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姓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2-28 08:54:01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11695 跟帖次数 8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的同母幼弟康叔,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最早的康氏,出现于距今大约三千年以前。他们的始祖康叔,是周武王的同母幼弟姬封,在周武王得天下而大行封建之时,最初被封在康国,所以得名为康叔。周武王逝世后,年轻的周成王嗣位,由周公旦辅政,殷纣的后裔武庚认为有机可乘,就起而反叛,想要夺回原来属于他们的江山,周公旦以三年的事件镇压了这次反叛。

由于对殷商遗民的统治成了一个十分麻烦的问题,理由很明显,这些殷商的遣民,内心必有未甘,如果对他们的安置不当,很可能会旧事重演,岂不是后患无穷!周公旦最后的决定,是把这批殷商遗民交给当时素负贤名的康叔去统治,并且改封康叔为卫君,地位比以前更加的崇高。后来,康叔果然不负周公的重望,把过去那些一直蠢蠢欲动的殷民安置得心服口服,做到了“化敌为友”的境界,功在周朝的社稷。因此,康叔的声誉日隆,到周成王长大亲政之时,并且被举用为司寇,权位高于其他诸侯。他逝世后谥号是“康”,其后便有以谥号为氏,或以封邑为氏,称康氏。史称康氏正宗。

康叔在接受殷商的遗民之后,被封于卫国,当时的卫国,在今河南省的东部和河北省的西南部部一带,幅员相当广大。而康叔得国之后,最初定都于朝歌,亦即在今河南省淇县东北部。后来,传到卫文公姬毁之时,曾迁都于楚丘(今河南滑县);后卫成公姬郑又徙于帝丘,即渡过黄河到达了今河北省濮阳县西南部的颛顼城。数次的迁都,亦不难看出康氏族人早期的播迁经过。

在漫长的春秋战国时代,卫国虽然未曾称雄称霸,与其他诸侯一较长短,但是,它的寿祚却特别的长,一直到秦二世嬴胡亥之时才被灭亡。这期间,康叔的后代分衍出了许多个姓氏,除了以谥为氏的康氏之外,还有以国为氏的卫姓,以及“本自卫之公族,以非正嫡,号庶氏”的庶姓等等,因此,康氏的兄弟之姓是相当不少的。

这段康叔后代的姓氏演进历史,在典籍《书经》的序文上有记载:“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余民,封康叔,作康诰、酒诰、梓材…”最后还以“康诰”为该经的一个篇名。

后世康氏源于康叔,在历来研究姓氏学的学者心目中,是被认为“不容置疑”的,因此,所有古籍对于汉族康氏的姓源,也都只有这样一种记述,譬如,《姓纂》和《姓苑》等书就异口同声地指出:“卫康叔之后以谥为氏”,可见得康氏的源自周初名人康叔。

康氏族人大多尊奉康叔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康居国,出自汉、唐时期西域康居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该支康氏出现于中国,是根据史籍《梁书康绚传》的记载:“汉臣西域,康居遣嗣子待诏河西,因留,其后氏焉,望出京兆、东平、会稽。”

这支来自西域的康氏,是出现于距今大约两千一百年以前的大汉声威远播之时。当时,西域康居国派遣他们的王子来到中国,表示对汉朝皇帝臣服的诚心,那位王子到达中国之后就在河西落脚待诏,后来就此定居河西,并且子孙世代繁衍,日久天长逐渐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跟汉族没有丝亳分别。

康居王子所定居的河西,指的是黄河西部的陕西、甘肃等地,换言之,这一支外来的康氏,主要是繁衍于中国的西北部一带。

关于这个康居国,根据《汉书西域传》的记载,是“去长安万二千里”。他们跟当时的大月氏属于同一种族,为白匈奴民族。在汉朝初年,康居国国势颇盛,拥有现在新疆北境以及苏俄的中亚之地。到了晋朝之时,他们仍然归顺于中国,曾经遣使入朝。在唐朝初期,这个国家仍然继续存在,被称为康国,曾一度被突厥民族吞并。

突厥,是公元六世纪出现在今新疆境内的游牧部落,西魏时期开始建立政权,在隋朝之前疆域最广。

在史籍《隋书》中记载:“突厥亦有康氏”。实际上,随为所谓突厥康氏是指融合与突厥民族的古康居国人。

在东汉时期,康居国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领地很大。据史籍《后汉书》的记载,康居国西南都城与安息国相邻,东南与贵霜王朝的大月氏国相邻,北部奄蔡国、严国均已臣属康居,中部为康居国本土,形成中亚地区月氏、康居、安息三个大国鼎立的局面。

东汉时的西域,因东汉与西域三绝三通,西汉末的五十余国到东汉初,经过相互攻伐兼并,已形成莎车、于阗、鄯善三国并立的局面,其中莎车势力最大,中亚大宛国已经臣属于莎车。到汉宣帝刘询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班超出使西域前,莎车又被于阗国攻灭。自西汉末王莽统治时,西域各国因对边疆政策不满,匈奴乘虚而入,重新控制了西域,龟兹国渐渐崛起,势力扩展到疏勒。

早在汉宣帝五凤年间(公元前57~前54年),匈奴王帐内乱,五个单于并立争夺霸主地位。乱世中,郅支单于向西扩展,后来被康居王接去,安置在与乌孙国相邻的地方,联手对付乌孙,搞得乌孙西部千里空无人烟,显然此时康居的势力范围逐渐扩大。《汉书·陈汤列传》称:“郅支数借兵击乌孙,深入至赤谷城,杀略民人,驱畜产,乌孙不敢追,西边空虚,不居者且千里。郅支单于自以大国,威名尊重,又乘胜骄,不为康居王礼,怒杀康居王女及贵人、人民数百,或支解投都赖水中。发民作城,日作五百人,二岁乃已。又遣使责阖苏、大宛诸国岁遗,不敢不予。”

郅支单于西迁康居时期,已经有相当多的匈奴人在康居定居。而郅支单于的扩张也给康居提供了机遇。

郅支单于被汉朝西域督护府副校尉陈汤剿灭后,虽然这一部分北匈奴灭亡了,但康居在中亚的势力范围并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势力大增。汉成帝刘骜执政年间(公元前32~前8年),康居国成了乌孙小昆弥的庇护地。当时,小昆弥子拊的弟弟日贰杀兄篡位后,因恐汉朝讨伐而逃往康居避难。汉元延二年(公元前11年),乌孙小昆弥末振将曾率八万余众北附康居,想借康居兵兼并大小两昆弥。

到了汉和帝刘肇永元九年(公元91年)以后,北匈奴被东汉击溃,而且鲜卑人在蒙古高原崛起,北匈奴又西迁康居,与郅支单于的残部会合。在北匈奴西迁浪潮的冲击下,康居被迫南迁到索格狄亚那地区,故而以后的汉文史料中往往将康居、粟特并称,并说康国为“康居之后”。北匈奴大规模西迁乌孙、康居是在公元二世纪中期。在康居南迁时,也有一部分匈奴人随着而来。这个时期,康居国北部的领土大为缩小,锡尔河以北地区被西迁的匈奴人占据。

班超平定西域各国叛乱期间,康居国对班超和东汉政权有过帮助,也有过阻挠。那时,班超率疏勒、于阗、纡弥等国兵一万余人攻破龟兹国姑墨石城。此时的康居、月氏、乌孙等国都有归附汉朝的愿望,想帮助班超并力攻灭龟兹,打通与汉朝往来的通道。后来,莎车王勾结疏勒王反叛汉朝,康居王曾派兵援助疏勒王,导致班超久攻不下。这个时期的康居和贵霜刚刚和亲结盟,班超派使者给月氏王送去厚礼,通过月氏王向康居王劝谕,康居退兵,并将疏勒王押到月氏,转送汉朝。三年后,疏勒王又向康居借兵打回来,占据一些地方,并与龟兹国密谋诈降,被班超识破诡计,遂将疏勒王处斩。此后,康居与汉朝之间相安无事。

在整个东汉时期,康居国的强大时间并不太长,基本上在班超出使西域前后。康居国的强大比起同时期的贵霜帝国来要略逊一筹。公元三世纪时,贵霜帝国开始衰落,沦为波斯萨珊王朝的控制之下,贵霜帝国在印度的领土也逐渐缩小。

晋武帝泰始年间(公元265~274年),康居国十分弱小,康居王遣使到晋朝献马,希望与新崛起的西晋王朝结交。到了公元三世纪后,康居国已没有清晰的国界,史书中对康居自三国时就已称其为“粟弋”,专指当地居民的种类和地名了。

南北朝时期,大月氏的一个分支嚈哒势力崛起,康居相对衰弱。嚈哒人西迁后,康居国就不复存在了。

据史书记载,康居国的国姓为温氏,本是月氏人,“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故康居左右诸国并以昭武为姓,示不忘本也”。这就是月氏人被从河西走廊驱逐出来的事实。康居国又称“悉万斤”,即撒马尔罕,出于索格狄亚那的中心地区。在贵霜帝国强盛期,当地的月氏人很可能被委任为征服地的城长。这些地区的统治者大部分都是昭武族的大月氏人。由于贵霜帝国的逐渐衰落,各地便分裂为许多小国。

公元357~367年间,由于柔然的崛起并争夺西域,嚈哒匈奴人又潮水般地涌入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地区,攻灭粟特、政府索格狄亚那就显得轻而易举。到公元四世纪二十年代,嚈哒匈奴人又南攻灭贵霜,从而成为中亚的强国,居于中国和波斯萨珊之间,这时的康居、安息、乌孙、花剌子模、罽宾、大宛等等汉朝国家名称全都不见了。原来居住在中亚地区的匈奴人、康居人、乌孙人、月氏人逐渐融合同化。

随着突厥人的涌入和突厥语的广泛流行,中亚各族都以作为各个因子被突厥这个庞杂部族所涵盖。中亚各国的昭武族人在臣属西突厥的前提下,保持了自己各地的小政权和民族根源,形成所谓的“昭武九姓”诸国。

在康居国近五百年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很有建树的君王,甚至没有留下一个君王的名字。从西汉初期役属西迁的大月氏人,后来又受西迁的匈奴人蹂躏,最后臣服于西迁的嚈哒。即使康居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也得看大月氏王的脸色行事。这些曾经割下古波斯王居鲁士头颅、也曾令波斯王大流士远征惨败、令亚历山大被迫穿上中亚服饰采用怀柔政策的中亚游牧人,在来自东方的的游牧人面前似乎都不堪一击,而且甘于臣服。

隋末唐初,融合于突厥民族的康居国人,一部分随东突厥迁往欧洲,一部分则随西突厥留在西域,在与唐王朝对抗的过程中皆遭惨败,被唐朝政府分散内迁,后逐渐融入汉族,取故氏族名称为汉化姓氏,称康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宋朝初期的匡氏族人,属于避讳改姓为氏。

北宋王朝初期,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登基后建立了大宋王朝,天下的匡氏族人为避其名讳,将“匡”氏改为音近的“康”氏。

这在朝鲜史学家李种徽所著的《东史》中有记载:“避讳,匡氏改为康氏”。从此,该支匡氏族人世代改称康氏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黑龙江志稿》记载:

⑴.蒙古族卓尔古特氏,亦称朱勒豁得氏,世居科尔沁。后有满族引为姓氏,满语为Jorgut Hala。所冠汉姓为朱氏、周氏、康氏。

⑵.蒙古族珠尔奇特氏,亦称主儿乞氏、主儿勤氏、月儿斤氏、禹儿乞氏、朱日其德氏,源出成吉思汗第四世祖合布勒长子斡勤巴儿合黑所建部落名称,是蒙古东方三部落之一,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其是女真人,达斡尔民族亦有该姓氏,满语为Jurki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后多冠汉姓为康氏。

⑶.蒙古族瑚尔拉特氏,出自清朝初期陈蒙古巴尔虎氏、亦称胡拉特尔氏,后有满族、达斡尔族引为姓氏,满语为Hurlat Hala。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瑚尔拉特氏族奉命随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派驻辽宁丹东凤凰城,屯垦于瑷河沿岸影壁山附近,其后代多冠汉姓为康氏、胡氏。今主要聚居于凤城大堡蒙古族镇。



第五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赫舍哩部族人,满语为Heseri Hala,取部落名为氏,世居都英额地区(今辽宁清原英额门)。满清开国初,其祖赫舍哩·硕色归清,隶属正黄旗满洲,精通满、汉、蒙文字,其子赫舍哩·索尼亦精满、汉、蒙文字,由头等侍卫历著战功,受世祖章皇帝之托顾命为辅政大臣,受一等公,谥文忠。其租墓在昭陵左掖,后代分为赫、张、康三氏。其中的康氏始祖为赫舍哩·卡宜奇郎,取名字的汉字谐音“康”为氏,隶属正黄旗满洲,官拜木力占牛录、武德骑尉。他在清康熙年间出兵辽东,生五子,长子和次子皆无后,五子过继富氏。三子赫舍哩·达士巴和四子赫舍哩·招里其的后人分为两支,前后驻防丹东凤凰城,分别在正黄旗满洲和正白旗满洲下注册。赫舍哩·卡宜奇郎墓葬辽阳涧溪沟。

⑵.满族卡克他氏,称亦卡尔他吉尔氏、卡勒塔基尔氏,满语为Kartagir Hala,与凤凰城边门镇的赫舍哩康氏不是同宗同旗。卡克他氏的始祖原为佟·努尔哈赤的旧属,曾于公元1638年奉皇太极之命参加中朝战争,而后从主入关,住在京城(今北京)。清康熙年间拔民实边,卡克他·图美和卡克他·图奇兄弟奉命到丹东凤凰城北山驻防,隶属镶白旗满洲,官拜保牛录。卡克他·图奇终身未娶。卡克他·图美官至参领,娶汪氏生有三子,世居凤城北山一带,繁衍至今,皆改汉姓为康氏。

⑶.满族额勒赫氏,满语为Elhe Hala,满族姓氏,汉义“平安、康泰”,世居绥分(今绥分河上游地区)、爱珲(今黑龙江黑河爱珲镇)、黑龙江沿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康氏、安氏。

⑷.满族康锡哩氏,满语为Kangsiri Hala,世居伊巴丹(今辽宁桓仁雅河乡附近),后多冠汉姓为康氏。

⑸.满族讷哷氏,亦称那尔氏,满语为Nere Hala,世居黑龙江,所冠汉姓为春氏、康氏。

⑹.满族满族卡宜氏,满语为Kay Hala,以祖名为氏,原属于赫舍哩氏族中的一支,受命驻防凤凰城,分隶正黄旗和正白旗下,隶正白旗者依然姓赫舍哩氏,而隶正黄旗下者皆取始祖“卡宜奇郎”的前两个字“卡宜”为姓,后多冠汉姓为康氏。

⑺.满族康仪理氏,满语为Kangyili Hala,亦称康吉里氏,汉义“苗条”,世居费尔塔哈村(今吉林西南二百五十公里处),后多冠汉姓为康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鄂温克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鄂温克族卡尔他吉尔氏,亦称卡克他氏、卡勒塔基尔氏,是从鄂温克族布利托天氏(卡尔他昆氏)中分化而来,后有赫哲族、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artagir Hala。

清朝中叶以后,鄂温克族、满族卡尔他吉尔氏多冠汉姓为康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文献《双城市满族锡伯族志》记载:

锡伯族瑚尔噶氏,亦称霍尔阔布勒氏,世居俄呼阿木尔江口(今乌苏里江口银山)。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urga Hala。

清朝中叶以后,锡伯族、满族瑚尔噶氏多冠汉姓为康氏、胡氏。



第八个渊源: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达斡尔族华力提氏,汉姓就是康氏。



第十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瑶族、土族、羌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康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康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康叔。

康氏的历史名人 -- 康 泰:(生卒年待考),三国时东吴人。著名汉朝末期旅行家。

曾和朱应出使扶南等国,途中经历和传闻一百多个国家,为中国早期远行海外的旅行家之一,著有《吴时外国传》。



康僧会:(生卒年待考),康居国人(今新疆北至中亚一带),世居天竺(今印度)。著名三国时期高僧。

康僧会其父因经商移居交趾。年十九岁时,二亲并亡,乃出家,励行甚峻,明解三,藏博学多识,兼善文学。于东吴赤乌十年(公元247年)来建业,营立茅茨,设像行道,因感得舍利以献孙权。孙权遂为建塔寺,以始有佛寺,遂称建初寺。由是江右(长江以西之地)佛法大兴。

康僧会于建初寺译出《六度集经》、《杂譬喻经》等。又注释《安般守意》、《法镜》、《道树》三经,并制经序。解说禅教的《安般守意经》注解,当时习禅的人奉为龟鉴。

康僧会是继支譧之后在江南传教的人,他边传教边翻译《六度集经》和《吴品》两部佛经,还注释佛经。

康僧会还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早有佛,道,儒三家思想的僧人。这一点可以在他所注释的佛经上见到。

这里抄录《出三藏记集》所记载康僧会在《安般守意经序》中注释的一段,以明康僧会对修禅方法及利益的重视:“夫安般者,诸佛之大乘,以济众生之漂流也。其事有六(数、随、止、观、还、净),以治六情。情有内外:眼、耳、鼻、口、身、心,谓之内矣;色、声、香、味、细滑、邪念,谓之外也…弹指之间,心九百六十转。一日一夕,十三亿意…是以行寂系意著息,数一至十,十数不误,意定在之。小定三日,大定七日。寂无他念,泊然若死,谓之一禅。禅,弃也,弃十三亿秽念之意。已获数定,转念著随,蠲除其八,正有二意(言意已十去其八,仅存数息相随二正意)。意定在随,由在数矣(相随时意定在随,其初由于数息)。垢浊水肖灭,心稍清净,谓为二禅也。又除其一,注意鼻端,谓之止也。得止之行,三毒四趣(生老病死),五阴六冥(即六尘),诸秽灭矣。昭然心明,逾明月珠(得止心明)。邪污心,犹镜处泥,秽垢污焉,偃以照天,覆以临土(偃镜以照天,覆镜以临土,皆无所见)。聪睿圣达,万土临照。虽有天地之大,靡一夫而能睹。所以然者,由其垢浊。众垢污心,有逾彼镜矣。若得良师,划刮莹磨,薄尘微 ,荡使无余,举之以照,毛发面理(面纹),无微不察。垢退明存,使其然矣。情溢意散,念万不识一矣。犹若于市,驰心放听,广采众音,退宴存思,不识一夫之言,心逸意散,浊翳其聪也。若自闲处,心思寂寞,志无邪欲,侧耳靖听,万句不失,片言斯著,心靖意清之所由也。行寂止意,悬之鼻头,谓之三禅也。还观其身,自头至足,反覆微察,内体污露。森楚毛竖,犹睹浓涕。于斯具照,天地人物。其盛若衰,无存不亡。信佛三宝,众冥皆明,谓之四禅也。摄心还念,诸阴皆灭,谓之还也。秽欲寂静,其心无想,谓之净也。得安般行者,厥心即明。举眼所观,无幽不睹。往无数劫方来之事,人物所更,现在诸刹,其中所有世尊教化,弟子诵习,无遐不见,无声?不闻。恍惚彷佛,存亡自由(生死自主)。大弥八极,细贯毛氅。制天地,住寿命,猛神德,坏天兵,动三千,移诸刹。八不思议,非梵所测,神德无限,六行(数随止观还净)之由也。世尊初欲说斯经时,大千震动,人天易色,三日安般,无能质者。于是世尊化为两身,一曰何等,一尊主演,于斯义出矣。”

康僧会在《安般守意经序》文中对数、随、止、观、还、净六妙门,解释得既深且透,清楚地说明了他对禅观的重视和修禅的体会,对后世修习禅观者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



康 泰:(生卒年待考),吴国人。著名三国时期远行到海外的旅行家之一。

公元226年和朱应出使扶南(今柬埔寨)等国,曾经历和传闻的国家有一百数十个,并曾在扶南会见天竺(今印度)使臣,归国后撰有《吴时外国传》。



康 绚:(生卒年待考),字长明,南朝梁国华山蓝田人。著名南朝梁国大臣。

初仕北齐,后任梁朝司州刺史卫尉卿,以宽厚之德著称。

其先祖出自康居国人,据《梁书•康绚传》记载,西域的这一支康氏,他们的王子来到中国,在河西郡落脚待诏,后来就定居河西,并且子孙世代繁衍,变成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跟汉人没有丝毫分别。

史书记载:

康绚,字长明,华山蓝田人也。其先出自康居。初,汉置都护,尽臣西域。康居亦遣侍子待诏于河西,因留为黔首,其后即以康为姓。晋时陇右乱,康氏迁于蓝田。绚曾祖因为苻坚太子詹事,生穆,穆为姚苌河南尹。宋永初中,穆举乡族三千余家,入襄阳之岘南。宋为置华山郡蓝田县,寄居于襄阳,以穆为秦、梁二州刺史。未拜,卒。绚世父元隆,父元抚,并为流人所推,相继为华山太守。

宋书绚少俶傥有志气。齐文帝为雍州刺史,所辟皆取名家,绚特以才力召为西曹书佐。永明三年,除奉朝请。文帝在东宫,以旧恩引为直后,以母忧去职。服阕,除振威将军、华山太守。推诚抚循,荒余悦服。迁前军将军,复为华山太守。

宋书永元元年,义兵起,绚举郡以应高祖,身率敢勇三千人,私马二百五十匹以从。除西中郎南康王中兵参军,加辅国将军。义师方围张冲于郢城,旷日持久,东昏将吴子阳壁于加湖,军锋甚盛,绚随王茂力攻屠之。自是常领游兵,有急应赴,斩获居多。天监元年,封南安县男,邑三百户。除辅国将军、竟陵太守。魏围梁州,刺史王珍国使请救,绚以郡兵赴之,魏军退。七年,司州三关为魏所逼,诏假绚节、武旅将军,率众赴援。九年,迁假节、督北兖州缘淮诸军事、振远将军、北兖州刺史。及朐山亡徒以城降魏,绚驰遣司马霍奉伯分军据嶮。魏军至,不得越朐城。明年,青州刺史张稷为土人徐道角所杀,绚又遣司马茅荣伯讨平之。征骠骑临川王司马,加左骁骑将军,寻转朱衣直阁。十三年,迁太子右卫率,甲仗百人,与领军萧景直殿内。

宋书绚身长八尺,容貌绝伦,虽居显官,犹习武艺。高祖幸德阳殿戏马,敕绚马射,抚弦贯的,观者悦之。其日,上使画工图绚形,遣中使持以问绚曰:“卿识此图不?”其见亲如此。

宋书时魏降人王足陈计,求堰淮水以灌寿阳。足引北方童谣曰:“荆山为上格,浮山为下格,潼沱为激沟,并灌钜野泽。”高祖以为然,使水工陈承伯、材官将军祖芃视地形,咸谓淮内沙土漂轻,不坚实,其功不可就。高祖弗纳,发徐、扬人,率二十户取五丁以筑之。假绚节、都督淮上诸军事,并护堰作,役人及战士,有众二十万。于钟离南起浮山,北抵巉石,依岸以筑土,合脊于中流。十四年,堰将合,淮水漂疾,辄复决溃,众患之。或谓江、淮多有蛟,能乘风雨决坏崖岸,其性恶铁,因是引东西二冶铁器,大则釜鬵,小则鋘锄,数千万斤,沉于堰所。犹不能合,乃伐树为井干,填以巨石,加土其上。缘淮百里内,冈陵木石,无巨细必尽,负担者肩上皆穿。夏日疾疫,死者相枕,蝇虫昼夜声相合。高祖愍役人淹久,遣尚书右仆射袁昂、侍中谢举假节慰劳之,并加蠲复。是冬又寒甚,淮、泗尽冻,士卒死者十七八,高祖复遣赐以衣袴。十一月,魏遣将杨大眼扬声决堰,绚命诸军撤营露次以待之。遣其子悦挑战,斩魏咸阳王府司马徐方兴,魏军小却。十二月,魏遣其尚书仆射李昙定督众军来战,绚与徐州刺史刘思祖等距之。高祖又遣右卫将军昌义之、太仆卿鱼弘文、直阁曹世宗、徐元和相次距守。十五年四月,堰乃成。其长九里,下阔一百四十丈,上广四十五丈,高二十丈,深十九丈五尺。夹之以堤,并树杞柳,军人安堵,列居其上。其水清洁,俯视居人坟墓,了然皆在其下。或人谓绚曰:“四渎,天所以节宣其气,不可久塞。若凿湫东注,则游波宽缓,堰得不坏。”绚然之,开湫东注。又纵反间于魏曰:“梁人所惧开湫,不畏野战。”魏人信之,果凿山深五丈,开湫北注,水日夜分流,湫犹不减。其月,魏军竟溃而归。水之所及,夹淮方数百里地。魏寿阳城戍稍徙顿于八公山,此南居人散就冈垄。

宋书初,堰起于徐州界,刺史张豹子宣言于境,谓己必尸其事。既而绚以他官来监作,豹子甚惭。俄而敕豹子受绚节度,每事辄先谘焉,由是遂谮绚与魏交通,高祖虽不纳,犹以事毕征绚。寻以绚为持节、都督司州诸军事、信武将军、司州刺史,领安陆太守,增封二百户。绚还后,豹子不修堰,至其秋八月,淮水暴长,堰悉坏决,奔流于海,祖芃坐下狱。绚在州三年,大修城隍,号为严政。

宋书十八年,征为员外散骑常侍,领长水校尉,与护军韦睿、太子右卫率周舍直殿省。普通元年,除卫尉卿,未拜,卒,时年五十七。舆驾即日临哭。赠右卫将军,给鼓吹一部。赙钱十万,布百匹。谥曰壮。

宋书绚宽和少喜惧,在朝廷,见人如不能言,号为长厚。在省,每寒月见省官繿缕,辄遗以襦衣,其好施如此。子悦嗣。



康 福:(公元884~942年),五代蔚州人(今山西灵丘)。著名五代时期后晋大臣。

康福祖上世代为蔚州军校。祖父康嗣,蕃汉都知兵马使,死后被追赠为太子太师。父亲康公政,官至平塞军使,死后被追赠为太傅。康福擅长骑射,年轻时追随后唐武皇李克用,多次升迁军职,充任承天军都监。

后唐庄宗即位之后,曾经对身边的人说道:“我本来是蕃人,以羊马为生计。康福体貌丰厚,适合管理财货,可以让他总辖马牧之事。”于是任命康福为马坊使,康福颇有蕃族的风范。在后唐明宗被乱兵所逼迫,将要离开魏县时,正赶上康福在相州牧养几千匹小坊马,于是康福就驱赶着这些马跟随明宗而去。明宗即位后,授任康福为飞龙使,不久康福又转任磁州刺史和襄州兵马都监。

康福擅长诸蕃语言,明宗理政的闲暇之余,常常召他入便殿,咨询当时朝政的利弊之处,康福就用蕃语加以奏对。枢密使安重诲因此而嫉恨他,曾经当面告诫他:“康福你要是敢胡乱奏事,总有一天我会斩了你!”康福十分害怕。正好当时,灵武兵马留后韩浔因为同人相处不融洽,忧虑被手下所谋杀替代,上表后唐朝廷请求派遣主帅,于是,朝廷就加封康福为光禄大夫、检校司空,担任凉州刺史,充任朔方、河西等军节度。对康福的这一任命,是因为安重诲嫉恨他,而要把他调离朝廷,康福含泪拜辞明宗。明宗对他说:“我会派兵援助你,不要过于忧虑。”明宗命令将军牛知柔领兵护送康福前去赴任。队伍到了青岗峡,遇上大雪,康福命人登山观望察看,见山川下边有烟火,原来是吐蕃数千帐部队驻扎在那里,幸亏敌军没有觉察。于是康福分军三路掩杀过去。蕃众惊慌之下,丢弃帐幕逃走,结果被追杀殆尽,康福与部下获得很多玉璞、羊马。康福到任之后一年多,西域诸国纷纷前来归附,后唐朝廷改赐康福为耀忠匡定保节功臣,多次加官进爵。

康福镇守灵武三年内,每年都大丰收,仓储充盈,马匹千驷,因此又遭到安重诲的嫉妒。安重诲便上奏道:“臣经常听使臣说,康福兵精粮足,必定背负朝廷。”明宗秘密派人对康福说:“我何曾负于你,而你却居然怀有异心!”康福上奏道:“臣受国重恩,甘愿以死报国,岂敢有反叛之心,这必定是有人向您进了谗言。”因此上表请求朝廷让他入朝觐见,明宗不允许。等到他再次上表请求,朝廷就转任他为彰义军节度使,后又转任邠州,任检校太傅。后唐清泰年间,康福镇守秦州,被加封为特进、开国侯,充任西面都部署。

后晋高祖石敬瑭称帝后,加封康福为检校太尉、开国公。不久,又加封他同平章事。等到石敬瑭攻取河中地区,又加任他为兼侍中。后来,康福以天和节的身份入朝觐见,后晋朝廷改赐他为输忠守正翊亮功臣,封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增加食邑到五千户,实封五百户。

后晋天福七年(公元942年)秋,康福在京师去世,终年五十八岁。后晋朝廷追赠他为太师,谥号武安。



康子元:(生卒年待考),会稽人(今浙江绍兴)。著名唐朝经学大师。

官至宗正少卿。举贤能治《易经》、《老庄》之学。形成帝王“受命不于天,于其人”,“是为公是,非为公非,蹈道必赏,违善必罚”,主张改革弊政,创立新制之改革思想。

康子元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而名垂史册。



康日知:(生卒年待考),唐朝灵州人(今宁夏灵武)。著名唐朝大臣。

官至检校尚书左仆射,封会稽郡王。

其子康志睦,勇武善驰射,累迁大将军,因功加检校尚书左仆射,封会稽郡公。



康昆仑:(生卒年待考),西域康国人。著名唐朝琵琶演奏家。

唐德宗贞元时期在琵琶演奏上有“长安第一手”之称。

唐朝时期,有一年长安地区好久没有下雨,田里庄稼尽枯、旱灾严重。唐德宗下令祈雨,按时风俗惯例,举办了歌舞杂戏竞技的盛会。在长安天门街中心的二侧,各搭了一座彩楼,举行表演艺术竞赛。轮到音乐比赛时,东街推出了琵琶名手康昆仑上台表演。

康昆仑那时已是国工,自以为是天下第一名手,必然无敌。在台上悠然自得,弹了一曲《新翻羽调绿腰》。这是一首有技巧的生动活泼的乐曲。果然名不虚传,奏得娓娓动听。当东街市民正在啧啧称道、一片赞扬之声的时候,西街彩楼后台走出一名妙龄女郎,盛妆艳服,怀抱琵琶,在台前施礼后,对着台下观众说,“我也弹《新翻羽调绿腰》”。只见她轻捻重拨,感情生动细腻,移调弹奏,音响宏亮铿锵,激昂处宛如雷声隆隆,妙绝入神。显示了极其高超的演技和非凡的功力。不但博得台下观众赞叹,连康昆仑也惊奇不已。他想,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的高手女郎,应该向她拜师学艺。这时,那女郎已从后台更衣而出,原来并非是女子,而是西街士绅送了厚礼,请来化妆上台表演的段师和尚。

第二天皇帝召见了他们,旨命段师把技艺传授给康昆仑。段师奏请康昆仑弹演一曲,作技术考查。听毕,段师问康昆仑:“你的演奏手法为什么很杂?发音有时还不够清晰正确。”康昆仑十分敬佩段师的洞察力,回答说:“师父真是神仙。我幼年受教在邻居一个巫婆处,学了几首入门乐曲,后来又先后向几个不同派别的老师学习,师父指出的缺点,击中要害,很中肯”。段师认为康昆仑的基本演奏方法不对,路子不正,主张从头学起,提出“十年不弄乐器”,忘了过去的方法再学,才能成功。

康昆仑立志上进,求学心切,拜了师父。他决心不留恋过去,彻底丢掉原来的不正确的基础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在段师悉心指授下,用功练习,终于学成了高明的本领,成为一代国手。



康再遇:(生卒年待考),河南洛阳人。著名北宋将领。

曾为宋太祖立下了开国战功,他一家人在宋太祖开闯天下时所立的辉煌战功,后来康再遇虽然在征伐李筠时战死,其子康保裔也在与契丹之战时矢绝殉国,然而,康保裔的三个儿子,康继英、康继彬和康继明,却在父祖的余荫之下,自此显达当朝。



康再遇:(生卒年待考),著名北宋大将。

曾为宋太祖立下了开国战功,位居开国功臣之列,遂加官进爵,门庭荣耀,康氏自此显达当朝。



康与之:(生卒年待考),字伯可,一字叔闻,号退轩;滑州人(今河南滑县)。著名南宋学者。

曾上书“中兴十策”,表现出其渴望公平合理的乌托邦思想。著有《昨梦录》等。



康与之:(生卒年待考),字伯可,一字叔闻,号退轩;滑州人(今河南滑县)。著名南宋文学家。

宋高宗时因上“中兴十策”而闻名。他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纯以农业为主,按口授田,自力耕织,平均分配生活资料,无私有制,无战争和剥削,反映了一种乌托邦式的思想。著有《昨梦录》。

南渡后居嘉禾(今浙江嘉兴)。宋高宗建炎初年(公元1127年)上“中兴十策”不为用。后依附秦桧,为秦桧门下十客之一,被擢为台郎。秦桧逝世后,编管钦州,复送新州牢城。其词多应制之作,不免歪曲现实,粉饰太平。但音律严整,讲求措词。

他的代表作有《卜算子》、《玉楼春令》、《长相思》、《金菊对芙蓉》、《风流子》、《减字木兰花》、《满江红》、《忆秦娥》等。其中《长相思》写西湖胜景,“南高峰,北高峰,一片湖光烟霭中”,在这一片湖光山色之中词人想起南齐钱塘名妓苏小小的九里松外偶遇骑青骢马之少年之故事,想来当年她对着这湖山胜景一定是春愁满胸、情思绵绵吧!《卜算子》一词写物是人非的沧桑变换之感,“潮本无心落又生,人自来还去”,“老尽东西南部北人,亭下潮如故”等都是选取精当,语言完美的切题之佳句。康与之著有《顺庵乐府》五卷,已失传;今有赵万里辑本。



康进之:(生卒年待考),棣州人(今山东惠民)。著名元朝戏曲家。

现存其杂剧《李逵负荆》一种。



康 海:(生卒年待考),陕西武功人。著名明朝文学家。

作品多杂剧、散曲、诗文等。曾任翰林院修撰,列“前七子”之一。



康 女:(生卒年待考),女人。以“三贤”闻名的明朝孝女。

据传,其父年老无子,劝父纳妾生子;母病,尝粪辨病;夫亡,誓不改嫁。



康 涛:(生卒年待考),钱塘人(今浙江杭州)。著名清朝画家。

工山水花卉,亦善书。为清雍正、清乾隆年间画家,以人物画著称,承明朝仇英、尤求白描传统,用笔工整,形象静逸。所画《华清出浴图》,以杨贵妃出浴为题。图中杨贵妃的云鬓松挽,身披罗纱。两个小宫女端着香露,跟随其后。



康茂才:(公元1313~1369年),字寿卿;蕲州人(今湖北省蕲春)。著名明朝开国将领。

元末明初,康茂才联结义兵保卫家乡,并以功授都元帅。

朱元璋攻克集庆(今江苏南京)后,他率部投降,授秦淮翼水军元帅,守龙湾(今江苏南京),后为都水营田使,督修水利,迁将士屯田,兼帐前副总亲兵左副指挥使。

陈友谅攻陷太平(今安徽当涂)后,并谋取应天(今江苏南京),他奉朱元璋之命诈降,约以“老康”为号命,诱陈友谅轻进,结果陈友谅大败于龙湾。

此后,康茂才追随朱元璋破江州(今江西九江),并攻占蕲(蕲春)、黄(黄岗),战鄱阳湖,因功进大都督府副使。又从灭张士诚,迁同知大都督府事。

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康茂才跟从徐达经略中原,攻取汴(今河南开封)、洛(今河南洛阳),后留守陕州(今河南三门峡)二年,之后继续从征定西(今甘肃兰州定西),进取兴元(今陕西汉中),后病死于归途中,追封蕲国公。



康茂林:(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开国将领。

与康茂才兄弟二人为朱元璋手下大将,明朝建国后,封康茂林在山东青州府为衡王,建衡王府。



康 海:(公元1475~1540年),字德涵,号对山、浒西山人、□东渔夫;陕西武功人。著名明朝文学家。

康海是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的状元,任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等。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刘瑾被诛,康海受牵连而免职。归乡里后,以山水声伎自娱。他是前明七子之一。作品有杂剧《中山狼》、散曲集《□东乐府》、诗文集《对山集》。

康海创作的杂剧《中山狼》是讲述东郭先生救一只中箭逃命的狼,而后来自己几乎反被狼所害的故事。通过对狼的本性的揭露,骂尽一切负国家、负父母、负师友的无耻之徒,同时嘲讽了迂腐的东郭先生“无所不受”的“仁心”,颇有深意。全剧紧凑,富有戏剧性。曲白生动而自然,具有爽直古朴的特点,剧中狼、老杏、老牛开腔说话,情态逼真,饶有童话色彩。一说《中山狼》杂剧是为影射李梦阳负恩而作。

康海的散曲,今存套数三十余首、小令二百余首,曲作的主要内容一是抒发其愤世嫉俗的情怀,如“真个是不精不细丑行藏,怪不得没头没脑受灾殃。从今后花底朝朝醉,人间事事忘。刚方,溪落了膺和滂;荒唐,周全了籍与康”。表现了他自认为无辜遭殃的满腹牢骚,并夹杂着几分玩世不恭的幽默。二是倾吐其徜徉山水的闲情逸致,如《叨叨令》、《秋兴次□陂韵》就着重表现了作者对“有时节望青山看绿水乘嘉树,有时节伴渔樵歌窈窕盟鸥鹭”生活的欣喜之情。他的散曲一般都写得豪放爽健。但有时过多的生造和堆砌词藻,是其缺点。

康海也有一些诗作,数量颇繁富,但多率直之作,比较粗糙。



康济鼐:(公元?~1727年待考),藏族,全名为康济鼐·索南杰布,本名镇南结布,后藏人(今西藏南木林)。著名清朝西藏贵族,后藏王。

康济鼐是西藏贵族,原为拉藏汗,公元1716年初,他被拉藏汗任命为阿里三围的噶伦(总管)。

准噶尔军袭击拉萨时(公元1717~1720年),康济鼐以兵力固守阿里,隔断了在藏准军与伊犁本部之联系,圣祖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康济鼐联合颇罗鼐自后藏、阿里反击,配合清军驱逐了准噶尔部叛军。清军入拉萨后,清廷废除了第司职务,设噶伦代之,康济鼐以功绩最大被封为“贝子”,并命为首席噶伦,与阿尔布巴、隆布鼐共同掌管西藏政务。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西藏内部发生叛乱,后藏王康济鼐被叛乱的噶伦阿勒布巴、隆布鼐等残杀在大昭寺楼上,一同罹难的还有其妻、姐及下属官员多人。

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清政府派大将查朗阿率军清剿拉萨,将阿勒布巴、隆布鼐二人凌迟处死,西藏遂安。

康有为:(公元1858~1927年),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部海人。著名清末改良派领袖,后为保皇派首领。

康有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中进士。初年从简凤仪受传统儒学,继师从朱次琦,朱主“济人经世,不为无用之空谈高论”,力除汉、宋门户之见,而归宗于孔子。康有为受其影响,始觉“日埋古纸堆中,汨其灵明,因弃之”,“静坐养心”。国家的危亡,现实的刺激,使他对旧学发生怀疑。从公元1879年起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和当时的改良思潮。后游香港,以为“西人治国有法度”。公元1882年过上海,购读各种西书译本和报刊,开始向西方寻找真理。公元1885年撰《康子内外篇》和《实理公法全书》,想往“平等公同”。公元1886年撰《教学通议》,主张“言教通治”、“言古切今”、尊周公、崇《周礼》,企图揉合古今中西之学,改良政治。

公元1888年10月鉴于中法战争后“国势日蹙”、形势险恶,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指出日本“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事。返粤后,受今文经济学家廖平启示,“明今学之正”。公元1890~1893年在广州、桂林聚徒讲学,著有《长兴学记》、《桂学答问》,主张“勉强为学,务在逆乎常纬。”运用今文经学讲求变革,将《公羊传》的“三统”说阐发为“改制”、“因革”的理论,“三世”说推演为“乱世”、“升平世”(小康)、“太平世”(大同)的社会历史的演变程序,认为只有变法,才能使中国富强,最后达到“大同”的境界。公元1891年刊印《新学伪经考》,谓东汉以来经学,多出刘歆伪造,是新莽一朝之学,“非孔子之经”。用以推翻古文经学“述而不作”的旧说,打击封建顽固派的“恪守祖训”,为扫除变法维新的障碍准备理论条件。继又编纂《孔子改制考》,尊孔子为教主,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

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马关条约》签订时,康有为正在北京应会试。听到与日本议和,割让奉天沿边及一省的消息,震惊愤慨,于5月2日联合在北京会试的举人一千三百余人发动“公车上书”,极陈时局忧危,请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并在政治、经济、文教等各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改革措施,初步形成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变法纲领。会试榜发,康有为得中进士,授工部主事;5月29日在《上清帝第三书》中再次阐述变法的理由和步骤,提出富国、养民、养士、练兵的自强雪耻之策。接着又上“第四书”,正式提出“设议院以通下情”的主张;8月17日创《万国公报》,宣传“新法之益”;11月中旬(一说为8月)与帝党开明官僚文廷式、陈炽等创立强学会,改《万国公报》为《中外纪闻》。随后赴上海设强学会,创《强学报》,推动各地设立学会、报馆、鼓吹变法维新。

公元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又赶赴北京,上书清光绪帝,要求“采法俄、日以定国是,大集群才而谋变政,听任疆臣各自变法”,还向清光绪帝提出不变法即将亡国的严重警告。公元1898年1月24日清光绪帝命王、大臣传康有为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问话。康有为批驳了荣禄“祖宗之法不可变”的顽固思想与李鸿章维持现状的保守思想,讲述了变法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经翁同□奏报推荐,康有为上书统筹全局,请誓群臣以定国是,设制度局以行新制;4月于北京成立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

根据翁同合、徐致靖、杨深秀等人建议,清光绪帝于公元1898年6月11日下诏明定国是,宣布变法。康有为亦于6月16日被光绪帝召见,深得倚重。康又将所撰《俄大彼得变法考》、《日本变政考》等进呈。在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迭上奏折,起草诏令,对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方面提出改革建议,与谭嗣同等全力策划新政,期望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模式改变中国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挽救民族危亡。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在光绪帝支持下,联合一部分帝党官僚,虽然力排旧议,锐意维新,但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的极力反对,时时准备扑灭新政。

公元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以“结党营私,莠言乱政”为名,将康有为通缉。康有为由北京逃沪转港,又离港赴日,旋抵加拿大,越大西洋赴英国,再返加拿大。公元1899年7月20日与李福基等创设保皇会,以保救清光绪帝,排除慈禧太后、荣禄、刚毅等顽固势力为宗旨,成为保皇派首领。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他主张“助外人攻团匪以救上”,策动唐才常等人主持的自立军“勤王”,虽言定在海外筹办经费,却迟迟不寄。自立军因宗旨模糊,经费无着,旋即失败。康有为亦再无作为。1901~1903年间他在印度撰《大同书》、《中庸注》、《论语注》、《春秋笔削微言大义考》诸书,阐述“循序渐进”、“不能躐等”的改制说,反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1907年康有为改保皇会为国民宪政会(帝国宪政会),成为推动清政府实施宪政的政治团体。

辛亥革命成功后,康有为仍以为“共和政体不能行于中国”,鼓吹“虚君共和”。1913年返国后在上海主编《不忍》杂志,发表反对共和、保存国粹的言论,并任孔教会会长。1917年康有为和张勋策划清宣统帝溥仪复辟,迅告失败。晚年在上海办天游学院,讲授国学。

1927年,康有为在上海病逝,终年七十岁。

康有为生平著作甚丰,有人统计达一百三十九种。蒋贵麟辑有《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万木草堂遗稿》、《万木草堂遗稿外编,》等。



康广仁:(公元1867~1898年),名有溥,字广仁,号幼博,又号大中;广东南海人,系康有为幼弟。著名清朝大臣,“戊戌六君子”之一。

康广仁是康有为幼弟。早年不事举业,他认为国家弱亡,皆由八股锢禁人才所致。曾作过浙江小吏,后耻于官场污秽,腐败,弃官不做。

公元1897年初,康广仁在澳门创办《知新报》,任总理,旨在“发明民政之公理”,旋赴上海,倡设女学堂,并与梁启超等设立戒缠足会,遭守旧份子诋毁。后闻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即积极响应,主张在外交上联合英国,在内政上废八股取士之制,广开学校,讲求实用之学,以培养更多的维新爱国志士。

公元1898年春,康广仁与梁启超结伴入北京,参与新政,助康有为拟新政奏稿,奔走呼号不遗余力。

慈嬉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时,康广仁被捕入狱,谈笑自如,宣称“若死而中国能强,死亦何妨?”不久与谭嗣同等同时遇害,终年三十一岁。



康同薇:(公元1878~年),女,字文僴,号薇君,康有为之女;广东南海人。著名晚清才女、记者。

康有为一生共有十二个子女(此外还收养了康同荷),其中康同吉、康同琰等六人夭亡,真正长大成人的有二子四女。张夫人所生的两个女儿康同薇和康同璧是其中的佼佼者,前者直接参与戊戌变法,后者在变法失败后曾代表父亲赴欧美演讲。两人都成为当时的女界名流。

在百日维新的日子里,康有为最为得意的事情莫过于昼夜奋笔疾书,向清光绪帝进呈变法理论著作《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波兰分灭记》等。其中《日本变政考》最为重要,变法内容、变法步骤及变法纲领都包含在这一著作中。当时,清光绪帝频频地催要,康有为快速地编写,“一卷甫成,即进,上复催,又进一卷”。这本引起清光绪皇帝极大兴趣、忙得康有为不可开交的著作,与康有为长女康同薇的数年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正是她根据父亲提供的大量日文资料,将其译成中文,才使父亲得以集多年之力完成此书。

康同薇有一个勇于改革的父亲和一个通情达理的母亲,使康同薇从小免去了缠足之苦。她的榜样作用还影响了妹妹们,康家的新一代女性都不再缠足,也不穿耳眼,而且她还成了不缠足运动的开路先锋。父亲和叔叔常拿她做例子,说明天足的好处,缠足的危害,推动不缠足运动向全国发展。家庭环境的影响和父亲的有意培养,使同薇自小就对新生事物感兴趣,像自强之道,救国之法,变革之事,她都能说出一二,小小年纪就成了父亲的得力助手和事业上的积极追随者。家学渊源、自身天赋和后天努力,又使她打下了良好的文化知识基础,历史地理、文化典籍、西学知识皆有较深的造诣。父亲说她“天资颇颖,勤学强记”。

康有为从公元1886年就开始收集资料准备编撰《日本变政考》,但他不懂日文,很伤脑筋,于是就鼓励康同薇学习日文,以便将来大派用场。康同薇不负父望,几年下来日语水平直线上长。她十五岁时就开始替父亲翻译日文书籍。康有为认为“欲窥孔子之学者,必于《春秋》”。后世之所以进步,变乱之所以减少,是《春秋》思想发扬的结果。《春秋》微言大义,包涵了孔子改制的思想。在阐释《春秋》经义的典籍中,有古文经学派的《左传》和今文经学派的《公羊传》、《榖梁传》三家。康有为信服今文经学派,他说《左传》但为鲁史,不传经义,要想把握孔子改制思想的奥义,还要从《公羊》、《榖梁》二传入门。为了还《国语》之原貌,需要一番审视甄别,去伪存真的功夫。而这个很有意义的学术任务就基本上由康同薇承担了。这要有渊博的学识和极大的耐心,也是一项繁重的文字工作,对于一个年轻的女孩来说该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据说这项工作做了十多年,直到1911年才有眉目。此外同薇还以二十四史为根据,编辑整理《各国风俗制度考》,作为她父亲从事维新变法的参考,并以此验证社会人群进化的道理。

康有为非常关心女儿的成长,康同薇看什么书,学哪些科目,都得到他的悉心指导。在康有为的理想中,康同薇最好做个报馆主笔或编辑记者,成为一个知识女性;而康同薇也确实是朝这一方向发展的。为了当报馆主笔,她发奋阅读,不断练笔,写出的文章很有气势。

公元1897年2月22日《知新报》在澳门创办,康同薇真的成了一名记者。由于她掌握了英、日两门外语,因此又做了兼职翻译。《知新报》极力宣传康有为的维新主张,鼓吹变法理论,评议时政,报道中外近事,介绍西学,是维新派的重要宣传阵地。康同薇在《知新报》第三十二册、第五十二册上发表的《论中国之衰由于士气不振》、《女学利弊说》等论文有相当见地,是她的维新变法思想的代表作。在《论中国之衰由于士气不振》中,她提出了什么是“士”的标准和“士气”与国家民族兴衰的关系,强调“士”要爱国救国,担当起其应该担当的责任。接着她引证中外事例说明“士”盛则其国强,“士”寡则其国弱的道理,认为中国积弱积贫,数十年变法而不强的原因就是由士习的积弊造成士气不振。所以她呼吁要像公车上书那样,激励士气,合天下之士气,专心国事,中国必可救,国家必能强。在《女学利弊说》中,她介绍了欧美国家的女子教育情况,阐明女子教育与国家强弱之间的关系,提出“遍立小学校于乡,使举国之女粗知礼义,略通书札,则节目举矣;分立中学校于邑,讲求有用之学,大去邪僻之习,则道德立矣…”可以说,康同薇对中国女子教育的重视和对女学的精辟论述,在近代教育史上有先导作用。

公元1898年7月,康同薇在上海与梁启超夫人李惠仙等共同创办了《女学报》,这是中国最早由妇女主办的以妇女为阅读对象的报刊,其开创意义不可低估。在庚子勤王的那些日子里,康同薇是父亲在香港的全权代表。从康有为写给女儿康同薇的多封信中可看出,大到勤王大业的成败,小到家中琐事的安排,他都与康同薇商量,并交她去做。康有为听说有人在香港报纸上撰文攻击他,立即写信叫康同薇去见港督夫人,为自己辩护。八国联军攻陷京城后,他想假列强之力迫慈禧下台,于是告诉康同薇:“吾党欲再起,万不可使其速和,汝暇可多作文,交香港《士必报》,言若那拉再临朝,诸贼柄政,必再杀西人云云以耸之。”康同薇发挥自己的文字特长,不断撰文,配合父亲作舆论宣传。

公元1899年,康同薇与麦仲华在香港成婚。麦仲华是康有为的弟子,字曼宣,广东顺德人。他的哥哥麦孟华也是康有为的得意弟子,少时与梁启超齐名,在草堂弟子中有“梁麦”之称。他参加过公车上书,在上海参与创办不缠足会,做过《时务报》的撰稿人,是戊戌变法时的核心人物之一。麦仲华曾编纂《经世文新编》一书,专采近人通达时务的言论,以转移风气,为新政提供参考。庚子勤王时他在日本负责联络策应之事,并一度在香港担任电报局局长。据说袁世凯称帝前曾两次召他相见,并许以教育总长的位子,他都拂衣不见,并运动倒袁。袁世凯称帝后,麦仲华怒不可遏,以至气火攻心而逝。麦仲华曾留学英日,学贯中西。康有为对这个女婿很满意,他常写信给同薇,让她照顾好麦家。但也有误解的时候,麦仲华疾恶如仇,思想有些激进,戊戌维新失败后,他和梁启超、韩文举、欧榘甲等人一起主张放弃保皇实行革命,这等于是背叛康有为。但弟子们中也有继续坚持保皇思想的,如罗普。罗普的妻子是麦孟华的妹妹。有一天康有为见到儿女亲家麦柏君,半是生气半开玩笑地说:“你有眼睛,选到一个好女婿(罗普)。我无眼睛,选到一个不好的女婿(麦仲华)。”

1908年4月,康有为在瑞典漫游时,麦仲华偕康同薇万里而来看望岳父。康同璧也专程由美国赶来,一家骨肉相聚于异乡,这使康有为非常感动。

康同薇与麦仲华生了好几个子女。康有为在有生之年没能抱上孙子,外孙外孙女却有一大群。他对外孙们很是疼爱,一些外孙干脆由他供养上学。大外孙麦健曾一周岁生日时,远在南洋的外公欣然赋诗,表达自己的关爱和对第三代传人的企盼。诗中写道:“去港忽两载,抱孙一周年。锦绷知慧甚,戈印孰持先。能解老人意,应传太史篇。乱离何日见,催老抚华颠。”



康同璧:(公元1884~1969年),女,字文佩,号华鬘,康有为之女;广东南海人。著名现代康学学者。

戊戌时,康同璧虽不像姐姐康同薇那样做记者,当翻译,发表文章,编辑书稿,直接参与变法活动,但她的才气和胆识一点也不亚于姐姐,她那干脆果断、敢作敢为的性格则更像父亲。

1901年康有为病卧槟榔屿,年仅十八岁的康同璧闻讯,只身赴南洋探望,并留在父亲身边照料他的生活。之后她在印度陪父亲寻访佛迹,探幽历险,几经危难,表现出一个女性少有的胆气。因她见多识广,才学过人,深得父亲信赖。康同璧亦自称是“第一个到过唐僧西天取经之地的中国女性”。

1902年12月她还港省亲,并受父亲委托,赴欧美演说国事。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康有为相信女儿堪当此任,临行时赋诗十首送勉同璧,表达了他的爱怜和期望。诗中写道:“汽车飘瞥去,转瞬没孤烟。送汝唯双泪,思亲又五年。”“欧美几万里,幼女独长征。岂不怜孤弱,其如哀众生。”

1904年康有为漫游欧洲各国,远在美国留学的康同璧趁假期远涉重洋到欧洲看望父亲。在丹麦,父女俩受到丹麦首相接见,双方进行了愉快的交谈。首相说同璧是他见过的第一位中国妇女,印象很好。这时,正于牛津大学留学的康有为门生罗昌听说康有为在丹麦漫游,立即赶来相见。罗昌在庚子勤王时在日本负责策应联络工作,曾先后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陆军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这次与恩师父女他国相见,三人乘船往游挪威。就在欧洲之旅中,同璧与罗昌订下了终身。

康同璧曾先后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读书之余,陪父亲走遍欧美。此后,正是她对父亲的思想观点了解最多,宣传最力,维护最坚。她是父亲事业的最忠实的追随者,也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辛亥革命后,康同璧曾任万国妇女会副会长、中国全国妇女大会会长、山东道德会会长。

罗昌精于国际法、世界古代史及拉丁文学等,学成回国后,曾在国民政府做过国务院秘书,又先后担任过中国驻新加坡、伦敦和加拿大的总领事、厦门海关关长,还在北京大学、北京师大、北京女子师大担任教授及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等职。康有为晚年更希望和子女呆在一起,康同璧便常带着子女来上海看望他。

有意思的是康有为常常像一个孩子王,带着一大群子女及外孙,不辞劳苦地奔南走北,去杭州一天园赏菊,到青岛看樱花,又偕诸外孙到茅山扫墓,从子孙的天真和童趣中得到快乐。游玩中他因时讲解,而且还善于发现他们的特长。他让外孙麦僖曾为他抄写书稿,又让十四岁的罗荣邦为他翻译天文著作。罗荣邦是康同璧的长子,幼时曾在伦敦、新加坡及渥太华等地读书,外公的《诸天讲》能够著成,多亏了他的帮助。作为奖励,外公手书金、木、水、火、土、天王、海王诸星名称,赠予荣邦。

1949年,在傅作义召开的华北七省参议会上,康同璧被选为代表,与解放军商谈和平入城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康同璧当选为北京市人民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并任中央文史馆馆员。

康同璧晚年从事康有为遗著的整理工作,先后撰成《南海康先生年谱续编》和《万木草堂遗稿》等著作,为康有为生平和思想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现在人们对康有为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康同璧的宣传和阐释。不过,在对康有为的评价问题上,她有自己的主见,从不为时流所动。据说《万木草堂遗稿》撰成后,欲交给国家出版。她为该书写了绪言,因拒绝修改绪言中对康有为的过誉之词,使她与出版社的合作谈判限入僵局,以至最后她要回了书稿。

1969年,康同璧病逝于北京,终年八十九岁。

少年时期曾为康有为译天文书的康同璧之子罗荣邦从燕京大学毕业后,留学于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及博士学位,并历任美国华盛顿大学、宾州大学、戴维斯加州大学教授。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宋朝至明初的中国海军及远洋航运的发展,被欧美学术界公认为中国古代海权史研究的权威。1976年他出版了英文版《康有为传记和论丛》,并编撰了《南海康有为先生著作总目》,为康有为研究做出了贡献。



康 生:(公元1898~1975年),山东诸城人(今山东淄博胶南)。著名四人帮之一。

1924年进上海大学读书。192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工作。五卅运动时,参加罢工委员会的工作,不久任上海总工会干事。1926年任上海大学特支书记。1926~1928年先后任中共上海沪中、闸北、沪西、沪东区区委书记、江苏省委委员,参加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1928年下半年调任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长。

1930年9月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审查委员会委员。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先后任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职工部部长。“九一八”事变后被指定参加临时中央的工作,主管工会、交通等。这一时期他拥护王明“左”倾冒险主义。

1933年临时中央迁往中央革命根据地,他于7月去苏联,参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工作,并在列宁学院学习。1934年1月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1937年从苏联回国,在延安先后任中央党校校长、中央社会部部长、中央情报部部长、中央书记处书记等职。延安整风运动中,任中央总学习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参加领导整风学习。

1943年7月作“抢救失足者”报告,把大批同志打成“特务”、“叛徒”和“敌探”。由于中共中央、毛泽东及时发现,使这一错误得以纠正。1945年6月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46年冬~1948年春到陇东、晋绥、山东渤海等地参加土地改革工作,采取了许多“左”的做法,给土改工作造成了损失。1948年至1949年任中共山东大鲁南区党委书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副书记。

1950年后长期养病。1956年9月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58年任中央文教小组副组长。曾主持编辑《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做文化教育方面的工作。

1962年9月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曾任中央文革小组顾问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等职。他捏造罪名,打击、迫害了大批党政军领导干部。

1975年12月16日在北京病世,终年七十七岁。

1980年10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向全党公布了他的罪行,并开除其党籍并撤销原《悼词》。



康克清:(公元1911~1992年),女;江西万安人。著名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卓越领导人,杰出女政治家,朱德元帅的夫人。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青年团,任万安罗塘湾妇女协会常任秘书,万安县巡视员。1928年上井冈山,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29年与朱德结婚。

1931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2年在江西瑞金任红军总司令部直辖的女子义勇队队长,直属队政治指导员。1934年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侯补委员。同年10月至1936年10月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三过草地,历尽艰辛。她和朱德一起与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进行了坚决斗争。1936年任红军四方面军党校总支书记。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中共中央党校赏学习。先后任八路军总司令部直属队组织股长、政治处主任,党总支书记,晋东南妇女救国会主任。是中共七大代表。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全国妇联儿童福利部部长,全国妇联第一至第五届常委,第二届书记处书记,第三届副主席,第四、第五届主席,第六届名誉主席,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秘书长、副主席、主席,中国福利会名誉主席,全国儿童工作协调委员会主任,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会长,宋庆龄基金会主席。

她是中共第七、八、九、十、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共中央委员。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届常委,第五、第六、第七届副主席。

1992年4月2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二岁。



康志强:(公元1912~1986年),江西兴国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五团排长、连长,红军学校政治教员,军委干部团政治教员兼连政治指导员,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连政治指导员,第一师第一团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科科长,随营学校政治大队大队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六八九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新编第一旅政治部主任,第三四四旅政治委员,新四军第四师第九旅政治委员兼淮北第三军分区政治委员和中共地委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一军政治委员,华东军区海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海军东海舰队政治委员,海军学院政治委员,北海舰队第一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海军副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6年11月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四岁。



康 庄:(公元1914~今),原名康在柳;江西泰和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方面军独立第五师第一团政治处宣传队分队长,工人师第二团连指导员、团特派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任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政治部组织部巡视团副主任,八路军后勤部政治部组织科长、政治部副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第七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八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第十八兵团第六十军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参加了太原、扶沟、西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海军学校第二分校政治委员,海军高级专科学校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海军政治学校校长,海军上海基地政治委员,东海舰队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康 林:(公元1910~1995年),江西于都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广东省南雄县游击队队员,赣南游击队特务员。参加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练副指导员兼支部书记,第一支队教导大队队长,新四军第一师第三旅第七团营长,苏中军区第四军分区警卫团参谋长、副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第十一师参谋长、先遣纵队第四支队参谋长,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四军第七十二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四军第七十二师师长,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四军第七十二师师长、第二十四军副军长,参加了元山防御作战、朝鲜东海岸反登陆防御和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金城战役中,七十二师四个营和第七十四师参加了注字洞南山地区进攻战斗,突破敌防御正面四公里,突入敌纵深五公里,毙伤俘敌韩首都师、韩九师五千三百余人。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四军副军长,1961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任第二十八军副军长、军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顾问。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5年7月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五岁。



康烈功:(公元1916~2004年),安徽金寨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

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11月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十五军政治部宣传队员,红三十一军第九师侦察连班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第七七二团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晋冀鲁豫军区第八纵队第二十三旅第三十七团团长,第十九兵团第六十军第一七八师副师长。参加了著名的上党战役、豫北攻势,太原、西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川西军区绵阳军分区司令员,海军水警区司令员。1958年毕业于海军军事学院,后历任海军旅顺基地副司令员,福建基地司令员,福建基地政委,烟台基地司令员,海军北海舰队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叁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4年5月23日因病在青岛逝世,终年八十八岁。



康健民:(公元1916~1977年),原名康廷文,又名康天民;甘肃定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十六军骑兵团连政治指导员、代团长、团长,红一军团骑兵团副团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大队第三队副队长、队长,八路军留守兵团骑兵团团长,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骑兵团团长兼政治委员,骑兵旅旅长,绥远绥中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野战军骑兵旅旅长,第一野战军骑兵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绥远军区军政第三十六军副军长,第三十六军政治委员,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六军政治委员,担负机场修建、保护和后方警戒任务。同年回国后驻河北省定县地区,1952年到军事学院学习。1955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三军军长兼河北省石家庄卫戍区司令员,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书记,1962年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1968年4月任宁夏回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主任,1970年3月任宁夏回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组长,1971年8月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委第一书记,主政宁夏共九年。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十届中央候补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77年1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一岁。



康秀峰:(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政治委员。

康 泽:(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第十五绥靖区司令官。

康 慷:(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第三十一军军长。

康 庄:(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整编第十师四十八旅旅长。

康冠儒:(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甘肃省平凉地区专员。

康光明:(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陆军第四十五运输指挥部指挥官。

跟帖时间 2010-02-28 09:18:1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康氏的典故、趣事 -- 康昆仑拜师:唐朝时期,有一年长安地区好久没有下雨,田里庄稼尽枯、旱灾严重。唐德宗下令祈雨,按时风俗惯例,举办了歌舞杂戏竞技的盛会。在长安天门街中心的二侧,各搭了一座彩楼,举行表演艺术竞赛。轮到音乐比赛时,东街推出了琵琶名手康昆仑上台表演。康那时已是国工,自以为是天下第一名手,必然无敌。在台上悠然自得,弹了一曲《新翻羽调绿腰》。这是一首有技巧的生动活泼的乐曲。果然名不虚传,奏得娓娓动听。当东街市民正在啧啧称道一片赞扬之声的时候,西街彩楼后台走出一名妙龄女郎,盛妆艳服,怀抱琵琶,在台前施礼后,对着台下观众说,“我也弹《新翻羽调绿腰》”。只见她轻捻重拨,感情生动细腻,移调弹奏,音响宏亮铿锵,激昂处宛如雷声隆隆,妙绝入神。显示了高超的演技和非凡的功力。不但博得台下观众赞叹,连康昆仑也惊奇不已。他想,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的高手女郎,应该向她拜师学艺。这时,那女郎已从后台更衣而出,原来并非是女子,而是西街士绅送了厚礼,请来化妆上台表演的段师和尚。第二天皇帝召见了他们,旨命段师把技艺传授给康昆仑。段师奏请昆仑弹演一曲,作技术考查。听毕。段师问昆仑:“你的演奏手法为什么很杂?发音有时还不够清晰正确。”康昆仑十分敬佩段师的洞察力,回答说:“师父真是神仙。我幼年受教在邻居一个巫婆处,学了几首入门乐曲,后来又先后向几个不同派别的老师学习,师父指出的缺点,击中要害,很中肯”。段师认为康昆仑的基本演奏方法不对,路子不正,主张从头学起,提出“十年不弄乐器”,忘了过去的方法再学,才能成功,康昆仑立志上进,求学心切,拜了师父。他决心不留恋过去,彻底丢掉原来的不正确的基础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在段师悉心指授下,用功练习,终于学成了高明的本领,成为一代国手。

康有为在香港:康有为(公元1858~1927年)是清末维新派的著名代表,戊戌变法的主将。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康有为第一次到香港,首次接触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感性知识:“览西人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書之夷狄视之”。这时在香港的王韬、郑观应等人的改良言论屡见诸报端,康有为也受到影响。此次到香港所见所闻,使康有为回内地后才愈感到清王朝的腐败落后,从而抱定了变法维新、“经营天下”的大志。

康有为戊戌历险记:慈禧政变后的第一道命令:捉拿康有为兄弟。清光绪二十四年农历8月6日(公元1898年9月21日),清王朝的京都北京城里风云突变: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党人推动、协助光绪皇帝进行变法维新刚度过一百零三天,以慈禧太后为核心的顽固守旧派悍然发动宫廷政变,推翻全部新政,囚禁光绪竽帝于中南海瀛台,然后以光绪的名义宣布慈禧重新垂帘听政,掌握帝国全部军政大权。慈禧重新上台发布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调兵三千,关闭京师九城门,停运京津铁路,并令步军统领衙门(相当于京师警备总司令部)立即逮捕康有为与其弟康广仁。其谕旨曰:“工部侯补主事康有为,结党营私,莠言乱政,屡经被人参奏,着革职,并其弟康广仁,均着步军统领衙门,拿交刑部,按律治罪。”北京城一下子变得杀气腾腾、危机四伏、阴森可怖。就在慈禧的命令下达后不久,步军统领(相当于京师警备总司令)崇礼(亲自率领三百名缇骑,突袭包围了康有为兄弟在北京的住所――宣武门外米市胡同南海会馆。刹那间,这里刀枪密布,喊声震天,康有为的生命危在旦夕…康有为在政变前一日离北京南下,逃离虎口。然而,当崇礼率缇骑冲进南海会馆时,却不见了康氏兄弟。经过搜查,才在厕所里抓住了康广仁。经审问,才知道康有为在此前一天,即9日20日凌晨,已乘火车离开北京,经天津南下,前往上海。原来,在9月17日,光绪皇帝见形势危急,顽固派咄咄逼人,慈禧太后剑拔弩张、即将发难,改革大业难以为继、势将毁于一旦,一场血腥的大狱势必形成,只是早晚之事…他为着保存维新派力量免被一网打尽,尤其为着保护维新党人首领康有为的生命安全,遂公开发布上谕,令康有为立即离开北京去上海督办官报,即代表清政府官方接官上海颇有影响的《时务报》,将该报改为清政府官方报纸。9月18日晨,光绪帝又托担任军机章京的维新党人林旭带给康有为一封密诏,指未情况危急,要康有为迅速离开北京,以避顽固派攻击之锋芒,缓和北京局势。康有为知在北京已暂无可为,只得召集谭嗣同、梁启超、康广仁等人就重要事项作了一次紧张的布置后,于9月20日天色未明时,带着仆人李唐,悄然离开北京,乘火车往天津。康有为就这样避开了北京的虎口。

天津脱险:康有为离北京前,梁启超、黄仲?等人劝他易服从北京径直经山东烟台前往上海,勿在天津逗留,以防担任直隶总督的顽固派首领、慈禧的头号亲信荣禄加害。康有为未听劝告。他于9月20日带仆人李唐乘火车到达天津后,当晚即到塘沽码头,先登上中国轮船招商局的海晏号客,但因该轮要到第二天下午4:00才开,康有为不愿久等,登岸因旅舍休息。第二天,即9月21日,康改搭英商太古轮船公司的重庆号客轮,于上午11:00离津渡海南下。康有为不知道,就在这天,北京发生了政变。慈禧太后得知康有为已逃出北京、前往上海的消息后,大为震怒,火冒万丈。她立即发布密旨,诡称康有为进毒药丸谋害光绪帝,命令天津、烟台、上海的地方官严密捕拿康有为,一经捕获,立即“就地正法”。慈禧的密旨由电报局传到天津。直隶总督荣禄立即派兵大搜天津与塘沽一带的客栈,遍寻无着。后来他得知康有为已在这天上午11:00乘英轮重庆号渡海南下,便立即派水师的飞鹰号快艇追赶。飞鹰号快艇新从德国购进,时速为三十海里,超过重庆号商轮的航速一倍。此艇如果开足马力,定可很快追上重庆号。但该艇航行至中途时,管带(船长)刘冠雄声艇上煤尽而返回天津。实际上是因刘冠雄系北洋水师学堂的毕业生,在思想上深受该学堂总办(校长)严复的影响,同情维新变法,因而有意放在走康有为。康有为不知不觉间又度过了一道险关。

烟台脱险:9月22日,康有为随“重庆号”商轮到达山东烟台港。商轮要在这里停靠数小进,以补充燃料煤与淡水及装卸货物。这时,北京清廷指示捕杀康有为的密电早已到达烟台的登莱道衙门中。清廷命令,侯“重庆号”商轮一到烟台港,道台衙门要立即派兵登轮拿获康有为,就地正法。但凑巧的是,那天登莱道台李希杰因事离开烟台到胶州去,并随身带走了电报密码,留守的官员一时无法译出电旨内容,因而也不可能采取拿人措施。这样,依然对北京发生政变浑然不知的康有为在“重庆号”商轮停靠烟台码头时,上点也不知道自己处于杀身之祸的危险之中。他从容地登岸游览,买了六篓烟台苹果,沿着海滩拾了一袋彩色石头,然后才回到船上。他安静地度过了又一道险关。等那位道台李希杰回到烟台衙门中时,康有为乘坐的重庆号商轮早已离开烟台港多时,正行驶在开往上海的海途中。

上海脱险:上海的情况不同于天津与烟台。一张危险的密捕之网早早张开,在等待着康有为的到来。早在9月21日北京发生政变的当天,消息就在上海传开。上海的苏淞太道道台蔡钧及时接到了慈禧捕杀康有为的密电。蔡钧是个的官僚,为完成清廷命令,立即派遣大量缉捕人员,由上海县衙门的黄某带领,前往黄浦江边的金利源码头守候。同时,他又派人设法搞来许多张康有为的照片,分交缉捕人员辨认。蔡钧还通知法租界巡捕房派出能班捕探,至码头守候。为了万无一失,蔡钧又商请上海海关税务司的洋员乘轮预先守候在吴淞口,带着认识康有为相貌的康之堂兄同往指拿。蔡钧还与两江总督刘坤一分别发布悬赏告示,称凡捉住康有为者得重赏三千银元。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那些参加缉捕的官兵、侦探、巡捕都张牙舞爪、磨刀霍霍,严阵以待。9月23日下午,从北方开来的中国客轮新济号抵达上海。蔡钧接报,立即下令该轮停泊黄浦江心,不准靠岸,然后让军警登船严缉,历2小时,搜查无着。蔡钧后得知康有为乘坐的是英轮重庆号,将于9月24日到达上海,便立即照会英国驻上海代理总领事白利南,声称他奉清帝圣旨捉拿阴谋以毒丸谋害皇上的要犯康有为,要求英方允许他派人登上自天津开来的所有英国轮船进行搜查与捕人。白利南拒绝中国派员登上英轮搜捕,仅答应由英方派两名英国巡捕上船查缉。于是,蔡钧只得派人将康有为的照片交给白利南,希望英方按图索骥,并宣布如英方抓住康有为,中方将送上酬金两千银元。康有为再次陷入巨大的危险之中。可是,在这时,英国驻上海领事白利南早就收到了在北京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发给他的电报,请求他援救康有为脱险。白利南请示了英国政府与英国驻华大使窦纳乐,得到同意,因而决定要尽量设法援救与保护康有为。白利南经过一番策划,于9月24日清晨,派遣上海英租界工部局职员濮兰德,乘驳船前往吴淞口外去截住重庆号。濮兰德会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他登上重庆号后,在英籍船长的帮助下,借着蔡钧送来的照片,在旅客中顺利地找到了康有为。这时康有为正在船头眺览长江口的壮丽景色。濮兰德上前问道:“君为康有为么?”康有为不识其人,姑应之。濮兰德又出示照片,问康:“这是你的照片吗?”康有为答:“然。”濮兰德又问:“君在北京曾杀人么?”康有为惊讶地笑着说:“吾安得为杀人事?何问之奇也?”这时,濮兰德方简单讲述了北京发生的事情,并拿出上海道蔡钧抄录的一道电旨,只见上面写着:“康有为进丸毒弑皇上,着即行就地正法。钦此。”康有为至此方知北京已发生政变,不禁痛哭失声,边哭边对濮兰德诉说:“我受皇上特达之知,赞变新法,天下皆知,愧不能报,安有弑理?”接着,他向濮兰德口述了光绪帝给他的密谕,证明自己是光绪帝信任的忠臣,决不可能干弑帝的蠢事。濮兰德对康有为说:“我英人濮兰德也。中国领事固知君是忠臣,必无此事,且向知汝主张对外联英恶俄,特令我以兵船救君。请你速随我下船。事不可迟,恐上海道即来搜船。”康有为强忍悲痛,跟濮兰德上了驳船。为防不测,他匆匆起草了一封与家人遗书,表明自己心志;又写了一封给学生徐勤的信,以家事相托。写毕,他将二信交给随身仆人李唐密藏。濮兰德又将康有为主仆二人从驳船转送到停泊在吴淞口外的英国轮船琶里瑞号上藏匿,并派专人保护。

逃奔香港:当日14:00,重庆商轮开进吴淞口,到达上海十六铺码头。早就守侯多时的军警立即搜捕,扑了个空。上海道道台蔡钧打听到康有为被英国人藏匿在英轮琶里瑞号上,就派中国兵轮两艘来监视,又派人到琶里瑞号轮上交涉,要求英方交出康有为。英国船长拒绝中国官方代表登船。风声紧急。英方决定琶里瑞号轮船在9月27日载康有为南下香港,又派英舰帮那文尺号随行防卫。9月29日,康有为安全到达香港,先由香港英国总督勃来克安排在警察署的楼上住了一周,以防情政府派人来暗杀。后来,康有为觉得不方便,又迁至朋友何东家中居住。康有为在香港居住了约二十天。在得到日本政府应允后,他于10月19日偕同弟子、从者六人,在日人宫琦寅藏、宇佐稳来彦的陪同下,乘日轮河内丸离开香港赴日本。10月24日午夜,康有为一行抵达神户。不久以后,他又远赴欧美,开始了他辗转国外十五年,足迹遍亚欧、非、南北美五大洲数十国的流亡生涯。

康有为就是这样,在九死一生中经历了种种险境,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终于使他化险为夷。这是戊戌政变中最为惊心动魄的一幕。康有为本人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说:“是役也,身冒十一死。思以救中国,而竟不死,岂非天哉!事后追思,无一生理:吾先出上海办报,则上海掩捕立死;皇上无明诏、密诏之敦促,迟迟出京,必死;荣禄早发一日,无论在京在途,必死;无黄仲?之告,宿天津必死。从仲?之言,出烟台亦必死;搭招商局之海晏船,英人欲救无从,必死;是日无重庆之轮开,或稍迟数时行,追及必死;飞鹰快船不因煤乏还,必死;登莱道非因有事往胶州,则在烟台必死;上海道不托英人搜,则项领事不知,无从救,必死;英人不救,变必死。凡此十一死,得救其一二,亦无所济,而曲线巧奇,曲曲生之,留言身以有待其兹…”然而,康有为虽九死一生地脱离了专制统治者的屠刀,他的弟弟康广仁以及谭嗣同、林旭、杨深秀、刘光第、锐等变法维新志士却被慈禧惨杀于北京菜市口刑场。鲜血染红了中华大地,鲜血也染红了中国历史!这是古老的中国走民主、进步与近代化所必须付出的沉重代价么?

康有为的经济生活:康有为是清末维新改良派的主要人物之一。公元1898年戊戍维新惨遭失败,“六君子”被屠杀,流血政变后,康有为和梁启超逃亡海外多年。这一时期他们是如何维持生计的呢?百年后的读者们恐怕不大清楚。根据确切的史料,当时康、梁已开始经营出版、报社、文化企业以至于房地产,一句话:依靠在国外华侨区和上海租界等地创办实业。1898年秋冬之交,康、梁以“保皇会”的名义,用入股的方式,向港澳华人、北美和大洋洲华侨集资,创办“广智书局”(位于上海外滩租界)和后来的“新民丛报社”。梁启超以提供文稿作为“技术股”,占有三分之一的股份,在海外遥控。仅1902~1903年间,就分得“新民丛报社”的红利上万银元;当时一块银元的购买力约合今人民币七十多元。这时,康有为遭到清政府雇佣的杀手追杀,被迫避居印度吉大岭,经济窘迫,很快得到他的弟子梁启超汇款一千八百银元,约合今十三万元人民币。康有为不久也在海外经商、做地产生意,以保障活动经费。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春节,康有为访问墨西哥,受到隆重接待。当时墨西哥城正筹款修筑有轨电车。康有为利用各地华侨提供的捐款,购置电车轨道经过之处的地产;不久以后,这些地价上扬好几倍,得到十多万银元(墨洋)的赢利。这时,梁启超主持的“广智书局”却因经营不利而遭到亏损。于是作为老师的康有为,又反过来资助这位得意门生,提供经济援助。他保证解决梁启超本人及亲属的生活费,写信问梁启超需要多少钱?梁启超回信:每年费用三千银元(合今二十万元人民币)。康有为立即拨付,给梁启超本人三千银元,给他在澳门的家属一千银元,给梁的兄弟学费每年一千银元,共计五千银元,约合今三十五万元人民币。康、梁流亡国外,依靠海外华侨和日本友人的赞助,仍从事政治活动。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康有为五十五岁时回国,由广东士绅邓华熙(公元1826~1917年)等人的联名请求,广东政府发还了被清朝抄没的康氏家产,又加发官产,作为对康有为十五年损失的赔偿。康有为晚年的经济状况非常富裕。一部分财源是海外的宪政党供给的,另一部分是用家产生息,买卖古董书画,来维持康家的高消费。1914年康有为定居上海后,就变卖了广东的房产,在上海买入地皮。转眼上海地皮飞涨,康有为从中获利很多。

康有为出售书法:康有为平时还通过出售他的书法作品赚钱。从现在找到的康有为三件“书法润格”,可以看出“卖文售字”成了他晚年的重要活动之一。第一件是设在上海三马路(今汉口路)和北京竹斜街两地的“长兴书局”在1917年《不忍》杂志上刊登的卖字文告;第二件是1919年设在上海三马路山东路口的北京厂甸海王村公园的长兴书局在图书《物质救国论》末页的卖字广告;第三件是康府于1924年自印的“康南海先生粥书例”。康有为的书法格调古朴高雅,或浑厚雄健,或潇洒奔放,或飘逸流动,或拙中见巧,多姿多彩,各有奇趣。他在宣纸上书写各种墨迹,得心应手,游笔有余。康有为在报刊上大登卖字润格广告,或在上海、北京各大书店放置“康南海先生粥书润例告白”,中堂、楹联、条幅、横额、碑文杂体,有求必应,无所不写。当时的官僚、地主、军阀、富商,附庸风雅,趋之若鹜,纷纷收藏康有为的字书,据说此项收入每月就在一千银元左右,合今人民币四~五万元。1914年6月,康有为租赁了上海新闸路16号辛家花园(今新闸路1010号新亚药厂)并定居下来。这是一座似“大观园”式的住宅,占地颇广,曲桥楼阁,围以红墙,园主人原是锋太人辛溪,后来园主破产,落入盛宣怀家庭手中,但一般上海人仍然习惯称为“辛家花园”。康有为特意把里边两座宫殿式的二层楼房,题名为“游存楼”和“补读楼”,每月租金一百二十银元。一住就是八年。

康公馆、游存庐和天游学院:1921年,已届六十四岁的康有为又在愚园路(当时为英租界越界筑路地段)自购地皮十亩建造了一座中西合璧的花园住宅,取名“游存庐”。但是此后在上海文化史上以“康公馆”著称。这座康公馆的门牌原是地字34号(后改编为192号和194号),筑有两幢西式楼房。1926年3月,康有为就在这临街的一幢二层楼内,开办了“天游学院”。“康公馆”大院内的主要建筑,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延香堂”,楼上楼下共有十间房,楼下有一个很大的客厅。院子中间有一座民族传统形式的平房“三本堂”。康有为根据《荀子•礼论》云:“天为生之本,祖为类之本,圣为教之本”;所以把供奉上帝、孔子、祖宗的地方称为“三本堂”。厅里还供奉着戊戌政变(公元1898年)从容就义的“六君子”之一康广仁的遗像。此外有一座古色古香的“竹屋”,里面是木结构,外用竹子搭盖,充满着自然情趣,是康有为招待朋友和休息的所在。还有一些附属建筑,用作厨房、仓库和雇员的住所。院子里挖了一个曲折的大池塘,上架两处木桥,大池内可以划船。挖出来的泥土堆成一座假山,山腰有茅亭装点。各处种有一千两百多株树,有从日本买来的樱花四百株,从苏州买来的红梅数十株,有桃花四百株,还有稀见的开绿色花的梨树。池边舍旁搭有爬满葡萄和紫藤的棚架,种了很多菊花和玫瑰。还养了两只孔雀、一只糜鹿、一只猴子、一头驴子和五百尾大金鱼。

康有为晚年的庞大开支:康有为家中成员庞杂,除了元配夫人张云珠于1922年去世外,他还有五位妻妾和六个未婚子女,日常侍候这些老爷太太、公子小姐们的有十个女仆、三十多个男仆、厨师等雇员。有两个看门的印度人,以卷起来的白布包头,满脸络腮胡子。另外还有川流不息的前来寄居的门生故旧和食客,少则十余人,多则三十余人,一概款待如宾,模仿春秋战国时期孟尝君的古风,叫做“养士”。这么多的宾主成群,平均每四天要吃一担(八十公斤)上白大米。康家仆役每天采购日用品、副食品多用汽车运输,每月单伙食费就要花费四百银元。男妇雇员每人月薪平均十二银元。康有为还给女儿们每人每月发零用钱五银元,儿子们每人两银元。再加上应酬费,总开支每月不下一千银元。康有为经常与外界联系,对国家大事表态,时常打电报,据说电报费可达上千银元。总之,康有为五十五岁以后在上海和江南生活的十四年间,每年花费不下一万两千银元,折合今五十万~六十万元人民币。康有为晚年不甘寂寞,喜欢在“天游学院”和“游存庐”中,与海内外学者名士交往,如画家徐悲鸿、刘海粟,女书法家刘缃、萧娴和后定居新加坡的李微尘,均是拜门弟子;书画大师吴昌硕、诗人陈三立、教育家蔡元培等,都是座上客。徐勤和梁启超在《致宪政党同志书》中曾称颂康有为:“先生以国为家。夙不治家人生产作业,每遇国难,辄毁家以图纾救。居恒爱才养士,广厦万间,绝食分甘,略无爱惜。”这究竟是一种阿谀奉承还是嘲讽之辞呢?那就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1927年康有为去世后,“天游学院”随即停办。然而“游存庐”还“存”了三年。到1930年,康氏家族继承人为偿还债务,被迫将“游存庐”出售给浙江兴业银行;该行将原有园林拆除,利用这十亩地皮,改建为“弄堂式”的居民楼房四十多栋,名为“愚园新村”,迄今尚存。

跟帖时间 2010-02-28 09:14:1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康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华山懋绩;东海名流:上联典指南北朝时期的梁国司州刺史卫尉卿康绚,字长明,少年时就有大志。仕齐为华山太守,有政绩。入梁历官司州刺史、卫尉卿。为人宽和,当时人称“长厚”。下联典指康氏历史名人康子元,官献陵令。开元初年,朝中让举荐能治《易》、《老子》、《庄子》的人,中书令张说推荐了他,官秘书少监,曾与张说一起商讨玄宗去泰山封禅的仪式。后官至宗正少卿。

明经登第;驰射受封: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康希诜,十四岁时以明经登第,历官海、濮、饶、房、台、晓六州刺史,所到都有异政。书法家颜真卿曾撰写碑文记载他的事迹。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灵州人康志睦,字得众,善于骑射,官大将军。因讨伐张韶有功,升平卢节度使;平定李同捷的反乱后,加检校尚书左仆射,封会稽郡公。

京兆世泽;诰命家声:全联典指康叔,周武王同母幼弟,封于康,因得名;《尚书·康诰》记载周公旦命其“明德慎罚”。

少卿六畏;孝女三贤: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康澄,大理少卿,上书言谋,可畏者六事。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康女,父友贤,年老无子。女劝父纳妾得男;母疾,女尝粪甘苦;夫早殁,誓不再嫁。时谓其三不可及。



2.五言通用联:

斯文在天地;至乐寄山林:此联为近代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首领康有为自题联。康有为(公元1858~1927年),名原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著述颇丰,有《康南海先生诗集》等。本联为其自撰联。

功盖三庆会;名成八阵图:此联为蒲伯英集(改)杜甫诗句挽康子林联。康子林(公元1870~1930年),四川邛崃人。擅演川剧文武小生。尤以文生戏《彩楼记》中的吕蒙和《八阵图》中的陆逊为佳。1911年,与川剧演员唐广体、杨素兰、萧楷等组成三庆会,对传统川戏艺术进行改良,将流行于四川的昆腔、高腔、胡琴、灯戏等五种声腔合为一体,形成五种声腔同班演出的剧种。

长安第一手;德函列头名: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琵琶演奏家康昆仑,西域康国人。善弹《羽调录要》和《道调凉州》等曲。德宗贞元时有“长安第一手”之称。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音乐家康海,字德函,武功人。号对山。弘治进士第一,授修撰。善制乐造歌曲,弹琵琶,的珍辗转仿效。



3.七言通用联:

莲蕊峰头传名远;景贤书院播惠长: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画家康涛,字石舟,钱塘人。工山水花卉,善书。号天笃山人,又号莲蕊峰头不朽人。下联典指元朝时期的康里国王族后代康里脱脱,世祖时入宿卫,大德中大破叛王海都,自同知枢密院事累拜中书右丞相。仁宗时,改江西行省左丞相,后解职家居,延师训子,乡人化之,皆向学,御赐额曰“景贤书院”。



4.八言以上通用联:

驰誉明经,少小荣登科第;有声乐府,文词待诏金门: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进士康希诜的事典。下联典指典出康氏历史名人康伯可。

跟帖时间 2010-02-28 09:11:0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康氏的字辈排行 -- 四川资阳康氏一支字辈:“福(富)友华祥瑞万廷显正世天(仁)兴光明历代朝纲纪忠厚钦承兆凤麟寿安锡庆敦洪绪佐运和宣启俊英盛会荣昌襄上益简修纯萃殿嘉基”。

四川资阳康氏一支字辈:“宗正启永世明”。

四川资阳康氏一支字辈:“忠孝长存…”

四川遂宁康氏字辈:“乃逢国运盛聿定万年歌承绪维忠孝传家尚泰和光裕名声振佑启福祉多富贵天以锡诗书应发科”。

四川安岳康氏字辈:“祭忠孝长存乐友园”。

四川营山康氏字辈:“文成登一学实绍忠家本定泰维自西”。

湖南娄底康氏字辈:“南诏仲发季福友华祥瑞甫万廷显国世天兴光明历代朝伦纪忠厚钦承兆敦本开基绪储才启俊英诏书能迪哲礼让可亿型传家遵典则祖德定长新诰命重周史清廉贯古今”。

湖南新化康氏字辈:“富(福)友华祥瑞万廷显正世天(仁)兴光明历代朝纲纪忠厚钦承兆凤麟寿安锡庆敦洪绪佐运和宣启俊英盛会荣昌襄上益简修纯萃殿嘉基”。

湖南澧县、临澧康氏字辈:“业光祖孝友开基”。

辽宁沈阳康氏字辈:“永久天荣启晋士兆宝德凤殿(玉)奎守付国智安民”。

辽宁黑山康氏字辈:“广九年维万”。

辽宁抚顺康氏字辈:“自有成文国朝钧复万连吉庆书章广世绪绍功先”。

山东郓城、巨野、安徽焦城、江苏沛县康氏字辈:“思延传家远天锡庆祥承仁义恩光耀忠厚道德长修身登高岳宗代奉禄昌”。

山东东平康氏字辈:“忠少思炎振尭维怀书已记”。

河南邓州康氏字辈:“民惠(怀)淡养(阳)盈景起中(忠)涵(含)宏(洪)从玉新(心)士振建光(国)定太平荣庆(幸)克化青德顺如(汝)连立”。

河南信阳康氏字辈:“国正天心顺关清民治安”。

云南水富康氏字辈:“福贵友华祥瑞(珍)甫万廷显正(国)世仁(天)兴光明历代朝纲纪忠厚钦臣兆凤麟寿安锡庆郭洪序佐运和宣启俊英盛会荣昌襄上益简修纯翠殿嘉箕”。

湖北襄阳康氏字辈:“才重惟人宽廷院大黎曰园宏邦世仁国温良立士则道学传天家志化常青泰开来永光华”。

江苏如皋康氏字辈:“本贞茂荣安雍近智吉贤端秀”。

陕西紫阳康氏字辈:“建绍宗立…”

重庆云阳康氏字辈:“开天兴文运”。

康氏一支字辈:“文德财宗美利”。

康氏一支字辈:“德振□瑞学永”。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2-28 09:08:5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康氏的家谱文献 -- 吴宁康氏宗谱,(清)康武琴等纂,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吴宁康氏宗谱两卷,(清)康士珮等纂,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吴宁康氏宗谱,(清)康明良等纂,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吴宁康氏宗谱四卷,(清)康国昌等纂,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泰县南沙康氏重修宗谱二十四卷,(清)康维恒、康延书等重修,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

浙江奉化康氏宗谱十七卷,(清)石褚壁修,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永康永康唐氏志,(现代)唐岩昌等修,1999年胶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康邑江夏堂康氏族谱,(清)黄涛、黄万球等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江夏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满族康氏族谱全称为《赫舍哩氏康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开始修谱。

河北通州康氏世谱一卷,(朝)康圭锡纂修,朝鲜隆熙年间(公元1907~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复印件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辽宁塔山康氏家谱,(民国)康氏纂修,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永康陈氏总祠主谱十二卷,(民国)陈焕章纂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册,今仅存第一~十卷、第十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康氏续修族谱,(民国)康发启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京兆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品较差。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蒲田康氏重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西昌官溪康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衡山溕衡康氏十修族谱,(民国)康和声修,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娄底康氏七修族谱九十三卷,首一卷、未一卷,第九十一卷分上下册,(民国)康堂等主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南康康氏族谱,(现代)康一挺等修,1998年京兆堂计算机排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辽宁凤城康氏世谱一卷,(民国)康明良等纂,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凤城县档案馆。

浙江奉化连山康氏宗谱四卷,(民国)工序宾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县文物管理局。

莆阳康氏家谱,(清)康仁声纂修,民国年间莆田康爵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奉化连山康氏宗谱四卷,(民国)王礼宾修,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县文物管理局。

江苏镇江润东顺江洲康氏族谱四卷,(民国)康寿等七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跟帖时间 2010-02-28 09:05:2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康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京 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东平郡:西汉宣帝甘露二年(己巳,公元前52年),改大河郡为东平国。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无盐(今山东东平)。辖七县,包括今山东济宁、东平、汶上、梁山、泰安等地。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废黜。北宋朝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以郓州为东平府,治所在须城(今山东东平)。明、清两朝为州。民国时期废州改为县。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二十六县,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县。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有浙闽之地。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份(仅天目山、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民国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华山郡:西魏时期设置华州,治所在今湖北省宜城县,辖境历代屡有变迁,治所在今华县(曾名华山、郑县)。清朝时期不辖县。民国时期改为华县。

江夏郡:西汉高祖时设置,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安陆市、钟祥县、潜江市、钙阳县东部,以及河南光山县、新县西部、信阳市东部、淮河南部一带地区。三国时期的曹魏、孙吴各置江夏郡:吴国孙权在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分江夏、豫章、庐陵三地设江夏郡,治所在武昌(今湖北鄂城),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至江西省九江市一带地区;曹魏的江夏郡治所在上昶(今云梦西南)。西晋灭吴后,还治旧地,改为武昌郡。南北朝时期宋国移治到夏口(今湖北武昌),辖区缩为今武汉及其附近一带。隋、唐两朝的江夏郡即鄂州。



2.堂号:

京兆堂:以望立堂。

华山堂:以望立堂。

东平堂:以望立堂。

江夏堂:以望立堂。

会稽堂:以望立堂。唐朝时有康志睦,身材魁梧,善于骑马射箭,官大将军。后来讨平张韶,升平卢节度使,又平了李同捷的叛乱,加检校尚书右仆射,封为会稽郡公。康氏因以会稽为号。

跟帖时间 2010-02-28 09:03:1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康氏的迁徙分布 -- 康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九十二位,人口约二百七十万七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6%左右。

康氏族人最早的发源地是康叔被封的卫国,在今河南省的东部、山东省的西部和河北省的西南部部一带。卫国定都于朝歌(今河南淇县),后迁都楚丘(今河南滑县)。

至秦朝时期,康氏族人开始向西,或向东继续繁衍播迁,以致后来在陕西、山东两省形成了早期康氏族人两个大的族派。

魏、晋之际,又有河西康氏族人迁入蓝田(今陕西蓝田)。

至唐朝时期,康氏族人已散居今河南、山东、陕西、甘肃、新疆、山西、河北、安徽等地。康氏族人南迁始于三国以前;唐初就有康氏族人渡江南迁到江苏,浙江一带。唐玄宗时有灵州人(今宁夏灵武)康植封天山县男(今新疆托克逊县东北部),其孙康日知,举家南迁浙江省绍兴县定居。发源于北方的康氏族人,是早在唐朝初叶就渡江南迁到了江苏和浙江一带的。这一点,从当时康植、康日知祖孙的事迹,就可以获得证明。康植是唐玄宗时的灵州人(今宁夏灵武),曾因功被封为泰山县(今江苏泰州)男爵,这一家康氏当然也自此定居于苏北。传到了第三代的康日知之时,又以功被唐德宗封为会稽郡王,于是举家再度南迁,到了现在浙江省绍兴县定居,并又逐渐繁衍成为当地的望族。此后南方各地的康氏人家,也大多来自浙江绍兴。在唐朝的朝廷上,除了康植、康日知一家人曾显赫一时之外,别外的一位康澄,也曾在唐明皇时高拜大理少卿,权贵之至。这位康澄名气十分响亮,曾以上疏“国家有不足惧者五,有可深畏者六,愿陛下以不足惧者存而勿论,以深可畏者修而靡忒”而名重一时。

北宋初期,蔚州人(今河北蔚县)从征入蜀,后定居四川;同时,康氏还有迁至福建者。一千年以前,赵匡胤建立宋朝,康氏也在此时大露锋芒,光耀门庭,这一份光辉,并又历久不衰,一直持续了好几百年。首先,是洛阳人士康再遇一家人在宋太祖开闯天下时所立的辉煌战功,后来康再遇虽然在征伐李筠时战死,其子康保裔也在与契丹之战时矢绝殉国,然而,康保裔的三个儿子,康继英、康继彬和康继明,却在父祖的余荫之下,自此显达当朝。宋朝福建晋州的康延泽,也以彪炳的军功而声名显著,他是当时的晋州刺史,在金师雄作乱时,他以散逝世千余人大破贼众三万,因而使贼势消哉,晋、遂等州皆平,为宋室保住了一壁江山。当然,由康延泽的事迹,也可看出一千年前康氏在福建的繁衍之广。这段时期,康氏族人中的名人相当不少,譬如,宋室南迁后曾在苗传、刘正彦作乱时力保未高宗的康允之;十四岁即以明经登第,先后出任六州刺史皆有异政;以及南迁后以诗词供奉朝廷,以一首题徽宗画像之诗“王辇宸游事已空,尚余奎藻绘春风,年年花鸟无穷恨,尽在苍梧夕照中”而被誉为才华横溢的康与之等,名气都十分响亮。

明朝时期,江西泰和、湖南邵阳,广东顺德等地均有康氏名人载入史册,说明康氏族人分布地更为广泛。

从清朝开始,闽、粤康氏族人陆续有人迁至,后又有移居海外者。满族康氏后裔迁居凤城之初住边门镇老爷庙街和凤凰城边,后代散居各处。宝山乡岔路村康家堡子是另一支,从五世起,一支移居抚顺千金堡,一支移居辽阳涧溪沟,其他的分居在丹东石城、宽甸红石砬子等地。康有为,更是大名鼎鼎了,他的事迹为每一位中国的知识份子所熟悉。如众所通知,康有为是前清光绪皇帝“戊戌变法”时的重要角色,他所一力主张的政治维新,虽然不幸在保守派的反对声中有如昙花一现,然而,在当时内忧外患国是日非的局势之中,的确有如一服清凉剂。这位杰出的康氏人士,同时还是一位相当有成就的学者,他始治《周礼》,继研《公羊》,著书立言,富于创造力,他的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孟子微》、《春秋笔修大义微言考》、《大同书》等,甚受近代学术界的重视。

从康日知渡江南迁到浙江绍兴之后,康氏族人在中国南方的播迁十分之快,早在五代之时,福建的泉州便出过一位著名的学者康仁杰。这位康仁杰,不但学识渊博,而又深受南唐当朝的器重,曾经出任溧阳及洛阳等地的地方官,以性循素俭,门无私谒而见称。

唐朝初年便已繁衍到南方的康氏族人,在台湾也繁衍得很广,几乎遍布于全省的每一个角落,到处都有康休人士的足迹。据台湾省文献会表示,康氏族人以屏东和嘉南地区最多,此外台北、苗栗、台中等地方也相当不少。

跟帖时间 2010-02-28 08:58:3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康氏的各支始祖 -- 康南八:字百万,江西吉安府太和县千秋乡梅子坡早禾塘庆渡金仙廟王万段土地圳上谷林人,唐末时隐德不曜以子光禄大夫,覃恩诰封宝有从楚之志,是为南迁始祖,生卒未详,葬洪州九龙山大尖峰壬山丙向。其妻宁氏贤称淑慎,诰封一品夫人,生卒未详,葬与夫同山,生子一:发诏。是为洪州康氏始祖。

跟帖时间 2010-02-28 08:56:0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