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5-16 20:10:38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3199 跟帖次数 9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文公十八世孙高柴,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元和姓纂》记载:“柴,齐文公子高后,高孙奚以父字为氏。十代孙高柴,仲尼弟子,孙举,又以王父名为柴氏。汉有棘侯柴武、柴文,晋末为平阳太守。”

据史籍《通志》中也记载:“柴氏,姜姓。齐文公子高之后。高氏傒,以王父字为氏。十世孙高柴,仲尼弟子。柴孙举,又以王父字为柴氏。汉有棘蒲侯柴武。裔孙守礼。五代周太子无子,以守礼子荣为嗣,是为周世宗。”在史籍《姓考》中亦记载:“齐大夫食采于柴,因氏。”

孔子的弟子高柴,就是齐文公姜赤(公元前815~前804年在位)的第十世孙,在孔子的诸弟子中属于贵族。

高柴,公元前521~前393年待考,字子羔,亦字子皋、子高、季皋,其居地就在先祖封地中的柴邑(柴伯国柴城,齐国丞相高昭子的封国,今山东新泰楼德镇古柴城)。他小于孔子三十岁,在孔子门下学习,期间遵守礼制,孝敬父母,有一定的政治活动能力。在孔子弟子中,他担任的官职最多,曾为费宰、武城宰、成邑宰和卫之士师等,后在卫国为副丞相。

据说,高柴一直活到周安王姬骄九年(公元前393年),长寿一百二十八岁,史称“寿圣”。

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李隆基追封高柴为“共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真宗赵恒又加封其为“共城侯”。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明世宗朱厚熜改称其为“先贤高子”。

高柴的正妻有张氏、王氏、林氏,生有九子、二十九孙。高柴让长孙高举以自己的名字为姓,叫柴举。柴举的后裔子孙就皆称柴氏,从此在高氏中分衍出柴氏一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齐鲁豫柴氏。正确读音作chái(ㄔㄞˊ)。

高柴后裔子孙的堂号有典型特征:姜姓柴氏为供侯堂、寿圣堂;姜姓高氏为供侯堂、厚余堂。



第二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东汉时期鲜卑吐谷浑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东汉初期的鲜卑吐谷浑部,汉史中亦称阿柴虏、赀虏。

在东汉史籍中,“赀”原来是游移不定、取柴(木)为寨的意思,与“砦”通义,特指北方少数民族的栖息之地,因其部落“师行野次,竖散材为区落,名曰柴篱”而得其称,在历史地理上多指“上谷以西至炖煌间”,即今北京延庆至甘肃敦煌之间的北方河套至陇西的广博之地。

在东汉桓帝刘志执政时期(公元146~167年在位),“阿柴虏、赀虏”专指不同于东部鲜卑的西部鲜卑檀石槐所部。其时,在檀石槐领导的庞大鲜卑联盟中,实际上不仅有吐谷浑部,还杂有大胡、丁令(高车)、西羌等诸多民族,基本上是原来在匈奴统治下的鲜卑民族及其他北方民族。自北匈奴单于北遁之后,统称为鲜卑。

在檀石槐逝世后,鲜卑联盟迅速解体,其吐谷浑部相对独立于其他鲜卑部落而存在了很长的历史时期。

吐谷浑,原为人名,是辽东鲜卑族慕容氏单于涉归之庶长子,涉归分户七百使别部以牧。公元四世纪初,单于涉归死,其嫡子奕洛环(一作若洛环)继为单于,与吐谷浑不和。吐谷浑遂率所部西迁上陇,止于佨罕(今甘肃临夏桴罕山,古称大力加山),以此为据点,子孙相承,逐渐发展。

当时,原居于大力加山的著民为氐族、羌族部落,其中有念氏部族,按地域分布,当属于氐族,后汉史中统称其为氐羌。吐谷浑部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开始利用强大的军事力量对分散于大力加山地区的各个氐族、羌族部落进行攻击,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击破其反抗,吞并和融合了氐、羌各部,使吐谷浑部迅速扩大,成为当地强部,并统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包括该地区的羌族部族。之后,吐谷浑部仿汉制建立了准国家机构。

在吐谷浑部一度强大的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君主吐谷浑·树洛干、吐谷浑·阿豺、吐谷浑·慕及吐谷浑·慕利延,都是念氏的儿子,他们在念氏的精心培养下,个个都成长为叱咤风云的一代英豪。

从东晋安帝司马德宗义熙七年~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元嘉二十九年(公元411~452年),在王后念氏的教导下,四兄弟遵行了吐谷浑·视罴所开创的“舍幼立长”的优良传统,推行了“兄死弟及”的王位继承制度。在西秦、南凉、北凉、大夏国等对吐谷浑王国虎视眈眈之时,四兄弟审时度势,发奋图强,巧妙地斡旋于这几个邻国之间。对内,他们实行了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大力发展生产,并积极招集抚纳周边羌、氐、戎等少数民族和邻国失业的老百姓。对外,在积极与邻国结好的同时,也乘其相互争战、自顾不暇的时机,坐收渔翁之利,向四边扩展吐谷浑的势力。由于穷兵黩武,几个曾在中国西北横行一时的羌、氐部落国家很快走向了灭亡,而吐谷浑王国却迎来了自己的强盛时期。

这一时期,吐谷浑·阿豺向南方挺进,拓土到了四川松潘(龙涸)、黑水县芦花镇东北一带(今甘肃平康);吐谷浑·慕向东推进,将吐谷浑的东边疆界扩展到了渭河之源、三秦之边;吐谷浑·慕利延则向西远征,将吐谷浑的势力延伸到了喀喇昆仑山,并一度从新疆且末南征,征服了于阗、宾(今克什米尔地区)诸国,使吐谷浑王国在当时成为西北地区举足轻重的强国。

至南北朝时期,吐谷浑部渐有城固居,基本上使用汉语、汉字,并与北魏王朝及南朝诸国有密切交往。到了公元六世纪中叶,其王吐谷浑·夸吕自号可汗,建都于伏俟城(今青海湖西二十二公里处)。到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隋文帝杨坚曾以光化公主妻其王。

隋炀帝杨广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炀帝出隋军尽取其地,设置了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到隋朝末年,吐谷浑部又乘中原内乱之机复其故地。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唐王朝遣大将军李靖率大军击破吐谷浑部,改立吐谷浑·诺曷钵为可汗。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王朝以弘化公主妻吐谷浑·诺曷钵,赐姓李,加封其为青海王。

唐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王朝攻破其国,吐谷浑·诺曷钵率残部奔凉州。至唐高宗李治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吐蕃尽据吐谷浑部原属地。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唐朝政府迁其部于灵州地区,并专置一安乐州,以诺曷钵为刺史。而吐蕃王朝在后来占据灵州后,吐谷浑部更东迁至朔方、河东两郡一带。

到了唐末五代时期,在诸多地方蕃镇割据势力彼此之间的拉锯战中,吐谷浑部支离分散,部族人等散处于中原各地,相对集中于燕云地区。

到了大辽耶律·阿保机天显十一年(公元936年),燕云地区割属契丹部,这部分吐谷浑人便臣役于契丹,后世多融合于汉族或其他民族。而留居在青海地区的吐谷浑遗民,今有学者认为即为现代少数民族中土族同胞的先民。

在融合于汉族的原吐谷浑部族人中,有取汉史故称为汉化姓氏者,称阿柴氏、阿赀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柴氏、赀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华北柴氏。正确读音作zhài(ㄓㄞˋ),今音读作chái(ㄔㄞˊ)亦可。



第三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蒙古族柴尔吉惕氏,源出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开国功臣阿剌忽失所属的吉惕忽里部,在成吉思汗大分封时,阿剌忽失管辖五个汪古千户,柴尔吉惕氏是吉惕忽里部的一个分支,以部为姓。在明朝中叶以后,柴尔吉惕氏即以原部族名称首音的谐音汉字为汉化姓氏,即冠汉姓为柴氏

⑵.蒙古族海鸠特氏,源出成吉思汗铁木真左帐卫队的称呼,蒙古语“海鸠特”的汉义即为“偏坡、旁侧”,延伸义为“左侧护卫”。其在元朝末期即有冠汉姓为柴氏者。

⑶.蒙古族哈吉古特氏,原为回鹘民族,其实为西夏党项民族的一支,后在大蒙古汗国时期归附于成吉思汗,称“哈吉古特”,汉义为“遵从圣者”,后多冠汉姓为柴氏。

蒙古族柴氏正确读音皆作chái(ㄔㄞˊ)。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赛密哷氏,亦称塞蒲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白号姓氏,以姓为氏,满语为Saimire Hala,是满族最古老姓氏之一,为满洲巨族,人口众多,世居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齐齐哈尔、长白山区和黑龙江沿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柴氏、赛氏等。

满族柴氏正确读音作chái(ㄔㄞˊ)。



得姓始祖:高柴。

柴氏的帝王国君 -- 柴 荣:(公元921~959年),周世宗,一称柴世宗,邢州尧山柴家庄人(今河北邢台隆尧)。著名五代时期后周皇帝,后周世宗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955~959年为期五年,终年三十八岁。

柴荣,后世又称柴世宗。父名柴守礼、祖父柴翁都是当地有名的富豪。据说,他的姑母本唐庄宗之嫔御,唐庄宗逝世后,唐明宗遣其归家,行至河上遇大风雨,止于逆旅数日,偶遇郭威,看他体貌非凡,一见倾心。而郭威亦闻柴氏贤惠,父母知志不可夺,遂成婚于逆旅中。

后来,柴氏家道中落,年未童冠的柴荣便前去投奔嫁给郭威的姑妈。柴荣性情谨厚,帮助郭威处理各种事务,深受郭威的喜爱,被收为养子,改名郭荣。当时郭威家境并不富裕,柴荣为资助家用,经常外出经商,做茶、货生意,往返江陵等地。期间学习骑射,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又读了大量史书和黄老著作。及长,遂弃商随郭威从戎。

后汉建立后,郭威以佐命功授为枢密副使,柴荣被任命为左监门卫大将军。当时郭威任邺都(公元大名)留守、枢密使、天雄节度使,柴荣则被任命为天雄牙内指挥使、领贵州刺史、检校右仆射。

后汉乾祐三年(公元950年),郭威和柴荣留居京都开封的亲属全被隐帝诛杀,郭威因此愤而起兵,以清君侧为名杀向开封,柴荣则受命留守邺都,主持邺都事务。结果“清君侧”把后汉给清掉了,郭威建立了后周政权。

后周建立后,柴荣旋以皇子的身份拜澶州(公元濮阳)刺史、检校太保、封太原郡侯。柴荣在澶州任内,“为政清肃,盗不犯境…吏民赖之。”其后加封晋王并出任开封尹,判内外兵马事。

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周太祖郭威驾崩,晋王柴荣按遗命在柩前即皇帝位,是为周世宗。

年富力强的周世宗柴荣,雄心勃勃,决心遵照养父的遗愿,干出一番大事业。他曾向左谏大夫王朴发问:“朕当得几年?”

精究术数的王朴答曰:“臣固陋,辄以所学推之,三十年后非所知也。”

柴荣听后十分欣喜地说:“若如卿所言,寡人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

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柴荣在他五年多的统治期间,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南征北战,揭开了结束分裂,统一天下的序幕。

柴荣即位伊始,北汉刘崇趁后周政权新老君主交替之际,勾结契丹族大举南犯。这关系到后周的存亡,柴荣立即召集大臣议欲亲征,宰相冯道极力谏止。

柴荣因言:“唐初,天下草寇蜂起,并是太宗亲平之。”

冯道反唇相讥地问:“陛下得如太宗否?”

柴荣又说:“以我兵之强,破刘崇山压卵耳!”

冯道接着反问:“不知陛下做得成山否?”

柴荣怒曰:“冯相何少也!”

乃罢其相位。柴荣率军兼程速进,与北汉两军在山西高平相遇,爆发了著名的“高平之战”。

两军对垒,敌军兵强马壮,来势汹汹,周军人少力单,“未几,右军樊爱能、何徽望敌而遁,东厢骑兵乱,步兵解甲投降。”形势万分危机,柴荣临危不惧,自率轻骑五十余人杀入敌阵,麾下悍将张永德、赵匡胤、马仁瑀等一干人冒死力战,终于转危为安,最终北汉骁将张元徽被杀,刘崇军败北,契丹军退逃。

战斗结束后,樊爱能、何徽等七十多名将士因临阵脱逃悉数被斩,立功之士,以次行赏。李重进、向训、张永德、史彦超、马仁瑀、马全义诸将都予以重赏,赵匡胤也因功勋卓著,被提升为殿前散员都虞侯兼严州刺史。

通过此次赏罚,“骄将堕兵,无不知惧,军声始振。”此战充分显示了这位年轻新皇帝的英勇和胆识,他的威望大大提高,地位得到巩固。

“高平之战”也暴露了周军将不用命,士不能战的诸多问题,柴荣因此立志“削平天下”,决心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

政治改革首先从军队开始,柴荣把整顿军队的重任交给了赵匡胤。他说:“侍卫士兵,老少相半,强弱不分”,“况百户农夫,未能瞻养一甲士。且兵在精不在众,宜一一选点。精锐者为上军,怯懦者任从安便,庶期不用,又不虚费。”他还下令藩镇将最有战斗力的兵士选送中央,又命赵匡胤广募天下壮士,对士卒一概简阅,淘汰老弱,从而组建了一支无比强大的由他直接控制的军队,改变了骄兵悍将难以驾驭的局面,初步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为之后的诸项改革和开拓天下打下了基础。

为了广开言路,集思广议,选拔人才,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初,柴荣命朝廷文学之士二十多人,各写一篇《为君难为臣不易》和《平边篇》,“时群臣多守常偷安,所对少有可取者。”但礼部郎中王朴的献策,却远见卓识,非常具体:“凡攻取之道,必先其易者。唐与我接境凡二千里,其势易扰也…先取其江北诸州…用彼之民,行我之法,江南易取也。得江南则岭南、巴蜀可传檄而走。南方既定,则燕地必望风内附…河东必死之寇,力竭气诅,必未能为边患,宜且以为后图,俟之下既平,然后思间,一举可擒也。”王朴的献策,正中柴荣心意,他欣然采纳,并据此制定了“先南后北”的攻取战略。

五代时期,各国主要以科举取士。为选拔人才,针对当时考试制度不严,滥选普遍存在的情况,柴世宗于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农历3月下诏:“国家设贡举之司,求英俊之士,务询文行方中科名。比闻近年以来,多有滥进,或因年老而及第,或因媒势以出身。今岁所放举人,试令看验,果见妣缪,须至去留。”他还亲自阅览十六位新举进士的诗赋,论文与策文,放四人及第,其他十二人令下次再试。

当他得知贡举、右谏议大夫刘涛选士不当、有失用心时,责授右善赞大夫,俾令省过,以戒当官。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柴荣又令李昉对被贡举者进行复试。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农历1月又诏:“礼部贡院今后及第举人,依逐科等第定人数姓名,并所试文学奏文,候敕下发榜。”

柴荣在位五年有余,为科举选士三次下诏,可见其对选拔人才的重视。据统计,后周共举行课考选拔九届,共录取进士六百四十名,明经六名,其他一千五百三十名。

柴荣采纳兵部尚书张昭的建议,开设制科,广选人才。后周显德四年(公元957年),诏悬制科凡三:“其一曰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其二曰经学优深可谓师法科;其三曰详闲吏理达于教化科。”从品德、学问、办事能力方面考选人才,恢复和发展了科学制度。他强调说,不论出身资历,或官或民,都可考召。

柴荣下令朝官举荐人才,对举官不当者,要追究责任。后周显德二年正月诏:“在朝文班,各举为令录者一人。虽因族近亲,亦无妨嫌。授官之日,各署举主姓名,若在贪官浊不任,懦弱不理并量事轻重,连坐举主。”太仆卿剧可久为举官所累而停任,右补阙王德成也因举官不当,左迁右赞善大夫,就是其例。

柴荣还曾打破常规,破格提拔一些文武官员。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不由科进第的魏仁浦聘为枢密使、检校太保,面对朝臣的非议,柴荣曰:“顾才何如耳!”后来,魏仁浦又拜为宰相,官员议论纷纷,他又言:“自古用文武才略者为辅佐,岂尽由科举耶?”群官都无言以对。由于他坚持了不限资历,不论科第,任人唯贤的吏治改革,使他迅速得到了如王溥、范质、李谷、魏仁浦和王朴等文臣和张永德、赵匡胤、李重进、韩通、曹英、向训等武臣,这些文武大臣组成了强有力的统治中心,推进和加速了改革进程。

柴荣在纳谏求贤的同时,对于失职误事,破坏纲纪和贪官污吏,不论职位高低,一律严加惩处。左羽林大将军孟汉卿,以“监纳厚取耗余”之罪,令其自尽。在叶县巡检日,“挟私断杀平民”的供奉官郝光庭,以弃市处决。楚州防御史张顺因贪污榷税钱五十万,官丝二千两赐死。刺令光广造军士袍襦,不即办集,命斩之。坐检齐州临邑县民田失实的刑部员外郎陈渥亦令自尽。相反,柴荣对廉洁奉公的官吏却给予褒奖。故襄邑县令刘居方在任廉洁,死后赠右补阙,子刘士衡赐学究出身。

自唐朝以来,地方官员的俸禄,主要由俸户供给,地方官员可任意向俸户征收钱财,为防止地方官员随意搜刮民财,杜绝官吏趁机肥私,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柴荣下诏:“重定诸道州府幕职令录佐官料钱,其州县官俸户宜停”,统由国家财政支付,从制度上有利于官吏的廉政建设。

唐朝末期以后,军阀武夫草菅人命、贪官污吏舞弊害政,刑法越来越乱,且文意古奥,条目太繁,使人难以理解,各种条文重叠复杂,无法适从。周太祖对前朝的刑法曾有过修改,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用刑过重太滥且不辨事非的弊病。柴荣命御史张湜等十一人对前朝律令中的费解部分,加以训释;格律中的繁杂者甄别删除;轻重不当、相互矛盾、不合时宜的,给予纠正。修成后的《大周刑统》条文合理简约,明了易懂,遂颁行天下。

柴荣在周太祖罢营田务,赐佃户为永业的基础上,将经济改革继续引向纵深发展。主要有请射佃荒田法,均定田赋,停废限额以外的佛寺、铸币兴商,兴修水利等。

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柴荣颁布诏令:“应逃户庄田,并许人请射承佃,供纳租税。如三周年内本户来归者,其桑田不计荒熟,并交还一半;五周年内归业者,三分交还一分;五周年外归业者,其庄田除本户坟茔外,不在交付之限。其近北地诸州,应有陷蕃人户,自蕃界来归者:五周年内来者,三分交还二分;十周年内来者,交还一半;十五周年来者,三分交还一分;十五周年外来者,不在交还之限。”这项法令的颁行,对于吸收游民和流落契丹等境外民户回返耕种开垦荒芜的土地,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针对当时地主官僚多占土地,或享有免税特权,或隐瞒田亩,不交或少交租税的情况,柴荣于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以唐代同州刺史元稹的《均田表》为据,写其辞以为图,称《均田图》,诏令地方政府实行,诏曰:“言念地征,罕臻艺极,须并行均定,所冀永适轻重”让地方官吏均定田赋。并派左散骑常侍艾颖等三十四人作为苗使前往河中、宋州、许州、随州、沧州等地检查田亩,均定田租。这项看似均田,实则按田均赋的法令,完全取消了官僚地主免交赋税的特权,就连曲阜孔子后裔历代享受的免税特权也被取消,照法纳税。此项改革,不仅多少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也大大增加了国家的税收。

五代时期,尤其在中原,战争频繁,黄河多次泛滥成灾,严重地影响了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和水上运输。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黄河在郓州决口,“数州之地,洪流为患。”柴荣令宰相李谷在澶、郓、齐等州主持维修河堤,共用民夫六万,历时三十天,完成了工程。此后,黄河在郑州原武决堤,柴荣派东京留守吴延祚发附近县丁夫二万人修复河堤。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柴荣下令征发徐、宿、宋、单等州丁夫数万浚汴河。发滑、亳二州丁夫浚五丈河,东流于定陶,入济,以通青、郓水运之路。又疏蔡河,以通陈、颖水运之路。从而形成了以开封为总站,连接黄河、淮河和长江的水运,变水害为水利,不仅便利漕运也可用于灌溉农田,促进农业的发展。同时也为柴荣的南征北战提供了方便。

铸币兴商是柴荣采取的另一项改革。五代时期,金融各国各制,很不统一,铅、锡、铁等恶钱被大量制造出来,流通于整个商业领域。富商大贾用恶钱换取铜制好钱,藏于私室,妨碍好钱的正常流通。商人高价收购铜器,自制钱币,牟取厚利。再加上寺院大量购铜制作佛像,致使铜钱严重短缺,于是柴荣在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诏禁天下铜器,始议立监铸钱,规定除“县官法物、军器次寺观钟磬钹铎之类所留外,自余民间铜器、佛像,五十日内悉令输宦,给其值。过期隐匿不输,五斤以上处死,不及者论刑有差。”初步克服了金融短缺问题,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柴荣对文化领域的改革也卓有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后周显德元年,柴荣下诏:国子监的监生人数,以后汉广顺三年(公元953年)为限,由礼部贡院验查;今年新收补的监生,全部不得参加科举。从而改变了过去有些地方举人临时投入国子监,充当监生参加科举的情况。

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柴荣令精通历法的端明殿学士重新修定历法。王朴革除旧历错误,制成《大周钦天历》,于次年颁布实行。

停废无敕寺院是柴荣采取的另一举措。唐末五代,战乱不断,人民苦难深重,信佛者大增,到处创建寺院,私度僧尼。佛寺成为逃兵和各种罪犯的庇护之所。寺院又占有大量土地,严重影响国家税收和社会的稳定。为革除其弊,柴荣于显德二年下诏:“诸道府州县镇村坊,应有敕额寺院,一切仍旧,其无敕额者并仰停废。”还规定,其僧尼及法物移交可留存者,殿堂屋宇由官府封锁收管;除留者外,无论城郭村坊、山林胜迹都不得创建寺庙,违反者并徒三年、配役、还俗,当地官员除名流放;王公贵戚、节度使、刺史等不得奏请创建寺庙及开戒坛,违反者,当由御使弹劾。同时,还严格规定了出家条件:男子、女子如有志愿出家者,须取得父母、祖父母同意,父母或祖父母健在,又无别人侍养者,不准出家;罪犯和逃亡奴隶不得出家;申请出家者必须能诵读部分经文,经过府里申报,由录事参军本制官考试经文合格,方得落发为僧尼。严禁私自剃头受戒,不符合出家条件的僧尼则应还俗。经过这次限佛运动,共废除寺庙三万余所,保留二千六百余所,约占原寺院总数的十分之一。僧尼人数减少到六万一千余人,大大低于还俗人数。这样,既增加了农业劳动人口,也增加了国家的赋役,并且大大提高了僧尼的素质,对佛教的健康发展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另一项改革是乐舞。五代均有庙堂乐舞,是为祭列祖列宗、天地神祗所用。显德五年,柴荣命中书舍人窦俨考太常雅乐。并准窦俨所奏:“用精通雅乐之士,对从五帝至后周的乐史沿革,进行全面的编录,附于历代乐章之后,永为定式,可定名《大周正乐》,由太常寺掌管。”并令窦俨主持,枢密使王朴考证雅乐,重定十二律,以为旋宫之法,另对乐器也作了改进。经过王朴的音乐改革,被战乱破坏的雅乐得到了振兴。

高平之战后,北汉不再敢犯境,但契丹骑兵常来骚扰。为解除后顾之忧,柴荣遣许州节度使王彦超、曹州节度使韩通领兵疏通冀州至深州之间的胡卢河,并在其间的李晏口修筑城垒,以兵戍守,从而形成百里坚固防线。从此,契丹骑兵不敢过河掠抢,边民稍得耕牧。

与后周西部边陲相接的秦、凤、成、阶四州,本属中原王朝,后晋时并入后蜀。四州之民不满后蜀苛政,多次派人来京要求后周收复。民心所向,再加上柴荣又想考验一下整顿之后的周军实力,便派大将王景、向训率军西征。初取小胜之后,因军需供应不继,劳师无功,两军相持不下,众将请求罢兵。柴荣犹豫不决,遂派赵匡胤到前线视察,及回,匡胤以实相奏,极言四州可取,柴荣甚喜,再定攻取之策。他知人善任,不但没有中途换将,反而给予王景、向训更高的军职,周军大振,所向披靡,大败蜀军于黄花谷,秦、成、阶三州相继归附,不久凤州也被攻克。从此,后周西部边境得以稳固,蜀军撤回西川再不敢犯。

随着秦、凤、成、阶四州的收复和不断增强的国力,雄心勃勃的柴荣,开始实施攻占南唐的战略。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农历11月,柴荣首先派李谷、王彦超、韩令坤等将伐唐,首攻目标是南唐门户、淮南军事重镇寿州(今安徽寿县)。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农历1月,柴荣又亲临前线。两军在寿州城下相持,李谷面对唐军水师的优势,表现怯懦,退守寿州西南的正阳。柴荣速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星夜兼程,带兵绕到唐军背后,突然攻击,唐军猝不及防,大败,主帅刘彦真战死。周军首战告捷,柴荣当即立断,以李重进取代李谷统领周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之后,柴荣发兵围困寿州,赵匡胤在滁州(今安徽滁县)重创唐军皇甫晖部,又大败南唐齐王李景达于六合地区。周军在攻取滁、扬、秦、光、舒、蕲六州后,因雨季来临,留李重进军继续围攻寿州,柴荣班师回京。并立即征集工匠“于梁城西汴水侧造战舰数百艘,命唐降卒教北人水战”以图再战。赵匡胤也因功绩卓著,被晋升为殿前都指挥使兼匡国军节度使。

后周大军撤退后,南唐倾全国兵力乘机反攻,六州之地大部分又被唐军收回,但始终难解寿州之围。

后周显德四年(公元957年)农历2月,柴荣接受宰相李谷的建议再次亲征淮南。攻破南唐援军扎营在寿州城边的紫金山寨,又水陆两路夹击,全歼南唐援军,克寿州,消灭唐军四万余人,获船舰数百艘,钱帛器械无数。农历10月,柴荣第三次亲征南唐。农历11月到达淮水,攻濠州,夺城关,破水寨,大败唐军。又率水陆大军齐进,循淮而下,败唐军于涡口。然后鼓行而东,势如破竹,沿淮城栅所至皆下。农历12月又降泗州,濠州、亳州。

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农历1月,柴荣亲攻楚州。死伤甚大,城陷,大怒,尽屠城中居民,焚其室庐。农历3月,饮马长江。是月,南唐主李璟被迫遣人献庐、舒、蕲、黄四州之地,画江为界,岁输贡物十万,以求息兵。柴荣悉平江北,得十四州,县六十。南唐去帝号,只称“江南国主”。

柴荣在取得南唐江北十四州之后,审时度势,及时调整战略布署,把目标描准了对后周构成威胁的北方契丹,改防御为进攻,决心收复被后晋皇帝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农历3月,柴荣亲率李重进、赵匡胤、韩通诸将北伐。周军锐不可挡,农历4月至宁州,契丹守将刺史王洪以城降。之后,领兵水陆俱下,至益津关,守将终廷晖以城降;至瓦桥关,守将姚内斌开城请降;莫州刺史刘建仅望风主动来降;农历5月,瀛州刺史高彦晖也以本城归顺。

柴荣北伐四十二天,“王师数万,不亡一矢,边界城邑,皆望风而下”,连收三关三州,共十七县,关南之地全部平定。不料他正与诸将议攻幽州之时,突然发病,北伐乃止,从而痛失了收复燕云的历史机遇。当时的辽主述律,本沉湎酒色,无志南侵,当关南各州失守时,他尝语左右道:“燕南本中国地,今仍还中国,有甚可惜呢?”以致这一历史问题直到明初朱元璋时才得以解决。公元959年农历6月,因病回到汴京的柴荣解除了张永德殿前都点检职务,升赵匡胤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立魏王符彦卿女为皇后。以皇长子宗训为特进左卫上将军,封梁王。拜范质、王溥参知枢密院事,魏仁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柴荣匆匆安排完后事,于农历6月19日崩于滋德殿,终年三十九岁。其子七岁的柴宗训柩前即位。范质、王溥、魏仁浦并相,执掌朝政。

次年(公元960年)农历1月,赵匡胤受命率兵前往镇、定两州御边,乘机发动了著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将柴宗训轰下台,自己登上帝位,从此建立了北宋王朝,是为宋太祖。

后周王朝历经三帝,国运十年,在柴荣的领导下国盛昌昌。但柴荣万万没有想到,他与养父郭威征战一生创造的大周王朝,在他尸骨未寒之际,便被他一手提拔起来的赵匡胤取而代之,改朝换代了。

柴荣在位虽不及六年,但他却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为结束残唐五代以来的分裂局面和为中国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他不愧为五代时期的第一明君。

附_柴荣行年简谱:

唐天祐十八年(公元921年),一岁。农历9月24日,柴荣出生于邢州之别墅,籍贯邢州尧山县柴家庄。祖父柴翁,父柴守礼,姑柴氏(公元郭威做皇帝后封为皇后,谥号圣穆),世家豪右。

后唐天成元年(公元926年),六岁。郭威在洛阳娶尧山同里柴翁女为妻。据说,柴氏原唐庄宗嫔御。是年四月,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作乱,庄宗被乱兵所杀。李嗣源(公元明宗)进宫后,柴氏被放回家,行至汴水,天雨不止,住于旅舍。偶遇郭威,看他体貌非凡,一见倾心。而郭威亦闻柴氏贤淑,遂成婚配。

唐天成二年~后晋天福十一年(公元927~946年),七~二十六岁。柴荣年未童冠,因侍姑母在郭威左右。时郭威无子,家道沦落,然以柴荣谨厚,故以庶事委之。柴荣悉心经度,资用获济,郭威甚怜之,乃养为己子,故名郭荣。期间曾去江陵贩运茶叶,一边做生意,一边习文练武,从而精通了骑射等武艺,读了大量史书及黄老著作。及长,弃商随郭威从戎。

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6年),十六岁。时郭威在刘知远部下,威妻柴氏卒。

后晋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二十七岁。农历2月,郭威等劝刘知远在太原即皇帝位,仍用“天福”年号。农历闫7月,郭威以佐命功为枢密副使,加检校太保。柴荣授左监门卫将军。

后汉乾祐二年(公元949年),二十九岁。郭威镇邺,柴荣任天雄军牙内部指挥使,领贵州刺史,检校右仆射。

后汉乾祐三年(公元950年),三十岁。农历3月,授郭威邺都留守,枢密使、天雄节度使。柴荣随郭威在邺,协助郭威政尚清简,治绩有声。农历11月,汉隐帝刘承祐以议事为名杀害了杨邠、史弘肇、王章三位顾命大臣,并诛杀了出镇邺都的郭威和柴荣在京的家属。郭威的夫人张氏与诸子青哥、意哥,侄守筠、奉超、定哥和柴荣的妻子刘氏及长子宜哥与其二次子皆为汉诛。郭威闻讯,留柴荣在邺,以清君侧举兵至京郊之北,隐帝出城观战,官军败绩,隐帝被乱军所杀。郭威入开封,由太后临朝听政。是月,契丹南犯,郭威奉命北上抗辽。军到澶州(今河南濮阳),将士撕裂黄旗,披于威身,拥呼万岁,返回京都。

后周广顺元年(公元951年),三十一岁。农历1月,郭威即皇帝位,改元广顺,国号周,史称后周。是月,授柴荣澶州节度使,检校太保,封太原郡侯。柴荣在镇,为政清肃、盗不犯境。澶之里弄湫隘,公署毁圮,柴荣即广其街肆,增廨宇,吏民赖之。每旬决囚,赞引律令,辨析中理。农历8月,郭威故夫人柴氏追立为皇后。农历12月,柴荣加检校太傅、同平章事。

后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三十三岁。农历3月,郭威将重臣、枢密使王峻黜往外地,柴荣从澶州节度使任上出任开封尹兼功德使,封晋王。农历8月,柴荣第四子宗训生于澶州府第。农历10月,封柴荣为顿递使。农历12月,柴荣陪郭威郊庙行事。

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三十四岁。农历1月,郭威大赦天下,改广顺四年为显德元年。加晋王荣兼侍中,判内外兵马事。宰臣冯道加守太师,范质加上书左仆射,监修国史,李谷加左仆射、集贤殿大学士。王溥为中书侍郎、平章事。郭威寝病,召外甥重进受顾,令拜柴荣,以定君臣之分。临终前,屡戒柴荣,死后用纸衣瓦棺,不修地宫,不要守陵宫人,不得用石人、石兽,只立一石记子,镌字云:“大周天子临晏驾,与嗣帝约,缘平生好俭素,只令著瓦棺纸衣葬,若违此言,阴灵不相助。”不久,郭威病逝,终年五十一岁。晋王荣在柩前即位。农历3月,大赦天下,免诸道州府所欠去年夏秋租税。农历4月,郭威葬于新郑郭店,陵曰嵩陵,庙号太祖,谥曰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北汉勾结契丹南犯,柴荣召大臣议欲亲征,宰相冯道极力止,柴荣因言:“唐初,天下草寇蜂起,并是太宗亲平之。”道奏曰:“陛下得如太宗否?”柴荣怒曰:“冯相何少也!”乃罢其相位。曰:“以我兵力之强,破刘崇山压卵耳!”他率军兼程速进,在高平之南与北汉军遭遇时,右军樊爱能,何徽部不战遁溃。在危险时刻,柴荣不畏矢石冒死督战,北汉骁将张元徽被杀,刘崇军败北,契丹军退逃。此战巩固了柴荣的地位,他趁胜整饬军纪。樊爱能、何徽等七十多名将士因临阵脱逃悉数斩杀,同时对作战有功的李重进、赵匡胤等将士给予重赏。册封卫国夫人符氏为皇后。农历5月,柴荣又乘胜追击,将北汉都城太原包围,但由于粮饷不继,未能拿下太原。农历6月,下诏班师,车驾发离太原。过新郑亲拜嵩陵,祭奠而退。农历7月,拜范质为司守徒兼门下侍郎、平章事、宏文馆大学士;李谷为守司徒兼门下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王溥为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不由科进第的魏仁浦聘为枢密使、检校太保,面对议者曰:“顾才何如耳!”百官上表请以农历9月24日诞圣日为“天清节”,从之。农历9月,右屯卫将军薛训,因“监雍兵仓,纵吏卒陪敛”被除名,流放沙门岛。宋州巡检供奉官、副都知竹奉璘于宁陵县,因“盗经商船不捕获”被斩。农历10月,柴荣吸收高平之战周军将不用命、士不能战的教训,下令整顿军队,他说:“侍卫士兵,老少相半,强弱不分。”“况百户农夫,未能瞻一甲士。且兵在精不在众,宜一一点选。精锐者为上军,怯懦者任从安便,庶期不用,又不虚费。”柴荣遂命赵匡胤负责,广募天下壮士“选取优者为殿前诸班”,通过整顿,禁卫军成为一支威震邻国无比强大的军队。赵匡胤升为殿前都虞侯,张永德出任殿前都指挥使。在叶县巡检日,“挟私断杀平民”的供奉官郝光庭以“弃市”处决。左羽林大将军孟汉卿,以“监纳厚取耗余”之罪,令其自尽。农历11月,黄河郓州界决口,“数州之地,洪流为患。”柴荣派宰相李谷监筑河堤,征发丁六万人,三十日而罢。

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三十五岁。农历1月,柴荣诏:“在朝文班,各举堪为令录者一人。虽因族近亲,亦无妨嫌。授官之日,各署举主姓名,若在贪官浊不任,懦弱不理并量事轻重,连坐举主。”农历3月诏:“应逃户庄田,并许人请射承佃,供纳租税。”委派忠武节度使王彦超与彰信节度使韩通带领士兵,征发民夫疏通深州和冀州之间的胡卢河。并在李晏口夹胡卢河修建城垒,派重兵戍守。又派德州刺史张藏英召募边境骁勇之民组成一支精悍的边军,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边民得以安居乐业。为选拔人才,诏曰:“国家设贡举之司,求英俊之士,务询文行方中科名。比闻近年以来,多有滥进,或以年劳而得第,或因媒势以出身。今岁所放举人,试令看验,果见紕缪,须至去留。”柴荣亲自阅览新举进士的诗赋、论文与策文。农历4月,诏于京城四面别筑罗城,期以来春兴役。令近臣二十余人,各撰《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平边策》各一首,柴荣亲览之。并采纳比部郎中王朴的“攻取之道,从易者始”的建议,制定了“先南后北”的战略。农历5月,废童子、经明二科及条贯考试次第。柴荣派向训、王景率军西征后蜀,欲收复秦、风、成、阶四州。是月,下诏:“诸道府州县镇村坊应有敕额寺院,一切仍旧,其无敕额者并仰停废”,“今后不得创造寺院兰若”,并“禁私变僧尼”。当年废寺院三万三百三十六所,还俗僧尼多达六万一千二百人。农历7月,因西征之师,军需供应不继,战事陷于僵局,周将执意请求罢兵。柴荣派赵匡胤作为特使前往秦州前线视察战局,及回,具以事实上奏,极言秦、凤诸州可取。柴荣提拔王景兼西南面行营都招讨使,向训兼西南面行营都监。农历9月,诏禁天下铜器,始议立监铸钱。规定除“县官法物,军器次寺观钟磬钹铎之类所留外,自余民间铜器、佛像,五十日内悉令输官,给其值。过期隐匿不输,五斤以上处死,不及者论刑有差。”农历闰9月,大破西川军,秦、成、阶三州相继归附。农历11月,周军最后攻克凤州,收复四州之地。农历12月,命起居郎陶文举征残租于宋州。文举本酷吏也,宋民被其刑者凡数千,冤号之声闻于道路,有悼髦之辈,不胜其刑而死者数人,物议以为不允。

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三十六岁。农历1月,发丁夫十万城京师罗城。柴荣下诏亲征南唐,派李谷、李重进、赵匡胤等战将出征。后来发现李谷怯懦,李重进战无不克,遂将李谷调开,任命李重进为淮南道行营指挥使,从而大败唐军,取滁、扬、秦、光、舒、蕲六州。后因雨季来临,留李重进军围攻寿州,农历5月班师回京。农历5月,柴荣征集工匠“于大梁城西汴水侧造战舰数百艘,命唐降卒教北人水战。数月之后,纵横出没,殆绝唐兵。”农历7月,皇后符氏薨于滋德殿,终年二十六岁。农历8月,端明殿学士王朴撰成新历上之,命曰《显德钦天历》,并开始行用。王朴于农历9月升任尚书户部侍郎,枢密副使。农历10月,葬宣懿皇后于懿陵。诏:“漳河以北都县,并许盐货通商,逐处有咸卤之地,一任户煎炼。”赵匡胤晋升为匡国军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跻身于后周大将行列。农历11月,放华山隐者陈抟归山。柴荣说:“帝素闻抟有道术,征之赴阙,月余放还归隐。”农历12月,故襄邑县令刘居方在任廉洁,死后赠右补阙,子刘士衡赐学究出身,以奖廉吏。

后周显德四年(公元957年),三十七岁。农历1月,诏天下见禁罪人,除大辟处,一律释放。准兵部上书张昭上言:“编修太祖实录及梁、唐二末帝实录。”农历2月,柴荣再次亲征南唐,攻破南唐援军紫金山寨,克寿州。消灭唐军四万人,获船舰数百艘,钱帛器械无数,车驾发下蔡还京。农历4月,故彭城郡夫人刘氏册封为皇后。故皇弟、皇子均赠封,故皇妹册封。农历5月,李重进、向训、张永德、赵匡胤等因功晋升官职。宰臣范质、李谷、王溥并爵邑,改功臣。枢密使魏仁浦加检校太傅进封开国公。农历8月,升王朴为枢密使,检校太保。前濮州刺史胡立自蜀回。农历10月,先期刺令光广造军士袍襦,不即办集,命斩之。至是以小过见诛,人皆冤之。诏悬制科凡三,其一曰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其二曰经学优深可谓师法科,其三曰详闲吏理达于教化科。不限资、见任职官,黄衣草泽并许应召。农历11月,柴荣亲率诸军第三次征南唐,攻濠州、败唐军于涡。遂鼓行而东,沿淮城栅,所至皆下。农历12月泗州守将以城降,柴荣亲率水陆大军东下,得敌舰船三百余艘,加之周军数百艘舰船,水陆俱奔,所向皆捷,连降濠州、涟水、亳州。

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三十八岁。农历1月,柴荣亲攻楚州,遇到楚军防御使张彦卿的誓死奋击,周兵死伤甚重。“拔之,斩伪守将张彦卿等,六军大掠,城内军民死者万余人,庐舍焚之殆尽。”农历2月,车驾发楚州南巡,破扬州,继续扩大战果。农历3月,幸泰州、广陵、迎銮江口,大败敌军。南唐主李璟迁陈觉奉表陈情,献贡品,被迫谴人献四州之地,画江为界,岁输贡物十万,以求息兵。柴荣悉平江北,得州十四,县六十。南唐去帝称号,只称“江南国主”。令翰林学士李昉对被贡者进行复试。诏曰:“比者以近年贡举,颇事有循,频诏有司精加试练,所冀去留无滥,优秀昭然。昨据贡院奏,今年新及第士等,所试文字或有否臧,奚命辞臣再今考覆,庶泾、渭之不杂,免玉石之相参。”农历4月,车驾发扬州还京。新太庙城,迁五庙神主入于其室。农历5月,下诏:“侍卫诸军及诸道将士各赐等第优给。应行营将士殉于王事者,各与赠官;亲的子孙,并量才录用;伤夷残废,别赐救接。淮南诸州及徐、宿、宋、亳、陈、颖、许蔡等州,所欠去年秋夏税物,并于除放。”农历6月,命窦俨参定雅乐。有司奏御膳料,柴荣批曰:“朕之常膳今后减半,余人依旧。”兵部尚书张昭等撰《周太祖实录》三十卷成。农历7月,颁行《大周刑统》。赐诸道节度使、刺史《均田图》。农历10月,诏淮南诸州乡军,并放归农。均定河南六十州税赋。颁行《均田图》。诏曰:“言念地征,罕臻艺极,须并行均定,所冀永适轻重…”让地方官吏均定田赋。并派官吏巡行诸州,丈量土地,以据田亩,定税赋。农历11月,诏翰林学士窦俨,集文学之士,撰集《大周通礼》、《大周正乐》。农历12月,楚州兵马都监武怀恩,因擅杀降卒弃市。楚州防御使张顺因贪污榷税钱五十万,官丝二千两赐死。诏重定诸道州府幕职令录佐官料钱,其州县官俸户宜停。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三十九岁。农历1月,诏:“每年新及第进士及诸闻喜宴,宜令宣徽院指挥排比。”“礼部贡院今后及第举人,逐科等第定人数姓名,并所试文学奏文,候敕下发榜。”农历2月,发徐、宿、宋、单等州丁夫数万浚汴河。发滑、亳二州丁夫浚五丈河,东流于定陶,入济,以通青、郓水运之路。又疏蔡河,以通陈、颍水运之路。左补阙王德成因举官不当,左迁右赞善大夫。农历4月,柴荣亲率诸军北伐契丹。至宁州,刺史王洪以城降。之后,领兵水陆俱下,至益津关,契丹守将终廷晖以城降。至瓦桥关,守将姚内斌以城降。鄚州刺史刘楚信以州降。农历5月,瀛州刺史高彦晖以本城归顺。这次出师,仅四十二天,兵不血刃,连收三关三州,共十七县。柴荣正准备乘胜夺取幽州,遇疾而返。农历6月,柴荣因病班师回到汴京,解除张永德殿前都点检职务,升赵匡胤为检校太傅、殿前都俭点。立魏王符彦卿女为皇后。以皇长子宗训为特进左卫上将军,封梁王;以第二子宗让为左骁卫上将军,封燕国公。农历6月19日柴荣驾崩,终年三十九岁,其子柴宗训柩前即位,时年七岁。范质、王溥、魏仁浦并相,执掌朝政。农历11月,葬柴荣于新郑陵上村,谥曰睿武孝文皇帝,陵曰庆陵,庙号世宗。以贞惠皇后刘氏附焉。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农历1月,赵匡胤受命率兵前往镇、定两州御边,乘机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登上帝位,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反封恭帝为郑王,奉皇太后为周太后。

北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周郑王出居房州。

北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春,周郑王崩于房陵,终年二十一岁。同年农历10月归葬于后周世宗庆陵之侧,谥曰恭皇帝,陵曰顺陵。

柴宗训:(公元953~968年),一名郭宗训,后周恭帝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959~960年为期半年,终年十五岁。

柴宗训在后周世宗时被封为梁王。

后周世宗柴荣于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农历6月病逝。

逝世前,后周世宗对朝廷最高军政人员进行了变更调动,将自己最信任的赵匡胤升任为殿前都点检(禁卫军最高首领),以保障儿子将来能坐稳江山。谁知,这一举措恰恰葬送了自己开创的后周政权。

柴宗训于同月甲午日继位,沿用后周太祖年号“显德”。柴宗训即位时年仅七岁,由符太后垂帘听政,范质、王溥等大臣主持军国大事。

柴宗训在位时年幼,十分崇拜能征善战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因此特别依重赵匡胤,由此使赵匡胤产生了做皇帝的梦想,并付诸行动。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农历1月元旦,群臣正在朝堂上朝贺柴宗训时,镇(今河北正定)、定(今河北定县)两州忽然有人来报说,辽国和北汉合兵南侵,其实,这是赵匡胤及其下属将领们编造的谎言。

范质不知就里,当即便命令赵匡胤率领禁军和三部大军北上抵御。禁军到达陈桥驿(今河南开封封丘陈桥镇)之后,突然发动兵变,拥赵匡胤为帝。

当时赵匡胤属下掌书记的赵普,足智多谋,向诸将说明“兴王易姓,虽云天命,实系人心”的道理,要求他们严明军纪,安定人心,长保富贵,取得将兵们的同意和支持。驻军陈桥的第二天早晨,参与拥立新天子的将领们,拿出一件象征皇帝即位时用的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赵匡胤向将兵宣布:“要使这次政变成功,必须吸取以往兵变中大肆杀人的历史教训,安抚后周君臣,减少阻力,争取和平手段解决政权移交的问题。”将兵们唯唯听命,一切按照赵匡胤的布置行事,随后回师东京,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孤立了后周,争取了民心。

赵匡胤由此建立了大宋王朝,废黜了柴宗训,并降封他为郑王,后周政权就此灭亡。

不久,柴宗训被迁往房州(今河北北房)居住,史称柴宗训为“后周恭帝”。柴宗训于被废黜八年后的北宋乾德六年(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悄然去世,死因不明,传说是被宋太祖的弟弟赵匡义秘密毒杀的,待考。

后周政权历经三帝,国运十年。后周世宗柴荣万万不会想到在他尸骨未寒之时,便被他一手提拔起来的赵匡胤取而代之,改朝换代了。

跟帖时间 2010-05-16 20:54:4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柴氏的历史名人 -- 高 柴:(公元前521~649年),字子羔,亦字子皋、子高、季皋;陈国阳夏人,出生在齐国柴邑。著名春秋时期孔子弟子,卫国副宰相,柴氏鼻祖之一。

高柴学习在鲁国孔子门下,做副丞相在卫国。小孔子三十岁。他遵守礼制,孝敬父母。有政治活动能力。在孔子弟子中,他担任的官职最多,曾为费宰、武城宰、成邑宰和卫之士师等。他为官仁慈,深得民心,因此其妻在成邑去世,送葬之人、车夹道,可见其受民爱戴之一斑。

据左传及家语所载,鲁哀公十五年,卫国太子蒯瞶回国与其子争位。时高柴为卫国之士师,见卫国内乱,以政不及己,乃离此是非之地。适子路闻难而来,高柴劝阻而未果,子路终遇难。

高柴其人执有仁爱之心,不但对于动物,对于植物的草木也是慈悲爱护。因为高柴少年的时候常常上山砍柴,他看见树木冬天落叶,就长出幼叶新枝,他就不忍心折断树枝,所砍的都是枯木干枝,所以说高柴方长不折,到现在还是流芳千古。

高柴在卫国做官的时候,勤政爱民,但执法如山。有一次,有个人犯了法,按照当时法律要砍掉犯人的一条腿。遵守法律的高柴在执法行刑的时候,脸上显露出了痛苦怜悯的表情。

几年後,卫国发生内战。高柴逃难,经过郭城,把守城门的正巧是当年被砍脚的人。高柴心想:这下可惨了!没想到那个人却很有礼貌的说:“请进来,里面有个密室。”追杀的人找不到高柴,便掉头跑了。

高柴庆幸死里逃生,问守门的说:“你遇到报仇的机会,为什麼还要救我?”

守门的说:“您当时是执行国家的法律,何况当我被砍脚的时候,您脸上露出痛苦怜悯的表情,我知道您是个勤政爱民的好官,怎麼能害你呢?”

孔子闻之曰:“善哉!为吏,其用法一也,思仁恕则树德,加严暴则树怨。公以行之,其子羔乎!”

今山东省新泰市楼德镇古柴城,位于柴汶河畔的前柴城村,古代称柴县,汉朝封柴国(柴侯)。因孔子弟子高柴居此,故名柴城。汉置柴县。柴汶河亦由此而名。

今河南省太康县西北部有个高贤乡,公元前480年卫国内乱,高柴逃此以教书讲学为生,死后葬于该地。据说高柴逝世后,其子高皋执亲之丧,竟然泣血三年,人们从未见其笑。一个人能连续三年不露齿一笑,确属难能。因高柴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故人们取其村名高贤(高柴集)。

今高贤乡有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寿圣寺塔,造型别致,古朴美观,塔心有石碣十六块,石雕佛像二百十六尊,为明朝石雕中的珍品。另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子羔墓和属于二里头文化遗址的玉皇阁遗址,以及有着优美传说的七步三眼井(七步之内三眼井的味道分别为苦、涩、甜),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来此观光旅游,为该乡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柴 绍:(生卒年待考),字嗣昌;山西临汾人。著名唐朝大臣、驸马。

唐高祖李渊将第三女平阳公主嫁给他,史称柴驸马。



柴禹锡:(公元943~1004年),字元圭,一作玄圭;河北大名人。著名宋朝大臣。

少时心问学。事宋太宗,官至枢密副使,知政事,出之沧州,在任勤于政治。

后授镇军节使,知泾贝陜三州,俱有惠绩。景德元年卒。



柴 车:(生卒年待考),字叔舆;浙江钱塘人(今浙江杭州)。著名明朝官吏。

明宣德年初,谣传湘藩将有变乱发生,一时长江沿岸人心惶惶,局势不稳。明宣宗下诏,“沿江诸郡择贤守”。柴车以贤出知湖广岳州府(今湖南岳阳市)。

柴车莅任之初,他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岳州城防,以备不测。同时他还经常若无其事地出入民间,表现出一种临危不惧而又能化险为夷的英雄气概,使当地民心迅速安定下来。

岳州地处洞庭湖与长江交汇之处,来往的官船商旅络绎不绝。由于江湖之险,官船来往,需要役使民夫挽船拉纤,以出湖中险滩之处。通常官府役民“多或致千百人”。每当官船晚上至时,官府临时召人拉纤,人们皆不愿前往,公家私人深以为弊。

为此,柴车采取如下措施:从每三丁以上之家选出一丁,分别纳入两种编制,一种是以每五十丁为一组,记他们的名字于小牌之上,由总甲领之;另一种则以每一百丁为一组,记他们的名字于大牌之上,由百长领之。官府视所需役丁之多寡而取大牌或小牌。从此每当牌子颁下,丁夫“皆来集,无后者。民得番休,皆便之。”柴车又常于公事之暇,或视察当地学校,给诸生讲学,培养人才;或登上蜿蜒的田埂,了解农作物生长的情况,不断地在百姓中劝课农桑,“赏勤而戒惰”。

柴车在岳州三载,政绩卓越,史书记载其期“郡大治”。



柴春霖:(公元1887~1952年),字东生;甘肃皋兰人。著名民国时期官吏。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

柴春霖历任九江南污铁路局文案,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及国立北京大学教授,北京政府教育部秘书,修订法律馆顾问,法权讨论会秘书长,众议院议员,国务院参议,山东清理官产处处长,河南省豫西豫北行政长官等职。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当选为第一届立法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柴春霖逃往台湾,续任“立法委”。

1952年4月16日,柴春霖在台北病逝,终年六十五岁。



柴世荣:(公元1893~1943年),原名兆升;山东胶县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烈士。

“九一八”事变后,号召群众奋起抗日,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率所创建的抗日同盟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奉命调入原苏联境内,任第八十八旅第四步兵营营长。

1943年在执行任务时牺牲。年五十岁。



柴书林:(公元1913~1995年),河北张北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5年考入北平大学法商学院,参加了“一二九”运动。193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参加八路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第二十团营政治教导员,第六团总支书记,中共晋察冀边区平北地委敌工部副部长,中共张北县工委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任察蒙地分委副书记兼办事处主任,冀热察区察北专区专员,冀热察军区冀察军分区参谋长、军分区副司令员,华北南下干部总队四支队副司令员,皖南军区池州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等职。先后参加百团大战和平津、渡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干部部办公室主任,华东军区工程兵部第二副主任,南京军区工程兵副主任兼建筑部部长,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上海市人防办公室主任,上海警备区正职顾问等职。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5年4月26日因病在上海逝世,终年八十二岁。



柴成文:(公元1915~今),原名柴军武;河南遂平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8年入遂平小学读书,因闹学潮受学校记大过处分。1930年到汝南第六中学读书。“九一八”事变后,参加抗日义勇军。1933年考入开封高中。1935年响应“一二九”运动,参加开封卧轨请愿示威活动。1936年考入北平大学法商学院俄文班,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七七”事变后,回遂平组织平津流亡同学抗日促进会,同年到西安联大。1937年参加八路军,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任抗大军事队第四期第一大队第六队第八班班长,第九队副政治指导员,第一大队政治处青年干事,1939年任第一大队第二队政治指导员,抗大第二分校第一大队政治处干部股股长。1941年任第十八集团军总部情报处参谋、情报股股长。1942年在十字岭战斗中,带领一个班随彭德怀突围。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任晋冀鲁豫军区情报处副处长。1946年参加军事调处执行部整军科科长。1947年任晋冀鲁豫军区情报处处长。1949年任中原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中原军区代参谋长。1949年任第二野战军情报处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使馆参赞。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停战谈判代表团秘书长,朝鲜军事焦点委员会委员,1955年任驻丹麦王国公使,1956年回到军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总参谋部二部副部长,国防部外事局局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著有《板门店谈判纪实》、《板门店谈判》等。

附_文武双全柴将军:

1951年6月,毛泽东指派驻朝鲜使馆公使衔参赞柴军武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联络官,参加停战谈判。根据工作需要,毛泽东将柴军武的名字改成了柴成文,寓“武仗文打”之意。而据柴成文自己的说法,是毛泽东思来了一份电报,同意柴以中校名义担任志愿军联络官,按照李克农的建议,柴军武改名为柴成文。

1950年,柴成文准备到驻东德使团工作,6月30日,周恩来紧急召见柴成文。周恩来说,不要你去柏林了,聂老总建议你去平壤…朝鲜打起来了…我们需要派人同金日成保持联系,倪志亮大使还在武汉养病,一时去不了,现在要你带几个军事干部先去。柴成文以中国驻朝鲜大使馆政务参赞、临时代办的身份,率领两名参赞,一名一秘,一名武官,两名副武官到达平壤,正式建馆办公。不久倪志亮大使到任。

1950年9月初,中国外交部紧急召回柴成文。柴成文带回一份与倪志亮商定的汇报提纲。时值釜山前线战局僵持的阶段,也是美军秘密准备仁种登陆的时候。柴成文向聂荣臻作了汇报,特别提出了一个观点,就是美军正在积极准备反攻,很可能会在北朝鲜人民军的侧后实施登陆作战,而地点很可能在仁川。柴成文对这个判断的理由是:仁川是汉城的门户,占领仁川可以直捣汉城,可以一举世断人民军的后勤补给线,同时又可以和釜山防御圈里的美军相互呼应。另外,情报显示,美军最近在仁种沿海的活动十分频繁。

聂荣臻当天将这个汇报提纲呈送毛泽东,毛泽东阅后当即批示:“周阅后,刘、朱、任阅,退聂。请周给柴成文一谈,指示任务和方法。第十三兵团同柴去的军事人员是否要来京与柴一道面授机宜,请周酌定。”

周恩来在与柴成文谈话时,明确地问道:“如果我们出兵,将遇到什么样的困难?”

林彪问柴成文:“他们(指金日成)有无上山打游击的准备?”

美军在仁种登陆后,柴成文带领五位新任武官到平壤。柴成文拜会了金日成,告诉金日成:五位新任武官都是从准备入朝作战的部队中指派的,任务是熟悉情况,勘察地形,做战场准备。平壤午饭时,倪志亮和柴成文携带电台和少数工作人员,按照金日成指定的地点撤到熙川,继续保持中朝两党之间的联系。此时倪志亮因哮喘病复发,回国治病,柴成文继续担任临时代办。志愿军入朝时,柴成文拜会金日成,安排了金日成和彭德怀的首次见面。以后,柴成文两次陪同金日成到北京会晤中国领导人。

朝鲜停战谈判时,李克农要求柴成文参加谈判班子,柴成文担任了朝鲜停战谈判委员会志愿军联络官、朝鲜停战谈判朝中代表团联络官、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秘书长、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中方委员,参加了开城和板门店的所有停战谈判。

柴成文在谈判桌前谈吐自若,机智幽默,随机应变。他因为身材瘦,大家笑他“柴成文真是根柴”。

1951年第一次划定军事分界线,双方在图板上画出了一条共同认可的实际接触线,但准备画到草签的地图时,美方参谋人员穆莱把已确定画在朝鲜一边的1090高地改画在韩国一边。柴成文立即指出:“不行,这是昨天已经达成的协议,不能改变。如果昨天达成协议,今天推翻,上午达成协议,下午改变,那么还谈什么呢?这个先例是不能开的。如果已经协议的还要变,那我只好不签字了。”

穆莱:“实际情况如此,你能改变事实吗?”

柴成文:“实际情况不是这样。我们已经达成协议,你又想改动,那协议还算不算数?”

穆莱:“显然画时是出于误解。”

柴成文:“不,如果你不健忘,你应当记得这正是你自己画的,而为我方同意的。”

穆莱满脸通红,大声喊道:“我已经让了四个…不…让了三个山头了。我让步让够了,让得头痛死了!”

柴成文严厉指出:“你这样不行,你应该把这种态度收回去。”

穆莱只好将改画的线恢复过来,稍过片刻,穆莱说:“柴上校,我很遗憾,刚才我不该发脾气,请你原谅。”

1969年,柴成文任中苏边界谈判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柴成文是一位见报率很高的公众人物。



柴启琨:(公元1919~今),山西河津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

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苏鲁豫支队第二大队排长、连政治指导员,教导第五旅第十三团营副政治教导员,第十三团政治处保卫股股长,滨海军区政治部保卫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滨海军区警备旅第一团政治处主任,第二团政治委员,华中野战军第三纵队第九师第二十五团政治委员,浙江军区警备第一旅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浙江军区第五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华东军区海军陆战师政治委员,福州军区水兵师(原第二十九军第八十五师)政治委员。1954年12月率领水兵师师部和所属第二团(叶挺团),从福清出发到昆山,与海军已有的一个陆战团和坦克教导旅合并为海军陆战师。1955年海军陆战师完成了步兵分队战术训练、坦克分队战术训练、炮兵分队战术训练等科目训练。海军陆战师参加了辽东半岛登陆战役演习,上陆部队乘登陆舰渡海,到达预定登陆地点附近海域,换乘登陆艇和水陆两用坦克,在距离目标六十链(1链=185.2米,六十链约为十一公里)处实施登陆作战。1957年海军陆战师移交给南京军区,整编为上海地区警备部队。调东海舰队,历任舰队干部部部长,舰队政治部副主任,舰队航空兵政治委员,后升任海军政治部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柴玉峰:(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天津警备司令部第三二十六师师长。

柴意新:(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五十七师第一六九团团长。

跟帖时间 2010-05-16 20:52:5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柴氏的典故趣事 -- 见钱眼开:相传,在南宋时,苏州有个姓柴的大富商,他腰缠万贯,非常有钱,所以人们都叫他“财万贯”。财万贯虽然有钱,却极其吝啬。一年,京城临安开科,财万贯的外甥顾文秀想进京赶考,但是家中贫困,没有盘缠。顾文秀思前想后,觉得只有到舅舅家里去借一些,但他深知舅父的脾气,所以悄悄地找到舅妈。舅妈也不管钱财,便把几件首饰给了他。财万贯知道这事后,就像剜了他的心,急得两眼一黑,什么都看不见了。大财主瞎眼后,到处求拜佛,一天,一个老和尚告诉他,灵隐寺的济公和尚佛法无边,一定可以攻好他的眼病。财万贯听了,连忙去求济公。济公打趣他说:“施主,眼不见,心不烦,还是什么都看不见好啊!”财万贯一个劲地磕头,说:“只求神僧医好我的眼睛,弟子情愿献上布施。”济公拿出化缘簿,说:“你能出多少?”财贯狠了狠心说:“十两!”济公笑着说:“亏你好意思说出口,真是枉为苏州首富了!”财万贯心一横:“一百两”济公扭转身,说:“那你回家摸银子吧!”财万贯急得抓耳挠腮,最后,他颤抖着说:“一,一千两,总可以了吧!”济公说:“那我试试吧!”他假装念了几句咒语,又从身上搓了些泥丸给他吃,还不见好,济公说:“看来施主的眼是无药可救了。”财主又苦苦哀求,济公说:“好罢,你的眼睛,临安新科状元才能治,咱们去找他吧!”财万贯和济公来到临安,找到状元府。原来,新科状元就是顾文秀。顾文秀听说舅父来了,赶忙将二人迎入客厅,说:“甥儿能中皇榜,全靠舅妈资助。”说罢,命家人捧上十个大元宝,说:“甥儿还没有多少家产,这一千两银子先孝敬舅父,就算还盘缠钱吧。”财万贯一听还他一千两银子,满心喜,把十个元宝摸来摸去,恨不得一口吞下去。这进,济公念念有词:“心病还须心药攻,如见钱眼应开,嘛呢吧,开!开!开!”财万贯只觉两眼一亮,面前是十个银光灿灿的元宝,高兴地乱叫:“银子!银子!十足的银子!”济公冷笑一声,说:“施主,你这病,因为钱财所得,又因钱财治好,今后若要再发病,我和尚可就没办法了。”“这一千两银子,就算你许的布施吧。”财尤贯心疼万分,但他害怕眼睛再瞎了,只好叹了一口气,点了点头。后来,人们用“见钱眼开”来形容那些吝啬喜财、爱占便宜的人。

跟帖时间 2010-05-16 20:49:4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柴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姓启柴举;望出汝阳:典出柴氏渊源和郡望。

龙泉附彩;貂珥殊荣: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柴绍妻平阳公主从夫征战,所部号“娘子军”,彰明了柴氏前贤的徽行。下联典指汉高祖时柴武以将军斩韩信,封棘浦侯。

却金还友;杀敌勤王: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钱塘人柴车,字叔舆,明永乐年间以举人官兵部主事,升兵部侍郎。明英宗时,因为官廉洁干练,受命协赞甘肃军务,曾几十次上疏,都能指出时弊,后官至兵部尚书。他曾路过广信,广信太守是他的老朋友,送他一罐蜜。他打开一看,原来是黄金,便退了回去,又对友人说:“老朋友了解你,你还不了解老朋友啊!”下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柴涓,字浩然,官鄂州崇阳知县。宋靖康初年,金兵围困京城,宋钦宗下诏书召天下兵马勤王(起兵救援王朝),鄂州各县还都未行动时,他率领所募集的六百人已经出发了。过淮河以后,蒲圻、嘉鱼二县的兵也赶到了。他率兵先与金人作战,乘胜追击十余里。金兵大军一到,二县兵都撤退了,他奋战而死。

功高鄂渚;望重西山: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柴涓,字浩然,官鄂州崇阳知县。明靖康初年,金兵围困京城,宋钦宗下诏书召天下兵马勤王,鄂州各县还都未行动时,他率领所募集的六百人已经出发了。过淮河以后,蒲圻、嘉鱼二县的兵也赶到了。他率兵先与金人作战,乘胜追击十余里。金兵大军一到,二县兵都撤退了,他奋战而死。下联典指柴景松(失考)。



2.六言通用联:

唐代荣为驸马;后周耀称君王:上联指唐朝时期的霍国公柴绍的事典。绍,字嗣昌,临汾人。少有武力,以任侠闻名。后为高祖驸马,以功拜右骁卫大将军。下联指后周朝时期的柴荣的事典。柴荣,龙岗人。继帝位为周世宗,励精图治,有威武之声。他不信佛,废佛寺三千余,令熔毁铜佛以铸钱。治国有方,为世人尊崇。



3.七言通用联:

娘子军自成一帜;贤继母义行两全: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平阳公主从夫征战,所部号“娘子军”,威振关中。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秦闰夫继室柴氏抚前妻子如己出,长子坐罪当诛,柴氏引己子诣官代死,官感其情,赦长子罪。

前贤爰诵秋岩稿;后士喜吟青凤诗:上联指元朝时期的学者柴潜道,襄陵人。不乐仕进,以教授乡闾为业,人号为秋岩庄靖处士,有《秋岩小稿》。下联指清朝时期的学者柴绍炳,字虎臣,号省轩,仁和人。善为文,人称其文为西陵体。有《省轩文钞》、《青凤堂诗》等。



4.八言以上通用联:

给田祀周,爵封崇义;舞乐改敌,功纪凌烟:上联指后周朝时期的柴荣的事典。柴荣,龙岗人。继帝位为周世宗,励精图治,有威武之声。他不信佛,废佛寺三千余,令熔毁铜佛以铸钱。治国有方,为世人尊崇。下联指唐朝时期的霍国公柴绍的事典。绍,字嗣昌,临汾人。少有武力,以任侠闻名。后为高祖驸马,以功拜右骁卫大将军。

跟帖时间 2010-05-16 20:48:1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柴氏的字辈排行 -- 山东宁津柴氏字辈:“茂化起凤自玉德”。

山东阳谷柴氏字辈:“桂金保春勇”。

山东宁阳柴氏字辈:“永元连立士茂龙”。

山东枣庄柴氏字辈:“昭修培政可以作栽”。

安徽阜阳柴氏字辈:“心灯义继贤”。

安徽寿县柴氏字辈:“德修文化远”。

安徽岳西、宿松柴氏字辈:“用正维元修延树德代有伟人绍宏先业继世超横名传邦国家道日兴永垂方策念□□同根笔起中叶克词书香文章作伯长发其祥天寿平格组武斯承咸登桂籍始祖柴植”。

河北沧州柴氏字辈:“春义乐美嘉智诚秉仲华英杰增国荣德盛福兴发”。

河北广平柴氏字辈:“树振玉清现”。

河北邢台柴氏字辈:“保文兰万丙建”。

四川广元柴氏字辈:“世元春登风天学玉良辰永正安邦定国家万载兴”。

四川宜宾柴氏字辈:“绍方连万显子永文世元朝进观光士廷登俊秀贤忠良开国远道德作君先大启宗支茂荣昌复应天”。

四川资阳柴氏字辈:“乾坤开泰日六合奠山川世生应有道万国耀超先典礼遵时训诗书续祖传芳声昭继述大泽格家贤积厚光流远长修必胜年枝荣垂发秀本固德承全孝义敦和美文章甲弟连宏恢英俊启富贵久延绵”。

河南商丘柴氏字辈:“新广明德绪克念自佐贤”。

河南新县柴氏字辈:“继保应守…”

湖北荆州柴氏字辈:“士门原启开传万年安帮国定家发人兴”。

湖北蕲春柴氏字辈:“其福隆盛茂家传守典常仁心曾杰庆恕道启真祥”。

江苏丰县柴氏字辈:“朝善继宗德正大光明”。

江苏仪征柴氏字辈:“国庆宝家有”。

辽宁抚顺(彰武)柴氏字辈:“永德…”

辽宁沈阳柴氏字辈:“春国林永万”。

浙江江山柴氏字辈:“太定启宗襄继肇建兴昌英俊拱熙佑钟秀总贤良文明宜亨萃福禄应运彰衫积永顺庆恩施重德光宽厚恒丰裕恭敬实安康仁静元延寿爱广振奇匡和平通敦让宣百增孟云显徽存茂盛蕃衍彝懿纯龙凤喜竞爽桂兰乐遇春珠圆多润泽金丽生辉因慈孝遵谟烈吉士为帝臣庇木俲荣藟万年蒉笃亲”。

浙江宁海柴氏字辈:“凤天汝必崇大其德以振尔功有承(成)”。

重庆巫溪柴氏字辈:“学荣华富贵万事永同宗孝友承先绪立录振祖功光官齐有志文明庆世宏”。

重庆合川柴氏字辈:“朝廷多富贵安邦定国成”。

黑龙江宾柴氏字辈:“永玉山文广明英兴学志”。

贵州瓮安柴氏字辈:“廷端汝立大

天津柴氏一支字辈:“俊寿慈恭宝”。

云南柴氏一支字辈:“天茂如佐景大国朝春枝元永文美思发兴毓其芳裕尔坤纲亮镒廷秀龙凤焕光鸿麟琼魁科甲连升”。

柴氏一支字辈:“希尔绍贤泽春林孝在先克念仰宗明成家为国本”。

柴氏一支字辈:“文华尚国武振兴邦”。

柴氏一支字辈:“广绍晓玉…”

柴氏一支字辈:“诗书春荣孔清定永平安”。

跟帖时间 2010-05-16 20:47:0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柴氏的家谱文献 -- 浙江鄞县锦里柴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清)柴明煜等修,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学愚堂纂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暨阳里亭柴氏宗谱,(清)柴华玉等修,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斯聚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邘州迁武进孟河柴氏宗谱六卷,(清)柴金源等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清慎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河北东光柴氏家乘,(清)柴凤台、柴震东等续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刊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柴氏世谱,(清)柴麟书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余姚姚江坛柯柴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柴载清修,柴文瀛纂,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翼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嘉定柴氏家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暨阳西安柴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萃涣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山江阳嵩高柴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上海嘉定柴氏家乘一卷,(清)柴桂纂修,清朝年间稿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江苏柴氏世谱,(清)王阴嘉修,清朝年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兰溪上柴华汪民宗谱九卷,著者待考,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高潮乡大洋畈上紫华村。

湖兰湘潭中湘拗柴段氏五修族谱二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段世晖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市图书馆。

湖南湘潭拗柴胡氏七修谱四十三卷,首一卷、末二卷,(民国)胡安疆纂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市图书馆。

浙江鄞县世恩堂柴氏家谱十六卷,(民国)柴志纂,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世恩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一~四卷、第六~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山柴氏八修宗谱七十卷,(民国)柴守翥纂,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强恕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北浠水柴氏宗谱四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九册,缺一卷。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浠水关口区小林山村。

湖南资阳柴氏支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柴典潘等主修,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铿桥柴氏小家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山吾峰柴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翼经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二十七卷、第三十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跟帖时间 2010-05-16 20:45:4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柴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平阳郡:历史上的平阳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汉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将河东郡分出一部分与平阳县合并,设置为平阳郡,治所亦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其时辖地在今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境内为司州平阳郡,辖十县。西晋时期仍为平阳郡,辖十二县。西晋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刘渊自蒲子城(隰县)迁都平阳,称帝建汉,境内属之。东晋时先后属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时境内为东雍州,辖七郡二十县;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筑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因魏刑白马祭祀天地神灵筑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阳故城(刘村);北魏建义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称晋州,移治自马城,与郡县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东省邹城市。邹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称平阳,是“邹鲁圣地”,为中国儒学发源地。夏王朝时期属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时期开始设置“驺县”,历汉、晋、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驺”为“邹”,称“邹县”,沿袭至1992年10月,撤县设市,称邹城市。

安阳郡:西汉时期置县,治所在今河南正阳西南。西晋时期亦为置县,治所在今天的河南安阳西南西南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北魏改位长川县置郡,治所在安阳(今河南息西),领安阳、乌水二县。西魏时期改为北秦州,后又改为交州。隋朝开皇三年废黜,但在隋朝开皇十八年(戊午,公元598年)改州为纪州,安阳称为长川;隋朝大业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废州,又废乌水入焉州,在今河南省沁阳县西部一带地区。



2.堂号:

平阳堂:以望立堂。

安阳堂:以望立堂。

寿圣堂:柴氏鼻祖高柴是孔子的弟子,他是个长寿者,活到一百二十八岁,史称寿圣,后人因立“寿圣堂”。

供侯堂:资料有待补充。

衍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清慎堂:资料有待补充。

萃涣堂:资料有待补充。

翼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翼经堂:资料有待补充。

斯聚堂:资料有待补充。

世恩堂:资料有待补充。

学愚堂:资料有待补充。

强恕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务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5-16 20:25:0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柴氏的迁徙分布 -- 柴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六十九位,人口约八十八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55%左右。

春秋时候,齐文公的后代中有个人叫作高柴,是孔子的学生。高柴让自己的长孙以他的名作为姓氏,从此称为柴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柴氏主源。

丹阳柴氏始出于明代中期。柴氏迁丹之初,先是在一个荒无人烟的沙滩地(北临长江地段)定居,后经柴氏宗人拓荒辟地,辛勤耕作,繁衍生息多年后,遂形成村落,即今东江村。宗谱称:柴震、柴云等人为柴氏始祖。现丹阳柴氏主要居住在后巷镇的东柴村,西柴村和云阳镇的柴家弄。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下坝乡喇平村大王背村民组的柴氏家族中,据不完全统计,就有十一人先后考取举人,五人先后考取进士,分别被清朝政府授予知县、知州、知府等职务。故这里被誉为清代下坝乡的“举人进士寨”。据《柴氏家谱》记载,柴氏家族祖籍山西省平阳府太原县南大村。

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入黔始祖柴养柱宦游来黔,初任大定府,名总镇。后任左营中军。死后葬于省垣红边门外沙河(今贵州贵阳沙河桥),授资大夫。入黔二世祖柴遇春生有六子,节寿两全,名标贵筑,抚黔使者乔(乔用迁,道光中贵州巡抚)表奏,诰封宣旨建柴氏节寿坊于省垣红边门外沙河大路中(今已毁)。长子柴大用,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癸己恩科解元(乡试第一名)。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应甲辰科会试大挑一等(清朝乾隆以后制定,三科以上会试未中进士的举人。挑取其中一等的以知县用,二等的以教职用)。签分江西安义县知县,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因主持已酉科乡试有功,升授赣州府知府。年迈八旬,致仕还乡,创业营室。次子柴大任,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癸酉科解元,初任黄平州学政,后为教谕,挂升云南县知县,补援镇雄州知府。三子柴大成,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95年)已卯科举人,签分湖南宝庆府武冈县知县。四子柴大本,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壬午科举人,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2年)癸已科会试大挑一等,签分山东曹州府单县知县。五子柴大受,系贵筑痒恩贡,朝考一等,授四川夔州府知府。六子柴大章,贵筑庠岁贡,捐授河南庆怀县知县,后援怀庆府知府。

跟帖时间 2010-05-16 20:19:0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柴氏的各支始祖 -- 柴开咏:三公长子,字学海,号迢源,元至正十一年辛卯五月十五亥时生,明建交元年已卯十月初十午时没,葬鸟土湾。元配:方氏。元至正十三年癸已六月初五辰时生,明洪武三年丁丑三月二十七辰时没。葬鸟土湾。子三:泰和;先;照。

跟帖时间 2010-05-16 20:17:5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