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2-27 16:23:28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2904 跟帖次数 8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裔孙吾融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相传黄帝有儿子叫龙苗,龙苗生吾融,传到吾融的儿子姬明,被封在卞国(今山东泗水卞桥镇),史称卞明,其后代子孙以国名为姓氏,称卞氏,是为卞氏最早的一支。



第二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名士卞随,属于以封邑名为氏。

据典籍《庄子·让王》和史籍《吕氏春秋·离俗》的记载,在夏、商之际,有个叫卞随的贤士,因不满夏桀的荒淫暴虐统治而隐居到了稠(今陕西高陵泾渭二河合流处)。

汤与大宰伊尹计确定了谋攻伐夏桀之时,曾想方设法找到了卞随,与之商量伐桀之事,卞随却拒不回答。至公元前十六世纪“鸣条之战”,商汤战胜了夏桀后,建立了商王朝,再一次找到卞随,要让天下给卞随。

卞随认为自己遭遇到了最大的麻烦,说:“我因反对夏桀暴虐而避隐,其一直谋求算计我,认为我是蔑视他的贼。而如今汤王您战胜了夏桀而要让位于我,后世人则必以我为贪其位也。我生于这样的乱世,难道就都是些无道行之人与我交往吗,我不能再忍受这样的无聊骚扰了。”遂自投稠水而死,令商汤很是感慨。

之后,卞随的后裔子孙,就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卞氏、随氏,形成了较早的卞、随二氏一族。

卞氏族人大多尊奉卞随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弁师,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弁师,亦称卞师,是西周初期设置的一种礼仪小官,专职负责掌管君主在重大祭祀活动中配戴的冠帽,后各诸侯国亦设有此官位。“弁”、“卞”二字是象形文字,其本义就是掌管并为君王戴帽子的意思。

两周王朝的官员称作“弁师”,而各诸侯国的相应官员则称作“卞师”。

在近九百零六年漫长的两周历史时期中,曾有三次诸侯国君称自己的掌冠官为“弁师”者,第一次是在周平王姬宜臼五十一年(郑庄公姬寤生二十年,公元前720年),周王朝军队败于郑庄公,郑庄公曾得意地称自己的冠官为“弁师”;第二次是在周桓王姬林十六年(楚武王熊通三十七年,公元前704年),楚武王自立为王并在在周王朝近郊耀武扬威,称自己的冠官为“弁师”;第三次是在周郝王姬延五十九年(秦昭襄王赢则五十年,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灭周王朝,结束了战国历史之后,秦昭襄王干脆就将周王朝的官称一股脑地端进秦国宫廷,使自己成为正统,“弁师”也就自然成为秦国的官称了。

直到秦朝末汉初,弁师、卞师之称尤存,而由“弁师”衍申的“弁员、马弁、弁卫”等等官称,一直沿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

在弁师、卞师的后裔子孙中,即有以先祖官职称为卫姓氏者,称弁师氏、或卞师氏,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卞氏,亦有仍称弁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六子叔振铎的支庶子孙卞庄子之后,属于以封邑名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赐封自己的弟弟、周文王姬昌的第六子叔振铎于曹(今山东曹县),世称曹叔振铎,其后以曹为姓氏,成曹氏一族。

后来,曹叔振铎的支庶子孙中,在春秋初期出了一个大勇士名庄,鲁隐公姬息姑执政时期在鲁国做官,后被封于卞邑(今山东衮州、泗水一带),爵位为子爵,故时称卞庄子,又称为弁庄子、馆庄子。

有一次,卞庄子在山脚下看到两只老虎咬死了农夫的耕牛,便立即拔剑在手,准备搏杀老虎。身旁的馆竖子(童仆)拉住他建议说:“您看:这两只老虎正在共食一牛,一定会因为肉味甘美而相互争食搏斗起来。两虎相斗,大者必伤,小者必死。到那时候,您再刺杀伤虎,就能一举两得。”卞庄子觉得馆竖子说得很有道理,便坐在山脚的大石头上观察等待。

过了不一会儿,那两只老虎果真为了争肉而嘶咬起来,那小一点的虎最后被大虎咬死,大虎也受了重伤。这时卞庄子突然跳出去,挥剑猛刺大虎,果然不费大力就刺死了伤虎,一举灭掉两虎。

由于卞庄子的“一举得二虎”在当时风闻天下,邻居齐国人都惧怕他,齐国君主齐釐公姜禄甫还因而放弃了攻鲁的计划。直到十数年后的周桓王姬林十八年(公元前702年),齐国才联合了卫国、郑国一起在鲁桓公姬允(姬轨)执政时期进攻鲁国。

这就是千古寓言和成语“卞庄刺虎”、“坐山观虎斗”、“一举两得”的来源。

在卞庄子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称卞氏、弁氏,形成了卞、弁二氏。到了汉朝时期,因避汉明帝刘庄名讳,改庄为严,或称为卞严、卞严子、弁严子。

曹、卞、庄、严四氏系出一源。据传,在山东和江苏一带,至今仍有曹、卞、庄、严四姓不相联姻的习俗。卞氏后来在济阴郡发展成望族,世称济阴望。



第五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过大夫卞和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卞氏,春秋时楚卞和之后。”

卞和,著名的春秋时期楚国荆人(今湖北襄樊南漳),一称和氏,是“和氏璧”的发现者,他因献玉而闻名古今。

在典籍《韩非子》中记载,卞和有识玉之能,在荆山得到一玉璞(含玉的矿石),便去献给楚厉王熊眴(楚蚡冒)。楚厉王找来玉工鉴别,那玉工说:“这是石头”。因此卞和就犯有欺君之罪,被斩断左足。

到了楚武王熊通即位(公元前740年),卞和再次献玉,楚武王也招来玉工鉴别,那玉工仍说是石头,结果卞和又被斩断右足。

后来楚文王熊赀即位(公元前689年),卞和抱着玉璞恸哭于荆山下,世人传说纷纷。楚文王得知后,派人去问他为什么哭。卞和说:“宝玉而名之曰石,贞士戮之而漫(欺骗),此臣之所以悲也。”

楚文王并没有象楚厉王、楚武王那样不加检验就随便定论,而是招玉工剖开玉璞进行验看,果然里面是天下无双的宝玉。楚文王称其为“卞和玉”,令人将此宝玉制作称一块璧,称做“和氏璧”。卞和也以觐献之功被封为零阳侯。

后来,在史籍《史记》中所记载的“完璧归赵”的故事,其“璧”即是卞和所献之宝玉。至今,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的巡检山区仍有个著名的“玉印岩”,相传其为当年卞和得玉之处。

在卞和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卞和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卞氏、和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边佳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边佳氏,满语为Biangiya Hala,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

在清朝晚期以后,满族、蒙古族边佳氏多冠汉姓为卞氏、边氏。



得姓始祖:卞随。

卞氏的历史名人 -- 卞 随:(生卒年待考),夏朝末年人,卞氏得姓始祖。

当时汤打算伐桀,去找卞随商量。卞随说:“这事与我无关!”或者是说“关我屁事!”汤灭夏后,要把天下让给卞随。卞随说:“当初你小子已经定好伐桀的计划。你假模假样地找我商量,目的是把谋反的罪责推给哥们;现在你小子得了天下,又扬言要让给我,只是为标榜自己没有独占天下的野心。我真不幸!交了你们这帮不讲道义的朋友。”卞随觉得生不逢时,竟然投河自尽了。



卞 庄:(生卒年待考),春秋鲁国卞邑大夫。

有勇为,一次能杀死二虎。齐人欲伐鲁,惧庄子不敢逞。汉朝时,因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庄为严,或称为卞严、卞严子、弁严子。



卞 和:(生卒年待考),一作和氏;楚国荆人(今襄樊南漳)。著名和氏璧的发现者。

因献玉而闻名古今。据史籍《韩非子》记载,卞和在荆山得一玉璞(南漳县巡检山区,现有玉印岩,传为卞和得玉处),献给楚厉王,楚厉王使玉匠鉴别,说是石头,有欺君之罪,断其左足。

到了楚武王即位(公元前740年),卞和再次献玉,楚武王也请玉匠鉴别,仍说是石头,又断其右足。

后来楚文王即位,卞和又抱玉恸哭于荆山下,楚文王派人去问他为什么哭。他说:“宝玉而名之曰石,贞士戮之而漫(欺骗),此臣之所以悲也。”楚文王令人剖开那块璞,果然从中得到极品宝玉,因而称其“和氏璧”。卞和以闲玉之功被封为零阳侯。史

籍《史记》中所说“完璧归赵”故事中的“璧”,即是卞和所献之宝玉。



卞 粹:(公元?~303年待考),字玄仁;济阴冤句人(今山东菏泽丹阳办事处卞庄)。著名晋朝中书令。

卞粹性格刚直不阿。后拜右丞相,封成阳子。齐王司冏辅政,为侍中、中书令,进爵为公。

卞粹博学有懿行,以清辩鉴察称。兄弟六人,并登宰府,世称“卞氏六龙,玄仁无双。”弟卞裒,尝忤其郡将,郡将怒,讦其门内之私,卞粹以不训见讥。

晋惠帝初年(公元290年),卞粹为尚书郎。当时杨骏执政,卞粹正直不阿。杨骏被诛,司马超拜卞粹为右丞,封成阳子,至右军将军。张华之诛,卞粹以华婿免官。

后与齐王同辅政,卞粹为侍中中书令。进爵为公。长沙王乂专权,卞粹奉河间王颙密命,与侍中冯荪,河南尹李含为内应。不料事败,被诛。

卞粹著有文集二卷,传于世。



卞 壸:(公元281~328年),字望之,卞粹之子;济阴冤句人(今山东菏泽丹阳办事处卞庄)。著名晋朝政治家。

晋明帝时期任侍中、尚书令,以功封建兴县公。后赠壸侍中、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卞壸累事三朝,两度为尚书令。谢世后,赠侍中、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贞”。

卞壸出身名门望族,官宦之家。祖父统,曾任琅邪内史。父粹,字玄仁,兄弟六人并登宰府,有“六氏六龙,玄仁无双”之誉。在父辈的熏陶下,壸自幼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弱冠之年已誉满乡里,显示出了大器之材。

晋永嘉年间袭父爵位。公元318年,晋元帝即位建康,召为从事中郎,委以官员选拔之责,深受宠信。后历任太子中庶子、散骑常侍、太子詹事、御史中丞等职,前后居师佐之位,尽匡辅之节,颇为王公大臣敬畏。公元323年,明帝即位,升为吏部尚书。次年,以讨平王含之功,封为建兴县公加中军将军,不久又升为领军将军。公元325年,明帝病危,任壸为宰相,与司徒王导同受顾命、辅佐幼主成帝执掌朝政,并被加封为给事中、尚书令。

卞壸为人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维护朝廷纲纪不遗余力。在成帝即位举行登基大典那天,元老重臣王导竟以病缺席。壸在朝廷上严肃地说:“王公社稷之臣邪!大行在殡,嗣皇未立,宁是人臣辞疾之时!”王导听说后连忙带病赶来。皇太后临朝,壸与庚亮值班宫中,共参机要。朝廷下令召南阳乐漠为郡中丞,颖川庾怡为廷尉评。但二人都强调父命,拒不赴任。壸当即奏禀太后,其中提到:“如此则先圣之言废,王教之训塞,君臣之道散,上下之化替矣。乐广(谟之父)以平夷称,庾珉(怡之父)以忠笃显,受宠圣世,身非已有,况及后世而可专哉!”由于壸的奏章很有说服力,因而朝议一致赞成。谟、怡不得已,只好走马上任。此后,凡朝廷有命,不得以私害公,不得以任何借口推延,遂形成了一条永久性的制度。当时,王导与庚亮不和,庚亮掌权,王导就称疾不上朝。一次王导不上朝,却私下为车骑将军郗鉴送行。壸得知,毫不顾忌王导的权势和情面,上奏导“亏法从私,无大臣之节”;御史中丞钟雅玩忽职守,不按王典办事,二人应该一块免官。虽然皇帝将奏章压下,未予处理,但已引起朝野震肃。

卞壸兢兢业业勤于吏事,以匡风正俗为已任,不肯随波逐流。有人说他:“卿恒无闲泰,常如含瓦石,不亦劳乎?”他说:“诸君以道德恢宏、风流相尚,执鄙吝者非壸而谁!”由此可见他为国事任劳任怨的博大胸怀。当时贵族子弟多以放浪形骸、清淡不倦的王澄、谢鲲等人为旷达,壸却认为这些人“悖礼伤教,罪莫斯甚,中朝倾覆,实由于此。”此言大有见地,可谓入木三分。

卞壸还是一位军事家。东晋初年,卞壸亲披甲胄,督阵指挥,赫赫战功,为当世所无。公元327年,庚亮当权,壸奏于朝廷说:“大将苏峻,素有狼子野心,将来一定会作乱,如果现在不削弱其权力,多年后必不可治,这是汉晁错劝景帝早削七国兵权的原因。”建议朝廷召苏峻任大司马,以收笼络之效,并借机释其兵权。朝廷诸官皆无异议。壸固争以为不可,对亮说苏峻现拥有重兵,且离京邑较近,这样做将必定激发苏峻提前叛乱,危及朝廷,应慢慢削其兵权。可亮不听壸言,苏峻闻讯后,果然称兵,进攻建康。壸知此役必败,写信告知了平南将军温峤。司马任台劝壸留良马一匹,以备不测之用。壸笑看回答说:“真到那时,要马何用?”苏峻进攻至东陵口,皇帝命壸为尚书令右将军领右卫将军迎战苏峻,接着下诏壸为都督执诸军事。壸率郭默、赵胤等军与苏峻大战于西陵,为苏峻破城而入。在战斗中,壸背疮未合,但胸怀报国之心,身先士卒,英勇杀敌,终因不支,壮烈殉国,时年四十七岁。其二子眕、盱,见父殉国,相随杀入敌军,亦力战而死。公元329年,峻乱平定,经朝议追赠侍中、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荣衔,谥号“忠贞”,祀以太牢。赠子眕散骑侍郎,盱奉军都尉。时人赞道:“父死于君,子死于父,忠孝之道,萃于一门。”明成祖朱棣也赋诗称赞:“父将一死报君恩,二子临戎忍自存。慨慷相随同日尽,千古忠孝表清门。”

卞壸还是一位书法家,尤善草书。唐窦臬《述书赋》云:“望之之草,聚古而老。落纸筋盘,分行羽抱。如充牛刃多士,交连杂宝。”《淳化阁法帖》卷三有其草书一帖,六行,五十六字。卞壸书法现存于西安碑林的还有一行书壁碑,内容是:“崔谅、史曜、陈淮可补吏部郎,诏书可尔。此三人皆众论所称,谅尤质止,少华可以敦教。虽大化未可仓卒,风尚所劝为益者多,臣以为宜先用谅,谨随事以闻。晋侍仲卞壸书。”此碑亦为无价之宝。



卞 敦:(生卒年待考),字仲仁,卞壸从父兄;济阴冤句人(今山东菏泽丹阳办事处卞庄)。著名晋朝大臣。

弱冠仕州郡,后从讨王敦,官拜尚书,以功封益阳侯。谥敬。



卞 彬:(公元~500年待考),字士蔚;济阴冤句人。著名南朝宋、齐大臣。

中领军卞嗣的孙子。他在南朝宋、齐都做大官,《全齐文》卷二十一收有他的《蚤虱赋》一首,是谈跳蚤和虱子的。

他说:“余居贫,布衣十年不制…为人多病,起居甚疏,萦寝败絮,不能自释,兼摄性懈惰,懒事皮肤。澡剧不谨,浣沐失时。四体宫毛,加以臭秽,故苇席蓬缨之间,蚤虱猥流。”

卞彬身上虱子多,虱子繁殖又快,他又“不勤于浦讨”,虱子越来越多,谚云:“虱多不痒”,但卞彬还是十分痒的。他不去捉虱子,却写了这篇《蚤虱赋》,炫耀自己脏、懒、多虱蚤。被清朝的严可均收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



卞 斌:(生卒年待考),著名隋朝文士。

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朝廷制新乐成,卞斌曾与观乐。

卞斌作有《和孔侍郎观太常新乐诗》,见《文苑英华》卷二一二。逯钦立辑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卞 衮:(生卒年待考),字垂象;益州成都人(今四川程度)。著名北宋大臣。

宋太平兴国年间进士,累迁大理评事、知将乐县,改光禄寺丞、通判泗州,迁著佐郎、广南转运司承受公事,旋通判宣州。

宋咸平中期,连任淮南、荆湖、盐铁转运、发运等使,掌理财赋,精心治局,以干练著称。疽疾死。



卞玉京:(生卒年待考),女,本名卞赛,字云装,又称赛赛,,号玉京道人,款署画中人,据考还有“蕙香”之别号;上元人(今江苏南京)。著名清朝画家、道士。

她原系官宦出身,因父早亡,家道中落,与其妹卞敏一同沦落风尘,是明末清初秦淮河畔一对出名的姊妹花,而卞赛的名气略胜,时人因有“酒垆寻卞赛,花底出陈圆”之咏。后来卞赛成为一名道士,号“玉京道人”,于是有了“卞玉京”这个习称。

卞玉京诗琴书画无所不能,尤擅小楷,还通文史。她的绘画艺技娴熟,落笔如行云,“一落笔尽十余纸”喜画风枝袅娜,尤善画兰。

卞玉京十八岁时游吴门,居虎丘,往来于秦淮与苏州之间,是明末清初的一位秦淮著名歌妓。卞玉京一般见客不善酬对,但如遇佳人知音,则谈吐如云,令人倾倒。

卞玉京曾与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吴梅村有过一段姻缘。

明崇祯十四年春,吴梅村在南京水西门外的胜楚楼上饯送胞兄吴志衍赴任成都知府,在这里他遇见了前来为吴志衍送行的卞玉京姐妹,看到卞玉京那高贵脱俗而又含有几分忧郁的气质,不由想到江南盛传的两句诗:“酒垆寻卞赛,花底出陈圆”。席间吴梅村又对卞玉京的文才进行了探试,令吴梅村不由倾倒,以后二人交往频繁,感情渐深。

后来吴梅村在长干里寓所得到卞玉京的一书简,知道卞想嫁给他,心里很矛盾。因吴梅村听到一消息,崇祯皇帝宠妃田氏的哥哥田畹最近来金陵选妃,已看中陈圆圆与卞玉京等。吴梅村在权势赫赫的国舅前胆怯了,只在卞玉京的寓所吹了几首曲子便凄然离去。

两年后,卞玉京嫁给了一诸侯,因不得意,遂将侍女柔柔进奉之,自己乞身下发,在苏州出家当了女道士,依附于七十余岁的名医郑保御,郑保御筑别宫资之。卞玉京长斋绣佛,持课诵戒律甚严,为报郑保御之恩,用三年时间为郑保御刺舌血书《法华经》。

此时的吴梅村已经当了清朝的官吏,心情颓伤。清顺治七年的一天,卞玉京在钱谦家里看到了吴梅村的《琴河感旧》四首诗,方知吴梅村对她的思念。数月后二人在太仓终于相见,卞玉京为吴梅村操琴,吴梅村感怀不忆,写了《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赠之,诗中道出了卞玉京在这十年中的情景,点出了清军下江南、卞玉京“弦索冷无声”,一派凄凉状况。

卞玉京后来隐居无锡惠山,十余年后病逝,葬于江苏无锡惠山柢陀庵锦树林。



卞 敏:(生卒年待考),女,卞赛之妹;秦淮人(今江苏南京)。著名明朝画家。

善画兰。常画竹枝兰草二三朵。亦善鼓琴。



卞梦珏:(生卒年待考),女,珏一作钰;字玄文,一作字元文,号篆生;江宁人(今江苏南京)。著名清朝诗人。

约公元1690年前后在世,卞琳长女,孝廉刘师俊妻。

母吴岩子授之文史,博通翰墨,诗书画无不精妙,其诗不染香奁陋习,而带林下之风。著有《绣阁遗稿》、《卞玄文诗》和《家庭合唱集》行于世。



卞 瑛:(生卒年待考),字渭珍;原住江苏常州府武进县城西南四十里的升西乡(一作胜西)。著名清朝富贾。

他读书未就,又懒于耕作,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违背双亲出游,东南西北辛苦备尝。

行至山东济宁时,被一位在孔子后裔处当幕僚的苏州人钱某招为女婿,后随钱某进京师,又被一位总戎马某延为西席。清康熙五十四年马某移调天津,他也携眷相从,并定居于天津。

卞瑛有三个儿子,长子亦如乃父,中年出游未归,次子传五世而绝,只有三子人丁兴旺,天津乡祠卞氏都是这第三门后裔。卞氏发家始于第四代(从卞瑛起计)卞宗礼兄弟三人开设隆顺号,时在嘉庆初年。第五代卞树堂兄弟四人继续经营,老四卞树榕又增设隆顺榕药店,时在清道光初年。随着天津开埠,卞家商业更加发达,增设茶庄、粮行、银号等,成为地方巨富。



卞大亨:(生卒年待考),字嘉甫;泰州人。著名宋朝学者。

由乡举入太学,升上命。精医卜之书,著有《松隐集》等。



卞大之:(生卒年待考),宋代人,系兴化卞氏始祖。

他定居卞府舍(今昌荣镇木塔寺村)后,在垦荒务农和读书自娱的同时,仿效汉代名医董奉,为百姓治病,不计报酬。卞大之在自家门上镌刻“青囊济世,红杏传家”对联,表达自己的高雅情操,受到人们赞扬。



卞学洪:(公元1314~1320年),字恕甫,号芝山,赐号“金针先生”;兴化人。著名元朝医学家。

约于元至治、泰定年间师从元仁宗时太医院院使郭忠,学会眼科医术,创立了兴化木塔寺卞氏中医金针眼科,并世代相传。现在,已传有十六代,达六百九十余年之久。



卞元亨:(生卒年待考),元朝末年,兴化白驹场任(今大丰白驹镇)。著名张士诚起义将领。

著名《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表弟。



卞仲子:(生卒年待考),著名元朝画家。

其子卞珏,颇善画,绰有父风。



卞思义:(生卒年待考),著名元朝诗人。

公元1338年前后光州志伊书院主讲,工于诗,以《铁笛诗》名世。



卞 荣:(公元1418~1487年),字华伯;江苏江阴人。著名明朝文学家、画家、书法家、诗人。

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卞荣以明经中进士,试政大司马,历官户部主事、员外郎中,能诗善书,文思敏捷,濡墨挥笔,顷刻就数十篇。

卞荣曾奉命检校戎马南畿,监税河西务,干办金沙洲,所至皆能其官。后来,卞荣回到江阴陶城老家,博览群书,致力于写诗,文名誉称吴越。

卞荣当时还是一个很有名的画家,世称为“卞郎中画”。好事者常常登门求索,川流不息,卞荣口占手书,尽力为之。上至达官缙绅,下至马医走卒。都以得到卞荣书画作品为荣。《江阴卞氏宗谱·兰堂公传》云:“盖自大江以南,无一人不知公名,无一家事蓄公篇。翰者或赝为公作,持售辄得钱。缙绅之往来是邦者,无昼夜叩门请,而富人大贾至捐重货购之,所得遂不赀。而性俭啬,每有所投遗,往往从人素纸笔,不妄使一钱,人或传以为笑,然视他贵人之武断豪夺,则吐舌缩首,不欲为也。”由此可见,卞荣的诗书画俱佳,大有“洛阳纸贵”的势头。

卞荣的诗作颇多,由其门生锡山吴纟廷花三年时间,编成《卞郎中诗集》七卷,于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刻印,后被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此外,卞荣还有《兰堂集》,雍正癸丑(公元1733年)卞采京辑,乾隆庚辰(公元1760年》镌版。清顾季慈编辑江阴诗歌总集《江上诗钞》,卷十收入卞荣诗作一百多首。

卞荣逝世于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终年六十九岁。



卞思敏:(公元1459~1519年),字行甫,初号东崖,更号练江;江苏江阴人。

他从小聪明过人,孩提时就能写诗。他勤奋苦读,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参加乡试考中举人。这一年,江阴有15人同时中举,轰动一时,名声大震。

他在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会试中式,殿试中,卞思敏考中二甲第一名,仅次于状元、榜眼、探花,称为“传胪”,被授为南京太常寺博士。

此后,又任南京工部都水司署员外郎、南京户部湖广司郎中。

五十五岁罢官回乡,以耕读传家,寄情诗酒。

卞思敏性格沉稳,不苟言笑。为文奇思逸发,如同天马行空,不拘泥于古人法度,而形成了自己峻楚雄健的风格。

卞思敏终年六十一岁。江阴县衙在城内大街为之建立了传胪坊,卞氏在三房巷盖了传胪厅。



卞文瑜:(公元1576~1671年),字润甫,号浮白,又号花龛;长洲人(今江苏苏州)。著名明朝画家。

善画山水小景。画史称他曾从董其昌学画,其法黄子久、吴镇,笔墨苍秀。有些画风格近似“苏松派”的赵左。

笔致雅秀、逸趣横生,作树石枝干常用中锋勾剔,显有古拙凝重之感。

传世作品有《山水图》册,藏吉林省博物馆;《溪山秋色图》卷,藏上海博物馆;《山楼绣佛图》轴、《寿烟山水图》册,均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卞立言:(生卒年待考),名交恒;江都人。著名清朝围棋国手。

祖孙三代均以奕名。著有《奕萃》、《弈萃官子》传世。



卞孝萱:(公元1924~今),江苏扬州人。著名当代教育家。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副主编、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唐史学会顾问、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会长、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名誉会长。

著有《刘禹锡年谱》、《唐代文史论丛》、《刘禹锡丛考》、《元稹年谱》、《郑板桥丛考》、《冬青书屋笔记》、《唐代传奇新探》、《唐人小说与政治》、《国学四十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明清卷)》、《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隋唐五代宋金元卷)》、《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韩愈集》、《两汉文学》、《唐代文学百科词典》、《现代国学大师学记》等。



卞则潜:(公元1910~?年待考),名文渊,又名文定,字则潜,以字行。著名近代医学家。

卞学洪第十二世孙。世传眼科,医术精湛。早年在家乡行医,1943年迁居泰州。1959年到泰州中医院,从事眼科临床工作。对角膜病、小儿疳眼及眼底病有独到之处,且立方严谨,配伍灵治。著有《眼科验方汤头》一书。



卞春甫:(公元1931~今),卞学洪第十三世孙。著名神经药理专家。

1954年考入南京医学院医学系。1959年去徐州药理研究室工作,从事神经药理研究,取得多项成果,获全国科技大会和江苏省级、南京市级科技奖十多次,编著、翻译医学著作六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五十多篇,并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现为徐州市政协委员、中国药理学会理事、江苏药理学会副理事长,任徐州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主任(教授)、神经药理研究室主任、院学术委员会会员、《徐州医学院学报》编委会委员。



卞春极:(公元1931~今),又名春及,卞学洪第十三世孙、卞则潜之子。著名青光眼病专家。

1964年毕业于南京医学院。

1980年赴日本东京医科大学深造。现为江苏省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南京医学院眼科教研室主任、省政协委员、农工民主党江苏省委副主委。

著有《实用青光眼》等专著,并在国内外发表十多篇眼科论文。



卞祖善:(公元1936~今),江苏镇江人。著名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指挥。

1956年由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升入本科指挥系,师从杨嘉仁教授。

1961年卞祖善持棒于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现任首席指挥。

四十多年来,他指挥演出了《天鹅湖》、《罗密欧与朱丽叶》、《祝福》、《杨贵妃》等中外芭蕾舞剧;先后在中国首演了米雅科夫斯基的《第二十七交响曲》、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等。



卞泽林:(公元1952~今),名华灼,以字行,卞学洪第十四世孙。著名中青年眼科专家

系苏北里下河地区较有影响的中青年眼科专家。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眼科医学。早年苦读祖传医籍,随父卞阳春临证中医眼科。

1972年参加农村医疗工作。1986年自学大专毕业。其后,得到上海市眼病中心防治所国家级名老中医姚芳蔚教授、上海市眼耳鼻喉科医院全国著名白内障超乳专家陆国生教授等指点。

多次参加全国眼科学术交流会,先后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学术交流论文十多篇。其中,《冷冻疗法结合抗病毒口服液治疗隐性结膜炎》得到专家好评。

现任兴化市北郊眼科中心主任。胞弟卞锡五(名华三)、卞子育(名华培)均为眼科名医。



卞铁坚:(公元1934~今),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院长。

跟帖时间 2010-02-27 16:47:5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卞氏的典故、趣事 -- 卞和献玉: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有一天在山裏得到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他知道这是难得的珍玉,就捧去献给楚厉王。楚厉王叫他的玉工来鉴别这块玉石。玉工看了看,说:“这只是一块石头而已。”楚厉王认为卞和居然敢拿石头来骗他,就命人把卞和捉去砍断左脚。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登位。卞和又捧著那块玉去献给武王。楚武王也叫玉工来鉴定。玉工又说:“这不过是块石头罢了。”楚武王也认为被欺骗了,就叫人砍断卞和的右脚。楚武王死后,楚文王继位。这时,卞和抱著他那玉石,在山脚下痛哭起来。他哭了三天三夜,把眼泪都哭干了,最后眼睛都流血了。楚文王听到这个消息,就派人去问卞和,说:“天下遭到钥刑(砍脚刑罚)的人很多,为什么你独独哭得这样伤心呀?”卞和回答道:“我并不是因为脚被砍断而悲伤。我痛心的是:珍贵的玉石却被认为普通的石头,忠诚的人倒被说成骗子!”楚文王知道了以后,便叫玉匠把那块玉石拿来加工处理一番,果然处理之后的玉石成为一块稀世的宝玉,楚文王赐其名为“和氏之璧”。其寓意为:真理有时很不容易被人承认,为真理坚持到底,往往必须付出极高的乃至惨痛的代价。

跟帖时间 2010-02-27 16:45:1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卞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勇齐贲育;德并务光: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大夫卞庄子,有勇力,曾刺杀两只虎。一次,齐国准备攻打鲁国,因惧怕卞庄子而取消了计划。“贲育”,指战国时勇士孟贲和夏育。下联典指夏代高士卞随,相传商汤曾把天下让给卞随和务光,二人不受,投水而死。

英存士气;德并务光:上联典指南朝宋国的卞延之。下联典指夏代高士卞随。

璞玉三献;台辅六龙:上联典指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荆山得到一块璞玉,先后献给楚厉王和楚武王,都被认为是欺诈,被砍去双脚。文王即位后,卞和抱璞而哭泣,文王派人剖璞加工,果然得宝玉,即命名为“和氏璧”。下联典指晋朝冤句人卞粹,字玄仁,博学而和德行,刚正不阿,历官尚书郎、右丞相、中书令,封成阳公。他兄弟六人,都官至宰相,世称“卞氏六龙,玄仁无双”。

济阴世泽;六龙家声:全联典指晋朝的卞粹,兄弟六人,并登台辅,世称“卞氏六龙,玄仁无双”。



2.五言通用联:

才举太学士;功封益阳侯:上联典指宋朝学者卞大亨,由乡举入大学,升上舍。精医卜之书,著《松隐集》等。下联典指晋朝尚书卞敦,弱冠仕州郡,后从讨王敦,拜尚书,以功封益阳侯。谥敬。

三代大棋手;满门名画家:上联典指清朝棋师卞立言,祖孙三代均以奕名。有《奕萃》传世。下联典指元朝画家卞仲子,其子卞珏,颇善画,绰有父风。

勇猛伏二虎;刚直号六龙:上联典指春秋鲁国卞邑大夫卞庄,有勇力,一次能杀死二虎。齐人欲伐鲁,惧庄子不敢逞。下联典指晋朝中书令卞粹,后拜右丞相,封成阳子。齐王司马冏辅政,为侍中、中书令,进爵为公。其兄弟六人并登台辅,称“卞氏六龙”。

鼓琴薰风奏;画竹璧月清:全联典出清朝女画家卞敏,画家卞赛之妹,善鼓琴,精于兰竹。

怀中藏玉璞;头上戴银簪:上联典指春秋时楚国人卞和。下联典指三国时期魏活的卞后。



3.七言通用联:

源自殷商流光远;望出济阳世泽长:此联为卞氏宗祠联。

茶香解睡磨铛煮;山色牵怀著屐登:此联为唐朝诗人卞震诗句联。



4.八言以上通用联:

紫阁名公,兄弟流芳奕世;琴堂贤令,父子继美当时:上联典指晋朝卞粹。下联典指南朝宋上虞令卞延之,父子俱为当时名士。

跟帖时间 2010-02-27 16:42:5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卞氏的字辈排行 -- 江苏武进卞氏字辈:“仁义之孝泰忠世成载长”。

江苏兴化卞氏字辈:“文章华国诗礼传家阳有书松毓煦义文昌政道德高尚仁义生辉”。

江苏大丰卞氏字辈:“阳有书松毓煦义文昌政”。

河南辉县卞氏字辈:“田云恒志海鸿冠”。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2-27 16:40:3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卞氏的家谱文献 -- 卞氏族谱,(清)宋文锦纂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江苏江阴卞氏宗谱,(民国)卞兴才主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江阴市博物馆。

江苏武进卞氏北迁族谱(天津卞氏族谱),(民国)晋昌纂,据第八世卞翊在清同治初年(公元1862年)始修本和卞宝廉在清宣统初年(公元1909年)二修本增订,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铅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天津市图书馆、中国历史博物馆。

四川成都胜西卞氏族谱十六卷,首一卷,(民国)卞久等纂修,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忠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

跟帖时间 2010-02-27 16:36:4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卞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济阴郡:汉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144年)置济阴国,汉元帝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48年,一说汉武帝建元三年)改为济阴郡,治所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菏泽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区。东汉元帝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48年)改为济阴郡,辖地在今山东省定陶县一带。

济阳郡:战国时期为魏国城邑,西汉时期改置为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济阳县在唐朝初期并入冤句县。晋朝惠帝时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县以及定陶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正阳县不远。晋惠帝后来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定陶两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德正阳县不远。东晋后期晋室南渡后,济阳郡被废黜。



2.堂号:

济阴堂:以望立堂。

济阳堂:以望立堂。

证璞堂:系出自《韩非子·和氏》中著名的“卞和献玉”故事之典。

忠贞堂:来源于卞氏第三世祖卞壸为国牺牲的光辉历史。东晋明帝时,太后临朝,卞壸与大臣庚亮共同辅政。后来,庚亮解除大将苏峻兵权。咸和三年(公元328年),苏峻率军谋反,卞壸以尚书令(宰相)身份领军抵抗,军败战死。二子卞眕,卞盱因力战救父而死难。卞壸之妻裴夫人将幼孙卞钦、卞镛寄于邻家,率女卞春英、卞春芳服毒而亡。卞氏一门同时死亡六人,父为国死,子女为父死,妻为夫死。后来,晋明帝追封卞壸为忠贞公,旌表其居为“忠孝之门”,敕卞氏堂名为“忠贞堂”。卞壸后裔自称“忠贞堂卞氏”,表示对先祖报国忠心念念不忘。

传胪堂:资料有待补充。江苏江阴人卞思敏小聪明过人,孩提时就能写诗。他勤奋苦读,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参加乡试考中举人。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会试中式,在殿试中,卞思敏考中二甲第一名,仅次于状元、榜眼、探花,称为“传胪”,被授为南京太常寺博士。此后,又任南京工部都水司署员外郎、南京户部湖广司郎中。五十五岁罢官回乡,以耕读传家,寄情诗酒。卞思敏终年六十一岁。江阴县衙在城内大街为之建立了传胪坊,卞氏在三房巷盖了传胪厅,并以其为堂号。

忠孝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2-27 16:34:2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卞氏的迁徙分布 -- 卞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四十三位,人口约三十八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4%左右。

在三千七百多年以前的夏朝末年,中国历史上便已经有了卞氏的名人出现,那就是记载于史籍《吕氏春秋》上的高士卞随。据该书的记载,这位卞随的事迹是这样的:“汤遂与伊尹谋夏伐桀,克元,以让卞随,卞随辞曰:“‘后之代桀也谋乎我,必以我为贼也,胜桀而让我,必以我为贪也。吾生乎乱世,而无道之人再来询我,吾不忍数闻也。’乃自投于颍水而死。”

到了大约三千年以前的周王朝时期,现在山东省定陶县一带,又出现了另外一支卞氏,那就是史籍《姓纂》所记载的:“曹叔振铎之后,支庶食采卞曹叔振铎之后,支庶食采于卞,因以为氏,鲁有卞庄子,楚有卞和”,以及史籍《广韵》上所同样指出的:“周曹叔之后,曹之支子封于卞,遂建族。”曹叔振铎,是周武王之弟,他是后世曹氏的始祖,而卞氏又分自曹氏,这么说来,曹、卞两氏很显然是系出一源的一家人了。相传,在山东和江苏一带,至今仍有曹、卞二姓不相联姻的习俗,看来倒的确是“事出有因”的。

“和氏之璧”可以说是大名鼎鼎。当年赵国的蔺相如,曾经冒着随时可能被杀的危险,以过人的勇气和智慧,为它创下了那一页脍炙人口的“完璧归赵”的史典。而这件至宝,正是由春秋时代的楚国人卞和所发现的,所以才会被名之为“和氏之璧”。

振铎所建曹国于公元前487年被宋景公所灭后,曹之国都定陶地近今河南、河北、安徽、江苏四省,故卞氏早期即散布上述四地。

秦、汉之际,部分卞氏族人远徙于山东北部及今江苏南部。《万姓统谱》载,东汉桓帝时蒙冤下狱的卞崇为吴郡娄(今江苏娄县)人,可见卞氏南迁之早。由于汉朝时期,在定陶一带置济阴郡,故后世卞氏以济阴为郡望堂号。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卞氏一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济阴卞氏之里程碑。此间,先因曹操之妻卞后的贤德而享誉天下,随后济阴卞氏族人又大放光芒,人丁兴旺,名人辈出。此间中原板荡,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众大迁徙,卞氏族人由于仕宦、避难、谋生等,除遍及黄河中下游诸省外,还大批迁往江苏、浙江及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地。

唐末五代时期,已有卞氏族人落籍四川。宋元两代,江浙成为战争重灾区,导致卞氏向福建、广东等地迁徙。

明朝初期,山西卞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江苏、安徽等地。明朝中叶后,河北北部、京津一带卞氏族人有迁往辽宁南部及内蒙之东南者。

清朝康乾年间及以后,山东等地卞氏随闯关东风潮入居东北三省,卞氏在全国分布愈广。

如今,卞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四川、黑龙江、河南、山东等省为多。

跟帖时间 2010-02-27 16:28:3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卞氏的各支始祖 -- 1.兴化卞氏世系:

始祖:兴化卞氏主要是南宋时从苏州迁入,余为明、清时代从扬州、邗江、江都、盐城、镇江等地移居而来。南宋建炎年间(公元1127~1130年),卞嘉言之子卞大之胸怀“不为良相,定为良医”的理想,携妻子从苏州枫桥镇迁居兴化城东南隅唐子古镇木塔寺附近,定村名为卞府舍(今昌荣镇木塔寺村)。

第一世:卞大之

第二世:卞仕忠,配张氏,生卞元顺。

第三世:卞元顺,配吴氏,生卞茂盛。

第四世:卞茂盛,配孙氏,生卞前进。

第五世:卞前进,配孙氏,生卞朝珠。

第六世:卞朝珠,配陈氏,生卞学洪。

第七世:卞学洪,配余氏,生卞芳柏。

第八世:卞芳柏,配伏氏,生卞庭宽。

第九世:卞庭宽,配沈氏,生卞德俊。

第十世:卞德俊,配杨氏,生卞章甫。

第十一世:卞章甫,配常氏,生卞济川。

第十二世:卞济川,配伍氏,生卞南田。

第十三世:卞南田,配元氏,生卞开远

第十四世:卞开远,配方氏,生卞呈瑞、卞呈连、卞呈藩、卞呈宣四子,被分别称为老大房、老二房、老三房、老四房。从此,卞氏家族空前兴旺起来,人口进一步繁衍。目前,兴化卞氏家族已传至第二十三世。



2.大丰卞氏世系:

始祖:大丰卞氏主要是南宋时从苏州迁入,余为明、清时代从盐城、兴化、扬州、镇江等地移居而来。南宋建炎年间(公元1127~1130年),卞嘉言之子卞大之携妻子从苏州枫桥镇迁居兴化城东南隅唐子古镇木塔寺附近,其弟卞济之亦随之而来,往兴化东沿海古镇白驹场(今大丰市白驹镇)定居。

第一世:卞济之,字巨川,号仁坡,配唐氏,纳李氏,生仕震、仕泰、仕益三子。

第二世:

卞仕震,配萧氏,纳仇氏,生卞元亨、卞元吉二子。

卞仕泰,配李氏,生卞元纲、卞元证、卞元敬三子。

卞仕益,配李氏未传,其侄之子卞茂叁(又茂三)补之。

第三世:卞元亨,配沈氏,续夏氏,纳赵氏生卞茂壹、卞茂贰、卞茂叁、卞茂泗、卞茂伍、卞茂陆、卞茂柒(又卞茂一、卞茂二、卞茂三、卞茂四、卞茂五、卞茂六、卞茂七)七子。

第四世:卞茂陆(又茂六),配赵氏,纳吴氏,生卞师文、卞师武、卞师恺、卞师旭、卞师敏、卞师敬六子。

第五世:卞师武,配李氏,纳唐氏,生卞志安、卞志宗、卞志宏、卞志学、卞志广、卞志完六子。

第六世:卞志学,配戴氏,生卞崖、卞岜、卞嵩、卞嵘四子。

第七世:卞嵩,配黄氏,生卞轲、卞辕、卞辙、卞轮、卞輮五子。

第八世:卞辙,配王氏,生卞九衢、卞九棘、卞九章、卞九式、卞九重。

第九世:卞九棘,配陈氏,生卞体正、卞体注、卞体祯三子。

第十世:卞体祯,配阮氏,生卞攀高、卞攀元、卞攀云三子。

第十一世:

卞攀元,未传,其侄卞长祝补之。

卞攀云,配陆氏,生卞长祝、卞长祺二子。

第十二世:卞长祺,卅六岁亡,嗣其侄象乾之子卞珩为孙。

第十三世:卞象乾,太学生,仕知县,配陈氏,生卞璠、卞珩、卞瑾、卞瑜四子。

第十四世:卞珩(字处珍),太学生,配蒋氏,生卞暹(又名卞瑞余)、卞昕二子。

第十五世:

卞暹(又名瑞余),配沈氏,续束氏,生卞和善、卞存善二子。

卞昕,配杨氏,未传。

第十六世:

卞和善,未娶。

卞存善(字金仁),配束氏,生卞太元、卞富元二子。

第十七世:

卞太元,配程氏,生卞启文、卞阑文二子。

卞富元,配韦氏,生卞锦文独子。

第十八世:

卞启文,配韦氏,生卞春阳、卞金阳、卞玉阳三子。

卞阑文,配王氏,未传。

卞锦文,配陈氏,生卞如阳、卞凤阳二子。

从第十九世往后,该支卞氏人口进一步繁衍。目前,大丰卞氏家族已传至第二十三世。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2-27 16:25:5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