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3-01 06:50:49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1389 跟帖次数 7

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夏启属下巫师,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巫师,在夏、商王朝时期掌管卜筮;周王朝时期,掌管卜筮的官员称卜正,其子孙便以职官为姓,世代称卜氏。

据史籍《通志》记载:“卜氏,周礼卜人氏也。鲁有卜楚丘,晋有卜偃,楚有卜徒父,皆以卜命之,其后遂以为氏。如仲尼弟子卜高徒是也。”

卜氏系以职官、职业为姓,属于以技为氏一类,皆出于古代从事占卜职业者。史籍《路史》也记载:“夏启有卜氏,又叔绣后有卜氏。”这是卜氏起源最早的一支。又据史籍《风俗通》记载,夏时太康之弟封于莘(故城在今陕西省合阳东南),因其弟曾任占卜之官,其后以官名为姓,称为卜氏。

古代大凡出猎,征战,风雨,年成,祭祀,婚丧,疾灾待事,都想预知吉凶,便采用卜甲和卜骨的形式来进行占卜。卜甲多用龟的腹甲或背甲,卜骨多用牛,羊,猪的肩甲骨。先把甲或骨钻上眼,然后再用火烧,从甲或骨上裂开的纹路来看是吉或是凶。古代有卜巫,又称巫师,是专门从事占卜事务的人,还设有官员专管此事。

专管占卜吉凶的长官叫太卜,太卜属员叫“卜人”。

卜巫在上古时代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一般由氏族部落首领,或者首领的亲族,或者智者、长者担任。遇所有大事或重大举措行前,都要预卜是否吉利,由卜巫(巫师)来解释卜卦的含义,传达上天的意志。卜者也就是巫者,是人和神的中间人,叫神人。

卜卦时,往往要举行歌舞仪式,所以卜,巫,舞发音都相似,意义在上古时候也一样。那时,武战大事,也一定要事先由巫师舞蹈占卜,故而“武”字也可代替“巫”、“卜”、“舞”三字。

对卜氏起源最早的记载是宋朝学者罗泌所撰著的《路史》。据《路史》记载:“夏启有卜氏,又叔绣后有卜氏。”这是卜氏起源最早的一支。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的儿子叔绣(周武王之弟)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周文王之子滕叔绣曾任占卜之官,其后代有卜氏。

古代大凡出猎、征战、风雨、年成、祭祀、婚丧、疾灾待事,都想预知吉凶,便采用卜甲和卜骨的形式来进行占卜。卜甲多用龟的腹甲或背甲,卜骨多用牛、羊、猪的肩甲骨。先把甲或骨钻上眼,然后再用火烧,从甲或骨上裂开的纹路来看是吉或是凶。

据史籍《姓苑》记载:“周礼卜人之后,以官为氏。”又据史籍《风俗通》记载,“氏于事者,巫卜陶匠是也”。

商、周朝廷中专管占卜的长官称太卜,其地位相当于大夫,其属从官员称为卜人。他们的后裔有的以卜为姓,称为卜氏。故谓“氏于事者”,就是以从事的职业为姓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春秋时期卜筮官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通志·氏族略》等记载,春秋时期,晋国的卜偃、秦国的卜徒父、鲁国的卜楚丘等,皆为卜筮官,名称显赫一时。其后裔族人多以先祖官称为姓氏,皆称为卜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须卜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须卜氏,原为汉朝时期匈奴民族的一支,属于南匈奴四大贵族姓氏之一,即须卜氏、呼延氏、贺兰氏、丘林氏。东汉初期,南匈奴大多归附汉王朝,逐渐汉化,形成汉姓(卜、呼延、兰、乔)。

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须卜氏流居于代北地区,后为鲜卑拓拔部所吞并,因联姻关系,成为鲜卑贵族部落之一。

北魏王朝建立之后,在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大力推行的汉化改革过程中,须卜氏再一次汉化为单姓卜氏,此后,该支卜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布朗族,出自明朝时期云南缅中军民宣慰使,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明朝初期,王朝政府控制西南地区,在云南边地一带设有六个宣慰使司,即:①孟养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缅甸八莫、开泰以北,伊洛瓦底江以西,那伽山脉以东地区,治所在今缅甸孟养;②木邦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缅甸掸邦东北部地区,治所在今缅甸兴威;③缅甸军民宣慰司,即阿瓦王朝(今布朗族),其地在木邦以西,孟养以南,今缅甸曼德勒为中心的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区;④八百大甸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缅甸掸邦东部和泰国清迈地区;⑤车里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云南西双版纳;⑥老挝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老挝境内。

当时,明政府授与当地上层分子以宣慰使的职衔,这些土司则接受明王朝的封号,服从云南三司即都挥司、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的统辖节制。

在缅甸军民宣慰司中,宣慰使(大土司)即阿瓦王朝首领卜刺浪马哈省,在滇缅麓川战役中,于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农历12月,将在缅甸支持下反叛明朝的原麓川宣慰司(今云南瑞丽)宣慰使思任发捕获,交给中央王朝斩首。明英宗下旨嘉奖卜刺浪马哈省,并赐汉姓为卜氏。

此后,卜刺浪氏族皆改为汉姓卜氏,不论在今中国境内还是在缅甸境内,多称卜氏,世代相传至今。

麓川之役,是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农历11月起,至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农历10月,明朝政府平定云南麓川(今云南瑞丽)宣慰使思任发叛乱的战争。

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农历11月,麓川宣慰使思任发起兵叛明,相继进攻孟定(勐定,今云南耿马)、湾甸(今云南施甸)、南甸(今云南梁河)、金齿(今云南保山)等地。明英宗命左都督方政、都督佥事张荣率军赴滇,协同右都督沐昂进剿。

明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农历3月,思任发遣兵万余人占据潞江安抚司(今云南腾冲),自称“法”(滇王)。

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农历1月,明英宗命镇守云南总兵官沐晟、左都督方政、右都督沐昂率师进剿。因沐晟、方政抚剿主张相悖,致使方政孤军奋战,官军败绩。思任发乘势进犯景东(今云南景东)、孟定,并攻占孟赖、盂达等地。农历5月,明王朝再命沐昂为总兵官,右都督吴亮为副总兵,都督佥事马翔、张荣为左右参将,率军进讨,仍然败绩。

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农历7月,沐昂遣都指挥佥事方瑛、指挥柳英率军败思任发叛军于者章硬寨,斩首五百余级。

明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农历1月,明英宗命定西伯蒋贵为总兵官,都督同知李安、都督佥事刘聚为左右副总兵,都指挥使宫聚、都指挥佥事冉保为左右参将,兵部尚书王骥总督军务,统率四川、贵州、南京、湖广等地兵十五万,再次大举征剿。师至金齿,兵分三路:冉保率军自细甸(今云南昌宁湾甸)趋孟定,会木邦木邦宣慰司(今缅甸新维)、车里宣慰司之师(今云南景洪);王骥、蒋贵由中路抵腾冲(今云南腾冲);刘聚等自下江、夹象石合攻,径攻上江。明军首败之于上江,斩首五万余级,再败之于罗卜思庄(今云南盈江)等地,歼敌十余万人,继而再败之于麓川,歼敌数万,思任发携家眷残兵逃往缅甸。

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农历8月,明英宗复命蒋贵、王骥等率军征讨思任发。

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农历2月,明军至腾冲后兵分五营,分道并进,再次大败叛军,焚舟数百艘,思任发复遁去缅甸。

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农历12月,缅甸宣慰使卜刺浪马哈省将思任发捕获,交给朝廷斩首,其子思机发仍据孟养(今缅甸卡杜)为叛。

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农历3月,明英宗命王骥提督军务,宫聚为总兵官,张轨、田礼为左右副总兵,方瑛、张锐为左右参将,率南京、云南、湖广、四川、贵州土汉官军十三万人再次讨伐思机发。农历10月,明军抵金沙江,思机发率军列栅于江西以拒,明军乘木邦宣慰司及缅甸宣慰司(今缅甸阿瓦)支援的二百余艘船强渡,突破其防线,大败之。追至孟养,再败之于鬼哭山等寨,斩获甚众,思机发不知所向。尔后,思任发少子思禄复拥众为叛,重新占据孟养。此时,王骥以“明军久战疲乏,且叛军难平”,遂与思禄订约,授思禄为土目,许以得部勒诸“夷”,以金沙江为界,战争以和而终。

麓川之征,明王朝政府初不重视,而明军主将指挥不利,以至连兵十余截、转饷半天下,且劳师无功,整个西南为之骚动,给云南人民带来了无穷灾祸,明朝国力亦大为消耗。而提督王骥在关键时候因自己“不耐湿热”,而以“明军久战疲乏,且叛军难平”为理由撤兵,为此后西南边境留下无穷后患,至使明朝十余万平方公里土地终被缅甸占去。

麓川战役,王骥有功不可没,有罪在千秋!



第六个渊源:源于蒙古族,源出卿初期陈蒙古八旗博斯沁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巴逊氏,亦称把孙氏、博斯沁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在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该部奉命随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派驻辽宁丹东的凤凰城,屯垦于瑷河沿岸影壁山附近,今主要聚居于凤城大堡蒙古族镇。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sun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巴逊氏所冠汉姓多为卜氏、戴氏等。



第七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卜氏,出自汉化为改姓。

据文献《泉州涂关外法石沿海有关中外交通史迹的调查》记载,元末明初,明太祖为惩罚蒲寿庚“导元倾宋之罪”,对蒲氏家族进行了迫害,“蒲姓恐被株连,故相率改为卜氏”。

另外,在文献《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终记载,明洪武中期,“入附回回儿只,因出使倒刺沙、撒马儿罕(皆今乌兹别克斯坦),功官百户,后赐占籍于嘉定,改汉姓为卜氏。其曾孙为卜相,卜相之侄卜永正,卜永正之子卜升,世代袭职,为嘉定回回世族。”



第八个渊源:源于土家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明朝时期,湘西土家族中有索卜氏部落,后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改汉姓为卜氏。



第九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拜格氏,亦称伯特氏,源出金国时期奚族后裔伯德部,以部为氏,满语为Baige Hala,世居拜格山(今黑龙江呼玛盘古),所冠汉姓为卜氏。

⑵.满族博都哩氏,亦称布利托天氏、布勒多索夫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孛木律氏族,金国时期女真“孛术鲁”,以姓为氏,满语为Boduri Hala。世居索伦(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广大地区),后有鄂温克族引为姓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卜氏、博氏、鲁氏、范氏、花氏、布氏等。

⑶.满族布尼氏,满语为Buni Hala,世居佛讷赫村(今黑龙江宁安)、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卜氏、布氏、于氏等。

⑷.满族布尔察氏,源出虎尔哈女真,以地为氏,满语为Bulca Hala,汉义“规避”,世居阿里库(今俄罗斯境内乌苏里江上游支流阿库里河流域)、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卜氏、布氏等。

⑸.满族布尔尼氏,满语为Bulni Hala,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后多冠汉姓为卜氏、布氏。



第十个渊源: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黑龙江志稿·氏族》记载:

⑴.达斡尔族伯克图氏,亦称卜克图氏,世居黑龙江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ektu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卜氏。

⑵.达斡尔族布库尔氏,汉义“帽沿”,世居黑龙江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ukur Hala。清朝中叶以后冠汉姓为卜氏。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鄂温克族,出自鄂温克族布喇穆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黑龙江志稿·氏族》记载:

鄂温克族布喇穆氏,亦称博拉木氏、比渣穆氏、卜拉木氏,世居黑龙江中下游汉古河、布特哈(今黑龙江讷河)、呼伦贝尔(今内蒙古海拉尔)等地。后有鄂伦春族、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ulamu Hala。

清朝中叶以后,鄂温克族布、鄂伦春族、满族喇穆氏所冠汉姓多为卜氏、蔡氏等。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锡伯族卜占那氏、卜库库苏里氏、卜库索里氏等,皆源出古匈奴须卜氏部族后裔,主源一同上述“第四个渊源”,元朝以后世居沈阳地区,在清朝时期被编入索伦部,大部分经长途迁徙驻扎于新疆伊犁地区,少部分留居辽东半岛。清朝中叶以后多改汉姓为卜氏。



第十三个渊源:源于朝鲜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朝鲜民族中亦有卜氏,本源自汉族卜氏,为古朝鲜半岛汉文化的深切遗迹。



得姓始祖:卜偃、卜徒父、卜楚丘、卜式。

卜氏的历史名人 -- 卜 偃:(生卒年待考),晋国人。著名春秋时期晋献公掌卜大夫。

所有大事举行前,都要由他预卜是否吉利。例如据《左传·哀公九年》记载,狐偃劝晋文公出兵送襄王归周朝,文公命卜偃占了一卦,得到“大有之睽”,卜偃解释:“吉,遇‘公用享于天子’之卦。…天子降心以逆(迎)诸侯,不亦可乎!”晋侯于是采取了行动。



卜 商:(生卒年待考),字子夏;春秋末温人(今河南温县)。著名晋国学者。

孔子得意门人,为七十二著名弟子之一,以文学见称。

孔子死后,卜子夏在孔墓守孝三年,之后即到西河(今河津一带)设教讲学,传播儒家思想,足迹遍布汾阳地区(南起河津、万荣、北至文水、交城),一直生活了五十五年。培养了不少治世人才。著名的有春秋战国时的吴起、李悝、公羊高、谷梁赤、段干木、田子方、禽滑厘等。魏文侯等尊他为师,常向他咨询国政。

他精研《诗》教,明于《春秋》大义,兼通《易》、《礼》。晚年讲学西河,主张为人君者必读《春秋》,防止权臣纂夺。魏文侯亲咨国政,待以师礼。晚年丧子,悲伤过度,以致双目失明,定居辛封村(今阳村乡东辛封村)。死后葬于东辛封村南。

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朝廷下令全国把卜子夏的牌位放到孔子庙和孔子一同祭祀,并开始整修墓地。唐开元年间,被封为魏侯。

宋朝时期,宋度宗咸淳年间晋封卜商为“魏国公”。

今有墓碑、祠堂。著有《卜子书》、《子夏易传》、《圣门十六书》、《周易卜商传》,与子游等人合著《论语》。



卜 式:(生卒年待考),河南人。著名汉朝大臣。

汉武帝和匈奴争战期间,卜式屡次把个人财物捐献国家充当军费,为此汉武帝任他为中郎,派他在上林负责羊的养牧。只过了一年多,他放养的羊不但肥壮,而且还繁殖了很多小羊。

汉武帝问他牧羊的秘诀,他说:铲除劣种,毋令败群。汉武帝觉得他的话颇有道理,便试令其治县,有政绩,拜为御史大夫,赐爵关内侯。

后卜式举言郡国不便盐铁,而船有葬可,罢贬至太子太傅,他以赏金悉助府库,仍布衣为皇家牧羊于山中。以至寿终。



卜 静:(生卒年待考),字玄风;吴郡人(今江苏苏州)。著名三国时期吴国官吏。

因博览群书而闻名江东,与同郡陆逊,名士顾邵、张敦齐名,官至剡令。



卜王羽:(生卒年待考),匈奴后部人。著名十六国时期前赵将领。

少好读《易》,隐居龙门山,为郭璞所赞赏。后入仕为太常,不久升为平北将军,在随镇北将军靳冲攻打晋阳刘琨时,被击败。靳冲归罪于他,并被斩首。



卜天与:(生卒年待考),吴兴余杭人(今浙江杭州)。著名南朝宋国将领。

善于骑射,曾任宋文帝皇子射术教师。后官任广威将军,太子劭弑其父皇后,他挺身出战而身亡。



卜天生:(生卒年待考),卜天与弟。著名南朝宋国将领。

少为队将,以武勇服众。因其兄死节,孝武帝时将其擢升为西阳王抚军参军。后升弋阳太守。因谋逆,被杀。



卜名祖:(生卒年待考),吴兴余杭人。著名南朝宋国将领。

孔武有力,被刘裕召为队主,随刘裕东征西讨,以功封关中侯。



卜长福:(生卒年待考),河南人。著名唐朝官吏。

唐玄宗开元十七年,上《续文选》三十卷,授杭州富阳县尉。



卜天福:(生卒年待考),洛阳人。著名元朝大臣。

历任南京府史,工部主事、刑部郎中等职,累迁饶州路总管,以治行第一闻。后拜山南廉访使,厉风纪、清吏治。

曾上“中兴济治策”,皆中时病。



卜 惠:(生卒年待考),江苏宜兴人。著名明朝医学家。

精于医术,曾任太医院御医。



卜 谦:(生卒年待考),字伯让;颍上人。著名明朝谋臣。

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举人。由太学入侍东宫(太子居住的宫院)讲书,接着调授工科给事中(掌管侍从规谏、稽查工部弊误等事的官员)。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随从皇太孙去南京监国,朝夕在身边诤言进谏,曾期望自己做个魏徵式的人物。后因父母双亡,在家守丧三年。

明宣宗皇帝继位后,赐卜谦正五晶官,织金衣两件,仍授予给事中官职,值班文华殿,为皇帝顾问。他曾向明宣宗皇帝陈述十件国家大事,皇帝欣然接受。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被提升为陕西省佥事,后又调任山东副使。

后来因得罪了皇帝身边的宠臣,降为山西参议。不久因足疾辞官还乡。著有《百孝歌》。入祀颍上乡贤祠。



卜世臣:(生卒年待考),字大荒,一作大臣,号蓝水、大荒逋客;浙江秀水人。著名明朝学者、传奇小说家。

磊落不谐俗,日闭门著书。有《乐府指南》、《山水合谱》等。另有传奇《冬青记》、《乞麾记》、《双串记》、《四劫记》等。



卜大同:(生卒年待考),浙江秀水人。著名明朝官吏。

嘉靖进士。初授刑部主事,累迁湖广布政使参议,镇压苗民反抗。官至福建按察副使。时倭寇侵扰沿海,大同设策防御之。著有《备倭图记》等。



卜舜年:(生卒年待考),字孟硕;江南吴江人。著名明末清初画家。

工画,为董其昌等名家赞誉。明亡后佯狂而卒。临殁之岁,人有乞其画者,不署名,但题曰:“泥无身”。著有《云芝集》等。



卜尔昌:(生卒年待考),字芗门;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著名清朝诗人。

工山水,亦能诗。有《芗门遗稿》。



卜道英:(生卒年待考),江苏长洲人(今江苏苏州)。著名清朝医学家。

精于医术,以幼科知名。子卜绍英,孙卜桂森,皆精幼科。



卜善瑞:(生卒年待考),字统万;山东费县人。著名清朝医学家。

精于医学。晚年著有《数验录》。



卜允照:(生卒年待考),字履廷;江苏丰县人。著名清朝医学家。

读书精医,轻财好义。



卜祖学:(生卒年待考),浙江嘉兴人。著名清朝医学家。

著有《伤寒脉诀》。



卜少夫:(生卒年待考),江苏江都人。著名当代新闻界人士、政论家。

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新闻科。

三十年代曾任嘉兴《民国日报》,南昌《真实报》,南京《新民报》、《扶轮日报》、《新京日报》编辑和采访主任等职。抗战时期任《巴城新报》香港特派员、香港《立报》编辑、广州《民国日报》、《武汉日报》、香港《大公报》战地特派员、记者。四十年代曾任贵阳《中央日报》资料室主任,重庆《中央日报》副总编辑,及中央周刊社编辑。

1945年创办《新闻天地》杂志,他独力支撑《新闻天地》杂志达五十六年,创中国期刊刊龄之最。抗战后,任《中央日报》总编辑,上海《申报》副总编辑,中国新闻专科学校教授、复旦大学副教授。

大陆解放前夕去香港,一九五一年发起成立香港《自由人周报》,1954年任香港联合书院新闻系教授。1965年创办《旅行》杂志。1978年任世华观光事业联谊会香港召集人。曾被增补为台湾“立法委员”。后为《新闻天地》社社长,《旅行杂志》社社长。

在港台他最早反对“台独”,他在政治主张商原本是疏离大陆,但从1990年起改变观点,积极参与两岸和平统一大业。

著有《经过阵痛》、《战地记者讲话》、《无梯楼杂笔》、《人在江湖》、《龙蛇走笔》、《我见我思》、《大地足下》、《日本军阀专政史》、《受想行识》等传世。



卜万科:(公元1910~1969年),安徽霍丘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第九十三师第二七九团排长、副连长、连长、营长、第九十一师第二七一团副团长、红四军第十二师参谋长、第十二师第三十四团团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五旅第七七○团营长、副团长,豫西第四支队第十团团长,河南军区独立第三旅副旅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第二纵队第十三旅副旅长,豫皖苏军区汝南军分区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河南军区信阳军分区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69年3月14日因病在郑州逝世,终年五十九岁。



卜庆君:(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总参谋部测绘局局长。 [ 本帖最后由 lxyi 于 2010-3-1 11:55 编辑 ]

跟帖时间 2010-03-01 07:12:0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卜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源自夏代;望居河南:全联典出卜氏的源流和郡望,卜氏最早的记载是“夏启有卜氏”。见《路史》。

说诗彰教;输财助边:上联典指春秋时卫国人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与子游并列文学科。孔子死后,卜商居西河(今陕西省东部黄河西岸)教授,曾做魏文侯师。著有《诗序》、《易传》。下联典指西汉河南洛阳人卜式,以牧羊致富。武帝时,匈奴侵犯边疆,卜式上书,愿献家财一半助边。武帝召他为中郎,令他上林牧羊。一年后,羊肥,受到武帝称赞。后任缑氏令,赐关内侯,官至御史大夫。

说诗彰教;读易知微:上联典指春秋时期孔子殁,卜商居西河教学。下联典指春秋时期赵国的卜珝,少研习易,能预知未来。

西河世泽;文学家声:全联典指春秋时卫国人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以文学名。孔子死后,子夏云魏国西河(济水、黄河间)讲学。

赋梅御史;宰相家声:全联典指西汉卜式,河南省人,汉武帝时从业牧羊成为巨富,时值朝廷用兵进击匈奴,他上书,愿捐家财之半,为保卫国家疆土出力。汉武帝授其官职,他坚持不受,且又以二十万银救助灾民,朝廷赏以重金,任为中郎,卜式将赏金悉归府库,仍布衣放牧于山中。帝令治县,颇有政绩,封关内侯,又拜为齐王太傅及丞相,汉武帝元鼎时期封为御史大夫。文宗世泽;学绍西河:全联典指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晋国人(一说卫国),孔子的学生,以文学见称。他精研《诗》教,兼通《易》、《礼》,为莒父宰。孔子死后,他到魏国西河讲学,相传《诗》、《春秋》等儒家经典是由他传授下来的。



2.五言通用联:

诗传晋有夏;画题泥无身:上联典指春秋末期的晋国学者卜商(即子夏),温人。孔子弟子。为莒父宰。孔子死后,他到魏国讲学。李克、吴起都是他的学生。相传,《诗》、《春秋》等儒家经典,都是他传授下来的。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画家卜舜年,字孟硕,吴江人。明亡后,佯狂卒。临殁之岁,人有乞其画者,不署名,但题曰:“泥无身”。

昆山标望远;涟水发源长:上联“昆山”,典指今江苏省苏州昆山,卜氏昆山一世祖卜士安,原籍苏州府昆山县人。下联“涟水”,典指今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卜氏涟水一世祖卜士安,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升任陕西西安府知府,占籍淮安府安东县(今淮安涟水)。其第三代卜玘和卜瑾在涟水各为产业繁衍后嗣。今江苏省淮海地区之卜氏皆其后裔。



3.六言通用联:

宁海陨阳通判;余杭广威将军:上联典指郧阳府通判卜怀,宁海人。父卒,母课其业。母卒,庐于墓,诏旌其门。后以岁贡官郧阳府通判。下联典指南朝宋国的将领卜天与,余杭人。善射。元嘉中为广威将军。孝武帝时,谥壮侯。



4.七言通用联:

河南输财达半数;开璋治行第一闻: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御史大夫卜式的事典。卜式,河南人。以牧羊致富。武帝时,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召拜中郎。令牧羊上林。岁余,羊肥息,帝善之。元鼎中为御史大夫。下联典指元朝时期的饶州路总管卜天璋,字君璋,洛阳人。至元中为南京府史,屡迁饶州路总管,以治行第一闻。有《中兴济治策》,凡万余言。



5.八言以上通用联:

著蔡灵长,伏羲上寿;龙鸝庥瑞,尚文大年:此联为卜者的常用联。

文学夙优,仰商贤博洽;仓箱广识,羡式祖丰盈:上联典指春秋末期的晋国学者卜商(子夏),温人。孔子弟子。下联典指汉朝御史大夫卜式的事典。卜式,河南人。以牧羊致富。

掌卜大夫,预知毕万后代;好易子玉,迥高廓璞前修:上联典指春秋晋国掌卜大夫卜偃的事典。下联典指赵太常卜羽,字子玉,少好读《易》,能前知,隐居龙门山。

钜野振家声,续署乌罗,文学渊源东鲁重;杭川为牧守,疆开太古,风规道理西河传:上联典指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晋国人,孔子的学生,以文学见称。他精研《诗》教,兼通《易》、《礼》,为莒父宰。孔子死后,他到魏国西河讲学,相传《诗》、《春秋》等儒家经典是由他传授下来的。下联典指宋朝卜氏入杭始祖卜弼,世居山东巨野县,于宋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授任上杭县知县,创基于上杭胜运里太古村。他把西河郡卜氏优良家风传给了他的闽粤裔孙。

跟帖时间 2010-03-01 07:08:4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卜氏的字辈排行 -- 卜氏家族统一字辈:“宗若端玉手元之水思克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跟帖时间 2010-03-01 07:05:0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卜氏的家谱文献 -- 山东钜野县卜氏族谱,著者待考,明崇祯八年始修,(清)卜兆淑、卜继福、卜万章等续修,清末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木刻活字印本。

山东微山卜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末期木刻活字印本。

山东鱼台卜氏旁支族谱,著者待考,简略手抄本。

江苏连云港卜氏族谱,(清)卜永升、卜靖在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修纂,(清)卜贻于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仲夏增修,(清)卜汝淳、卜养素、卜芳年、卜霞昌、卜丰年、卜利川于清道光六年开始至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26~1849年)仲夏刻印,(现代)卜星光、卜贻梅、卜九馍、卜训岭、卜训亚、卜训良、卜仲谟、卜顺孝等于1997年仲夏最后整编完成。

浙江嵊县逵溪卜氏宗谱四卷,(民国)卜临涧主修,卜有法等编篡,民国庚申年(公元1920年)重修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河南夏邑卜氏族谱,(现代)卜宪章、卜宪良修编,1950年6月稿本。

内蒙古通辽奈曼卜氏家谱八卷,(清)卜昭伦、卜昭煦修撰,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蓝本复印。现被收藏在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档案馆。

江西东乡卜氏四修宗谱,(民国)卜恒撰,民国三十七(公元1948年)铅印本。

安徽合肥桑园卜氏宗谱,(民国)丁林生序,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铅印本。

广东梅县卜氏分谱,(现代)卜氏家谱编委会,1995年春月胶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梅县畲江咸和卜氏分谱编辑委员会。

跟帖时间 2010-03-01 07:00:5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卜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西河郡:古代该郡所指不一。春秋时期卫国西境沿黄河一带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期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国时期曾取秦国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西汉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胜),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并拥有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东汉朝时期移治到离石(今山西离石)。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保有晋西一带地区,治所在兹氏,即在今山西省离石(今山西汾阳)。唐朝时期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武陵郡:即今湖南省的常德市地区。常德历史悠久,公元前三十万年,常德地区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县澧南乡、张公庙镇、津市市窑坡乡、石门渫水下游一带以及鼎城区灌溪镇岗市等处有旧石器时期的遗迹四十多处,经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锤、石球、尖状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这些简陋的原始工具采集果实,猎取野兽。秦昭襄王三十年(楚顷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77年),秦国蜀郡太守张若“伐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东筑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开始,迄今两千二百余年历史。史称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军府、七代藩封之地,辖区远及湘西北、鄂西南、黔东北、桂东北地区,素有“西楚唇齿”、“黔川咽喉”之称。秦朝时期,常德属黔中郡,郡衙设临沅县。西汉高祖时取“止戈为武,高平为陵”之意,改黔中郡为武陵郡,隶属荆州刺史部。东汉光武帝时期恢复武陵郡,汉建武二十六年(庚戌,公元50年)郡治从义陵(今湖南淑浦)又迁往临沅县。汉顺帝阳嘉三年(甲戌,公元134年),荆州刺史部移治于索县(今湖南常德鼎城区断港头城址村)。三国时期,常德归吴国管辖,仍名武陵郡,隶属荆州。西晋,常德市分属武陵、天门、南平三郡。唐朝时期,武陵、澧州隶属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为鼎州,改澧州为澧阳军州,均隶属荆湖北路。宋徽宗政和七年(丁酉,公元1117年),升鼎州团练为常德军节度使。“常德”取孔颖达《诗经·大雅·常武疏》:“言命谴将帅,修戎兵戎,无所暴虐,民得就业,此事可常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于此。南宋乾道元年(乙酉,公元1165年),鼎州升为常德府。元朝时期,常德府、澧阳军州分别改为常德路、澧阳路,隶属湖广行中书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复常德府,澧阳路改为澧阳府,皆隶属湖广布政司分守上荆南道。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将澧阳府降为澧州。清朝雍正七年(己酉,公元1729年),升澧州为直隶州,常德府、直隶澧州同隶属于岳常澧道。至清朝末期,常德府辖武陵、桃源、龙阳、沅江四县;直隶澧州辖石门、慈利、安乡、安福、永定五县。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中央人民政府设常德专区,专署驻常德县。辖常德、临澧、澧县、安乡、南县、华容、桃源、慈利、石门等九县。1950年由常德县析置常德市,由澧县析置津市市。常德专署驻常德市,辖两市、九县。1952年原益阳专区所属益阳市及益阳、沅江、安化、汉寿、桃江(驻桃江镇)五县划入常德专区,辖三市、十四县。1953年常德、益阳、津市三市改由省直辖。1958年常德、益阳、津市三市划归常德专署领导。1959年常德市交由常德县领导;益阳市交由益阳县领导;津市市交由澧县领导。1961年常德县领导的常德市、益阳县领导的益阳市、澧县领导的津市市均交由常德专署领导。1962年将益阳市及益阳、华容、沅江、南县、安化、桃江等六县划归益阳专区,常德专区辖两市、八县。1963年撤销津市市并入澧县,常德专区辖一市、八县。1970年常德专区改称常德地区,地区驻常德市,辖常德市及常德(驻常德市)、临澧、澧县、安乡、汉寿、桃源、慈利、石门等八县。1979年恢复津市市,常德地区辖两市、八县。1988年1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函[1988]18号),撤销常德地区和常德县,常德市升格为地级市。常德市设立武陵、鼎城两区。武陵区的范围包括原常德市和常德县的武陵、斗母湖、河洑、石门桥四个镇和丹洲、康家吉、南坪岗、河洑、芦获山五个乡;原常德县其余的三十六个乡镇为鼎城区的行政区域。常德市辖桃源、石门、灃县、汉寿、慈利、临灃、安乡七县。津市市由省直辖。1988年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批复,撤销常德地区建省辖常德市。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2.堂号

武陵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西河堂:闽粤始祖卜弼裔孙的堂号为“西河堂”望出西河,史籍《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子夏就是卜商。卜商后代迁出山东的卜阡富,生八子,卜弼正是他的第八子。卜氏居闽,裔传粤,世系清晰。

忠烈堂:资料有待补充。

中兴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3-01 06:58:4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卜氏的迁徙分布 -- 卜氏是一个极其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七十位,人口约八十八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55%左右。

卜氏源起繁复,时至今日,连卜氏族人自己也很难说出己出自何支。反正“不为良相,便为医卜”,卜氏族人似乎在忠实的履行这句古话。医卜同源,卜氏族人从事医、《易》者甚多。

先秦时期,除前文已述的卜氏族人外,尚有春秋时鲁国大夫卜齿奇,晚于卜偃,而同样身为晋国掌卜大夫的卜招父,战国时有纵横家卜皮。在先秦时期,卜氏族人已分布于鲁(今山东西南)、秦(今陕西省)、晋(今山西省)、楚(今湖北省)地。

西汉时期,有今河南省洛阳人卜式,东汉有东郡人(今河南濮阳)卜己,桂阳(今湖南彬州)宿贼卜阳,表明今两湖之地已有卜氏族人入迁。汉初以牧羊起家的名臣卜式,以牧羊为喻,说过一句有关治理国家的千古名言:“治民亦犹如是也,恶者辄去,毋令毁群。”

魏、晋、南北朝时期,卜氏族人在今山西离石、湖南溆浦、河南洛阳形成大的郡望,并且已有卜氏族人定居今江苏、浙江等江南之地。隋唐之际,卜氏族人除继续繁衍于上述之地望外,已有卜氏族人定居于大西北,如唐朝学者卜天寿为西州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人。

两宋之际,今四川、江西、安徽等地均有卜氏族人定居。

宋末元初,有福建宁化石壁村之卜氏族人徙居广东。

明朝初期,山西卜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陕西、河南、宁夏、北京、天津等地。

清朝以后,山西等地之卜氏族人因谋生之故,迁于蒙古,对于山西人来讲,称为走西口。此际,南方卜氏族人已经在今华南、西南等地散居开来。

如今,卜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安徽、广西、广东、内蒙古多此姓,这四省之卜氏约占全国卜氏人口的65%以上。

跟帖时间 2010-03-01 06:55:3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卜氏的各支始祖 -- 卜式公:字子怜,是继卜商后卜氏族人中政史有声、史册有载、最为显赫的人物了,其爵位与丞相并列,为“三公”之一。他是西汉中业武帝(公元前141~前87年)时,以牧羊致家,以爱国输财助边起家,古今予以表扬的人物。正因其名声显赫,对家族的声誉极为重要,全国各地的卜氏宗亲,多有将其纳入族谱之中。是为钜野卜氏始祖。

卜 坟: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长门坟祖由山东东昌府(山东聊城)迁至丰县(二门典祖、谟祖返回夏邑)。是为微山卜氏始祖。

第五十三世卜坟生二子:长子卜彦才,次子卜彦忠;

第五十四世卜彦才生二子:

第五十五世卜长吉生三子:

第五十六世卜长从礼生一子俊后绝;(聪支外迁大宗支传仲支)

第五十六世次卜从义生三子:

第五十七世长卜伦后绝;

第五十七世次卜聪迁居沛邑卜家湾(山东微山县)

三臻后绝;

三良卜友生三子:

第五十七世长卜仲承接在宗谱;

次子卜盘

三子卜清

第五十五世次卜志生二子:

第五十六世长卜完生三子:

第五十七世长卜宣;

次子卜抡;

三子卜升;

第五十六世次卜兰后绝;

第五十四世卜彦忠生二子:

第五十五世长卜云生一子奉:

第五十六世卜奉生一子:

第五十七世卜恺;

第五十五世次卜海后绝。

卜 宣:即卜完生长子,山东鱼台县族支始祖。

第五十七世卜宣生一子卜月;

第五十八世卜月生四子

第五十九世长卜景占:

第五十九世次卜景治

第五十九世三卜景节:生二子:长子卜希颜,次子卜希尧;

第五十九世四卜景淮:

第六十世卜希尧生二子:长子卜念真,次子卜从真;

第六十一世卜念真生五子:(举家迁居鱼台)

第六十二世长卜文桂,

第六十二世次卜折桂,

第六十二世三卜攀桂,

第六十二世四卜良桂,

第六十二世五卜秋桂。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3-01 06:53:0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