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姓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2-24 08:22:25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2826 跟帖次数 8

第一个渊源:源于任姓,出自夏朝管辖的奚地,为黄帝之子禺阳的后裔,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在传说中大禹治水的时候,有个叫奚仲的人发明了车子,帮运土石木料,有力地协助了大禹治理水患,故有“大禹治水,奚仲造车”之说。在史籍《古今姓氏书辩证》中记载:“奚,源于任姓,夏朝‘车正’奚仲之后,以王父字为氏。”

奚氏的始祖是禺阳。禺阳为黄帝的二十五子之一,受封于任地(今山东济宁),故为任姓。

禺阳裔孙名仲,食采于夏王朝辖下的奚地(今河北承德),史称奚仲,官任夏朝的车正(管理和制作车舆的小官)。奚仲原居于薛(今山东滕县),后迁于邳(今山东微山)。

在奚仲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奚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奚氏族人大多尊奉奚仲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国名,出自夏王朝时期稷之后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史书记载:“奚,夏禹功臣稷之后,曾封以奚国以为姓”。

该支奚氏“原籍为山东省曲阜县本圣门高弟西贤,后世追封为“济阳侯”。西贤生子西容点。

该支始祖西贤,就是孔子的贤弟子公西赤,字子华。西容点就是公西舆如,又称公西点、公西舆,字子上。父子皆为孔门弟子。至汉朝时期,公西点之后被官封为“鲁侯”。

西容点生子公西涓,改复姓公西氏为单姓傒氏,再后简笔为奚氏,称奚涓,加升北海郡王。到了西晋以后直至隋、唐朝期间,天下大乱,奚涓的后裔子孙乃隐居归至山东潍坊一带,不复外出为官,世代称奚氏至今。

该支奚氏有一个独特的堂号,称“楚善堂”,以北海为郡望。





第三个渊源:源于职业,出自西周时期役仆奚人,属于以支撑称谓为氏。

奚人,就是两周时期直至战国末期的官仆,男仆称傒人,女仆称㜎人,就是宫廷、官府中的专职役仆,是一种职业,而非下作之奴,奚人除了执役劳作外,甚至还可以与君王一起饮酒作乐,经常陪同君王一起饮酒的奚人在典籍《周礼·天官》中被称作“酒人奚”。

官民有别,民间豪绅门阀中的私役杂仆则多为奴隶,不得称奚人,只能称卑人,其中分别为:男仆称僮人,女仆称婢人。

在奚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傒人、㜎人氏,后统改为奚人氏,最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奚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改姓,出自汉末三国曹魏时期,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今上海浦东有一支奚氏,百年来一直为浦东望族。

据其《奚氏族谱》记载:“原本姓方,来自安徽。因三国时受曹操迫害,坐船避难来沪申南汇地区,改姓为奚氏,世代相传至今。”

本书按:

其实,该支奚氏在《奚氏族谱》中的记载是错误的,其祖先原来并非方氏,而是方士,原姓氏还有待进一步考证。该支奚氏的鼻祖曾与著名方士葛玄一起师事庐江道教先师左元放。

由于曹操是一个尊奉法家刑名之术的政治家,根本就不信方士神仙之说,因此,他在汉相任上一直就对道教以及在当时有名的道士、方士采取了清剿与利用、限制加改造相结合的政策,特别在对付“五斗米教”的利用与镇压过程中,曾一度滥杀,因此,该支奚氏鼻祖方士避难迁入东吴的势力范围即安徽安庆一带。

直至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东吴归命侯孙皓天纪四年,公元280年)东吴被灭,西晋王朝一统天下时,其人方改为奚氏,实取道家虔语“奚人服道”,就是尊服于国统道教的意思。

此后,其后裔子孙逐渐向东迁徙,最终在清朝中叶以后形成了一支浦东奚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北魏时期鲜卑拓跋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薄奚氏、达奚氏均为改奚氏。”

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拔部中有达奚氏部族,族人以部名为姓氏,称达奚氏,后在北魏高祖孝文皇帝拓拔·宏进行汉化改革的举措中,绝大多数改汉字单姓为奚氏,少数改汉字单姓为达氏,定居中原,成为河南奚氏的主流,世代相传至今。

按宋朝著名史学家罗泌所撰《路史》的记载:“鲜卑族拓跋氏之后有奚氏。”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亦记载:“今奚氏系由达奚氏改称而来。”

其实,达奚氏的鼻祖实际上就是拓拔·达奚,是北魏显祖献文皇帝拓拔·弘的亲弟弟,他以自己的名字达奚为姓氏来统称自己的属部,因而有达奚氏一族。

按史书记载:北魏显祖献文皇帝自己排行老四,他以兄长拓拔·纥骨为纥骨氏,以次兄拓拔·普为普氏,以三兄为拓拔氏,以大弟为拓拔·达奚氏,以二弟为拓拔·伊娄氏,以三弟为拓拔·丘敦氏,以四弟为拓拔·侯氏,以叔父拓拔·之胤为乙旃氏,又命疏属皆为车焜氏。前八个姓氏称“帝室黄金姓氏”,分领北魏王朝拓拔氏各部,在北魏太和年以前,凡是国之丧葬祠礼,非此十族,其他姓氏人等一律不得主持。

一直到了北魏高祖孝文皇帝拓拔·宏推行汉化改革政策时,才将“非十族不得与”的规定革除,各以职司从事。

北魏孝文皇帝在北魏太和十七~二十年间(公元493~496年)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时,对上述十个鲜卑姓氏首先进行了汉化:纥骨氏改为单字汉姓胡氏,普氏改为汉姓周氏,拓拔氏改为长孙氏,达奚氏改为单字汉姓奚氏,伊娄氏改为单字汉姓伊氏,丘敦改为单字汉姓丘氏,侯氏改为汉姓亥氏,乙旃氏改为叔孙氏,而车焜氏皆改为单字汉姓车氏,而北魏孝文皇帝自己则将嫡系皇室皆改为单字汉姓元氏,自己首称元宏。

这就是北魏王朝历史上著名的“拓拔鲜卑帝室十姓”,凡此十姓者,彼此之间“百世皆不得通婚”!

另外,在北魏王朝时期,还有鲜卑慕容部的可奚氏部落,被拓拔部一时吞并,亦随改为汉姓奚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奚拉氏,亦称喜拉氏、锡喇氏,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东海萨哈连部(今黑龙江北俄罗斯境内)。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ira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奚氏、赵氏等。

⑵.蒙古族奚哈氏,亦称锡尔哈氏,世居阿拉克绰特(今新疆塔城)、乌鲁特(今内蒙古兴安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irha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奚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金、元、明时期女真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金史》、《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女真女奚烈氏,源出金国时期东海女真女奚烈部,历为贵族大姓,在白号之姓中排位第三,早在金国晚期就多冠汉姓为奚氏。

⑵.满族锡尔弼氏,满语为Sirbi Hala,世居扬什木(今辽宁彰武)。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奚氏。

⑶.满族锡克德氏,亦称希克特氏、锡赫特氏,满语为Sikde Hala,世居卦尔察(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奚氏、郗氏、线氏等。

⑷.满族锡克特哩氏,亦称西克忒里氏、石克特立氏、锡得胡立氏,满语为Sikteri Hala,属于卦尔察女真,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乌拉(今吉林永吉)、松花江、黑龙江沿岸。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奚氏、西氏、胡氏、石氏、郗氏、邵氏等。

⑸.满族喜塔喇氏,亦称奇塔喇氏、喜特勒那氏,满语为Sitara Hala,汉义“指甲”或“插孔雀翎的管”。俄国学者史禄国认为,喜塔喇氏与瓜尔佳氏同属“阔雅里满洲”,在明超时期为女真望族,曾冠汉姓为刘氏,有学者认为喜塔拉氏即其演变而来。喜塔喇氏世居尼雅满山(今辽宁新宾)、蜚悠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长白山、佛克顺(今辽宁新宾)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奚氏、赵氏、图氏、祝氏、文氏、齐氏、孙氏、希氏、喜氏、线氏、祁氏等。

⑹.满族奚尔佳氏,满语为Sirgiya Hala,为满族脱谱姓氏之一,在今北京市的满族人中有此姓,所冠汉姓多为奚氏、线氏蕖。



得姓始祖:奚仲、公西点、拓拔·达奚。

哈尔滨市双城区幸福乡久前村奚氏辈的前10字:明宝福全英尚志永跃兴;据说还有后10个字,目前找不到请族人帮忙续写!

跟帖时间 2014-06-07 14:51:5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ixianghua001

奚氏的历史名人 -- 奚 仲:(生卒年待考),夏禹之臣,奚氏鼻祖。

起初专为黄帝作车,少暤(昊)加牛,奚仲则加马,使车行速度大增。黄帝大悦,乃命奚仲为车正。造不同式样的车,安装不同的标志,以区别贵族、官员们的尊卑等级。



奚容蒧:(生卒年待考),字子皙;卫国人。志气英迈,为著名春秋晚期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

唐开元年间封为“下邳伯”,宋朝时期封为“济阳侯”。



奚 箪:(生卒年待考),代郡人(今山西代县)。著名北魏大臣。

世典马牧,有宠于北魏昭成皇帝。

时国有良马曰“騧骝”,一夜忽失,求之不得。后知南部大人刘库仁所盗,养于窟室。奚箪闻而驰往取马,库仁以国甥恃宠,惭而逆击奚箪,奚箪捽其发落,伤其一乳。及符坚使库仁与卫辰分领国部,箪惧,遂奔卫辰。及道武灭卫辰,奚箪晚乃得归,故名位后于旧臣。



奚 斤:(公元360~448年),奚箪之子;代郡人(今山西代县)。著名北魏万骑大将军

机辩有识度。

北魏登国初期,他与长孙肥等俱统禁兵。后以为侍郎,亲近左右。从征慕容宝于参合。

北魏皇始初年,拜越骑校尉,典宿卫禁旅。车驾还京师,博陵、勃海、章武诸郡群盗并起,斤与略阳公元遵等讨平之。从征,破高车诸部。又破库狄、宥连部,徙其别部诸落于塞南。后又进击侯莫陈部,至大峨谷,置戍而还。迁都水使者,出为晋兵将军、幽州刺史,赐爵山阳侯。



奚 陟:(公元745~799年),字殷卿;其先自谯亳西徙,故为京兆人。著名唐朝茶道创始人之一。

少笃志,通群书。唐朝代宗大历末,擢进士、文辞清丽科,授弘文馆校书郎。德宗立,谏议大夫崔河图持节使吐蕃,表陟自副,以亲老辞不拜。杨炎辅政,召授左拾遗。居亲丧,毁瘠过礼。硃泚反,走间道及车驾于兴元,拜起居郎、翰林学士,不就职。贼平,改太子司议郎,历金部、吏部员外。会左右丞缺,转左司郎中。

奚陟为陆羽同时代人。《太平广记》所说的奚陟摆茶会一事即发生于陆羽宣扬茶道之时。这则故事说,奚陟成为吏部侍郎的时候,饮茶已为世人所推崇。奚陟这人本性奢侈,他备置了一整套在当时即使是公卿之家也不见得会有的稀奇而精致的茶具,如风炉、越瓯瓷盏、碗托和角匕等。

有一天天气正热,他邀请了官署里的一批同僚来家中大厅里举办茶会。当时来的客人有二十多人,奚陟坐在东侧首位,奉茶劝进的人却从西侧的客人处开始敬茶。二十多个人喝茶却只有两个茶碗,茶量又很少,客人喝茶时还不时嬉笑、闲谈,所以茶碗的传递越发慢了。由于天热口渴,奚陟望着迟迟不过来的茶碗,渐渐烦躁起来。正在这时,一位不知趣的下属抱着一大堆帐本和笔砚进来,摆在奚陟前面的案桌上,要他签押。奚陟打量这人,只见他满脸油汗,长得又胖又黑。正处极度焦躁的奚陟厌恶之意油然而生,猛地一把将他推开,怒道:“拿到那边去!“这位不幸的下属冷不防被猛推一把,人与案桌一起翻倒在地,砚墨四溅,他的脸上以及那些帐本都被染得乌黑一片。众人大笑。

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这个茶会非同一般,而是很有些讲究的,比如要有一套很精致的茶具,二十多个人分坐在东西两侧,由专门的奉茶人按一定秩序为客人敬茶,客人只用两只碗悠闲地喝着,而且茶量不多。两只碗喝茶到底是像浓茶那样传递着喝呢?还是用两只碗替换着点一碗,喝一碗呢?这虽然不太清楚,但熟知现代日本茶道的人一定会看出,这茶会的礼仪和日本茶道中的一些“做法“是有相似之处的,如对茶具的重视、主客座位的位置、专门的奉茶人和敬茶的秩序等等。日本茶道从这一记载中似能看出其渊源。

当然,奚陟所摆设的这次茶会,离真正意义上的茶道还相距甚远,仅具茶道之形式,而无茶道之境界,更无茶道之精神,以这场茶会的主人溪陟的最后行为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奚 超:(生卒年待考),易水人(今河北易州)。著名南唐时期徽墨创始人之一。

徽墨始创于唐末易水(今河北易州)奚氏制墨世家之后奚超,因避战乱携全家南逃至歙州,见这里松林茂密、溪水清澈,便定居下来,重操制墨旧业。他造出的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

南唐时后主李煜得奚氏墨,视为珍宝。遂令其子奚廷珪为“墨务官”,并赐国姓李作为奖赏,奚氏一家从此更姓李。歙州李墨遂名扬天下,世有“黄金易得,李墨难获”之誉,全国制墨中心也南移到歙州。此后,制墨高手纷纷涌现,如耿氏、张遇、潘谷、吴滋、戴彦衡等,徽州墨业进入第一个鼎盛期。



奚廷圭:(生卒年待考),奚超之子;易水人(今河北易州)。著名徽墨创始人之一。

文房四宝中的一宝“墨”,是中国传统书画中的重要用品。它形成了中国文化发展中的独特风格。没有“墨”,书画艺术无从谈起,“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书画的效果。“墨”除了使用的功能外,它的造型汇集了绘画、书法、雕刻和传统工艺的技巧,也是一种特有的工艺品。自古以来也得历代收藏家的珍藏。墨在中国是何时发明的,尚无定论。《述古书法纂》记载“刑夷始制墨”。相传刑夷是周宣王时期的人(公元前827~前782年),一次在河边洗手,偶拿起一块烧过的木炭,把手弄黑了,他从木炭染黑了手中得到启发,便把木炭碾成细粉末,用稀粥之类粘物调拌晾干,制作了墨块,因此它成为第一块人工墨。

在中国见到最早的古墨实物,是1975年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秦代墓葬中出土的古墨。自古以来,中国历史都很重视墨的制作,先后涌现出许多制墨名家。奚超、奚廷珪就是中国五代时期南唐的最杰出的制墨高手。

中国文房四宝中,徽州墨独领风骚,数百年来为文人骚客所珍爱。徽墨的生产始于南唐。创制人是奚超、奚廷圭父子。唐朝中叶至唐朝末期,由于藩镇之乱,连年征战,奚氏一家由河北易水(今河北易县)南迁至徽州。奚氏父子本是制墨能手,此时得皖南的古松为原料,又改进了捣松、和胶等技术,终于创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经久不褪,香味浓郁”的佳墨。南唐后主李煜诏奚廷圭担任墨务官,并赐国姓“李”。于是,奚氏全家一变而为李氏。李廷圭成为古今墨家的宗师。宋宣和年间,就出现了“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局面。

宋朝时期,徽州的张遇、沈桂、潘谷、吴滋等都是著名的制墨家。张遇是油烟墨创始人,以制“供御墨”闻名于世。沈桂得漆烟墨,人称其墨“十年如石,一点如漆”。吴滋所造之墨的妙处在于“滓不留砚”。风靡一时的制墨高手潘谷,被世人誉为“墨仙”。他制的“松丸”“狻猊”等墨品,具有“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的优点,被称为“墨中神品”。他晚年不幸落水溺亡,苏东坡写下“一如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的诗句悼念他。

明朝文人兼作制墨成为一时风气。特别是嘉靖到万历年间,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刺激,引起了制墨业的剧烈竞争。并随着徽州商业的繁荣,徽墨传遍全国,乃至海外。据明末麻三衡的《墨志》记载明朝徽州墨工竟达一百二十多家。嘉靖年间的方正、邵格之、罗小华以及万历中期的程君房、方于鲁、汪春元、叶立卿等,都是在激烈竞争中相继兴起、各树一帜的代表人物。这时期的制墨特点是“桐油烟”,“漆烟”被广泛采用,并加入麝香、冰片、金箔等十几种贵重原料,不仅质量精良,而且墨谱、墨模的雕刻也极尽其美,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

在清朝时期,制墨倾向于实用美观,贡墨、集锦墨、文人自制墨、零锭墨各擅其美。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的《歙县志•食货志》中记载,墨可以分为三种:文人自怡、好事精鉴、市斋名世。第一种就是文人自制墨。自制墨和贡墨被歙县墨商控制,集锦墨为休宁商人所掌握,零锭墨和百姓用墨由婺源墨商把握。歙县的曹素功、汪节庵,绩溪的汪近圣以及稍后崛起的休宁胡开文,被称为清代四大造墨名家。由于胡开文的崛起,夺取了歙商制造贡墨和文人自制墨的领地。

早期文人自制墨的代表是南唐韩熙载制“麝香月”墨、宋苏轼制“雪堂义墨”。迨至清代,文人自制墨达到高潮。大批文人雅士、书画名宿、社会名流纷纷将自己的情趣、爱好、追求,寄托于朝夕相伴的文房用具中,自行设计墨的款式、造型、图案,再交由指定的墨店生产。文人自制墨一种是作为送人的礼品,有上款、官衔、职务等。如:某某清玩、清赏等。再一种为文人自用珍藏玩赏的墨。墨面不但有斋号室名,更有诗词佳句以及自己得意的书画作品、历史典故、风景名胜等题材。常署某某珍藏、家藏、藏烟、书画墨等。其形状不仅有长方形,还有古钱形、瓦当形、仿古器形、古琴形、银锭形等。



本书按:

中国传统墨的生产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但大体上可分为实用墨和观赏墨。实用墨主要是用于书法和绘画及医药等,讲究内在质量和实用效果。实用墨又分为黑色、彩色、医药三种墨品。黑色墨主要分油烟墨、松烟墨、炭黑墨三种,彩色墨则分朱砂墨、五彩墨、茶墨等品种。

油烟墨:是用桐油等植物精炼成烟,伴以牛皮胶、天然麝香和冰片等名贵中药,以及金箔等珍贵材料精制而成,具有色泽黑润、香味浓郁、舔笔不晕、书画皆宜、历久不褪色之特点。

松烟墨:是用优质松烟作主要烟料制成。具有质细色润,不带油腻,易附色等特点,适宜于画工笔画。

炭黑墨:是选用优质工业炭黑作主要烟料,具有色泽黝黑,易扩散等特点,适宜于书法和泼墨画。

朱砂墨:呈深朱红色,古代用于圈句和批文用,历代一些著名画家喜用于画梅花。

五彩墨:用优质矿物颜料精制而成,属高档国画颜料,研磨后使用较细且不易褪色。

药 墨:特别专用选松烟和“八宝五胆”等中药精制而成,能止血消炎疗喉患口疳等各热症。

贡 墨:是封疆大吏为了宠于君王,不惜工本嘱墨家制以进呈,供皇帝书写之用;一为按旧制征供。

御 墨:是封建时代皇帝写字用的墨。唐朝以后,没有墨务官,专门制造“御墨”。清朝,内务府御书处也没有库掌、匠役,专门制墨。

再和墨:凡是署清乾隆丁巳与辛茆的年款,都是再和墨。它的墨面模糊不清,黯然无光泽。显然是翻刻的墨模所致。

自制墨:所谓自制,是由造墨工人辛勤劳动生产,由制者题词,以供墨工参考。自制墨有署墨家的名款,也只署制者姓名。

观赏墨:也称珍玩墨,其形状多小巧玲珑,大不盈寸。不为书画之用,目的就是为欣赏珍玩。墨用料不多,特加最上品的烟料。墨模雕刻更特别精细,富有高度艺术性,价钱也高于一般墨。

礼品墨:一为“寿礼墨”,分装匣内,专为祝寿的礼品,多是涂金施彩,辉煌夺目。一为“婚礼墨”,象征多子多女,为婚嫁的礼品。这些礼品墨,多重于外表形式,其烟料则稍逊于实用的墨品。



奚 鼐:(生卒年待考),易水人(今河北易州)。著名唐朝制墨专家之一。

所制的墨不但黑而发亮,而且还有香味,在墨上印有“奚鼐”或“庚申”二字。他的弟弟、儿子因制墨著名,南唐赐他姓李。他的孙子李庭硅制的墨更好,世称“李庭圭墨”畅销各地。



奚 冈:(公元1746~1803年),原名钢,字纯章,后字铁生,号萝龛、蝶野子,别号鹤渚生、蒙泉外史、蒙道士、蒙道人、萝龛外史、散木居士、鹤渚散人、冬花庵主;浙江钱墉人(今浙江杭州)。著名清朝篆刻家、画家。

他性格孤僻耿直,年轻时就以画而出名。清乾隆皇帝南巡时,他正在应童子试,杭州知府派人把他抓来,让他为行宫画壁画,他说:“哪有请作画而被抓来的!头可断,画坚决不作!”抓他的人无奈地说:“你不是童生,简直就是铁生。”于是便以铁生为号,从此终生不应科举考试。

他工诗,擅长书法,善画山水、花卉,与方薰驰誉清乾隆间,世称“方奚”。篆刻宗秦汉,师法丁敬并有发展,拙中求放,方中求圆,具款亦精,为浙派印人之杰出者。与丁敬、黄易、蒋仁齐名,称为“西泠四家”,加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合为“西泠八家”。

书法兼工四体,古隶笔意超逸,高出流辈。山水有明朝沈、文笔趣,后得力于李流芳,对于黄公望画法无不留意。所作《支筇待月图》《溪山放艇图》《古木寒鸦图》《留春小舫图》等画严谨中见洒脱,略有创意。花卉有恽寿平气韵,兰竹亦极超脱,为浙中画家巨擘。

传世作品有《蕉林学书图》卷、《题襟馆图》卷、《岩居秋爽图》轴,现藏故宫博物院;《远水平林图》轴藏沈阳故宫博物院;《观音图》轴藏辽宁省博物馆;《古木寒鸦图》轴、《远水归云图》轴现藏浙江省博物馆;《设色花卉图》轴藏上海博物馆;《仿黄鹤山樵松溪高逸图》轴藏无锡市博物馆。性旷达耿介,诗词超隽,著有《冬花庵烬余稿》。



奚 音:(生卒年待考),女,字伯琴;太仓人(今江苏太仓)。著名清朝诗人。

约公元1836年前后在世。其夫高声振妻,夫妇感情甚深。后来丈夫病逝,奚音曾自尽被救,后终因哀恸而亡。

奚音博涉经史,娴雅能诗。著有《梦香诗草》行于世。



奚啸伯:(公元1910~1977年),满族;北京人。著名京剧艺术家。

自幼酷爱京剧,八岁时从手摇留声机学会《朱砂痣》、《探母》,十一岁那年,他参加了一次聚会,即席清唱《斩黄袍》,博得在场的言菊朋的赞许,遂正式拜言为师。奚啸伯与京剧有不解之缘,在小学、中学期间,坚持学剧,文戏请老生名贾吕正一指点,武戏向杨(小楼)派名票于冷华求教。平时则在放学后悄悄跑到票房学艺,有时则去姑父关醉禅家串门学剧。每日清晨必到后门(地安门)喊嗓,即使刷牙漱口,也利用点滴时间耗腿。

奚啸伯高中毕业后在故宫博物院当录士,抄写白折,熟读史籍,习练书法,积获酬金,奉献老师。他还常和票友秦古乐、樊子期等人票演,下海后改乳名“小白”为“啸伯”,意为爱唱的人,以志夙愿实现。

奚啸伯下海后,广泛接触教授、学者、画家,以增长知识。他先后搭过尚和玉、杨小楼、尚小云的班,梅兰芳于1935年提携他进入“承华社”,与梅兰芳同台演出《宝莲灯》、《三娘教子》、《打渔杀家》等剧。此外,他还与尚小云合作《御碑亭》,与程砚秋合作《法门寺》,与荀慧生合作《胭脂虎》。在与“四大名旦“合作的过程中,奚啸伯深受薰陶,在艺术上颇获裨益。

他喜爱靠把戏,曾对挚友说:“《定军山》我一辈子不唱别的也得学会。“后来他真的学会了,并与徐元珊试演,他饰老黄忠,一个转身上马、甩髯、倒蹉步,使同仁咋舌不已。此后他组班,与金少山、张君秋、侯玉兰、张曼君合作。他不止一次地对人说:“论嗓子我不如谭富英,论扮相我不如马连良”。但他不甘拜下风,勇于探索,终于积累了以字定腔、以情行腔、错骨不离骨等科学发声方法,把“衣七”、“人辰”辙升华到新的高度,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奚啸伯在四十年艺术生涯中,以委婉细腻、清新高雅的唱念艺术,气质文静、感情深沉的表演才华,深受观众的喜爱。



奚美娟:(公元1955~今),女;上海川沙人。著名当代影视演员。

197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同年进入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担任演员,主演过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枯木逢春》、《救救她》、《驯悍记》、《寻找男子汉》、《马》、《留守女士》、《中国梦》等,先后获第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化部振兴话剧优秀演员奖、上海市戏剧白玉兰奖最佳女主角奖等。

1990年开始涉足影坛,因主演影片《假女真情》获第十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主演影片《蒋筑英》获广电部1992年优秀影片奖最佳女演员奖,此外还主演过电视剧《离婚前后》、《看不懂啦,女人们》、《红色康乃馨》等。

奚美娟不算是个漂亮女人,这大概是公认的,不过在人群里,总能一眼看见她,即便是美女如云,也不见得就把她淹没。

二十年前,在一份叫《上海文化艺术报》的报纸上,有一幅大幅的黑白照片,照片上的年轻女子侧目而视,她拥有整齐干净的长发,露着光洁的额头,那眼神坚毅而又淡定,至今让我记忆深刻。那是我第一次听说奚美娟这个名字,她被作为艺术新人开始在媒体上频频出现,因为在话剧《寻找男子汉》中扮演女主角而崭露头角。当时也许很难有人会想到这个貌不惊人的女演员,日后会成为中国最顶级的实力派演员。

几年后,她主演的《中国梦》摘取了中国戏剧表演的最高奖项“梅花奖”,后来她的话剧《留守女士》创下了演出168场的记录。再后来,她又登上了金鸡奖影后的宝座…

奚美娟的穿着很不张扬,却绝不是极不讲究的随便,灰色和红色经常在她身上出现。她说话总是慢条斯理,从不像一般女演员那样扯着嗓子大声嚷嚷,但也不是小家碧玉的故作娇柔。她总是被一群人围着,周围人的态度或亲热、或敬重,她总是不温不火地应答着,既不居高临下,也非过分亲近。休息的时候她捧着茶杯往哪里随随便便一坐,即便双腿盘在凳子上,也是仪态优雅的,细长的脖子总是挺拔地撑在那里,怕很少能找到她弯腰弓背的时候。其实,特别的女演员可以找出很多的,她属于一眼看上去没什么特别的那一类,况且她经常在镜头前扮演一些朴实的普通女性,但你又会觉得她很特别,也许就是那两个字吧——气质,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却又令人过目难忘的气质,一种几乎已经被忽略的,很女人的气质。

多年过去了,岁月自然在她的脸上留下了一点痕迹,但除此之外的一切似乎依然如故,这其中也包括她标志性的外包装。十几年时间里,我们更多的是从影视屏幕上见到她的身影,随着年龄和阅历的上升,她逐渐尝试一些转变,不再以一贯贤良形象示人,她开始频频饰演一些女贪官、女毒枭之类的角色。如今的观众关心角色的个人魅力已经远远盖过了道德标准,而奚美娟特别的气质令她演绎的“坏女人”也有一种特殊的人性魅力。依然是浅笑低吟,依然是波澜不惊,但温和的外表下潜藏着一种危险的欲望,那种不露声色的心狠手辣,没有人生阅历和生活积淀的演员是不可能让观众看得如此过瘾的。

尽管她在镜头前无疑是成功的,但在很多观众心目中仍然觉得她更大的魅力是在话剧中。在影视界驰骋了一阵后,《简•爱》又把她重新召唤回舞台。

奚美娟这样评价自己:“一个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心灵应该保持纯净。很多人可能认为我是个沉重的人,其实我是个活得特别轻松的人,我很容易从生活中找到简单的快乐,有时放弃也是一种快乐,这并不等于我不会被感动,正是这种简单才能让我被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事所感动,我希望我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心灵感受到的,都是美好的。”

几年前她开始资助一个贫困的孩子从小学读到了中学,今年她又开始资助一个高三的孩子。虽然也有人觉得对此有些不屑,但她从中体会到了快乐,她说:“哪怕生活多么坎坷,我都永远不会让自己成为一个看破红尘的人。”

和她相处久了越发感觉她其实是个很有原则的人,她不会为别人的喜好而随波逐流,这一点恰恰是简•爱身上同样具备的品格,但她又是一个很随和的人,她从不很强硬地固执己见,而用很从容的方式传递出她的见解。

女演员无一不在乎荣誉,但很多人费尽心机想得到的光环,奚美娟却淡定自若地拥有了。在今天的中国,她绝对可以算作少有的在艺术上和政治上都享有很高地位的女性。她说自己的成功是靠运气和努力,而我更多觉得她的成功来自她与众不同的智慧。她很平静地应对一切,令你觉得清澈透明,却又看不清她。



奚秀兰:(公元1950~今),女;安徽合肥人。著名商业歌手。

奚秀兰从小就爱唱爱跳。小学四年级时随家人去香港。

1966年,奚秀兰考入丽的电视台(今亚洲电视台)首次创办的电视音乐艺术训练班。她一边读中学,一边在电视台学习钢琴、声乐、舞蹈、表演等科目。1967年从训练班毕业,参加香港业余歌手唱歌比赛,以《绿岛小夜曲》一曲参赛,获得冠军。

一举成名之后,奚秀兰先后在丽的电视台、无线电视台充任歌星艺员达十多年,主持过“周末晚会”、“欢乐今宵”、“秀兰歌声处处闻”、“群英会”、“我要为你歌唱”等节目,受到观众的欢迎。曾获1978年国际演唱会最佳歌唱奖;她灌唱的歌曲《我的祖国》,获1982年香港“白金唱片奖”;同年,她唱的《阿里山的姑娘》在台湾被评为第一名;她唱的其他歌曲还获过两次“白金唱片奖”和五次“黄金唱片奖”。

1984年,奚秀兰应中央电视台的邀请,参加春节联欢晚会,成功地演唱了《我的祖国》等十多首歌曲。1985年在上海发行《大地回春》磁带,这是香港歌星第一个在内地发行的原声带。

奚秀兰现任香港捷纺制衣厂有限公司董事长。



奚绍贤:(公元1937~今),河北沧州人。著名外科专家。

1957年毕业于唐山医校。1957~1962年在芦黄骅盐场职工医院外科工作,1962~1980年在沧州市人民医院外科工作,1980年至今在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北医科大学沧州附属医院外科工作。现任外科主任、胆肾研究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从事卫生工作四十年,长期在临床治病第一线工作,具有丰富的外科临床经验和较高的医学理论水平,在学术上造诣较深,是外科学科技术带头人。

在医、教、研工作中成绩显著,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尤其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胆肾结石方面成绩更为突出。曾于1993年应邀赴美国参加外科学国际学术交流会。

1998年赴澳大利亚参加中华医学国际学术交流会。长期以来培养了一批有才干的中青年医务工作者。主持五项科研成果:“腹骰尾入路切除中下段直肠癌原位肛门结肠拖出术”、“经腹膜外用带蒂大网膜移植治疗慢性脓胸”、“胰头十二指肠切除预防胰瘘”、“中西医结合经皮胆囊碎石或取石临床观察”、“综合排石治疗尿路结石”等,其中两项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参编《腹部外科诊疗参考》、《普外临床借鉴》、《当代中青年医论精华》、《急诊急救及创伤医学》、《中华医学进展与临床》、《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方法改进》、《疑难病症治验》、《中国名医高新理论与实践》。发表论文五十三篇,主要论文有:“外科急腹症早期鉴别诊断”发表于《中级医科》,“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外科治疗进展”发表于《腹部外科》;“肺隔离症”发表于《中华心胸外科杂志》;“中西医结合经皮胆囊碎石或取石”发表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经腹膜外用带蒂大网膜移植治疗慢性脓胸”发表于《中国实用外科杂志》;“胸导管颈内静脉吻合临床分析”发表于《综合临床》等。



奚觉民:(公元1938~今),江苏太仓人。江苏省蚕种公司高级农艺师。

主要学术成果:擅长于家蚕良种繁育、品种选育,以及养护管理,有显著的科研成就。育成春用新品种5.4×24.46(荣海×锡盛)、早秋品种75新×7532、海3、JA3等。提出了蚕种质量指标用“四率”检验办法,和作用正交试验设计探索保持桑叶新鲜度和桑品种质量问题。多项科研处国内领先水平。

曾获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4年省科委二等奖、1992年省农林厅科技二等奖。发表论文二十多篇,代表作有《对改革家蚕一代杂种检验办法的意见》、《对家蚕母种选育之我见》、《对我省家蚕品种第四次更新有关问题的探讨》等。合作编著《怎样裁桑养蚕》一书。

1974年~1975年作为专家组成员被派往阿富汗,帮助发展蚕种生产,取得了优异成绩。



奚平如:(公元1941~今),女;江苏常州人。著名医务工作者。

江苏省徐州市第四人民医院主任药师。

主要学术成果:课题《外阴涂膜剂的研制》获中国药学会江苏分会药剂学会优秀论文奖、徐州市科协优秀论文二等奖,发表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吡硫锌霜剂的制备与临床》,在中国药学会第五届全国药剂学术会议交流,发表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硫酸铅钾灌注液的制备与临床》,华东片学术交流,徐州科协评为三等优秀论文,在《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发表;《参麦川注射液的研制与临床应用》在《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发表;《充分发挥药事管理委员会在医院药事管理方面的作用》,在卫生部全国第二届医院药剂科管理工作研讨会交流;《银杏叶损取物注射液(GBE)保护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的研究》,在亚洲微循环学术会议交流。



奚干卿:(公元1934~今),江苏无锡人。著名冶金化学专家。

高级工程师。

毕业于复旦大学。现任海南大学理工学院教授、冶金部高级工程师、海南省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

从事化学化工的研究与教学工作。1984年前在冶金部长沙矿冶研究院工作,参与铀矿选矿与冶炼,攀枝花、包头等钢铁基地的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其中“包钢现流程的资源综合利用”获冶金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攀枝花钒铣磁铁矿选矿研究”、“综合回收选钛研究”等获冶金部科技成果奖三个;1984年后在海南大学从事化工教学与研究,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和海藻综合利用、橡胶加工等研究。

代表著作有《元素离子律表》,为现行《铁矿石分析方法国家标准》的主要制订者,获国家标准科技成果三等奖;发表论文五十余篇,主要有《铀中微量铬的测定》、《硅钼蓝—丁基罗丹明比色测定硅》、《铬—水杨基萤光酮—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组成的研究》等。杂多化合物研究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奚博凯:(公元1945~今),江苏武进人。著名中共党史专家。

江苏省档案馆征集部主任、副研究馆员。

完成了一批江苏抗战史上的重大专题史料,主编了县党史资料;撰稿并编辑档案史料电视片《江苏抗战纪实》,获江苏省中共党史优秀成果奖;《中共江苏党史大事记(1919~1949年)》,1990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获江苏省中共党史优秀成果奖;论文《苏南区党委考》刊《江苏党史资料》,获江苏省中共党史优秀成果奖;《谈谈档案史料电视片的编研工作》载《档案学研究》,获江苏省档案学会优秀成果三等奖,并被选入《中国档案管理精览》等多部文选;《做好新形势下的档案收集工作》刊《档案学》,获中国档案学会优秀论文四等奖;《第一个国家一级档案馆——江苏省档案馆》刊《中国档案》。系中国档案学会、江苏省档案学会、中共党史学会、现代史学会会员。



奚 让:(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空军中将,台湾省空军后勤副司令。

奚文虎:(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联合勤务总司令部第二○五厂厂长。

跟帖时间 2010-02-24 08:47:5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奚氏的典故、趣事 -- 奚陟摆茶会:茶道兴起于唐朝。与陆羽同时代的太学生封演在他撰写的《封氏闻见记》中说:“因鸿渐之论(即陆羽)《茶经》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最早提到“茶道”一词的记载。按封演的说法,最先总结和阐述“茶道”的是陆羽。但是,当时“茶道”在生活中是如何具体展现的,却很难找到详尽的文献记载。只有北宋之初宋太宗敕撰的《太平广记》记载的奚陟摆茶会一事,尚可见唐朝“茶道”之一二。奚陟为唐朝宗大历末年进士,唐德宗时累进中书舍人,也为陆羽同时代人。《太平广记》所说的奚陟摆茶会一事即发生于陆羽宣扬茶道之时。这则故事说:奚陟成为吏部侍郎的时候,饮茶已为世人所推崇。奚陟这人本性奢侈,他备置了一整套在当时即使是公卿之家也不见得会有的稀奇而精致的茶具,如风炉、越瓯瓷盏、碗托和角匕等。有一天天气正热,他邀请了官署里的一批同僚来家中大厅里举办茶会。当时来的客人有二十多人,奚陟坐在东侧首位,奉茶劝进的人却从西侧的客人处开始敬茶。二十多个人喝茶却只有两个茶碗,茶量又很少,客人喝茶时还不时嬉笑、闲谈,所以茶碗的传递越发慢了。由于天热口渴,奚陟望着迟迟不过来的茶碗,渐渐烦躁起来。正在这时,一位不知趣的下属抱着一大堆帐本和笔砚进来,摆在奚陟前面的案桌上,要他签押。奚陟打量这人,只见他满脸油汗,长得又胖又黑。正处极度焦躁的奚陟厌恶之意油然而生,猛地一把将他推开,怒道:“拿到那边去!”这位不幸的下属冷不防被猛推一把,人与案桌一起翻倒在地,砚墨四溅,他的脸上以及那些帐本都被染得乌黑一片。众人大笑。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这个茶会非同一般,而是很有些讲究的,比如要有一套很精致的茶具,二十多个人分坐在东西两侧,由专门的奉茶人按一定秩序为客人敬茶,客人只用两只碗悠闲地喝着,而且茶量不多。两只碗喝茶到底是像浓茶那样传递着喝呢?还是用两只碗替换着点一碗,喝一碗呢?这虽然不太清楚,但熟知现代日本茶道的人一定会看出,这茶会的礼仪和日本茶道中的一些“做法”是有相似之处的,如对茶具的重视、主客座位的位置、专门的奉茶人和敬茶的秩序等等。日本茶道从这一记载中似能看出其渊源。当然,奚陟所摆设的这次茶会,离真正意义上的茶道还相距甚远,仅具茶道之形式,而无茶道之境界,更无茶道之精神,以这场茶会的主人溪陟的最后行为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跟帖时间 2010-02-24 08:41:2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奚姓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源自夏代;望出谯国:全联典指奚氏的源流和郡望。

夏朝车正;清朝铁生:上联典指夏禹时的大臣奚仲,传说黄帝曾造车,少昊为车子配上牛拉,奚仲则为车子配上马,因此被任命为车正。下联典指清朝篆刻家、画家奚冈,字纯章,号铁生,别号鹤渚生、蒙泉外史、散木居士、冬花庵主,浙江省钱墉人。性格孤僻耿直,年轻时就以画而出名。清乾隆皇帝南巡时,他正在应童子试,杭州知府派人把他抓起来,让他为行宫画壁画,他说:“哪有请作画而被抓来的!头可断,画坚决不作!”抓他的人说:“你不是童生,简直是铁生。”于是便以铁生为号,从此终生不应科举考试。篆刻学丁敬,又有发展,风格清隽,为“西泠八家”之一;擅画山水,也能作花卉竹兰;兼工行书及隶书。著有《冬花庵烬馀稿》。

车正世泽;弘农家声:上联典指奚仲,黄帝时任为“车正”,以造车著名。下联典指北魏时期的奚斤,封弘农王。

古传车正;各列孔门:上联典指黄帝时奚仲为车正。下联典指奚蒧,孔子弟子,有文采。

世称忠孝;邑号廉能:上联典指北魏时期的奚斤,以忠孝著称于世。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奚祀,佐郡邑,有廉能声。



2.五言通用联:

文房居三宝;西冷占一家:上联典出五代时期的制墨名家奚廷珪,奚鼐孙。他制的墨如玉,文如犀,时称廷珪墨。与“澄心堂纸”、“龙尾砚”并称文房三宝。下联典出清朝时期的画家、篆刻家奚冈,字纯章,钱塘人。篆刻风格清隽,为“西泠八家”之一。

七榆屏山樵;万骑大将军:上联典出清朝时期的诗画家奚疑,字虚白,亦字乐天,归安人,号方平山樵,又号榆楼。其家在郡城之南,临溪有楼,近对岘山,植榆七株,蔽其外,曰榆楼。下联典出后魏时期的万骑大将军奚斤,累从征伐有功。后太武为皇太子,听政,以斤为佐辅,聪辨强识。卒谥昭。



3.七言通用联:

文武兼备惟户部;诗书俱妙有铁生:上联典出明朝时期的南京户部主事奚世亮,字明仲,黄冈人。嘉靖进士,历延平府同知。时倭寇,亲冒矢石拒之,南城已陷,犹西向迎战,身被数剑死。下联典出清朝时期的诗书画家奚冈,号铁生,工诗及书,精篆刻,善山水,以潇洒自得为宗。得南田翁遗意。兰竹亦极超脱。

四璧书声小邹鲁;一庭秋色古黄虞:此联为清朝时期的诗书画家奚冈自题联。



4.八言以上通用联:

定鼎加封,元功居于七位;临变不避,忠气塞乎两间:此联为明朝时期的延平府同知奚世亮的事典。下联典出汉代名将奚涓的事典。涓从高祖丐沛,入汉,以将军定诸侯,封鲁侯。

学本孔门,七十子贤人,同传圣道;功高汉室,亿万年香火,永奠山河:此联为安徽省芜湖县奚村奚氏宗祠联。

跟帖时间 2010-02-24 08:37:2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奚氏的字辈排行 -- 安徽芜湖、上海浦东奚氏字辈:“首中居正邦家之光功从立志”。

安徽芜湖奚氏一支字辈:“方正家国增光言”。

安徽灵璧奚氏字辈:“井怀德成家美…安国良”。

安徽无为奚氏字辈:“分成立本德业传家保”。

安徽巢湖奚氏字辈:“中正立本德业传家”。

江苏大丰奚氏字辈:“全莱公正臣一万乔如文春延茂盛广怀仁道友德礼义宏财宽”。

江苏丰县奚氏字辈:“德养玉道修”。

江苏南通海安奚氏字辈:“长天宝益中”。

辽宁新民奚氏字辈:“永连孝志文”。

辽宁本溪奚氏字辈:“德恩广(延)久长坤”。

辽宁沈阳奚氏字辈:“孝连永志文”。

山东微山奚氏字辈:“增道修传…”

山东菏泽奚氏字辈:“秀先德文宽道修传士广”。

浙江象山奚氏字辈:“熙基圣增…”

浙江三台、宁波奚氏字辈:“未(纪)雍(永)希(喜)基圣真”。

四川凉山奚氏字辈:“啟正仁兴”。

云南文山奚氏字辈:“志少国顺永起”。

广东惠来奚氏字辈:“开启昌明达克振”。

河南社旗奚氏字辈:“德国兴太中文芳春林庭富贵庆荣华永祥万世融”。

广西邕宁奚氏字辈:“朝光耀均钟洪莫”。

陕西奚氏通族字辈:“闻吕光贤德承宗启后祥齐家从礼义华国本文章富贵荣明显迎春同绪昌”。

江西南康奚氏字辈:“良士如同日月星光”。

黑龙江双城奚氏字辈:“忠良玉国家昭文明”。

吉林正蓝旗满族奚氏字辈:“广善贤明本德润锦世长崇文宏云志秉忠振国良绍继维英耀永毓庆兆祥”。

重庆奚氏一支字辈:“唯益正仁兴”。

奚氏一支字辈:“克志国永巨”。

奚氏一支字辈:“做乃家谚恩”。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2-24 08:34:2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奚氏的家谱文献 -- 江苏武进晉陵奚氏宗谱二十六卷,首一卷,(清)奚庆瑍奚、应德等重修,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十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安徽南陵奚氏宗谱六卷,(清)奚城心、奚方善纂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江苏武进晉陵奚氏宗谱十二卷,(民国)奚佑康等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衍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常州焦溪奚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奚廷瀛纂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缺三卷)、吉林大学图书馆。

安徽芜湖奚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六卷、第二十三卷、第二十九卷、第三十九卷。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跟帖时间 2010-02-24 08:30:2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奚姓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谯国郡:亦称谯国、谯郡。东汉朝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仍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一带地区。三国时期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璧县、蒙城县、太和县、鹿邑县、永城县间一带地区。

北海郡:汉朝时期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分齐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一说营陵,今山东昌乐),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潍坊、烟台一带地区。隋、唐两朝的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带地区。



2.堂号:

谯国堂:以望立堂。

北海堂:以望立堂。

礼耕堂:资料有待补充。

楚善堂:资料有待补充。

衍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崇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2-24 08:28:2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奚姓的迁徙分布 -- 奚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的中国大陆与台湾省均未列入前二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十五位门阀,在当今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八十一位,人口约二十三万三千八百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14%左右。

奚氏族人总人口数量并不多,但却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后来在谯国郡发展成望族,世称谯国望。

奚姓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姓。早在帝、舜、尧时期皇帝还没有姓,但是大禹治水的时候,有个叫奚仲的人发明了车子,有力地协助了大禹治理水患。故有:“大禹治水,奚仲造车”。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姓氏记载。据《古今姓氏书辩证》指出:“出自任姓,夏四正奚仲之后,以王父字为氏。”“车”,自古以来就是人类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而我国古代早有载入史册的“奚仲造车”的典故。我国姓奚的人不太多,但一份十分光荣的家世,奚姓的始祖是为人类造福谋利的伟大发明家奚仲。奚仲是4000多年以前夏朝时人,担任“车正”的官,《说文》上说:“车舆之论之总名也,夏后时奚仲所造也。”根据以上的记载,我国奚姓的始祖奚仲,本来是黄帝的任姓后裔,传到夏代的时候,由于奚仲造四对国家有贡献,其子孙就以他的字作为姓氏,而世代沿用下来。奚姓并不都是黄帝后人,在历史上鲜卑族拓跋氏的后代有改姓奚的,在代北地区有少数民族达奚氏、薄奚氏也改姓“奚”,都是随同北魏孝文帝南迁到中原后改汉姓,慢慢融合进中华民族的。

跟帖时间 2010-02-24 08:25:3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