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氏的历史名人 -- 狄 牙:(生卒年待考),又叫易牙;雍人(今陕西咸阳)。著名春秋时期齐国大夫。
狄牙,亦称易牙、雍巫,因祖上是狄族国人,所以称狄牙。
狄牙以善烹调出名,他厨艺精湛,百味不复(菜肴品味不重复),因此得宠于齐桓公姜小白。
传说齐桓公有一次病了,胃口不好,吃什么都没味(估计是重感冒),狄牙就杀了自己的儿子,“烹其肉以进桓公,桓公赞之鲜美。”后来知道吃的是狄牙之子,齐桓公因此而更加宠信狄牙。
汉朝学者王充在《论衡自纪》中记载:“狄牙和膳,肴无澹味。”在晋朝学者潘尼的《火赋》中也记载:“狄牙典膳,百品既陈。”因此,在后世的餐饮行业中,人们以“狄牙”来专指那些厨艺精湛的厨师。
在历史的记载上,人们对狄牙素有争议。大多说在管仲逝世后,狄牙与竖刁、开方专权。
齐桓公逝世后,狄牙等立公子无亏为君,齐国遂大乱,逐渐丧失了春秋霸主的地位。
狄 希:(生卒年待考),中山人(今河北平山)。著名春秋时期酿酒大师。
狄希为春秋末期的中山国人,他善于造酒,所酿之酒,人饮后能醉千日。
据晋朝学者张华在《博物志》中的记载:刘玄石好饮酒,求饮一杯,醉眠千日。著名唐朝诗人韩偓亦有诗曰:“青布旗夸千日酒,白头浪吼半江风。”说的就是狄希。
狄 山:(生卒年待考),著名汉朝博士(朝廷主管教育的官)。
狄仁杰:(公元607~700年),字怀英;山西太原人。著名唐朝大臣,杰出的政治家。
狄仁杰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绪曾任唐贞观一朝的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曾任夔州长史。
狄仁杰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出任汴州判佐。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杰被吏诬告,阎立本受理讯问,他不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发现狄仁杰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难得人物,谓之“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推荐狄仁杰作了并州都督府法曹。
唐高宗仪凤年间(公元676~679年),狄仁杰升任大理丞,他刚正廉明,执法不阿,兢兢业业,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到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一时名声大振,成为朝野推崇备至的断案如神、摘奸除恶的大法官。为了维护封建法律制度,狄仁杰甚至敢于犯颜直谏。
唐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左卫大将军权善才误砍昭陵柏树,唐高宗大怒,命令将其杀死。狄仁杰奏罪不当死,唐高宗疾言厉色地说:“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狄仁杰神色不变,据法说理:“犯言直谏,自古以为难。臣以为遇桀、纣则难,通尧、舜则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杀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措其手足…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终于迫使唐高宗改变了主意,赦免了权善才的死罪。
不久,狄仁杰被唐高宗任命为侍御史,负责审讯案件,纠劾百官。任职期间,狄仁杰恪守职责,对一些巧媚逢迎,恃宠怙权的权要进行了弹劾。
唐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司农卿韦弘机作宿羽、高山、上阳等宫,宽敞壮丽。狄仁杰上奏章弹劾韦弘机引导皇帝追求奢泰,韦弘机因此被免职。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狄仁杰毫不留情的揭露其为非作歹的罪行,请求交付法司审理。唐高宗想宽容包庇王本立,狄仁杰以身护法:“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戒!”王本立最终被定罪,朝廷肃然。
后来,狄仁杰官迁度支郎中,唐高宗准备巡幸汾阳宫,以狄仁杰为知顿使,先行布置中途食宿之所。并州长史李冲玄以道出妒女祠,征发数万人别开御道。狄仁杰说:“天子之行,千乘万骑,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之害耶?”,俱令作罢,免除了并州数万人的劳役。唐高宗闻之赞叹说“真大丈夫矣!”
大周皇帝武则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狄仁杰出任宁州(今甘肃宁县、正宁一带)刺史。其时宁州为各民族杂居之地,狄仁杰注意妥善处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抚和戎夏,内外相安,人得安心”,郡人为他勒碑颂德。是年御史郭翰巡察陇右,宁州歌狄刺史者盈路,郭翰返朝后上表举荐,狄仁杰升为冬官(工部)侍郎,充江南巡抚使。
狄仁杰针对当时吴、楚多淫词的弊俗,奏请焚毁祠庙一千七百余所,唯留夏禹、吴太伯、季札、伍员四祠,减轻了江南人民的负担。
武周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博州刺史琅琊王李冲起兵反对武则天当政,豫州刺史越王李贞起兵响应,武则天平定了这次宗室叛乱后,派狄仁杰出任豫州刺史。当时,受越王株连的有六、七百人在监,籍没者多达五千人。狄仁杰深知大多数黎民百姓都是被迫在越王军中服役的,因此,上疏武则天说:“此辈咸非本心,伏望哀其诖误。”武则天听从了他的建议,特赦了这批死囚,改杀为流,安抚了百姓,稳定了豫州的局势。其时,平定越王李贞的是宰相张光弼,将士恃功,大肆勒索。狄仁杰没有答应,反而怒斥张光弼杀戮降卒,以邀战功。他说:“乱河南者,一越王贞耳。今一贞死而万贞生…明公董戎三十万,平一乱臣,不戢兵锋,纵兵暴横,无罪之人,肝脑涂地…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如得上方斩马剑加于君颈,虽死如归。”
狄仁杰义正辞严,张光弼无言可对,但怀恨在心,还朝后奏狄仁杰出言不逊。狄仁杰被贬为复州(今湖北沔阳西南)刺史,入为洛州司马。
狄仁杰的才干与名望,已经逐渐得到武则天的赞赏和信任。武周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农历9月,狄仁杰被任命为地官(户部)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开始了他短暂的第一次宰相生涯。身居要职,狄仁杰谨慎自持,从严律己。一日,武则天对他说:“卿在汝南,甚有善政,卿欲知谮卿者乎?”狄仁杰谢曰:“陛下以臣为过,臣当改之;陛下明臣无过,臣之幸也。臣不知谮者,并为善友。臣请不知。”武则天对他坦荡豁达的胸怀深为叹服。
狄仁杰官居宰相,参与朝政之时,也正是武承嗣显赫一时,踌躇满志之日。他认为狄仁杰将是他被立为皇嗣的障碍之一。
武周长寿二年(公元693年)农历1月,武承嗣勾结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等大臣谋反,将他们逮捕下狱。当时法律中有一项条款:“一问即承反者例得减死。”来俊臣逼迫狄仁杰承认“谋反”,狄仁杰出以非常之举,立刻服了罪:“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
来俊臣得到满意的口供,将狄仁杰等收监,待日行刑,不复严备。狄仁杰拆被头帛书冤,置棉衣中,请狱吏转告家人去其棉。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得其冤状,持书上告。
武则天召狄仁杰等“谋反”的大臣面询:“承反何也?”
狄仁杰从容不迫地答曰:“向若不承反,已死于鞭笞也。”
又问:“何为做谢死表?”
答曰:“臣无此表。”
武则天令人拿出谢死表,才弄清楚是伪造的。于是下令释放此案七人,但俱贬为地方官。狄仁杰也被贬为彭泽令。如此,狄仁杰运用自己的才智机谋死里逃生。以后,武承嗣欲根除后患,多次奏请诛之,都被武则天拒绝了。
在彭泽(今江西彭泽)令任内,狄仁杰勤政惠民。赴任当年,彭泽干旱无雨,营佃失时,百姓无粮可食,狄仁杰上奏疏要求朝廷发散赈济,免除租赋,救民于饥馑之中。
武周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农历10月,契丹攻陷冀州(今河北临漳),河北震动。为了稳定局势,武则天起用狄仁杰为与冀州相邻的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带)刺史。狄仁杰到职后,改变了前刺史独孤思庄尽趋百姓人城,缮修守具的作法,让百姓返田耕作。契丹部闻之引众北归,使魏州避免了一次灾难。当地百姓歌颂之,相与立碑以记恩惠。不久,狄仁杰升任幽州都督。
随着狄仁杰的社会声望不断提高,武则天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赐给他紫袍、龟带,并亲自在紫袍上写了“敷政木,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十二个金字。
武周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农历10月,狄仁杰被武则天招回朝中,官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恢复了宰相职务,成为辅佐武则天掌握国家大权的左右手。此时,狄仁杰已年老体衰,力不从心。但他深感个人责任的重大,仍然尽心竭力,关心社会命运和国家前途,提出一些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建议或措施,在以后几年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武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武三思数次使人游说太后,请立为太子。武则天犹豫不决。狄仁杰以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劝说武则天顺应民心,还政于庐陵王李显。当时,大臣李昭德等也曾劝武则天迎立李显,但均未被武则天接受。
对武则天了解透彻、洞烛机微的狄仁杰从母子亲情的角度从容地劝说她:“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也。”
武则天说:“此朕家事,卿勿预知。”
狄仁杰沉着而郑重地回答:“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位备宰相,岂得不预知乎?”
最终,武则天感悟,听从了狄仁杰的意见,亲自迎接庐陵王李显回宫,立为皇嗣,唐祚得以维系。狄仁杰因此被历代政治家、史学家称为有再造唐室之功的忠臣义士。
武则天痛痛快快地做了一回皇帝,但她毕竟是李家的媳妇,受传子不传侄的传统思想影响,最终把皇位还给了李唐家族。另一方面,她也感到李唐旧臣绝不会让她轻易把江山改姓,所以最终未立武氏子侄为太子,而是把皇废太子又请了回来。
这就是通常人们所称的山西英杰狄仁杰“从中作梗”的功劳。显然,狄仁杰在李唐与武周之间,一直是一个微妙的、不可或缺的政治平衡支点。
武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秋季,突厥南下骚扰河北。武则天命太子为河北道元帅、狄仁杰为副元帅征讨突厥。时太子不行,武则天命狄仁杰知元帅事,亲自给狄仁杰送行。突厥默啜可汗尽杀所掠赵、定等州男女万余人退还漠北,狄仁杰追之不及,武则天改任他为河北道安抚大使。
面对战乱后的凋残景象,狄仁杰采取了四条措施:
第一,上疏请求赦免河北诸州,一无所问,使被突厥驱逼行役的无辜百姓乐于回乡生产。
第二,散粮运以赈贫乏。
第三,修驿路以济旋师。
第四,严禁部下侵扰百姓,犯者必斩。
这四项举措一出,很快恢复了河北的安定。
武周久视元年(公元700年),狄仁杰升为内史(中书令)。这年夏天,武则天到三阳宫避暑,有胡僧邀请她观看安葬舍利(佛骨),奉佛教为国教的武则天答应了。狄仁杰跪于马前拦奏道:“佛者,夷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彼胡僧诡橘,直欲邀致万乘所宜临也。”武则天遂中道而还。是年秋天,武则天欲造浮屠大像,预计费用多达数百万,宫不能足,于是诏令天下僧尼日施钱以助。狄仁杰上疏谏曰:“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岂欲劳人,以在虚饰…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武则天接受了他的建议,罢免了其役。
作为一名精忠谋国的宰相,狄仁杰很有知人之明,也常以举贤为意。一次,武则天让他举荐一名将相之才,狄仁杰向她推举了荆州长史张柬之。武则天将张柬之提升为洛州司马。过了几天,又让狄仁杰举荐将相之才。
狄仁杰当即说道:“前荐张柬之,尚未用也。”
武则天答已经将他提升了。狄仁杰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
由于狄仁杰的大力举荐,张柬之被武则天任命为秋官侍郎,又过了一个时期,升位宰相。后来,在狄仁杰死后的趟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张柬之趁武则天病重,拥戴唐中宗复位,为匡复唐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狄仁杰还先后举荐了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数十位忠贞廉洁、精明干练的官员,他们被武则天委以重任之后,政风为之一变,朝中出现了一种刚正之气。以后,他们都成为唐朝中兴的一代名臣。
对于少数民族将领,狄仁杰也能举贤荐能。契丹猛将李楷固曾经屡次率兵打败武周军队,后兵败来降,有关部门主张处斩之。狄仁杰认为李楷固有骁将之才,若恕其死罪,必能感恩效节,于是奏请授其官爵,委以专征,武则天接受了他的建议。果然,李楷固等率军讨伐契丹余众,凯旋而归。武则天在大胜喜悦之下设宴庆功,举杯对狄仁杰说“公之功也”。由于狄仁杰有知人之明,有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在狄仁杰为相的几年中,武则天对他的信重是群臣莫及的,她常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名。狄仁杰喜欢面引廷争,武则天“每屈意从之”。狄仁杰曾多次以年老告退,武则天不许,入见,常阻止其拜。武则天曾告诫朝中官吏:“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
武周久视元年(公元700年),狄仁杰病故,整个朝野凄恸,武则天曾痛哭泣说:“朝堂空也…天夺吾国老何太早矣!”眷顾倚重之情溢于言表,随后追赠其为文昌右丞,谥曰文惠。
唐中宗李显在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继位,追赠狄仁杰为大司空。
唐睿宗李旦执政之时(公元684~690年,公元710~712年),再封狄仁杰为梁国公。
狄 青:(公元1008~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人(今山西汾阳)。著名宋朝将领、军事家。
狄青出身贫寒,十六岁时因其兄与乡人斗殴,他代兄受过,被“逮罪入京,窜名赤籍”,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宋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立了西夏国。大宋朝廷选择京师卫士从边,狄青入其选,任延州指挥使。他骁勇善战,多次充当先锋,率领士兵夺关斩将,先后攻克金汤城、宥州等地,烧毁西夏粮草数万,并指挥士兵在战略要地桥子谷修城,筑招安、丰林、新寨、大郎诸堡,“皆扼贼要害”。
他每战必披头散发,戴铜面具,一马当先,所向披靡,在四年时间里,参加了大小二十五次战役,身中八箭,但从不畏怯,其中以宋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上元节夜袭击昆仑关一战最为著名。在一次攻打安远的战斗中,狄青身负重伤,但一听到敌至,马上又起来冲锋,在宋、夏两国的战争中,立下了累累战功,声名也随之大振。此后,他深为戍边名臣范仲淹、韩琦器重,累升至彰化军节度使、枢密副使。
宋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广源州部族首领侬智高称帝,建大南国,攻占了广南九州,斩、俘宋将多人,一时岭外骚动,宋廷深以为忧。
狄青奉命率兵三万进击镇压,他先严惩违令出兵招致失败的广西钤辖陈曙等,以正军纪,又借元宵节佯令休兵十日,大宴将佐,以麻痹侬智高军,却在暗中于次日率精锐冒雨取捷径袭占昆仑关。侬智高见无险可守,倾其号称十万之众,列阵于归仁铺,企图决战。狄青避其锋锐,令精骑从左右两翼冲杀侬智高的中军,大败侬智高军。次日,狄青收复邕州,歼万余人,侬智高逃往云南大理。
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狄青升枢密使,在整个宋朝时期,以普通士兵出身而官至枢密使重臣之职者,仅有狄青一人。
狄青一生征战,严于治军,喜读兵书,终生以范仲淹之赠言“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自勉。
宋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狄青因文彦博的谗言被贬,出判陈州,他于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农历3月以忧愤去世,终年四十九岁。
狄葆贤:(公元1872~1921年),字楚青,又字平子;江苏溧阳人。著名清末保皇立宪派代表。
在清朝末期戊戌变法的时候,狄葆贤与谭嗣同、唐才常等人交往,积极宣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以后,狄葆贤逃亡日本。
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狄葆贤返回上海,参加了维新派领袖唐才常发起的“正气会”,后组织自立军,策划在沿长江各省起兵“勤王”。
事情败露后,狄葆贤集资从事新闻事业,并于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在上海创办《时报》,以陈冷为主笔,大力宣传保皇立宪,是二十世纪初中国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
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狄葆贤出任江苏省訾议局议员。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狄葆贤在北京发刊京津版《时报》。
后来,狄葆贤专攻佛学,尤其喜好诗词书画,还擅长鉴别古诗文、书、字画等。不过,他也收买人制造了不少赝品。
狄葆贤著有《平等阁笔记》和《平等阁诗话》等。
狄 龙:(公元1946~今),本名谭富荣,英文名Tommy Tam,祖籍广东新会,出生香港。著名香港影视艺术家。
狄龙从小就学有咏春拳,曾肄业于香港易通英文专科学校。
1968年,狄龙考入邵氏公司的南国演员训练班。
1969年,《死角》一片徵选主角,导演张彻从十个新人试镜中首选了狄龙。狄龙则是主演楚原影片最多的男星,如《楚留香》、《蝙蝠传奇》、《流星蝴蝶剑》、《天涯明月刀》、《多情剑客无情剑》等电影。而狄龙更是导演张彻认为在众多选角中,与姜大卫扮演“双角”最成功的搭档。
张彻认为,以京戏武生来比喻,姜大卫是“短打”,狄龙是“长靠”;一叛逆,一正派;一活一稳,可谓相得益彰。因此,狄龙在张彻导演影片《新独臂刀》(1969)、《保镖》(1969)、《报仇》(1970)、《十三太保》(1970)与姜大卫搭档演出。
狄龙不仅在造型上神肖形似,武打招式也丰富多彩,因此狄龙主演的电影在台湾、东南亚风靡一时,他的演技也声誉遐迩。
1973年,他因在《刺马》一片中扮演反派人物马新贻,获得第十一届金马奖的「优秀演技特别奖」,同时获得第十九届亚洲影展的“表现突出性格”的男演员奖。
此後,他还因主演《冷血十三鹰》(1979)获得二十五届亚洲影展的演技最突出的男主角奖。他以出色的表演奠定影坛武侠红星的地位,多次获得香港十大男星的金球奖。
1985年6月,狄龙离开邵氏公司,从第一部《死角》到最后一部《货柜小子》,十八年来,共拍片八十多部,还导演了《後生》与《电单车》二部电影。是武侠片与功夫片相当重要的演员。
1973年出演《刺马》获第十一届台湾金马奖优秀演技特别奖、第十九届亚洲影展优秀演技奖,还曾主演《辛亥双十》。
1975年与同是演员的陶敏明结婚,1980年7月30日诞下儿子谭俊彦(如今是电视艺人)。著名经理人林珊珊是他的外娚女、著名DJ林海峰、林晓峰是他的外甥,可谓一家影艺人。
1981饰革命党人邓玉麟。该片获1981年第十九届金马奖最佳作品奖,1986年与周润发,张国荣联手出演《英雄本色》(A Better Tomorrow)获第二十三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八十年代末宣布引退。
1993年复出。在新浪潮作家作品、古装片等各种类型片领域都有探索。曾参与无线电视连续剧《包青天》拍摄,饰演包拯。 跟帖时间 2010-03-01 21:30:2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狄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心存唐室;功著宋廷: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大臣狄仁杰,字怀英,太原人,初历官大理丞,侍御史,豫州、宁州刺史。武则天即位初,他任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曾受诬下狱,贬彭泽令,转魏州刺史、幽州都督,神功初年复相。后出任河北道行军副元帅、安抚大使,率军追击突厥兵。以不畏权势著称,又善于识别人才,所荐张柬之等数十人,后来都成为名臣。下联典指北宋时期的大将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行伍出身,在对西夏作战中多次立功,为范仲淹等提拔,由士兵升至大将。范仲淹送给他一部《左传》,便刻苦读书。唐皇祐年间为枢密副使,击平侬智高(在南方反宋而立的割据政权大南国“皇帝”),回朝任枢密使。
孟章廉吏;西河武襄: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大理寺丞狄栗,字子璋,长沙人。尝知谷城,岁饥,发常平仓以赈,人称其为廉吏。下联典指北宋时期的大将军狄青(公元1008~1057年),字汉臣,汾洲西河人(今山西汾阳)。宝元初,宋夏关系紧张,他参加守边凡四年,为先锋,大小二十五战,勇不可挡。仁宗升他为马前副都指挥使用权。会广源州侬智高反,青至宜州,值上元节,张灯设宴,三鼓,以奇兵夺昆仑关。还至京师,拜枢密使,逝世后谥武襄。
天水世泽;尚书家声:全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大臣狄仁杰。唐天授二年(公元692年)任地官侍郎、判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斗南树望;台正饬纲: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大臣狄仁杰,居官忠义,时号“斗南一人”。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狄仁杰孙狄兼谟,刚正有祖风,帝曰:“御史是朝廷纪纲,一台正则朝廷治。”
心存唐室;功著宋廷: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大臣狄仁杰谏止武后立武三思为太子,迎庐陵王于房州,唐祚赖以匡复。下联典指北宋时期的大将军狄青,宋仁宗时为延州指挥使,拒西夏有功。后广源州蛮侬智高反,狄青以奇兵夺昆仑关,一昼夜破敌,以功拜枢密使。
断发殉节;铜面张威: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狄毛妻事典。下联典指北宋大将军狄青事典。
2.五言通用联:
大琛列画史;仁杰赠文昌: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画家狄大琛,名列《历代画史汇傅》。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大臣狄仁杰(公元607~700年),字怀英,太原人。举明经。高宗时,历任并州法曹参军、侍御史等。武则天执政,转文昌右丞。居位以举贤为意,有知人之目。逝世后赠文昌右丞。唐睿宗时追封为梁国公。
慧眼荐名士;奇兵夺昆仑: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大臣狄仁杰。下联典指北宋时期的大将军狄青。
3.七言通用联:
三任刺史留惠政;七迁尚书有能声: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扬州长史狄光嗣,太原人。历任淄、许、贝三州刺史,有惠政,以称职闻名。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朝议大夫狄遵礼,字子安,长沙人。历知通州,所至有能声,七迁为尚书驾部郎。
宸晖降望金舆转;仙路峥嵘碧涧幽:此联为唐朝时期的大臣狄仁杰诗句联。
4.八言以上通用联:
功夺昆仑,只用上元三鼓;珠明沧海,洵称南斗一人:上联典指北宋时期的大将军狄青。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大臣狄仁杰。
齿德俱优,望重香山耆老;经书博览,名齐雁塔英豪: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名士狄谦的事典。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学者狄道的事典。 跟帖时间 2010-03-01 21:27:5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狄氏的字辈排行 -- 山东莘县狄氏字辈:“国吉汝方尽(金)光庆祖泽深”。
辽宁丹东狄氏字辈:“青明和福学道政吉永昌万祥宗家庆元恒世德彰”。
江苏连云港狄氏字辈:“孟元英维时”。
河南南阳狄氏字辈:“万宝归来有□尚凤挺宗怀庆兆世震”。
狄氏一支字辈:“永自万朝学启国兴仁卫仕兆祖厚德成”。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3-01 21:24:3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狄氏的家谱文献 -- 山西太原狄氏家谱,著者待考,明朝末期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
浙江温岭光明狄氏七修家谱,明嘉靖甲午年(公元1534年)首修木刻活字印本,清乾隆壬戌年(公元1742年)二修,清乾隆甲寅年(公元1796年)三修,清道光辛丑年(公元1841年)四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五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六修,1999年七修。
江苏镇江江左延令狄氏族谱四卷,(清)狄利宾等修,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溧阳狄氏宗谱,(清)狄凤言等辑,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4年)狄氏祠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卷首上册、第一卷下册、第二卷、第七卷下册、第九~十卷、卷末。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京市博物馆。
江苏溧阳狄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狄庚纂修,狄氏大宗祠汇辑,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京市博物馆。
山西崞县阳武、平阳狄氏族谱,(清)狄宗周纂修,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 跟帖时间 2010-03-01 21:22:2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狄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2.堂号:
天水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东海堂:以望立堂。
梁公堂:狄仁杰两度为唐朝宰相,后被封为梁国公,始有此堂号。 跟帖时间 2010-03-01 21:20:0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狄氏的迁徙分布 -- 狄氏是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中国的大陆与台湾省均未进入前三百大姓。
狄氏最早起源于中国北方地区,主要分布在山东、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由于狄氏是中国姓氏当中比较罕见的姓氏,所以相关的史料记载并不多见,说法也是不尽统一。
狄,在古代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商朝时狄族活动于今甘肃、陕西、宁夏内蒙一带。周朝的祖先在古公坛父为首领时,在陕西豳地(今陕西旬邑)发展农耕,经常受到周围戌族、狄族侵扰,于是沿渭水而下迁居周原(今陕西歧山),后发展成周国,儿子季历即位后,打败了戌族、狄族的侵扰,周国逐渐强大起来。
当时狄族部落众多,以赤狄、白狄、长狄最著。赤狄,隗姓,在殷及西周的西北部,当时也称鬼方(鬼方为殷周部族名),各种史书都有殷周攻伐鬼方的记载。春秋初,赤狄东出秦、晋之地而入于晋,并据太行而建“群国”,其势力大盛,后又东向灭掉刑国(今河北邢台)、卫国(今河南淇县)。是后狄人西扰周、晋,并与周王子带勾结,将周襄王逐出王都。晋文公出兵勤王,大败狄师,杀叔带。狄乃东渡黄河,进入河南山东,侵扰宋、卫、齐、鲁。后赤狄内部发生分裂而衰落,被周边国家侵占驱逐。白狄原同秦同住雍州一带,在晋国西,后亦渐徙晋东、鲁西,建立多个小国,其中以河北中部的肥、鼓、鲜虞三国最大。
春秋末鲜虞改称中山,战国时成为与燕、赵、韩同时称王的千乘之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河北平山县出土中山王墓及中山国都遗址的文物,说明当时狄族融于华夏文化之中。汉朝,置狄道(道即县也,少数民族居住的称道)属陇西郡。以地居狄族而名。晋朝改为武始县。隋复为狄道,属兰州。唐天宝三年置狄道郡。故城在今甘肃临洮县。
公元前的一千年,狄族一直活跃于今陕、甘、宁、内蒙鄂尔多斯以及河南、河北、山西和山东西部一带。公元后才消声匿迹。狄族和狄氏虽然没有直接关系,但周成王封狄城肯定同当时强盛的狄族有关。据明嘉靖甲午(公元1534年)修的狄氏家谱记载:“梁公(狄仁杰)出于太原,吾郡之狄,则由太原而迁闽,由闽而迁太。” 跟帖时间 2010-03-01 21:17:3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狄氏的各支始祖 -- 狄仁杰:字怀英,唐朝梁公,出于太原。是为山西太原狄氏始祖。
狄承烈:字显诒,号东皋(公元1304~1367年),于两广两浙间经商获其赢利,家致巨富。当时闽自陈吊眼作乱,揭竿伏莽之徒尤如猬起,所在攻剽不休,狄承烈不时来太之石圹贸易间就养官署以为常未几方氏兄弟分据台、温、庆元三郡,而陈友定己尽有全闽矣,烽烟满目欲归无路,遂隐于石圹终焉。其子狄务本秉铎东瓯,也因方国珍占领温州,遂卸惠文冠往依父于石圹焉!。嗣明太祖皇帝定鼎金陵诏遣沿海居民尽入内地,由是徙太之光明。狄承烈从太原到闽,不是定居福州闽县。而是在两广和闽浙经商期间,曾暂时居住闽县。是太原狄氏之十八世孙,是为福建光明狄氏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3-01 21:14:2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