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3-25 15:00:26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3354 跟帖次数 7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族始祖后稷的后代鲁倾公孙公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追根符氏溯源,一般都认为是远古黄帝的后裔。

相传,黄帝降生在一条称做“姬水”的河边,他的后代便姓姬。据史籍《元和姓纂》和《姓氏急就篇》记载,符氏是姓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残暴的商朝末期,周文王姬昌和周武王姬发,率领诸侯国打败了商朝,建立了周王朝。周文王的儿子姬旦和孙子姬伯禽的封国就是东方的鲁国,鲁国世代相传三十多代,至鲁顷公姬讎灭亡。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鲁倾公孙公雅,为秦符玺令,因为氏琅琊。”又据史籍《姓氏急救篇》上说:“符氏,鲁倾公之孙雅,为秦符令,因氏焉。”

符氏得姓是在春秋战国末期至先秦时期之间,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所谓符,是古代皇朝中传达命令、调遣兵将所用的凭证,先用金、玉、铜、竹或木制成某种形状,再从中间剖成两半,君王的使者和被调遣者各持一半,传令时相合,以检验真假。战国时期,鲁国被楚国灭掉以后,末代君王鲁国倾公有个孙子叫姬公雅,后来在秦国担任符玺令,即掌管“符”,其后裔子孙便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称符氏,世代相传至今。

宋朝大儒欧阳修曾为《符氏族谱》撰写序文:“符氏本黄帝四世孙后稷,至十四世,文王生周公,周公生伯禽,封于鲁,至三十三世顷公,公有孙公雅,仕于秦,为符玺令,因以符为姓,实琅琊人也。其后融居浚仪,为东汉名贤。十余世孙令奇生璘、仕唐,俱以忠义显。孙存审,移居陈之宛邱,仕唐,官至宣武节度使,生彦卿,彦卿十三善骑射,始事唐庄宗,为散员指挥,历事晋、汉、周、爵至魏王,入大宋,迁太师,宠待甚厚,生七男七女,三女为后,太宗懿德皇后,乃第六女也。其在当时,贵盛莫及,自是以降,必有人才伟伟,代不缺人。大宋熙宁元年冬十月既望赐进士第嘉议大夫翰林学士参加政事奉勒纂修国史卢陵欧阳修撰书。”

符氏发祥之地,据考证在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先祖就是姬公雅,其望族则居于琅琊郡(今山东诸城)。

符氏族人大多尊奉姬公雅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秦、汉时期官吏符节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符节令,是秦朝时期开始设置的一个官位,汉朝时期归置余少府管辖,辖有符节令、符节丞,专职掌管百官的诏符,并统辖掌管天子符印的“符玺郎”。

到了隋、唐时期,符节令改称“符宝郎”,并专设符宝局,隶属于门下省管辖,后改为“典瑞监”。至明朝时期,作为尚宝局的最高长官,改称为“尚宝卿”,别称就是“符台”。

在符节令、符玺郎、符节丞、符宝郎、典瑞监、尚宝卿以及符台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符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南匈奴,出自十六国时期汉国大司徒刘雄,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刘雄,字符英,是南匈奴首领刘渊的弟弟,在刘渊于西晋永安元年(公元304年)创建了汉政权(前赵国)之后,出任其大司徒之职。

按史籍《赵氏金石录卷二十》中的记载:“伪汉司徒刘雄碑跋引碑云:‘公讳雄,字符英,高皇帝之冑,孝宣帝玄孙。值王莽篡窃,远遁边朔,为外国所推,遂号单于。’按雄卽刘渊之弟,是屠各胡在当世直冒称汉宣帝之玄孙也。”

汉国政权(前赵国)从公元304~330年一共存在了二十六年,全盛时期拥兵二十八万余,据有今陕西、山西、河南、甘肃各一部,当时,关陇氐、羌等莫不降附,就连前凉政权的张茂亦遣使贡献。

到了(公元304年),前赵国末皇帝刘曜曾赫赫有名一时,灭了西晋王朝。后他亲率大军与后赵国石勒激战,结果在洛阳城西一战中反胜为败。

当时,嗜酒如命的刘曜临战之前竟还喝了数斗酒,结果才一上阵便马失前蹄。他却自觉酒劲不够,于是退回军中又饮一斗再重新上阵,结果醉得更惨,昏昏然都不知下一步该干些什么。后赵军乘机进攻,前赵军因无人指挥而崩溃,刘曜在撤退中身受重伤,这个御驾亲征的皇帝就这样糊里糊涂地被后赵大将石堪生擒,而他举国出征的大军也就此毁于一旦。后赵军一鼓作气攻下关中,包括刘曜的皇太子在内的前赵残余势力被消灭殆尽,前赵国灭亡,后赵政权则统一了除西北凉州和东北辽东以外的整个北中国。



汉国政权(前赵国)灭亡之后,刘雄的后裔子孙为避免后赵石勒家族的迫害,遂隐去刘氏,改以先祖之字为姓氏,称符氏、英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符玺郎中臣拔拔臻,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符玺郎中臣,是北魏时期职掌王廷玉玺、各部印章的重要大臣。

南北朝时期,北魏政权将下属州、郡、府、县的官府印章设为正、副符方式,正符在朝廷,副符在各级地方行政长官之手,两符合一称作“印信”;凡发生了地方行政长官有抗廷令、谋叛等状况,王廷则击碎正符,副符自然失效,其印亦不复存在,以示其不再具有行政效力。

在邓名世所撰《姓氏辩证》中记载:“后魏献帝次兄为拔拔氏,后改为长孙氏。”指明长孙氏原姓拔拔氏,出自鲜卑拓拔部王族,时有“符玺郎中臣”河南郡拔拔臻,就是后来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时任河南郡符玺郎中臣,当时其家族姓氏还未统一为拓拔氏,他在凭吊殷商末纣王王叔比干的碑文中所使用的题名,就是拔拔臻。在后来的北魏时期,除了嫡系的拓拔氏之外,还有庶系的拔拔氏。

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支庶后裔子孙中,有延续拔拔氏之姓氏者,该家族后来有以先祖原官称为汉化姓氏者,称符玺氏,进而省文简化为单姓符氏,后逐渐融入汉族,成为今符氏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之一。

该支符氏与拔氏、长孙氏同宗同源,且不与姬姓符氏合谱。



第五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元朝时期官吏符牌使,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符牌使,全称为“符牌大使”,是元朝时期符牌局的最高长官,辖下有符牌副使,官秩正八品,隶属于工部,专职掌管制造各级军制将领的虎符等符印。

在符牌使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在明朝时期即汉化为符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符公雅(公孙公雅)、刘雄、拓跋·宏(元宏)。

符氏的帝王国君 -- 符 健:(公元?~355年待考),氐族,即苻健,著名十六国时期前秦国开国君主,在位时间从公元351~355年为期四年,终年岁数待考。

符健是武都的氐族之王。曾奉刘禅之命,移居到广都。此后背叛蜀汉,但是于蜀汉延熙十四年(公元251年)再次归顺。符健只在正中有简略记载。

西晋王朝灭亡后,司马睿渡江建立东晋王朝。北方则群雄割据,各立国号,分裂为十六国。苻健于公元351年建立前秦国,在位五年而逝。



符 生:(公元334~357年),氐族,即苻生;原籍略阳临渭(今甘肃天水),生于邺城。著名十六国时期前秦国第二代君主,在位时间从公元355~357年为期两年,终年二十三岁。

符健逝世后,太子苻生即位,改元寿光,但他只坐了两年的皇帝,即被人杀死,年仅二十三岁。符生短命,不因别的,只因他沉于酒色,横行霸道,醉生梦死。

符生嗜酒早有所闻,即位后,日夜狂饮,数月不理朝政。有时白天偶尔入朝理事,也往往带酒而入,酒使脑昏,脾气异常,经常妄加杀戮。

一次,符生偶问左右:“吾自监天下以来,世人对吾作何评论?”

有人答曰:“圣明治世,举国讴歌。”

符生愤怒喝道:“你为何馅媚寡人?”立即传令杖杀。

他日,又问。但左右不敢再奉承,只说稍觉陛下用刑有些滥。

符生闻言,大怒道:“你为何诽谤寡人?”喝令武士推出斩首。

这样一来,朝中群臣人人自危,朝不保夕。

符生还有一癖好,就是他往往在宫中高坐,边喝酒,边令身边大臣与宫女裸体交欢,若有不从,立杀无赦。

一日,符生于太极殿宴请群臣,命吏部尚书辛牢监酒,传令群臣都要一醉方休。当群臣们饮至尽醉时分,便醉态显露,或脱衣服,或扯帽子,语言也不那么规整谨慎起来。辛牢见状,怕群臣酒后过于失态,丧失礼节,便不再强行劝饮。

符生见宴会气氛有些冷下来,知辛牢监酒不力,立即愤怒地冲着辛牢喝问:“你负责监酒,为何不尽力使众臣醉倒?违联旨意,罪当死!”说着,手中取过弓雕,搭矢向辛牢便射,不偏不斜,正中辛牢颈项,当场毙命。

满座文武见状,吓得魂飞魄散,谁还敢不满杯强饮,直喝得醉倒座下,失冠散发,一派狼狈。

符生看着群臣东倒西歪,呕吐满身,一塌糊涂的样子,高兴得拍手欢呼,哈哈大笑,自己连饮数大杯,觉得有些支持不住,方返身进宫而去。群臣见符生离席,如蒙恩赦,连滚带爬踉跄归家。

符生猜疑心很重,时时提防别人篡位,往往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大臣,死在他手下的臣下就有数百人。符生更担心自家兄弟夺位,尤其是符坚、苻法等人,更使他日夜提防。

一天夜里,符生在宫中饮酒大醉,回到寝宫即胡言乱语,大声嚷嚷。只听他恨恨道:“那符法小子也不可信,明日必除之。”直狂叫到半夜,方和衣而睡。没想到,他身边侍女心向符坚,听了符生这一番嚷嚷,心中焦急,连夜出宫向龙骧将军符坚报信。

符坚乃符法同胞兄弟,闻听此言,急召符法等商议对策。想来想去,决定先发制人,废除符生。黎明前,万簌俱寂,符坚身率壮士数百人,利用夜色掩护,悄悄潜入宫中,杀奔符生寝官而来。

这时,符生尚醉卧龙床。听到响动,他方起身问左右曰:“何人擅自入宫?”

左右答曰:“是贼。”

符生醉眼膘胧,竞满口胡言道:“既然是贼,为何不拜?”

左右皆暗自发笑。

符坚说道:“不要你拜,只叫你迁居他处。”说着,命武士将符生从床上拽拉出去。

那符生醉后无力,一任武士将其拥入别室囚禁起来。直到这时,符生还未醒酒,当有人进来宣布,废符生为越王时,他尚不知是何人所为。当他酒醒后,知已失去皇权,懊恼异常,但为时已晚,回天无力,只好在囚室中饮酒消愁,终日酣醉。

符坚即位后,传令符生自尽。

符生饮酒数斗,醉倒在地,不省人事,就在醉梦中死于武士的刀下。



符 坚:(公元338~385年),氐族,即苻坚,一名符文玉,字永固;原籍略阳临渭(今甘肃天水秦安),生于邺城。著名十六国时期前秦国第三代君主,世祖宣昭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357~385年为期二十八年,终年四十七岁。

祖父苻洪,氐族酋长;伯父符健,前秦创建者。

符坚博学多才艺,汉文化修养较深,擅长谋略,初封东海王,公元357年在氐、汉豪贵支持下,杀暴虐的兄长符生,自立为大秦天王。即位前他就结纳人才,以图经国济民。即位后用人唯贤,励精图治。无才能的宗室外戚都遭摒弃,而王猛、吕婆楼、强汪、梁平老等人有文武之才,均授以高官,对王猛尤委以“军国内外万机之务”。

氐族豪强多是当年跟随符健从枋头(今河南汲县)入关的建国元勋宗戚,骄横不法,不称吏职。符坚支持王猛抑制豪强,整饬军政,强化王权,命地方官荐举孝悌、廉直和长于文学、政事者,进行考核,“得人者赏,非其人者罪之”。由是“内外之官,率皆称职”。

符坚对于被征服的民族和地区的人采用怀柔政策,收用了不少他族或投降的人为文官武将。如前燕将领慕容垂避害来投,拜冠军将军,封宾都侯;羌族姚苌归顺,任为龙骧将军。同时,他企图在思想意识上以汉化融合各族,提倡儒学,广兴学校,令公卿以下子孙入学,还亲临太学考试学生优劣。

关中地区为前秦国的根本所在,因多年混战,生产废弛,符坚“劝课农桑、赈恤穷困”,行区种法,兴修水利,遂使关陇地区经济发展,国力充实。

经过多年经营,前秦国势渐强盛,为统一北方准备了条件。当时前秦国最大的对手是前燕国。公元370年符坚攻灭前燕国,次年灭仇池氐族杨氏,公元373年攻取东晋王朝的梁、益两州,公元376年灭前凉国和代国,统一了中国北方地区。

公元382年,符坚派吕光进军西域。前秦国成为十六国中最强大的政权,其疆域东极沧海,西并龟兹,南包襄阳,北尽沙漠。当时的新罗国、大宛国、康居国、天竺国等六十二国遣使通好,惟东南一方的东晋未下。

符坚此时渐骄,急于统一全国,不顾群臣劝阻,倾前秦国之力,调集步骑九十余万,分兵三路南下,以图一举消灭东晋王朝。结果在公元383年著名的“淝水之战”中大败于淝水。

此后,前秦国分裂,慕容垂和姚苌先后背叛,分别建立了后燕国和后秦国,西燕国主慕容冲乘机攻入长安,符坚出逃,为姚苌所俘,被缢杀。

符坚在位期间,致力于修明政治,统一中国北方,政绩显著,是十六国时期诸多封建帝王中的杰出人物。



符 丕:(公元?~586年),氐族,即苻丕。著名十六国时期前秦国第四代君主,哀平帝,在位时间从公元385~386年为期两年,终年岁数待考。

公元386年农历10月,符丕被晋军大将冯该杀死。



符 登:(公元?~394年待考),氐族,即苻登,字文高,符坚族孙,符敞之子。著名十六国时期前秦国第五代君主,太宗高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386~394年为期九年,终年岁数待考。

符登是苻坚之族孙,苻敞之子。

少年时符登“雄勇,有壮气,粗险不修细行”,长大后“折节谨厚,颇览书传”。他在苻坚时期曾任殿上将军、羽林监、扬武将军、长安令,后来因过失被降职。

公元383年“淝水之战”后发生的关中动乱时,符登逃到枹罕(今甘肃临夏)。

公元386年农历7月,符登被枹罕诸氐推举为首领,有部众五万人。前秦哀平帝符丕封符登为征西大将军、南安王。农历10月,符丕被晋军大将冯该杀死。农历11月,符丕的尚书寇遗与符丕之子符懿、符昶自杏城逃到符登那里。符登提议立符懿为主,众人认为符懿年少,国难当前,宜立长君,于是符登在陇东即皇帝位,改元太初。

符登与后秦国鏖战多年,在公元389年其皇后毛氏被后秦主姚苌俘杀,符登在公元394年农历7月被后秦国主姚兴俘杀,部众被解散。太子符崇逃到湟中。



符 荣:(生卒年待考),氐族,即苻荣。著名十六国时期前秦国末代君主,在位时间从公元394~394年为期一年,终年岁数待考。

跟帖时间 2010-03-25 15:28:0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符氏的历史名人 -- 符 融:(生卒年待考),字伟明;陈留浚仪人(今河南开封)。著名汉朝贤士。

初为郡官吏,耻之,弃去。后游太学,师李膺。膺每见融,辄绝其它宾客,听其言论。

郭太始入京师,时人莫知,符融一见叹服,介绍于李膺,由是知名。州郡礼请,举孝廉,公府连辟,皆不应。

妻亡,贫无敛葬。后遭党锢禁,卒于家。《后汉书》称其“幅巾奋袖,谈辞如云。”



符 璘:(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将领。

魏博节度田悦部将。田悦及李纳被马燧打垮,他率三百骑归顺朝廷,授试太子詹事、兼御史中丞。



符 载:(生卒年待考),字厚之;蜀武都人(今四川绵竹)。著名唐朝大臣、文学家。

有奇才,为文敏速,抱宏达之志。

唐建中初年(公元780年),与杨衡、李群等隐居庐山,号“山中四友”。

唐贞元五年(公元789年),李巽为江西观察使,荐其材,授奉礼郎,为南昌军副使。后为西川节度使韦皋掌书记。

韦皋卒,刘闢据蜀作乱,载亦在幕中。刘闢败,符载以曾劝刘行仁义,遂得免祸。

后为江陵赵宗儒记室,官终监察御史。原著有集十四卷,已散佚。



符存审:(公元862~924年),字德祥,武则天时赐国姓李,因此史册又载为李存审,后晋时其子符彦饶请主归本姓;陈州宛丘人(今河南淮阳),著名五代时期军事家,后唐将领。

宋朝大文豪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义儿传》中,惟符存审存其本姓,别自为传。

符存审父亲符楚是陈州牙将,到他年幼时家世衰微,其实符存审先世人才蔚蓝,尤多能征善战之勇将,唐代符敦敏为节度使,符令奇封琅岈郡王,卒赠户部尚书,符璘击破寇边西蕃,战功卓著,入朝为辅国大将军,封义阳郡王,这些先人俱以忠义彰显。秉承祖先武将家风,存审年少任侠,多智算,喜言兵家事,自非池中之物。

唐乾符末,河南盗起,生逢乱世的符存审先追随李罕之,后追随武皇李克用,终成就一番大业,为光复唐室立下汗马功劳。被尊为忠烈扶天启运功臣。

符存审一生经历大小一百多次战役,从未有败绩,为五代之良将,功名与周德威相匹。符存审一生战绩以计退朱温、击退契丹最为精彩。

唐中和末期,李罕之为蔡寇所逼,弃郡投诸葛爽;存审从至河阳,为小校,屡战蔡贼有功。诸葛爽卒罕之为其部将所逼,出保怀州,部下分散,存审乃归于武皇。武皇署右职,令典义兒军,开始了一生奇青壮彩的军事生涯。

符存审性谨厚,宠遇日隆,自是武皇西征,存审常从,所至立功。从讨赫连铎,冒刃死战,血流盈袖,武皇手自封疮,日夕临问。乾宁初,讨李匡俦,存审前军拔居庸关。明年,从讨邠州,时邠之劲兵屯龙泉寨,四面悬崖,石壁险固,存审奋力拔之。师还,授检校左仆射。副李嗣昭讨李瑭于汾州,擒之,以功改左右厢步军都指挥使。

唐天祐三年,授蕃汉马步副指挥使,与李嗣昭降丁会于上党,从周德威破贼于夹城,加检校司徒,授忻州刺史,领蕃汉马步都指挥使。

唐天祐七年,加检校太保,充蕃汉副总管。庄宗击汴人于柏乡,留存审守太原。三月,代李存璋戍赵州。

唐天祐九年,梁祖攻蓚县,符存审与史建瑭、李嗣肱赴援,屯下博桥,汴人惊乱,烧营而遁,以功遥领邢、洺、磁团练使。

唐天祐十二年,魏博归款于庄宗,遣符存审率前锋据临清,以俟进取。庄宗入魏,存审屯魏县以抗刘鄩。六月,鄩营莘县,符存审与镇、定之师营莘西三十里,一日数战。八月,率师攻张源德于贝州。

唐天祐十三年二月,刘鄩自莘悉众来袭我魏州,符存审以大军踵其后,战于故元城,大败汴人,从收澶、卫、磁、洺等州。秋,邢州阎宝降,授符存审安国军节度、邢洺磁等州观察使。十月,戴思远弃沧州,毛璋以城降,授符存审检校太傅、横海军节度使,兼领魏博马步军都指挥使。明年,就加平章事。

唐天祐十四年八月,将兵援周德威于幽州,败契丹之众。冬,破汴将安彦之于杨刘,诸军进营麻口。时梁将谢彦章营行台村,庄宗勇于接战,每以轻骑当之,遇窘者数四。符存审每俟其出,必叩马谏曰:“王将复唐宗社,宜为天下自爱,搴旗挑战,一剑之任,无益圣德,请责效于臣。古人不以贼遗君父,臣虽不武,敢不代君之忧。”庄宗及时回驾。十二月,战于胡柳。晡晚之后,符存审引所部银枪效节军,败梁军于土山下。是日辰巳间,周德威战殁,一军逗挠,梁军四集,符存审与其子符彦图冒刃血战,出没贼阵,与庄宗军合。午后,师复集,击败汴人。

唐天祐十六年春,代周德威为内外蕃汉马步总管,于德胜口筑南北城以据之。七月,汴将王瓚自黎阳渡河寇澶州,符存审拒战,瓚退,营于杨村渡,控我上游。自是日与交锋,对垒经年,大小凡百余战。

唐天祐十七年,汴将刘鄩攻同州,硃友谦求援于我,遣符存审与李嗣昭将兵赴之。九月,次河中,进营朝邑。时河中久臣于梁,众持两端,及诸军大集,刍粟暴贵,嗣昭惧其翻覆,将急战以定胜负。居旬日,梁军逼我营。会望气者言,西南黑气如斗鸡之状,当有战阵,符存审曰:“我方欲决战,而形于气象,得非天赞欤!”是夜,阅其众,诘旦进军。梁军来逆战,大败之,追斩二千余级。自是梁军保垒不出。符存审谓嗣昭曰:“吾初惧刘鄩据渭河。偏师既败,彼若退归,惧我踵之;穷兽搏人,勿谓无事。可开其归路,然后追奔。”乃令王建及牧马于沙苑,刘鄩、尹皓知之,保众退去,《欧阳史》:鄩以为晋军且懈,乃夜遁去。符存审追击于渭河,又大败之。遂解同州之围。符存审略地至奉先,谒诸帝陵,乃班师。

从以上战役我们可以看出符存审善于造势,以攻心为上,善于活用兵法,把河东军变为刮目相看,乃用棉里裹针一计,六百多年后清将多尔衮亦用此计,锐师藏于明军后袭败李闯王。

唐天祐十八年,王师讨张文礼于镇州,李嗣昭、李存进相次战殁。十九年,遣符存审率师进攻叛帅于城下,文礼之将李再丰阴送款于存审,我师中夜登城,擒文礼之子处球等,露布以献。镇州平,以功加检校太傅、兼侍中。

唐天祐二十年正月,师还于魏州,庄宗出城迎劳,就第宴乐。无何,契丹犯燕蓟,郭崇韬奏曰:“汴寇未平,继韬背叛,北边捍御,非存审不可。”上遣中使谕之,符存审卧病羸瘠,附奏曰:“臣效忠禀命,靡敢为辞,但疴恙缠绵,未堪祗役。”既而诏符存审以本官充幽州卢龙节度使,自镇州之任。同光初,加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中书令、食邑千户,赐号忠烈扶天启运功臣。十月,平梁,迁都洛阳。符存审以身为大将,不得预收复中原之功,旧疾愈作,坚求入觐寻医,以情告郭崇韬。时崇韬自负一时,佐命之功,无出己右,功名事望,素在符存审之下,权势既隆,人士辐凑,不欲存审加于己上,每有章奏求觐,即阴沮之。符存审妻郭氏泣诉于崇韬曰:“吾夫于国,粗效驱驰,与公乡里亲旧,公忍令死弃北荒,何无情之如是!”崇韬益惭戁。明年春,疾甚,上章恳切,乞生觐天颜,不许。符存审伏枕而叹曰:“老夫历事二主,垂四十年,幸而遇今日天下一家,远夷极塞,皆得面觐彤墀,射钩斩祛之人,孰不奉觞丹陛,独予壅隔,岂非命哉!”渐增危笃,崇韬奏请许存审入觐。四月,制授符存审宣武军节度使、诸道蕃汉马步总管。诏未至,五月十五日卒于幽州官舍,时年六十三,遗命葬太原。符存审遗奏陈叙不得面觐,词旨凄惋。庄宗震悼久之,废朝三日,赠尚书令。

符存审微时,尝为俘囚,将就戮于郊外,临刑指危垣谓主者曰:“请就戮于此下,冀得坏垣覆尸,旅魂之幸也。”主者哀之,为移次焉。迁延之际,主将拥妓而饮,思得歌者以助欢。妓曰:“俘囚有符存审者,妾之旧识,每令击节,以赞歌令。”主将欣然,驰骑而舍之;岂非命也!

符存审少在军中,识机知变,行军出师,法令严明,决策制胜,从无遗悔。常戒诸子曰:“予本寒家,少小携一剑而违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屯危患难,履锋冒刃,入万死而无一生,身方及此,前后中矢仅百余。”乃出镞以示诸子,因以奢侈为戒。“其子铭记教诲,其九子均为名将,尤以四子符彦卿闻名,符彦卿(公元879~975年)字冠侯,宛丘(今河南淮阳)人,封魏王,大将军,十三岁能骑射,二十五岁当吉州刺使,讨王都于定州,大破辽兵于嘉山,击退围攻阳城的辽兵,累官天雄节度使,拜太傅,加封太师。其有三女贵为周世宗皇后,恭帝后,宋太宗皇后,其中恭帝后符后一度垂帘听政。次子符昭愿最能继承父业,也以战功著称。由符存审起一家三代三朝人出了两王三后众将军,符氏家族又多于宋代宗室联姻,符氏家族成为著名的外戚家族,五代宋初符氏家族也发展到鼎盛时期。



符令谦:(生卒年待考),著名南唐将领。

智勇双全,不但骑马射箭,冲锋陷阵威风凛凛,而且治理地方也有政绩。一生拼搏战场,能谋善战,又很体恤士卒,深得士卒爱戴,是宋朝大功臣。后当赵州刺史,死后赵州人无不痛哭,人称“良刺史”。



符彦超:(公元?~934年),符存审长子。著名五代后唐将领。

少事李克用,任牙职。父卒,任为汾州刺史。后唐庄宗被杀,他在太原稳定局势,支持后唐明宗。后历为昭义、泰宁、安州等节度使。应顺年间被家奴王希全所杀。



符 蒙:(公元?~944年),字适之;赵州昭庆人(今河北隆尧)。著名五代后晋大臣。

后唐太子太师符习之子。

少好学,性刚鲠。后梁龙德元年,为晋王都督府参军。后唐同光三年登进士第,累迁镇州节度副使。

后晋天福三年,为右谏议大夫。

后晋天福七年,徙为给事中,又擢为礼部侍郎,知贡举。

后晋天福开运元年九月卒。



符彦卿:(公元898~975年),字冠侯;宛丘人(今湖南淮阳)。著名宋朝将领。

出身武将世家。他十三岁能骑射,二十五岁当了吉州刺史,讨王都于定州,大破辽兵于嘉山,击退围阳城的辽兵,封魏王。

符彦卿出身武将世家,他的父亲符存审曾任宣武节度使,他的大哥符彦超曾任安远军节度使,二哥符彦饶曾任忠正军节度使,在这样的一个武将家庭中,他十三岁就能骑射,二十五岁当了吉州刺史,因破兵于嘉山,累官天雄节度使,拜太傅,封魏王。

后唐时期,符彦卿为散员指挥使。后晋开运年间,大败契丹兵于阳城(今河北保定)。契丹入汴(今河南开封)后,符彦卿曾一度假降,旋即归附后汉政权。

符彦卿为将勇而有谋,契丹兵皆呼其为“符王”。

后周时期,符彦卿为天雄军节度使,周世宗攻北汉政权,命符彦卿领步骑兵二万出征。

北宋王朝代后周之后,符彦卿改镇凤翔,后被弹劾去官。晚年居于河南洛阳,游僧寺名园以自适,终年七十七岁。



符 氏:(公元929~955年),女,符彦卿之女;宛丘人(今湖南淮阳)。著名后周世宗柴荣的皇后。

是个明果而胸怀大志的女人。曾嫁给大将军李守贞之子李崇训,后来李守贞据河中反叛,后汉枢密使郭威奉命讨伐,李氏父子畏罪自杀。临死前,他要先杀死全家人。符氏匿于帷幔后。李崇训找不到妻子只好自杀身亡。其后符氏从帷幔中走出来,对冲进来的军士说:“我乃魏王之女,郭将军与吾父交往甚厚,速报!”郭威闻报,立即前来相认,并把她带回符彦卿的魏王府,让她与父母团圆。郭威非常欣赏符氏的沉稳勇敢,符氏拜郭威为义父。

郭威养子柴荣镇守澶渊(今河南濮阳)。他的夫人刘氏死后,郭威为柴荣提亲,遂纳符氏为继室。郭威死后,柴荣即位,是为周世宗,册封符氏为皇后。符皇后谦和有教养。周世宗脾气暴躁,自从与符皇后成婚以后,符皇后总是从容劝说,免得他对兵将施暴而影响军心。

周世宗要率兵征讨淮南,符皇后以为不宜亲征,周世宗不听,硬要前往,皇后只好同行。正如符皇后所料,战果不佳。时值炎暑又遭暴雨,皇后身染重病,回到京师后,于公元955年农历7月21日于汴梁(今河南开封)滋德殿病逝,终年二十六岁。

周世宗对符皇后之死十分悲痛,为她服丧七日,谥为“宣懿皇后”,葬懿陵。



符 曾:(公元1688~1760年),字幼鲁,一字药林;钱塘人(今浙江杭州)。著名清朝诗人。

以大理卿汪泷荐,累官至户部郎中。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举博学鸿词,值父忧未试。

符曾气性清高脱俗,有才气,做的诗不同寻常,深受赞赏,撰诗脱手清便,气韵尤高,陈撰、沈德潜皆推服之。

符曾尝与同里沈嘉辙、吴焯、陈芝光、赵昱、厉鹗、赵信等同撰《南宋杂事诗》,人各百首,采据浩博,查慎行称之曰“七君子”且为之序。又著有《春凫小稿》、《半春唱和诗》、《霜柯余响集》登,并行于世。



符鼎升:(公元1879~?年待考),字九铭,江西宜黄人。著名民主革命先驱。

留学日本东京高等师范毕业教授,曾任广东、江西、江苏教育厅厅长、国民政府交通部参事、总务司司长、交通大学校长、行政院秘书次长。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当选参议院参议员。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6月16日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通知:“前已派吴健为校长。在吴校长未接事前,派符鼎升替代。”由于吴健一直未到任,因此由符鼎升替代校长。6月底,国民政府命令“南洋大学停办,听候改组”。7月间,民国交通部决定将南洋大学改称为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7月22日,交通部正式成立由符鼎升等八人组成的第一交通大学筹备委员会。该委员会对学校的组成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不久,交通部正式委任符鼎升代理第一交通大学校长。

由于当时战争等因素,引起了学校经费紧张,校方向每个学生增收的学费比以往增加了一倍,由此引起了学生们的强烈不满,符鼎升不得不于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2月辞职。



符向一:(公元?~1928年待考),海南琼崖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先烈。

大革命时期,符向一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

1927年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湖北省巡视员、黄麻特委书记。同年参与领导黄麻起义、组建黄安县农民政府和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是湖北省委常务委员,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创始人之一。

起义失败后到武汉。1928年3月被捕,壮烈牺牲。



符定一:(公元1877~1958年),湖南湘潭人。著名教育家。

毛泽东的老师,解放后任中国第一任文史馆馆长。著有五百四十万字的《联绵字典》。



符 铸:(公元1886~1947年),字铁年,号瓢厂;祖籍湖南衡阳,居上海。著名近现代著名画家。

他是与著名画家张大千等人号称“八大家”之一的符翕之子。



符 节:(公元1899~1928年),海南文昌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先烈。

黄埔三期毕业,北伐时期的铁军将领,参加过南昌起义、广州起义。海南省现有“符节、冯平纪念碑”。



符义山:(公元1900~1940年),海南文昌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先烈。

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参谋长,在安徽泾繁一带战役中壮烈牺牲。



符南强:(公元1901~1929年),又名符禄;海南琼崖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先烈。

牺牲前任琼崖工农革命军东路指挥部第三营营长。



符昭骞:(公元1901~1968年),广东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十三师参谋处处长。



符仪廷:(公元?~1937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二军第八十八师少校营长,抗日将领、烈士。



符荣鼎:(公元1904~今),海南岛文昌人。著名现代侨务工作者。

出生于海南岛文昌县新桥市古城村。1926年7月入党后次年任区委书记,参加党所领导的武装斗争。1928年底武装斗争失败。次年五月转移到新加坡,转为《南洋共产党》党员,任《南洋总工会》秘书、《劳动》报主编。

1930年约下半年《南洋共产党》改组成立《马来亚共产党》,随组织转为马共党员。

1932年初,马共第二次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常委,任宣传部长、秘书、《马来红旗》(油印)主编。1950年5月海南解放后,任《海南军区》政治部第一副主任、海南军区兼第四十三军干部管理部部长等职。1953年3月转业到北京,任《马列学院第一分院》副教育长、《国委院华侨事务委员会》副司长代司长等职。

1978年10月分遣回广东,任省侨联常务副主席。1983年5月离职休养。现任《广东老干部大学》副校长、《岭南诗社》名誉杜长。是纽约《四海诗社》社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离休后曾在《岭海老人大学》古诗词班、《广东老干部大学》诗词班和国画班听课。有诗集《心声留影》于1996年秋在广州出版;1997年7月《中华诗词学会通讯》介绍说,“手此一集,而海南岛之能事毕矣”。所作书、画,经在广州市、海口市等地展出。有诗作于1995年10月在中华诗词研讨会上和首屈“渤海杯”精短文学艺术作品大奖赛中各荣获三等奖、在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社96之夏文学笔会上荣获:二等奖。传略入选《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符确坚:(公元1905~1972年),原名符敦秀;广东文昌人(今海南文昌)。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5年到新加坡,在一家橡胶厂工作,积极参加工人运动,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9年回国,在文昌县开展党的工作,1930年中共文昌县委遭到破坏,被迫离开文昌县。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任琼东县苏维埃政府巡视员、县委秘书,1932年琼崖苏区遭受严重挫折,母亲被杀害,妻子改嫁,敌人四处抓捕他,遂逃亡到香港。1934年在厦门找到了党组织,恢复了组织关系,并由厦门进入中央苏区。到苏区后,分配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财政部文书科,担任缮写工作。在长征途中,担任没收委员会保管科长。到达陕北后任中央财政部文书科科长兼印刷所所长,1936年任中央财政部国库局局长兼统收局局长。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1937年任陕北公学队长、中央财政部秘书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组织部统计科长、袁国平(时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在1941年“皖南事变”中的1月12日光荣牺牲,终年三十五岁)的机要秘书,1938年任后方留守处政治处主任、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干部科长,1940年任新四军总兵站政委,1941年任一师三旅政治部副主任,第一师组织部副部长,1942年任一师组织部部长。1944年任苏中军区第四军分区政治部主任,1945年任第四军分区副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苏中军区第二旅副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二旅副政治委员,1946年任滨海军分区副政治委员,1948年任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第十师政治委员,1949年任第二十三军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著名的开封、睢杞、渡江、上海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三军副政治委员,1952年任第三十一军政治委员,1955年任南京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1960年任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72年8月21日因病在南京逝世,终年六十七岁。



符 洛:(公元1912~1944年),海南文昌人。著名抗日英烈,1943年曾任文昌县副县长。



符竹庭:(公元1913~1943年),江西广昌人。著名抗日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

符竹庭在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大队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长征。

到陕北后,符竹庭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巡视团主任。1936年6月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六八六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斗。为了打好这一仗,他在全团大会上作了令人鼓舞的战斗动员:“国家兴亡,人人有责。人民的子弟兵,要有中国人的骨气。要消灭日本法西斯,打出八路军的威风,为中华民族雪耻,为受苦受难的同胞报仇!”从而激发了指战员高昂的战斗热情,为夺取作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随后同杨勇等到晋东南扩军近三千人,成立第三四三旅补充团,任政治委员。

1938年10月,符竹庭任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参加开辟冀鲁边抗日根据地的斗争。根据当时敌强我弱的情况,部队分散开展活动。他率政治部和部分武装活动在阳信、惠民、商河一带,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争。期间领导创办了《挺进报》、《挺进月刊》,指导边区党委创办了《烽火报》。

1939年底,符竹庭任鲁西军区政治部主任兼115师独立旅政治部主任、教导第二旅政治委员。

1941年,符竹庭率部进入滨海地区,3月下旬参与指挥青口战斗,歼灭日伪军千余人,拔除敌据点十余处,解放沿海大片地区。同时组织根据地军民开展生产运动,为解决根据地的经济困难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3年1月,为配合苏鲁边区反“扫荡”,符竹庭同旅长曾国华指挥教导第二旅及地方武装采取“翻边战术”,袭击敌伪据点郯城,在我猛烈打击下,日伪军千余人缴械投降,日寇指挥官多田幸雄被生俘。同年3月,任中共滨海区委书记兼滨海军区政治委员,参加指挥赣榆战斗,生俘伪旅长以下官兵两千余人。11月26日,符竹庭在反击日寇袭击旦头的作战中英勇牺牲。

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罗荣桓赞扬符竹庭是一名军事上、政治上都比较强,有能力的优秀干部。

1945年至1950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曾将赣榆县改名为竹庭县。赣榆人民创作了题为《纪念符竹庭》的颂歌,以纪念和缅怀这位为国捐躯的八路军优秀将领。



符保卢:(公元1914~1983年),黑龙江哈尔滨人。著名演艺家。

奥运会运动员,抗战英雄,银幕新秀,主演了田汉导演的影片《海葬》。
符 克:(公元1915~1940年),海南文昌人。著名海南琼崖抗日英烈。

今留有符克故居。



符金元:(公元1915~1940年),白沙人。著名琼崖独立总团政工队队长。



符 浩:(公元1916~今),原名符忠孝;陕西醴泉张堡村人(今陕西礼泉)。著名现代外交家。

符浩家世代都是以种田谋生的穷苦人。十岁时入私塾学习,他聪颖灵慧,学习刻苦,从城里来的“洋先生”身上学到了一些新知识。

1929年关中大旱,蝗虫肆虐,礼泉县出现了“赤地千里,十室九空,饿殍载道,鸡犬无踪”的悲惨景象。西张堡村仅有四十余户人家的小村庄竟有七户人家绝了户,人们被迫背井离乡。年仅十三岁的符浩为了维持生计,离开学校跟着大人外出谋生。在此后的几年中,他当过药铺学徒,做过油房雇工,在漂泊的生活中他一直没有忘记读书写字,还时常给工友们说“古经”、编“闲传篇”,灌输一些进步思想。

1934年夏,十八岁的符浩考入县立房巷小学五年级,次年又以优异成绩被西安师范录取。西安师范犹如他人生中的一座桥梁,连接起他艰辛坎坷的过去和风起云涌的未来。

1935年,日寇的侵略魔爪已由东北伸向华北,翌年春天,符浩写下了他第一首抒发自己爱国情怀的诗句:“文章未必医贫病,宝剑应能解国忧”。

1936年12月9日,符浩响应西安学生联合会的号召,参加了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的大规模示威游行,宣传抗日救国。1936年冬天,全国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抗日红军已进驻到距西安以北百里之遥的嵯峨山,政治气氛较前更为自由和宽松。符浩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救亡运动,并经常写一些进步文章。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符浩参加了西安学联组织的工作团,赴乡村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同年9月,经进步组织安排,他到中国共产党所办的西北青年训练班学习,一个月后考上了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从此开始了军旅生涯。在军政大学学习期间,他聆听了毛泽东为抗大学员作的“抗日战争必胜”的报告,毛泽东还在符浩的笔记本上题写了“了解对象,尊重对象”八个大字。在军政大学学习期间,他思想进步很快,

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3月,被分配到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一团任政治处干事。

1944年春天,符浩调渤海军区,先后任股长、敌工科科长,曾秘密潜入敌营进行策反,使一个旅的伪军起义。

1945年日本投降后,符浩先后担任了渤海军区政治部联络部部长、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等职。

1946年上半年,符浩被派到敌占城市德州,担任北平军调处执行部(国、共、美三方)派驻德州第十五小组中共上校代表。他在德州同国民党代表、美国代表进行了机智巧妙的斗争,直至这年7月我军胜利解放德州城。此后,他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等重大战役。

1949年符浩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三军第九十八师政治部主任。1950年调北京外交部工作,从此成为一名外交官。同年7月,他被任命为驻蒙古大使馆政务参赞。在上任前,他被当时兼任外交部长的周恩来总理亲自找去谈话,聆听了总理有关外交工作的指示。

1952年秋,符浩调回国内任亚洲司专员。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后,符浩被派驻朝鲜古都开城,担任志愿军遣俘代表团顾问,期间他与波兰、捷克、瑞典、瑞士和印度五个中立国打过交道,经过一年时间,他圆满地完成了遣俘任务。

1954年9月,符浩调任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

1955年8月,符浩赴印度任中国驻印度大使馆政务参赞。在印度期间,他亲自交涉印度军队驱赶我国牧民事件,并护送女活佛明告达姆回到祖国的怀抱。

1962年6月,符浩出任外交部政治部副主任兼干部司司长。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符浩在外交部第一个被停职反省,被错误批斗。“造反派”要他交出干部档案,他横眉冷对,坚决拒绝,被称为外交部的“硬骨头”。

1968年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符浩重新工作,回到了外交部恢复原职。

1970年,符浩被任命为外交部办公厅主任、党组成员、革委会成员。

1971年11月,符浩作为中国代表团代表出席了联合国第26届代表大会,兼任中国代表团秘书长。

1972年5月,符浩被任命为外交部副部长。

1974年9月,符浩出任中国驻越南大使。

1976年为了纪念抗美援越牺牲的烈士,符浩在清明节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祭扫活动。

1977年8月,符浩出任中国驻日本大使,组织参与接待邓小平等数十个高级访日代表团的访问,并参与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谈判和签字工作全过程。

1982年,符浩从日本回国,继续担任外交部副部长,曾当选为中共十二大代表。

1984年后,符浩先后当选为第六、七两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人大常委,并担任外事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在担任该项工作期间,他多次陪同委员长出访,或做为团长带团出访。十年间,他走遍了世界五大洲的三十多个国家,并在“人权问题”上同西方国家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1994年,符浩从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的职务上退下来后,仍时时刻刻关心着共和国的外交事业。他曾担任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中方首席委员,1998年4月,八十二岁高龄的符浩出访日本,为中日世代友好关系做出了贡献。

符浩现任中国外交史学会会长、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名誉会长、外交笔会会长,曾发表过一些文章和诗作;著有《天南地北集》和《风雨沧桑集》等。



符先辉:(公元1918~1998年),陕西镇巴简池坝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2年11月十四岁参加工农红军,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军部参谋处通信员,红四方面军军委交通队副排长等职,先后参加了建立川陕苏区和反“围剿”斗争。1935年被选送红军大学学习,随红四方面军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战火与艰难岁月的锻炼和考验,使他懂得了革命道理,坚定了革命意志,确立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人生追求。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教导团队长,山西青年抗敌决死一纵队游击一支队队长,游击二团营长兼教导队队长,太岳军区第五十七团营长、副团长,第七十二团团长等职。在八年艰苦抗战中,坚决执行上级命令,始终坚定斗争信心。1937年12月他受党的委派到决死队开展工作,率部与日寇顽强作战。先后参加了粉碎日寇进攻晋东南的九路围攻、百团大战,上党战役。作战英勇,决心果断,指挥得当,战术灵活,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

解放战争时期,任太岳军区第七十二团团长,后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第十二旅副旅长兼参谋长,湖北两郧军分区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第十九军第五十五师师长。先后率部参加了豫北战役、浮冀汾地区战役、临汾战役、白晋线战役、灵霍介战役、吕梁战役、晋南战役。1947年随陈谢大军渡过黄河,挺进豫西、鄂陕、创建根据地。在四面环敌、敌优我劣、环境条件异常艰苦、与上级不能取得联系的情况下,独立作战,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努力发展壮大队伍,战胜了各种困难,很快站稳了脚跟,建立了革命政权,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战场的对敌作战。后又参加了宛西战役、陕南战役,在鄂陕交界关亚子战斗中,歼敌一个师,俘敌师长符树蓬。在解放安康的牛蹄岭战役中,率第五十五师等部与数倍于我的胡宗南部进行激战,取得了陕南战役的决定性胜利。1949年底,率部进军川北,指挥了川北战役,歼灭川陕鄂豫绥靖公署主任王凌云部三个军另一个师,俘敌一万三千余人。为全中国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军第五十五师师长,率部进驻汉中地区。针对长期战争环境转入和平建设时期,部队一度出现的和平麻痹思想,他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毛主席指示,严格管理部队,认真抓好部队的思想作风建设,保持了部队的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1952年2月到朝鲜战场见习对美作战的战略战术。1952年8月入解放军南京高等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1954年8月以优异成绩毕业。1955年2月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一军副军长,为朝鲜的和平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回国后,1959年率部参加了青海、西藏平叛,为边疆的安定和祖国统一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1960~1969年先后任北京军区工程兵主任,第六十五军军长。坚持严格治军,注重言传身教。特别是在战场建设和战备工作中,走遍了战区的各个战役方向,精心筹划,精心设防,为国防工程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嘉勉。1969年2月任第二炮兵副司令员,曾主管作战、工程和后勤建设。经常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勘察阵地,深入施工第一线,检查指导工作,为加强战略导弹部队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8年1月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岁。



符先辉:(公元1919~1998年),陕西镇巴人。著名抗日将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副司令,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符确坚:(公元1919~1988年),海南文昌人。著名抗日将军。

1952年任第三十军政委,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



符必玖:(公元1919~1988年),四川宣汉人。著名抗日将领。

历任军长,参谋长,后任吉林军区政委。



符岸坛:(生卒年待考),文昌人。讲武堂第十二期学员,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



符之思:(生卒年待考),海南文昌人。著名抗战时期进步人士,文昌县委书记。



符养华:(生卒年待考),辛亥革命时期广东保安会干事。



符再农:(生卒年待考),印度尼西亚人。共产党南洋临时委员会领导成员。



符志行:(生卒年待考),被誉为多谋善战的琼纵骁将。



符廷贵:(公元1944~今),辽宁省盘山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196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12参加工作,1963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63年12月~1967年11月陆军战士、团电影组放映员;1967年11月~1970年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某团政治处干事;1970年2月~1971年6月陆军师政治部干事;1971年6月~1979年6月吉林省军区政治部秘书处秘书、副处长;1979年6月~1980年10月吉林省军区政治部组织处副处长;1980年10月~1981年7月陆军团副政治委员;1981年7月~1983年5月陆军团政治委员;1983年5月~1988年7月陆军师政治委员(期间:1985年9月~1988年7月在陆军指挥学院基本一系学习);1988年7月~1991年8月陆军集团军政治部副主任;1991年8月~1994年8月吉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1994年8月~2001年7月陆军集团军政治委员(期间:1992年8月~1994年12月在中共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函授学习;2001年3月~7月在某正军职以上干部培训班学习);2001年7月~2003年12月任解放军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军区党委常委;2003年12月任解放军北京军区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2002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符丽珍:(公元1947~今),女,河南洛阳人。著名现代教育家。

西北工业大学应用数学系,教授,校党委委员。她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多年来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高等数学、矩阵论等八门课程,参编出版教材五本,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十多篇。

她能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革、更新、充实教学内容,注意启发式教学,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深受学生好评,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之一。

1988年她所教的11系的学生,在全国二十九所高校计算机专业高等数学评估统测中,取得了全国第二的优异成绩;她作为第二完成人参加的“加强教研室建设,坚持教学改革提高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质量”课题,1989年获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同年又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她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的“开展听、评、帮,加速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稳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科发展”课题,分别于1993、1995年获省优秀教学成果奖。

她多次被评为校级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三八”红旗手等,1986年被评为省直科教系统优秀共产党员,1994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1998年被评为航空工业系统“十佳”优秀教师。她的部分事迹已被录入省教育工会出版的《教苑集锦》和西工大出版的《西工大英才》中。



符 强:(公元1947~今),四川简阳人。著名中共地方党务工作者。

1975年1月入党,1969年2月参加工作,新疆大学政治系政治理论专业毕业,大学学历,讲师。

1969年2月~1972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静县乌拉斯台农场接受再教育。

1972年10月~1978年8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五中教师。1978年8~9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七道湾医院子校教师。

1978年9月~1982年7月新疆大学政治系政治理论专业学习。

1982年7月~1984年11月新疆大学党委组织部干部。1984年11月~1989年2月新疆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

1989年2月~1991年6月新疆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

1991年6月~1993年3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委委员、组织部部长。

1993年3月~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

1993年10月~1996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

1996年10月~1999年1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

1999年11月~2001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秘书长。

2001年10月~2004年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秘书长(其间:2002年3~5月在中央党校进修一班学习)。

2004年2月~2006年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秘书长、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2006年1~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秘书长,自治区纪委书记,自治区党委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2006年5月至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纪委书记,自治区党委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符文泰:(生卒年待考),字子南;朔县人(今山西朔州)。民国时期任雁北十三县委员。

符涤泉:(生卒年待考),益阳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海军少将,台湾省“总统府”第一局局长兼典玺官。

符子正:(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海军少将,台湾省海军情报署副署长。

符致镜:(生卒年待考),新加坡国防部兼国家发展部政委部部长。

跟帖时间 2010-03-25 15:25:5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符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幅巾高议;秘录修真:上联说东汉朝时期的浚仪人符融,字传明,曾游学太学,拜名士李膺为师。李膺每见到他,都谢绝别的宾客,专门听他的高论。他往往晃动着头上的幅巾,挥舞着袖子,侃侃而谈,因为受到李膺的赞赏而出名。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符乾仁,著有《修真秘录》一卷。



2.七言通用联:

贤姊妹联成国母;良刺史感泣州民: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符彦卿有二女,长女为周世宗后,次女为宋太宗后。下联典指南北朝时期的后唐国符令谦任赵州刺史,卒后州民号泣送葬,人称“良刺史”。



3.八言以上通用联:

虎翼沉机,卓尔登坛之将;龙门授业,蔚然太学之英:上联典指五代时期的后唐宛丘人符存审,字德详,开始投靠项城人李罕乏,后来一起归附晋王李克用,为义儿军使,机智有谋略。跟随庄宗李存勖破后梁军,击退辽兵,大小百余战,未曾失败。官至宣武节度使。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浚仪人符融,在太学拜李膺为师。李膺为一时名士,当时谁如果被他接收,就称为“登龙门”。

千古家风,掌符玺于一世;十龄孝子,闻誉彰于万年:上联典指符氏的得姓始祖公雅。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人符表,以孝著名。

跟帖时间 2010-03-25 15:22:3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符氏的字辈排行 -- 湖南长沙符氏字辈:“文行全正纪守任重臣子彦公忠孝思必应超大世善友克邦廷允约时之仕德业振维宗义方安以训太和翔景连郅治益昭明敬典崇先泽修各耀国荣延长光令绪卓越显奇英積厚垂辉美隆规万代亨”。

江西新建符氏字辈:“文兆国之真武功佐治平开承世祖德”。

符氏一支字辈:“安邦纪世家辅佐良贤臣英雄想继起威武振中华”。

跟帖时间 2010-03-25 15:17:5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符氏的家谱文献 -- 湖南益阳符氏族谱六卷,首一卷,(清)符德绶等修,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余姚天华符氏族谱二十六卷,(清)符振凡纂修,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余姚天华符氏族谱二十六卷,(清)符恩树等修,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显承堂手抄本九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四卷、第十一卷、第十七卷、第二十卷、第二十三~二十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符氏续修族谱十一卷,首一卷,(清)符德菊等纂修,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陕西平利符氏家谱一卷,(清)符瑞于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编纂,1982年手抄本。现被收藏在陕西省平利县档案馆。

浙江余姚天华符氏族谱二十六卷,(清)符美南修,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显承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沅陵符氏族谱五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琅琊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余姚天华符氏族谱二十六卷,(民国)符美南、符便芗等修,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显承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今仅存第一~十五卷、第十九~二十四卷、第二十五卷后续、第二十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四川宣汉符氏族谱五卷,(民国)符锡祺、符其干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宣汉县档案馆。

符氏续修族谱二十四卷,首卷上、下册,末一卷,(民国)符德恒等主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珠洲攸醴符氏五修族谱十二卷,(民国)符砚腴纂修,民国二十三(公元1939年)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余姚符氏续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显承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八卷下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跟帖时间 2010-03-25 15:09:5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符氏的迁徙分布 -- 符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四十四位,人口约一百十五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72%左右。

符氏主流出自姬姓。符、玺在古代是国家很重要的象征:符是古代君王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的凭证,作用类似于令箭、令符;而玺是大印一类的东西。

春秋时期,秦国设置有符玺令这一官职,就是专门管理兵玺印的。鲁顷公的孙子符公雅曾在秦国担任符玺令,他的后代也以官名作为姓氏,称为符氏,是今天符氏的主要起源。符氏族人世居琅琊(今山东诸城),后因金兵入侵,南迁吴中(今江苏吴中)。

明太祖朱元璋执政时期,符氏族人开始迁徙全国各地,如星罗棋布于江苏、浙江、广东、海南、湖南等地。符氏始祖符秉政偕始祖母李太孺人自苏州阊门渡江北上,定居于盐之冈门。自此传至十四世祖符公言、符振言、符盛言、符有言,这四言后来又举家迁至钟庄丁港。再后来十七世祖符华年公又迁移到高作王庄(今江苏睢宁),这便是符氏积善堂这一宗支的由来。

符氏族人入琼(今海南)而籍居者计有:符元生、符有辰、符符诸、符大本四人。符元生为符公雅三十九世孙,原籍河南宛邱,于唐昭宗大顺二(公元891年),同弟符元先、符元量入琼。符有辰为符公雅四十三世孙,生于福建莆田,宋仁宗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入琼。符大本为符公雅五十四世孙,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由福建莆田入琼。符诸为符公雅四十三世孙,于宋仁宗康定之年(公元1040年)由福建莆田入琼。

符氏一族的上海始迁祖,相传于二百年前自上海县龙华镇迁至三林塘百曲,后再迁至南汇县龙王庙(今川沙花木乡)镇定居。现花木乡有符氏族人,聚居于龙王庙镇中街和南街…

符氏族人在历史上也是人材辈出,史载南唐赵州刺史符令谦政绩显著,被老百姓称做“良刺史”。北宋时期,雄军节度使符彦卿,大破辽兵于嘉山、阳城,封魏王,加封太师,辽兵闻其名而丧胆,所以人称“卫符王”。

一千年前表现得灿烂辉煌的符氏家族发祥于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子孙逐渐播迁到其他地方,而且,目前遍布于世界各地的符氏族人,个个慎终追源,都未曾忘记他们的老家在河南。

跟帖时间 2010-03-25 15:07:3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符氏的各支始祖 -- 符 融:字伟明,东汉陈郡仪人,少为都官吏,后游太学,卒,葬新淦石牛峰黄牛贺车形行宝见后,汉书列谨録首卷。元配:邹氏,葬飞蛾形。生子一:符德。是为湖南长沙符氏始祖。

跟帖时间 2010-03-25 15:03:4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