的台词(如第三幕周冲对四凤畅谈未来理想的台词)本身就是没有分行的抒情诗。《雷雨》以自己富有动感而精美的语言,充分展示了话剧这门“说话的艺术”的魅力。在千百个舞台上曾以多种面貌出现,被不同的人们饱含深情的演绎着,解读着,并一举将中国话剧推上了历史上最轰动热烈的颠峰时期。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清华大学的学生们组织起抗日宣传队,开展抗日宣传,万家宝担任了宣传队长。这年10月12日一大早,他和宣传队的同学们坐火车到保定去宣传,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位姓赵的魁梧大汉,是长辛店铁厂的工人。他对学生们的抗日行动赞不绝口,说:日本人霸占咱东三省,就像在咱国家身上割了一块肉。娘疼儿心酸,谁割咱娘的肉,咱就跟他拼!万家宝从心里钦佩这位工人大哥的爱国之心,他想起自己正在构思的话剧《雷雨》,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渐渐在他心里清晰起来。
万家宝率清华大学抗日宣传队在保定育德中学进行抗日宣传,演出了《月亮上升》等话剧。这部描写东北松花江群众掩护抗日武装队员过江的话剧,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育德中学附近有一个钢铁厂,万家宝与工厂的工人们座谈,工人们纯朴的形象,生动的语言,和万家宝在车上遇到的那位姓赵的工人融合成了《雷雨》中的鲁大海。多少个日日夜夜,在清华大学图书馆西文阅览室,在清华园的小河边,万家宝为创作《雷雨》简直到了神魂颠倒的地步。几经揣摩构思,又用了六个月全神贯注地写作,万家宝终于完成了《雷雨》的最初创作。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这时是1933年8月,万家宝即将从清华大学毕业,并受聘赴保定育德中学任教。
在育德中学期间,他将此剧本进行了最后的完善。育德中学是同盟会员陈幼云1907年11月在原直隶讷公祠公立高等小学堂基础上创建的一所完全中学,1917年增设留法勤工俭学等工艺预备班,1931年又增设高级普通科,全校高初中合计有二十个班左右,学生一千多人。学校要求理科教师要用英语授课,让学生毕业时达到大学预科程度,这样,英文课就颇为重要。万家宝被育德中学聘为英文教员,为学生讲授林语堂开明英语读本,英文经典,英文论说文范等课程。
万家宝在到育德中学任教之前,将《雷雨》的剧本送到了《文学季刊》。一部《雷雨》让他苦苦构思了近五年,苦心写作半年,五易其稿。写成后将剧本交给了他在南开中学的同窗好友靳以。靳以与巴金共同负责《文学季刊》的组稿工作,《文学季刊》的主编是郑振铎。靳以为人很正直,他觉得万家宝是他的好朋友,就没好意思将《雷雨》剧本向主编推荐,稿子一直放在他办公桌的抽屉里。这期间,万家宝一直在育德中学尽心教学,但他始终放不下心爱的戏剧创作,于是,半年后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继续深造。直到他离开育德中学,他的《雷雨》还是石沉大海。
1934年7月的一天,靳以与巴金一起谈论《文学季刊》的组稿工作,巴金说:我们要注意文坛的新人,组稿面要宽一些。靳以党纪将万家宝的《雷雨》交给巴金。巴金当晚就读完后,被深深打动,马上把剧本推荐给了主编郑振铎,在当年《文学季刊》的第三期发表。之后很快由中华同学新剧公演会在日本东京上演,东京神田一桥教育馆发行了《雷雨》的日译本,很快就成为畅销书。鲁迅看了日译《雷雨》剧本颇为兴奋,对到访的美国记者斯诺说,中国最好的戏剧家有郭沫若、田汉、洪深和一个新出的左翼戏剧家万家宝。正在东京的郭沫若观看了《雷雨》的演出后亲自为《雷雨》的日译本作序说,《雷雨》确是一篇难得的优秀力作。万家宝由此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一跃成为中国剧坛的巨星。
万家宝作为文明戏观众的历史,是从母亲(继母)的怀抱里开始的。
万家宝的父亲万德尊在清朝末年曾留学日本东京士官学校,与阎锡山同学。1909年初回国,辛亥革命前(公元1916年)担任黎元洪的秘书。中华民国成立后,曾获中将军衔,出任宣化府镇守使、察哈尔都统等职。母亲薛氏出生于商人家庭,生下家宝后三天因患产褥热病逝。万家宝曾说:“我从小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心灵上是十分孤单而寂寞的。”薛氏胞妹薛泳南成为万家宝的继母,始终把家宝看作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并终身未生育。万家宝的继母喜欢看戏,他从小就跟着继母看了很多京戏、地方戏和文明戏。
万家宝是爱美剧的业余演员,但他作为业余演员的历史,则早在“爱美剧”"出现之前就开始了。
1915年,五岁的万家宝由表兄刘其珂作家庭教师,读诗背经,并开始与小同学演戏编戏,但没有上过正规的小学。
1920年结束私塾学习,万家宝进入天津银号"汉英译学馆"学习英语,并开始接触莎士比亚等外国作家的作品。“爱美剧”作为一个运动,出现在1921年以后。
1922年,万家宝进入南开中学二年级学习,与靳以(章方叙)同学,并成为终身好友。
1923年,万家宝开始热衷于新文学作品,尤其是鲁迅的《呐喊》和郭沫若的《女神》,但他承认,“《狂人日记》当时没读懂”,而《女神》却使他的血“沸腾”起来。
1925年,十五岁的万家宝正式加入南开中学文学会和南开新剧团(这是我国话剧界较早的剧团之一,由南开学校创始人严范孙、张伯苓创建于1909年,周恩来曾是其中的活跃分子)的活动,开始了他的演剧生涯。
1926年开始在天津《庸报》副刊《玄背》上连载小说《今宵酒醒何处》,第一次使用笔名“曹禺”。后陆续在《南开周刊》、《国闻周报》等报刊上发表诗歌、杂文,以及莫泊桑的翻译小说等多篇。其诗作《四月梢,我送别一个美丽的行人》和《南风曲》有着郭沫若《女神》的影响。1927年他还参加了丁西林、田汉和易卜生剧作的排演。
万家宝作为左翼戏剧运动影响下的作家,虽然是1934年以后的事,但在1928年,万家宝担任《南开双周》的戏剧编辑后,就开始了《雷雨》的构思。他父亲希望他成为一名医生,但两次投考协和医学院都未被录取。同年夏天,万家宝以优异成绩从南开中学毕业后,免试升入南开大学政治系,但他对政治经济学课程不感兴趣,1930年暑假专程去北京报考清华大学。9月,万家宝与八位同学一起转入清华大学,插入西洋文学系二年级就读,广泛涉猎西方文学特别是戏剧文学,课余还常常与巴金、靳以去看京剧。年底,与钱锺书等人一起成为《清华周刊》的编辑。
1933年,二十三那岁的万家宝开始写作构思了长达五年的剧本《雷雨》和毕业论文《论易卜生》。期间,万家宝曾参加清华大学留美考试,未被录取。毕业后去保定明德中学任英语教师。年底生病回京,病愈后回清华研究院,专事戏剧研究。
1934年1月,由郑振铎主编,巴金、靳以编辑的《文学季刊》创刊,巴金在靳以那里看到《雷雨》后,主张立即发表。当年7月,《雷雨》发表于《文学季刊》第一卷第三期。当时并没有引起国人的注意,而引起了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的好评。
1935年,《雷雨》由东京帝国商科大学的中国学生邢振铎译为日文,由留日学生剧团中华话剧同好会于4月27日在东京神田一桥讲堂首演,郭沫若看后立即撰文《关于万家宝的〈雷雨〉》,并大加赞赏。8月17日,在天津市立师范学校孤松剧团作国内的首次公演(也是该剧第三次公演),立即引起轰动,著名京派戏剧家兼评论家刘西渭(李健吾)发表《〈雷雨〉》一文称:这是“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
1934年9月,万家宝应邀去天津在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任教。1936年5月,在巴金等到人的鼓励和催促下,开始创作《日出》,他白天为女师学生上课,晚上埋头写作,6月至9月开始在《文季月刊》第1~4期上连载。
1936年,在万家宝尚未写出第二部作品《日出》时,《雷雨》即作为《万家宝戏剧集》(第一种)由巴金主持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因此,《日出》不仅是巴金的期待,也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日出》发表后,由萧乾主持,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邀请了当时文坛上各种派别的几乎所有大家,包括茅盾、巴金、叶圣陶、沈从文、靳以、李广田、朱光潜、杨刚、荒煤和燕京大学西洋文学系主任“中国通”谢迪克等,进行了两次集体讨论,盛况空前。为一个剧本,整个评论界如此迅速、如此兴师动众,在中国话剧史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8月,应国立戏剧学校校长余上沅邀请,赴南京任教,讲授“剧作”、“西洋戏剧”和“现代戏剧与戏剧批评”等课程。11月,在南京导演话剧《镀金》。
1937年4~8月,《原野》在靳以主编的《文丛》第一卷第2~5期上连载。
1938年初,万家宝随剧校迁往重庆。10月,与宋之的合作改编《全民总动员》(原剧为宋之的、陈荒煤、罗烽、舒群集体创作的《总动员》),当月公演,轰动重庆。
1939年春,万家宝随校迁往江安。暑假期间,创作《蜕变》。夏末去昆明导演《原野》和《黑字二十八》(即《全民总动员》)。初冬率剧校师生赴重庆演出《蜕变》,蒋介石看后十分恼火,下令禁演。
1940年秋,万家宝开始创作《北京人》,翌年公演。
1942年初,万家宝辞去剧校教职,夏季到重庆唐家沱,创作改编巴金的《家》。
1943年8月,万家宝为创作历史剧《李白与杜甫》作准备,与友人赴西北旅行,回重庆后以此行的感想创作表现大后方民族资本家与官僚资本家矛盾的《桥》。
1946年,万家宝与老舍同时接到美国国务院邀请,经上海赴美讲学,并两次会见德国著名剧作家布莱希特。
1947年,万家宝返回上海,后进入上海文华影业公司任编导,写成电影剧本《艳阳天》,自导演。1948年底,到香港。
1949年初,万家宝经中共地下党安排经烟台到北平。
1949年7月,万家宝参加第一次文代会。
1950年,万家宝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
1951年,万家宝自编《万家宝选集》,对《雷雨》、《日出》、《北京人》作大量修改。同年任《剧本》、《人民文学》编委。
1952年6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专演话剧的国家剧院)成立,万家宝出任院长。同年,他为创作以一个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为主题的剧本《明朗的天》收集素材,
1954年开始创作。
1956年,万家宝获“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剧本、导演、演出一等奖。
1956年4月,万家宝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0年,万家宝与梅阡、于是之合作创作历史剧《卧薪尝胆》(后改名为《胆剑篇》),并就剧中的若干史料问题请教沈从文,沈从文回长信详细叙说战国时期吴越社会各方面的状况,后又对该提出修改意见。
1962年8月,万家宝在北戴河度假期间开始创作《王昭君》。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先后被纠斗、在北京人艺剧团和宿舍看守传达室。
1973年经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过问,万家宝被安排在北京话剧团工作。
1975年,万家宝参加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78年北京话剧团恢复原名“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万家宝再次担任院长。同年8月,为创作《王昭君》去新疆,并完成初稿,载入《人民文学》当年第11期。
1996年12月13日,万家宝在北京逝世。他的三部曲犹如一道丰碑矗立在中国的剧坛上,从而决定了其在中国话剧发展上、特别是话剧文学上的奠基地位。
附_巴金怀念曹禺全文:
“家宝逝世后,我给李玉茹、万方发了个电报:‘请不要悲痛,家宝并没有去,他永远活在观众和读者的心中!’话很平常,不能表达我的痛苦,我想多说一点,可颤抖的手捏不住小小的笔,许许多多的话和着眼泪咽进了肚里。
躺在病床上,我经常想起家宝。六十几年的往事历历在目。
北平三座门大街十四号南屋,故事是从这里开始。靳以把家宝的一部稿子交给我看,那时家宝还是清华大学的一个学生。在南屋客厅旁那间用蓝纸糊壁的阴暗小屋里,我一口气读完了数百页的原稿。一幕人生的大悲剧在我面前展开,我被深深地震动了!就像从前看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一样,剧本抓住了我的灵魂,我为它落了泪。我曾这样描述过我当时的心情:‘不错,我流过泪,但是落泪之后我感到一阵舒畅,而且我还感到一种渴望,一种力量在身内产生了,我想做一件事情,一件帮助人的事情,我想找个机会不自私地献出我的精力。《雷雨》是这样地感动过我。’然而,这却是我从靳以手里接过《雷雨》手稿时所未曾料到的。我由衷佩服家宝,他有大的才华,我马上把我的看法告诉靳以,让他分享我的喜悦。《文季月刊》破例一期全文刊载了《雷雨》,引起广大读者的注意。第二年,我旅居日本,在东京看了由中国留学生演出的《雷雨》,那时候,《雷雨》已经轰动,国内也有剧团把它搬上舞台。我连着看了三天戏,我为家宝高兴。
1936年靳以在上海创刊《文季月刊》,家宝在上面连载四幕剧《日出》,同样引起轰动。1937年靳以又创办《文丛》,家宝发表了《原野》。我和家宝一起在上海看了《原野》的演出,这时,抗战爆发了。家宝在南京教书,我在上海搞文化生活出版社,这以后,我们失去了联系。但是我仍然有机会把他的一本本新作编入《文学丛刊》介绍给读者。
1940年,我从上海到昆明,知道家宝的学校已经迁至江安,我可以去看他了。我在江安待了六天,住在家宝家的小楼里。那地方真清静,晚上七点后街上就一片黑暗。我常常和家宝一起聊天,我们隔了一张写字台对面坐着,谈了许多事情,交出了彼此的心。那时他处在创作旺盛时期,接连写出了《蜕变》、《北京人》,我们谈起正在上海上演的《家》(由吴天改编、上海剧艺社演出),他表示他也想改编。我鼓励他试一试。他有他的‘家’,他有他个人的情感,他完全可以写一部他的《家》。
1942年,在泊在重庆附近的一条江轮上,家宝开始写他的《家》。整整一个夏天,他写出了他所有的爱和痛苦。那些充满激情的优美的台词,是从他心底深处流淌出来的,那里面有他的爱,有他的恨,有他的眼泪,有他的灵魂的呼号。他为自己的真实感情奋斗。我在桂林读完他的手稿,不能不赞叹他的才华,他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我当时就想写封信给他,希望他把心灵中的宝贝都掏出来,可这封信一拖就是很多年,直到1978年,我才把我心里想说的话告诉他。但这时他已经满身创伤,我也伤痕遍体了。
1966年夏天,我们参加了亚非作家北京紧急会议。那时‘文革’已经爆发。一连两个多月,我和家宝在一起工作,我们去唐山,去武汉,去杭州,最后大会在上海闭幕。送走了外宾,我们的心情并没有轻松,家宝马上要回北京参加运动,我也得回机关学习,我们都不清楚等待我们的将是什么。分手时,两人心里都有很多话,可是却没有机会说出来。这之后不久,我们便都进了‘牛棚’。等到我们再见面,已是十二年后了。我失去了萧珊,他失去了方瑞,两个多么善良的人!
在难熬的痛苦的长夜,我也想念过家宝,不知他怎么挨过这段艰难的日子。听说他靠安眠药度日,我很为他担心。我们终于还是挺过来了。相见时没有大悲大喜,几句简简单单的话说尽了千言万语。我们都想向前看,甚至来不及抚平身上的伤痕,就急着把失去的时间追回来。我有不少东西准备写,他也有许多创作计划。当时他已完成了《王昭君》,我希望他把《桥》写完。《桥》是他在抗战胜利前不久写的,只写了两幕,后来他去美国讲学就搁下了。他也打算续写《桥》,以后几次来上海收集材料。那段时候,我们谈得很多。他时常抱怨,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劝他少些顾虑,少开会,少写表态文章,多给后人留一点东西。我至今怀念那些日子:我们两人一起游豫园,走累了便在湖心亭喝茶,到老饭店吃“糟钵头”,我们在北京逛东风市场,买几根棒冰,边走边吃,随心所欲地闲聊。那时我们头上还没有这么多头衔,身边也少有干扰,脚步似乎还算轻松,我们总以为我们还能做许多事情,那感觉就好像是又回到了三十年代北平三座门大街。
但是,我们毕竟老了。被损坏的机体不可能再回复到原貌。眼看着精力一点一点从我们身上消失,病魔又缠住了我们,笔在我们手里一天天重起来,那些美好的计划越来越遥远,最终成了不可触摸的梦。我住进了医院,不久,家宝也离不开医院了。起初我们还有机会住在同一家医院,每天一起在走廊上散步,在病房里倾谈往事。我说话有气无力。他耳朵更加聋了,我用力大声说,他还是听不明白,结果常常是各说各的。但就是这样,我们仍然了解彼此的心。
我的身体越来越差,他的病情也加重了。我去不了北京,也无法来上海,见面成了奢望,我们只能靠通信互相问好。1993年,一些热心的朋友想创造条件让我们在杭州会面,我期待着这次聚会,结果因医生不同意,家宝没能成行。这年的中秋之夜,我在杭州和他通了电话,我清清楚楚地听到他的声音,还是那么响亮,中气十足。我说:‘我们共有一个月亮。’他说:‘我们共吃一个月饼。’这是我最后一次听到他的声音。
我和家宝都在与疾病斗争。我相信我们还有时间。家宝小我六岁,他会活得比我长久。我太自信了。我心里的一些话,本来都可以讲出来,他不能到杭州,我可以争取去北京,可以和他见一面,和他话别。
消息来得太突然。一屋子严肃的面容,让我透不过气。我无法思索,无法开口,大家说了很多安慰的话,可我脑子里却是一片空白。我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前些天北京来的友人还告诉我,家宝健康有好转,他写了发言稿,准备出席第六次文代会的开幕式。仅仅只过了几天!李玉茹在电话里说,家宝走得很安详,是在睡梦中平静地离去的。那么他是真的走了。
十多年前家宝在给我的一封信中,写了这样的话:‘我要死在你的前面,让痛苦留给你…’我想,他把痛苦留给了他的朋友,留给了所有爱他的人,带走了他心灵中的宝贝,他真能走得那样安详吗?” 万 毅:(公元1907~1997年),满族,原名万允和,字倾波;辽宁金县人(今辽宁大连金州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万毅早年曾在大连市钱庄当店员,后在奉天省财政厅当雇员。
1925年春考入东北军陆军军士教导队(队长是张学良)学习,1926年起任副官处少尉副官、沈阳北大营军械官。
1929年考入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九期。1930年毕业。东北易帜,张学良就任陆海空军副总司令,随同去南京,任少校团副、少校营长、中校团副。
1935年任东北军第三旅第七团代团长。不久,被任命为联络参谋。1936年1月起任东北军第一○九师第六二七团中校团长,当时他二十九岁,是东北军中最年轻的团长,同年加入抗日同志会,11月参加革命工作,任第六二七团的抗日青年团荣誉团长,支持和掩护中共党员在该团秘密开展抗日救亡工作。
“西安事变”中,万毅率部向渭南前线开进,准备抵御国民党进攻西安的军队。后因发表“张学良把蒋介石扣留,又亲自送回去,他这个事情做得不对,未免太重义气了”的言论,被缪澄流扣押,1937年2月被反动势力逮捕入狱。
抗日战争爆发后,万毅在1937年10月获释,之后任东北军第五十七军(军长缪澄流)第一一二师第六七二团上校团长,曾参加南京保卫战,全团战没,只身幸免。1938年1月任东北军第一一二师第三三四旅第六六七团上校团长。同年3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特别党员。
1940年初,万毅任东北军第五十七军第一一一师第三三三旅代旅长。同年9月与师长常恩多(是位具有爱国心和十分同情共产党的领导人)发动针对与日寇勾结的第五十七军军长缪澄流的“九二二锄奸运动”,将反共和勾结日寇的军长缪澄流赶出部队。
1941年2月17日,万毅被东北军中的反动分子逮捕,关在鲁苏战区监狱。1942年8月在蒋介石密令处决的前夕,从监禁地逃出,进入滨海抗日民主根据地,找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根据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指示,旋即被派回东北军,组织领导、改造脱离脱离反动派控制的第一一一师官兵,与反共顽固派进行斗争,任新编第一一一师副师长、师长。
1944年10月20日,万毅奉山东军区命令,新编第一一一师改编为八路军滨海支队,任八路军山东军区滨海军区副司令员兼山东军区滨海支队支队长。
1945年6月在中共七大上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此时,他参加中国共产党仅仅几年时间)。同年9月奉命率东北挺进纵队第二支队(由胶东军区特务营和滨海、鲁中军区三个连组成,有一千二百余人,万毅任纵队司令员)进军东北。同年10月至1949年5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山东军区东北挺进纵队司令员(至1946年1月)。11月至1946年1月任中共吉林省工作委员会委员、吉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
1946年1月至7月任中共吉辽省委员会领导成员。1月至8月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吉辽(辽满)军区副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到1945年底,东北挺进纵队发展到一万四千余人,整编为第七纵队)司令员。2月至5月任中共吉辽省委员会辽北分省委员会委员、吉辽(辽满)军区辽北军区司令员。5月至7月任中共吉辽省委员会辽北省分委员会委员。同年7月至1947年5月任中共吉林省委常务委员、吉林军区副司令员。8月~1947年5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东北民主联军直属第一、第二师和东北联军第七纵队部分部队,在吉林敦化地区合编组成,以第七纵队领导机关为其领导机关)司令员(李作鹏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梁兴初任副司令员,周赤萍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1947年5月至12月改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政治委员(名将李天佑出任第一纵队司令员),8月至12月任党委书记。1946年8月至10月任东北各省(市)行政联合办事处行政委员会委员。同年10月至1949年8月任东北行政委员会委员。1948年1月至3月任东北军区暨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政治委员、党委书记。3月至11月任东北野战军第五纵队(辽东军区独立第一、第二、第三师组建)司令员、党委书记。同年11月至1949年3月任东北野战军第四十二军(第五纵队改称)首任军长、党委书记。参加“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攻占四平、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等战役战斗。
1949年4月至12月任第四野战军(同年4月起兼华中军区)特种兵司令员、党委书记。5月至12月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万毅在1950年1月~1951年10月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中南军区特种兵司令部党委书记(至1950年5月)。1950年4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5月至10月任中南军区炮兵司令部司令员、党委书记。1950年10月至1952年7月任中国人民人民解放军炮兵第一副司令员兼东北边防军炮兵主任(至1951年2月),1950年12月至1951年5月任炮兵党委委员。
1950年,万毅率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种兵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司令员,率部参加了第一、二次战役。1951年4月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校校长、党委书记。同月至1952年7月兼任东北军区炮兵司令员、党委书记。1952年8月至1954年9月任中央人民政府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53年9月至1959年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装备计划部部长,1954年4月至1959年9月任部党委书记。
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获得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出席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1958年5月任国防部第五部部长,负责领导特种部队的组建工作。9月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席。参与核试验场的空中勘察选址工作,并向中央军委领导呈送核试验场编制草案获得批准。
1959年4月至11月任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装备计划部部长,5月至11月任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机关党委书记。同年9月庐山会议后因受彭德怀错案株连,被撤销党内外职务(1979年平反)。
1960年4月被迫离开部队,下放陕西劳动,5月起任陕西省基本建设委员会副主任,11月~1966年3月任陕西省林业厅副厅长。
1966年3月起任陕西省农林厅副厅长。
文化大革命中,万毅再次受到迫害,1967年11月~1973年11月被关押6年,患青光眼得不到治疗,1969年左眼失明,1973年11月被释放,右眼视力仅为0.08。1977年10月~1982年任中国人民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顾问。1978年3月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79年11月~1980年11月中国人民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为其平反,恢复名誉。
1982年9月出席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5年9月辞去中顾委委员职务。
1985年7月起按正大军区职待遇。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他还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第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
1997年10月31日,万毅因病在北京逝世。著有《在庐山会议上》。
万振西:(公元1914~今),湖北汉川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0年参加红军,1931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独立团排长,红二军团第四师第十团连指导员、连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三支队营长,冀中军区第九军分区特务团副团长,第三十三团团长,第四十二区队区队长,冀中军区第八军分区第三十五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第二十四团团长,晋察冀军区第七纵队第二十旅副旅长,皖南军区军政干校副校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皖南军区参谋长,安徽省军区副参谋长。1952年入朝作战,任第二十三军参谋长,参加了1953年春季反登陆战役准备。回国后,任浙江省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万海峰:(公元1920~今),河南光山槐店乡万河村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1933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193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勤务员。参加了保卫鄂豫皖苏区的斗争和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初期,任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部警卫员,后入新四军皖南教导总队学习,结业后,先后在新四军江南、苏北指挥部任参谋,1941年6月起,先后任新四军苏中军区第四纵队独立旅第七团第二营营长,泰兴独立团、靖江独立团、如西县独立团、苏中第三军分区独立团副团长,新四军第一师第一旅作战科副科长,第一师第一旅教导大队大队长。先后参加过著名的黄桥决战、苏中反扫荡等重大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中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部作战科科长,第十八师第五四五团副团长,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四军第七十二师第二一六团团长。率部参加了苏中七战七捷、涟水保卫战和莱芜、孟良崮等战役。后又参加了平汉路破击战、豫东、淮海、渡江、解放长山列岛等战役和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四军第七十师参谋长,第七十一师副师长,参加了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四军炮兵室主任,参加指挥了志愿军夏季反击作战,后任志愿军第七十二师师长。回国后,1954年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1959年9月起,先后任第二十四军第七十二师师长,第二十四军副军长、军长,1972年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1975年任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1982年任成都军区政治委员。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共第十三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98年9月离休。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53年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二级国旗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同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
万福麟:(公元1880~1951年),字寿山,吉林长岭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万福麟是行伍出身,原为东北军将领,枪法奇准,作战勇猛。
清朝末年,万福麟投入吴俊升后路巡防营当兵,以勇敢善骑和枪法精准而著称。日后逐年被提升为哨长、管带。1913年,因随吴俊升因平息蒙古叛乱有功,晋升奉天后路巡防营帮统兼马队四营管带。后被袁世凯授予步兵中校。1917年任二十九师一一四团团长。1920年升任五十七旅旅长兼东三省铁路护路军哈满司令。1922年兼任安泰镇守使。
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后,万福麟任新编第十七师师长,不久升任骑兵副军长。后因战胜郭松龄升任第八军军长。
1927年,万福麟投入张学良麾下,成为以张学良为首的奉系新派成员之一。后任东北保安副司令,黑龙江省军务督办,后兼任省长,进入东北军决策层。1932年任总参议,协助张学良整顿六省军务及东北部队入关事宜。1933年任五十三军军长兼华北军第四方面军总指挥参加长城热河抗战。热河失守,张学良引咎辞职。
1935年4月3日晋升二级陆军上将军衔,担任军事委员会北平军分会副主任兼第五十三军军长。
“西安事变”时,张学良密电万福麟,令他率部防中央部队西进,万福麟未执行并通电反对西安事变,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中正提出解决善后问题的甲乙案。甲案是东北军集中陕甘境内;乙案是东北军全部移驻苏、皖两省。万福麟力主执行乙案,导致东北军土崩瓦解。
抗日战争中,万福麟任第一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五十三军军长,在完成武汉保卫战后辞职,担任辽宁省主席、1939年任第二十集团军副总司令,抗战胜利后任民国政府主席东北行辕副主任,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等虚衔。1946年7月27日退役。
1949年逃到香港,后到台湾,担任“总统府”国策顾问、政治咨询委员会委员。
1951年7月15日,万福麟在台中病逝,终年七十二岁。
万小元:(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国防大学后勤教研室副主任。
万九如:(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指挥学院政治部主任。
万学红:(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上海基地副司令员。
万式炯:(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滇黔桂边区绥靖司令部副司令官。
万耀煌:(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第十五军团军团长。
万壑涛:(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整编第九十六军副参谋长。
万又麟:(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十七军第四十八师师长。
万尚俊:(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海军少将,台湾省驻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军事协调组海军小组组长。
万自翔:(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空军少将,台湾省空军官校教育长。
万用霖:(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空军地面警备司令。 跟帖时间 2010-03-08 09:22:1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万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功高槐里;孝著成乡: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名将万脩,字君游,茂陵人。更始时为信都令,光武帝拜为偏将军,从平河北,以功封槐里侯。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孝子万敬儒,庐州人。三世同居,亲丧庐墓,刺血写佛经,断两指辄复生。州改所居曰:“成孝乡”。
功高槐里;节镇巴丘: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茂陵人万脩,更始年间任信都令,与太守、都尉共迎光武帝,拜偏将军,因功封槐里侯,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下联典指三国时期的万彧,以丞相出镇巴丘。
忠实二字;经史一家:上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宁国人万文胜,为人倜傥而有大志,官至福州观察使,总领殿前诸军。理宗以飞白体书写“忠实”二字赏赐他。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浙江鄞县人万泰一家。万泰字履安,明末举人,入清后穿道士服,隐居不仕,与史学家黄宗羲为友,又令儿子从黄宗羲学习。其长子万斯年,设教桃源书院,培养了一批人才;五子万斯选,批驳诸儒著作,著有《白云集》;六子万斯大,为经学家,研习诸经,尤长于《春秋》、“三礼”,著有《学春秋随笔》、《学礼质疑》等;七子万斯备,工书法,精篆刻,著有《深省堂集》;八子万斯同,为史学家,康熙年间被荐博学鸿词,坚决持去,后到北京以平民身份参与修撰《明史》,不要官衔,不受俸禄,前后十九年,成《明史稿》,著有《历代史表》等。
孟门高弟;成孝名乡:上联典指战国时期的齐国人万章,孟子弟子。孟子离开齐国后,在邹、薛绝粮,回来与万章等人序《诗》、《书》,作《孟子》。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庐州人万敬儒,父母去世,守墓八年,刺血写佛经,断指则复生,州官改他所住处为“成孝乡广孝聚”。
2.五言通用联:
七篇流光远;四义播惠长:上联典指战国时期的齐国学者万章,孟子弟子,尝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下联典指蛤代知州万宣,字邦达,当涂人。以举人卒为天太学,选授陈州知州。刚果有为,立四义社学,以教民间子弟,州民德之。
辞官留光彩;拒贿播美名: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史学家万斯同(公元1638~1702年)。字季野。他讲求志节,坚不仕清。康熙间,应邀以布衣参修《明史》五百卷,皆其手定。另有《石园诗文集》等。学者称石园先生。下联典指万斯同在史馆参与修《明史》时,虽然与诸达官贵人打交道,但对于修史的观点、态度,却丝毫不肯屈从人意。明朝有某运饷官于押饷途中遇盗,死于山谷中。此时其孙知清廷正修《明史》,便怀藏白金来贿赂万,请万为其祖父立传,欲附于《忠义传》之后。万执意不为所动,并当场将其人斥逐出去。
3.七言通用联:
学富推荐石园儒;功高御封槐里侯: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史学家万斯同(公元1638~1702年)。字季野。他讲求志节,坚不仕清。康熙间,应邀以布衣参修《明史》五百卷,皆其手定。另有《石园诗文集》等。学者称石园先生。下联典指东汉名将万脩事典。
知己欲倚何水部;吟诗更事谢中书:此联为清朝时期的画家万上遴自撰联。
金闺旧籍联朱鹭;丹桂新香散红泥:此联为清朝时期的学者万经(公元1659~1741年)撰书联。万经字授一。归安人。别字九沙。自幼濡染家学,博通经史性理及金石家言。清康熙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视学黔中。见义常必为。有《分隶偶成》等多种。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此联为清朝时期的学者万经书联。
4.八言以上通用联:
继往开来,阐闲门道脉;安邦戡乱,振云台武功:上联典指战国时期孟子的弟子万章的事典。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名将万修事典。
孟门秉训以来,文教振兴,岂仅名传列国;槐里受封而后,武功赫濯,允宜像绘云台:此联为安徽省黟县际联镇万氏宗祠联。上联典指战国齐国的万章事典。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万脩事典。 跟帖时间 2010-03-08 09:18:4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万氏的字辈排行 -- 山东即墨万氏字辈:“雅春华印茂龙凤永呈祥”。
山东东平万氏字辈:“宗元吉兆祖凤基兆广舒叶顺旭正其大金光朝又起”。
湖南安化万氏字辈:“壬福绍嗣思楚伯勝廷国正添心顺希方长全嘉景象承祖自新必能先经崇逢元民光大理一安邦定永年”。
湖南临澧万氏字辈:“光乃启义方绍先惟念祖”。
四川广汉万氏字辈:“寿华宣庆德”。
贵州天柱、江西新溪万氏字辈:“象兴承祚允弈叶发长祥仁义遗谋远侯封锡命昌文望唐山斗稽懋汉循良锺鼎家声旧笙常倍有光”。
江西南昌万氏字辈:“正亿茂显光士曰启长香”。
万氏一支字辈:“文宗开华永传家义秀长有名德泽世代庆隆昌”。
万氏一支字辈:“大国清正启世德业基宽官贤民自安家和宗绪永”。
万氏一支字辈:“稚淑世嘉兆景国基”。
万氏一支字辈:“忠厚传家远贤良济世常”。 跟帖时间 2010-03-08 09:16:1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万氏的家谱文献 -- 江苏常熟古虞万氏宗谱八卷,(清)万文焯纂修,万文庶等校订,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江苏常熟古虞万氏宗谱八卷,(清)万士奎纂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常熟古虞万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万人广修,万士瑢纂,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江苏吴县洞庭东山万氏宗谱十二卷,(清)万履占等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蔼吉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宁波濠梁万氏宗谱四集十四卷,(清)万表重修,万斯大增修,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辨志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仙居寺前万氏宗谱二卷,(清)万佳年等纂,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临海市博物馆。物馆。
安徽当涂宛陵万氏宗谱二十四卷,末一卷,(民国)万选辑,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安徽泾县泾川万氏宗谱,(明)万世霖重修,程文绣纂,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修,民国年间思诚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黟县万氏宗谱不详,(清)万英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图书馆。
山东即墨万氏族谱二卷,(民国)万辛谨纂,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即墨市博物馆。
湖北新洲万氏宗谱十卷,(民国)万永清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敦厚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徐古镇万岗村。
湖北罗田万氏宗谱五卷,(民国)高旭枢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罗田县档案馆。
湖南长沙万氏三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万氏四修族谱十卷,(民国)万高济等修,万显仪等纂,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潭万氏七修谱六卷,(民国)万尚迈纂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万成堂铅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湖南湘乡万姓重修族谱,著者待考,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四川崇宁万氏宗谱,(民国)万全泽纂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石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中江万氏宗谱三卷,(民国)万德厚、万德彰纂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石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中江万氏宗谱,(民国)万文叶等续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石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简阳万氏族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万殊、万运森纂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万氏族谱四卷,(清)万成纂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滋树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万氏宗谱,(民国)万心麟等纂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万氏宗谱,(民国)万承宗等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万氏族谱,(民国)万殊、万定森纂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4年)石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东安万氏重修宗谱六卷,手绘像四十八幅,坟图十三幅,(民国)徐晏升纂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槐里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万氏族谱十卷,(民国)文忠主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浏阳万氏族谱九卷,首上中下三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扶风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安化小罗万氏家谱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孝里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跟帖时间 2010-03-08 09:13:2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万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扶风郡:周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咸阳市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干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地区。五代时期后汉将其辖地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朝时期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畴(今陕西乾县)。隋、唐两朝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槐里县:汉高祖三年(丁酉,公元前204年)始置。唐朝“安史之乱”爆发后,此地置“兴平军”,因该军平叛安史之乱有功,故于唐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以该军之名命名为兴平县,取“兴旺平安”之意,县名沿袭至今。
2.堂号:
扶风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槐里堂:以望立堂。
隰西堂:明末万寿祺,万历举人。明亡以后,誓不降清。穿着儒士的衣服,戴着和尚帽子,往来吴、楚之间,世称“万道人”。他的书房叫“隰西堂”。他和阎尔梅被人称为“徐州二遗民”。他的著作有《隰西堂集》。
成孝堂:资料有待补充。
滋树堂:资料有待补充。
永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孝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睦堂:资料有待补充。
世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蔼吉堂:资料有待补充。
孝里堂:资料有待补充。
槐里堂:资料有待补充。
万成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厚堂:资料有待补充。
思诚堂:资料有待补充。
辨志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3-08 09:10:4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万氏的迁徙分布 -- 万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八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二百九十五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8%左右。
春秋时期,芮国占据今山西、陕西间地,晋国则占山西一带,故早期万氏当发源于山西、陕西省境,此二省亦为后世万氏支系的主要源头。
汉朝以前,万氏族人有入迁山东者,如战国时期有山东人万章,但两发源地仍为万氏族人主要繁衍生息之地。两汉时期,陕西扶风一带万氏族人枝繁叶茂,遂有郡望——扶风郡。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战火四起,万氏族人有避居南方者,此次南迁,奠定了后世万氏族人盛于南方的基础。另外,北魏迁都洛阳后,随着汉化政策的推行,鲜卑复姓吐万氏改单姓万,并迅速发展壮大,形成又一郡望——河南郡。
唐朝时期,浙江、安徽万氏较盛,时有浙江昆山令万齐融;安徽人万敬儒,三世同居,族人所居之所称“成孝乡广孝聚”。唐代以后,史载万氏名人比比皆是,且多出南方。
宋、元时期,更朝换代频繁,少数民族辽、金、蒙皆想争霸天下,北方时有战争,致使万氏族人举族南迁,南方万氏族人由此陡增,江西、湖北、湖南、天津等地均有万氏族人散居点。据载,宋朝有万顷,出江州(今江西九江);万镇,出平江(今湖南平江);万人杰,出大冶(今湖北大冶);元朝有万邦宁,出宝坻(今天津)。
明、清时期,是历史上万氏族人最盛阶段,四川、江苏、广东、广西亦有万氏族人的足迹。可见,万氏族人已涉足于祖国最南端,遂有清朝万氏族人渡海迁播于更广阔之领域。据此期间史载万氏名人来看,多出江苏、江西一带,则此区诚为万氏族人发展最旺之地。另,明朝万氏作为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陕西、北京等地落籍。
如今,万氏族人尤以江西、江苏、湖北等省多此姓,这三省万氏族人约占全国万氏人口的40%以上。 跟帖时间 2010-03-08 09:07:2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万氏的各支始祖 -- 万 秩:字有典,行二。江西南昌县籍,初公祖讳会奇客福建邵武府,病卒公考讳运屹,时年十四,值岁饥,归未至,而母杜氏道卒,遂止于杉岭西岩。至公之孙伯成昆弟,始回南昌原籍。生明洪武辛亥二月十八日,年六十八卒正统戊九月初四日,葬杉岭西岩。配:柯氏,生明洪武乙卯四月初一日,年七十二卒。正统丙寅十月二十一日葬杉岭西岩傍。子二:长子宗基,次子宗望。
万壬一:原籍江西吉安府太祖县中元进士第,任江南嶶州府太守,明洪武八年乙卯挈弟壬二公来湘卜居十七都小罗段尺塘湾生殁阙,纪葬段中螺丝头良山坤向有墓碑是处离城七十里前罗泷山八面后倚云马一屏河岗发泥溪之源天门树螺絲之表其中田肥土深水秀山环可以饶富足可以蔚人文遂肇我族于斯焉。配:张氏,生殁阙纪葬合夫冢同向。子三:良孙;福孙;文孙。壬二:老谱注,公徙居四川厥后傅闻衍居桃源生殁葬配阙纪。壬三:历居新化斗山嘉庆初钦锡翰林象春系公后嗣生殁葬配阙纪。 跟帖时间 2010-03-08 07:13:4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