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姓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2-11 13:14:23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20462 跟帖次数 9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颛顼帝曾孙吴回之孙安被封在曹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相传,颛顼帝有曾孙叫吴回,在帝喾时为火正祝融。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嬇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第五子名安封在曹国。

据史籍《元和姓纂》、《广韵》等的记载,颛顼帝之后裔曹安及其子孙在夏、商时期被封于曹(今山东定陶)。殷商王朝被周武王灭后,其后裔子孙被改封于邾地(今山东曲阜),称邾国。

邾国(又名邾娄国、小邹国),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曹姓。

邾国国名之由来,据历史文献《滕县金石志》的记载:“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城东北八十里凤凰岭涧沟中,出伯俞父诸器…其中鬲、盘、匜等铜器铭文中,皆有邾字。”著名的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注释:“邾,蜘蛛也,从黾朱声。”

邾国的“邾”字,无论在西周还是春秋时期的铜器铭文中,写作蜘蛛形,即今之“蛛”字。据此,曲阜师范大学教授郭克煜在其《邾国历史略说》一文中认为:“由蛛字的字形得知,邾国先人曾以蜘蛛为图腾,建国之后,即以蛛为国名。后来,为书写方便起见,改从邑朱声之邾字,《邾公钟》之邾字,正是这样写的。”

图腾崇拜则是原始社会一种最早的宗教信仰,约与氏族公社同时发生。在春秋以后的文献中,其“邾”字亦有几种不同的写法。在史籍《春秋》、《左传》中写作“邾”;在典籍《国语·郑语》、《孟子》中写作“邹”,在史籍《史记》、《汉书·地里志》中写作“驺”。音同而字异,其实皆一事。邾国,亦称邾娄国,历史典籍多有记载。在史籍《汉书·地理志》中记载:“故邾国,曹姓,二十九世为楚所灭”。在史籍《左传·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年)中记载:“邾文公卜迁于绎”。

邾国的名称,经传又通常写作“邾娄”,战国时期通称“邹”或“驺”。按许多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结果,认为邾娄是当地土语,邾是正名,而邹、驺则是战国后期其他相邻大国、主要是鲁国所用的同音通假字,与偃国称“燕国”之类相同。

邾侠开创的邾国,后来又有较大的变化和发展,并衍生出小邾与滥国。他也因开创之功而被后人尊为朱氏、邾氏、颜氏、邹氏、娄氏等姓的大始祖。

邾国的“邾”字写法很多,建国以后曾以“蛛”作为国名,后来改加“邑”为“邾”字。“邾”字的读音在古代有两种读法:在齐过人所纂的《公羊传》一书中,“邾”字读为“邾娄”,为双音节字;而鲁过人所纂的《左传》一书中则读为“邹”。这两种读法在古籍中被写成“邾国”或者“邹国”,其实指的是同一个诸侯国家。

邾国在两周时期的诸侯国中只能算作一个小国,从开始建国,就是鲁国的一个附庸国,方圆不过几十里,其疆域东到今费县城西,西到今鱼台县东北境独山湖北岸一带,南到今滕县安上村一带,北到今邹县县城附近。邾国建国之初的国力实在太弱,无法与其他诸侯大国抗衡,因此在西周初期的史籍中没有留下什么记载,只有简单的世系供后人参考。在西周时期,自曹侠为第一位国君开始,其世系是:曹侠→曹非→曹成→曹车→曹辅→曹将新→曹訾父→曹夷父颜。

自邾武公曹夷父颜始,邾国的历史开始零星地见于史籍之中,这时已经到了春秋时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邾国已经开始强大起来,但它仍是鲁国的附庸。继位的邾侯曹夷父颜是一个昏君,他重用奸臣,把邾国搞得一团糟,政治极为腐败。后来,曹夷父颜被周宣王姬静所杀,把王位赐给了其弟曹叔术。

曹叔术非常贤达,他不愿意接替兄长的权力,只做了很短一段时间的国君,便把王位传给了夷父颜的儿子曹夏父。曹夏父作了国君之后,便封自己的兄长曹友到郧地(今山东滕县),建立了一个小邾国。小邾国共传十四世,在战国中期被楚宣王熊良夫所灭。曹夏父还将曹叔术封到滥(今山东滕县),建立一个滥国。鲁昭公姬即二十一年(公元前521年),滥国国君曹黑肱降于鲁国,滥国灭亡。曹夏父分封曹友和曹叔术建国,使邾国有了两个自己的附庸国。

夏父逝世后,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仪父,鲁庄公姬同十六年(公元前678年),曹仪父死,其子曹琐继位,是为邾宪公,在位十二年,于鲁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66年)逝世,邾文公曹籧篨继位。邾文公在位期间,曾经把都城由峄山之北迁往峄山之阳。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大国不断攻占小国的领地。邾国离鲁国最近,又是鲁国的附庸国,因此必须听从鲁国的指挥。邾文公以前的邾国国君都曾多次朝贡鲁国,还要参加鲁国召集的多次会盟。如果鲁国国内有人不能在国内立足,就会跑到邾国,邾国国君还要以礼待之,不敢有丝毫怠慢之处,以免这些人在得势之后找麻烦。如鲁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71年),鲁国大臣臧纥逃奔到邾国,邾人非常热情地接待他,就像对待鲁国的使臣一样。尽管邾国对鲁国一直都很尊敬,仍然遭到鲁国的攻伐。周哀公姬不辰七年(公元前年)鲁国大举入侵邾国,邾国的军队只作了小小的抵抗便大败而归,国都也被鲁军攻下了。鲁军进入邾国国都之后,毫不客气地冲进贵族和平民家中,不分白天黑夜地抢劫财物,然后趾高气扬地满载而归。这次抢劫使邾国好不容易聚集的财物损失殆尽,人民的生命财产也遭到了极大的威胁。为了减少战争损失,邾文公决定将都城迁到峄山的南面。这个地方以怪石和曲径通幽的山洞闻名,易守难攻。这之后邾国被抢劫的事情便很少再有了。

邾文公在位五十二年。鲁文公姬兴十二年(公元前615年),邾定公曹貜且继位,在位三十七年。鲁成公姬黑肱十八年(公元前578年),邾宣公继位,在位十八年。鲁哀公姬将十七(公元前556年),邾悼公曹华继位,在位十五年。鲁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邾庄公曹穿继位,在位三十四年。邾庄公逝世后还要以活人殉葬,这种做法在春秋时期已经是公认的落后和野蛮的行为,因此遭到了国内外人士的强烈反对。当时的舆论对这件事进行了言辞激烈的谴责。有人说:“祭祀不用六畜,怎么能用人做殉葬呢”?

鲁定公姬宋三年(公元前507年),邾隐公曹益继位。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鲁国又一次攻打邾国,这一次鲁国人不但对财物进行了抢劫,还把邾隐公也俘虏到了鲁国,并把他囚禁起来,这大概是因为邾隐公得罪了鲁国。两年之后邾隐公被释放,继续做他的国君。然而,重新执政的邾隐公却整天忙于游乐,被国人骂作无道。邾隐公不得人心的做法成为吴国攻打邾国的借口,他们凭借锐利的武器和勇猛的军队攻入了邾国,俘获了邾隐公,把他带到吴国进行教育,同时立邾隐公的儿子曹革为国君,即邾恒公。

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邾隐公逃出了吴国,他先到鲁国,又到齐国,最后投奔了越国。越国人又把他送回邾国,重新立他为国君。但是备受流浪之苦的邾隐公却不思悔改,仍然被国人骂作无道,这一次就连支持他的越国人也发怒了。他们出兵将邾隐公抓到越国再次囚禁起来,并立曹革的弟弟曹何为国君。

此后,邾国的世系缺乏详细的记载。人们只能简单地知道邾国共传二十九世,最后为在楚宣王熊良夫执政时期(公元前369~前340年在位)被楚国所灭。

邾国被楚宣王灭亡之后,楚宣王封其国君为巨鹿侯,“巨鹿”亦即“邾娄”的谐音,并迁其君臣于江南(今湖北黄石)。

在邾国的王族子孙以及国人中,皆有以故国名称为姓氏者,称曹氏,故该支曹氏的姓源往往同朱氏联系起来。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夏禹赐封陆终第五子(一说第六子)安为曹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们与自然的斗争最艰巨的是和水患的斗争。

相传在远古时代,中华大地是“水浩洋而不息”,因此曾出现过“积芦灰以止淫水”的女神女娲。居住于共(今河南辉县)的共工氏族是世代相传的治水世家。据说在颛顼时,共工曾与颛顼争“帝位”,发生了战斗,共工企图放水来淹颛顼,结果反而被颛顼杀掉。但是共工的后世子孙仍作水官,在部落联盟中担任治水的职务。

到了“华夏部落联盟”时期,又出现了治水英雄鲧和禹。鲧虽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治水却未取得成功。其后,禹总结了父亲鲧用筑堤堵流的方法而致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疏通河川、开导阻滞(疏川导滞),使洪水畅流无阻地由小归大、流入大河,终于治住了洪水,变水害为水利。

在大禹治水时,陆终第五子(一说第六子)安正逢其时,他因佐夏禹治水有功而被赐曹官。曹官也就是“圜土”为牢,是专职看押战俘、罪臣、奴隶的主官,这在当时以镇压奴隶为主要职能的奴隶主政权中并非小官。安后来以官为氏,称曹安,成为曹氏得姓始祖之一。

曹安始居于曹水(今河南灵宝),此地是曹安受姓之地。曹安曾为夏王朝时期曹国君主,至今灵宝县附近仍有古曹阳坑、曹阳墟之地。

曹安的封国后来被大禹所攻,原因是炎黄部落联盟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将东夷族大部分融合了,大禹是三族联盟的最后一位首领,相传他在晚年曾举荐东夷族首领伯益做继承人,但暗中却为传子着想,竭力为其子启培植羽翼势力。

三年后,伯益把政权让给了大禹的儿子启。大概由于从尧到舜、从舜到禹,都是实行禅让制,惟独从禹到启是传子,因此引起曹、有扈、魏、屈骜等氏族的不满和反对,于是大禹率兵攻曹。曹国因被攻,被迫迁于河南滑县之曹,即典籍《诗序》中所记载的:“卫国有狄人之败,出处于漕”。

到商汤灭夏桀之后,曹氏又常与商王朝对抗,成为方国,称做曹方。后因被商汤讨伐,而再次东迁于山东定陶。

河南滑县曹国故地,于西周初年成为姬姓卫国的漕邑。周惠王姬阆十七年(公元前660年),卫国被翟国击败,漕邑也就被翟占领,原来卫国被封在漕邑的后代子孙,就用祖先的封邑名“漕”作为自己的姓氏。

在汉朝时期有著名的游侠漕中叔、漕少游。在史籍《千家姓》上记载:漕氏为西河族(今河南浚县、滑县及迪南、迪北一带)。

漕氏后来又演化为糟氏,在史籍《续通志》上就有记载:“明嘉靖主事糟土奇。”后漕氏、糟氏、槽氏都统一为曹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克商后封弟姬振铎于曹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周武王姬发灭殷商后,为了巩固周王朝的政权,便实行大分封。

在改封商旧臣曹挟于邾邑的同时,周武王把自己的弟弟姬振铎封于故曹邑,为伯爵,建曹国,称为曹叔振铎。姬姓曹国故地在今山东省菏泽、定陶、曹县一带,都于陶丘(今山东定陶,北齐时以定陶为曹州,今为曹县)。

周敬王姬丐三十三年(公元前487年),曹国被宋景公子头曼所灭,姬振铎的后代子孙,就用故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曹振锋即为姬姓曹氏的受姓始祖。

姬姓曹国共有二十六任国君、十位伯爵、十六位侯爵,立国长达六百三十六年。曹国的后裔都姓曹,以曹伯为始祖。

旧时定陶故城之北有大阜,名仿山,上有曹伯庙,额曰“西周旧国”,地方官岁时祀之。据文献《定陶县志》记载“,定陶为古曹国,曹伯墓在北门外,十七世皆葬于此。”

因曹氏是上古皇姓著姓,旧时山东菏泽、定陶二邑,凡曹氏族人纳粮课税,每升较他姓减三文。



第四个渊源:源于冒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东汉时期,曹操之父曹嵩本姓夏侯氏。

曹嵩,字巨高,东汉时沛国谯县人氏。他的父亲是夏侯睿,母亲颜氏,曹嵩是夏侯睿的次子。夏侯睿本是南阳县令,为官清廉,家境甚贫,后因朝中党争被罢,到了颜氏生子曹嵩,竟不能养,只好留下长兄夏侯巍,把曹嵩送给朝中的朋友大宦官曹腾收养。于是夏侯嵩改为曹嵩。

至于夏侯睿的其他事迹,史书上并无详细的记载,单单用一句“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带过了。但曹嵩养父曹腾,却是在东汉历史上一位重要人物。曹腾是汉相曹参之后,侍奉过东汉四位皇帝,即汉顺帝、汉冲帝、汉质帝和汉桓帝,而汉桓帝的即位更是多亏了中常侍曹腾,曹腾也因此被封为费亭侯,官拜大长秋,俸禄仅在丞相、太尉之下,作为宦官也算是位极人臣了。

曹腾虽然位高却非权宦,他器重人才,颇得各地名士赞扬,曹嵩耳濡目染,也算知书达理,少年学成。他二十二岁时被敦煌太守赵咨举为孝廉,任荥阳令。赵咨为官清廉,曹嵩深佩其人又感其知遇之恩。赵咨后官拜东海相,从敦煌赴任东海时途径荥阳,曹嵩为谢其举荐夹道相迎,谁料赵咨竟视而不见。面对恩公的冷遇,曹嵩并不羞恼,反而说:“赵咨大人海内人望,今过我界却避而不见,外面的人若知,一定会耻笑我待慢恩人!”为了拜谢赵咨,曹嵩弃印绶一直追至东海地界,赵咨深为感动,停车相见,对曹嵩说:“曹大人如此重情重义,真非常人也。”

曹嵩因为追赵咨而丢掉了荥阳令,但是很快以曹腾义子的名义,世袭了费亭侯的爵位。依靠曹腾的关系网,加上得体的待人处世,在汉桓帝末年曹嵩就已官拜司隶校尉,到了汉灵帝即位,又升任大司农、大鸿胪,先后掌管国家的财政礼仪,位列九卿,位高权重。

曹嵩并不像生父是个清廉之人,多年为官,因权导利,曹家可谓富甲一方。刀了东汉末年,朝中有花钱捐官的制度,曹嵩并没有满足于大鸿胪的职位,而是花去万金为自己捐了太尉一职。太尉居“三公”之首,曹嵩由此达到了自己政治生涯的最高峰。

曹嵩在中年得子曹操,也就是后来的魏武帝。开始时,曹嵩并不太喜欢这个儿子,因为曹操年轻气盛,没有功名却爱舞枪弄棒,常常为曹嵩闯来一堆麻烦。但是后来朋友吕伯奢山东为官时给曹操举了孝廉,曹操当上了洛阳北部尉,负责京城治安。曹操功必赏过必罚,把京城治安管理的井井有条,显示了卓越的政治才华,曹嵩至此猜开始对这个儿子刮目相看,并从此鼎立扶持。

很快,曹嵩安排曹操出任顿丘令,后又辗转回京,出任言官议郎。到了黄巾之乱的时候,在曹嵩的疏通下,张让举荐曹操出任骑都尉,后因战功升济南相,任东郡太守。再到后来曹操成为“西园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平西凉韩遂、边章之乱,曹嵩在幕后起了巨大的作用。

时局动荡,十常侍乱政时,曹嵩辞官居于洛阳。因为董卓入袭汉宫,王允吕布诛董卓,李傕、郭汜大交兵等等系列事件,洛阳已成是非之地,曹嵩带着家资家眷到泰山华县避祸。

汉献帝刘协初平四年(公元193年),一直居于山东的曹操与徐州陶谦发生了争端,华县正是前线。

汉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嵩带着次子曹德与妻妾,打算离开刀兵之地前往曹操的大本营兖州。不料行踪泄漏,被陶谦部将张闿围住,曹操急派兵将接应,然而根本就来不及了,曹嵩及次子曹德、夫人邹氏即曹操之母、姬妾赵氏等皆成了刀下亡魂。

到了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之子曹丕将汉献帝赶下台,称魏文帝,追谥曹嵩为魏太皇帝。

从宦官养子到追封帝王,曹嵩一生可谓传奇。曹嵩对中国历史的最大影响,除了本身的为官政绩外,还在生养和造就了曹操这一乱世枭雄的过程中,给了曹操经济、权利、人格上的深刻熏陶。自曹嵩开始,曹氏一家成为当时对历史影响最深远的家族之一。

曹嵩之族,是为徽州曹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外夷,出自唐朝时期昭武九姓之曹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昭武九姓,是中国南北朝、隋、唐时期对中亚西部十来个小国的总称。其王均以昭武为姓。人种主要是粟特族人及其后裔,泛称为“昭武九姓”。汉文史籍称其原住祁连山北昭武城,曾被匈奴击走,被迫西迁至中亚河中地区。

“昭武”一词确为汉译音,但其真实的语源,目前在学界尚无定论。

在史籍《新唐书》中,以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为昭武九姓,而以东安国、毕国、捍、那色波附于其间,曹国又分为东、西、中三国。

另据史籍《北史》、《隋书》等的记载,乌那曷、穆国、漕国也是王姓昭武的国家。而据史籍《隋书》的记载,昭武九姓本是月氏人,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今甘肃临泽),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支庶各分王,以昭武为姓。居民主要务农,兼营畜牧业。

粟特族人在历史上素以善于经商著称,长期操纵丝绸之路上的转贩贸易。早在东汉时期,洛阳就有粟弋(即粟特)贾胡。敦煌古代烽燧下曾发现写在纸上的“古粟特语信柬”数件,其内容反映了东汉末年、西晋末年粟特族人的经商组织和活动。南北朝以来,昭武九姓经商范围更加扩大,并不时为一些国家承担外交使命,如公元545年北周曾派遣酒泉胡安诺槃陀出使突厥。在唐朝时期,经商的昭武九姓胡人常被称为兴生胡或简作兴胡,从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看,兴胡与县管百姓、行客并列,表明他们可能有一定的特殊身分或社会地位。

公元六世纪中期,昭武诸国相继臣属西突厥。七世纪中期归附唐朝,受安西都护府统辖。同时开始遭受阿拉伯帝国侵袭。多次向唐朝求援,接受唐朝赐封的王号,反抗阿拉伯帝国。八世纪下半叶诸国逐步消亡。

昭武九姓中的曹国,在今乌兹别克共和国撒马尔罕省的北方和东北方一带,分称西曹国、东曹国、中曹国三个部分。

西曹国的首府在瑟底痕城(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伊什特汗),与康国关系密切。唐朝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唐玄宗李隆基赐封康国王乌勒伽之子咄喝为曹国王。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又赐曹国王为怀德王。

中曹国的首府在迦底真城(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凯布德)。

东曹国的首府在布恩吉卡特,一说在今乌勒提尤别,一说在乌勒提尤别西南之沙赫里斯坦。唐开元十年(公元722年)、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东曹国王曾两词被迫屈服于阿拉伯大食人。但直到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他仍上表唐玄宗,请出唐军西击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

早在南北朝时期,姑臧等地就有昭武九姓胡建立的移民聚落。在唐朝时期,碎叶、蒲昌海(今新疆罗布泊)、西州、伊州、炖煌(今甘肃敦煌)、肃州(今甘肃酒泉)、凉州(今甘肃武威)、长安、蓝田、洛阳、关内道北部河曲六胡州等地都有昭武九姓胡的聚落。

在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朝击败东突厥颉利可汗,原突厥中的昭武九姓部落随之入塞,唐朝政府为安置这批昭武九姓而特别设置六胡州。据敦煌写卷《光启元年沙州、伊州残地志》的记载,唐朝政府当时在今新疆罗布泊地区有康国大首领康艳典建立的五六座移民大城镇;敦煌郡敦煌县从化乡住着昭武九姓人三百余户,人口当时有一千三四百人。在内地,许多昭武九姓人散居各地,其聚居者往往自有统领,称作大、小首领;在战乱时期往往自有城主(如伊州)。

唐玄宗开元九~十年(公元721~722年),唐军所攻陷的六胡州康待宾、安慕客、何黑奴、石神奴等,皆是昭武九姓人;安史之乱的祸首安禄山、史思明亦为营州(今辽宁朝阳)杂胡,也是昭武九姓人的后裔。

昭武九姓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将祆教、摩尼教、中亚音乐、舞蹈、历法传入中原,而将中国的丝绸、建筑、冶金技术及其“四大发明”传到西方,昭武九姓族人无疑是最重要的媒介。

昭武九姓族人还在中原四周的游牧汗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起很大作用,特别是把粟特文字带入突厥、回鹘汗国。其影响所及,回鹘文、蒙文、满文均可溯源于粟特字母。

进入中原地区并留居的昭武九姓之曹国人,后依汉族人化习俗,以国名汉化为姓氏称曹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晋、北魏时期匈奴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据史籍《晋书》记载:

①东晋末期,有匈奴右贤王曹毂屯马兰山,后有贰城胡曹寅、王达献马三千匹予后秦政权,后秦武昭帝姚苌以曹寅为镇北将军、并州刺史。其后裔子孙皆称曹氏。

②有匈奴别支山胡曹仆浑氏,归附于东晋王朝,后演变为步落稽氏。其后裔子孙称曹氏,融入汉族。

⑵.在晋安帝司马德宗义熙九年(公元413年),有匈奴别支吐京胡首领曹龙、张大头等率部众两万余人,入占蒲子(今山西隰县),众人合推曹龙为大单于,归附于北魏政权。到了北魏拓跋嗣泰常元年(公元416年)农历6月,并州胡人数万落叛逃至后秦国,入平阳,有曹弘被推为大单于。这些匈奴民族单于的后裔子孙,皆称曹氏,后融入汉族。



第七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鄂通氏,亦称奥敦氏、鄂托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奥屯部,满语为Etung Hala,汉义“强盛”,世居鄂通(今黑龙江鹤岗梧桐河流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曹氏、鄂氏等。

⑵.满族墨勒哲哷氏,亦称莫尔哲勒氏,满语为Moljere Hala,汉义“用刀复仇”,世居松花江、黑龙江、巴林(今俄罗斯伯力)、白石(今黑龙江牡丹江镜泊湖)、阿穆达(今吉林)等地。有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后多冠汉姓为曹氏、孟氏、莫氏等。

⑶.满族索佳氏,满语为Sogiya Hala,世居鄂尔坤(今蒙古国鄂尔坤河流域)、吴尔湖(今黑龙江鹤岗)、俄漠和(今辽宁抚顺李家乡)、界凡(今辽宁抚顺李家乡界藩山)、长白山、马尔墩(今辽宁新宾上夹马尔敦村)、大凌河(今辽宁锦县)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曹氏、索氏等。

⑷.满族索绰罗氏,满语为Socolo Hala,原居长白山五道沟地区,隶属镶红旗满洲。其先祖为清兴祖直皇帝佟·福满的第三子索长阿。佟·福满即佟·努尔哈赤的曾祖父。始祖索绰罗·松吾突之子索绰罗·舒力突于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率部从京城迁到丹东岫岩地区驻防,后裔散居于丹东凤城草河、宽甸长甸、杨木川等地。后冠汉姓为曹氏。



第八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等记载:

⑴.蒙古族操佳氏,世居大凌河。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Caogiya Hala。明清之际就冠汉姓为曹氏。

⑵.蒙古族额托氏,亦称额陀氏、鄂托氏,世居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叶赫(今吉林梨树)、乌喇(今吉林永吉)、长白山等地。后有满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to Hala。后多冠汉姓为曹氏、鄂氏。

⑶.蒙古族朝鲁图德氏,汉义为“磐石”,源出蒙古察哈尔部,后多冠汉姓为曹氏、乔氏、朝氏、晁氏、石氏、朝氏等。



第九个渊源:源于藏族,出自清朝中叶藏族大通川土千总户曹通温布,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清朝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位于青海大通县大通川的藏族首领曹通温布,率部参与镇压回民大起义,以功授职,被清乾隆大帝任命为土千总户,并赐以土司名字的首音的谐音汉字为姓氏,称曹氏,其后裔子孙世称曹氏。



第十个渊源:源于瑶族,出自元、明之际汉民曹氏,属于避难夷化为氏。

今居泰国德伊兑村的瑶族曹氏,原为汉族,原住江苏南京,后迁潮州府河杨河(今广东汕头)。

元朝末期农民大起义,该支曹氏族人为避战乱,转迁于贵州地区,再转迁至今泰国北部山区,融于当地瑶族,遂成瑶族曹氏,如今是当地十二著姓之一。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阿昌族,出自明朝时期陇川东寨阿昌族经师曹秉薄,属于避难夷化为氏。

今云南陇川东寨阿昌族中有曹氏,其始祖为曹秉薄。

曹秉薄原为汉族,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为避战乱迁居于云南腾越地区,后又迁到绮罗、罗文冲关璋一带,后娶阿昌族女子哄氏,遂入阿昌族。

在曹秉薄的后裔子孙中,一支迁居路西县高埂田,仍为阿昌族。另一支则迁萝卜坝,成为了傣族。还有一支到陇川县小新寨成为景颇族载瓦支。

在曹秉薄的阿昌族、傣族、景颇族载瓦支后裔子孙中,皆称曹氏。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布朗族,出自清朝时期倚邦布朗族土千总曹当斋,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云南勐腊县倚邦布朗族首领曹当斋,在当地普思头人反叛时,随从清军征讨普思逆夷,杀敌有功,被满清政府封土千总,赐汉姓曹氏。



第十三个渊源:源于拉祜族,出自明、清之际云南孟连拉祜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明清之际,居于云南孟连的拉祜族首领劳朝氏,积极参与改土归流运动,被封土司,后取汉姓为曹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四个渊源:源于普米族,出自,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明清之际,居于云南丽江普米族首领本牙海氏,积极参与改土归流运动,被封土司,后取汉姓为曹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五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彝族、哈尼族、纳西族、回族、锡伯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曹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曹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曹安、曹伯、曹振铎、曹嵩、曹龙、曹弘、曹秉薄、曹当斋、本牙海。

曹氏的帝王国君 -- 姬振铎:(生卒年待考),又称曹叔、曹叔振铎,西周曹国始封之君,周武王姬发之弟,曹氏鼻祖之一。



姬 脾:(生卒年待考),曹叔振铎之子,继曹叔而立。著名西周时期曹国国君曹太伯,曹氏始祖之一。



曹 平:(生卒年待考),曹太伯脾子,继太伯而立。著名西周时期曹国国君曹仲君。



曹 侯:(生卒年待考),曹平之子,继曹仲君而立。著名西周时期曹国国君曹宫伯。



曹 云:(生卒年待考),曹侯之子,继曹宫伯而立。著名西周时期曹国国君曹孝伯。



曹 喜:(生卒年待考),曹云之子,继曹孝伯而立。著名西周时期曹国国君曹夷伯。



曹 疆:(公元前?~前826年),曹云之子,曹喜之弟,继曹夷伯而立。著名西周时期曹国国君曹幽伯,在位时间从公元前835~前826年为期九年。

周宣王二年(曹幽伯九年,公元前826年),被其弟曹鲜所杀。



曹 鲜:(公元前?~前796年),一称曹苏,曹云之子,曹幽伯之弟,杀曹幽伯而自立。著名西周时期曹国国君曹戴伯,在位时间从公元前826~前796年为期三十年。

周宣王三十二年(曹戴伯三十年,公元前796年)病逝。



曹 雉:(公元前?~前760年),一称曹兕,曹鲜之子,继曹戴伯而立。著名春秋时期曹国国君曹惠伯,在位时间从公元前796~前760年为期三十四年。

周平王十一年(曹惠伯三十六年,公元前760年)病逝。



曹石甫:(公元前?~前760年),曹雉之子,继曹惠伯而立。著名春秋时期曹国国君曹君,在位时间公元前760年仅一年。

既立,其弟曹武杀而代之。



曹 武:(公元前?~前757年),曹雉之子,曹石甫之弟,杀曹石甫而代立。著名春秋时期曹国国君曹穆公,在位之间从公元前760~前757年为期三年。

周平王十四年(曹穆公三年,公元前757年)病逝。



曹终生:(公元前?~前702年),曹武之子,继曹穆公而立。名春秋时期曹国国君曹桓公,在位时间从公元前757~前702年为期五十五年。

周桓王十八年(曹桓公五十五年,公元前702年)病逝。



曹射姑:(公元前?~前671年),一称曹夕姑,曹终生之子,继曹桓公而立。著名春秋时期曹国国君曹庄公,在位时间从公元前702~前671年为期三十一年。

周惠王六年(曹庄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71年)病逝。



曹 羁:(公元?~前670年),曹射姑之子,继曹庄公而立。著名春秋时期曹国国君曹君,在位时间从公元前671~前670年为期一年。

既立,戎族伐曹。曹羁弃国逃奔陈国。归曹,是为曹僖公。



曹 赤:(公元前?~前662年),一称曹夷,继曹羁而立。著名春秋时期曹国国君曹僖公,在位时间从公元前670~前662年为期八年。

曹赤是戎族首领的外孙,曹羁弃国逃奔陈国后,他回曹国继任君未。周惠王十五年(曹僖公八年,公元前662年)病逝。



曹 班:(公元前?~前653年),曹赤之子,继曹僖公而立。著名春秋时期曹国国君曹昭公,在位时间从公元前662~前653年为期九年。

周惠王十八年(曹昭公二年,公元前659年)赤狄攻邢国,邢国溃散。曹昭公乃与齐国、宋国之师救之,联合击败赤狄。邢国后迁于夷仪(今山东聊城西南部)。又与齐、宋之师为之筑城。

周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曹昭公参与齐桓公会诸侯与周太子郑盟,以定周太子之位。

周惠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53年)病逝。



曹 襄:(公元前?~前618年),曹班之子。继曹昭公而立。著名春秋时期曹国国君曹共公,在位时间从公元前653~前618年为期三十五年。

周襄王八年(曹共公七年,公元前645年),曹共公与齐、宋、鲁、陈、卫、郑、许诸国之君盟于牡丘(齐邑,今山东聊城东北部),谋救徐伐楚。后与齐师伐厉(楚与国,今湖北随县东北部)以救徐。

周襄王十一年(公元前642年),曹共公与卫、邾助宋襄公平齐乱,以纳齐太子昭。

周襄王十二年(公元前641年),曹共公不服宋,宋师围之。

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出亡在外路过曹国,曹共公欲观其骈胁(肋骨相连如一骨)。曹大夫僖力谏,不听。

周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632年),晋国伐曹国,捕获了曹共公。后释之。曹共公乃会诸侯于许国。

周顷王元年(公元前618年)病逝。



曹 寿:(公元前?~前595年),曹襄之子,继曹共公而立。著名春秋时期曹国国君曹文公,在位时间从公元前618~前595年为期二十三年。

是时,晋、楚两国争霸,曹文公多次参与晋国会诸侯之盟。

周定王十二年(曹文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95年)病逝。



曹 庐:(公元前?~前578年),一称曹疆,曹寿之子,继曹文公而立。著名春秋时期曹国国君曹宣公,在位时间从公元前595~前578年为期十七年。

周简王八年(曹宣公十七年,公元前578年),晋国计划讨伐秦国,征师于诸侯。晋、齐、宋、卫、鲁、郑、曹、邾、滕之君会于京师。

在晋国率诸侯伐秦国时,曹宣公病逝于军中。



曹负刍:(公元前?~前556年),曹庐庶弟(一说为庶子),继曹宣公而立。著名春秋时期曹国国君曹成公,在位时间从公元前578~前555年为期二十三年。

是时晋、楚两国争霸,曹成公屡参与晋会诸侯,随晋军而征战。

周灵王十七年(曹成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55年),晋以卫石买、孙蒯违盟擅取曹国的重丘(今山东茌平西南部),执之。晋平公会诸侯伐齐国,围临淄,曹成公逝世于伐齐的次年(公元前556年)。



曹 滕:(公元前?~前528年),一称曹胜,曹负刍之子,继曹成公而立。著名春秋时期曹国国君曹武公,在位时间从公元前555~前528年为期二十七年。

既立,屡次参与晋会诸侯之盟及征战。

周景王十七年(曹武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28年)病逝。



曹 演:(公元前?~前524年),一称曹顷,滕之子,继曹武公而立。著名春秋时期曹国国君曹平公,在位时间从公元前528~前524年为期四年。

周景王二十一年(曹平公四年,公元前524年)病逝。



曹 午:(公元前?~前515年),曹演之子,继曹平公而立。著名春秋时期曹国国君曹悼公,在位时间从公元前524~前515年为期九年。

周敬王五年(曹悼公九年,公元前515年)朝于宋国,宋国却将之囚禁。曹悼公由此逝世于宋国,死后归葬。



曹 野:(公元前?~前510年),曹演之子,曹午之弟,继曹悼公而立,著名春秋时期曹国国君曹声公,在位时间从公元前515~前510年为期五年。

周敬王十年(曹声公四年,公元前510年),被叔父、曹平公之弟曹通所杀。



曹 通:(公元前?~前506年),曹滕之子,曹演之弟,杀曹声公自立。著名春秋时期曹国国君曹隐公,在位时间从公元前510~前506年为期四年。

周敬王十四年(曹隐公四年,公元前506年),曹隐公参与晋国于召陵(今河南郾城东部)会诸侯之盟,共谋伐楚国。是年被曹野之弟曹露所杀。



曹 露:(公元前?~前502年),曹演之子,曹野之弟,杀曹隐公自立。著名春秋时期曹国国君曹靖公,在位时间从公元前506~前502年为期四年。

周敬王十八年(曹靖公四年,公元前502年)病逝。



曹 阳:(公元前?~前487年),曹露之子,继曹靖公而立。著名春秋时期曹国末代国君曹伯,在位时间从公元前502~前487年为期十五年。

曹伯即位后,好田猎之事。当时曹鄙人公孙疆亦好田猎,获白雁而献给曹伯,且言田弋之说,曹伯便喜欢上了他,并与他商讨政事,使为司成。公孙疆后来说服曹阳背晋伐宋。

周敬王二十二年(曹伯阳三年,公元前498年),卫国伐曹国,攻克郊(今山东菏泽)而还。

周敬王三十二年(公元前488年),郑国大夫以宋国若吞并曹国,乃郑国之患,不可不救。冬天,郑国发兵救曹国,并侵入宋国。

周敬王三十三年(公元前487年),宋国反击,大破曹国,俘曹伯而杀之。曹国就此而亡。



曹 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人(今安徽亳州)。著名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汉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曹魏政权的缔造者,曹武帝。

东汉末年,曹操在与黄巾军作战中起家,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2年)占据兖州并收编,青州黄巾,用其精锐建成“青州兵”。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将汉献帝迎到许(今河南许昌),自任丞相,把持朝政。在诸侯争战中占据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他收降了张绣,击杀了吕布,在官渡之战中战胜了袁绍,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在赤壁被孙刘联军打败,退回北方。以后又打败关中的韩遂、马腾等地方势力。

汉末割据局面形成后,曹操实行抑制豪强兼并,用人唯才等一系列政策,渐次统一了北方,为结束汉末以来的军阀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他在北方大兴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专营,使辖区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在政治上,他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在军事上,他戎马一生,身经百战,精通兵法,在战略战术及军事理论上都有所建树。

曹操在历史上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各人所持的标准不一样。有的从道德的角度评价,认为曹操颠覆汉室,是大大的奸贼。有的则从成败的角度衡量,认为曹操功绩非凡,是少有的英雄。与曹操同时代的人对他的评价很高,如《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认为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大致在宋代以后,因受道学的影响,曹操的形象变得越来越坏,如《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既奸诈又残忍,戏剧中的曹操也是典型的白脸奸臣。

近代以来,对曹操的功过是非讨论很多,一般对他采取肯定的态度。

董卓进京后,废掉少帝刘辩,另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关东牧守讨伐董卓,董卓将汉献帝迁于长安。董卓死后,部将互相争斗,汉献帝先被李傕作为人质,随后被杨奉迎往安邑。当时条件简陋,汉献帝住在棘篱之中,与群臣朝会时,士兵便伏在篱上围观嬉笑。因发生蝗灾,粮食缺乏,杨奉等人又与天子迁往洛阳,处境十分困窘。有人曾劝袁绍迎天子定都邺城,但袁绍想自己称帝,没有听从。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荀彧劝曹操“奉主上以从民望”、“秉至公以服雄杰”、“扶弘义以致英俊”,曹操于是将汉献帝迎至许昌,在政治上取得了很大的优势。

东汉末年,由于连年混战,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艰难,以致出现人吃人的现象。军队也缺衣少食,袁绍的士兵曾靠桑树的果实充饥,袁术的士兵则以蒲蠃为食。当时的流民问题十分严重,无主抛荒的土地很多。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枣祗等人建议实行屯田制,曹操于是下令:“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同年在许下屯田,收获谷物一百万斛,于是将屯田推广到其他州郡。此后曹操粮食充足,得以统一北方。

东汉的选举制度是察举征辟制,要获得辟举,必须做到“经明行修”,得到乡里的公认。这一制度到东汉末年已存在很多弊端,如尚名背实、朋党交结等,很难选拔真正的人才。而且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人才流徙迁移,察举制也不能正常进行。曹操为了在群雄角逐中取胜,提出了“唯才是举”的选举方针,指出不论身份是贵是贱,品德是好是坏,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就可以选拔为官。这样,大批有才之士被选进曹氏统治集团,为曹操在争夺中取胜奠定了基础。

汉朝的正统思想主要是儒家之学,但自东汉末年以来,政局混乱,纲纪弛废,军阀割据,道家、名家、法家、兵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也得到了发展。曹操为了在争夺中取胜,很重视刑名法术之学。他开始任洛阳北部尉时,便严厉打击豪强。后来出任济南相,当地官吏依附贵戚,贪赃枉法,听说曹操前来,害怕受到惩罚,全部逃入其他郡县。攻占邺城后,曹操又“重豪强兼并之法”。在军队治理方面,曹操也是法令分明、赏罚必信,有功者可以得到重赏,无功者分毫不与。

曹操“外定武功,内定文学”,他是汉末杰出的文学家,也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他一方面凭借政治上的领导地位,防范第搜罗文士,造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一方面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开创了文学上的新风气。曹操的诗歌在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用质朴的形式表露自己的胸怀,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曹操的诗很有创造性,他以乐府古诗题写时事的做法,对唐朝如杜甫及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诗创作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曹操又是“改造文章的祖师”,他的文和诗一样富有创造性。汉朝的散文由于受辞赋影响,趋向骈偶化,各种体裁的文章往往形成某种固定框式。曹操的散文不仅文笔简洁朴素,而且个性鲜明。他的散文风格不仅表现了建安文学特色,而且对魏、晋散文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曹操擅长诗歌,一些作品如《观沧海》、《短歌行》等更是千古名篇。曹操今存诗二十首,都是乐府诗。史家曾评其为“御军卅余年…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其散文《让县自明本志令》表现了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的雄伟气魄和深谋远虑。行文通脱,挥洒自如,对魏晋南北朝的文风有积极的影响。

《观沧海》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为《步出夏门行》组诗之一,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为消灭北方军阀袁绍集团的残余势力,安定北方,率军北征,大获全胜。在凯旋回师的途中经过河北,登临碣石山(在今河北昌黎县),写下了这首气势壮阔的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短歌行》也是一首乐府四言诗,先感叹时光易逝,继而抒写求贤若渴的心情:“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思。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 丕:(公元187~226年),字子桓,曹操之二子;沛国谯郡人(今安徽亳州)。著名三国时曹魏政权的建立者、著名文学家。在位时间从公元220~226年为期七年,终年四十岁。

自幼随曹操争战弓马纯熟,性好文学,博闻强识。是历代帝王终有名的文学家,作有典论及诗赋函札百余篇。

汉建安十六年为五官中郎将,兼副丞相。父卒,嗣为丞相。

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代汉即帝位,在位间才取宽仁政策,减少徭役和兵役。但他善于排除异己。曹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曹丕病逝,逝世后谥号“文帝”。

曹丕被尊为当时的文坛领袖,精于诗歌创作,其代表有《燕歌行》四十篇,另著有《典论•论文》一书。

曹丕还重用了当时的名人陈群,他与另一位名臣王朗齐名。著名的“九品官人法”便是出于陈群之手。陈群有效的整顿魏国的任官制度。曹丕生前轻用司马懿,使司马懿的势力受到遏制。在曹丕死后,陈群任镇军大将军,与司马懿、曹真一起辅佐曹叡。

曹丕之父曹操虽未称帝,但曹丕称帝后追封他为魏太祖、魏武帝。



曹 叡:(公元203~239年),魏明帝,曹丕之子;沛国谯郡人(今安徽亳州)。时年三十六岁,在位时间从公元226~239年为期十三年。

汉建兴四年(曹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病死,其子曹叡即位。即位后即以司马懿为大将军,多次打败蜀相诸葛亮的进攻,但他好靡奢,偏喜女色。曹魏政治开始衰落。

曹叡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之“三祖”,但文学成就不及曹操和曹丕。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其散文二卷、乐府诗十余首。



曹 芳:(公元232~274年),魏少帝,曹操曾孙,曹楷之子;沛国谯郡人(今安徽亳州)。时年四十三岁,在位时间从公元239~254年为期十五年。

魏明帝无之子,逝世后由曹芳即位。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死后,大将军曹爽专权,小皇帝曹芳成了傀儡。曹爽对政敌司马懿放心不下,常派人到司马懿家拜访,探听虚实。司马懿装得老态龙钟,耳聋眼花,喝汤洒满衣襟,讲话口齿不清。曹爽以为他危在旦夕,对他丧失了警惕。结果后来被司马懿篡权,司马懿逝世后,其之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掌权,公元254年,曹芳被废。



曹 髦:(公元241~260年),曹丕之孙,曹霖之子,魏高贵乡公;沛国谯郡人(今安徽亳州)。时年十九岁,在位时间从公元254~260年为期六年。

十四岁即位。即位后的曹髦见司马昭的威权日重,不胜其忿,就对待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尚书王经劝曹髦要慎重行事,曹髦便从怀中取出黄素诏往地上一丢,说:“行之决矣,正使死何惧,况不必死耶!”于是入白太后处。

王沈、王业怕此举有害于己,立刻走告司马昭。

曹魏甘露五年农历5月7日(公元260年6月2日),曹髦拔剑升辇,率殿中宿卫、苍头、官憧等鼓噪而出,讨伐司马昭,却被司马昭的心腹部将太子舍人成济所杀,终年二十岁。

司马昭追废曹髦为庶人,并派儿子中护军司马炎到邺(今河北磁县),迎接常道乡公曹璜。农历6月,曹璜到洛阳,改名曹奂,即皇帝位,时年十五岁,是为魏元帝,改元景元。

曹髦死后无号,史称“高贵乡公”,留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著名谚语。



曹 奂:(公元246~302年),原名曹璜,魏元帝,曹操之孙,燕王曹宇之子;沛国谯郡人(今安徽亳州)。在位时间从公元260~265年为期五年,终年五十七岁。

司马炎是司马昭的长子,曹奂晋升司马炎为晋王。

到了公元265年,晋王逼迫曹奂禅位,建立了晋朝,建都于洛阳,是为晋武帝。公元280年,司马炎攻下建业(今江苏南京),吴国灭亡,完成了重新统一中国的事业。



曹 锟:(公元1862~1938年),字仲珊,河北天津人。著名直系军阀首领,中华民国第五任总统、国民革命军一级陆军上将。

曹锟是天津武备学堂毕业,他与吴佩孚一样大名鼎鼎,纵横半生,皆是国君级人物。

抗日时期,因其坚决未屈从日寇的威胁利诱,晚节清白,在病逝后,民国政府特褒奖曹锟、吴佩孚二人为一级陆军上将,以示表彰。

公元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曹锟随军去朝鲜参加了甲午战争。

公元1895年,曹锟到天津小站任新建陆军右翼步队第一营帮带,从此依附袁世凯。此后,历任北洋常备军步队第十一营管带、北洋陆军第一镇第一协统领、第三镇统制等职。

1912年2月,曹锟在北京纵兵哗变,为袁世凯拒赴南京就职制造借口。

1914年4月,曹锟任长江上游警备总司令官。

1915年9月,曹锟上书请改国体为帝制,为袁世凯称帝推波助澜,10月3日被袁世凯授将军府虎威将军,封一等伯。护国战争期间,曹锟任北洋军第一、第二路总司令,指挥所部由川、湘攻滇,结果被护国民革命军击败。

1916年6月袁病逝世后,曹锟任四川军务会办,9月任直隶督军,在国务总理段祺瑞和大总统黎元洪的“府院之争”中左右逢源。

1917年,曹锟参与张勋复辟阴谋活动,后又投机任讨逆军西路军总司令,率部入京讨伐张勋。7月兼署直隶省长。8月爆发护法战争,又在代理大总统冯国璋和国务总理段祺瑞之间时而主和,时而主战,10月被授为陆军上将。年底任援湘军第一路司令。次年1月任两湖宣抚使,率北洋军两个师和五个混成旅,经鄂入湘进攻护法军,连占岳阳、长沙、衡阳等地,6月任川粤湘赣四省经略使。

1919年冯国璋逝世后,曹锟被拥为直系军阀首领。

1920年7月,与皖系战争时,曹锟联合奉系打败皖系军阀。8月任直鲁豫巡阅使。

1922年,曹锟又与奉系军阀争夺中央政权,爆发了第一次直奉战争,他将奉军逐出山海关,独霸中央政权,进而醉心谋取大总统职权,后以恢复法统为名,将大总统徐世昌赶下台,拥戴黎元洪复职后,又多方刁难,一年内迫使内阁六次倒台。

1923年6月,曹锟指使党羽逼宫夺印,将黎元洪逐走天津。10月5日,曹锟靠贿选成为民国第五任大总统。

1924年,曹锟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失败,被软禁。不久,冯玉祥不满奉系和段勾结而发动了著名的“北京政变”,曹锟在1926年获释后投奔吴佩孚。

1927年,吴佩孚被北伐军击败后,曹锟寓居于天津。

在日寇占领天津期间,曹锟坚决拒绝出任伪职,保持了一个中国人的尊严,晚年明正。

1938年5月16日,曹锟病逝于天津,终年七十七岁。当年6月14日,曹锟被民国政府军事委员会追赠一级陆军上将军衔。

跟帖时间 2010-02-11 13:43:3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曹氏的历史名人 -- 曹 刿:(生卒年待考),鲁国人。著名春秋时期鲁国谋略家。

鲁庄公的时候,齐国攻打鲁国,曹刿求见鲁庄公,随鲁庄公战于长勺,利用齐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时机,叫鲁庄公鸣鼓进攻,结果获得了长勺之战的大胜。



曹 参:(公元前?~前190年),沛县人(今江苏沛县)。著名西汉王朝开国功臣。

曹参早年为秦沛县狱掾。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随刘邦起兵反秦,为中涓。后在推翻秦王朝、楚汉战争以及汉初平定异姓王侯的战役中屡建战功,攻下二国和一百二十二个县;历任假左丞相、左丞相等职。

汉高祖刘邦即皇帝位后,迁齐相国;次年赐爵平阳侯,食邑平阳一万六百三十户。

汉惠帝即位后,曹参为齐丞相。他召集当地长老询问安定民生的办法。结果采纳胶西盖公的黄老术,清静无为,与民休息。因此,相齐九年,齐国政治安定,大受百姓称赞。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曹参继萧何为相国后,举事无所变更,按照萧何制订的成法行事。他委任属官,总是选择郡国官吏中不善辞令的忠厚长者,还经常宴请卿大夫和部下、宾客,饮酒作乐。汉惠帝责怪他不理政事,曹参却对惠帝说“高皇帝和萧何定天下,已经制定了各项制度和法令;现在陛下垂拱无为,我做相国的恭谨守职,遵循成法行事而不出偏差,不就可以了吗?”汉惠帝听了十分称赞。

曹参任相国仅三年就收到了很大的成效,汉初的安定局面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当时百姓歌颂说:“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宁而勿失。载其清靖,民以宁壹。”经曹参的提倡,道家的无为之说遂成为汉初封建统治者的指导思想。其后出现的“文景之治”与此不无关系。

曹参逝世于汉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



曹 娥:(生卒年待考),女;上虞人。著名汉朝大孝女。

东汉时期,其父溺死於江中,不得尸骸。曹娥时年十四隋,沿江嚎哭十七昼夜,仍不见其父尸首,乃在农历5月1日投江而死,5日后,抱父尸浮出。世传为孝女(端午节纪念之一)。



曹不兴:(生卒年待考),一称曹弗兴;吴兴人(今浙江湖州),著名三国时期孙吴国画家。

曹不兴善画龙、虎、马、人物等,冠绝当时。他与善相的菰城郑妪、善候风气的吴范、善算的赵达、善弈的严武、善占梦的宋寿、善书的皇象、懂天文的刘敦八人,号称吴之“八绝”。

曹不兴在绘画上下过一番苦功,尤其对人物画的造诣最为突出。据许嵩的《建康实录》记载,曹作巨幅画像,心敏手运,须臾即成,在描绘上,“对头、画、手、足、心、臆、肩、背,亡遗尺度。”

相传有一个故事,正可以说明曹不兴画艺的精妙。有一次,吴帝孙权请人画屏风。屏风画好后,拿给孙权看,孙权瞧了又瞧,心里非常高兴。原来曹不兴画的是一篮子杨梅。孙权越看越爱看,看着看着,他忽然发现画面上的那只篮子边上有一只苍蝇,就甩开袖子,朝着那只苍蝇挥去,那只苍蝇却一动也不动。旁边的人见了,笑着对孙权说:“大王,那不是真苍蝇,而是画上去的呀!”孙权揉了揉眼,又凑到屏风前仔细看,才看出那只苍蝇果真是画的,孙权止不住放声大笑说:“曹不兴真是画坛的圣手啊!他画的蝇子,我还以为是真的呢!”其实,曹不兴原来并没有打算在屏风上画苍蝇。他聚精会神地在屏风上作画时,周围观画的人不时发出“啧啧”的称赞声。曹不兴画得十分兴奋,一不小心,将一滴墨滴在画面上,旁边的人都为他惋惜,只见他不动声色,咪起眼睛端详了一会儿,小心翼翼地把墨点描绘成了一只正要起飞的苍蝇。周围的人对画家能化腐朽为神奇的卓越才能和深厚功力齐声叫绝。

有一年农历10月,曹不兴游青溪,见一条赤龙从天空降下,凌波而行,他立即写生并画成《青溪赤龙图》。献给吴主孙皓后,孙皓极为赞赏,亲笔题款后秘藏于府。画卷传到了南朝刘宋,画家陆探微见之,惊为妙笔。文帝时,干旱成灾,对天祈祷,毫无灵应,于是把这幅《青溪赤龙图》置于水上,顿时天空蓄水成雾,下了几天大雨。此传说虽属神话,但也足见曹不兴画龙是如何传神了。

东吴赤乌四年(公元241年),印度高僧康僧会初到建业(今江苏南京),在“设象行道”时,曹不兴有机会看到这些传自“西国”的佛画,因此作了摹写,成为中国古代较早摹写“西国”佛画的画家,因而有“画佛之祖”的称誉。他画佛像,用笔迅速,顷刻之间完成一幅结构极为复杂的作品,而“头部手足,胸臆肩背”均不失尺度,十分协调,充分说明他作画技巧的熟练与高妙。

曹不兴的才华、智慧和绘画上所取得的成就,是与他的勤奋、好学、苦练分不开的。曹不兴与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



曹仲达:(生卒年待考),著名南北朝时北齐画家。

擅画人物。曹仲达所画的人物,其衣纹线条皴绉紧紧贴在身上,犹如刚从水里出来一样,所以人们对他的这种画风,称为“曹衣出水”。“曹衣出水”便是对其所绘人物画风及层次的赞扬。



曹 植:(公元192~232年),曹丕之弟,曹操之子,曹丕之弟,著名建安七子之一。

曹植以诗文著称于世,他的《七步诗》时至今日仍广为流传。曹丕之孙为魏国皇帝。其后裔曹霸,武卫将军,又极善画马。

曹植是汉魏之际杰出的诗人。曹操早年颇喜爱曹植,以为才华过人,多次想立为太子,只因曹植才盛率真,乏于心计,乏于权术,逐渐失宠。曹植的不幸是封建意识形态赞成的。曹操和他是父子之亲,但曹操本人有过分的封建权诈。他的唯才是举只是一个口与,并非重视所有有人才的人。诚然,曹操确乎说过“周公吐 ,天下归心”的话,但他“悠悠我心”是以自己为圆心,以顺从自己为半径的;他也确实延揽了一些人才,不过也还是为了应付那个重土族的时代,企图从延揽人才来团结士族,并且改变自己宗族关系上的某些不利因素。曹操杀杨修、孔融,抑制自己亲生儿子曹植,都充分说明曹操的唯才是举的虚伪性,至少也应该说是单向性。曹丕、曹睿相继为帝后,曹植被逼过甚。相传曹植写的“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保太急”的故事,当非无根蒂的虚言。据有关记载,曹植在黄初、太和年间所遭受的政治待遇,十分悲惨,甚至时有衣食不继。最后,终于抑郁而死,年仅四十一岁。

槽植在《盘石篇》说:“我本泰山人,何为容淮东”?“淮东”,照前人的考释,就是雍丘(今河南杞县)。曹植于黄初四年(公元233年)徒封雍丘王。同年,他和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到京朝会。当他们兄弟三人到京城之后,曹丕首先设计杀害了曹彰。

据《世说新语•忧悔》篇记载,曹丕忌恨任城王曹彰的骁勇健壮,利用曹彰和卞太后一边下围棋,一边吃枣子的机会,事先在枣蒂中放置毒枣,自己挑选无毒的枣子吃,而曹彰不知底细,任意吃枣,结果中毒。卞太后发现后,十分着急,急急忙忙要水,以求解救。但曹丕事先安排,宫中瓶罐皆无水。卞太后光着脚奔到井边,汲水工具亦事先被撤除,曹彰终于毒发身死。曹丕毒杀曹彰之后,又想曹植,遭到卞太的严厉谴责。卞太后对曹丕说:“你已经杀了的曹彰了,不许再杀害我的曹植!”

曹植生活在这样的气氛之下,心情之痛苦非怆是可想而知的。据裴松之引《魏略》说,曹植未到京城之前,就自认“有罪”,把随从的官员留在京城之处,以示虔诚。自己脱去礼服,穿着普通人的衣服,仅带二三随从,以示身份微贱。进城后,先求见清河长公主,想通过她再求曹丕。守城的官吏得知后,立即报告,曹丕就派人阻止曹植一行,曹植无法会见清河长公主。卞太后久等曹植不见来,以为曹植闻曹彰之死而恐惧自杀了,对着曹丕痛哭流涕。后来,曹植摘去帽子,身背板斧,光着脚板,这是以罪犯的身份来见皇帝哥哥。来到皇帝的殿廷之下,卞太后见曹植还活着,总算放了心。而曹丕却板着面孔,不和曹植说话,不叫曹植戴帽穿鞋,气氛十分紧张。曹植承地上流泪,卞太后十分恼怒,曹丕看太后不满,才让曹植穿上礼服。如此兄弟,不啻寇仇。

曹植虽身为雍丘王,其生活情趣,远不如普通的平民百姓。人间,对曹植业说,是一座活地狱,仙境,才是他向往的自由天堂。这就是为什么他明明是安徽亳州人,却在《盘石篇》声称“我本泰山人”的真正原因。抛开这悲惨的历史背景不说,泰山有曹植这样才华横溢的诗人,值得欣慰和骄傲的。



曹 霸:(生卒年待考),谯郡人。著名唐朝画家。

官武卫将军。擅画马匹,杜甫曾赞其所画御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



曹 唐:(生卒年待考),字尧宾;桂州人(今广西桂林)。著名唐朝诗人。

初为道士,后举进士不第。咸通中,官至使府从事,今仅存诗三卷,今编二卷。



曹 松:(生卒年待考),字梦徵,舒州人(今安徽潜山)。著名唐朝诗人。

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逝世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唐光化四年(公元901年)中进士,年已七十余岁,特授校书郎而逝世。著有诗一卷,《唐诗百名家全集》收录时,编作《曹松诗集》两卷。



曹 彬:(生卒年待考),字国华;真定灵寿人(今属河北省)。著名北宋大将。

历任右骁卫上将军、侍中、武宁军节度使、都监、枢密使等职。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病死,终年六十九岁。



曹之白:(生卒年待考),字又玄,号云西,人称贞素先生;华亭人(今上海松江)。著名元朝画家。

曹之白善画山水,师法李成、郭熙,从中演变成一种清疏简淡的风格。作品多以柔细之笔勾皴山石,极少渲染。早年笔墨较秀润,晚年变为苍秀简逸。



曹学佺:(生卒年待考),字能始,号石仓,又号泽雁;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著名明朝文学家、诗文家、诗选家、学者。

著有《石仓诗集》等。



曹吉祥:(公元?~1461年待考),滦州任人(今河北滦县)。著名明朝宦官。

素依王振,屡任监军。明景泰中期分掌京营。后与石亨勾结,乘明景帝病重之际,率兵迎明英宗复位。升为司礼太监,总督三大营。嗣子曹钦,从子曹铉、曹铎等皆官都督。曹钦后来被晋封为昭武伯,门下豢养了冒官者多至千百人,朝中人士亦有依附者。明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石亨得罪死。他怕被朝廷斥责,于是在次年发动叛乱,让曹钦率兵入宫,自己为内应。叛乱失败后被逮处死。



曹廷杰:(生卒年待考),湖北枝江人。著名清朝学者。

一生著述颇丰,义理精审,为后人研究东北历史地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曹振镛:(生卒年待考),安徽歙县人。著名清朝大臣。

官仕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编修、学政、大学士、军机大臣。



曹福田:(公元?~1901年待考),直隶静海人(今天津静海)。著名清末义和团首领之一,后被清政府杀害。

1900年6月中旬,曹福田带二千名义和团民进入天津,领导在津二万多团民。

他不准焚毁洋货,打击商人,但坚决反帝。在天津保卫战开始后,他率部在老龙头火车站(今天津东站)与八国联军展开拉锯战。6月17日挫败骚扰陈家沟的俄军。6月18日二千余俄军开到娘娘庙轰击义和团,他率数千团民与团练军合力,打死打伤俄军五百多名。6月21日阻击从廊房败下的西摩尔。6月27日率联军至车站诱敌,敌军逃跑,曹福田部尾追痛杀。

6月28日张德成率“天下第一团”进津,之后与他联合发出文告,约攻租界。曹福田所部与马玉昆的武卫左军联合几次攻进老龙头火车站。

7月12日曹福田、张德成等率部向东路进发,与租界守军接火。

7月13日,满清帮办、北洋军务大臣宋庆代替了清将马玉昆,奉命把枪口转向义和团。从此天津失陷,曹福田所部被打散,曹福田被迫撤离天津。

1901年5月,曹福田被满清政府捕杀于天津静海。



曹 端:(生卒年待考),字正夫;河南渑池人。著名明朝学者。

明永乐中期(公元1413~1414年)举人,授霍州学正,学者称月川先生。《明史.儒林传》谓其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问其父。

及长则专心性理之学,读周敦颐《太极图说》、《通书》及张载《西铭》,常叹曰:“道字是矣!”

他平生以倡明绝学为己任,其学务躬行实践,著《太极图说述解》一卷、《通书述解》二卷、《西铭述解一卷。论者推为“明初理学之冠”。



曹 顶:(公元?~1557年待考),通州人(今江苏南通)。著名明朝抗倭英雄。

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应募入伍,后率军大败倭寇于江上。

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倭寇三千余人围攻通州城,曹顶率兵出击于城外,倭寇被迫退却。

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农历4月,曹顶追击倭寇,战于城北十五公里之单家店,因天雨泥泞,坐骑滑倒,不幸牺牲,终年四十四岁。



曹 寅:(公元1658~1712年),字子清,号荔轩,又号楝亭;丰润人(今河北丰润)。著名清朝大臣、文学家。

先世为汉族,曹雪芹之祖父。自其祖父起,为满洲贵族之包衣(奴仆),隶属于正白旗。官通政使、管理江宁织造、巡视两淮盐漕监察御史。善骑射。

曹寅能诗及词曲,所作有《楝亭诗钞》、《词钞》、《续琵琶记》等。又汇刻前人文字音韵书为《楝亭五种》,艺文杂著为《楝亭藏书十二种》,校勘颇精。



曹雪芹:(公元1715~1763年),学名曹霑,字梦阮;金陵人(今江苏南京)。著名清朝文学家。

曹雪芹出身贵族世家,经历了一个封建富豪家庭盛极而衰的过程。少年时代的豪华生活,使他熟悉了贵族大家庭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人情和世态。晚年的贫困潦倒,使他能够更清醒地、深刻地观察生活,看清剥削阶级的腐朽和罪恶。有了这样一个认识生活、理解生活的基础,再加上他的进步思想意识,良好的艺术修养,认真的创作态度,正确的创作方法,才使他有可能创作出《红楼梦》这部公认为中国古典小说创作高峰的杰作。

据说,曹雪芹生前酷爱吃烧鸭。曹雪芹出生于金陵(南京)江宁织造府,少年时代经常吃金陵烤鸭。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曹家被抄后,全家被迫迁至北京。那时侯,曹雪芹才十三岁。

成年之后,曹雪曾在位于宣武门里绒线胡同的右翼宗学担任教习(就是现在所说的教员),经常与学生一起开怀痛饮。到了晚年,他落魄居住北京西山黄叶村,挥毫撰写巨著《红楼梦》时,还念念不忘少年时代的江南名产。

据曹雪芹好友的外甥爱新觉罗•裕瑞在《枣窗闲笔》一书中记载:曹雪芹经常调侃说,“要是有谁想看我的《红楼梦》不难,只要他用南酒和烧鸭来招待我就可以。”曹雪芹晚年落魄时,在戏语中提到了这一美食。

《红楼梦》全书共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写,后四十回大家都认为是高鹗续写。高鹗的续书虽然在思想高度和艺术成就上与前八十回有差异,但基本上符合曹雪芹的原意,并使全书的故事完整无缺,得以在广大读者中间广泛流传。

《红楼梦》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大家庭从繁荣走向衰败的故事。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悲剧,是这个故事的中心。曹雪芹的高明在于,他没有表面地、简单地表现这个爱情悲剧,而是从人物思想性格的深处,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去挖掘这一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充分地揭露了封建主义的残酷虚伪和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罪恶。作品的主题也没有局限在个人爱情悲剧本身,而是围绕着中心事件,展开了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描绘了一幅极其广阔的社会生活图画,说明了整个封建社会已是千疮百孔,摇摇俗坠。深刻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社会制度、政治吏治、婚姻制度、伦理关系,悲愤满腔地控诉了封建主义的残酷无情和灭绝人性,大胆锐敏地预示了封建社会和封建统治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在中国,《红楼梦》被评价为剖析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鸳鸯、晴雯、贾政、贾赦、贾珍、贾琏等一大批千古不朽的典型形象。贾宝玉是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他生活在腐朽、虚伪的封建大家庭里,由对它的怀疑、憎恨发展到弃家出走,与封建统治阶级彻底决裂。他反对封建主义生活道路,对贵族生活的厌倦冷漠,是他反封建叛逆性格的最高表现。贾宝玉性格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轻蔑、憎恨封建的世俗男子,同情、热爱受封建主义压迫与蹂躏的女子,表现出明显的民主思想。贾宝玉性格的反封建主义意义还突出地表现在对真挚爱情的追求上。宝黛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个社会悲剧。

林黛玉是一个和贾宝玉志同道合的封建叛逆者的形象。在她身上,一定程度地体现了封建社会里妇女的不幸命运,反映了他们勇于反抗和对自由爱情的热烈追求。但她性格中有着贵族小姐的矜持和脆弱。宝玉、黛玉是作者最心爱的两个中心人物。与宝黛截然相反,宝钗是照着封建正统思想塑造的一个形象,在封建主义制度没落时期,她也是一个悲剧形象。

曹雪芹还怀着正义、同情和爱惜的感情,塑造了晴雯、鸳鸯等一大批如同过江之鲫的丫环形象。她们大多善良、纯洁、有理想、敢于反抗、坚决大胆地追求幸福生活。这些被压在最底层的丫环形象的成功塑造,是作者民主思想的进一步显示,在当时很有进步意义。

书中曹雪芹还真实、深刻地描画出贾赦、贾琏、贾珍、王熙凤等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的丑恶嘴脸。在他们身上集中了剥削阶级荒淫无耻、贪婪凶残、阴险毒辣的特点。其中“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就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的王熙凤,留给读者的印象最深刻,是中国小说画廊中特色鲜明的著名典型形象。

《红楼梦》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巨大的,这首先体现在典型形象的塑造上。《三国演义》和《水浒》中写的大多是英雄人物,这些人物的斗争故事本身就具有激动人心的力量。《红楼梦》是探索到人物灵魂的深处,描写不同人物的精神面貌,塑造出不同的典型。另外,它还是以日常生活和爱情题材来塑造人物形象的。《红楼梦》中日常生活场景描写生动逼真,并巧妙地与刻划人物相结合;语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些都对后代人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广的影响。《红楼梦》在诗词、戏曲、绘画、建筑、园林等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红楼梦》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部宝贵的遗产。曹雪芹不仅是后人推崇倍至的曹氏名人,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



曹汝霖:(公元1877~1966年),字润田,生于上海。著名近代卖国贼、清朝末期民初高级官员,新交通系首领。

曹汝霖幼年入私塾,后去汉阳铁路学堂读书,1900年赴日本留学,鼓吹君主立宪,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04年归国,任职商部商务司,后被调入外务部,1911年春任清政府外务部副大臣。1913年被袁世凯指派为第一届参议院议员,同年8月任外交部次长。

1915年1月和陆徵祥一起奉袁命同日本谈判,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

1916年4月任交通总长,后兼署外交总长,并任交通银行总理,1916年1月通过西原龟三向日本兴业等银行借款五百万日元,1917年7月任段祺瑞内阁交通总长,1918年3月兼任财政总长,又向日本大宗借款,充作军饷,1918年秋不惜丧失山东铁路主权,向日本再次借款。他依仗在交通、财政方面所据要职,成为新交通系的首领,1919年初任钱能训内阁交通总长。五四运动中,

1919年五四运动中,北京学生一致要求惩办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等三人,学生们包围并冲入曹宅,放火焚毁其房屋。6月10日北京政府被迫下令将曹等三人免职。

此后,曹汝霖任井陉正丰煤矿公司董事长。抗日战争时期任汉奸组织华北临时政府最高顾问和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咨询委员,

1949年逃往台湾,后至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1966年8月逝世于美国底特律,终年八十九岁。著有《一生之回忆》传世。



曹日昌:(公元1911~1969年),河北束鹿人(今河北辛集)。著名心理学家,是中国近代心理学的奠基人。

曹日昌早年就读清华大学心理系。1948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曹日昌的主要实验研究工作有:知觉、学习、记忆以及有关提高生产劳动效率等问题。在基本理论方面,他是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倡导者之一。他善于评价心理学的基础研究,并对有关的争论作出适时的概括,主张心理学应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研究依赖于社会实践的心理现象(反映过程)的普遍规律。他指出:“辩证唯物主义为认识人的心理奠定了基础,唯物主义辩证法就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意识、认识)的运动、发展的规律。心理学研究意识、认识活动的规律,认识了这些规律,也就认识了心理,而达到认识的最高峰。” 曹日昌还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但也是不可穷尽的。一切科学理论,都是对事物的认识的阶段性成果,没有什么理论是最后的。对于任何一种心理现象的规律性的认识,都必须经过一些循环往复、逐步提高的过程,而在达到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还必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才能有较全面或较深入的认识。由于心理学的发展还在年轻的阶段,我们对于各种心理现象的认识还是很初步的,有的甚至还根本没有什么认识,所以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就更需要多次的反复。”

曹日昌的主要论著有《 新心理学方法的建立》(1939)、《间隔学习与集中学习的研究》(1948、1950)、《 心理学研究什么?》(1959)、《关于心理学的基本观点》(1965)、《对弱电集中控制电站信号显示的工程心理学的意见》(合作,1966),以及《普通心理学》教科书(主编,1964)。

2006年1月11日是曹日昌诞辰九十五周年纪念日。为此,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心理学会、人民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纪念曹日昌先生诞辰九十五周年暨《曹日昌心理学文选》出版座谈会”,曹日昌远在荷兰的哲嗣曹增义特来信做书面发言。

曹日昌是中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为中国心理学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心理学研究工作方面。曹日昌不仅在实验心理学,特别是在学习、记忆研究方面贡献卓著,如博士论文《分配与集中学习的研究》是中国早期有关学习和记忆实验研究的典范,而且在心理学基本理论研究方面成绩斐然,如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就提出将辩证唯物主义应用于心理学研究中。二是在中国心理学事业方面。曹日昌是筹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重建中国心理学会的负责人之一,曾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所长、副所长,中国心理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为发展中国的心理学事业付出了大量心血。三是在心理学教材建设和学术著作著译方面。曹日昌主编的《普通心理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自编的第一本普通心理学教科书,至2005年已重印二十次,可见影响深远;曹日昌还翻译了艾宾浩斯的《记忆》、武德沃斯、施洛斯贝格的《实验心理学》等,为中国心理学工作者了解、学习国外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作出了杰出贡献。

曹日昌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做了大量的工作。在香港大学任教期间,他同时在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香港分会从事联络争取海外科技人员回国的工作,如亲手办理了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等回国的有关工作;离开香港回北京后,他先后在中国科学院计划局、办公厅、联络局工作,并担任领导职务。曹日昌为新中国科学事业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曹日昌心理学文选》收入的文章对今天的心理学研究仍有参考、借鉴作用。《曹日昌心理学文选》的出版有助于学习曹日昌的学术思想,是对曹日昌的最好纪念。



曹学楷:(公元1998~1931年),湖北黄安人(今湖北红安)。著名黄麻起义领导人、鄂豫边红军和根据地创建人之一。

曹学楷是鄂豫边红军和苏区创建人。曾入武昌中华大学附属中学学习,参加过爱国学生运动。

1925年冬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后在家乡建立中共基层组织和农民协会,任中共七里坪区委书记,是黄安县农民协会主要负责人,领导农民义勇军和自卫军,与土豪劣绅作斗争。1927年11月,参与领导黄麻起义,任起义胜利后成立的黄安县农民政府主席。他在就职演说中宣布:“现在是劳农的世界,无产阶级的世界了!”

起义受挫后,他随鄂东军余部转移到黄陂县木兰山一带开展游击战争,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军委委员。1928年5月起,参与领导开辟柴山保苏区。他主要负责地方工作,动员群众实行土地革命,支援前方作战。他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当地情况的政策和策略。如对敌斗争中,除首恶者必办外,对民愤不大的上层人物采取中立政策,尽量缩小打击面;对中小地主暂实行减租减息,不急于分配土地;充分利用当地红枪会、土著武装和军阀部队的矛盾,对其进行分化、瓦解和争取工作。按照这些政策和策略,他带领干部深入群众,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对建立以柴山保为中心的鄂豫边苏区起了重要作用。

1928年7月后,他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参谋长、中共鄂东(后为鄂东北)特委委员、鄂豫边革命委员会主席、鄂豫边红军总预备队政治委员、中共第一军前敌委员会委员、第四军十一师政治部主任、第十三师政治委员等职。参与指挥了鄂豫边苏区反“会剿”,率部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一、第二次反“围剿”。

1931年冬牺牲,终年三十四岁。曹学楷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以对党和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任劳任怨,辛勤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党和人民永远铭记这位为创建鄂豫边红军和苏区立下不朽功勋的忠诚战士。



曹双明:(公元1929~今),河南林州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上将。

1946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野战军第九纵队二十七旅八十团副排长,第二野战军第十五军四十五师教导队分队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入空军航空学校学习,毕业后任空军飞行员。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飞行中队中队长。后任空军航空兵十六师四十六团飞行大队大队长、副团长。1958年在福建前线击落国民党军飞机一架,荣立一等功。后历任团长、副师长、师长、副军长,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兼沈阳军区空军司令员。1992年11月任空军司令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1993年6月晋升为空军上将军衔。



曹芃生:(公元1930~今),河北乐亭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1946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在冀东军区鲁迅艺术学校当学员。1948年起任东北野战军第九纵队二十七师宣传队副分队长,第四野战军第四十六军一三八师四一二团宣传队队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团政治处、军政治部保卫干事,军文化速成学校政治处保卫股副股长。1958年入第二政治学校学习。毕业后任师政治部保卫科副科长、科长,军政治部保卫处副处长,军军事检察院检察长,团政治委员,师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1979年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后任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军政治委员,山东省军区政治委员,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1990年4月~1996年1月任兰州军区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1994年5月晋升为上将军衔。



曹刚川:(公元1935~今),河南舞阳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前苏联炮兵军事工程学院毕业。1954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4~1956年在解放军南京第三炮兵军械技术学校、第一军械技术学校学习。1956年任第一军械技术学校教员。1956~1957年在大连俄语专科学校学习。1957~1963年在苏联炮兵军事工程学院学习。

1963~1969年任总后勤部军械部弹药处助理员。1969~1975年任总后勤部装备部兵工处助理员。

1975~1979年任总参谋部装备部综合计划处参谋。1979~1982年任总参谋部装备部综合计划处副处长。

1982~1989年任总参谋部装备部副部长。1989~1990年任总参谋部军务部部长(其间1990年在某高级干部哲学轮训班学习)。

1990~1992年任军委军品贸易办公室主任。1992~1996年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其间1994~至1996年任总参党委副书记)。1996~1998年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主任、党委书记。1998年4月任解放军总装备部部长、党委书记。1998年11月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十五届中央委员。1998~2002年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解放军总装备部部长、党委书记。

2002~2002年3月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2003年3月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第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五届三中全会增补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3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1998年3月晋升为上将军衔。



曹和庆:(公元1938~1999年),河北宁晋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195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团政治处干部助理员文书,营部书记,连指导员,团宣传股股长,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师政治部主任。1980年入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1981年任师副政治委员。1983年任师政治委员。1985年7月任集团军政治委员。1990年4月任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1992年11月任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1993年12月任第二炮兵副政治委员。1997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3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

1999年7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一岁。
曹里怀:(公元1909~1998年),湖南资兴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中将。

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三十二团营技术书记,第二纵队连党代表,红四军军部参谋,红三军第七师作战科科长、代师长,少共国际师师长,红五军团参谋长,红四方面军一局局长,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教员、上级指挥科科长,红军大学第四、第六队队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参谋处副处长、处长、参谋长,冀鲁豫军区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长春卫戍区司令员,吉林军区司令员,吉黑纵队司令员,独立第三师师长,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第一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七军军长,湘西军区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空军司令员,广州军区空军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兼军训部部长,空军副司令员。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8年5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九岁。



曹广化:(公元1905~2004年),又名曹甦民、赵屏东;安徽寿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5年为黄埔军校第四期入伍生,1926年转入第六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被派回家乡从事农民运动,1927年任中共寿凤(寿县、凤台县)临时县委书记,1931年兼任中共寿县县委书记,1932年率寿县游击队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四方面军第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师部书记,红四方面军总参谋部书记,总司令部机要科科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军事工业局科长,兵工厂政治委员,陕北军委军事工业局政治处主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五旅警备第四团政治委员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第十师政治部主任,东北民主联军辽东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后勤部运输部政治委员。参加了新开岭、四保临江、梅河口和辽沈、平津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军需部政治部主任,中南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管理部军衔奖励部副部长、部长,第二十步兵学校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防化学兵部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检察院检察长,中共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顾问等职。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后兼任中央“两案”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4年4月2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九十九岁。



曹中南:(公元1914~今),河北景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参加八路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冀南民军第三纵队政训员,八路军东进纵队第五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三团政治处民运股股长,第七旅教导队教导员,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中共清河县委书记,冀南军区第六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六旅政治部主任,第十四纵队第四十二旅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国际和平医院政治委员,华北军区干部部组织统计处处长,军衔奖励处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政治部干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副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山西省军区政治委员,天津警备区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曹丹辉:(公元1915~1977年),江西南康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十二军第六十四师政治部青年科科长,红一方面军总部电台报务员,红十二军电台报务主任,红一军团报务主任,红军前敌总指挥部电台队队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电台队队长,新四军军部第三科科长兼无线电总队总队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军区通信局局长,上海市军管会电信处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邮电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长途电信总局局长,中央军委通信部副部长,通信兵部副主任,高级军事学院通信兵教研室主任,国防部第六研究院副院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77年4月2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二岁。



曹玉清:(公元1906~1991年),侗族;湖南晃县凉伞乡许家湾人(今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4年开始戎马生涯,入黔军王天培部。1926年参加北伐。1929年3月与龙昌汉等人率部在万载县城暴动,投奔中国工农红军。随黄公略部在平江、浏阳、万载等地开展游击战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五军第三纵队第三大队第九中队分队长,第二大队中队长,后随红十五军第一团连长,川陕独立团营长,红四方面军供给部兵站管理科科长,转入鄂豫皖根据地。参加了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1932年4月率部参加著名的苏家埠战役。同年6月在张国焘“左”倾路线统治下,被当作“改组派”逮捕关押。是年秋获释,任总指挥部无线电台担运队班长、队长。参加了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长征,曾三次过草地。1936年10月率部参加西征,失利后被俘。

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5月随李先念到新四军工作,任新四军驻河南竹沟留守处教导队中队长,新四军挺进支队第二团营长,新四军第五师第四团团长,第三十八团政治委员,参与开辟了著名的华中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任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副旅长,参加著名的中原突圈,特别是第一旅掩护中原军区主力突围后,准备向有国民党军队重兵把守的东北方向再突围时,建议应向敌兵力薄弱的西面突围,将敌主力引进大别山后,再甩开敌人,到苏北去与新四军会合。其建议被采纳,突围取得胜利。到苏北后,参与指挥涟水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等。后任华北军区第十四纵队第四十一旅旅长,第七十军第二○九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八军第二○四师师长,同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八军第二○四师师长,在东线的江原道、文登里至鱼隐山一线打防御战。9月至10月集中五个团兵力,向来犯的美军机械化部队第二师发起短距离突击,二十四天摧毁美军四十多辆坦克,受到了彭德怀司令员的表彰。1952年6月回国后,在天津学文化,后任第六十六军第一九八师师长,第六十六军副参谋长。1955年7月任山西省兵役局局长,1960年任山西省军区参谋长、党委常委。1962年任副司令员。曾任山西省革委会生产指挥部副指挥长兼业务组副组长,主管全省农业和财贸工作。深入到三十多个贫困县的山庄窝铺,了解情况,解决问题,被称为“粮棉干部”、“农业通”。后任山西省军区顾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1年4月2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五岁。



曹光琳:(公元1917~1994年),江西南康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独立六师政治部宣传员,红六十二师第一八六团干事,红三军团第四师第十二团干事,第十一团干事,红十五军团政治部干事、青年部部长,第七十三师第二一七团政治委员。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第六八七团第一营政治教导员、第二营政治教导员、团组织股股长,独立团政治处主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青年科科长,特务团政治委员,八路军总指挥部卫生部政治部主任,冀中军区警备旅政治部主任,晋绥军区第八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第八军分区副政治委员,独立第七旅政治委员,第一野战军第一军第三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一野战军第一军第三师政治委员,第一步兵学校政治委员,高级步兵学校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文化大革命中犯有错误,未能获得功勋荣誉章。

1994年7月2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七岁。



曹传赞:(公元1910~1974年),江西南康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930年参加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十二军政治部宣传队分队长、军部办公厅秘书,第三十四师第一○一团组织干事,红四军第十二师政治部秘书,红一军团政治部文书科长、总务处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后方留守处政治部组织干事,留守兵团政治部宣传副科长,第三八五旅政治部宣传科长、组织科长、军法处处长,第七七○团政治处主任,第三八五旅政治部副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第十二师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一军第一五四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西军区梧州军分区政治委员,华南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中南军区防空部队政治委员,广州军区军事法院代院长,解放军体育学院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74年4月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四岁。



曹宇光:(公元1918~2005年),原名曹英奎;山东泗水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入伍。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曲(阜)泗(水)边区支部书记,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连政治指导员,中共苏鲁豫皖省委军事部政治处巡视员,八路军山东纵队民运干事,苏皖纵队直属大队政治委员,苏皖纵队政治部工作团团长,山东纵队第二旅民运科副科长,山东鲁中军区人民武装动员科副科长、科长,中共泗北县委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任鲁中军区人民武装部部长,鲁中南军区司令部参谋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委人民武装部教育训练处处长、组织计划处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动员部组织计划处处长,总参谋部动员部副部长、部长、顾问等职。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由大校军衔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5年4月2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七岁。



曹灿章:(公元1913~2004年),安徽亳州人(今安徽亳州)。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1年参加宁者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班长、排长、连长,红军第五军团第三十九师副团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六八六团连长、副营长、营长、团参谋长,鲁南支队参谋长等职。参加了平型关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直属第一师一团团长,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第三师参谋长,东北野战军第三十八军第一一四师师长等职。参加了四战四平、三下江南和辽沈、平津、渡江、解放湖南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西军区龙州军分区司令员,中南军区公安军师长、公安军参谋长,广州军区公安军副司令员,广西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等职。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4年10月6日因病在信阳逝世,终年九十一岁。



曹孟朴:(公元1907~1991年),黑龙江宁安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北洋大学肄业。曾在东北做党的秘密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八路军,入延安马列学院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中干队指导员,第一二九师政治部教育科长、巡视团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合江军区宣传部副部长,东北野战军纵队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东北军政大学团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军政大学湖南分校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步兵学校政治部主任,高级工兵学校副政治委员,高级工程兵学校政治委员,工程兵工程学院政治部主任、副院长、院长、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1年9月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四岁。



曹思明:(公元1917~2003年),河南商城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河南光山县双轮河游击队班长、队长,红一军团第三后方医院管理员等职。参加了鄂豫皖根据地第二、三、四、五次反“围剿”斗争和红军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大队区队长、队管理员、队政治指导员,大队政治部干事、组织股股长,师政治部直工科科长,师后勤部政治处主任,滨海军区后勤部政治处主任等职。参加了平型关战斗,沂蒙、鲁南抗日根据地反“扫荡”斗争和天宝山、临朐、莒县、十字路、蛟龙汪等战役战斗,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任滨海军区滨北分区政治部主任,胶东军区北海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苏南军区苏州分区副政治委员,参与组织指挥了解放高密、胶县、诸城和潍县阵地攻坚战等战役战斗,为新中国的建立贡献了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胶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山东军区国防工程指挥部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后勤部政治部副主任,南京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治委员,舟嵊要塞区政治委员,新疆军区政治委员,新疆军区代司令员,总后勤部副政治委员等职,为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贡献。曾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1985年被增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叁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3年1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六岁。



曹德连:(公元1907~1995年),又名曹德广;江西南康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0年参加南康县农民暴动,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第二师第五连排长、连政治指导员、团总支书记、团政治处主任,骑兵连政治指导员,红一军团侦察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长征中打开腊之子口后,部队进人了汉民回民杂居的地区。林彪派军团侦察连连长梁兴初、指导员曹德连立即出发到哈达铺,执行侦察敌情、筹集粮食和物资的任务。毛泽东说:“我补充一点,指导员你注意:给我找点‘精神食粮’来。国民党的报纸、杂志只要近期的和比较近期的,各种都要搞几份来。”梁兴初、曹德连等化装成中央军进入了哈达铺。国民党军的一个少校副官从兰州回来,路过哈达铺,带着几驮之子书籍;报纸等物品;这些都被侦察员缴获了,其中一张报纸登载着红军徐海东部与刘志丹部会合的消息,还有陕北根据地略图。梁兴初、曹德连将报纸交给聂荣臻,聂荣臻立即派人送给毛泽东。曹德连后升任红三十军第二六二团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炮兵营政治教导员,留守兵团警备第三团营长,团政治处副主任,警备第一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关中军分区保安纵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热辽军区第三十旅政治部主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十六旅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第八纵第二十三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冀察热辽军区第十九军分区副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补训四师政治委员,第十五兵团组织部副部长,参加了辽沈、平津、渡江、海南岛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组织部副部长。回国后,任东北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沈阳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1962年被任命为吉林省军区政治委员(未到职)。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5年6月16日因病在沈阳逝世,终年八十八岁。



曹文生:(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

1992年7月~1996年7月任台湾宪兵司令部长官,1998年2月1日晋升二级陆军上将军衔,曾任李登辉的侍卫长。

后任陆军副总司令、总司令、总政治作战部主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据传要出任台湾省“国防部”部长。



曹福田:(公元1942~今),四川崇州人。著名中共地方党务工作者、思想理论家。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副主编、《实事求是》杂志主编、教授、市政协委员、市社科联常务理事、市科社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四川省政治学会常务理事、省科社学会常务理事和市政协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

1965年7月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先后供职于中共中央西南局组织部、四川齿轮厂、成都市革委会宣传组和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和中共成都市委讲师团。

长期从事干部理论教育以及理论宣传与理论研究,曾主讲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科社、法学、宣传学、中共宣传史和党的建设教程以及若干研究性专题。

其个人主要著作有:《思海拾贝》、《宣传学集论》、《宣传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等。

主要论文有:《毛泽东的宣传理论初探》、《试论宣传学》、《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几个问题》、《宣传方式三议》、《严格和完善执政党监督制度》、《邓小平开放观概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与优点》等。

曾获得一次省政府一等奖和三等奖,市政府二等奖二项和三等奖三项,省、市职能部门及相关学会与研讨会的优秀论文奖三十多项。荣获成都市专业技术先进工作者、两届成都市优秀学会工作者和两届成都市级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曹周年:(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某基地司令部参谋长。

曹 鹏:(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空军武汉基地司令员。

曹天臣:(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曹玉臣:(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空军第九航空军军长。

曹存德:(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曹东沈:(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少将,总装备部总工程师。

曹云忠:(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武警少将,云南省武警总队总队长。

曹岩华:(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武警少将,公安部边防局局长。

曹天戈:(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第十九兵团副司令兼第八军军长。

曹福林:(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第五十五军军长。

曹振铎:(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整编第七十三师师长。

曹 勖:(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西南军政长官公署总参议。

曹承彬:(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十绥靖区政工处长。

曹锡武:(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七十六军新闻处处长。

曹 鼎:(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甘肃省师管区副司令。

曹近谦:(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三十三军参谋长。

曹 振:(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山东省济南人民先锋总队副总队长。

曹日晖:(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国防部”参议。

曹吉祥:(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空军副总司令。

曹三元:(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陆军第四地区后勤指挥部指挥官。

跟帖时间 2010-02-11 13:38:5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曹氏的典故、趣事 -- 煮酒论英雄:曹操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伟大的文学家,他深解酒中三味,既以酒抒怀,还以酒释仇,以酒招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是以酒赋诗;大宴长江,缅怀以往,是以酒抒怀,青梅煮酒之日,关羽、张飞直闯小亭,曹操反而赠酒压惊,是以酒释仇;赐饮降将,是以酒赐恩;设宴安抚关羽,是以酒招安,其中尤以“青梅煮酒”演出一幕“煮酒论英雄”的好戏。刘备失势后投奔曹操,为防谋害,韬光养晦,曹操则想窥探刘备的内心。于是,一天曹操在许昌九曲河畔青梅煮酒与刘备对饮,共论当时天下英雄,刘备佯装糊涂,列举袁绍、刘表、袁术、孙伯符、孙策、刘璋等当时风云人物,曹操一一否定,最后把酒道:“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曹操想借酒的热情撬开对方心中的秘密,并以此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刘备则慑于酒的“热情”,极力掩饰自己的宏伟抱负和政治情怀,假装闻雷失惊,掉了筷子,表示胸无大志,终于骗过曹操。《三国演义》中对这些有精彩的描写。

以酒劝关公:曹操一日设大宴,会众谋臣武士,以客礼待关公,延之于上座。比及送回,备绫锦百匹,金银器皿俱全。关公都送与二嫂嫂。关公自到许昌,操待之甚厚:小宴三日,大宴五日;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及美女十人以侍之。云长不能推托,将所赐美女尽送入内门,令伏侍二嫂嫂;金银段匹收受,抄写明白归库。关公三日一次,于内门外躬身施礼,动问:“二嫂嫂安乐否”。二夫人回问皇叔之事毕,“叔叔自便”,关公方敢退回。操知此事,愈加重待。关公未尝喜。一日,操见云长所穿绿锦战袍,觉已旧。操度其身品,取异锦做战袍一领赐之。云长受之,穿于衣底,上用旧袍罩之。操笑曰:“云长何故如此之俭乎?”公曰:“某非俭也。”操曰:“吾为汉相,岂无一锦袍与云长?何以旧袍蔽之?不亦俭乎?”公曰:“此袍乃刘皇叔所赐,常穿衣上,如见兄面,岂敢以丞相之新赐而忘兄长之旧赐乎?”故穿于上。”操叹曰:“真义士也!”然操口称其义,心中不悦。云长回府。次日忽报:“内院二夫人哭倒地上,不知为何,请将军速入。”云长乃整衣跪于内门外,拜请二嫂嫂。甘、糜哭曰,请云长起来。公曰:“二嫂嫂为何悲泣?”甘夫人曰:“我夜梦皇叔身陷于土坑之内,觉与糜氏论之,想在九泉之下矣!”关公曰:“梦寐之事,不可凭信。此是嫂嫂心想之故也。请勿忧愁。”公乃再三宽释。正值曹操相请关公赴宴,公辞二嫂,来见操。操见公有泪容,乃问其故。公曰:“二嫂思兄,日久痛哭,不由某心不悲也。”操笑而宽解之,频以酒劝公。饮甚醉,自绰其髯而言曰:“生不能报国家,而背其兄,徒为人也!”操问曰:“云长髯有数乎?”公曰:“约数百根,每秋月约退三五根。冬月多以皂纱裹之,恐其断也。如接见宾客,则旋解之。”操经纱锦二段作囊,赐关公包髯。

七步成诗:据《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曹丕曾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诗一首,如果做不成就行,要处以极刑。曹植也确有七步成诗之才。曹丕刚说完,他便应声吟道:“煮豆燃豆箕,漉豉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就是有名的《七步诗》。这首诗以萁豆相煎来隐喻骨肉相残,真实地反映了他和曹丕之间的关系:“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公元192~232年),字之子建,曹操第三之子。他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文学家。从他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来看,其成就确在建安时期一般作家之上。这首诗始见于《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植)应声便为诗曰…”曹植与曹丕为同母弟兄。植少年时即以才华特异为父曹操所赏爱,几被立为太子。及丕继操位建立魏朝,植虽居侯王之位,而备遭忌迫。本诗即是其一次遭受威迫时情思的反映。《世说新语》首句作“煮豆持作羹”,“本是”作“本自”,此据丁晏《曹集铨诗》本选录。诗的首二句以叙事提起,意谓煮豆而燃起豆茎,漉滤起熟豆来作豆汁。三四两句形容豆在锅中被煮时的景况,把无生命的东西赋予生命的感情,以豆和萁比喻兄弟间迫害与被迫害的情况。“豆在釜中泣”句,以豆在锅中被煮得鼓起水泡作响,而着以“泣”字描述,极切合诗人此时被压迫的心情,在形象生动的比喻中,抒发了自己沉痛的心情。末二句是由上二句所写情景产生的反思,以萁对豆之相煎熬,控诉兄弟相迫之乖违情理。兄弟之同正如萁豆之同根,燃萁煮豆,事属自然,世所常见。诗人此时满怀被胁迫的激愤心情,矢口而出,说来如此自然贴切,乃使阴狠冷酷如曹丕,闻此亦不免“深有惭色”。而“萁豆相煎”亦遂成为兄弟间互相鱼肉之名喻。据《诗纪》,此诗亦有仅作四句者:“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辞意颇简切。旧评对二者各有短长。陈祚明评此诗云:“窘急中至性语,自然流出,繁简二本并佳。多二语,便觉淋漓似乐府;少二语,简切似古诗。”可谓持平中肯之论。

一箭双雕:一天,曹玮于州府内宴请宾客,部下将官都在席上陪同。饭后,曹玮要与宾客下棋,刚刚摆好棋之子,只见一名士兵慌慌张张地跑进来,在曹玮面前禀告说:“大事不好,有士兵叛逃到西夏那边去了。”周围的将官与宾客听了这个消息都非常惊讶。曹玮也很吃惊,但他马上意识到,自己是主帅,不可慌乱,士兵叛逃就已乱了军心,主帅再不冷静,军心就更会不稳了,所以他急忙止住士兵的话说:“不要大惊小怪,他们是我派去的。你千万不要把此事声张出去。”西夏人听说此事,以为逃亡来的宋营士兵是奸细,非常气愤,立即把他们都杀了,并把人头抛回宋朝的边境里。曹玮的一句话,既稳定了军心,又借敌人的刀除了叛逆,一箭双雕。

智救库吏:曹操的马鞍是他的心爱之物,平时放在仓库里让库吏妥善保管。一次,库吏突然发现这座雕鞍被老鼠咬破了,他恐惧万分,最后决定把自己捆起来,主动去曹操面前请罪。这时小曹冲跑到库中来玩,他知道了这事后要库吏先不要到父王那里去请罪,也不要声张,接着他又凑到库吏耳边低声地说了几句话,就走开了。第二天,曹冲趁身边无人,用小刀把自己的一件单衣胡乱地割了几个小洞,弄得像老鼠咬的一样。第三天中午,曹冲见父亲正心闲无事,就赶紧穿上那件破衣服,装出极不痛快的样之子,来到曹操跟前。曹操看到自己心爱儿之子的失意神色,觉得奇怪,就问他有什么心事。曹冲扑到父亲怀里,指着衣服上的破洞说:“人们都说,谁的衣服让老鼠咬了,谁就不吉利。昨晚我的衣服被老鼠咬破了,所以心里很不痛快。”曹操一听,笑着安慰他说:“好孩之子,这都是些无稽之谈,不要信它。高高兴兴地玩去吧,别再为这事苦恼了。”正当曹操同曹冲在屋里讲话的时候,那库吏手捧马鞍,慌慌张张地走了进来,他跪到地上声音颤抖地把马鞍被老鼠咬坏的事禀告了曹操,请求曹操严惩自己。曹操听完库吏的话,非但不怪,反而哈哈大笑。他对库吏说:“小冲儿的衣服放在身边尚且被老鼠咬破,何况那挂在仓里的马鞍呢?回去吧,以后看管库房要经心些就是了。”聪明善良的曹冲巧妙地哄过了父亲,为库吏解除了一场大难。

割发代首:曹操带兵军纪十分严明,并且自己也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因此,他的军队很有战斗力,很快就消灭了多股强大的军阀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曹操看到中原一带,由于多年战乱,人民四处流散,田地荒芜,就采纳部将的建议,下令让军队的士兵和老百姓实行屯田。很快,荒芜的土地种上了庄稼,收获了大批的粮食。有了粮食,老百姓安居乐业了,军队也有了充足的军粮,为进一步统一全国打下了物质基础。看到这一切,大家都很高兴。可是,有些士兵不懂得爱护庄稼,常有人在庄稼地里乱跑,踩坏庄稼。曹操知道后很生气,他下了一道极其严厉的命令:全军将士,一律不得践踏庄稼,违令者斩!将士们都知道曹操一向军令如山,令出必行,令禁必止,决不姑息宽容。所以此令一下,将士们小心谨慎,唯恐犯了军纪。将士们操练、行军经过庄稼地旁边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地通过。有时,将士们看到路旁有倒伏的庄稼,还会过去把它扶起来。有一次,曹操率领士兵们去打仗。那时候正好是小麦快成熟的季节。曹操骑在马上,望着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的麦浪,心里十分高兴。正当曹操骑在马上边走边想问题的时候,突然“扑刺刺”的一声,从路旁的草丛里窜出几只野鸡,从曹操的马头上飞过。曹操的马没有防备,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吓惊了,嘶叫着狂奔起来,跑进了附近的麦之子地。等到曹操使劲勒住了惊马,地里的麦之子已经被踩倒了一大片。看到眼前的情景,曹操把执法官叫了来,十分认真地对他说:“今天,我的马踩坏了麦田,违犯了军纪,请你按照军法给我治罪吧!”听了曹操的话,执法官犯了难。按照曹操制定的军纪,踩坏了庄稼,是要治死罪的。可是,曹操是主帅,军纪也是他制定的,怎么能治他的罪呢?想到这,执法官对曹操说:“丞相,按照古制‘刑不上大夫’,您是不必领罪的。”“这怎么能行?”曹操说,“如果大夫以上的高官都可以不受法令的约束,那法令还有什么用处?何况这糟蹋了庄稼要治死罪的军令是我下的,如果我自己不执行,怎么能让将士们去执行呢?”“这…”执法官迟疑了一下,又说:“丞相,您的马是受到惊吓才冲入麦田的,并不是您有意违犯军纪,踩坏庄稼的,我看还是免于处罚吧!”“不!你的理不通。军令就是军令,不能分什么有意无意,如果大家违犯了军纪,都去找一些理由来免于处罚,那军令不就成了一纸空文了吗?军纪人人都得遵守,我怎么能例外呢?”执法官头上冒出了汗,他想了想又说:“丞相,您是全军的主帅,如果按军令从事,那谁来指挥打仗呢?再说,朝廷不能没有丞相,老百姓也不能没有您呐!”众将官见执法官这样说,也纷纷上前哀求,请曹操不要处罚自己。曹操见大家求情,沉思了一会说:“我是主帅,治死罪是不适宜。不过,不治死罪,也要治罪,那就用我的头发来代替我的首级(即脑袋)吧!”说完他拔出了宝剑,割下了自己的一把头发。

八仙之曹国舅:道教八仙之一。曹国舅是道教八仙中地位最尊贵的人物,也是他们中间出现时间最晚的一位。关于他的材料很少,而且很杂乱。普遍的说法是:名佾,亦作景休,本来是中国宋朝(960~1279年)一位皇后的弟弟。尽管地位很高,被封为国舅,而且天资聪明,但是他并不喜欢享受富贵的生活,不喜欢利用特权,而是喜好道教的修行。后来,他的一个弟弟由于违反法律,犯了死罪被处死了。对此,他感到非常羞耻,就跑到山中隐居,后来遇到八仙中的其他神仙,得到点化成仙。相传曹国舅的弟弟贪赴京应试秀才之妻的美色,绞死秀才,强占其妻。秀才的冤魂向包拯申诉,包公准予查究。曹国舅告知其弟,务必将秀才的妻之子置於死地,以绝后患。於是二国舅投秀才的妻之子入井,被她逃脱,途遇曹国舅,误以为是包拯,向曹国舅申诉,曹国舅大惊,令手下用铁鞭打死秀才的妻之子,手下以为她以死,把她弃尸於偏僻的小巷。秀才的妻之子醒了之后,向包公叫冤,包公问明真情后,就诈病,曹国舅来探望包拯。包拯令秀才的妻之子出诉,逐将曹国舅监禁。又作假书将二国舅偏来开封府,令此女面诉冤情。又将二国舅枷入牢中。曹皇后和宋仁宗亲自来劝包拯释放她的两个弟弟,包拯不从,命令将二国舅处决。宋仁宗大赦天下。包公才将曹国舅放行。曹国舅获释后,入山修行从此遁迹山林,矢志修道学仙,有一天,锺离权和吕洞宾问他说:“你所养的是什么?”曹国舅说:“我所养的是道。”仙人笑着问:“道在那里呢?”曹国舅指着天说:“道在天。”仙人又问:“天在那儿?”曹国舅指着心。锺离权和吕洞宾满意地说:“心即天,天即道,你已经洞悟道之真义了。”逐授以《还真秘旨》,令他精心修练,不多久,曹国舅就成仙了。在民间的八仙形象中,曹国舅不是通常的道士打扮,而是仍然穿着他的官服。有时对他的打扮甚至有些戏剧化,红色的官服,头上戴着官帽,脸上还涂着白色的图案。在庙会上模仿八仙形象进行的宗教表演中,曹国舅是小丑的角色。

端午节由来之曹娥: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介绍五种:端午节由来之之一: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之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并遭谗去职,被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屈原逝世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体;人们纷纷将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之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之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由来之二:源于纪念伍之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之子胥。伍之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之子胥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吴王阖闾逝世后,其之子夫差继位。夫差听信受越国贿赂的吴国大宰的谗言,赐死伍之子胥。伍之子胥死前对邻人说:“我逝世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之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之子胥之日。端午节由来之三:源于纪念孝女曹娥。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曹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之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端午节由来之四: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文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之子孙。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端午节由来之五:源于逃避兵祸。唐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这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妇人背着包袱,抱着个男孩像是在逃荒,感到很奇怪,就上前询问。那妇人说:“听说黄巢杀人不眨眼,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征调去守城,我只好带着孩之子逃命去了。”黄巢听罢,对这妇人产生了恻隐之心,说:“你回去把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们家的人了。”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父老乡亲。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了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于难。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跟帖时间 2010-02-11 13:33:3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曹姓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名麟俊彦;绣虎文宗:上联典指三国时魏国长平侯曹操族之子,字文烈。下联典指三国时魏国文学家曹植,后世称为绣虎。

人称乡虎;自庆接鸾:上联典指三国时魏国诗人曹植,字之子建,沛国谯县人,曹操的儿之子,封陈王,逝世后谥思,世称陈思王。因富有才学,早年受曹操宠爱,一度曾想立他为太子。曹丕为帝,他受猜疑妒忌,积郁而死。诗歌多为五言,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练而辞采华丽,对五言诗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也擅长辞赋、散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曾说:“天下文章只有一石,曹之子建一个人占了八斗。”当时人称“绣虎”,绣,指其词华隽美;虎,指其才气雄杰。下联典指唐朝诗人曹邺,字邺之,桂州阳朔人,大中年间进士,历官祠部郎中、洋州刺史等。其诗多写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感慨,少数篇章对统治者的讽刺;语言通俗,多用民间口语。《登第诗》有句:“自拟孤飞鸟,得接鸾凤翅。”

平阳世泽;相国家声:全联典指汉初曹参,助刘邦得天下有功,封平阳侯,后继萧何为丞相。

武惠世泽;科第家声:全联典指北宋初年大将曹彬,逝世谥武惠。

将台三上;籍列八仙:上联典指北宋大将曹彬三之子皆为将才,曹弼题曹彬庙有“教之子三登上将台”之句。下联典指宋曹国舅隐迹山林,后遇钟离权、吕洞宾,引入仙班。

文承七步;武继三登:上联典指三国时魏国诗人曹植。《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妒忌曹植才华,曾令他七步之内作一首诗,作不成要施以重刑。曹植应声便成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来,人们以“七步”形容才思敏捷。下联典指北宋初大将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乾德初年,因打败契丹、北汉有功,官枢密承旨,灭后蜀后任都监。开宝年间任统帅,灭南唐,后任枢密使,加同平章事(宰相),封鲁国公。太平兴国年间,辅佐太祖决策灭北汉,雍熙年间又率军攻辽。为当时第一良将。他有七个儿之子,其中三个都有将才。长之子曹璨,字韬光,官至富州剌史,因抵抗契丹有功,官河阳节度使,升同平章事(宰相)。三之子曹玮,字玉臣,十九岁时由父亲推荐为渭州同知,真宗时官至彰武军节度使,率兵四十年,未曾失利。七之子曹琮,字宝章,历官卫州团练使、都指挥使。北宋大臣陶弼《观曹彬庙》诗有句:“教之子三登上将台。”

大家传诫;令女守贞:上联典指东汉班昭,为皇后和妃嫔教师,以其夫为曹世叔,称“曹大家”。曾著有《女诫》。下联典指三国时期的曹爽。从弟文叔妻名令女,夫早死,割鼻毁容,誓不再嫁。

投江尽孝;却赙表廉: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曹娥,沿江寻父尸不得,号哭七日,投江而死。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曹修古逝世后其妻女尽却宾佐之赠钱数十万。



2.五言通用联:

谯国家声远;雷阳世泽长:全联典指曹氏的源流郡望。

泉石从所好;文章如有神:此联为佚名集汉朝《曹全碑》字联。曹全,字景完,东汉建宁间举孝廉。《曹全碑》,全称《汉颌阳令曹全碑》,又称《曹景完碑》,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立,明万历初在今陕西合阳县出土,清康熙壬之子(公元1672年)后断裂缺字,公元一九五六年移存西安碑林。隶书,二十四行,行四十五字,碑阴列名五列,五十七字。

借得三川秀;添来气象新:此联为清朝文学家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一书中联语。



3.六言通用联:

圣代三升论秀;家风八斗量才:此联为安徽省望江县曹大村曹氏宗祠联。全联典指三国时魏国诗人曹植。见上“人称乡虎;自庆接鸾。”联释。



4.七言通用联:

平阳世守三章约;子建才高七步诗:上联典指汉初大臣曹参。下联典指三国时魏国文学家曹植,字之子建,曾七步成诗。

影上三竿迎晓日;才高七步咏春风:上联典指汉初大臣曹参。下联典指三国时魏国文学家曹植,字之子建,曾七步成诗。

野田黄雀行千里;芹圃红楼梦百回:上联典指三国时魏国文学家曹植,代表作有《野田黄雀行》等。下联典指清朝著名小说家曹雪芹,著有《红楼梦》。

一代像绘凌烟阁;千秋名传曹娥碑:上联典指唐朝画家曹霸,曾修补《凌烟阁功臣像》。下联典指东汉孝女曹娥,后人立“曹娥碑”。

只有诗书堪自读;未甘词赋压群流:此联为清朝女书画家曹墨琴撰书联。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此联为清朝文学家曹雪芹撰书联。

宝鼎茶闲烟当绿;幽窗棋罢子犹凉:此联为清朝文学家曹雪芹著《红楼梦》书中联语。

绕堤柳借三篙绿;隔岸花分一脉香:此联为清朝文学家曹雪芹著《红楼梦》书中联语。

家居好水好山地;人在不夷不惠间:汉朝曹全碑字联。

令子贤孙中维起;美人名士共长生:汉朝曹全碑字联。

鹤群常绕三珠树;花气浑如百和香:此联为清朝礼部尚书曹秀先撰书联。



5.八言以上通用联:

君之子处事,有忍乃济;儒者属辞,既和且平:汉朝曹全碑字联。

仁被江南,良将功推第一;约成塞外,使臣才羡无双: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曹彬,为时良将第一。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曹利用,曾与辽国和议。

树绩关中,振平阳千载之武;修名邺下,冠河东八斗之才: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曹参,佐高祖定天下而封侯。下联典指三国时魏国文学家曹植,谢灵运曾言天下才一石,之子建独得八斗。

法守三章,平阳侯忠诚厚朴;才高七步,陈思王藻丽英华: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曹参,封平阳侯,曾随刘邦定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下联典指三国时期的魏国文学家曹植,字之子建,曾七步成诗。

汉拜相,宋封王,三千年皇猷黼黻;居江左,卜京右,亿万世国器珪璋:此联为河北省丰润县曹氏宗祠联。

跟帖时间 2010-02-11 13:31:0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曹氏的字辈排行 -- 湖南芷江曹氏字辈:“之子言文与齐思庭世昭光继恕承先代法可得久长安邦定治平福享久成荣正大鸿运兴万家庆天恩”。

湖南常宁曹氏字辈:“子应荣达继必贤良诗兴泽后孝启家祥芳连甲第声振朝堂光余先祖百世其昌”。1994年新续字辈:“仰承洪范怡和泰康敦崇礼义德业昭章福禄绵远晖耀平阳”。

湖南芷江曹氏字辈:“文大致启宗国学万世兴家传日新胜吉庆中长应”。

湖南凤凰曹氏字辈:“长延祖宗宏绪达启世代仁义忠厚贤良俊秀尚德景星庆云”。

湖南益阳曹氏字辈:“应世国大昌芝成士必方文明光景连道下合三房显承师俊业圣哲立名邦仁孝怀三代嘉徵集一堂宗功培至善祖荫庆常康”。

湖南益阳曹氏字辈:“玉受秀贤彦必钦之子冠锡良文教尔廷家盛英嗣起时安德泽芳显承师俊业圣哲立名郅仁孝怀三代嘉徵集一堂宗功培至善祖阴庆常康”。

湖南麻阳高村曹氏字辈:“高永应启宗祖达胜国英方志传世代光华选朝廷”。

湖南麻阳吕家坪、毛家湾曹氏字辈:“景志仁玉庭万(文)朝(正)维(万)贞(兆)启世上生俊杰久永享太平祖正流芳远仕相转佳行”。

江苏通州曹氏字辈:“春贤泽绶衡善禄道耀勋”。

江苏扬州曹氏一支字辈:“景国良栋守世乙启之子木宏允振汝定纪德贻余庆学立名扬锡尔遐福长发其祥”。

江苏扬州曹氏一支字辈:“乾元亨利贞学为佾里公雍述泰罕党宇宙洪荣华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孝悌忠信礼义廉杰金木水火土壮敬贤良勤俭射御书数一大士必永裕恒元如松有茂明文思安善继贤述克盛荣华”。

湖北仁里曹氏字辈:“十省祿爵荣洪信永丹明宗彦肖延福祖先起玉金伯仲成时用道德懋家声运会方逢泰修元盛世清本立定暢序礼义肇炳文邦国隆肃睦春来萃焕新显达发祥第华章勝锦林高詠叶律昌学贵列廷宾”。

湖北宜昌、枝江曹氏字辈:“立志承先绪一金祖泽源”。

江西万载曹氏字辈:“谟业贻遗恩广远采芹时荐美珍馨幽怀澹雅如莲馥硕彦显扬胜桂清春萱血红繁茂瑶池寿壁玉裁成上国宾”。

安徽绩溪、旺川曹氏字辈:“志士光家国徽猷衍圣功立诚天助福惇德世恒隆庆本善庭起瑞从义宅钟思求荣祖道文学务先通”。

山东诸城曹氏字辈:“彬乾元亨利贞学有为良勤俭庄敬贤忠孝悌”。

四川绵竹曹氏字辈:“以学联玟风圣元世德邦守先培代远一本遇多良秉正安怀履希承绍有方慎之崇汝祖延显兆绵长”。

辽宁满族曹氏字辈:“松舒坦哈满额春文鳞昌玉珠祥光景泰承华宝德盛材凤图斌”。

曹氏一支字辈:“开宣宏德永兆云宜必可仲于伟然特启银祥正福玉树庭谐”。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2-11 13:28:5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曹氏的家谱文献 -- 1.简介:

私家修谱早在宋时就例定每三十年续修一次,清朝民间修谱盛行时,曹氏很多支族约定每二十年修一次,二十年不修谱为不仁,第三第十卷年不修谱为不孝。浙江余姚道塘曹氏宗族约定十年一小修,二十年一大修。清朝和民国还编修,合谱(联宗统谱),民国益阳曹氏议定“合族通谱六十年一续修”。不过,关于修谱的约定因战乱、灾害或其他原因,往往很难实现。

清朝一般由族长、支派房长、祠正、评事等组成,设管理、校正、分修,、协修,等职。民国修谱班子除了族中权力人物,还增设了有文化的人参加。设有总修(一般由族长担任)、主修(出钱最多者担任)、撰修(文化最高者担任)、编修。还有赞修、督修、监修、同修、补修、校阅、总理(管财务)等职员。

修谱礼仪隆重。修谱开始,要举行隆重庄严的祭开祖仪式。谱局每日早晚要烧香献供祭敬祖先。谱写完工之日要念经拜忏,设宴待客场面盛大。最后,按领谱字号将谱接回各房,接回谱牒时也要作祭,鞭炮鼓乐齐鸣,族人兴高采烈,附近的宗族乃至官府也要送礼相庆,像节日一般。

在族谱正式印刊后,所有的老谱一律缴收,除存二册归公外,其余尽皆焚毁。各房发得的一册新谱,由房长妥善收藏,不得给外族人看,不得在谱上私自涂写,并定期验谱。

曹氏的文字谱牒,肇始于先秦史官所撰的《世本》。曹氏世系直至汉朝应仍是在《世本》上增补,原书在宋朝散佚。唐朝存留至今的曹氏谱牒信息较前丰富,如《新唐书》中有宰相曹确、曹汾的世系。宋朝由于家谱的修,撰已经走向成熟,加上国家对私家修谱的提倡,曹氏宗谱迅速增多。明清和民国时期撰修,的曹氏家谱迅速增多,其中的一些还一直保存到今天。



2.家谱:

安徽曹氏续修宗谱八卷,家第一卷,(明)曹来凤修,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歙县曹氏重修谱牒,(明)曹光东修,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青阳墩头曹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曹氏族人修,清道光三十五年(公元1845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卷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泾县谯国曹氏宗谱五卷,(清)曹思诚、曹里等修,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妾徽泾县泾川小岭曹氏宗谱四卷,(清)曹仁钮等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3年)继善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

安徽泾县小川岭曹氏宗谱二十四卷,(民国)曹鸿逵等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安徽泾县谯国曹氏宗谱五卷,(清)曹思诚、曹里等纂,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安徽省泾县档案馆。

安徽绩溪绩北旺川曹氏族谱,(清)曹有光等序,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安徽绩溪旺川曹氏宗谱十二卷,(清)曹诚瑾纂修,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图书馆。

安徽绩溪曹氏宗谱十二卷,(民国)曹诚瑾等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旺川敦叙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安徽绩溪曹氏宗谱十二卷,(清)曹诚瑾纂修,清同治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

安徽休宁曹氏统宗谱十五卷,(明)曹诰纂修,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缺第三~四卷)、河北大学图书馆。

安徽徽州曹氏统宗世谱,著者待考,明成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徽州曹氏族谱,(明)曹五九等订,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上海曹氏族谱备修录第二册,(民国)曹浩编,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崇孝堂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上海曹氏宗谱,(民国)曹鸿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石印填补合璧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上虞虞西板桥曹氏大全宗谱十二卷,( 清)曹浚等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上海上海曹氏族谱四卷,(民国)曹永和编,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上海上海曹氏族谱,(民国)曹浩续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崇孝堂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残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人民大学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

上海曹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上海曹氏族谱四卷,(民国)曹永和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崇孝堂重修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上海曹氏族谱四卷,(民国)曹浩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崇孝堂、中华书局铅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上海曹氏族谱备修录第一册,(民国)曹浩编,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崇孝堂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上虞曹氏宗谱,(清)曹文鉴编,清朝年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上海曹氏族谱,(民国)曹浩续修,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上海松江龙丘曹氏宗谱,(清)曹星熹修,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曹氏宗谱八卷,(清)曹盛茂等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宁寿堂木刻活字印本把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扬州维扬曹氏族谱八卷,(清)曹振甲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木刻活字印本把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南通曹氏宗谱,(清)曹邦庆修,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谯国郡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常熟虞门曹氏宗谱二十六卷,首一卷,(民国)曹志震、曹雨霖等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常熟釜山曹氏家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常熟曹氏家乘,著者待考,明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配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熟市图书馆。

江苏常熟县东曹氏谱钞,(清)毛一桂录,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熟市图书馆。

江苏常熟曹氏世谱,(清)曹锦堂辑,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熟市图书馆。

江苏常熟曹氏家谱,著者待考,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熟市图书馆。

江苏常熟虞门曹氏宗谱二十六卷,首一卷,(民国)曹志震、曹雨霖等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铅印本,今仅今仅存第卷首、第一~十九卷、第二十一~二十六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熟市图书馆。

江苏无锡曹村濮氏宗谱二十卷,(清)濮金福主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尚忠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曹氏宗谱八卷,(清)曹盛茂等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宁寿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扬州维扬曹氏族谱八卷,(清)曹振甲纂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南通曹氏宗谱,(清)曹邦庆修,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谯国郡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通市图书馆。

江苏溧水曹氏家乘十二卷,(民国)曹光逵纂,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孝友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溧水县白马乡曹家桥。

江苏宜兴曹氏宗谱十卷,(民国)曹文卿、曹永林主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贻荫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溧阳南门里曹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爱敬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八卷、第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镇江京口城南曹氏宗谱四卷,(清)曹纪云纂,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镇江开沙曹氏宗谱四卷,(清)曹国宾等纂,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镇江开沙曹氏宗谱八卷,(清)曹启铨编,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镇海柴桥曹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十~十五卷、卷末。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萧山史村曹氏宗谱二十五卷,(清)曹文瑞等修,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敦叙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余姚道塘曹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附一卷,(清)曹汝才、曹大梁等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清慎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鄞县鄞东曹隘曹氏宗谱六卷,末一卷,(民国)史济铿、曹予锦等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第二卷、第四~六卷、卷末。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嘉善曹氏享叙录,(民国)曹葆辰,曹秉章纂述,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浙江嘉善曹氏族谱,附录,(民国)曹葆辰辑,秉章纂述,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嘉善县档案馆。

浙江长兴西山曹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三治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六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长兴县博物馆。

浙江金华白云曹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金华白云曹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六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金华协和曹氏宗谱,著者待考,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金华协和曹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金华白云曹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金华白云曹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六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金华协和曹氏宗谱八卷、首一卷、世系图十卷、行第二十二卷,(清)曹致愉、曹蕴璋辑,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金华协和曹氏宗谱八卷、首一卷、世系图十卷、行第二十五卷,(民国)曹景儒等辑,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金华协和曹氏宗谱,著者待考,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金华协和曹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江都曹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江阴虞门曹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民国)曹志庆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仪正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维扬江都曹氏重修族谱六卷,(清)曹永庚等纂,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忠义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会稽曹卫曹氏家谱,(清)曹德载修,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会稽曹氏族谱,曹景绂修,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二卷上册、第三~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缙云五云曹氏宗谱,著者待考,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97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十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缙云五云曹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缙云五云重修曹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十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山阴绍兴曹娥陈氏家谱二卷,(民国)陈文起纂修,民国十四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福建青阳墩头曹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福建平和曹氏大族谱,清朝年间曹文秩撰,1966年曹培松续,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北新洲曹氏宗谱六十八卷,(民国)曹承铸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北仁里曹氏宗谱二十六卷,首卷上、下册,(民国)曹仲准等主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南长沙曹氏彦靖公支谱》十八卷,(清)曹英煦、曹能才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益阳三峰曹氏通谱》四卷,(民国)曹佐熙纂,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长沙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益阳曹氏六修支谱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曹承瓚纂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南三峰曹世通谱·世表序。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长沙市曹氏六修支谱十七卷,(民国)曹骧德主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南湘乡市湘乡曹氏三修族谱十六卷,首上下,(清)曹志忠主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广东番禺曹氏家谱四卷,(清)曹秉溶修,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6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四川巴县曹氏族谱八卷,(民国)曹伯崇三修,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墩头曹氏宗谱,清朝年间曹氏族人合修,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新化曹氏四修族谱四十五卷,另有四卷,首五卷,(民国)曹星源主修,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山东邹平於陵曹氏族谱二卷首一卷,(清)曹守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7年)恒昇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济南市博物馆。

山东临沭曹氏族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临沐县临沐镇曹家洼村。

山东临沭曹氏重修族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临沭县南古镇曹宅子村。

山东临沭曹氏支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临沭县周庄乡前半路村。

山东乐清曹氏族谱,(民国)曹衍琛等修,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铅字排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山东邹平於陵曹氏族谱两卷,首一卷,(清)曹守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恒升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

湖北武昌平阳堂曹氏家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北仁里曹氏宗谱二十六卷,首上下,(民国)曹仲准等主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率性堂二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南湘潭曹氏鼎公支谱二十卷,首一卷,(清)曹自修、曹广勋纂修,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

湖南湘潭曹氏三修鼎公支谱十卷,(民国)曹典仁汇辑,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铅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湘乡曹氏续修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清)曹运德等修,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立爱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湖南湘阴曹氏族谱四十卷,(清)曹金璪修、曹基澍纂,清咸丰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第五~六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宜章竹渚曹氏族谱,著者待考,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

湖南宣章竹渚曹氏宗谱,(清)曹香远纂,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湖南宜章曹氏族谱,(民国)曹昭堃曹、树森等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湖南祁阳三吾曹氏三修族谱二十一卷,(清)曹济安、曹右卿修,曹合良纂,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蔡侯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长沙湖南三峰曹氏通谱四卷,(民国)曹祖熙等辑,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长沙铅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长沙曹氏族谱,(清)曹公叙等编,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谯国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郴州三甲曹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德厚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郴州三甲曹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德厚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郴州郴阳西三里八甲曹氏族谱,(民国)曹羲礼等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七步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泾县平阳曹氏宗谱二十四卷,(清)曹定邦修,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常德曹氏四修族谱六卷,(民国)曹树忠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常德精诚印书馆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常德曹氏六修宗谱,曹大猷等修,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富春曹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家政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第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富春曹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家政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富春曹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家政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富春曹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家政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富春曹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家政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二~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鄞县鄞东陶楚曹氏支谱,(民国)张原炜编,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曹氏四修族谱九卷,首一卷,(清)曹啟芳等主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曹氏族谱五卷,(明)曹仁纂修,明朝初期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曹氏族谱八卷,(清)曹奕霞纂,清乾隆年间家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嘉善县档案馆。

曹氏族谱,(清)曹智珍等修,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

曹氏宗谱八卷,(清)曹序朝等纂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继美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曹氏宗谱十卷,(民国)曹永道等修,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继美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曹氏宗谱,(清)曹云祥续辑,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曹氏族谱世系图节略,著者待考,清木刻活字印本(残存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曹氏宗谱十二卷,(民国)曹凤彩纂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三桂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曹氏受五公房族谱十二卷,(民国)曹海涵纂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12年)铅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曹氏宗谱四十五卷,首三卷,(民国)曹桢一等纂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4年)文昭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曹氏产祥房谱二十八卷,(民国)明毅等纂修,民国丁亥年(公元1947年)勿滋堂铅印本二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曹氏荣房六修支谱九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民国辛巳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曹氏六修支谱十九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曹氏族谱,著者待考,清乾隆年间爱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平阳曹氏宗谱二十四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平阳曹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奉贤县档案馆。

益阳曹氏彦祥房谱二十八卷,著者待考,民国丁亥年(公元1935年)勿滋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三峰曹氏必贤公房六修支谱十八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三峰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吴宁校墙曹氏宗谱八卷,(清)曹炎等修,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木刻活字印本七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吴宁校墙曹氏宗谱,著者待考,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吴宁校墙曹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吴宁校墙曹氏宗谱,(清)曹其桂等修,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吴宁校墙曹氏宗谱,(清)曹元琳等修,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吴宁校墙曹氏宗谱十卷,(清)曹元琳等修,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木刻活字印本七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吴宁校墙曹氏宗谱十二卷,(清)曹元瑶等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东阳曹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西婺源婺东曹氏谱书,(明)曹世麟修,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存养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西南昌武阳曹氏宗谱,(清)曹文安、曹安行重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西婺源婺东曹氏谱书,(明)曹世麟纂修,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存养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安徽省屯溪市文物商店。

江苏通州余西曹氏校正六修谱。

跟帖时间 2010-02-11 13:25:0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曹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谯 郡:亦称谯国、谯郡、谯国郡。东汉朝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仍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一带地区。三国时期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璧县、蒙城县、太和县、鹿邑县、永城县间一带地区。

彭城郡:彭城郡原为西汉时期的楚国所置。汉宣帝地节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以楚国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县(今江苏徐州),西汉朝黄龙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复名楚国,东汉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又改为彭城国。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复为彭城郡。隋开皇时期(公元581~600年)废郡,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又改为徐州,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名彭城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为徐州。历史上的彭城郡,其统辖范围大致包括今山东省微山县、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沛县东南部及邳县西北部,安徽滩溪县东部及山东微山县一带。彭城郡与沛郡在地域范围上有部分重叠。

高平郡:原为高平县(今宁夏固原),西晋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将汉朝原有的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东巨野),辖七县,统辖范围包括今山东巨野、金乡、嘉祥、兖州、鱼台、邹县等地。两汉、十六国、北魏均有此县。北周改为平高郡(今宁夏固原)。汉朝时期有“高平第一城”之称,言其险固。北魏时期在这一带置军镇,置郡,皆称高平。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山东微山),北齐移治任城(今山东济宁),隋朝开皇初年废止。

巨野县:因古为大野泽而得名,西汉时期置郡,治所在今山东巨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西南部、万福河北岸一带地区。



2.堂号:

谯国堂:以望立堂。

彭城堂:以望立堂。

高平堂:以望立堂。

巨野堂:以望立堂。

清靖堂:西汉曹参,在萧何死了以后,继萧何为宰相。他一本萧何时的办法,所谓“萧规曹随”。省刑法,薄税敛,无为而治。老百姓因此歌颂他说:“载以清靖,民以宁一”。

无为堂:同清靖堂。

七步堂:三国时期曹植七步成诗,千古传颂,曹氏族人因以为堂号。

敬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崇孝堂:资料有待补充。

宁寿堂:资料有待补充。

存养堂:资料有待补充。

勿滋堂:资料有待补充。

文昭堂:资料有待补充。

三桂堂:资料有待补充。

继美堂:资料有待补充。

家政堂:资料有待补充。

蔡侯堂:资料有待补充。

立爱堂:资料有待补充。

率性堂:资料有待补充。

恒昇堂:资料有待补充。

忠义堂:资料有待补充。

仪正堂:资料有待补充。

三治堂:资料有待补充。

孝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清慎堂:资料有待补充。

贻荫堂:资料有待补充。

孝友堂:资料有待补充。

尚忠堂:资料有待补充。

世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叙堂:资料有待补充。

余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继善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2-11 13:21:5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曹氏的迁徙分布 -- 曹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七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八百九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6%左右。

早期的曹氏诞生于山东地区,长期在山东居住和繁衍。故山东曹氏成为后世曹氏繁衍播迁的主要源头。先秦时期,曹氏分布点以山东及江苏沛县为主。至于迁徙山西、陕西、河北、安徽等地,则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1.秦、汉时期:

曹氏族人已广布于北方及安徽等地,其中源于姬姓的邾国曹氏,后人多居于谯郡,汉朝宰相曹参即属此支。这时,曹氏族人是以今天的山东、安徽、河南、江苏北部等地分布最为集中,以至后来曹氏家族的主要郡望均分布于这些地区。东汉时,已有曹氏移居浙江、安徽等地。

汉朝时期曹氏族人已经广布于北方及安徽等地。这是曹氏族人一个非常重要的繁衍时期。

2.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

因北方连年战乱,曹氏族人开始大举南迁,于唐朝初期迁漳州(今福建漳州),后渐至福建的同安、南安、安溪、芹山等地。

东晋时期曹彦家族主体南迁。西晋后期,历时十六年的“八王之乱”,使司马氏政权势力耗尽,西晋灭亡后,司马睿于次年3月自称晋王,在江南建立政权。公元318年愍帝司马邺死讯传到建康,遂接皇帝位,定都建康(即今长江以南的南京市),仍以晋为国号,史称东晋。公元383年氐族贵族政权前秦以八十七万大军南下,企图攻占江南,东晋以八万军队抗击,大败秦军于安徽省境内的淝水。在战乱中,曹氏被迫大迁徙。

安徽青阳县墩头曹氏族人是三国时曹爽的后人,据《墩头曹氏宗谱》(清曹氏族人修,)记载,建业十七世祖曹彦(乳名汉)以孝闻世。大兴三年(公元320年)被大臣王导和周顗推荐任南朝翰林中书,他任官后的第二年(公元321年)为避战乱,率家眷宗族一千三百多人渡江南下,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在连年战乱中,曹氏又从京口四散迁徙,有的往扶苏,有的往丹阳(今陕西、河南两省间丹江以北地区),有的往洪都(今江西南昌),有的往浙(今浙江),有的往闽(今福建),有的往新安(今江苏睢宁),有的转往江北(指今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及大别山以东地区,近代多指今江苏长江以北地区),分居十八处。

安徽省青阳县墩头之曹氏族人以十九世孙曹沛为一世祖。曹沛于东晋太和(公元367~371年)间任广阳(今北京西南部)令,当时掌握长江上游兵权的桓温专擅朝政,遂辞官并隐居青阳县城之东喻山约五公里的泾阳乡墩头里(村)。曹沛孙曹毂出守并家居开封(今河南开封),三十五世祖曹翔复居安徽青阳县墩头故里。

在唐朝时期唐高宗总章年间(公元668~670年)陈政、陈元光二将奉命入闽,曹氏族人也从此开始迁入福建。唐末黄巢起义时,河南固始曹氏又有一批人迁徙到福建。

唐朝末年,曹氏族人大规模南迁江南。久居北方的曹氏族人为躲避黄巢起义,举家南徙,有的一直展转入闽,迁居漳州一带。后在福建南部也出现曹氏族人的踪迹,都是这次南迁的曹氏族人之后代长期繁衍、播迁的结果。福建南部的这些曹氏族人,后来又迁居他处。现在的南投、彰化和台北三县是曹氏最多的地区。

3.两宋时期:

宋朝以后曹氏族人已经广布于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了。

北宋末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人大举南侵,攻破宋都汴京,北宋灭亡。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后渡江南下,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是为南宋。北宋开国宰相曹彬在朝为官的后代子孙也随南宋王朝南迁。南宋建炎年间(公元1127~1130年)金兵南侵,河北真定曹彬之后裔子孙很多迁徙外地,多数是南渡迁往淮河泗水流域的江苏和浙江一带。曹彬后人有四支十八房南迁。曹氏族人占了江苏、浙江人口的一半。

今上海市上海县和青浦县曹氏,上海市松江县西曹氏、江苏省泰兴县曹氏、江苏省金坛县曹氏、江苏省江阴县曹氏、永嘉(今浙江温州)曹氏等都是南迁十八房中曹氏。

宋曹彬子孙南渡时由汴徙吴(今江苏),居常熟州(今江苏常熟)之禄庄里者,号福山曹氏,并为旺族。南宋宝祐元年(公元1253年)曹彬子曹玮之五世孙“孝庆公”,因官由河北灵寿县迁往豫章(今江西豫章),为豫章曹氏之祖,曾任瑞州府和隆兴府(今江西瑞州、隆兴)知州;其子善翁与美翁又迁去了山东。南宗理宗(公元1225~1264年),曹彬十二世孙友闻任沔州知州,友万为武翼大夫,兄弟二人在与元兵的兵战中全军覆灭。友万子名“祖七公”,见宗族中人大多病逝,便由河北真定灵寿县迁江西都昌县之石壁山,之后又迁湖南湘乡县,生子三人,长子曹庚一居磨河,二子曹庚二居斗盐,三子曹庚三居西亭。

4.明、清时期:

常宁胜桥乡曹氏族人的迁徙:常宁市胜桥乡曹氏族人是曹操的子孙,入常始祖曹志道原居江左(今安徽芜湖、江苏南京长江河段以东地区)之卫马船,明初洪武间(公元1368~1398年)任省祭,奉命祀九嶷(今宁远九嶷山)的路上经过常宁,觉得楚南尤其是常宁土沃人醇,于是在解职离任后携其族兄弟志通与志松、志柏徙居常宁,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常宁胜桥乡曹氏人口发展很快,这支曹氏一修谱为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此时距鼻祖道公十二代,据庠生三益序说“数百人之身。”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曹子钧序说这支曹氏“棋罗星布,繁衍不下数千人”。百年间竟增加人口至十倍。今有人口一万余。

始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的曹志道家族已迁布常宁市内的洋泉、板桥、黄桐、塔山等乡镇。因生活计,曹国球、国瑞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迁往湘潭、湘乡县。这支曹氏今已分布于湖南省内的衡阳市、祈阳县、长沙市、零陵市、株州市等地。清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迁住四川的有曹三极、三纲、三恪和三景。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迁往四川的有曹三川、三揖、三德、三苏、三晋、曹庚、曹弼、曹陶、曹思、曹巽等。清朝迁住四川的还有曹陌、曹里、曹隅、曹昌、曹钧、曹佚、曹伯、曹俯、曹位、曹傑、曹佐、曹仕、曹僻、曹佑、曹子宝、曹子贞、曹子贵、曹子贯等。

5.迁居台湾:

曹安支曹氏于商周时有一支南迁台湾,成为高山族的一支曹氏族人。后世也时有曹氏族人迁徙台湾。雍正年间(公元1723~1735年),福建曹氏族人部分移居台湾。台湾省据1978年的统计,在当地一百大姓中曹氏排第五十八名。

6.移居海外:

清雍正年间(公元1723~1735年),福建曹氏族人部分移居,后来有的又徙居海外。

①缅甸:曹风英,仰光《中华商报》董事长。曹缵卿,仰光《中华时报》董事长。曹思羡,广东人,仰光华侨光复会会员。

②越南:《中华时报》总编曹达策。

③马来西亚:创办和丰广西会馆的曹行。

④韩国:世界著名围棋运动员曹薰铉。

⑤秘鲁:《民醒日报》社长曹钜声。曹栖梧,秘名埃米略·曹·马,广东人,生于秘鲁卡亚俄,创社会考古学,著有《秘鲁华人的奴隶生活》、《十七世纪的进化论》、《拉美人与文化起源之析》。

⑥葡萄牙:著名企业家曹其峰。

⑦澳大利亚:获澳大利亚研究食用菌奖的曹继业。

⑧法国:法国上海联谊会会长曹奎源。

⑨美国:纽约海洋宫海鲜酒店经理丹尼·曹、浸礼会大学教授益阳人曹志源、作家曹桂林、德伯渥大学中国文化教授温岭人曹文彦等等。

7.曹氏迁徙歌:

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湖北枝江的曹氏族人编纂了一首著名的迁徙歌:

君起盘古,人始亚当。

循流溯源,实理之常。

世代承继,派别枝分。

有姓有氏,以正人伦。

曹始振铎,为文之昭。

宋景构乱,天复相曹。

其先开国,自此承家。

去鲁适楚,椒衍繁华。

庐陵太和,皆其苗裔。

安宁什堡,本支所居。

在明永乐,闽浙盗兴。

贤者避地,乃适于荆。

南眺虎渡,北逾龙洲。

顾瞻百里,砥柱中流。

丹阳夷道,水秀山奇。

登临瞩望,感慨欷歔。

勃然兴致,栖谷枕山。

隐士榘涧,历历游观。

西南之野,土满田多。

徘徊幽赏,行人适过。

相与问讯,壤接土司。

边备谨严,朝贡有期。

是为乐土,遂访龙泉。

调琴遣兴,登舟言施。

迨至正统,重寻桃源。

棚石老屋,卜筑养闲。

一传七子,子孝孙贤。

五源归窆,有灵在天。

家乘有记,昭兹来许。

备载世系,具有原委。

跟帖时间 2010-02-11 13:19:4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曹氏的各支始祖 -- 曹玉溪:字子明,仕元封,将军至元二十六年己丑七月初九竿时生,泰定元年甲子十月二十没时未祥,葬长沙万寿都古石塘铺茭塘将军山在古玉笥西南,长沙东北朝浏阳白石辛山乙兼卯向碑存交塘七将军朝子七受一受二受三受四受五受六受七。祖妣:郑氏,女生没未详葬长沙万寿都株山上首向未详子二。祖妣:石氏,女生没未详葬湘阴曹溪港向未详子三。祖妣:吕氏,女生没未详,葬长沙万寿都株山鹤仙下首老鼠山嘴朝青山港乙山。

曹十哲:名灵生讳寿七字寿仁号,宣义生于宋嘉定元年戊辰正月日时卒,于玩至玩十八年辛已三月初十日亥时葬宗祠对面河东蜘蛛结网形丑山未向有大高碑。享年七十一,元配周氏,生于宋嘉定二年已二月十二日申时卒于淳佑三年癸卯四月十三日戌时葬蜘蛛结网形兴夫同圹居左共碑。生子二:省一;省二。继配国氏生于嘉定七年甲戌八月初六日丑时卒,于元中统至正二十二年乙配酉十月十六日辰时葬高椅形正中辛山乙向有碑。生子二:省三;省四;祖自宋季由豫章迁皖湖北乡青天坂之乐利园见夫山水清秀风俗美醇遂卜宅而居焉,当时之笃恩谊正伦理睦姻和鄰遗事渐远失傅而今之过我曹氏宗祠尤颂公之芳徵于不朽者良有以也,二十世裔孙鸣谨填祖讳并撰。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2-11 13:16:5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