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3-07 20:28:40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7115 跟帖次数 7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汤王的后代,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左传》记载,商汤的后裔子孙,在商中期以后,按分封的地名,形成了陶、施、樊、繁、锜、几和终葵七大族,其中有樊氏,子孙一直沿袭下来。

商朝灭亡之后,周武王姬发把殷商的遗民七族划归齐国管辖,故而在春秋战国时期,樊氏家族多在齐、鲁一带。孔子的弟子樊须,字子迟,便是商人七族中樊氏的后人。史称子姓樊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裔孙仲峬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记载,周文王的儿子虞仲有孙名仲峬,他同召伯虎、申伯、南仲、尹吉甫等大臣一起,辅佐周宣王姬静南征北战,使周王朝统治的疆域不断扩大,号称“宣王中兴”。

姬仲峬,亦称樊仲甫、樊仲,逝世后谥号“穆”,故又作樊穆仲,他是鲁献公姬具的第二个儿子,在周王室为卿士,是辅佐周宣王中兴的贤名之臣,在当时的诸侯之间,地位十分崇高和尊贵。

在典籍《国语·周语上》中,记载有仲峬谏阻周宣王不要立鲁武公姬敖的次子姬戏为鲁国太子之事。仲峬还曾劝阻周宣王“不要料民于太原”。

“料民于太原”,是周王朝调查户口落实税负的历史事件。西周后期,因连续对外用兵,周王室财政已濒于破产,国势衰竭,以致于周宣王晚年对太原戎、条戎和奔戎的战争均遭失败,特别是讨伐姜戎之役,“既丧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在《国语·周语上》中韦昭注:“料,数也。”料民,即调查核实户口,以便征收军赋、田赋和兵役,以扩充兵员和充实财力。太原为古地名,一说在今宁夏固原一带,一说在今山西太原附近。

仲峬劝阻周宣王“不要料民于太原”,就是不要通过“料民”去加重百姓的税收负担。

由于仲峬功勋卓著,周宣王赐封给他樊邑(今陕西长安东南部),称樊侯,建立樊国,后人称其为樊仲峬、樊仲甫。后来,他将樊国东迁至太行之南、黄河之北的阳邑(今河南济源),故而后世称东迁之樊国为“阳樊”。

在史籍《左传·庄公二十九年》中,记载有“樊皮叛王”的历史事件。樊皮,即樊侯仲皮,是樊仲峬的后人。在周惠王姬阆十三年(公元前664年),周惠王曾命虢公率军讨伐樊国,然后把樊皮抓回京师洛阳治罪。

周襄王姬郑十七年(公元前635年),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姬带发起动乱,周襄王逃到郑国并向晋文公紧急请求援助。同时,秦穆公嬴任好也正准备去救周襄王。晋文公立即乘这个机会显示他的权利和威力,所以不顾晋国刚刚才安定,决定在秦国人行动之前拯救周襄王,因此,他马上出兵打败了王子带,并护送周襄王返回京城。为了感谢晋文公的恩惠,周襄王把河内、阳樊等地区赏赐给了晋文公。

结果,樊国人不服,晋文公便率大军包围了阳樊并准备攻城,后有感于樊国人的爱国精神,在管仲的劝说下遂放弃了攻城,放樊国人民出城自谋生路,樊国之地从此遂为晋国所有。

在樊仲峬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世代称樊氏至今。因其始祖为樊仲峬,史称姬姓樊氏、樊氏正宗。

樊氏族人大多尊奉仲峬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樊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樊人,亦称樊缨、鞶人,是西周时期设置的一种官位,职责就是掌管周王朝君王行走的道路。

在典籍《周礼·春官·巾车》中记载:“掌王之五路。一曰玉路,钖樊缨。樊,马大带也。”

钖,就是马额头上的金属装饰物,走动时会发出悦耳声响;繁,就是束马的腹带;缨,就是挽马的颈革;都是用来辂马的带饰与工具。实际上,樊人就是在指定的王路上为君王驾御马车的小吏。

在樊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樊人氏,后省文简化为樊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古巴人,出自汉朝时期巴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上古时期,古代巴人居住在今甘肃南部地区,后迁徙到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以巴廪君为首领,由巴氏、巴蔓氏、巴瞫氏、巴相氏、巴郑氏这五个姓氏部落组成部落联盟,史称古巴国,国人称巴人。

古巴国在夏王朝时期称“巴方”,在商王朝时期称“巴奠(甸)”。

巴奠(甸)向商朝年年纳贡,岁岁服役。后来巴人不甘商王朝的暴虐压迫,于公元前十一世纪参与了周武王姬发组织的伐纣战争,由于巴人英勇善战,在协助周武王打败商纣王、建立西周王朝的历史过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西周初期,周武王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巴人被封为子爵国,与邻居楚国地位相同,首领称为巴子,因而又叫巴子国,通常简称巴国。巴国的地域大致在陕南的汉水上游,南及大巴山北缘,东至襄阳,春秋时有所扩展。战国初期迫于楚国的势力,巴国举国南迁至长江干流,先后在清江、川峡之间至川东立国。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巴国曾一度竭力扩张其势力范围,并东渡汉水与邓国相争,又同楚国缔结军事联盟,共同扫荡江汉小国,北进中原。

在此期间,巴国的青铜文化发展到高峰。青铜器钟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制作水平也日臻成熟,地方特征鲜明突出。巴国文字和符号广泛流行,都城已发展成为地域性的经济增长中心和多种产业的生长点,具有组织地区商业贸易的经济功能。

到了周慎靓王姬定五年(秦惠文王嬴驷九年,公元前316年),巴国为秦国大军所灭,巴王被俘虏到秦国。秦惠文王在江州(今重庆巴县)重新筑城,设置巴郡,将巴地正式纳入了秦国的郡县体制。

巴国形成于公元前十一世纪,灭亡于战国中期,约有八百年历史。秦国灭巴国之后,故巴国五个姓氏部落中的巴蔓氏族部落,后取谐音汉字“樊”为姓氏,称樊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伊拉哩氏,亦称伊里氏、伊拉礼氏、伊喇立氏,满语为Ilari Hala,汉义“开”,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东北十五公里处)、松花江流域等地区。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

清中叶以后,满族、锡伯族伊拉哩氏多冠汉姓为樊氏、伊氏、何氏、赵氏、尼氏、潘氏、苏氏、许氏、岳氏、禹氏、仉氏、柏氏、郝氏、靳氏、李氏等。



得姓始祖:樊仲峬(姬仲峬、樊仲甫、樊仲、樊穆仲)、樊迟。

樊氏的历史名人 -- 樊于期:(公元前?~前227年待考),即樊於期。著名战国时期秦国将领。

樊于期本为秦国大将,逃于燕国。秦王政曾以“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樊於期起先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大臣。当时秦国的国君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嬴政。

嬴政的父亲是嬴异人,是秦国的皇子,年轻的时候在赵国做人质。赵国当时有个富商叫吕不韦。他虽然比许多王侯还富有,可是,那时的门第观念很强,商人是“奸商”,别人都瞧不起。吕不韦野心很大,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很不满意,于是,就想利用嬴异人提高自己的地位。为了巴结嬴异人,吕不韦就送给他一位姑娘做妻子,这个姑娘就是嬴政的母亲。后来,在吕不韦的帮助下,嬴异人回到了秦国,做了秦国的国君,立了嬴政为太子,封吕不韦为丞相。

嬴异人死后,嬴政继位当了国君,可他发现自己并不是嬴异人的亲生儿子,他的生身父亲是吕不韦。按照当时的规定,嬴政不是皇室子孙,不是真龙天子,不但不能继承王位,还要被处死。嬴政为保住这个秘密,保住一命,就把知道这件事的人都找借口杀了。最后剩下大臣樊於期。樊於期知道嬴政要杀他,于是,就逃到燕国,住在朋友荆轲家里避难。樊於期是个以大局为重的人,知道这个秘密一旦传出去,便会立即引起整个国家动乱。国家一乱,不知要死多少人。于是,他决心保住秘密—尽管嬴政一再派人追杀他。

燕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时,荆轲谋求以其头和督亢地图作为进献秦王的礼物,以便行刺。他听说以后,立即自杀,以助成功。



樊 哙:(公元前?~前189年待考),沛县人(今江苏沛县)。著名汉朝初期将领。

樊哙是西汉开国功臣,大将,汉高祖刘邦的心腹,封舞阳侯,谥武侯,以勇著称。

樊哙出身寒微,早年曾以屠狗为业。他与刘邦的交往甚密,曾与刘邦一起隐于芒砀山泽间(今河南永城东北)。与萧何、曹参共同推戴刘邦起兵反秦。待刘邦做了沛公,便让樊哙做了他的随从副官。跟随刘邦征战,先是攻打胡陵、方与,在丰县一带打败了泅水郡监和郡守的军队,后又平定了沛县。在与司马橺在砀东作战时,表现英勇,斩十五首级,打退了敌人,被封为国大夫。抵抗章邯军队时,樊哙率先登城,斩二十三人首级,被赐爵为列大夫。此后经常跟随刘邦出征,常立战功。攻城阳,下户牖,破李由(李斯之子)军,共斩首十六级,被赐上间爵。在围攻东郡守尉的战斗中,打退敌人,斩首十四级,俘获十一人,得封赐五大夫。之后又破秦河间守军,赵贲、杨熊等的军队。屡次先登陷阵,捕斩有功,被赐爵为卿,被赐贤成君的封号。后又多有斩获而再加封赐。攻武关至霸上,樊哙率军斩杀都尉一人,首级十个,俘获一百四十人,降二千九百人。

刘邦率军入关,灭秦封关自守,欲依楚怀王“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旧约,称王于关中。这引起了项羽的不满,派当阳君英布等攻下函谷关,项羽入关后,驻军于戏(今陕西临潼东北新丰镇东南戏水西岸)西,欲击灭刘邦军。樊哙早在刘邦人咸阳后,就力劝刘邦还军霸上(今西安东南),勿贪秦宫奢丽的享受。

待项羽兵临城下,刘邦自度势单力薄,乃与张良率一百多随从赴鸿门谢罪,樊哙随往。项羽在鸿门设宴,酒酣之时,亚父范增预谋杀害刘邦,授意项庄拔剑在席上献舞,想趁机刺杀沛公。此时,席间只有刘邦和张良在坐,张良在帐外把行刺之事告诉了樊哙,樊哙持剑盾闯入项羽营帐,用盾撞倒拿着戟的士兵。进入帐后“西向立,凝视项羽,目眦尽裂,头发上指。”项羽握剑坐直身子问:“此人是谁?”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欣赏道:“是位壮士”于是赐酒一杯和一条猪腿。樊哙一饮而尽,拔剑切肉而食。片刻就把肉吃光了。项羽问:“樊将军还能再喝吗?”樊哙面斥项羽道:“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

项羽沉默不语。这时刘邦借故去厕所,把樊哙召了去,出了营帐,刘邦独骑一匹马,樊哙等四人步行护驾,从山下小路偷偷回到了霸上营中。而让张良向项羽谢罪。项羽因为已经顺心遂意也就没有诛杀刘邦的念头了。当时,如果没有樊哙闯帐谴责项羽,刘邦的事业几乎失败。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后,赐樊哙为列侯,号武侯,升为郎中,随汉王刘邦入汉中。

刘邦在汉中站稳脚跟后,用名将韩信指挥了还定三秦之战,从而拉开了的楚汉战争序幕。在战争中,樊哙或者单独,或者跟随汉王与西县县丞、雍王章邯、章邯的儿子章平,以及赵贲等人的军队作战,英勇异常,常率先登城陷阵,斩杀、俘虏敌军,因功被升为郎中骑将、封为将军,赐杜陵的樊乡为他的食邑。随后又参加对楚作战,屠煮枣,在外黄击破王武及程处军,攻取邹、鲁、瑕丘、薛等地。项羽败汉王于彭城后,樊哙屯守荥阳的户武,增加二千户为他的食邑。一年后,又随刘邦追击项羽,取阳夏,虏获楚将周将军的士卒四千人,把项羽包围在陈县,大胜而归。

项羽死后,刘邦称帝,史称汉高祖。因樊哙坚守作战有功再增加食邑八百户。汉初,异姓诸侯王反叛不断,樊哙成为征讨叛军的主将。先攻打反叛的燕王臧荼,俘臧荼,平定了燕地;楚王韩信反,樊哙随高帝到陈,活捉楚王韩信,平定楚地。更赐爵为列侯。以舞阳为食邑,号舞阳侯;又以将军名义跟随汉高祖讨伐了韩王信,斩韩王信,与绛侯周勃等共同平定了代地,因功再增加食邑一千五百户;因击退陈稀、曼丘臣军,战襄国,破柏人,先登,收取赵地清河﹑常山等共二十七县,被提升为左丞相。所部败陈稀的胡人骑兵于横谷,斩将军赵既,虏获代丞相冯梁、郡守孙奋、大将王黄等十人。与诸将共同平定代地乡邑七十三个。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樊哙又以相国职率兵击燕王卢绾,平定燕地十八县,五十一个乡邑。汉高祖把他的封邑增至五千四百户。总计樊哙战功:跟随高祖作战,斩首一百七十六个级,俘虏二百八十八人;自己单独领兵作战,打败七支军队,攻下五个城邑,平定六个郡,五十二县。虏获丞相一人,将军十二人,将官十一人。樊哙成为汉朝从创立到稳定的重要将领。

樊哙一直跟随刘邦左右,是刘邦的爱将。后娶吕后妹吕须为妻,生有一子樊伉,因此与皇帝的关系就更加密切了。可是他因是吕后妹夫,也险些被诛。

当初英布造反时,高祖病重,讨厌见人,诏令守宫侍卫,不准大臣人见,群臣中就连周勃、灌婴都不敢人内。十几天后,樊哙终于忍不住,带领群臣“排闼直入”——推门径直闯进宫中。汉高祖这时正枕着一个宦官睡卧。樊哙见到高帝痛哭流涕地说:“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说得汉高祖笑着起来了。

不久,卢绾反叛,汉高祖派樊哙攻打卢绾。这时高祖病重,有人诋毁樊哙是吕氏的党羽,皇上如哪天驾崩,樊哙就会举兵诛杀戚夫人和赵王如意这些人。汉高祖听到这话大怒,派陈平乘车送绛侯周勃替代樊哙统帅军队,还要求在军中就把樊哙就地正法。陈平惧怕吕后,所以决定把樊哙押解长安让汉高祖亲自处决。陈平、樊哙到长安时,汉高祖已死,吕后就释放了樊哙,并恢复了他的爵位和封邑。

汉孝惠帝刘盈六年(公元前189年)樊哙逝世,谥为武侯。其子樊伉代舞阳侯。樊伉之母吕须为临光侯。

吕后听政后,独揽朝政,大臣无不畏惧。九年后,吕后逝世。陈平、周勃率众大臣诛杀诸吕、吕须婘属,因此也将樊伉诛杀。

汉文帝刘恒即位后,又封樊哙庶子樊市人为舞阳侯,复故爵邑。樊市人立二十九年而死,被谥为荒侯。其子樊他广代舞阳侯。汉文帝六年(公元前173年),其舍人得罪樊他广,舍人上书说:“荒侯市人病不能为人,令其夫人与其弟乱而生他广,他广实非荒侯子,不当代后。”诏下吏。

汉景帝刘启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樊他广被贬为庶人,国除。

汉平帝刘衎元始二年(公元2年),汉平帝再封樊哙玄孙之子樊章为舞阳侯,邑千户。



樊 英:(生卒年待考),字季齐;南阳鲁阳人。著名汉朝隐士。

他通晓阴阳地理,并洞悉其中的奥妙,能推测灾异。他在壶山之阳隐居时,向他求学的人从四处涌来。无论州郡如何礼请他,他都不应。

有一次,有暴风从西方吹来,樊英对学生们说:“成都市正在发生火灾。”就喝了口水冲西喷去,并让学生记住当天的日子。后来有人从蜀郡来,说那里大火,发生的时间与与樊英喷水的日期正好相符。来人还说,当时有黑云从东边突然袭来,须臾之间转为大雨,于是火灾得以扑灭。

汉永建年间,宫殿上有一架钟在无人敲击时,自己能发响,皇上对此甚为忧虑,公卿大臣们无人能解。于是便去询问樊英,樊英说:“蜀岷一带发生山崩了,山是铜为母,母亲崩,所以儿子鸣。这并不表示当今圣朝会有什么灾祸。”时隔不久,果然有人向朝廷奏报,蜀地发生了山崩的消息。

在中国古代,隐士多是修道之人,修道人具有特异功能并不足为奇。



樊 逊:(公元?~565年),字孝谦;河东北猗人(今山西临猗)。著名北齐哲学家、文学家。

樊逊逝世于北齐后主高纬天统元年(公元565年)。他对道教神仙方术加以批判,认为皆虚妄之术,“秦皇汉帝,信彼方士,冀遇其真,徐福去而不归,栾大往而无获。犹谓升遐倒影,抵掌可期,祭鬼求神,庶或不死。江璧既返,还入骊山之墓;龙媒已至,终下茂陵文坟”,到头来都进了坟墓。

樊逊出身普通家庭,父祖均无仕宦之迹,一生平居乡间。他的哥哥以制毡为业,家庭经济比较优裕,常供给他读书资用。樊逊虽好学不缀,然常受兄供养,于心不安,曾打算同哥哥一同制毡为生。他的母亲勉励他弃小行、求大业,努力读书,才使他下定决心,专心于儒学。

东、西魏并立的局面形成后,樊逊的家乡被西魏军队攻破,他随东魏官守东撤,寓居于邺城。北齐建立后,他又到临漳县当了小吏。临漳县令裴鉴清苦俭约,偶有白雀集于县衙,当地人认为是裴鉴俭约带来的祥瑞,便纷纷称颂。樊逊也乘这个机会,写了十来首诗称颂裴鉴的清德。裴鉴看了后,十分赏识他的才华,便任他为县主簿,掌管文书。随后,又经裴鉴的推荐,披右仆射崔暹收为宾客,与当时的文士李广、封孝惔等人一起,讲论文章。樊逊象貌丑陋,又常为门第所限,独处静默,常以东方朔“陆沉世俗,避世金马”之语安慰自己。曾仿照东方朔的《答客难》写过一篇《答客诲》的文章,用以抒写自己的心志。他在崔暹府上做宾客时,有一次崔暹大会宾客,有大司马、襄城王元旭在座,论及任用府僚的事,崔暹欲将樊逊推荐于元旭,便指着樊逊说:“此人学富才高,是很好的军事参谋。”元旭看看樊逊的长相,不屑地反问道:“这个样子,岂能当军事参谋?”面对元旭颐指气使的态度,樊逊很恭敬然而又很刻薄地说:“家无荫第,不敢当此。”

东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高欢死去,崔暹也因在高欢时期严厉打击世家大族而遭到这些人的激烈反对。高洋为平息世族的反对,争取他们对自己的支持,将崔暹流放于边外,于是,崔暹的宾客也都流散各地。樊逊流落到陈留,在那里居住下来。陈留为北齐梁州治所,梁州刺史又将樊逊录用为参谋,并举他为秀才。梁州为北齐的下等州,按照北齐荐举制度,下等州每三年才能举荐一名秀才,因为在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17年)梁州曾举荐过一名秀才,所以在武定五年再不能举荐。这样,虽经当时期臣争论,樊逊的秀才还是没有被朝廷认可。他回到梁州后,又升任长史,随着粱州刺史出军南征,后又随梁州刺史到了颖州。北齐高样天保元年(公元550年),颖州又举荐樊逊为秀才,又因他朝堂对策不合高洋心意,被定为三年内不准入选之列。北齐天保五年(公元555年),梁州再次举荐樊逊为秀才,对策第一,才算得到一个秀才的头衔。从此,他才得以在朝中做官。

北齐天保五年,也就在樊逊得秀才的这年农历12月,他曾作为清河王高岳的随从,跟随高岳出军南伐。次年,又做为高岳的行台郎中,出使南朝,使梁与北齐修定了和约,考绩为清平勤干。

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7年),高洋下诏校订皇家藏书,以供皇太子览阅。樊逊又与高乾和、马敬德等十一名秀才同被诏定校刊群书。在战争频繁且又分裂割据的情况下,高洋能够这样做,确非易事。樊逊受此重任,倍加认真负责。他依据汉时刘向校书的方法,就北齐境内所有公私藏书收集致全,精心校阅,除当时官家藏书外,“凡得别本三千余卷,五经诸史,殆无疑阙。”对于保存我国古代典籍做出了一定贡献。

高洋天保八年(公元558年),北齐朝廷精减官员。选官只有二、三百人,参选者竟高过十倍,所以朝廷以策问选官。在这策问选宫中,樊逊对策为当时上等,被选入官。当时任尚书左仆射的杨愔评论说:“后生清俊,莫过卢思道;文章成就,莫过樊孝谦;几案断割,莫过崔成之。”将三人同时任为员外参军。但樊逊仍以门第寒素而推辞,杨愔以“才高不依常例”为由,果断地把他留在身边。到北齐武成帝高湛河清初年,樊逊被任为主书,参与制定诏令策议。北齐天统元年(公元565年),加官员外郎,不久病死。

北齐是一个短促的王朝,但就在这短暂的时期内,还是比较注重文化事业的发展的。《北齐书*文苑传》序言说:“有齐自霸图云启,广廷髦儁,开四门以纳之,举八紘以掩之,邺京之下,烟霏雾集,…。”樊逊也是在这种环境之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文人。

从遗留在《北齐书》中樊逊的对策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思想适应北朝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崇尚儒教,排斥佛老。他认为,如果佛老盛行,儒道必然毁坏。因此,他建议高洋还是“降情文苑,斟酌百家’,把心思用在国家的治理上,不要轻信佛老之言。这种排佛、老,崇儒道的思想,对于北朝统治者确实是有帮助的。

在整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樊逊或许还没有什么地位。但就北齐一朝,甚至北朝来说,他还是以文章而知名的。据《北史》记载,当时的大文人魏收很为人称颂,他曾经写了《库狄干碑序》,令樊逊为之作碑铭,写好之后,别人以为序和铭均出自魏收一人之手。高洋死后,杨愔让樊逊作书告晋阳朝士,书写好后,又让魏收润色,魏收竟不能更改一字。这些都可以看出他的文才。

只是,樊逊的作品没有多少保存下来,不能不使人感到遗憾。



樊宗师:(公元?~823 或824年待考),字绍述;河中人(今河南南阳)。著名唐朝散文家。

始为国子主簿。元和中,擢军谋宏远科,授著作佐郎。

历金部郎中,绵、绛二州刺史。后进升为谏议大夫,还未上任就逝世了。

撰有诗篇七百六十九篇。今存一首。



樊梨花:(生卒年待考),女,突厥族;西凉国人。传说中的著名唐朝将领。

樊梨花是唐太宗贞观年间人,其父樊洪为西凉国(西突厥)寒江关守将。樊梨花后投唐朝,与薛丁山结为夫妇。二人智勇双全,登坛挂帅。在薛家满门抄斩后,她率子薛刚杀进长安,除奸报仇,是传说中唐朝著名的女将军。

樊梨花形象最早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如莲居士作《说唐三传》,又名《异说后唐三集薛丁山征西樊梨花全传》,后人亦称《征西全传》。书中叙述樊梨花与薛丁山马上订亲及薛一丁山三休、三请樊梨花的故事,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故而在民间有很大影响。戏曲中一些剧目即取材于此。如《马上缘》、《三休樊梨花》(或《三请樊梨花》)。

明清小说中有这样一个现象,许多历史小说、英雄传奇采自民间口头传说,经文人创作加工为案头读物,随即又为广大的市井说唱艺人借鉴为话本,进行再加工、再创作,口传心授,世代流传。后来也有人整理为“说书体小说”。以纯散文形式出版。在由民问传说、小说到说唱,再到“说书体小说”的过程中,故事情节得到提炼,人物形象愈加丰满。

《征西全传》中的樊梨花,性格尚嫌模糊,缺乏生活依据。因作者采用神魔小说笔法,有些情节荒诞离奇,如移山填海、上天入地,神箭飞刀、摄魂铃、捆仙绳等,在人物塑造上成就不高。然而在后来民间说唱中,樊梨花形象得到不断的扭富和发展,说书人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从现实中寻找人物思想性格形成及发展变化的轨迹,把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在众多有关樊梨花故事的说书体小说中,西河大鼓名家郝艳霞所作《薛丁山征西》对樊梨花形象塑造的再度加工创作,就最具代表性。

樊梨花的形象是超常的,美丽的,深刻的,她所体现的正是中国妇女伟大的独立于世的精神。



樊 兴:(生卒年待考),安州人。著名唐朝将领。

先前以罪为奴,后随从唐公平长安,授左监门将军。从秦王积战多,封营国公,数赐黄金杂物。后坐事削爵。

唐贞观六年,陵州獠反,命讨之,为左骁卫将军。又跟从李靖击吐谷浑,为赤水道行军总管。后在从军期间,士兵多死,又亡失器仗,该死罪,只好以勋减死。

后又升为左监门大将军、襄城郡公。

唐太宗征辽时期,以樊兴为人忠谨,辅佐房玄龄留守京师,任检校右武候将军。

逝世后赠左武候大将军、洪州都督,陪葬献陵。



樊 圻:(公元1616~?年待考),字会公;江宁人(今江苏南京)。著名明清之际画家。

樊圻是明万历四十四年至清康熙三十三年后(公元1616~1694年)画家。他擅画山水、花卉、人物。为“金陵八家”之一。

樊圻与兄樊沂同以画名。他画山水、人物、花卉,无不极妙。王铎尝题其小景云:“洽公吾不知为谁,此幅全摹赵松雪、赵大年,穆然恬静,若厚德醇儒,敦庞湛凝,无忒无恌。灯下睇观,觉小雷、大雷、紫溪、白岳一段,忽移於尺幅间矣。”又云:“是古人笔,不是时派。时派即锺谭诗也。”小印模糊,误视会公为洽公,圻后即以洽公行,感知己也。

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作春山策杖图,时年七十九岁。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其《柳溪渔乐图》



樊 弘:(公元1900~1988待考),四川江津人。著名现代经济学家。

民国十四年北大毕业后,任北京《中美晚报》编辑助理和《国民公报》编辑员。后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经济研究院研究生。回国后,历任湖南大学、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和复旦大学经济系教授兼主任。民国三十一年任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专项研究员。民国三十五年后,任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

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政协第一、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会顾问。

1988年4月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八岁。

著有《劳动立法原理》。编有《社会调查方法》、《中国劳动年鉴》、《工资理论之发展》、《论社会主义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等。



樊学文:(公元1912~1978年),四川苍溪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革命。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苍溪县少共区委书记,红三十军第二六七团第一营书记,中共苍溪县委书记,绥靖县委组织部部长、县委书记,省委工作队政治指导员。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社会部总务科科长,中央警备团供给处主任、团副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热东分区副政治委员,中共热河省委秘书处处长,热南分区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委九纵队后勤部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第四十六军后勤部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三八师政治委员,参加了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四十六军政治部副主任、升任第四十六军政治部主任。回国后,任吉林省军区副政治委员,黑龙江省军区副政治委员,中共辽宁省委工业交通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东北局财贸政治部副主任,辽宁中医学院党委书记。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1978年9月因病在沈阳逝世,终年六十六岁。



樊哲祥:(公元1908~1995年),湖北公安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九师政治部文印股股长、宣传队队长、宣传科科长,红三军司令部参谋,红二方面军司令部二科代科长。参加了湘鄂西、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师师部秘书主任,第三五八旅第七一四团参谋长,晋绥军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第三军分区参谋长,晋绥军区独立第三旅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绥蒙军区参谋长,独立第十一旅旅长,华北军区独立第二十二师师长。参加了察绥、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委防空司令部副参谋长兼军训处处长,195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任中央军委防空军副参谋长,华东军区防空部队副司令员,防空军高射炮兵学校校长,广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部副主任。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5年9月2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七岁。



樊平均:(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谋试验基地政治部主任。

樊万庆:(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空军第二航空军军长。

樊友义:(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空军第十五空降军副政治委员。

樊庆礼:(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沈阳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

樊铁琦:(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兰州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

樊松甫:(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第四十六军军长。

樊玉书:(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九十军五十三师师长。

樊明渊:(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山西省宪兵司令部司令官。

樊楚樵:(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陆军总司令部保修署政治作战部主任。

跟帖时间 2010-03-07 20:47:1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樊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巨鹿贤守;屠狗英雄: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湖阳人樊准,字幼陵,少年起学儒术,和帝时为尚书郎,后历官御史中丞、议郎、巨鹿太守、河内太守、尚书令(宰相)、光禄勋。在巨鹿任上时,对内安抚百姓,发展农桑,对外抵御羌族进犯,境内得以安定。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将领樊哙,沛县人,青年时以杀狗为业。后随刘邦起义,因军功封贤成君。灭秦后,项羽的谋士范增计划在鸿门宴上谋杀刘邦,他直人营门,斥责项羽,刘邦得以脱身。汉朝初期,又随刘邦平定臧荼、韩王信的叛乱,官左丞相,封舞阳侯。他妻子吕须,是吕后的妹妹,因此深得吕后信任。

彭城医圣;猗乐文魁:上联典指三国时期的名医樊阿,彭城。华佗的弟子,擅针炙。主张可深刺,一反当时胸、背、腹不可针过四分之二说。下联典指南北朝时期北齐的哲学家樊逊,字孝谦,河东北猗乐人。幼时好学,专心典籍。初为县主簿,后诏入秘府刊定书籍,时有“文章成就,莫过樊孝谦”之说。官至员外散骑侍郎。

下床答拜;尽室登仙: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樊英有疾,妻遣婢拜问,英下床答拜。下联典指《列仙传》记载的刘纲与妻樊夫人,善道术,举室仙去。

李谦文学;子盖清廉:上联典指南北朝时期北齐的樊逊,字孝谦,以文著称。下联典指隋朝时期的樊子盖,以善政闻名,人称清廉。

南阳世泽;营国家声:全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樊兴,从唐太宗征战,积功封营国公。

巨鹿贤守;屠狗英雄: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樊准,拜巨鹿太守。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樊哙,以屠狗为业,后佐高祖开国。



2.六言通用联:

隐乐湖山之迹;补衮诗歌之章: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樊英事典。下联典指西周时期的樊穆仲事典。

无遗行于乡里;有令德在子孙:此联为汉樊敏碑字联。



3.七言通用联:

陇西出谋获全胜;鸿门斥项解危机: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学者樊志张,南郑人。博学多通,尝游陇西,破羌将军段干请见之,他出谋说:“向东南角乘虚引出,及百里,还师攻之,可以全胜”。干从之,果验。下联典指汉朝初期的将领樊哙(公元前?~前189年),沛县人(今江苏沛县)。初随刘邦起兵反秦,为其部将,以军功赐爵,封贤成君。在鸿门宴上,范增欲杀刘邦,他不顾个人安危,直闯营帐,斥项羽背信弃义,使刘邦得以脱走,为刘邦解了危。

不以荣华耀乡里;常将道德养祥和:此联为汉朝时期的樊敏碑字联。

长松卓立古之直;好风微起圣而清:此联为汉朝时期的樊敏碑字联。

高风清节超巢许;丰功伟烈并萧曹:上联典指西周樊侯樊仲甫的事典。下联典指汉初将领樊哙事典。



4.八言以上通用联:

门有古松,庭无乱石;秋宜明月,春则和风:此联为汉朝时期的樊敏碑字联。

壶山隐居,术灭风火;杏堂高弟,学有师传: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学者樊英的事典。樊英,字季齐,鲁阳人。习京氏易,兼明五经,隐于壶山之阳。著易章句,世名樊氏学。官至光禄大夫归卒。下联典指春秋时期鲁国的名人樊迟(公元前515~?年),一说为齐人。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

薄稼圃而不为,宜善会先贤之意;敬鬼神以仍远,当恪遵乃祖所闻:此联为樊氏宗祠联。

跟帖时间 2010-03-07 20:44:1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樊氏的字辈排行 -- 1.全国樊氏统一字辈:

001世 樊须,字子迟。孔子七十二个贤弟子之一。

002世 奉(皋)

003世 达(建)

004世 康

005世 谟

006世 都     睿

007世 吉权(均都后)琅(睿后)

008世 广(吉后)  简(琅后)

009世 泽澄(均广后)洪(简后)

010世 珪(泽后)  药(洪后),壁、珏(均澄后)

011世 礼     哙(樊哙,药后)

012世 亮     伉、市人(均哙后)

013世 樊重 河南

014世 宏

015世 鯈

016世 汜

017世 时

018世 盼

019世 尚

020世 稠

021世 真

022世 建

023世 垣

024世 天德

025世 贞

026世 方兴

027世 文炽

028世 俊

029世 察

030世 兴

031世 宛

032世 元禧

033世 贞德

034世 霖

035世 泳

036世 泽

037世 宗师

038世 基

039世 称

040世 知谕

041世 潜

042世 世重,若水←———浙江

043世 怀轁礼乐 ←————— 1.江西、湖南、湖北;2.湖南益阳

044世 天法善

045世 原贞纯

046世 九词超 ┌—————— 3.湖南衡阳

047世 琩雄略 │ ┌—————4.湖南资阳

048世 世赋望 ││┌┬——— 5.湖南湘阴、汨罗怀滔;6.若水支系

049世 忠乃贵 ↓↓↓↓  湖南大部分;江苏赣榆

050世 琮美中 宗宗××琮 ←7.湖南邵阳;8.娄底、湘乡

051世 秀才  秀秀××庚秀 山东临沂郯城同源分支

052世 叔高  叔叔××辛元

053世 克诗  克克××元聪 克杰←———9.江苏赣榆山东

054世 仲自  仲仲进×明茂 仲┌—————————10.湖北黄冈

055世 用清  通用远盛宗宗× │┌————————11.浙江常山

056世 伯德  良德传添熙福× ││┌———————12.山东郓城

057世 仕诵  启诵先绳汝再× │││仕埙 ←———13.四川宜宾

058世 公崇  子崇德礼玉昌守 ↓↓↓公芙光 ←——14.云南昭通

059世 曰思  本思诗荣奇永化×××曰迁武(维)曰迁 ←15.贵州遵义

060世 以道  进道书志庭太廷×××必才鸿(级)必原

061世 一存  仁存启允再荣子×××× 通(鸿)启

062世 与必  尚必后尚思华养×××伯 达(泽)伯

063世 尚秉  承秉贤大大富之×体×× 历(儒)有

064世 重忠  仕忠允良有贵绍齐行×永 代(仕)永

065世 实孝  文孝可应应兴大圣仁×× 镇(远)应

066世 本见  章见朝正安旺明广恕×大 家(朝)正

067世 谦立  应立天启邦加熙渊允×山 生(升)如

068世 恭本  朝本子学永爵贤明笃×一 国(汝)有(疑误)

069世 贞仁  庭仁方志士禄自永温×子 正(弟)国

070世 纯宗  清宗×兴正显远笃良×× 天(时)太

071世 希光  高光文文朝朝家诚谨×仕 仕(安)时 丕←16.郓城陕山西

072世 明前  爵前教教廷廷声忠存×如 定(泰)朝 允宝

073世 哲华  位华光光开开继惠忠×良 永(天)枚 德

074世 孝国  ×国前前景景士共厚×廷 华(有)大 成正

075世 友肇  ×肇哲哲运运昌肃确×万 万(文)× 中连

076世 启富  ×继存存世世三宣守×水 世(衡)世 运明

077世 后庶  ×述仁仁代代元慈××林 兴(山)维 加

078世 人英  ×英锡锡焕焕从和勤×殿 ×(元)芳

079世 德贤  ×贤吉吉文文盛懿逊兆德 ×(贵)学

080世 义盛  ×盛祥祥敏敏德美敏庆显 ×(永)之

081世 光作  ×作传传道道一元典祥忠 ×(成)朝

082世 前善  ×善家家盛盛本凯学明贞 ×(清)廷

083世 烈吉  ×吉惟惟昭昭兆世燕户朝 ×(宗)大

084世 容祥  ×祥忠忠先先宗宽翼宪元 ×(万)广

085世 止临  ×临厚厚烈烈详栗贻恩上 ×(年)文

086世 务耀  ×耀立立长长厥柔谋庆继 ×(兴)树

087世 端祖  ×祖品品远远道愿居毓承 ×(×)林

088世 正彰  ×彰贵贵启启丛恭则彰维 ×(×)春

089世 言先  ×先端端后后修立为道怀 ×(×)正

090世 行烈  ×训方方生生启治善宏宗 ×(×)茂

091世 期学  ×学兰兰逢仁云敬逹贻公 ×(×)宗

092世 笃益  ×益桂桂时让中驯则德远 ×(×)嗣

093世 敬永  ×用因因隆垂雨毅宣×世 ×(×)永(疑误)

094世 贤传  ×传培培树家兴直猷时代 ×(×)昌

095世 良名  ×名植植立范吉温馀乃绍 ×(×)裕

096世 子邦  ×邦永永振节×简庆悦家 ×(×)后

097世 嗣家  ×家期期藻廉×廉天春声 ×(×)光

098世 多昭  ×昭百百铺端×刚锡芳× ×(×)先

099世 传大  ×大世世升品×塞遐甲× ×(×)德

100世 家业  ×业昌昌平行×疆福乙× ×(×)国(疑误)

101世 皆庆  ×庆继继学贤×彰世峰× ×(×)泰

102世 中笃  ×笃承承茂才×常延金× ×(×)启(疑误)

103世 正万  ×万宗宗贤隆×义×广× ×(×)家

104世 ×年  ×年祖祖修×××××× ×(×)祥

105世 ×康  ×康泽泽远×××××× ×(×)礼

106世 ×恩  ×恩礼礼家×××××× ×(×)乐

107世 ×长  ×长仪仪传×××××× ×(×)昭

108世 ×功  ×功式式祖×××××× ×(×)和

109世 ×泽  ×泽南南德×××××× ×(×)敬

110世 ×久  ×久湘湘清×××××× ×(×)诗

111世 ×雍  ×雍××××××××× ×(×)书

112世 ×熙  ×熙××××××××× ×(×)显

113世 ×世  ×世××××××××× ×(×)富

114世 ×寿  ×寿××××××××× ×(×)强

115世 ×昌  ×昌××××××××× ×(×)君

116世 固

117世 本

118世 幸

119世 福

120世 宇

121世 天

122世 长



2.樊氏统一字辈说明:

第一列为江西字辈,樊迟第四十三世孙樊怀韬为迁江西一世祖,后世子孙很广。湖南,湖北,四川等省均有。

第二列为湖南益阳字辈。据《资阳六修樊氏族谱》:乾隆丙子,廷馨、允隆等诸公,以始迁祖才惠、才翱、才翔为益阳一派祖。关于才惠、翱、翔支先祖渊源,有待考证。高桂在公元1306年谱序,称其父才惠公于公元1278~1279年间自江西隆兴府南昌县迁居益阳桃江武潭(比庚秀在公元1370年迁湘早了近一百年)。益阳樊氏谱一修(乾隆丙子,公元1756年)时,以三十九世樊称为始祖。注:如果以樊称为一世祖派字(“义”字派),则至才惠公十六世(“才”字派),则与益阳六修、七修谱时“才”字派对应吴西字派“秀”不合。因此,该字派有乱序之疑。

第三列为湖南衡阳字辈。衡阳崇德堂樊氏世系表:以用胜、现、信、欲为衡阳一世祖,源自江佑昌盛宗茂支。

第四列为湖南资阳字派。据资阳七修考证:资阳始祖秀一为昌盛支宗茂后俭之长子秀一,而非克洪之子秀一。

第五列为湖南湘阴、汨罗怀滔支系,始祖无稽可考。据汨罗上党堂樊氏族谱:湘阴以怀韬之第十四世孙(疑误,应该为世重十四世孙)盛仲公为一世祖,盛仲(“仲”字辈)公分支渊源有待考证。汨罗上党堂吴楚淮越樊氏同源谱系总序:“…以君云(樊重)公为始祖递至三十世有若水 怀滔(误,应为世重)。若水之裔传有常山公缙云公。自若水传十四世,生我盛功公。怀滔传七世有忠厚公,又七世而盛仲公生焉。”因此,怀滔支与若水支,在七十世之前为不同字派,湖南七修樊氏族谱中将两支派字都对应于五十四世是错误的。怀滔支五十四世之前采用吴西字派,若水支无派字,至第七十世时怀滔支则无派字。否则,怀滔支系字派乱序。

第六列为湖南湘阴、汨罗若水支系,以若水为始祖。汨罗上党堂樊氏族谱:若水支第十四世孙盛功公为湘阴一世祖。《汨罗上党堂》旧序:明初我盛公祖及添禄(其子)二公由云南卜筑湘邑,而其源则本自若水由池州迁豫章再迁湖南来也。

第七列为湖南邵阳字辈,源自江西樊怀韬。湖南《樊氏四修族谱》:庚秀,昌盛支宗理之子,岐山行秀三,为迁湘始祖(应为秀,迁湘改庚)。

第八列为湖南娄底、湘乡字辈,源自江西樊怀韬。同邵阳。

第九列为江苏赣榆字辈,源自江佑昌庆叔源支。樊克杰为江西到江苏赣榆支派的一世祖,山东临沂、郯城同源分支。

第十列为湖北黄冈字辈,源自江西樊怀韬克洪子秀二(德仲)公支系,分支定派待考。

第十一列为浙江常山字辈,源自第四十三世若水为一世祖。

第十二列为山东郓城(其中一支)字辈,同为樊迟之后世子孙。樊迟第六十世孙樊诚,为山东郓城樊氏始祖一世。据谱记载,樊诚于元朝未年由河北临漳县展转到山东郓城,其分支渊源有待考证。

第十三列为四川宜宾樊氏,源自江佑昌庆宗靖用德伯言支,始迁祖曰迁,草池始迁祖为六十四世永本。据《宜宾草池谱》: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曰迁入川。

第十四列为云南昭通樊氏(括号内为上党堂老谱字派),源自江佑昌庆宗靖用德伯言支,与四川宜宾同源,以克洪为一世祖,始迁祖曰武。据《资阳七修樊氏族谱》之宁州并湖广实迹考:五十八世祖为铧,铧生子武,徙居四川宜宾、南县二县。

第十五列为贵州遵义道真樊氏。贵州省遵义市道真县正安樊氏谱有待考证,以六始祖钧公为由蜀入黔始祖。

第十六列为第七十一~七十七世的后面部份为山东郓城字辈。

樊迟第五十一世孙樊庚秀 从江西迁湖南的一世祖,至第五十五世宗贵、宗义两亲兄弟,发展成为湖南邵阳、娄底两大支系。

樊迟第五十三世孙樊克杰 从江西迁江苏赣榆支派的一世祖,山东临沂郯城同源分支。

樊迟第五十九世孙樊曰迁,从江西迁四川宜宾的始祖;曰武,迁云南昭通。
3.各地樊氏字辈:

湖南桃江樊氏字辈:“偃腾玉庆茂九梅宗孟秀友勝樊世问学崇正大德修益光明杨声宏祖志道盛蔚邦华克敦诗与礼自今愈厚佳”。

湖南资兴樊氏字辈:“忠孝传家国鸿”。

湖南新邵樊氏字辈:“朝廷开景佩”。

湖南宁远樊氏字辈:“世季昌祺家强谱艳”。

湖南张家界樊氏字辈:“金学传世永文章定能云”。

湖南长沙、宁乡、新化、安化、邵阳、溆浦、益阳、湘潭樊氏字辈:“辛元明宗福再昌永太荣华富贵兴旺加爵禄”。

湖北利川樊氏字辈:“贞纯希明哲孝友启后人”。

湖北襄樊、陕西旬阳樊氏字辈:“自西达于清世开永在兴仁义礼智信晓雨玉堂春”。

湖北黄冈樊氏字辈:“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忠惠共肃宣慈和懿美元凯世宽栗柔愿恭立志敬驯毅直温简廉刚塞疆彰常义”。

湖北襄阳樊氏字辈:“道德周允显家声楚克昌本源延汝国诏述焕文章”。

湖北通城樊氏字辈:“重实本谦恭贞纯希明哲孝友启后人德羲光前烈”。

山东日照樊氏字辈:“奎庆吉世敦唯”。

山东成武、郓城樊氏字辈:“肇(兆)庆祥铭(明光)祜(护廷)(遵宪)(延恩)(仰庆)毓彰道宏”。

山东聊城樊氏字辈:“虎遵继怀调天钊大守汝君东进思玉兴洪宗士廷文建正方宣(玄)源(元)苏继昌宁合南光哲台贵山涧章”。

山东胶南樊氏字辈:“洪顺福(耀)泽(明)建(子)传友本源”。

山东樊氏一支字辈:“天地明长德应敬福宗远”。

四川万年樊氏字辈:“文德贤占玉国”。

四川宜宾樊氏字辈:“曰必□伯□永□大山一子□仕如良廷万水林殿德显忠贞朝元上继承维怀宗公远世代绍家声”。

四川绵阳樊氏字辈:“文章维仕用中正少家先”。

四川江津樊氏字辈:“国世永仕严学曰朝现守宗…家治为善万世光宗子怀登本正大永崇”。

四川奉节樊氏字辈:“有朝应守则必永世恒昌家声先烈重万代毓贤良诗书大肇启忠厚承继长光宗隆祖德文运天开祥传学孔孟道固正定安邦垂裕泽久远仁能振刚常”。

贵州红花岗樊氏字辈:“永远朝宗庆文维曰圣仁正应廷开太洪叶(言)玉治金世子从之起天国在麒麟”。

贵州遵义樊氏字辈:“仁开生明举文武秀士登富贵光明显福禄寿永停”。

贵州道真樊氏字辈:“世维芳学之廷朝大广文树林春正茂宗荣嗣永昌裕后光先德国泰启家祥礼乐昭和敬诗书显富强君族恒固本幸福宇天长”。

贵州毕节樊氏字辈:“开始朝廷政国春修文明廷政国春秀兴隆永吉昌中功成道德主传永流芳”。

贵州黔西樊氏字辈:“成应世登从文顺永福安”。

江苏沛县樊氏字辈:“合如道继肇”。

江苏睢宁樊氏字辈:“朕友恭宽(大)硕燕红(宏)”。

江苏东海、江西赣榆樊氏字辈:“铭希贤自远家声继世昌三元从圣德一本兆宗祥武英汉中传文彩春秋章拯华震寰宇勋誉亚洲扬”。

江苏张家港樊氏字辈:“敦仁培世德毓庆发天祥文人应运起吾祚永光昌”。

河南商丘樊氏字辈:“国景华运德有民长岁祥”。

河南新野樊氏字辈:“道义忠信文恭(公)谦让”。

云南镇雄樊氏字辈:“国仕文章彦金科碧状元朝廷登玉儒”。

云南昭通、四川永川樊氏字辈:“维奇宏泽如士远朝升汝仕时安太天佑文衡山元贵永成清宗万年兴”。

云南永善樊氏字辈:“光武鸿通达历代镇家生国正天仕定永华万世兴”。

江西南昌樊氏字辈:“希明哲考友启后人”。

山西汾阳樊氏字辈:“先春发应衍继廷元树振光成大开锦其旺石彦兴钟善主麟”。

山西上党、陕西商洛、陕西镇安、湖北樊城樊氏字辈:“毕志有学全开月明光照普天皆同庆”。

浙江缙云樊氏字辈:“万杞贵贞奇崇尚谦恭敦明信义体行仁恕惠和慈祥忠厚复元垂方奕世道德文章礼乐孝悌贤良永泰富显荣华福禄寿庆”。

浙江江左樊氏字辈:“怀天厚九昌世忠宗秀叔克伸用伯仁公曰认一兴止字接重字重实本谦恭贞淳希明哲孝友启后昆德义光前烈客体务端壮言行期笃敬贤良子孙盛传家有中正”。

重庆永川樊氏字辈:“继龙(彪虎)智必如荣以显正景应仲(启维)奇宏泽如世远朝升汝仕时安太天佑文衡山元贵永成清宗万年兴”。

重庆云阳樊氏字辈:“天开文运兆家祥治世恩光大地帮贵子贤诚忠仁义万历德泽海山长”。

安徽长丰樊氏字辈:“天地名长德伟静传宗远恒星兆庆之书多寸别冒”。

上海崇明樊氏字辈:“敦仁培世德毓庆发天祥文人应运起吾乍永光昌”。

辽宁沈阳樊氏字辈:“世克祥钟文景兆裕振泽广纯锡昭维永德庆铭嘉”。

黑龙江铁岭樊氏字辈:“崇正成先业广大立三纲…世纪昌期家强谱印”。

广东番禺、东莞、顺德、香山、新会、新宁、新安樊氏字辈:“洪祖武禘日恩景我道子观世东敬国学启廷文章显达德才华万有成朝圣可立同英起基业荣昌乐泰宁”。

樊氏一支字辈:“世凯金国秀道胜志友庆”。

樊氏一支字辈:“世怀德广兆峰云贯秀”。

樊氏一支字辈:“重实本谦恭曾纯希明哲孝友启后仁德义光前烈品信务端庄言行期笃敬贤良子孙慧传家皆忠正”。

跟帖时间 2010-03-07 20:41:3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樊氏的家谱文献 -- 浙江绍兴会稽樊川陈氏宗谱五卷,(明)陈栐陈价等修,明崇桢六年(公元1633年)手抄本六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犹他州家谱学会。

常山博龙溪续修樊氏宗谱,(清)樊贵贤等纂修,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淳叙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二卷、第四~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桃江樊氏三修族谱两卷,(清)樊俊明主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第一卷缺几页。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桃江桃江樊氏三修族谱,(清)樊俊明主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常山龙溪樊氏世谱五卷,首一卷,(清)樊永让等纂修,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淳叙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宣城昭义莘潭樊氏宗谱,(清)樊士林等纂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今仅存第~五存卷、第十~十一卷、第十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四川长寿樊氏宗谱,(清)樊有达纂,樊有逊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江苏江都樊氏族谱八卷,(清)樊圣琳、樊圣泰等纂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泰州市图书馆书馆。

湖南长沙楚塘樊氏六修族谱,(清)樊晃纂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柔嘉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册,今仅存第二卷、第六~八卷、第十二卷、第十五~十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四川高县庐符樊氏谱,(清)樊宗儒撰,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图书馆。

常山博龙溪樊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淳叙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今仅存第四~八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长宁樊氏续修支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柔嘉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四~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四川长寿樊氏族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长寿县付何乡美满村黄家塘坎。

江苏武进毗陵樊氏宗谱六卷,(民国)樊茂金等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武进毗陵樊氏续修宗谱六卷,(民国)樊宗河、樊茂芝等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广东兴宁樊氏族谱,(民国)樊谟训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铅字本十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江苏江阴暨阳普设樊氏宗谱四卷,(民国)樊汤华等编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悦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河北清苑樊氏家乘,(民国)樊荫荪辑,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

湖南长沙楚塘樊氏六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柔嘉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四川简阳樊氏宗谱,(民国)樊树善等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石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海虞樊氏宗谱十四卷,(民国)樊海福纂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崇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五卷、第九~十卷、第十二卷、第十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河北清苑樊氏家乘,(民国)樊榕纂修,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手抄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跟帖时间 2010-03-07 20:38:2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樊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上党郡:“上党”在字面意思指山上的高地,“上与天为党也”,故名。上党地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此后赵魏韩三家分晋,都占据了上党地区的一部分,战国时期韩国置郡,但是具体的郡置如今已经难以考证。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分地为三十六郡,上党郡承之,是其中大郡之一,治所在长子(今山西长子),这个郡级行政区划辖治范围大致是以今天山西省长治市为中心的山西省东南部地区。西汉时期沿置,辖县十四个;东汉时期辖县减少到十三个。三国时期,上党郡治所向东北迁移到壶口关(今山西长治北部,但不是壶关县)。西晋时期,辖县十个,郡治进一步向东北迁移到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部)。十六国时期,除后周政权短暂改名为潞州外,上党郡基本被保留,到北魏时期郡治又迁回壶关。隋朝建立后,废并原壶关县,建上党县,并将上党郡治迁往上党县(今山西长治市区),辖县十个。唐朝时期,改上党郡为潞州,从此上党郡之名不复存在,但之后历朝历代仍保留上党县,直到明朝嘉靖八年(己丑,公元1529年),改上党县为长治县,从此上党作为地名不再存在。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2.堂号:

上党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淳叙堂:资料有待补充。

崇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柔嘉堂:资料有待补充。

悦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永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3-07 20:36:1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樊氏的迁徙分布 -- 樊氏是一个历史悠久、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零七位,人口约二百零九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3%左右。

樊氏主要出于姬姓。周太王有后代叫作仲峬的因为作战有功被分封到樊地(今河南济源),他的后代以国号为姓,世代以樊作为姓氏。而樊氏最早的起源其实可以追溯到商汤时代。

上古汤王建立了商朝,汤王的后代十分兴盛,后来渐渐分离成了七的大族,其中就有一族为樊氏。后来商朝被周武王打败,周朝平定天下以后,周成王的叔叔康叔管辖商朝的遗民,他将这七大王族迁到山东山西一带,让他们在此定居。所以樊氏的名门望族亦大多出于山东山西一带。

在古代,樊氏的望族大多聚居在上党。樊氏族人在全国各地许多地方均有分布,如北京,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长治,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灌阳,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陇川等地。

樊氏是当今常见姓氏,分布较广,尤以陕西、河南、江西等省为多,这三省樊氏约占全国樊氏人口的50%左右。

跟帖时间 2010-03-07 20:33:5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樊氏的各支始祖 -- 樊 韬、樊 清、樊 湍、樊福员:始祖世居鄱阳,子樊韬迁进贤,樊韬三世孙樊清、樊湍,北宋末扈徙高宗南渡,遂居于常山之叠山,十二世孙樊福员由叠石迁博龙溪。

跟帖时间 2010-03-07 20:31:3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