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2-12 15:46:48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4178 跟帖次数 7

第一个渊源:源于祁姓,出自夏王朝帝君太康之妃子后缗的避难之地,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夏朝帝太康在位时,荒废政事,不理民情,沉湎于游乐田猎,远去洛水南岸打猎,他的五个弟弟和怀孕的妃子后缗也跟随着前去。

这时,有穷氏部落首领羿由于不能忍受太康的这种所作所为,就在黄河北岸拦阻和抵御太康回国。太康的五个弟弟和他们的母亲(后缗),就到洛水转弯流汇黄河的地方一个地洞里去躲避和等候太康,等了一百多天也不见太康回来,结果也被有穷氏部落人发现并关入窦(地穴、地洞)中管制起来。后来怀孕的后缗临近产期,就携带着儿子们想办法逃出了避难的窦,奔归有仍(今山东济宁),在那里生下了少康。

太康失位后,经过了羿、寒淖的篡位时期后,由其弟中康(仲康)继位;中康逝世后,其子帝相继位;到帝相逝世后,由少康继位。

为了纪念祖上这个历史事件,少康就给他留居在有仍的抒、宠两个儿子命姓氏为“窦”氏,世代相传至今。

窦氏族人大多尊奉少康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魏国大夫窦公,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战国时期,魏国有中大夫窦公,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名号为姓氏,称窦公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窦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氐族,出自南北朝时期氐族库狄宥连部,属于以居邑名称汉化为氏。

在史籍《魏志》中,记载有库狄宥连部,其实就是氐族的一支比较强大的部落。

在晋朝末期,库狄宥连部的首领以所居之地“屋窦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托克托古城乡)为姓氏,称窦羽泥,族人主要分布在今陕西、甘肃、四川一带。

窦羽泥后来率部与北魏政权抗衡,最终败北,整个部族被吞并入北魏王朝控制之中,逐渐融合于鲜卑族。

在窦羽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汉化姓氏者,称窦羽氏,后在北周时期多省文简化为单姓窦氏,在当时形成了一个相当庞大的权势集团。



第四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北朝胡姓考》等的记载:

⑴.鲜卑族没鹿回部,其首领在汉朝时期被称作拔列兰氏,到晋朝后期被称为纥豆陵氏。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在北魏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于洛阳(今河南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在这个过程中,纥豆陵氏被改赐为汉姓窦氏,其后裔子孙皆称窦氏,后逐渐融合于汉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

⑵.鲜卑族娄提部,以首领名字为部称,后成为娄提氏。娄提氏在传至娄提·内干后分为两大支系:一支以娄提·拔(高欢)为主系,后成为北齐政权的缔造者,传到高澄、高祥后形成高氏一族;另一支则以娄提·窦泰为主系,传到窦孝敬后形成鲜卑族的另一支窦氏,后逐渐融合于汉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朝时期蒙古乌扎喇部,属于以居邑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乌扎喇氏,亦称兀札喇氏、吴扎拉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萨哈尔察(今吉林敦化西北部)、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白石(今黑龙江牡丹江镜泊湖)、萨尔和(今俄罗斯共青城南部)、瓦丹(今黑龙江牡丹江宁安)、庙噶山(今黑龙江汤原,一说在今俄罗斯黑龙江口庙街)、黑龙江沿岸等地。后有东海女真卦尔察部、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jara Hala。

在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女真族、锡伯族乌扎喇氏多冠汉姓为窦氏、吴氏、乌氏、武氏等。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元、明朝时期女真卦尔察部,属于以居邑名称汉化为氏。

在东海女真卦尔察部中,有乌扎喇氏,亦称兀札喇氏、吴扎拉氏,满语为Ujara Hala,世居萨哈连乌喇(今黑龙江窦文村)、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白石(今黑龙江牡丹江镜泊湖)、萨尔和(今俄罗斯共青城南部)、瓦丹(今黑龙江牡丹江宁安)、庙噶山(今黑龙江汤原,一说在今俄罗斯黑龙江口庙街)、黑龙江沿岸等地。后有蒙古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

乌扎喇氏族人中有一著名的乌扎喇·多罗岱,为满洲镶白旗人,世居萨哈连乌喇(今黑龙江窦文村)。在明崇祯十五年(后金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乌扎喇·多罗岱在跟从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征攻明朝益津关(今河北霸州)时阵亡,清太宗追赠其为骑都尉,并令其侄乌扎喇·萨赖袭其职,后亦阵亡,再赠一等轻车都尉。

在乌扎喇·多罗岱阵亡后,其后裔族人中有以其故居地为姓氏者,称窦氏,在满清一朝中属于较早即以汉姓为姓氏的家族。



得姓始祖:少康、窦公、窦羽泥、乌扎喇·多罗岱。

窦氏的帝王国君 -- 窦建德:(公元573~621年),贝州漳南人(今河北故城),著名隋末唐初农民起义领袖,隋末唐初大夏政权缔造者,大夏王,在位时间从公元618~621年为期三年,终年四十八岁。

窦建德家世代务农,自言汉景帝太后之父安成侯窦充的后裔。家里稍有资产。窦建德年轻时就“重然许,喜侠节”。有次乡人家中丧亲,因家贫无法安葬,时窦建德正在田中耕种,闻而叹息,便将自家的耕牛给了乡人,让其发丧,结果很为乡里所敬重。还有一次有几个盗贼在晚上去窦建德家抢劫,窦建德站在门边,待盗贼进屋后,先后打死三人,其余的盗贼吓的不敢再进。盗贼只好请求将三人的尸首要回,窦建德说:“可投绳系取之”。盗贼于是将绳投进屋里,窦建德将绳系在自己身上,然后让盗贼曳出,窦建德随即跃起持刀,再杀数人,从此更加闻名。此后,窦建德当上了里长,因犯法出逃,遇大赦才得以回家。窦建德父亲死的时候,乡里送葬的有一千多人。人们给他赠送的财礼,皆一概不收。

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隋炀帝杨广征兵攻打高丽,窦建德应召入伍。本郡选勇敢优异者当领导,窦建德因勇敢被选为二百人长。当时,山东发大水,与窦建德同县的孙安祖家被大水淹没,妻儿饿死。县令见孙安祖骁勇过人,也将他选入军中。孙安祖向县令陈述自己家中贫困,不愿入伍。县令大怒,处以鞭刑。孙安祖气极,杀死县令,投奔了窦建德。窦建德暗中放孙安祖逃走。是年,山东大饥,窦建德对孙安祖说:“文皇帝时,天下殷盛,发百万之众以伐辽东,尚为高丽所败。今水潦为灾,黎庶穷困,而主上不恤,亲驾临辽,加以往岁西征,疮痍未复,百姓疲弊,累年之役,行者不归,今重发兵,易可摇动。丈夫不死,当立大功,岂可为逃亡之虏也?我知高鸡泊中广大数百里,莞蒲阻深,可以逃难,承间而出,虏掠足以自资。既得聚人,且观时变,必有大功于天下矣”。孙安祖依计而行。随后,窦建德帮助孙安祖聚集贫困农民和拒绝东征的士兵几百人,占据漳南县东境方圆数百里的高鸡泊(今河北故城),举兵抗隋,孙安祖自称将军,号“摸羊公”。

当时,清河鄃县人(今山东夏津)张金称纠集百余人,渤海蓓县人(今河北景县)高士达率千余人在清河一带起义,往来漳南一带,所过之处烧杀抢掠,唯独不去骚扰窦建德所在的村落。郡县怀疑建德与他们私通,逮捕并杀害了他全家。窦建德便率麾下二百人投奔高士达义军,高士达自称东海公,任命窦建德为司兵。后孙安祖被张金称杀害,其部数千人尽归窦建德。从此,势力渐盛,壮大到万人,仍然往来于高鸡泊中。窦建德倾身接物,能与兵士同甘共苦,所以士兵也愿为其效死力。

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农历12月,隋朝涿郡通守郭绚率兵万余人攻打高士达。高士达认为自己智略不及窦建德,便以窦建德为军司马,让其指挥作战。窦建德掌管兵权后,想树立自己的威信,便提议由高士达留下看守辎重,自率精兵七千人前去抵抗郭绚。窦建德假称和高士达不和前来投奔,郭绚却心怀疑虑。正值高士达也四处宣称窦建德背信弃义投降隋军,并将俘获来的一名妇女,当作窦建德的妻子,在军中杀掉。窦建德派人给郭绚递上降书,并说自己愿意作为先锋,带郭绚去攻打高士达。郭绚相信了窦建德,率兵随建德至长河界地与窦建德相会,共图高士达。郭绚部遂放松了对窦建德的戒备,窦建德抓住战机,建德发起突然袭击,大破郭绚军,杀略数千人,获马千余匹,并将逃跑的郭绚斩首。自此,窦建德所率义军兵威大振。

郭绚兵败后,隋炀帝又派太仆卿杨义臣率兵万余前来围剿起义军。杨义臣于清河先歼灭了张金称的部队,由于杨义臣将所俘义军全部杀死,以至无人愿降,一些溃散在草泽中的残部相继投奔窦建德。杨义臣乘胜至平原(郡治安德,今山东陵县),准备进入高鸡泊讨伐高士达部。窦建德见隋军士气正盛,便对高士达说:“历观隋将,善用兵者,唯义臣耳。新破金称,远来袭我,其锋不可当。请引兵避之,令其欲战不得,空延岁月,将士疲倦,乘便袭击,可有大功。今与争锋,恐公不能敌也”。但高士达却不采纳窦建德的避敌锋芒、以逸待劳、伺机破敌这个正确意见,留窦建德守营,亲自率精兵主动出击,初获小胜,便纵酒高宴,有轻杨义臣之心。窦建德闻讯后,说:“东海公未能破贼而自矜大,此祸至不久矣。隋兵乘胜,必长驱至此,人心惊骇,吾恐不全”。自率精锐百余人把守险要,以防高士达之败。结果,不过五天,高士达便被杨义臣所杀。杨义臣乘势追击建德,欲将窦建德所部全歼。追至北薄垒,守兵闻高士达败,皆溃败。窦建德寡不敌众,不能再战,只得率百余人突围而去。窦建德撤至饶阳(今河北饶阳),见饶阳守军没有防备,遂攻占饶阳。

杨义臣见高士达已死,并没有将窦建德放在心上,领兵而回。窦建德遂得以回到平原,在此收编余部,抚循士众,多数人表示愿意跟随窦建德,同时窦建德在此又得三千余兵,实力有所增强。窦建德还为高士达发丧。接着又招集亡卒,得数千人,军威得以重振,窦建德开始自称将军。起初,义军见到隋官及士人一律杀掉,唯有窦建德注意争取这些一般官吏,所以隋郡县的许多官员都主动归附。窦建德军很快发展到十余万人。

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农历1月,窦建德在河间郡乐寿(今河北献县)筑坛,自立为长乐王,年号丁丑,开始设置百官,分治郡县。窦建德率兵攻占信都(今河北冀县)、清河诸郡,并俘斩隋将杨善会于清河。农历7月,隋炀帝为解瓦岗军急攻东都之围,命左御卫大将军涿郡留守薛世雄领三万幽、蓟精兵南下,会同王世充等驰援洛阳,“所过盗贼,随便诛剪”。王世充等诸将皆受世雄节度。薛世雄部队进占七里井(今河北河间)准备进攻刚刚在乐寿称王的窦建德。当时,窦建德军在乐寿周围各县分散收麦。窦建德本人在武强(今河北武强)征粮,闻薛世雄前来,遂撤出诸城,扬言还回豆子航,以麻痹敌人。薛世雄以为义军怕自己,放松了警惕和戒备。窦建德距薛世雄营寨七十公里,建德率敢死队两百八十人先行,命令后续部队跟进于后,星夜奔袭世雄。翌日凌晨,窦建德进抵薛营前,正巧大雾迷漫,咫尺莫辨。突然发起冲击,薛世雄士卒大乱,纷纷离帐逃命,自相践踏,不可收拾。薛世雄率亲兵数十骑逃归涿郡,惭恙发病,未几而卒。窦建德乘胜进攻河间城,围困城池,却屡战不克。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农历1月时,窦建德与朱粲、孟海公、徐圆朗等各路义军首领一起派使者让李密称帝(李密时为瓦岗军首领,力量为诸义军之首),但李密认为时机尚未成熟,没有同意。但李密却没放松对各路义军的拉拢。农历2月李密派房彦藻、郑颋等东出黎阳,分道招慰州县。窦建德知道这是李密想兼并各路义军,但鉴于实力尚弱,便借口北部罗艺南侵为由拒绝了李密。为了不让李密生疑,窦建德亲自写了回信,对房彦藻还卑辞厚礼相待。农历7月,河间城中粮尽,加上河间郡丞王琮又闻隋炀帝已被宇文化及所杀,王琮遂率士兵发丧,窦建德派人进城表示哀悼。王琮见状,派使者请降。窦建德先退兵,王琮等随后率官吏素服面缚至营门,窦建德亲自为其松绑,并将隋朝已经灭亡的事实告诉了王琮,王琮伏地痛哭,窦建德也受其感染,流泪不已。此时窦建德部下说;“琮拒我久,杀伤甚众,计穷方出,今请烹之。”窦建德则说:“此义士也。方加擢用,以励事君者,安可杀之!往在泊中共为小盗,容可恣意杀人,今欲安百姓以定天下,何得害忠良乎?”还下令军中:“先与王琮有隙者,今敢动摇,罪三族”。并于当日封王琮为瀛州刺史。河北郡县闻后,都争相归附于窦建德。

窦建德在攻克景城时,俘户曹张玄素,欲将之,景城县民千余人号泣愿代其而死,并说:“户曹清慎无比,大王杀之,何以劝善”!窦建德遂将张玄素释放,以其为治书侍御史,但被张玄素拒绝。直到隋朝灭亡,窦建德又以为黄门侍郎,张玄素这才受命。当时饶阳令宋正本,博学有才气,向窦建德献定河北之策,窦建德于是将其引为谋主。窦建德的这些做法使他的力量得以进一步壮大。农历7月,窦建德定都乐寿,并将所居之处命名为金城宫,备置百官,准备称王。冬至那天,窦建德正在金城宫设会,忽有五只大鸟降于乐寿,还有几万只鸟相附,经日乃去。窦建德认为这是吉祥的象征,便改元“五凤”。同时宗城人献玄圭一个,景城丞孔德绍借此向窦建德进言:“昔天以是授禹,今瑞与之侔,国宜称夏”。加上此前最强大的瓦岗义军已经失败,李密也降于唐朝。窦建德见时机成熟,便听从了孔德绍之言,从此自称夏王,国号夏。同时以宋正本为纳言,孔德绍为内史侍郎。

窦建德建立政权后,便开始对河北其他义军进行兼并战争,他道德将目前定在了魏刀儿部。当时上谷人(今河北易县)王须拔、魏刀儿聚众起义。王须拔自称“漫天王”,国号燕;其亚将魏刀儿称“历山飞”。各率义军十余万,北连突厥,活动在今河北、山西一带。后王须拔起义军克高阳城(今河北高阳)。其后,王须拔率部攻涿郡(今北京城西南部),中流矢牺牲。隋炀帝令虎贲郎将王辩率步骑兵三千击败魏刀儿部起义军。魏刀儿收二部义军,入据深泽(今河北深泽)为根据地,自称魏帝。转战于博陵(郡治鲜虞,今河北定州市)、信都(郡治长乐,今河北冀县)等地,起义军复发展至十万。是年,窦建德与魏刀儿部结盟。窦建德只是表面上与之联合,待魏刀儿放松戒备时,于农历11月突然袭击占据了许多地方,随后又围住了深泽。魏刀儿被部下所擒,送与窦建德请降。窦建德杀魏刀儿,将魏刀儿余部全部改编到自己麾下,窦建德势力得到迅速发展。

同月,窦建德又连克易州(今河北易县)、定州(今河北定州),唯独没攻破冀州(今河北冀县)。为发展义军势力,窦建德亲自领兵攻取冀州城。当时,冀州刺史麴稜已归附唐廷。麴稜的女婿崔履行是将门后,吹嘘他有奇术可以使攻城人自败,麴稜便轻信了。履行命守城将士都坐着,不许妄斗,还说“贼虽登城,汝曹勿怖,吾将使贼自缚”。于是,设坛祭神,夜设章醮,然后自己穿衰经,柱竹杖,登北楼放声大哭。还命令城里各家的妇女坐到屋顶挥动裙子四面兜风,窦建德攻城紧急时,麴稜对女婿的妖法产生了怀疑,准备战斗。崔履行坚决制止部队行动。窦建德乘机将城攻被。此时崔履行还在施展他的哭术不肯休止。占领冀州之后,有人主张杀掉守将。窦建德却认为麴稜是位忠臣,厚礼之,任命他为内史令。此战,冀州刺史唯亲用人,招致兵败城破,窦建德以俘将为忠臣,无原则宽容大度,也为自己日后部属叛离导致兵败埋下了祸根。

窦建德攻克冀州后声威更盛,农历12月,窦建德率十万人进攻幽州(治蓟县,今北京)。此前窦建德曾派人去招降唐幽州总管罗艺,但遭到罗艺的拒绝。罗艺准备出击交战时,其部属薛万均(薛世雄之子,其弟为薛万彻)献了个计策,彼众我寡,此战必败,不如以赢兵弱马背城阻水为阵,引诱窦建德,待其半渡而击之。罗艺采纳了这个计策,以残兵临水背城为阵。窦建德因屡胜而骄,渡河来攻,待半渡时,埋伏在城侧的薛万均,率百名精骑邀击,窦建德军大败,攻城未能成功。窦建德见不能靠近幽州城,于是,便分兵攻打地主武装霍氏城堡和雍奴(今河北武清)等县,又先后败于罗艺。双方对峙百余日,窦建德终未得手,遂撤回乐寿。攻打幽州的失败,是窦建德率领的农民义军在河北发展中第一次受阻。

宇文化及杀死隋炀帝后,便由江都北上,于魏县(今河北大名)称帝,窦建德便把宇文化及当做下一个攻打对象。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农历闰2月,窦建德便以为隋炀帝复仇为借口,征询部下的建议。窦建德对其纳言宋正本、内史侍郎孔德绍说:“吾为隋之百姓数十年矣,隋为吾君二代矣。今化及杀之,大逆无道,此吾仇矣,请与诸公讨之,何如?”孔德绍回答说:“今海内无主,英雄竞逐,大王以布衣而起漳浦,隋郡县官人莫不争归附者,以大王仗顺而动,义安天下也。宇文化及与国连姻,父子兄弟受恩隋代,身居不疑之地,而行弑逆之祸,篡隋自代,乃天下之贼也。此而不诛,安用盟主!”宋正本也说:“大王奋布衣,起漳南,隋之列城莫不争附者,以能杖顺扶义、安四方也。化及为隋姻里,倚之不疑,今戕君而移其国,仇不共天,请鼓行执其罪。”

二人的回答下合窦建德之意,窦建德遂率十万大军进攻宇文化及,连战皆捷,宇文化及被迫退守聊城(今山东聊城)。窦建德用撞车、抛石,四面急攻,此前诈降宇文化及的农民军首领王薄开城引建德军入城,俘宇文化及,悉虏其众。由于是以为隋炀帝报仇为由杀的宇文化及,所以窦建德入城后先拜见隋萧皇后,并穿素服为隋炀帝哭丧尽哀,接着将传国玺及卤簿仪仗收为已有,然后安抚被俘的隋朝官员,并将宇文智及、杨士览、元武达、许弘仁、孟景等人全部斩首,将宇文化及及其子宇文承基、宇文承趾押至襄国斩首。

窦建德每次攻克城池后,所缴获的资财全部分给将士,自己一无所取。窦建德的生活也非常简朴,因为他不不喜欢吃肉,常食菜蔬、脱粟之饭。其妻曹氏的穿着也同样简朴,手下的婢妾才也只有十几人。攻克聊城后俘获的宫女多达千人,并且都有姿色,但窦建德将宫女全部释放。对隋朝的文武和万余人“骁果”也都听其自去。同时对有才能的官吏窦建德对此加以任用:以隋黄门侍郎裴矩为左仆射,掌选举,裴矩替窦建德“创定朝仪,权设法律,建德大悦,每咨访焉。”对夏政权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还以兵部侍郎崔君肃为侍中;少府令何稠为工部尚书;右司郎中柳调为左丞;虞世南为黄门侍郎;欧阳询为太常卿。愿意留下来的,视才录用。愿去长安(李渊处)、洛阳(王世充处)或突厥(义成公主处)的,窦建德给足盘缠并派兵护送出境。同时不不忘与王世充结好。

但到农历4月时,王世充称帝,窦建德因自己也要称帝,遂断绝了与王世充的关系,自己开始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下书称诏,并追谥隋炀帝为闵帝,并倚靠突厥壮其兵势。隋义成公主(嫁与突厥)遣使迎萧皇后和南阳公主时,窦建德也派兵千余骑护送,并将宇文化及的首级以献与义成公主,以示诚意。从此窦建德与突厥相连,兵锋益盛。

此后,窦建德继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同月,窦建德攻克邢州(治龙冈,今河北邢台),生擒唐邢州总管陈君宾。农历6月3日,窦建德攻陷沧州(治清池,今河北沧州)。农历8月,窦建德将兵十余万进攻洺州(治平棘,今河北赵县),唐淮安王李神通率诸军退保相州,农历8月11日,窦建德攻克洺州,唐军总管袁子干率部投降。农历8月19日,窦建德乘胜趋相州,李神通闻讯后率诸军到黎阳(今河南浚县)投靠李世勣。农历9月4日,窦建德攻克相州,杀唐朝的相州刺史吕珉。农历9月25日,窦建德又攻占赵州,擒唐总管张志昂、慰抚使张道源。至此,窦建德势力占有河北大部地区。

但在农历10月6日,窦建德在衡水之战中(今河北衡水)再次败于幽州总管罗艺。衡水的失败并未阻止窦建德继续扩张势力范围,是月,窦建德率兵赴卫州(治卫县,今河南淇县),过黎阳十五公里处,与唐黎阳(今河南浚县)总管、右武侯大将军李世勣部将丘孝刚所率三百骑兵遭遇,窦建德猝不及防,被击退,幸得右路兵救援,击败唐军,杀丘孝刚。窦建德大怒,于是回军攻破黎阳,俘唐淮安王李神通、李世勣父李盖、魏征和李渊之妹同安公主,唯李世勣率几百骑兵逃过黄河。几天后,李世勣因其父被俘,被迫返回黎阳投降窦建德。窦建德命李世勣为左骁卫将军,镇守黎阳。卫州守军得知黎阳陷落,降于窦建德,附近州县及反唐武装徐圆朗等人也望风归降。当时滑州刺史王轨为下人所杀,下人携王轨首级以投奔窦建德,窦建德则认为:“奴杀主为大逆,我何可纳之!”遂将其斩首,并将王轨的首级送回滑州。滑州吏民非常感动,即日而降。

窦建德得胜后返回洺州,筑万春宫,迁都于此。窦建德在洺州劝课农桑,对恢复河北的生产直到了积极作用。《太平寰宇记》载贝州清河县枯下渠称:“大业十三年,窦建德于广平郡又疏此水入柳沟,遂与永济合流。”可见窦建德早已注重水利的兴修,这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因而“境内无盗,商旅野宿”。

李世勣在归降窦建德后,虽被委任左骁卫将军要职,仍一心归唐。农历10月与李世勣其长史郭孝恪商量脱身之计,郭孝恪让其先立战功取得窦建德的信任,再伺机归唐,李世勣乃于十一月攻陷获嘉(今河南获嘉),俘获甚多,献于窦建德,窦建德从此对李世勣十分亲信。农历12月,李世勣又派人对窦建德说:“曹、戴二州,户口完实,孟海公窃有其地,与郑人外合内离;若以大军临之,指期可取。既得海公,以临徐、兗,河南可不战而定也”。窦建德深以为然,准备亲自徇河南,于是便先派妻兄、行台曹旦等率五万人渡河,李世勣引兵三千与其相会。

唐武德三年(公元920年)农历1月,李世勣欲趁窦建德渡河之机攻其军营,袭杀窦建德,然后救回其父,夺窦建德所据土地归唐。正值窦建德的妻子生产,窦建德一直没渡河,德以躲过此难。曹旦过河后,在河南大肆掠夺骚扰,引起众多归附者不满。当时相州(治安阳,今属河南)农民起义首领李文相率众五千余人驻守孟津中潬城(今河南孟县黄河沙洲),与李世勣结为兄弟,共谋袭杀窦建德归唐。当晚,李文相召曹旦手下二十三位副将,灌醉后杀死。曹旦部将高雅贤、阮君明率部在黄河北岸尚未过河,李文相用四艘大船运北岸三百士兵过河,在河心将其全部杀死。一兽医侥幸脱逃报告曹旦,曹旦遂严加戒备。李文相率精兵两千袭破阮君明,高雅贤率众退却,李文相追击未及。李世勣闻曹旦已有防备,乃舍其父李盖和郭孝恪率数十骑投唐。窦建德部下对李世勣的作法非常愤怒,强烈要求将李盖斩首,但窦建德则任为:“勣本唐臣,为我所虏,不忘其主,逃还本朝,此忠臣也,其父何罪!”遂将李盖释放。农历2月,窦建德击败李文相,将其斩首。

窦建德不但待人宽厚,还善于纳谏。在唐武德二年攻克赵州时,曾俘总管张志昂、慰抚使张道源,窦建德认为此二人再加上邢州刺史陈君宾负与顽抗,欲将三人斩首。窦建德的国子祭酒凌敬进言道:“夫犬各吠非其主,今邻人坚守,力屈就擒,此乃忠确士也。若加酷害,何以劝大王之臣乎?”窦建德盛大怒道:“我至城下,犹迷不降,劳我师旅,罪何可赦?”凌敬又说:“今大王使大将军高士兴于易水抗御罗艺,兵才至,士兴即降,大王之意复为可不?”窦建德乃悟,立即将三人释放。

窦建德虽有很多优点,但他生性多疑,爱信谗言,以至难辨是非。其手下大将王伏宝随窦建德征战多年,勇冠三军,功绩在诸将之上,结果遭到诸将的忌妒,便说其谋反,窦建德不问清楚便将王伏宝杀死。王伏宝临死时说:“我无罪也,大王何听谗言,自斩左右手乎?”王伏宝死后,窦建德军很少能够取胜。其纳言宋正本好直谏,建德又听信谗言将其杀死。此后人人引以为诫,无人再进忠言,从此政教益衰。

农历5月,窦建德派部将高士兴第三次攻打幽州,不克,退军笼火城。幽州总管李艺(即罗艺,被唐赐李姓)率军奔袭,大破其军,斩首五千级,窦建德夺取幽州的行动再次失败。农历8月,唐高祖李渊派人与其结盟,窦建德应允,便将在黎阳俘获的同安公主、淮安王李神通等人释放。

窦建德不甘心攻不下幽州,于农历10月率领二十万人马第四次攻打幽州。起初很顺利,已有士兵登上城堞,但幽州总管李艺的部将薛万均、薛万彻率敢死队百人从地道潜出,迂回到窦军背后,突然袭击,窦建德军败逃,被斩首一千余(一说一千二百)级。李艺率军乘胜逼近窦窦建军的营地,窦建德在营中列阵,填平壕沟反击,大败李艺军,并追到幽州城下,因攻城不克,只好撤军。

农历11月,窦建德率军渡黄河进攻在河南掠地的孟海公义军,并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农历2月,攻克周桥(今山东曹县),俘孟海公,将其手下三万义军收编,窦建德实力得到大增。

此时,窦建德与割据洛阳的王世充占据关中的唐朝形成鼎立之势。唐灭薛仁杲和刘武周后,唐高祖李渊为统一天下,于唐武德三年农历7月命秦王李世民率军东征王世充。并遣使与窦建德言和,争取其中立。农历12月,王世充派其侄王琬、长孙安世等向窦建德求援。中书舍人刘斌建议:“今唐有关内,郑有河南,夏居河北,此鼎足相持之势也。闻唐兵悉众攻郑,首尾二年,郑势日蹙而唐兵不解。唐强郑弱,其势必破郑,郑破则夏有齿寒之忧。为大王计者,莫若救郑,郑拒其内,夏攻其外,破之必矣。若却唐全郑,此常保三分之势也。若唐军破后而郑可图,则因而灭之,总二国之众,乘唐军之败,长驱西入,京师可得而有,此太平之基也。”窦建德纳其言,决定联郑抗唐,待机灭郑,尔后再与唐争夺天下。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农历3月,窦建德在吞并孟海公起义军后,留部将范愿守卫曹州(治济阴,今山东曹县),自率十余万大军,号称三十万西援洛阳。至滑州(治白马,今河南滑县),王世充的行台仆射韩洪迎其入城。继经酸枣(今河南延津),攻下管州(今河南郑州),杀唐管州刺史郭士安;又连克荥阳(今河南荥阳)、阳翟(今河南禹县)等县,水陆并进,与王世充部将郭士衡数千人会合,进屯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西)东广武山,并在板渚(今河南荥阳高村西北牛口峪附近黄河南岸)筑宫,与王世充相呼应,严重威胁到唐军侧背。当时窦建德致书秦王李世民,要求唐军退至潼关,把侵占之地还于王世充。

李世民采纳了宋州刺史郭孝恪等人建议,决定中分麾下,以齐王李元吉、大将军屈突通等继续围困洛阳,自率步骑骁勇三千五百人为前锋,抢占了虎牢要地,阻遏窦建德军西进,相机破击,一举两克之。

农历3月25日,唐军进驻虎牢。农历3月26日,李世民率骁骑五百出虎牢,在其东十多公里处设伏,由骁将李世勣、程知节、秦叔宝分别统领。自与骁将尉迟敬德仅带四骑前去侦察。在离其营一公里多处,猝遇窦建德军游骑,窦建德一将被李世民引弓射杀。窦建德闻讯,急忙派五六千骑兵前来追逐,结果被李世民引入伏击处,被斩首三百余级,骁将殷秋、石瓒也被俘。窦建德迫于虎牢之险,被阻于虎牢东月余(一说二十余日)不得西进,几次小战又都失利。农历4月30日,李世民又派部将王君廓率轻骑千余截击窦建德运粮队,大将军张青特被,窦建德军更陷于不利境地,军心涣散,将士思归。

此时,国子祭酒凌敬献策:“宜悉兵济河,攻取怀州(治河内,今河南沁阳)河阳(今河南孟县),使重将居守。更率众鸣鼓建旗,逾太行,入上党(今山西长治),先声后实,传檄而定。渐趋壶口,稍骇蒲津(今陕西大荔东),收河东之地,此策之上也。行此必有三利:一则入无人之境,师有万全;二则拓土得兵;三则郑围自解。”这本是个非常好的建议,窦建德也本想接受这个意见,但其部将多接受王世充使者贿赂而主张救援洛阳,便说:“凌敬,书生耳,岂可与言战乎?”窦建德只好对凌敬说:“今众心甚锐,此天赞我矣。因此决战,必将大捷。已依众议,不得从公言也。”凌敬却坚持已见,窦建德反而大怒,将凌敬怒斥出去。这时,窦建德的夫人曹氏又向建德说:“祭酒之言可从,大王何不纳也?请自滏口之道,乘唐国之虚,连营渐进,以取山北,又因突厥西抄关中,唐必还师以自救,此则郑围解矣。今顿兵武牢之下,日月淹久,徒为自苦,事恐无功。”窦建德却说:“此非女子所知也。且郑国悬命朝暮,以待吾来,既许救之,岂可见难而退,示天下以不信也?”窦建德一心决战,再也听不进别人的劝告。

窦建德欲乘唐军草料将尽,牧马河北之机袭击虎牢。结果此计为李世民所知,李世民便将计就计,于农历5月1日率兵一部过河,从南面逼进广武,观察窦军形势,留马千余匹在河中沙洲放牧,以诱窦建德出击。次日,窦建德果然全部自板渚(今河南荥阳黄河南岸)西出,在汜水东岸布阵,北依大河,南连鹊山(今河南荥阳),正面宽达十公里,擂鼓挑战。李世民率军在汜水西岸列阵相持,登高嘹望,然后对部部说:“贼起山东,未尝见大敌,今度险士嚣,令不肃也;逼城而阵,有轻我心。待其饥,破之果矣”。于是决定按兵不动,另派小部队与窦建德军周旋,同时派人将留在河北的人马召回,待窦建德军气衰,再一举将其击破。

时至中午,窦建德军士卒饥疲思归,皆坐列,又争抢喝水,秩序紊乱。此时,李世民突然发起进攻,命宇文士及带三百骑兵经窦建德军阵西而南,先行试阵,并告诫他说:窦建德军如严整不动,即应回军,如阵势有动,则可引兵东进。宇文士及部经窦军阵前时,窦军阵势果然动乱。李世民见时机成熟,遂下令出击,亲率轻骑冲锋,主力继进,东涉汜水,直扑窦军大营。此时窦建德君臣正在议事,唐军突临。窦建德军未及列阵抵抗,仓猝应战,被迫东退。唐将窦抗率部紧迫,被窦建德军顽强击退。李世民见进攻不利,便率骁将史大奈、程知节、秦叔宝、宇文歆等精锐突入其阵,从阵后展唐旗。窦建德军士卒以为大营被占,迅速崩溃,唐军连续追击三十里,窦建德军被斩首三千余级,五万人被俘。乱军中,窦建德中槊(一说中枪)受伤,退至牛口渚,唐军的车骑将军白士让、杨武威追至,窦建德于慌乱中坠马。当时白士让举槊欲刺,窦建德忙说:“勿杀我,我夏王也,能富贵汝。”杨武威下马将窦建德抓获。

窦建德兵败之前,军营中就有童谣唱道:“豆人牛口,势不得久。”窦建德行至牛口渚,甚恶之,不料后日果真如此。窦建德被俘后,唐军主力回师洛阳,王世充见大势已去,想突围南走襄阳,但诸将已无斗志,被迫于农历5月9日率太子、群臣等两千余人投降。

此战,窦建德在作战指导上远逊于李世民。他劳师远征,却未能尽全力先攻占虎牢;同时未能正确判明唐军的作战意图,这就使自己无法制定正确的作战部署,而处处陷于被动;作战中又未能虚心采纳部下绕过虎牢、乘虚迂回北上威胁关中的合理建议,一味坚攻硬拼,不知灵活应变,这就使自己错过了避免失败的唯一良机;此外他未能沉着应付唐军的突袭,一遇变故即惊慌失措,事起仓促即意志崩溃,结果其兵败如山倒、束手就擒。当然,窦建德军上下未经历过真正的硬仗,将骄兵惰、士卒思乡等等这也是导致窦建德彻底失败的重要因素。

窦建德被俘后,其夫人曹氏和左仆射齐善行率数百骑逃回洺州(今河北永年),窦建德的部下欲立建德养子为主,齐善行却说:“夏王平定河朔,士马精强,一朝被擒如此,岂非天命有所归也?不如委心请命,无为涂炭生人。”遂将府库财物分给士卒,让其各自散去。然后齐善行与建德右仆射裴矩、行台曹旦及建德妻率部属举山东之地,奉传国等八玺降唐。窦建德所建夏国也就此灭亡。

农历7月11日(即公元621年8月2日),窦建德在长安被斩首,时年四十九岁。农历19日,窦建德的部下刘黑闼接过义军大旗,继续着反唐的事业。

窦建德自起兵至败亡,共计十一年。期间“义伏乡闾,盗据河朔,抚驭士卒,招集贤良。中绝世充,终斩化及,不杀徐盖,生还神通,沉机英断,靡不有初。及宋正本、王伏宝被谗见害,凌敬、曹氏陈谋不行,遂至亡灭,鲜克有终矣。”《旧唐书· 窦建德列传》指出窦建德的失败关键在于“愎谏”,这是一个沉痛的历史教训。但以窦建德(刘黑闼)为首的河北义军在山东河北广大地区坚持反隋和反唐斗争长达十二年之久,是推翻隋炀帝暴政斗争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历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笔。

虽然窦建德虽因缺乏政治远见等原因犯了一系列的严重错误,但他仍不失为一位杰出的农民领袖,所以窦建德的遗爱,仍然长期存留在河北人民的心中。河北大名县至今有“窦王庙”,父老群祭,历久不衰。

唐大和三年(公元829年),魏州(今河南安阳)书佐殷侔有感于窦建德平生之事,特在窦王庙中立了一块纪念碑。

跟帖时间 2010-02-12 16:27:0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窦氏的历史名人 -- 窦 漪:(公元前205~前135年),女;清河郡人(今河北清河)。著名汉文帝皇后,汉朝政治家。

窦漪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吕后时被入选进宫。吕后当时挑选一些宫女出宫赏赐给诸侯王,窦姬被选中去了代国。到了代国后代王刘桓非常喜欢她,先与她生了个女儿刘嫖,后又生了两个儿子:刘启和刘武。代王原来的王妃生了四个儿子后不久去世,等到代王成为汉文帝后,原王后生的四个儿子也相继病逝。汉文帝即位不久,于公元前180年农历3月封窦姬为皇后,长子刘启立为太子,刘嫖封为馆陶长公主,幼子刘武先封为代王,后封为梁孝王。

窦皇后有兄弟二人,兄为窦长君,弟为窦广国。窦氏一族有三人封侯:兄窦长君早死,其子窦彭祖封为南皮侯,其弟窦少君封为章武侯,其侄窦婴任命为大将军,封为魏其侯。窦皇后后来生病,致使双目失明。

汉文帝去世后,汉景帝刘启即位,窦皇后成了皇太后。窦太后信奉“黄老之学”(老子和庄子思想之融合是黄老思想发展的基础,而黄老基本上是属于君道的政治思想),汉景帝和窦氏宗族不得不读《老子》,并推尊其学说,因此她在世时“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汉景帝在位十六年时始终未用儒生。

汉武帝刘彻即位后,窦太后成了太皇太后。她闻得刘彻好儒,大为不然,常出面干预朝政。汉武帝也不便违忤祖母,所有朝廷政事,都随时向她请示。至她去世前,汉武帝方不再敬重用儒生,可见她在政治上的影响。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与汉文帝合葬于霸陵。

窦太后是大汉帝国最后一位拥附“黄老思想”的统治者,在她的影响下,西汉政权能继续继承刘邦时期定下的“以民生息、无为而治”的精神,把东汉王朝推上了强盛的高峰。自她之后,再没有一位统治者能像她一样真正地以“黄老思想”来“无为而治”。



窦 融:(公元前16年~公元62年),字周公;扶风平陵人(今陕西咸阳)。著名汉朝大臣。

窦融的七世祖窦广国,为孝文帝窦后之弟,封为章武侯。窦融高祖父自常山徙于平陵。窦融少孤,王莽时期在强弩将军王俊部下作司马,参与了镇压瞿义、赵明起义,以军功封为建武男。其妹嫁大司空王邑为小妻。全家徙居长安,“出入贵戚,连结闾里豪杰,以任侠为名”。

王莽末年,起义者蜂起。王莽遣太师王匡前往镇压,王匡请窦融为助军,与樊崇战于青、徐一带。地皇三年(公元22年),窦融复从王邑征讨刘秀,大败于昆阳,逃回长安。汉兵入关时,经王邑推荐,窦融为波水将军,引兵至新丰,企图堵截起义军西进。

王莽失败后,窦融投降更始军,在大司马赵萌部下为校尉,后被推荐出任巨鹿太守。

窦融见更始政权不稳,东方扰乱,不愿出关。他的高祖父曾为张掖太守,从祖父曾为获羌校尉,从弟为武威太守,累世在河西,知其土俗,对其兄弟说:“天下安危未可知,河西殷富,带河为国。张掖属国精兵万骑,一旦缓急,杜绝河津,足以自守,此遗种处也。”兄弟们都同意他的看法。窦融于是辞巨鹿太守,谋求镇守河西,把家属带了去。在那里,抚结雄杰,怀辑羌众,河西民心向之。

窦融在河西,与酒泉太守梁统、金城太守库钧、张掖都尉史苞、酒泉都尉竺曾、敦煌都尉辛肜等结交。“推一人为大将军、共全五郡,观时变动。”一致推窦融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是时武威太守马期、张掖太守任仲得知消息,解印绶离去。窦融仍居于属国,领都尉职,而置从事监察五郡。

河西民俗质朴,窦融“政亦宽和”,所以,“上下相亲,晏然富殖”。窦融等练兵马,习战时,明烽燧之惊。防羌人扰乱,击匈奴侵扰。“安定、北地、上郡流民避凶饥者,归之不绝。”

刘秀称帝后,窦融便想归附,因隔远而未能自通。这时隗嚣虽然采用建武年号,但“外顺人望,内怀异心”,派遣辩士张玄到河西游说,建议各自割据一方。说什么“今豪杰竟逐,雌雄未决,当各据其土字,与陇、蜀合从,高可为六国,下不失尉佗。”窦融召集豪杰与诸郡太守商议,有人认为刘秀受符命,和人事,也有其他说法,“或同或异”。窦融小心谨慎,“遂决策东向”。

汉建武五年(公元29年)夏,“窦融遣长史刘钧奉书献马于汉。梁统等各遣使随。”这时刘秀也遣使出使河西,争取窦融等共同对付隗嚣、公孙述。双方使者遇于途中,共还洛阳。刘秀见到刘钧等很高兴,赐窦融书,称赞窦融安定河西,远见卓识,并赐黄金二百斤,授其为凉州牧。

窦融接刘秀书,复遣刘钧上书,陈述投顺之意。同时遣弟窦友赴洛阳面陈心迹。窦友行至高平,适值隗嚣叛汉,道路隔绝,驰还河西。窦融遣席封携书间道东行通书。刘秀又赐窦融兄弟书,加以抚慰。窦融既投顺于汉,乃致书隗嚣,批评他出尔反尔,不识世务,不顾民生,要他深思逆顺之道。隗嚣不理睬。窦融乃与五郡太守共作战备,上书请战。

刘秀对窦融的态度和表现颇为赞赏,并与其拉上外戚关系,说窦融乃文帝窦后家后裔,自己是窦后所生景帝之子定王之后;还说汉兵即将西进,希望窦融“以应期会”。窦融得到诏令,随即与诸郡守率兵入驻金城,进击投顺隗嚣的先零羌封何之众,大破之。只因汉兵未进,窦融乃引还。这时,梁统也与隗嚣断绝关系。

汉建武七年(公元31年)秋,隗嚣攻安定。刘秀将兵亲自西征,令窦融等定期相会。因遇大雨,道路阻绝,加之隗嚣已经退兵,乃止军。窦融已至姑臧,得到诏令而罢归。窦融恐刘秀久不出兵,上书向刘秀建议抓紧时机,东西夹击隗嚣,若旷日持久,则易生变故。

刘秀接受了窦融的请求,汉建武八年(公元32年)夏,发兵征隗嚣。窦融率五郡太守及羌、小月氏等,步骑数万,辎重五千余辆,与刘秀会于高乎(县)第一(城名)。刘秀举行盛大宴会,待窦融以殊礼。任其弟窦友为奉车都尉,从弟窦士为太中大夫。双方遂一同进军,隗嚣之兵“大溃”,城邑“皆降”。刘秀因功封窦融为安丰侯,食安丰、阳泉、寥、安风四县。封其弟窦友为显亲侯。诸将也得到封赏。封赏完毕、刘秀率众东归,窦融等西还故地。

窦融兄弟并受侯爵,久专西方,惧不自安。多次上书,请求辞职。刘秀诏令挽留。等到陇、蜀已经平定,窦融受诏与五郡太守奏事京师,从者车千余乘,马牛羊被野。窦融到了洛阳,送上凉州牧、张掖属国都尉、安丰侯印缓。刘秀还其安丰侯印绶,以诸侯位引见,“赏赐恩宠,倾动京师”。过了数月,于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农历4月,任窦融为冀州牧,十余日后,又迁为大司空。

窦融自知不是刘秀的旧臣,故小心谨慎,多次辞让爵位,汉光武帝表示留用。窦融不敢再提请求。直到汉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刘秀才策免窦融官职。次年,加窦融位特进。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令窦融代阴兴行卫尉事,特进如故,又兼领将作大匠。其弟窦友为城门校尉,兄弟并典禁兵。窦融又要求辞职,光武帝则屡加赏赐。到了这时,窦氏一门贵显,有“一公、两侯、三公主、四二千石,相与并时。自祖及孙,官府邸第相望京邑,奴婢以千数,于亲戚、功臣中莫与为比。”

汉永平二年(公元59年),窦融从兄子窦林因罪下狱死。明帝多次下诏责让窦融,并“戒以窦婴、田蚡祸败之事”。窦融惶恐,复乞骸骨,被诏第养病。一年以后,窦融上卫尉印缓。后来,其长子窦穆,依仗权势,胡作非为,矫阴太后诏,令六安侯刘盱去妇,娶其女为妻。汉永平五年(公元62年),被告发此事。窦穆等免官,家属受株连而归故郡,只留窦融于京师。不久,诏诸窦悉还京师。窦融终年七十八岁,谥为戴侯。



窦 宪:(公元?~92年),字伯度,窦融曾孙,汉章德皇后兄;扶风平陵人(今陕西咸阳)。著名东汉外戚权臣。

窦宪的祖父窦穆,父窦勋均以罪被诛。汉建初二年(公元77年),汉章帝立窦宪妹为皇后,拜窦宪为郎,稍迁侍中、虎责中郎将;弟窦笃为黄门侍郎。兄弟亲幸,“赏赐累积,宠贵日盛,自王、主及阴、马诸家,莫不畏惮”。窦宪依恃宫掖声势,飞扬跋扈,强夺民产,就连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田也被他以贱价买了去。汉章帝过此园,得知内情,指责窦宪说,“今贵主尚见枉夺,何况小人哉!国家弃宪如孤雏腐鼠耳。”窦宪大为震惧。皇后为毁服深谢,良久乃得解,使以田园还给公主。汉章帝虽然赦免了窦宪的罪过,但也不委以重任。

汉章和二年(公元88年),汉章帝逝世。汉和帝十岁即位,“太后临朝”。下诏说,“侍中宪,朕之元兄,行能兼备,忠孝尤笃,先帝所器,亲受遗诏。”“今供养两宫,宿卫左右。”从此,窦宪以侍中“内干机密,出宣浩命”。窦宪以前太尉邓彪为太傅,“令百官总己以听”。他欲行何事,令邓彪报告太后,“无事不从”。又推荐“累世帝师”的桓郁“授经宫中,所以内外协附,莫生疑异”。

窦宪得势,往往仗势报怨。他派遣宾客杀了往昔考劾其父窦勋的韩行之子,以灵祭于窦勋坟地。都乡侯刘畅至京师奔丧时,私通于太后(即窦宪妹),窦宪怕刘畅分享官省权力,遣人暗杀了刘畅,栽赃刘畅弟利侯刘刚,令侍御史与青州刺使考治刘刚等。后来被揭发,太后怒,禁闭窦宪于内宫。

窦宪惧诛,自求击匈奴以赎罪。这时北匈奴大乱,加之饥、蝗并发,南单于欲乘机吞并北匈奴,要求汉朝支持。群臣多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太后犹豫不定,征求征西将军耿秉的意见。他认为,“以夷伐夷,国家之利,宜可听许。”太后采纳其议。

汉章和二年(公元88年)农历10月,拜窦宪为车骑将军,以执金吾耿秉为副,发北军五校、黎阳、雍营、缘边十二郡骑士及羌胡兵出塞。次年,窦宪、耿秉各将四千骑,与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名)万余骑出鸡鹿塞;南单于屯屠河,将万余骑出满夷谷;度辽将军邓鸿及缘边义从、羌胡八千骑,与左贤王安国万骑出稒阳塞,相约共会涿邪山。窦宪遣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耿谭率左贤王师子、右呼衍王须訾等,精骑一万多,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北匈奴兵众溃散,单于奔逃,追至私渠比鞮海。斩名王以下万三千级,获马牛羊骆驼百余万头。于是北匈奴八十一部率众降者,前后二十余万人。窦宪、耿秉登燕然山,令班固作铭,刻石颂功,记汉威德。

窦宪率师而还。由于北匈奴惊慌未定,窦宪派人向北匈奴单于宣明汉威,招降万余人。北单于遣其弟右温禺鞮王奉贡入于汉。窦宪嫌单于不亲自前来,奏清遣还其弟。

是年农历9月,遣中郎将持节到五原,拜窦宪为大将军,封武阳侯,食邑二万户。窦宪辞侯爵,受大将军印绶。旧制大将军位在三公以下。由于窦宪成权震朝廷,公卿希旨,奏宪位次“太傅下,三公上”。窦宪凯旋还京,朝廷大加奖赏。

窦宪兄弟“竞修第宅,穷极工匠”。汉永元二年(公元90年),汉和帝下诏,以功封窦宪为冠军侯,并封其弟窦笃为郾侯。窦宪独不受封。农历7月,窦宪将兵出镇凉州。

北单于以窦宪遣还其弟,复遣其子至居延塞。窦宪遣中护军班固行中郎将,与司马梁讽迎之。适值北单于被南匈奴击败,受伤逃走。班固等至私渠海而还。窦宪想乘北匈奴微弱,一举消灭之。于汉永元三年(公元91年),遣右校尉耿夔、司马任尚、赵博等出居延塞,击北匈奴于金微山,大破之,俘获甚众,北单于逃走,不知去向。

窦宪荡平北匈奴后,威名大振,“窦氏父子兄弟并居列位,充满朝廷”。弟窦笃进位特进,窦景为执金吾、窦瓌为光禄勋。窦宪以耿夔、任尚等为爪牙,邓叠、郭璜为心腹,班固、傅毅典文章。刺史、守令多出其门。尚书仆射郅寿、乐恢并以忤意,相继自杀。由是朝臣震慑,望风承旨。窦氏骄纵,以窦景为甚。其奴客也仗势“侵陵小人,强夺财货,篡取罪人,妻略妇女”。因此,“商贾闭塞,如避寇雠。有司畏懦,莫敢举奏”。太后闻之,只是罢了窦景的官,还保留特进之位。

窦宪居功自傲,横行无忌。汉永元四年(公元92年),受封为穰侯的邓叠与其弟步兵校尉邓磊、窦宪的贵婿射声校尉郭举等,相互交结,邓叠母与郭举得幸于太后,遂共谋杀害汉和帝。汉和帝知其谋,乃与近幸中常侍郑众定议,欲诛郭举等。因窦宪在外,恐其惧祸作乱,故忍而未发。不久窦宪、邓叠班师还京师。汉和帝诏使大鸿胪持节郊迎,赏赐将吏。窦宪到来,汉和帝幸北宫,令执金吾、五校尉勒兵屯卫南、北官,闭城门,收诛邓叠、邓磊、郭举、郭璜,皆下狱诛,家属徙合浦。遣谒者仆射收窦宪大将军印缓,更封为冠军侯。窦宪与弟窦笃、窦景、窦瓌皆遣就国,汉和帝以太后故,不欲有诛窦氏之名,选严能相督察之。窦宪、窦景、窦笃至国,皆被迫自杀,受株连者也都免官还乡。

窦宪征平北匈奴,使汉北边免受骚扰,也为东汉通西域创造了条件,故其功不可没。但他功高震主,终于被汉和帝逼迫自杀。范晔评窦宪,肯定其北征之功,并说:“而后世莫称者,章未衅以降其实也。”意思是,后人因其自杀也就不提其功。还称引东方朔“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之语,而寄寓悯惜之意。



窦 武:(公元?~168年),字游平;扶风平陵人(今陕西咸阳)。著名汉朝大臣。

中国东汉末年大臣,外戚。窦融玄孙。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其长女立为皇后,遂以郎中迁越骑校尉,封槐里侯。次年,拜城门校尉。窦武任职时,多方辟召名士,所得两宫赏赐,也都捐助给太学诸生。

汉永康元年(公元167年),他为司隶校尉李膺、太仆杜密遭党锢一事上书,请求贬黜掌权的宦官,李膺、杜密等人以此得到赦免。同年冬,桓帝死,窦武以拥立灵帝故,拜大将军,更封闻喜侯。他与太傅陈蕃共秉朝政。又起用李膺、杜密、刘猛等党人,并以太后诏诛戮专制宫省的中常侍管霸、苏康等,得到士大夫的拥护。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农历8月,窦武与陈蕃定计翦除诸宦官。后事机泄露,宦官曹节、王甫等劫持灵帝、太后,诏令收捕窦武等。窦武召集北军五校兵士数千人驻屯都亭下,与王甫、张奂率领的虎贲、羽林和五营士对阵,结果兵败自杀。

面对宦官专权的局面,以正直官员李膺、陈蕃为首,形成了一股讨论时政、品评人物的“清议”潮流,并与宦官集团展开斗争。李膺时任司隶校尉。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贪残无道,以杀孕妇取乐,李膺将其逮捕后处死。宦官们因为惧于李膺的威势,行为收敛了不少,连休假时也不敢走出宫门。但心狠手辣的宦官自然不会就此善罢甘休,而是时刻寻找除掉李膺这个眼中钉的机会。

汉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河南术士张成纵子杀人,李膺将其处死。张成曾给桓帝占过卦,与宦官也颇有来往。张成的弟子与宦官勾结,诬告李膺与太学生串通一气,诽谤朝廷。盛怒中的桓帝下令逮捕了李膺等二百余人,并在全国各地悬赏捉拿李膺的党人。宦官们趁机公报私仇,乱捕良民,一时间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但有些“党人”自请入狱,声援李膺等人。太尉陈蕃因为上书为李膺鸣不平,而被皇帝罢官。城门都尉窦武及尚书等人也上书为李膺喊冤。汉桓帝迫于压力,于公元167年赦免了李膺等二百余人,但终生禁锢乡里,不得为官。这就是东汉时期的第一次党锢。



窦 婴:(公元前?~前131年),字王孙;观津人(今河北衡水)。著名东汉重臣。

窦婴是一个悲剧人物。他是外戚,曾经权倾朝野,最后却落得满门抄斩的结局,窦婴之死成为武帝时期的一大疑案。窦婴之死起因于灌夫在丞相田蚡婚宴上的一次闹酒,之后以伪造先帝遗诏定罪。而制造这个冤案的背后操纵者就是丞相田蚡。作为外戚集团势力的新兴代表,丞相田蚡早把没落外戚窦婴看做是眼中钉。面对这两大外戚集团你死我活的斗争,汉武帝是如何协调这些外戚的关系呢?

据《史记》上的记载,汉景帝临死时候留给窦婴一份遗诏,告诉他如果遇到了麻烦,可以直接打报告给皇帝。窦婴以为有了先帝遗诏这个上方宝剑就可以免死了,可事情并非那么简单,最后窦婴以伪造先帝遗诏罪而被斩首,那么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这份遗诏呢?厦门大学中文系的易中天教授将为您揭开这个历史尘封久远的谜团。

窦婴的死是西汉初年的一个大案,案子虽然很大,起因却非常之小,起因是什么呢?就是灌夫在丞相田蚡的婚宴上闹酒,那么灌夫为什么要在田蚡的婚宴上要闹酒呢?是因为他发现来参加婚礼的人对窦婴不尊敬。具体地说,就是田蚡给大家敬酒的时候,所有的宾客都避席了,而窦婴来给大家敬酒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没有避席。那什么叫避席呢?古人是席地而坐,他是坐在地上的,席地而坐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这个叫做席地而坐,所以,要召开会议,或者是举行酒宴,要先把这个席子放好,席子放在哪里,座位就在哪里,这个叫做席位。主人坐在正中,主要的地方叫主席,其他的人分成两列排在旁边叫列席。如果是主人来或者重要的贵宾来给咱们敬酒,就离开这个席位,叫做避席。那么在田蚡的婚宴上,田蚡来敬酒的时候,所有的客人都避席了,而窦婴来敬酒的时候,大多数的客人都半避。这说明这些客人对窦婴不够尊重。而窦婴的资格是比田蚡老,当年窦婴炙手可热、红极一时的时候,田蚡是个郎官,现在田蚡当了丞相,窦婴下台了。太势利眼了,所以灌夫就发脾气了。灌夫发脾气,瞄准一个是灌家的人,是他的晚辈,正在和程不识将军在说悄悄话。灌夫就跑过去说,干什么干什么?老夫来跟你敬酒,你像个女人一样的说悄悄话,干什么呢?你平时说程不识将军一钱不值,你现在跟他说什么悄悄话。田蚡就不高兴了,打狗要看主人嘛,这个是我的客人嘛,田蚡就说灌夫了,你这话什么意思?程不识将军和李广将军都是卫尉,你这样说程不识将军,把李广将军的面子往哪儿放,灌夫说,老子今天豁出去了,管他们什么姓程的姓李的,就闹起来了,闹的结果就是把灌夫抓起来了,因为田蚡的婚姻是太后懿旨要田蚡办的,不给田蚡面子便是不给太后面子,这叫做大不敬,是可以论罪的。灌夫被抓起来以后,窦婴想灌夫为什么闹酒呢,是为了给我面子,我不能不救灌夫啊,窦婴就出来救灌夫,结果连窦婴也抓起来了。窦婴马上托人给皇帝说,我有先帝遗诏。先帝遗诏上已经说了,我窦婴可以怎么怎样。

汉武帝接到报告看,说有先帝遗诏,我们就去查一查吧,就到尚书那儿查。尚书在汉朝是保存国家的图书、资料、档案、文件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档案馆。派人到尚书一查,没有。没有存档。于是,给窦婴定了个罪名,矫诏,伪造先帝遗诏,这是很大的罪过,就把窦婴给杀了。所以窦婴这个案子的疑点就在于所谓先帝遗诏,这是本案的一个疑点。

那么史书上的记载只是这样记载,说窦婴说有先帝遗诏,档案馆里没有先帝遗诏,这就有好几种可能,第一种可能就是窦婴矫诏,伪造了一个诏书,第二是没有存档,第三种可能是存档的诏书被毁掉了。那么没有存档,又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景帝忘了存档,第二种是景帝故意不存档;被毁掉也有两种可能,是王太后和田蚡把遗诏毁了,或者是汉武帝把遗照给毁了,五种可能。

根据《史记》的记载,窦婴的所谓先帝遗诏只有九个字叫“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这九个字的意思就是窦婴如果遇到了什么麻烦,任何时候都可以直接打报告给皇帝,怎么说都行。但根据汉景帝对窦婴的看法,不大可能留下一份遗诏给窦婴特权因为汉景帝对窦婴评价不是很高,窦太后曾经建议汉景帝让窦婴当丞相,汉景帝说了这样的话,说魏其,窦婴是封了魏其侯了,但魏其“沾沾自喜,多易,难以为相持重。”沾沾自喜这个成语就是从这里出来的。多易就是草率轻浮。持重,担当重任。就是窦婴这个人自鸣得意,自视甚高,草率轻浮,很难承担丞相的重任,他怎么会让他做周勃呢?

根据司马迁的记录看,当时的人都相信窦婴手上是有一份先帝遗诏的,上面就是有九个字:“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

什么是外戚呢?外戚就是皇帝的母族和妻族。所谓母族就是母亲家的人,妻族就是妻子家的人,皇帝的妻族范围比民间的范围大一点。民间是妻和妾分得很清楚,妻的家里的人算婚姻关系,妻家和夫家是婚姻关系,夫家和妾家没有关系,不算婚姻关系,这是在民间。但是皇帝特殊,有时皇帝妾家的人也可以算妻族里面的,这个是一个人关系最密切的两个家族,再加上自己一族──父族,合为三族,父族、母族、妻族,这叫三族,但是这三族性质不同,分量也不同。父族是血统关系,同姓的,父系的,这个叫血统关系;母族是血缘关系;妻族是姻缘关系。就是妻族和自己一点血的关系都没有了,就是他们分量是不一样的。对于皇族来说,父族就是皇族,也叫宗室。当然,在西汉的时候,这个母族和妻族也可以算宗室,到了清代的时候,规定只有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从塔克世算起,直系才能算宗室,所以各个朝代的宗室的算法也不太一样,但是基本上算起来这个可以算宗室,这个叫做凤子龙孙。母族和妻族不同姓,他是外姓人,这个叫外戚也叫做皇亲国戚。宗室就是同姓的凤子龙孙是可以封王的,外戚,也就是异姓的母族和妻族只能封侯,这个是政治待遇不同,但是待遇不同不等于关系,待遇高的不一定关系好,为什么呢?同姓的这些宗室有威胁,他也有皇位的继承权,一旦在位的皇帝死了,没有儿子,那就要到同姓的宗室里面去找一个人,汉文帝就是这样嘛,汉高祖死了以后,他的儿子汉惠帝继位,汉惠帝死了以后,惠帝没有儿子,只好把他的兄弟汉文帝从藩王的位置上请进京城来,请他做皇帝,所以这些藩王们都有一点点当皇帝的意思,至少是,总觉得自己是有资格当皇帝的,所以刘濞想造反,刘安也想造反,就因为他姓刘。那么不姓刘而姓窦的、姓田的、姓卫的,本来就没有资格做皇帝,要做皇帝的话,那就是谋反,大逆不道,对皇帝来说,相对安全。所以在这个时候,皇帝在政治上会倾向于外戚而不是宗室。所以汉朝外戚在政治舞台上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汉王朝一开始就是夫妻店,汉高祖刘邦的正妻吕雉,她不是什么弱不禁风的娇小姐,也不是什么养尊处优的嗲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女强人,是和汉高祖刘邦一起打江山、打天下的,还做过项羽的俘虏。所以吕后是出生入死,同甘苦、共患难,这么当的一个皇后和太后。刘邦去世以后,吕后的儿子汉惠帝很懦弱,对于很多事情是下不了手的,吕后把她的情敌砍去手脚,装在坛子里面,那种事情,他儿子看了以后就吓得痛哭流涕,说我怎么会有这样的妈,我还怎么做皇帝呢?所以一直是吕后专政。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太后干政的传统。

汉朝号称孝治天下,其治国的理念就是一个“孝”字。皇帝要带头孝,下面的子民也都孝。因为皇帝是整个国家的君父,臣民在家里面孝顺父亲,出去做官的话,当然就忠于国家的父亲——皇帝,所以提倡孝治天下,所以汉朝皇帝谥号前面大都有一个孝字,孝惠皇帝,孝文皇帝,孝景皇帝,孝武皇帝,孝昭皇帝,孝治天下。孝,当然要尊敬太后,太后就可以干政,所以外戚的这个力量在两汉一直是很强的,汉武帝刚刚登基的时候,主持朝政的人是窦太后,是窦太后管事的,重大的,国家的重大政治问题都必须通过她。她如果不愿意的话,皇帝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窦太后那个时候已经是太皇太后,王太后也想学窦太后,继续管她这个儿子。谁知道汉武帝不是一个像汉景帝那样好控制的人。汉武帝这个时候实际上已经起了心思,就是必须把母族的外戚要把他剪除掉,不能够让她们再在自己的头上指手画脚。而这个时候呢,由于窦太后的去世,窦家这个外戚集团它就失势了。王家、田家,就是王太后的这个集团,这个家族势力开始上升,所以田蚡就一路青云直上。

当田蚡和窦婴发生冲突的时候,汉武帝这个时候没有办法,碍不过王太后的情面。汉武帝退朝以后去看他的母后,王太后就绝食,说我还活着,他们就敢这样欺负我的弟弟,我要死了,我们田家人、王家人还不成了人家案板上的鱼肉了?汉武帝没有办法,只好窦婴下狱。

《史记》中说窦婴这个人的性格是“任侠,自喜”,《汉书》说他的性格是“侠,喜士”。“任侠”就是以侠义自任,就认为自己的最重要的担当就是行侠仗义,“自喜”就是自视甚高,自鸣得意。“喜士”就是喜欢结交江湖上的人。这是窦婴的特点。正因为他有这样一个个性,所以才跟灌夫成了好朋友。窦婴和灌夫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什么时候成为好朋友的?是在窦婴失势之后。窦婴因为窦太后去世,窦家的势力就下落了,窦婴自己也被罢了官,门庭冷落车马稀,窦婴手下的门客都慢慢离开了他。这个时候灌夫来了,灌夫也是做过官的人,这个时候也被罢官了。两个下了台的官员同病相怜,而且惺惺相惜,两个人结为生死之交,所以灌夫被捕入狱以后,《史记》上说的说法是“魏其锐身为救灌夫”,就是窦婴要挺身而出救灌夫。窦夫人就劝窦婴说,你看啊,灌夫得罪的是谁?是当今太后啊,是当今丞相啊,你救得了他吗?窦婴说,“侯我自得之我自失之”,我不就是个侯爵吗,这个侯爵是我自己挣来的,我自己把它丢了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不能够说我眼睁睁看着灌夫死了,我窦婴一个人活在世界上,那是不可以的。这个是什么,是义气,江湖义气。

然而灌夫这个人是有问题的。灌夫是个什么人呢?用现在的话说黑社会老大,灌夫也曾做过将军,出生入死,在平叛吴楚之乱的时候,身先士卒,身负重伤,九死一生,但是为非作歹,至少是他的家人、他的门客为非作歹。灌夫的财产是非常之多,富甲一方,他是颖川人,和晁错是老乡,他在颖川势力非常大,财产非常多,每天家里开流水席,白吃白喝的百十号人,都是些什么人?都是江湖上那些人。说得好听是些侠客,说得不好听,是些流氓,是些土匪,是些地痞,是些恶霸,你要知道在那个时代,什么英雄豪杰,江湖好汉、流氓地痞,黑社会老大没有什么区别,没有太多区别,那是混为一谈的。这些人横行乡里,鱼肉百姓,霸占田亩,垄断水利,所以当时他们家乡有一首歌,说“颖水清,灌氏宁;颖水浊,灌氏族”。就是这个河水难道会总是清的吗?只要有一天我们颖川混浊了,你们灌夫一家就全完蛋了,可见当时民众对他们是恨之入骨,更重要的是作为汉武帝这样的一个皇帝不能容忍地方豪强势力的壮大。

汉武帝终其一生,最要做的就是中央集权,而且是集权于皇帝。加强皇权,首先是加强中央的权力。在中央的权力当中又要加强皇帝的权力,所以他做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改革,比如设内朝和外朝,就是为了从宰相那里夺权,于是任命卫青为大司马,作为内朝的领袖,内朝就是搞两个政府,一个政府由宰相领导,叫外朝,一个政府由皇帝领导,叫内朝。一个国家两个政府,是汉武帝发明的,目的就是一步一步从宰相那里把权力夺回来。另外汉初规定宰相权力是相权,相权和皇权基本上是平起平坐的。三公坐而论道,皇帝是五日一朝,只对重大的事情做一个批示,具体的国家事务是宰相在处理的。三公就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对三公的权利,汉武帝要把它夺回来,夺相权为皇权。另外一个夺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他不能容忍地方上有一个非政府、非官方的豪强势力存在,对于豪强他是一定要打击的。

窦婴和田蚡实际是两个外戚集团的代表人物,这两个人物呢他们的关系不能从私人关系去看,要看到他代表的两个利益集团。就个人而言,窦婴应该说更有人格魅力,而田蚡呢应该说是猥琐小人,是一个贪官,贪得无厌。田蚡做了宰相以后,基本上把官员的任免权都拿在自己的手上,所以汉武帝更讨厌田蚡,因为田蚡太腐败,太跋扈,太霸道,太嚣张。田蚡和窦婴之间曾经有一个廷辨,即在东宫辩论,窦婴就揭发田蚡贪污腐化,买官、卖官这些事情。田蚡说:“是呀,我田蚡就是一个贪官,我是贪得无厌,我是腐化堕落,我喜欢女人,喜欢狗,喜欢金银财宝,喜欢好吃的东西,喜欢漂亮衣服,那不就是因为现在天下太平嘛。天下太平,我又是皇亲国戚,我享受一点怎么了,我怎么着了,可是你窦婴在干什么呢?你和灌夫两个人整天躲在家里面鬼鬼祟祟地勾结一些地方豪强,江湖好汉,策划于密室,点火于基层,日议朝政,夜观星象,一天到晚是不是想着我们圣上怎么样了,你们好怎么样啊?”这句话很厉害,实际上打动了汉武帝,那么他要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就不能容忍地方豪强,他要加强皇帝自己的权力,就不能容忍外戚集团的权力过大、势力过大。如果外戚集团居然和地方豪强勾结起来,那就非打击不可。所以,汉武帝尽管从内心深处、从心理上讨厌田蚡,但是更不能容忍窦婴和灌夫。这才是灌夫和窦婴之死的真实的原因。

当然,这场斗争的结果,汉武帝是渔翁得利,窦氏集团、田氏集团都垮掉了。



窦 固:(公元?~88年),字孟孙;扶风平陵人(今陕西咸阳),著名东汉将领、大臣。

窦固好读书,喜兵法。汉光武帝时袭父爵,封显亲侯。明帝时,迁中郎将、骑都尉监羽林,秩比二千石。后从兄窦穆获罪,受牵连,罢职家居十余年。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冬,窦固因熟悉边事,被封为奉车都尉,与骑都尉耿忠等屯兵凉州,整军备战。

东汉开国后忙于治内,对北方匈奴的侵扰采取怀柔忍让的防御政策。汉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单于舆死,诸王争立,匈奴分裂为南匈奴、北匈奴,南匈奴于汉建武二十四年归顺东汉。东汉乘势采取“以夷治夷”政策,使南匈奴单于入云中(今山西原平),北方五原、雁门等八郡尽复,与北匈奴对峙。汉明帝时,“欲遵武帝故事,击匈奴,通西域”,令明晓边事的窦固等进讨北匈奴。

汉永平十五年,奉车都尉窦固、驸马都尉耿秉出屯凉州。

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十七年(公元73~74年)汉军为保卫北方边境和争夺西域控制权再次对北匈奴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作战。东汉朝廷发大军击北匈奴:窦固和骑都尉耿忠率领张掖、酒泉、敦煌诸郡甲卒及羌胡兵共一万两千骑出酒泉塞;耿秉等率武威、陇西、天水募士及羌胡一万骑出居延塞(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太仆祭肜与度辽将军吴棠率汉和羌胡兵一万一千骑出高阙塞(今临河);南匈奴单于遣左贤王随征;骑都尉来苗与护乌桓校尉文穆率汉及乌桓、鲜卑兵一万一千骑出平城塞(今山西大同)。

窦固等挺进天山,斩北匈奴千余人,追呼衍王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又令假司马班超率军袭取伊吾(今新疆哈密),打开了西域的门户,并于此设宜禾都尉以屯田。为打击北匈奴在西域的势力,招抚诸国,重开东西交通,派班超出使西域。耿秉等后三路虽无大获,但牵制了北匈奴东部势力西向,有利于窦固进军。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农历11月,朝廷令耿秉及骑都尉刘张皆属窦固,合兵一万四千骑入西域,进定车师(今新疆吉木萨尔)。不久,窦固奏准朝廷复置西域都护及戊己校尉后,奉命于汉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农历2月罢兵还京。此战,东汉挫败了北匈奴的进攻,为经营西域创造了有利条件。

窦固后历任大鸿胪、光禄勋、卫尉,久历大位,甚见尊贵,而性谦俭,爱人好施,颇得人心。逝世后赐谥号“文侯”。



窦 涛:(生卒年待考),著名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国左司马、金城太守、武威太守、安南将军。
窦 默:(公元1196~1280年),字子声,早年名杰,字汉卿;河北广平肥水乡人。著名元朝医学家。

窦默官至翰林侍讲学士,日召文馆大学士,逝世后赠大师,追封魏国公,谥号“文正”。

窦默擅长针灸,是金元时代著名针灸学家,元兵伐金时,南走渡河。医者王翁,妻以女,使业医。

在蔡州时,得李浩之铜人针法,遂以针术救人。一说曾得道人丘长生之传。元朝王开,季传其术。撰有《针经指南》、《疮疡经验全书》、《铜人针经密语》、《指迷赋》等著作。

窦氏强调针灸与经络、脏腑、阴阳与治病的关系,对取穴宜忌,补泻《标幽赋》手法深有研究,创治病八法为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进气、留气、抽添。

窦默在重点地发挥了《针经》本义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治验和心得,将针灸理论与实践中较为幽微、深奥、隐晦的意义,用歌赋的体裁,综合阐述,通俗易懂,便于习诵,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其时,有一同姓同字(汉卿)医家,亦以医业,故元朝学者多称窦默为北窦。



窦尔墩:(生卒年待考),原名窦开山,乳名二东;直隶河间府县窦三町人。著名清朝时期民间英雄。

他上有长兄,排行第二,长得虎背熊腰,故又叫窦二墩。后来小说作家在传统侠义公案小说《施公案全传》、《彭公案》、《大侠窦尔敦》、《杨香武三盗九龙杯》、《黄天霸全传》、《连环套》等书中称其为“窦尔墩”。

窦尔墩出身贫苦农民家庭,自幼给地主打活,他行侠仗义,嫉恶如仇,富有正义感,因不满地主老财为富不仁,遂涉足绿林,抗清反暴。当时,献县以北,河间城以南的方圆数十里区域内,就是他与绿林好汉们经常啸取聚义举之所。窦尔墩一生未婚,他获取的钱财,多用于济困扶危,个人坚持过简朴清贫的生活。当地百姓对他有口皆碑,十分敬仰;而那些豪门富户和反动官府对他却闻风丧胆,恨之入骨。

窦尔墩少时曾拜在当地名师韩实门下习武,后又拜明末民族英雄史可法的部将石某为师。他十八般武艺样样皆精,尤擅使大刀。绿林生涯,使其深感长兵器之不便,遂自己设计改制了一种护手双钩,此兵器兼有刀、钩、匕首之功能,破长兵,敌短器,钩刺自如,攻防兼备。窦尔墩挥起双钩,疾如闪电,势如猛虎一般,故后人又称它为虎头双钩。

为了扎下反清抗暴的大本营,他把河间府作为攻取目标,并智取得胜,首战告捷。窦尔墩虎踞河间府,义旗一举,从者如云。兵部尚书彭朋发兵河间,连战失利,因此被弹劾削职。黄三泰为搭救彭朋,派人指镖为凭,向窦尔墩借银。虽说是借,实则是依恃武力,明抢强夺。窦尔墩是血性男儿,哪买他的帐。黄三泰栽了跟斗,恼羞成怒,遂有在李家店比武较量一场恶斗。比武前双方曾商定,不得使用暗器。黄三泰是个久闯江湖的老手,虽有君子协定,但他仍暗器藏身。临阵双方交手数十合,黄渐觉气力不支,遂背弃盟约,用“甩头”击窦。窦尔墩自恃武艺在身,没提防对方会暗器伤人,遂被击中左膀,遭敌暗算。时清兵突至,窦尔墩率众出逃,失弃了河间府。

此后,窦尔墩又在清皇陵马兰峪以北的风水禁地兴隆山,觅得一处三面临水,一面绝壁耸天的险地,扎下了连环套营盘,继续与清廷作对。后来,清太尉梁九公乘御赐金鞍玉辔追风赶月千里驹到围场行猎。窦尔墩探知这一消息后,只身潜入御马厩,用熏香熏倒守卫,用匕首杀门丁,盗走了御马。此举,使绿林义士大受鼓舞,给了清廷又一沉重打击。彭朋因此再次被削职,黄三泰也因受到牵连。窦尔墩终于报了李家店的一箭之仇。

官兵攻环套数年不下,便想出了一个先捉拿窦尔墩的老母,诱其投案的毒计。窦母被捕后,官方贴出告示,称数日之内,窦尔墩若不投案自首,便杀其母。

窦尔墩是个孝子,求母心切,为救母亲就自投投囹圄而亡,终年三十四岁。此事记于《献县志》中。

不过,也有传说没有被杀,而是押解到东北黑龙江。在黑龙江省瑷珲县有一个窦集屯,相传就是当年窦尔墩被满清朝廷俘虏后流放至该地,至今还保留有窦尔墩的遗物,也流传着许多窦尔墩的传奇故事。

例如窦尔墩“百里取人头”的故事:

当年窦尔墩从少林寺学艺归来,为生活所迫,到本县北宗村李财主家扛活。这年三十晚上,被长工李二拉到家里喝辞岁酒。饮至三更,一个朋友酒醉大哭,大伙问他怎么回事,他哭着向大伙说他在百里以外的张庄张百万家扛活,本来双方讲定,每月工钱三十吊,到年底算账时张百万却按每月十五吊,还说他赖张家的钱,并命家奴把他赶了出来。他有心去告他,一没立字据,二张家与官府勾结,有钱有势,有理官司也打不赢,他只好忍气吞声作罢。窦尔墩听他讲完,从腰里掏出一些碎银子丢在桌上说:“哭有什么用!你家孩子老婆得吃饭,把它收好。”又说:“来!今天是大年三十,咱们共同干一杯,以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说完一饮而尽。他一放酒杯说:“我去解个手,”就出去了。大伙被他的朋友义气所感动,一时高兴又喝了起来。等了半天,不见窦尔墩回来,刚要去找,他却回来了。大伙重新喝酒,都喝得酩酊大醉,一个个都睡着了。

天刚亮,突然杀声四起,众人惊醒。只听外边大声喊道:“快交出窦尔墩来!”原来他趁解手的工夫,施展轻功本领,到张庄把张百万杀了。他在墙上写着“杀人者,北京长工窦尔墩也”!张家立刻到官府报案,三班六衙连夜赶往北京捉拿窦尔墩。窦尔墩叫李二开门,衙役们进来一看,只见杯盏狼籍,一个个醉的不省人事,窦尔墩看样子醉得更厉害。李二指着窦尔墩对衙役们说:“列位!这里离张庄少说也有一百里,若是三更杀了人,这时候根本就回不来。你们看他醉成这个样子,什么时候去杀的人呢?再说,他与张东家素不相识,又无冤无仇,怎么会凭白无故地去杀他呢?很可能是他的仇人栽脏陷害,请各位还是三思而行。”

衙役们听了觉得有理,又见众人担保,只好带了保人回去交差。事后,窦尔墩拿出张百万的帽子,告诉大家这事确实是他干的,从此,窦尔墩“百里取人头”的故事就传开了。



窦来庚:(公元1900~1942年),字峰山;山东临朐营子乡窦家洼村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山东省保安第七旅旅长。

窦来庚自幼尚武,1914年高等小学毕业后,考入临朐师范讲习所,1919年考入济南一中,当年转入山东省武术传习所学习。毕业后任临朐县高等小学国术教员。

大革命时期,窦来庚去镇江任江苏省立第九师范国术教员。不久到南京中央保健司任职员。其间,他曾在全国武术考试中夺得特优第一名。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1929年,窦来庚参与发起并组织全国杭州武术擂台赛。

1931年,窦来庚任济南民众体育场场长。1932年任山东省国术馆副馆长(馆长由省政府主席韩复榘兼任)。

1935年,窦来庚承办“志成国术研究社”,兼任过济南一中和齐鲁大学的武术教员。

1937年“七七事变”后,窦来庚出任国民第三集团军司令部(韩复榘任总司令)警卫武士队队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0月济南失守,武士队被改编为国民军义勇队,窦来庚任队长,率一百二十人来到临朐。先后驻寺头和南道、北道(今山东青州)一带,筹集装备,队伍很快扩展到三百多人。

1938年1月日寇侵占临朐城。4月12日窦来庚率部与三十多名日寇、五十多名伪军激战两个多小时,收复临朐城。5月24日,八百名日寇、三千多名伪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进犯临朐城,窦来庚亲率执法队防守南门。因日伪军势众,装备精良,义勇队被迫突围出城。这次战斗从凌晨一直激战到下午3:00,义勇队击毙日寇指挥官一人,打死日伪军七十多人。

1938年秋,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将国民军义勇队改编为山东省保安第十七旅,窦来庚被任命为旅长。他赞同“国共合作”、“枪口对外”、“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主张,同共产党马保三的部队保持联系,亲自掩护过中共地下党员任铭剑。

1938年后,窦来庚率保安第十七旅官兵先后在临朐城、烟冢铺、黑山、岩头、半中、南流、赵家庄、牛山、盘阳、大郝庄、龙诜铺等地与日伪军作战二十余次。

1942年,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牟中珩怀疑窦来庚与共产党有联系,将其调离军队,虚头委任为山东第十区行政督察专员。窦来庚则拖延了四十余日,拒不就职。8月29日,日寇调集张店、淄博、益都、寿光、昌乐、广饶等十几个县的日伪军三千多人包抄了保安第十七旅。窦来庚得知消息后,立即在北福山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策。会上多数人主张避敌主力,暂时转移,他却主张抵抗。之后命令部队坚守阵地,与日寇决一死战。

1942年7月19日凌晨,日伪军分多路向窦部发起进攻,保安第十七旅因兵力、武器与敌寇悬殊,节节失利,先退至福山、八埠顶一带,后退到邬家官庄。当时第三战区的国军急速溃退,根本就无一兵一卒增援保安第十七旅。

激战到下午4:00,两千多人的保安第十七旅只剩下不足一百人,窦来庚亦中弹负伤,但他誓死不当俘虏,遂开枪自尽,壮烈牺牲,终年四十二岁。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追晋窦来庚为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军衔。

1988年2月23日,山东省人民政府追认窦来庚将军为革命烈士。

跟帖时间 2010-02-12 16:24:5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窦氏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源自姒姓;望居扶风。典出窦氏起源和郡望。



2.五言通用联:

海上神山绿;溪边杏树红:全联指唐朝时期的诗人,元和进十窦鞏《游仙洞》诗联句。



3.六言通用联:

才俊名传四海;夏王威播九州:上联说宋朝初期的史官窦俨,字望之,蓟州人。有文才,历任晋、汉、周各代史官。宋初任礼部侍郎,凡祀事乐章、宗庙谥号,多由他撰定。人称“才俊”。下联说隋朝末期的河北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清河人。公元618年建夏,称夏王,都乐寿。次年迁都洛州,后为李世民所败。



4.七言通用联:

广平子声大学士;张掖都尉安丰侯:上联说元朝时期的医学家窦默,字子声,广平人。曾任翰林侍讲学士,晚年加至昭文馆大学士。下联说东汉朝时期的大臣窦融(公元前16年~公元62年),字周公,扶风平陵人(今陕西咸阳)。新莽时,任水波将军。莽败,他率军归顺刘玄。后为钜鹿太守转为张掖属国都尉。刘玄改,他联合酒泉、张掖、敦煌等五郡,割据河西。被推为五郡大将军。光武即位,仍归汉,从破隗嚣,封安丰侯,累进大司空。

建隆编敕垂青史;针经指南耀禹域:上联说五代末期、北宋初期的大臣窦仪,字可象,蓟州人。学问渊博,历任后汉、后周朝官职,入宋,任工部尚书,判大理寺事。后又为翰林学士,加礼部尚书。曾主撰《宋刑统》、《建隆编敕》。下联说元朝时期的医学家窦默,著有《针经指南》、《流注指要赋》等。

毫芒映日千重树;涓滴垂空万丈泉:全联指唐朝时期的诗人窦叔向《青阳馆望九子山》诗联句。



5.八言以上通用联:

学士荣膺,共仰六儒佳誉;巍科高掇,争夸五桂馨香:上联说隋朝时期的学士窦士荣,为世人所重。下联说宋朝时期的窦仪、窦俨、窦窦侃、洅、窦僖五人登科。

跟帖时间 2010-02-12 16:22:0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窦氏的字辈排行 -- 江苏徐州窦氏字辈:“玉胜景恒宝广公文庆德吉厚存仁本之百世复中在道佑尔万年”。

江苏句容窦氏字辈:“良世序绵长洪开祖德”。

江苏金湖窦氏字辈:“在如金元以连”。

江苏沭阳窦氏字辈:“洪连兆怀正新”。

江苏邳州窦氏字辈:“以礼道怀”。

江苏徐州、河南开封窦氏字辈:“玉胜景恒宝广公文庆德吉厚存仁本之百世复中在道佑尔万年”。

河南叶县孤山窦氏字辈:“子芝孙兰声华奕衣冠相继称巨族焉”。

河南叶县摩天岭窦氏字辈:“有发延万玉(青)书(贯)新尚济”。

河南潢川窦氏字辈:“玉应启瑞金可发祥德高望重渊源流长”。

河南获嘉窦氏字辈:“学宗永先庆承”。

河南窦氏一支字辈:“景守绍振志”。

山东岱岳窦氏字辈:“庭学田建桂海灿”。

山东肥城窦氏字辈:“继士庆昌梅永良方卜正志”。

山东桓台窦氏字辈:“希怀开清振维乃钦可承”。

安徽阜阳窦氏字辈:“长洪开逐肃振玉加邦”。

安徽窦氏一支字辈:“常怀顺祖德永念正加申”。

安徽宣城窦氏字辈:“云秀连登明”。

重庆永川、荣昌窦氏字辈:“明廷作栋梁”。

重庆大足窦氏字辈:“代兴正大光明远”。

四川合江窦氏字辈:“朝庭卫志国”。

四川达洲窦氏字辈:“德荣华登…”

江西武宁、湖北通山窦氏字辈:“秀联登桂仁”。

湖北老河口窦氏字辈:“大华延家培学”。

河北景县窦氏字辈:“书宝文(志)喜”。

陕西南郑窦氏字辈:“兴隆绍祖先荣华富贵永延年”。

新疆窦氏一支字辈:“海贵永世新”。

窦氏一支字辈:“鸣仲临禀阳庚诵扈猛敷融穆嘉万章统宾他勤真朗祜严略岳毅照彦德怀”。

跟帖时间 2010-02-12 16:19:5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窦氏的家谱文献 -- 河南柘城窦氏家乘十卷,(清)窦克勤纂修,窦容邃续修,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山西师范大学图书馆。

云南罗平淑基窦氏族谱,(清)窦暹等续修,窦垿续注,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承恩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云南省图书馆。

山西平定州东会都窦氏族谱,(清)窦开惠等修,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世和堂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山西平定窦氏族谱,(清)窦志默等增修,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世和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7年)增修。现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河南柘城窦氏家乘十卷,(清)窦克勤纂修,窦容邃续修,清光绪九年(公元185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河南省图书馆。

浙江诸暨暨阳丰江窦周氏宗谱二十八卷,(清)周向渠等重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邳县窦氏族谱,始修于清嘉庆、道光年间,(民国)窦鸿年、窦意坪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石印本二册。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有两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跟帖时间 2010-02-12 16:01:1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窦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扶风郡:周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咸阳市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干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地区。五代时期后汉将其辖地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朝时期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畴(今陕西乾县)。隋、唐两朝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清河郡: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郡,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年间(公元前43~前39年)后期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元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枣强县、南宫县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及高唐县、平原县各一部分地。

观津县:汉朝时期置蓚县,属渤海郡。隋朝时期隶属观州,后来观州废黜,蓚县便归属德州。唐朝贞观元年改置观津县,唐永泰年间后期后属于冀州,属于清河郡。今地在河北声观津县南五公里一带地区。



2.堂号:

扶风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观州堂:以望立堂。

清河堂:以望立堂。

世和堂:资料有待补充。

承恩堂:资料有待补充。

五桂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2-12 15:56:4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窦氏的迁徙分布 -- 窦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十九位,人口约四十六万七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29%左右。

窦氏家族主要起源于今山东省的济宁一带,历商、周两朝,窦氏渐离开祖居之地,春秋时晋有大夫窦抽,其食邑在今太原城北古城村一带,战国时期魏国有窦公,在先秦时期,窦氏族人已有落籍今山西、河南之地者。

秦、汉之际,窦氏族人已在今山东观城以及河北武邑间地的观津一带落籍,文景之治时,该地出了一位窦皇后,她贵为汉文帝皇后,汉景帝母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其父兄等俱封为列侯,长兄窦长君子窦彭祖封为南皮侯,弟窦广国封章武侯,连死去的父亲也得已封侯,堂兄窦世的儿子窦婴位至宰相,名震天下。窦广国之子窦定袭爵,至其孙窦常生,因大街免爵,窦常生一子在汉宣帝年间以二千石官吏的身份从观津迁徙到平陵(今陕西咸阳),至窦常生的五世孙窦融时,窦氏一族再次扬名天下,至汉明帝即位之初,窦氏家族同时在朝,就有一名三以,两名侯爵,三名娶公主为妻的,四名二千石等级的官员,在当时的京师洛阳,其祖孙官府相望,甲第连云,外威、功臣中无人能比。

此间至汉末,洛阳窦氏之女贵为汉桓帝皇后,窦氏家族权倾天下,不言而喻。汉末时期,窦武之孙窦辅为避仇逃于零陵(今湖南永州),曹操平定荆州后,他又徙居邺(今江苏南京)。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窦氏族人已经遍及黄河中下游诸省,并有一支窦氏迁居今辽宁北部和北京一带。

隋、唐时期,窦氏族人依旧昌盛不衰,名人辈出,仅唐朝时期窦氏即出了宰相六名。

唐末五代时,窦氏族人南迁者始渐多起来,他们播迁于今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等地。

南宋偏安于江南之后,窦氏族人在南部省份的分布区域渐广。

明朝初期,山西窦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江苏、浙江、河北、河南、天津等地。

到了清朝时期,窦氏族人在全国分布愈广。

如今,窦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省为多,约占全国窦氏人口的20%左右。

跟帖时间 2010-02-12 15:54:3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