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氏的历史名人 -- 时 子:(生卒年待考),春秋时宋国大夫来之后人,号博昌;齐国贤人。著名战国时期备受孟子推崇者。
孟子辞去齐国的官职准备回乡,齐王对臣下时子说:“我想在都城中拨一所房子给孟子,再用万钟粮食供养他的学生,使我们的官吏和人民都有所效法。您何不替我向孟子谈谈呢?”
时子便托陈子把这话转告给孟子。
孟子说:“嗯,那时子哪里知道这事做不得呢?如果我是贪图财富的人,辞去十万钟傣禄的官不做,却去接受一万钟的赏赐,这的是想更富吗?季孙曾经说过:‘子叔疑真奇怪!自己要做官,别人不重用,也就算了嘛,却又让自己的子弟去做卿大夫。谁不想做官发财呢?可他却想在这做官发财中搞垄断。’”
时 苗:(生卒年待考),巨鹿人(今河北巨鹿)。著名东汉官吏。
其为官清正,初任寿春令时,乘车自带一母牛。一年后,母牛生一小牛,认为牛犊乃当地所生,应移交接任者,离任时执意留下小牛,备受时人称誉。
典故“去官留犊”、“时苗留犊”即由此而来。后官至典农中郎将。
时 洪:(生卒年待考),一名时荷。著名晋朝道士。
相传跟随许真君学道,并且同时得道上升,紫盖府留有遗迹。被宋朝皇帝封为“洪施真人”。
时 溥:(公元?~893年待考),彭城人(今江苏徐州)。著名唐末将领、地方割据势力首领。
初为武宁军徐州牙将,唐中和元年(公元881年),时溥率兵入关镇压黄巢起义军,在河阴(今河南荥阳),军士哗变,遂返回徐州,逐节度使支详,推时溥为留后。后迫使黄巢败退至虎狼谷自杀,因功进同书门下平章事。
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尚让叛降于时溥。黄巢之甥林言亦降时溥。唐僖宗封为巨鹿郡王。
当时秦宗权称帝,在唐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唐朝政府以时溥和朱温进讨宗权。
唐光启三年(公元887年),秦宗权遣部将孙儒渡淮与杨行密争扬州(今江苏扬州)。杨行密向朱温求援,并奏请朝廷以朱温为淮南节度使(今江苏扬州)。
朱温遣兵假道徐州,时溥拒之,朱温即出兵击时溥。从此后的六、七年间,徐州一带战争不息,百姓无法耕种,又遭水灾,百姓大量死亡。
唐景福二年(公元893年),徐州被攻破,城破之日,时溥与妻小自焚而亡。至此徐州、泗州尽入朱温之手。
时德睿:(生卒年待考),汴州陈留人(今河南开封)。著名隋朝大臣。
曾任隋朝登州刺史,辖下有杞、夏、随、陈、许、颖、魏七州,在唐朝初期降附李渊。
时元佐:(生卒年待考),时德睿曾孙;汴州陈留人(今河南开封)。著名唐朝官吏。
唐德宗年间进士。曾任太常侍奉礼郎,官终颍州刺史。曾撰《湖州纪功铭》。
时 彦:(生卒年待考),字邦美;汴州陈留人(今河南开封)。著名北宋大臣、词人。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己未科进士第一,是北宋开国以来的第五十四位状元。
时彦少年好学,读书不辍。中状元后,被授笠书颍州判官,入为秘书省正字,累官至集贤校理。
宋绍圣中期(公元1094~1098年),迁左司员外郎。后因出使辽国失职,被罢免。不久,官复集贤院校理,提点河东刑狱。蹇序辰出使辽国回来,弹劾时彦擅自接受辽国赏赐,匿而不报,使之又被罢官。
宋徽宗即位(公元1101年),召为吏部员外郎,擢起居舍人,改太常少卿,以直龙图阁为河东转运使,加集贤殿修撰,知广州,未及赴任,拜为吏部侍郎,徙户部,为开封府尹。
当时,都城开封苦于盗贼横行,治安混乱,时彦强化治安,使开封城坊邑宁静,盗贼敛迹,监狱屡空。数月之后,迁工部尚书,进吏部。不久,病逝于任上。
时少章:(生卒年待考),字天彝,号所性;婺州金华人(今浙江金华)。著名宋朝学者。
时少章曾拜吕祖谦为师。博读经史,对子史尤精,谈经论史,多出新意。乡贡入大学,年逾五十岁,登宋理宗宝祐年间进士。历任教授山长、史馆检阅、保宁节度掌书记等职。
他博览群书,谈经多有新意,尤精于史学,著有《易诗书论盂大义》,《所性集》等书。
时 光:(生卒年待考),大名人(今河北大名)。著名宋朝画家。
工画山水,学贺真笔法,笔迹细碎,喜作短松怪石、密林高树。
时 澜:(生卒年待考),婺州兰溪人(今浙江兰溪),字子澜,号南堂拙叟。著名宋朝学者、官吏。
宋孝宗淳熙进士,累官朝散郎,通判台州。有《南堂集》。
时 中:(生卒年待考),江苏常熟人。著名明朝官吏。
明弘治年间进士,出知绛州。擢南京刑部员外郎后,身体力行,避免部下贪赃枉法。后忤刘瑾罢归。瑾被诛后,复旧职,累迁广东副使,领海南兵备道。
时 绎:(生卒年待考),山东临清人。著名明朝官吏。
任西安府同知时清正廉明,并成功破获一起和尚行凶的谜案。
后升平凉知府,当时平凉适遇大灾,其治理有方,全活者数万人,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时曰醇:(生卒年待考),江苏嘉定人。著名清朝数学家。
父时铭出身进士,曾官任山东齐东知县。
时曰醇精通算学,有《笔算筹算图》、《扫落叶斋诗文稿》、《六壬录要》、《唐宋诗选》等。子曰醇亦数理精深,曾为胡林翼幕宾。有《百鸡术衍》。
时 瑞:(生卒年待考),福建邵武人。著名明朝官吏。
为人有节操,任长沙府通判时,大盗何震东大肆劫掠,时瑞将其逮捕,并顶住来自上峰的巨大压力,将其杖杀,然后辞官回乡。
时执亮:(生卒年待考),山东东平人。著名明朝官吏。
明洪武四年进士,授同安知县。在任公勤廉恕,以礼让抚育民众,吏民安乐。
时大彬:(公元1573~1648年待考),号少山,又称大彬、时彬。壶艺名家时朋之子;江苏宜兴人。著名明朝万历年间陶工。
时大彬“考诸记载,少山万历间人。张叔未云:清顺治十八年,时年已老。然则少山克享天年,清初始殁,可无疑义”。据徐秀棠在《中国紫砂》一书中考证,时大彬可能生于明嘉靖末年的1560年。《宜兴人物志》中称其为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具体生卒年代为1573~1648年,而台湾的徐鳌润先生则推测其为1573~1662年,终年八十九岁。他是继供春后,紫砂壶艺史上知名度最大、影响力最深的一位壶艺大家,被誉为“千载一时”、“明朝良陶让一时”。事实上,时大彬确实为紫砂壶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时大彬基本完成了手工成型的制壶工艺。所谓“壶艺传至大彬,始蔚然大观,为完成之初期。”周容在《宜兴甆壶记》一书中这样记载:壶艺“至时大彬,以寺僧始,止削竹如刃,刳山土为之。供春更斫木为模。时悟其法,则又弃模。而所谓削竹如刃者器类增至今日,不啻数十事。”这就是说,不知名的金沙寺僧原来是徒手捏壶而供春“斫木为模”,用木模挡坯制壶;而时大彬又抛弃了木模,用手工制壶,而且大大发展了制壶的专用工具。时人评论“良工虽巧,不能徒手而就,必先器具修后制度精。甆壶以大彬传,几使旊人指”时大彬不仅手艺巧,而且器具修,所以其制壶“制度精”,使天下制壶陶人为之折服。(旊人:陶工;指:折指,喻佩服其工巧)我们可以这样说:是时大彬总结了前人制壶经验,奠定了今天紫砂“拍身筒”、“镶身筒”手工制壶的一套独特的制壶工艺的基础。紫砂泰斗顾景舟生前也常说:“自时大彬开始,制作紫砂陶的一整套传统技法,已大体上建立,并传承给以后的各代艺人,这应是时大彬最大的功绩。”
在紫砂泥料上,时大彬也是一位敢于创新的能手。“或淘土、或杂以砜砂土,诸款具足,诸土色亦俱足。”(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如果说,“淘土”,即从陶土中“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是金沙寺僧和供春首创的活,则在其中“杂以砜砂”,即相当于现在的调砂、铺砂则应是大彬的首创。调砂的目的是什么?一是掺砂后增加“细土”的强度;二是增强砂壶的艺术效果,周高起曾形容“壶之土色…上有银沙点点,迨砜砂和制,壳绉周身,珠粒隐隐”。至于是怎样“杂以砜砂”的,李斗《扬州画舫录》说得很具体:“其制法,陶土之内杂以砜砂。尝毁旧甓以杵舂之,使还为土,范为壶,燑以熠火,审候出之”《阳羡砂壶图考》的作者在引用周容《宜兴甆壶记》云:“时大彬故入以沙,炼土克谐”时加按语也说“砜砂即陶缸已成之器捣碎舂之参入土中,故曰参砂”我曾请教一些业内人士,谓现今之掺砂、调砂是掺入本土绿泥,不是将陶缸捣碎掺入,因而认为所谓“杂以砜砂”是文人以派传讹。但更多的业内人士则认为,时大彬开创的“杂以砜砂”是可信的,那是针对当时制壶所用的“细土”而为之,而且就是这一创举为今日的铺砂、调砂奠定了基础。
时大彬不仅善于调砂,且能调配泥色,所以“诸土色具足”,因此,时大彬在砂壶泥料上的创新对壶艺的发展也是一大贡献。
时大彬制壶有多种造型,所谓“诸款具足”。兹从出土时壶、文献记载以及存世传器中略加分析,则时大彬制壶造型有圆器、方器、仿生象形器及筋囊器等多种,真不愧是制壶造型的多面手。
出土文物:明户部尚书卢瑞锋墓出土了时大彬制圆壶、无锡涵莪墓出土时大彬制“如意盖三足圆壶”、江都曹氏墓出土的时大彬六角紫砂壶。
存世传器:现存世“大彬款”的紫砂壶共有13把,分别藏于各地博物馆或私人,现按造型归类为分别如下:
圆器:特大高执壶。壶身铭:“江上清风,山中明月丁丑年大彬”。仿供春龙旦壶。共有二款。一藏香港茶具文物馆,底款“大彬仿供春式”。一见海洋公司版《砂壶集》第335页,底款:“万历丁酉春时大彬制”
虚扁:上海博物馆藏,底款“源远堂藏大彬制”。
提梁壶:壶唇外有楷书“大彬”二字,又刻有方印“天香阁”三字。南京博物院藏。
方器:开光方壶。共二款。一款“万历丁酉时大彬制”;另一款香港茶具博物馆藏,底款“时大彬制于三友居”。
高僧帽壶:唐云藏,底款“丛桂山馆大彬”。
莲瓣僧帽壶:底款“万历丁酉年,时大彬制”。
仿生器:凤首包袱壶。唐云藏。底款“万历丙申时大彬制”。
半瓜水盂:唐云藏。壶身铭“辛亥夏制于正已堂为可先老先生少山时大彬”。
筋囊器:玉兰花六瓣壶。香港茶具文物馆藏。底款“万历丁酉时大彬制”。
史籍《阳羡名陶录》记载:“张叔未得时少山方壶,赋诗,有句云‘削竹镌留甘字铭,居然楷法本黄庭。’”“苇村尝以时大彬梅花砂壶赠汪近人,汪赋诗谢之,有浑然制作梅花式句”。
吴槎客诗题云:“芑堂明经以尊甫翁旧藏时少山茗壶见示,制作醇雅,形类僧帽,为赋诗而迎之。”
张燕昌云:“云先府君性嗜茶,尝得时大彬小壶,如菱花八角的…随手合盖,举之能翕起全壶…“
《曲阜孔东塘尚任享金簿》记载:“宜兴时大彬壶,予有三执。…其小者,得自陈健夫,扁如柿饼,不得容杯水…“
《艺术从编》记载大彬方壶…又载大彬六角壶…”
郑秋枚《砂壶金形拓本》刻大彬菱花式壶,工巧有致…”
披云楼藏老朱泥大彬中壶一持,参砂坚润,形式如柿…”
吴槎客云:长洲陆贯夫,博古士也,赏为予言,大彬壶有分四底、盖为一壶者,合之注茶,渗屑无漏,名六合一家壶,离之乃为六,其艺之神妙如是。
时大彬壶的这些造型,当然并不都是他凭空创造的;有的是继承模仿前人已有的款式;如仿代春龙旦壶;又如菱花式壶,前人董翰的“菱花式,忆殚工巧,”同样赵梁制壶已“多提梁式”。但他能在前人基础上有新改进;而有的则完全由其创新设计。最为人称道的是,他能适应文人饮茶的需要及时地由大壶改作小壶:“初仿供春,喜作大壶,后游娄东,闻陈眉公和琅琊太原诸公品茶试茶之论,乃作小壶。”作为一位民间艺人,能与时俱进适应饮茶之需,在壶艺造型上不断变革创新这在封建时代的工艺史上是不多见的。无怪人们要称赞其为“千奇万状信手出,巧夺坡诗百态新”。
时大彬制壶形成了独特的朴雅坚致的艺术风格。时大彬对待壶艺作风严谨,“雅自矜重,遇有不惬间者碎之”,而且他的人品亦好:“时为人敦雅古穆,壶如之,波澜安闲,令二人起敬。”因而形成他的壶艺的独特的风格。即“凡所制壶不务妍媚,而朴雅坚致,妙不可思。”用今天的话来说,他的壶“粗而不媚,朴而大雅”正如吴梅鼎品评的二字:“典重”,也如清朝阳羡词人陈维崧在诗中评价的那样:“彬也沈郁并老健,沙粗质古肌理匀。”时壶的这种质朴古雅的风格不仅赢得文人雅士的青睐赞赏,在紫砂业内亦备受推崇。时大彬的高足弟子,与时大彬,李仲芳并称“壶界三大”的徐友泉,也是一位“综古今、极变化、技进乎道”的壶艺高手,但他自己“晚年恒自叹曰:‘吾之精,终不及时之粗’。”可见时壶的“沙粗质古”、“朴雅坚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时大彬技艺功力、艺德人品的集中体现,是砂壶的一种最本质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历来被壶艺界推为“大家”、“正宗”,且“前后诸名家并不能及,遂于陶人标大雅之遗,擅空群之目矣!”
时大彬在制壶的识款、题铭上表现了较高的文化修养。时大彬虽出身于壶艺世家(父时明也是有名制壶艺人);但骨子里可能还是书香门第,家学渊源。有记载称其为“宋尚书时彦裔孙”,此事久远且无从稽考,但时大彬肯定十分抑慕时家这位先祖。
时大彬平时与文人交流广阔,如他之由大壶改作小,便是受文人品茶习惯的影响以后所作的变革。也是受文人的影响,他刻苦学习,精通书法。他在壶上题刻款识,“初倩能书者落墨,用竹刀画之…”但后来他苦练书法,“竟运刀成字,书法闲雅,在《黄庭》、《乐毅》帖间”(意谓书法象王羲之)时大彬的刻款,博得文人的赞美。如周高起曰:“大彬款用竹刀,书法逼真换鹅经”张叔未得时大彬方壶,见其题铭赞曰:“削竹镌留廿字铭,居然楷法本黄庭。”
时大彬还开壶上题铭之先河,不过其内容大多是现成诗句,且偶见于壶身,多镌于壶底。如:客耕武原见茗壶一柄于仉氏六十四砚斋底有铭曰“一杯清茗,可沁诗脾。大彬’凡十字;张叔未得时少山方壶,底锓欧公诗“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素涛起”两句,凡十四字;碧山壶馆藏猪肝色大壶,泥质湿润,工巧敦朴兼而有之,底镌行书“叶硬经霜绿,花肥映日红。大彬制”凡十二字。
紫砂壶艺到时大彬已基本成熟,加上他广收门徒,继承技艺,“弟子甚众,知名于世,”遂使砂壶艺术发扬光大,蔚为大观。
时大彬在紫砂壶艺的制作工艺、泥料配制、造型设计、识款题铭上都有变革创新,并形成了他独特的质古朴雅的艺术风格,因此,人们把“砂壶”直接呼为“时壶”,且把他的嫡传、再传弟子的一脉奉为“壶艺正宗”。总之,时大彬是壶艺史上位具有里程碑式的大师。
时逸人:(公元1896~1966年),原籍江苏无锡,祖迁仪征。著名现代医学家。
时逸人少时习儒,1912年授业于同邑名医汪允恭,悉得其术,1916年悬壶开业。
1928年在上海创设江左国医讲习所,并受聘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中国医学院等校任教。1929年任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常务理事。
抗日战争爆发后,曾辗转武汉、重庆、昆明等地业医,后返回上海。先后在中国医学院、新中国医学院、上海中医专科学校等校任教授、教务长。后又与施今墨、张赞臣、俞慎初等创办复兴中医专科学校,并主办《复兴中医杂志》。
抗战胜利后,先后在南京创办首都中医院、中医专修班等,并在江苏中医学校(南京中医学院前身)高级师资培训班任教。
1955年秋调至北京,应聘为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内科主任。
1961年5月赴宁夏支边,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医院中医科主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医药卫生学会副理事长,后因病返回南京。著有《时氏生理学》、《时氏病理学》、《时氏诊断学》、《时氏处方学》、《中国药物学》、《中国内科病学》、《中国妇科病学》、《中国儿科病学》、《中国传染病学》、《温病全书》、《中医伤寒与温病》、《时氏内经学》等。
时逸人主张中西医相互结合,他将中西医病证分别类比归纳,用中西医两种术语描述症状,用中医理论阐释病机,用西医理论解释病理,中西医双重诊断,再根据不同疾病,或专以中药治疗,或以中药为主辅以西药,或中西药并重。注重实效,强调结合,形成了近现代中西医临床各科结合的雏形。他所论言之结合,具有中西医互弥不足之意。虽然,他的一些做法,在现在看来尚有值得商榷之处,但毕竟为中西医结合做了有益的尝试。
在外感热病辨治规律的探讨方面,时逸人突破历代医家已有的成见,将伤寒与温病中非传染性病证进行了整和,提出了“时令病学”的新命题。他认为“伤寒与温病原属同一性质之病症,惟有单属风寒感冒及兼有伏热之不同,无门户之争执,此其一。初、中期之病情传变,不出三阳经范围,末期间有三阴经之症状。伤寒温病,莫不如是,此其二。温病系属感冒性病症兼有伏热者,如发现肺系病状,则为肺系温病,发现胃系病状,则为胃系温病。在经过上言之,初期多发现肺系病状,失治或误治,方始发现胃系病状,是肺胃之争。在病机上仅属先后之分,此其三。古医皆以伤寒为新感,温病多伏邪,或疑温病有伏邪,又有新感;余则以为新感、伏邪二项,为四时六气所同具,正不必以伤寒温病限之,此其四。”
在治疗上,他认为“伤寒以辛温发散为主,温病以辛凉发散为主,暑温以清暑宣达为主,伏暑以清透伏热为主,秋燥以润燥宣肺化痰为主,冬温以利咽通便为主。滋阴生津之方法为温病所必需,但须斟酌病情适宜用之可也。”临证之际,对各种疾病的治疗灵活加减运用成方,师古而不泥古。对危急病人的诊治,认为变化倾刻,故审病辨证必须深入分析。对慢性疾病,多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如有肾阴虚损服滋腻过久碍及脾胃者,认为务必先调脾胃,后再补肾缓图。
时逸人从事中医工作五十余年,学术精湛,经验丰富,同时热心中医教育,为后世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弟子众多,桃李盈门。
时乐濛:(公元1915~今),河南伊川酒后村人。著名中国作曲家、指挥家。
自幼受到民间音乐的熏陶,喜爱弹琴唱歌。1928年入开封师范学校艺术科学习音乐,在进步同学影响下,开始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4年毕业。翌年到郑州任小学和中学音乐教师。他对河南豫剧、越调、曲剧、平调、二夹弦、坠子等民间戏曲、曲艺有浓厚的兴趣。
1938年到延安,11月入陕北公学学习。1939年2月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师从洗星海学习指挥和作曲,1940年5月毕业后留校任指挥。兼任延安女子大学及部队艺术学校教员、延安市音乐工作委员会主席等职。
1944年10月,调部队从事政治工作,先后任重庆市军管会文艺处长、川东军区文化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艺术指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等职。
1979年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1980年任《歌曲》月刊主编。
时乐濛的音乐创作活动始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时,他写了《保卫莫斯科》等歌曲,并参加了秧歌剧《血泪仇》、《周子山》的创作。这一时期他主要从事指挥和社会音乐工作。他的主要创作活动是在1949年以后。
1950~1984年,他写有歌曲五百多首,并创作了大合唱《祖国万岁》、《长征大合唱》,歌剧《两个女红军》,舞剧《湘江北上》以及电影《探亲记》、《五彩路》、《泪痕》、《柳暗花明》的配乐。1963~1964年和1982~1985年,他先后参加并主持了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及《中国革命之歌》的音乐创作。
时乐濛的音乐创作深深植根于民间音乐的沃土之中。他善于将民间传统音调加以选择、变化、丰富、发展,使其为表现新的生活内容而焕发出异彩,获得新的生命力。独唱歌曲《三头黄牛一套马》是根据河南坠子“大起板”的两个乐句发展而成。合唱曲《不朽的战士黄继光》则是将北方曲艺大鼓的音调,结合京剧的快板节奏,运用合唱的艺术手法而创作的。在大合唱《祖国万岁》中,他选用了陕西“碗碗腔”的音调作为基本主题,并以此为基调贯穿全曲。《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则吸收了四川民歌和川江号子的因素,赋于其高亢、豪放的性格。
在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音乐的基础上,他写出了许多旋律优美、个性迥异,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的歌曲,如《歌唱二郎山》、《小河淌水》、《花溪水》等,均为国内外人民所喜爱。
时传祥:(公元1915~1976年),山东齐河人。著名全国劳动模范。
时传祥是一位“宁肯一人臭,换来万户香”的掏粪工人,山东省齐河人,中共党员,曾在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工作。
时传祥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十四岁逃荒流落到北京城郊,受生活所迫当了掏粪工。在旧中国,掏粪工不仅受到社会的歧视,还要受行业内部一些恶势力的压榨和盘剥。时传祥在这些粪霸手下一干就是二十年,受尽了压迫与欺凌。
解放后,新中国给了他做人的尊严,工人阶级当家做主使他扬眉吐气,他对党充满感激。他用一颗朴实的心记住了一个通俗的道理:掏粪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部分。他把掏粪当成十分光荣的劳动,以身作则,以苦为乐,不分分内分外,任劳任怨,满腔热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952年,他加入了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继续从事城市清洁工作。此时,北京市人民政府为了体现对清洁工人劳动的尊重,不仅规定他们的工资高于别的行业,而且想办法减轻掏粪工人的劳动强度,把过去送粪的轱辘车全部换成汽车。
运输工具改善之后,时传祥合理计算工时,挖掘潜力,把过去七个人一班的大班,改为五个人一班的小班。他带领全班由过去每人每班背五十桶增加到八十桶,他自己则每班背九十桶,最多每班掏粪背粪达五吨。管区内居民享受到了清洁优美的环境,而他背粪的右肩却被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因而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尊敬,也赢得了很多荣誉。1954年,他被评为先进生产者,1956年当选为崇文区人民代表,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9年,时传祥作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群英会”,国家主席刘少奇握着他的手,亲切地说:“你掏大粪是人民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不同。”时传祥高兴地表示:“我要永远听党的话,当一辈子掏粪工。”自此以后,他更加努力,更加热爱本职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间,时传祥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致残,遣返回原籍。
1973年8月,周恩来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气愤,指示立即派人把他接回北京治疗。9月,时传祥被接回北京。
由于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多方医治无效,时传祥于1975年5月19日含冤去世,终年六十岁。去世之前他还反复叮嘱,让儿子继承父志,也当一名称职的环卫工人。
时景秀:(公元1955~今),河北固安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少将,武装警察学院副院长。 跟帖时间 2010-02-27 11:14:2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时氏的典故、趣事 -- 时乐濛的婚恋:著名音乐家时乐濛曾就读于延安鲁艺,在鲁艺,曾流传着一个“时乐濛恋爱三原则”的笑话:那时,时在同学中年龄稍大一点,所以,人们对其婚姻特关心。有一次,给他介绍一位明星式人物,此女虽靓,但轻浮,时一听,连连摆手:不行,不行,人不是动物。又介绍了一位,是执行康生极“左”路线的积极分子。时为人正派,最讨厌这类整友的“运动员”。于是,他又连连摇头:根本不可能!这种人太可怕了,哪里有点儿女人的心肠?第三次,时被同学中的小兄弟“绑架”着去同一位搞组织工作的见面。本来是谈恋爱,孰料,那位女郎养成了一种职业病,初次见面,便对时搞起了政审!时没听上三句,扭头就跑。一面跑,一面对追他的小兄弟们嚷:罪过,罪过!阿弥陀佛!我碰到女判官啦!此后,时便宣布了他的“恋爱三项基本原则”:第一,是人;第二,是女人;第三,是活女人。
时乐濛擦皮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国音乐家代表团访问苏联。时乐濛的《祖国万岁》大合唱,被苏联专家肖斯塔科维奇誉为“具有贝多芬的热情”。苏联一位著名的音乐家称赞说:“这是会写合唱的内行写的,我虽然满头白发了,也要向中国的年轻人学习。时乐濛很惬意。一日,晚上有活动。早早在下午,时乐濛吹着口哨,擦起了床下的皮鞋。毛刷一会儿像拉小提琴,上弓下弓,一会儿又像拉二胡,出弓入弓。皮鞋被擦得铮亮,时乐濛又左歪头右歪头地看了一遍,满意地将皮鞋整齐地放在了原处。出发时间到了,他和同住一室的战友一起回到了房间。战友旁若无人,拿起了时乐濛擦过的皮鞋就穿。他一面穿一面自言自语:“苏联老大哥就是不错,社会主义就是好,这服务员擦鞋擦得真棒!”时乐濛发怒了,“伙计,你穿错了,那是我刚擦的!”战友一怔,但马上平静下来:“伙计,你擦错了,谢谢你!”他不无得意地笑了。时乐濛终于发现,为他人做嫁衣裳了!本来,他想露一下艺术家的派头,可是,再擦自己那双鞋,已经来不及了!他摇了摇头,只好去穿自己那双没有擦的鞋了!
时乐濛送客:总政文工团的头头们在时乐濛家开完会,已经正午了。时乐濛吐了口痰,提着痰盂盖,下楼送客。车子已经发动,时乐濛第一个钻进了车里,手里照样拿着痰盂盖:“这次演出,我们应当去。”时乐濛会兴未尽。“对对,应当去。”头头们思考也未断。似乎很正常,谁也没有发现什么问题。车子徐徐开动了。一个急刹车,有人被惊醒了:“老时,你怎么送人送到半路上来了?”“哦哦!忘了,忘了!我下车”“送你回去吧!”“不用不用!”时乐濛拿着痰盂盖,有点累了,于是,他把痰盂盖举起来,走着走着,脚下又出来了进行曲的节奏——他雄赳赳、气昂昂地迈起了队列步伐。大街上的骑车人停下了,电车里的人也探出头来:大晴天的,这人怎么拿痰盂盖当雨伞,还像参加阅兵式似的?他们哪里知道,这是一位大作曲家,正在酝酿着一首进行曲呢! 跟帖时间 2010-02-27 11:11:4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时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源自商代;望出陇西:全联典出时氏的源流和郡望。
红闺得婿;紫盖成仙:上联典指南宋时期的崇德人时檄,字传之,官和州知州,廉政爱民,尤其善于鉴别人。长女嫁给词人张孝祥之后,要将次女嫁同县的莫元忠,莫元忠清贫节俭,自以为不配,时檄笑着说他:“你还发愁不及第吗?”后来,莫元忠果然及第,成为名士。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时荷,相传跟从许真君学道,后来一起成仙,有遗迹在紫盖峰(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一)。
廉吏执亮;陶神大彬:上联典指明洪武时期的时进士时执亮,东平人。知同安县,公勤廉恕,以礼让导化,不事刑罚,吏民安之。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制陶专家时大彬,宜兴人。其所做大小陶壶,工艺均极精,无有能及者,被供为“陶神”。
南堂载誉;时堡流芳: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学者时澜,字子澜,闽溪人。淳熙进士。累官朝散郎,通判台州。有《南堂集》。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高邮司理时丹立,兴化人。蒞政仁恕,民多德之。卒后,秦少游挽诗,有“青史载于公”之句,乡人称其所居曰“时堡”。
寿春留犊;巨鹿封王: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巨鹿人时苗,字德胄,建安年间入丞相府,出任寿春令,到任时用黄牛拉车。一年以后,牛生一犊,离任时把牛犊留下,说:“我来时本没有牛犊。”后官至典农不郎将。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彭城人时溥,初为州牙将,僖宗时任武宁节度使,因战功封巨鹿郡王。
陇西世泽;德政家声:全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时彦,以德政惠民,“坊邑宁静,囹圄屡空。”
巨鹿封爵;留犊示廉: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时溥,封巨鹿郡王。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时苗,到任时用牛牵车。岁余,牛生一犊,及去,留犊以示清白。
2.五言通用联:
敷惠爱之政;著清白之堂:上联典指南宋时期的崇德人时檄。下联典指东汉巨鹿人时苗。
誓师伏波庙;倚马剑门山:此联为民初反袁将领蔡锷书赠时杰联语。
3.七言通用联:
短松怪石皆成画;落叶芳草亦入诗: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画家时光,大名人。习贺真山水,笔迹细碎,喜作短松怪石。下联典指清朝乾隆时期的进士时铭,字佩西,嘉定人。官齐东知县。有《扫落叶斋诗文稿》、《唐宋诗选》等。
4.八言以上通用联:
令治和明,得民善政;王封钜鹿,陷阵丰功: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知州时檄,字传之,崇德人。居官廉正惠爱。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武宁节度使时溥,彭城人。因功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钜鹿郡王。 跟帖时间 2010-02-27 11:08:5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时氏的字辈排行 -- 山东济宁时氏字辈:“泽榜龙常应良邦恒文国运来公名显培修广庆吉洪福锡临昭瑞祥赐嘉宜荣茂兴法绪景陇传继德”。
山东邹城时氏字辈:“泽榜凤常应良邦恒文国运来公名显培修广庆吉洪福锡临昭瑞祥赐嘉宜荣茂兴法绪景陇传继德”。
山东滕州时氏字辈:“泽榜虎常应良邦恒文国运来公名显培修广庆吉洪福锡临昭瑞祥赐嘉宜荣茂兴法绪景陇传继德”。
山东莒南时氏字辈:“仁寿文彦佰…庆”。
山东济宁时氏字辈:“运来公名显培修广庆吉…洪福”。
山东菏泽时氏字辈:“念米圣佩…”
山东日照时氏字辈:“德培延百庆”。
山东即墨时氏字辈:“可庭克振家业远保本继思先贤声丕承孝友延宗德永守忠良显世贞”。
山东单县、巨野、江苏丰县、沛县时氏字辈:“克念维丕启嗣绪”。
江苏睢宁时氏字辈:“学庆风得启”。
江苏泗阳时氏字辈:“克万广立一心为善以振家声”。
江苏徐州时氏字辈:“长有善蕴…”
江苏宿迁时氏字辈:“克首先训孝敦伦敬尔宗”。
江苏灌云、上海时氏字辈:“学际启恒明良宽厚”。
安徽亳州时氏字辈:“景振明金…”
安徽凤阳时氏字辈:“颜贵永(文)金(锦)”。
四川眉山时氏字辈:“太北万起金弘元刻光明国正天兴顺乾坤永远平”。
河南上蔡、太康、江西九江时氏字辈:“成树景艳”。
河南新蔡时氏字辈:“效中汉国…”
湖北郧县时氏字辈:“明忠建国…”
辽宁大连时氏字辈:“景忠善传家远”。
河北巨鹿时氏字辈:“启宗礼若阙良本显君颖”。
江西九江时氏字辈:“启宗体若厥良本显均应兴永”。
广西全州时氏字辈:“纯良光祖业世代彬荣昌”。
云南文山时氏字辈:“云方文正…忠俊成”。
时氏一支字辈:“传家有道圣诗书春新殿英明定国安邦”。
时氏一支字辈:“由中从金传”。
时氏一支字辈:“瑞昌仁义…”
时氏一支字辈:“同永恒维重”。
时氏一支字辈:“春兰玉宝西曾免”。
时氏一支字辈:“履式惇庸克念维圣丕启嗣绪凝祥延庆征献毓恩垂裕裔昆泽传奕世与国咸存”。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2-27 11:05:3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时氏的家谱文献 -- 江苏毘陵锡山时氏宗谱十四卷,(清)时载富等修,清朝时期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九江沙溪时氏家谱,著者待考,清朝时期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彭泽县定山供电所时运宏处。注:时运宏的电邮为。
河南南阳时氏家谱,著者待考,清朝时期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彭泽县定山供电所时运宏处。
而江苏邳州时氏家谱,著者待考,清朝时期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彭泽县定山供电所时运宏处。
山东滕州时氏家谱,著者待考,清朝时期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彭泽县定山供电所时运宏处。
江苏徐州时氏家谱,著者待考,明朝时期木刻活字印本,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被大水冲毁,后在明朝晚期依残本和记忆重修。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彭泽县定山供电所时运宏处。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2-27 11:02:5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时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市、尉氏县、北至延津县、南至杞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改治到浚仪。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隋、唐两朝皆为汴州陈留郡。1957年丁酉并入河南省开封县。
巨鹿郡:亦称钜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楚霸王项羽在此地大破秦朝军队主力。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白洋淀、文安洼以南,南运河以西,高阳、宁晋任县以东,平乡、威县以北,山东德州、高唐、河北馆陶之间地。汉朝至北魏因袭沿用。汉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平乡县以北及晋县一带。
抚 州:江西抚州历史悠久。夏禹时地处扬州域。春秋时为百越之地。战国时属楚。秦时属扬州九江郡。汉改九江郡为豫章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南城县,属豫章郡。东汉永元八年(公元96年),分南城县之一部置临汝县,县治设在今抚州市,仍属豫章郡。三国时为吴国之地,孙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年)建临川郡,郡治设在临汝县。两晋、南朝相沿。南朝梁陈时,以今之崇仁、丰城、永丰、新淦等县增置巴山郡。临川郡初属江州,陈武帝时与巴山郡同属高州。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郡扩州,以临川郡并巴山郡之一部置抚州,隶属洪州总管府,抚州从此定名。唐朝时期,抚州属江南西道。五代时期,属杨吴,升为昭武军。宋朝时期,分为抚州和建昌军,属江南西路。元朝时期改为抚州路、建昌路,另置南丰州,同属江西行中书省。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改抚州路为临川府,不久易名抚州府,同年农历2月升建昌路为肇昌府,农历9月改为建昌府。明朝洪武初期,仍设抚州府、建昌府,南丰降州为县,属建昌府,均隶属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湖东道。清时仍称抚州府、建昌府,属南抚建道。辛亥革命后,废府及直隶州。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全国实行县制,次年,全省划四道分领八十一个县,原抚州府、建昌府境内各县隶属豫章道。民国十五年(公元1916年)废道,各县直隶省政府。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划全省为十三个行政区时,原抚州、建昌两府各县分属第五、七、八、十一行政区。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以后,行政区屡有变更,除广昌县属第八区外,域内各县均为第七区。1930~1934年间,黎川、资溪、广昌、南丰、宜黄、乐安等县均先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分属苏区闽赣省和江西省。1932年7月,东乡珀?淮?步?⒘怂瘴?U?ǎ?羲涨?佣?笔 ?949年5月9日,人民解放军解放抚州,7月1日组建抚州分区,江西省抚州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临川市(今抚州城区)。1950年9月13日,改抚州分区为抚州区。1952年8月,更名为抚州专区。1967年3月,改名为抚州地区。1968年2月,复称抚州专区。1971年1月22日,再度改为抚州地区。2000年6月2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抚州地区,设立地级抚州市。2000年10月20日,抚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挂牌。另外,还有一个古抚州,就是今河北省的张家口市一带。
2.堂号:
陇西堂:以望立堂。
陈留堂:以望立堂。
抚州堂:以望立堂,亦称豫章堂。
钜鹿堂:以望立堂。三国时候的时浒,本居陇西郡洮河之边,后率儿子时苗从陇西郡迁到河北省钜鹿郡居住,以居地为望开创了“钜鹿堂”。而其子时苗,因官封安徽寿春县令,上任之时带了一条牛前往。时苗在任清廉勤勉,离开之时那牛生一小牛,时苗因小牛属于当地资产,因此不肯带小牛离任。寿春人民为了表示对时苗的尊敬,特地在寿春建立了一座留犊祠,至今尚在。时苗之后人为了纪念先祖时苗,形成了现在的“留牛堂”和“寿春堂”号。
留牛堂:同钜鹿堂、寿春堂。
寿春堂:同钜鹿堂、留牛堂。
仁恕堂:资料有待补充。
清白堂:资料有待补充。
锺元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2-27 11:00:1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时氏的迁徙分布 -- 时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八十九位,人口约六十六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41%左右。
在战国时代,被孟子所推崇备至的齐国贤人时子,以及越国的谒者仆射时轨等,都是见诸史册的时氏杰出人物,说明此际在齐(今山东)、越(今浙江)等国已有时氏人落籍。汉巢时期有著名的时农,以及寿春令、巨鹿郡人(今河北巨鹿)时苗。
魏、晋、南北朝之际,在巨鹿郡繁衍的时氏族人发展迅速,并昌盛为时氏巨鹿郡望。同时由河南南部徙居今河南开封的时氏族人也繁衍得颇为兴盛。另外经陕西徙居于今甘肃临洮一带的时氏族人也呈族大人众,枝繁叶茂之势。以后全国各地的时氏族人也多由此三地分衍而出,多数时氏族人搬迁以邻近之地为主,举家远徙他乡者少,所以从此际至隋唐时期,邻近此三地的周边省份,如江苏、安徽、湖北、陕西、山西等地都有时氏族人迁入。
北宋时期,由于建都开封,故时氏陈留郡望依旧兴盛。南宋时,江浙一带之时氏名人渐多,由北方迁居江南之地者也渐渐多起来,如时光、时建亨父子由河北大名徙居今江苏镇江。
明朝初期,山西时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天津、江苏、安徽等地。
清朝康乾以后,有河南、河北、山东之时氏族人闯关东谋生,并定居于东北三省。
如今,时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南、山东为多,这二省时氏约占全国时氏人口的63%以上。 跟帖时间 2010-02-27 10:57:2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