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湖广填四川"
发帖用户: admin
发帖时间 2010-02-05 03:22:04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817 跟帖次数 6

作者邮箱: [2009-06-13 08:54:00]

大家熟悉的“湖广”一词多出现在和清朝有关的历史中。作为地名,主要指湖北、湖南二地。其实湖广一词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元朝。

那时的元朝设湖广行中书省,简称“湖广”、“湖广省”,辖长江以南、湖北、湖南大部、广西、海南全省、贵州大部、雷州半岛。元朝时的湖广大致包括湖南大部、湖北部分,广西、海南全省及贵州大部、广东雷州半岛。明朝清朝的湖广指湖北湖南。总之湖广乃“湖广行省”、或“湖广省”,为元朝和明朝时期直属中国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一级行政区。明朝设湖广承宣布政使司,也简称“湖广、“湖广行省”、“湖广省”,辖湖北、湖南和河南小部分。到了清朝,则有湖广总督,辖湖南、湖北。

明代分长江以北、大别山、桐柏山以南的河南行省南部并入“湖广”,长江不再成为行政区划的界限;明初,两广与江西、湖南分开。由于广西壮、黎、瑶三个民族反明起义猛烈,明朝皇帝朱元璋采用分而治之的办法,把黎族聚居的海南及广西门户钦、廉州划归广东。

据《四川通志》有载,“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据康熙二十四年人口统计,经历过大规模战事的四川省仅余人口9万余人,清朝康熙年间,经历过兵荒马乱、刀光剑影的四川盆地终于平息下来,一批批新任地方官员也开始走马上任了。在这些踌躇满志的官员眼中,四川不知是怎样的丰肥沃土。然而当他们骑马、坐轿赶到新的官邸以后,才发现传说中的天府之国竟然是这般的荒凉残破、千疮百孔。

康熙七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忧心忡忡地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表露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他说:“我被皇上荣幸地任命为四川的最高地方官员,来到这片饱受战火摧残的地方一展宏图。但现在当我站在满目疮痍的昔日天府,增赋无策,税款难征,使我感到局促不安、寝食俱废。我等下官受皇上差遣,惟有精忠报国效忠朝廷。经过几日思索,我觉得要重振四川天府之美名,惟有招徕移民开垦土地,重建家园,除此似无别的良方上策。”【《明清史料•户部题本》】。

康熙皇帝坐在紫禁城的龙椅上也正为全国的税收和重建问题焦头烂额。他接二连三地接到四川地方官的奏折,召集相关部门听取有关汇报,正式颁布了一份名为《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的诏书,下令从湖南、湖北、江西、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 移民入川的形式是奉旨入川。如四川南川县的移民都是来自湖广省,尤其以麻城孝感乡鹅掌大丘人(明初麻城设四个乡,明成化年间并孝感乡入仙居乡内)为多。当时朝廷颁发“楚民实川之诏”时,基层的实施部门采取武的办法强行捆押方式,把一个个村子围住强行入川,所以移民的原籍不仅大地名相同,连小地名也相同。

在中国移民历史上,清代前期的“湖广填四川”是历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据《光绪广安州新志》提供的数据,湖南、湖北迁入的人数合计约占总迁入数的60%。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积极的推动作用。

有感于“一眼井”的遐想 -- 这篇文章,不论关心家史的人,或对家史不太有兴趣的人,看过之后都觉得“很有趣”。
这是一篇,基于现实真实存在的,栖霞庙后乡具体地点,为对象的历史传说:元朝丘处机(栖霞人,生于1148年-卒于1227年,道教全真派创始人,成吉思汗称其为国师)修庙那地方,是《万马刘》刘百万的庄园。又穿插着神话故事:刘家有上万匹马,其中不乏好马,而马头尤为出众“高大威猛,本领高强,夜行千里,特别一头长长的马鬃,奔跑起来,飘逸潇洒,好不威风,深得主人喜爱”。这宝马拼死和为害百姓的千年鳖精鏖战。最后,因主人剪掉马鬃,而使宝马失去武器,被鳖精吃掉。这预示刘家开始衰落。
对刘家富有的程度,不仅马,上万匹,许多家具农具都是金的。遭人害气,称附近的山为“灭刘山”。失掉宝马后,屡遭兵匪,又要被抄家。紧急逃难而把金器投入井中填上土-这便引出“万马刘家井,抵个山东省”的故事。而在解放后,大跃进时期,县.社.区还真组织过十几名年青人,在庙周围挖找这眼井,费时月余好无结果。到底有没有这眼井,谁也说不清。
这样,就使这一传说更增加了几层神秘。这故事,既是历史的传说,又有现实人去寻找,就使得人们引起无限的遐想。虽然,这其中有神话故事(如宝马说),还有对刘家富有程度的形容渲染(宝井说)我们都可以剔除掉。那么,在栖霞庙后乡,在很久以前,有一刘姓人家刘百万,很富有。似这传说并非空穴来风。很有可能确因其家马多被送绰号为:万马刘,后来因屡遭兵匪等变故,离开了该处不知去向。
这庙后乡的万马刘,在时间上要比蛇窝泊镇杨刘村的万马刘还早许多。根据是:
第一,就现在已知的时间是:万马安泰刘谱书记载,从登州府栖霞县迁到安丘县的时间,大约是元末明朝初1368年;杨刘村刘员外鼎盛时期是明万历年间1573年;
第二,蓬莱潮水镇衙前村的万马刘家打响场的传说,是明朝天顺年间1460年前后的事。
第三,而丘处机修庙,即庙后村北的道观《重阳宫》(据说,其原址就是万马刘的一处庄园)。其修庙的时间,应在元朝成吉思汗统治时期。大约在1224年丘处机应诏进北京,主持长春宫(明朝后称白云观)前后的事。这样,庙后村的万马刘,要比杨刘村的万马刘鼎盛时早三百多年;比安泰刘迁往安丘县早一百四十多年。(这是从丘处机大约建庙时间1224年算起,而在建庙之前,那里空闲多久?多少代?就不得而知了)总之,传说中的庙后村万马刘,要比安泰刘氏、蛇窝泊镇杨刘村万马刘的出现,在时间上早许多年!
至于庙后村的万马刘,和杨刘村的万马刘,和安泰里万马刘是否有联系?正如安泰本家在转该文时所立标题:《此万马刘彼万马刘》?这正是我们应该关注和探讨的命题!

跟帖时间 2011-10-13 09:26:4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威海刘迪

万马刘家一眼井 抵得山东一个省 -- “万马刘”的一眼井,顶得山东一个省 (原创者:【牙山人家】版主)

栖霞庙后村北,过去有一道观,名曰“重阳宫”,相传是丘处机为纪念其师王重阳而修的。而在建重阳宫之前,这里是当地的一个大财主“刘百万”的一个庄子,庄子里有一眼井,相传就是这眼井里的宝贝顶得山东一个省的势力。要知此话,得从头来说。
话说,刘百万的确是个大财主,相传,家里光马就是一万头,所以人送绰号曰“万马刘”。这“万马刘”有多富有,人们传得很多,有的说人家“万马刘”家做饭的锅是金做的,吃饭的碗是金做的,就连大小便的马桶也是金做的。还有传得更离谱,说人家“万马刘”家种庄稼用的农具也是黄金做的。不论怎么样,这“万马刘”在方圆百里是大名鼎鼎,而且在皇帝那里都挂了名。
人穷了有人欺,可人富了也是有人害气的。话说,这“万马刘”这么多的财富,让附近几个村的人觉得这天下太不公平,于是便想方设法来对付这“万马刘”。在刘百万的庄子的对面,隔一条河便是后罗坡村,村北有一圆鼓隆冬的小山包,看上去一点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可是因为他与“万马刘”的庄子相对而卧,所以村里人便给他改了名字,叫“灭刘山”,想以此来让刘家败落。先不说这招灵不灵,只这山名也就这样传了下来,后来传着传着便成了“弥娄菜山”, “弥娄菜”是当地的一种野菜,让人不知道这山上还出弥娄菜呢。
你别说,不久在刘家还真出了一件不太吉利的事。相传,“万马刘”家里的马中有一马头,这马头长得真是没得说了,不但高大威猛,油光锃亮,而且本领高强,夜行千里,特别是那一头长长的马鬃,奔跑起来,飘逸潇洒,好不威风,深得主人喜爱。
可是,有一段时间,这“万马刘”就发现他的头马一直眼泪汪汪的,看起来十分疲惫的样子。“万马刘”十分纳闷,却又找不出原因,于是他便在夜里躲在暗处观察。上半夜这头马与其它马没有什么两样,可到了后半夜,这马便不安起来,先是蹄子乱踢,神色恍惚,接着一声长鸣,挣脱缰绳,朝着庙后东山便奔去。
“万马刘”急忙骑上一匹马,跟了上去。一会儿的功夫,这头马便到了东山临河的悬崖上。这是当地最险峻的一个地方,山的半腰有一洞,洞又低又矮,不足一人高,当地人叫“牙虎洞”,洞下数十丈有一深潭,深不见底,相传里面有一千年之龄的老鳖精,在当地吃人,吃牲畜,无恶不作。
这头马驻了脚,仰天长鸣,这一鸣不要紧,把崖底的一潭水给震出了数丈高的浪花。浪花中,一只身体硕大的老鳖精腾空而起,张牙舞爪,向着这头马奔来。头马一个鱼跃,从崖顶飞到了半空,向着那老鳖精而去。于是两个在空中你来我往,斗了数十个回合,直到天亮仍不见胜负。
他们的战争,让在一边观战的“万马刘”急得红了眼,恨不得自己能上去帮头马一把。特别是他看到那头马的马鬃一直飘忽在眼的左右,不时地挡住了头马的眼。“万马刘”就想,这头马不赢的原因就是这马鬃遮了眼,要是把这马鬃给剪一剪,肯定会赢。于是,回家以后,这“万马刘”便找来了剪刀,三下五除二把马鬃给剪得一干二净。他想,这下可好了,一定能打赢这老鳖精。
可是,当第二天夜里,这匹头马离开刘家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头马葬身鳖精之口。其不知,这马鬃正是头马战胜鳖精的法宝,这长长的马鬃,像无数条的鞭子,扫得老鳖精睁不开眼,即使这老鳖精再有本事也派不上用场。
马头的死让“万马刘”悲痛无比,他知道是自己的一片好心害了自己心爱的头马。同时“万马刘”也知道头马的损失对他来说不是一个好的征兆。果然如“万马刘”所想,从此以后,刘家就没太平过,不是招兵就是招匪。终于有一天,“万马刘”得罪了一个大官,要去抄他的家。“万马刘”听到了一点风声,知道不好,就把自己家里的金盆金碗金镐头一古脑地扔进了院中的井里,培上泥土,带着家眷,仓惶而逃,至此再没音信。
等官兵们到了,找不到“万马刘”,听百姓说刘家把财宝都扔进了井里,便令人掘地三尺,来找这眼井。可是,把个刘氏庄园翻了个遍也没见那眼井。
于是,民间数百年来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万马刘”的一眼井,顶得山东一个省。

附记:关于“万马刘”的这眼井,笔者日前在采访庙后镇后罗坡村81岁的林庆培老人时,他向我们讲述了一段真实的故事:
很早的时候,我村里有一个全县有名的文化人,名叫林风梧,是县里国民党的一个委员,一生读了许多书,家里收藏的书不计其数。在我十多岁的时候,林凤梧的一个女儿,认了我母亲个干妈,因此两家便显得十分亲近。我便经常到他家里去玩,有时便鼓喜欢翻弄他的书。有一天,我看了一本书,好像是他抄录的,其中有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深:古训,重阳宫刘百万的一眼井,顶得山东一个省,位置就在重阳宫大殿东面,同时还记载了“灭刘山”的事。但是,后来林凤梧在复查时被政府枪毙,我也在这个时候离开了家乡去参军,他家的书后来也便不知了去向,关于这个传说一直也传着。
大约是大跃进的时候,县里,公社,还有我们区里都围绕着“万马刘”的这眼井作起了文章,纷纷派人找这眼井。1959年,区里派我和前罗坡的林志先带领我们附近村的十多个年轻人去找这眼井,林志先是正队长,我是副队长,我们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排着把重阳宫挖个遍也没见井的模样。特别是传说中的大殿周围是我们挖掘的重点,一直挖到蹲腚深,什么东西也没有。后来,我病了,离开了找井队,具体工作情况我不太清楚,可是井是没找到。
到底有没有这眼井,谁也说不清楚。

跟帖时间 2011-10-13 07:37:4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威海刘迪

浙南闽东林氏分布与行第对照表 -- 浙南闽东林氏分布与行第对照表 [ 本帖最后由 lintianyan 于 2010-10-13 19:12 编辑 ]

跟帖时间 2010-10-13 15:58:4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intianyan

信息来源 -- 为了说明本贴消息来源的真实与可靠,现把网友原留言贴在这里,以飨读者。

hide882010-06-03 13:29:54

[ 本帖最后由 sdwhliuwentian1930 于 2010-6-19 20:18 编辑 ]

跟帖时间 2010-06-19 15:41:5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威海刘迪

是刘老爷子的最后一匹马 -- 只能说是栖霞县 观里镇 大刘家的万马刘家最后一匹马。
一,栖霞县蛇窝泊镇的万马刘家破产,是四百年前的事,这里说的观里镇仅是一百年前的事。
二,在东北的万马刘家后裔,土改前有马的人家很多,即使佃农也有马十数匹不等。
三,就在土改后,合作化前,我家还有马。文中所说的最后一匹马,是观里镇大刘家,刘老爷子的最后一匹马。老爷子也成为了那村的万马刘家最后一个人! [ 本帖最后由 sdwhliuwentian1930 于 2011-2-17 20:54 编辑 ]

跟帖时间 2010-06-14 22:26:4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威海刘迪

栖霞市观里镇大刘家 万马刘家的最后一匹马 -- [ 在山东 栖霞市观里镇有一村名叫:大刘家。此名已有数百年历史了,至今那里已经没有了刘姓人家,但村名仍叫:大刘家。查此村名的来历,是在几百年前,这里仍居住着,万马刘家的人。

据说,数百年前,有万马刘家的人,来此开荒占籍,渐成村落。随着村落规模扩大,因居著者是大户万马刘家人,为此人称:大刘家。久之便成为村名。

一 关于万马刘家

1,胶东古老的家族。土地很多,田连阡陌,羊马成群。当时是输捐纳税大户被官府称谓:万马刘家。随后广传乡里,被后人传承至今。为了粮食干净,场院铺木地板,打场时马拉石磙,响声很大,又叫:“响场刘家”。因此,有“万马刘家打响场”的说法。

2,随着代代传承,家族人口不断增加,分支日众,支繁叶茂,各代都有大量人口外迁各地,至今应有数万人口。

3,兵匪侵扰,阴人挤占,奸人骗夺,几经兴衰起落。

二 分支播迁各地

元末明初,迁至安丘安泰里一支。从第四代起,走读书取仕之路,成为书香门第,官宦之家。明清两朝。共出现了八位进士,一位阁老(刘正宗清顺治朝尚书),一位总兵官(刘正学 郑成功的总兵),一位理学家(刘源禄 清史有载)。一位抗英英雄(刘耀庄金厦道员,贯策林则徐禁烟,支持邓廷祯守厦门,均甚积极坚定,作出了贡献。结局和林.邓主战派一样受到排挤迫害)安丘的万马刘氏,可谓人才辈出。

明朝万历后期,从蛇窝泊镇迁往东北丹东逃难的哥俩。后在凤城火绒沟落籍,繁衍发展,枝繁叶茂,后裔也遍布辽.吉.黑三省,涌现不少精英人士。

分布在栖霞县内蛇窝泊,北庄子,南砦,大帽顶,卧龙沟,马耳山,老官道的后裔,主要以农耕为业,遵循“父子协力山成玉,兄弟合心土变金”的古训,辛劳节俭,尊老爱幼,淳厚质朴,勤奋聪慧,公义善举的美德。繁衍后裔,支繁叶茂,人口众多,在各行业里均涌现了不少栋梁之才。

三 观里镇 大刘家

迁至栖霞观里镇的一支,数百年前,来到镇北面十数里处,开荒占籍,渐成村落。因是万马刘家人,被称为:大刘家。久之成为村名。随着历史的演进,大刘家村的万马刘家人,又几经兴衰起落,历经战乱,春旱秋涝,风虫等自然灾害,盗贼蜂起,民不聊生。各代都有人陆续外迁各地求生。在这期间,也有侯.牟.李.王.郭.徐等姓先后迁入大刘家。到清末民初时,刘姓只剩下一户。

这户刘姓只有老俩口,没有后人,饲养着一匹沙砾马。不久老夫人过世了,只剩下老爷子孤独一人,与沙砾马相依为命。耕田用马拉犁,运输用马拉车,出行骑马代步,加工粮食用马推碾子拉磨。总之,时时处处离不开马。老人对马倍加珍惜呵护。可是好景不长,沙砾马早被盗贼盯上,因老人高度警惕,贼人尚未得手。

后来,老人为了看住沙砾马不被盗贼偷去,每天晚上都把马牵进屋内,关紧房门。这样仍感到不安全,在把马牵进屋里之后,便把门扇横在两个锅台上面,老人睡在门板上,使贼人无法把马牵出。

再后来,老人岁数太大了,太疲劳了,睡的太死了。盗贼把门板顺过来,老人也没醒,随之把马盗走。当老人醒来时,发现沙砾马已被盗走,生气至极,随之气绝身亡。

至此,大刘家村再无刘姓。但是,村名延续下来。一百多年来,历史沧桑巨变。行政建制屡次变更,仅解放后就经历了建政划区,合作化,公社化,建乡镇等多次变革。但是,大刘家的村名延续至今。

跟帖时间 2010-06-14 22:23:3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威海刘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