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3-07 15:12:45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8824 跟帖次数 7

第一个渊源:源于姞姓,出自黄帝支裔姞姓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国语·晋语四》记载,“黄帝二十五宗,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是也。”

根据《潜夫论·志氏姓》的记载,“姞姓封于燕…姞氏之别有阚、严、蔡、光、鲁、雍、断、须密氏。”

古时,燕地大致在今河北北部及山东西南部一带。姞姓封地在蔡(今山东汶水一带),其具体地理位置因太久远难以考证。但根据史书记载来看,在殷商时期,姞姓蔡氏世代承担重要的祭司职务,因其采邑盛产大龟,占卜时最为灵验,因此后世有“蔡龟”之词的诞生,在当时是非常神圣的称谓。

“蔡”,在远古时代就是“龟”的代名词,在史籍《左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大蔡,大龟也,一言龟出蔡地,因以为名。”而且在诸多史籍中记载,古蔡地“生蓍草,画卦于蔡河之滨,遂名其地为蔡。”

显然,该姞姓族人原来的分封地名叫做“祭”,因以为氏,称祭氏。而该地除了盛产大龟,还盛产蓍草,就是传说中伏羲画八卦所用的神草,是与龟甲一起用来占卜的重要器物。

“祭”地有大龟河,畔有蓍草,因此将“祭”冠以“草”,成“蔡”字,用来称龟、地名、祭司人群。其时,“蔡”字就是“祭”字,蔡氏就是祭氏,姓氏起源与祭祀活动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该支蔡氏古读音作jì(ㄐㄧˋ),今读cài(ㄘㄞˋ)亦可。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的后裔叔度之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华亭蔡氏新谱序》、《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的的后裔,以国为氏。周灭商后,周武王姬发封周文王第五子叔度于蔡(今河南新乡卫辉),让他与管叔、霍叔一起监管殷得遗民,称为“三监”。

公元前1104年周武王病逝后,其子周成王姬诵继位时年龄太小,才十二岁,由叔叔周公旦(周公)临朝摄政。管叔、蔡叔、霍叔这三个人都很嫉妒哥哥周公摄政,便联合纣王之子武庚反叛,周公与召公发兵讨伐武庚,用了三年始平定叛乱,事后处死了武庚、管叔,并将蔡叔放逐。不久,蔡叔度死于迁所。

蔡叔度之子姬胡,不仅能认识到父亲的过错,不与之同流合污,而且严格遵守周文王德训,与人为善。周公旦听说后便派他到鲁国去辅佐自己的儿子伯禽。由于姬胡政绩卓著,周公旦便奏请周成王改封姬胡于另邑(今河南上蔡),亦称蔡邑,以奉蔡叔度之祀,并接替蔡叔的诸侯爵位,他就是历史上所称的蔡仲。他建立了蔡国。

到了春秋时期,蔡国因受屡楚国的逼迫,多次迁移。如在蔡平侯姬庐执政时期(公元前530~前522年在位),就迁都于新蔡(今河南新蔡),史称上蔡;到了蔡昭侯姬申执政时期(公元前518~前491年在位),又迁都至州来(今安徽凤阳),史称下蔡。

蔡国之祚延传二十三代,历二十四君,立国六百多年,最终在周贞定王姬介二十二年(楚惠王熊章四十二年,公元前447年)被楚国攻灭,王族子孙和国民散居于楚(今湖北)、秦(今陕西)、晋(今山西)、齐(今山东)等各诸侯国,皆以故国名为姓氏,称蔡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蔡氏正宗。

该支蔡氏古读音作jì(ㄐㄧˋ),今读cài(ㄘㄞˋ)亦可。



第三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的二哥为普氏,建有普氏氏族部落,属下一著名裨将普锺蔡。

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普氏多改汉姓为周氏,而普锺蔡在率军进攻方州(今江西赣州)之时,被南朝刘宋政权的军队击败并俘虏。

后两方互换俘虏,普锺蔡被释放回来后不得归周氏,改汉姓为蔡氏,其子孙后代世代相传蔡氏至今。

该支蔡氏读音读cài(ㄘㄞˋ)亦可。



第四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撒勒只兀惕氏,源出蒙古乃蛮部的不合秃撒勒只氏族部落的一个分支。

据史籍《蒙古秘史》中的记载,不合秃撒勒只原为蒙古族的五个远祖之一,别勒古讷台成了别勒古讷惕氏创氏祖先,不古讷台成了不古讷惕氏创氏祖先,不忽合塔吉成了合塔斤氏创氏祖先,不合秃撒勒只成了撒勒只兀惕氏创氏祖先,孛端察儿成了孛儿只斤氏创氏祖先。

后来,撒勒只兀惕氏成为蒙古乃蛮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的过程中,吞灭了乃蛮部,撒勒只兀惕氏族部落归顺蒙古部。到了明朝时期,该氏族即冠汉姓为蔡氏、马氏等。

该支蔡氏正确读音作cài(ㄘㄞˋ)。



第五个渊源:源于鄂温克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黑龙江志稿·氏族》记载:

鄂温克族布喇穆氏,亦称博拉木氏、比渣穆氏、卜拉木氏,世居黑龙江汉古河(今黑龙江中下游)、布特哈(今嫩江流域和大小兴安岭)、呼伦贝尔(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等地。后有满族、鄂伦春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ulamu Hala。

清朝中叶以后,鄂温克族、满足、鄂伦春族布喇穆氏所冠汉姓多为蔡氏、卜氏等。

该支蔡氏正确读音作cài(ㄘㄞˋ)。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乌灵阿氏,亦称吴尔达氏、乌林答氏、乌尔达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乌陵部,在金过时期称乌林答部,以部为氏,满语为Ulinga Hala、Urda Hala,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世居巴林(今黑龙江伯力、俄罗斯哈布罗夫斯克)、叶赫(今吉林叶赫河、伊通河、伊丹河、东辽河流域)、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蔡氏、吴氏。

⑵.满族蔡佳氏,满语为Cai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费尔塔哈村(今吉林市西南二百五十公里处)。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蔡氏。

⑶.满族萨玛喇氏,亦称萨密喇氏、塞米喇氏,满语为Samala Hala,汉义“大木碗”,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苏完(今吉林双阳双阳河流域)、黑龙江图拉屯(今黑龙江宁安),所冠汉姓即为蔡氏。

满族、锡伯族蔡氏读音皆作cài(ㄘㄞˋ)



第七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回族、苗族、土家族、彝族、傣族、瑶族、壮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蔡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蔡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本书按:

1.关于蔡字的读音:

殷商、西周时期,蔡字有三种基本读音:

①读音作cài(ㄘㄞˋ)时,主要指草芥、龟、法制地域范围,以及地名;

②读音作sà(ㄙㄚˋ)时,主要指法外开恩,释放或放逐;

③读音作jì(ㄐㄧˋ)时,与祭字相通,则专指蔡国国名以及由此产生的蔡氏,蔡仲(祭仲)、蔡泽(祭泽)、蔡遵(祭遵)等等历史名人,姓氏读音皆作jì(ㄐㄧˋ)。

有学者说“蔡”字还曾读为cā(ㄘㄚ),这是错误的。“蔡”字的古读音注音中有曾注为“攃”音,实际读音就是sà(ㄙㄚˋ),从未读音为cā(ㄘㄚ)的历史,显然该学者将“攃”字误视为“擦”字了。

“蔡”,作为姓氏,正确读音为jì(ㄐㄧˋ),今人读其音作cài(ㄘㄞˋ),是汉朝以后汉语发展变化的结果,主要是受汉中地区陕音(秦腔)的读音影响,后约定成俗,演衍至今。

千万不要小觑陕音(秦腔)的音韵影响,在汉语音韵的发展演绎过程中,陕音(秦腔)影响极为巨大,它为汉语北方方言的形成和发音规则的确定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如今年轻人听、说的江、浙、沪地区吴越方言,读音只有三个音韵。国家大力推广的普通话,读音只有四个音韵。绝大多数中国人听不懂的广西平方言,读音只有五个音韵。闽北地区的莆仙方言,读音只有六个音韵。闵南、台湾地区的闽南方言,读音只有五个音韵。广东及港澳地区的粤方言,读音也只有九个音韵。而千古传来的陕音(秦腔),读音则多达十四个音韵,至今,仍是汉藏语系汉语语支中发音最为复杂的。

如今的蔡氏读音通读作cài(ㄘㄞˋ),就是西汉王朝主流语音陕音(秦腔)的重大贡献之一。

2.关于植物蓍草:

在历史文献《淮阳县志》中记载:“太昊陵后有蓍草园,墙高九尺,方广八十步。”《辞海》解释“蓍”字说:“植物名,别称‘蓍草’、‘锯齿草’、‘蚰蜒草’。菊科,多年生直立草本。叶互生,长线状披针形,篦状羽裂,裂片边缘有锐锯齿。头状花序多数密集于枝顶成复伞房花丛,夏秋间开白色花…用分根或种子繁殖。全草供药用,民间用治风湿疼痛,外用治毒蛇咬伤。茎、叶含芳香油,可作调香原料。庭院内有栽培供,观赏的。”

蓍草,民间俗称一支蒿、蜈蚣草、蜈蚣蒿、飞天蜈蚣、锯草、节节蒿等,为菊科蓍属植物,拉丁文学名为Achillea alpina L,可入药,具有解毒消肿,止血,止痛功效。内服用于风湿疼痛,牙痛,经闭腹痛,胃痛,肠炎,痢疾;外用治毒蛇咬伤,痈疖肿毒,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等。

“蓍草”不仅可以供药用、香料和有观赏价值,且来历不凡,所以太昊陵的蓍草园,被列为淮阳八景之一“蓍草春荣”。相传,太昊伏羲氏曾用此草“揲蓍车卦”,这在不少典籍中多有论述。如在典籍《易经·羽卦》中记载:“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卦先说蓍,蓍是由于圣人的幽赞才变成神明了。在《易经·系辞》中也说:“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德,性质;圆,运转不定。神谓“阴阳不测”;“卦之德方以知。”德,性质;圆,运转不定。神谓“阴阳不测”;“卦之德”谓卦的性质。“方以知”:方谓“止而有兮”。圆是动,方是不动。其意是说:它能反映事物的变化,并根据报告吉与凶。



古代神祭之器“蓍草”



古往今来,人们都把“蓍草”誉为“神蓍”“灵物”、“神物”…就连自命为“真命天子”的历代帝王,也要刮目相看,每年春秋二季派大员来太昊伏羲陵祭拜时,返京也都要取回一束“蓍草”以作信物。

蓍草为中国特产的稀有植物,全国仅三处自然生长此草:一为山东曲阜孔庙;二为山西晋祠;三是淮阳太昊伏羲陵。其他地方包括东亚、日本、韩国等地的蓍草,皆从该三处移植而得。



得姓始祖:蔡仲(祭仲)、不合秃撒勒只。

蔡氏的历史名人 -- 蔡 伦:(公元61~121年),字敬仲,桂阳郡宋阳人(今湖南郴州)。著名东汉宦官、造纸术改革家、发明者。

蔡伦从小随父辈种田,聪明伶俐,讨人喜欢。汉永乐十八年(公元75年),蔡伦被选入宫,时约十五岁。他读书识字,成绩优异,公元88年,侍幼帝(汉和帝)左右,参与国家机密大事,秩俸二千石,地位与九卿等同。中国历史上宦官干预国政,也正由此开始。在此期间,他总结西汉以来造纸经验,改进造纸工艺,利用树皮、碎布(麻布)、麻头、鱼网等原料精制出优质纸张,由他监制的纸被称为“蔡侯纸”。

蔡伦一生为官四十六年,一度官尊九卿,地位显赫。在主管尚方期间,经常亲临现场做技术调查,极富创新精神,对发展当时的金属冶炼及加工、机械制造工艺等方面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被称为东汉时期的科学家,但他的最大贡献主要还在造纸方面,是造纸技术革新者。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蔡伦曾“监作秘划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因此蔡伦成为促进东汉造纸术发展的关键人物。蔡伦利用职务便利观察、接触生产实践,加上自己的聪颖创新,对发展当时的金属冶炼、铸造、锻造及机械制造工艺以及手工业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促进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

中国古代是靠龟甲、兽骨、竹简、木牍、金石、缣帛来记录事物的,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初已有用废旧麻绳头和破布为原料制成的麻类植物纤维纸。东汉定都洛阳后,蔡伦深感“帛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于是他决定造出比西汉更好的纸。他总结前代及同代造麻纸的技术经验,组织生产优质麻纸。在他的推动和组织下,到公元二世纪初的东汉时期,中国已经完成了具有重大意义的造纸技术的革新。蔡伦的另一造纸术贡献是皮纸制造工艺的探索和推广。

麻纸和皮纸是汉朝以来一千九百多年间纸张的两大支柱,中国文化有赖这两大纸种的供应而得以迅速发展。公元三到四世纪,纸张已基本取代了落后的简、帛,成为中国唯一的书写材料,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汉元初元年(公元117年)蔡伦负责监典校订经书,校订完成后要将所抄副本颁发给各个地方官,从而形成了大规模用纸抄写儒家经典的高潮,使纸本书籍成为传播文化最得力的工具。因此可以说蔡伦对造纸术的改革和推广传播普及都有一定的贡献。

中国造纸技术起始于西汉,在东汉时期进行改进推广,蔡伦是这个历史阶段促进造纸术发展的核心人物,被称为技术革新者、组织者、倡导者和推广者,其历史地位应予肯定。蔡伦被史学家称之为中国古代科学家,对中国和全世界的文明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蔡伦在汉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自尽身亡,原因待考。



蔡 邕:(公元132~192年),字伯喈;陈留圉人(今河南杞县)。著名东汉文学家、书法家。

蔡邕在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曾创“飞白”书法,且善画,是东汉四大画家之一。

蔡邑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干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

汉灵帝熹平四年蔡邕等正定儒家经本六经文字。蔡邕认为这些经籍中,由于俗儒芽凿附会,文字误谬甚多,为了不贻误后学,而奏请正定这些经文。诏允后,邕亲自书丹于碑,命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碑凡四十六块,这些碑称《鸿都石经》,亦称《熹平石经》。太学旧址在今河南洛阳,碑就立在太学门前。据说《鸿都石经》立后,每天观看者及摹写人坐的车,就有一千多辆。

蔡邕少时师从太傅胡广,博学多识。通经史,喜好数术、天文,妙操音律,善鼓琴、绘画,擅长辞章,精工篆隶,尤以隶书著称,有“体法百变,穷灵尽炒,独步古今”之誉,南朝梁武帝亦称其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

据传,蔡邕又曾于鸿都门,见工匠用扫白粉的帚在墙上写字,受到启发,归而创“飞白书”。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为一种独特的书体,唐张怀瓘《书断》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蔡邕不仅是东汉的大书法家,而且是汉代书法理论的集大成者。传世书论有《篆势》、《笔赋》、《笔论》、《九势》等,尤其是《笔论》和《九势》,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笔论》开篇就提出“书者,散也”的著名论断,论述了书法抒发情怀的艺术本质,以及书家创作时应有的精神状态。随后则论及书法作品应取法、表现大自然中各种生动、美好的物象,强调书法艺术应讲求形象美。《九势》首先提出了“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的重要思想,揭示了书法美的哲学根据,阐发了汉字结构本身所蕴含的美感因素。接着,他又阐述了八种运笔规则,要求通过运笔来表现生动有力的笔势。故亦有题作《九势八字诀》的。蔡氏的这些重要思想和观点,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为中国书法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蔡邕因负盛名,所以后世把一些碑刻和论著附合成蔡邕名义的伪作也不少。据说其真迹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十分罕见了。



蔡文姬:(公元177~待考),女,名琰,既字文姬,又字明姬,蔡邕之女;陈留圉人(今河南杞县),东汉时著名文学家。

她天生丽质,博学有才辨,且通音律,有“才女”之称。其入胡的故事家喻户晓,作品《胡茄十八拍》尤为著名。

蔡文姬的父亲便是大名鼎鼎的大儒蔡邕。蔡邕就是蔡伯喈,有一出《琵琶记》的唱词,说的是蔡怕偕中状元后,不认发妻赵五娘,别娶丞相之女,可说是厚诬古人。其实东汉时期还根本就没有状元,也没有别娶丞相之女这回事。对此南宋陆游曾感叹系之他说:“身后是非谁管得,隔村听唱蔡中郎。”

蔡文姬生在这样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就是十分自然的了,可以说蔡文姬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可惜时局的变化,打断了这种幸福。

东汉政府的腐败,终于酿成了黄巾军大起义,使豪强地主为代表的地方势力扩大。大将军何进被宦官十常侍杀后,董卓进军洛阳尽诛十常侍,把持朝政,董卓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刻意笼络名满京华的蔡邕,将他一日连升三级,三日周历三台,拜中郎将,后来甚至还封他为高阳侯。董卓在朝中的逆行,引起各地方势力的联合反对,董卓火烧洛阳,迁都长安,董卓被吕布所杀。蔡邕也被收付廷尉治罪,蔡邕请求黥首刖足,以完成《汉史》,士大夫也多矜惜而救他,马日碑更说:“伯喈旷世逸才,诛之乃失人望乎?” 但终免不了一死,徒然的给人留下许多议论的话题,说他“文同三闾,孝齐参骞。”在文学方面把他比作屈原,在孝德方面把他比作曾参和阂子骛,当然讲坏话的也不少。

董卓死后,他的部将又攻占长安,军阀混战的局面终于形成。羌胡番兵乘机掠掳中原一带,在“中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纵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入朔漠,回路险且阻。”的状况下,蔡文姬与许多被掳来的妇女,一齐被带到南匈奴。

这心境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当初细君与解忧嫁给乌孙国王,王昭君嫁给呼韩邪,总算是风风光光的占尽了身份,但由于是远适异域,产生出无限的凄凉,何况蔡文姬还是被掳掠呢!饱受番兵的凌辱和鞭笞,一步一步走向渺茫不可知的未来,这年她二十三岁,这一去就是十二年。

在这十二年中,她嫁给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她为左贤王生下两个儿子,大的叫阿迪拐,小的叫阿眉拐。她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学会了一些异族的语言。

在这十二年中,曹操也已经基本扫平北方群雄,把汉献帝由长安迎到许昌,后来又迁到洛阳。曹操当上宰相,挟天子以令诸侯。人一旦在能喘一口气的时侯,就能想到过去的种种,尤其是在志得意满的时侯,在这回忆中,想到少年时代的老师蔡邕对他的教导,想至、老师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当他得知这个当年的女孩被捞到了南匈奴时,他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要把她赎回来。

蔡文姬多年被掳掠是痛苦的,现在一旦要结束十二年的羶肉酪浆生活,离开对自己恩爱有力的左贤王,和天真无邪的两个儿子,分不清是悲是喜,只觉得柔肠寸断,泪如雨下,在汉使的催促下,她在恍惚中登车而去,在车轮辚辚的转动中,十二年的生活,点点滴滴注入心头,从而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

南匈奴人在蔡文姬去后,每于月明之夜卷芦叶而吹笳,发出哀怨的声音,模仿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成为当地经久不衰的曲调。中原人士也以胡琴和筝来弹奏《胡笳十八啪》非常盛行,据传中原的这种风尚还是从她最后一个丈夫董祀开始的。

蔡文姬是悲苦的“回归故土”与“母子团聚”都是美好的,人人应该享有的,在她却不能两全。

蔡文姬在周近的卫护下回到故乡陈留郡,但断壁残垣,已无栖身之所,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给田校尉董祀,这年她三十五岁,这年是公元208年,这年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坎坷的命运似乎紧跟着这个可怜的孤女,毫不放松。就在她婚后的第二年,她的丈夫又犯罪当死,她顾不得嫌隙,蓬首跳足地来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

曹操正在大宴宾客,公卿大夫,各路驿使坐满一堂,曹操听说蔡文姬求见,对在座的所有人说:“蔡伯偕之女在外,诸君谅皆风闻她的才名,今为诸君见之!”

蔡文姬走上堂来,跪下来,语意哀酸的讲清来由,在座宾客都交相诧叹不已,曹操说道:“事情确实值得同情,但文状已去,为之奈何?”

蔡文姬恳道:“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不济垂死一命乎?”说罢又是叩头。

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惨的身世,倘若处死董祀,文姬势难自存,于是立刻派人快马加鞭,追回文状,并宽有其罪。

蔡文姬自朔漠归来以后嫁给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并不十分和谐。就蔡文姬而言,饱经离乱忧伤,已经是残花败柳之身了,再加上思念胡地的两个儿子,时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华,生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是一位自视甚高的人物,对于蔡文姬自然有一些无可奈何的不足之感,然而迫于丞相的授意,只好免为其难地接纳了她,董祀犯罪当死,何尝不是在不如意的婚姻中,所产生的叛逆行为所得到的结果呢?蔡文姬当然明白其中的道理,因而卯足了劲,要为丈夫开脱,终于以父亲的关系,激起曹操的怜悯之心,而救了董祀一命。

从此以后,董祀感念妻子的恩德,在感情上作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开始对蔡文姬重新评估,夫妻双双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若干年以后,曹操狩猎经过这里,还曾经前去探视。

相传,当蔡文姬为董祀求情时,曹操看到蔡文姬在严冬季节,蓬首跣足,心中大为不忍,命人取过头巾鞋袜为她换上,让她在董祀未归来之前,留居在自己家中。曹操的文学也是振古烁今的,这样的人就特别的爱书,尤其是难得一见的书,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当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立即说:“既然如此,可命十名书吏到尊府抄录如何?”蔡文姬惶恐答道: “妾闻男女有别,礼不授亲,乞给草笔,真草唯命。”这样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满足了曹操的好奇心,也可见蔡文姬的才情。

蔡文姬传世的作品除了《胡笳十八拍》外,还有《悲愤诗》,被称为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真情穷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诗歌中别构一体。

蔡文姬一生三嫁,在被掠到南匈奴之前,曾远嫁河东卫家,卫家是河东世族,她的丈夫卫仲道更是大学出色的士子,夫妇两人恩爱非常,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儿半女,卫家的人又嫌她克死了丈夫,当时才高气傲的蔡文姬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离开卫家回到老家。她最后嫁给董祀,也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为妻。

关于她的婚姻,丁廙在《蔡伯喈女赋》是这样说的:“伊大宗之令女,禀神惠之自然;在华年之二八,披邓林之矅鲜。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语言;参过庭之明训,才朗悟而通云。当三春之嘉月,时将归于所天;曳丹罗之轻裳,戴金翠之华钿。羡荣跟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岂偕老之可期,庶尽欢于余年。”

盛称蔡文姬的资质与修为,想不到一个博学多才的好女子,命运是如此凄惨,婚姻生活如此不幸。蔡文姬一生坎坷,大致已如上述。但也有人认为:“蔡文姬受辱虏庭,诞育胡子,文辞有余,节烈不足。”次又另当别论。

宋朝画苑中有《文姬归汉图》而戏剧也有《文姬归汉》的剧目,这是后话。



蔡 襄:(公元1012~1067年),字君谟;兴化仙游人(今福建莆田仙游)。著名北宋书法家。

蔡襄官至端明殿学士,是书法“宋四大家”之一。

书法史上论及宋朝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他们四人被认为是宋朝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别指苏轼(东坡)、黄庭坚(涪翁)和米莆(襄阳漫士)。宋四家中,蔡襄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从书法风格上看,苏武丰腴跌宕;黄庭坚纵横拗崛;米芾俊迈豪放,他们书风自成一格,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蔡襄书法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展卷蔡襄书法,顿觉有一缕春风拂面,充满妍丽温雅气息。构字收放合度,得心应手,极尽自然,行文如行云流水,尽现妍丽遒劲之态。

蔡襄为人正直,字识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其书法在其生前就受时人推崇备至,极负盛誉,最推崇他书艺的人首数苏东坡、欧阳修。苏东坡在《东坡题跋》中指出:“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然行书最胜,小楷次之,草书又次之…又尝出意作飞白,自言有翔龙舞凤之势,识者不以为过。””欧阳修对蔡襄书法的评价真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欧阳修说:“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近年君漠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黄庭坚也说:“苏子美、蔡君漠皆翰墨之豪杰。”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评论蔡襄的草书曰:“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存张旭怀素之古韵,有风云变幻之势,又纵逸而富古意。”

官方的《宋史·蔡襄传》称他:“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尤爱之。”许将《蔡襄传》说:“公于书画颇自惜,不妄为人,其断章残稿人悉珍藏,仁宗尤爱称之。”宋仁宗曾诏令他书写御制元舅陇西王碑文和迩英阁御撰碑文。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蔡襄书法从当朝皇上到普通百姓都十分珍惜。由于他颇自惜,不妄为人书,所以传世作品较少。蔡襄书法墨迹多为尺牍诗翰。传世墨迹有《谢赐御书诗》,碑刻有《万安桥记》、《昼锦堂记》及鼓山灵源洞楷书“忘归石、”“国师岩”等珍品。

蔡襄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前人在评论蔡襄书法时,都认为它“形似晋唐”,如元倪云林曾跋云:“蔡公书法有六朝、唐人风,粹然如琢玉。”他的行书《澄心堂纸尺犊》可看作是蔡襄传世墨迹中最典型、最蹈循晋唐故土的代表作品。此作秀妍恬淡,颇具晋唐人的韵致。全文以行楷写成,結构端正略扁,字距行宽紧合适,一笔一划都甚富体态,工致而雍容。信札署有“癸卯”(公元1063年)年款,蔡襄時年五十二岁,正是他晚年崇尚端重书风的代表之作。

楷书入宋以后,蔡襄应是宋朝楷书的第一人。《昼锦堂记》是蔡襄大字楷书的代表作品。它汲取颜书笔意成之,严谨遒劲、方圆兼备,颇有颜楷宽博大度的风神。此作乃蔡襄为当朝重臣韩琦所书。为了表示对韩琦的敬重,蔡襄在创作过程中别出心裁,每字单独写上几十遍,择其最佳者进行拼合,故《昼锦堂记》又号“百衲碑”。把一幅完整的作品拆开来写,无论字间的呼应,还是章法的贯气都会受到破坏,因之《昼锦堂记》是得失参半——单个字是完美的,整体的排布上却存有顾盼失神之弊。

蔡襄算不得一个开宗立派的大师。但总体上看,他的书法还是恪守晋唐法度,创新的意识略逊一筹。明季徐青藤尝评蔡襄书云:“蔡襄书近二王,其短者略俗耳。劲净而匀,乃其所长。”点出了蔡襄书法的优劣长短。蔡襄固然不是一个崭新风格型的大师,但他却是宋朝书法发展上不可缺的关纽人物。他以其自身完备的书法成就,为晋唐法度与宋人的意趣之间搭建了一座技巧的桥梁,承前启后,为后世所瞩目。



蔡元定:(公元1135~1198年),字季通,学者称西山先生;建宁府建阳人(今福建福州)。著名南宋理学家。

蔡元定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律吕学家、堪舆学家,朱熹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被誉为“朱门领袖”、“闽学干城”。

他一生不涉仕途,不干利禄,潜心著书立说。为学长于天文、地理、乐律、历数、兵阵之说,精识博闻。著有《大学说》、《大衍详说》、《律吕本源》、《律吕新书》、《燕乐原辨》、《蒸乐原辩》、《皇极经世指要》、《太玄潜虚指要》、《洪范解》、《八阵图解》、《家引经引义》、《地理发微论》、《阴符经注解》、《<玉髓真经>发挥》、《气运节略》、《脉书》以及《翁季录》等十七部著作,并协助朱熹撰成《近思录》、《易学启蒙》、《太极图说解》、《资治通鉴纲目》、《周易参同契考异》等重要著作。这些著作分别收录于《宋史》、《四库全书》和《续编四库全书》、《潭阳蔡氏九儒书》、《(建阳)庐峯蔡氏族谱》、《朱子全书》或其他专门类书。殊为可惜者,其中有的著作因时代久远而湮没无稽。

南宋前中期是程朱理学臻于完善的时期,以朱熹为杰出代表的理学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朱熹逝世后,著名学者黄勉斋这样评价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窃闻道之正统,待人而后传。自周以来,任传道之责,得统之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盖千有余年之间,孔孟之徒所以推明是道者,既已煨烬残缺,离析穿凿,而微言几绝矣。周、程、张子崛起于斯文湮塞之余,人心蠹坏之后,扶持植立,厥功伟然,未及百年,舛驳尤甚。先生出,而自周以来相传之道,一旦豁然,如日月中天。”

作为朱熹的高足和挚友,蔡元定自始至终参与了朱熹理学创建,做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生前,朱熹曾将蔡元定与著名学者张栻相提并论,给予高度评价,诗云:“风月平生意,江湖自在身。年华供转徙,眼界得清新。试问西山雨,何如湘水春?悠然一长啸,绝妙两无伦。”宋庆元四年(公元1198年),蔡元定逝世后,朱熹三撰诔文,深致其哀。文曰:“惟君学通古今,道极渊微,精诣之识,卓绝之才,不可屈之志,不可夺之节,有不可穷之辩,有继往开来之功,今不可复得而见之矣。”

关于蔡元定在程朱理学的发展史乃至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后来学者黄宗羲、全祖望做出如下中恳评价:“濂溪、明道、伊川、(横渠),讲道盛矣,因数明理,复有一邵康节出焉。晦庵、南轩、东莱、(象山),讲道盛矣,因数明理,复有一蔡西山出焉。孔孟教人,言理不言数,(然天地之间,有理必有数,二者未尝相离,河图、洛书与危微精一之语并传。)邵、蔡二子欲发诸子之所未发,而使理与数粲然于天地之间,其功亦不细矣。“

这样一位著述全面而丰硕、思想深邃而卓越的著名学者,其生平学问,《宋史》有传。今《辞海》、《哲学大辞典》及各种中国哲学史、音乐史、中医史著作均有介绍,惜均语焉不详。



蔡锡勇:(公元1847~1898年),字毅敬;福建三明尤溪人,著名清末洋务派代表人物。

蔡锡勇是张之洞所倚重的英才。肄业于北京同文馆,任驻美使馆翻译。曾在广东张之洞督府中充幕僚,办理交涉事务。张将其从广东调至湖北,任督府总文案、湖北补用道,直接参与创办自强学堂、武备学堂、矿业学堂、工业学堂、铁路学堂、两湖书院、银元局、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并任过织布局、枪炮厂的总办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由蔡总其成,成为张之洞的得力助手。

蔡锡勇精通外语,潜心考察过西方文化,并参考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凌士礼(Lindsley)速记学创造了中国式拼间文字——传音快字,发明了汉语速记,为中国的文字改革作了早期的探索。

在出使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期间,学习、掌握借贷记账法。1905年出版《连环账谱》一书,推动了我国近代会计制度的建立。张之洞曾上奏《保荐蔡锡勇片》,称“创设炼铁、枪炮、织布三厂,先后竣工,虽资群力,而总司三厂之成者,实惟湖北试用道蔡锡勇一人。查该员器端识远,心细才长,熟习洋情,曾充美日各国翻译、参赞等官。”“该员深通泰西语言文字,于格致、测算、机器、商务、条约、外洋各国情形政事无不详究精研,洵属通达时务,体用兼赅,臣所见办理洋务之员,其才品兼优,事事著实,实无有能出蔡锡能之右者。”



蔡 锷:(公元1882~1916年),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宝庆人(今湖南邵阳)。著名近代民主革命先驱、军事家。

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入长沙时务学堂。

蔡锷于1899年赴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先后入东京大同高等学校、陆军成城学校和陆军士官学校。其间曾参加拒俄义勇队,发表过《军国民篇》,强调普及国民军事教育,习兵尚武,实行军事救国。

1904年回国,在江西、湖南从事军事教育工作。

清朝末年(1905年7月~1910年)底,蔡锷历任广西新军总参谋官兼总教练官、广西陆军第一标标统、龙州讲武堂监督等职。在广西期间,着手组织撰写《军事计划》,主张军队体制应编成野战军、守备军、补充军、国民军和特种队,便于平、战时遂行不同任务;义务兵役制必须实行征之能来,来之能教,教之能归,归之能安,临战即至的“五要件”;军事训练应做到人与器、兵与兵、军与军、军与国的四个一致等等。

1911年春,蔡锷赴云南,出任暂编陆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为加强新军建设,选摘清末湘军统帅曾国藩、胡林翼的治兵言论,分类编辑成《曾胡治兵语录》,阐述治军必须慎重选将;用兵应以安民爱民为本;战守之法应因时制宜,审势以求当;每战必须周密准备,战必制人,以及消灭敌有生力量为上等重要思想。10月30日与同盟会员李根源等在昆明举行反清武装起义。11月被推为云南军都督府都督。

蔡锷在任职期间,针对英、法帝国主义觊觎我国西南地区,主持制订《五省边防计划》,确定先集中兵力消灭力量较弱的法军,并准备对英、法军同时作战。《计划》对滇黔桂粤川五省任务区分、兵力部署等均提出具体方案。

1913年,蔡锷被调往北京,先后任北洋政府陆军部编译处副总裁、参政院参政、全国经界局督办。

蔡锷坚决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于1915年12月19日由北京潜抵昆明,25日与开武将军唐继尧等宣布云南独立,反对袁世凯复辟,受到国人的支持。旋即组织护国军,任第一军总司令。1916年1月抱病率所部主力入川,在川、黔护国军配合下,依靠人民支援和士气优势,运用近战和迂回包围等战术手段,击败了数倍于己的北洋军队,赢得了护国战争的胜利。

1916年7月,蔡锷任四川督军兼省长。后因喉疾病故,逝世后被北洋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

蔡锷著有《蔡松坡先生遗集》、《蔡锷集》等行世。



蔡元培:(公元1868~1940年),字鹤卿、孑民,号孑农;绍兴山阴人(今浙江绍兴越城区)。著名近现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国学巨匠。

蔡元培少年时曾在绍兴古越藏书楼校书,得以博览群书。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举人,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会试贡士,未殿试。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补殿试,为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补翰林院编修。

甲午战争后,开始接触西学,同情维新。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907年)农历9月返绍兴,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提倡新学。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10年)农历7月奔赴上海,出任南洋公学教习。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11年)与蒋观云等组织中国教育会,任事务长。夏,游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同年秋回国,在上海创设爱国女校及爱国学社,任总理。并以《晨报》为阵地,提倡民权,宣传排满革命。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12年)冬与陶成章、龚宝铨等在上海建立光复会,被推为会长,次年加入同盟会,不久赴德国留学。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祀孔读经,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确立起我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二次革命失败后,携眷赴法,与李石曾等创办留法勤工俭学会。

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冬回国出任著名的北京大学图书馆。校长,他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实行教授治校。“五四”运动中支持学生爱国行动,多方营救被捕学生。被迫辞职后,多次赴欧洲英、法等国考察教育和讲学。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后担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拥护国共合作。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与宋庆龄、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开展抗日爱国运动。曾电救杨开慧烈士,援救许德珩等爱国民主人士,营救了丁玲、朱宜权等共产党员。

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终年七十三岁,葬于香港仔山巅华人公墓。

其时民国政府教育部、北京大学图书馆。在诔词中有“当中西文化交接之际,先生应运而生,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其量足以容之!其德足以化之!其学足以当之!其才足以择之!呜呼!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师欤?”周恩来送挽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毛泽东特发唁电:“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培植青年不遗余力,先后主办过绍郡中西学堂、绍兴府学堂、越郡公学、明道女校,曾任稽山中学名誉校董。

蔡元培是二十世纪初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教育制度的创造者。他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集中起来就是用资产阶级教育代替封建教育。他在主持教育部工作期间,曾进行了划时代的改革。他提倡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教育,主张崇尚自然,尊重儿童,使其才能自由发展。在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提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为此必须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他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实行选科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简课程,提倡自学。他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为中国教育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改革,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的主要教育理论著作有:《中学修身教科书》、《中国伦理学史》、《哲学大纲》、《蔡孑民先生言行录》等。

蔡元培也是旧红学索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红学研究上的主要贡献是发表《石头记索隐》一书,并与胡适进行了著名的论战。

现浙江绍兴城区笔飞弄有蔡元培故居,今建为纪念馆,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新建了“元培小学”、“元培中学”以示纪念。

遗著辑有《蔡元培全集》。《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有录。
蔡和森:(公元1895~1931年),字润寰,曾用名蔡林彬;湖南双丰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先烈,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

蔡和森出生于湖南湘乡县一个破落的小官吏家庭。幼时读私塾,十三岁时因家中困难到堂兄开的店中当学徒,未受照顾而长期遭欺压,从而萌发了反抗意识。十六岁时他才入初等小学读书,因年龄大被周围嘲笑称为“太学生”。经他刻苦攻读,一个学期后便跳级进入高小。1913年,蔡和森来到长沙,考入铁路专门学校,后转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在校内他读书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以才学出众著称。

湖南学界名流、曾留学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和英国十年的杨昌济教授的弟子满三湘认为,最好的学生是毛泽东、蔡和森二人,并说过:“二子海内人才,前途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习时,通过阅读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蔡和森树立了革命志向。1918年,他与同学毛泽东一起创办了新民学会。会内同仁当时评价说:“林彬是思想家,润之是实践家。”1918年,蔡和森来到北京,组织留法勤工俭学,结识了李大钊并得到很多教益。他参加了“五四”运动后,于1919年末赴法国。在那里,蔡和森接受了科学共产主义,并向国内朋友写信提出要组织共产党。毛泽东接信后表示:“你这一封信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

1921年年底,蔡和森回国,在上海经陈独秀等介绍加入共产党,并于1922年中共“二大”上同妻子向警予一起当选中央委员。他长期主办中共机关刊物《向导》。1925年,他作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赴莫斯科。1927年回国任中央宣传部长,在中共“五大”上被选为政治局委员。

近代湖在二十世纪初,“中国如为德意志,湖南便是普鲁士”的豪言,在黄兴、蔡锷等三湘志士中流行。在橘子洲头、岳麓山下出现了毛泽东、蔡和森等一代英才,也正是激荡神州的救国热情和湘境特有的人文环境所促成。清末至民国初年的湘人,在国内诸省中以讲求务实和尚武著称。湘军起自民间,能挽救清廷,虽被反满的革命者诟病,却毕竟激起湖南人士的自豪感和勇悍精神。给毛泽东、蔡和森以最大影响的导师杨昌济,就极其推崇曾国藩的“经世治用”之道。戊戌变法中,湖南也是最激进之省,辛亥革命中又是武昌起义后的主要后援地,所出新书居全国之冠。

在此环境下成长的蔡和森等一代学子,虽身无分文,却有胸怀天下之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他们由崇拜康有为,进而跟随孙中山,又曾信奉过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武者小路实笃的“新村主义”,最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蔡和森及其家人的求学和思想探索过程,恰恰是追求革命思想以救国救民的典范。

在新民学会成员中,蔡和森最早走出湖南来到北京,又首创留学法国并带头成行。前往外国却为救中国,精神探索却为解物质困境,正是那一代“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青年革命者的理想风貌。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蔡和森这一代人的精神应为后人所效法。

蔡和森的父亲是个不善理事的退职小吏,蔡和森从小主要受母亲影响。其母葛健豪出身名门,仰慕女革命家秋瑾,并以此为榜样教育子女。为了让蔡和森到长沙读书,母亲卖掉了珍藏几十年的一包陪嫁首饰。

蔡和森到长沙上学后,又回来鼓励年近半百的母亲去省城报考女子教员养成所。葛健豪便带着女儿、外孙女也到了长沙。学校老师见其带着孙辈前来,不肯让她报名。葛健豪便告到县衙。县官知道后批了“奇志可嘉”四字,于是让她进了教员养成所,儿女则进学校,外孙女进幼稚园。三代人同时进省城求学,一时传为佳话。

1919年,蔡和森组织留法勤工俭学,经他动员,女友向警予、妹妹蔡畅和母亲决定一同前去。葛健豪通过姻亲关系,向曾国藩的女婿家借到六百块银元,全家一同漂洋过海。蔡和森和女友、妹妹到法国后,边做工边上学。母亲做刺绣并从头学习法文,最后也能读法文报纸。

蔡和森全家回国后,都参加了革命工作。哥哥蔡麓仙在省港罢工中牺牲。母亲负责带孙子、孙女和外孙女,支持蔡和森、向警予夫妇和蔡畅、李富春夫妇工作,同时也坐机关,负责掩护,家中成了秘密联络点。

在大革命失败的紧要关头,蔡和森支持毛泽东的意见,主张独立展开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开始后,蔡和森长期在上海和莫斯科两地工作,因反对过“左”的政策,于1928年被撤销政治局委员和中央宣传部长之职。

1928年,蔡和森赴苏时,为不拖累组织而让母亲回湖南老家,这一别竟成永诀!他和哥哥牺牲的消息,蔡畅和其他同志都始终没有告诉母亲。1938年,周恩来到长沙时,在繁忙的统战工作之余,专门把蔡母接来。年过七旬的葛健豪却说不愿加重党的负担,还是回乡下直至1943年病逝。党组织还把蔡和森和向警予的儿子蔡博送到苏联学习。建国后,蔡博归来到鞍钢工作,成为我国著名的冶金专家(已病逝)。

1931年年初,他从苏联回国,提出想去江西苏区,但中央派他去恢复刚被破坏的广东省委。因广州已难立足,他在香港联络同志开展工作。

蔡和森自幼患有哮喘病,却在十多年中拖着虚弱之躯奋斗不息。据二十年代在中央机关工作过的老一代人回忆,当年与蔡和森共事,往往要为他难过。

这位专心于理论思辩的才子身体一直很坏,经常边咳嗽边哮喘持续半夜,周围的人实难入睡。他生活又没有规律,看书写作着了迷,便忘了吃饭睡觉,思考问题时又习惯于在屋里来回踱步,邻居在夜间也总听到他那双破旧的皮鞋在地板上不住地作响。向警予后来与他分手,重要原因也在于生活习惯不合。与他衰弱的体质相反,蔡和森遇事体现出坚强的性格。1931年春,他与再婚夫人李一纯到香港再建广东省委时,为节省党的开支,只在罐头公司上面租了一间小房当住处,没有在旁边另租办公房,每天拖着病体走很远的路,去秘书那里听汇报和看文件。

1931年6月10日上午,香港海员举行重要的群众大会,省委的同志认为会场人员复杂,建议他不要参加。蔡和森却表示不去不放心,经反复思考,临近中午时他决定还是去会场看一下。

由于已知道过去在中央曾与自己共事很久的叛徒顾顺章到了香港,意识到此去有很大危险,便对李一纯说:“下午一点前我一定回来,如果没有回来,那就是被捕了。”原负责中央保卫工作的叛徒顾顺章,带着国民党特务专程到香港,果然,他一进会场,便被蹲守在那里监视的顾顺章发现,终于被捕,并由港英当局将他引渡给广东军阀。

在国民党广州监狱中,蔡和森受尽酷刑,坚贞不屈,最后,他的四肢被钉在墙上,敌人用刺刀把他的胸脯戳烂。蔡和森牺牲的具体日期已无从考证,其殉难的惨烈也是很久后才被人们打探出来的。

这种慷慨登车去,临难节独全的革命精神,却永远被人们怀念。



蔡 畅:(公元1900~1990年),女,原名咸熙,蔡和森之妹,李富春的妻子;湖南湘乡人(今湖南双丰),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农红军女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之一。

蔡畅出生于井字镇杨球村光甲堂外婆家。1914年,考入湘乡县立二女校读书。其时,被父亲许给一个财主做媳妇,遭到其母葛健豪、兄长蔡和森及本人的坚决反对。在母、兄的支持下,出走长沙。1915年,考入长沙周南女校,免费就读。次年春毕业,留校任教体育。期间,在毛泽东、蔡和森的影响下,积极参加反帝爱国斗争。1919年,参加湖南教职员工联合会。是年10月,与向警予等一起组织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12月与母、兄、向警予等赴法,入蒙达尼女子公学读书。

蔡畅在法国期间,苦攻法文,认真钻研马克思著作及进步书刊。1920年,加入新民学会、工学世界社等进步团体。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此期间,参加了“二二八”活动,“抗借款”运动和“占领里昂中法大学”运动。

民国十二年与李富春结婚。1925年1月,与李富春、聂荣臻等奉派转赴前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在学习期间,认真考察俄国十月革命和妇女解放的经验。是年8月归国后,任中共两广区委妇委副书记,被派参加国共全作,加入国民党,任国民党中央妇女部干事和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法文翻译,与邓颖超、何香凝等领导妇女运动。

北伐时期,兼北伐军政治部宣传科长,并先后任中共江西、湖北省委妇女部长,建立和发展两省妇女联合会。1927年4月,在武汉出席中共“五大”会议,对陈独秀的右倾错误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大革命失败后,宣布退出国民党,先后在上海、香港等地从事地下工作,任中共中央妇委委员。1928年6月,由上海赴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还出席了第六次共产国际代表会议。

1931年冬,奉命秘密转入江西中央苏区,先后任瑞金红军学校政治部教育干事、江西省委妇女部长、组织部长及工农监察委员会主席、白区工作部部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1934年10月,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翌年到达陕北后,历任中央陕甘省委委员、统战部长、组织部长、庆阳中心县委书记等职,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1937年9月,组建陕甘宁边区各界妇女联合会。1941年9月,任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书记,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为党中央主持起草《关于各抗日根据地目前妇女工作方针的决定》,有力地推动了根据地的妇女运动。

1945年4月,在延安出席党的“七大”会议,当选为中央委员。6月又当选为中国解放区妇女联合会筹备委员会主任。解放战争期间,参加东北局的工作,兼任东北局妇委书记。并致力于国际民主妇女运动,先后当选为国际民主妇联理事、执委、副主席。

1947年2月,出席在布达佩斯召开的第二次国际民主妇女代表大会第一次理事会,作《为争取独立、民主、和平而奋斗的中国妇女》演说,争取国际进步妇女对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同情和支持。

1948年,在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委、常委,任女工部长。新中国成立前夕,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新中国成立以后,蔡畅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长期担任党和国家的领导职务,她是中共八、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全国妇联第一、二、三届主席。1949年12月,亚洲妇女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蔡致开幕辞。1950年,在全国妇女干校开学典礼上讲第一课《关于妇女运动的方向和任务问题》。1955年,为纪念列宁诞生八十五周年,蔡发表《列宁论社会主义建设与妇女解放》的重要文章。翌年在党的“八大”会上作《积极培养和提拔更多更好的女干部》重要发言。“文化大革命”期间,蔡畅因李富春被打成“二月逆流”的“黑干将”而受到冲击,被诬为“俱乐部老板娘”,但蔡坚贞不屈,与林彪、“四人帮”作坚决斗争。

蔡畅身居高位,在生活上一直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作风,1975年李富春病逝后,蔡畅将老两口长期节省下来的十万元人民币,连同利息,一并交作特别党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蔡积极响应党中央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号召,主动辞去党和国家的一切职务。

1978年,不再担任全国妇联主席。1980年9月,不再担任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2年,不再出席党的十二大,不再担任党内职务。中共十一届七中全会向蔡畅发了《致敬信》,以表示全党向她的崇高敬意。蔡畅在临终前给全国人民留下的最后遗愿是: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1990年9月11日蔡畅病逝于北京,终年九十岁。

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夫人韦尔斯女士在《续西行漫记》中说:“蔡畅是中国最前导的女共产党员”、“最活跃的女革命者”,“世界上再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产生一个比她更优秀的女革命家和比她更美丽的个性。”



蔡顺礼:(公元1913~今),江西吉安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三团青年干事,第二团连政治指导员,红一军团第十二团总支部书记,中央保卫营政治委员,红一军团骑兵连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骑兵营、团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兼干部科科长,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党校组教科科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除奸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第九旅、第七旅政治委员,第八纵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十九兵团第六十五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武装保卫局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院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昆明军区副政治委员,石家庄高级陆军学校政治委员。在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察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蔡 永:(公元1919~2001年),江西泰和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战士、宣传员、团政治处青年干事,第二师政治部青年科科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三、四、五次反“围剿”战斗和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六八五团政治处干事、营政治教导员,苏鲁豫支队鲁南独立团政治委员,新四军第四师第十旅第二十八团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淮海军分区特务团团长兼政治委员,支队政治处主任、支队政治委员等职。率部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和段村、襄安、钱上集及苏鲁豫、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多次反扫荡、反蚕食战斗,为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第六师第十七团团长,师参谋长,第四野战军第三十九军第一一六师副师长等职。指挥所部参加了怀德、昌图、四平、彰武、闻家屯战斗和平津、湘西、广西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九军第一四五师师长兼广西平乐军分区司令员、军参谋长,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三军参谋长,后兼志愿军空军前方指挥所参谋长、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前方指挥所参谋长。回国后,任空军第三军副军长兼参谋长,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空军某军军长,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等职。参与指挥了湘西剿匪、抗美援朝中的空战等战斗,为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和国土防空作战做出了贡献。是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1年9月10日因病在大连逝世,终年八十三岁。



蔡长元:(公元1917~),四川宣汉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3年红军打开宣汉城,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九军第二十七师第七十九团第三营通讯员。1934年到团部当了青年干事,1936年10月,红九军西渡黄河,转战河西走廊。所在的第二十七师在古浪受挫,一千余人仅剩四百余人突围出来。红九军经过两次倪家营子缩编为一个团,只有五个连。随红九军残部向西走了两天,又奉命重返梨园口,掩护红三十军西进。在梨园口血战了一场,部队开始分散突围。时任军供给部部长的吴先恩(后授中将衔)的警卫员,他和吴先恩突围后,在祁连山躲了三个月,过着野人的生活。后来两人出山,昼伏夜行,沿途乞讨,在凉州被敌人冲散。几经辗转,投奔了邓宝珊部。1937年在邓宝珊部打听到我军的消息,带枪找到了八路军第三五八旅。不久,被送往延安抗大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毕业后,分配到晋察冀军区任组织部青年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野战军第四纵队第十一旅政治部主任,1947年杨成武将善于打山地战的第十一旅充实到第三纵队,改称第三纵队第九旅,升任旅副政治委员。第九旅在清风店战役中露了一手,一天一夜走了一百多公里,抢先到达清风店,取得了清风店战役的胜利。任第九旅政治委员时,率领第九旅两天一夜走了一百五十多公里山路,赶到新保安镇,完成了对敌第三十五军“围而不打”的任务。第九旅还有一个记录:两天三夜走了二百五十来公里,第九旅因此有“神行太保”的美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第三纵队第九旅改编为第六十三军第一九八师,做了多年政工干部的他出任第一八九师师长。在太原战役中,第一八九师激战攻克太原外围核心工事双塔寺,活捉了敌人一名军长,被授予“立功太原”红旗。在兰州战役中,彭德怀点名第一八九师的老红军团第五六六团主攻豆家山,第五六六团占领豆家山一号阵地,第五六五团占领二号阵地,第一八九师又血战七个小时,打退了敌军的反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三军第一八九师师长,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三军第一八九师师长,在第五次战役中,第一八九师在铁原阻击美军四个机械化师和两个南韩师进攻,以保证我军主力的安全。美军利用现代化武器的威力,天上飞机狂轰烂炸,地面坦克开道,火焰喷射器跟进喷烧,第一八九师整整阻击了三天。1953年回国,进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1957年升任第二十四军副军长,1961年升任第六十六军政治委员,1963年回到第六十三军任政治委员。在邢台大地震救灾工作中,第六十三军出色的纪律和作风受到周恩来的赞扬,后来周恩来将一八九师调入北京卫戍区。1967年因患重病离职休息,1979年到陕西省军区任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蔡长风:(公元1910~2001年),江西吉水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由团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战士,红十二军第三十六师军需处管理员、粮秣股股长、军需处处长,红一军团第二师五团供给处主任、师供给处处长。参加了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六八五团供给处主任,第一一五师后方留守处主任、科长,教导第五旅供给部部长,新四军独立旅供给部部长,鲁南县财政科长兼税务局长,鲁南行署财政科长,旅供给部部长,山东滨海军区供给部部长、后勤部部长兼政委等职。随部队东渡黄河,首战平型关,回师晋西,挺进鲁南,圆满完成了战时物资的供应保障任务。

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山东野战军供给部部长,华东野战军供给部部长,华东军区供给部副部长,第三野战军供给部部长等职,参加了鲁南、鲁中、莱芜、孟良崮、临驹、南麻、泰安、济南、许昌、洛阳、开封、淮海、渡江、南京、上海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十兵团后勤部部长,华东军区海军后勤部部长,海军财务部部长,海军后勤部副部长,海军后勤部顾问等职。为建立和完善海军后勤保障体系作出了贡献。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1年1月2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九十一岁。



蔡炳臣:(公元1915~1978年),河南商城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第二一七团排长,商城县区游击队政治指导员、便衣队队长。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四支队第七团政治处主任,第二师第四旅第十一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松江军区第二军分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第三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四野战军第四十军第一五三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公安军师政委,吉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广东公安总队第二政委治委员,湖北省军区独立师政治委员,河南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铁道兵政治部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78年8月2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三岁。



蔡爱卿:(公元1913~1978年),湖南岳阳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第四师第九团排长,第十一团连长,第十二团副营长、营长,第十一团参谋长。1931年参加了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长征和直罗镇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一纵队中队长、大队长,第三十八团团长。1942年日寇炮制了在沁源建立“山岳剿共实验区”的计划,刘伯承、邓小平指示对入侵之敌实行长期围困、逼走逼死的方针,把敌人据点内的群众全部动员起来,实行彻底空室清野。第三十八团和沁源县委组成了“沁源围困指挥部”,任总指挥,将全县划分为十一个“战区”,以部队为骨干,和游击队民兵组成了十三个游击集团,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围困战。后任太岳军区第一军分区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第十一旅副旅长,第九纵队第二十五旅旅长,豫西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河南军区警备第二旅旅长。参加了上党、邯郸等战役。1946年获战斗英雄称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南军区高射炮师师长,华南军区防空司令部副司令员,中南军区防空部队副司令员,广州军区防空军副司令员,山西省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78年3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五岁。



蔡廷楷:(公元1892~1968年),字贤初;广东罗定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广州陆军讲武堂毕业。

蔡廷锴是粤军将领陈铭枢的嫡系,1927年随叶挺﹑贺龙参加著名的南昌起义,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师师长兼右翼总指挥等职。当所部离开南昌入进贤县时,他实行分共,叛离了革命,率所部转入福建。后其部接受了蒋中正的改编,他出任了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师师长、第十九路军军长等职。

1932年1月28日夜,日寇海军陆战队向上海发动攻击,蔡廷锴率十九路军在上海地区进行坚决抗战,艰苦奋战了三十三天,沉重打击了日寇。后出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六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等职。

1947年1月6日,蔡廷锴被授予陆军上将军衔,担任军事委员会参议,以陆军中将退役,又晋升陆军上将军衔,国民革命军中退役后还晋升上将军衔者仅此一例。

蔡廷锴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要领导人之一,1948年9月,毅然回归革命,由香港到达东北解放区。

1949年2月,蔡廷锴赶赴北平,参加了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的筹备工作。后历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委员﹑民革副主席﹑政协副主席等职,是文化大革命中保护名单上的十三人之一。

1968年4月2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著有《蔡廷锴自传》。妻:罗西欧。



蔡 明:(公元1961~今),女,回族;北京人。著名影视、小品演员。

自幼酷爱文艺,曾是中央电视台银河少年合唱团的演员。虽然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是主任医师,但蔡明在舞蹈、唱歌方面却很有天分,从幼儿园开始便是文艺骨干。

上小学四年级时,北京电影制片厂为筹拍《海霞》在全国选“小海霞”,蔡明幸运地成为候选人之一。初中毕业后,在父亲的支持下,蔡明进入了北影厂演员剧团。

1973年被著名导演谢铁骊选中在影片《海霞》中饰演童年海霞,因表演真切自然,不加雕饰,很好地表现出小海霞活泼可爱,忌恶如仇的性格,受到观众喜爱。

1976年蔡明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工作,成为当时北影厂年龄最小的演员。同年到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班学习,两年毕业后回厂。

1980年在影片《戴手铐的“旅客”》中饰演女扮男装的魏小明,把魏小明纯真可爱、同情弱者、男孩子气十足的性格表现得活灵活现,表演获得成功。

成年以后的蔡明曾在《印有金锚的飘带》、《生财有《生财有道》、《泪洒姑苏》等影片中饰演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她因为饰演了多个悲剧角色而被认为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悲剧演员。

八十年代后期,蔡明改变戏路,先是在众多电视小品中饰演了一个个幽默滑稽的喜剧人物,成为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的必备明星,蔡明由电影表演起步,却因电视小品表演红遍华夏。

走红之后的蔡明重返银幕,由悲剧演员变为喜剧演员。

1989年在影片《倒蛋部队》中饰演一个热情直率的农村女青年形象,表演细腻传神,惟妙惟肖,颇受好评。

1990年在影片《恋爱角》中饰演一个爱情失意,无病呻吟的大龄女青年,很巧妙地把喜剧因素运用到生活中,毫无夸张做作之感,表演非常成功。

1991年蔡明在著名导演陈国星执导的影片《离婚大战》中饰演庸俗、浅薄但不失可爱的小歌星英子,在表演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蔡明的表演朴实自然,有很强的可塑性,她戏路很宽,既是一个优秀的悲剧演员,也是一个优秀的喜剧演员。除电影、电视小品创作外,她还参加多部电视剧的拍摄,如她曾主演大型情景喜剧《单身家庭》。此外,她还曾为大量影视译制片、动画片配音,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演员。

丈夫郭达,亦是影视、小品演员。



蔡春辉:(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二级空军上将。

1995年1月1日晋升二级空军上将军衔,担任台湾省三军参谋本部副参谋总长。



蔡伦斌:(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北海舰队司令部副参谋长。

蔡仲良:(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福建基地副政治委员。

蔡祥来:(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兰州军区空军装备部部长。

蔡金狮:(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少将,国防科工委空气动力研究试验中心高级工程师。

蔡文治:(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民国国防部第三厅厅长。

蔡劲军:(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海南岛“反共救中国国民革命军”总指挥。

蔡炳炎:(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第六十七师第二○一旅旅长。

蔡仁杰:(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整编第七十四师副师长。

蔡 钲:(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四十一军第一二四师师长。

蔡省三:(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青年救国团赣东青年服务总队总队长。

蔡任民:(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兵站总监部督察官。

蔡 棨:(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河南省灵宝县指挥所参谋长。

蔡如柏:(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六十六军第一六○师第九五六团团长。

蔡 劭:(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预备第十师补充旅副旅长。

蔡朝明:(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行政院国家安全局”局长。

蔡汉明:(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总统府”侍卫长。

蔡明聪:(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花莲县防卫司令部参谋长。

蔡竹有:(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空军少将,台湾省空军总部情报署署长。

蔡森豪:(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宪兵司令部第二○五指挥部指挥官。

蔡承林:(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金门岛防卫司令部参谋三处处长。

蔡维纲:(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空军少将,台湾省空军第四九九联队联队长。

蔡耀东:(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金门岛防卫司令部副司令。

跟帖时间 2010-03-07 15:41:0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蔡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孝隆东阁;经重石渠: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安城人蔡顺,少年时丧父,对母亲极孝。一次,他出外打柴,突然有客人来,母亲等不着他,便咬一下手指,他马上心头一颤,赶紧回了家。母亲去世后还未安葬时,邻里失火,将要烧到他家时,他伏在棺上大哭,火果然绕过他家。母亲平时怕雷声,此后每次遇到雷震,他都绕着母亲的坟哭着说:“顺儿在这里!”后来举孝廉,他因守护母亲坟墓而不去做官。下联说西汉朝时期的沛县人蔡千秋,字少君,曾跟从鲁人荣广学习《毂梁春秋》。宣帝时为郎,在石渠阁与《公羊春秋》学者同时讲学,升任谏议大夫、给事中,至郎中户将。为使他的学说不致断绝,宣帝还选派了十名郎跟他学习。

桥留松荫;纸造桂阳:上联说北宋朝时期的大臣、书法家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天圣年间进士,历官知谏院、知制诰、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福州知州、泉州知州、杭州知府,官至端明殿学士。在泉州任上时,主持建洛阳桥,长三百六十丈,以利通航,又在桥头种松树七百棵,当时人刻碑来纪念他。工书法,学唐代虞世南、颜真卿,并取法晋人,正楷端庄沉着,行书温淳婉媚,草书参用飞白法,为“宋四家”之一。下联说东汉朝时期的造纸术发明家蔡伦,字敬仲,桂阳人,曾宫中常侍、尚方令等职,元初年间封龙亭侯。发明了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为原料造纸的方法,元兴初年奏报朝廷后在民间推广,所造的纸人称“蔡侯氏”。

芳池月映;故宅风存:此联为湖南省耒阳市蔡侯(伦)祠联。蔡伦(公元?~121年),东汉宦官,字敬仲,桂阳人(今湖南郴州)。他总结西汉以来用麻质纤维造纸的经验,创造用树皮、麻头、敝布、鱼网造纸之法。时称“蔡侯纸”。蔡侯祠在耒阳城南蔡子池畔。

三世劬学;六岁知音: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蔡元定,尝登西山绝顶忍饥读书,学者称“西山先生”。其父子俱以勤学闻世。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蔡邕,历迁中郎将,其女文姬,六岁知音律。

纸造桂阳;桥留松荫: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蔡伦,桂阳人,首创造纸。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蔡襄,知泉州时,建洛阳桥,植松七百里,闽人勒碑颂其德。

孝隆东阁;经重石渠: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蔡顺,性孝有德行,能化盗贼,后为东阁祭酒。下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蔡千秋,为学甚笃,尝在石渠阁讲经。

澹泊明南;夙夜在公:此联为近代军事家蔡锷自题联。

铁血救国;耕读传家:此联为萧子升赠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蔡和森(公元1895~1931年)联。



2.五言通用联:

理学传程朱;著述授谷梁: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蔡元定,幼承庭训,长从朱熹游,熹叩其学,大惊曰:“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列。”遂于对榻讲论经义,常至夜分。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蔡千秋,受《谷梁春秋》于鲁广荣,宣帝以千秋为郎中户将,选郎十人从其受学。



3.七言通用联:

理学传程朱之脉;著述授谷梁之书:上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理学家蔡元定(公元1135~1198年),幼承庭训,长从朱熹游,常与对榻讲论经义,每至夜分。四方求学者,必俾先从定元质正。有《律吕新书》、《大衍详说》等。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学者蔡千秋,字少君,沛人。受谷梁春秋于鲁荣广,为学最笃。宣帝时为郎,召见与公羊家并说,帝善谷梁说,擢为谏大夫给事中,后左迁,复求能为谷梁者,皆莫及千秋。帝鉴其学且绝,乃擢为郎中户将选十人从受学。

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此联为蔡锷祠(孙中山挽蔡锷)联。蔡锷(公元1882~1916年),近代军事家,字松坡。湖南邵阳人。

琴声字体中郎业;荔谱茶笺学士风: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公元132~192年),字伯喈,陈留圉人。初因上书而获罪流放,董卓时,官至左中郎将。通经名、音律,天文,善散文辞赋。又工隶书,创“飞白”书,也善画。下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书法家蔡襄(公元1012~1067年),字群谟,兴化仙游人。官至端门殿学士。其楷、行、草书,皆独具特色,为“宋四家”之一。有《茶录》、《荔枝谱》等。

耒将兰气冲皇泽;去引星文捧碧空:此联为唐朝时期的诗人蔡希周《奉和扈从温泉宫承恩刚浴》诗句联。蔡希周,曲阿人,官监察御史。

惜竹不除当路笋;伐薪教护带巢枝:此联为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公元1868~1940年)赠友联。蔡元培,字鹤卿,号孓民,浙江绍兴人。著作编有《蔡元培选集》。



4.七言以上通用联:

西山先生,三世劬学;中郎爱女,六岁知音: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蔡元定事典。下联典指东汉时期的蔡琰,字文姬事典。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芝草无根,醴泉无源:此联为清朝时期的诗人、书法家蔡之定撰书联。蔡之定,字麟昭,号生甫,乾隆进士,官侍讲学士。归田后,自号积谷山人,有《古今体诗》等。

宾客填门,倒履迎王粲;士卒分赐,布衣乏私财: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文学家蔡邕的事典。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将领蔡遵的事典。

自九峰别派龙峰,衍百代弘扬祖德;由仙里卜居犀里,至三世以嗣乡贤:此联为福建省莆田市(古称“兴化”,又称“莆阳”)蔡氏宗祠“建阳堂”联。

相宝琼林历宋、历元、历明、历清,祖德千年不朽;敷功帝关为卿、为伯、为臬、为宪,孙谋百世长光:此联为台湾省金门岛双乳山下青山坪琼林村蔡氏家庙联。明熹宗天启年间,因琼林村进士蔡献臣学问纯正,皇帝御赐里名琼林,沿用至今。此联最能道尽琼林村的官宦门第。琼林村的聚落景观,以保有众多的古厝宗祠著名,传统民宅流露浓郁的文人气息。宅第式样从最小格局的一落二举到占地广大的双落双护龙、六路大厝都处处可见,而且琼林村民宅颇重细部雕琢,精细优美,表现了财富,也表现了品位。



5.济阳堂蔡氏宗祠:

福建省建阳市麻沙镇是建阳蔡氏梓里,蔡氏九儒发祥之地,也是蔡氏精英荟萃之地。唐乾宁四年入闽始祖,风翔节度使,建阳县长官蔡炉公,率领中原五十三姓入闽,天复二年,择居麻沙开基以来,已有一千一百余年,子孙繁衍四十余代,遍布海内外。唐天佑年二年,二世祖建阳县尉,中议大夫,少保蔡銮公,在麻沙买地兴建蔡氏家祠,塑炉公像以崇杞。八世代有令德,至宋九传牧堂公起,四世出九大贤,道宗孔孟,学衍周程,注经卫道,功在圣门,百年之内先后建有西山公读书这所麻沙“显庆堂”,牧堂公著书之所武夷二曲的“永归堂”,九峰公著书之所,庐峰山下的“大明堂”。保佑三年理宋皇帝敕建的“西山精舍”和“庐峰书院”。都是建阳蔡氏九儒著书立说崇杞孔圣的蔡氏文化胜地。庆元二年,十一世孙节斋公将蔡氏家祠重修一新,并立祠堂议约。

元朝大元年十四孙,观文殿大学士光禄大夫蔡希清,追念祖德,将家祠扩大规模,前堂为讲道堂,中堂祀九峰公,配格、模、杭、权,后堂为崇儒长官祠,改名为“梓里书院”。

清康熙四十五年,圣祖仁皇帝崇儒重道,御书颁赐宋儒蔡沉“学阐图畴”金匾,悬挂麻沙“梓里书院”。钦命福建学政沈涵,以沉公号定书院名,将梓里书院改为“九峰书院”,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六代,始而家祠,继而“梓里书院”又继“九峰书院”,一千余年积厚流光,地方官员多次捐银修茸,赠匾立联,当时建阳蔡氏文化名扬中外。民国之后,蔡氏各地学堂、书院失管倾败。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祭田、祖祠归公,建阳裔孙无力重建,半年世纪来,多次政治运动,祖坟荒废,祖祠灭迹,族谱遗失,建阳裔孙象无窝之鸟,族人相见如路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建阳裔孙蔡古初、蔡建海等怀着念祖德,弘扬蔡氏文化的热心,自筹资金发起并经建阳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了“建阳蔡氏九儒学术研究会”和“建阳市蔡氏宗亲联谊会”。利用会刊,向海内外蔡氏宗亲广泛宣传,沟通感情,建立宗谊,增强了蔡氏族人的凝聚力。

世纪之交,建阳蔡氏宗亲联谊会先后多次发起重修古代名人祖先的陵墓和兴建蔡氏宗祠的倡议,深获海内外蔡氏宗亲的赞同和资助。重修入闽始祖炉公墓,兴建了西山陵园(蔡元定墓)。

为集古代建阳蔡氏文化胜迹,兴建一座综合性的济阳堂蔡氏宗祠。建阳蔡氏宗亲联谊会,历经两年时间的筹备工作,终于在2003年1月在麻沙水南路8号购买古代刘、蔡两家的旧祠遗址。建海、有旺、蔡明、林顺等人,精心设计,筹划精品,指导施工,翻修装饰一新,既有古香古色又体现当代文化展览的新貌。保留数百年茶花树和雕石人,坐西北朝东南,开以两堂、两廊、两厅、翼以六个厢房。

2003年2月19日动工,入门两侧新建两廊,廊内石刻九儒简迹,宗祠沿革和捐资芳名。前堂正堂为九贤堂,雕塑九儒神像,悬挂皇帝赐匾和名臣立联;两边各设“报德厅”,内置捐资建祠的荣誉会长和永远荣誉会长的玉照和简迹;后堂为济阳堂,正中塑始祖炉公神像,历代祖宗灵牌,两侧悬挂石代名人业迹;两翼六个厢房用以藏书、办公、会客;前后两个天井有百年茶花树和花池。海内外各地如有要求入祠祖先灵牌,均放置在后堂,正座傍座神位。

跟帖时间 2010-03-07 15:37:1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蔡氏的字辈排行 -- 康熙大帝御赐姬姓蔡氏字辈:“枝兴衍崇绪龙茂庆脉长广生忠厚嗣永远元正方至德开宏运孝达毓福祥礼教培家训信义作保障”。

安徽宣城蔡氏字辈:“百世其昌文章道德”。

安徽合肥蔡氏字辈:“邦家有庆继善传心学遵经训立观其成崇仁尚义锐志富强群安华泰英杰荣光”。

安徽无为蔡氏字辈:“洪武多孝顺加德必昌盛”。

安徽蚌埠蔡氏字辈:“文长仕为德”。

安徽五河蔡氏字辈:“洪金道之汉兴”。

安徽淮南蔡氏字辈:“秉初传瑞兆福继西宏昌”。

安徽合肥蔡氏字辈:“邦家有庆继善传心学遵经训立观其成崇仁尚义锐志富强群安华泰英杰荣光”。

福建长乐蔡氏字辈:

名派:“惟学大道亦代子元士尚志由义行仁(记)想分支自济阳披来谱系重馨香燕翼贻谋争共仰子(后)孙(昆)瓜瓞喜绵长”;

字派:“弘于善可传后世□修祖武(德)忠孝居心宜勉继代有贤能知本斯敦道敬宗在裕昌万枝皆茂盛天与庆同春”。

福建尤溪蔡氏字辈:

名派:“肇宜行序念笃同宗清正自持温和可珍宣华恒衍祚”;

字派:“尧仁舜哲禹鼎商铭秀习大书健兼尚策敦敬则延熙”。

福建石狮蔡氏辈序:“洪德奕世种孝友敦宗本修业绵祖泽公候伯卿仕”。

福建大宇蔡氏字辈:“一用士玉君国成家宗祖传守子孙式光伯仲昭烈孝友忠贞创垂功伟大启迪知深长云眜承远泽奕世庆其昌”。

福建美林蔡氏字辈:“仰思乔日迪仁义礼智信纲常皆克己奕世少通卿”。

四川内江蔡氏字辈:“俸承维应甲金廷子万文济阳肇先声汝安尔修其”。

四川广安蔡氏字辈:“任天大洪中文广齐民心万年永兴隆”。

四川广元蔡氏字辈:“万春然自远培德恩光载”。

四川乐山蔡氏字辈:“贵洪文培德孝”。

四川巴中蔡氏字辈:“世光明远大能以永兴长君正登隆泽昌中应汝扬”。

广东罗定蔡氏字辈:“世伯日克七念万丈昌能亮性彦诚国于卿士善奕”。

广东揭西蔡氏字辈:“始基贵鸟山朝天守蔡联正宗彝纪定振兴家美传高明常眷佑博厚永生全燕翼诒谋远缵成奕世贤”。

广东潮安蔡氏字辈:“侯都建豫上郡望开济阳抵德昭眷佑博厚繁生绵宗支源流远衍派世泽长北基桂馥茂南国兰腾芳燕羽贻谋裕诗书启秀贤历朝文武盛致仕赞忠良科学光华夏政绩显万安敦睦循祖训孝廉相继传立志创伟业奋发竞自强承先应溯本奕代兆征祥”。

广东饶平蔡氏字辈:“逢元吉起万世垂芳瑶林叶茂玉树森香教家礼仪华国文章体全用佝实大声扬惟邦之庆于祖有光衍传至是继序为良”。

湖北枝江蔡氏字辈:“元俊裕厚昌”。

湖北宜昌蔡氏字辈:“国正天心顺光明永远大官清民自安父孝子运宽”。

湖北黄梅蔡氏字辈:“惟有贤德仁寿永昌文章名著祖宗流芳承先启后政彩春光忠纯应世鸿猷其良”。

湖北蔡氏一支字辈:“忠义传新发”。

湖北蔡氏一支字辈:“光明崇正大 礼义能问周”。

江苏南京蔡氏字辈:“庆廷广远德登高望崇明”。

江苏宿迁蔡氏字辈:“若丕家生崇效敦同以广宗统”。

山东枣庄蔡氏字辈:“以邦赓法宪敦敬可承先世增祥继延政清国永灿忠厚传家远林秀蔚华天”。

山东菏泽蔡氏字辈:“常之希化普尚成广治勤本自昭金锡乃尔庆锦鸿安修同延世钦宪建家祥”。

湖南麻阳蔡氏字辈:“元福文仲仕政廷荣朝学尚国永世安邦俊德泽明左治贤良”。

湖南株洲蔡氏字辈:“朝元常琮蔡国才思承恩祖来上蔡诗书世泽贻谋允臧礼义家常言本道德子孙益振行由典章源远流长”。

江西九江蔡氏字辈:“元小万士友宗德志铣文弼养曰可学问思辨行光增金泽茂灿报锦源根动著钧鸿业烈垂铨派荣忻培锋激本炳堂钟浩森”。

陕西商州蔡氏字辈:“世自周邦显传家本善良贤才开景运功列耀朝堂积德培根远行仁润泽长书田勤布种万代以流芳”。

贵州兴仁蔡氏字辈:“园明万定本国家成吉庆康泰永久乾坤后世昌隆锦绣廷辉”。

蔡氏一支字辈:“明林昌敬先尔方厚见(建)力其可祥”。

蔡氏一支字辈:“兴顺启明金知银安谱梦圆国正文”。

蔡氏一支字辈:“承其祖武克绍箕裘”。

蔡氏一支字辈:“光明崇正大理育启文章”。

蔡氏一支字辈:“官文蔡悦资丕承亭财万月尉崇彩本宏敦正学智清秀谊山川兆明呈先祖道德存兴志忠宇保朝廷纯修中立绾世裔良大开。

跟帖时间 2010-03-07 15:27:0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蔡氏的家谱文献 -- 江西奉新彭蔡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奉新彭蔡十三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全国蔡氏通谱,著者待考,清顺治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全国河南始祖蔡氏开派各省通谱二卷,(清)蔡国祥、蔡由贵等续修,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济阳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山西平定蔡氏族谱,(清)蔡子碧、蔡培实等编纂,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辽宁凤城蔡氏家谱一卷,(民国)蔡品三纂,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凤城县溪里寨乡(复印本)、辽宁省凤城县档案馆。

上海蔡氏家谱稿一册,(清)蔡怡生修,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文物管理局。

江苏无锡蔡氏礼派支谱,(清)蔡九思等续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无锡续修板村蔡氏礼派支谱,(民国)陆醉楼纂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

江苏无锡蔡氏义派支谱,(清)蔡廷槐纂修,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板村蔡氏义派支谱十卷,另有一卷,(民国)陈振酉纂辑,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无锡蔡氏宗谱,(清)蔡国柱编辑,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福谦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镇江润东蔡氏族谱十卷,(清)朱久皋纂修,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九贤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江苏镇江润东坛王蔡氏重修族谱十八卷,(清)蔡启昇主修,严达廷修辑,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九贤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镇江丹徒蔡氏宗谱,(民国)蔡义明等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西山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镇江市图书馆(仅存四十四册)。

江苏扬中蔡氏家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扬中县档案馆。

江苏江阴澄江蔡氏宗谱二十卷,(清)蔡如熊纂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

江苏江阴暨阳紫岩蔡氏宗谱六卷,(清)蔡德兴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承启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

江苏江阴暨阳紫岩蔡氏宗谱六卷,(民国)蔡德容、蔡宏绪纂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

江苏吴县洞庭暘坞蔡氏宗谱,(清)蔡一璋等修,清嘉庆七年(公元1820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吴县洞庭暘坞蔡氏宗谱,(清)蔡复民等修,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吴县重辑蔡氏小乙公支谱三卷,附重修始祖墓记等一卷,(清)蔡继宗重辑,清嘉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苏州市博物馆物馆。

江苏吴县蔡氏宗谱,(清)蔡廷槐修,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西村草舍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馀杭蔡氏宗谱六卷,(民国)蔡汝钧总纂,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铅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萧山蔡氏近门支谱,(清)蔡震甲等纂,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不全)。

浙江馀姚姚江孝义蔡氏宗谱,(清)蔡朝昌、蔡祥德续辑,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鄞县鄞东蔡氏房谱,(清)蔡氏族人修,清同治年间享叙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鄞县鄞东蔡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民国)蔡协治、蔡和铿等纂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享叙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湖州埭溪蔡氏支谱三卷,(民国)蔡振绅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上海明善书局铅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湖州吴兴双林蔡氏家谱贰支世系小传,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德清吴塘柯桥蔡氏宗谱四卷,(清)蔡文荣等修,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禾心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德清双林蔡氏支世小传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德清迁双蔡氏贰支小传,著者待考,民国年间三畏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绍兴会稽蔡氏世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曲阜师范学院图书馆。

浙江嵊县蔡氏宗谱五卷,(清)蔡应凤修,蔡思德纂,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奉先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兰溪蔡氏宗谱五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殿山乡胡大山村(不全)。

浙江兰溪小浆蔡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卷、第五卷、第七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高潮乡方家村。

浙江东阳鹿峰蔡氏宗谱三十四卷,(民国)蔡轶凡、蔡仲徐重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六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不东暨阳乌岩蔡氏宗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东阳县档案馆(仅存一卷)。

浙江临海临天蔡氏宗谱,著者待考,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临海市博物馆(仅存一册)。

浙江缙云南顿蔡氏宗谱六卷,著者待考,(清)蔡至恭等总理,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松阳济阳蔡氏宗谱二卷,(民国)蔡静观撰序,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松阳县板桥乡大毛科村。

浙江济阳羔溪(蔡氏)族谱一卷,(明)蔡节纂修,清朝年间蔡栻櫧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福建泉州蔡氏济阳宝堂族谱,(清)蔡树雄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省。

福建晋江西霞蔡氏族谱,(清)蔡德辉序 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省。

福建晉江蔡氏族谱,(清)蔡庆光修,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省。

福建平和蔡氏族谱,(清)蔡文周集,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省。

福建建阳蔡氏世迹总述,明万历年间蔡有琨辑,清雍正年间蔡重增补,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云南大学图书馆。

福建建阳庐峰蔡氏族谱十四卷,(清)蔡乃清主修,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建阳济阳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福建浦城後山蔡氏宗谱八卷,(清)蔡锡侯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湖北新洲蔡氏宗谱二卷,(民国)蔡中璜、蔡萃峰等续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和平乡曹田村。

湖北新洲蔡氏宗谱一卷,(民国)蔡少光、蔡兴旺等续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马河乡蔡嘴村。

湖北新洲蔡氏宗谱八卷,首二卷,(民国)蔡天觉修,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白洋乡蔡大湾村。

湖北江陵蔡氏家乘,(民国)蔡绍钧、蔡秉国纂,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江陵县档案馆。

湖南宁乡宁邑蔡氏重修族谱,(清)蔡清逵、蔡清泽修,蔡超纂,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沩宁蔡氏东宗支谱二十一卷、末一卷,(民国)王钟盛、王亨泰修,王世骏、王用世纂,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洛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阴罗湘蔡氏支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蔡光翰、蔡光烈等修,蔡先撰等纂,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益阳蔡文忠公祠志,(清)蔡均仔纂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南乡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益阳蔡氏东宗支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十三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益阳蔡文忠公五修祠志二卷,(清)蔡蕃蔡润纂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南乡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共有二部)。

湖南益阳蔡氏西宗上房圣郅公祠三卷,(民国)蔡教绳、蔡名棣纂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广东番禺蔡氏通谱,(清)蔡始春辑,蔡学苏校刊 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潮州蔡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饶平济阳蔡氏族谱,(清)蔡舜酬修,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省。

浙江永康雅庄村志(李姓、另处有汪、阮、施、陈、周、林、蔡等),(现代)李修龙等修,1996年计算机排版胶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合肥蔡氏家谱,(现代)蔡有方等修,1999年计算机排版铅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益阳蔡氏西宗七修族谱,(民国)蔡声泉等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仁让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合肥蔡氏家谱,(现代)蔡有芳修,1997年计算机排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蔡氏宗谱,(清)蔡国柱纂修,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福谦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洞庭东蔡宗谱六卷,(清)蔡琰纂修,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85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姚江考义蔡氏宗谱八部,(清)蔡朝昌、蔡祥德纂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惟寅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鹿峰蔡氏宗谱三十四卷,(民国)蔡轶凡、蔡仲徐纂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暨阳紫岩蔡氏宗谱六卷,(民国)蔡德容等纂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承启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德清蔡氏宗谱十二卷,(民国)蔡兆骥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余杭蔡氏宗谱六卷,(民国)蔡汝均纂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铅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埭溪蔡氏支谱三卷,(民国)蔡振坤纂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上海明善书局铅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蔡氏家傅,(清)蔡鹤龄纂修,清雍正年间亲贤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卢峰蔡氏族谱,(清)蔡乃清纂修,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建阳蔡氏济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河南蔡氏通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太平蔡阳陈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太平太平蔡阳陈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蔡氏西宗七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仁钟堂铅印本二十四册,现缺第十九~二十一册、第二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河南始祖蔡氏开派各省通谱,(清)蔡肇春等纂修,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丹徒蔡氏支谱十卷,(民国)蔡文斗修,蔡蔚霞编,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春晖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丹阳蔡氏重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双凤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今仅存第五~六卷、第八卷、第十~十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丹阳润东蔡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双凤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二~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玉山蔡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十四卷、第十六~二十三卷、第三十六~四十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石首蔡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旌巽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四~五卷、第十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石首蔡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旌巽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八卷、第十二~十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平阳蔡氏宗谱,(清)蔡思晚总理,张翼主稿,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句容句曲荷塘蔡氏重修宗谱十四卷,(民国)蔡承善修,蔡世焘纂,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吴县洞庭东蔡宗谱六卷,(清)蔡琰等纂修,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武陵蔡氏族谱,(民国)蔡文锋、蔡先恭辑,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萃英阁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东阳蔡氏宗谱四卷,(清)蔡德沛纂修,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东阳蔡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东阳鹿峰蔡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东阳鹿峰蔡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十一~十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东阳城头蔡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埠宁蔡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洛阳堂石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二卷、第四~五卷、第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金华同源蔡氏宗谱两卷,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建阳建邑洋源蔡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三卷、第六卷、第十~十一卷。

建阳建邑洋源蔡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昆陵蔡氏宗谱十六卷,(民国)蔡荣福修,蔡仁泉纂,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抵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浦城蔡氏会修宗谱十三卷,(清)章盛邦编,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集贤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浦阳香溪蔡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益阳蔡氏西宗五修支谱十九卷,首二卷、末一卷,(清)蔡盛鹗等纂修,清光绪十九年存光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册,今仅存第四卷、第六~八卷、第十~十九卷、卷首、卷末。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崇明蔡氏家乘,(清)蔡信孚等辑,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怀荫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崇明蔡氏家乘,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无锡续修板村蔡氏信派支谱四卷,(民国)陈颂修辑,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无锡蔡氏义派支谱,(清)蔡廷槐辑,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无锡蔡氏礼派支谱,(清)蔡耀齐辑,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西村草舍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阴蔡氏支谱,(民国)蔡元芝纂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洛阳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今仅存第五~十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潭苏湘东蔡六修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蔡天民总纂,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济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卷首、卷末。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潭盐埠蔡氏四修族谱二十卷,(清)蔡芳斡、蔡祖缙纂修,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笃观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潭盐埠蔡氏五修族谱二十三卷,(民国)蔡梅村辑,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笃观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鄞县鄞东蔡氏宗谱,(民国)蔡协钧纂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惇叙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宁乡为宁蔡氏东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洛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今仅存第一~五卷、第七卷、第十一~十二卷、卷首、卷末。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暨阳乌岩蔡氏宗谱十四卷,著者待考,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暨阳乌岩蔡氏宗谱十八卷,著者待考,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今仅存第一~三卷、第五卷、第七~十八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暨阳乌岩蔡氏宗谱,(清)蔡日瑛纂修,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今仅存第三~八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暨阳乌岩蔡氏宗谱二十一卷,(清)蔡观澜等辑,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二卷下上两册、第七~十一卷、第十三~二十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暨阳乌岩蔡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暨阳孝义蔡氏宗谱十二卷,(清)蔡桦等纂修,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十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暨阳孝义蔡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今仅存第一~三卷、第十一卷、第十三~十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暨阳孝义蔡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二卷、第十三~十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暨阳孝义蔡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暨阳孝义蔡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暨阳紫岩蔡氏宗谱六卷,(清)蔡金彪等辑,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承启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德清蔡氏宗谱十二卷,(民国)蔡兆骥等修辑,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德清蔡氏家传十一卷,(民国)蔡嘉动辑,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潮湿州蔡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浔阳蔡氏七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儒慕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十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歙县蔡氏族谱,(清)蔡日融原辑,蔡佛赐补辑,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刻,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补辑手抄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蔡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二十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蔡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洛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蔡氏先世录六卷,(清)蔡卿泉辑,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跟帖时间 2010-03-07 15:24:1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蔡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济阳郡:战国时期为魏国城邑,西汉时期改置为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济阳县在唐朝初期并入冤句县。晋朝惠帝时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县以及定陶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正阳县不远。晋惠帝后来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定陶两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德正阳县不远。东晋后期晋室南渡后,济阳郡被废黜。

洛阳郡:以今河南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西周时期,周成王时周公营雒邑,此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东都,直属于周天子。东周时期,雒邑为首都,其余大体和西周时期相同。战国时期,雒邑改称雒阳。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阳,辖今三门峡市(除灵宝外)、洛阳市(栾川西部除外)、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原阳县。西汉时期,此地区东部为东都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属弘农郡。从这一时期开始,“河南”正式成为行政区划中的一个地理名词,直到清朝。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此时的河南郡,辖今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西部属弘农郡的有天的三门峡市全部、宜阳县、新安县、洛宁县、嵩县、栾川县已经现在南阳市和陕西省的部分地区。东汉时期,河洛地区的建制与西汉时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为河南尹,辖区不变。三国时期,属曹魏。雒阳改称洛阳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袭东汉。河南尹有所扩大,此时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县。跟两汉时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县。西晋时期,大体仍然沿袭两汉旧制。不同之处在于,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时东部析置荥阳郡,包含今天的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市、新密市、原阳县。同时河南尹向西有所扩展,包含了新安县和宜阳县东部。此时,河南郡包含的地区有偃师、孟津、巩义、登封、汝州、伊川、汝阳、禹州、嵩县、新安。东晋十六国时期,天下大乱,行政区划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区仍为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没有变化。北魏统一北方后,迁都洛阳,又改河南郡为河南尹。另置渑池郡,其他各郡无变化。但新设了很多县。隋朝统一天下,复改河南尹为河南郡,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辖今偃师、孟津、巩义、登封、伊川、嵩县、宜阳、新安、渑池、陕县等地。汝州、汝阳该属襄城郡,郡治从襄城迁到汝州。唐朝区划变化很大。河南郡改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阳为中心。辖区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扩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宁县、济源市、温县、孟州市。五代十国又是天下大乱,增设陕州、孟州(唐朝中后期设置),所以河南府的辖区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范围。北宋时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阳为中心,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伊川、新安、宜阳、洛宁、嵩县南宋时期金国河南府辖区有所缩小,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新安、宜阳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区元朝设河南江北行省,从此以后,“河南”所指代的范围不再限于河洛地区。不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级行政区。此时的河南府路向西扩展,收纳了灵宝、陕县、洛宁。其他方向不变。明朝河南府进一步扩大,又增加了卢氏、栾川、嵩县、伊川大部清朝从河南府析置陕州,包括今天的陕县、灵宝、卢氏,以及栾川一部分地区。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民国建立,废河南府,设河洛道,道尹公置驻洛阳,辖洛阳、偃师等十九县。民国十二年(癸亥,公元1923年),河南省长公署迁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日寇进攻上海,国民党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迁洛办公。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洛阳解放,析洛阳县城区置市。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1955年,洛阳县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孟津等县。1956年,建成洛阳市老城区、西工区和郊区,次年成立瀍河区。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区。1983年新安、孟津、偃师改隶洛阳市,洛阳所辖登封市划归郑州市管辖。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洛宁、宜阳、嵩县、栾川、汝阳、伊川改属洛阳市。1993年,偃师县改为偃师市。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洛阳郊区更名为洛龙区。洛阳附近的各县中,跟洛阳历史联系最密切的是偃师、孟津、巩义、登封。其中偃师、孟津从周朝以来三千年如一日,从未改变。其次是巩义,从周朝一直到新中国,也有三千多年。再次是登封,从三国时期到新中国,有一千七百多年。而其他的各县(市)如新安、宜阳、伊川、渑池、汝州等则与洛阳时分时合,而栾川、卢氏、陕县、禹州等隶属洛阳的时间就更短了。另外,自从西晋置荥阳郡后,今天郑州市大部地区就跟洛阳地区分道扬镳。洛阳现辖偃师市、孟津、新安、洛宁、宜阳、伊川、嵩县、栾川、汝阳等一市八县和涧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龙区、吉利、高新七个城市区。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丹阳郡:丹阳又称润州、丹杨郡,是我国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先秦时期,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汉朝时期实施郡县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时,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隋朝灭后南朝陈国后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升为镇江府。另外,古代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带,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为丹阳。还有,秦朝时期的丹阳县,亦称丹杨县,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一带,唐朝时期被并入当涂县。明、清两朝乃至民国、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的城市,位于今江苏省溧阳市旁边,紧依长江,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市。

高平郡:原为高平县(今宁夏固原),西晋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将汉朝原有的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东巨野),辖七县,统辖范围包括今山东巨野、金乡、嘉祥、兖州、鱼台、邹县等地。两汉、十六国、北魏均有此县。北周改为平高郡(今宁夏固原)。汉朝时期有“高平第一城”之称,言其险固。北魏时期在这一带置军镇,置郡,皆称高平。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山东微山),北齐移治任城(今山东济宁),隋朝开皇初年废止。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朔方郡:西汉朝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前88年),大将卫青破匈奴,取黄河以南大片土地,遂置朔方郡,治所在朔方县(今内蒙古杭锦旗)。其时辖地在河套西北部及后套地区今陕西省靖边县一带。东汉时期废朔方县,移郡治于临戎(今内蒙古磴口)。



2.堂号

洛阳堂:以望立堂。

济阳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丹阳堂:以望立堂。

高平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朔方堂:以望立堂。

九峰堂:宋朝蔡仲默,少年时跟朱熹学习。才三十岁就放弃科举,专攻理学。隐居在九峰,人们称他“九峰先生”,后人因以为堂号。

龙亭堂:东汉蔡伦,发明造纸,对文化事业的发展,立了极大的功,封“龙亭侯”,后人因以为堂号。

福谦堂:资料有待补充。

九贤堂:资料有待补充。

惟寅堂:资料有待补充。

承启堂:资料有待补充。

亲贤堂:资料有待补充。

贺岁堂:资料有待补充。

克慎堂:资料有待补充。

儒慕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伦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睦堂:资料有待补充。

春晖堂:资料有待补充。

永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笃观堂:资料有待补充。

怀荫堂:资料有待补充。

存光堂:资料有待补充。

萃英阁:资料有待补充。

世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旌巽堂:资料有待补充。

双凤堂:资料有待补充。

仁钟堂:资料有待补充。

仁让堂:资料有待补充。

南乡堂:资料有待补充。

奉先堂:资料有待补充。

三畏堂:资料有待补充。

禾心堂:资料有待补充。

惇叙堂:资料有待补充。

西山堂:资料有待补充。

福谦堂:资料有待补充。

西村草舍: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3-07 15:21:4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蔡氏的迁徙分布 -- 蔡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四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八百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左右。

蔡氏得姓之初,主要是繁衍于现在的河南省境,其间因受楚国所逼,几度迁徙。

先秦时期,蔡氏族人就已开始迁徙,后裔散居于今湖北、陕西、河南、山西、山东等地,世代不断繁衍。

秦汉时期,蔡氏族人主要在中原地区发展,且以河南、山东等地为其繁衍中心。到西汉时,河南已出现几个较大蔡氏郡望,并出现了一大批名人。

魏、晋、南北朝时,中原战乱频仍,社会处于动荡之中,加之两晋时期的八王之乱与永嘉之乱,战火遍及中原,迫使蔡氏族人随同中原士族大举南迁,辗转定居于江浙各地,使家族势力进一步壮大,在此期间,蔡氏族人由于在战乱中有功,所以高官不断涌现,家族显赫达十余世而不衰。

随着朝代更变,至唐、宋时期,社会逐步安定,经济逐渐发展,蔡氏宗族势力也不断扩大,并远播各地,逐渐成为中原一大姓氏。在唐朝初期,蔡氏族人已入迁福建、广西等地,后安史之乱暴发,中原地区经济遭受重大破坏,蔡氏族人又一次大举南迁,并在当地繁衍生息,尤其是唐末入闽之蔡氏族人与唐初先入闽者混成一体,逐渐发展成福建大姓,并成为今台湾、广东蔡氏族人的重要来源。

宋朝时期,外族不断入侵中原,仍留在北方的蔡氏族人为避杀掠,不得不再次大规模向江南迁徙,进入江浙、皖南、福建、广东等地,使南方蔡氏人口大幅增加,家族逐渐兴旺,名人高官也不断涌现,地位显赫一时,历数代而不衰。从而使唐、宋时期成为蔡氏宗族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

追踪各个历史阶段蔡氏族人的几次大迁徙与大发展,人们可以发现其显著的特点就是在南迁族人中大部出自于河南蔡氏,从而证明了河南历来为蔡氏族人的主要的繁衍与聚居地,天下蔡氏可以说出自一家。到了明、清时期,蔡氏族人经世代不断迁徙、繁衍、播迁各地,远播于海外,最终成为我国族大人众的姓氏,并稳居于姓氏排行前列。

蔡氏族人在我国分布广泛,尤以广东、浙江、江苏、四川等地多此姓,这四省蔡氏约占全国蔡氏人口的40%以上。

跟帖时间 2010-03-07 15:17:2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蔡氏的各支始祖 -- 蔡叔度:蔡氏得姓之祖,为周武王弟叔度,封于蔡国,因以为姓,后国除封绝,子孙散尽,而居梁之陈留者为最盛,世称济阳蔡氏。是为河南始祖蔡氏开派各省通祖。

蔡文节、蔡兴祖:蔡文节,始迁祖:蔡兴祖,元末由福建建阳迁丹徒城南。是为丹徒蔡氏始祖。

蔡东晖:原籍泰兴,明中叶迁居丹阳,子孙散居丹徒、武进、江阴各地。是为江苏蔡氏始祖。

蔡□□:族谱残卷所载谅公、义公、散公、金宝公、昆峰公、卷公等派世系,其先世盍由泉州、潮州等处辗转迁徙,终居玉山。是为福建蔡氏始祖。

跟帖时间 2010-03-07 15:15:1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