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氏来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2-05 22:34:35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19095 跟帖次数 10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之孙安的后代,属于以国名为氏。

传说,远古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有个儿子叫昌意,昌意的长子叫颛顼,继承了帝位;次子叫安,被封于西戎,他到西戎后建立了安息国(古帕提亚帝国,今伊朗),其王族后代皆以国名位姓氏,称安帕提亚氏,以后,两相途远,逐渐失去了联系。

到了汉朝时期,汉武帝刘彻派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抵达安息国以后,中国与安息国又开始有了往来。

安息国王传位到太子安清时,他不愿当国王而向往佛学,想当僧人,于是就将王位让给叔父,自己出家为僧。

东汉桓帝刘志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安清回到祖籍河南洛阳宣传佛教,随后便定居了下来。

安清一生除了宣传佛教,还专门从事佛经翻译,在以后的二十年中,安清共译佛典九十五部、一百十五卷,为中国早期的佛学传入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编译的经典《修行道地经》共三十五种四十一卷,现存二十二种二十六卷,皆属小乘经系列。

在安清的后裔子孙、以及当时随同太子安清一同入汉的侍从随员们,皆以原国名的汉译名称为姓氏,称安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安氏正宗。

有相当一部分安氏族人多尊奉安清为得姓始祖。

实际上,安息国(Arsacids),西方史学家称作“帕提亚”,是伊朗高原的古代国家,中国史籍称“安息”、“安息国”;在公元224年被阿尔达希尔波斯萨珊王国代替。

古安息国的疆域最大时,北至里海,南至波斯湾,东接大夏、古印度,西至幼发拉底河即今伊朗、伊拉克、亚美尼亚全境,土耳其、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的部分。作为国家存在的时间约为公元前248年~公元224年(秦庄襄王嬴异人二年~曹魏文帝曹丕黄初五年);其王城的希腊语为Hecatompylos,在史籍《汉书》中称为“番兜”,在史籍《后汉书》中则称为“和椟”。

帕提亚,为取英语Parthia之名的现代汉语音译,而Parthia之名源自波斯游牧民族之帕尔尼部落名(Parni)。帕提亚人属于白匈奴民族的一支,两汉王朝则取其开国者Arsacids的汉语音译作为国名,曾称作“安息兹”、“安息德斯”,后简称“安息”。

今有学者认为,安息,是秦、汉之际起源于塞北地区的大月氏族人的分支,史称白匈奴,后向西迁徙,留居于伊朗高原。而大月氏族人的主体在西汉初期被匈奴逼迫,越过阿尔泰山西迁至位于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善河流域(那密水,即粟特)生息,其族的政治中心在大支(今阿富汗)。

在南北朝时期,白匈奴民族曾与大漠南的北魏政权争雄,并与柔然民族相结,广泛活动于阿尔泰山脉以西的地方,后从索格底亚那越过地水,侵略当时处于衰落中的贵霜王国,并将波斯王朝击败,扩展其势力于整个波斯湾,逼使波斯王称臣纳贡。

从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打通丝绸之路开始,古安息国就一直与两汉王朝关系密切,其境为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民族以安息回马箭而著称。

这里告诉大家一个小知识:

豆科巢菜属植物——蚕豆,相传为西汉张骞自西域引入,实际上是东汉朝时期安息王子安清从伊朗高原带入中国的植物种类,因此,在古汉语中,蚕豆就被称作“番豆”。

蚕豆在中国广泛种植以后,又有了多种称谓,如:胡豆、南豆、马齿豆、竖豆、仙豆、寒豆、湾豆,罗泛豆、夏豆、佛豆等,由于食用多了会促进肠道蠕动,是疏导下焦,通气理肠的一味中药,因此民间又称其为“放屁豆、屁豆”。

至今,保留有大量古汉语发音的福建闽南、闽西北、粤北地区,人们仍旧称蚕豆为“番豆”,闽南语读音作fān-tiù,粤语读音作pān-tiù。这也是史籍《汉书》中称其王城为“番兜”的原因。

目前,中国是蚕豆的重要生产国之一,产量居世界第一,年产总量为二十五亿公斤以上。



第二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安迟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吐谷浑部中有安迟氏族,后被鲜卑拓拔部所吞并。

北魏王朝建立后,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在迁都洛阳后实施全面汉化改革措施,将其改为汉姓安氏,其后代多称安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昭武九姓,出自唐朝时期昭武九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唐朝时期有外邦“昭武九姓”,以原国名“安国”为氏留居中原,并逐渐融合到汉族之中,后省文简化为安氏。

在唐朝时期“安史之乱”中的祸首安禄山,原为康氏,是“昭武九姓”中康国人的后裔,后随继父姓冒姓为安氏,其后代遂以安为姓氏,称安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奚族,出自唐朝时期奚族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唐朝时期,有回鹘民族、奚族人,之中有人以“安”为汉姓留居中原地区,并逐渐融合到汉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唐朝时期由西域阿拉伯地区来中国传播伊斯兰教的嘎宛思,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安氏是中国回族的古老姓氏之一,为回族著姓。

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时期,有从西域阿拉伯地区来中国传播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嘎宛思,后留居中原,因其名首音与王、安、万音相谐,故其后裔子孙便依汉俗改为汉姓王氏、安氏、万氏。

另外,安息国人(今伊朗)安腓汗之子安附国,于唐贞观初年(公元627年)率部族五千余人来华定居,被唐太宗安置在维州(今四川茂县),后被授封左右卫大将军、定襄郡公,其子孙后代皆以原国名之谐音汉字称汉姓为安氏。

明朝时期来中国的苏禄国(今菲律宾苏禄岛)东王巴都噶·叭喀刺的第三子巴都噶·安都鲁,其后裔融入回族后,也取汉姓为安氏,现其家族主要在山东德州、天津两地繁衍。



第六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朝初期蒙古诸部,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

明朝时期,有前元朝蒙古族人孟格、达色等族人归附大明政府,其后皆被明太祖朱元璋赐汉姓为安氏,意为“安分守己”,其后代子孙以汉姓安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彝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明、清两朝时期,在西南地区生息的彝族中有沙玛氏、村密氏、吉巴氏等众多部落,后在中央王朝政府推行的改土归流运动中,均流改汉姓为安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八个渊源: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黑龙江志稿·氏族志》记载:

达斡尔族阿尔丹氏,世居黑龙江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rdan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达斡尔族阿尔丹氏多改汉姓为安氏。



第九个渊源: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锡伯族安佳氏,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锡伯族,世居普塞屯村(今辽宁大连庄河)。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ngiya Hala。

清朝中叶以后,锡伯族、满族安佳氏多改汉姓为安氏。



第十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钦定八旗通志·烈女传》中记载:

⑴.满族额勒赫氏,满语为Elhe Hala,汉义“平安、康泰”,世居绥分(今黑龙江东宁)、爱珲(今黑龙江黑河爱珲)、黑龙江沿岸等地。后改汉字单姓为安氏。蒙古族族中原有阿尔丹氏、德力根氏、安帐氏等,化为满族姓氏后,其后均改汉字单姓为安氏。

⑵.满族昂刚氏,亦称昂冈氏,满语为Aangang Hala,为满族脱谱姓氏之一,世居乌兰塔塔尔(今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一带(今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安氏,少数为汉姓刚氏、冈氏。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外夷,出自清朝时期沙俄侵略军俄罗斯族、哥萨克族战俘,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从公元十七世纪中叶起,沙俄殖民者先后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长达数十年之久,入侵范围遍及黑龙江的上、中、下游。

沙俄侵略者在黑龙江两岸强筑城寨村屯,抢劫村庄,勒索毛皮,捕捉人质,奸淫妇女,虐杀居民,策动当地头人归顺沙皇俄国。中国政府多次向沙俄提出抗议,要求停止对中国东北边疆的侵略并引渡逃人,沙俄根本不予置理。

为了保境安民,康熙大帝爱新觉罗·玄烨在平定了“三藩之乱”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国东北边防的措施。

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沙俄侵略军又屡次下窜黑龙江中下游进行强扰。

鉴于雅克萨已经成为沙俄侵略黑龙江流域的前哨阵地,康熙大帝遂于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农历1月谕令都统栋鄂·彭春、副都统郎谈、札萨克·班达尔沙、黑龙江将军富察·萨布素,统兵由水陆两路进取被沙俄侵占的雅克萨城。经两次战斗,沙俄侵略军残败,沉重打击了沙俄的侵略气焰,迫使沙皇政府“乞撤雅克萨之围”,并派戈洛文为大使,前来中国举行边界谈判。农历11月,满清政府为表示谈判诚意,宣布无条件停火,停止攻城。

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农历7月8日,中国政府使臣赫舍里·索额图和俄国使臣戈洛文(Golovin.Fyodor Alekseyevich.Count)在尼布楚开始谈判。在谈判过程中,戈洛文先后提出两国“以黑龙江至海为界”、“以牛满河或精奇里江为界”和“以雅克萨为界”等三个侵略性方案,均被赫舍里·索额图严辞拒绝。经过半个多月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于康熙农历7月24日正式签订了著名的《尼布楚议界条约》。

《尼布楚议界条约》条约有满文、俄文、拉丁文三种文本,签字后即行互换。

《尼布楚议界条约》共分六款,其中有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的规定是:两国以流入黑龙江之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为界,再由格尔必齐河发源处沿外兴安岭“直达于海,亦为两国之界”。唯乌第河与外兴安岭之间的地方暂行存放待议(第一款)。条约还规定:“俄人在亚(雅)克萨所建城障,应即尽行除毁。俄民之居此者,应悉带其物用,尽数迁入俄境”(第二款)。条约还就两国互不收纳逋逃、居民不得擅自越界、贸易互市等事宜作了具体规定。

在《尼布楚议界条约》中,明确规定了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是中国的领土。俄国事实上承认侵略中国黑龙江地区为非法,并将其侵占的一部分领土交还中国。与此同时,俄国通过条约将中国让予的贝加尔湖以东尼布楚一举纳入它的版图,将乌第河与外兴安岭之间的地方划为待议地区,并获得重大的通商利益。

《尼布楚议界条约》是一个平等的条约,是双方经过平等谈判、中国政府作了让步的结果。《尼布楚议界条约》的订立为中俄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奠定了基础,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使中国东北边疆获得了比较长久的安宁。

在《尼布楚议界条约》谈判期间,被清军俘获的俄罗斯族、哥萨克族战俘皆未开释,六百余俄军战俘士兵扣留在黑龙江,另一部分有官职的俄军战俘被清军押解到北京。

关于该佐领的形成,清朝官修史书记载:“第四参领第十七佐领,系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将尼布绰(尼布楚)地方取来鄂罗斯三十一人及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来归之鄂罗斯伍朗各里、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来归之鄂罗斯伊番等二十五人编为半个佐领,即以伍朗各里管理。后二次又取来鄂罗斯七十人,遂编为第四参领第十七正佐领。”

对于俄罗斯战俘,康熙大帝一再谕命给予宽大,妥善安置,并赏给衣帽,授予官职:“宜番,授给骁骑校;鄂噶番、席图颁、机里郭礼(吉礼过里)、鄂佛那西、马克西木,俱授七品官。伍朗各里身为佐领长官(亦称佐领),官居四品。”驻于北京城东直门内胡家圈胡同,还为他们专门设立了一所东正教教堂即“圣尼古拉教堂”(罗刹庙、北馆)。

当然,康熙大帝优待俄罗斯降人,也并非简单的宽大为怀,在很大程度上是着眼于黑龙江流域对俄作战的需要。事实上,这些俄罗斯人在编入满州八旗后,其中的一部分很快又被送往黑龙江的前线。在前线,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侦察敌情和招降。如骁骑校宜番,先曾招降俄罗斯,后受命进入雅克萨城侦察敌情。他们在阵地前向自己的同胞喊话,号召他们投降博格达汗(即康熙大帝)。

这种攻心战在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的“第二次雅克萨之战”中取得了奇效。正是在他们的招降下,固守雅克萨城的哥萨克兵最终决定放下武器:阿尔巴津人看到敌营中已有自己的同伴,又看到对方兵力雄厚,所以非常害怕,此时如不自动投降,就会遭到必然覆灭的下场;而且他们还设想,如不抵抗就投降,也许会得到中国皇帝的赦免。于是他们便听从了叛变投敌者的话,他们把自己的全部武器都集中起来,运至指定的地点。副都统郎谈在收缴了武器以后,即下令烧毁了雅克萨城。“俄罗斯旗人”不仅参加了第二次雅克萨之战,而且在关键时刻立有殊功。

这些俄罗斯“旗人”,后来由康熙大帝赐其姓氏皆为安氏,意为“安卫大清”,押留中国,禁止返俄。这批战俘人数为一百二十九人,其后代遂以安为氏,后逐渐融入汉族、满族,世代相传至今。

若干年后,当一位俄国使节来到北京时,有些俄罗斯“旗人”曾要求把他们带回俄国,但这位使节给他们的答复却很干脆:“把你们带回俄国?除非是要把你们当作叛国者押赴边界绞死,才能把你们的尸体带回俄国去!”

在俄国史籍中,这些俄罗斯“旗人”一般皆被称为“阿尔巴津人”(俄罗斯哥萨克),但在某些特定场合,他们统一被称为“逃人、叛徒、叛变投敌者”或者“俄奸”。



得姓始祖:安清、安禄山、嘎宛思、巴都噶·叭喀刺、巴都噶·安都鲁。 [ 本帖最后由 lxyi 于 2010-2-25 15:26 编辑 ]

[安氏] -- 建筑名:安氏祠堂

年代:清代(公元1720年)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估衣街施医局胡同2号

类别:古建筑

“安氏祠堂”始建于1720年,距今已有285年的历史,赶大营的先导安文忠即在此出生、成长。该建筑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改建家祠,后几易其主。2001年辟为安氏祠堂,被西青区政府批准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对该建筑进行了大规模修复,2003年9月28日成立杨柳青年画馆,正式对外开放。

安氏祠堂座北朝南,由两进四合院组成,建筑面积630平方米,均为青石高台,磨砖对缝,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

门前的南运河,川流而过,河上舟船穿梭,两岸杨柳飘曳,田园似锦。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形成了本地区特有的地域民俗文化。

跟帖时间 2010-10-12 23:48:5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poweruser

天津杨柳青“安氏祠堂” -- 安氏祠堂位于西青区估衣街,为重点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安氏为杨柳青旧时“八大家”之一, 清光绪年间在新疆经商致富。该家祠中间有穿堂,将整座建筑分为南北两个院落,布局相同,皆为四合院式,面廓五间,东西厢房,抬梁式,硬山人字脊,采用传统的青砖墙面、小青瓦屋面,门窗等采用民间木雕工艺,做工精美,为典型的天津合院民居风格。

跟帖时间 2010-10-12 23:44:0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poweruser

安氏的字辈排行 -- 山东日照、青岛安氏字辈:“贤才培茂郁乃可宏丰宝熙亮传在百纵(从)述作中继肇利久清建以常基增尔元贞效金慎言修其箴铭光华克昭美丽正廷象举贰全延善敦荣德泽普耀景庆升平有志加益兴起功成”。

山东青岛安氏字辈:“佰仲周长增金鸡华立相春夏秋来冬月为茂玉丰”。

山东阳谷安氏字辈:“景秀恩宪广兴佳兆子常”。

山东新泰安氏字辈:“忠厚传家远耕读续世常仁义礼志信温良公俭让君臣智勇强文武其全贺福禄祯祥禧伯仲叔季宗”。

山东枣庄安氏字辈:“培学(长)德修(朝)传(晋)家兆增志保平康”。

山东莒县安氏字辈:“月为茂玉丰(贵)伯仲久常增金启”。

贵州六枝安氏字辈:“定启金德明常勇”。

贵州桐梓安氏字辈:“崇单如太世怀德金正国水志大仁豫仕肇…世绍宗定永家庭干克邦”。

四川西昌安氏字辈:“崇单如太世怀德金正国水志大仁豫仕肇”。

四川阆中安氏字辈:“师正天德永中开万世贤祥龙必起应名廷中三元”。

河北清河安氏字辈:“东长风秀西成有旺百年树人”。

河北河间安氏字辈:“国洪丰显宝贵”。

湖南邵东、怀化安氏字辈:“天佐文明永志思大朝廷继应长春士学能治邦国宗光耀荣承良傅元祖德万代网纪定忠孝惟作则节义效先贤福寿康宁悦彝训昌盛典乾坤辉伟业玉金钦翊瑞高仪通锦泽广浩丽秀绵正衍显英杰”。

江苏丰县安氏字辈:“其赵槐映继利方在允时文意孝忠良井德显代自”。

山西安邑安氏字辈:“行居洪大应天维知新崇礼厚德信文学忠孝顺能”。

重庆南川安氏字辈:

民主支派:“朝启升文尔其自显宗杨应佐忠良国永振万民邦”;

大铺支派:“天顶修仁爵礼义传万世”;

大观支派:“友应天榜明光万国大启仁文昌荣世德”;

大有支派:“友应天榜明光万国文华盛治世代忠良”;

统一续派:“孝友承祖宪诗礼化子方仁信昭敬慕义和兆荣昌怀才尚济庶学道雅超常世代守训典立名远流芳”。

甘肃靖远安氏字辈:“文维如单成国清宗”。

辽宁大连安氏字辈:“吉善之家庆有余”。

安徽合肥安氏字辈:“兴学会增连庆修元”。

河南新乡安氏字辈:“瑞永希文继佩”。

安氏一支字辈:“永怀道兴大世贤邦国光积善传家远福禄自天开”。

安氏一支字辈:“茂玉丰伯忠祖(常)征金启化立详”。

安氏一支字辈:“为君贤明礼让为臣仁义忠良盛兴博学好古修来我辈荣昌”。

跟帖时间 2010-02-25 15:46:0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安氏的各支始祖 -- 安 寿:字厚卿,宋进士第,调蔡州亲察推官,至太常丞,秘阁校理检正中书,修起居,宋元丰初年出使高丽,加左谏议大夫,迁龙图阁直学士,改户部尚书,宋元丰六年同知枢密院,宋元祐二年进知院事,拜亲文殿大学士,授光禄大夫,传戴宋史,元祐黨人碑,名列政大臣,挥麈前録称公,在政府父尚康宁,且具庆焉,宋史载父曰华封光禄大夫,年九十余岁,子扶,给事中,殉靖康难。是为江苏安氏始祖。

安天乐:元至汉元年辛酉二月十二日午时生,世系本源江西省吉安府太和县吉水版籍鹅劲大丘,于明洪武初年来宾庆邵邑,旦落南门数年,转住城东关外张家冲,殁葬张家冲。元妣,袁氏,系守后哉门袁宦官之女,興扈陳三姐妹,生歿佚葬張家冲。继妣,何氏,生殁佚葬张家冲。三妣,段氏,生殁佚,葬张家冲。生子五:佐;伟;亿;任;伯。是为贵州安氏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2-25 15:28:3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安禄山——外憨内奸 -- 安禄山本姓康,名轧荦山,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胡人。后因其生父早逝,做女巫的母亲阿史德氏改嫁突厥番官安延偃,而改姓安,名禄山。
  安禄山随其母到突厥部落不久,该部落发生内讧,部众四散逃生。安禄山与其继父哥哥的儿子安恩顺一起逃到幽州(今北京城西南),先经营小买卖,很快就当上了负责维持市场治安管理的互市牙郎。任互市牙郎期间,安禄山既善于处理各种纠纷,又敢于同当时恶少争斗,因此不久就以勇敢善斗闻名于幽州。为谋求政治上的发展,安禄山投军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帐下,被任命为捉生将。
  在任捉生将期间,安禄山经常带领轻骑兵袭击与唐王朝为敌的契丹人。因为他经常趁着契丹人不防备,发动突然袭击,所以常立大功。又加他为人狡诈,善于揣度人心,所以很受张守珪的青睐,甚至被张守珪收为义子、干儿。因此,他也不断得到提升。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三月,已担任了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的安禄山奉张守珪之令进攻反叛唐王朝的奚契丹族人。由于安禄山自视勇猛无敌,根本不把敌手放在眼中,就率领部众数百人贸然追击,结果中了奚契丹人的埋伏,被打得全军覆没,只身单骑逃回幽州。张守珪依军法要处斩安禄山。安禄山显得满不在乎,临行刑时却大声喊叫:"张公您不是要灭契丹人吗?为何契丹未灭,却要先杀壮士!"张守珪爱惜他是个人才,想饶他不死。
  于是就写了一纸呈文,派人将安禄山押往首都长安城,交朝廷处置。当时担任右丞相的张九龄看了呈文后,批复说:"昔日司马穰苴为严明军纪,不惜杀掉备受齐景公宠爱的监军庄贾;孙武为严明军纪,也曾杀了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妃子;若张守珪要严明军纪,使部属统一行动,就不该免安禄山的死罪。"但唐玄宗看了张守珪的呈文后,却认为安禄山是个少有的人才,应该赦免,让他带罪立功。张九龄坚持说:"安禄山违反军纪,丧师失地,影响恶劣,不杀不足以严明军纪。再说我看安禄山的面相有反相,如果现在不杀他,必然会遗害无穷,追悔莫及。"但唐玄宗却说:"您不要自认为是西晋的王导,像他认为石勒有反相一样,可以准确地推断安禄山久后必反,最终陷害忠良,给朝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于是下诏赦安禄山不死,但罢去其所兼各职,暂且带兵打仗,立功赎罪。这样一来,安禄山虽然暂时丢了官,却在最高统治者唐玄宗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朝野中也成为闻名人物,为其日后的飞黄腾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安禄山回到幽州军营,张守珪对他更加另眼看待,不但给他创造了各种立功赎罪的机会,而且让他负责接待朝廷派往幽州的各方面人员。生性圆滑的安禄山使出浑身解数曲意巴结、贿赂各方面的人。因此,时过不久,安禄山就赢得朝廷各方面的一片赞誉之声。张守珪也乘机保荐他担任平卢兵马使。开元二十九年(741),平卢兵马使安禄山进驻营州(今辽守朝阳),朝廷御史中丞张利贞以河北采访使的身份来到营州,安禄山对他百般逢迎,想方设法进行贿赂,使张利贞感到心满意足。张利贞回京,在玄宗面前对安禄山交口称赞,玄宗本来就喜欢安禄山,今见中丞保举,于是擢升安禄山为平卢军使,兼营州都督。不久,张守珪因患背痈病死。平卢由幽州节度使管辖内分出,需另立节度使。此时,不学无术的奸相李林甫专权,李林甫为巩固相位,最忌文学之士,尤其极力排挤那些文武兼备的儒将。他以为安禄山胸无点墨,不过是一介武夫,可以为用。因此就在唐玄宗面前夸赞、保荐安禄山。于是天宝元年(742),安禄山被任命为执政一方的边关大帅-平卢节度使。
  天宝二年(743),安禄山入朝谢恩,玄宗对其恩宠无比。安禄山乘机显得受宠若惊,大开眼界,问这摸那,玄宗一面笑答,一面调侃逗弄,而安禄山愈显幽默、质朴。他还乘机启奏玄宗说:"去年秋天营州蝗虫蚕食禾苗,臣焚香祝告天神云'我如果心术不正,事奉国君不忠,愿意让蝗虫吃掉我的心。如果我的行为没有违背我向神祗发的誓言,就让蝗虫立即散去。'我的话音刚落,就有一群鸟从北边飞来啄食蝗虫,蝗虫马上全部飞走。由此可见,天神也认为我对皇上忠贞不二。"玄宗听了安禄山的这番表白甚为高兴。于是天宝三年(744),在李林甫等人的推荐下,安禄山又兼任了范阳节度使。
  一身兼任乎卢、范阳节度使的安禄山执掌大权,野心更加膨胀。为了邀功固宠,他屡次出兵侵掠奚契丹,奚契丹首领纷纷杀唐朝公主,与唐王朝断绝和亲。安禄山碰好打败一些奚契丹部落,打了几次胜仗之后,愈为得意。天宝六年(747),安禄山再次入朝谒见玄宗。伏地奏道:"臣生长蕃戎,仰蒙皇上恩典,得极宠荣,自愧愚蠢,无法胜任,只有以身许国,报答浩浩皇恩。"玄宗慰勉他说:"卿能以身报国,这是朝廷的福气,我还能说什么呢?"言毕,玄宗指着一旁的太子,让安禄山上前参拜。而安禄山只是轻描淡写地"哦哦"了两声,并不向前参拜。殿前侍监厉声道:"安禄山斗胆!见了殿下,为何不拜?"安禄山却装糊涂地问玄宗:"殿下是什么?"玄宗以为他真不懂,笑着说:"禄山,殿下就是皇太子。"安禄山还装作不懂说:"臣不懂朝廷礼节,皇太子是个什么官儿?"玄宗说:"朕百年之后,当将帝位托付于他,所以叫做皇太子。"安禄山这才假做歉意地说:"愚臣只知有陛下,不知有皇太子,真是罪该万死!"说着,还用手故意打了自己的脑袋几下,然后随随便便地向太子拜了几拜。唐玄宗不明白安禄山奸诈,反而称赞他诚朴可爱,对他的"只知有陛下"感到十分顺耳。
  一天,安禄山向玄宗献上一笼鹦鹉。玄宗问:"这只鹦鹉从何而来?为何要献给我?"安禄山就骗说:"臣前次征讨奚契丹,路经北平,梦见先朝大臣李靖、李绩,向臣求食。臣想着他们曾为圣朝开疆拓土,劳苦功高,就向他们设祭献食。忽然,这只鹦鹉从空中飞来,站在祭坛上长鸣不飞。臣以为它是只吉祥鸟,就造了这个金笼子来喂养它。经过一年的喂养,驯化,它如今稍有薄技,臣因此才敢把它呈献给陛下。"唐玄宗听了这话,半信半疑,瞅了瞅笼中的鹦鹉顺口说:"御苑中虽然也养了一批鹦鹉,但都比不上这只高洁。"
  "谢万岁恩奖!"原来,安禄山先教了一些让这只鹦鹉赞美皇上、贵妃的话,所以这时鹦鹉又高叫:"万岁,万岁,万万岁!"
  玄宗听到此声,马上非常高兴,对左右侍臣说:"贵妃素爱鹦鹉,可宣她出来,一同玩赏。"左右领旨而去,一会儿里面环佩叮当,鹦鹉闻声又叫道:"娘娘来了,妃子娘娘来了!"玄宗看着鹦鹉出神,安禄山的目光却转向那叮当作声处。不一会儿,只见许多宫女,众星捧月般地簇拥着一个天仙般的美人,姗姗而来。那丽人刚刚步出珠帘,却又故意退后几步,似作回避状。直至玄宗召唤:"爱妃,安大夫不是外人,你出来吧!勿需回避。"杨贵妃才轻移莲步,缓缓步出珠帘。与此同时,安禄山也装腔作势地向玄宗叩头,请求退避,玄宗让他留下,他才拱手肃立在殿阶之下。
  贵妃见了玄宗,上前施礼,玄宗就指着鹦鹉说:"此鸟乃安卿所献,爱妃以为如何?"贵妃仔细地看了一番鹦鹉,便说:"鹦鹉并不罕见,只是白鹦比较难得,便何况它又熟习人言呢!"玄宗说:"爱妃既然喜爱这只鹦鹉,你就把它收养在宫中吧!"杨贵妃甚为高兴,立即让一名随侍宫女,收去养着。一面又问玄宗:"安卿在哪?"唐玄宗当即命禄山拜见贵妃。禄山下拜,贵妃还礼之后,玄宗又说:"安卿镇守边疆,屡立战功,近口入朝,朕念他辛劳,爱他忠诚,特地让他留在京城休养几月。"杨贵妃随口说道:"我常听李林甫与您说,如今天下太平无事,既是太平无事,义何妨留他在京呆一二年呢。"玄宗听了点头称是,安禄山见了心下暗笑,激动不已。当晚,唐玄宗就命高力士设宴于勤政楼,召集诸杨及亲信大臣侍宴。
  当群臣毕集,盛筵排好之时,玄宗与杨贵妃携手并肩,登临勤政楼。安禄山紧跟其后,只觉香风阵阵,扑鼻而来。上了楼,玄宗一面传召杨銛、杨錡、及杨贵妃的三个姐姐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登楼,其余百官分坐楼下,一面让内侍在御座东间,设一道金鸡嶂(屏),中间放置一榻,榻上陈列酒肴。安禄山正在犹豫,不知自己应该坐到哪里时,诸杨陆续登楼,与玄宗、贵妃合坐一席。安禄山左顾右盼,正想下楼,忽听玄宗召唤:"禄山,来,你坐金鸡嶂内。"安禄山感到难以置信,他受宠若惊,连忙谢恩就座。接着,珠帘高卷,开始宴饮。
  正当安禄山激动不已,心旷神怡,心跳不止之际,蓦听楼上响起一片悠扬的音乐。只见贵妃和三个姐姐,各执管笛、琵琶等乐器,吹拉弹唱,奏出一片清音悦耳之声。安禄山忘乎所以,不由得起身离座,走到御席前启奏道:"皇上,臣愚不识音律,但觉悠扬悦耳,真是盛世元音,奇.妙无比!然而,有乐不可无舞。臣乃胡人,胡旋舞乃臣所长,今愿在筵前献丑。"
  玄宗笑着说:"你如此肥胖,也能跳胡旋舞么?"
  "献丑!"安禄山说着,就挪动脚步,随着乐声盘旋起来。起初,还觉得他有点笨拙,但接着看下去,只见他腾挪旋转,活跃得如同走马灯一般,以至玄宗等人看不清他的面目,只见一个大肚皮,辘轳圆转,灵活自如!大概转了百十回次,随着乐声的停止,安禄山也就站定了身子。只见他口不喘息,面不改容,恭敬地向着玄宗行礼。唐玄宗不住口地称赞,并指着他的大肚皮笑着说:"你腹中装的是什么东西,如此庞大,跳起舞来却又显得轻盈无比?"安禄山随口笑着说:"没有其它东西,只有一颗忠于陛下您的赤心。"玄宗听后更是无比喜悦。
  宴罢,玄宗就令杨銛、杨錡,与安禄山结为异姓兄弟。按年庚排列,禄山年小,便呼二杨为兄。杨氏姐妹此时也都围过来助兴。号国夫人插话说:"男称兄弟,女的就是兄妹了。我们也要行个新礼。"于是,杨氏三姐妹就与安禄山结为姐弟或兄妹。

  百官与诸杨打道回府后,唐玄宗单独邀请安禄山入宫,相与叙谈。玄宗谈到头脑发热之时,竟呼安禄山为"禄儿"。安禄山眼珠子一转,不向"父皇"谢恩,反而一下扑倒在杨贵妃的石榴裙下,拜了几拜,朗声呼道:"臣儿禄山,愿母妃娘娘千岁!"玄宗先是惊异,继尔笑责他说:"禄儿,你又把礼节搞错了。天下岂有先母后父之理?"禄山却转过肥胖的身体对玄宗说:"咱胡俗不知礼义,向来先母后父,臣只晓得胡族习惯,就忘却了天朝礼仪,真是该死该死!"唐玄宗不但不怪安禄山,反而笑着对杨贵妃说:"由此可见他朴质可爱。"杨贵妃见胡儿禄山如此乖巧,自是兴奋异常,就经常与玄宗谈论安禄山的可爱、可笑。甚至建议,为使安禄山成为唐朝永保天下太平的边疆"长城",应对他越格赏赐、加封。
  天宝七年(748)元月,唐玄宗赏赐安禄山铁券。天宝九年(750)五月,唐玄宗又赐封安禄山为东平郡王。从此开了唐王朝将帅封王的先河。实际上,安禄山又何止开了唐王朝将帅封王之先例。就连胡人任将帅、领节度使,进而兼领节度使等,皆由禄山开始。
  唐王朝建立之初,实行强干、弱枝,强本弱末的统御朝臣、将帅策略。选用忠诚厚道的名臣坐镇边关,以防拥兵自重,而且规定,朝臣不得久任某一边关大帅,更不准在朝为臣者遥领边关大帅,或此一边关大帅兼任彼一边关大帅。那些在任边关大帅期间立了战功,且享有较高声誉的大臣都可入朝担任宰相。至于少数民族将领,像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等,既具备统兵用将的才能,又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谋略,还为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人,也不能独当一面担任边关大帅,而必须由朝廷派一个汉族大臣做大帅,让他们当副手,以此来防范少数民族将领循东晋五胡十六国之先例,另立江山。等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李隆基意欲征服边疆各少数民族部落,为使边关大帅了解情况,形成强有力的征讨军事集团,连续十余年都不调换边关大帅,并让皇子、宰相等遥领边关军队。等到奸相李林甫揽政时,为巩固相位,杜绝像王忠嗣一类的文武兼备的边关大帅入朝为相,夺去己宠,就向唐玄宗奏称:"朝廷任用文职官员担任边关大帅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这些文职大臣都害怕打仗,遇到战争往往不能冲锋陷阵、身先士卒,所以屡屡丧失战机,给国家征服边疆各少数部族的事业造成很大损失。不如任命少数民族将领担任边关大帅,因为他们既熟习边疆其它少数部族的生活、战斗习俗,又勇猛善战,可以使朝廷及早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李林甫还有一个未说出口,但对他来说又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他一向就认为:少数民族将领虽然勇猛善战,能立下诸多战功,但因他们绝大多数人目不识丁,"既不知书,又不达理",即使功劳比天大,也不可能入朝做宰相。这样一来,自己的相位就可固若磐石。好大喜功的唐玄宗听了李林甫这一番"高论",认为言之有理。就打算放手任用少数民族将领担任边关大帅。唐玄宗作出这一决定时,安禄山刚刚才被任命为平卢兵马使。
  然而作平卢兵马使的安禄山就深知:"朝中有人好做官!"是官场颠扑不破的至理名言。所以,他刚一上任,就任命其心腹部将刘骆谷常驻京城长安。负责窥探侦察朝廷的一举一动。并及时地将朝廷的各种动态飞马通报安禄山。李林甫的这一奏本与唐玄宗准备起用少数民族将领担任边关大帅这一重大举动,当然也很快被通报给了安禄山。安禄山得知这一情况后,喜出望外,一面加紧贿赂张利贞等出巡幽州的朝廷命官,一面马不停蹄,日夜兼程地给唐玄宗和李林甫进献战俘、各类杂畜、各色珍禽异兽、珍珠宝物。并及时入朝向玄宗表白自己的忠贞不二:向李林甫倾诉自己的只愿作宰相的骁将,不敢想给宰相捧书、献墨的心声。因此进一步使唐玄宗感到称心,李林甫觉得放心。这样,天宝元年(742),他被任命为胡族边关大帅-平卢节度使。并平步青云,直至被赐铁券、封王爵,完满地勾画出了一副胡儿发迹史。
  纵观安禄山的起家,我们可以发现:这既与安禄山本人善于逢场作戏,外表给人一种戆直、诚朴的印象,内心却怀有阴险奸诈,具备了历史上几乎所有的阴谋家的基本条件有关;又与奸相李林甫的自私、狭隘、嫉贤妒能分不开;更与唐玄宗李隆基的好大喜功,偏听偏信直接相关。正如我们通常所说: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一样,我们能够毫不夸张地说:是时势造就了安禄山这样的阴谋家,同时安禄山这样的阴谋家也造成了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的态势。
 

跟帖时间 2010-02-06 09:24:4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遥远的传说——安禄山之死 -- 在很早以前,营州(朝阳)的一个康姓胡人迎娶了突厥族女巫阿史德氏,但多年没有子女,阿史德氏便去祈祷扎荦山(突厥尊扎荦山为战斗之神),遂于长安三年(703)正月初一感应生子,故名扎荦山。扎荦山的父亲早亡,她随母亲改嫁给突厥将军安波注之兄延偃。后来安氏败落,他与安波注之子思顺、文贞一起逃离突厥,并与安思顺等约为兄弟,取名安禄山。


安禄山出生的时候战斗之神托梦给阿史德氏,说安禄山有帝王之相,果不其然,安禄山从战斗之神那里继承了骁勇善战的精神,长大以后,膀阔腰圆,满脸胡须,狡黠奸诈,凶狠毒辣,善揣人意。安禄山从诸市牙郎的小官做起,因为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一路擢升为身兼三镇节度使,同时兼领平卢、河北转运使、管内度支、营田、采访处置使,拥有重兵。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再也等不及自己做皇帝的梦了,就带领亲信悄悄的来到扎荦山祭拜,希望战斗之神护佑他一统天下。随后他伪造了诏书,征调军队,以清君侧为由发动叛乱直指京城。在大军出征的途中,路过牛河梁,大军在山下扎营休息。夜里安禄山做了一个梦,梦见一麻衣女子来到他的大帐,跟他说:“将军有帝王之相,此次大军出征,须就地修坛大祭,称帝之日须回此地建都,方可成就千古帝业,否则必有杀身之祸。”安禄山勃然大怒,将女子赶走,梦醒后更是大为不悦,我是马上打天下的扎荦山,怎能听女子闲说,起兵之日坏我心情,遂派人烧山,并连夜在火光里拔营起帐,继续行军。

安禄山率十五万大军南下,当时,天下承平岁久,百姓不识兵革。因此当突然听到范阳起兵的消息,不少官吏吓得魂飞魄散,弃城四逃。叛军所过州县,有的望风瓦解,有的开城出降,一路上所向披靡,进兵迅速。安禄山从范阳起兵,长驱直入,至十二月十三日攻占东都洛阳,仅用了三十五天时间。安禄山大喜,早就把女子托梦之事忘到了脑后,并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

称帝后安禄山派兵继续征讨,虽然小有胜绩,可是却遭到了唐朝将领李光弼、郭子仪等率军顽强反击,屡屡损兵折将,进退维谷。安禄山这才想起牛河梁托梦之事,悔不该不听劝告,又下令烧山,每日忧心忡忡,牛河梁的火光日夜环绕在他眼前,视力渐渐减退,至此又双目失明常居深宫,性情也变得格外暴躁,对左右侍从稍不如意,非打即骂,稍有过失,便行杀戮。他深居宫中,诸将议事,都通过密臣严庄转达。严庄虽受亲重,也时而遭安禄山鞭挞。宦官李猪儿常为安禄山穿衣解带,服侍左右,挨打最多,怨气日深。但是也有例外,安禄山在宫中极为宠幸段氏,段氏生下一子名庆恩,安禄山常想以庆恩代庆绪。

安禄山的长子安庆绪因怕安禄山废其太子位置另立庆恩,严庄也恐怕宫中事变于己不利,于是,严庄与安庆绪、李猪儿串通一气,于公元757年正月五日夜谋害了安禄山,就地挖坑掩埋。

跟帖时间 2010-02-05 23:41:4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安氏的迁徙分布 -- 安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一十位,人口约二百零九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3%左右。

安氏起源于汉朝时期的西域国家入中原定居者,多出自昭武九姓,后又加入鲜卑、胡人等少数民族血统,是一个刚开始就象征民族融合的姓氏。

昭武九姓,是中国南北朝、隋、唐时期对中亚西部十来个小国的总称。其王均以昭武为姓。人种主要是粟特人或其后裔,泛称为“昭武九姓”。汉文史籍称其原住祁连山北昭武城,曾被匈奴击走,被迫西迁至中亚河中地区。

昭武一词的语源,目前尚无定论。史籍《新唐书》中以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为昭武九姓,而以东安国、毕国、捍、那色波附于其间,曹国又分为东、西、中三国。另据史籍《北史》、《隋书》记载,乌那曷、穆国、漕国也是王姓昭武的国家。据史籍《隋书》记载,昭武九姓本是月氏人,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今甘肃临泽),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支庶各分王,以昭武为姓。居民主要务农,兼营畜牧业。

粟特人在历史上素以善于经商著称,长期操纵丝绸之路上的转贩贸易。早在东汉时期,洛阳就有粟弋(即粟特)贾胡。敦煌古代烽燧下曾发现写在纸上的“古粟特语信柬”数件,其内容反映了东汉末年、西晋末年粟特人的经商组织和活动。南北朝以来,昭武九姓经商范围更加扩大,并不时为一些国家承担外交使命,如公元545年北周曾派遣酒泉胡安诺槃陀出使突厥。在唐朝时期,经商的昭武九姓胡人常被称为兴生胡或简作兴胡,从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看,兴胡与县管百姓、行客并列,表明他们可能有一定的特殊身分或社会地位。

六世纪中期,昭武诸国相继臣属西突厥。七世纪中期归附唐朝,受安西都护府统辖。同时开始遭受阿拉伯帝国侵袭。多次向唐朝求援,接受唐朝赐封的王号,反抗阿拉伯帝国。八世纪下半叶诸国逐步消亡。

昭武诸国概况如下:

康国:

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是昭武九姓的中心。大臣三人,共掌国事。兵马强盛,多是赭羯(战士)。唐高宗永徽时以其地为康居都督府,授其王拂呼缦为都督。唐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武则天封其大首领笃娑钵提为康国王。公元712年大食破其城国,国王乌勒伽投降并缔结条约,但于唐开元七年(回历百年,公元719年)复上表请唐朝政府助其反抗大食。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唐朝政府封其子康国王咄曷为钦化王。

米国:

米国治钵息德城(今片治肯特),与康国关系密切。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为西突厥所破。唐永徽五年(回历33年,公元654年)又为大食所破。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以其地为南谧州,授其君昭武开拙为刺史。唐开元六年(公元718年)曾两次遣使来唐朝的米国王当即片治肯特领主迪瓦什蒂奇,于公元722年被大食人所俘,旋被杀。公元731年康国王乌勒伽请唐封其子默啜为米国王。公元744年,唐朝政府赐米国王为恭顺王。公元760年以后片治肯特废弃。

曹国:

西曹治瑟底痕城(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撒马尔罕省伊什特汗市),与康国关系密切。唐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唐朝政府封康国王乌勒伽之子咄喝为曹国王。唐天宝三年赐曹国王为怀德王。中曹治迦底真城(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撒马尔罕省凯布德县)。东曹首府布恩吉卡特,一说在今乌勒提尤别,一说在乌勒提尤别西南之沙赫里斯坦。公元722、740年曾量词屈服于大食人。但直到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尚上表唐朝请击黑衣大食。

何国:

何国在今撒马尔罕西面。永徽时以其地为贵霜州,任何国君为刺史。

安国:

安国在今布哈拉地区。唐显庆时为安息州,任安国王为刺史。其王别顿之遗孀可敦在七世纪下半叶多次抗击大食入侵。其子安国王笃萨波提一度被篡位,公元709~710年由大食国埃米尔屈底波·伊本·穆斯利姆重立笃萨波提为王,但在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笃萨波提曾向唐朝上表乞师以抗大食,后被大食人所杀,其子屈底波曾遣使来唐,公元751年亦被大食人所杀。阿悉兰在位七年,被大食国哈里发下令杀死,其兄弟在位七年,于公元782年(一说公元783年)又被杀,其国遂亡。在泽拉夫尚河和卡什卡河流域,即穆斯林文献所称的粟特境内,还有东安国、西安国、毕国、史国、石国等国。

石国:

石国在今塔什干一带。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唐以瞰羯城为大宛都督府。公元713~714年大食人曾侵入石国。唐开元初封其君莫贺咄吐屯为石国王。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伊捺吐屯屈勒嗣立,曾请求唐朝政府讨伐大食国。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莫贺咄吐屯复助唐朝政府擒突骑施可汗吐火仙,被封为顺义王。公元740年,大食国的埃米尔纳斯尔入侵。唐天宝九年(公元750年)石国王子走大食乞兵,攻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击败唐朝将领高仙芝大军。公元753年,唐朝政府曾封石国王子那俱车鼻施为怀化王。石国至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尚遣使朝贡于唐朝。

上述诸国均在窣利(粟特)境内。

火寻等国:

火寻即花拉子模,在阿姆河下游两岸地区。乌那曷,旧安息之地,都城在阿姆河西,东北去安国二百公里,西北去穆国一百余公里。

穆国:都城在阿姆河西,亦安息故地,东北去安国二百五十余公里,东去乌那曷一百余公里,今名查尔米。

漕国:当即漕矩吒,都鹤悉那,今名加兹尼。八世纪初起臣属罽宾。

在南北朝时期,姑臧等地就有昭武九姓胡建立的移民聚落。在唐朝,碎叶、蒲昌海(今新疆罗布泊)、西州、伊州、炖煌(今甘肃敦煌)、肃州(今甘肃酒泉)、凉州(今甘肃武威)、长安、蓝田、洛阳、关内道北部河曲六胡州等地都有昭武九姓胡的聚落。公元630年,东突厥颉利可汗降靠唐朝,原突厥中的昭武九姓部落随之入塞,唐朝政府为安置这批昭武九姓而特别设置六胡州。据敦煌写卷《光启元年沙州、伊州残地志》,唐朝在今新疆罗布泊地区有康国大首领康艳典建立的五六座移民大城镇;敦煌郡敦煌县从化乡住着昭武九姓人三百余户,人口当时有一千三四百人。在内地,许多昭武九姓人散居各地,其聚居者往往自有统领,称作大、小首领;在战乱时期往往自有城主(如伊州)。唐玄宗开元九~十年(公元721~722年)攻陷六胡州的康待宾、安慕客、何黑奴、石神奴等,皆是昭武九姓人;安史之乱的祸首安禄山、史思明亦为营州(今辽宁朝阳)杂胡,也是昭武九姓人的后裔。

昭武九姓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祆教、摩尼教、中亚音乐、舞蹈、历法传入中原,而中国的丝绸、建筑、冶金技术及其“四大发明”传到西方,昭武九姓人无疑是重要的媒介。他们还在中原四周的游牧汗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起很大作用,特别是把粟特文字带入突厥、回鹘汗国。其影响所及,回鹘文、蒙文、满文均可溯源于粟特字母。

安氏名人多出唐朝以后,如唐朝有中书令安重晦、宋朝有石匠安民、元朝有四川提督参赞安慎、明朝有宁国府通判安孝宗、清朝有安致远等。

安息国的安氏自入居中原后,分居于河南洛阳、甘肃民勤和武威、湖南溆浦和常德等地,其中尤以甘肃、湖南二省安氏繁衍迅速,后安氏发展史上三大郡望:凉州、姑臧、武陵郡皆出此二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烽烟四起,中原士族大举南迁,安氏也不外其列。由于湖南所处地理位置属较安定地带,故南迁安氏,多出甘肃支脉。此期,北方安氏虽笼罩于战火的阴影中,却也有发展。三国曹魏有安同,辽东人,太武帝时进爵高阳公,曾以高官佐辅曹家王室,晚年又大兴寺塔,其族大支多,甚为兴旺。

北魏时期,有鲜卑族安迟氏改姓安,居于河南洛阳,后渐与汉族安氏融合,不分彼此。

唐朝以后,安氏族人日渐活跃,名人不断涌现。唐朝有安禄山,为居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的胡人,本康姓,因父死随母改嫁而姓安,由此,安氏中加入了胡人的血脉。后安禄山叛乱遭镇压,安氏分逃于各地。

宋、元时期,金兵入主中原和蒙古军队南下,致使北方再度处于混乱状态,由此,中原人士大举南下,安氏族人也多携家南徙于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明清时期江苏无锡、金匮多安氏。明初洪武、永乐年间,安氏作为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安徽、浙江等地。清朝有闽、粤沿海之地安氏渡海入台,进而徙于新加坡等国家。

山东日照安姓是相传明洪武年间,长支孀居夫人携子孙自江苏东海迁至日照西碌轴沟,次支男性长者携子孙自江苏东海迁至云南景洪。

今日安氏尤以河北省为多,约占全国安氏人口的25%左右,另安徽、河南二省也多安氏,这三省安氏约占全国安氏人口的50%以上。 [ 本帖最后由 lxyi 于 2010-2-25 15:29 编辑 ]

跟帖时间 2010-02-05 22:43:0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安姓宗祠通用联 -- 〖安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轩辕;
  望出武陵。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安姓的源流和郡望。
  才堪济世;
  学足通经。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魏辽东人安同,性格端庄来谨,有济世之才,为道武帝所器重。太武年间被封为高阳公,历任征东大将军,冀州、青州刺史。为官严明,长于校练,一时为人称颂。下联典北宋初朔州人安德裕,字益之,后晋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的儿子。安重荣因不满高祖石敬瑭向契丹自称“儿皇帝”而反晋,被杀,其属下秦习把安德裕藏匿养大。他幼年时就喜欢笔砚一类文具,读书后,博贯文史,尤其精于《礼》、《传》。北宋开宝初年进士,官至金部郎中,出任睦州知州。著文集四十卷。
  仙人食枣;
  乐工剖心。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代方士安期生,琅琊人,相传曾跟从河上丈人学仙术,常在海上卖药,当时人称他为“千岁翁”。秦始皇东巡时,方士李少君曾对武帝说:仙人安期生吃巨枣,大如瓜。武帝曾派人到海上寻找他而不得。下联典指唐代长安人安金藏,在太常寺任乐工。当时有人诬告太子李旦(武则天的四儿子,后为睿宗)谋反,武则天命来俊臣追查。安金藏说:“你既然不相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剖心来表明太子不反。”说完便抽出佩刀自剖其胸,肠子冒出来而倒地,经抢救后苏醒。武则天听说后,马上下令停止追查,睿宗景云年间,安金藏官右骁卫将军,封代国公。
  长髯太保;
  千岁老翁。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名将安俊,字智周,太原人。官至陵川防御史。久在边地,羌人识之。知环州,种世衡得俘虏,问:“尔畏谁?”答:“畏安太保。”种指安,说:“此长髯将军正是。”下联典指战国时琅玡乡阜人安期生,卖药海上,受学于河上丈人。时人称他为千岁翁。秦始皇东游,请与语三日夜,赐以金璧,值数十万,出阜乡亭,皆置之而去。后始皇遣人求之,不可得。
  耻为夷子;
  洗此胡儿。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五代晋·安重荣。下联典指唐·安禄山。
  河内世泽;
  琅琊家声。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秦·安期生,琅琊人。
  -
  〖安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画超溪径外;
  诗在颐山中。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清代画家安广誉与明代进士安盘二人的事典。
  -
  〖安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端溪石砚宣城管;
  王屋松烟紫兔毫。
  ——安鸿渐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安鸿渐《题杨少卿书后》诗句联。
  石刻二字蕴厚意;
  胸剖一刀揭沈冤。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长安石工安民,熙宁间颁蔡京所书元佑党碑,刻石于州县,民被役。乞免,镌“安民”二字于石末,闻者愧之。下联典指唐代右骁卫将军安金藏,长安人。在太常工籍,时唐睿宗为皇嗣,被诬谋反,武后命治罪。金藏请剖心以明皇嗣不反,引刀自剖胸,肠出。武后感动,不疑皇嗣。命医治愈其伤。后为右骁卫将军。
  安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博通群史,荣居司马;
  屡建宏功,耻同禄山。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金部郎中安得裕的事典。下联典指唐代名人安袍王的事典。

跟帖时间 2010-02-05 22:40:4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安氏的历代名人 -- 安 清:(生卒年待考),字世高,原为安息国太子。著名汉朝佛教学者,安氏鼻祖。

到中国传播说一切有部阿毗昙学说和禅法的第一位外籍僧人。原来他已经继承了王位,但为了能回到中原来,就将王位让给他的叔叔,出家为憎,信奉佛教。他精通梵语,念经修行,精研阿毗昙,修习禅定。

安清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到达河南洛阳来宣传佛教。之后定居下来后,不久即通晓汉语,翻译经典。

据晋朝道安编纂的《众经目录》记载,安世高译经典《修行道地经》等共三十五种四十一卷,现存二十二种二十六卷,皆属小乘佛教。



安重荣:(生卒年待考),字铁胡;朔州人。著名五代时期后唐、后晋大臣。

后唐时任振武巡边指挥使。后归后晋石敬瑭,任成德军节度使。

石敬塘投降契丹后,他起兵反石,次年战败被杀,但他这种民族气节得到了后世的景仰。



安 同:(生卒年待考),辽东胡人。著名曹魏时期大臣。

在官明察,长于校练,家法修整,时人赞其有济世之才。



安金藏:(生卒年待考),长安人(今陕西西安)。著名唐朝乐工。

时太子李旦被人诬告谋反,武后下令查处此事,金藏为洗脱太子罪名,当众引佩刀自剖其胸,肠出,并言“愿剖心以明皇嗣不反”。武后感动,不疑李旦。



安禄山:(公元703~757年),本名轧荦山,一称阿荦山,母亲为突厥人;营州柳城杂胡人(今辽宁朝阳)。著名唐安史之乱的祸首。

安禄山少孤,本姓康,后随继父改姓安,名禄山。初为边境互市牙郎。安禄山骁勇机智,熟悉边地情况,又善逢迎,手段狡诈,初得幽州节度使张守赏识,继得唐玄宗宠信。

唐玄宗在位时,为了加强边境的防御,在重要的边境地区设立了十个军镇(也叫做藩镇),军镇的长官叫节度使。节度使带领军队,还兼管行政和财政,权力很大,地位很重要。按照当时的惯例,节度使立了功,就可能被调到朝廷当宰相。李林甫掌权以后,不但排挤朝廷的文官,还猜忌边境的节度使。担任朔方等四个镇节度使的王忠嗣,立了很多战功。他手下的将领哥舒翰、李光弼,都是骁勇善战的名将,李林甫看王忠嗣的功劳大,威望高,怕他被唐玄宗调回京城当宰相,派人向唐玄宗诬告王忠嗣想拥戴太子谋反,害得王忠嗣险些丢掉了性命。后来还是哥舒翰在唐玄宗面前苦苦为王忠嗣申冤,唐玄宗才免了王忠嗣的死罪,改为降职处分。王忠嗣受不了这个冤枉,一气之下就病死了。

当时,边境将领中有一些胡族人。李林甫认为胡人文化低,不会被调到朝廷当宰相,就在唐玄宗面前竭力主张重用胡人,理由是胡人善战,而且跟朝官没联系,靠得住。唐玄宗本来最怕边境的将领谋反,就听李林甫的话,提拔了一些胡人当节度使。在这些胡族的节度使中,唐玄宗、李林甫特别看中一个平卢(今辽宁朝阳)节度使安禄山。

安禄山年轻时在平卢军里当过将官,因为不遵守军令,打了败仗。边境守将把他解送到长安,请朝廷处分。当时的宰相张九龄为了严肃军纪,把安禄山判了死刑。唐玄宗听说安禄山挺能干,下令把安禄山释放。张九龄跟唐玄宗说:“安禄山违反军令,损兵折将,按军法不能不杀;而且据我观察,安禄山不是个善良人,不杀恐怕后患无穷。”唐玄宗不听张九龄劝谏,还是赦免了安禄山。后来,张九龄被撤了职。安禄山却靠他奉承拍马的手段,一步一步地升官,当上了平卢节度使。不出三年,又兼任范阳(治所在今北京市)节度使。

安禄山当了节度使以后,就尽量搜罗奇禽异兽,珍珠宝贝,经常送到宫廷讨好唐玄宗。他知道唐玄宗喜欢边境将领报战功,就采取阴谋手段,诱骗平卢附近的少数民族首领和将士,参加宴会。在酒席上,用药酒灌醉他们,把兵士杀了,又把他们的首领割了头,献给朝廷报功。唐玄宗常常召安禄山到长安朝见。安禄山抓住这个机会,使出他狡猾的手段,尽量讨唐玄宗的喜欢。

安禄山长得特别肥胖,凸肚子,矮个子,装出一副傻乎乎的样子。唐玄宗一见到他就乐了。有一次,唐玄宗指着他的肚子开玩笑说:“这么大的肚子,里面装的什么东西?”安禄山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没有别的,只有一颗赤诚的心。”唐玄宗认为安禄山真对他一片忠心,心里更高兴了。以后又封安禄山为郡王,还替他在长安造了一座跟王公贵族住的一样华丽的府第。安禄山搬进王府后,唐玄宗每天派人陪他一起喝酒作乐;还让杨贵妃把安禄山收作干儿子,让安禄山在内宫随便进出,亲热得像一家人一样。

安禄山骗取了唐玄宗和李林甫的信任后,除了范阳、平卢两镇外,又兼了河东(治所在今山西太原)节度使,控制了北方边境的大部地区。他秘密扩充兵力,提拔了史思明、蔡希德等一批猛将,任用汉族士人高尚、严庄帮他出谋划策;又从边境各族的降兵中挑选了八千名壮士,组成一支精兵,囤积粮草,磨砺武器。只等唐玄宗一死,他就准备叛乱。没多久,李林甫病死,杨贵妃的同族哥哥杨国忠凭着他的外戚地位,接任了宰相。杨国忠本来是个流氓,安禄山瞧不起他,他也看不惯安禄山,两个人就闹起矛盾来。杨国忠几次三番在唐玄宗面前说安禄山一定要谋反。但是唐玄宗正在宠信安禄山,哪里会相信。

日子一长,安禄山的谋反的迹象渐渐暴露出来了。他向朝廷要求把范阳的三十二名汉将都撤换了,由他自己另外委派;唐玄宗亲手写诏书要安禄山到长安,他也推托有病不去。唐玄宗开始对安禄山怀疑起来。但是无论唐玄宗或是杨国忠,都没有想到该怎样防备安禄山的叛乱。

公元755年农历10月,安禄山经过周密准备,决定发动叛乱。这时候,正好有个官员从长安到范阳来。安禄山假造了一份唐玄宗从长安发来的诏书,召集将士宣布说:“接到皇上密令,要我立即带兵进京讨伐杨国忠。”将士们都觉得很突然,面面相觑,但是有谁敢对圣旨表示怀疑呢。第二天一早,安禄山就带领叛军南下。十五万步兵、骑兵在河北平原上进发,一路上烟尘滚滚,鼓声震地。

中原一带已经有一百年左右没有发生战争,老百姓好几代没有看到过打仗。安世蕴败,结果沿路的官员逃跑的逃跑,投降的投降。安禄山叛军一直向南进攻,几乎没有遭到什么抵抗。

范阳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唐玄宗开始认为是有人造谣,还不相信,到后来警报一个个传来,他也慌了起来,立刻召集大臣商议。满朝官员没有经过这样的大变乱,个个吓得目瞪口呆,只有杨国忠反而得意洋洋地说:“我早说安禄山要反,还不是被我说准了吗。不过,陛下尽管放心。他的将士不会跟他一起叛乱。不出十天,一定有人把安禄山的头送来。”唐玄宗听了这番话,也有些安心了。但是,哪儿知道,没有多久,叛军长驱直入,渡过黄河,占领了洛阳。

次年(公元756年)农历1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建元圣武。农历6月攻陷长安,从此唐半壁江山陷于战乱之中。至唐德二载(公元757年)农历1月,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

经“安史之乱”后,大唐王朝开始走向衰败。



安重荣:(生卒年待考),朔州人(今山西朔州)。著名五代时期后晋大臣。

初任后晋成德军节度使,后石敬瑭降契丹,自称儿皇帝,安重荣以此为辱,遂起兵声讨石敬瑭,次年因战败而身亡。

其子安德裕从小被其部下秦习所收养,喜好读书,博贯文史,精《礼》、《传》,后于宋开宝初年中进士,官至睦州知州,著有文集四十卷。



安 民:(生卒年待考),长安人(今陕西西安)。著名宋朝石匠。

当时著名的石碑,皆出其手。其品格高尚、不畏权贵,时颁蔡京所书《元党籍碑》于各州县,安民刻碑毕才知蔡京乃当朝奸臣,遂拒刻“安民刻石”四字,拒收百两酬金,为人称颂。



安 熙:(公元1269~1311年),字敬仲,号墨□;藁城人(今河北藁城)。著名元朝学者。

性淡雅,喜垂钓,不屑仕进,家居教授数十年,教人入学以居敬为本,读书以经术为先。四方来学者多有成就。著有《默庵集》五卷。



安 童:(公元?~1293年),蒙古族,札剌儿氏,木华黎四世孙。著名元朝前期政治家。

忽必烈即帝位,召安童入宿卫,为四怯薛之长。

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任中书右丞相。安童尊礼汉族士大夫,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积极协助忽必烈推行“汉法”。

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忽必烈命安童从皇子北平王那木罕出镇阿力麻里,防御叛乱的西北诸王。

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那木罕所部宗王昔里吉等叛变,将那木罕送交术赤系后王忙哥帖木儿,将安童送交窝阔台系后王海都。

元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被放还,仍为中书右丞相。

元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忽必烈重立尚书省,中书省形同虚设,安童因失去忽必烈的宠信,被迫辞职。

元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逝世。



安希范:(公元1564~?年)。字小范,号我素。著名明朝东林党代表人物之一。

尽管出生在以富有闻名全国,“钟鸣鼎食”的家庭里,但幼年时代安希范却过的是“弱子委孤相依为命的生活”。

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嫡庶的名份是很严格的,同时诸子析产制,也加剧了家庭内部的纠纷。据安希范曾孙所撰《安我素先生年谱》所载,当希范的生母吴氏怀孕的时候,安如山的原配郭氏藉口避免“庶孽之争”,告诫不许生育男孩子。安希范出生以后,郭氏准备弃婴,吴氏死抢住婴儿不放。亏得安如山委曲求全,安希范出生五十天,就出嗣于叔父安如陵。

安如陵早死,妻邹氏守寡。安希范由邹氏扶养,长期居住在无锡南乡周泾巷。母子分离,童年就备尝人世辛酸。待郭氏死后次年,才在伯兄安少峰的关切下回归故居,依生母吴氏,但五年以后,又为兄子赶出故居,和生母回周泾巷,据载那时的情景是“败屋颓垣,母子相依,购闵受侮,不可禅述。”

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安希范的岳父谈修亲自教授他古文和诗词,以及名家的八股文。谈修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家的“延恩楼”以藏书闻名。安希范在这样的环境里,饱览经史,学问大有长进,自认为他岳父的藏书是他日后为人和治学的得力所在。他在十九岁那年考取了秀才。当时正值张居正当政,减少诸生名额,无锡只分配到十五名。安希范的试卷给澄江(今江苏江阴)令胡公葵看中,认为他的文章很有见解,不仅仅是一般的上好八股文。

安希范一生在为人和治学两方面最关键之处,便是在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问业于顾宪成。顾宪成是东林党的领袖,也是东林书院的主持人物,在学术思想史上又是东林学派创始者。他们在学术思想上坚持程朱理学的正统立场,提倡尊经重道,高扬“气节”“复兴正学”,“卫道救时”的主张。尔后成了顾炎武、黄宗羲、王船山等大思想家的启端。“明清之际学者流风余韵,犹往往沿东林。”安希范向顾宪成求教学问,也就是自程朱以来一脉相承的所谓性命之学。安希范从此以后,思想和行动恪守顾、高(攀龙)规范,成为地域性政治集团东林党在反对贵族大地主反动势力斗争中的一员。

顾宪成长安希范十四岁,无论是治学、为人、从政哪方面,阅历都比安希范丰富,是他的师辈。顾宪成看清安希范的志向,认为他是一个有所作为的人。

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安希范以廷试三甲九名中进士,被授为行人司行人。这是一般中下级官职。两年以后,在他二十五岁那年,他和生母吴氏回到了西堠村故居,从他从兄那边置得旧宅故居,在故居的基址上建造了“天全堂”,取天命遂他之愿的意思。这一年正月,他奉诏去山西大同召还吏部左侍朗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王家屏。正月出发,四月回北京,记有《云中日记》。翌年,他又奉使册封楚藩。回京途中,曾登岳阳楼,鸟瞰古云梦。还曾上庐山畅游,作《庐山游记》。

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应翰林院庶吉士的考试,即“馆选”。考试成绩属优等。按照规定可以称庶吉士,学习了三年后补受重要官职,如给事中、御史等等。但御史有年资的限制,安希范还不够格。当时有人提议说,可以加报几年,但安希范不愿这样做。认为这是欺君的行为。后被授以札部精膳司主事,第二年分管会试事务。他采取了一些措施,补偏救弊,一时风气为之肃然。

后来他想念生母吴氏非常困难的生活境遇,于是便上《请致南曹迎养疏》,当年农历7月明万历皇帝朱棣准了他的请求,改授南京吏部验封司主事。农历8月离京南下,农历10月到任。

安希范从事实际政治活动的时间甚短。在他从政期间,有两件大事足以表明他的政治品格:

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上书《黜奸阉防乱政疏》,对御史杨镐,刑部郎中王明时蒙冤降俸调用一事,认为处理不当。杨镐和王明时等被奸人乐新炉供词牵连,那是因为司礼监太监张诚发泄私愤。自王振擅权之后,凡是逢到审判官员的时候,例由司礼监太监奉皇帝命奉谕法司大臣共同审判,这时要有御史去请司礼监太监。审判时太监居中坐,而法司大臣反而在左右列坐。这是一种不成文的规矩。杨镐自以为是朝廷风纪之官,不应屈迹于阉寺,不屑去请。王明时也曾上疏表示反对这种做法,认为居中只能奉坐圣旨,因此得罪了当时权势显赫的太监张诚。张为泄私愤,坐了杨、王的罪。安希范对此表示如果不将张诚“严加屏出,以杜乱源”日后必酿成阉寺擅政之大祸。他在阉寺乱政已成为明朝政治一大疯疾的时候,敢于捅这个马蜂窝,这在当时是要有些勇气的。

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京察完毕(明朝制度:每隔六年考核一次在京的官员。考核外官名“大计”)。农历3月刑科给事中刘道隆劾吏部嵇勋司员外朗虞淳照,兵部职方郎中杨于庭。尚书孙拢说了些正直的话,被罚奉三个月。考功朗中赵南屋也降三级调外,虞和杨也罢官。孙辞职不准。又上奏,指出臣子结党专权固是国家大祸,要求留用两个为官清正的人,即被目为结党,那么事实的真相就不能大白干世,孙拢被谴责,同时有不少正直的官员都遭到不同的处分。安希范这时上了《借人才广言路》一疏,认为万历这样做法行将戆直之臣一举而宣之,后皆动色相戒,钳口结舌…此非国之福,非皇上与辅臣之心也”。这个奏疏没有被采纳,但安希范的一身正气,跃然纸上。当年农历9月,吏部右侍郎赵用贤为内阁首辅王锡爵,上疏罢官。行人高攀龙申救未果,且遭到政敌的攻击,此事牵连赵南星、顾宪成。农历11月高又上奏,结果以“疏而易言”的罪名,贬谪为揭阳典史。安希范在这时又上了《纠辅臣明正邪》一疏,认为“古今治乱之关,进贤退不肖”,“今贤者以其异已而必斥之,不肖者以其媚已而必曲有之,塞众正之途,开群枉之路,误国不忠,无大于此者”。希望万历皇帝严谕阁臣“毋挟私心,毋植私、党,毋以直言而逆耳,毋以媚己而悦心,秉公效忠,斥邪扶正”,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明万历皇帝看了大怒,认为他“低诬阁臣,朋奸党恶”,要逮捕法办。王锡爵出于师生情面,加上给事中叶继美等相救,遂改逮问为削籍。

这是安希范最后的一次政治活动。从此以后他就退出了政治舞台。

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农历1月14月,安希范闻削籍之—报,就留别秣陵(今江苏南京)诸友好,束装东归。在和相送的友好诗中有“自缘触罪辞南国,敢向明时赋北风。泉石尽湛娱嫩性,勋猷今已让诸公”之句,意兴萧然,似已不愿再从政了。高攀龙在镇江迎接他,两家结了亲家。这一年农历5月王锡爵谢政,举行廷推(推人参加内阁),颐宪成推王家屏,拂逆皇帝的意向,降为杂职,不久革职为民,时年四十五岁。顾宪成对于安希范的削籍,称赞于同辈人说:“吾党中品格不同,如小范可谓不失赤子之心者。”安希范自罢官以后,一面与顾宪成等诸友好友林居谈道,探究身心之学。一面优游岁月,游览浙江、江苏各地名胜。

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安希范开始在东林书院讲学。东林书院年久失修,濒于颓圯,在顾宪成、高攀龙等人的倡议下,重加修葺,安希范佐工五十两,佐产二十一石七斗。同时参予讲学活动的规划。当时参予东林讲学活动的主要人物有:顾宪成、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时茂才,时称“东林八君子”,其中钱是武进人,其余都是无锡人。他们都是在政治上被罢斥的中下级官吏,代表江南士大夫势力,以集团形式进行政治活动。他们以讲学为名谈论政治,裁量人物,抨击贵族大地主的黑暗统治。东林书院订《会约》,制《学规》,打出“尊经重道”的旗帜,意图以此争取一个政治清明,轻徭薄赋,人民得遂其生的环境。东林书院流风所致,倾动朝野。后宋东林党人和阉党的斗争,以至于一批有识之士惨遭杀戳,正是体现了这种精神。

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东林精舍”落成,安希范另辟一室,在这里读书会友。

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安希范赴毗陵(今江苏常州)经正会堂讲学。

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安希范偕同高攀龙去金沙(今江苏无锡金山)志矩堂讲学。安希范有乃祖遗风,参予讲学活动之外,常倘徉于山水之间,藉以寄托自己的情怀。尤其钟情于江浙的自然风物。

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5年)农历9月,安希范偕东林同志畅游苏州洞庭,登漂渺,在山巅筑平台,题其名目“落帽”。因为所集合一起的人,都是因为反对贵族大地主的黑暗政治,正直敢言而被丢了乌纱帽的人。寓意深刻,既谑且雅。

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8年),安希范有寄寓浙江吴兴之意,三年之后,索性在吴兴武康买地建屋,准备长期居住。

安希范平日所乘画舫,名曰“萍隐”,取萍踪归隐的意思。舫内张陶元亮、张季鹰、苏端朋、米南宫等历史名人画像,仰慕之外,颇思效法这些古人的生活情趣。当中四月建筑落成,题名为“菁山别业”。安希范每游一地,辄为文记述。如《浮生日记》、《游洞庭记》、《赴行续记》、《菁山隐居记》等等。不知为了什么缘故,这些游记都没有被辑入《天全堂集》中。

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农历4月8日,安希范自吴兴返无锡后即得病不起,农历4月13日逝世。

安希范逝世后,邹元标和地方官员纷纷上疏,对当年“永锢没身”、的人,奏请“务录”。翌中农历5月29日给诰命邮赠奉政大夫光禄寺少卿。

明祟祯七年(公元1634年)农历8月经本县诸生请,准照顾宪成例,奉批以安希范“学有本原,行堪模范”建祀。



安 伸:(生卒年待考),淄川人。著名明朝大臣。

明朝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少卿。著有《柱史草》等。



安 盘:(生卒年待考),嘉定州人(今上海)。著名明朝大臣。

官至兵科给事中,嘉靖初,以争大礼廷杖除名。著有《颐山诗话》二卷。



安 传:(生卒年待考),淄川人(今山东淄博)。著名明朝大臣。

万历年间中举,累迁刑部郎中,出知卫辉府。著有《蛩音集》。



安 昶:(生卒年待考),江苏金匮人。著名清朝书法家。

临摹古帖,尤善草书。



安大嵬:(生卒年待考),云梦人(今湖北云梦)。著名明朝学者。

性雅,不慕功名,博学好古,精纬候。



安鸿勋:(生卒年待考),江苏金匮人(今江苏常熟)。著名清朝官吏,书法家。

官至训导,善行草书。



安维峻:(生卒年待考),字晓峰;甘肃秦安人。著名清朝学者。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上疏痛斥李鸿章挟外洋以自重、投降卖国,中外臣民无不切齿痛恨,因言冒慈禧而被革职。

后隐居柏崖闭门著书。著有《四书讲义》、《诗文集》。
安德海:(公元1837~1869年),祖籍河北南皮,其祖父时迁居河北青县汤庄子村。著名清朝大太监。

一百多年以前,大太监安德海曾红极一时。他早年身世凄凉,十四岁大胆自阉入宫,凭着漂亮的脸蛋和一副聪明、机灵劲儿博得了道光皇帝的爱妃静贵妃的欢心,这位贵妃便是咸丰皇帝的养母。不久,安德海有幸到了四阿哥奕宁的身边,而奕宁正是咸丰皇帝。

安德海聪明伶俐,为人极狡猾。史书称他:能够讲读《论语》、《孟子》诸经;艺术精巧,知书能文。他最大的能耐就是善于察言观色,阿谀奉承不露一丝痕迹,以忠心获得咸丰皇帝的喜爱,以柔媚赢得西太后的欢心,一生深得西太后的宠爱和器重。

清咸丰皇帝登基后,为了让自己在后宫站住脚,安德海瞄准了尚未被咸丰皇帝宠幸的秀女叶赫那拉·兰儿。他认为叶赫那拉·兰儿非同一般,此女子才貌双全,一旦她得势,安德海便可“靠住这棵大树好乘凉”,于是,安德海耍了些手腕,促使叶赫那拉·兰儿受宠。之后,兰儿变成了兰嫔,又从兰嫔变成了兰妃,在生下了咸丰的唯一的皇子载淳后,兰妃又变成了兰贵妃。安德海是兰贵妃身边的一条最忠实的狗。当载淳六岁时,咸丰皇帝在承德热河宾天,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打击、排斥两宫势力。兰贵妃的亲生儿子载淳登上了皇位,兰贵妃被封为圣母皇太后,被称为慈禧太后、西太后。

慈禧太后看出自己势单力薄,决定借恭亲王奕诉的势力达到自己垂帘听政的目的。安德海施演一出苦肉计,秘密回京搬来了恭亲王,奕诉与西太后密谋,共商大计。回銮路上,安德海与御前头等侍卫荣禄齐心协力誓死保卫西太后。回到京城,慈禧太后与奕诉共同发动了辛酉政变,杀肃顺,实现了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之政治理想。

主子慈禧太后一步步巩固了政治地位,奴才安德海一天天专横跋扈,他离间两宫关系,打击东太后,目无小皇上,污辱王爷奕诉。皇宫上上下下,从王爷到军机大臣,从嫔妃到皇子、公主,从小太监到宫女们,无不怕安德海几分。他与西太后建立了一种肮脏的秘密“情人”关系,专承西太后的欢心;他从一些嫔妃手中骗到一些宫中的奇珍异宝。古玩字画,以高价出卖;他买田造宅,娶妻纳妾,奢侈淫靡;他排挤朝廷重臣,参与朝政…

最得西太后赏识之事,就是在安德海全力协助下,除掉了肃顺、载垣、端华,剥夺了顾命八大臣临政之权,将皇权牢牢地控制在手里,所以,祺祥政变之后,已经身为慈禧太后并执掌政权的西太后兰儿,就升安德海为大内总管。

慈禧太后宠爱安德海,戏称他为人精儿,爱称为小安子。宫里宫外,无论何人,都怕安德海,连太后的独子、年轻的同治皇帝也怕他三分。

清同治七年冬天,气焰熏天的安德海,竟然在北京最大的酒楼前门外天福堂大酒楼张灯结彩,大摆酒宴,正式娶徽班唱旦角的年方十九岁的美人、艺名九岁红的马赛花为妻。慈禧太后为了表示宠爱,特地赏赐白银一千两,绸缎一百匹。太监娶妻的新闻,在北京的大街小巷迅速传播,各种趣事艳闻,不胫而走。

安德海最懂得慈禧太后的心。慈禧二十多岁守寡,那颗孤独寂寞的心,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只有她自己独自品味,也只有她自己独自承受。自从有了安德海,慈禧太后感觉好多了,感到在她最孤独、最寂寞的时候,终于有一个可以理解、可以倾诉而又值得依靠和信赖的人,这就是安德海!慈禧太后喜欢什么,安德海就说什么、安排什么,千方百计,不惜一切代价。慈禧太后一生好戏,特别是淫戏。安德海特地在太后一年之中大约有五个月的时光逗留的西苑,建造了一座精巧绝伦的大戏楼供太后看戏,并专门召集了一班一流梨园子弟,排演戏剧,尤其是在淫戏方面大下功夫,供太后享乐。

慈禧太后在安德海的照料和陪伴下,吃、喝、玩、乐,样样舒服,高兴的时候还时不时地穿上戏衣,上台走几圈,哼几句,真正是不亦乐乎,忧烦全忘,乐不可支。每当这个时候,安德海常笑容满面地进言:“太后像月宫里的嫦娥,真正是仙人儿啊!”说得慈禧太后眉开眼笑。每当看见慈禧太后安然端坐的时候,安德海就会恰到好处地说:“太后真像那南海观世音菩萨啊,救苦救难,功德无量!”

慈禧太后离不开安德海,从饮食起居到休息就寝,安德海成了她身边上一刻也不能少的人物。安德海长得端正,身材也很标志,皮肤保养得也好,他每天恭恭敬敬、一丝不苟地侍候着慈禧太后,连慈禧太后就寝都不离左右,于是,慈禧太后私幸安德海、小安子是假太监之说,就甚嚣尘上。安德海娶妻,更助长了这一传闻。

不过,慈禧太后确实是很爱小安子,无论什么好吃的,总要先给小安子留一份;无论有什么名贵的衣服,只要有可能,总要赏赐给小安子;如果有什么好玩的东西,常问小安子有吗?赏小安子!史书记载说:慈禧太后宠安德海,语无不纳。其后,遂干预政事,纳贿招权,肆无忌惮。

有一次,慈禧太后正与安德海闲谈,两人说得高兴,真是忘乎所以,闹成一团。这时,总理政务的恭亲王来了,有军国要事,请求太后召见。可是,慈禧太后为了和安德海玩乐,竟然推辞不见!一脸愠色的恭亲王无奈地退下,恼羞成怒,恨恨地对亲信侍从说:非杀安德海,不足以对祖宗,振朝纲!安德海得知以后,逮着机会,就进谗言,损毁恭亲王。不久,慈禧太后就削掉了恭亲王议政王之职,亲王失宠。

慈禧太后与小安子宫禁寻欢,后来传到了年轻的同治皇帝的耳朵里,皇帝气恨不已。有一次,皇帝也逮着个机会,狠狠地训斥了安德海一顿。安德海一肚子委曲,竟然向皇帝的母亲慈禧太后倾诉,慈禧不仅不责骂太监安德海,反而还护着他,反过来却训斥自己的儿子同治皇帝!年轻的皇帝真是气昏了头,跺着脚在宫殿内来回地走,气恨恨地骂,并特地做了一个小泥人,长得和安德海一模一样,然后,皇帝骂着安德海,骂一句,毁一只手,骂一句,去一条腿,最后恨恨地砍掉了小泥人的脑袋。近侍太监惶惶地问皇帝:这是怎么啦?皇帝气恨地说:杀小安子!

机会真的来了。清同治八年,不可一世的安德海觉得在北京呆烦了,想出去散散心,于是,就借口置办龙衣,在慈禧太后的许可下,大摇大摆地出京了!慈禧太后对同治皇帝说:皇帝大婚快到了,叫小安子到广东为皇帝大婚置办龙衣。

同治皇帝表面上同意了,心里却说:“好,机会终于来了!”立即密谕山东巡抚丁宝桢:拘捕安德海。

清廷对于太监的管理和约束,十分严厉。清顺治皇帝入关以后,宫内设立太监,但立下了严格的规矩,特地在后宫正宫之乾清宫后面的交泰殿内,立下铁牌,上书:“太监但有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嘱托内外衙门、交结满汉官员、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否者,即行凌迟处死,定不姑贷。特立铁牌,世世遵守。”

安德海带一干男女,顺大运河南下。他以皇钦差自居,穿一身御赐龙衣,船上悬挂着迎风飘扬的日形三足乌旗,船边飘荡着五彩缤纷的龙凤旗帜。随行的官兵、苏拉、妻妾、太监、宫女、僧人等数十人,个个光鲜照人,分乘两条大船,浩浩荡荡,气势非凡。

素以严刚有威著称的丁宝桢,深得山东巡抚阎敬铭的器重,阎氏退休前,推举丁宝桢接替自己。这样,丁宝桢出任山东巡抚。丁氏到北京拜见同治皇帝,同治皇帝觉得他遇事可为也敢为,就同慈安太后密商,两人都认为他是有肝胆之人,可以信赖。丁氏接皇帝密旨后,立即密嘱德州知州赵新:传闻安德海将过山东,如见有不法事,可一面擒捕,一面禀闻。赵知州是官场老手,特地以夹单禀报:如果丁氏不参奏,夹单非公事例行不存卷;如果参奏,丁氏祸福自当之。丁宝桢一面上奏,一面派遣东昌知府程绳武追赶。程绳武尾追了三日三夜,却不敢动安德海。丁宝桢便命令王正起追赶捉拿,到了山东泰安才将安德海擒获,解往济南。

一路上,安德海口出狂言:我奉皇太后命,谁敢犯者,徒自速死耳!许多官员还真的不敢动他,但巡抚丁宝桢却毅然不顾!认为朝旨未可知,先杀之!泰安知县何毓福一看要动真的,知道非同小可,长跪力谏,请求等候朝旨。丁宝桢凛然正色地说:“宦竖私出,非祖制。且大臣未闻有命,必诈无疑!”当天晚上,丁宝桢便下令一刀宰了安德海,安德海随行的二十余人,也一律处死。

丁宝桢杀了安德海,许多官员真的吓破了胆。丁宝桢的奏章,也随之送到京师。慈禧太后看到安德海被杀,大为惊诧,一时莫知所为。她阴沉着脸,同慈安太后一起,召集恭亲王、军机大臣和内务府大臣,商议对策。众大臣异口同声:太监,祖制不得出都门,犯者死无赦,当就地正法。

安德海惨死,慈禧太后万分悲痛,将上谕扣发了两天,后来在恭亲王的敦促下,才发了下:“丁宝桢奏,太监在外招摇煽惑一折。据德州知州赵新禀称,七月间,有安姓太监,乘坐太平船二只,声势炫赫,自称奉旨差遣织办龙衣。船上有日形三足乌旗一面,船旁有龙凤旗帜。带有男女多人,并有女乐,品竹调丝,两岸观者如堵…览奏深堪诧异。该太监擅自远出,并有种种不法情事,若不从严惩办,何以肃宫禁而儆效尤。蓍马新贻、张之万、丁日昌、丁宝桢,迅速派委干员,于所属地方,将六品蓝翎安姓太监,严密查拿;令随从人等,指证确实,无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不准任其狡饰。如该太监闻风折回直境,即著曾国藩饬属一体严拿正法!”

事实上,在上谕到达的前五天,安德海就已经人头落地了,并且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将安德海暴尸三日。安德海所带的珍宝,也全部没收:翡翠朝珠一挂,碧霞朝珠一挂,真珠鼻烟壶一个,大珠五颗,元宝十七枚,骏马三十余匹,碧霞犀数十块,黄金一千一百五十两。

本书按:

丁宝桢有一项流传了一百四十余年的超级发明,那就是够级红案厨师必须通过考试的著名菜肴——“宫保鸡丁”。



安维峻:(生卒年待考),甘肃秦安人。著名清朝大臣、教育家。

清光绪年间进士,授编修。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安维峻上疏痛斥李鸿章挟外洋以自重,投降卖国,中外臣民无不切齿痛恨。因言冒慈椿而被革职。

后安维隐居柏崖,闭门著书。后又启用,充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总教习。

著有《四书讲义》、《诗文集》。



安文钦:(生卒年待考),陕西绥德人。著名清末秀才,爱国者。

抗日战战时期,安文钦积极与八路军合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安文钦历任陕西省人民政府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安文钦被称为“陕西四老”之一。著有《满腹牢骚记》等。



安 东:(公元1918~1966年),四川阆中凉水井人(今四川阆中凉水乡)。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冬由县苏维埃保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由共青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第八十九师政治部宣传员、秘书,第二六五团政治处敌工队队长,红四方面军指挥部机要科机要股股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轮训队政治指导员,军委第一局第一科科长,军委作战部第一处副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热辽军区参谋处处长,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参谋处处长,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参谋长,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三军第一二九师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军委对外联络处处长,总参情报部第三局第一副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办公室主任,兼军委办公厅机要秘书处处长,装备计划部副部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66年5月21日意外逝世注,终年四十八岁。

1973年,安东的夫人写信给聂荣臻元帅,要求为安东作出恰当结论。聂荣臻当时指示:关于安东同志的非正常死亡问题,建议国防科委党委按中央1972年45号文件指示精神,作出恰当结论,并报军委审批。后经中央军委批准,安东按病故处理。

注_安东将军意外逝世:

1966年5月21日早晨8:00,聂荣臻元帅办公室的电话响起,秘书接了,原来是安东的女儿打来的,她急促的声音:“我爸爸心脏病犯了,快不行了…”当时安东的住所和聂荣臻的家只隔一道墙。聂帅立刻派医生、护士去安家处理情况,二十分钟后,北京医院派了医护组到安家紧急救治安少将。又是打强心针,又是人工呼吸,但都无济于事。上午9:40医护组宣布救治无效,安东逝世。聂帅带着无限伤感离开了家,去人民大会堂参加“中央文革小组”召集的会议。在车上,聂帅和身边工作人员说:“安东年轻啊,身体也不错,前几年知道他得了心脏病,所以我叫他多休息,他还几次来看过我,谁知道这么快就突然逝世了,可惜啊…”

就在当晚,情况发生变化。负责安东同志治丧工作的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机关事务管理局派姜严俊向聂帅汇报:验尸结论是安东少将不是死于心脏病,而是死于服用大量“眠尔通”,导致中枢神经深度麻痹而亡。聂帅大惊,连问三次是否准确,得到的回答是肯定的。第二天早晨,罗舜初送来验尸的书面材料,证实了姜严俊所说的是实际情况。当时是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一位掌握着导弹、原子弹等大量国防机密的高级军事干部突然意外死亡,引起了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中央军委决定进行调查,主要是查清他是否自杀。这时,康生把目光投向了这个案子,他提出此人很可能是特务,有特殊政治背景等。公安部和国防科委联合把此案定为绝密案件。后来国防科委机关出现了批判安东不突出政治、反对毛泽东思想的大字报,说他是畏罪自杀身亡,一时间流言充斥国防科委大院。9月12日聂帅听取国防科委关于安东案件的汇报时说:“说安东不突出政治,我相信。说他反对毛主席,反对毛泽东思想,我不信,我看不是事实!”

后来,由于没有确切证据,对安东案件的调查暂时搁浅…直至七年后的1973年,安东的夫人李树坚给聂帅写信要求对安东作出结论,聂帅给国防科委党委写信,建议他们按照中共中央第四十五号文件精神作出正确结论,国防科委党委会在报请中共中央军委审批后正式发出文件:“安东同志没有任何问题!”



安志敏:(公元1916~1967年),原名安天江;四川阆中红土乡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

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阆中少共县委书记,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第八十九师第二六七团政治处秘书,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见习参谋,后随西路军远征河西走廊,失败后随西路军经历艰险到达新疆,编入新疆中共新兵营整训学习。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疆航空队飞行训练班学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飞行队队长,飞行大队副大队长,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空军部主任,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航空局航行处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六航空学校校长,空军副军长、军长,广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67年7月23日因病在广州逝世,终年五十一岁。



安文庭:(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南海舰队司令部参谋长。

安立群:(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东海舰队副司令员。

安基业:(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

安继光:(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少将,国防科工委空气动力研究试验中心高级工程师。

安鲛驹:(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武警少将,武警司令部副司令员。

安家钰:(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陆军副总司令。 [ 本帖最后由 lxyi 于 2010-2-25 15:51 编辑 ]

跟帖时间 2010-02-05 22:38:4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安氏郡望堂号 -- 1.郡望:

凉 州:为汉武帝刘彻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时期改置为州,治所在陇县(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其时辖地在今宁夏、甘肃及青海、陕西、内蒙古各一部。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到姑臧(今甘肃武威),仅辖河西地区。凉州曾一度属于吐蕃(今新疆)。五代时期的西夏为设西凉府。元朝时期亦为西凉州。明朝时期置为凉州卫。清朝雍正时期改置凉州府,仅辖武威及其周围数县。民国时期废府为县。

姑 臧:治所在今甘肃省武威县。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走廊的政治、军事重镇。先后为前凉、后凉都城,南凉、北凉也曾一度都于此地。故址在今甘肃武威市。原名盖臧,为匈奴所筑,后音讹为姑臧。城呈龙形,故又名“卧龙城”。西汉建姑臧县,隶武威郡。东汉时为武威郡治所。由于汉、羌、匈奴多种民族杂居,又地处中西交通要道,使它很快成为河西富邑。三国曹魏时置凉州,以姑臧为治所,这是姑臧为凉州州治之始。西晋永宁元年(辛酉,公元301年)张轨为凉州刺史,设州治于姑臧。西晋亡,即为前凉都城,于原城之外增筑四城,人文荟萃,经济繁盛。东晋太元年(丙子,公元376年)前秦攻灭前凉,置凉州刺史镇姑臧,豪右七千余户被徙往关中。东晋太元十年(乙酉,公元385年)吕光据此地称凉州刺史,次年建后凉,立国都于姑臧。晋义熙二年(丙午,公元406年)曾被后秦主姚兴任命为凉州刺史的南凉王秃发□檀进驻姑臧,晋义熙四年(戊申,公元408年)将南凉都城由乐都迁此。不久,北凉王沮渠蒙逊以步骑三万攻克姑臧,又于晋义熙八年(壬子,公元412年)将北凉国都由张掖迁此,并在城南天梯山大造佛像。宋元嘉十六年(己卯,公元439年)北凉降于北魏,魏收姑臧城内户口二十余万,改姑臧县为林中县,仍为武威郡治。此后,姑臧城便以武威城名称世。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土人士避难西入凉州,姑臧成为保留汉族文化的重要据点,同时又是佛学东传的要地。后凉时,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在此地讲经,大兴佛教。北凉时,沮渠蒙逊尊西域僧人昙无谶为国师,在此译出《大般涅□经》等十几部经典。

武陵郡:即湖南省常德市。常德历史悠久,公元前三十万年,常德地区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县澧南乡、张公庙镇、津市市窑坡乡、石门渫水下游一带以及鼎城区灌溪镇岗市等处有旧石器时期的遗迹四十多处,经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锤、石球、尖状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这些简陋的原始工具采集果实,猎取野兽。秦昭襄王三十年(楚顷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77年),秦国蜀郡太守张若“伐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东筑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开始,迄今两千二百余年历史。史称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军府、七代藩封之地,辖区远及湘西北、鄂西南、黔东北、桂东北地区,素有“西楚唇齿”、“黔川咽喉”之称。秦朝时期,常德属黔中郡,郡衙设临沅县。西汉高祖时取“止戈为武,高平为陵”之意,改黔中郡为武陵郡,隶属荆州刺史部。东汉光武帝时期恢复武陵郡,汉建武二十六年(庚戌,公元50年)郡治从义陵(今湖南淑浦)又迁往临沅县。汉顺帝阳嘉三年(甲戌,公元134年),荆州刺史部移治于索县(今湖南常德鼎城区断港头城址村)。三国时期,常德归吴国管辖,仍名武陵郡,隶属荆州。西晋,常德市分属武陵、天门、南平三郡。唐朝时期,武陵、澧州隶属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为鼎州,改澧州为澧阳军州,均隶属荆湖北路。宋徽宗政和七年(丁酉,公元1117年),升鼎州团练为常德军节度使。“常德”取孔颖达《诗经·大雅·常武疏》:“言命谴将帅,修戎兵戎,无所暴虐,民得就业,此事可常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于此。南宋乾道元年(乙酉,公元1165年),鼎州升为常德府。元朝时期,常德府、澧阳军州分别改为常德路、澧阳路,隶属湖广行中书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复常德府,澧阳路改为澧阳府,皆隶属湖广布政司分守上荆南道。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将澧阳府降为澧州。清朝雍正七年(己酉,公元1729年),升澧州为直隶州,常德府、直隶澧州同隶属于岳常澧道。至清朝末期,常德府辖武陵、桃源、龙阳、沅江四县;直隶澧州辖石门、慈利、安乡、安福、永定五县。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中央人民政府设常德专区,专署驻常德县。辖常德、临澧、澧县、安乡、南县、华容、桃源、慈利、石门等九县。1950年由常德县析置常德市,由澧县析置津市市。常德专署驻常德市,辖两市、九县。1952年原益阳专区所属益阳市及益阳、沅江、安化、汉寿、桃江(驻桃江镇)五县划入常德专区,辖三市、十四县。1953年常德、益阳、津市三市改由省直辖。1958年常德、益阳、津市三市划归常德专署领导。1959年常德市交由常德县领导;益阳市交由益阳县领导;津市市交由澧县领导。1961年常德县领导的常德市、益阳县领导的益阳市、澧县领导的津市市均交由常德专署领导。1962年将益阳市及益阳、华容、沅江、南县、安化、桃江等六县划归益阳专区,常德专区辖两市、八县。1963年撤销津市市并入澧县,常德专区辖一市、八县。1970年常德专区改称常德地区,地区驻常德市,辖常德市及常德(驻常德市)、临澧、澧县、安乡、汉寿、桃源、慈利、石门等八县。1979年恢复津市市,常德地区辖两市、八县。1988年1月23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88]18号),撤销常德地区和常德县,常德市升格为地级市。常德市设立武陵、鼎城两区。武陵区的范围包括原常德市和常德县的武陵、斗母湖、河洑、石门桥四个镇和丹洲、康家吉、南坪岗、河洑、芦获山五个乡;原常德县其余的三十六个乡镇为鼎城区的行政区域。常德市辖桃源、石门、灃县、汉寿、慈利、临灃、安乡七县。津市市由省直辖。1988年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批复,撤销常德地区建省辖常德市。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末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汲县。魏文帝黄初年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县)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四县随之改属、后又回归河内郡。属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阳)、原武、阳武三县。属兖州(州治廪丘,今山东鄄县)陈留国的有封丘、酸枣、平丘、长垣四县,属兖州东郡的有燕。西晋时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隋朝时期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两朝的河内郡即怀州。元朝时期设为怀庆路。明、清两朝为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2.堂号:

凉州堂:以望立堂。

姑臧堂:以望立堂,亦称武威堂。

武陵堂:以望立堂。

河内堂:以望立堂。

济世堂:资料有待补充。

中和堂:资料有待补充。

天全堂:资料有待补充。 [ 本帖最后由 lxyi 于 2010-2-25 15:30 编辑 ]

跟帖时间 2010-02-05 22:36:3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