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的诗词 -- 米芾《减字木兰花·涟水登楼寄赵伯山》全词:
云间皓月,光照银淮来万折。
海岱楼中,拂袖雄披楚岸风。
醉余清夜,羽扇纶巾人入画。
江远淮长,举首宗英醒更狂。
米芾《蝶恋花·海岱楼玩月作》全词:
千古涟漪清绝地。海岱楼高,下瞰秦淮尾。
水浸碧天天似水,广寒宫阙人间世,霭霭春和生海市。
鳌戴三山,顷刻随轮至。
宝月圆时多异气,夜光一颗千金贵。
米芾《水调歌头·中秋》全词: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
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
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录,倍觉不胜幽。
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
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
可爱一天风物,遍倚栏干十二,宇宙若萍浮。
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米芾《满庭芳·咏茶》全词:
雅燕飞觞,清谈挥麈,使君高会群贤。
密云双凤,初破缕金团。
外炉烟自动,开瓶试、一品香泉。
轻涛起,香生玉乳,雪溅紫瓯圆。
娇鬟,宜美盼,双擎翠袖,稳步红莲。
座中客翻愁,酒醒歌阑。
点上纱笼画烛,花骢弄、月影当轩。
频相顾,馀欢未尽,欲去且留连。
米芾《望海楼》全诗:
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跟帖时间 2010-03-04 14:18:2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米氏的历史名人 -- 米 芾:(公元1051~1107年),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迁居襄阳,自称吴人(今江苏苏州),定居润洲(今江苏镇江)。著名北宋书画家、书画理论家。
米芾有“米襄阳”之称。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他六岁熟读诗百首,七岁学书,十岁写碑,二十一岁步入官场,确实是个早熟的怪才。在书法上,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另一方面,他又独创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之法,善以“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为后世许多画家所倾慕,争相仿效。他的儿子米友仁,留世作品较多,使这种画风得以延续,致使“文人画”风上一新台阶,为画史所称道。米芾究竟以书为尚,还是以画为尚,史家各有侧重。
米芾的外号很多: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海岳外史、淮阳外史、中岳外史、净名庵主、溪堂、无碍居士等,晚年自号米老。米芾自称楚国氏之后(远祖为火正祝融、鬻熊),故自题偶作黻(芾)、楚国米黻(芾)、火正后人、鬻熊后人。世居太原,后迁襄阳,润州(今江苏镇江)为其定居之所,曾在定居之所作书作画。宋周密《云烟过眼录》记米芾自画东山朝阳岩海岳庵图,朝阳岩背焦山,其侧有早来堂,率意而写,极有天趣。《宋史》称他为吴人,当误。盖因米芾嫁女于苏州,曾居其地。
米芾生于北宋仁宗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但他的逝世之年,则史载不一。自翁方纲所著的《米海岳年谱》一出,所定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几为定论。翁文为:“按大观元年丁亥,米公卒时五十七岁,《宋史》本传云云,其误明矣(《宋史》作出淮阳军卒,年四十七)。又厉鹗《宋诗纪事》云大观二年,罢知淮阳军亦误。又来程俱《北山小集•题米无章墓文》谓米公卒于大观四年庚寅,此亦不及张丑《清河书画舫》言之为详。张丑云:‘米公卒于大观元年丁亥。’又引蔡肇所撰《米公墓志》谓葬于三年六月,此与方信孺所引‘大观三年葬于丹□□山下’正合也。且黄长睿(伯思)《东观余论•序》云‘元章已物故’,此序作于大观二年六月,则米芾卒于大观元年为定说矣。”
如今看来,翁方纲所考欠严密,不足以服人。史籍《宋会要辑稿•礼四四•赙赠》中记有(特加恩者)知淮军米芾(注:宋大观二年农历3月,赙以百缣)一条,验之本书所记,均无差错。可知米氏在宋大观二年尚在淮阳。若厉鹗所论不误,则据此可以认为米芾逝世于宋大观二年农历6月前后。
美术史家一般还特别关注米氏改写“米芾”时的年龄。一般认为:他四十一岁起必写“芾”。这也见于翁文:“按(米芾)《王子敬帖》跋云:‘崇宁元年五月十五日,易裱改装,时以芾字行,适一纪(十二年)。’据此云一纪,自崇宁元年计起,是其名写芾,在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辛未也…时年四十一矣…米海岳书画,凡有元祐六年以前作芾者,皆赝品也。黻在前,芾在后,悉可由此定之…又按米书芾字,中间先作一横,然后自上以直贯下。此芾字下从市,读若分勿切,即芾字,与朝市之市,先上点而后横者迥异。凡米迹此字误作一点一横,草头下加市井之市者,皆伪迹也。”
但也有“黻”、“芾”并用的。据考证,米芾改字以后的作品以《昨日帖》为最早。当时正值米芾“将卜老丹徒”,过镇江应邀留甘露寺并命居室为“净名”。时在宋元祐四年农历6月之后。《昨日帖》当书于宋元祐六年。
相传米氏的五世祖为宋初勋臣、出身于奚族的著名大将米信,但米芾书迹从未避讳,也从不炫耀此事。实际上米芾在仕途上受到歧视,即便官至礼部员外郎时,还被认为出身冗浊不宜此任。米芾的母亲曾为宋英宗高氏皇后的乳母,米芾一生未能摆脱这可怕的阴影,因此他忽而狂傲,忽而谦卑,忽而慷慨,忽而吝啬,似有变态心理。
但米芾也凭着母亲这一特殊关系捞到不少好处:他二十一岁时,宋英宗即位,即以任子身份被授予校书郎,旋出浛光尉。即使从雍丘去任,还以县令的身份监庙食禄。
米芾的一生,经历北宋王安石变法、元祐党祸,曾(布)蔡(京)倾轧,他深知与他们的关系直接影响他的仕途,曾总结为:“疱丁解牛刀,无厚入有间。以此交世故,了不见后患。”
米芾与权贵交往的利器,就是他的书画绝技。当时的王公权贵均好此道,米芾为目不识丁的高后之侄作韩幹马画的《天马赋》,不免阿谀。历朝相府中大多有他的踪迹,群臣之中大多与之有交往。米芾无怪乎自鸣得意了。
米芾的第二个招数,就是他的奇行诡踪和奇谈怪论。因而人称“米颠”。例如周煇在《清波杂志》中说:“一日,米芾回人书,亲旧有密于窗隙窥其书至‘芾再拜’,即放笔于案,整襟端下两拜。”他戴高帽,着深衣,全然不用世法,有讥为“活卦影”,也有誉为“衣冠唐制度,人物晋风流”。惠洪在《冷斋夜话》中也说:“米芾元章豪放,戏谑有味,士大夫多能言其止作。有书名,尝大书曰:‘吾有瀑布诗,古今赛不得。最好是一条,界破青天色。’人固以怪之。其后题云:‘苏子瞻云:此是白乐天奴子诗。’见者莫不大笑。”
米芾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洁癖:洗手不用巾擦,相拍甩干;朝靴偶为他人所持,心甚恶之,因屡洗,弄得破损不可穿…这类故事当时常为宋人津津乐道。
米芾既要养家糊口,又要出资于书画,于是历史上便有米老狡狯、不择手段骗取书画的种种故事。尽管其行为不端,也怪不得他了。
米芾也有正经的时候。他在雍丘时见胥吏催租逼人,愤而作诗:“白头县令受薄禄,不敢鞭笞怒上帝。救民无术告朝廷,监庙东归早相乞。”然而他左右为难,既不敢得罪朝廷,又不愿向饥寒交迫的寒民逼租,只能怨起“上帝”来。他的一个座右铭实在无愧于这段经历:“进退有命,去就有义,仕宦有守,远耻有礼,翔而后集,色斯举矣。”然而宋绍圣以后,宋元祐年间的旧党朔、蜀、洛三派贬滴殆尽,朝中奸臣当道,米芾也变得玩世不恭了。他在涟水任职时,曾因玩石被上司发现,险些丢官。米芾在此任居然大有时间修习草书,留传书迹甚多。“任满之时,归橐萧然”,可见他还是比较清廉的地方官。
米芾历官十八任,世称“米南宫”者,南宫是礼部的别称,他一直作到官至礼部员外郎。
米芾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收藏宏富,涉猎甚广,加之眼界宽广,鉴定精良,所著遂为后人研究画史的必备用书。有《宝章待访录》、《书史》、《画史》、《砚史》、《海岳题跋》等。《宝章待访录》成书于宋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农历8月,分为“目睹”“的闻”两大部分,所录八十四件晋唐品,开后世著录之先河,影响颇大,甚至有专门模仿此书体例的论著,如明张丑撰《张氏四表》。《书史》则更为详实,为后世鉴定家的依据之一。《海岳》一书主要叙述自己的经验心得,十分中肯。该书一般认为是后人辑录米论而成。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六曰:“本朝能书,世推蔡君漠,然得古人之玄妙者,当逊米元章。米芾亦自负如此,尝有论书一篇及杂书十篇,皆中朝墨之病,用鹅林纸书赠张大亨嘉甫,盖米老得意书也,今附于后。”所附与今相同,据此,是书当为米芾所著无疑。
米芾以书法名世,为北宋四家之一,若论体势骏迈,则当属第一。他的成就完全来自自己的努力。
米芾自叙学书:“余初学颜(真卿),七八岁也,字大至一幅。写简不成,见柳(公权)而慕紧劲,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阳询),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遂良)而学最久。”在十岁之前的两年多时间里,学习的是最正规的楷书,打下一定基础后才开始学习行书。
他又说:“余年十岁写碑刻,学周起、苏子美札,自作一家。人谓有李邕笔法,闻而恶之,遂学沈传师,爱其不俗。自后数改,献之字亦取其落落不群之意耳。春和便思笔札,手不作乃可涤砚,若不自涤者,书皆不成,纸不剪者亦如之。学书来约写过麻笺十万,布在人间。老来写益多,特出少年者辄换下也。每以新字易旧札,往往不肯,盖人不识老笔乏姿媚乃天成之道,盖老来作书有骨格,不专秀丽,浑然天成,人莫能识,往往多以为不逮少小。”但所谓“有李邕笔法,闻而恶之”,很难想象十来岁的米芾会有如此超前的眼光。
他三十岁时在长沙为官,曾见岳麓寺碑,次年又到庐山访东林寺碑,且都题了名。元祐二年还用张萱画六幅、徐浩书二帖与石夷庚换李邕的《多热要葛粉帖》。证之其书法,二十四岁的临桂龙隐岩题铭摩崖,略存气势,全无自成一家的影子;三十岁时的《步辇图》题跋,亦使人深感天资实逊学力。米老狡狯,偶尔自夸也在情理中,正如前人所云“高标自置”。米芾自叙学书经常会有些故弄玄虚,譬如对皇帝则称“臣自幼便学颜行”。但是米芾的成功完全来自后天的苦练,丝毫没有取巧的成分。米芾每天临池不辍,举两条史料为证:“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钟(繇)、索(靖)也,可永勉之。”他儿子米友仁说他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忘写字。
米芾富于收藏,宦游外出时,往往随其所往,在座船上大书一旗“米家书画船”。黄庭坚曾题诗说:“万里风帆水着天,麝煤鼠尾过年年。沧江尽夜虹贯月,定是米家书画船。”米芾自己也有诗:“快霁一天清淑气,健帆千里碧榆风。满船书画同明月,十日随花窈窕中。”从此沧江虹月和米芾书画船就成为后人艳称的美事。
米芾嗜石,《宋史》本传记有其事。元倪镇有《题米南宫拜石图》诗:“元章爱砚复爱石,探瑰抉奇久为癖。石兄足拜自写图,乃知颠名传不虚。”据此诗,米芾对此癖好自鸣得意,自写《拜石图》。后世画家亦好写此图,于是米芾拜石一事便喧腾人口,传为佳话。米氏宝晋斋前也有异石,以供清玩,《书异石帖》记有此石。相传米芾有“瘦、秀、皱、透”四字相石法。
米芾还爱砚。砚是“文房四宝”之一,为书画家必备之物。米芾于砚,素有研究。著有《砚史》一书,据说对各种古砚的品样,以及端州、歙州等石砚的异同优劣,均有详细的辨论,倡言“器以用为功,石理以发墨为上”。《宝晋斋法书赞》引《山林集》中一帖:“辱教须宝砚,…砚为吾首,…”米芾把砚看得像自己的头颅一样重要,可谓溺爱之深。
兼有石癖、砚癖的米芾自然对砚山极为重视。砚山是一种天然峰峦形成的砚石,在底部山麓处,琢平可受以水磨墨,既可作为文房清玩,又能为临池染墨之具。《志林》记米芾得一砚山而抱眠三日。其中最著名的一座是南唐后主李煜之物,为结屋甘露而转让他人换得宅地一方,米芾念念思之,因作有《研山图》传世。
米芾晚年居润州丹徒(今江苏丹阳),有山林堂。故名其诗文集为《山林集》,有一百卷,现大多散佚。目前传世有《宝晋英光集》。米芾能书又能诗,诗称意格,高远杰出,自成一家。尝写诗投许冲元,自言“不袭人一句,生平亦未录一篇投豪贵”,别具一格为其长,刻意求异为其短。
米芾画迹不存于世。尽管各种资料中所记的画迹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清单,然而“谅非如此之众也”。历代书画史所载真伪相参,扑朔迷离,以至于后人不断怀疑:米芾是不是画家?米芾会不会作画?米芾的画究竟面目如何?后人因而仿效米芾作“无米论”。其实,《宣和书谱》已称米芾“兼喜作画”。《宋史》本传亦云:“画山水人物,自名一家。”米芾也自称能画,以他当时的鼎鼎大名,根本没有必要冒充画家,实在不须怀疑他能否作画,历史上有画名而无画迹存世的又何止米芾一人!
米芾自著的《画史》记录了他收藏、品鉴古画以及自己对绘画的偏好、审美情趣、创作心得等。这应该是研究他的绘画的最好依据。
但目前唯一能见到的,也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米画”——《珊瑚帖》上的一只金座笔架。倘若把底座拉长,略加坡度,笔架缩小插在山坡上,那就成了米家山水最基本的骨架,然后再加上米点和题款,米家山水便赫然而出。米芾作画大抵也像在《珊瑚帖》中一样兴之所至,随手涂抹。在字里行间随手涂抹的例子还见于《铁围山丛谈》,谓米芾在写给蔡京的一帖中诉说流离颠沛之苦,随手在文中画了一只小船。
米芾自称所画云山“树石不取细意似便已”,其句读可作“树石不取细,意似便已”,或作“树石不取细意,似便已”。前者强调神似,后者强调形似。邓椿则作:“树石不取工细,意似便已”。据此,可以肯定地说,这种画风与以赵佶为代表的那种刻意求工的画风是截然相反的,也与通常认为的“兴之所至,以墨为戏”一致。有画史称“率笔而写,极有天趣”。这里再引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米)墨戏,不专用笔,或以纸筋,或以蔗滓,或以莲房,皆可为画,反映了一种玩好的心态。
米芾的《画史》也贯穿着这种心态。北宋初期的山水形成了关仝、范宽、李成三家鼎峙的局面,他们以善写雄山大水见长,极尽外师造化之能事,曾使当时的评论家大为叹服:“三家鼎峙,百代标程”。但米芾却评论道:“关仝,工关河之势,峰峦少秀气;李成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多巧少真意;范宽势虽雄杰,然深暗如暮夜晦冥,土石不分。”对于赵佶的皇家画院,米芾不便多言,但从他不评一字的态度可以看出认可者甚少。在米芾的年代,“独书画未有杰然超拔之士”,摹习成风,难怪米芾所见李成的赝品几达三百件之多,这当然不能排除画者为了谋利,逢迎时尚。米芾凡事务求出人头地,他当然不愿临摹三大家的山水。他的山水画一空依傍,在他的《画史》中郑重声明“非师而能”。
“非师而能”之“师”,当然指当时流行的三大家,这是当时画家成功的必由之路。米芾更多地希望中得心源,更多地从内心感受出发。“非师而能”成立的前提和基础是:米芾首先是一个北宋最好的鉴赏家和北宋最大的收藏家,过眼的古代书画无数。他比较重视客观实际,注意鉴别真伪,区分优劣,还用铃印的方法区分书画的等级,这种品级评定恐系中国画史第一人。米芾以鉴古的眼光对待书画,对各家的优劣得失了如指掌,一旦拿起画笔,自然就能扬长避短,另辟蹊径了。
尽管米芾声称“非师而能”,但是我们依旧能说他主要取法于南方的董源。董其昌说:“米家父子宗董、巨,删其繁复”,“董北苑好作烟景,烟云变幻,即米画也”。莫是龙等也有类似的说法。从他的《画史》中看,他对三大家指责尤多,而对于董源、巨然却是一味赞美:
“董源平淡天真多,唐无此品,在毕宏上。近世神品,品格无与比也。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岚气郁苍,枝干劲挺,咸有生意。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
“董源雾景横披全幅,山骨隐显,林梢出没,意趣高古。”
“巨然师董源,今世多有本。岚气清润,布景得天真多。巨然少年时多作‘低贰??夏昶降?じ摺!?
“巨然半幅横轴,一风雨景,一晚公山天柱峰图。清润秀拔,林路萦回,真佳制也。”
“巨然山水,平淡奇绝。”
如此等等。
他确实收藏有董源的《雾景横披全幅》等,也见过他人收藏的董源画。米芾对自己的师承一字不提,要么是对院画、三大家的揶揄、偏激之词,要么便是“米老狡狯”,自作清高了。
米芾选择这样的图式,自有他的原因:首先与他对山水的审美偏好有关。从他对三大家的指责中可以看出他偏好秀润一格。再考其经历:早年游宦桂林,山水秀丽甲于天下;暂居姑苏之大姚村,为江中一岛,水雾蒹葭;定居润州,有人形容为“江南奇观在北固诸山,而北固诸奇观又在东冈海岳”。米家云山图式大抵以江浙一带的江南平远山为粉本。其重点不仅仅在于山,也不仅仅在于云,而在于云遮山、山衬云的欲雨欲霁的景色。这样的图式虽然与米芾作画的技巧有关,云山可以帮助他略去大部分景物,冠冕堂皇地掩盖了作画技巧的不足,又巧妙地表现了自己的偏好且自出新意。但我们还是说米芾为此下了不少功夫。据说他每天晨夕对景写生,“加之‘其人胸中有千岩万壑’,晴雨晦明中,执笔摹写,收景象于毫芒咫尺之间”《孙氏书画钞》曰:“雨山晴山,画者易状。惟晴欲雨、雨欲霁,宿雾晓烟,已判复合,景物昧昧,时一出没无间,难状也。此非墨妙于天下,意超物表者断不能到也。”李日华在《味水轩日记》中曾记他在雨中游览云山。“领略云山蓊濛之状,沈绿深黛中,时露薄赭,倏敛倏开”,感叹“非襄阳米老断不能与造化传神,乃知此老高标自置,固非浪语”。
构成米芾的画面的是墨色、点和线条,这都是米芾作为一代大书家的看家本领,其精妙固不在话下。关于墨色,如“米元章砚山图纯用焦墨”,“元章用王洽之泼墨,参用破墨、积墨、焦墨,故融厚有味”。《詹东图玄览编》说:“米海岳云山小横幅,纯用淡墨而成,了无笔迹,真逸品也。又有一小横幅,纯用焦墨,笔法高古苍劲。昔人作绘,有有笔无墨者,有有墨无笔者,此则一为无笔无墨,一为有笔有墨,真是不可测度。”关于米点,也有其来历,董其昌、莫是龙都说董源画树多有不作小树形者,如秋山行旅是也;又有作小树但只是远望之似树,其实凭点缀成形者。这或是米氏“落茄皴”的来源。但他作画不取工细,这样的画面只能是小幅,一经放大便空洞无物了。自云:“知音求者,只作三尺横披。三尺轴惟宝晋斋中挂成对,长不过三尺,裱出不及椅所映,人行过肩不着。更不作大图,无李成、范宽、关全俗气。”他无法像李成、范宽那样在巨幅上挥洒自如,纵横驰骋,实际上他的画也以小幅胜。史家常说米芾用横幅,为其首创,“古画多直幅,至有画长八尺者。横披始于米氏父子,非古训也”。据其《画史》记,亦有不少横披横挂的,但米芾提倡小幅,却在形式上为后来的文人画家作了表率,起了很大作用。后人关于米画尺幅的记载均是小画:“米小画一纸,广仅七寸,高尺余”;“米元章纸写小山水一幅,阔一尺,高三尺许”;“米元章绢写小山水一卷,长五尺,高八寸”;“小米山水小纸一幅,仅尺余高,阔七尺余”。
米芾作画讲究表现云与山的虚实变幻,这只能靠笔墨效果来控制。他提倡用宣纸作画,“画纸不用胶矾,不肯于绢上画,临摹古画有用绢者”。因宣纸利于墨韵的变化,而绢却利于墨笔线条,画云山显然用绢不及用纸。实际上米芾对绢的驾驭能力也是相当强的,一卷《蜀素》传世百年无人书写,固然有书艺高低之别,但主要还是无法把握粗糙的蜀绢,而米芾却驾轻就熟,《蜀素》一帖是米芾的佳构之一。说“米不肯于绢素上着一笔”,想必米芾知道书法与绘画材料不同,效果也不同。这也只能指一般的情况,杜东原有诗题米元章画:“鲛人水底织冰蚕,移入元章海岳庵。醉里挥毫人不见,觉来山色满江南。”大概是米芾偶一为之,“米画用绢素者”或许未必都是伪作。
至此如今可以设想出米芾作画的大致面目:大约是通身墨骨的树干上分布着枝枝叉叉的细枝,树枝上用或圆或扁圆的点子作叶,浓浓淡淡的有干有湿,十分随意,山峦起伏重叠,皴少而墨多,淡墨滋润,浓墨略干燥,树和山峦穿插烟云。因云用细笔勾勒,线条宛如他的书法,靠着书法线条的支撑,再加上他精于墨色变化,使浓淡干浊的墨,造成迷茫沉郁的树林,浑厚朴茂的山林,飘忽无定似动非动的烟云。
根据米芾《画史》的记载,他也长于人物画,自云“所画《子敬书练裙图》归于权要”,“善写古贤像”。曾与北来人物画第一高手、白描大师李公麟讨论创作人物画,李为之作《山阴图》。周密《云烟过眼录》记:“李伯时《山阴图》:许玄度、王逸少、谢安石、支道林四像,并题小字,是米老书。缝有睿思东阁小玺,并米字印,题:‘南舒李伯时为襄阳元章作。’下用公麟小印,甚奇。尾有绍兴小玺,跋尾云:米元章与伯时说许玄度、王逸少、谢安石、支道林当时同游适于山阴,南唐顾闳中遂画为山阴图,三吴老僧宝之,莫肯传借。伯时率然弄笔,随元章所说,想象作此,潇洒有山阴放浪之思。元丰壬戌正月二十五日与何益之、李公择、魏季通同观。李琮记。”由此可知,米芾除了绘画造型能力较弱外,他对绘画审美的才能以及绘画构思的精到,几乎是可以与李公麟相抗衡的。
据米友仁讲,米芾亦长于自画像和古贤像。见《海岳遗事》:“米芾自写真,世有数本,一本服古衣冠,曾入绍兴内府,有其子友仁审定赞跋云:‘先子昔手写晋、唐忠臣义上像数十本,张于斋壁,一时好古博雅移摹流传甚多,至今尚有藏者。此卷自写真也。’一本苏养直题云:“米礼部人物潇散,有举扇西风之兴。’一本唐装据案执论《十七帖》者,上有篆书‘淮阳外史米元章像’八字及无章自书‘棐几延毛子,明窗馆墨新,功名皆一戏,未觉负平生’之句。”这类古代忠臣义士像,大概也是他兴之所至、寓兴寄怀的作品。
如果说米芾画阳朔山为传闻的话,那么他四十岁前后作山水大概不成问题。较之于山水,他作人物画则很晚。米芾自称“李公麟病右手三年,余始画”。这里当指开始作人物画的时间。《宣和画谱》记李公麟晚年得痹疾,《宋史》记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李)病痹。这表明米芾开始创作人物画是在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距其去世仅仅五年。
米芾作画,并不像古人那样精工细作,而是挥洒点染顷刻而成的。他作画快疾而流传的画迹稀少,只能说明:一是不常作画,画作也不轻易送人。二是作画的时间本来也不长,这一点也可从他朋友那里找一些旁证: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王诜等从不记载他作画,实际上米芾开始作画时,苏轼于公元1101年、黄庭坚于公元1104年、陈师道于公元1102年、王诜于公元1104年相继去世。总的看来,米芾作画时间不会很长,画作不会很多,又深自秘藏,故而当时就不多见。邓椿《画继》记“(米)公字札流传四方,独于丹青,诚为罕见”。该书记述的两张画,风格、画法均不类米芾,与米友仁也毫无瓜葛可言,不足为凭。流传到南宋见于记载的大概只有《下蜀江山图》。张元幹、朱熹都见到过。陆游曾跋曰:“画自是妙迹,其为元章元疑者,但字却是元晖所作,观者乃并画疑之,可叹也”。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虽然画迹不传于世,但书法作品却有较多留存。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
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意为宋朝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是北宋四大家的杰出代表。
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虽有人以为笑柄,也有赞美说“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氏书法成功的来由。根据米芾自述,在听从苏东坡学习晋书以前,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响最深: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米芾有很多特殊的笔法,如“门”字右角的圆转、竖钩的陡起以及蟹爪钩等,都集自颜之行书;外形竦削的体势,当来自欧字的模仿,并保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沈传师的行书面目或与褚遂良相似;米芾大字学段季展,“独有四面”、“刷字”也许来源于此;褚遂良的用笔最富变化,结体也最为生动,合米芾的脾胃,曾赞其字,“如熟驭阵马,举动随人,而别有一种骄色”。
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以后,他开始寻访晋人法帖,只一年就得到了王献之的《中秋帖》。这先入为主的大令帖,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总觉得右军不如其子。但生性不羁的米芾并不满足于小王,早在绍圣年间就喊出了“老厌奴书不换鹅”,“一洗二王恶札”。米芾据说学过羊欣,李之仪说,“海岳仙人不我期…笔下羊欣更出奇”。那么米芾学羊欣大概在卜居海岳庵,是元祐六年之后的事情了。尽管如此,米书并没有定型,近在元祐三年书写的《苕溪帖》、《殷令名头陀寺碑跋》、《蜀素帖》写于一个半月之内,风格却有较大的差异,还没有完全走出集古字的门槛。
直到“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何以为主”时才最后完成了自己风格的确立,大概在五十岁以后。这定型的书法面目,由于米芾过于不羁,一味好“势”,即使小楷如《向太后挽词》也跃跃欲试。这“势”固是优点,但同时又成了他的缺陷。“终随一偏之失”,褒贬分明如黄庭坚者应该是比较客观的、公道的。
黄长睿评其书法,“但能行书,正草殊不工”,当时所谓“正”,并无确指,不一定是现在的“正楷”,倘指篆隶,倒也恰当。现存的米芾篆隶,的确不甚工,草书也写得平平。他后来对唐人的草书持否定态度,又囿于对晋草的见识,成绩平平自然在所难免。
米芾作书十分认真,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不假思索一挥而就。米芾自己说:“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也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
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大概姜夔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学米芾者,即使近水楼台如米友仁者也不免有失“艰狂”。
宋、元以来,论米芾法书,大概可区分为两种态度:一种是褒而不贬,推崇甚高;一种是有褒有贬,而褒的成分居多。持第一种态度的,可以苏轼为代表。《雪堂书评》:“海岳平生篆、隶、真、行、草书,(如)风椅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繇)、王(羲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宋史》本传说他“特妙于翰墨,沉着飞翥”。所谓风樯阵马,是言米芾法书的气势迅疾超迈;沉着和痛快(飞翥)不易兼得,而能在痛快中见沉着,足见其难能。将他和书法史上享有最大声誉的钟、王并行齐观,推崇自然极高。《雪堂书评》,是苏轼在黄州时所作,其时苏米第一次晤面。苏子兼评草隶篆,这显然是这位忠厚长者勉励后学的话。他的另一则题跋:“近日米芾行书…虽不逮古人,然亦必有传于后世也”,和黄庭坚等很接近。持第二种态度的以黄庭坚为代表:“余尝评米元章书,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所当穿彻,书家笔势,亦穷于此。然亦似仲由未见孔子时风气耳。”褒美其笔势雄强峻利,所向无当,又说如子路未见孔子时风气,则批评米书有着桀骛不驯的气质,神情未能内含,有欠彬彬之态。后人对米书的评价大抵不出苏黄的评价。米芾的书法在北宋的影响并不大,远不能与苏东坡相比。学者稀少,尽管其自诩“榜牢固已满世”,“户外之履常满”。
但米芾较之于苏黄蔡三家可谓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其成就必然会被后人赏识。他的好运是从南宋开始的。“绍兴天子访求其书,始贵重于天下”,于是“天下翕然学米”。从高宗刻“绍兴米帖”和起用米友仁作书画鉴定人两事可见端倪。吴琚、张孝祥、范成大、张即之、赵孟坚等皆有可观的成绩。其他参合苏、米的陆游、朱敦儒等更不在少数。韩侂胄刻《阅古堂帖》置苏、米于同等地位,此时二公的影响已势均力敌了。北方的金国,吴激、王庭筠都是学米芾的好手,王尤为突出。元人“燕人王铎字振之,嗜石成癖,慕元章为人,以贿求为襄阳令。后果得之,号‘王襄阳’”。元代赵子昂、鲜于枢都收藏过米芾书法作品,并给予高度评价。学米芾者有白珽、张铎、李元珪等人。入明,学米芾最为踊跃,如张弼、李应桢、祝允明、文徵明、陈淳、莫是龙、徐渭、邢侗、米万钟等,无不取一瓣心香。尤以王觉斯为突出。至清,崇拜者益众,但大多由董(其昌)入米,加之后来碑学中兴,米家书法便有些不显山不显水了。近世学米芾又日渐增多。
米芾的绘画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从者寥寥。米芾的弟子和朋友蔡肇(天启)有仿米之作。《萧闲堂记》云:“蔡天启肇,相知中语仆若心腹者…天启此作,大得米法。峰尖云气,虚白飞动,树叶渍墨朵朵,重复可辨,枯梢蟹爪鹰啄如篆籀。天启当日亲见米老,故雄逸尔。襄阳渊源从此可以证人矣。”《味水轩日记》曾记有《仿米元章山水》一轴,“大得米法”。
米芾有手札记同僚语曰:“陈叔达善山峦烟云之意,吾子友仁亦能夺其善。”这位与二米同时的陈叔达,虽也画烟峦云岩的景色,而画迹不传于世,从米芾的口气体味当是同擅异法,还不能算是米氏的派系。
在山水画方面,南宋学米者依然寥寥可数。李日华曾见一本,并定为“南宋人吴琚辈手迹,以其间用钩砍与绢色别之”;嵇乩关注“绍兴中有赵芾者,居镇江之北固。画亦有神韵,署名多不著姓。后人得其画本,往往误称米南宫云。文体承《严氏书画记》载芾《江山万里图》一卷,是其证也”。存世的画迹中只有一件传为李公麟的《潇湘卧游图》,近于米派,其他则寂焉无闻。可以认为:除小米自己以云山独树一帜外,风行的大多是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和二赵(赵令禳、赵佶)的流派。 米友仁:(公元1086~1165年,一作公元1074~1153年,待考),初名米尹仁,小名寅哥、鳌鳌儿、虎儿,字符晖,米芾之子,人称小米,后黄庭坚赠他诗曰:“我有元晖古印章,印劜蝗逃胫罾伞;⒍?柿δ芸付Γ?套衷?图贪⒄隆!泵子讶仕旄淖衷?停?贪⒄拢?郊坛忻总赖囊虏В?笞猿评磷纠先恕N馊?今江苏苏州)。著名南宋书画家。
宋宣和年间应选入掌书学,宋高宗时官至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
工书善画,其画继承米芾传统,稍加已意,略有所变,用泼笔法画烟峦云树,别具风格,运笔草草,自称“墨戏”。
在书法上长于草隶。他和其父米芾,均为收藏家、鉴赏家。其山水画,如《云山深意图》,墨钩细云,满纸浮动,山势拖迤逦,隐现出没,林木萧疏,屋宇虚旷,烘锁点染,有风雨云烟之势。常自题“墨戏”二字。现存传世作品有《潇湘奇观图》、《云山得意》、《大姚村图》等。
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米芾为书画学士时,宋徽宗召对便殿,他进献其子米友仁所作《楚山清晓图》,宋徽宗甚喜,回赐御书画各一卷,当时米友仁刚十九岁,由是知名。
宋宣和时初官大名府少尹,宋宣和四年应选入掌书学二年余。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为兵部侍郎,宋绍兴十五年以敷文阁待制提举神右观,奉朝请,故世称“米敷文”。米友仁继承家学,亦精鉴别,为高宗鉴定书画。
《古今画鉴》说他:“能守家学,作山水清致可掬,亦略变其尊人所为,成一家法,烟云变灭,林泉点缀,生意无穷。小米山水,点缀云烟,草草而成,不失天真风气,肖乃翁也。每题画曰‘墨戏’”。米友仁少年得志,又自负云山精绝,故世人求画往往难以如愿。不得志时,“日奉清闲之燕(宴)”,士人往往可得其作品,然亦未必为真:“诸公贵人求索者填门,不胜厌苦,往往多由门下士效作,而亲书‘元晖’二字于后。”“既贵,甚自秘重,虽亲旧间亦无缘得之,翟耆年有诗嘲讽:‘解作无根树,能描蒙懂云。如今御供也,不肯与闲人。’享年八十,神明如少壮时,无疾而终”。
米友仁不单单是云山一格,“米元晖有细谨如营丘(李成)者,有疏宕如北苑(董源)者,不专以突兀冥濛为奇,而后人失之”。他也有“大姚村图,赭石甚红,曾藏顾仲方中翰家”。又有记元晖画卷为“青山绿水,佳绢所制”。他曾说:“京口翟伯寿,余平生至友,昨豪夺余自秘着色袖卷,盟于天…”
米友仁自称:“所至之处,为人迫作片幅,莫知其几千万亿,在诸好事家矣。”按《历代著录画目》,小米的作品多达一百多件,去其重复,当有三十多件。但目前存世的作品大约仅有这么几件:《潇湘奇观图》、《云山墨戏图》、《云山小幅》(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云山得意图》(现藏日本),《潇湘白云图》(现藏上海博物馆),《远岫晴云图》,《云山轴》等。
这些存世真迹大抵与画史所记小米画的特征相同:它完全使用水墨,但不像传统的水墨山水那样以钩皴来表现树石山峰,而是以笔饱蘸水墨,横落纸面,利用墨与水的相互渗透作用形成的模糊效果,以表现烟云迷漫、雨雾溟蒙的江南山水。
小米在其父米芾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了米氏云山“落笔草草,不求工细”的缺陷,进一步丰富了它的形式感和表现力,也扩大了对自然山水的审美范围,把景物及其情趣和笔墨的效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寓丰富于单纯之中,使之更加符合文人画的意趣。
后也有人评说,小米其书始终末脱其父笔意,缺乏独创性,虽享大名,却不过为米芾传人而已。
到明朝以后,米家画法已渗入在所谓南宗的山水画中,专学米氏云山的名家颇多。明四家中,沈周在笔墨上受过米派一些影响;文徵明、唐寅均有仿米的作品。其他如文门高足陈道复,以写生余技,作“云山墨戏”,得米氏的意趣而失之疏犷。董其昌究心米氏颇深,偶写云山,时能取神遗貌,他说:“余雅不学米画,恐流入率易。兹一仿之,犹不敢失董、巨意,善学柳下惠,颇不能当也。”“近来俗子,点笔便自称米家山,深可笑也。元晖睥睨千古,不让右丞(王维),可容易凑泊开后人护短路耶!”松江诸派因沾染余泽,明末号称浙派殿军的蓝瑛,间学米法,惟少淋漓之致。清初“四王”吴、恽,俱有仿米之作,各自有得,而少发展。龚贤山水,标举北苑,未称学米,而其法有米氏影响。其后画山水者,大多涉猎米派,作夏景必言米称高,辗转摹仿,未见其神。
至于借口墨戏,信手涂抹一些不存形似更难言神的所谓文人画,借以标榜风雅,那就更加等而下之了。
米喇印:(公元?~1648年),回族;甘肃甘州人(今甘肃张掖)。著名清朝初期回族起义领袖。
明末甘州军官,清顺治授副将。
清顺治五~六年,甘肃回民首领米喇印和丁国栋在西北地区领导的回民反清武装斗争。
米喇印、丁国栋原为明朝将领,明末归降于大顺农民军,后降清。铁
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农历3月,米喇印、丁国栋等在甘州(今甘肃张掖)以“反清复明”为号召举兵,杀甘肃巡抚张文衡、总兵刘良臣,占甘州,拥立明延长王朱识瑏。甘肃各地民众纷起响应,众至十万,连克凉州(今甘肃武威)、兰州等十余州县。大清朝廷急调户部侍郎额色等率驻西安的满洲八旗精锐,协助陕西三边总督孟乔芳镇压。
孟乔芳率满汉旗兵星夜驰扼秦州(今甘肃天水),战于巩昌(今甘肃陇西)城外广武坡,杀伤义军三千余人,乘势分兵三路攻克兰州,迫义军渡黄河西撤。清军追至水泉堡(今甘肃永昌),执杀朱识瑏、米喇印,攻陷凉州,围甘州。义军余部夜劫清营遭伏击,伤亡万余,粮饷将尽,丁国栋伪降,迁延两月余。
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农历1月,清军攻破甘州,丁国栋率余部突围至肃州(今甘肃酒泉),拥立叶尔羌汗国哈密巴拜汗之子土伦泰为王,嘉峪关内外回族和维吾尔等各族民众纷起响应。农历11月,清军合兵攻肃州,义军顽强抵抗,战死五千余人,土伦泰被清军射杀,丁国栋被磔杀,起义失败。
米万钟:(公元1570~1628年),字友石,一字仲沼、子愿,米芾后裔;祖籍顺天,居燕京(今北京)。著名明朝书画家。
米万钟是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进士,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授江宁今尹,官至太仆少卿。
米万钟专工翰墨,有好石之癖。明陶宗仪在《书史会要》中说米万钟“行得南宫家法与华亭董太史齐名,时有南董北米之誉。尤擅署书,擅名四十年,书迹遍天下。”世称米万钟、董其昌、邢侗、张瑞图并称“明末四大书家”。
米万钟绘画以北宗为楷模,山水细润精工。有时亦泼墨仿米法作巨幅。传世作品有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所作《菊石图》、《秋山箫寺图》、《寒林仿客图》等。著有《篆隶考》等。
他传世书迹较多,有《刘景孟十八寿诗轴》、《尊拙图诗轴》、《题画诗轴》等。《刘景孟八十寿诗轴》,米万钟书于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洒金笺,凡五行,共八百零六字,纵171.1厘米,横40.6厘米,苏州博物馆藏。此轴用笔劲健丰润,提按轻重分明。书写时笔锋富有弹性,点画凝重而轻灵活泼,字态多以纵取势,时以拙取巧,俯仰向背之间颇有情姿。全篇布局上密下疏,但从整体效果上仍然是十分和谐。通观全幅,其书法流利自然,信为大家手笔。
米汉雯:(生卒年待考),清朝人,米万钟之孙;燕京人(今北京)。著名清朝书画家。
好学,善写小令,书画继承其家法,人称小米,著有《始存集》。
米汉雯是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进士,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举鸿博,改编修,官侍讲学士。
他画山水气势灏瀚,笔意苍劲,书、画俱仿米芾,颇得家法,当时呼其为“小米”。
米汉雯尤工篆刻。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常题王翚朴园图。著有《漫园》、《存始》诸集。
米思翰:(公元1632~1674年),满族,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著名清朝乾隆大帝之孝贤皇后的祖父。
米思翰在清康熙年间任议政大臣,当过七年的户部尚书,掌管国家的财政大权,曾经大力支持康熙大帝的撤藩政策,深受康熙大帝的器重,官至户部尚书,列议政大臣,参与机密。
清康熙初年,以平西王吴三桂为代表的三藩(平西王吴三桂,镇云南;平南王尚可喜,镇广东;靖南王耿精忠,镇福建)割据一方,危及朝廷。米思翰与兵部尚书明珠一道,力主撤除三藩,清除分裂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当时,大多数廷臣慑于吴三桂兵威,认为三藩不可撤,米思翰坚持己见,最终促成康熙大帝采取断然措施,撤藩平叛,剪除了大清帝国的心腹之患。米思翰也因此名扬史册,作为朝廷功臣,入把贤良祠。
米思翰第四子李荣保官至察哈尔总管,富察氏为其爱女,从小即受到良好的教育,学习诗书,熟谙古今贤德女子的佳言懿行,小小年纪,在当时旗人贵族女子中即已颇著贤声。将富察氏许配弘历,则是清世宗雍正帝的主意。
清康熙十三年农历12月,米思翰死于任上,终年四十三岁,后于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农历5月被追赠为一等承恩公。
米文和:(公元1895~1956年),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前第一八一师师长。
米文和历任国民革命军参谋本部常务参谋次长、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总统府战略顾问。
自1941年11月国民革命军第六十九军军长石友三率主力投降日寇后,米文和仍以副军长身份代理六十九军军长,继续坚持抗战。至1942年12月,米文和正式出任第六十九军军长,并先后兼任第三十九集团军、第二十六集团军副总司令。
到解放战争时期,第六十九军已经被缩编为第一八一旅,归属第五十五军的战斗序列,米文和仍挂名兼任第四绥靖区副司令官、第八兵团副司令官、第五十五军副军长。
在1948年11月~1949年1月间的淮海战役中,作为杂牌部队的第五十五军,其所率第一八一旅却成为该军的王牌,以全师五个营全部覆灭的代价,予围攻的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的第三、第七纵队以重创;但在淮海战役中,第一八一旅最终成为第五十五军的垫背,米文和被人民解放军俘虏。
1956年,米文和病死于狱中,终年六十一岁,后被台湾当局追赠为特级陆军上将、明武上将军。 跟帖时间 2010-03-04 14:16:1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米氏的典故、趣事 -- 巧取豪夺:源于宋朝周辉的《清波杂志》。宋朝襄阳的米友仁既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又长于作画,非常喜欢模仿古人的作品。他为了弄到古人的真品,不惜采用欺骗的手段。有一次,他在涟水发现了一幅真品牧牛图,于是就向主人借来描摹,后来他把真品留下来,却把摹本拿去还给主人。过了几个月后,主人才发现米友仁还来的不是真品,于是就去向他讨要。开始米友仁还想抵赖,最后主人说他的真品牛的眼睛里有牧童,而模仿的这幅却没有。在事实面前米友仁不得不把真品还给了人家。即便如此,米友仁的欺骗手段还是屡屡得手。他惯用的手法之一是借别人的古代书画珍本,经过精心描摹后故意把真假本混在一起让主人选择,因为他临摹得非常逼真,别人时常把仿本当作真本而收下来。通过这样的手段,他骗到许多古代的书画。除此之外,他还采取蛮横的手段去夺取。有一次,他在船上看到另一位喜欢收藏书画的人,手里有一幅王羲之的真品,他提出用一幅画同这个人交换。当他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就大喊大叫,以投河自尽来威胁。这个人没有办法,只好与他交换。他依靠巧偷豪夺,所得甚多。后来,人们把“巧偷豪夺”改为“巧取豪夺”,用来表示用卑鄙的手段去骗取,用蛮横的手段去掠夺。多用于贬义。 跟帖时间 2010-03-04 14:13:2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米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襄阳博士;长通参谋:上联典指北宋时期的书法家米芾,号襄阳博士、海岳外史。官至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宋四家”。山水人物自成一家。有《书史》、《画史》、《宝晋英光集》等。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文学家米放,字长通。隐居剡溪。曹王皋镇江西,辟为节度参谋,后召为拾遗,不赴。其诗文多行于世。
顺天友石;梁若居松: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太常少卿米万钟,字友石,万历进士,官江西按察使。为魏忠贤所恶,削籍,后为太常卿卒。生平蓄奇石甚富,称友石先生。善书画,有《篆隶订讹》。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诗人米肇灏,字梁若,明崇祯岁贡,入清后,遯居城东,蔬食菜羹,行吟不辍,有《居松吟》。
无章画派;嘉荣歌声:上联典指北宋书时期的画家米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世居太原,迁居襄阳,后定居润州。徽宗召为书画学博士,曾官礼部员外郎。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行草书用笔俊迈豪放,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画山水不求工细,多用水墨点染,画史上有“米家山”、“米派”之称。著有《书史》、《画史》、《山林集》等。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米嘉荣,善唱歌。刘禹锡有诗句:“唱得凉州意外声,故人惟有米嘉荣。”、“三朝供奉米嘉荣,能变新声作旧声。”
陇西世泽;襄阳家声:全联典指北宋时期的书画家米芾事典。
名闻八友;堂列三贤: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米楷,与陈耽等人友善,当时人称“八友”。下联典指南宋时期的米宪,嘉泰年间曾任瑞州太守,与东城、栾城被当地百姓共祀于三贤堂。
2.五言通用联:
松性淡逾石;鹤情高不群:此联为清朝初期的书画家米汉雯题赠联。
小旗村店酒;微雨野塘花:此联为唐朝时期的戏曲演员米都知诗句联。
3.七言通用联:
吟楼万山风景聚;墨池濯砚鱼龙藏:此联为湖北省襄樊市樊城米公祠联,米公祠位于襄樊市樊城西南隅,又名米家庵,为纪念宋朝书画家米芾而建。
云来清静当深处;帘卷霞明向远开:此联为明朝时期的书画家米万钟自撰联。
小楼刻竹听春雨;白昼垂帘看落花:此联为安徽省无为县米公祠联。
旖旎云锦秋花起;清照湖山皎月明:此联为北宋书法家米芾诗句联。
4.八言以上通用联:
翰墨淋漓,继世友仁妙笔;风神俊逸,聚观海岳风姿:上联典指北宋时期的书法家米芾。下联典指北宋时期的敷文阁直学士米友仁,米芾子,善书画,世号“小米”。 跟帖时间 2010-03-04 14:10:5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米氏的字辈排行 -- 山东齐河米氏字辈:“起士文宗青成长双守丰广继德志龙”。
山东曲阜、湖南辰溪、新化、溆浦、麻阳米氏字辈:“祖泽光昭允仁贤庆久长承家先孝友立本自伦常学必纯方显心存敬乃章儒生咸志道发达启嘉祥继绪宗文武肇基溯鲁姜习修期致远信义为之纲业尚工耕读治隆繁富强楷模存万世运命际明良”。
湖南永顺米氏字辈:“显承泽惠欣”。
湖南米氏一支字辈:“国正天兴顺官清民自安仁贤庆祖长世久昌隆远”。
四川、湖北宣恩米氏字辈:“祖泽光昭远仁贤庆久长承家先礼孝发达识书常”。 跟帖时间 2010-03-04 14:08:2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米氏的家谱文献 -- 河南新密米氏族谱,(现代)米保全等修,1997年计算机排版胶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河南开封杞県湖冈左洼米氏家谱,
忻州米氏族谱,(现代)米六章、米进荣修,1998年计算机排版胶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山东泰安回族米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手写本。现被收藏在济南军区陆军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教员赵锦铎处。
广东南海叶米大堂世守书,(民国)叶弼俊编辑,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美国纽约国立图书馆。
邓河米山祠三修支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南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二卷、第七卷、第十卷。 跟帖时间 2010-03-04 14:05:4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米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京 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高平郡:原为高平县(今宁夏固原),西晋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将汉朝原有的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东巨野),辖七县,统辖范围包括今山东巨野、金乡、嘉祥、兖州、鱼台、邹县等地。两汉、十六国、北魏均有此县。北周改为平高郡(今宁夏固原)。汉朝时期有“高平第一城”之称,言其险固。北魏时期在这一带置军镇,置郡,皆称高平。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山东微山),北齐移治任城(今山东济宁),隋朝开皇初年废止。
辽阳郡:即今日辽阳,名称始于小辽水,“水北曰阳”。汉朝时期,辽阳因地处小辽水之北,敛名辽阳。辽阳是辽宁省最古老的城市。辽阳市战国时期属燕国辽东郡,治所在襄平。历经秦、汉、三国时期,均属幽州辽东郡的辖地。西晋时期属平州辽东郡。东晋时期的前燕、前奏、后燕等建立割据政权,仍属辽东郡。从北燕经南北朝到隋朝时期,被高句丽割据。唐朝时期属安东都护府。辽过时期属东京道辽阳府。金过时期属东京路辽阳府。元朝至元六年(公元1279年)属东京总管府。元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98年)属辽阳行省。明朝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起属辽东都司。努尔哈赤建后金政权于天命六年(公元1621年),在辽阳境建东京城为首都。清朝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称辽阳州属奉天府。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属奉天省。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改辽阳州为辽阳县,属奉天省辽沈道。日寇侵占期间,属奉天省辽阳县。国民党占领时期仍沿用旧制。1949年后实行市、县分治,属辽东省。1954年划归辽宁省。1958年市县合并为辽阳市,属鞍山市。1961年市县分抬,仍属鞍山市。1966年改为辽宁省辖市。1968年市县合并为辽阳市,仍为省辖市。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2.堂号:
陇西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高平堂:以望立堂。
辽阳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鹿门堂:宋朝礼部员外郎米元章号“鹿门居士”。
宝晋堂:米元章好洁,所居曰“宝晋斋”。
海岳斋:米元章又号米南宫,书法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四大家",自号“海岳外史”。 跟帖时间 2010-03-04 13:50:3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米氏的迁徙分布 -- 米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一十位,人口约五十二万九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33%左右。
据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自己考证,米氏最早起源于春秋时的楚国。但是,在汉朝以前的史籍中已经找不到类似的记载。又据史籍《唐书》的记载,“米”氏为“昭武九姓”之一。
隋、唐时期,祁连山北邵武城(今甘肃临泽)有个康国,主要是粟特族人,后为匈奴击败,国人迁至中亚(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分别建立了安、曹、何、康、石、米、史、火寻、戊地等九个小国。其中米国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西南一带。唐高宗永徽年间,“昭武九姓”先后归附内地,其中就有“米”氏。其国人遂在中原定居繁衍,并以汉字“米”为氏。
米氏族人后来主要在陇西郡发展成望族,世称陇西望。 跟帖时间 2010-03-04 13:48:1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米氏的各支始祖 -- 米洪崖:原居山东兖州曲阜县太平庄圳坝上银杏村,其曾孙米惟雅兄弟四人,于宋徽宗时奉旨征蛮,之后诸公归籍,独惟米雅留湘,开基于辰溪县永和乡龙头庵红花园,分布于湘西各县。辰溪米氏自明嘉隆以后即为文学世家,如:米万钟,瓮安令;米助国,天启进士;米肇颐,崇祯岁贡,有《踞松吟》传世;米元倜,崇祯举人,有《罗峰文集》三卷、诗集十卷、诗余二卷;米元侗,有《满竹园集》传世。宗祠一在龙头庵,一在辰溪县城,一在武冈板凳冲,一在贵州松桃下寨垸。是为湖南米氏始祖。
米朝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由辰溪择居新化田坪(现温塘镇)米家崖。生福、禄、寿三子,寿生正祖、正宗、正功,开三房。后人分布于新化、怀化、沅陵、隆回、洞口等地。班次同辰溪米氏,与辰溪米氏合谱。是为湖南新化米氏始祖。
米天明:明初自湖南辰溪迁溆浦县,现主要集居八斗垅、米家庄、虎皮溪、虎儿岩。是为湖南溆浦米家庄始迁祖。
米君禄:是为湖南溆浦虎皮溪始迁祖。
米世亮:是为湖南溆浦虎儿岩始迁祖。 跟帖时间 2010-03-04 13:44:4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