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2-25 07:55:33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867 跟帖次数 7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玄孙大廉,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根据史籍《元和姓纂》和《姓纂》的记载:“颛顼孙大廉之后,以王父字为氏,赵有廉颇。”

黄帝之子名昌意,昌意之子为颛顼,颛顼之孙名大廉。其子孙有以其名字命姓者,乃成廉氏。廉氏的出处在河东,就是现在山西省境内黄河流域以东的一片地方。大廉的后代形成了廉氏。

廉氏是一个非常古早的姓氏,也是正统的黄帝后裔之一。在史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一篇,典型的历史代表人物就是廉颇,他是战国时期赵国的神武大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晋阳,拜上卿”。

廉颇的一生多采多姿,在司马迁的笔下尤其栩栩如生。廉颇的精彩表现不但使他的名垂千古朽,还有一个更积极的意义,就是使他所姓的“廉”氏,成为了一个所有中国人都熟悉的姓氏。

廉氏族人大多尊奉大廉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殷商末期纣王大臣飞廉,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商纣王时期,有个鸟俗氏部落,也是大廉之后,却称为子姓。大概是商王所赐予的姓氏,有待进一步考证。

鸟俗氏部落族人中有一个人叫飞廉。飞廉是个飞毛腿,他的儿子就是著名的恶来,是个大力士、猛将,父子俩都是商纣王的亲信佞臣。周武王姬发灭商纣后,飞廉和恶来都被周武王杀死。飞廉的小儿子叫作季胜,是恶来的弟弟,后来成为赵氏的祖先。

这在著名的东汉学者王符所撰著的《潜夫论》中,有比较详实的记载。

在飞廉、恶来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飞廉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廉氏,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贵族斗廉,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楚国日强,在楚国军队中,有一名贵族叫斗廉,一直为楚军副帅。他骁勇善战,坚毅果敢,非常受楚国上下臣民的尊敬。

周桓王姬林十九年(楚武王熊通四十年,公元前701年),楚武王为了分化瓦解汉江以东的各诸侯国,特派遣莫敖屈瑕领兵东行,以期与贰、轸两个附庸国会盟。贰、轸两国的邻国郧国君主闻讯后,认为楚国与贰、轸二国结盟将不利郧国,于是郧侯自恃是“汉阳诸姬”之首,为姬姓君主国,便策动了随国、绞国、州国、蓼国等诸国联合组军,以期截击楚国。

不料,“汉阳诸姬”皆各自私,随国根本就没有响应郧侯的号召,而绞国、州国、蓼国这三国虽表示了参与,却都按兵不动,等着检便宜。郧侯则急不可耐,自顾自地将郧国军队布防于郧国郊区的蒲骚(今湖北应城田店镇)。

然而,楚军的主帅屈瑕缺乏应有的素质,稍遇疑难之事便优柔寡断起来,对探子们东渡汉水时收到的上述情报,竞然不知所措。这时,副帅斗廉则认为,面对这样的局面,楚国应是不难对付的,对手又散又弱,完全可以逐个击破。

他当即建议屈瑕屯兵于郊郢(今湖北钟祥、宜城之间),完全能够监视随国、绞国、州国、蓼国的动静;然后斗廉自告奋勇请带一支精兵,奇袭郧国军队,郧军一败,其他的“汉阳诸姬”自顾不暇,就没能力攻击楚国军队了。

然而,屈瑕还是犹豫不定,并打算通过卜卦来问个吉凶。斗廉则认为,此时根本就没有卜问的必要,他大声说:“卜以决疑,不疑何卜?”(占卜是为了解决疑惑,而现在根本就没有什么疑惑可解,还占卜干什么?)斗廉所表现出来的异乎寻常的坚定合勇气,促使屈瑕打消了忧虑。

于是,斗廉带领着精兵兼程东行,在夜间抵达蒲骚,然后一举攻袭并击溃了骄傲的郧国军队。郧侯自食了狂妄的恶果,楚国却与贰、轸两国在胜利的喜悦中会盟不误。

后斗廉生的儿子中有位著名的季融,因在楚国不得志而仕于陈国,却干出了一番事业。在斗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斗廉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单姓斗氏、廉氏、季氏等。



第四个渊源:源于维吾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之以官职名称为氏。

元朝时期,有一个维吾尔族人(畏吾儿)布鲁海牙,他与大元朝政府友善,当元朝廷封他为肃政廉访使的时候,正好他的儿子降生,人们都恭贺他官拜肃政廉访使(简称廉使),布鲁海牙遂以官职称谓为姓氏,给自己取了个汉名叫廉允中,而且还干脆也给儿子卜鲁凯雅取了个汉名叫廉希元。

在廉允中、廉希元的后裔子孙中,大多与汉族人一起生活,友好相处,形成了一支维吾尔族汉姓廉氏,以后维汉合一,不分颇此。



第五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元朝时期福建泉州清真寺主持夏不鲁·罕丁,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为氏。

回族廉氏,出自元朝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皇庆年间(公元1312~1313年)从西域到福建泉州定居,后应聘主持艾苏哈卜清真寺(清净寺)的教务。

夏不鲁·罕丁的教称,就是被伊斯兰教民们虔诚推崇的“摄思廉夏”,汉义就是“长老”。

在夏不鲁·罕丁的后裔子孙以及教民们当中,有以其教称官职为姓氏者,汉化称廉氏、夏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满族罕扎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罕扎氏,满语为Hanja Hala,汉义“廉洁、清洁”,世居巴颜和罗地方(今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廉氏、清氏、韩氏等。



第七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蒙古族、朝鲜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廉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廉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大廉、飞廉、斗廉、廉允中(布鲁海牙)、夏不鲁·罕丁。

廉氏的历史名人 -- 廉 洁:(生卒年待考),字子庸,一字子操,一字子曹;春秋末期卫国人。著名孔子弟子,为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



廉 颇:(公元前310~前237年待考),榆社廉村人。著名战国时期赵国军事将领。

主要活动在赵惠文王(公元前298~前266年)、赵孝成王(公元前266~前245年)、赵悼襄王(公元前245~前236年)时期。

赵惠文王初,东方六国以齐国最为强盛,齐国与秦国各为东西方强国。

秦国围欲东出扩大势力,赵国首当其冲。为扫除障碍,秦王曾多次派兵进攻赵国。廉颇统领赵军屡败秦军,迫使秦国改变策略,实行合纵,于赵惠文王五十四年(公元前258年)在中阳(今山西中阳)与赵国相会讲和,并以联合韩、燕、魏、赵五国之师共同讨伐齐国,果然大败齐军。其中,廉颇于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带赵军伐齐国,长驱深入齐国境内,攻取了阳晋(今山东郸城,本为卫国领地,后属齐国),威震诸侯,而赵国也随之越居六国之首。

廉颇班师回朝后,被拜为上卿(宰相),秦国虎视赵国而不敢贸然进攻,正是慑于廉颇的威力。此后,廉颇率军征战,守必固,攻必取,几乎百战百胜,威震列国。

周赧王三十二年(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曾得和氏壁,强秦愿以十五城换之,赵国派蔺相如出使秦国,当时蔺相如仅仅是宦官缪贤门下的“舍人”。经缪贤向秦惠文王荐举,蔺相如身携“和氏璧”,充当赵国使者入秦。蔺相如以他的大智大勇完壁归赵,取得了对秦国外交商的胜利;后率军攻齐国,夺取昔阳(今河北晋州),因功封为上卿。

这一时期,廉颇曾居功自傲,不服蔺相如位居其上,后感其顾全大局,负荆请罪,遂结成生死之交,合力抗秦。

周赧王三十九年(公元前276年)农历12月,廉颇攻取魏国京畿(今河北大名),次年(公元前275年)又攻取魏国防陵(今河南安阳)、安阳(今河南安阳)两地。

周赧王五十四年(公元前261年),廉颇率军进驻长平(今山西高平)抗秦,虽初战失利,但很快就摸清了秦军远途不济的弱点,转而采取坚壁避战的方针,欲拖垮远道而来的秦军。次年,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以赵括取代了廉颇的统帅职位,赵军随即因“纸上谈兵”的赵括错误指挥而惨败,丧失了威震诸侯的地位。

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廉颇受封尉文之地,号信平君,摄行相国之职。同年,廉颇率赵军八万大败四十万燕军于鄗(今河北高邑),并杀其主将栗腹,遂与大将乐乘一起围攻燕都,逼其割五城求和。后廉颇又曾义助魏国攻燕国。

赵孝成王二十一年(公元245年),廉颇再次攻取魏国的繁阳(今河南内黄)。

到了赵悼襄王执政,廉颇因不满乐乘取代了自己的地位,而攻走乐乘,自己亦逃至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但不被魏国所重用,常欲返赵国继续效力。

赵悼襄王后来困于秦国的频频攻伐,欲重新起用廉颇,然其,派初期的使者因受权臣郭开的贿赂,使起用廉颇的计划破产,廉颇终不被赵国复用。

后廉颇又至楚国为将,却一直郁郁不得志,最后很窝囊地逝世于寿春(今安徽寿县)。



廉 范:(生卒年待考),字叔度;东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著名汉朝大臣。

廉范为人厚德,行孝重义,受业于薛汉门下。汉明帝永平初年,陇西太守邓融赏识他的才德,备礼请廉范到郡衙当功曹史(主管选署功劳)。恰在此时邓融有失职事件,被州牧所举发,廉范知道邓融之罪,无法脱解,于是托病请求离去,由此邓融对他深为恨怨。

廉范离开郡衙后,便到洛阳,变更姓名,屈身谋求充当一名廷尉狱卒,这时,邓融果然被判罪下狱,廉范便在狱中左右服侍,尽心勤劳,以报邓融知己之情,邓融发觉他的相貌很像廉范,但不敢确认,于是问道:“你怎么很像我以前的属下功曹史呢?”廉范呵斥说:“你困厄狱中莫非老眼昏乱了。”自此以后,就不再说别的了。后来邓融刑满出狱,困苦生病,廉范仍然跟随身边孝养侍奉,直到邓融去世,廉范终竟不表露自己的身份,亲自尽礼送丧,到南阳安葬完毕,而后离去。

廉范的受业师薛汉因楚王谋反事件牵连被杀,亲朋学生,都不敢前来探视,唯有廉范却冒死前来收尸安葬。汉显宗闻知大怒,召廉范入朝,痛加斥责,廉范说:“臣愚鲁急直,以为薛汉等已被诛杀,实因不忍师生之情而来收尸安葬。”皇上闻言感动,于是赦免其罪,从此廉范的名望显扬天下。

不久,廉范被荐举为秀才,数月后又升为云中太守,后又官为蜀郡太守,为官勤政爱民,人民安居乐业,深得百姓敬仰。



廉 布:(生卒年待考),字宣仲,号射泽老农;楚州山阳人(今江苏淮安)。著名宋朝画家。

妙年登科,官至武学博士,以张邦昌婿,负才不得用。后居绍兴,既绝仕宦之念,以诗酒自娱。画山水,尤工枯木丛竹、奇石松柏、种种飘逸,师东坡而青出于蓝。



廉公谔:(生卒年待考),堂邑人(今山东聊城)。著名宋朝大臣。

曾任莱芜令,有政绩,百姓唱道:“甑釜生尘鱼,境内安以乐。昔闻范史云,今见廉公谔。”把他与汉朝时期著名的莱芜长史范丹相提并论。

后历官至司农少卿、滑州知州。



廉希宪:(公元1231~1280年),维吾尔族;真定人(今河北正定)。著名元朝政治家。

其祖上均为高昌世臣。成吉思汗兴兵崛起时,其父布鲁海牙投附于蒙古,后于燕京(今北京)、真定(今河北正定)任职,接触到中原文化。廉希宪出生时,正值其父拜燕南诸路廉访使,遂以官为氏取汉字“廉”,子孙皆姓廉。

廉希宪自幼熟读经书,深通儒家之道,人称“廉孟子”。十九岁时入侍忽必烈王府,因其“笃好经史,手不释卷”的勤学精神,深得忽必烈赏识。后从征到云南等地。元宪宗四年(公元1254年)任京兆(今陕西西安)宣抚使,政绩显著。元宪宗九年(公元1259年)随忽必烈攻宋鄂州,运筹帷幄,参谋军机。

元宪宗逝世后,廉希宪秘密进言:“先发制人,后发人制。天命不敢辞,人情不敢违。事机一失,万巧莫追。”力促忽必烈迅速北返,在与阿里不哥争夺皇位的斗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并最终夺得帝位。此间,他再次出镇关中,任京兆、四川道宣抚使,重用良将,力挫阿里不哥的支持者浑都海,平定关陇,旋即升任平章政事。元中统三年(公元1262年)又进拜中书平章政事。

在拥戴忽必烈和平定关陇的过程,廉希宪不仅显示了军事才能,而且表明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远见,善于审时度势,临事镇定,处理问题果断的政治家。此后,廉希宪以中书右丞和中书平章政事先后在中央和京兆、山东、北京、江陵等地任职,为忽必烈封建王朝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主要政绩有:直言讽谏、整饬朝纲、革新政治;废除州县长官世袭,加强中央集权;设立台察,建立各级监察机构;除暴安民,打击不法地方势力;安定民生,发展生产。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廉希宪在上都病故。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被追封魏国公,谥文正,加封恒阳王。

在近三十年的政治生涯中,廉希宪官至从一品中书平章政事,其位仅次于中书令和左、右丞相。但他虽身居高官显位,手握大权,却能以“大丈夫见义勇为,祸福不足以动摇”自戒,较少考虑个人的进退荣辱。他一生清贫廉洁,为政刚直不阿,曾因面忤世祖被罢官。

廉希宪的一生,虽然未能充分发挥其政治才能,未能完全实现其政治理想,但他几十年如一日,忠于职守,深察民间疾苦,并致力于除暴安良,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一直为后人所称颂和赞扬。



廉令嘉:(公元1932~今),河北宁河人。著名机械工程师。

昆明市侨联科发机械厂高级工程师。

1954年毕业于天津大学机械系,1957年响应支援边疆的号召来到云南,在矿山的机修行业工作了27年。1960年参加设计东川矿务局机修厂并参与建厂工作,培训了全厂青工。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设计了多种冷、热冲压模具。“文革”中劳动八年,困难环境中构思改造使用多年的卷板机,“文革”后有机会从新设计,使其成为现实。

1979年在《锻压》刊物上报导了“便于取出制件的卷扳机”。

1980年在《冶金设备》第四期发表了《溶炼电渣焊修复厚、大全断裂铸铁设备》一文,并在全国焊接学会年会上交流。1982年被选为东川市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在电大机械系任教获表彰。1983年7月获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劳动人事部、中国科协授予“在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从事科技工作”的荣誉证书,1986年6月获“饮料保温包”国家专利。

1990年“下海”,1991年筹建“昆明市侨联科发机械厂”。1994年5月获“节能型电解锌阴极板”国家专利,已形成产品、进入市场。同年设计了“阴极板刷机(柔性结构)”,已在几个锌厂使用多年。

目前“阴极板”第三代产品的研制工作已结束,经过中试,已申报新一代产品专利。



廉元国:(公元1936~今),朝鲜族;黑龙江人。著名机械工程师。

毕业于大连工学院机械系。历任北京机床研究所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室主任。

其科研成果曾获国家“六.五”科技攻关先进项目奖、国家机械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著有《国内回转体自动线汇集》;计有《金属加工力学》、《编著加工中心设计与应用》。



廉宽宏:(公元1945~今),河北安平人。著名当代美术家。

河北沧州副研究馆员。

1968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长期从事群众美术工作。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日美术交流协会会员、沧州美协副主席。

长期从事中国山水画的研究与创作,历任在国内外发表、展出作品数百件并多次获奖。

1986年作品《一竿撑出绿波来》在日本“现代水墨画美术86”展获优秀奖并辑入该展画集;1987年参加“河北省十人中国画展”;1988年参加“河北省中国画联展”赴中国美术馆展出;作品《苍岩毓秀》和《中秋》分别参加全国第七届和第八届美展并获河北省美展一等奖。

1990年,作品《山月》在“全国首届山水画展”中获优秀作品奖并辑入画集,赴美国和澳大利亚展出;1994年作品《新绿》被天安门管委会收藏并辑入画集;1995年作品《秋风染醉野人家》参加“当代中国山水画名家邀请展”在中国画研究院展出,并辑入画集。



廉相颇:(公元1951~今),山西永济人。著名电气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现任国营五七五厂副总工程师。

多年来负责工厂设备、电气技术和能源管理工作。敬业尽职,对专业技术精益求精,从事技术改造数十项。其独立负责工厂35KV变电站增容改造工程,从规划论证一、二次系统设计,安装验收。分启动运行、遵守精、细、亚精神,认真把关验收。S7T-6300KVA生变压器,吊芯检查发现绕阻质量问题,代表工厂据理与制造厂方谈判,使之最终追厂彻底处理。消除了价值三十多万元关键设备的内部隐患。

其根据工厂生产实际,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及时调整电气运行方式,减少变压器运行台次,为工厂节支基本电费近百万元,节约空载损耗电量一百多万KWH。

由于其在“三电”、能源管理工作中成绩显著,连续多年受到市政府、地区、三电办的表彰奖励,五次被山西省国防科工办评为节能先进工作者。

跟帖时间 2010-02-25 10:00:4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廉氏的典故、趣事 -- 负荆请罪:战国时候,赵国的蔺相如因为几次出色地完成了外交任务,被提拔为上卿(相当于丞相),地位在有名的老将军廉颇之上。廉颇因此很不服气,扬言说,如果见到蔺相如,定要侮辱他一番。蔺相如知道后,就避免与廉颇见面,如果在路上遇见廉颇,也悄悄地掉转车子躲开。蔺相如手下的人埋怨他不该这样胆小。蔺相如说:“秦王那样厉害,我尚不怕,难道会怕廉将军吗?秦国之所以不敢来侵犯我们,是因为我们文臣、武将团结一心,如果我和廉将军不和,只能对秦国有利。我们要考虑国家利益,不能计较个人恩怨啊!”这番话传到廉颇耳里,他感到非常惭愧,于是脱掉上衣,光着身子,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赔礼道歉。从此,他们结为至交好友。这故事流传很广,“负荆请罪”也便成了成语。“负”是背着;“荆”是荆条;“请罪”就是赔礼认错。“负荆请罪”表示承认自己的错误,请求对方给以惩罚。现在常用它表示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的意思。

叔度歌:廉叔度,即廉范,字叔度,为战国名将廉颇之后,世代为将。廉叔度以义侠显名,与洛阳庆鸿为刎颈之交,时人称曰:“前有管、鲍,后有庆、廉。”廉叔度历任云中、武威、武都太守,章帝时迁蜀郡太守,政绩皆卓著。却说成都民丰物阜,但城市仄逼,街巷狭窄,旧制禁止民间点灯火夜间作业,以防止火灾。叔度到任后废除禁令,只是多方蓄水,有备无患,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诸多方便。于是,民间作歌颂扬他:“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袴。”后人常以“五袴谣”、“叔度歌”等指民众歌颂地方长官的政绩。

跟帖时间 2010-02-25 08:14:1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廉氏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源自高阳;望出河东:全联典指廉氏的源流和郡望。

贤同孟子;名并史云:上联典指元朝大臣廉希宪,字善甫,畏吾儿人,布鲁海牙的儿子,因熟习儒家经典,人称廉孟子。宪宗时,随忽必烈进攻南宋的鄂州,宪宗死后,劝忽必烈北返争夺帝位。后来镇守关中,平定蒙古贵族发动的叛乱,因功升任平章政事(副相),扳倒权奸阿合马。元军占领江陵后,他行省荆南,禁绝豪夺,流通商贩,推广经籍,很受百姓爱戴。下联典指西汉堂邑人廉公谔,任莱芜令,有政绩,百姓唱道:“甑釜生尘鱼,境内安以乐。昔闻范史云,今见廉公谔。”后历官司农少卿、滑州知州。

信平良将;叔度赞歌:上联典指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赵惠文王时任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长平之战中,坚壁固守三年,因赵孝成王中了秦军的反间计,改用赵括为将,以致大败。后战胜燕国军队,任相国,封信平君。赵悼襄王时不得志,出奔魏国,住在大梁,又曾到楚国为将领。下联典指东汉京兆杜陵人廉范,字叔度,曾在京城跟从博士薛汉学习。汉明帝时,薛汉因故被杀,许多老朋友都远远地躲避起来,只有他一个人前去收殓,从此以侠义闻名。后举茂才,历官云中、武威、武都太守。汉章帝时,任蜀郡太守,百姓唱道:“廉叔度,来何暮(太晚了)…昔无襦(短袄),今五裤。”晚年回家乡后,把自家的田地、粮食都赈济给宗族及朋友,被人称为好义。

山阳博士;信平相国:上联典指宋朝画家廉布,山阳人。擅画山水,尤工枯木丛竹,奇石松柏。本学东坡,青出于蓝。下联典指战国时赵国将领廉颇,以勇敢善战闻名诸侯。公元前251年,大破燕军,封信平君,为相国。

御呼亚圣;乐跃蕤宾:上联典指元初廉希宪,维吾尔族。初为元太祖忽必烈的谋士,因好经史,尝以孟子性善、义利之旨为对,世祖呼为“廉孟子”,与亚圣孟子相提并论。他善谋虑,有战功,官至平章政事。下联典指唐朝乐工廉郊,师于曹纲。常于池上弹《蕤宾调》,忽闻芰荷间有物跳跃出岸。有知之者曰:“乃蕤宾铁也”。



2.七言通用联:

惠政兴歌于襦裤;清风并驾于史乘:上联典指东汉京兆杜陵人廉范典故。下联典指西汉堂邑人廉公谔典故。



3.八言以上通用联:

本学东坡,青出于蓝;从师孔门,庸化为贤:上联典指宋朝画家廉布。下联典指春秋时卫国贤士廉洁,字庸,一字子操,孔门弟子。

毓秀贤人,光显作城侯爵;钟灵循吏,政兴蜀郡民歌:上联典指春秋时人廉洁。下联典指东汉云中太守廉范,父遭乱客死于蜀,范年十四、五迎父丧,归葬服竟,诣京师受业,后官云中太守,旋迁蜀郡,善政好义,百姓歌之。

跟帖时间 2010-02-25 08:11:2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廉氏的字辈排行 -- 河南唐河廉氏字辈:“荣华(发)富(金)贵万年春”。

河南鹤壁廉氏字辈:“山克思振”。

山东平邑廉氏字辈:“裴德茂士志开荣光”。

山东即墨廉氏字辈:“花兴维守法”。

江苏沛县廉氏字辈:“培德茂…”

廉氏一支字辈:“育登永章生少”。

跟帖时间 2010-02-25 08:09:2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廉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①指今整个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③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2.堂号:

河东堂:以望立堂。

天心堂:资料有待补充。

孔戒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2-25 08:02:2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廉氏的迁徙分布 -- 廉氏是一个非常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九十位,人口约十九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2%左右。

廉氏望居河东郡(今山西夏县)。

今天津市的宁河县、河西区,山东省的费县、滕州市、平邑县、临沂市费县、文登县、青岛市即墨县、济南市平阴县、菏泽市单县、济宁市邹城市、利津县,河北省的承德市围场区、安平县、涞水县、武安县、唐山市迁安市、保定市、石家庄市,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通河区、尚志市延寿县、哈尔滨市、绥化市,河南省的郑州市、卢氏县、沁阳县、商丘市睢阳区、南阳市新野县、洛宁县、鹤壁市,辽宁省的丹东市、沈阳市、海城市、大连市、朝阳市、葫芦岛市、本溪市桓仁县,海南省,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海拉尔市、兴安盟,山西省的永济市、和顺县、镶汾县、朔州市,江苏省的盐城市,陕西省的西安市,云南省的宣威市,湖北省的恩施市,吉林省的长春市、吉林市,江西省的上饶市波阳县、余干县,安徽省的明光市,浙江省的长兴县,广东省的珠海市,湖南省的沅陵县,福建省的莆田市,韩国等地,均有廉氏族人分布。

跟帖时间 2010-02-25 08:00:1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廉氏的各支始祖 -- 廉允中:维族姓名布鲁海牙;中山人。仕元官廉访使,其子遂因父官改姓廉氏,八世孙允中始占籍苏州,十二世孙序为迁无锡始祖。

跟帖时间 2010-02-25 07:58:0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