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2-23 20:37:22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2550 跟帖次数 7

第一个渊源:源于妘姓,出自黄帝的子孙颛顼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颛顼后裔有祝融,是云氏的始祖。祝融在帝喾时为火正,就是管理用火的官员,被后世尊为神。祝融之后受封于鄆罗地,号为妘子,其后裔子孙遂为妘氏,后省去女旁而为云氏,形成云氏,世代相传至今。

祝融的支庶后裔子孙被封于鄠国(今河北安陆,一说在湖北郧县),春秋时期为楚国所灭。国民子孙以国名为氏,后简去邑旁成为雲氏,世代相传至今,简化为云氏史称云氏正宗。

云氏族人大多尊奉祝融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缙云氏,出自黄帝时期夏官之后,属于以官职名为氏。

据史籍《姓苑》记载:“缙云氏之后。”又据史籍《姓氏考略》上记载,云氏始祖缙云氏,据考证则是比祝融更早的黄帝时之人,也是以官为氏。

缙云,是黄帝时的一种官名,黄帝以云名官,分别管理一年四季之事,其中夏官的官名就叫做缙云氏。当时掌管夏令事宜的缙云氏,究竟是什么人尚需进一步考证,但是他的后代却纷纷以“缙雲”两个字为自己家族的姓氏,传到后来,再省缙字简称为雲氏,今简化为云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代北鲜卑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代北地区的鲜卑民族中有复姓宥连氏、悉云氏、是云氏、牒云氏等。

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执政以后,在北魏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5年),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往洛阳(今河南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将这些复姓皆汉化为单姓云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时期蒙古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黑龙江志稿·氏族》记载:

⑴.蒙古族特济氏,亦称台吉、唐基氏,源出蒙古“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后裔,汉义“太子”,世居扎库塔(今吉林珲春县西部,故扎库塔城在今图们江北岸、海兰江以西)。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满语为Tegi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云氏、鄂氏、赵氏、敖氏等。

⑵.蒙古新巴尔虎云硕布部,亦称永谢布氏、永舍布氏、和尔氏,世居巴尔古(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东部)。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Iongsebu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云氏、荣氏、永氏等。著名的蒙古族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乌兰夫,原名云泽、亦称云时雨,实际上就是出自该支蒙古族云氏家族。



第五个渊源:源于达斡尔族,出自明朝时期达斡尔族额苏哩部,属于以先祖母爵号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达斡尔族额苏哩氏,亦称鄂苏哩氏、亦称阿苏氏、阿苏里氏,源出金国时期阿速部(安煦烈部),以姓为氏,世居那木都鲁、阿库里、叶赫、齐齐哈尔、额苏里、黑龙江及松花江沿岸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suri Hala,汉义“网”。清朝初期即多改汉姓为苏氏。

在额苏哩氏族中,有一著名将领为额苏哩·云岱,为满洲镶黄旗人,在清乾隆年间因征讨镇压西藏、尼泊尔有功,封授云骑尉。在他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云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达斡尔族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武佳氏,亦称吴佳氏、乌佳氏,满语为Ugiya Hala,世居乌拉、索伦。清雍正末年多冠汉姓为武氏、吴氏、乌氏等。

在武佳氏族中,有一位著名人物即清咸丰皇帝的嫔妃云嫔武佳氏。

还在爱新觉罗·奕詝为太子之时,武佳氏就在太子潜邸(私人游乐的官邸)服侍太子,二人感情很深。到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爱新觉罗·奕詝即位为清咸丰皇帝后,即封她为云贵人。

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农历4月19日,清咸丰皇帝再次下诏晋升武佳氏为云嫔妃,并在农历11月7日举行了隆重的册封典礼。

可怜的是,这位云嫔妃即于不到一个月的农历12月4日就去世了,在12月10日,其金棺奉移田村殡宫(今北京四环西路外田村)暂安。到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农历9月25日,奉安妃园寝(今河北遵化清东陵)。

在武佳氏一族中,有人以先祖母尊号为汉姓者,就称云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苗族、彝族、土家族、傣族、水族、裕固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云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云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祝融、额苏哩·云岱、武佳氏。

云氏的历史名人 -- 云 敞:(生卒年待考),著名西汉大臣。

到了西汉末年,云敞的老师吴章,认为王莽篡位夺权,建立新朝是危害国家人民,感到十分气氛,但又怕他权势大,于是就在夜里将血涂在王莽府的大门上,被王莽发现,杀了头。

云敞就冒生命危险去收老师吴章的尸体,时人都称他忠诚于老师。



云定兴:(生卒年待考),隋朝人。著名隋朝大将军。

他曾因怂恿为非,坐罪夺官,与妻子俱没为官奴。

隋炀帝嗣位,闻云定兴具有巧思,召至东京,襄办营造。

云定兴见宇文述得宠,曲意谀媚,特购集珍珠,络成宝帐,奉献与宇文述。

宇文述喜出望外,兄事云定兴,荐使督造兵器,且与语道:“兄所作器仗,悉合上意。惟始终不得好官,无非为长宁兄弟,尚未处死哩。”

云定兴愤然道:“此等俱无用物,何不劝上一体就诛。”

忍哉定兴!



云景龙:(生卒年待考),字良遇;许州人(今河南许昌)。著名宋朝地方官吏。

宋乾道中期任慈州知府、莅政严明,幽枉必达。兴学劝农,谨身节用。强梗肃然,而又不为权势所屈。人心顺服,社会安定。后去官,祖饯者为之流泪。



云 海:(生卒年待考),宋末元初人,世居陕西省巩昌府(从龙公墓碑上是平昌府)陇昌县王琅琊郡(今甘肃陇昌)。

宋朝末期进士,任陕西路总管(相当于专区长官),抚绥有方,兵民悦服。宋亡,不仕。为云氏徙粤(今广东)、琼(今海南)一世祖。



云肇基:(生卒年待考),字从龙,号维山,云海之子。著名元朝大臣。

宋朝末期进士,于元朝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为当朝征台,授予宣武将军(正三吕),湖广邕州安抚使,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奉旨任琼州安抚使,入琼抚黎。从龙公与母苟氏来琼,后代子孙称为(粤、琼)云氏二世祖。



云从龙:(公元?~1296年待考),蒙古族,字无心,号维山;巩昌府人(今甘肃陇西)。著名元朝大臣。

南宋景定壬戌年(公元1262年)取进士,授湖广邕州安抚。

宋咸淳三年(元至元1267年),土贼陈明甫、陈公发等,据(崖州)临川镇称三巴大王。

宋咸淳十年(公元1275年)琼州府事马成旺,遣其子抚机、应麟总制军马,申命钤辖云从龙协赞平之。”宋咸淳间钤辖入元,为海北海南道宣慰使。

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按琼,钦授云从龙宣命金牌虎符,宣武将军(从四品),湖广邕州安抚使;抚绥有方,兵民悦服。

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调军至崖收黎,再被钦授宣命金牌虎符,提升为怀远大将军(从三品),广东琼州安抚使。因入琼抚黎有功,钦授宣命金牌虎符,晋授昭勇大将军(正三品),广东海北海南道宣慰使(从二品)。

元至元二十年(公元1286年),授昭勇大将军,任海北广东道提刑按察使。

元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授昭毅大将军,任福建闽海肃政廉访使。

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授中奉大夫广东宣慰使。

元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授资善大夫湖广安南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是年,“廷臣以日尊(安南王)终不入朝,又议征之…命刘国杰与诸侯王亦吉里得同征安南…云从龙等亦令共事。

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3年)农历5月,元成宗即位,命罢征。农历12月15日授以相职。

元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交趾(即今之越南,与广西接壤)发难,朝廷因为云从友深谋远略,治兵施政有方,且长期主政湖广,深得军民拥护等,诏云从龙入朝,授予宣命金牌虎符,授征南大将军,行使相职,统率大军南征交趾,归服中原,这使元朝无南顾之忧。

云从龙于元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初奉召回朝复命,赠陇昌公,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是年农历2月7日卒于京都(今北京)。皇帝念他政绩彪炳,死后被追封为正一品官。又因其功在南疆,且曾任职广东,铁穆耳帝谕赐葬于广州市白云山南端,并将墓地前后山地,拔归墓园所有,后人称为“云家山”。还将墓前附近良田数十亩为祖坟祭田。

云从龙墓园内有他与夫人仵氏合葬墓,墓占地约4107平方米,是广东地区唯一保存的元朝皇帝御旨赐葬古墓,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碑亭中藏有历代广东省地方官府发布禁令和通告,宣布“云家山”是受保护的元朝古墓。

2002年8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清明期间,海南以及世界各地的子孙纷至沓来,古墓前香火缭绕。



云志高:(生卒年待考),世居文昌县、头苑市、田边村、长房子孙。

他为云氏家族贡献功勋最大:献建全族大宗祠基地及田园为大宗祖产,修全族家族谱并联络广东顺德长房云锭祖宗亲,在文昌县城通往东西各乡村,距县城二公里处于文昌江支流上独资兴建石桥一座,全长约百余公尺,有十二节桥墩,名为横山渡桥,亦名念慈桥。

云志高之经历于明末清初时,生逢兵乱盗贼时仅五至六岁,随母逃难,正在临危之际,母亲无计应急,而为安全被迫将在他背部咬了一口为记号后放于古井中,而自逃命,后为清兵官员拾到收养,携回北京抚育成人,封官进禄,然后奉旨还乡寻亲,乃得母子骨肉团圆,为人孝顺,因遵母嘱一生功业为群众谋幸福,在朝官拜两广盐运使,乃寿终于广州市,墓葬于广东顺德县八区罗亨村后山坡边。



云茂琦:(生卒年待考),字淡人,世居文昌县头苑村四房子孙;广东文昌人。著名清朝大臣。

清道光六年进士,授江苏沛县知县。琼州府试魁元,派任江苏六合县正堂,史部郎中。

询民疾苦,恳恳如家人。劝以务本分、忍忿争,讼顿稀。县地卑,多积潦,开濬沟洫,岁获屡丰。筹缉捕经费,获盗多,给重赏,盗贼屏迹。课诸生,先德行,后文艺,语以身心性命之学。邻邑闻风而来,书院斋舍至不能容。总督蒋攸銛称其有儒者气象。调六合,连年大水,灾民得赈,无流亡。邑多淫祀,毁其像,改书院。卫田多典质,为清理复业,运户得所津贴,漕累以纾。考最,入觐,改官兵部郎中,又改吏部。未几,告养归。家居十数年,置田赡族,乡邑兴革,无不尽力。主讲课士有法。

对宗族捐献一世祖墓前先牙良田十余石,及广州市榨粉街六十九房屋乙大座云氏试馆,并在头苑市东边文昌江支流上建有石桥乙座,名为港头桥,便人往来,寿终时五十九岁,卜葬文昌县紫贝岭,全族因感其功德,每逢仲夏四月初八日,亦同一世祖时间拜祭。



云茂济:(生卒年待考),字升川,清朝进士入翰林院,四房子孙世居文昌县龙马市新村莲花心。



字汝辑:(生卒年待考),号星川,水北都一图人(今新村莲花心村人)。著名清朝地方官吏。

清同治二年癸亥(公元1863年)钦点科进士被选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山西黄城崞县知县。



云茂修:(生卒年待考),字竹亭;祖籍海南文昌,出生于泰京曼谷。著名民主革命先驱。

幼年随父在泰国及南洋各地经商,进展甚速致富千万,至满清尾年为爱国心切,参加海外同盟会,追随国父孙中山先生在东南亚各地募捐巨款购买枪弹,接济革命党人,推倒满清皇朝。

民国成立后,曾任中国国民党星逻支部书记,及中央党部评议委员,自民国三十九年间先后数次亲自返国,乃为各地华侨拥护政府之先声,民国四十二年美国务院邀请访美询讯,在泰京发起签建云氏宗祠,定期拜祭,兴联络旅泰宗亲。



云凤若:(生卒年待考),海南文昌人。著名海南乡贤。

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他邀集地方贤达、南洋侨胞等捐资办学,创建文昌县北著锃学府—罗峰书院,为当时岛内规模较大、名气颇盛的学堂。

1908~1926年书院先后易名为罗峰高等小学堂、罗峰高等小学校、第六区第一完全小学等,除开办高小班外,还曾开设简易师范学生班。1947年发展为罗峰初级中学,1956年为文昌罗峰中学,现有二十多个教学班,一千多名学生,历年为国家输送了不少人才。

云凤若早年筹资办学的事迹在乡民中广为传颂。



云倬章:(公元1892~1953年),原名茂盂,字倬章;海南文昌罗豆乡青云村人。著名近现代教育家。

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1926年秋~1927年夏任广东省立第六师范学校校长,后调回广东省教育厅、汕头市教育部门任职,1935~1938年任临高县简易师范学校校长,抗战胜利后在家乡附近小学任教。



云大澄:(生卒年待考),字咏秋;世居文昌县头苑村四房子孙。著名民主革命先驱。

清末就读河北保定陆军学校,抱怀大志参加京津同盟会决心推倒满清,直至宣统元年,自行暗中离校,亲往河北省京津一带发动滦洲起义,抵制清军南下,拯救武汉起义之成功,因事败逃至秦皇岛,不幸被捕,发难殉国,为同盟会立功,为全族争光荣。

云大澄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由战友自北京运棺回琼埋故乡文昌县紫贝岭。



云于熙:(生卒年待考),字时纯;海南岛文昌人。著名清末学者。

少质鲁,苦学。不喜举业,面海筑一房屋,称:“观澜斋”,在斋中读书吟诗,经常有人到那里向他请教。

他“读书必求实践,检束身心常恐不及,设功过格逐教自警,又以‘戒欺求慊、存心养性’”。八字书绅为铭,家赤贫,岳父赠以奁田,他焚券却之。所著有《心性图》。



云志达:(生卒年待考),号石田;海南岛琼山人。著名清朝教育家。

由拨贡充教习,中清乾隆壬午(公元1762年)副榜,任广宁教谕,调钦州学正,升潮洲府教授。“居官持正不阿,士有屈抑者为伸理,其或不轨于正亦加痛惩,不少假借。”人以此畏而爱之。



云崇维:(生卒年待考),字道枢,号定岸;海南文昌水北都一图人。著名地方乡绅。

他虽家庭穷苦,但能泰然处之。俗多淫祀,岁时迎福耗财,他和诸弟把神象焚掉,破除迷信,此后邪气渐息。

他乐于办公益事,也替乡里排解纠纷,当道要荐举他为“孝廉方正”,他不肯接受。

著有《除邪篇》、《仪礼杂著》等书,八十二岁去世。



云瀛桥:(公元1880~1940年),派名逢畅,字瀛桥,号日东;海南文昌公坡镇石盘村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清末毕业于虎门陆军速成学堂(《海南近代人物志》说云南讲武堂),投身国民革命。历任广东督军府科员,孙中山大元帅府军政部军务课长,国民革命军少校营长、中校副团长、上校团长等职。参加过东征、北代诸战役。

1926年随南片部队渡琼,从铺前港登陆。攻克琼山县之三江镇,再克琼崖首府海口市、府城镇、结束了南路军阀邓本殷在琼崖的反动统治。积功调升少将旅长,后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十三师中将师长。北伐时奉命安定粤局内部,完成统一全国的任务,1936年任国民党中央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

抗战初期退役迁居香港,1940年病故。长子照坤曾任广东省银行行长,次子春霖,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曾任国民党军少将副师长。



云振飞:(公元?~1912年),广东文昌人(今海南文昌),著名民主革命先驱。

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云振飞考入广东陆军速成学校,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夏天毕业,加入广东新军,充见习官,旋升队官。次年由粤督选送保定陆军马医学堂,暗结同学密组京津同盟分会,被推为副会长兼任民军总书记官。

武昌起义后,云振飞奔走京津保定间,并联络驻榆关统兵蓝天蔚,谋推翻清廷,事泻走天津;复组实进会为活动机关,并组织敢死队,率众百余人进攻三家店,焚毁清兵军火装备库。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赴滦州,策动军队密谋起义,为清朝密探侦悉,遭逮捕杀害,终年二十四岁。



云振中:(公元1886~1969年),派名茂材,字笃生;海南文昌头苑镇头苑村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国民党军第七战区兵丫中将副总监。毕业于广东省虎门陆军小学第五期、湖北省陆军第二预备学校第二期、河北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科。历任见习排长、永安库长、少校营长、中校副官处长、广东省禁烟局局长、上校副官处长。

1933年入湖北军事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政训班高级组第一期受训。毕业后任国民党六十六军少将训级参谋,在上海南京参加抗日战争。1936年调回海南岛,任琼山县长。以后调任第四区战区少将副监,第七战区兵站独立分监,军事委员会参议,广东省南雄县县长。

1947年被派回海南岛,任陈济棠高级军事顾问兼海南建省委员,琼崖统率委员会主任等职。

1949年奉命赴泰国筹集军粮。留居泰国。

1969年病故于泰国曼谷,终年八十四岁。子广生移居美国纽约,女华英居香港。



云大选:(公元1887~1983年),字子青;海南文昌头苑镇头苑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国民党陆军军需总监,中将。北京陆军军需学堂毕业。历任护国军少校需主任,中校团副、师部会计课长。

1926年随军北代,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兵站总监部经理处上校科长。军事委员会审行处上校科长。1928年任军政部成立任军需署会计司综计科上校科长,少将科长。1936年叙为陆军军需监。1939年任航空委员会会计长。1940年奉准晋支中将薪俸。1946年10月叙为陆军军需总监。

1946年退役,1950年去台湾。曾获台湾当局特邀奖励,先后获陆海空军甲种奖章、忠勤勋章、胜利上勋章、颔绥四等麾勋章和一枚。军事委员会给予甲种一等光华奖、空军懋绩甲种一等奖章等。

1982年3月在台北病逝,终年九十七岁。德配黄霭兰、育二子。后娶高氏,伴度晚年。



云茂芳:(公元1887~1960年待考),又名云惠卿;广东文昌湖山湖心黄土坡村人。著名现代教育家。

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父早丧,家境清寒,幼入私塾,塾师尝谓:“这一带就学子弟,唯此童可望有成”,遂为族人所重,准借祖田典当供其上学。1896年甫自文昌县立蔚文高小毕业即直接考入前清创办的两广优级师范数学专科,后转入广东省高等师范(中山大学之前身)数学专科。当时能从小学直接考入省垣高等学府的,可谓寥若晨星。民国三年,在广东高师毕业后他返回海南先后任教习(即教师),曾被任为六师校长。自1914~1926年,参与培养了大批海南人才,较著名的在教育界有钟衍林、陈世日文、范会国等;在军政界有王毅将军(琼崖守备司令),吴西宪将军(广东省保安副司令)等。

范会国先生在担任海南大学校长时曾借同夫人亲临谒访,表示:“对老师的敬意”。由于在教学界和他自身伦理道德修养的影响,家乡四周,乡与乡间,姓族与姓族间,或有重大的民事纠纷,往往请他秉公断理,更由于他坚拒财物的馈赠,因此获得了良好声誉。大革命时期农运兴起,家乡领头人云大鹏(黄埔四期生)曾专请他回乡“领导革命”,他对当时许多作法不能理解接受,没有回去;但大革命失败清党时,出于宗亲情谊,曾资助、掩护过被缉捕的族人逃亡。

1927年他离开教育界,先后担任过广东西江督办李济深公署书记官、福州兵工厂会计 课长、海口市工务局长、潮梅烟洒印花检查所长、广东省银行稽核及该行连州中心支行副经理等职。在业余他以书法诗作自娱,曾为罗峰中学撰一联云:“罗列七星光斗北,峰高五指障天南”,颇得同侪好评。

1960年,他在家乡病逝,终年七十三岁。妻韩氏(卒),长子逢雄(翔英)寓纽约,次子逢隽寓香港(卒),三子逢集寓家乡,四子逢鹤于海南大学。



云 泽:(公元1906~1988年),蒙古族,曾用名云时雨,后改名乌兰夫;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无产阶级革命家,国务院副总理,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23年夏进北平蒙藏学校学习。同年12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5年9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0月进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28年初毕业后,在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山大学做教学翻译工作。

1929年6月回国。7月参加组织中共西蒙工委,历任工委组织委员、书记。

抗日战争时期,任蒙旗独立旅政治部代理副主任,地下党委书记。1938年4月任中共绥蒙工委委员。5月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三师政治部代理主任。

1941年8月赴延安,任延安民族学院教育长、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

抗日战争胜利后,历任绥蒙政府主席,中共晋察冀边区中央局委员,中共内蒙古工作委员会书记,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主席兼军事部部长,内蒙古军政学院院长,内蒙古自治学院院长。

1947~1949年,任中共内蒙古工委书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内蒙古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书记、副主任、主任,中央民族学院院长,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华北局副书记,中共中央内蒙古分局书记,绥远省人民政府主席。

1954年后,历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主席,内蒙古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内蒙古大学校长,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二书记,内蒙古自治区政协主席。1975~1978年当选为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77~1982年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1983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88年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至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和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988年12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二岁。1999年6月,由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书名的《乌兰夫文选》正式出版。2000年10月乌兰夫纪念馆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夫人云丽人:(公元1922~1995年),蒙古族;内蒙古上默特旗人。1937年参加内蒙古地区抗日救亡活动,1939年10月参加革命,奔赴延安。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央统战部办公厅副主任,国家民委委员等职。是全国政协第八届委员会委员。她主持编撰了《乌兰夫文集》、《乌兰夫回忆录》和《乌兰夫传》。1995年10月2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三岁。

云茂逵:(公元1918~今),海南文昌龙马乡莲花心村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

1933年在十九路军当庶务。1935年毕业于黄埔校第九期步科。历任国民党军排长、连长、营长、中校副团长、上佼团长,第一军医学校上校军事教官,四十九军军部副官总务课上校课长。

1948年在卫立煌、沈向奎部新八军暂编五十四师任副师长,同年在锦州(辽沈战役)陈地被人民解放军俘获。

1951年冬被遣送回原籍,1954年被判有期徒刑五年,送内蒙古劳动改造。

1959年刑满在内蒙古包头市新生砖瓦厂就业。1971年返回原籍。



云照坤:(公元1918~今),别名云炳乾;海南文昌公坡镇石盘村人。著名经济学家。

父云瀛桥,曾任国民党中将。幼年读书,1926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公费送去美国留学,入华盛顿大学专攻经济系,1928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又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深造,1930年毕业,获硕士学位。1931年选送去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深造。学成回国。1932年在广东省银行工作,曾任中山办事处主任、海口市支行主任。1936年任广东省银行副行长。1940年升任行长。1944年调重庆任中国茶叶公司总经理。1947年底离开国民党政府去香港、南洋一带谋生。

由于受到李济深等人的影响,1950携带家眷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由李济深介绍在北京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工作。1954年调轻工业部工作,任中国茶叶公司总经理,直到1974年退休。仍担任国务院经济顾问。

参加北京民革。现居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桥大街265号。弟云春霖,曾任国民党少将副师长。



云一立:(公元1922~1996年),蒙古族;内蒙古归化城土默特旗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云一立1922年生,1940年加入大青山抗日游击队成为革命战士。同年7月他去了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延安民族学院学习,1945年被派往晋西北绥蒙政府工作,在清水河县、陶林县等地做党的建设和地下工作,1946年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成立后,他任组织科长,同年6月他任该联合会乌盟分会主任,1948年后担任了骑兵五师十三团团长和政委,在锡盟和伊盟参加和指挥了许多次剿匪战斗。解放后任了骑兵五师师长。

1951年云一立年担任骑兵四师政治部主任,1952年为华北军区党代表。曾获二级解放勋章、胜利勋章等,1955年担任内蒙古军区干部副部长(同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58年任锡盟军分区副政委,1964年被任命为骑兵五师师长。

文化大革命时,云一立被错误批斗。1975年他任内蒙古军区副参谋长,1978年后任副政委、政委。曾是内蒙古自治区一至五届人大代表。

云一立于1984年离休,1996年因病在乌鲁木齐逝世,终年七十四岁。



云 亨:(公元1884~1926年),蒙古族,字嘉惠;内蒙古归化城土默特旗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将领。

公元1884年出生,早年读私塾,后入包头官学就读,1902年考入归绥中学堂,1905年毕业,并由王建平介绍加入同盟会,成为内蒙古西部地区最早加入同盟会的蒙古人之一,1910年考入北京殖边学校。

1911年武昌起义后,云亨回归绥,召开讲演会,宣传革命,并与经权等人多方联络,策划起义;11月9日归绥起义爆发后,积极支持起义军。阎锡山率领山西革命军进军绥远后,云亨被派到萨拉齐策划起义。革命军攻陷萨拉齐后,被同盟会任命为绥远城将军。山西革命军撤回山西,云亨也随军抵太原。阎锡山派云亨为驻上海代表,与孙中山、黄兴联络。

南北议和告成,云亨回到太原,在山西都督副官处任职,1915年回包头,任包头镇守使协办,同年赴陕西投奔胡景翼,参加倒袁运动,1916年在太原被阎锡山诱捕,袁世凯逝世后获释返回家乡,1917年与满泰等发动地方武装,反对北洋军阀。

后回家乡教私塾,1924年应冯玉祥邀请,到北京共商组织国民革命军事宜,1926年随国民革命军胡景翼部进驻河南洛阳,在西关视察阵地时中弹牺牲,终年四十三岁。



云北峰:(公元1915~1986年),蒙古族;内蒙古土默特旗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

1940年带领了三十六名青年到延安,后在延安民族学院系统学习了马列主义,1945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45年被派往伊克昭盟开展工作,任伊东地区工委书记。

新中国建立后他任伊盟盟委委员、郡王旗委书记,1951年参加了绥远省河套地区土改工作团,负责协助河套地委解决土改中的民族关系问题,1952年任河套地委副书记、河套专员公署专员,1955年任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盟委第一书记、盟长、军分区政委。l957年调到内蒙古自治区城建局任局长,1958年云北峰又调任内蒙古自治区煤炭管理局局长,1962年任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林委员会主任。

在文化大革命中,云北峰被折磨了十一年。

“四人帮”被粉碎后,1978年云北峰被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任所长兼党委书记,1979年云北峰调任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秘书长、党组副书记,是《民族区域自治法》起草小组成员之一。

1986年8月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岁。



云鉴修:(生卒年待考),泰国华侨。著名泰国企业家和杰出华侨领袖。

其家族大多是是泰国政坛上赫赫风云人物,有“部长家族”的美誉。

跟帖时间 2010-02-23 21:09:5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云氏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源自妘氏;望出琅琊:此联典出云氏的源流和郡望。

系承缙云;望出琅琊:同上。

许州世泽;良吏家声:全联典出宋朝时期的云景龙,许州人(今河南许昌),知慧州,兴学劝农,谨身节用,去官时,饯行者为之涕流。

慧州治政;少府制杖:上联典出宋朝时期的云景龙。下联典出隋云定兴,善制兵杖,擢少府丞。

裴航遇艳;罗隐赠诗:上联典出唐朝时期的裴航过蓝桥驿,与持浆女云英升仙而去。下联典出唐朝时期的歌妓云英,罗隐尝赠诗云:“钟陵一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2.五言通用联:

收师伸大义;弄笛有新声:上联典出西汉末期的武陵人云敞,仗义尚仁,官至大司徙掾,其师吴章夜以血涂王莽之门,事发被斩,云敞冒死收师尸,世论其贤,擢官中郎谏大夫。下联典出唐文宗时教坊副使云朝霞,善吹笛,新声变律,深惬上旨,官至司马。



3.七言通用联:

兴学念慈州之政;制器推少府之良:上联典出宋朝时期的许州人云景龙,字良遇,乾道年间任慈州知州,为政严明,兴学校,劝农桑,谨身节用,又不为权要所屈。离职时,饯行者为之流泪。下联典出隋朝时期的云定兴,善于制兵器,官至左屯卫大将军。

良遇蒞政持严明;从龙抚绶有功勋:上联典出宋朝时期的慈州云景龙,字良遇,许州人。蒞政严明,幽枉必达,兴学劝农,谨身节用,强梗肃然,不为权要所屈。下联典出元朝时期的进士云从龙,文昌人。为行省参政,抚绶有功,兵民悦服。

雨后春笋发展快;云中皎月走向高:此联为鹤顶格嵌姓氏,云氏繁的体字“雲”字的析字联。



4.八言以上通用联:

仙窟求浆,裴航遇艳;钟陵忆别,罗隐成诗:上联典出唐朝长庆年间秀才裴航遇云英事。裴航在襄汉遇到云翘樊夫人,赠诗一首,夫人答诗:“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路,何用崎岖上玉京?”后来,裴航路过蓝桥驿,因口渴向一老妇求浆,老妇喊:“云英,为客人取浆。”裴航见云英姿容绝世,便要娶她。老妇说:“昨天有神人给一份药,须用玉杵捣。要娶云英,必拿玉杵作聘礼。”裴航求得玉杵臼,又为老妇捣了一百天药,这才娶了云英,成仙而去。下联典出唐朝时期的钟陵妓女云英,罗隐诗有句:“钟陵一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燕翼诒谋,光分星岛;虎符秉节,瑞集云山:此联为云氏宗祠联。

文行兼优,寮宷交疏推荐;强梗悉静,旄倪祖道兴悲:上联典出唐朝时期的学者云逢吉的事典。宷:读审。下联典出宋朝时期的慈州知州云景龙“强梗肃然,不为权要所屈”。

器杖精严,冀图隋而兴霸;英标贞烈,抗封事以全师: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云定兴。下联典指云氏。

跟帖时间 2010-02-23 20:58:4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云氏的字辈排行 -- 江苏泗阳云氏字辈:“玉世朝龙立志安”。

江苏徐州云氏字辈:“守鲜传后…”

广东顺德云氏字辈:“水从金祖汉子山雨日呈人名腾朝士志在于崇茂逢昌大惟天永同泰运方启道学斯显瑞兆文明英才盛集笃庆济美荣家光国”。

陕西安康旬阳、湖北郧阳云氏字辈:“启兴国正法堂”。

吉林长春、吉林云氏一支字辈:“来自万恩兆德维庆宪祥连奎兴立泰永世尚荣昌”。

新加坡、泰国曼谷云氏字辈:“齐春荣家…”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2-23 20:54:4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云氏的家谱文献 -- 云氏七修族谱,著者待考,初修于明永乐乙酉年(公元1405年),清光绪甲午年(公元189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海南省文昌县云氏会馆。

海南云氏族谱,(现代)海南云氏会馆编修,2006年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本。公开出版发行。

跟帖时间 2010-02-23 20:50:0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云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琅琊郡:亦称琅琊国、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营南、日照、五莲、赣榆(今江苏赣榆)及青岛等地。东汉朝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又复置琅琊县。唐朝时期又裁废,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乾元初年曾废黜,后有沂州琅琊郡。从魏、晋朝时期琅琊国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国)。另一处琅琊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此后废置千余年。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2.堂号:

琅琊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跟帖时间 2010-02-23 20:45:4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云氏的迁徙分布 -- 云氏在中国的大陆与台湾省均未列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十一位门阀。

云氏主要起源于妘姓,后来又去“女”偏旁简笔为云氏。

春秋时有诸侯国郧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后代子孙以国名为氏,共分出四个姓:“云”、“郧”、“芸”、“贠”。另一支云氏起源于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期,当时,有鲜卑族代北牒云氏族,随北魏孝文帝南迁,定居洛阳,后代改姓“云”姓。有关云氏的来源,跟人类所赖以结束野蛮生活的火,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据史籍《路史》载:“颛顼后妘姓之分有云氏。”

至于史籍《姓氏考略》上所指的那位云氏始祖缙云氏,据考证则是比祝融更早的黄帝时之人,也是以官为氏。缙云,是黄帝时的一种官名,黄帝以云名官,分别管理一年四季之事,其中夏官的官名就叫做缙云氏。当时掌管夏令事宜的缙云氏,究竟是什么人尚未知其详,但是他的后代却纷纷以缙云两个字为自己家族的姓氏,传到后来,再省略为一个云字,使得中国在五千年来一直都有这个姓氏。

云氏族人后来迁往琅琊郡,并逐步发展成为当地望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缙云氏之后,望出琅琊(秦始皇置郡。今天山东诸城、临沂、胶南一带),河南(汉高祖时置郡,今河南洛阳)。”

云氏族人渡琼始祖为云海,世居原陕西省巩昌府陇西县之琅琊郡。宋末进士,任陕西路总管。宋灭,不仕,其子云从龙,号维山,于元至顺十七年(公元1280年)授怀远大将军,奉旨任广东琼州安抚史,入琼抚黎。云海及妻苟氏随子来琼,终世文昌,葬于文昌县风水宝地紫贝岭。苟氏葬于海口长流丰盈(今海南海口荣山乡)。

云从龙,宋末进士应诏入仕,累官至湖广安南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无贞二年(公元1296年)卒于京都,赠正一品,因功在南疆,乃赐葬于广州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后代子孙称为二世祖。

云从龙生四子:云锭、云铉、云监、云锴。元朝末年,朝廷更替,兄弟四人分道筹谋。云监、云锴返回陕西原籍,云锭奔广东顺德罗享村定居,云铉时任钦州万安知军,钦授钦廉两州按察使,携这南渡避乱,迁琼州文昌县宝芳墟定居,称为三世祖。云铉生五子,除振祖的幼早逝外,四子分居文昌县各地:长子继祖,字宗德,住头苑市横山村,其后裔分迁田边村、头苑下村、潭牛市等地。次子傅祖,字宗亮,迁住锦山市,其后裔分迁罗豆市、凤尾市、昌里村,老村、湖淡村、山堀村、官堆村等地。三子嗣祖,字宗义,迁居翁田市众户村,其后裔迁居抱罗市石盘村白延市朝奎村、岭上园村等。四子成祖,字宗美,住宝芳市,其后裔分迁翁市尾村、龙马市新村村、昌洒市宝德村一带。云氏自云海公迁琼七百多年来,历经元、明、清、民国等诸代,子孙繁衍已有二十七代。以后子孙发达,散居于全岛各地,尤以文昌最盛。其次为琼海、琼山、临高。现文昌县的文城镇、头苑镇、东阁镇、文教镇、昌洒镇、龙马乡、东郊镇、潭牛镇、东路镇、公坡镇、抱罗镇、冯坡镇、翁田镇、湖山乡、锦山镇、迈号镇、会文镇、重兴镇、南阳镇、蓬莱镇、宝芳乡、罗豆镇等近一百二十五个村庄聚居着云氏族人,估计有三万余人,云氏家族虽说人数不多,但元有将相、明、清有进士、发国仍至现代更是人材辈出,实为琼州遐迩闻名之望族。

云氏族人继承先人勤奋好学,奋发上进之美德,创业有绩,学业有成,人才辈出,历久不衰。如清朝兴学立教,人驻当时琼州最高学府琼台书院任主讲的先贤,清朝进士云茂琦,著有《探本录》二十二卷、《实学考》四卷、《阐道堂遗稿》十二卷。还有著有《心性阁》的名士于熙;著有《除邪篇》、《仪礼杂著》等书的名士云崇维。清朝同治年间进士云茂济,官至山西黄城崞县知县,清朝乡贤云崇对性情淑均,聪颖过人,清未赴泰谋生,成为著名华侨领袖。他教子有方,其子茂修(字竹亭),茂春、茂伦、茂俊、茂保、茂杰、个个学有所成,成为栋梁之材,被誉为泰国著名的云氏家族。

爱国爱家,骁勇善战是云氏族人的遗风。在国难当头的战乱年代,云氏族人举兵搞战屡建战功。在为国家为民族安危,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优秀将领中有云氏众多的族人。

如近现代的云瀛桥中将,清未毕业于虎门军速成学堂(《海南近代人物志》说云南讲武堂),投身国民革命,参加过东征、北伐诸战役,积功升任国民革命第五军十三师中将师长,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中将参议。

云振中中将毕业于河北省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七七事变”后参加南京保卫战后,后调任琼山县县长,国军第七战区兵站,任中将副总监。1947年被派回海南岛,任琼崖统率委员会主任,琼崖游击司令等职。

云大选中将,北京陆军军需学堂毕业。1926年随军北伐,精于军需,业绩不凡,先后担任陆军军需监,陆军军需总监,曾任宋美龄为秘书和的航空委员会会计长,获中将衔。

云惟佑少将。从青岛海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在北洋海军东海舰队服役,后赴日本海军学校学习,毕业回国后直升东海舰队作战科少将。

云春霖少将,先后从岭南大学和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任海南师管区少将司令。

云昌佐少将,曾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后保送入南京军需学校学习。后升任国民党国防部海南财务处少将处长。

云汉少将,早年肄业于黄埔海军军官学校,国立广东法科学院,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部。1937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后任国民党暂编第二纵队参谋长、代司令等职。

云茂逵上校,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九期,曾任国民党新八军暂编五十四师副师长。

还有黄埔军校第四其毕业生,任黄浦(上海)要塞参谋长的云大鹏上校;毕业于广西军官学校,曾任广西政府参议的云昌荫;毕业于中央警官学校的云逢锐以及云日清上校,毕业于黄埔军校十七期的云大球中校等。

在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斗争史上,云氏族人涌现了一批英才。其中有曾参加邓小平、张云逸领导的百色起义,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历任八路军驻广州办事处主任、粤北军分区政委、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广东省检察院检察长、广东省政协第四届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云广英先生;有毕业于北京大学、多年在中央军委总参谋部任师级参谋的云昌藻(云英)。还有为革命事业作出贡献的著名革命母亲云四婆。

有为国家和发族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原同盟会委员、滦州起义的发起人之—云振飞,抗战空业忠烈云逢增,原中共江苏省委委员云雨能,原中共海口市委委员云昌江,原国民党广西政府参议云昌荫,原中共崖县、乐东县委书记云鹤畴等。

琼州云氏族人不仅从军叱咤风云,英勇无敌,屡建巨功,而且从政方面以民为本,克己奉公,宦海有绩。他们之中有任海南行政公署副主任的云应霖。云应霖早期参加过北阀战争,任国民党军第七十八师少将师长。抗战期间为十九路军著名抗战将领。五十年代任广东省人民政府监察厅副厅长,广东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在会代表,政协广东省第一届党务委员,农工民主党广东省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有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系,历任暨南大学副校长、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成人教育院院长、暨大工业经济管理研究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经济管理人才,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的云冠平先生;还有四十年代历任广东银行行长的云照坤;三十年代任大公报记者、《先锋日报》社长、海口市副市长的云实诚;六十年代初任海口市副市的云锦卿;四十年代任广州律师公理事长、著名律师云逢铨,早年在海口参加革命、后延安,在中共中央秘书处任职,一九四一年受中央派遣回海南任琼崖抗日公学教导主任、琼崖纵队代参谋长第四大队副队长等职的云涌,八十年代任海南大学宣传部长的云逢鹤,八十年代任文昌县长、琼山县县的云帆;现任昌江县县委常委的云冠雄;八十年代历任海口市公安局长的云昌能;任海口市安全局局长的三级警监的云昌材;曾任广东省歌舞团党委书记、海南侨联副主席的云平;任海口市人发医院院长的著名医学专家云昌扶;任海南省政协副秘书长的云涌;在海南省公检注部门任处长的云昌裕、云益群、云大桐;任海口市人大副秘书长的云昌穆;任海南省总工会党委财务部长云昌跤;历任海口市工商局局长的云大江等。还有1993年任中共乐东县委书记的云鹤畴;五十年代琼山县公安局局长、后任海南行政区人疗养院院长的云逢询;现任天津市侨联副主席的云志芳;现任河南省侨联副主席的云昌万;现任黑龙江省侨联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的云昌华。还有1927年任中共江苏省委委员的云雨能等。据不完全统计,在海南省、海口市现任县团(处)以上职务的云氏族人共有四十余位。

多才多艺的云氏族人多年来在文苑占有一席之地,他们或诵或歌,或诗或文气酣畅,笔墨盎然。他们以文言志,以文会友,以文抒情,以文战斗。凡悠悠桑梓之情,滔滔世界之声,竟发胸中,竟洒笔下,各领风骚,颇具影响。在文学、新闻、科教、医学和出版界中的云氏名人有教育专这、著名诗人、海南大学宣传部长云逢鹤,其诗集《人•鬼•神》获得省内外诗坛一致好评;有澳门东亚大学中文系主任、诗人,语言学博士云惟利先生,其诗集《大漠集》、语言研究专著《海南方言》等著作获港澳同行较高的评价;有发表《春满琼州》、《祖国之恋》、《海峡情与中国心》、《我走过从前》等作品的作家、琼山市台办主任云昌瑛先生;有资深记者、海南日报主任编辑、杂文好手云大新。此外,还有一批在文学创作领域有突出成绩的云氏族人,如云林、云浦生、云紫明、云心影、云昌深、云雯天、云博生等。

近年来,在科技界云氏族人人才辈出,他们之中有教授云大真、云昌舜、云波、云瑞群、云逢存、云冠民(硕士研究导师)、云昌轩、云逢霖、云大堂、高级工程师云庆荣、云惟庄、云昌宏、云大枋、云昌位、云甲明、云德华、云惟荫、云大程、云昌文、云大仲、云昌浩和高级经济师云昌蒲、云逢冠等。

云氏家族向有从商传统,族人不公多具擅长理财睿智,更具吃苦耐劳的美德,因而不论长居家居园者,还是远涉重洋者,多有腰缠万贯的富商巨贾,出奇才。在琼州金融商贸大军中,有任省级金融机构处长的云惟赋、云应声、云天怜、云昌恩、云天仍、云天业、云大任;有海南省烟草专卖局经济师云昌润先生、有曾任海口市外经外贸总公司副总经理的云飞,有在海南省开发建设总公司的高级经济云明,有从事商旅、经贸兴业致富的个体企业家云昌镁、云霞、云天理、云天利等等。

跟帖时间 2010-02-23 20:42:5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云氏的各支始祖 -- 云 海:宋朝时代一世祖。云氏宗族缘于隋唐两朝,无谱可稽,自从宋朝时代,云海随祖世居陕西省巩昌府陇西县之琅琊郡,为宋初进士,官掌总管,逝世原籍、坟葬广东省文昌县紫贝岭,祖婆苟氏墓葬广东省琼山县丰盈市长流乡田甲村之后。

云从龙:元朝时代二世祖。字无心,别号维山,宋末进士,堪称同朝父子登科,前后辉映,至元朝十六年间,为当朝征召,先后授予宣武将军湖广邕州安抚使,怀远大将军,广东琼州安抚使,平服诸黎,功勋卓著,晋授昭勇大将军,至元二十三年,调迁海北广东道提刑按察使,元二十八年任福建闽肃政廉访使,二十九年加授中奉大夫广东宣抚使,元三十八年晋授湖广安南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出将入相,奉统率大军南征交址,仅年余歼渠魁,擒叛逆,蛮顺从,归服中原,于元贞二年奉命回朝,奈天不假年,遂于丙申年二月初七日逝世京都,宣命赠正一品,其政绩彪炳功在南疆,乃赐葬于广东省番禺县之白云山南端,藉以留芳百世,后代子孙称为二世祖,因之落籍广东之顺德、文昌县两地,自宋迄今,根深蒂固,水远流长,子孙繁衍,至今二十七代矣。

云 锭、云 铉、云 监、云 锴:明朝时期三世祖。元朝末年金祖兄弟四人,因朝廷败北,分道逃亡。云鉴、云锴,三四兄弟返归陕西原籍,云鉴奔走广东省顺德县八区罗亨村,次弟云铉字紫金为元朝钦州万安知军,钦授钦廉两州安察使,率继曾祖婆苟氏及祖婆雷氏渡海南迁琼州文昌县东海角宝芳市定居。云铉三世祖生五子现分为长次三四房,当时先祖财富稍裕,且见识超人,乃将部分子孙移迁分居文昌县属各地区。继祖字宗德长房住头苑市横山村、田边村、头苑下村、及潭市等村。振祖幼年逝世。传祖字宗亮次房由头苑移住锦山市、罗豆市、凤尾市、昌理村、老村、湖淡村、茂山村、大堆等村。嗣祖字宗义三房迁居翁田市众户村、抱罗市石盘村、白延市朝奎村、岭上园村等十八乡村。(嗣祖祠建在众户村)。成祖字宗美四房住宝芳市、翁田市、田尾市、新村、莲花心、抱色村、西坡山、大后那、二后那、山头坑、坑尾村、南中村、大江村、曾山道、山内夹、大山道、马当关、南排村。朝窿祖由新村移居头苑市、头苑上下村。成祖(四世)祖祠堂在新村高亮,每年正月十二拜祭。四至十世祖祠堂及祖墓均在新村。明朝时代本族乃属败朝之贵族,为恐查究陷害,当代子孙均遵照先祖遗嘱,在家耕读,保存书馨门第历百余年,均不参加科举,直至明朝尾年才有文化府会应试,其中举人贡生者十余人,在二世祖墓道石碑林中有详细记载。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2-23 20:40:2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