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2-25 10:07:25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1249 跟帖次数 7

第一个渊源:出自姬姓,为西周初期周武王堂弟姬渠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

上古周朝时,周武王姬发将父王(周文王)异母弟姬耀封为岑子,将其堂弟姬渠封于岑地(今陕西韩城),建立了岑国,其后代以国名为姓,已经有了三千余年的悠久历史。

关于岑氏源流,见诸于秦国宰相吕不韦所著的《吕氏春秋》,书中记载:“周文王封其异母弟耀之子渠为岑子,其地也,今梁国岑亭是也。”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也记载:“周武王封文王异母弟耀之子渠为岑子…”这两段考据文字,内容上可以说是完全一致的,唯一的不同,是前者认为岑子是周文王所封,而后者认为是周武王所封。

到了汉朝时期,岑氏族人相对集中于南阳盆地地区。南阳在春秋时期属于楚国,秦朝时属穰县,西汉初期置县。该地既是岑氏宗亲的祖居地,又是汉室中兴的策源地和三国蜀汉政权的发祥地,影响久远。王莽篡汉之后,刘秀在兵于新野,在以岑彭为代表的一批文武英贤辅佐下,建立了东汉政权。

岑彭持军有方,英勇善战,后来被册封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汉朝以后的华夏岑氏族人,大多尊奉“舞阴侯征南大将军”岑彭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出自百越族,出自秦、汉之际古百越民族娌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岑,望出南阳,又,两越娌人多岑氏”。

娌人,即古书中多予记载的俚族人,主要分布在今茂名地区。

秦、汉之际,粤西、两阳各县的古代居民,被称作“俚族人”,从汉朝到唐末,俚族人居住在该地长达千余年。他们在开垦粤西大地,维护国家统一,创造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等方面,都作出过重大的贡献。时移代转,民族融合,俚族人久已不复存在,他们的史迹亦颇难稽考了。

俚族人,是古老百越民族的成员之一,聚居在长江以南,住在广东、广西的则称南越(南粤)。

对俚族人活动的记载,最早见于著名南朝宋国史学家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中的记载:“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九真徼外蛮里张游,率种人慕化内附,封为归汉里君”。唐朝章怀太子李贤为这条记载作注说:“里,蛮之别号,今呼为俚族人”。

到了隋、唐时期,俚族人活动更加活跃,史籍对他们的记载已比较多了,而且指明了俚族人居住的地域范围。吴国的万震在《南州异物志》里说:俚族人住在“广州之南,苍梧(广西梧州)、郁林(广西贵县)、合浦(广西合浦)、宁浦(广西横县)、高凉(广东阳江)五郡中央,地方数千里。”

南北朝、隋、唐时期,俚族人曾经出现过一些杰人,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中,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之中的佼佼者,就是威震岭南的冼夫人和她的孙子冯盎。

唱歌跳舞,是俚族人极为普遍的艺术活动。每逢迎神,祭祀、收成以及传统节日,他们就聚集在庙宇前或空旷地,擂击铜鼓,吹奏乐器,载歌载舞。《广东通志》卷九十三记载,窦州(信宜县唐代为窦州)地方,每年秋天,各村垌头人共同议定,稻谷收成后的第一个“戌”日为歌舞庆祝之期。届时,男男女女,盛装椎髻,光着脚板,聚于打谷场上,且歌且舞,夜以继日,尽欢而散。俚族人跳舞,舞蹈者一般是经过化装的,椎髻上插羽翎,手执斧头和葫芦笙,双臂舒张,昂首阔步,有比较规范而又夸张的舞蹈动作。

俚族人在艺术上的重大贡献,还在于制造出大量精美的粤式铜鼓。《隋书·地理志》记载俚族人铸铜为大鼓,“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俚族人铸造的铜鼓,高大稳重,鼓面有太阳纹,边沿有4—6只青蛙,蛙身饰以花纹,显得奇特。铜鼓全,身遍布图案,而以雷云纹为主,既美观,又神秘。这种高大的铜鼓,在两广交界的云开山脉周围已经发现几百只,这里正是古代俚族人聚居的地区。在粤西和两阳,解放以来也出土了这种铜鼓三十多只,最大的一只,面宽三尺六寸,重350斤,堪称目前所见“粤西铜鼓之王”。

在古代,俚族人以部落为单位,居住在村、垌里面。为避免山岭瘴气和防止潮湿,在山坡南面或垌中高墩处,建筑竹木楼阁式的房子,称为杆栏。俚族人的首领称为“渠帅”或“都老”,设有君长,各部落有较大的自主权,未经盟约,互不统属。

断发、椎髻、跣足和鸡卜,是俚族人社会的主要风尚习俗。断发,是把头发剪断,这是与古代中原汉人在礼俗方面的一个显著差别。汉人重视头发,不敢剪毁,任其生长,然后束发戴冠,因此看见俚族人断发,深感不解,往往当作奇闻。椎髻,是在断发之后梳起的一种发工,即短发在头顶结成椎形。跣足,即是赤足,不穿鞋袜。鸡卜,是俚族人一种杀鸡占卜以问吉凶的迷信风俗。举凡战争、狩猎、生产、婚嫁、疾病、建筑等等,莫不搞鸡卜以决吉凶,以定行业。俚族人的这种鸡卜风俗,在粤西沿习很久,直到宋朝还有。宋朝国史院编修官秦少游被贬雷州时,曾写过“呻吟殊未央,更把鸡骨灼”的诗句来描述当地习俗。

俚族人在习俗上呼其首领为“倒老”,又作“都老”。史书记载:俚族人“质直尚信”,“刻木以为符契,言誓则至死不改”,保持着原始质朴的性格。

公元六世纪的俚族人“巢居崖处,尽力农事”,善于铸造铜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仅在高州一带(今广东高州)就发现铸造精美、花纹繁缛的粤式铜鼓四十多面,这说明当时贫富之间差距已经很大,后来甚至金钱关系笼罩一切,甚至达到“父子别业,父贫,乃有质身于子”的状况出现。

唐朝后期,“俚族人”这一族称已逐渐少见,进入五代十国而至宋王朝,对俚族人的活动的记载就基本没有了。

俚族人逐渐消失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数次民族大融合。在与汉族人和其他各民族长期杂处的环境中,俚族人逐渐受了中原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和文化,加之不少俚族人同汉人通婚,久而久之,便与汉人无甚差别。大量汉化了的俚族人,被列入国家户籍,从而失去了俚族人的身份。另一个原因是被封建王朝驱逐离开原地。在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雷州俚族人首领孟喜等人造反,梁朝派都知司马陈襄来镇压,孟喜等人“率众远飏”。此后,雷州半岛上基本无俚族人了。

在封建王朝的高压政策下,粤西一带俚族人纷纷“远飏”,一部分到了海南岛,同原住在那里的俚族人汇合。在民间,“俚”和“黎”同音,发展成为今天的黎族人。另有一部分俚族人逃往广西,同住在那里的俚族人汇合,发展成为今天壮族的一支。

另外,在今南方地区,有很多岑氏少数民族,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苍梧县的西南有一县名为岑溪,贵州省也有一个叫做岑巩的地方,可能就是跟当地的众多岑氏有关。



第三个渊源:出自壮族,出自宋朝时期古僮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古僮族,就是壮族,是第二个渊源中古俚族人的一个分支。

传说,壮族先民原来有名无姓,于是各部落首领在一个叫江岩(今浙江富阳清泉山)的地方集会,商定各部落的姓氏。因主持人部落势力最强大,被推为总首领,以“黄”(大王、皇帝)为姓,养黄牛为主的部落首领就以“莫”(黄牛)为姓;会猎鸟的部落首领就以“陆”(大鸟)为姓,牵着狗来的那个部落首领就以“麻”(神犬)为姓。就此,会议圆满结束,大家都因有了姓氏而欢呼雀跃。

但在江岩之地为大家杀牛做饭的那个部落首领,见到大家都有了姓氏,而自己却未得到,因此大发其怒,不高兴地以刀拍击砧板来表示愤愤不平。会议主持人见状后灵机一动,就以“岑”(砧板)给他为姓。最终,大家皆大欢喜。

从此,壮族的岑氏就诞生了,其族人也都以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从宋朝时期起,其氏族首领皆为岑氏,在其族谱中,始祖就是号称大将军狄青属下的将领、浙江余姚人岑仲淑,其后世代为江右田州土知府(大土司)。

关于《右江岑氏族谱》中记载的土司级人物,在地方志《广西方志》也有收录,但其“始迁祖岑仲淑”出现于方志中的时间却明显要晚许多许多年。在明朝的官方文挡《土司底簿》中,仅记载了元、明世系,并未涉到宋朝时期的岑仲淑。其中最早记载广西右江岑氏土司的方志,是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修篡的《广西通志》,该志中所记载的“土官沿革·田州”条目下称:“土官岑姓,自汉征南将军、武阴侯岑彭之后,元以来有岑翔、岑瑛、岑雄、岑世兴、岑也先、岑伯颜者相继为田州及来安二路总管。”在这条记载中,“元以来”之前的“宋”,或者是明显漏书了,或其来源考证不清。

在《广西通志·土司人物》条目下记载:“宋,岑翔,先世浙江余姚人,曾祖仲淑从狄青征侬智高留知永宁军,遂家焉。”从这条记载来看,在明嘉靖九年以前,《右江岑氏族谱》中记载的“系出汉大将军岑彭之后”,只能是自谓、无考,因此不能确定。而在明嘉靖九年以后,其“始迁祖岑仲淑乃浙江余姚人”则变成了定论。

清康熙、雍正年间编篡的《古今图书集成·方舆彙编职方典·泗城府部·艺文一》中,收录了一篇署名为“明·王阳明撰”的《泗城土府世系考》,其中比较详细地考订了岑仲淑立功、留邕及其世系等情况。

王阳明本人是浙江余姚人,他是明朝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王阳明是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考取的进士,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后改任兵部主事。

王阳明曾在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农历5月,受明世宗朱厚熜之命领兵镇压云南思恩、田州、八寨、仙台、花相等地瑶族、僮族联合发动的叛乱,并于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秋季平定了叛乱,维护了祖国西北边陲的稳定。

但是,署名“明·王阳明撰”的《泗城土府世系考》并未被收入《王阳明全集》,且文有疑义,因此后来皆被一些史学家视为“托名伪造”之作。

实际上,在明嘉靖初年(公元1522年),田州府土官岑猛受诬“叛逆”被杀,其部民都不服,遂聚众数万与前来征剿的官军对峙,地方军队屡战不胜,于是由大明朝廷改派王阳明总督兩广军务,处置田州之乱。

王阳明在了解到叛乱的真正起因之后,决意以“抚”平乱。为使招抚成功,他採取了一系列常人难以理解、风险极大的措施:例如他刚到南宁,就下令尽撤调集防守之兵,之后上疏为岑猛辩冤,并允许数万乱民到南宁城外札营受抚,甚至还接受了举行受抚仪式时改由“乱民”担任警戒的条件。乱平之后,王阳明又努力为田州岑氏保留了一块世袭领地等等。

王阳明在当时既要安抚田州岑氏,更要借重泗城州岑氏势力来穩定右江局势,就应岑九仙们之请,授意门人为其编撰出了一部“世系考”。其实,王阳明的祖母就是出于浙江余姚岑氏,他也为浙江余姚岑氏宗祠撰过楹联,见过余姚岑氏宗谱,因此撰写《泗城土府世系考》时顺手拈来,毫不费力,于是右江岑氏“始迁祖岑仲淑原籍浙江余姚”就出现了。

在王阳明逝世后,被政敌削夺了生前所有的荣耀,尤其是他“抚平田州”的种种举措,朝廷上原来就有争议,此后落水打之,因此世上便一片斥其为“伪托”之声。

显然,壮族岑氏“始迁祖岑仲淑原籍浙江余姚”是时代性的政治产物,作为壮族岑氏真正的姓氏之渊源,还有待严谨的史学家、考古学家、姓氏学家们进一步予以考证和查实,本书不予定论。



岑氏始祖:岑子(姬渠)、岑彭、岑尧俊。

岑氏的历史名人 -- 岑 彭:(公元?~35年),字君然;南阳棘阳人(今河南南阳)。著名东汉将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王莽执政末年,岑彭曾试署棘阳县长。刘縯、刘秀兄弟起兵,攻克棘阳,岑彭带家属投奔前队大夫甄阜。甄阜怪他不能固守城邑,拘禁了他的母亲和妻子,让他立功,以便将功赎罪。岑彭只好率领宾客努力作战。后来,甄阜死,岑彭也受了伤,逃到宛城,与前队贰严说共同守城。

汉兵攻城一连几个月,城中粮尽,人民相食。岑彭跟贰严说献城投降。诸将因岑彭固守,提出将其杀之。大司徒刘縯说:“彭,郡之大吏,执心坚守,是其节也。今举大事,当表义士,不如封之,以劝其后”。更始帝遂封岑彭为归德侯,并让他隶属于刘縯。

刘縯被更始帝杀害后,岑彭作了大司马朱鲔的校尉,跟随他进击王莽的杨州牧李圣。杀李圣,平定淮阳城后,朱鲔推荐岑彭为淮阳都尉。更始帝让立威王张卬、将军徭伟二人镇守淮阳。徭伟反叛,赶走张卬,岑彭率兵进击徭伟,大破其军,升任颍川太守。此时,舂陵人刘茂起兵,攻占颍川。岑彭不能到宫上任,只好带领麾下数百人依附河内太守韩歆。

正值刘秀巡行河内,韩歆要守城抵拒,岑彭劝阻,韩歆不听。不久刘秀到怀,韩歆见形势危迫,不得已投降。刘秀得知他曾想抗拒,大怒,把他放在鼓旁准备斩杀。刘秀又召见岑彭,岑彭分析当前形势,说:“今赤眉入关,更始危殆,权臣放纵,矫称诏制,道路阻塞,四方蜂起,髃雄竞逐,百姓无所归命。窃闻大王平河北,开王业,此诚皇天佑汉,士人之福也。彭幸蒙司徒公所见全济,未有报德,旋被祸难,永恨于心。今复遭遇,愿出身自效”。刘秀大喜,跟他深相结纳。岑彭借机进言,说韩歆是南阳地区的正直君子,可以收为己用。为此刘秀便赦免了韩歆,让他当了邓禹的军师。

更始帝的大将军吕植屯驻淇园,在岑彭劝说下,吕植投降了刘秀。于是刘秀任命岑彭为刺奸大将军,派他督察各营,随军平定河北。

刘秀即位后,任命岑彭为廷尉,仍拜归德侯,行大将军事。与大司马吴汉、大司空王梁、建义大将军朱祐、右将军万修、执金吾贾复、骁骑将军刘植、扬化将军坚镡、积射将军侯进、偏将军冯异、祭遵、王霸等围攻洛阳,朱鲔坚守,攻城数月不下。光武帝知道岑彭曾任朱鲔的校尉,便让他前去劝说。于是朱鲔在城上,岑彭在城下,两人相互问侯、谈笑,像平常一样。岑彭乘机劝说:“彭往者得执鞭侍从,蒙荐举拔擢,常思有以报恩。今赤眉已得长安,更始为三王所反,皇帝受命,平定燕、赵,尽有幽、冀之地,百姓归心,贤俊云集,亲率大兵,来攻洛阳。天下之事,逝其去矣。公虽婴城固守,将何待乎?”朱鲔道:“大司徒(刘縯)被害时,鲔与其谋,又谏更始无遣萧王(刘秀)北伐,诚自知罪深”。

岑彭回,对汉光武帝直言经过,刘秀说:“夫建大事者,不忌小怨。鲔今若降,官爵可保,况诛罚乎?河水在此,吾不食言”。岑彭又见朱鲔。朱鲔从城上垂下绳索,说:“真必信,可乘此上”。岑彭毫不犹豫,拉过绳索就向上攀。朱鲔见他诚信,就先口头应允投降。五天后,朱鲔带轻骑兵去见岑彭,对部将说:“坚守待我。我若不还,诸君径将大兵上轘辕,归郾王”。接着把自己反绑起来,和岑彭一起到了河阳,去见刘秀。刘秀亲解其束缚,好言抚慰,并让岑彭把他连夜送回洛阳。第二天,朱鲔率全城出降。刘秀任命他为平狄将军,封扶沟侯。朱鲔后为少府,传封累代。

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朝廷派岑彭进军荆州,攻下犨、叶等十余城。当时,南方局势混乱。南郡人秦丰占据黎丘,自称楚黎王,拥有十二个县;董欣在堵乡起事;许邯在杏起事;另外,更始手下的将领也各拥所部占据南阳诸城。光武帝派吴汉前往征伐,但吴汉不戢士逝世,恣其为暴,所过多有侵扰掠夺。正值破虏将军邓奉回新野探亲,见吴汉在其故乡的所为大怒,起兵反汉,击败吴汉的部队,缴其辎重,与各路反汉力量联合起来,屯兵于淯阳。同年秋岑彭破杏,降许邯,升任征南大将军。汉光武帝命他跟朱祐、贾复、耿弇、王常、郭守、刘宏、刘嘉、耿植等将领一起讨伐邓奉。岑彭命部队先攻堵乡,董欣势急,邓奉率万余人赴救。董、邓二人部下,均为南阳精锐之士,岑彭进攻,连月不克。

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夏刘秀领兵亲征,部队行至叶地,董欣部将率领几千人拦路截杀,刘秀受阻。岑彭往击,大破敌军。刘秀到达堵阳,邓奉连夜逃往淯阳,董欣投降。岑彭又与耿弇、贾复、傅俊、臧宫等追击邓奉,直到小长安(今河南南阳南部)。刘秀亲临战阵,士气鼓舞,邓奉兵败无路,请降。刘秀念邓奉是旧日功臣,而且祸端实由吴汉引起,想赦免邓奉。岑彭和耿弇劝谏说:“邓奉背恩反逆,暴师经年,致贾复伤痍,朱佑见获。陛下既至,不知悔善,而亲在行陈,兵败乃降。若不诛奉,无以惩恶”。于是刘秀斩邓奉。

刘秀引兵回师,而派岑彭率领傅俊、臧宫、刘宏等三万多人南击秦丰,攻克黄邮。秦丰和他的大将蔡宏在邓坚守,汉军数月不得进。刘秀责备岑彭,岑彭害怕,于是连夜集合兵马,传令:“明日西击山都(今湖北襄阳)”。然后纵其俘虏回营告知秦丰。秦丰信以为真,调动主力,开赴山都,准备伏击岑彭。岑彭偷渡过沔水(今汉水),在阿头山(今湖北襄阳)大破秦丰部将张扬。然后从川谷间伐木取道,直奔秦丰的大本营黎丘,击败留守部队。秦丰大惊,急忙回师救护。岑彭与诸将依山扎营。秦丰和蔡宏趁夜来袭,岑彭早有准备,出兵迎击,秦丰败走,蔡宏被杀,岑彭因功被封为舞阴侯。秦丰相赵京在宜城献城投降,汉朝任其为成汉将军,与岑彭一起在黎丘包围秦丰。

当时田戌在夷陵,拥众割据,闻秦丰被围,害怕汉兵来伐,想要投降。他的妻兄辛臣劝他说:“今四方豪杰各据郡国,洛阳地如掌耳,不如按甲以观其变。”田戌说:“以秦王之强,犹为征南所围,岂况吾邪?降计决矣”。汉建武四年(公元28年)春田戌留辛臣驻守夷陵,自己则将兵到黎丘,准备归降岑彭。不料辛臣却盗走田戌的珍宝,抄近路抢先去依附了岑彭,并且写信招田戌来归降。田戌怀疑辛臣出卖自己,不敢投降,与秦丰合兵拒汉。岑彭出兵攻打田戌数月,田戌大败,逃回夷陵。刘秀亲自到黎丘犒赏军士,封赏岑彭部下有功者一百余人。

岑彭进攻秦丰已经三年,斩杀敌兵九万多人。秦丰手下只剩了一千多残兵,而且,城中粮食将尽。刘秀见秦丰势力衰微,便命朱祐代替岑彭守黎丘,而命令岑彭和傅俊南进夷陵,攻打田戌。岑彭打败田戌,攻占夷陵,田戌率几十个骑兵逃往蜀地。岑彭追到秭归,俘虏田戌妻儿老小和几万士兵。岑彭将伐蜀汉。但夹川谷少,水险难以漕运。于是,他命威虏将军冯骏驻军江州,都尉田鸿驻军夷陵,领军李玄驻军夷道,自己则率兵还驻津乡,据守荆州冲要之地。他派人喻告尚未归附的地方,声明,倘能主动投降,可以奏封其君长。

岑彭原与交趾州牧邓让是好朋友。于是,他一面写信给邓让,陈说刘秀的威德,劝其归降,一面派偏将军屈充移檄江南,颁行诏命。不久,邓让和江夏太守侯登、武陵太守王堂、长沙相韩福、桂阳太守张隆,零陵太守田翕、苍梧太守杜穆、交趾太守锡光等相继派遣使者,贡献方物礼品。岑彭奏明皇帝,将其均都封为列侯。诸将于是或遣其子,或派其兵助岑彭征伐。



岑 晊:(生卒年待考),字公孝;东汉棘阳人。著名汉朝官吏。

才高而有大志,五经六艺,无不洞贯,被南阳太守成瑨聘为功曹。

他不畏权势,不避豪强,当时人们说“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闲坐无事)。”意思是成瑨把公务都交给了岑晊办了,岑晊似乎成了南阳的太守。



岑之敬:(公元519~579年),字思礼。著名南朝陈国文学家。

幼时聪明好学,十六岁时对策擢为高第。梁武帝亲召面试,亲自论难,他剖释纵横、对答如流,左右莫不嗟叹佩服,乃授童子奉车郎。

十八岁授太学限内博士,后出任南沙(海防要地,在今上海市崇明县东南)令。

侯景作乱时,率领所部,赴援京师。后入陈,官至南台治书侍御史、征南府谘议参军。

他博涉文史,善于词笔,为人谦谨,奖掖后进,大有君子长者之风,有文集十卷,《南史》、《陈书》中有其传略。



岑德润:(生卒年待考),岑之敬之子。著名隋朝诗人。

南朝陈国末期,官至中军吴兴王记事参军,有文才,著有《鸡鸣篇》、《赋得临街危石》、《咏灰》、《咏鱼》等诗作。



岑善方:(公元?~561年待考),岑彭十世孙,字思义;南阳棘阳人(今河北新野)。著名隋、唐之际重臣。

为人清慎有器局,博通经史,善于辞令,工诗文,有文集七卷留世,后梁宣帝时曾任起居舍人、吏部尚书,累官散骑常侍,封长宁公。卒谥敬。



岑之象:(生卒年待考),岑善方之子;南阳棘阳人(今河北新野),著名隋、唐之际重臣。

隋朝末期曾任邯郸令,后被人诬告入狱,冤不能申。子文本到司隶为其申冤,辩对哀畅,命作《莲花赋》,一挥而就,其冤遂申。子文本,孙长倩皆为唐朝初期宰辅重臣。



岑文本:(公元595~645年),岑之象之子,字景仁;南阳棘阳人(今河北新野)。著名隋、唐之际文学家、唐朝重臣。

十四岁时,其父岑之象仕隋陷冤狱,他至司隶府申辩,辞情剀切,官员惊讶,令其作《莲花赋》,下笔即成,观者莫不赞叹。父冤因此得以昭雪,文本也由此扬名。入唐后,先任荆州别驾,继任秘书郎兼直中书省。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擢为中书舍人,诏诰及军国大事文书皆出其手。忙时拟稿,常令属吏六七人各执纸笔,分别口授,须臾即就,各成文章,唐太宗深为器重,迁为中书侍郎,专典机要。又与令狐德撰《(北)周书》。其中史论多出岑手。书成,封为江陵县子。

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洛河大水泛滥。时魏王泰盛修第宅,他上奏,劝崇节俭,侈不可长。唐太宗嘉许,赐帛三百段。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加银青光禄大夫,迁中书令,但仍以“汉南一布衣”自称。不营产业,俭朴节省。

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随唐太宗出征辽东,负责筹措军中辎重,积劳成疾。农历4月,在幽州病逝。赠侍中、广州都督,谥“宪”,陪葬昭陵。

诗多散佚,仅存诗四首、文二十篇。



岑 羲:(生卒年待考),字伯华;南阳棘阳人(今河南新野)。著名初唐重臣岑文本之孙。

进士出身。武则天执政时期为广武(今河南荥阳)令。有能名,后经凤阁侍郎韦嗣立推荐,任天官员外郎。

唐中宗执政期间,同中书门下三品(唐朝宰相名称)。

唐睿宗执政之初,进侍中。

长安年间(公元701~704年)封南阳郡公。神龙初(公元705年)为中书舍人。当时武三思独揽大权,侍中敬晖意欲上书请削武氏之中为王者,需选一人起草奏章,众人畏惧武三思,皆借辞推托不敢承担此事。他深表支持,操笔即成,言辞切直。因此惹犯武三思,将他转为秘书少监,再迁吏部侍郎。

他十分廉正,受时人赞美,后加任银青光禄大夫、右散骑常侍。



岑文昭:(生卒年待考),岑文本之弟;南阳棘阳人(今河北新野)。著名唐朝大臣。

曾任校书郎之职,但多交轻薄无知之人,唐太宗很不高兴,对岑文本说:“你的弟弟有不少过错,我要将出他为外官!”

岑文本哀奏道:“臣少孤,母所喜爱的人是我弟弟文昭,不欲离左右,今若将他出之为外官,我母心中必然忧虑,无弟文昭,是无老母也。”奏对时泪流满面,放声大哭。

唐太宗见此,召来岑文昭,当面教训一番,岑文昭回悟,一改旧态,谨慎作人,以后再没犯过大的过错。



岑长倩:(公元?~691年待考),南阳棘阳人(今河北新野),著名唐朝时期重臣。

唐朝永淳年间官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垂拱初年,为文昌右相,封邓国公。

后因反对武则天立她侄子武承嗣为太子,被贬为武威道行军大总管,率军征讨土蕃。后在途中又被召回,武则天以其图谋推翻武周、复兴李唐的罪名,连同五个儿子一起被处死。



岑景倩:(生卒年待考),南阳棘阳人(今河北新野),岑长倩之弟。著名唐朝时期重臣。

曾任麟台少监、卫州(今河南汲县)刺史、昭文馆学士等职。



岑 参:(公元715~770年),江陵人。著名唐朝诗人。

唐天宝年间进士。曾为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往来于北庭、轮台间。

唐肃宗执政时期历任右补阙、起居舍人、虢州长吏。唐大历初期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岑参长于七言歌行及七言绝句。因从军多年,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和雄奇壮丽的塞外风光有亲切感受,所作诗善描绘边塞奇景和战争场面,气势豪迈,语言变化多端,独具风格。诗风与高适相近,并称“高岑”,为盛唐边塞诗派杰出代表。著有《岑参集》,已佚。后人辑有《岑嘉州诗集》,现存诗三百六十首。



岑从毅:(生卒年待考),壮族;右江地区壮族首领。著名宋末元初土官。

南宋末年归顺宋朝,任融、宜、钦三州代理总管。

宋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元军大举南伐,岑偕宋沿边巡抚使、节制军马李维屏等,前往云南行中书省降元。旋出知来安州(治今田阳)。

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又偕李维屏等,将所属州县一百四十七溪峒,二十五万六千户归附。

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因年老多病,元世祖忽必烈下诏以其子斗荣袭位。岑氏成为右江地区势力强大的土官家族。



岑 猛:(公元1493~1522年),壮族,字济夫,岑从毅裔孙;广西田州人(今广西田阳)。著名明朝时期土官。

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岑猛袭父职为土知府。

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岑猛率部参加了镇压江西华林起义,功迁指挥同知。

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当地官府因岑猛在田州势力坐大,便以其屡侵邻部,不听征调为名,命都御史姚镆率兵进击。岑猛逃匿至归顺州(今广西靖西),最终,其父子相继被捕,之后被冤杀。

岑猛的妻子叫瓦氏夫人(公元1498~1557年),是著名的壮族首领,抗倭英雄。她是广西归顺州壮族人(今广西靖西),在明嘉靖中期,在岑猛父子相继被冤杀后,她便出面代理田州知州事。

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倭寇大举侵犯东南沿海时,瓦氏夫人应征率兵至嘉兴驻金山卫,隶属于俞大猷部下,与戚继光职位相当。

后来在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王江泾地区(今浙江嘉兴),瓦氏夫人联合湘西地区的民兵(土兵),在战斗中大败倭寇,举国赞赏。不久之后,瓦氏夫人病逝。



岑毓英:(公元1829~1889年),壮族,字彦卿,号匡国;广西西林那劳人(今广西百色)。著名清朝抗法将领。

岑毓英出生于广西,其家族本来是壮族劳寨的土司,后因清朝政府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后,该家族没落。

岑毓英早年从军,并累功担任重要官职。早年从军,并累功担任重要官职。

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发生了日寇攻击台湾的牡丹社事件后,清政府任命岑毓英为福建巡抚,辖管闽台地区,命其加强西南海防。岑毓英于任内不但整建两地军防,水治。在任云南巡抚时,岑毓英暗地里却指使部将李珍国在途中伏兵截杀英军翻译官马嘉理,把英军武装围堵于班西山下,制造了著名的“马嘉理事件”。

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日寇欲兵并琉球(台湾),岑毓英奉命督办台湾防务,他提出了著名“台防三策理论”,招安台湾百姓,并积极修建台湾防务。他独排众议,以当时能掌握的新技术兴筑大甲溪水利工程,堪称台湾近代化的先驱,并亲自监督台北府城建城事宜,让本窒碍难行的建城事宜得以继续。

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中法战争起,岑奉命节制关外滇、粤、楚各军,创造“地营法”,指挥了宣光战役和临洮战役,击破法军援兵,攻克了越南山西、河内等地,后还代表清廷完成了滇越边境的划界工作,是中法越南战场各军的最高统帅,代表清政府入越的最高官员。

在中法战争中,岑毓英开创了“地营战法”,后被他的学生、抗法名将蔡标整理并著述成《地营图说》一书,是研究地道战的重要兵书,这是军事史上的重要变革。

岑毓英为壮族历史中的首位总督、头品顶戴与兵部尚书。岑毓英为壮族历史中的首位总督、头品顶戴与兵部尚书,他为近代西南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发展作了重要贡献。

中法之役后,岑毓英曾高官厚禄,官至云贵总督,官至太子太傅,显赫不可一世,后于公元1889年去世,卒谥“襄勤”。其子岑春煊亦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岑毓宝:(生卒年待考),岑毓英之弟;广西西林那劳人(今广西百色)。

清朝咸丰、同治中期,岑毓宝跟从其兄岑毓英转战于云南地区,赐号“额图珲巴图鲁”;官任道员。

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岑毓宝率部屡败法军,累官福建盐法道;云南按察使,护理巡抚兼护理云贵总督。后来贪扰地方,被弹劾革职。



岑春煊:(公元1861~1933年),原名春泽,字云阶,岑毓英第三子;广西西林那劳人(今广西百色)。著名清末民初政治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之一。

岑春煊出身官宦世家,其父岑毓英曾任云贵总督。少年时放荡不羁,与瑞澄、劳子乔并称“京城三恶少”。

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捐官主事,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中举人,任候任郎中。其父岑毓英逝世后,荫赏太仆寺少卿,正四品。

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岑春煊对策称旨,被光绪皇帝亲自破格提升为正两品的广东布政使,但他历官不及三月,便与两广总督谭钟麟发生矛盾,改任甘肃按察使。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出逃,岑春煊首先率部勤王,因此获得慈禧太后的好感,因功授陕西巡抚,後调任山西巡抚,期间与李提摩太等人筹建山西大学堂。

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岑春煊调任广东,未及上任,四川总督奎俊因镇压四川义和团不力而去职,岑春煊遂赴川署理总督。在任期间,他严肃吏制,建立警察制度,一举弹劾四十余名官员,人送绰号“官屠”,与“士屠”张之洞、“人屠”袁世凯并称“清末三屠”。

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岑春煊调任两广总督。

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岑春煊上书请求立宪。

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岑春煊又同袁世凯、张之洞等人上疏请求废止科举。

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岑春煊又支持张謇等人在上海组织预备立宪公会,并派幕僚郑孝胥出任会长,一时俨然成为立宪运动的领袖。

岑春煊因有慈禧支持,在各地为官期间不惧权贵,弹劾并处罚了一大批买官而来的官员,尤其是逼令荷兰引渡裴景福和查办广州海关书办、驻比利时公使周荣曜两案尤其引人注目,但也因此开罪了这些官员的後台庆亲王奕劻,自此岑便联合军机大臣瞿鸿禨与庆亲王及其党袁世凯展开党争。

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奕劻以云南片马民乱需要处理为由,将岑调任云贵总督,驱离权力中枢。岑遂称病拒不就任,停留上海,观望政局。不久,袁世凯在朝政倾轧中失利,自请开去本职以外一应兼差。岑春煊认为时机已到,不再称病,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农历3月21日,突然从汉口上京晋见慈禧太后,获授邮传部尚书,得以留京。一时岑、瞿声势大盛,隐然有独揽朝政之意。

但旋即,奕劻即陷害岑春煊,密使人伪造岑春煊与梁启超等人的合影,称其意图为戊戌变法翻案。形势自此一转即下,岑春煊于四月份两次被放为两广总督。途经上海时,岑春煊重施故伎,称病不就职,不料慈禧太后旋即下旨,将其开缺。至此,党争以奕劻、袁世凯完全胜利告终。

岑春煊与袁世凯势力抗衡,史称“南岑北袁”。

岑春煊历任广东布政使,甘肃布政使、山西巡抚、四川总督、云贵总督、两广总督等职,他所到之处举新政,办教育,肃贪惩腐,人称“屠官”,英国人称其为“满洲虎”。

“二次革命”后,岑春煊顺应历史潮流,参加护国护法成为民国时期护法军政府总裁主席,国民党的创始人之一。两广都司令部成立时,将士们公推岑春煊为都司令,又公推梁启超为都参谋。岑春煊在就职宣言中说:“天下之督责,不负两广之委托者,惟有两言:袁世凯生,我必死;袁世凯死,我则生耳!”他号召大家“解除旧怨,与子同仇”,集中精力,共同杀贼,作为反袁的旗帜当时是非他莫属。

岑春煊是广西桂系军阀体系的开山祖师爷,曾极积迎救过中国共产党总书记陈独秀,并对蒋介石的独裁专政明确反对“如不改弦更张,足以断送国家而有余。”

岑春煊认为“教育者,政治之首务也”。他任官一地,必兴教一方,两广尤其突出,他为广东、广西的近代教育作了重要奠基。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岑春煊曾一次支持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三万银元,以进行淞沪抗战。

岑春煊著有《乐斋漫笔》,还与崂山太清宫道长韩太初合编了著名的琴曲《山海凌云》。



岑日新:(公元?~1944年),壮族,又名岑忠业、岑盛甫;广西恩隆林逢村人(今广西田东)。著名无产阶级革命烈士。

大革命时期参加农民运动。1929年12月参加了著名的百色起义。

193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任红七军第二十一师特务连连长,参加了右江苏区反“围剿”作战。

1933年初奉命到向都、恩隆、思林边活动。

1934年7月护送黄松坚从右江下游赴滇桂边的富州九弄地区,参与创建滇桂边游击根据地。同年冬,他任滇黔桂边区革命委员会常委和边区劳农会委员。

1935年1月参与领导了著名的“九弄暴动”。

1936年5月任滇黔桂边区革命游击队第一大队大队长,率部与兄弟部队粉碎了滇桂军阀的数次“围剿”,扩大了边区。

1937年12月他和滕静夫等反对黄桂南将中越边区和滇桂边去的红军游击队交出去接受国民党改编的错误主张。1938年7月他转移到靖西农村坚持长期的地下斗争。

1944年到靖西县葛麻乡活动时,被反动土匪杀害。



岑凯伦:(生卒年待考),女,原名张慧;香港人。著名现代作家。

岑凯伦出身于香港富家,从小接受良好教育,小学读英文书院,大学毕业后又赴国外留学攻读建筑系。

回港后,任职于自己家族的建筑公司,后从事小说创作。

岑凯伦的小说受香港著名作家依达的影响,专写青春小说。

多年来,岑凯伦共出版小说二十几部,在香港、台湾,新加坡以至中国大陆都拥有大量的读者。

其代表作有:《八月樱桃》、《白马王子》,《白雪公主》、《彩虹公主》、《澄庄》、《天鹅姑娘》、《爱的彩衣》、《青春十八》、《海边·夕阳》及《天伦乐》等。



岑 旭:(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装备论证中心政治委员。

跟帖时间 2010-02-25 10:33:3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岑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源自姬姓;望出南阳:全联典出岑氏的源流和郡望。

直称右相;望重南阳: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南阳棘阳人岑长倩,永淳年间官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垂拱初年,为文昌右相,封邓国公。因反对武则天立她侄子武承嗣为太子,被贬为武威道行军大总管,率军征讨土蕃,途中被召回,以图谋推翻武周、复兴李唐的罪名,连同五个儿子一起被处死。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棘阳人岑晊,字公孝,才高而有大志,被南阳太守成瑨聘为功曹,不畏权势,不避豪强,当时人们说“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闲坐无事)。”意思是成瑨把公务都交给了岑晊办了,岑晊似乎成了南阳的太守。

舞阴列爵;魏郡化民:上联典指东汉朝初期的南阳棘阳人岑彭,字君然,王莽时,为本县长,不久降绿林军,后归附刘秀,任刺奸大将军,随刘秀转战河北。刘秀建东汉,任他为廷尉,行大将军事。封舞阴侯。他治军严整,秋毫无犯,永平年间,图形绘于云台。下联典指岑彭五世孙岑熙,初任侍中,后官魏郡太守,常招聘隐逸高士参与政事,以德政感化百姓,任职二年,政绩显著,民众都歌颂他。

一门三相;五世俱卿: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进士岑羲,字伯华,棘阳人。唐朝中书舍人(中书令)岑本文之孙,自本文至羲,一门三相。下联典指后汉朝时期的名宦岑熙,为东汉廷尉岑彭五世称,有五代皆卿之誉。



2.五言通用联:

小谷彰德化;栲栳见高洁:上联典出明朝时期的南京户部给事中岑用宾。字允穆,顺德人。明嘉靖进士。历任绍兴守等职。宽和立教,务在德论,有《小谷集》。下联典出元朝时期的名士岑安卿,字静能,余姚人。所居近栲栳峰,因以自号。安卿志行高洁,有《栲栳山人集》。



3.七言通用联:

食黄精以登仙界;赋莲花而雪父冤:上联典指隋朝初期的江陵人岑道愿,为避乱溯三峡而上,至万州江南山岩下修炼。相传食黄精后,百余岁隐迹成仙。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南阳棘阳人岑文本,字景仁,博览经史,长受赞赏,父亲得以平反出狱。贞观年间,由秘书郎升中书舍人,起草诏诰,文笔流畅,一挥而就。后封江陵县子,官至中书令(宰相)。他为人谦逊,生活俭朴,孝敬母亲,抚养弟侄,唐太宗曾称他“弘厚忠谨”。

边塞七言歌壮丽;莲花一赋显奇威: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诗人岑参(公元715~770年),南阳人(今河南南阳)。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长于七言歌行。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有《岑嘉州诗集》。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中书令岑本文,字景仁,棘阳人。年十四时,父之象坐狱,本文诣司隶理冤,辨对哀畅。命作莲花赋,合台称赏,父冤遂直。贞观中擢中书舍人,后迁中书令。

帘前春色应须惜;世上浮名好是闲:此联为唐朝时期的诗人岑参《暮春虢州东亭送李司马归扶风别庐》诗句联。

千门柳色连青琐;三殿花香入紫微:此联为唐朝时期的诗人岑参《西掖省即事》诗句联。

平台赏莲花之赋;幕府兴棠芾之歌:全联典指唐朝时期岑文本典事。



4.八言以上通用联:

五岁读经,博涉文史;少年高和,雅饶词笔:全联典指五代时期的陈国征南府咨议参军岑之敬,字思礼,棘阳人。五岁读孝经,十六擢高第,仕梁为晋安王记室参军,入陈累迁征南府咨议参军。博涉文史,雅有词笔。有集十卷。

政合化工,颖川呈四瑞;生钟灵秀,江东特出岑:上联典出汉朝时期的名人岑彭的事典。岑彭,南阳人。官至东汉廷尉,封舞阳侯。下联典出唐朝时期的名人岑羲的事典。

孝著乡邦,接武孙荣子贵;诗齐李杜,居官讼简民安:上联典出唐朝时期的名人岑文本的事典。下联典出唐朝诗人岑参的事典。

跟帖时间 2010-02-25 10:30:5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岑氏的字辈排行 -- 河南新野岑氏字辈:“毓乾光天自守秉叔熙克景钊诚元世福洪栋绍继斌庭头敏”。

贵州罗甸岑氏字辈:“国应文明正万世荣泽清朝廷恩光大天开福寿长”。

广西西林岑氏字辈:“德立延家祚勋崇保国恩鼎彝光述祖诗礼榖诒孙”。

广东阳江岑氏字辈:“世代源流远宗枝亦叶长象贤英桌绿崇德焕文章”。

浙江岑氏一支字辈:“六千万从新恺佳孚冕端拱治太运洪开雍和浃洽”。

跟帖时间 2010-02-25 10:20:2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岑氏的家谱文献 -- 浙江余姚岑氏宗谱世系十三卷,世表十三卷,首一卷、末二卷,(清)岑若英等续修,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章庆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广东台山新宁岑氏家谱两卷,(清)岑赞动等修,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跟帖时间 2010-02-25 10:18:0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岑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2.堂号:

南阳堂:以望立堂。

章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2-25 10:15:3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岑氏的迁徙分布 -- 1.概述:

岑氏是一个多民族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三十五位,人口约五十七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36%左右。

在历史上,岑氏曾经是一个光彩而神气的姓氏,尤其是汉、唐两代,棘阳的岑家人材辈出,出将入相,显赫万分,他们的子弟备受朝廷的重视,岑家也俨然是当时的名门望族。

汉朝的棘里,就是现在河南省新野县的东北。棘阳岑家的崭露头角,是开始于中兴汉室的光武帝之时,而头一个把这个家族引领上青云之途的,正是鼎鼎大名的光武帝大将岑彭。自岑彭之后,岑氏名望就扶摇直上,历经南北朝和唐朝,前后差不多一千年间,所享声誉始终不衰。

前清时期,在南方的广西又出了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那就是在中法越南之役中,以“地营法”大战法军的“开花炮”,把来势汹汹的法军击败于临洮,其他各省闻风纷纷起而响应的抗法名将岑毓英。中法之役后,他曾高官厚禄,当到清廷的太子太傅,显赫不可一世。

据史籍《岑氏族史》记载:“周朝文王的同父异母兄弟姬耀之子“渠”,受封于“岑”,因以为氏,在河南南阳郡发展成望族,世称“南阳望”。自是子孙继绳,万世一系,迄今已有三千余年。

古岑邑在秦朝以后叫“棘阳”,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的前高庙乡张楼村。该处为汉时名邑,战略要地。王莽时期,邑人岑彭任棘阳县令。及刘秀起兵,攻打棘阳,岑彭退宛投诚,为刘秀所重用,封为归德侯。在其后的历次征战中,屡建功勋,以功受爵。刘秀即帝位后,晋升岑彭为廷尉,行大将军事,积功封“舞阴侯征南大将军”。

东汉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岑彭殉难于蜀中,谥号为“壮侯”,后在凌云阁为功臣绘像时,被列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立庙祀之,其后人多袭封。今古棘阳城遗址东一公里处的下庙村,就是岑彭故居所在地,直到如今有二十多户岑氏族人居住。

现在祖居地在广东、福建以及旅居海外的岑氏族人,大多尊奉岑彭的后人、宋朝名人岑尧俊为世祖,其氏根渊源仍在河南新野。

2.壮族岑氏:

在少数民族壮族中也有岑氏,在历史上是一个名人辈出的姓氏群体。

壮族,原作僮族,实际上就是古俚族的一支,是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据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已有人口一千五百四十八万九千余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8%,是我国两个人口超过一千万以上的少数民族之一(另一为满族,人口为一千零七万一千余)。

在壮语里,将姓称作“栏”,即房屋的意思。表明壮族“姓”的本义是指生活在同一间大房屋里同一血缘人群的共同称号。

壮族早期的先民没有姓氏,是古代“百越”的一个分支。秦末自立为“南越武王”的赵陀,虽然已有赵姓,但他是由河北真定迁入壮区的中原人士。另据多种姓氏辞典对“韦姓”的解释,有一支韦姓出自韩姓,是汉代功臣韩信被杀后,萧何暗中将其子孙送往南粤(今广西、广东一带),韩信子孙为避祸,以韩字半边“韦”字为姓。这是秦汉时期中原人士迁居壮区的又一例证,说明壮族与汉族交往由来已久。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壮族姓氏是《新唐书》中的“列传·南蛮”:“西原蛮(即壮族古代称谓),居广容之南,邕桂广西。有宁氏者,相承为豪。又有黄氏,居黄橙洞…天宝初,黄氏疆(强),与韦氏、周氏、侬氏相唇齿,为寇害,据十余州。”可见当时已有了黄氏、宁氏、韦氏、周氏、侬氏等大姓。习惯上把这些大姓聚族而居的区域,以“洞”命名,分别称作“黄洞”、“侬洞”、“吴洞”等等。反映了这些姓氏与氏族部落组织的密切关系。

壮族姓氏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⑴集会赐姓:

据壮族民间传说,其先民原来没有姓氏,各部落首领在一个叫江岩的地方集会,商定姓氏。因主持人势力强大,被推为首领,以“黄”(皇帝)为姓。其余养黄牛的,就以“莫”(黄牛)为姓;会猎鸟的以“陆”(鸟)为姓。大家都因有了姓而高兴。但当时为大家杀牛做饭之人,却因未得姓而发怒,以刀拍击砧板愤愤不平。主持人见状,灵机一动,就以“岑”(砧板)给他为姓。

⑵以居地为姓:

壮族部分姓氏与居住的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如:农姓,汉语是指农耕种植,而壮语却是森林或树木浓密的意思,即指住在森林里的人;甘姓,汉语是甜的意思,壮语却是岩洞的意思;谭姓,汉语中是谈的意思,壮语却是指水塘,意指住在水边的人们。

⑶以职业技艺为姓:

前述“莫”。汉语中是“无”、“不”的语思,而壮语中却指黄牛,意为养牛人。蓝姓,汉语中指颜色,壮语中却指用竹或藤编织的篮子,可知其祖先擅长于篮筐编织。巫姓,可能是与为人驱邪祈祷的巫术有关。

⑷以原始的图腾崇拜为姓:

壮族先民与其它民族一样,也曾经历过原始的氏族社会,故而部分姓氏由原始的图腾崇拜发展而来。如龙姓,即源于对古代蛟龙(鳄鱼)的崇拜;麻姓,在壮语中是狗的意思,源于对狗图腾的敬仰。狗在古代壮族中有很崇高的地位,可能与西南各族传说中的神犬盘瓠有关。此外如陆姓,壮语中为鸟,与鸟的崇拜相关。

⑸受外族特别是吴越和汉族影响: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战国之际,壮族统属于“百越”,秦汉时期,就有汉族移民迁居壮族地区。如南越王赵佗,即因战乱入居壮族地区,对壮族姓氏文化的产生具有十分巨大的影响,现今壮族中的部分汉姓,即是汉族文化影响的结果。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从表面上看,有些壮族姓氏与汉姓相同,但从读音和词义上考察,实际上却有很大差别,具有自己民族的独特内涵,如“莫氏”意为黄牛、“陆氏”意为大鸟、“麻氏”意为神犬、“黄氏”意为大王、“岑氏”为砧板等等,即是成例。

在当今的壮族中,已经形成了黄氏、韦氏、侬氏、莫氏、岑氏五大姓,多为历代部落首领土官世家。由于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免遭世人对“蛮夷”的歧视,所以他们在其所修族谱、家谱或其它传记中,多攀附内地迁来的汉族或功臣名将为自己的祖先,将祖籍说成是来自中原内地。

泗城壮族岑氏,就称其先祖岑仲淑是浙江余杭人,宋朝时期随大将军狄青平定侬智高,以功封镇泗城。此后岑氏族人在广西地区迅速繁衍,形成壮族岑氏大族。

跟帖时间 2010-02-25 10:13:3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岑氏的各支始祖 -- 岑仲叔:北宋浙江人,随宋大将军狄青平定侬智高,以功封镇泗城,宋皇佑年间知永宁军(今广西百色),为始迁广西之壮族岑氏远祖。

岑仲密:一世祖,明朝袭上林峒长官司职,始迁居广西西林县西乡那劳寨。为广西西林岑氏始迁祖。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2-25 10:10:3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