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3-04 15:08:37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7359 跟帖次数 9

第一个渊源:源于谯明氏,出自燧人氏的部下明由,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上古燧人氏为部落首领的时候,他的部下有一个叫明由的大臣,是谯明氏的后裔,因为具有才能而很受燧人氏的看重,后来成为“四佐”之一。

在明由的后代子孙中,有以祖上的名字作为姓氏者,后省文简称为明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公旦之子姬明保,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姬明保,为西周初期重宰周公旦之子,为著名的西周宗室。

在文物鼎器《令彝》上一百八十七个铭文中记载:周成王姬诵亲政时期(公元前1098~前1081年),姬明保在父亲周公旦去世后,袭承周公之职,职掌“三事四方”,即管理都城王畿以内三大政事及四方诸侯的所有政务。

在周公姬明保的庶支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明保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明氏、保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成周明氏(今河南洛阳)。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丞相百里奚之子百里视,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明,姬姓,虞仲之后也。有百里溪者,为虞之公族大夫。晋献公灭虞,虏虞公及其大夫百里溪,以媵秦穆姬,自此遂为秦大夫。”

春秋时期,秦国丞相百里奚的儿子名叫百里视,字孟明,为秦国将军。百里视骁勇善战,取得过很多场战争的胜利,特别是击败过当时最强大的晋国军队,为秦国后来在西部称霸奠定了基础。

百里视,春秋时期虞国人(今山西平陆),是百里奚的儿子。是秦穆公赢任好执政时期秦军主要统帅。

百里视幼年时,他的父亲百里奚外出谋官,他靠着母亲的辛勤劳动的日子。长大后,他不喜欢干活,整天和一些年轻人在一起使枪弄棒,仍然靠着母亲养活。后来随母亲流落到秦国,找见了失散四十多年的已经当了秦国相国的父亲百里奚。秦穆公见武艺高强,拜他做了大夫。

晋文公姬重耳逝世后,齐国内乱,霸主地位摇摇欲坠,秦穆公决心接替晋国做中原的霸主,而雄心勃勃的百里视就是当时秦穆公主张争霸中原的坚决拥护者。因此,百里视主持秦国军队,开始了一系列对外扩张的战争。

周襄王姬郑二十四年(秦穆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28年)冬,秦穆公不听蹇叔和百里奚的谏阻,决定兴师征讨郑国,拜百里视为大将,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百里视当时还不懂得这次出征在战略上重要意义,他欣然领命,还认为自己的父亲未免太胆小了。

当百里视率领着大军行至滑国(今河南滑县)的时候,正好给郑国的一个名叫弦高的牛贩子碰上了。弦高是个有爱国心的商贩,他在去洛阳做买卖的途中听到了秦军要攻打本国的消息,于是一方面叫人赶快回郑国报信,一方面赶着牛群迎上秦国的军队。他冒充郑国的使臣,带了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肥牛去慰劳秦军。他对百里视说:“我们的国君听说三位将军要到敝国去,所以赶快派我慰劳贵国的军队。敝国虽不富裕,可是愿意供给你们每天的日用必需品;要是开拔,我们愿意在你们动身的前夕,代你们守夜,保卫你们。”百里视上了牛贩子弦高的当,以为郑国真的早已得知消息,有了防守准备,所以不敢再攻打郑国,可是又怕回去无法向秦穆公交差,就顺手灭了沿途的滑国,抢了不少玉帛、粮食和男女人口,装满几百辆大车,取道而回。

晋襄公得知情况,立即下令晋军主将先轸率部打击秦军,先轸江军队埋伏在秦军回国必经之路崤山(今河南陕县),等待秦军回返。农历4月14日,百里视带领秦军到了地势险绝的崤山地带,被早已埋伏在那里的晋军杀得全军覆没,他自己和西乞术、白乙丙两名副将也做了俘虏。晋襄公姬欢打算把他们几个押到太庙里,宰掉当祭品。

晋襄公的母亲文嬴(怀嬴,晋文公的妻子,秦穆公的女儿)听说秦国打了败仗,连秦国的三员大将也给晋国逮住了,担心晋、秦两国的冤仇越结越深,就向晋襄公请求说:“百里视这几个人要争势力,弄得秦、晋两国伤了和气,我想秦伯一定很恨他们,如果能得到他们,就是吃了他们的肉都嫌不甘心,何必屈尊你去惩罚他们呢!所以,不如放他们回去,让秦伯拿他们正法,也好消去心头怒气。你看怎么样?”晋襄公听从了文嬴的话,就把这三个人释放了。

晋军主将先轸在朝见晋襄公时得知释放了百里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人,当即勃然大怒,斥骂晋襄公说:“将士们拚了性命,从战场上把他们活捉过来;你却凭老婆子一句话,把他们放走,真是助长了敌人气焰,我们离亡国不远了呀!”

晋襄公知道自己做错了事,立刻派大夫阳处父去追赶。阳处父上车扬鞭,追到黄河边上,只见百里视三人已经上了秦国早已准备好的船上。阳处父心生一计,就解下车子右边的马,说是奉了晋襄公的命令,送给百里视的,想把他诱回到岸上来。

百里视可不上当,他在船上站起来,向阳处父行了个礼,说:“感谢贵国的恩典,不把我们这些俘虏的血拿来涂战鼓,而让我们回去接受国法的制裁。我们就是死去,也是死得其所了。如果我国也象晋君一样宽宏大量,保全我们的性命,那么,三年之后,再来报答贵国的恩典吧!”

百里视等人回到秦国,秦穆公穿了丧服,在城外等候。他对着回来的将士哭着说:“我没有听蹇叔和百里奚的话,害得你们吃败仗,受侮辱,这是我的过失。”百里视对秦穆公的宽宏大量和关怀爱护十分感激,从此更是象对待父亲般地尊敬秦穆公。

过了两年左右,到了周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625年),百里视要求秦穆公发兵去报崤山之仇。秦穆公答应了,仍然派百里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位大将军率领四百辆兵车去攻打晋国。晋襄公派中军大将先且居前往抵御。由于晋国做了充分准备,两国军队在彭衙地方一交锋,秦军又打了败仗。晋军将士在战场上嘲讽秦军将士们说:“这就是你们秦国来报答‘恩典’的军队啊!”这回秦军虽不象上次在崤山失败得那么惨,可是百里视却比上一次更觉得惭愧,简直是无地自容。他自己上了囚车,不希望秦穆公再免他的罪。可是,富有阅历的秦穆公知道,老在顺风里驶船的不一定是好船夫,国家的大船只有让久经大风浪,甚至翻过船的人掌握才放心。他对百里视勉励了一番,继续让他统帅军队。

经过两次失败以后,百里视不敢再象过去那么自负、任性,也不再轻敌了,而变得很老练了。他开始注意国家政治,关心老百姓的生活,重视每一个兵士的作用。他把自己的所有家产和俸禄都拿出来,送给阵亡将士的家属;自己跟士兵们一起吃粗粮;每天训练兵马,埋头苦干。这年冬天,晋国联合了宋、陈、郑三国联军打到了秦国的边境。百里视命令将士只许守城,不许出击。晋国人一再挑战,他也不予理睬;就连晋军把秦国的两座城市都夺去了,他还是照样一声不吭地训练兵马。

秦国人民都气得摩拳擦掌要跟晋国人拚个你死我活,甚至有人骂百里视是胆小鬼,要求秦穆公另选良将。可是秦穆公心中有数,仍然不调换这位接二连三次打了败仗的将军。

“崤山之战”失败后的第三年,即周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624年)夏天,百里视请秦穆公一块去攻打晋国。他说:“要是这次再打不了胜仗,我决不活着回来!”他挑选了国内的精兵,准备了五百辆兵车。秦穆公也拿出大量财帛,安抚了士兵的家属。全国兵民情绪高昂,一致决心夺取战争胜利。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都嘱咐说:“要是不打胜仗,可别回来呀!”秦军浩浩荡荡,东渡黄河。

过河后,百里视命令战士将渡河的船全部烧掉,说:“咱们这回出来,背水一战,有进没退!”他带领将士勇敢冲杀,不几天就夺回了上次被晋军夺去的两座城,还打下了晋国的几座大城。秦国军队斗志高昂,所向披靡,耀武扬威;晋国人闻风丧胆,都缩在城里不敢出来对阵。百里视这次率领秦军终于战胜了晋军。

秦穆公见晋国屈服了,就率领军队转到崤山,掩埋了三年前在这里阵亡的将士们的骨骸,祭祀了三日才回国。秦国打败了中原的霸主晋国,威震整个西部地区,有二十来个西戎小国和部族都争先恐后地归附了秦国,这使秦国扩地千里,成了西部地区的霸主。周襄王也派大臣召公赏给秦穆公十二只铜鼓,承认他为西方的霸主,为秦国将来称霸中原奠定了基础。

百里视逝世后,其后代子孙就用他的名字“孟明”作为姓氏,称孟明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明氏、孟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明府,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明府,全称为明府君,就是对地方县一级最高行政长官太守的尊称。唐朝以后,多用“明府”称县令。

在明府的后裔子孙、门人衙役中,有以其官职尊称为姓氏者,称明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拓拔部斗眷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鲜卑族部落有一斗眷氏部落。

在北魏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北魏王朝的铁碗太后冯太后逝世后,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开始亲政。他巩固了冯太后留下的改革成果,并将政体改革推向了高潮,迁都和汉化改革就是他坚持执行的主体政策,使他名垂千古。

北魏孝文帝决心做一个中原的统治者,狭小而僻处北边的平城(今山西大同)已装不下他的雄心。虽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决心早已定下,但在当时只能争取到一半的朝臣支持。为了南迁洛阳,他可谓煞费苦心,假称南征南齐,当二十万大军到达洛阳之后,便以迁都洛阳作为条件,以压服那些劝阻他劳师远征的大臣们,终于在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正式迁都洛阳。

迁都之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举措便进入了最彻底、最深刻、也最受争议的部分:全盘汉化。汉化改革包括改穿汉服,改说汉话,改姓汉姓,鼓励胡汉通婚等方面,其全面彻底在历史上无与伦比。穿鲜卑服、说鲜卑话被严厉的措施禁止,原来的鲜卑贵族大姓全部改为汉族姓氏,包括他自己的姓氏都由“拓跋”改为“元”。北魏孝文帝除自己娶汉女为后妃外,还亲自安排亲族重臣娶汉族士人之女为妻。北魏孝文帝还引进了早已腐朽的汉族士族门阀制度,规定了鲜卑族八个高门大姓,互相通婚,子弟世代任北魏高官,原来鲜卑族以军功封官晋爵的传统被废止了。此举阻碍了寒族人才的升迁,但要使鲜卑族同汉族完全融合,这是必然的一步。

迁都和汉化改革遭到部分顽固的鲜卑贵族的激烈反对,他们抬出了太子元徇作代表向孝文帝发难。元徇策划北归不成被废,后来被北魏孝文帝赐死,顽固派随后企图发动的政变也被镇压。

魏孝文帝以南征为借口迁都,而迁都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更有效地发动南征。北魏孝文帝晚年对南齐发动了数次战争,但进展不大,到了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他在取得马圈城一役的胜利后,病逝于北归途中。

在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时,鲜卑斗眷氏族改为汉姓明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时期南朝官吏明堂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明堂令,是南朝时期太常寺中设置的官位,主要职掌礼爵、宗庙、社稷的祭祀,下属有明堂丞,职位相当于后世隋、唐朝时期的太常寺郊社署令,在南朝宋、齐、梁、陈中,皆设有该官职。

在明堂令、明堂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明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隋朝时期官吏明法掾,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明法掾,是在南北朝时期各国皆设置的一种官位,对刑律司法精通。

到隋朝时期将其与律博士一起列归大理寺,职责是掌管议刑,并作为务法官的顾问,并列置有两员,官秩为从八品,相当于今天的副主任科员。

在明法掾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明氏。



第八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金国时期官吏明纬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明纬郎,是金国太租完颜·阿骨打模仿北宋王朝设置一种官位,专职掌管司天鍳的具体事务,由精通天文历法之人承担,归属司天翰林管辖,官质在从七品,相当于今天的处级干部。

在明纬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位姓氏者,汉化称明氏。



第九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伊克明安氏,本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姓氏,世居准噶尔(今新疆准噶尔盆地)。后青海辉特部扎萨克图汗部厄鲁特一旗都以此为氏,通古斯语为“Dzongario”。再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Ikminga Hala。明朝时期即已多冠汉姓为明氏。

⑵.蒙古族锡纳明安氏,源出蒙古察阿安塔塔儿部,通古斯语为“Ceynamin’an”,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库鲁默博尔(今俄罗斯库尔河上游),明朝时期即多冠汉姓为明氏。

⑶.蒙古族明安氏,是以官称为姓氏者,汉义“千户、千总”,通古斯语为“Min’an”,世居界凡(今辽宁抚顺李家乡界藩山)、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inggan Hala。后多冠汉姓为明氏。



第十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中的明氏,早期见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奉旨调征,攻平缅甸后,驻守云南的都指挥明恭。现云南腾冲有其后裔,并已历二十余世。

至南明桂王永历帝朱由榔转战各地退入云南后,随护的回族军士中也有一部分明氏,后便留居在了保山、腾冲一带。到了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面对清政府的压迫,回民族为表示“抗清复明”的反抗精神,遂以“明”为姓氏。

回族中由此而产生的明氏家族,主要活动于回民反抗清朝统治最激烈的云南、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在宁夏固原县河川乡,还有以明氏回族居多而产生的地名“明川”。

明氏回族主要分布在今云南、陕西、甘肃、宁夏等地。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元末明初红巾军领袖旻玉珍,属于以宗教信仰改姓为氏。

元朝末期的农民起义军中一支红巾军的领袖本来叫旻玉珍,后来因为信奉明教(摩尼教)而改姓明氏,史称明玉珍。他的子孙后代便均姓明氏,世代相传至今。

旻玉珍,公元1329~1366年,湖北随州人,父母皆务农。他自小聪明颖慧,机智多谋,长大以后,身材高大,性格刚直,不嗜声色货利,善骑射,处事公道果断,乐于助人,在一方小有名气,被当地百姓推为屯长。元朝末年,由于朝廷腐败,民不聊生,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其中规模较大的有白莲教首领刘福通和徐寿辉领导的红巾军。

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徐寿辉打到湖北时,听说旻玉珍有一支队伍,便将其招至麾下,授予统兵征虏大元帅,正式隶属于西系红巾军。在一次作战中,旻玉珍被飞矢射中右眼,虽经医治,但仍失明,人们亲切地称他为“瞎子元帅”。后来旻玉珍索性将其姓“旻”改为“明”,既有希望能见光明之义,又符合他所崇尚的明教教义——崇拜日月,向往光明。

元至正六年(公元1357年),明玉珍奉命西征,首定夔州、万县,而后进兵攻克了重庆,徐寿辉拜其陇蜀四川行省参政。时天下大乱,姑苏张仕、江西陈友亮、陕西徐守辉各立国号,后来陈友谅在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谋杀了徐寿辉,自己亦称帝。明玉珍也在重庆自称为陇蜀王。

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明玉珍以元进士刘桢为参谋。击溃元军在四川的主力,平定了四川,接着又进一步南征北讨,东进西击,并向汉中进军。

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3年)农历1月朔日,明玉珍受刘桢等人拥立在重庆称帝,国号“大夏”,以恢复汉族王朝的统治为号召,纪年天统,都重庆。仿周制,设六卿,以戴寿为冢宰,万胜为司马,张文炳为司空,向大亨、莫仁寿为司寇,吴友仁、邹兴为司徒,刘桢为宗伯。置翰林院、国子监。府置刺史,州置太守,县为令尹。设科举,策试进士。

明玉珍颁历法为先天历,去释、老(佛、道)二教,上奉弥勒为国教,任命百官,开科取士。分四川为八道,下设府、州、县三级。废除元朝的一切徭役,重新定立赋税制度,十一而税,使人民休养生息,对四川的安定和生产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今重庆城号为“三都之地”,原因之一就是明玉珍曾定都重庆。

明玉珍又仿效宋、元两朝的官制,改六卿为中书省、枢密院,分别管理政务和军务。与此同时,明玉珍继续组织南征北战,北取汉中,南征云南。当时大夏国的疆域,含今重庆市及四川东部和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贵州北部。

明玉珍身高八尺,身形魁梧,勤俭节约,爱好文学,礼贤下士。元至正二十三年(大夏天统二年,公元1364年)冬,明玉珍制定的战略是“北出汉中,东下荆、楚”。随即派遣手下骁将万胜等领兵攻云南,击败元朝梁王孛罗帖木儿。不久,梁王联合云南大理土官段功反攻,万胜孤军无援,退回,遂采取保境自守之策。

元至正二十五年(大夏天统四年,公元1366年)春,明玉珍改六卿为中书省枢密院,以戴寿、万胜为左、右丞相,向大亨、张文炳为知枢密院事,邹兴、吴友仁等为平章。同年秋,明玉珍遣使与朱元璋通好。

十几年的戎马生涯,严重地损害了明玉珍的健康,特别是建立政权,千头万绪的军政事务都要过问操持,因而积劳成疾。元至正二十六年(大夏天统四年,公元1366年)农历2月,明玉珍病逝于重庆,终年三十八岁,葬于重庆江北宝盖山睿陵,庙号“太祖”,溢号“钦文昭武皇帝”,太子明升即位。

如今人们对于明氏后裔去踪的了解,全赖于韩国明氏后人到中国的寻根拜祖。1992年夏,一个年近五十岁叫明在律的韩国釜山人来华寻祖,他所提供的家谱即《西蜀明氏细云洞一家便览》中显示其始祖是“西蜀(今陕西延安)明氏大夏王明玉珍”。明在律生于1943年,自称是明玉珍的第二十四世子孙。后来据中国的文物工作者考证,其《西蜀明氏细云洞一家便览》记录的与中国的史料吻合。明玉珍生于公元1329年,至1992年有六百六十二年,传至二十四世,平均每代二十七年左右,也符合人口发展的规律,加上与史籍《高丽史》的记录相符,可以确认韩国明氏就是明玉珍的后人。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赓音氏,满语为Gengyin Hala,汉义“昭、明”,世居黑龙江流域。后在民国初多冠汉姓为明氏、耿氏等。



第十三个渊源:源于明朝,出自明朝灭亡后的汉族反满情节,属于以历史事件改姓为氏。

大明王朝灭亡之后,有许多明朝遗老旧臣、门阀豪绅、文人子女,皆以故朝之称为姓氏,称明氏。

但在清初满清政府的残酷控制和镇压下,许多姓氏家族皆将“明”字拆开,再加上一些偏旁部首以混淆视听,因此在清朝初期大量出现了一些奇特的姓氏,计有旪氏、旲氏、旯氏、旷氏、旻氏、旺氏、旼氏、昂氏、昃氏、昇氏、昊氏、昌氏、易氏、昙氏、昚氏、昦氏、昪氏、昮氏、昰氏、昶氏、昺氏、晁氏、晋氏、晸氏、暜氏、朗氏、月氏、朋氏、服氏、朙氏、望氏、朝氏、朞氏、朠氏、朤氏、昬氏、暹氏、暭氏等等,不一而足,均带有“日”、“月”的标志。而且,这些姓氏在后裔子女中或齿序交替使用、或排辈交替使用,合起来都是“明”字,为此,被满清政府识破而杀头灭族的人多不可数。

到了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武昌起义后全国爆发的辛亥革命运动中,以及在民国初期,许多这样的“偏姓家族”大多均改回为原姓氏,但也有少数人统其为明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明氏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得姓始祖:姬明保、百里视、明玉珍(旻玉珍)。

纳兰·明珠《五言排律二十四韵·扈驾马兰峪赐观汤泉恭纪》全文 -- 御天来风辇,浴日启龙池。淑景黄图早,朝晖紫日披。

落花萦彩杖,初柳拂珠旗。野迥纡皇览,銮停拥地祗。

翠岩深窲窱,琼构郁参差。萝磴时留跸,松门不剪茨。

方塘含皎镜,文甃净涟漪。却望陵园近,弥深弓剑思。

山川开丽瞩,草木得华滋。豫悦千秋恰,阳和庶物宜。

每勤长乐养,独奏广微诗。溜暖春频驻,波暄律罢吹。

逾涯涵帝泽,曲逮被臣私。并命观温渚,相将陟涧湄。

气凝浆五色,味绝露三危。凛节何由度,恩光实在斯。

赤鳞游自异,锦雁餙奚为。瑞已征灵液,祥应颂玉芝。

远侔尧德俭,只法禹宫卑。孝理能驯鹿,仁风遂化鸱。

抚躬多窃幸,好爵久相縻。喜共清泉挹,如从丹洞窥。

濯磨欣有赐,调燮愧无奇。愿托潺湲水,年年奉圣慈。

跟帖时间 2010-03-04 15:36:0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明氏的帝王国君 -- 明玉珍:(公元1329~1366年),原名旻玉珍,后因信奉明教而改姓“明”;湖北随州人(今湖北随县)。著名大夏国开国皇帝,大夏钦文昭武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1362~1368年为期五年,终年三十六岁。

父母皆务农。旻玉珍自小聪明颖慧,机智多谋,长大以后,身材高大,性格刚直,不嗜声色货利,善骑射,处事公道果断,乐于助人,在一方小有名气,被当地百姓推为屯长。元朝末年,由于朝廷腐败,民不聊生,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其中规模较大的有白莲教首领刘福通和徐寿辉领导的红巾军。

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徐寿辉打到湖北时,听说旻玉珍有一支队伍,便将其招至麾下,授予统兵征虏大元帅,正式隶属于西系红巾军。在一次作战中,旻玉珍被飞矢射中右眼,虽经医治,但仍失明,人们亲切地称他为“瞎子元帅”。后来旻玉珍索性将其姓“旻”改为“明”,既有希望能见光明之义,又符合他所崇尚的明教教义:崇拜日月,向往光明。

元至正六年(公元1357年),明玉珍奉命西征,首定夔州、万县,而后进兵攻克了重庆,徐寿辉拜其陇蜀四川行省参政。时天下大乱,姑苏张仕、江西陈友亮、陕西徐守辉各立国号,后来陈友谅在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谋杀了徐寿辉,自己亦称帝。明玉珍也在重庆自称为陇蜀王,于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击溃元军在四川的主力,平定了四川,接着又进一步南征北讨,东进西击,并向汉中进军。

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3年)农历1月朔日,明玉珍在重庆称帝,国号“大夏”,改元“天统”。他颁历法为先天历,去释老二教,上奉弥勒为国教,任命百官,开科取士。分四川为八道,下设府、州、县三级。废除元朝的一切徭役,重新定立赋税制度,十一而税,使人民休养生息,对四川的安定和生产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明玉珍又仿效宋、元两朝的官制,改六卿为中书省、枢密院,分别管理政务和军务。与此同时,明玉珍继续组织南征北战,北取汉中,南征云南。当时大夏国的疆域,含今重庆市及四川东部和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贵州北部。

明玉珍身高八尺,身形魁梧,勤俭节约,爱好文学。礼贤下士,与明太祖朱元璋关系很不错,经常有书信往来。大夏天统二年(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明玉珍发兵攻云南,击败元梁王孛罗帖木儿。当时他制定的战略是“北出汉中,东下荆、楚”。后出兵不利,遂采取保境自守之策。

十几年的戎马生涯,严重地损害了明玉珍的健康,特别是建立政权,千头万绪的军政事务都要过问操持,因而积劳成疾。大夏天统四年(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农历2月,明玉珍病逝于重庆,终年三十八岁,葬于重庆江北宝盖山睿陵,庙号“太祖”,溢号“钦文昭武皇帝”,太子明升即位。今重庆城号为“三都之地”,原因之一就是明玉珍曾定都重庆。

对于明玉珍和大夏政权,明、清两朝虽存有官修史书,但文献记载多有失实。尤其是明玉珍的墓葬,在《明史》中只记载“葬玉珍于江水之北”,至于具体地址和规模均无详记,这使得大夏后裔难以寻根祭祖。

1982年3月底,重庆市在江北上横街重庆织布厂扩建厂房时,在工地现场发掘了湮没数百年之久的明玉珍墓。明玉珍墓的简陋,使后人差点与之失之交臂。打开内棺,人们看到的只有一些丝织袍服、一只小金杯和两只小银锭,重庆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两次到现场,都认为只不过是一般的清代墓葬而已,对出土的棺椁、丝织品都未收存。后来,待挖出一块石碑,完整无缺的碑文,确凿无疑地证实,这个简陋的墓葬就是统治四川及其周边达九年之久的明玉珍的墓葬,这才引起文物工作者的重视。

明玉珍墓葬的发现,特别是“玄宫之碑”的出土,澄清了旧籍中一些纷纭的记载。诸如,明玉珍的生年、入葬时间、大夏政权建立的时间和地点,明玉珍在位的准确时间,等等。碑文中所记明玉珍称王称帝前历任官职、大夏政权的官制等弥补了文献记载的缺漏。墓中出土的丝织品,对探讨元朝纺织技术以及大夏服饰对高丽的影响等均有裨益。明玉珍墓的发掘不仅为研究元末农民起义地方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实物资料,同时也揭开了大夏国之谜,使徙往高丽的在韩“明氏大宗会”寻到了祖根。

明玉珍生前崇尚节俭,殓葬品除随身衣物外,惟一能算作金银珠宝的只有一只金杯和两只小银锭,那还是当年进见徐寿辉时,由徐寿辉赏赐的,而明玉珍从未动用过。明朝的著名学者方孝孺在《明氏实录》中这样评价明玉珍:“夏主方有意于据蜀,各郡臣民遗青巾之虐,百无一二。夏主幸致躬行俭的,兴文教,辟异端,禁侵掠,薄赋敛,一方咸赖小康焉。惜不能谨之于始。私家倍于公室,仓帑空虚,不能展其疆界。历年虽不永。民至今感叹焉,不能文词问尽其贤也。”

明玉珍的大夏国辖地都在中国的西南,他的墓地连重庆本地人都鲜有所知,为何会有远在中国东北方向的韩国人一次次来祭拜呢?江北区文物管理所所长张明说,明氏后人如今全都在朝、韩两国,国内反而一支也没有。明玉珍墓发掘后,重庆市文物部门极为重视,根据墓葬提供的线索,专程派人数次到明玉珍故乡湖北随州青山调研,当地已经无一明氏后人。说起明玉珍,有的老人说他去了四川,其子明升后来又到了南京,有的说去了高丽。

关于明玉珍之后的大夏国,史料是这样记载的:明玉珍死后,其惟一的子嗣明升即位。明升当年仅十岁,无力控制局面,大夏政权内部开始争权夺利,自相残杀。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大明政权,为明太祖洪武元年。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军大举入川,明升投降明朝,被送至南京,朱元璋封其为归义侯,赐甲第以居东师。

如今人们对于明氏后裔去踪的了解,全赖于韩国明氏后人到中国的寻根拜祖。1992年夏,一个年近五十岁叫明在律的韩国釜山人来华寻祖,他所提供的家谱即《西蜀明氏细云洞一家便览》中显示其始祖是“西蜀(今陕西延安)明氏大夏王明玉珍”。

明在律出生于1943年,自称是明玉珍的第二十四世子孙。后来据中国的文物工作者考证,其《西蜀明氏细云洞一家便览》记录的与中国的史料吻合。

明玉珍生于元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至1992年有六百六十二年,传至二十四世,平均每代二十七年左右,也符合人口发展的规律,加上与史籍《高丽史》的记录相符,可以确认韩国明氏就是明玉珍的后人。



明 升:(公元1356~?年待考),湖北随州人(今湖北随州)。大夏国末位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1366~1371年为期五年,终年岁数待考。

明升继位时年方十岁,改元“开熙”。当时朝廷大臣们不和,由其母垂帘听政。

明朝洪武大帝朱元璋登基后,是一个霸心十足的人,他并不只想拥有一个天完国就够了,而是有称霸天下的雄心。于是就向与明玉珍盟誓的大夏国明升小皇帝下手了。

起初“奉书”令明升归降,明升以夏王奉书愿意以贡进吴王,却不想失去夏国。而朱元璋不许,当时洪武帝朱元璋在南京即位,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派钦信国公汤和、付友德入川取大夏,明升奉表降于朱元璋,大夏灭亡,四川归于明朝统治。

在南京,明升和红巾军另一起义军首领陈友谅的儿子陈理经常会面发牢骚。这二人虽都还是十几岁的孩子,但朱元璋怕他们受人盅惑,日后危及大明政权,就派太监将他们远远地送到高丽国安置。据史籍《明史》第一二三卷“明玉珍传”记载,明升后代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农历1月,徙往高丽。另据叶子奇在《草目子》一书中的记载:“辛亥七月(公元1371年),台兵攻四川,小升王同其母俱降,其后母召入宫,以海舟送小升王去高丽,飘飘然入于海矣。”

这一事实,在我国的史籍《明太祖实录》和朝鲜的古文献《高丽史》中均有记载。《高丽史》中还记录有明太祖朱元璋给高丽国王恭亲王的函旨:“将那陈皇帝老少、夏皇帝老少去王京,不做军,不做民,闲住他自过活。”次年,明升娶高丽总郎尹熙王之女为妻,后育有四子,从此在朝鲜半岛代代相传。

本书按:

如今,韩国的“明氏大宗会”副会长明鲁升说:在大夏国被灭后的第二年,明太祖朱元璋就将明玉珍之子明升以及其母彭皇后等二十七人遣送到高丽,并宣“不做官,不做民”。明升家族一行来到高丽后,高丽恭愍王把延安、白川两县作为贡物,供奉给明升一家,并将位于松都(今朝鲜开城)北部梨井里的兴国寺提供给他们作为邸宅,配以奴婢。

明氏一家在高丽定居后,明升与郡夫人坡平尹氏结婚,生有丝男:大儿子明义,资宪公、资宪大夫;二儿子明见,总郎公、嘉靖大夫;三儿子明俊,副使公、嘉靖大夫;四儿子明信,侍郎公、通训大夫。

据韩国历史记载,明升与朝鲜王朝太祖李成桂交情颇深,经常下围棋。明升之母彭氏在李成桂登基时,献上了一套自己亲手缝制的“龙袍”,“使太祖李成桂感泣”。另外,当时在中国流行的唐装和首饰也开始在朝鲜王朝普及。李成桂为表谢意,封明升为“华蜀君”,享受“忠勋世禄”。彭皇后去世后,安葬在朝鲜松都万寿山的肃陵,并建有祠宇。

明升一家在高丽安家繁衍后,四个儿子的后代便分散在朝鲜半岛二十四个地区。日寇侵占朝鲜半岛时期,首次实施户籍制度,把明氏家族分成两大支系:一支系为“西蜀明氏”,另一支系为“延安明氏”。当时的“西蜀明氏”主要指的是本籍在中国四川、当时居住在朝鲜的明氏。“延安明氏”主要指的是,以明氏二世祖明升繁衍生息地延安为籍贯的明氏家族(主要居住在韩国)。

1986年,明氏后裔将两大支系的家谱合二为一,编辑成一本《明氏大同谱》,并在“明氏大宗会”的统管之下。

大夏国主明玉珍后裔在朝鲜半岛繁衍生息了六百多年,涌现出许多英雄豪杰和著名人士。

例如,近代历史中的明济世,是反抗日寇侵略朝鲜半岛的英雄。1910年,韩国被日本吞并后,明济世立即投入光复运动,曾被捕入狱达五年。出狱后,他组织“不变团”继续进行独立解放运动,在大韩民国成立时曾担任审计院长(现监察院长)。

明玉珍的第六代孙明克谦,曾任进士。其长子光启曾任平泽县监,当日寇入侵时与赵宪率领的义兵团组成抗日队伍,给予日本侵略者沉重打击,他在著名的锦山战役中壮烈牺牲。

明天得曾以“通训大夫”资格担任“军资监正”;明自贤在任“承政院左承旨”后,又升为“龙卫副护军”;著名孝子明右镇曾任“延安郡守”,因施善政而受好评。当代明氏后裔中,有的担任政府高级官员,有的成为著名律师、教授、企业家等。

由于南北分裂,现在韩明氏后裔无法前往肃陵进行祭奠。1993年,明玉珍的后裔在韩国京畿道坡州郡坡平面斗浦里临时兴建了一座占地约一千八百平方米的大夏太祖明玉珍皇帝景慕祠。在韩“明氏大宗会”上,会长明宣植说,如果南北统一的话,他们将把存放在景慕祠中的始祖明玉珍皇帝的配位、二世祖、三世祖、四世祖配位全都迁过去。后来,明氏宗亲会在“三八线”上征地修建了望祭台,每年祭祖两次。

在韩国的明氏后裔大多受过高等教育,一般都懂中文,遍布各行各业,以政界和建筑业最多,有国会议员、检察长、知名律师等。明玉珍生活俭朴,明氏家族就把“勤俭、朴素、正直”作为族训,提倡艰苦奋斗。

1995年,明氏宗亲会首批会员访问团一行三十二人到重庆祭祖访问,第二年清明节,第二批会员到重庆祭祀。此后,几乎年年都有规模不等的明氏后人来渝。六百多年来,远在朝鲜半岛的明氏后人一直在寻寻觅觅。如今,修建一新的明玉珍皇帝陵终于可以使他们得见祖先遗物,并聊寄崇祖之情了。

可以说,明氏家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在2000年韩国政府在进行人口统计调查中,查明在韩国生活的明玉珍后裔人数已达两万六千余人。若再加上在朝鲜生活的明玉珍后裔,总数已逾四万余人。

跟帖时间 2010-03-04 15:32:3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明氏的历史名人 -- 明 保:(生卒年待考),周公旦之子。著名西周宗室,明氏鼻祖之一。

周成王时袭承周公职,负责管理“三事四方”,即管理东都成周(河南洛阳)王畿以内三大政事及四方诸侯的政务。见《令彝》。



明 亮:(生卒年待考),字文德,平原鬲人(今山东桓台)。著名北魏大臣。

性方正纯厚。自给事中至员外常侍。宣武帝授其勇武将军,亮以常侍为清职,勇武为浊号,请改授,帝不准。后历任阳平,汲郡太守,有清白爱民之称。明帝孝昌初卒。



明僧绍:(生卒年待考),字承烈,号栖霞;平原人(今山东平原)。著名南齐隐士。

明僧绍在南朝刘宋元嘉期间(公元424~453年)曾中举,后来他隐居在摄山二十余年,宋、齐两朝皇帝曾几次下诏,征他人朝作官,他坚辞不受,故人们称其为“征君”。由于他甘心隐居,所以人们又称他为“隐君”。南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明僧绍建“栖霞精舍”于此,后舍宅为寺,发展成栖霞寺,在今南京市东北的栖霞镇。

后来,明僧绍的五世孙明崇俨,因擅长方士之术,受到唐高宗的宠信,为他的先祖争取到一方御碑,名为“摄山栖霞寺明征君之碑”,碑文为唐高宗李治所撰。碑阴镌刻“栖霞”两个大字,相传亦是唐高宗李治亲笔。

该碑的全文两千三百七十六字,叙述了刘宋时期明僧绍崇信佛教,隐居栖霞,皇帝征召他为国子监祭酒等官时。他婉言谢绝的故事。碑文是行书体,笔力道劲,由唐代著名书法家高正臣书写。高正臣早年练习王羲之字体,后来又吸收了唐初褚遂良书法精华,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在书法艺术上具有较高的造诣。此碑高四米二三、宽一米三一、厚三十七厘米,虽经风雨侵蚀,但保存较好。是研究中国唐代历史和文学书法艺术的珍贵实物之一。



明山宾:(公元443~527年),字孝若;平原鬲人(今山东德州),僧绍子。著名南朝梁国大臣。

少承家学,博通经传。仕齐为广阳令。

入梁,选为五经博士。历中书侍郎、北兖州刺史、御史中丞。后为东宫学士,兼国子祭酒。

为学官时,诸生以其平易而皆爱之。著有《吉仪注》、《礼仪》、《孝德丧礼服仪》等。



明克让:(公元525~594年),字弘道,平原人。著名梁、北朝周、南朝宋时文学家、政治家。

明克让的父亲明山宾,是南朝梁国的侍中。明克让少好儒雅,善谈论,博涉书史,所览将万卷。《三礼》礼论,尤所研精,龟策历象,咸得其妙。

年十四岁时,释褐湘东王法曹参军。时舍人硃异在仪贤堂讲《老子》,明克让预焉。堂边有修竹,硃异令明克让咏之。明克让揽笔辄成,其卒章曰:“非君多爱赏,谁贵此贞心。”硃异甚奇之。

后仕历司徒祭酒、尚书都官郎中、散骑侍郎,兼国子博士、中书侍郎。梁国灭亡后,明克让归于长安,梁明帝引为麟趾殿学士,俄授著作上士,转外史下大夫,出为卫王友,历汉东、南陈二郡守。

梁武帝即位,复征明克让为露门学士,令与太史官属正定新历。拜仪同三司,累迁司调大夫,赐爵历城县伯,邑五百户。

梁高祖文帝受禅,拜明克让为太子内舍人,转率更令,进爵为侯。太子以师道处之,恩礼甚厚。每有四方珍味,辄以赐之。于时东宫盛征天下才学之士,至于博物洽闻,皆出其下。诏与太常牛弘等修礼议乐,当朝典故多所裁正。

梁开皇十四年,明克让以病去官,加通直散骑常侍。逝世时七十岁。梁文帝甚伤惜焉,赙物五百段,米三百石。太子又赠绢布二千匹,钱十万,朝服一具,给棺椁。

明克让著有《孝经义疏》一部,《古今帝代记》一卷,《文类》四卷,《续名僧记》一卷,集二十卷。

明余庆:(生卒年待考),平原鬲(今陵县北)人,明克让之子。著名隋朝诗人。

官至司门郎。隋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越王杨侗称帝,任命明余庆为国子祭酒。

今存诗两首,以《从军行》较为著名:“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

他的诗中“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一阕,精简绝笔,沈德潜谓“唐人极摹此种句法”。



明山宾:(公元443~527年),字右若,会稽人(今浙江绍兴)。著名南朝梁国东宫学士。

十三岁的时候已经博通经传,曾任中书侍郎、北兖州刺史等职,累官至东宫学士,兼国子监祭酒,存世有《吉礼仪注》等二百余卷。

在明山宾担任某州从事史(事务官)时,正好赶上严重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百姓没有粮食吃,饥饿难耐,命将不保。这时,为民担忧的明山宾决定打开粮仓,放粮给老百姓,以救老百姓的性命。可是,掾史(州郡县佐吏)周显良却认为此事非同小可,必须事先报告朝廷。但灾情太重,刻不容缓,于是,明山宾在犹豫了一下之后,毅然决定开仓放粮,并说:“朝廷怪罪下来,我一人承担!”

为了维护放粮时的秩序,明山宾下令约法三章:“一,不排队的关押十天;二,冒充贫苦人来领粮的关押十五天;三,多次来领粮的关押十五天,凡因此被关押之人,在其被关押期间,其家属也不能来领粮。”告示张贴之后,百姓们大都能严格遵守,放粮秩序井然。

一天,一个名叫李虎的中年男子急匆匆地跑到放粮处,没有排队便去领粮。他也是情急无奈——三岁的儿子已经饿得快不行了。由于李虎的行为违反了州里的规定,负责维持放粮秩序的衙役们便不问缘由,将李虎关押了起来。

十天后,李虎回到家时,看到儿子已经生命垂危、奄奄一息了。见此情景,李虎大骂妻子为什么不去领粮。李虎的妻子泪流满面地说:“你还不知道呀,章法规定,一人被抓,家属也不可以领粮!”李虎一听,燃起一腔怒火,并将满腔愤恨记在了明山宾的头上,发誓要让明山宾家破人亡。

就在这时,明山宾开仓放粮的事被朝廷知道了。朝廷震怒,并派命官前来追查。

对此,周显良很是担忧,但明山宾却心静如水,他说:“这件事情你放心,我早就说过了,出了事情我承担!”他吩咐周显良继续放粮,自己则等待朝廷的发落。

但令明山宾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跟随他多年的周显良为了取而代之,竟然在背地里耍阴招。朝廷命官让周显良找几个老百姓了解情况,他招来的都是在放粮时有所不满的人,其中也包括李虎。

李虎当着朝廷命官和周显良的面,大骂明山宾,并说出了自己惨痛的经历。

朝廷命官得知此事后,大发雷霆,认为明山宾私自开仓并非救民心切,而是别有用心,并当即决定将明山宾革职,且终身不再录用。

明山宾被革职后,带着夫人默默地回会稽老家去了。

但是,李虎并没有就此善罢甘休。他竟背井离乡,千里迢迢去追寻明山宾报仇。到了会稽,他找遍了所有的豪宅大院,却没有找到明山宾的家。

其实,由于明山宾为政清廉,家里根本就没有什么财产,回到会稽后,当然也不会有什么豪宅大院,而是住在一间茅草屋里,度日艰难,眼下正为吃的问题发愁呢。无奈之下,他决定将家中惟一值钱的东西——一头黄牛牵到集市上去卖。

明山宾来到集市上,往牛脖子上挂了一块价牌,上写着:“此牛出卖,纹银三两”。

过往的人看了都很惊讶:“这么壮实的一头大黄牛,怎么只要三两银子?”

明山宾一经提醒,便想更改价牌,提高卖价。但一个年轻人眼疾手快,抢在明山宾换牌之前,提出要买下这头牛。明山宾说一不二,就以三两银子的价钱将这头牛卖给了那个年轻人。在场的人见了都说明山宾傻。

明山宾回到家,把卖牛的经过告诉了妻子。妻子哈哈大笑说:“这头牛能卖三两银子就不错了。”原来,这头牛几年前曾得过漏蹄病。

明山宾一听,说:“那买牛的人不是吃亏了吗?”于是,明山宾又匆匆忙忙赶到集市上,可是已经不见了那买牛的年轻人的踪影。没有办法,明山宾便四处打听,费尽九牛二虎之为,终于找到了那个买牛人,并反复向他说明了情况。

可是,那个买牛的年轻人却以为明山宾是嫌牛卖得太便宜了,想反悔,所以执意不肯退还,两人就在路边拉拉扯扯…说来也巧,这事正好让到处寻找明山宾的李虎给看到了。李虎一见明山宾,分外眼红,拿出匕首,想趁机行刺。

但是,当李虎看见明山宾穿的是粗布衣服,又得知他生活拮据,竟然到了卖牛求生的地步,不由得迟疑了。

而明山宾并不知李虎与自已有仇,还误认为他是那买牛的年轻人的亲戚,便将卖牛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李虎,还说:“买卖总要诚实,如果得过病的牛被当做好牛卖掉,我心里会不安的。”

李虎一听,不由得从心里赞叹明山宾是个真君子,于是就说出了当年之事。

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诚信是发自内心的、自愿的,是人的一种操守,是道德人格不可或缺的因素。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论在何时,不论在何地,也不论身处何境,都不会失去诚信的美德,明山宾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明 镐:(公元989~1048年),字化基;密州安丘人(今山东潍坊安丘)。著名北宋大臣。

明镐进士出身。初为地方官。

宋仁宗赵祯执政时期,任东京(今河南开封、徐州、黄河以南之地)、盖州(今四川成都)等地转运使。

后西夏李元昊兵起,任陕西转运使,以修建城堡、训练靖边军著名于时。他以枢密院直学士、左谏议大夫知成德军入知开封府(今河南开封)。

宋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冬,王则起义于恩州,朝廷命他和参知政事文彦博同率军镇压,因贝州(今河北清河)城峻不易攻,乃挖南城下地道以攻城,俘王则,后因功升参知政事。



明 安:(公元1164~1216年),契丹族,石抹氏(康里氏);桓州人。著名元朝朝将领。

石抹明安性宽厚,不拘小节。为童子时,尝骑杖为马,今群兒前导,行列整肃,无敢喧哗者。父老见而异之,曰:“是兒体貌不凡,进退有度,他日必贵。”

既长,叹曰:“士生于世,当立功名、书竹帛,以传无穷,宁肯碌碌无闻,与草木同腐邪!”

岁壬申(公元1212年),元太祖率师攻破金之抚州,将遂南向,金主命招讨纥石烈九斤来援,时明安在其麾下,九斤谓之曰:“汝尝使北方,素识蒙古国主,其往临阵,问以举兵之由,不然即诟之。”明安初如所教,俄策马来降,帝命缚以俟战毕问之。既败金兵,召明安诘之曰:“尔何以詈我而后降也?”对曰:“臣素有归志,向为九斤所使,恐其见疑,故如所言。不尔,何由瞻奉天颜?”帝善其言,释之,命领蒙古军,抚定云中东西两路。

既而帝欲休兵于北,明安谏曰:“金有天下一十七路,今我所得,惟云中东西两路而已,若置不问,待彼成谋,并力而来,则难敌矣。且山前民庶,久不知兵,今以重兵临之,传檄可定,兵贵神速,岂宜犹豫!”帝从之。即命明安引兵南进,所至,民皆具箪食壶浆以迎,尽有河北诸郡而还。帝复命明安及三合拔都,将兵由古北口徇景、蓟、檀、顺诸州。诸将议欲屠之,明安奏曰:“此辈当死,今若生之,则彼之未附者,皆闻风而自至矣。”帝从之。

乙亥(公元1275年)春正月,取通州,金右副元帅蒲察七斤以其众降,明安命复其职,置之麾下,遂驻军于京南建春宫。金御史中丞李英、元帅左都监乌古论庆寿,领兵护军食,以援中都。帝遣右副元帅神撒将四百骑迎战,明安将五百骑继之,遇于永清。将战,命士卒佯败,金兵来追,回击,大破之,死及溺水者甚众,获李英及所佩虎符,得粮千余车。遂招谕永清,不降,拔而屠之。未几,金将完颜合住、监军阿兴松哥,复以步兵万二千人、粮车五百两援中都。明安复将三千骑往击之,遇于涿州宣封寨,获松哥,合住遁去,尽得其辎重,还屯建春宫。四月,攻万宁宫,克之。取富昌、丰宜二关,攻拔固安县。

初,顺州之破,兵士缚密云主簿完颜寿孙以献,明安释而用之,不久,逸去复来,问其故,对曰:“有老父在城中,恐不能存,谋归,欲得侍养,今已殁,故复来。”明安义而释之。五月,明安将攻中都,金相完颜复兴饮药死。辛酉,城中官属父老缁素,开门请降,明安谕之曰:“负固不服,以至此极,非汝等罪,守者之责也。”悉令安业,仍以粟赈之,众皆感悦。

明安早从军旅,料敌制胜,算无遗策,虽祁寒盛暑,未尝不与士卒均劳逸,同甘苦。其得金府库珠玉锦绮,明安悉具其数上进,未尝以纤毫为己有。中都既下,加太傅、邵国公,兼管蒙古汉军兵马都元帅。丙子,以疾卒于燕城,年五十三。

子二人:长咸得不,袭职为燕京行省。次忽笃华,太宗时,为金紫光禄大夫、燕京等处行尚书省事,兼蒙古汉军兵马都元帅。



明 瑞:(生卒年待考),满族,字筠亭,富察氏;满州镶黄旗人。著名清朝将领。

初由官学生授为二等侍卫,乾隆年间出征伊犁和缅甸,他都有很大的功劳,被授以将军的官职。后又为云贵总督事。

存世的作品有《北窗吟稿》。明辰:清朝画家,扬州人,号问焦,为建隆寺僧。爱好画梅,不去继承古人的风格,而是独创一体,潇洒自然,下笔很有情趣。

他的作品到现在还有保留,都保存在《墨林今话》里面。



明安图:(公元1692~?年),蒙古族,字静庵;蒙古正白旗人。著名清朝科学家。

明安图生于清康熙三十一年。他青年时期曾经在钦天监以官学生的名义参加过著名天文算法巨著《律历渊源》的编纂工作,这对于他获得丰富的天文和数学知识起了很大作用。这部书共有一百卷,包括历法、数学和音律三大部分,花了近十年时间,于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完成。

从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起明安图在钦天监内担任了时宪科五官正的重要官职,时间长达三十多年,负责推算日月五星的运行及编撰历书。在这期间,他一直致力于三角函数展开式的研究,写成了《割圆密律捷法》的初稿。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明安图升任钦天监监正,领导钦天监的工作,大约在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前后逝世。

可以说,求圆周率以及“割圆”问题是古代世界上数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中国很早就开始研究了,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前人的一些研究后来都没有能够继续深入开展下去。公元十七世纪,欧洲一些数学家提出了用解析方法计算圆周率的问题,给出了用无穷级数表示圆周率和三角函数的表达式。

清康熙末年(公元十八世纪初)法国传教士杜德美(公元1668~1720年)来中国,把西方数学家格列高里(公元1638~1675年)求圆周率、求正弦、求正矢的三个级数展开式传入中国,但是杜德美对这些公式没有具体证明。明安图经过三十多年的刻苦钻研,终于在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写出了他的著作《割圆密律捷法》初稿,不仅证明了杜德美的三个公式,而且创造性地提出了六个数学新公式,合并起来就是当时有名的“九术”。“九术”包括:求圆径密率捷法、弧背(即弧长)求正矢法、弧背求通弦(就是弧所对应的弦长)法、通弦求弧背法、正弦求弧背法、正矢求弧背法、弧背求矢法、矢求弧背法。

明安图在研究工作中运用了严密的逻辑推理,思路清晰,方法严谨,这在中国古代数学史上是罕见的。他一共提出了九个基本方程,列出三角数函数和反三角函数的幂级数表达式,并且计算出展开式的各项系数,为三角函数和反三角函数的解析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明安图在数学研究上的这一丰硕成果在中国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清朝学者称为“明氏新法”。他在数学上的贡献对中国近代数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来,清嘉庆、道光年间的数学家项名达(公元1789~1850年)在明安图的启发和影响下,进一步解决了椭圆形的周长计算问题,把中国古代传统的割圆术发展到了应用于椭圆的新高度。

明安图在钦天监工作期间,除参加编纂《律历渊源》之外,还参加过《历象考成后编》、《仪象考成》和《日躔月离表》等天文历书的编修工作,在天文学上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另外,明安图在测绘地图方面也做出重要贡献。在清朝康熙年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规模最为宏大的地理测绘工作,时间长达十年之久,于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绘成了全国地图《皇舆全图》。特别是明安图在研究割圆密率捷法的同时,在清乾隆二十年和二十四年(公元1755年、1759年)两次奉命率领测绘队深入新疆腹地,翻雪山、涉瀚海,克服交通不便等重重困难,以二年多的时间,用近代科学方法出色地完成天山南北的地理勘测工作,并且以他精湛的数学知识绘制出了比较详尽准确的新疆地图,使《皇舆全图》的绘制工作得以全部完成。

明安图等人对新疆地区的地理测绘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两次地理测绘,不仅绘出当时最详尽的新疆地图,成为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所有地图上新疆地区的基本依据,而更重要的是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国家神圣领土不容侵犯做出了极其可贵的贡献。

杰出的蒙古族科学家明安图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科学事业。他在继承和发展祖国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吸收外国科学的长处,为丰富祖国科学文化宝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明 辰:(生卒年待考),号问焦,为建隆寺僧;江苏扬州人。著名清朝画家。

爱好画梅,不去继承古人的风格,而是独创一体,潇洒自然,下笔很有情趣,他的作品到现在还有保留,都保存在《墨林今话》里面。



明 灿:(公元1907~1947年),字辩之;湖北浠水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

民国十三年(公元1925年)秋进入湖北陆军第四旅当兵,升至副连长。民国二十年(公元1932年)任陆军补充第一旅连长。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8年)任陆军第七十四军第五十一师连长,参加南京保卫战,右臂受伤,随军队撤退。后来被保送到中央军校高教班第六期受训,毕业以后参与马回陵、上高、高安等战役。

抗日战争期间的第二次长沙会战时,他调升中校副团长,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3年)代团长职。

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5月14日在孟良崮战役中,代理整编第七十四师的五十七旅代理旅长,两天后的5月16日被人民解放军击毙,终年四十岁。

明 珠:(公元1635~1708年),满族,纳兰氏;满州正黄旗人。著名清朝初期政治家、文学家。

明珠是大清康熙一朝中最重要的大臣之一,曾名噪一时,权倾朝野,人以“相国”荣称。他官居内阁十三年,“掌仪天下之政”,在议撤三藩、统一台湾、抗御外敌等重大事件中,都扮演了相当关键的角色。同时作为封建权臣,他也利用皇帝的宠信,独揽朝政,贪财纳贿,卖官鬻爵,结党营私,打击异己,在封建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中,经历荣辱兴衰,有起有落。但是,由于他在从政晚期,被康熙帝罢相,导致关于他的许多资料都湮没不详。还有,因其子纳兰性德享誉文坛,常被人指为《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原型,那么明珠似乎就是“贾政”了。

北京西郊有一块《明珠及妻觉罗氏诰封碑》,系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农历9月24日所立,上面记载明珠“初任云麾使,二任郎中,三任内务府总管,四任弘文院学士,五任加一级,六任刑部尚书,七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八任都察院左都御史、经筵讲官,九任经筵讲官、兵部尚书,十任经筵讲官、兵部尚书、佐领,十一任经筵讲官、吏部尚书、佐领,十二任加一级,十三任武英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佐领、加一级,十四任今职。”所谓今职,是指“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佐领、加一级”。从履历上可以看出,明珠真可谓是青云直上,飞黄腾达了。

明珠的家族是满族非常有名的叶赫部,不过,到明珠出生时,这个部落早已成为明日黄花,风光不再。他的父亲尼雅哈只得了骑都尉,世职,不能给他带来什么特别的好处。只是由于历史渊源,叶赫家族与皇室还有着姻亲关系,使得明珠从小就有机会接近皇室。

明珠的岳父是多尔衮的亲哥哥英亲王阿济格,他一生战功赫赫,但缺少政治谋略。多尔衮死后,他想继任摄政王,曾胁迫多尔衮的属下依附自己,结果被人告发“谋乱夺政”。多尔衮灵柩回京,清顺治皇帝亲迎时,他又携带佩刀,“举动叵测”。议政王大臣会议据此将其囚禁。阿济格竟然想挖洞越狱,并声言要放火烧掉监牢。后来,亲政的清顺治皇帝宣布了多尔衮的十二大罪状,为绝后患,又将阿济格及其已获亲王爵位的第三子劳亲赐死,次子镇国公傅勒赫削除宗籍,其余八子均贬为庶人。很显然,明珠与阿济格之女成婚已是冒了极大的风险,这种姻亲关系绝不可能成为他在官场上扶摇直上的阶梯。

一切都要靠他自己。明珠为人聪明干练、善解人意,又通满、汉两种语言,能言善辩,遇人嘘寒问暖,善结人心。这才是他官场得意的重要原因。

明珠最初出任的云麾使,是负责皇帝出巡时车驾仪仗的小官,是个权力很小的差使。但因他聪慧机警,善解人意,熟悉典章制度,很快就得到掌卫事内大臣遏必隆的赏识。清康熙大帝继位后,遏必隆成为四辅政大臣之一,他立即推荐明珠升任郎中,后来又做了内务府总管,成了皇室内部事务的管家。明珠因此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近康熙帝及其他皇亲国戚与王公大臣,观察宫廷内部的斗争,为他日后进一步施展才华做好了铺垫。

在剪除鳌拜的斗争中,明珠始终保持超然的态度,不与任何一派联手,也不得罪任何一人,从而较为轻松地躲过了纠葛。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得到各方面好评的明珠由内务府总管调任内弘文院学士,进入朝政中枢机构。在这个职位上,他除了做大学士的助手外,还曾外出会勘河务。不久,明珠被提拔为刑部尚书,并参与了对台湾郑经的议和活动,为日后康熙帝收复台湾做好铺垫。到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康熙大帝对许多依附鳌拜的官员,予以革职、降级等处分,对于那些与鳌拜没什么关系的官员,则给予升迁和奖赏。明珠那种不左不右的处事策略,使他不仅未被牵连,反而很快就出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要职。

明珠那种不左不右的处事策略,使他不仅未被牵连,反而很快就出任了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要职。

明珠得到康熙大帝的格外青睐还是从议撤“三藩”开始的。当时三藩手握重兵,每年消耗的粮饷即占全国财政收入的一半。他们雄踞一方,权力很大,其中吴三桂甚至可以自由选任云南、贵州两省的官员,号称“西选”。加之“三藩”骄横无忌,残害百姓,遂成为清朝中央政权的巨大威胁。年轻的康熙大帝把三藩问题作为要解决的三件大事之一,并把它写下来时刻警示自己,日夜思考解决的办法。

事也凑巧。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奏请返回辽东养老,由他的儿子尚之信袭封王爵,继续驻守广东。康熙大帝敏锐地感觉到这是撤藩的好机会,便让议政王大臣与户、兵二部议奏。兵部尚书明珠等主张,应该同意尚可喜返回辽东的请求,而且他的儿子也不能承袭爵位。结果,朝廷下令尚可喜撤藩,使与情况相同的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两个藩王处在尴尬的境地。他们不得不上疏申请撤藩,以窥测朝廷动向。

不过,从内心来讲,他们还是很希望康熙大帝能够降旨“慰留”的。对于三藩之中势力最弱的耿精忠的“申请”,议政王大臣会议很快就表示同意。但对于吴三桂,则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以大学士索额图、图海为代表的官员认为,吴三桂镇守云南,虽然存在诸多弊端,但大体还算平安,他们担心云南会因吴三桂的撤离而出现不稳定,还会带来其他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建议仍由吴三桂镇守云南,反对撤藩。其实,他们是怕吴三桂造反。而兵部尚书明珠则坚持反对保留吴三桂的藩属,与康熙大帝的本意相吻合,显示出一定的政治远见。

面对撤藩会引起三藩造反的言论,康熙大帝说:“三藩等蓄谋久,不早除之,将养痈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下令吴三桂率领所属官兵,全部迁离云南。吴三桂在党羽的怂恿下,传檄四方,耿精忠、尚之信等人响应,挑起了“三藩之乱”。

清廷得到吴三桂反叛的消息,全国震动,满朝文武大臣大多惊惶失措。当初极力反对撤藩的大臣活跃起来,他们主张以和为重,纷纷建议康熙大帝取消撤藩的谕令。当时主持朝政的大学士索额图请求杀掉主张撤藩的明珠等人,以安抚吴三桂。康熙大帝说:“这是朕的主意,与他人何干!”只有明珠摸透了康熙的心思,他联合户部尚书米思翰、刑部尚书莫洛,强烈支持康熙大帝撤藩,主张以武力大举讨伐以吴三桂为首的叛军,深得康熙大帝的赞赏和欢心。吴三桂在云南期间,他的儿子吴应熊、孙子吴世霖作为人质,一直留在京城。为向天下表示铲除吴三桂的决心和能力,明珠向康熙大帝建议,应将吴应熊、吴世霖立即处死,康熙大帝认为言之有理,当即同意。吴三桂得到这一消息,大惊失色,深知遇上强劲对手,气已短了三分。

此后,明珠全身心地投入到平叛斗争中,协助康熙大帝运筹帷幄,他不仅主持兵部的日常工作,还经常参加议政王大臣会议,分析敌我军情,制定应对策略,调兵遣将,供应粮饷,为平定叛乱作出了重要贡献。至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冬,清廷逐渐扭转了被动的局面,明珠即由兵部尚书转任吏部尚书,直接负责各级官员的升降与赏罚。为了给平叛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明珠努力安抚汉族下层地方官,奖忠抚叛,极大地分化和瓦解了反清阵营。为团结汉族知识分子,明珠还会同九卿奏准,在清廷控制区域内添行乡试,湖广、江西、福建等战乱地区的考生,也可以参加考试。这对于缓解满汉矛盾、促进平叛的斗争,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藩之乱平定后,朝廷论功行赏,提升明珠为武英殿大学士,并让他长期掌管兵部尚书的要职。康熙还发布上谕说:“当时有请诛建议者,朕若从之,皆含冤泉壤矣!”

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壮举。但郑氏集团坚持抗清,又成为清廷统一全国的重大障碍。郑成功逝世后,他的儿子郑经继位,继续和清廷对抗。

康熙大帝本人很愿意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收复台湾。康熙八年六月,刚刚逮捕鳌拜后,康熙大帝就派刑部尚书明珠与兵部侍郎蔡毓荣前往福建,接洽和谈事宜。

明珠首先命慕天颜等人带上皇帝的诏书及自己的亲笔信前往台湾,试探郑经的态度。明珠在给郑经的信中说:“阁下人中之杰,反自外于皇仁,此岂有损朝廷哉?但为阁下惜之耳。诚能幡然归命,使海隅变为乐土,流离复其故乡,阁下亦自海外而归中原,不亦千古之大快,而事机不可再得者乎?”郑经虽然礼待来使,但不肯接康熙大帝诏书,惟独打开明珠的信件仔细阅看,并回信表示感谢。他又回派柯平等人随同慕天颜到泉州,与明珠讨价还价。郑经坚持“执朝鲜事例,不肯剃发,世守台湾,称臣纳贡而已”。

清军入关后,按照满族人的习惯,在全国强制推行“剃发令”,曾引起汉族人士的强烈反抗,但它毕竟已成为是否承认清朝统治地位的“试金石”。明珠在与郑经接触过程中,始终坚持剃发之事,强调台湾是中国固有领土,不能以朝鲜之例办理。在谈判中,明珠做出了很大让步,同意郑氏“封藩、世守台湾”,但声明既然受封称臣,“岂有异其制,另其服乎”?

明珠还遵从康熙大帝的意旨,给郑经写信:“剃发一事,所当一意仰从,无容犹豫者也。”并派人劝其剃发附清,但郑经还是坚持不能剃发,谈判破裂。

明珠还遵从康熙大帝的意旨,给郑经写信:“剃发一事,所当一意仰从,无容犹豫者也。”并派人劝其剃发附清,但郑经还是坚持不能剃发,谈判破裂。

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郑经病死,后嗣发生纠纷,郑经长子被杀,年仅12岁的次子郑克塽袭王位。福建总督姚启圣请求朝廷合兵进剿,明珠等人也认为,应该利用郑氏集团互相猜忌的机会,以彻底解决台湾问题。康熙大帝和明珠等商议后,命福建将军、总督、巡抚、提督等人,同心合力,剿抚并用,平定海疆。明珠考虑到总督和提督共同指挥彼此势必会相互牵制,可能徒劳无功,而由一人来统一指挥,其意志则容易得到执行。康熙接受了明珠的建议,让福建提督施琅一人独自统兵进发,相机自行进剿。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郑克塽遣使求降,台湾问题顺利解决。

清军占据台湾后,对于郑氏集团人物的安排,康熙大帝原打算将他们安插到直隶、河南等处,但为了防止郑克塽等人滋事,最后还是接受了明珠的主张把他们编入旗人中,严加看管,以免生事。另外,康熙大帝还采纳了明珠的建议,任用了一些台湾投诚的人,结果从中涌现出了不少有作为的人物。

关于台湾的弃守问题,明珠的态度也十分鲜明。内阁学士李光地等人主张弃守台湾,在他们看来,驻守台湾必然会加重朝廷的财政负担,无利可图,甚至想到将其拱手让给荷兰。施琅等人则坚决主张固守台湾,指出台湾对于大陆,无论在政治、经济、国防上都有重要的作用。明珠赞同施琅的建议:“施琅目击彼处情形,请守已得之地,则设兵守之为宜。”并最终取得康熙大帝的同意,下令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从此,台湾与大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更加密切。

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明珠陪康熙大帝到东北进行考察,最远到达吉林乌喇地区,慰问边防将士。经过精心准备,明珠协助康熙大帝调派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两次围攻雅克萨,迫使俄方同意和平谈判,用非战争方式来解决边界争端。

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以文纽科夫和法沃罗夫为首的俄国谈判使团到达北京,开始与以明珠为首的中方代表团进行会谈。明珠遵照康熙大帝的指示,义正词严地驳斥了文纽科夫的无理取闹和颠倒黑白,指出:“中国向无侵犯尔国之处,尔国人却无故施放枪炮,杀我居雅克萨等地徒手虞人(即猎人),并屡次纳我逃人。”俄方代表同意亲自前往雅克萨,命俄军出降。他还哀求明珠:“本使臣等穿戴均甚单薄,于此寒冷时节前去,途中恐致冻死。我等仅一二人尚有少许货物,请准贸易一日,以置办与货价相等之衣物再去。恳请大臣转奏圣主。”

明珠将其请求上奏康熙大帝,为表示宽大,康熙大帝批准他们可以推延十日,以进行贸易。明珠与文纽科夫在北京的谈判,为日后《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宦海风涛千丈高。像明珠这样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为依托,主要靠个人能力绕过前进路途上的急流暗礁,而一路扶摇直上的官僚,必有其独到的为官之术。

为了培植势力,明珠使用各种手段,提拔和网罗党羽。比如,余国柱原本是山东兖州府推官(管理地方刑狱),因为善于逢迎,被明珠一手提拔起来,由户科给事中升任左副都御史,不久出任江宁巡抚,内升左都御史,迁户部尚书,一直升到武英殿大学士,因与明珠结党营私,被时人称为“余秦桧”。佛伦原来是一个满洲低级文官,后来升任内务府总管,因善于向皇帝密奏,被明珠相中,最后提拔为户部尚书。明珠见侍讲德格勒很受康熙大帝的信任,就想拉拢此人,利用德格勒一次护驾巡行的机会,派人送去重金。后来,德格勒做了大学士,成为明珠的重要同党。这样,明珠也很快形成了自己的一个官僚集团,时称“北党”,以上几个人就是这个集团中的主要人物。

明珠等人勾结在一起,把持朝政,收受贿赂,结党营私。当时在社会上甚至出现了“要做官,问索三(即索额图,排行老三);要讲情,问老明(明珠)”的民谣。康熙大帝每任命官员,明珠事先知道消息,就对那人说:“你的职位是我推荐的。”每有皇帝对人不满,他就说:“这是皇上不喜欢你,我会替你说好话的。”内阁对明珠也是唯命是从,从不敢说半个“不”字。湖广总督张汧是明珠举荐的,后来被人弹劾,康熙要追究举荐人的责任,内阁票拟竟不敢提及明珠的名字。

明珠表面上为人谦和,但是骨子里和索额图并没有什么两样。对于那些不肯依附自己的人则设置阴谋,加以陷害。宁夏提督赵良栋,在平吴三桂叛乱中立有大功,率部首先攻入昆明城,但赵生性率直,不肯巴结明珠等人,明珠则在暗中施展手腕,只奖赏赵的部下,而让赵以病休为名,归居乡里。为此,赵良栋不服,趁被康熙召见的时机,申诉明珠等人阴谋陷害自己的情况,康熙反而责备赵性躁心窄、言语粗率。康熙大帝对明珠的袒护,更使得他有恃无恐,其党羽也兴风作浪。明珠有个宠幸的奴仆叫安图,京城里很多达官贵人都想和他来往,他的儿子还娶了一位宗室的后裔。一个下人尚有如此威势,此时明珠权势之显赫自然不难想见。

明珠还凭借着自己的权势,聚敛了大量财富,家里的财宝堆积如山。凡是遇有地方官职空缺,便公然议价,由余柱国等人出面联络,开价出售。科道言官有内升出差的,明珠一伙都要居功索要。他还利用考核官吏、赈灾救灾等机会,拼命敛财。

汤斌为江苏巡抚时,明珠趁康熙大帝南巡、蠲除江南地方赋税之机,让户部尚书余国柱以部费的名义向汤斌索取白银40万两,汤斌坚决抵制,明珠因此忌恨汤斌。

这时,一个颇得明珠宠幸的仆人来到苏州,汤斌让他们在衙门里同差役一起吃饭,故意不以礼相待,这使得明珠更加恼火。但是考虑到汤斌在江苏地方为官清廉、政绩斐然,有很好的名声,明珠一时无法下手。于是,明珠举荐汤斌回朝做太子的师傅,阴谋陷害汤斌。不久,明珠、余国柱等就指斥汤斌辅太子失礼,并讦告汤斌在江苏巡抚任时发布的文告中有“爱民有心,救民无术”一语,上奏康熙大帝,说这是有意诽谤朝廷。汤斌只有自陈愚昧,请加处分。后来,在明珠一伙的打击下,汤斌郁郁而死。

正当明珠势力如日中天之时,他与另一大臣索额图的矛盾也逐步尖锐起来。早在平定三藩之乱时,索额图和明珠的政见就不同,他反对撤藩,并主张要把明珠等人处死。明珠和索额图两人从此结怨,各立门户,势不两立。

平定叛乱后,康熙大帝升任明珠为大学士。明珠入阁,从其资历、才能与功绩来看自然是顺理成章,但在康熙大帝的盘算中,起用明珠,在很大程度上也有借机牵制索额图的意图。

索额图是四辅政大臣之首索尼的第三个儿子,原是康熙大帝的一等侍卫,曾参与密谋收捕鳌拜,立下很大的功劳,得到康熙大帝的重用。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索额图升任保和殿大学士,两年后,加封为太子太傅,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辅。随着势力的急剧膨胀,索额图开始广植党羽、擅权专政,对于异己任意加以贬抑。朝鲜来清的使臣回报说,索额图“专权用事,贿赂公行,人多怨之”。在索额图周围,集结了大批满族贵族与汉族官僚,对康熙大帝的专权形成不小的冲击。需要指出的是,索额图的侄女赫舍里氏为康熙大帝生了嫡子,这就是清康熙一朝被两立两废的皇太子胤礽。也就是说,索额图是胤礽的叔外祖父,因此他全力支持皇太子继位。

索额图性格倨傲,作风专横,且任久权重,非常讨厌明珠。明珠进入内阁后,权势也逐渐显赫起来,再加上两人本来就有宿怨,与索额图相互倾轧。他利用皇帝对自己的信任和倚重,想方设法排挤和打击索额图集团的势力。索额图与皇太子胤礽的关系十分密切,明珠对此十分忌恨,朝中凡是依附皇太子者,明珠全部暗中予以排挤。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明珠曾帮助皇长子胤禔拉拢大学士余国柱等重臣,积极发展“长子党”的势力,成为“长子党”的核心人物。他还经常借削弱皇太子、索额图势力的名义,倾陷异己。

对于索额图、明珠二人结党相倾,康熙大帝也有所觉察,曾招索额图到乾清门,历数朋党的祸害。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农历7月,左都御史魏象枢上疏弹劾索额图受贿徇私,康熙大帝即召见索额图等人予以警示,并御书“节制谨度”赐给索额图。索额图深知圣意所在,第二年,就因病辞去大学士职务,改任内大臣,授议政大臣。明珠一党由此更加专擅。

康熙大帝对于明珠的所作所为也有耳闻,但他觉得这些人都是自己亲自提拔起来的,对自己忠心,便于使用,所以不忍心加罪。康熙得知明珠贪赃受贿,只是在召见时向他讲述为官要清廉的道理,并且谕令他向清官学习。不过,这种方法难使明珠有所收敛。

真正让明珠及其同党感到担心的倒是朝中的几个言官,因为他们可以“风闻奏事”。明珠为了防范他们说些不利于自己的言论,他在内阁里控制了科道言官的考核和选拔,和这些言官订立盟约,规定凡是有奏章上呈,一律先要向他请示,以达到牵制的目的。监察御史李时谦、吴震方二人经常直言不讳,参劾不法之臣,多次受到康熙大帝的赞许。明珠对此很是忌恨,最终寻找事端加以陷害,使得别的言官非常害怕,也不敢多嘴了。

明珠之贪渎和跋扈,从某种程度言之,是康熙大帝放任的结果,而且如前文所言,康熙大帝允许明珠党坐大,也是出于牵制索额图党的需要。一旦圣主认为其势力不加约束就弊大于利时,便会着手整顿。

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御史陈紫芝参劾湖广巡抚张汧行贿受贿,矛头直指张的后台明珠。康熙大帝下谕说:“科道职在纠参。张汧贪婪,无人敢言。陈紫芝独能参劾,甚为可嘉。”新任直隶巡抚于成龙向康熙大帝密奏:“官已被明珠、余国柱卖完。”康熙大帝询问供职南书房的高士奇。高士奇原是明珠荐引的人,也说明珠等人贪婪。康熙大帝问:“为什么没有人参劾?”高士奇回答:“人谁不怕死?”康熙大帝说:“他们的势力还能重于四大辅臣(指鳌拜等)吗?我要想除去他们就可以除去,有什么可怕的!”高士奇说:“皇上作主,还有什么不能除去的。”于是,高士奇与左都御史徐乾学密谋参奏,由御史郭琇奏呈。据说,参奏的底稿事先都曾进呈康熙大帝,请加改定。

起初,徐乾学也是因依附明珠、高士奇等人而得以逐渐攀升的。康熙大帝知道徐乾学在士林中很有名望,于是便不断地给予升迁,以作为打击明珠等人的工具。康熙大帝还命徐乾学入值南书房以表示对他的信任。南书房本是皇帝的一个顾问机构,后来常代皇帝撰拟诏令、谕旨,参与机务。因接近皇帝,对于皇帝的决策,特别是大臣的升黜有一定影响力。因此,入值者位虽不显而备受敬重。康熙二十六年,徐升任左都御史后,在一些问题上经常与明珠的亲信佛伦等人发生矛盾。徐与余国柱也曾结怨。所以,徐乾学与明珠一党势必会分道扬镳。

清康熙二十六年,徐升任左都御史后,在一些问题上经常与明珠的亲信佛伦等人发生矛盾。徐与余国柱也曾结怨。所以,徐乾学与明珠一党势必会分道扬镳。

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郭琇上奏,弹劾明珠、余国柱“植党类以树私,窃威福以惑众”,列举罪行八款,包括假托圣旨收买人心、广结党羽、买官卖官、收受贿赂、控制言路等。康熙下令革去明珠和勒德洪大学士职务,余国柱革职。此后,康熙大帝又任明珠为内大臣、议政大臣等,依旧把他留在自己的身边,但是明珠的权势却一去不复返了。

相传,郭琇上疏弹劾明珠的那一天正赶上明珠的生日。当时,明珠正在家中摆宴庆贺。郭琇入朝进呈奏章后,就直奔明珠府邸。明珠听说郭琇来了,非常高兴,以为他是来贺喜的,马上把他请进宴会厅。郭琇从袖中取出奏章文稿给明珠,明珠更为高兴,认为这是给他祝寿的诗章呢。郭琇正色说道:“是弹章也!”然后喝了一大杯酒,扬长而去。

和康熙大帝当初惩治鳌拜相比,为什么对明珠那么客气呢?首先,虽然明珠在结党营私上与鳌拜相比,一点也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他并不具备可以凌驾幼主之上的顾命大臣与辅政大臣的身份,不会对皇权构成威胁。其次,在对待皇权的态度上,明珠与鳌拜也不同。鳌拜在辅政期间,和康熙大帝在很多事情上的意见相左,很多时候甚至藐视皇权的存在,而明珠却从来不敢触犯康熙大帝的权威。在重大事情上,他从来都是全力支持康熙。即使在像撤藩这样不被多数大臣理解的问题上,他也仍然支持皇帝的意见。另外,出于君主平衡术的需要。清康熙初年,皇帝的地位很不稳固,鳌拜集团的势力可以说是一手遮天,没有可与之相抗衡的政治势力,如果不剪除鳌拜,康熙大帝就不可能真正掌握大权。但到了康熙中期,皇帝早已乾纲独断了,而且还有一个索额图势力集团。因此,出于对索额图势力的制约,康熙大帝也会对明珠格外施恩。

还有一点,如郭琇在弹劾明珠的奏疏上说的那样,明珠“对人柔言甘语,百计款曲”,就是说他对人非常注重言辞态度,而不像鳌拜目中无人,蛮横无礼。这种性格上的差别,也会影响到康熙大帝的处置态度。

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农历4月15日,明珠病逝于北京,终年七十四岁。明珠死后,康熙大帝派皇三子胤祉前往祭奠。明珠的一生,也算善始善终。

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这时明珠已死了六十多年了,乾隆大帝在国史馆修纂《明珠传》时指出,确核明珠的罪案,只是在于徇利太深,结交太广,不能恪守为官的戒律,并不至于像明代的严嵩、温体仁等人那样窃弄威福,竟敢阴排异己,潜害忠良,搞得满朝畏惧而又不敢多言。虽然明珠也有很大的过失,但并不能掩盖他的功劳。这应该算是比较客观的评价。

今北京东城区什刹海后海北沿的宅院及西花园何时成为明珠宅邸,其时间上限当不早于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任内务府总管时),其下限当不晚于升任武英殿大学士、宰相的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此宅由明珠购置后,又历明珠之子纳兰性德(又名纳兰成德)、纳兰揆叙、纳兰揆方,孙子纳兰福哥、纳兰永福、纳兰永寿,曾孙纳兰瞻岱、纳兰宁琇,玄孙纳兰达洪阿,终约至四世孙纳兰承安,共六代一百余年。

关于现在的宋庆龄故居是否就是当年明珠宅邸的花园?众说不一,但故居内的确存有康熙大帝亲笔御题“五峰挺秀”一匾,悬挂于“畅襟斋”后面。按清朝律制,皇帝为王公大臣所题的匾额不得私自转赠和移动。“五峰挺秀”当是明珠府第的遗物。

另外,明珠的长子纳兰性德是当年京师有名的才子,擅长诗词。在纳兰性德的《渌水亭集》中有诗曰:“阶前双夜合,枝叶敷华荣、疏密共晴雨、卷舒同晦明。”其中的“双夜合”指两棵“明开夜合树”(俗名卫茅),如今仍生长在南楼的石阶前,树龄当有三百余年,可应明珠宅邸花园说。

跟帖时间 2010-03-04 15:28:5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明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清边却敌;立学聚徒:上联典指北宋安丘人明镐,字化基,进士出身,宋仁宗时历任京东、益州、陕西、河东转运使,知开封府,官至参知政事。知同州时,募集健卒三百人,号称“清边军”,教他们使用强弩,敌人不敢侵犯。下联典指南朝齐平原人明僧绍,字承烈,宋朝时期元嘉年间举秀才明经,精通儒术,朝廷屡次征召,他都不去。隐居在长广郡的崂山,聚徒立学。高帝曾赠他竹根如意笋箨冠。

吴兴世泽;赈济家声:全联典指南朝梁国的明山宾,令青州,启仓赈济平陆饥民。

秦卿肇姓;虞系延潢:全联典指春秋时期秦国的百里视之后,以明为氏。



2.五言通用联:

玉珍号创见;监正有发明:上联典指元末南方红巾军领袖明玉珍(公元1331~1366年),随州人(今湖北随州)。元至正初年,率乡兵参加徐寿辉红巾军,任元帅。后率部由巫峡西进,占有川蜀之地。陈友谅杀徐寿辉称帝,明玉珍也自称陇蜀王,元至正二十二年称帝,都重庆,国号夏,改元天统,仿周制,设六卿,上奉弥勒。势力扩展于云、贵。元天统五年病死。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将领明瑞,字筠亭,满洲镶黄旗人。初由官学生授二等侍卫。清乾隆间征伊犁及缅甸,皆有功,授将军,管云贵总督事,封一等诚嘉毅勇公。谥果烈。有《北窗吟稿》。

问樵多创见;监正有发明:上联典指清朝画家明辰,扬州人,号问樵。为建隆寺僧。禅诵之余,夙好画梅,不必远师古人,下笔辄有逸趣。见《墨林今话》。下联典指清朝数学家明安图,蒙族人,字静庵。曾任钦天监监正。时西方人来华,介绍求园周率等三个公式而无法证明。安图历三十年钻研,获得证明,并发明另外六个公式。后着手著作《割园密率捷法》,但书未成而死。



3.七言通用联:

日当正午无斜影;月到中秋有余辉:此联为明氏“明”字的析字联。

孝若著书二百卷;恭顺封爵一等侯:上联典指南朝梁国东宫学士明山宾,字孝若,十三岁博通经传,累官东宫学士,兼国子祭酒,有《吉礼仪注》等二百多卷。下联典指清朝将领明安,清天聪年间从征察哈尔,攻大凌河,有功。清雍正年间封一等侯,加号恭顺。

清白爱民有惠政;议乐修礼无俗尘:上联典指后魏阳平太守明亮,字文德,平原人。性文厚有识干,后魏延昌中授勇武将军,除阳平太守。清白爱民,颇有惠政。下联典指隋朝时期的司调大夫明克让,字弘道。少好儒雅,博涉书史。三礼三论,尤所研制,龟筴历象,咸得其妙。仕后梁及北周,累迁司调大夫。文帝受禅,拜率更令,进爵为侯。诏与太常牛弘等修礼议乐,当朝典故,多所载正。有《孝经义疏》等到。



4.八言以上通用联:

隐迹崂山,岂草茅下士;出身仕路,喜朝廷得人:上联典指南齐时期的隐士明僧绍,字承烈,有儒术,屡辟不就,隐长广郡崂山,聚徙立学。高帝欲见之,卒不肯。下联典指南朝梁国的名宦明遐的事典。

跟帖时间 2010-03-04 15:26:2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明氏的字辈排行 -- 明氏总谱统一字辈:“球□冕旭余日宗彦小怠种产庆正子永克升显万学兴全良师家士应帮昌安道平廷瑞振芳声祖德同江浩先功自汉新根崇枝必达泉浚坎皆盈南北星庄远匡扶雨惠匀迪前俱寿富述志并贤仁抒翰词成玉怀才席有珍桂林联鼎甲槐宇代冠绅忠恕存心则谦和保性程云山传著作象魏纪经纶积善斯能久芝兰定遇春”。

河南南阳满族明氏字辈:“邦昌安道平廷瑞正方申”。

河南罗山明氏字辈:“学少红恩大自仁家国光”。

湖北通山明氏字辈:“良士嘉师应邦昌安道平庭瑞振芳声”。

湖北黄陂明氏字辈:“邦昌安道平廷瑞正方申”。

湖南麻阳明氏字辈:“进顺秀再兴文公道应汉丰方继承泽远永传光大世受隆昌上兴心良锡文景运必通志定汉传云万代昭熙勇”。

安徽宁国明氏字辈:“长怀芯宗文章华国允诚知道终厚传家”。

跟帖时间 2010-03-04 15:23:5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明氏的家谱文献 -- 湖北随州明氏(明玉珍故族旻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四川西蜀明氏细云洞一家便览,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韩国京畿道坡州郡坡平面斗浦里大夏太祖明玉珍皇帝景慕祠。

四川西蜀明氏宗谱,著者待考,主要指的是本籍在中国四川、当时居住在朝鲜的明氏。现被收藏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湖南会同明姓氏族源流,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陕西延安明氏家谱,著者待考,主要指的是以明氏二世祖明升繁衍生息地延安为籍贯的明氏家族,现主要居住在韩国,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韩国京畿道坡州郡坡平面斗浦里大夏太祖明玉珍皇帝景慕祠。

明氏大同谱,(现代)中朝韩明氏大宗会编,由西蜀明氏宗谱与延安明氏家谱合谱,1986年韩文铅印本。现被收藏在韩国京畿道坡州郡坡平面斗浦里大夏太祖明玉珍皇帝景慕祠。

跟帖时间 2010-03-04 15:21:3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明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平原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北魏时期废黜。隋、唐两朝时期曾以德州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东省陵县。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汲 郡:西晋朝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汲县(今河南汲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汲县,不久即废。宋朝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卫辉县。



2.堂号:

吴兴堂:以望立堂。

平原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汲郡堂:以望立堂。

廉慎堂:晋朝时期明汲,开始的时候任县里的主簿,廉(廉洁)慎(细心)爱民。一年他们县遭了荒年,他于是下令打开仓库赈灾。家中有死了人的葬不起,他就给人家买棺材埋葬。因此人们拥护他,提升当了县令。著有《家训》。

集庆堂:康熙年间江西南安府南康县(今江西赣州)玉堂村明氏族人修建宗祠堂号集庆堂,存有元朝以来广东、江西、湖北等地谱牒。

助月堂:民国年间武汉地区汉阳、黄陂、汉川三地明氏族人汇谱修建祖祠堂,号“助月”。

跟帖时间 2010-03-04 15:18:3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明氏的迁徙分布 -- 明氏是一个很复杂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八十二位,人口约二十三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4%左右。

明氏族人如今在吴兴、平原(今山东平原)、江西、湖北、广东、四川、甘肃张掖等地有分布,在朝鲜、韩国分布的人数还不少。

跟帖时间 2010-03-04 15:14:4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明氏的各支始祖 -- 明进贤:原籍浙江吴兴。明初由浙江迁徙湖广会同县,卜居若水,续迁麻阳锦和,旋又迁郭公坪溪口,再迁官村。清乾隆年间,明进贤裔孙徙居也乔坪(今野鸡坪)。是为湖南麻阳明氏始祖。

跟帖时间 2010-03-04 15:11:0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