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氏的历史名人 -- 蓝采和:(生卒年待考),一名蓝采荷,江苏上元人(今江苏南京江宁区)。著名唐朝逸士,传说中八仙之一。
《蓝氏族谱》将其排序为蓝氏第一百零九世祖、明朝时期蓝德公之子。
蓝采和为人耿介,坚志读书,是唐玄宗开元元年癸丑科进士,官至扬州节都使,授左辅朝廷谏议大夫,因谏权臣杨国忠被谤见黜,解职归家,身终南山为逸士。
蓝采和常着破烂蓝衫,一脚着靴,一脚跣行,夏天则在衫内加絮,冬天则卧于雪中。每行歌于城市提篮乞索,持大拍板。常醉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
蓝采和后来修炼道身成功,有一天在濠梁酒楼上饮酒,即有五色云覆其身上,饮毕,白日升天,乘云鹤去。世传在山修炼成功白日飞升后,称大罗仙翁。葬金凤岗,海螺形癸山丁向。配萧氏,继配岳氏。生子一:蓝仁。
后世人有诗赞蓝采和曰:“解印辞朝就学仙,炼丹成日上青天。有子流芳无后虑,逍遥快乐海云边。”
蓝 仁:(生卒年待考),蓝采和之子。著名唐朝逸士。
蓝仁怀抱经济,不事王侯,唐开元二十五年丁丑岁,宰相姚崇下赈民饥,过宿公所,与之共论治国安民之策,姚相深服其言,乃入朝荐于上,命安车征聘,辞不就,惟乐自适其志而已。
配邵氏,继配李氏,生子二:蓝元隆、蓝元盛、蓝殇。
蓝元隆:(生卒年待考),蓝仁之子。著名唐朝逸士。
蓝元隆沉潜经史,泥土轩冕。
唐代宗广德元年癸卯岁,其窗友白居易、李泌二人特荐于朝,召下安车征聘入觐,官拜谏议大夫,使就祖职,坚辞不受,上深嘉美之,谓其克绳祖武,重待而归。
配项氏,继配洪氏,生子二:蓝棣、蓝桧,徙移失考。文章叠赠沐君恩,丹召满轮下木天。殊想高人难屈就,辞官不已于归耕。”
蓝 棣:(生卒年待考),蓝元隆之子。著名唐朝医学家。
神医妙手,术并和缓,广济生民,绝情爵禄,时人感德,无不仰瞻。唐宪宗元和七年,壬辰岁宰相李泌荐医帝,不日而愈,帝大喜,降旨封为太医院公,拜辞不授封而归,人咸慕高风。
配邹氏,继配苏氏。医法炙神功胜华佗,济人妙药不须多。一粒能治沉疴病,海上仙方极是和。生子一:蓝成之。女二:长适傅德,次适孟文。”
蓝成之:(生卒年待考),蓝棣之子。
性质聪敏,心思颖异,年方十七,便能文章,才识过人,慎重持己,设策防贼,料量无虚。
唐末僖宗乾符三年丙申岁,黄巢作乱,盗贼蜂起,蓝成之与邻人定计防贼,捍卫一境,无不安然,当时父老咸赞美之。蓝成之独善其身隐草庐,良谋广见料无虚,设策预防无外盗,一方宁静得安居。
配梅氏,继配冯氏。生子二:蓝宗诰、蓝宗训。”
蓝宗训:(生卒年待考),蓝成之之子。
博览古书,勤稽经典,广见远识,审时度机,料意世情,咸能预中。昭宗丙午岁,黄巢既死,朱温复兴,世事如此,即先知世方大乱,不能遽平,遂携家眷急速渡江,移至凤阳府定远县,寻获山洞而居。
避乱离乡不计年,山中别处一方天,祥云封锁无人去,紫露迷遮有鸟喧。
配熊氏,继配乐氏。生子二:蓝昭、蓝穆(后未详)
蓝 昭:(生卒年待考),蓝宗训之子。
性情闲雅,隐逸讴吟,时石晋天福元年癸卯岁徙隐嵩之石室山。
配马氏,继配刘氏,生子二:蓝一俊,蓝一秀,移徙失考。
蓝昭曾诗吟曰:欣移石室隐嵩岭,帝历无颁岁莫寻,洞中梅发知春到,池内莲开识夏临。日观游鹿穿林舞,时听飞禽绕树声,信是白云为锁钥,山间人市两沉沉。”
蓝一俊:(生卒年待考),蓝昭之子。
学识高超,宋初建隆辛酉岁,陈抟论世,幸太祖登基,相与拊掌笑曰:民得其主也。
离石室而自吟曰:干戈既息快人心,圣主当阳万国钦。锐意卷囊离石室,宽怀携眷出山林。居安既得近淮处,避开何须远地寻。构室荒郊甘尽力,日耕夜读值千金。
配荀氏,继配赵氏,生一子:蓝备。
蓝 震:(公元1213~1280年),字东发;庆元慈溪人(今浙江慈溪)。著名南宋学者。
时学者称于越先生。宋宝祐年间进士。官至史馆检阅,宗正主簿,参与修宋宁宗、宋理宗两朝《国史》、《实录》。
南宋灭亡后,他隐居宝幢山,自认为是宗程、朱理学之正学。著有《东发日钞》等。
元朝之初,不仕,后活活饿死。门人私谥曰“文洁”先生。
蓝 仁:(生卒年待考),字静之;崇安人(今福建泉州崇安)。著名元末明初诗人。
他与弟蓝智俱从师杜本,学任士林诗法。后任武夷山书院山长。因事徙濠梁,放归,卒。
其弟蓝智,起家广西佥事,有廉声。
蓝 玉:(公元?~1393年),回族,常遇春内弟;湖南城步人(今安徽凤阳)。著名明朝开国将领。
蓝玉初隶常遇春帐下,有谋略,作战英勇,屡立战功。由管军镇抚积升至大都督府佥事。
蓝玉初次登上历史舞台,是在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秋季。朱元璋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为左副将军,沐英为右副将军,率步骑三十万,往征云南。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遣司徒平章达里麻,将兵十余万,出驻曲靖,抵御明军。沐英献议道:“元兵料我远来,一时不能深入,我若倍道急趋,出其不意,定可破敌。”友德点首称善,遂夤夜进师,将至曲靖,忽大雾四塞,茫不见人。明军冒雾疾进,直抵白石江。江在曲靖东北,距城不过数里,达里麻才得闻知,急率锐卒万人,濒江截阻。友德又用沐英计,整师临流,佯作欲渡状,暗中却别遣奇兵,从下流潜渡,出敌阵后,树帜鸣鼓。达里麻大惊,忙分军抵敌。沐英见敌阵已动,料知敌已中计,急麾军渡江,长刀蒙盾,破他前队。元军气索,倒退数里。明军乘势进逼,矢石雨发,呼声动天地。英复亲麾铁骑,横冲而入,直至达里麻纛下,大喝一声,挺枪直刺。达里麻被他一吓,竟颠仆马下,那时明军伸手过来,自然把他擒去。当下俘众二万余,横尸十余里。
傅友德复分遣蓝玉、沐英等趋云南,自率众趋乌撤,为郭英等声援。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闻知达里麻败耗,刎颈而死。蓝玉、沐英,军至板桥,右丞观音保出降。玉等整军入城,戒辑军士,安定人民。又分兵进取临安诸路,迎刃皆下。是时郭英、胡海、陈桓等,早入赤水河,斩木造筏,夜半齐渡。元右丞实卜引军拒战,相持未决。至傅友德大军赴援,实卜顾视惊惶,立即遁去。友德遂得乌撤地。因乌撤无城,饬军筑造,尚未竣工,实卜复招集蛮众,鼓噪而来。友德倚山为营,戒兵士不得妄动,俟至敌气已懈,才开营出战,自高临下,势如瀑布喷涌,无人敢当。是即彼竭我盈之计。实卜回马就走,途遇芒部土酋,率众来援,又翻身接仗。恼动了十万明军,左驰右突,前进后随,杀死了许多蛮官,蛮众大溃,实卜又落荒窜去,好称逃将军。乌撤遂得完城。又进克七星关,直通毕节,远近蛮部,如东川、乌蒙、芒部等,统望风降附。
自是云南境内,大半平定,只有大理未下。蓝玉、沐英自云南进攻,土酋叚世,聚众扼下关,守御甚固。沐英审度形势,料不易拔,遂别出奇兵,令王弼、胡海两将,各授密计,分道去讫。原来大理城倚点苍山,西临洱河,并有上下二关,势甚险固。沐英遣王弼密趋上关,胡海潜登点苍山,都从间道绕越,攀援而上。叚世是个蛮牛,只晓得防着下关,谁意王弼、胡海两军,已绕出背后,从内杀出,沐英又从外杀入,两路夹攻,就使叚世三头六臂,也是不能脱逃,一阵哗乱,被明军击翻地上活捉,城即陷。沐英又分兵取鹤庆,略丽江,破石门关,下金齿,诸蛮部一律降服,云南悉平。沐英偕蓝玉回军云南,与傅友德等会集滇地,联名报捷,并筹办善后事。明太祖念沐英功,遂命沐氏世守云南。蓝玉也从此受到明太祖赏识。
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元太尉纳哈出,拥众金山,屡侵辽东,乃命冯胜为大将军,傅友德、蓝玉为左右副将军,率师二十万北征。胜至通州,遣哨马出松亭关,探悉元兵多屯驻庆州,遂令蓝玉轻兵往袭。时适大雪,元兵未曾防备,不意明军突至,连逃走都是不及。元平章果来被杀,果来子不兰奚受擒,元将纳哈楚降明。
明军的“金山之役”取得了成功,降服了故元将纳哈楚,但是,第一,不要过高估计纳哈楚降明的意义。历史明载,纳哈楚是元故将。北元衰微后,原元朝统治区出现了多个蒙古割据政权,纳哈楚只是其中的一个。纳哈楚降明,只能说明朝降服了一支最有实力的蒙古割据政权,解除了其对明朝的威胁,但不代表蒙古诸部都已降明。事实上,除纳哈楚外,蒙古诸部仍在反明。而且,此时北元政权还健在,纳哈楚也代表不了北元政权,北元也仍在反明。
在这种情况下,明太祖委任蓝玉为大将,征讨下一个主要的目标脱古思帖木尔,他认为“肃清沙漠,在此一举”因此要求蓝玉勿失时机,必须成功。
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农历3月,蓝玉率师十五万北进,四月来到捕鱼儿海(今贝加尔湖附近),距离脱古思帖木尔帐不过百余里路程,脱古思帖木尔以为明军与纳哈出作战不久,粮草匮乏,不会深入再战没有迎敌的准备,而明军前锋奔袭他的大营时,恰好风沙弥天,几十步外不见人,明朝兵马突然出现,脱古思帖木尔根本不能做有效的抵抗,太尉蛮子仓促上阵,很快战败被杀,脱古思帖木尔带着太子天保奴、知院提怯来、丞相失烈门等数十人等逃往和林方向,这一次战役,脱古思帖木尔的次子地保奴、嫔妃公主等一百二十三人,官员千余,人口七万七千多,马驼牛羊十五万多头,以及大量的印章、图书、兵器、车辆等都被明军俘获。脱古思帖木尔一行在逃亡途中,遇到了也速迭尔。他和太子天保奴一起被也速迭儿杀死。提怯来、失烈门逃去,南下投降了明朝。
捕鱼儿海是北元贵族遭到的最大的失败,如果说在此之前他们或许还有着重振势力入主中原的希望的话,那么这个希望到这时就完全破灭了。自脱古思帖木儿死,蒙古内部就开始陷入了连绵不断的内讧之中,其间虽然有过几次统一,但对明朝始终未能构成倾覆性威胁。
胜利消息传到京师。明太祖大悦,遣使劳军,谕中比玉为卫青、李靖,还师后,晋封蓝玉为凉国公。明太祖对其宠遇甚隆,比之为卫青、李靖,封为凉国公。但蓝玉居功自傲,日益骄横跋扈。他蓄庄奴假子达数千人之多;乘势暴横,并仗势侵占东昌(今山东聊城)民田。当御史按问时,竟将御史鞭打后赶走。北征时私占大量珍宝驼马无算。回师夜经喜峰关,因守关吏未及时开门,竟纵兵毁关而入。他的所作所为,引起朱元璋不满。但蓝玉犹不收敛,擅定军中将校升降与军队进止,导致朱元璋数次责备。
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下狱鞫讯后,狱词称同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筦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反,拟乘朱元璋藉田时发动叛乱。朱元璋遂族诛蓝玉等,并株连蔓引,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员,被杀者约两万人。朱元璋还手诏布告天下,并条例爰书为《逆臣录》。列名《逆臣录》者,有一公、十三侯、二伯。
蓝玉的结局却很悲惨,太子朱标在日,蓝玉与太子有戚谊,尝相往来。自北征还军,语太子道:“臣观燕王在国,举动行止,与皇帝无异。又闻望气者言,燕有天子气,愿殿下先事预防,审慎一二!”太子道:“燕王事我甚恭,决无是事。”蓝玉道:“臣蒙殿下优待,所以密陈利害,但愿臣言不验,不愿臣言幸中。”太子默然。及蓝玉趋退后,未免有人闻知,传报燕王,燕王衔恨不已。及太子薨逝,燕王入朝,即奏称:“在朝公侯,纵恣不法,将来恐尾大不掉,应妥为处置”云云。这句话,虽是冠冕堂皇,暗地里却指着蓝玉,请太祖按罪严惩。蓝玉桀骜如故,一些儿不加检点,寻又出捕西番逃寇祁者孙,并擒建昌卫叛帅月鲁帖木儿,威焰愈盛,意图升爵。哪知太祖反冷眼相待,并不升赏。至皇太孙册立,乃命他兼太子太傅,别召冯胜、傅友德归朝,令兼太子太师。
蓝玉抱怨道:“难道我不配做太师么?”怏怏不乐。明太祖越加疑忌。蓝玉尝私语僚友,指斥乘舆道:“他已疑我了。”此语一传,便有锦衣卫蒋瓛,密告蓝玉谋逆,与鹤庆侯张翼,普定侯陈垣,景川侯曹震,舳舻侯朱寿,东莞伯何荣,及吏都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设计起事,将伺皇上出耕藉田,乘机劫驾等情。
明太祖得了此信,立命锦衣卫发兵掩捕,自蓝玉以下,没一个不拿到殿前,先由明太祖亲讯,继由刑部锻炼成狱,无论是真是假,一古脑儿当作实事,遂将他一并正法,并把罪犯族属,尽行杀死。甚至捕风捉影,凡与蓝玉偶通讯问的朝臣,也难免刀头上的痛苦,因此列侯通籍,坐党夷灭,共一万五千人,所有元功宿将,几乎一网打尽。比汉高祖待功臣,还要加惨。
明太祖意尚未足,过了年余,颍国公傅友德,奏请给怀远田千亩,非但不准,反将他赐死。定远侯王弼,居家叹道:“皇上春秋日高,喜怒不测,我辈恐无噍类了。”为这一语,又奉诏赐死。宋国公冯胜,在府第外筑稻场,埋甔地下,架板为廊,加以碌碡,取有鞺鞳声,走马为乐。有怨家入告明太祖,讦胜家居不法,稻场下密藏兵器,意图谋变云云。明太祖遂召胜入,赐酒食慰谕道:“卿可安心!悠悠众口,朕何至无端轻信?”言下,甚是欢颜。胜以为无虞,尽量宴饮,谁知饮毕还第,即于是夜暴病,害得七孔流血,数刻即亡。可痛可恨!
总计明朝开国功臣,只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汤和、邓愈、沐英六人,保全身名,死皆封王。但徐、常、李、邓四公,都死在胡蓝党狱以前,沐英留镇云南,在外无事,得以考终。汤和聪明,见太祖疑忌功臣,便告老还乡,绝口不谈国事,所以享年七十。
蓝 田:(生卒年待考),字玉甫,号北泉;即墨人(今山东青岛即墨)。著名明朝大臣。
官至河南道监察御史。性耿直,对不法之事则直言纠劾,声震一时。著有《北泉集》。
蓝廷瑞:(公元?~1511年),又名蓝五;四川保宁人(今四川阆中)。著名明朝中叶四川农民起义领袖。
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冬,蓝廷瑞与鄢本恕、廖惠率众起义,称顺天王,拥众十万,置四十八总管,转入湖广郧阳。
次年(公元1510年),明朝刑部尚书洪钟督四川、陕西、湖广兵进攻,蓝廷瑞率众由陕西汉中入大巴山,游击于蓬、剑之间。
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兵败,蓝廷瑞鄢本恕等以假降寻求缓机,不料在四川东乡附近遇伏被杀。
蓝 瑛:(公元1585~1664年待考),字田叔,号蜨首、石头陀,晚号石头陀、山公、万篆阿主者、西湖研民,又号东郭老农,所居榜额曰“城曲茅堂”;钱塘人(今浙江杭州)。著名明、清朝画家。
蓝瑛是浙派后期代表画家之一。工书善画,长于山水、花鸟、梅竹,尤以山水著名。其山水法宗宋元,又能自成一家。师画家沈周,落笔秀润,临摹唐、宋、元诸家,师黄公望尤为致力。晚年笔力蓊苍劲,气象峻,有人许其与文征明、沈周并重。
蓝瑛绘画对明末清初影响很大,被后人称为“武林派”。画史上称之为“后淅派”。但实际上他的画风与戴进等不同,不能完全附属于“淅派”之后。蓝瑛字田叔,号 叟,晚号石头陀,又号东郭老农,所居榜额曰“城曲茅堂”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十三年(1585年),卒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
蓝瑛一生以绘画为职业,曾漫游南北,饱览名胜,眼界开阔,因而不断丰富了创作内容。他的传派,直接继承衣钵的有蓝氏一家子孙,如蓝孟、蓝深、蓝涛等,弟子刘度、冯 、王奂等都各有成就。明末同时和稍后的如陈洪绶以及金陵八家等著名画家,也都受他的影响。
蓝瑛擅长山水、花卉、兰石,师法宋元名家,早年主要得力于黄公望,作品清 简秀润,韩昴在《图绘宝鉴续纂》中说他:“画从黄子久(即黄公望),入门而醒悟。”中年自立门庭,上窥晋、唐、两宋,遍摹元代诸家笔法,集取优长,由此入门,始能各极变化。不但取法郭熙、李唐及马、夏,而且对二米、云山也精心研究过。对黄公望的画悉心尤力。当代前辈沈周的画也热心师效。加之漫游南北涉猎既广,眼界自宽,故落笔纵横奇古,风格秀润。他的画风是从多方面变代出来的。晚年作品渐趋苍劲疏宕。画风又有多种面貌,有些作品笔墨含蓄隽雅,有些作品青绿重设色,画法工细,色调浓丽,愈老而愈工。晚年他的笔法益苍劲,颇类沈周。他兼工人物、花鸟、兰竹、俱得古人三昧。他虽力追古法,但能融会贯通,自成风范,对以后的明末清初绘画影响很大。
蓝瑛绘画特点较明显的是用笔有顿挫,以疏秀苍劲取胜。善写秋景。在作品的题款中,常署仿某家之作,如“仿张僧繇”、“法荆浩”、“仿李成”、“用云法”等,实则所画都是他自己的面目。他的画法有两种,一种作钩勒浅绛法。另一种作没骨法,设色鲜艳突目,所画红树、青山、白云,运用石青、石绿、朱砂、赭石、铅粉诸色,点染别致,是晚明时期富有变化的山水作品。
蓝瑛享世八十九岁高龄,并且是一个勤奋的画家,流传下来作品亦较多。上海博物馆收藏有66幅真品,如《华岳秋高图》,是画家六十七岁时所作,构图奇伟、落笔纵横、飞瀑响泉、老树苍山。画中劲松常青,二高士观瀑听泉,怡然自乐。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如《秋壑霜林图》、《江皋话古图》等代表他各个时期不同风貌的多幅精品。北京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有他早中期所作的《山水》册、《曹册图》卷等。
蓝 理:(公元1648~1719年),字义山;福建漳浦人。著名清朝将领。
“三藩之乱”起时,蓝理跟从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大军讨叛。以功迁参将。
后随从施琅平定台湾,战中奋勇进击,重伤不退,还救施琅于海中。历官宣化镇总兵加镇朔将军,福建提督。捕治盗贼,打击豪富。
后被满清权臣以积怨罢官。在清康熙末年病逝。
蓝廷珍:(公元1663~1729年待考),字荆璞;漳浦湖西人(今福建漳州)。著名清朝福建水师提督。
蓝廷珍在清康熙三十四年任浙江定海营把总,清康熙四十四年升温州镇右营游击,清康熙五十八年升澎湖副将、南澳总兵,清康熙六十年上书自荐,出师台湾征战朱一贵义军。
平台后,蓝廷珍奉命继续留台,署理提督职务,前后三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蓝廷珍对台湾的治理和开拓,提出了一系列很有远见的建议和措施,对台湾的历史发展生成了深远的影响,表现了他在事关中国领土问题上的政治眼光和从政能力,从而确定了他在台湾历史上的地位。
清初,台湾大量山地尚未开发。清廷统一台湾后,对台湾的地位尚未引起统治者足够的认识。在朝廷内,曾就台湾弃留问题展开一场争论。一些糊徐朝臣主张“守澎去台”,遭到施琅等官员的坚决反对。经过争论,清政府决定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但是有关台湾治理问题的看法仍不一致。台湾局势平定后,闽浙总督满保以山地土番难治为由,把山地划为“弃土”,下檄文划界迁民,禁止出入。对此,蓝廷珍坚决反对。他反复上书满保,力主积极开拓山地。他说:“人无良匪,教化则驯;地无美恶,经理则善。莫如添兵设防,广听开垦,地利尽,人力齐,鹦鸣狗吠相闻,而彻乎山中,虽有盗贼,将无捕逃之薮。何必因噎废食,乃为全身远害哉?”谈到“划沿山之界,禁出入”之弊端,蓝廷珍更是感慨陈词,历数其六条“可虑”之处,呼吁不可随便抛弃台湾一寸土地。他说:“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令未四十年,而开垦流移之众,延袤二千余里,糖谷之利甲天下。过此再四、五十年,连内山山后野番不到之境,皆将为良田美宅,万万不可遏抑。”蓝廷珍的意见和建议,得到满保的采纳,取消了划界迁民的计划,并上奏朝廷增设行政区字段,雍正元年,台湾增设彰化县、淡水厅和澎湖厅。
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朝廷监于征战郑氏政权和朱一贵义军,都先驻军澎湖,再进兵台湾,拟议将台湾总兵官移驻澎湖,台湾只设陆路副将。蓝廷珍以为不可,上书说:“若果台镇移澎,则海疆危若累卵…以澎湖总兵控制台湾,犹执牛尾一毛,欲制全牛,虽有孟贲之力无所用之,何异弃台湾乎?台湾一去,漳、泉先害,闽、浙、江、广俱各寝会不宁,即山左、辽阳皆有边息。廷珍无识,以为此土万不可委去,若遵部议而行,必误封疆。”
清廷认为蓝廷珍“语可多采”,取消了移驻总兵之议。清初台湾地方未靖,治安比较乱。蓝廷珍的治理办法是:实行保甲制度,加强乡政建设;实行团练制度,加强防务建设。他在台湾、凤山、诸罗等县设大乡总四名,乡长二十六名。乡长由品行端正、干练勤谨、家资殷富的人担任。每乡配游兵数人,供奔走使令之役。一家有盗,则周边协力堵截擒获。大乡总统辖数个乡长,负责督查。乡长如有失职,大乡总不报者同罪。乡长三次不能破案者革职,三年没有过失者量行擢用。防务方面,台湾、凤山、诸罗各编练乡壮五百名,县丞巡检各编练乡壮三百名。“无事则散之陇亩,有役则修我戈予,乡自为守,人自为兵,此万全之道也。”
篮廷珍还亲自组织开垦荒地,发展生产。他率领官兵开垦了“蓝兴堡”(今台中县太平乡、大雅乡、鸟日乡和台中市区一带),成为台湾开发史上最早最大规模的官垦之一。
蓝廷珍一生二十四次受朝廷赏赐。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升任福建水师提督,加左都督。清雍正二年晋京冕驾,清雍正帝赐他到马兰峪谒景陵。清雍正七年卒于任所。故后赠太子少保,全礼祭莽,缢号襄毅。
其子蓝日宠,官铜山营参将,孙蓝元枚,历任台湾镇总兵、江南提督。蓝廷珍在漳浦县湖西乡的故居-蓝提督府第,至今由其后裔居住保管。
蓝斗南:(生卒年待考),庐丰乡人(今福建上杭)。著名清朝大臣。
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举人,任福清县教渝,任中辞官回乡侍奉母亲未再复出。他虽家贫如洗,却廉谨自守,不妄取一分一厘,他立下誓言:“宁可吃番薯度日以终此生”。
蓝 桂:(生卒年待考),下都乡人。著名清朝大臣。
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进士,历任云南大和等县知县,云南大理府同知,从政二十多年,始终以清勤自励,生平好义勇为,热心公益事业,告老还乡后,布衣草履,本色依然。
蓝天蔚:(公元1878~1922年),字秀豪,湖北黄陂人。著名民主革命先驱。
早年以官费留学日本士官学校。1903年,沙俄入侵我国东北,他发动留日学生组织拒俄义勇队,被推为队长。后因日本政府干涉而被迫解散。
回国后,任湖北新军统带兼湖北弁学堂教员。1910年任新军第二营管带,武昌起义时与吴禄贞等策划北方新军起义,未成,潜逃上海,被民军推为关东革命大都督、北伐军总司令,驻节烟台。
1921年任鄂西联军总司令,随后被军阀孙传芳击败,死于四川。
蓝维仁:(公元1899~1932年),畲族,化名张敏之;庐丰乡人(今福建上杭)。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先烈。
蓝维仁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1925年7月,在集美学校师范部毕业后回上杭参加革命活动。
192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海陆丰农民讲习所学习。1927年初返回上杭组织农民运动,配合北伐军入闽。同年5月7日,上杭国民党右派勾结地方势力发动“清党”事变后转入地下斗争,迅速恢复和整顿了中共上杭支部,任书记。在其领导下,农会也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
1927年9月12日,南昌起义部队路过上杭,蓝维仁按照周恩来的指示,组织筹粮筹款、护理伤病员、侦察敌情、协助运输,有效地支持了南昌起义部队南进。
1928年冬,赴才溪、长汀一带工作,任长汀县苏维埃政府秘书。
1929年8月任闽西特委二特区副书记。
1930年3月任闽西工农民主政府执行委员、常委兼财政部长,领导组建闽西工农银行。
1932年,国民党军张贞部进攻闽西苏维埃政府,蓝维仁带病率留守红军与敌作战,不幸牺牲,终年三十四岁。
1954年1月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蓝庭辉:(生卒年待考),福建上杭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十二军连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长征、东征和山城堡战役。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连指导员、营教导员、旅作战科科长,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斗。
1943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后,任嫩江军区参谋长、东北民主联军副师长、第四野战军师政委。参加了临江、辽沈、广西等战役。
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政委。回国后,任铁道兵师长、副军长。
1960年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后历任铁道兵副参谋长、副司令员。是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1961年晋为少将。曾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蓝 侨:(公元1911~1998年),湖北广济人(今湖北武穴)。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八军第五纵队勤务员,红寺军第十师二十九团排长、连政治指导员,红三十一军第十师二七九团营政治委员、副团长、师政治部秘书长,红三十一军卫生部政治委员。参加了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1937年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六支队独立大队大队长,第三团营长兼营政治委员,第四支队独立团团长兼政治委员,抗大第四分校训练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松江军区参谋长,东北军政大学训练部副部长,东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四师参谋长,第四野战军第三十九军第十五师副师长兼参谋长。参加了著名的辽沈、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公安部队司令部参谋长,中南军区公安部队副司令员兼广东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公安军副司令员,总参谋部警备部副部长、动员部副部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8年4月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七岁。 蓝文兆:(公元1919~2001年),原名高禄水,福建武平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三团宣传分队长。参加过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一军团第四师政治部宣传分队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六八六团政治处宣传队长、宣教股长、师政治部教育股长,鲁南军区政治部宣教科科长。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大战和山东泰西陆房、山东费县白颜等战斗。1943年进入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二旅第五团政治委员,热河军区第十六旅第四十八团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八纵队第二十三师第六十八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副主任,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五军第一三四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参加了著名的热河波罗树、辽西杨仗子、新立屯、辽西会战、辽沈、平津、衡宝、广西、渡江等战役和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兵团第四十五军第一三四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五十四军第一三四师政委后兼代师长、师长、师长兼政治委员。参加了1953年春季反登陆战役准备、夏季进攻战役和金城战役。回国后进入解放军军事学院速成系学习。毕业后,任第十六军第四十六师师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学兵部参谋长,总参军务动员部部长。1970~1975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政治委员,后调任兰州军区副政治委员。为部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是甘肃省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1年4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三岁。
蓝丁寿:(生卒年待考),畲族;福建龙海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空军参谋长助理。
1960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空军第一航空预备学校学习。
1964年8月在空军第二航空学校学习。毕业后历任空军某部飞行员、副中队长、中队长、副大队长、副团长、团长、副师长,北京空军参谋长助理,空军参谋长助理,中国联航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兼总经理。
1981年,他曾成功组织了一次反劫持活动,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授予空军航空兵某部第一大队三队蓝丁寿机组以“反劫持英雄机组”荣誉称号;授予副队长蓝丁寿“反劫持英雄”荣誉称号。
1997年7月晋升为空军少将军衔。是第六、第七、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跟帖时间 2010-03-05 09:38:0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蓝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门眉题辞:
明德世弟:“明德世弟”颂扬明德公风范。谱载明朝的蓝德公为蓝氏第一百零八世祖,生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官至杨州节度使,为江南开基始祖。
采荷遗风:“采荷”亦作“彩和”、“采和”。是蓝氏第一百零九世祖,明朝时期蓝德公之子。蓝采荷是唐玄宗开元元年癸丑科进士,授左辅朝廷谏议大夫,因谏权臣杨国忠被谤见黜,解职归家,身终南山为逸士,修炼成功,白日升天,古今相称大罗仙(八仙之一)。有诗赞曰:“解印辞朝就学仙,炼丹成日上青天。有子流芳无后虑,逍遥快乐海云边。”
2.四言通用联:
福州望重;即墨名高: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程乡人蓝奎,字秉文,小时候家贫,借书苦读。中进士后,官博士,曾奉诏在福州点校文章。气节与文章一并出名,学者称他为蓝夫子。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即墨人蓝田,字玉甫,号北泉,嘉庆年间进士,官至河南道监察御史。当时,大臣张璁迎合世宗旨意讨论大礼,蓝田反复抵制,先后七次上疏,以至受杖刑被打成重伤,仍坚持自己的意见;又弹劾陈洸违法的事,正直的名声震动一时。著有《北泉集》。
福州望重;泉郡名高:同上。
读书课子;推产分俸: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蓝瑞,仁惠清廉,知议中府归,囊无余资,惟读书课子。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蓝伟,致仕归,推产让兄,分俸恤族。
八闽望重;凉国名高: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蓝奎,第进士,官博士,受诏校文于福州。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蓝玉,初隶常遇春,累功至大都督府佥事,以征西番功,封永昌侯,后进封凉国公。
衡文望重;讨贼功高: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蓝奎以文章气节名,受诏校文,学者称“蓝夫子”。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蓝玉事典。
濠梁仙侣;浙派画家: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蓝采和,为传说中的“八仙”之一。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蓝瑛。
汝南世第;节度家声:上联典指蓝姓的郡望出自汝南。下联典指蓝氏一百零八世入江南始祖蓝明德,官任杨州节度使,故谓“节度家声”。
3.五言通用联:
汝水源流远;蓝田世泽长: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官庄蓝氏宗祠联。全联典指昌奇公为蓝氏得姓始祖,封汝南郡(在上蔡之西南,今为汝南县),汝水与汝南指的是同一个地方;据《竹书纪年》载,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为蓝君,即蓝田。子孙以地为氏。蓝田今在陕西省长安县的东南,该处以出产美玉出名,故有“蓝田种玉”之称。
伯麟清廉政;乘文气节名: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进士蓝瑞,字伯麟,邓州人。正德年间任常州府摊官,莅政廉明,转南京刑部郎,后升知汉中府,赴任二年,百废俱瘵,不为时所容。比归,囊无余资。惟读书课子,有《求仁录》、《湍南稿》等到。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进士蓝奎,字乘文,程乡人。官博士,受诏校于福州。以文章气节名,学者称“蓝夫子”。
游击驱海贼;义勇保金瓯: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福建水师提督蓝廷珍,字荆璞,漳浦人。康熙间由把总擢温州游击,屡败海贼,贼闻风破胆。皆曰:谨避老蓝“。后擢南澳镇总兵。从施琅入台湾,平朱一贵,官至福建水师提督,加左都督。卒谥襄毅。下联典指关东革命大都督、北伐军总司令蓝天蔚(公元1878~1922年),字秀豪,湖北黄陂人。早年以官费留学日本士官学校。1903年,沙俄入侵我国东北,他发动留日学生组织拒俄义勇队,被推为队长。后因日本政府干涉而被迫解散。回国后,任湖北新军统带兼湖北将弁学堂教员。1910年任新军第二营管带,武昌起义时与吴禄贞等策划北方新军起义,未成,即潜逃上海,被民军推为关东革命大都督、北伐军总司令,驻节烟台。1921年任鄂西联军总司令,随后被军阀孙传芳击败,死于四川。
4.七言通用联:
种传四海皆有庆;玉出蓝田即望馨: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官庄蓝氏宗祠联。全联典指昌奇公为蓝氏得姓始祖,封汝南郡(在上蔡之西南,今为汝南县),汝水与汝南指的是同一个地方;据《竹书纪年》载,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为蓝君,即蓝田。子孙以地为氏。蓝田今在陕西省长安县的东南,该处以出产美玉出名,故有“蓝田种玉”之称。
朴树千枝根共本;汀江万派水同源: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官庄蓝氏宗祠联。上联“朴树”,指该蓝氏宗祠位于官庄朴树下(今树人村内)。下联“汀江”,是闽西最大的河流,上游流经林木葱茏的深山峡谷,一路上汇集山泉、小溪,在崇山峻岭中回环曲折,汇成大川奔流南下。流经流经福建省长汀、武平、上杭等县,再经永定县流入广东。在广东省大埔三河坝与梅江汇合称为韩江。主流在广东省澄海县入海,全长三百二十八公里,其中在福建省境内长二百八十五公里半。
源自春秋流芳远;望出汝南世泽长:上联典出蓝姓的得姓源流为春秋时期。下联典出蓝姓的郡望汝南郡。
北泉御史声威壮;浙派殿军品位高: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进士蓝田,字玉甫,号北泉,即墨人。官至河南道监察御史。性耿直,对不法之事则直言纠劾,声震一时。有《北泉集》。下联典指明朝末年的画家蓝瑛,字田叔,号蜨首、石头陀。钱塘人。擅山水,早年风格秀润,后漫游各地,风格变为雄奇苍老。兼工人物、花鸟、兰竹,骨力峭劲,各具意态。世人称他为“淅派殿军”。
长景明晕在空际;金银宫阙高嵯峨:此联为唐朝末年的逸士蓝采和《踏歌》诗句联。据传,蓝采和夏服絮衫,冬卧冰雪,常于长安市携篮而歌,自号蓝采和。为世所传八仙之一。他的《踏歌》诗,已被《全唐诗》所录。
为邀诗伴寻红叶;拟入南宫奏玉筝:此联为明朝末年的画家蓝瑛书联。
种德馨香光祖烈;玉堂高敞耀宗榜:此联为福建省龙海市隆教乡蓝氏家庙种玉堂联。
铜柱海疆曾著绩;铁衣戎略夙知名:此联为福建省漳浦县赤岭乡石椅燕山蓝氏宗祠种玉堂联。种玉堂位于赤岭公路东侧,座东北向西南,二进两庑一天井。第二进六楹三开间,主屋左边建前后厢房,中夹开井,三山双坡悬山屋顶。祠宽十八米,深二十八米五,土木抬梁结构,庙前广场面积约八百余平方米。始建於明嘉靖五十五年(公元1566年),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895年)重修,1962年、1982年、1996年三次相继修葺。祠中悬挂朝廷授闽台水陆提督蓝廷珍的平台大将军匾。康熙丙子朝廷授福建水师提督蓝义山的所向无敌匾。雍正十三年朝廷授予闽台水师提督蓝元枚的三赞大臣匾。授予广州府正堂蓝鹿洲的公正廉明匾。种玉堂蓝氏奉蓝氏始祖蓝昌奇的第一百零八世裔孙、扬州节度使蓝明德为一世祖。
5.八言以上通用联:
种子耕孙,文风鹊起;玉堂金屋,甲第蝉联:此联为福建省龙海市隆教乡蓝氏家庙种玉堂联。
潮本思源,怀思忠孝;宗敬祖奉,祀依纲常: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杭邑城内南门南市巷(原称蓝巷)蓝氏家庙联。
吟咏铿锵,骚人望重;文章气节,夫子名尊: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诗人蓝元威的事典。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进士蓝奎的事典。
燕山种英,屏开将军按剑;蓝田挺秀,门对玉马朝天:此联为福建省漳浦县赤岭乡石椅燕山蓝氏宗祠种玉堂联。
五百多年,源源本本追功德;二十余世,子子孙孙庆炽昌:此联为福建省漳浦县赤岭乡石椅燕山蓝氏宗祠种玉堂联。
种义耕礼,念祖宗聿修厥德;玉笋兰芽,愿子孙长发其祥:此联为福建省漳浦县赤岭乡石椅燕山蓝氏宗祠种玉堂联。
鸿燕吟诗,博学浩瀚毓俊侯,骏马驰空,军织蓝世撼中仑:此联为福建省漳浦县赤岭乡石椅燕山蓝氏宗祠种玉堂联。
三楚大巡按,胜国曾持节钺;六部小宗伯,圣朝与掌丝纶:此联为福建省漳浦县赤岭乡石椅燕山蓝氏宗祠种玉堂联。
闽山沃土、乔木千枝,七枝竞茂;汀水清泉,激流万派,一派扬波: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杭邑城内南门南市巷(原称蓝巷)蓝氏家庙联。
由镇海而分支,木本水源思先德;卜苌溪以衍派,文经武纬振后昆:此联为福建省漳浦县赤岭畲族乡赤岭村蓝氏宗祠联。
陈俎豆以四时序事、序齿,共矢真诚昭祀典;聚子姓於一堂兴仁、兴邦,让聿厥德振家声:此联为广东省澄海市东里镇南盛里蓝氏通祖祠锡庆堂联。南盛里锡庆堂由蓝氏通祖祠及两侧两座大夫第构成,是传统潮汕祠堂及民居建筑,既充分体现四马拖车的建筑风格,又有推陈出新、洋为中用的独到之处。大夫第的格局、建筑艺术、嵌瓷泥塑等都充分显示潮汕四点金民宅特色。门楼按三门设制,中门匾额是“蓝氏通祖祠”,左、右门匾是“兰芳”、“桂馥”石刻,花巷门门匾分别是“礼门”、“义路”。门楼内外侧巧妙地采用多幅石刻诗赋、楹联、法器并配有栩栩如生的动物,生机盎然的花木,丰富多彩的屋脊屋檐的漏花嵌瓷泥塑。门楼及大厅、拜亭的地面用高级进口釉面地砖。拜亭是庆典和祭祀的场所,兼可作戏台。拜亭是重檐尖山式歇山屋顶,与大厅屋顶的结合是“一殿一卷式”勾连搭屋顶。屋面飞檐翘首,维妙维肖的泥塑嵌瓷,展示了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气魄。形状为八角形及正方形起线的外八字式八根石柱及柱础,檐下木雕垂花柱及玲珑剔透的木刻构件,对拜亭的轩昂华贵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
胥训诂、胥保惠、胥教诲,各守尔典率乃祖考;以德进、以事举、以言扬,相观而善达乎朝廷:此联为广东省澄海市东里镇南盛里蓝氏通祖祠锡庆堂联。 跟帖时间 2010-03-05 09:34:4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蓝氏的字辈排行 -- 江西蓝氏汝南堂字辈:“克传先永程修尊显敬体子来柔怀家声在振启祥光师善希贤道洪芳俊器铭儒咸毓秀登朝佐治植纲常”。
江西筷子街蓝氏字辈:“廷凤锡祥春芝毓秀宾洪焕彩”。
四川江油蓝氏字辈:“若梦兴田子元宗盛有林”。
四川资中蓝氏字辈:“新锡文光际运恒昌永华开泰杰应书香”。
广东入川蓝氏字辈:“维秀凤树曰春茂有福田永宗朝家全正大廷清远宏安万世源”。
广东始光、南雄、翁源畲族蓝氏:“家声在振启祥光师善希贤道洪芳俊器铭儒咸毓秀登朝佐治植纲常”。注:使用江西汝南堂蓝氏字辈,但有三个版本,有的版本前仍有歌功颂德的字,并将诗中的“在”写为“大”、“希”写为“世”,“纲”写为“广”的,还有一支同时用新、老谱的,其中第三句为“远达光华长俊秀”,新谱与老谱以“光”字为对应,该支系世代相传道教。
东南沿海畲族蓝氏字辈:
畲族原来按“大小百千万念”排辈,循环使用;后来学习汉制,在明朝时期开始排定了“友元奕世德如真全”八个字辈,在一部分畲族任迁入广东潮州地区后,排定了“创子智钦承孝友传家国”十个字辈;清朝乾隆年间以后,潮安地区的畲族又排定了“庭名和朝钦仁义礼智信”十个字辈。
湖南沅江蓝氏字辈:“念时国玉学君仕金大有万世仁义本传家孝可久朝猷宝鼎铭勋业儒珍守根深枝愈成源远泽宗祖”。
湖北武汉、黄陂蓝氏字辈:“廷凤锡祥春芝毓秀宾洪唤彩”。
陕西汉阴蓝氏字辈:“克家先泽远尊祖本宗长敏慎谦恭树绵延共吉祥”
山东即墨蓝氏字辈:“仕用存恒志(立)仁信孝恭传光裕昭德泽嘉祥衍祖宪”。
新疆乌鲁木齐蓝氏字辈:“紫曰锦观应庭章学宏志立世荣昌国士才高贞吉庆文明毓秀绍恩光”。
蓝氏一支字辈:“其后以德永远发强国仁天顺家庆祖扬吉世节长良民红章祝兴京方宪青万江中华舒广玉仙春光”。 跟帖时间 2010-03-05 09:32:0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蓝氏的家谱文献 -- 炎陵十都镇畲族蓝氏族谱,(清)蓝念一郎派下蓝葱、蓝菁两房第三次合修,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一修木刻活字印本,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二修木刻活字印本,2002年三修计算机排印本。
蓝氏续修族谱八卷,(清)蓝星修,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蓝氏族谱翻印版,(民国)侯仁星抄纂,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手抄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川北道潼川府三台县南路女土乡地名侯家沟庙子湾誊于蓝春发之宅内。
蓝氏族谱,(现代)蓝氏族谱编委会,1987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跟帖时间 2010-03-05 09:29:5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蓝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中山郡:中国古代称“中山”者有四:①战国时期原为顾国的都城(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秦朝时期归属于巨鹿郡。②西汉汉高祖刘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设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汉景帝执政时期改回为中山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与河北省正定县之间一带,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国、唐县、新乐、无极、满城、完县、望都和保定一带;南北朝时期后燕以为都城;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国置郡。③宋朝时期以定州为中山府,治所为安喜(今河北定县)。④宋朝时期的香山县;民国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民国政府将其改为中山县,今为广东中山市,孙中山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
东莞郡:西汉时期有东莞县,治所在今山东沂水。东汉末建安初年(丙子,公元196年),分琅琊郡、齐郡置城阳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沂水县东北,领八县。晋朝晋武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改置为东莞郡,置于晋陵(今江苏常州)东南一带,南北朝时期的南齐末年废黜,其时辖地在今山东临朐、沂水、蒙阳、沂源、莒县一带。今广东省东莞市建制置于唐朝,后世所称“东莞”皆指广东沿海的东莞。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2.堂号:
汝南堂:以望立堂。
东莞堂:以望立堂。
中山堂:以望立堂。
戒君堂:春秋楚昭王执政时期,伍子胥为报楚平王杀父之仇,率领吴军攻破楚国郢都。楚昭王仓皇出逃到成臼河边。这时有一条船离开岸边,楚昭王认得船上是蓝尹亹及其妻儿,就大声喊:“快让我上船!”没想到蓝尹亹毫不理睬。楚昭王又大叫了好几次,蓝尹亹才回答说:“自楚立国以来,从没一个国君丢弃过国都,现在楚国灭亡都是你的错,你还过河干什么呢?” 楚昭王没有办法,只好从陆路逃到随国。后来楚昭王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复位,这时蓝尹亹又来求见。楚昭王一听说他来了,顿时大怒,要把他抓起来。令尹子西在旁劝阻说:“他敢来总有道理,先听听他怎么说吧。”楚昭王于是派人去问,蓝尹亹回答说:“上一任令尹子常就是因为积怨太多,引起国人不和,所以败给吴军。现在大王还想走他的老路吗?我在成臼河不救大王,是为了惩诫大王,希望大王有所改变。我现在来就是看看大王改了没有,大王若仍不愿改,楚国就完了,既然如此,我这条命又有什么值得顾惜的呢?” 楚昭王听了大为感动,为了警诫自己,于是重新重用了蓝尹亹。
种玉堂:种玉堂得名于郡望汝南。相传蓝氏得姓始祖昌奇受封汝南郡,又称蓝田,以产美玉出名,故有“蓝田种玉”之称。蓝氏族谱对祖先有几种说法,一是以炎帝神农为受姓远祖,共传一百零八世,到唐朝武周时期,八仙之一的蓝采和之父、扬州节度使蓝明德成了江南始祖;二是以宋理宗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的蓝吉甫为入闽始祖(受姓第一百二十二世,江南第十五世)。之后万一郎(江南第十七世)迁宁化石壁,和二郎(江南第十九世)迁徙到福建长汀的“牛栏祖地”。按此推算,漳浦种玉堂始祖念七郎蓝炯为受姓第一百二十八世,江南第二十一世。
锡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3-05 09:26:4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蓝氏的迁徙分布 -- 蓝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二十一位,在台湾省是第六十六位的大姓,人口约一百七十二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1%左右。
对于蓝氏的起源,古籍中一直未有十分详尽的记载。蓝氏最早出现是在战国时期的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受封于蓝田(今陕西蓝田),人们因此称他为“蓝君”,所以他的后裔子孙便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通常人们认为这是有关蓝氏最早、最详细的记录了,而且后来古书记载战国时中山有大夫蓝诸,蓝氏郡望中山,可能与此有关。
蓝氏现今多被误简写为“兰”氏,这是完全错误的,因为两者的起源并不相同。在姓氏分类体系中,这需要引起足够严肃的重视,不能因人们的一时懒惰,或几个极不负责任的户籍管理人员的错误,就为子孙后代造成万代糊涂的结局。
后来,随着朝代更迭,蓝氏族人因受历代战火影响,或受封随居,或寻找新的生存之路,自北向南搬迁蕃衍。唐中宗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传至第一百零八世蓝明德时,出任扬州节度使,宦游金陵,自北豫迁建康(今江苏江宁),居上元县朱紫坊,为江南开基一世祖。
宋理宗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江南第十五世(受姓第一百二十二世)的蓝吉甫,遭金人之乱,弃建康句容故居(今江苏句容),迁奔闽居福清五福乡,成为蓝氏入闽始祖。
广东省潮汕的蓝氏族人大多是在明、清时期从福建漳浦迁入的,漳浦的蓝氏种玉堂则是由蓝元晦于明朝初期由江西迁居漳浦亭岭下尾后开创的。蓝元晦被追认为种玉堂三世祖,其祖蓝炯为一世祖,父蓝琛为二世祖。蓝元晦生三子:长子庆福(四世)居苌坑(今赤岭),为漳浦蓝氏始祖;次子庆禄,迁蓝教(今隆教),为龙海蓝氏始祖;三子庆寿,迁居广东大埔河廖(今湖寮),分支又迁饶平蓝屋村。
据《蓝氏族谱》中的记载,有历史悠久的蓝氏来源于畲族的创世传说,远古盘瓠的次男蓝光辉,封护国侯,处汝南郡。蓝氏是畲族的第一大姓,广布于闽、粤、赣山区。宋、元两朝之后,一部分蓝氏族人或者是为了躲避汉族的屠杀,或者是出于对汉族文化的崇敬,总之改变了自己的族称。这种状况持续了几百年,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福建的漳浦、龙海、上杭,广东的大埔、饶平等地的蓝氏才一致恢复为畲族的民族属性,总人数达几万人。而族源相同,散布于海内外各地的更多蓝氏族人,至今仍以汉族面目出现。
广东潮汕地区的蓝氏族人中,有一支是由铁安公直接从漳浦迁居而来的,初居澄海大衙,再蕃衍至樟林、河浦、达濠等地。迁入潮汕地区的时间应在明朝初期的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世居漳林山边的十五姓排户具呈潮州府,请求筑寨屯聚防御寇盗,十五姓中就有蓝氏。
蓝氏回族,自清朝时期蓝朝鼎、蓝朝柱两兄弟领导的云南回民起义失败后,遭受满清政府的残酷镇压,如今仅在陕西、新疆等地区有少量分布。 跟帖时间 2010-03-05 09:22:5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蓝氏的各支始祖 -- 始祖:神农氏赐姓蓝昌奇
…
第一世祖:蓝明德
第二世祖:蓝彩和
第三世祖:蓝仁公
第四世祖:蓝元隆
第五世祖:蓝棣公
第六世祖:蓝成公
第七世祖:蓝 安
第八世祖:蓝宗训
第九世祖:蓝 昭
第十世祖:蓝一俊
第十一世祖:蓝 备
第十二世祖:蓝时用
第十三世祖:蓝 童
第十四世祖:蓝万福
第十五世祖:蓝吉甫,字神嘉。神农九世孙,蓝昌奇公之后,唐开元癸丑(公元713年)科进士,授左辅阙迁谏议大夫,蓝采和公之十四世孙也。父蓝万福居逮康之上元县时,建宅朱紫坊。妻韩氏。公生于太宗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其为人也,洪模大度,才志过人,常诵司马温公之句,颇积阴功于冥冥中,为子孙长久之计者公也。值宋理宗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乙酉,公,年十八岁,方遭金胡扰攘天下汹汹,斯民鲜有定业,胡师游牧南侵。时人叹曰:北寇南侵,危安莫卜,破邑陷州,酷遭荼毒,家散人亡,神号鬼哭不已。弃建康居朱紫坊,兄弟中途相失,只身居福清县(今福建福清)之五乡,开基立业,蓝氏居闽,蕃蔓之盛,实奉公为鼻祖,葬于华国山大坐人形子山午向。自吟一首诗:陡遇胡兵犯帝乡,黎民处处尽遭殃;犬吠骸骨无埋葬,鸦啄身尸是可伤。父母恩深俱折散,夫妻弟兄各分张;追思昔日艰难事,泪洒西风泣两行。娶福清县林氏女七娘,终葬于华阳谷蛇形申山寅向,生三子,常新、常灵、常秀。
第十六世祖:蓝常新,字世盛,吉甫之长子,妣李氏生,万一郎、万二郎、万三郎、万四郎、万五郎。
第十七世祖:蓝万一郎,妣赖氏,生子:熙一郎、熙二郎、熙三郎。
第十八世祖:蓝熙三郎,妣王云英,生子和一郎、和二郎、和三郎。
第十九世祖:蓝和二郎,字长乐,妣张月娥。
第二十世祖:蓝大一郎,字君厚。
第二十一世祖:蓝念一郎,长汀上杭祖。蓝念二郎大一图祖。蓝念三郎上保祖。蓝念四郎上杭平安里祖。蓝念五郎武平大禾保祖。蓝念六郎林坊祖和乡祖。蓝念七郎庐丰漳州浙江广东。
第二十一世祖:蓝念六郎,妣杨孺人。
第二十二世祖:蓝永嗣,妣刘孺人。
第二十三世祖:蓝赞裕,妣张孺人。
第二十四世祖:蓝伯齐,妣刘氏。
第二十五世祖:蓝玉昭,妣刘氏。
第二十六世祖:蓝士端,妣何氏。
第二十七世祖:蓝积用,妣曾氏、张氏。
第二十八世祖:蓝君展,妣张氏、黄氏、王氏。
第二十九世祖:蓝汝完,妣卓氏。
第三十世祖:蓝维栋,妣赖氏。蓝维梁,妣迁居湖广省。
第三十一世祖:蓝秀荣,妣谢氏生五子。
第三十二世祖:长子凤先不祀,次房蓝凤仁妣林氏,三房蓝凤礼妣袁氏,四房蓝凤能妣黎氏,五房凤才妣徐氏。
第三十三世祖:蓝禄树,妣赵氏生(五子),曰千、曰万、曰通、曰达、曰和、曰富。
第三十四世祖:蓝曰通,妣张氏生二子。蓝曰和妣杜氏生三子。
第三十五世祖:蓝春发,系曰和之二子,妣李氏。生四子二女,长子蓝茂万、二子蓝茂仕、三子蓝茂顺、四子蓝茂遂,大女蓝茂英、二女蓝茂芳。
第三十六世祖:蓝茂万,系春发之长子,妣雍氏。生两子一女。长子蓝宇云,女蓝桂芳,二子蓝宇贵。
第三十七世祖:蓝宇云,系茂万之长子,妻张兰英,生六子一女。长子蓝福明(十岁溺水亡)、二子福平、三子福祥、四子福招、五子福君、六子福成、幺女福蓉。
第三十八世祖:蓝福平,妻谢晓丽,独生女蓝青。
第三十九世祖:蓝青、蓝田锐、蓝田甜、蓝田文、蓝田林、蓝田春、蓝田俊。
第四十代世祖:任兰婷嘉
…
蓝明德:福建种玉堂蓝氏奉蓝氏始祖蓝昌奇的第一百零八世裔孙、扬州节度使蓝明德为一世祖。明德的后裔琛(二十二世)生三子,长元晦迁居漳州府漳浦县蓝教(今龙海港尾镇隆教村)。元晦生三子,长庆福(二十四世)分居苌溪即今漳浦赤岭乡,为漳浦蓝姓始祖。次庆禄仍居隆教。三庆寿迁居广东大埔湖寮。清初,种玉堂十五世大轮居台湾桃园大溪镇。十六世云锦居屏东里港乡。十八世武居台北市。十八世瑞芳居宜兰。种玉堂派下蓝氏在台湾现有人口近二万人。蓝云锦后裔胜民1989年到种玉堂谒祖。蓝武后裔金涂1988年11月到种玉堂谒祖。换长、仁义等台湾宗亲一行六人於1994年6月底往种玉堂谒祖。种玉堂在台后裔鸿博、鸿玉於1993年到漳浦参加蓝鼎元学术研讨会。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3-05 09:20:3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