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2-25 11:30:38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12008 跟帖次数 9

第一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发源于河南境内颖川的殷水,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和《姓氏急就篇》记载,禹州(今河南颍川)自古就有殷水,原居者有以水名为姓氏者,形成河南中部殷氏一族,族人皆称殷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殷水,古称“溵水”,亦称隐水,或称大殷河。殷水为北汝河的下游河段,民间俗称其为“沙河”,发自河南许昌,向东南历郾城、西华、商水诸县,汇入颖河。

该支殷氏正确读音作yān(ㄧㄢ)。到了唐朝时期,有个“磤”字被简笔为“殷”,此后殷氏族人大多随之改用“磤”字读音,其姓氏读音亦随改作yīn(ㄧㄣ)。

  
第二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西周初期北殷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据史籍《世本》记载:北殷氏出子姓,即北髦氏,亦称北旄氏。
商王朝时期,有一支崆峒族,所在的方国即为崆峒国(今甘肃陇东平凉),曾为商契的后代所统治,臣服朝贡于殷商王朝。

这在典籍《诗经·商颂·殷武》中记载:“维女荆楚,居国南乡。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日商是常。”商人是东来的民族,出东夷族一系。商族先世与戎族联姻,所以在历史上被称为殷戎、戎殷、戎商。

商族进入中原后,与周围的土方、犬侯、虎方、羌方、风方等诸多方国交往。所以,历史上记载的商族,是在夷、戎基础上吸收其他氏族部落融合而成的新商族。很明显,崆峒族参与了这种民族的融合。

北殷氏,就是在周武王姬发灭殷商王朝之后,回迁至崆峒山区与原崆峒族合并的一部分遗民,他们后来成为崆峒十二部族联盟中的一部,后被周王朝视为“蛮人”,因居北方,称之为北髦、北旄,但其族民皆自称为北殷氏,以怀念殷商故国。他们在人类史学界视为是氐族、羌族的祖先。

这在史籍《史记·殷本纪》中也有记载:“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崆峒氏、稚氏、北磤氏、目夷氏。”

北殷氏的后裔子孙在秦、汉时期,都逐渐省文简化为单姓殷氏、北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殷氏正确读音作yān(ㄧㄢ),在唐朝以后亦改姓氏读音作yīn(ㄧㄣ)。



第三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帝喾子殷契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记载,商代的第十代君王盘庚将国都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到中原大地的殷(今河南安阳)。华夏子孙在古代以“殷”为中央正统之义,就是“万邦中央之国”的意思,故又称“殷商”。

殷商王朝共传国二十二代,四十四王,六百十九年。由于末代君主商帝辛(纣王)荒淫无道,暴虐天下,被崛起的周族领袖周武王姬发所灭。

周武王灭商纣后,建立的西周王朝,不久即病逝,传位于儿子姬诵,是为周成王。

周成王继位是年龄太小,只有十二岁,于是由叔叔周公姬旦、召公姬奭在朝辅政,地分东、西摄政。这引起了另几位叔叔的不满,结果周武王逝世前任命的三位监国管叔姬鲜、蔡叔姬度、霍叔姬禄父等人勾结商纣王之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

叛乱发生后,召公奭内守镇国摄政,周公旦外征率军平叛,用了三年之久方将叛乱镇压下去。之后,周公旦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宋国,以管理故殷商之遗民。后来,微子启的子孙后代中凡不得封赏者,多以故国名为姓氏,称殷氏,世代相传至今。

周武王灭商纣是在公元前1122年左右,该支殷氏在距今三千一百余年前就出现了,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该支殷氏早期读音作yī(ㄧ),春秋末期亦改作yān(ㄧㄢ),到了唐朝以后亦皆改姓氏读音作yīn(ㄧㄣ)。到了宋朝时期,因避宋宣祖(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名弘殷)的名讳,在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许多殷氏族人皆改姓氏为汤氏、商氏、戴氏、林氏等等。

殷氏族人大多尊奉子姓一族的鼻祖契为得姓始祖。



 
  我们的祖国,自古以来的核心称谓“中国”、“中华”,就是从诠释“殷”而来。在典籍《尔雅·释言》中就明确解释:“殷,中也,正也。”就是“万邦之中,国统之正。”
殷字,本为“溵”字,作为姓氏读音,有史记载自古就一直读作yī(ㄧ),这是远古东夷民族的读音,至今在山东潍坊一带依旧有人读其音为yī(ㄧ)。

商王朝第二十代帝王盘庚子甸执政时期(公元前1328~前1300年在位),他将国都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到溵(今河南安阳)以后,人们逐渐按溵之亳地(今河南安阳殷墟)的当地读音改作yān(ㄧㄢ),其后殷氏就有了两个读音:齐、鲁之人读作yī(ㄧ),豫、陕、冀之人读作yān(ㄧㄢ)。随着王朝文化的强制性,殷字读音逐渐趋于统一,读作yān(ㄧㄢ)。

殷字被读作yīn(ㄧㄣ),则是从唐朝时期才开始的。当时有一个古字“磤”,在典籍《诗·召南》中记载:“殷其雷,在南山之阳。从石作磤。”这个“磤”字,本来是专门用作形容雷所发出的沉闷初声。到了唐朝时期,“磤”字同“溵”字一样,也被去掉偏旁而简化为“殷”字,此后,“磤”字的原读音yīn(ㄧㄣ)就逐渐代替了“溵”字的原读音yān(ㄧㄢ),开口呼变为嘬口呼,叫着也省力。

如此,世人就将“磤雷”之“殷”与“溵商”之“殷”混淆在一起了。如今,除了治学严谨的极其专业的音韵学家和姓氏学家之外,世人们都已经将姓氏中的“殷”字读音读作yīn(ㄧㄣ)了。

好在约定成俗即成一法,只要殷氏族人自己不忌祖先之怒,别人当然也就更无所谓了。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完颜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完颜部,金太祖建国时为金国国姓,分宗室和非宗室两支,明朝时期称之为王甲部,以部为氏,为满族著姓之一,满文为Wanggiya Hala,世居完颜(今吉林通化)、讷图村(今俄罗斯境内能图河)、喀拉沁(今内蒙古赤峰喀拉沁)、英额(今辽宁清原)、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新京(今辽宁新宾永陵镇)等地。后有蒙古族、锡伯族引为姓氏,乃女真人加入元籍者,同源同祖。从元朝时期起,即逐渐冠汉姓为汪氏、王氏、鄢氏、张氏、完氏、颜氏、赵氏、顾氏、瀛氏、魁氏、殷氏等。在女真完颜氏族人中,有著名的管旗十六大臣之一完颜·殷达呼齐,其后裔子孙皆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谐音汉字汉化为姓氏,称殷氏。

⑵.满族殷佳氏,亦称音佳氏,满文为Yn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嘉木湖地区(今辽宁新宾),后多冠汉姓为殷氏。

满族殷氏读音皆作yīn(ㄧㄣ)。



  第五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彝族、回族、瑶族、土家族、侗族、佤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殷氏族人分布,除了彝族殷氏自称传承上古之源外,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殷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殷契、完颜·殷达呼齐。

殷氏的历史名人 -- 殷 裒:(生卒年待考),著名汉朝大臣。

官荥阳令,在任上兴学教民,使百姓懂得礼义谦让。

当时人们唱道:“荥阳令,有异政(突出的政绩),立学校,人易性(改变落后习性),令我子孙耻争讼。”



殷 羡:(生卒年待考),字洪乔;陈郡长平人。著名东晋大臣。

性情耿直而独特,任豫章太守时,京城人托他捎带书信百余封,他走到石头城下,都投到了江水中,说:“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我殷洪乔不能为人当送信的邮差!”后官至光禄勋。

他曾经创造出一个有名的成语“付诸洪乔”,使他的大名在中国民间更加流传不断。殷羡的性格十分耿介正直,当他被任为豫章太守赴任时,京城里有许多人托他带书函转达,数日多达一百余封,可是当他走到石头城的时候,竟把所有的书函统统丢进河里,并且说:“沈者自沈,浮者自浮,殷洪乔不为致书邮。”后世就把寄书遗失者泛称为“付诸洪乔”或“洪乔之误”了。

东晋的第一个皇帝是司马睿,皇太子诞生后司马睿盛排燕宴,遍赏群臣。殷羡也参加了这次宴会,席间他对司马睿说:“皇子诞生,普天同庆。不过这事我也没立什么功,却腆着个脸来出席宴会,还接受了你那么多的厚赏,真是叫我不好意思。”司马睿笑着对殷羡说:“老殷,这种事要是让你立了功,那不就坏了嘛!”

后来殷羡出任豫章太守。临行之前,京城的人托他给在豫章的亲友带信,结果是张也托,李也托,殷羡要带的信有一百多封。上船后殷羡把这些信全部拿了出来,面朝苍天,神色肃穆,口中念念有词道:“沉者自沉,浮者自浮,俺殷羡才他娘的不给你们当邮差呢!”说罢就把这些信都给扔到了江中,然后扬帆上任去了。

殷羡在历史上并没有多大名气,不过他的儿子殷浩倒是颇有些名头。



殷 浩:(公元305~356年待考),字渊源,殷羡之子;陈郡长平人。著名东晋大臣。

殷浩年轻时就有美名,喜读《老子》、《庄子》,擅谈玄;史书载殷浩的叔父殷融本也喜欢《易》、《老》之学,但是和殷浩一起交谈的时候,总是谈不过殷浩。时任宰相的王导曾与殷浩谈玄由白天而至半夜,两人谈来兴趣盎然,而当时在座的其他名士,对他们谈的内容则如坠云里雾中,由此可见其谈玄水平冠于一时,因而成为声望很高的名士。

当时有人曾问殷浩:“常听说将要做官的人总爱梦见棺材,而发财的人总梦见大粪,这是什么缘故?”

殷浩回答说:“官本来就腐臭,所以将要得到官职,就梦见尸体;钱本来就像粪土一般,所以将要得到钱财,就梦见大粪。”殷浩的回答,一时间成了名言。

殷浩本来对做官并不热衷,晋成帝时,征西将军庾亮请他做记室参军,迁司徒长史;后来安西将军庾翼多次邀请入幕,殷浩均以病为由坚辞。其时桓温既灭蜀,威势倾朝野,朝廷非常忌惮。当时殷浩有盛名,朝野信服。

为利用殷浩的名声对抗权倾朝廷的军伐桓温,会稽王司马昱于晋穆帝永和二年(公元346年)召殷浩入幕,引为心膂。后拜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成为司马昱的有力支持者,也因此得罪了当时的实权派人物桓温。

随即,殷浩出任扬州刺史,随即又被任命为中军将军,都督扬、豫、兖、徐、青五州军事。大权在握,殷浩慷慨激昂,马上上书朝廷,请求北伐,解北方劳苦人民于倒悬。不过出征前发生的一件事情却让大家伙觉得不是很妙,《晋书》是如此记载他的:“将发,坠马,时咸恶之。”眼见就要出发了,主帅却从马上掉了下来,这不能不让将士们心里犯嘀咕。

堂堂的三军主帅,岂能因落马而气馁。殷浩还是督率大军,越过淮河,准备和占据中原的氐族人苻坚决战,一雪国耻。结果事与愿违,最终殷浩丢盔弃甲,众叛亲离,魂飞魄散地跑了回来。

殷浩的失利可让他的政敌桓温逮着了机会,马上上书朝廷,要求法办殷浩。结果殷浩被废为平民,来到今天的浙江衢县。

到了衢县后,殷浩一天到晚地用手指头在空中写字,周围人莫名其妙。偷偷观察,发现他写的是“咄咄怪事”四个字。后后桓温竟然又起用他为尚书令,果然“咄咄怪事”。

北方后赵因石虎死引发内乱,殷浩以平定中原、统一全国为己任,上疏力主北伐,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被任命为中军将军,都督扬州、豫州、徐州、兖州、青州五州军事,统军北伐。殷浩以淮南太守陈逵、兖州刺史蔡裔为前锋,安西将军谢尚、北中郎将荀羡为督统,进屯寿春。

北方诸降将是殷浩北伐的重要倚重力量。然而,谢尚不能抚慰降将张遇,张遇大怒,以所据许昌归附前秦,并遣手下将领上官恩占据洛阳,乐弘攻督护戴施于仓垣。谢尚之军无法前进,蹉跎于寿春一带。正在殷浩无计可施之际,在北方连挫于前秦、无法立足的姚襄率部归晋。增添了数万生兵的晋军于是在谢尚、姚襄指挥下进攻许昌。

然而在前秦两万援军和张遇合击下,晋军大败,死亡上万。谢尚奔还寿春。而姚襄看清了晋人力量的薄弱,对晋之北伐丧失了信心,于是撤回历阳后大力屯田,做自保之计。殷浩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农历9月,殷浩再次出师,屯兵淮上泗口,派遣河南太守戴施据石门,荥阳太守刘遯据仓垣。农历10月,谢尚派遣的冠军将军王侠攻克前秦据守的许昌。然而正在殷浩踌躇满志的时候,却传来了前锋姚襄所部趁夜遁逃的消息。殷浩赶紧率兵追至山桑,却落入姚襄埋伏之中,姚襄纵兵横击,晋军大败,死伤上万,辎重损失殆尽,殷浩逃归谯城。

殷浩、姚襄交恶缘由,诸史料所载各异。《资治通鉴》说姚襄为保存实力,拥兵自重之,是矛盾的本质。政敌桓温乘机对殷浩大肆攻击,殷浩被废为庶人后,徙居东阳信安(今浙江衢州),成为东阳殷氏的祖先。

晋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殷浩在东阳信安去世。

殷浩为后世留下了“咄咄怪事”、“咄咄书空”两个典故和成语。



殷仲堪:(公元?~399年待考),陈郡人(今河南淮阳)。著名东晋将领,玄学名士。

殷仲堪少有才气,能清言谈玄,善文辞。初授佐著作郎。谢玄坐镇京口,入幕拜为长史,转迁晋陵太守。其父长年生病,仲堪常衣不解带,为治父病亲自学习医术,加上忧伤过度,以致一只眼睛为此失明,以孝行闻于天下。父丧除服后被任为太子中庶子,授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振威将军、荆州刺史、假节,镇守江陵。他尚节俭,有才能,在荆州也取得了不小的政绩,但他毕竟是一介书生,处于晋末乱世而不懂权谋、不谙戎略,最终被野心家桓玄所败。

家在荆州的桓玄很有势力,但没有兵权。这时朝廷上由司马道子和司马元显父子当权,宠信佞臣王国宝。王国宝想削弱地方藩镇势力,引起地方军阀不满。桓玄觉得有机可乘,便去对殷仲堪说:“王国宝与你们是仇敌,现在掌了大权,迟早会对你下手。你不如抢先一步,劝说兖、青两州刺史、前将军王恭起兵声讨王国宝,我们一齐响应,这可是齐桓公、晋文公一样的大事业啊!”殷仲堪犹豫,未敢答应,可不久接到了王恭来信,约殷仲堪与桓玄共同举事,匡正朝政。殷仲堪于是答应起兵。晋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王恭等起兵,司马道子连忙将王国宝杀了,王恭等于是收兵。司马道子很清楚桓玄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便封桓玄为建威将军、广州刺史,想把他调离荆楚。桓玄接受了任命,但并不去上任。

第二年农历7月,王恭与豫州刺史庾楷又联合起兵,声讨司马道子的亲信江州刺史王愉及谯王司马尚之兄弟。殷仲堪与桓玄一齐响应。殷仲堪拨五千兵马,要桓玄与杨佺期两人为前锋。因王恭的部将刘牢之投顺了朝廷,这次事变无果而终。朝廷为离间殷仲堪、桓玄、杨佺期的关系,将殷仲堪贬为广州刺史,却任命桓玄为江州刺史、杨佺期为雍州刺史。这批人不听朝廷调动,汇集到寻阳(今江西九江)推桓玄担任盟主。

晋安帝隆元三年(公元399年)农历12月,朝廷加桓玄都督荆州四郡(长沙、衡阳、湘东、零陵)军事。殷仲堪是荆州刺史,现在又命桓玄都督荆州四郡,事实上是有意制造矛盾。桓玄乘荆州水灾、仓库空竭之机攻打殷仲堪。殷仲堪兵败逃奔酂城(今湖北光化),桓玄部将冯该在冠军城(今河南邓县)将殷仲堪抓获,逼令其自杀于柞溪。

《隋书·经籍志》录殷仲堪《论集》八十六卷、《文集》十二卷,《杂集》、《策集》和《常用字训》各一卷。清人马国翰辑《论语殷氏解》一卷,民国龙璋辑《字训》一卷。



殷仲文:(公元?~407年待考),陈郡人(今河南淮阳)。著名东晋文学家。

殷仲文曾任会稽王司马道子骠骑参军等职。桓玄引为咨议参军,总领诏命,进侍中,领左卫将军,参与策划废立之事。后来桓玄被刘裕击败,殷仲文随桓玄西奔,至巴陵奉永安皇太后和皇后归晋军。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晋安帝复位,殷仲文任镇军长史,转尚书,不久迁东阳太守。殷仲文生活在东晋与刘宋交替的乱世,追随桓玄得罪了刘裕。义熙三年(公元407年)与永嘉太守骆球等谋立桓胤为桓玄嗣,事发被杀。

殷仲文擅长诗文,文辞为当时人们所称道,谢灵运评价他“文采不减班固”。《宋书·谢灵运传论》说“仲文始革孙(绰)许(询)之风”。《南齐书·文学传论》则谓 “仲文玄气犹不尽除”。

殷仲文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过渡性的作家,其诗今存者仅《南州桓公九井作》一首完整,《文选》收录。其中“爽籁警幽律,哀壑叩虚牝。岁寒无早秀,浮荣甘夙殒”等句,辞藻较为华赡,但是玄言习气尚存,可以看出由玄言诗向山水诗转变的倾向。清人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辑其文一篇。



殷孝祖:(公元415~466年),陈郡长平人。著名东晋朝将领、南朝宋建安忠侯。

曾祖为晋豫章太守殷羡。初为奉朝请,宋孝武帝以其有武略,授奋武将军、济北太守。

元嘉末年,迁员外散骑侍郎。大明初,北方寇犯青州,孝祖领兵北援,战功卓著,返朝后授太子旅贲中郎将,加龙骧将军。竟陵王刘诞反叛,孝祖在平叛中又有战功,迁宁朔将军、南济阴太守、出为盱眙太守、阳平东平二郡太守等。

前废帝景和元年,以本号督兖州诸军事、兖州刺史。

晋明帝初即位,四方反叛,晋安王刘子勋在寻阳登基称帝,徐州刺史薛安都、冀州刺史崔道固、吴郡太守顾琛、吴兴太守王昙生、义兴太守刘延熙、晋陵太守袁标,大将庾业、庞孟虬等宣布拥护刘子勋,建康朝廷危急。晋明帝征召殷孝祖来京护驾,派葛僧韶前往。殷孝祖当天就把妻子儿女留在瑕丘,率文武官员及士卒两千人,随同葛僧韶返回建康。此时,所有的郡县都归附寻阳政权,朝廷所保留的仅丹阳一郡,而丹阳郡永世县令孔景宜,也在这时背叛。

叛军即将到达延陵,建康内外忧虑惊恐,民心瓦解,大家都想逃走。正在此时,殷孝祖忽然到达,部队浩浩荡荡,而且都是北方及荆州的精壮战士,人心大为安定。晋明帝赏赐给殷孝祖诸葛亮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的筒袖铠、铁帽,并提升他为抚军将军、持节、都督前锋诸军事,进驻虎槛。

当初殷孝祖让司马刘文石据守瑕丘,叛军毕众敬率部袭击瑕丘,刘文石和殷孝祖全家殉国。殷孝祖作战勇敢,非常自信,每次出战,常常携带显示他高贵身分的云盖和战鼓,军中同僚以及士卒都互相说:“殷孝祖可谓‘死将’,他跟敌人作战,却带着豪华的仪仗队,自己暴露自己,敌人如果挑出十个射箭能手,同时射箭,他想不死,怎么可能呢?”

公元466年农历3月3日,建康军水陆并进,攻打赭圻。叛军陶亮等率军前来增援,殷孝祖在交战中被流箭射中,阵亡。终年五十二岁。追赠散骑常侍、征北将军,封秭归县侯,食邑千户。后又改封建安县侯,谥号忠侯。



殷景仁:(公元390~440年),长平人(今山西高平)。著名南朝宋国大臣。

殷景仁曾祖融,晋太常。祖茂,散骑常侍、特进、左光禄大夫。父道裕,蚤亡。景仁少有大成之量,司徒王谧见而以女妻之。初为刘毅后军参军,高祖太尉行参军。建议宜令百官举才,以所荐能否为黜陟。迁宋台秘书郎,世子中军参军,转主簿,又为骠骑将军道怜主簿。出补衡阳太守,入为宋世子洗马,仍转中书侍郎。景仁学不为文,敏有思致,口不谈义,深达理体;至于国典朝仪,旧章记注,莫不撰录,识者知其有当世之志也。高祖甚知之,迁太子中庶子。

少帝即位,入补侍中,累表辞让,又固陈曰:“臣志干短弱,历著出处。值皇涂隆泰,身荷恩荣,阶牒推迁,日月频积,失在饕餮,患不自量。而奉闻今授,固守愚心者,窃惟殊次之宠,必归器望;喉脣之任,非才莫居。三省诸躬,无以克荷,岂可苟顺甘荣,不知进退,上亏朝举,下贻身咎,求之公私,未见其可。顾涯审分,诚难庶几,逾方越序,易以诫惧。所以俯仰周偟,无地宁处。若惠泽广流,兰艾同润,回改前旨,赐以降阶,虽实不敏,敢忘循命。臣迕违之愆,既已屡积,宁当徒尚浮采,尘黩天听。丹情悾款,仰希照察。”诏曰:“景仁退挹之怀,有不可改,除黄门侍郎,以申君子之请。”寻领射声。顷之,转左卫将军。

太祖即位,委遇弥厚,俄迁侍中,左卫如故。时与侍中右卫将军王华、侍中骁骑将军王昙首、侍中刘湛四人,并时为侍中,俱居门下,皆以风力局干,冠冕一时,同升之美,近代莫及。元嘉三年,车驾征谢晦,司徒王弘入居中书下省,景仁长直,共掌留任。晦平,代到彦之为中领军,侍中如故。

太祖所生章太后早亡,上奉太后所生苏氏甚谨。六年,苏氏卒,车驾亲往临哭,下诏曰:“朕夙罹偏罚,情事兼常,每思有以光隆懿戚,少申罔极之怀。而礼文遗逸,取正无所,监之前代,用否又殊,故惟疑累年,在心未遂。苏夫人奄至倾殂,情礼莫寄,追思远恨,与事而深,日月有期,将卜窀穸,便欲粗依《春秋》以贵之义,式遵二汉推恩之典。但动藉史笔,传之后昆,称心而行,或容未允。可时共详论,以求其中。执笔永怀,益增感塞。”景仁议曰:“至德之感,灵启厥祥,文母伣天,实熙皇祚。主上聿遵先典,号极徽崇,以贵之义,礼尽于此。苏夫人阶缘戚属,情以事深,寒泉之思,实感圣怀,明诏爰发,询求厥中。谨寻汉氏推恩加爵,于时承秦之弊,儒术蔑如,自君作故,罔或前典,惧非盛明所宜轨蹈。晋监二代,朝政之所因,君举必书,哲王之所慎。体至公者,悬爵赏于无私;奉天统者,每屈情以申制。所以作孚万国,贻则后昆。臣豫蒙博逮,谨露庸短。”上从之。

丁母忧,葬竟,起为领军将军,固辞。上使纲纪代拜,遣中书舍人周赳舆载还府。九年,服阕,迁尚书仆射。太子詹事刘湛代为领军,与景仁素善,皆被遇于高祖,俱以宰相许之。湛尚居外任,会王弘、华、昙首相系亡,景仁引湛还朝,共参政事。湛既入,以景仁位遇本不逾己,而一旦居前,意甚愤愤。知太祖信仗景仁,不可移夺,乃深结司徒彭城王义康,欲倚宰相之重以倾之。

十二年,景仁复迁中书令,护军、仆射如故。寻复以仆射领吏部,护军如故。湛愈忿怒。义康纳湛言,毁景仁于太祖;太祖遇之益隆。景仁对亲旧叹曰:“引之令入,入便噬人。”乃称疾解职,表疏累上,不见许,使停家养病。发诏遣黄门侍郎省疾。湛议遣人若劫盗者于外杀之,以为太祖虽知,当有以,终不能伤至亲之爱。上微闻之,迁景仁于西掖门外晋鄱阳主第,以为护军府,密迩宫禁,故其计不行。

景仁卧疾者五年,虽不见上,而密表去来,日中以十数;朝政大小,必以问焉,影迹周密,莫有窥其际者。收湛之日,景仁使拂拭衣冠,寝疾既久,左右皆不晓其意。其夜,上出华林园延贤堂召景仁,犹称脚疾,小床舆以就坐,诛讨处分,一皆委之。

代义康为扬州刺史,仆射领吏部如故。遣使者授印绶,主簿代拜,拜毕,便觉其情理乖错。性本宽厚,而忽更苛暴,问左右曰:“今年男婚多?女嫁多?”是冬大雪,景仁乘舆出听事观望,忽惊曰:“当阁何得有大树?”既而曰:“我误邪?”疾转笃。太祖谓不利在州司,使还住仆射下省,为州凡月余卒。或云见刘湛为祟。时年五十一,追赠侍中、司空,本官如故。谥曰文成公。

上与荆州刺史衡阳王义季书曰:“殷仆射疾患少日,奄忽不救。其识具经远,奉国竭诚,周游缱绻,情兼常痛。民望国器,遇之为难,惋叹之深,不能已已。汝亦同不?往矣如何!”世祖大明五年,行幸经景仁墓,诏曰:“司空文成公景仁德量淹正,风识明允,徽绩忠谟,夙达先照,惠政茂誉,实留民属。近瞻丘坟,感往兴悼,可遣使致祭。”



殷 芸:(公元471~529年),字灌疏;陈郡长平人。著名北齐大臣、南朝梁文学家。

北齐永明中,殷芸曾为宜都王行参军。梁天监初,担任西中郎主簿,后来从军,担任临川王记室。

北齐天监七年(公元508年),迁通直散骑侍郎,兼任中书通事舍人。

北齐天监十年(公元511年),除通直散骑侍郎,兼任尚书左丞,又兼任中书舍人。后来又迁国子博士、昭明太子侍读、西中郎豫章王长史、领丹阳尹丞,累迁通直散骑常侍、秘书监、司徒长史。

北齐普通六年(公元528年),直东宫学士省。北齐大通三年病逝,终年五十九岁。

殷芸性情风流倜傥,勤学自洁,博洽群书。北齐武帝时曾经命作小说三十卷,世称殷芸小说。

牛郎织女的故事就始载于殷芸《小说》:“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经后人加工该故事流传至今。至隋时此书已不完全,仅存十卷。明初此书尚存,以后不见,如今只有零篇散见于其它书中。

鲁迅先生《古小说钩沉》中有辑本。殷芸小说是采集群书而成的,如《世说》、《冲波传》、《鬼谷先生书》等,其编排的次第以时代为先后,从周、汉,到南齐,只把帝王的事迹放于卷首。这是研究中国古典小说重要的资料。



殷不害:(公元505~589年),字长卿;陈郡长平人。著名南朝梁国、陈国大臣,孝子。

祖父名殷汪,齐豫章王行参军。父名殷高明,梁尚书中兵郎,早卒。殷不害家贫,不害事老母,养小弟,里里外外都要亲自干,以孝闻天下。

殷不害十七岁出任梁朝的廷尉平,长于政事,又有学问,多次上书言事并被采纳,因此声望日隆。

梁大同五年(公元539年),晋升东宫通事舍人,当时朝政多委东宫处理,殷不害经常与舍人庾肩吾值日奏事,梁武帝一次对庾肩吾说:“你是文学之士,政事非你所长,为何不让殷不害来汇报呢?”可见对殷不害的了解和信任。

侯景之乱,殷不害自愿和简文帝一同被囚禁。梁元帝立,以殷不害为中书郎,兼廷尉卿。

北魏攻江陵,原先在别的地方督战的殷不害娘亲失踪。当时气候严寒,冰雪交加,冻死的人填满壕沟,殷不害一面哭一面找娘亲尸体,走遍每个角落,见到沟中死人,一定跳下去捧头细看,全身又冻又湿,汤水也不入口,哭号之声,始终不停。七天之久,才总算找到。凭尸而哭,以至气绝,行路都为之流泪。

殷不害后与王褒、庾信共同出使长安被扣,太建七年,周留其长子僧首为质放还,自周还陈后,任司农卿,迁晋陵太守、光禄大夫。陈后主即位,加给事中。

陈祯明三年(公元589年)陈国灭亡,其子殷僧首来迎殷不害去长安,在途中去世,终年八十五岁。



殷 钧:(生卒年待考),殷仲堪五世孙;陈郡长平人。著名南朝梁临川内史。

好学有思理,善隶书,为当时楷法。后官至国子祭酒。



殷仲容:(生卒年待考),殷不害之孙;陈郡长平人。著名唐朝书画家。

武则天深爱其才,官至申州刺史。善书、画,工篆、隶,题署尤精。

尝书汴州安业寺额,京师裒义、开业、资圣寺,东京太仆寺,灵州神马观额,皆精妙旷古。流杯亭侍宴诗,唐贞元中期(公元785~805年),汝州刺史陆长源以为仲容书。工写貌及人物、花鸟,妙得其真,亦边鸾之次。或用墨色如兼五采



殷开山:(公元?~622年待考),名峤,以字行;京兆户人(今陕西户县)。著名唐朝开国重臣。

殷开山祖父殷不害为陈光禄大夫,父殷僧首为隋朝秘书丞。父辈时徙居雍州鄠县(今陕西鄠县)。

殷开山年青时以学问和才俊知名,尤善写作和书法,隋代任太谷长。李唐起兵后,秦王李世民召为长史,参预谋略,当作心腹,以军功拜光禄大夫。在招抚关中流民中很有成效,并与刘弘基一起首先攻入京城,任丞相府掾,赐爵陈郡公。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殷开山跟随太宗征讨薛仁杲,双方对峙于高土庶城(今长武浅水原)。开战后,薛军以精锐铁骑背后抄袭,唐军惨败。殷开山因此被撤职。后薛举病死,薛仁杲忙于治丧,李世民亲任元帅,迫使薛仁杲率众投降。浅水原大战为唐王朝立足关陇清除了外患。殷开山因战功又被复职。

唐武德二年,任陕东道大行台兵部尚书,迁吏部尚书。跟从唐太宗李世民讨平王世充,以战功进爵郧国公。在征讨刘黑闼途中病逝。李世民临丧痛哭,赠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谥“节”。

唐贞观四年,诏以佐命之功配飨唐高祖庙庭,唐贞观十七年,又与长孙无忌、唐俭、长孙顺德、刘弘基、刘政会、柴绍等 17人,绘肖像供于凌烟阁。成为大唐开国二十四功臣之一。唐永徽五年,追赠司空



殷 侑:(公元767~838年),陈州人(今河南淮阳)。著名唐朝大臣。

南北朝时祖上已移居于曲阿(今江苏丹阳)。

自儿童时代,殷侑就有志于学,精通典章制度和历代礼仪沿革。唐德宗贞元末五经及第,到元和年间,迁升为太常博士。

唐宪宗元和年间出使回纥,回纥可汗盛兵陈甲不以礼相待,以图威慑殷侑等唐朝使节使之屈服,殷侑处事有理有节,保持了使节的尊严。回纥可汗认为殷侑倨傲,威胁要将殷侑扣为人质。殷侑据理抗争,回纥可汗辩不过他,理屈词穷,只得以礼遣还。

藩镇王承宗割据一方,不听从朝廷诏命,殷侑领命前往说服,使王承宗按朝廷要求交出德州、棣州,并送两个儿子入朝任职。

唐宪宗任殷侑为谏议大夫,他敢于大胆直言,前后上书八十四章。出任桂管观察使,宝历元年以后,又任检校右散骑常侍、洪州刺史、江西观察使、卫尉卿等职,以清正廉洁著称。

唐文宗皇帝刚继位,沧州李同捷反叛,邢州王廷凑与李同捷暗中勾结。文帝讨逆心切,宰辅以下都不敢有反对意见,独殷侑上奏先稳住王廷凑专门对付李同捷。唐文宗不听,结果虽平定叛乱朝廷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河北三镇生灵涂炭,唐文宗这才相信殷侑的建议谋算深远,所以任命殷侑为刚刚平定的沧州行军司马,太和四年又升为沧齐德观察使加检校工部尚书。

大战之后,尸骸遍野,千里无人烟,殷侑与士卒共甘苦,招慰流民,组织生产,一年以后部队给养一半达到自给,两年以后全部自给,境内人口大增,仓储盈积,百姓上表请立殷侑德政碑。

太和六年入朝任刑部尚书、检校右仆射,后兼天平军节度使。开成年间转检校左仆射、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开成二年出任忠武节度、陈许蔡观察使等职。

唐开成三年农历7月,殷侑死于任上,终年七十二岁,赠司空。



殷秉常:(生卒年待考),江苏泰州人。著名北宋大臣、将领。

时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任右武大夫。金兵南侵时,殷秉常护驾出征。后于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定居丹徒大港。



殷正茂:(公元1513~1592年),字养实,号石汀,殷秉常第十五世孙,系麒麟殷氏后裔;殷家村人(今湖南临澧)。著名明朝大臣。

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进士,授行人,擢兵科给事中。历任广西、云南、湖广兵备副使,江西按察使。

明隆庆初年,广西古田壮族韦银豹、黄朝猛反抗明廷,杀官将多人,廷议“征剿”,擢正茂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广西。正茂与提督李迁调土、汉兵十四万,令总兵俞大猷为将,先夺牛河、三厄等险要之地,连克东山风凰寨,直逼潮水。又诱杀黄朝猛。

韦银豹走投无路,令其同党斩了一个貌似他的人头献官。“征剿”捷还,升兵部右侍郎兼巡抚。未几,佥事金柱捕获韦银豹,正茂因自请罪而未被追究。不久,代李迁提督两广军务。

倭寇侵扰惠州、潮州、琼州。正茂建议守巡官划地分守,并迁徙濒海谪戌之民于云南、四川、湖北等内地,以绝倭向导,先后杀倭寇一千余人,平定了寇乱。以功升任兵部尚书兼右副御吏。

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改授南京户部尚书,次年改任北京户部尚书。



殷士儋:(公元1522~1582年),字正甫,又字棠川;山东历城人。著名明朝大臣。

殷士儋少时家贫,士儋发奋学习,有胆有识。明嘉靖年间进士及第,选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后充任裕王(即后来的明穆宗朱载垕)的讲习。

在与裕王朱载垕讨论为君之道和治国之策时,言辞激烈,是一位敢于进谏的大臣,迁任右赞善、太子洗马。穆宗隆庆元年擢升为侍读学士,掌管翰林院。嗣后再拜礼部尚书,掌管詹事府,加太子太保。

明穆宗皇帝继位第三年(公元1569年)农历11月,被任命为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办事(因明太祖以后不设宰相,大学士常被视同宰辅)。又迁少保,改武英殿大学士。当时高拱专权,对不善阿谀奉承的殷士儋大加排挤,殷士儋曾在朝堂之上当面指责高拱排除异己、独断专权,并责问高拱“你能一直把持住权位吗?”于是高拱党羽群起攻击他。

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他辞宫归乡,筑庐于泺水之滨的“川上精舍”,讲学著书,一时从者如云。

殷士儋学识渊博,文才冠于当世,与边贡、李攀龙、许邦才并称“历下四诗人”,诗风豪迈,气概雄伟,《续历城县志》评论他的诗为:“体齐鲁之雅训,并燕赵之悲壮,禀吴越之婉丽,是吾乡一巨手。”有《金舆山房集》十四卷传世。

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去世,葬于历城殷家林。追赠太保,谥号文通,后改谥号文庄。



殷元福:(公元1662~1725年),字梦五;河南新乡人。著名清朝教育家。

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三甲进士,被康熙大帝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

清朝庶吉士虽然只是一种荣耀,其中绝大部分任过庶吉士的人后来只担任中低级官职,但被皇帝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对于提高士子的名誉声望有很大作用,如清初博学鸿儒等特科录取的大儒名流,不少人都被授予了庶吉士的头衔。

殷元福以后又出任过柳城、武进等地知县。他对程朱理学有较深造诣,是当时的一位饱学名士。晚年殷元福到杭州主持敷文书院,任讲席,声誉颇盛。

清朝江浙一带读书风气较浓,敷文书院更是士子云集之地,其中不乏一时俊杰,殷元福能主持书院并受到推崇,士子以师视之,说明他确非一般读书人可比。殷元福崇奉程朱理学,又自认是朱子思想的继承者,因为南宋朱熹主持过白鹿洞书院,所以当时的人也就把杭州敷文书院称作“小白鹿洞书院”,把殷元福称作“小白鹿洞主”。有著作《侵鸣集》等传世。
殷树柏:(公元1769~1848年),字曼卿,号云楼,晚号懒云,又号西畴桑者,所居名一多庐;浙江嘉兴人。著名清朝画家。

秀水(今浙江嘉兴)贡生。书法远师柳公权,近参汪士。

工花卉,兼宗陈道复、恽寿平法,而稍参己意,下笔恬静,无烟火气 。尤擅小幅,其写山房清供图,作菖蒲、文石、瓶兰、茗壶诸品,天真闲澹,萧然有风人之致。

晚喜作蔬果,尤觉天趣横生 。好刻竹,尝作小楷数百言,书之扇边,刻甚精妙。卒年七十九。



殷世安:(生卒年待考),字济公;江苏常熟人。著名清朝画家。

工诗,写墨竹有烟霏雨露之致。



殷化行:(公元1643~1710年),字熙如;陕西咸宁北杜镇靳里村人(今陕西咸阳渭城)。著名清朝将领。

殷化行八岁时父母双亡,被父友王氏领养,随了王姓,因此又称王化行。

他刻苦学习,文武双修。二十岁中武举,二十七岁武进士出身。

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三藩之乱时,授守备职,随经略莫洛进至陕西宁羌州;王辅臣哗变,经略莫洛被杀,化行被胁迫到秦州,称病不为贼用。隔年诏书允许被胁迫官兵归伍,他被任为陕西火器营守备。

清康熙十五~二十年(公元1676~1681年)转战陕西、四川,在平定三藩叛乱中因功升任汉中城守营副将,后补直隶三屯营副将,再授司都佥书兼副将;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调升台湾总兵。

收复之初,台湾地方自己铸钱,殷化行对此不表赞同,认为冲击国家和地方经济,后经谏言得以停止。

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调补襄阳镇总兵,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调宁夏镇总兵。

清康熙三十五~三十六年(公元1696~1697年)随大军进剿西部外国势力支持的准噶尔噶尔丹部,战功卓越。公元1697年葛尔丹叛乱平定后,康熙大帝亲临宁夏,赐御书“深沉节制”匾额赠与殷化行,以表彰其功绩。

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上表请求恢复本姓殷,擢升广东提督。

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海南岛黎人叛乱,失察,以原品致休。

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康熙大帝巡幸西安,专门招见殷化行,授其子侍卫。

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病逝。

殷化行是一代儒将,武功文才集于一身,著有《西征经略》传世。



殷兆镛:(公元1806~1883年),字补金,一字序伯,号谱经;江苏吴江人(今江苏苏州)。

清道光二十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编修。

清咸丰四年,迁侍讲,入上书房,授惠亲王的儿子奕祥等读书。

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今天津新港),进犯天津,他力主抗战,在公元1859年署兵部侍郎。

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丁母忧,同治元年除服,继续入上书房,授詹事,迁内阁学士,署兵部、礼部侍郎。

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督安徽学政,史书说他“能得士心”。后任大理寺少卿的殷兆镛弹劾奕山:“以边地五千余里,藉称闲旷,不候谕旨,拱手授人,始既轻诺,继复受人所制,无能转圜。”奕山因此被革职留任。

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授礼部侍郎,并先后任兵部、工部、户部、礼部、吏部侍郎。

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以病请求致休,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病逝。

著有《松陵诗经》、《玉尺堂诗文集》等传世。由他撰书的水木清华轩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皆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今已成为清华大学校园一景。



殷良弼:(生卒年待考),江苏无锡人。著名近现代林学专家。

曾赴日留学。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农学院、西北农学院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历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森林系主任,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林学会。

编著有《林产制造学》、《实用伐木运材及工程学》。



殷希彭:(公元1900~1974年),河北安国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少将。

1920年入河北大学图书馆医学院学习,1927年毕业,留校任外科助教。1928年留学日本,1931年获日本东京庆应大学病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在河北省立医学院任病理学主任教授。是河北省立医学院病理学教学的创始人,是河北省立医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困居乡里。有人邀请他出任伪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和参加安国县维持会,他拒绝了。1938年冀中军区卫生部部长张珍效刘备叁顾茅庐,邀请三十八岁的殷希彭参加八路军,第一次见面,就爽快地答应了参加八路军,犹如树立了一面旗子。在他的影响下,他的一些同事和学生纷纷参军。一时间冀中军区增加了许多医学教授和医大学生。白求恩到冀中军区,看到有这么多教授,十分吃惊。历任冀中军区卫生部卫生训练队教务长、后方医院医务长、晋察冀军区卫生部白求恩卫生学校教务主任、副校长、校长、晋察冀军区卫生部部长兼华北医科大学校长。以“教课认真,督导严厉”著称,白求恩卫生学校培养了一千多名医疗干部,成为战争年代我军着名的医科学校。他不但自己投身抗日战争,他的两个儿子也参加了抗日队伍。1943年承受了巨大的打击,他的长子在前方战斗牺牲,次子在反扫荡中亦遭敌机轰炸阵亡。他的妻子带着幼子,在最困难的时候曾经沿街乞讨度日。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卫生部副部长兼华北人民政府卫生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卫生部部长兼医学院院长。先在华北军区所属医院推行责任制和保护性医疗制度。创办了《卫生建设》,编辑出版了《华北军区卫生建设史料汇编》。1954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的校长。1958年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院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在开国少将中,1938年参加八路军、新四军或193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55年授少将军衔者,仅有殷希彭、李曼村、高存信、梅嘉生、傅继泽、管松涛六人。

1974年12月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四岁。编著有《病理学讲义》、《病理学实习手册》。



殷国洪:(公元1911~今),湖北黄安人(今湖北红安),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

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十一军第二六二团连指导员,红三十军第八十八师第二六八团特派员。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在天全战役中负过伤。参加了西路军。

西路军失败后,随部队在山里打游击,弹尽粮绝,最终被俘。在敌人监狱里,受尽折磨,他咬定自己是当兵的。后被押到兰州,修铁路,修机场,又被押到平凉,准备送回湖北原籍,趁敌人看管不严走脱,由一位老大爷带路,最终找到了红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东进纵队第三团特派员、冀南军区第九旅政治部保卫科科长,第三军分区政治部保卫科科长。参加了著名的响堂铺战斗和百团大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二纵队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冀南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部长,晋冀鲁豫军区第十纵队政治部保卫部部长,桐柏军区第一军分区副政委,湖北军区组织部部长。参加了著名的淮海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海军青岛基地干部部部长。1959年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后历任海军炮兵学校政治委员,海军高级专科学校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殷承祯:(公元1915~1990年),湖北崇阳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随营学校排长、司务长,红军学校青年干事、出纳,军委总供给部会计、材料科科长、会计科科长、军实科科长,陕北独立第一师供给部部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会计科科长,驻桂林办事处交通运输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吉军区后勤部副部长、政治委员、部长,第四野战军后勤部供给部副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后勤部营房管理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财务局局长,总后勤部物资计划部副部长,总后勤部财务物资部部长,总后勤部司令部顾问。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0年1月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五岁。



殷宗文:(公元1934~2003年),江苏东海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

陆军官校第二十五期、陆军参谋指挥学院、战争学院、三军大学兵学研究所毕业。曾赴西德步兵学校和美国陆军参谋大学学习。

历任台湾省陆军第六十九师第二○六旅旅长、第一六八师师长、陆军总司令部作战参谋次长室处长、军长、第六军团参谋长等职。1988年出任澎湖防卫部司令。

1989年11月,调任台湾省军队参谋本部军事情报局长,并晋升中将。

其实,当殷宗文还在基层军官的时期,却是属于仕途颇为不顺的一族,在他担任上尉连长、少校副营长及上校旅长,甚至已官拜军事情报局长时,都曾正式打报告要退伍。

殷宗文第一次有退伍打算,是在他担任上尉步兵连长时。当年的师对抗演戏过程中,有一次在部队遭遇时与率领辎重(后勤车队)的副营长起了口角,副营长还撂了一句“演习视同作战,阵前抗命军法议处!”因此演习一结束,殷宗文就直接走到营长室表示倦勤,不愿在军中干下去。

由于营长当时也因为演习才刚结束,部队才刚刚拉回营区,又要准备召开检讨会、又要督导各连将人员装备规定位,在许多杂事都还没搞定、心浮气燥时,身为上尉连长的殷宗文此时又突然冒失的走进营长室表示要退伍!结果当然是不令人意外,殷宗文当场被营长海飙了一顿,只好悻悻然又走回连上。

对于军队体制的不满,殷宗文一直都以看书来解闷。他时常对下属与同学说:“学好英文才能到洋行上班。”因此对于几位后来都升了上将的同学来说,殷宗文是属于“一路走来,始终想退伍”的怪杰。而殷宗文也是在这个时期,磨练出了在麻将桌上的好本领。

当他由步兵连连长、兵器连连长、营作战官,升到少校副营长时,由于已认识夫人王美雪,在当时军人收入偏低,由时常因任务而休假不正常等,一直不敢向女方提出婚嫁的要求,间接造成女方以为殷宗文是在“玩假的”,曾有一段时期,身为少校副营长的殷宗文成天眉头深锁。

迫于现实,殷宗文再次打报告退伍,但当报告呈到师主任时,在人事单位的一位同学赶紧将报告先压下来,然后告诉殷宗文,表示国防外语学校的英语储备班正在招考,由于当时排美间仍未断交,因此两国军事人员交流的机会相当多,因而希望殷宗文“再撑下去”。

而殷宗文也暂时抽回退伍报告,然后顺利考上位于北市大直的国防外语学校留美英文储训班第十六期。在外语学校念书期间,殷宗文才脱离他相当不满的部队“只有长官的表最准”的日子。而他也是在这个阶段,将感情稳了下来。

最重要的是,由于殷宗文的学科相当不错,学习态度与社交手法也日渐成熟,由其是他的牌运及麻将打法相当好,许多同学都形容殷宗文是“方城战将”。

当殷宗文由外语学校结训后,本以为可以进入高司单位成为上下班制的职业军人时,怎知人事命令仍然将他调回部队担任原职,这让殷宗文再一次盟起退伍的念头。当时一位连长学弟就对殷宗文说,军中的外语能力还是不能和外面的文学校相比,最好再学第二外国语,这样最保险,想到外面的洋行工作也才有人要。

再一次,殷宗文继续报考外语学校,这次他选德文。但最巧合的是,从陆官第二十四期开始,陆军就开始招收“明德小组”人员赴德国学习兵学,殷宗文在外语学校德语班结训后,立即参与考试。但成绩公布后,信心满满的殷宗文却是“备取第一”。后来,“明德小组”经过多次的检讨,将正取人员再经筛选,最后将殷宗文列入正取名单。殷宗文终于顺利进入真正的高等兵学领域。

1993年7月,殷宗文由台湾省军队“国家安全局”副局长升任正局长,8月晋升为陆军二级上将。

1995年1月,出任台湾省军队国民党中央大陆工作指导小组委员,3月被聘为“国统会”研究委员。

1999年1月,任台湾省军队“国安会”秘书长。

2000年5月,被聘为台湾省军队“总统府”资政。

2003年3月28日,殷宗文在台北市荣民总医院病逝,终年六十九岁。



殷开本:(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九十三军参谋长。

殷荣源:(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三军参谋本部情报参谋次长室军情处处长。



殷作斌:(公元1941~今),字朐阳,号丹宇。江苏淮安淮阴人。著名当代教育家,殷氏考据家。

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江苏省普通高校一类优秀课程奖获得者,淮安市劳动模范。原江苏淮阴工学院、炎黄大学教授。

著有《我国高等教育应当注意的四个问题》、《一种变换逻辑函数表达式的新方法》、《精密测量电机三相绕组的新方法》等十余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

主持设计了《物理量达限通用监控装置》、《太阳能热水器智能控制仪》等工业产品。

殷作斌还曾任过地方人大代表、工厂厂长、总工程师等职,其教学自训是“五重一看”:重身教,重协同,重素质,重实践,重创新,他一直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子弟。

殷作斌是淮安市著名的双师型高级人才,是淮阴工学院、民办炎黄大学二十余届学子们所公认的严谨治学的师长。

跟帖时间 2010-02-25 12:13:3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殷氏的典故、趣事 -- 助纣为虐:出于《史记·留侯世家》和《国语·越语下》:“无助天为虐,助天为虐者不祥。”殷纣王是臭名昭彰的暴君,成语“助纣为虐”,说妲己不仅荒淫狐媚,而且残忍毒辣,为了满足自己疯狂变态的心理,怂恿纣王设计林林种种令人瞩目惊心的惨无人道酷刑,帮助纣王荒淫残暴。秦末农民起义最后以刘邦的胜利而结束。当时,刘邦领兵攻破武关以后,长驱直入,打到了蓝田,在蓝田以北完全歼灭了秦国的兵力。秦王子婴迫不得已,只好穿上丧服,颈上系着丝条,捧着传国玉玺,请求投降,刘邦进入秦国的国都咸阳。刘邦进入咸阳城后,见宫殿巍峨,珍宝无数,美女成群,就想留在宫中享受一番。当时的武将攀哙劝他不要因小失大,可是他不听,张良又劝他说,我们这所以能够来到咸阳,主要是因为秦国残暴无道。我们应该替天行道,消灭残余势力,改变秦朝的奢侈和淫乐,实行艰苦朴素来号召天下,现在您才占领了秦国,就要享受秦王所享受的快乐,这是“助纣为虐”的行为。刘孝认为张良的话有道理,于是撤出咸阳,把军队驻扎在霸上。这里所说的“纣”是指商纣,商纣是殷纣王,有名的暴君,用来比喻帮助坏人做坏事。

付诸洪乔:出于南朝宋国的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任诞》:“殷洪乔作豫章郡,临去,都下人因附百许函书。既至石头,悉掷水中,因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历史上著名的殷氏人士,几乎完全都是北方人,其中以又以河北长平的殷家最为出类拔萃,古时的长平,就在今河北省的西华县东北。长平殷家的出人头地,是开始于晋朝曾官至光禄勋的殷羡。殷羡的字洪乔,曾经创造出一个有名的成语“付诸洪乔”,使他的大名在中国民间更加流传不断。原来,殷羡的性格耿直,当他被任为豫章太守赴任时,京城里有许多人托他带书函转达,数日多达一百余封,可是当他走到石头城的时候,竟把所有的书函统统丢进河里,并且说:“沈者自沈,浮者自浮,殷洪乔不为致书邮。”于是,后世就把寄书遗失者,泛称为“付诸洪乔”或“洪乔之误”了。

跟帖时间 2010-02-25 12:01:4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殷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源自商代;望出汝南:全联典出殷氏的源流和郡望。

荥阳垂誉;洪乔投书: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殷裒,官荥阳令,在任上兴学教民,使百姓懂得礼义谦让。当时人们唱道:“荥阳令,有异政,立学校,人易性(改变落后习性),令我子孙耻争讼。”下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陈郡长平人殷羡,字洪乔,性情耿直而独特,任豫章太守时,京城人托他捎带书信百余封,他走到石头城下,都投到了江水中,说:“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我殷洪乔不能为人当送信的邮差!”后官至光禄勋。

汝南世泽;汉国家声:全联典指南唐朝时期的殷崇义,国亡入宋,太宗敕撰《江南录》,自言有陈寿史体,世颇为称颂之。



2.五言通用联:

汝南传世泽;宿北振家声:此联为安徽省松县北乡殷家湾殷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殷氏的郡望为汝南郡。下联典出本支殷氏居于宿松县北乡。

礼部精题署;司徙列钩沉: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礼部郎中殷仲容,工写貌及人物花鸟,善隶篆,尤精题署。下联典指梁朝时期的秘书监、司徙左长史、文学家殷芸,字灌疏,钧宗人。励精勤学,博洽群书。曾作小说十卷。时称《殷芸小说》,已佚,鲁迅《古小说钩沉》中有辑本。



3.六言通用联:

都督五州军事;积功本屯将才: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建武将军殷浩(公元305~356年),字深源,陈郡长平人。识度清远,好老易,为风流谈论者所宗。晋建元初征为建武将军,后任都督扬、豫、徐、充、青五州军事。以平定中原这己任,上疏北征,兵败,免为庶人,口无怨言。下联典指清朝康熙年间武进士殷化行,字熙如,咸阳人。初授守备,后积功授三屯营副将,擢台湾总兵官。官至广东提督。



4.七言通用联:

谈论结一时之望;典章推三世之荣:上联典指东晋朝时期陈郡长平人殷浩,字深源,殷羡的儿子,善于谈论,喜欢《老子》、《周易》,年轻时就有盛名。晋建元初年官建武将军,永和年间任扬州刺史,后赵灭亡,任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率军进取中原。后在许昌被前秦军所败,又在山桑遭姚襄伏击而大败,桓温乘机上书攻击,被子废为庶人。下联典指南朝宋时期的长平人殷景仁,武帝时官太尉参军、黄门侍郎。文帝时官侍中、尚书仆射、扬州刺史。与王华等人以风节高尚、学问广博而名冠一时,朝中政事,常以密函形式征求他的意见。

深源对空书四字;仲堪挥泪眇一目: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建武将军殷浩,兵败后,被废为庶人,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后桓温将以尚书令。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将领殷仲堪,陈郡人。能清言,善属文。其父病,仲堪衣不解带,执药挥泪,遂眇一目,孝武时授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

万古只应留旧宅;千金无复换新诗:此联为唐朝时期的诗人殷陶《经杜甫旧室》诗句联。



5.八言以上通用联:

羸疾身躯,咸安闭阁卧治;清远识度,合仰冠世才名:上联典指南北朝时期梁国的监川内史殷钧的事典。殷钧,字季和,长平人。民化其德,母忧去职。后官至国子祭酒。卒谥贞。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建武将军殷浩。

跟帖时间 2010-02-25 11:58:4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殷氏的字辈排名 -- 安徽合肥东乡殷氏字辈:“长发其祥载锡之光保世宏茂乃吉永昌传家忠正华国文章”。

安徽合肥殷氏一支字辈:“正大光明修齐平治道德礼书”。

安徽枞阳殷氏一支字辈:“国学从是振积德永传芳金名成大力”。

安徽枞阳殷氏一支字辈:“国学宗是正积德永传芳作善为家本行仁事业长光前惟裕后敦睦万年昌”。

安徽萧县殷氏字辈:“传继召献允奇先”。

安徽霍邱殷氏字辈:“文章少世久仁义启家昌”。

安徽肥西殷氏字辈:“正本成先志”。

安徽肥东殷氏字辈:“正大光明修齐平志”。

安徽凤阳殷氏字辈:“克井兆开文民”。

湖北黄皮殷氏字辈:“礼正元乾刚”。

湖北大冶殷氏字辈:“祖敬忠思单学朝尚荣维三楚万代安邦历世永盛正德显章教垂益利法首典昌”。

湖北鄂州殷氏字辈:“济世永为善”。

湖北黄陂殷氏字辈:“礼正元乾刚”。

湖北黄陂殷氏字辈:“正大光明宗(德)祖世代(绪)传家邦仁义礼至进朝歌”。

湖北随州殷氏字辈:“守正法道…”

湖北武汉殷氏字辈:“兴旺定家声克明承祖德”。

湖北殷氏一支字辈:“宗正发道巧”。

山东淄博殷氏字辈:“志仕显文尧宋祖长远万代光明久朝忠圣化仁德泽才天华府臣上相兴贤定国建太平永镇安邦嗣乾坤源庆儒林招自尊福禄荣华大有”。

山东荣成殷氏字辈:“夕树汉炳基”。

山东滨洲殷氏字辈:“守志以道学必在文”。

山东安丘殷氏字辈:“培田泉福…”

山东即墨殷氏字辈:“百龄相基述延义沥中成天方甲□火”。

山东微山殷氏字辈:“高贤昌懋延昭宪允齐”。

山东博兴殷氏字辈:“兆友(英)勤方”。

山东新泰殷氏字辈:“钧源桂灿培锡”。

江苏兴化殷氏字辈:“振长永德鹤霞锦”。

江苏盐城殷氏字辈:“欲庆者昌…”

江苏苏州殷氏字辈:“永绍林大步长贻岳高明”。

江苏淮安殷氏字辈:“永士成功明”。

四川渠县殷氏字辈:“仕世登朝泰明良开景永”。

四川眉州殷氏字辈:“万殷文天国成洪秀仕芳大年开富贵显祖振家邦”。

四川泸州殷氏字辈:“世仕德常存尊守朝廷君忠孝卫家国历代四方亨”。

四川殷氏一支字辈:“万国山明士泽弦”。

辽宁鞍山殷氏字辈:“殿凤福宏…”

辽宁殷氏一支字辈:“范德庭尚显”。

辽宁殷氏一支字辈:“喜庭尚树显玉佩颂忠明”。

河南襄城殷氏字辈:“世云三际祥良卜人万章福寿联星斗清华钟玉堂楼台椿树永山海桂林芳河□生灵秀琴书礼西方”。

河南罗山殷氏字辈:“文章邵世久仁意启得昌”。

河南内乡殷氏字辈:“曼发平朝商国运家道昌”。

湖南零陵殷氏字辈:“仕世登朝泰明良开景永”。

湖南益阳、醴陵殷氏字辈:“益大儒思守胜世朝知学成才高方得心顺衡龙桥漋大儒思守胜德廷尚启之明国正天心顺光兆先美增修作良洪开道本惟楚发祥家声振远祖泽延长荣华富贵显达书香”。

湖南华容、湘阴、重庆江津殷氏字辈:“志应仲仁长发达…永承世策”。

重庆江北殷氏字辈:“国家崇德治学仕绍乾坤敏秀文光定荣华世代长”。

重庆殷氏一支字辈:“世事德常存尊守朝廷君忠孝卫家国万代四亨”。

江西金溪殷氏字辈:“仁番国时连万代”。

江西彭泽殷氏字辈:“德永传芳金明成达立”。

吉林通化殷氏字辈:“景奎秀世振”。

黑龙江肇源殷氏字辈:“喜庭尚树显玉佩颂忠明”。

云南殷氏一支字辈:“鸾世文德启开国兴万民天朝永长存秉学发家秀”。

日本殷氏(いん)字辈:“宗朝一正光先启家国永学祖尚兴德广宏开承谱肇秉文昌大三元登”。

云南东川殷氏字辈:“乱世文风启学发开辛”。

殷氏一支字辈:“正大光明宗祖世代传家邦仁义礼至进朝纲”。

殷氏一支字辈:“秉英庆弘宗仁礼轩裕俊禧谧旭洪梁菉贞承兆儒元凱式璿锡大文连”。

跟帖时间 2010-02-25 11:56:0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殷氏的家谱文献 -- 江苏镇江润东殷氏宗谱十六卷,(清)殷文豪等纂,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缺第五~七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镇江市博物馆。

江苏扬中殷氏家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扬中县图书馆。

江苏丹徒殷氏家乘四十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四卷。现被收藏在南京大学图书馆。

黄墟殷氏家乘,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南京大学图书馆。

江苏常州晉陵殷氏家乘,殷文济始修于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清)殷绍衣主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4年)重恩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三卷、第五卷、第七卷、第十卷、第十六卷、第十九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常州毘陵殷氏家乘八卷,殷文济始修于元至正二十三年,(民国)殷金海主修,殷产麟主稿,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重恩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常州晉陵殷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始修于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民国)殷天夫编纂,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重恩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无锡殷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锡山殷氏家谱八卷,(清)殷雄飞等修,清嘉庐十八年(公元1813年)嘉告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诸暨暨阳紫岩殷氏宗谱十卷,(民国)殷元吉、殷之各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江苏吴江江震殷氏族谱六卷,(清)殷兆镛、殷云鹗重编,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中正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江苏省常熟市图书馆。

江苏吴江江震殷氏族谱七卷,(清)殷文谟纂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中正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注:亦称《齐庄中正堂族谱》。

江苏吴江江震殷氏族谱九卷,(民国)殷葆深辑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中正堂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江苏省吴江县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鄞县殷隘殷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民国)柴永祺纂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安徽桐城殷氏宗谱六卷,(清)殷士琏等修,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世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安徽桐城殷氏宗谱十卷,(清)殷心田等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世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安徽桐城殷氏宗谱十卷,(清)殷朝聘创修,(清)殷立怀、殷志邦缮稿,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大连市图书馆。

安徽桐城殷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殷家友等重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注:该族普遍居住在黄荻板。

山东滕县古滕殷氏族谱八卷,(清)殷应宝始修于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清)殷贤程等撰,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春云书房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

湖北黄冈殷氏宗谱三十四册,创修于清顺治年间,(民国)黄明旭等重修,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楚珍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黄冈县档案馆。

湖南殷氏续修族谱十四卷,首一卷,(清)殷心莲纂修,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殷氏四修族谱四十卷,著者待考,初修于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清光绪年间清远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后贤殷氏支谱十二卷,(清)殷懿鸢撰,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易庄殷氏宗谱二十三卷,(清)殷氏族人重辑,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西南殷氏支谱二十卷,(民国)金兴翮等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跻敬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注:亦称题《殷氏家乘》。

常卅晋陵殷民续修宗谱八卷,(清)殷代行等主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跟帖时间 2010-02-25 11:48:3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殷氏的族谕 -- 敦孝弟,以重人伦;

笃宗族,以昭雍睦;

和乡党,以息争讼;

重农桑,以足衣食;

尚节俭,以惜财用;

隆学校,以端士习;

黜异端,以崇正学;

讲律法,以儆愚顽;

明礼让,以厚风俗;

务本业,以定民志;

训子弟,以禁非为;

息争讼,以全良善;

诫窝逃,以免株连;

完钱粮,以省催科;

联保甲,以弭盗贼;

解雠忿,以重身命。

跟帖时间 2010-02-25 11:46:1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殷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陈 郡:亦称陈国郡,秦朝时期置郡。西汉朝初期改为淮阳国。东汉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汉献帝时改回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太康县、西华县、商水县、淮阳县、郸城县、柘城县一带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将其管辖区域限制在今河南的太康、西华、商水、淮阳、郸城、柘城等五、六个县的范围之内,其中的太康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称阳夏县。隋开皇初年(公元581年),陈郡被废黜,隋、唐两朝时期皆改为陈州淮阳郡。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琅琊郡:亦称琅琊国、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营南、日照、五莲、赣榆(今江苏赣榆)及青岛等地。东汉朝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又复置琅琊县。唐朝时期又裁废,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废黜,后有沂州琅琊郡。从魏、晋朝时期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国)。另一处琅琊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此后废置至今已千余年。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东汉时期移治到阴馆(今山西代县),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朝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弘农郡:弘农郡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函谷关城),其时辖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内乡以西、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华山以南的地区。王莽执政时期改名为右扶风。东汉初期复名弘农郡,东汉末年又因避汉灵帝名讳而改名为桓农郡。三国时期曹魏国再次复名为弘农郡。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国移其治到陕县(今河南陕县)。北魏时期又改恒农郡。北周明帝再改西恒农郡为弘农郡,还治弘农县(今函谷关)。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到隋朝大业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又复置,移治今河南省灵宝县北部,隋朝义宁元年(丁丑,公元617年)又移治到陕县。到了唐朝武德初年(戊寅,公元618年),弘农郡被彻底废黜。

冯翊郡:秦朝时期置郡,汉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设置同名行政区左冯翊,与右扶风和京兆伊合称“京畿三辅”,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白水以东、渭水以北大荔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移治到高陆(今陕西高陵)。





2.堂号:

汝南堂:以望立堂。

琅琊堂:以望立堂。

东海堂:以望立堂。

雁门堂:以望立堂。

弘农堂:以望立堂。

陈国堂:以望立堂,亦称陈郡堂。

左冯翊堂:以望立堂,亦称冯翊堂。

卧治堂:资料有待补充。

勤俭堂:资料有待补充。

畜艾堂:资料有待补充。

栖老堂:资料有待补充。

跻敬堂:资料有待补充。

永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楚珍堂:资料有待补充。

世裕堂:资料有待补充。

燕义堂:资料有待补充。

承继堂:资料有待补充。

余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六行堂:资料有待补充。

中正堂:资料有待补充。

嘉告堂:资料有待补充。

重恩堂:资料有待补充。

饮福堂:资料有待补充。

清远堂:资料有待补充。

德一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2-25 11:43:3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殷氏的迁徙分布 -- 殷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十一位,在台湾省则名列一百三十六位,人口约二百零九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3%左右。

殷氏族人最早发祥于今河南省境,自从西周得姓之后,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们大多繁衍于该地区。

殷商部族自始祖契开始就是一个迁徙范围很广的族群。自契到成汤十四世几百年间,大的迁徙有过八次;成汤立国到盘庚迁殷都前,又迁都五次。在历次大迁徙的过程中,殷商部族的一部分人留守河南祖陵,一部分分散于各地,后来殷氏后裔又分化繁衍出其它多个姓氏,如齐人对殷、衣读音不分,有的殷氏后人就将自己的姓写成“衣”,再如北齐乾元元年(公元560年),北方的殷氏因避北齐废帝高殷名讳,被迫改为“汤”等等。

汉朝以后,野王人(今河南沁阳)北地太守殷续以功封于汝南,后移居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其后裔衣领相继,成为长平最大的门阀贵族。另外以博士殷崇为代表的琅琊殷氏(今山东临沂)、殷嘉为代表的东海殷氏(今山东郯城),殷谟为代表的雁门殷氏(今山西河曲),殷肃为代表的弘农殷氏(今河南内乡以西、陕西柞水以东),殷周为代表的左冯翊殷氏(今陕西大荔)等支脉都有较大影响。说明在这一历史时期,殷氏族人已播迁到了今浙江、山东、山西、陕西等地。后世殷氏祠堂有四言堂联曰“源自商代,望出汝南”,实际上就是反映了殷氏得姓和获得郡望“汝南”的这段漫长的历史。

汉桓帝时期河南长平殷氏族人迁于曲阿(今江苏句容),成为东吴世家门阀,在三国时期名人辈出。

三国时期有魏郡人殷登、蜀郡人殷参,吴人殷政等,殷氏族人此时已南迁至今江苏、四川等地。

东晋时期,陈郡长平迁到丹阳的殷氏成为江南望族。陈郡长平殷氏以汉北地太守殷续为祖,西汉初由河内野王迁陈郡长平。殷续之后直到西晋荥阳令殷裒之前,陈郡长平殷氏世系无法考证,因此殷裒是魏晋以后记载于正史的陈郡长平殷氏的第一位历史名人。东晋时殷裒之孙殷敞等与当时司马氏政权渡江移居江南。

在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中,长平殷氏族人迅速崛起,涌现了豫章太守殷羡、建武将军殷浩、东阳太守殷仲文、荆州刺史殷仲堪、尚书仆射殷景仁、兖州刺史殷孝祖、豫州刺史殷琰、东宫大学士小说家殷芸、著作家东宫大学士殷钧、光禄大夫殷不害、尚书左丞殷不佞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这一时期被正史立传的陈郡长平殷氏人士多达十几人。殷敞迁居江南以后,一开始居于丹阳(今江苏南京)。后来殷浩一支移居东阳信安(今浙江衢州),成为东阳殷氏之祖;殷浩的侄子殷仲堪任荆州(今属湖北)刺史时,其子弟随任迁居荆州。另外当时润州(今江苏镇江)、歙州(今安徽休宁)、豫章(今江西南昌)等地的殷氏族人也是由陈郡长平迁去。

隋、唐、五代时期,门阀制度在政治上虽有所减弱,但门第观念仍然影响颇深。这一时期陈郡长平的殷氏名人中,大部分已迁出原籍几百年,在其它地方生活了十几代,但都坚称自己为陈郡长平人,以示不忘本。殷不害是殷裒的第十世孙,从殷裒之孙敞移居江左算起到陈朝灭亡,已经有二百七十多年,南朝陈亡于公元589年,殷不害逝世于这年迁居长安的途中,殷不害长子僧首陈末随父及庾信等出使北齐被扣为人质,定居于长安,后移居雍州(今陕西凤翔),殷不害孙殷开山为唐朝开国二十四功臣之一,直到唐末殷开山的后代子孙们,都以陈郡长平为籍。另外再如武周时著名书画家、申州刺史殷仲容,盛唐时大学问家、被贺知章称为“五总龟”的殷践猷,中唐曲阿人(今江苏丹阳)殷侑,同州人(今苏州嘉兴)诗人殷尧藩,唐末五代名士殷文圭及其子殷崇义(入宋改姓汤、名悦)等,也都坚持称籍为陈郡长平。按实际居住区域,隋唐时期殷氏族人分布更广,播迁范围西北至今陕西、山西、甘肃、宁夏,西南至今四川、云贵、广西,南至今湖北、湖南、广东,东南至今江西、福建,几乎遍及全国各地。

宋、元交替之际,随着金兵和蒙古兵南下,中原一带兵连祸结,殷氏族人与其它姓氏一样四处逃难,分布更加广泛。如江苏常州殷氏等即是于宋元之际迁来的。

元朝末年,因战乱,中原一带出现了“千里无鸡鸣”的现象,人口稀少,农田荒芜。

到明朝初期,殷氏族人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又返迁中原地区。明初以后,各地殷氏宗族开始呈恢复壮大趋势,南、北方都出现了较大的殷氏宗族。明初浙江嘉兴殷近仁、殷厚善兄弟以博学孝悌闻名于时;萧山殷旦任监察御史期间,不避权贵,留下了“殷旦入朝,百官失色”的佳话;常州府无锡(今属江苏)人殷序,是有名的能吏;广西临桂(今广西临桂县)殷从俭,曾任岭东兵备,是当时抗击倭寇的一员主将;应天府潭阳(今属江苏)人殷迈,官至南京礼部右侍郎管国子监事,是一位名士。北方则有以户部尚书殷谦为代表的顺天府涿州(今属河北)殷氏、南京工科给事中殷云霁为代表的山东寿张殷氏、总兵殷尚质为代表的天津卫殷氏、两广提督殷正茂为代表的徽州府歙县(今属安徽)殷氏等等。除大陆外,明代殷氏进入今海南省,其支脉初祖殷谱连入琼落户于今万宁县窝仔村。

清朝时期,殷氏族人分布更广,如江苏镇江、扬中、丹阳、常州、无锡、江阴、吴江,山东寿张、滕县,浙江鄞县,安徽桐城,湖北黄冈,湖南长沙、宁乡,河南新乡和陕西、云南、四川、河北等地殷氏,纷纷开始修族谱,有的多次重修,反映了各支脉在不断壮大。陕西咸阳人殷化行,在清收复台湾后任台湾总兵,成为有史记载殷氏入台第一人;河南新乡人殷元福是康熙年间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晚年主持杭州敷文书院,影响很大;晚清江苏吴江人殷兆镛,历任翰林院编修,兵部和礼部侍郎,多次疏请抵抗外敌。

经明、清两朝的频繁迁徙,殷氏族人遍布全国各地。清朝以后殷氏族人陆续又有渡海赴台及扬帆南洋的。

近代以来,随着留学、经商、对外交流的增加,世界各国华侨华人中殷氏族人也越来越多,殷氏子孙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近代殷氏族人中也不乏名人,如云南陆良县人、护国军陆军上将殷承谳曾任蔡锷参谋长,反袁护法中战功彪炳;江苏人殷明珠,演《海誓》而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影星;河北安国人殷希彭,赴日留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参加八路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苍南人、台商殷之浩是亚洲巨富,上世纪九十年代选任世界营造业联合会会长和不动产总会会长;其女殷琪承父业,是世界巾帼二十巨富之一。苍南人殷一璀女士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十七届中央后补委员,现任中共上海市场委副书记。

现在发现的散布在全国各地的殷氏祠堂的堂联大体上可以反映殷氏族人的源流、历史功德和殷人怀念祖先的家族文化的底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社会的深入发展,殷氏族人寻根的意识更加浓厚,河南作为殷氏族人得姓源地和祖先聚居地,已成为殷氏族人心目中的根脉所在。

殷氏族人后来还派生出衣氏、改姓为林氏等。据典籍《康熙字典》的解释:“齐人言殷,声如‘衣’,今姓有衣,殷之胄。”胄即后代子孙,今山东省境内的衣氏一族,也是由殷氏转音而派生出来的。

如今,殷氏族人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山东、云南、四川、河北、陕西等省为多,这五省殷氏约占全国殷氏人口的55%以上。

跟帖时间 2010-02-25 11:38:5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殷氏的各支始祖 -- 殷 晖:宋末靖康之乱时,殷晖护驾战死扬州,封崇武侯,赐镇江润东丁岗四百顷以为子孙食邑,其子殷文式遂定居于此。殷文式之曾孙廷仁徙居于圌山东南孙家岸。

殷秉常:讳秩,字秉常,行初一,世居扬之泰州,宋誥授右武大夫,以西上闔门使官於汴都,建炎己酉二月車驾南征越州,殷秉常挈眷属迁徙渡江庚戌四月癸未,奉驾越州,隆兴末,因病乞休,时泰遭金人兵燹弗克北,旋遂家於润之大港镇;宋元符己卯八月初二生,乾道丁亥四月初五日卒,寿六十九,娶泰州张氏誥封誼人,宋崇甯壬午生,月日未详,隆兴甲申十一月十二卒,寿六十三,合葬大港镇殷巷赵家花园邊奎竹园后,明万历二十年,迁葬经山泉水湾,生子二:殷英、殷华。后裔至今延续七百多年,从丹徒华墅、麒麟、黄墟、留村等往省内外呈放射性繁衍,如今丹阳东茆圹、尧巷、常卅武进礼加镇赵岸里、殷家圹、殷家巷、浦岸里。横山桥镇的殷家巷。魏村的高墅桥、薛家镇的王下村。寨桥夏坊村、灵台、运村殷墅桥。江阴申港镇。无锡洪庄,苏卅横泾镇。宜兴易村、安定圩、北庄、镇龙桥、荆溪徐舍。溧阳水北。安徽歙县上里,再有一支从安微上里因避水灾迁吴江。以上是殷秉常长子殷英的后裔。殷秉常次子殷华后裔从黄墟、华墅、留村、大阙迁往四方的。是为宋朝南渡迁南殷氏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2-25 11:35:2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