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3-04 16:49:58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1649 跟帖次数 7

第一个渊源:源于风姓,出自上古太昊年间伏羲氏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传说,生活在“华胥之国”的华胥氏姑娘,到一个风景特别的雷泽去游玩,偶尔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于是受感而孕,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伏羲”。

雷泽中的脚印其实是雷神留下的,这位雷神长着龙的身子人的头(与女娲、盘古等的神一样是人头蛇身),这雷神在《山海经·海内东经》有记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因此,伏羲本来就是一个龙身(蛇身)人首的“龙种”。他也是人祖女娲的哥哥。在清朝学者梁玉绳的《汉书人表考·春秋世谱》中记载:“华胥生男为伏羲,女子为女娲。”所以伏羲女娲以兄妹而为夫妇之说乃确实不可易。

伏羲又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史记中称伏牺。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相传为中国医药鼻祖之一。伏羲本姓风,传说他有圣德,像日月之明,故称太昊。

相传其人首蛇身,与其妹女娲成婚,生儿育女,成为人类的始祖。又相传他是古代华夏部落的杰出首领。伏羲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创制八卦,即以八种简单却寓义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此外,他还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结网而制成网罟,用于捕鱼打猎。关于太昊伏羲氏的记载在古籍中常见,但又说法不一。

像中伏羲氏散发披肩,身披鹿皮,一派远古风范。远古时期,人们以石器加工兽皮,再以骨针等工具进行缝制,用以御寒。图中左下角画有八卦图形表明他创制八卦的功绩,而伏羲氏的目光显得深沉、睿智,无愧于古代智者的形象。

由于伏羲是蛇身人首,故有“龙的传人”之说。有学者指出:“伏羲出生于蛇系氏族,并且以蛇为尊。他身上穿的树叶或鹿皮,形右蛇之鳞身或花纹,这正是蛇系氏的族徽或图腾标志。近年来,海内外越来越多的“龙的传人”弘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伏羲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的具大贡献是始画八卦。八卦可以推演出许多事物的变化,预卜事物的发展。八卦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宇宙间的一个高级“信息库”。早在公元十七世纪,德国大数学家莱布尼兹创立了“中国学院”,专门研究八卦,并根据八卦的“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的演变关系,发明了二进制数制理论和当时欧洲先进的计算机。

八卦中包含的“二进制”,现在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及电子学中。1984年,一位欧洲科学家在谈到八卦的易理被现代广泛应用时,叹为“至为可惊”。八卦中的许多奥妙神奇之处,至今还正在研究和探讨之中。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开始繁衍人类的任务,就是交给了伏羲女娲两兄妹。清朝初期学者陆次云在《峒溪纤志》中记载:“苗人腊祭曰报草。祭用巫,设女娲、伏羲位。”现代的人类学者实地考察后,才得到这些苗族的传说。按苗族的传说,苗族全出于伏羲与女娲,他们本为兄妹,人类在遭到洪水后,人烟断绝,仅存他们二人,他们为了延续人类,便结为夫妇。

在伏羲氏的苗裔后代中,有的用先祖名字作为自己的姓氏,遂成伏氏。伏氏同时也是宓氏,古代“伏”、“宓”两姓通用。



第二个渊源:源于风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伏不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伏不齐,公元前521/502~?年待考,亦称宓不齐,字子贱,春秋晚期的鲁国人。

伏不齐是孔子的弟子,为七十二贤者之一,在史籍《史记》中说他小孔子三十岁,但在典籍《孔子家语》中则记作“小四十九岁”。

伏不齐做过单父宰(今山东菏泽单县),就是单父的行政长官。他赴任时,担心鲁昭公姬将听信谗言而干涉自己,试图间接劝谏鲁君:在要辞行前往单父的时候,伏不齐让两个国君身边的官吏跟着他到单父去。

到达单父后,伏不齐让两个官吏写文书。官吏写文书时,伏不齐就在旁边胡乱摇动他们的手肘,使得官吏文书写不好,然后伏不齐又佯装生气,说:“两位写文书写得不好,回去之后要努力。”

那两个官吏无奈,便返回到国君身边,他们告诉鲁昭公:“不可以帮宓子写字。”

鲁昭公问:“为什么这样说呢?”

官吏回答:“宓子让我们写文书,在旁边摇动我们的手肘,写不好还生气。”

鲁昭公恍然大悟地说:“这是他要劝谏我啊。”于是派人告诉伏不齐说:“单父如今不再是寡人所有了,而是你的了。单父的事情由你决定吧!五年之后再来简要报告。”

伏不齐曾向孔子报告:“单父有五个才能比我强的人,指导我如何治理单父。”孔子听后叹到:“可惜伏不齐治理的地方太小了,如果让他治理更大的地方,也许可以吧!”

伏不齐治理单父时,并不将目光盯在财物的得失,而非常重视民心、士气和社会风气。孔子认为让他掌管和治理更大的范围,可比尧舜。

在担任单父宰时,伏不齐很有才智,待民特别仁爱,因此孔子称赞他是君子。他每天表面上只是在弹琴作乐,看来不象同学巫子期治理单父时表现得那么勤劳,但是他一样把单父治理得很好。人们因此而夸奖他是“鸣琴而治”。

伏不齐为单父宰时,不仅赋役较轻,而且在灾年能发仓粟、赈困穷、补不足。能举能、招贤、退不肖。以实际行动提倡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他反对不干实事而夸夸其谈的人,尊重敦厚持厚的长者,以礼乐治世民。

孔子知道后,夸奖他有“王佐之才”。伏不齐被后世认为是以指导教化治理国家的历史名人。孔子认为他尊君、守礼、有孝悌这德,遵守天命,能在仁德服人,可以称为君子。

后来,在唐朝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李隆基追封其为“单伯”。宋朝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真宗赵恒又加封其为“单父侯”。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明世宗朱厚熜再次改称其为“先贤宓子”。

在伏不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在古代,“宓”字和“伏”字通用,因称伏氏、宓氏,后多称伏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汉朝时期鲜卑拓跋氏族乞伏部,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

关于鲜卑族的形成,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由最早活动于大鲜卑山(今大兴安岭北端,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的嘎仙洞)地区的拓跋氏族为核心,融合了东胡的其他氏族部落而逐渐形成的。拓跋氏族自西汉末,始由大鲜卑山迁至鲜卑山(今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中旗),并成为鲜卑族的核心。公元89年,北匈奴被东汉击败后,蒙古地区被鲜卑族人所占,留在蒙古地区的十余万匈奴皆被鲜卑族吸收。因此,鲜卑族人也是由许多民族成分构成的,以后形成各种各样的鲜卑部落。而且后来鲜卑族人势力逐渐强大,遂成为代匈奴而起的一个北方民族。

大约在公元二世纪末,鲜卑部落大联盟瓦解,一部分鲜卑部落,自漠北向南,迁至大阴山(今内蒙古阴山)山脉一代游牧。当时迁至此处的有如弗斯、出连、叱卢、乞伏等部。后各部共推乞伏部纥干(鲜卑语,意为“依倚”)为首领,称之为乞伏可汗讬铎莫何。乞伏由此突显于其他陇西鲜卑各部。

公元266年,乞伏佑邻率领五千户再南迁至夏缘(今宁夏北部),后吞并早就迁至高平川(今宁夏清水河流域)的鲜卑鹿结部七万余落,势力逐渐壮大。以后逐渐南迁,到甘肃平凉、靖远、陇西一带。因此,这部分鲜卑人也被称为陇西鲜卑,以乞伏鲜卑为主。陇西鲜卑后来又分为若干部落,部落长官称酋长,部落联盟首领称可汗。

可汗属于世袭职务,从第一代可汗乞伏纥干经乞伏佑邻,其子乞伏结权→子乞伏利那→弟乞伏祁→(利那子)乞伏述延→子傉大寒→子乞伏司繁。

乞伏司繁继位不久,前秦建元七年(公元371年),前秦苻坚派将军王统率兵讨伐。司繁统领三万骑兵在苑川抗击,被王统打败。乞伏司繁投降苻坚。苻坚见司繁叔父吐雷作战勇敢,于是又以吐雷为“勇士护军,抚其部众。”因乞伏司繁屡建战功,授使持节、都督讨西胡诸军事、镇西将军。乞伏司繁死后,由其子乞伏国仁代行其职。

乞伏国仁后来在(公元385年)建立了强大一时的西秦王朝,乞伏氏成为高贵的显族。到西秦永弘四年(公元431年),夏国君主赫连攻灭了西秦国。

西秦国灭亡后,其族人乞伏轲弹、乞伏千年投归北凉,乞伏跋跋、乞伏延祚投归夏国,而昙达为羌人执送于夏。赫连定在渡黄河夺北凉河西之地时,为吐谷浑慕璝所灭,所率乞伏氏鲜卑族人等原西秦国降户及赫连部人皆为吐谷浑虏去。因而,乞伏鲜卑有一部分与吐谷浑部融合。

后北魏王朝又灭了北凉国,并逐吐谷浑部出陇右,散处于河陇地区的乞伏鲜卑均为北魏王朝所统治。乞伏氏、出连氏、叱卢氏等,均成为北魏的“内入诸姓”和“四方诸姓”。此后,随着北魏孝文帝坚决的汉化改革政策的有效实施,不论是在北朝作官为吏的上层,还是一般乞伏氏鲜卑人,都被融入汉族,皆汉化改为汉姓伏氏、或乞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改姓,出自南北朝时期名人侯植,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有个汉族人名叫侯植,武艺绝伦,跟随北魏孝武帝西迁,甚得宠幸,赐姓为俟伏侯氏,在《北史》中称作“俟伏氏”。

后来侯伏氏跟从魏孝文帝大破沙苑,又再次改受赐姓为贺屯氏,因而,侯植的后人形成了侯伏氏和贺屯氏两支。

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侯伏氏、贺屯氏这两支族人中大部分改为伏氏,也有部分贺屯氏改为贺姓。



第五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俟伏斤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俟伏斤氏,属于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的一支氏族部落,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俟伏斤氏改为汉姓伏氏。在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后改伏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俟伏门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俟伏门氏,属于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的一支氏族部落,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俟伏门氏改为汉姓伏氏。在史籍《万姓统谱》中记载:“后改伏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傉伏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傉伏氏,属于南北朝时期鲜卑吐谷浑部的一支,在南北朝时期归附于北齐政权,后汉化改为汉姓伏氏、傉氏。在史籍《姓觽》中记载:“夷姓,北齐有傉伏。后改伏氏、傉氏。”



第八个渊源:源于西羌族,出自南北朝时期西羌伏侯龙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中国姓氏集》中记载:“后周时有大将军伏侯龙恩。”

伏侯龙氏,属于古西羌民族的一支,在鲜卑拓拔部侵占西北地区后,曾长期被拓拔部所控制。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伏侯龙氏亦随之改为汉姓伏氏。北魏孝文帝病逝之后,北魏王朝大乱,许多鲜卑、慕容、氐、羌民族又纷纷改回原姓。

然而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影响深远,很快,北方少数民族以鲜卑、慕容二部为代表,迅速融合于汉族等其他民族,姓氏的汉化仍旧因循下去,伏侯龙氏不但依旧改为汉姓,而且在宋朝以后还分衍有伏氏、龙氏、侯氏三支。



第九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阿至罗国国王阿伏至罗,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伏罗氏,全称为阿伏至罗氏,是南北朝时期西域阿至罗国的国姓,出自其缔造者阿伏至罗,汉史简称其为伏罗氏。在史籍《魏书》中记载:“阿至国王姓伏罗。取汉姓伏氏。”

阿至罗国,为古突厥语,汉称就是高车国,是南北朝时期匈奴民族西部分支高车副伏罗部首领阿伏至罗所创立。

阿伏至罗在起初服属于柔然民族,不但向柔然缴纳贡赋,而且还要参与柔然部落发动的掠夺性战争。

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柔然可汗豆仑征集高车副伏罗部进攻北魏,首领阿伏至罗进行劝阻,但豆仑可汗不听,阿伏至罗愤怒之下遂率十万户高车部人乘机脱离柔然汗廷,西徙至车师前部西北一带(今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创建了阿至罗国,自立为王,号称“候娄匐勒”,就是“大王、国王”之意。

因阿至罗国的民族主体为高车族部落,因此汉史称其所建之国为“高车国”。

建国后,阿伏至罗不断挑起对柔然的战争,并杀了柔然汗廷所立的高昌国王阚首归兄弟,自己挑选了敦煌人张孟明为高昌国王。其后,阿伏至罗率部四处征讨,扩张领地,期间南征焉耆(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鄯善(今新疆吐鲁番市鄯善县)、龟兹(今新疆阿克苏市库车县)、于阗(今新疆和田市)等地,并与大月氏遗民嚈哒部落发生了激烈冲突。后双方以龟兹为界,龟兹东北归高车、西南依附嚈哒。

北魏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阿伏至罗派遣使臣至北魏王朝,向北魏孝文帝陈述了西迁并建立高车国的原因,表示愿意与北魏联合,共同抗击柔然。到了晚年时期,因阿伏至罗残暴无节而丧失了众心,为其部众所杀。

此后,阿至罗国在西域存在了五十余年,北魏王朝分裂之后,阿至罗国得不到北魏政权的协助,于北梁武帝萧衍大同七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兴和三年,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七年,公元541年)最终为柔然所灭。

高车副伏罗部西迁并在西域建立政权,作为历史上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较早地进入了新疆地区,由此产生了较大的历史影响而被载入史册。

在阿至罗国(高车国)灭亡之后,其地为高昌国所占,高车王族沦为高昌国子民。隋、唐时期,高车王族子民有沦为西突厥阿史那部之属。

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吏部尚书侯君集率兵击灭高昌国,奉命前来救援高昌国的西突厥军畏惧唐军威势,也在可汗浮图城(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投降。侯君集继续分兵略地,共攻下西域地区三郡、五县、二十二城,得户八千余、人口近四万、马四千余匹,占地东西八百里、南北五百里。之后,大唐王朝在其地置西州,在可汗浮图城置庭州,后又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雅尔湖村),留兵镇守,而后,侯君集刻石纪功而还。从此,唐王朝打通了去西域各国的通道,促进了和西方诸国的联系,同时也起到分割、遏制西突厥的作用。

在此次战役之后,不少故高车族人被唐军裹挟而返,留居于中原内地,以先祖之名的谐音汉字为汉姓,称伏氏、罗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伏羲、伏不齐(宓不齐、宓子贱)。

伏氏的历史名人 -- 伏 羲:(生卒年待考),本姓风,甘肃天水人。著名上古三皇之一,即太昊。

伏羲出身于甘肃天水,现天水市有伏羲庙,朝圣的游人极多。

相传伏羲的母亲华胥氏外出,在雷泽中无意中看到一个特大的脚印,好奇的华胥用她的足迹丈量了大人的足迹,不知不觉感应受孕,怀胎十二年后,伏羲降生了。晋朝的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一书中说:“太昊帝庖犧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东晋的王嘉在《拾遗记》中说:“春皇者,庖犧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犧。”唐朝的司马贞在《补史记·三皇本纪》中记载:“太暤包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

伏羲和女娲在汉化像石和传下来的国画里面,能够看到一个代表太阳,一个代表月亮,也就是说,那个时候太阳和月亮不仅仅是天文上的主要观测对象,而且也有中国讲的阴阳关系,即日月关系。另外,太阳和月亮的运转规律就形成了后来的历法。所以我们对伏羲和女娲可以理解成是天文和人文结合这个特点。

在汉化像石里,伏羲拿一个“圭”,类似“三角尺”;女娲拿一个“规”,就是圆规,这就表示天圆地方。

伏羲和女娲经过多年的观察以后,画出了“八卦”。伏羲把天、地、人之间复杂的互相依赖的关系,既有对立、又有相辅相成这种变化相克的关系,变成一个符号系统留给后世。

据《三皇本纪》记载:伏羲“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于庖厨”。伏羲通过仰观俯察,了解自然万物,所画八卦是用八个符号分别代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利用八卦进行占卜吉凶,希望得到神意的显示,正是这种对世界的初步认识和把握方式,孕育着中国哲学的萌芽。奠定了中国乃至东方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也是后来《周易》的思想基础。

造书契即以符号来代替先民用结绳以记事;以俪皮为礼,改革了古代婚姻制度;结网罟、开始了原始畜牧业;同时伏羲与女娲共同发明琴瑟,创作乐曲,以用于礼仪、宗教、占卜、巫术等活动。此外,伏羲还立九部、设九佐,以龙纪官、号日龙师。禅于伯牛,钻木取火,教民熟食;制历法,定节气,消息祸福,以测吉凶;尝百药,制九针,以拯天疾,开创了中华最早的文明。

根据古书的记载,伏羲氏是在隧人氏之后,神农氏之前。神农氏是我们农业的始祖,是农神。正好伏羲氏当时是以守猎、采集、渔猎经济为主。伏羲文化应该在农业起源以前相当一个时期,所以应该早于一万年,甚至是一万两千年到一万五千年。伏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人文始祖。

在羲皇故里天水,伏羲更是一位受人们顶礼膜拜的圣者。国际性的伏羲文化研究会就设在这里,一年一度(相传农历1月16日为伏羲诞辰)的伏羲文化节在这里隆重举行。台湾、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新加坡、港澳及全国各地的人们纷涌而至,来天水寻根祭祖。1992年8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来天水,曾亲笔题写了“羲皇故里”四个大字。

传说,伏羲后来率各部落沿黄河南下,一直到河南淮阳,建都于陈州(古称宛丘,今河南淮阳)。

伏羲在位一百十五年。在任期间正姓氏,制嫁娶。他取各部落的特色:鳄之头,蛇之身,鹰之爪,鱼之鳞,虎之眼,组成新的图腾:龙。伏羲自封为龙师,定龙宫,现留龙湖。此后,龙成为中华民簇大团结的簇徽,龙成为华夏民簇新的图腾。华夏子孙称之为龙的传人由此而来!。

龙马河图、白龟传说是伏羲画下伏羲先天八卦最神奇的传说,也是众多传说中的精髓。

“御碑亭”是太昊陵现存古碑中有年款的最早古碑。立于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有“洪武四年”字样。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打了败仗,孤身逃到伏羲的小庙内,后有追兵,情势十分危急。朱元璋对伏羲祷告,祈求人祖爷伏羲保他平安,他日后得天下必定依照皇宫为伏羲人祖重修庙宇。奇怪的是,他祷告完后,立即有蜘蛛在庙门口结起蜘蛛网。追兵看到庙门上有蜘蛛网,料想一定没有人,于是追向他处。朱元璋得以逃生。朱元璋得天下后,依言行事。于洪武四年派人重修太昊陵。后来更是亲自来伏羲陵竭祖。

河南省淮阳县今有保存完好的天下第一陵即《伏羲陵》。每年的农历2月至3月3日,每日朝祖祭陵的人络绎不绝,多时达十万多人。2004年10月17~19,淮阳县举行了首届中华姓氏文化节。

而在甘肃天水的伏羲庙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纪念上古“三皇”之一伏羲氏的明代建筑群。1963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庙址位于天水市秦城区西关伏羲路。卦台山的古建筑被破坏无遗;而天水城里的伏羲庙主要建筑、塑像和其它文物,却由于天水市文化部门及时地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基本保存完好。国内不少专家、学者认为:重视保护这一建筑群,对于研究中国远古历史、探讨明代建筑艺术、考察天水地方民俗风情等,有着相当重要的实物资料价值。



伏 妃:(生卒年待考),女,伏羲之女,溺死于洛水。相传为洛水之神。

东汉末年,曹植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洛神赋》: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其辞曰: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末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

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日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襛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尔乃众灵杂遢,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佇。休迅飞凫,飘忽若神,陵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于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虽潜处于太阳,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督。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

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伏不齐:(生卒年待考),字子贱;鲁国人。著名孔子学生,春秋时期鲁国单父侯。

伏不齐是一个很仁爱的人,而且他很有才智。

担任单父宰时,他每天只弹琴作乐,看来不象同学巫子期治理单父时表现得那么勤劳,但是一样把单父治理得很好。人们夸奖他是“鸣琴而治”。

孔子夸奖他有“王佐之才”,后来被追封为单父侯。



伏 胜:(公元前260~前171年),字子贱;山东济南人。著名春秋博士,历史上称之为“伏生”。

生于周郝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卒于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61年),终年九十九岁。

伏胜为伏羲的后裔,其近祖由淮阳陈国迁到鲁国(今山东济南)。原来是秦国的博士,世称伏生。文帝时求能治《尚书》者,伏生当时已经九十余岁,老不能行,汉文帝便遣太常事史掌故晁错前往求教,经伏胜之女伏女,名羲娥转授,得二十九篇,即是今之传世的《尚书》。

伏胜还撰有《尚书大传》,成为文学派的开山祖师。后世人极为推崇尊拜追封为乘氏佰,尊为圣人,进文庙与孔子一起,享受万民祭祀,其后裔世袭五经博士。

韩店苏家村西原有伏生祠,邹平原有伏生书院,曾设伏生乡。

伏生墓位于邹平县魏桥镇口子村西南,为汉朝墓葬,原有石牌坊大门有“尚书在造”的金子匾额。几经破坏,现墓封土直径四十五米,残高二米,有“徽君伏生墓”、“伏生墓序”石碑两通。

历代文人墨客都赋诗称颂,如宋吴澄。明张远登。清蒲松龄。王仕祯等。唐王维画“伏生授经图”现收藏在日本大阪美术馆。明朝崔子忠画“伏生授经图轴”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伏 湛:(公元前?~公元37年待考),字惠公;琅邪东武人(山东诸城)。著名东汉开国宰相。

济南伏生后代,其父为当世名儒,他少传父业教授门生数百人。初仕西汉成帝朝,后仕王莽朝为后队属正。

汉更始思刘玄称帝后,他出任平原太守。

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以名儒旧臣被征拜为尚书,典定旧制。

当时大司徒邓禹西征关中,汉光武帝以其才任宰相而拜伏湛为司直,行大司徒事,常留镇守,总摄群司。汉建武三年拜为宰相,任大司徒,封阳都侯。

伏湛任相时秉节持重,颇有风范。汉建武五年(公元30年)以不能奏大臣过失而被免相,后改封不其侯迁归原籍。

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复被起用,未及就职便病逝了。

按:

伏湛高祖父年孺,父理字君游。受诗于匡衡,由是齐诗有匡伏之学。伏湛九世祖伏胜,伏湛子伏隆字佰文或佰明,另子伏翕承爵位,伏翕子伏光,伏光子伏晨,伏晨女伏孙为汉顺帝贵人,伏晨子伏无忌,伏无忌子伏质,伏质子伏完,伏完娶恒帝女尚阳安长公主为妻,生五子一女。伏完长子伏德,次子伏雅,三女伏寿为汉献帝刘协的皇后,四子伏均,五子伏尊,六子伏郎。

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曹操废后伏寿及两个皇子杀伏完、伏德等伏氏宗亲一百余人,具有四百多年历史的伏氏名门望族自此凋敝。



伏 恭:(公元5~84年),字叔齐;琅邪东武人(今山东诸城)。著名东汉明帝宰相、经学家。

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年间,任剧县令。常山太守等职,为官公正廉洁并以施惠政办学校闻名。

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迁任太仆。汉永平四年拜相,任司空。汉永平十三年以病辞相。

东汉章帝元和元年(公元84年)卒,终年九十岁。



伏无忌:(生卒年待考),琅琊人(今山东诸城)。著名东汉时期学者。

父晨,母为高平公主,女为顺帝贵人,孙女完尚阳安公主为献帝皇后,世代皇亲国戚,显赫一时。至三国时,完尚被曹操所杀,宗族受到牵连,后世因而衰败。

伏无忌家族为诸城巨族,世传儒学,曾显达于两汉,被称为“伏氏学”。伏无忌九世祖儒,系济南伏胜之后,武帝时人,因其客居东武教授,后世子孙遂居于此。伏无忌五世祖伏湛,曾辅佐汉光武帝刘秀成就帝业,被功封为不其侯,食邑三千六百户。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伏湛去世,汉光武帝曾旗子赐葬,其声势甚隆。

伏无忌博学多识,继承家学,传习儒业。汉顺帝时,为侍中屯骑校尉。

东汉永和元年(公元136年),受诏与议郎黄景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

东汉元嘉年间(公元151~152年),又受诏与黄景、崔实等人一起撰《汉记》。此时,他自采史料,册著事要,编成《伏侯注》(又名《伏侯古今注》)一书。

《伏侯注》记事上自黄帝,下迄汉质帝,今有辑本一卷传世。



伏 滔:(公元317~396年),字玄度;平昌安丘人(今安丘)。著名东晋时期大臣、学者。

少有才学,远近闻名。任参军,封闻嘉县侯,任永世县令。

不久出任参军,并领华容县令,再任著作郎,专掌国史,并任本州岛大王。

后迁官游击将军,仍兼著作郎,死于任。



伏曼容:(公元421~502年),字公仪;平昌安丘人(今安丘)。著名南朝宋、齐大臣,儒仕。

其父伏胤西晋司马都护,南朝宋国任司空主薄。

伏曼容早孤,与母兄客居南海。少笃学,善老、易,倜傥好大言。

南朝宋明帝泰始年间(公元465~471年),为骠骑行参军,迁司徒参军,历江宁令,入拜尚书外兵郎。

顺帝升明年末(公元477~479年),为辅国长史、南海太守。宋明帝好周易,曾召集朝臣于清暑殿讲,诏伏曼容执经。伏曼容亦善文辞,为南海太守时,至石门作《贪泉铭》。

南齐(公元479~502年)初,为通直散骑侍郎。先后官太子步兵校尉、率更令,迁中书侍郎、大司马谘议参军,出为武昌太守。

齐明帝建武(公元494~497年)中,拜中散大夫。梁台建,召拜司徒司马,出任临海太守,卒于官。

南朝帝王对儒术兴趣不大,而伏曼容一生治学,尤喜《老子》、《周易》等书,仍聚徒讲学,生徒常数十百人。伏曼容经学成就最高,著有《周易集林》、《毛诗集解》、《丧服集解》、《论语义》等多种。

伏曼容还是南朝伏氏家中最博学的人,《南史》本传称他“善音律,射驭、风角、医算,莫不闲了。”

伏曼容有子伏暅。伏暅有长子伏挺、次子伏捶。伏挺有子伏知命。其子伏暅、孙伏挺亦以讲学为事:“三世同时聚徒教授,罕有其比。”



伏 暅:(公元465~520年),字玄耀,伏曼容之子;平昌安丘人。著名南朝齐、梁良吏。

幼传父业,能言玄理。知名于世。

任齐太学士博士,东阳郡丞,卫军记室参军等。任中书侍郎,任永阳内史,新安太守,在郡清廉,恪尽职守,郡民为其立祠歌功。

在任三年后,征为给事黄门侍郎,领国子博士,未及赴任,卒于郡。



伏 挺:(公元483~549年),字士标,伏恒之子;平昌安丘人(今山西安丘)。著名南朝梁国官僚、文学家。

幼聪悟,七岁通《孝经》。《论语》,及长好文学,擅长五言诗,重名于世。州举秀才,对策为当世之冠。齐末,十八岁的伏挺为萧衍征东行参军。

仕南朝梁国时为尚书仪曹郎,晋陵令,武康令等。后来因为收纳贿赂,惧罪变服藏匿于道观,遇赦乃出,跟随邵陵王多年。

梁太清中期客游吴兴、吴郡,逝世于侯景之乱中。

不过,伏挺的儿子伏知命,因父亲宦途不顺而怨恨朝廷,后来竟然随侯景叛军篡位,官至中书舍人,权倾内外。可惜侯景兵败后,伏知命也被下狱囚禁至死,是结局最不光彩的一个。



伏 捶:(生卒年待考),伏挺之弟;平昌安丘人(今山西安丘)。著名南朝梁国官吏。

亦有才名,先邵陵王所引,历为中记室。参军。



伏知命:(公元?~552年),平昌安丘人(今山西安丘)。南朝梁国大臣。

随父伏挺为邵陵王幕僚,掌书记。因其父宦途不达,深怨朝廷,侯景乱梁时,投奔侯景。尽心为其服务,参加袭呈州。围巴陵,军中文书皆由他执手。侯景篡位,任其为中书舍人,专任权宠,势倾朝野。及败被俘,幽死江陵狱中。



伏 允:(公元?~635年待考),鲜卑族,吐谷浑王吕夸之子。著名隋、唐时期鲜卑吐谷浑部首领。

惰开皇末期,吐谷浑国内乱,国人杀了伏允的兄长,立伏允为吐谷浑国王。

隋炀帝即位后,令铁勒以兵击破之。伏允东保西平境而复破之,逃到党项客居,隋大业末期才回到故地。

唐高祖李渊称帝后,曾与伏允通和。

后来,唐太宗李世民以伏允拘留唐朝使节为由,在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派大将军李靖等往讨破之,其子伏顺赶紧举国投降,而伏允遂则自尽而死。



伏 龙:(公元1884~1916年),原名维景,改名龙,字云程;江苏埠宁县人。著名民主革命先驱。

幼年入安徽武备学堂,加入中国同盟会。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冬,因赞助熊成基举,避疑改名龙,转入第九镇三十三标,充上士。

辛亥革命时,伏龙策谋响应,参加了雨花台之役,失败后退镇江。

民国军队再次攻南京时,伏龙任营长。旋率军攻克彭城。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伏龙改隶节九师,驻沛县,任徐西剿匪司令兼统马炮两营。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春,二次革命爆发后,伏龙赴南京任第六师师长,失败后退居上海。

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袁世凯称帝,伏龙奉命图长江,派人至江阴,试图说服军队独立。后赴通州运动独立时,密泄被捕,就义于通州,终年三十二岁。

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孙中山追赠伏龙为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伏笑雨:(公元1910~?年待考),曾用名伏源,笔名玉林;原籍长沙市,生于湖南湘阴。著名新闻工作者。

1931年毕业于湖南省立一中师范部。

1931~1937年在长沙市中小学任教,1935年选辑在全国报刊发表的儿童文学作品八十余篇,出版《孩子的世界》一书,长沙及附近各县小学多以此作为高年级语文补充教材。

1937年下期转至新闻界工作,曾任长沙力报记者、湖南国民日报编辑、采访主任、南天日报社长、前进新闻社社长、曾多次至湘鄂赣前线采访,1942年与战友陈是训选辑战地通讯三十余篇,出版《洞庭波静》一书。

1947年在《新民晚报》、《和平日报》发表《杭州纪行》、《故宫秘辛》系列短文三十余篇,惜未成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湖南省农林厅工作,主编《湖南农业》月刊。曾于1952、1954年两次参加整治洞庭湖水利工程,写有长篇《介绍新泉寺建闸工程》发表于《地理杂志》。同时向湖南日报及湖南广播电台供稿,1952年治理南洞庭工程结束后,主编五十万字的《整修南洞庭资料窠编》,保存了第一手治湖资料。

1956年调长沙畜牧兽医学校任语文教师,1979年在长沙农校退休。

其生平事迹录入《当代湘籍著作家大辞典》、《中国当代文艺界人名大辞典》、《中国当代著作家大辞典》、《跨世纪中华文艺人才大典》、《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



伏佐锋:(公元1947~今),字苏波,号墨龙,天涯浪人;甘肃天水秦安人。著名当代诗人、书画家。

中国青年诗歌刊授学院85级学员,中国书画函授大学89级学员,甘肃省天水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青少年书法家协会徐州分会理事,中国书画研究会会员,香港华人企业家杂志社特派员,加拿大世界书画家协会首批会员,中国亚细亚艺术研究院“中外书画鉴赏家”,中级职称,东方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东方美术研究院书法部客座教授。

曾于1994和1995年两度赴北京出席全国书画高级研讨会。其作品,肖像和艺术简介载入《国际当代书法篆刻大观》、《中日硬笔书法家大辞典》、《当代硬笔书法家辞林》、《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第一卷)、《国际现代书法集》(B卷)、《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下卷)、《20世纪国际书法精作博览》、《国际书法美术精品集》、《凡人名言录》、《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第二卷)。

辞条人选1997年6月在香港出版的《世界名人录》(中国部)(第一卷),并任该书特邀顾问编委。作品多次刊登于《甘肃日报》(农村版),香港《大公报》和香港《东方日报》。应邀为深圳电视艺术中心录制的电视连续剧《特区少年》和喜剧小品《名片》题写了片名。

为广州、深圳、珠海、香港、台湾和澳门的上百家公司、村镇、工厂和学校题写了楼名、厂名、公司名等。在全国和国际书展书赛中多次荣获创作奖、佳作奖、荣誉奖、优秀奖,国家二等奖、国际三等奖。其作品遍布全世界六大洲的二十余个国家和地区。

大型书法专著《苏波墨迹》一、二卷于1997年6月在香港出版,至1999年6月已销售一空。第三、四两卷在耕耘之中,不久将于世人见面。他在艺术的道路上不畏坎坷,上下求索,勇攀更高峰。



伏万彪:(公元1949~今),宁夏西吉人。著名地方司法工作者。

现任宁夏贺兰县人民法院副院长。在部队时,年年受到部队的嘉奖,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并荣立三等功三次。

转业到地方工作以后,他虚心向周围的同志学习,并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学习政治理论和法律业务知识,不断提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他先后任贺兰县人民法院暖泉法庭庭长、行政审判庭庭长、经济审判庭庭长、副院长等职务。仅在暖泉法庭一干就是十年,每项工作都完成得很出色。他担任院领导后,着重抓该院的民事审判和审判方式改革工作。

除抓全院的工作外,他每年亲自审理各类案件二十余件,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为该院的民事审判工作作出了贡献。1980~1990年连年被贺兰县党委、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1990年被贺兰县委、政府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1996年被贺兰县人大常委会在评议公、检、法工作中评为优秀干警,1986年被银川市委、市政府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工作者,1987年被宁夏回族自治区政法委员会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个人,1988年被银川市委、政府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个人,1997年被贺兰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



伏 希:(公元?~1995年),原名傅德生;上虞市沥海镇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军事教育家。

1938年6月,赴延安抗大学习。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大毕业后,在晋、察、冀军区任通讯主任、队长等职。

1947年,伏希在内蒙锡察军区司令部任侦通科长。

1950年,伏希任空军通信科长、教育科长。1956年调任广州军区空军通信处长。1961年起,伏希出任广州军区空军参谋长助理、副参谋长兼空军指挥所长。

在文化大革命中,伏希受到迫害。

1978年,伏希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受命在安徽合肥筹建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之后担任首任院长。

1995年,伏希在广州病故。



伏宗玉:(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前海军装备部部长。



伏 军:(公元1958~今),河南民权人。著名电气工程师。

发明井下风机可自动相互切换的供电装置专利号:98217416.0。

发明简况;研制的本供电装置主要运用于矿井局扇双电源自动相互切换的供电电路和直接控制三相电动机的起动,停止或反转及不间断供电的场所,在许多煤炭企业广泛运用,即提高了经济效益又取得了良好安全通风的效果。矿井局扇实施该技术,可充分有效的利用工时—一提高工作效率,对于供风供电,安全生产,有了可靠保证,对于减少或杜绝无计划停风停电以及所造成的、瓦斯积聚、瓦斯超限、瓦斯爆炸等恶性事故的发生均为一项急需可行的安全措施,实为矿井局/扇双电源双电机可自动相互切换的理想供电装置。



伏明霞:(公元1978~今),女;湖北武汉人。著名世界跳水运动员。

1978年8月16日出生。伏明霞性格内向,但对熟人则表现得十分外向。

伏明霞训练刻苦,悟性高。她动作稳定,心理素质好。大赛经验丰富,有领军人的气质。

1988年伏明霞参加国家集训队训练,1990年正式进入中国跳水队,参加美国西雅图世界友好运动会,获女子跳台跳水冠军。

1991年参加第六届世界锦标赛,伏明霞获跳台冠军,成为最年轻的世界冠军并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1992年参加巴塞罗那奥运会,伏明霞获十米跳台冠军,成为世界跳水史上最年轻的奥运金牌得主。

1994年参加第七届世界锦标赛,获跳台冠军。

1995年参加第九届世界杯,获跳板冠军、跳台亚军。

1996年参加第二十六届亚特兰大奥运会,获跳台、跳板双料冠军,之后退役。

1998年伏明霞复出。1999年参加全国冠军赛,获三米跳板单人第三,参加全国锦标赛,获三米跳板单人第三,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获三米跳板、十米跳台冠军。

2000年参加世界杯,获三米跳板单人亚军,参加全国跳水冠军赛,获三米跳板双人第一、单人亚军,参加第二十七届悉尼奥运会,获三米跳板冠军、双人亚军。

伏明霞在2002年正式退役,后以二十四岁芳龄嫁予五十六岁的前香港财政署长梁锦松结婚,2003年生下一女梁司渝。

2003年梁锦松因涉及“偷步买车事件”而下台,落家做全职父亲,于是伏明霞在2005年又生下一子梁皓嘉。

最近,梁锦松担任了“黑石基金”大中华区主席,伏明霞也生下了第三胎。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台湾不搞计划生育那一套——大陆女子憋坏了,到另制去畅生也!

跟帖时间 2010-03-04 17:19:3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伏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源自风姓;望出太原。全联典指伏氏的源流和郡望。

太原世泽;尚书家声。全联典指汉朝时期的伏胜,故为秦博士,世称伏生。治《尚书》,得二十九篇,即今古文《尚书》。

高风亮节;阳春白雪。此联典出伏氏名门望族居住地“高阳”嵌字联。

书传博士;系出羲皇。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济南人伏胜(即伏生),字子贱,西汉今文《尚书》的最早传授者。曾在秦任博士,汉初在齐、鲁间教授《尚书》。汉文帝曾派晁错专门向他学《尚书》,西汉的《尚书》学者,都出自他的门下,今本《尚书》二十八篇,就是由他的传授而得以保存的。相传他还作有《尚书大传》。下联典指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伏羲氏,相传他教民结网,从事渔错畜牧业。传说八卦也出于他的制作。

羲娥授学;无忌著书。上联典指朝时期伏胜的女儿羲娥,能传家学。伏胜向晁错传授《尚书》时,已九十多岁,多依赖羲娥。下联典指东汉东武人伏无忌,袭侯爵,顺帝时为侍中屯骑校尉,遵诏与议郎黄景共同校订五经及诸子百家。又采集古今,著《伏侯古今注》。

嘉谋习礼;绩学传书。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伏生。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伏湛从父受《齐诗》,教授数百人。



2.六言通用联:

玄曜五经博士;安丘二论将军。上联典指北朝梁国的经学家伏日恒,字玄曜,仕齐为鄞令,北朝梁武帝时为五经博士,出为永阳内史。下联典指晋朝的游击将军伏滔,安丘人。有才学,桓温引为参军,从温伐袁颠倒对寿阳,以淮南屡叛,著论二篇,名曰“正淮”。寿阳平。太元中迁游击将军。

诗得匡衡传授;姿比颜子聪明。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太傅伏理,从匡衡受济诗学。官至高密王太傅。由是齐诗有匡伏之学。下联典指北朝梁国朝时期的侍御史伏挺。博学有才思。任昉见之曰:“此子日下无双。”有《迩说》文集等。



3.七言通用联:

口传尚书恩泽厚;校正汉史名望高。上联典指稀罕朝时期的才女伏女,名羲娥。秦朝博士伏胜之女。秦始皇焚书,伏生将《尚书》藏屋壁中。汉立,伏生得遗书二十九篇,教于齐鲁之间。文帝派晁错从其学。胜时年九十余,老不能行,由伏胜女诵传口授,《今文尚书》得以流传。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史学家伏俨,有《前汉书纠谬》。



4.八言以上通用联:

一画开天,三才参化;百王为统,五帝肇基。此联为伏氏远祖伏羲庙联。

跟帖时间 2010-03-04 17:05:1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伏氏的字辈排行 -- 山东临沭伏氏字辈:“敬丙再庆祥开广圣传”。

湖北黄梅伏氏字辈:“昌维永正精守堂章”。

伏氏一支字辈:“张都昌腾建光卿云震桓典彪”。

跟帖时间 2010-03-04 17:02:4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伏氏的家谱文献 -- 河北任邱伏氏宗谱一幅,(民国)伏万生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北省青县崇罗镇野兀村。

山东伏氏家乘十九卷,附伏氏佚书佚文,著者待考,民国乙丑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山东伏氏家乘十九卷,(民国)陈蜚声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石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山东省博物馆、中国家谱网站档案棺。

跟帖时间 2010-03-04 17:00:3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伏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高阳郡: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167年)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晋朝泰始初期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时辖四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北魏时期置青州高阳郡,辖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县西北部一带。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

平昌郡:即顿邱郡。据《宋书·州郡志》记载:“顿邱,二汉属东郡,魏属阳平,晋武帝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分淮阳置顿邱郡,县属焉。”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清丰县。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宋国(约公元五世纪),将顿邱郡改成徐州平昌郡,治所在顿邱,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中部地区。

安丘县:汉朝时期置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安丘县西南部。



2.堂号:

太原堂:以望立堂。

高阳堂:以望立堂。

平昌堂:以望立堂。

安丘堂:以望立堂。

鸣琴堂:春秋的时候,孔子的弟子伏不齐为单父宰。不齐是一个很仁爱的人,而且他很有才智,他每天只弹琴作乐,看来不象他的同学巫子期治单父表现得勤劳。但是单父仍然被他治理得很好。人们夸奖他是“鸣琴而治”,所以叫作“鸣琴堂”,孔子夸奖他有“王佐之才”。

藏授堂:伏胜,字子贱,春秋时博士,历史上称之为“伏生”。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伏生把《尚书》藏在墙壁里。到了汉高祖灭了秦朝以后,伏生扒开墙壁,见书发霉损坏了一些,还剩二十一卷。伏生便在齐、鲁一带聚徒讲授。在汉文帝执政时期,他已九十多岁了,汉文帝派太常史掌故错跟伏生学《尚书》,由伏生的女儿口授,错逐一记录下来。就是今文《尚书》。

跟帖时间 2010-03-04 16:57:5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伏氏的迁徙分布 -- 伏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与台湾省均未进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十四位门阀。

据文献《郡望百姓家》中的记载:伏氏望出京兆郡。又据《元和姓纂》记载,伏氏望出太原、高阳、平昌。远古时有位伟大的部落首领,叫伏羲,传说八卦就是他所创。还有传说他和女娲繁殖了子孙。

伏羲生活的年代,稍晚于炎帝和黄帝。伏氏的始祖,就是伏羲。伏羲又称作宓羲,宓和伏,在上古是同一字,有的古书说伏羲的后代,有姓宓的。先人中最出名的是秦朝人伏生,秦始皇建立秦朝后,为了天下人都听他的,不想别的主意,就将读书人活埋了,将书都烧了,就是焚书坑儒的故事。伏生就偷偷将一部上古典藉《尚书》臧在墙壁里。汉朝建立后,又重用知识分子,伏生取出墙内的书,除损坏的部分,还剩二十多篇。那时有学问的人剩下没几个了,汉文帝就赶快派了人来向伏生求学,学习尚书,并传抄这些经典。

伏氏迁徒地涉及大江南北的古帝,后裔或支族的分布也是很广泛的,理出个头绪来,无疑是对伏氏子孙寻根有益的。同时,从其后裔的分布状况中,亦可反转过来省视其悠久的传说史,从而进一步佐证伏羲氏是有其人的。

此外,从伏氏(宓氏)的形成情况看,故里天水在进入阶级社会后,长期处在戎族居地,经济、文化不如黄河中下游,导致伏氏宗族未在天水地区形成,出现伏氏由东向西播迁的走向,这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相符合的。

跟帖时间 2010-03-04 16:55:4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伏氏的各支始祖 -- 伏 胜:伏义之后子孙以为氏,颜氏家训书谥汉世所立单父东,门子义碑云济南伏生即子义之后胜为泰博士治尚书始皇,焚书因壁藏之至汉文帝时年九十馀以二十九篇授太常掌故黾锗,术宠古文尚书序云伏生年老不能正言言不可晓使其女传言教错,是为今文之学史,记汉书儒林有传。是为山东伏氏始祖。

跟帖时间 2010-03-04 16:53:1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