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3-04 07:34:20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1546 跟帖次数 7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宣王的弟弟子和,属于以谥号为氏。

“穆”,是古代帝王诸侯逝世后的谥号,是“布德执义,中情见貌”的意思(贤良,和气)。按周礼规定的宗庙制度,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系由子传,因此“穆”还具有“血脉世系延传”之意。

春秋时期,宋国有国君宋宣公子力,他逝世后由其弟子和继位,执政九年,临死时遗诏传位给宋宣王的儿子与夷,而让自己的儿子离开宋国,到郑国去做事。

子和逝世后,与夷继位,即宋烈日殇公。因为子和在做君主时贤良和气,所以宋烈日殇公给叔叔子和加封谥号“穆”,史称宋穆公。

在宋穆公的支庶子孙中,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穆氏;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和氏,世代相传至今。由于宋穆公是宋戴公之弟,故该支穆氏、和氏、戴氏同宗同源,史称穆氏正宗。

穆氏族人大多尊奉宋穆公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在藏语中称为“博”,藏民族自称为“博巴”。

“博巴”又按不同地域分别有不同的称谓,西藏阿里地区的藏族自称为“兑巴”,西藏日喀则地区的藏族自称为“藏巴”,西藏拉萨地区的藏族自称为“卫巴”,四川西部地区的藏族自称为“康巴”,而青海、云南、川西北等地区的藏族则自称为“安多娃”。藏语依其分布地区分为卫藏语、康藏语、安多藏语三个主要的方言体系。

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由于草原辽阔,水草肥美,生产多以牧业为主。

在很古老的时代,藏族人民就有表示自己血缘关系的姓氏。据著名的藏族学者扎西奇寺智贡巴仓三世(甘肃夏河拉卜楞寺活佛世系)丹巴然吉在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撰著的《安多政教史》中记载,原始的藏族人民居住在今西藏雅鲁藏布江南岸泽当一带的雅隆地区,后分衍成为赛氏、穆氏、党氏、东氏四个大的氏族部落,后又逐渐加上札氏和珠氏,总共形成了六个基本氏族部落。这就是藏族本民族在早期形成时的原始部落称谓,也是藏族最早的姓氏,统称古代藏族的“六大贵族姓氏”。

穆氏,是非常古老的藏民族姓氏、亦或氏族部落名称之一,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拓拔部丘穆陵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代北八族”之首为丘穆陵氏,即鲜卑拓拔部核心八部之一,为北魏王朝贵族之首。

在北魏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随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迁都于洛阳,定居中原以后,在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的汉化改革过程中,改为汉姓穆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崔珠克氏,亦称赤穆特氏,满语为Cuijuk Hala,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多冠汉姓为穆氏、崔氏、刘氏等。

⑵.墨尔奇特氏,亦称穆奇德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七十二姓”之一的灭里吉歹氏族,通古斯语为“Morcit”,源出巴尔虎蒙古,世居扎鲁特、喀尔喀地区。明清之际因遭受葛尔丹部族的迫害,其首领率巴尔虎族人万余南下,游牧于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到了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经满清王朝庭议,全族移驻盛京(今辽宁沈阳),其中一部分族人驻守在丹东凤凰城、岫岩等地。时候,他们自己独竖一旗,自称“蒙古九旗”。后取原姓氏的首字谐音汉字为穆氏、秦氏、孟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穆氏,主要来自穆斯林伊斯兰教经名首音,如经名“穆萨”、“穆罕默德”、“穆罕麦”、“穆八剌沙”都可取“穆”。例如在元朝时期,回回世家穆古必立的后裔大多改为汉姓穆氏。

此外,在清朝时期归附的回回呢牙咱木,任职内务府,后也改汉姓为穆氏,遂为穆氏回族的又一支。

回族中的穆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地区。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郭佳氏,满语为Go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苏完(今吉林双阳双阳河流域)、盖州(今辽宁盖州)、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郭氏。该氏族著名人物为郭佳·穆彰阿,镶蓝旗满洲人,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进士,累官至侍郎、尚书,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拜文华殿大学士。鸦片战争爆发之际时期,郭佳·穆彰阿极力主降,反对抵抗,是投降派代表人物。郭佳·穆彰阿仕宦四十余年,门生故吏遍布京师内外,时称“穆党”,清咸丰皇帝即位后,郭佳·穆彰阿被革职。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穆氏。

⑵.满族穆察氏,亦称谭木查氏,满语为Muca Hala,世居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等地,后多冠汉姓为穆氏。

⑶.满族穆佳氏,满语为Mu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鄂漠和索罗(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后多冠汉姓为穆氏。

⑷.满族穆齐氏,亦称穆济氏,源出辽国时期的库莫奚部族,在金国时期为女真梅知部,满语为Muki Hala,世居鄂漠和索罗(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穆氏。

⑸.满族穆雅氏,满语为Muya Hala,汉义“秸”,世居齐齐哈尔(今黑龙江齐齐哈尔),所冠汉姓即为穆氏。

⑹.满族穆颜氏,亦称穆延氏,源出辽国时期五国部之一的抹拈部,以部为姓,满语为Muyan Hala,世居浑春(今吉林珲春),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穆氏、孟氏、秦氏。

⑺.满族穆达齐氏,满语为Mudaci Hala,世居瓦尔纳哈(今新疆阿克苏),所冠汉姓为穆氏。

⑻.满族穆尔察氏,亦称穆尔扎氏、穆尔禅氏,满语为Murca Hala,世居绥分(今绥分河上游地区)、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苏鲁、佛讷赫托克索等地)、阿库里(今乌苏里江上游支流俄罗斯境内阿库里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穆氏。

⑼.满族乌苏氏,亦称吴苏哈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温古孙氏族(吾古孙部、乌孙部),以部为氏,满语为Usun Hala,汉义“水”,世居乌苏(今吉林伊通)、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苏鲁、佛讷赫托克索等地)、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为穆氏、乌氏、吴氏、苏氏、关氏、戴氏、柏氏、武氏、常氏等。

⑽.满族叶穆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业速布部落,满语为Yemu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赫尔东(今吉林伊通西北一百三十里处)、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穆氏、叶氏等。



第七个渊源:源于鄂温克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鄂温克族穆鲁氏,世居索伦(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广大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uru Hala,汉义“梁”。

清朝中叶以后,鄂温克族、满族穆鲁氏多冠汉姓为穆氏。



得姓始祖:宋穆公(子和)、穆生、穆古必立、呢牙咱木、郭佳·穆彰阿。

穆氏的历史名人 -- 穆 嬴:(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时期晋襄公夫人。

约公元前627年前后在世。晋襄公死,晋灵公少。晋臣士会、先蔑等使秦,迎立公子雍。秦康公遣送公子雍于晋。

穆赢每日抱着太子啼于朝,晋国正卿赵盾,畏穆赢,遂背先蔑等而立晋灵公。



穆 生:(生卒年待考),西汉鲁人,籍贯、字号均不详。著名汉朝初期大臣。

楚元王交少时常与穆生及白生、申公同受师于浮丘伯;后元王王于楚,以穆生等为中大夫。

穆生不嗜酒,元王每置酒尝为穆生设醴。后楚王交之孙戊嗣立,忘设醴相待,穆生知其有意怠慢,遂辞去。



穆 崇:(公元?~406年待考),代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南北朝时北魏大臣。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流寓独孤部时,他曾往来送过给养,从此受到器重。

北魏王朝建立后,他又参与统一北方的战争,官至太尉,封宜都王。



穆 观:(公元389~423年),字闼拔,穆崇次子;代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大臣。

袭崇宜都公爵。少以文艺知名,为拓跋·珪所器重。

北魏明元帝时任中书监,从永兴元年至太常六年(公元409~421年),在职共十三年。

北魏太宗拓跋·嗣即位,任中书监、左卫将军,绾门下中书,出纳诏命。尚宜阳公主,拜驸马都尉,稍迁太尉。拓跋焘监国时,观为右弼,出则统摄朝政,入则应对左右,事无巨细,皆关涉焉。

泰常八年,以暴疾卒于宫苑,谥文成。



穆 寿:(公元?~447年待考),穆观之子;代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大臣。

北魏太武帝时中书监,从太延元年至太平真君八年(公元435~447年),在职十三年。

娶乐阳公主,拜驸马都尉。位至侍中、中书监,领南部尚书,封宜都王。

北魏太武帝将攻凉州,嘱穆寿设备防柔然。穆寿不备,柔然攻善无,穆寿欲拥太子走南山。

北魏太武帝归,竟不治罪。轻凌崔浩,待叔伯兄弟如奴仆,被时人耻笑。卒,谥文宣。



穆 罴:(公元?~497年待考),穆崇之孙;代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大臣。

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任侍中、中书监。

父穆平国。穆罴袭爵为宜都王,尚新平长公主,拜驸马都尉。转征东将军、吐京镇将。

后改吐京镇为汾州,仍以穆罴为刺史。后征为光禄勋。随例降王为魏郡开国公。

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授穆罴侍中、中书监。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由于与穆泰谋反事有牵连,削封为民,卒于家。



穆 亮:(公元451~502年待考),字幼辅,初字老生。著名北魏尚书令。

穆亮早有风度。北魏显祖时,起家为侍御中散。尚中山长公主,拜驸马都尉,封赵郡王,加侍中、征南大将军。徙封长乐王。高祖初,除使持节、秦州刺史。在州未期,大著声称。徵为殿中尚书。又迁使持节、征西大将军、西戎校尉、敦煌镇都大将。政尚宽简,赈恤穷乏。被徵还朝,百姓追思之。

除都督秦梁益三州诸军事、征南大将军、领护西戎校尉、仇池镇将。时宕昌王梁弥机死,子弥博立,为吐谷浑所逼,来奔仇池。亮以弥机蕃款素著,矜其亡灭;弥博凶悖,氐羌所弃;弥机兄子弥承,戎民归乐,表请纳之。北魏高祖元宏从焉。于是率骑三万,次于龙鹄,击走吐谷浑,立弥承而还。是时,阶陵比谷羌董耕奴、斯卑等率众数千人,寇仇池,屯于阳遐岭,亮副将杨灵珍率骑击走之。氐豪杨卜,自延兴以来,从军征伐,二十一战,前来镇将,抑而不闻。亮表卜为广业太守,豪右咸悦,境内大安。

徵为侍中、尚书右仆射。于时,复置司州。高祖曰:"司州始立,未有僚吏,须立中正,以定选举。然中正之任,必须德望兼资者。世祖时,崔浩为冀州中正,长孙嵩为司州中正,可谓得人。公卿等宜自相推举,必令称允。"尚书陆睿举亮为司州大中正。

时萧赜遣将陈显达攻陷醴阳,加亮使持节,征南大将军,都督怀、洛、南、北豫、徐、兖六州诸军事以讨之。显达遁走,乃还。寻迁司空,参议律令。例降爵为公。

时文明太后崩,已过期月,高祖毁瘠犹甚。亮表曰:“王者居极,至尊至重,父天母地,怀柔百灵。是以古先哲王,制礼成务。施政立治,必顺天而后动;宣宪垂范,必依典而后行。用能四时不忒,阴阳和畅。若有过举,咎徵必集。故大舜至慕,事在纳麓之前;孔子至圣,丧无过瘠之纪。尧书稽古之美,不录在服之痛;《礼》备诸侯之丧,而无天子之式。虽有上达之言,未见居丧之典。然则位重者为世以屈己,居圣者达命以忘情。伏惟陛下至德参二仪,惠泽覃河海,宣礼明刑,动遵古式。以至孝之痛,服期年之丧,练事既阕,号慕如始。统重极之尊,同众庶之制,废越绋之大敬,阙宗祀之旧轨。诚由文明太皇太后圣略超古,惠训深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比之前代,戚为过甚。岂所谓顺帝之则,约躬随众者也?陛下既为天地所子,又为万民父母。子过哀,父则为之惨悴;父过戚,子则为之忧伤。近蒙接见,咫尺旒冕,圣容哀毁,骇感无止,况神祗至灵,而不久亏和气,微致风旱者哉?《书》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今一人过哀,黎元焉系?群官所以颠殒震惧,率土所以危惶悚栗;百姓何仰而不忧,嘉禾何由而播殖?愿陛下上承金册遗训,下称亿兆之心,时袭轻服,数御常膳,修崇郊祠,垂惠咸秩;舆驾时动,以释忧烦;博采广谘,以导性气;息无益之恋,行利见之德;则休徵可致,嘉应必臻,礼教并宣,孝慈兼备,普天蒙赖,含生幸甚。”诏曰:“苟孝悌之至,无所不通。今飘风亢旱,时雨不降,实由诚慕未浓,幽显无感也。所言过哀之咎,谅为未衷,省启以增悲愧。”

寻领太子太傅。时将建太极殿,引见群臣于太华殿,北魏高祖曰:“朕仰遵先意,将营殿宇,役夫既至,兴功有日。今欲徙居永乐,以避嚣埃。土木虽复无心,毁之能不凄怆。今故临对卿等,与之取别。此殿乃高宗所制,爰历显祖,逮朕冲年,受位于此。但事来夺情,将有改制,仰惟畴昔,惟深悲感。”穆亮稽首对曰:“臣闻稽之卜筮,载自典经,占以决疑,古今攸尚。兴建之功,事在不易,愿陛下讯之蓍龟,以定可否。又去岁役作,为功甚多,太庙明堂,一年便就。若仍岁频兴,恐民力凋弊。且材干新伐,为功不固,愿得逾年,小康百姓。”

北魏高祖曰:“若终不为,可如卿言。后必为之,逾年何益?朕远览前王,无不兴造。故有周创业,经建灵台;洪汉受终,未央是作。草创之初,犹尚若此,况朕承累圣之运,属太平之基。且今八表清晏,年谷又登,爰及此时,以就大功。人生定分,修短命也,蓍蔡虽智,其如之何?当委之大分,岂假卜筮?”遂移御永乐宫。

后北魏高祖临朝堂,谓穆亮曰:“三代之礼,日出视朝。自汉魏以降,礼仪渐杀。《晋令》有朔望集公卿于朝堂而论政事,亦无天子亲临之文。今因卿等日中之集,中前则卿等自论政事,中后与卿等共议可否。”遂命读奏案,高祖亲自决之。又谓亮曰:“徐州表给归化人禀。王者民之父母,诚宜许之。但今荆扬不宾,书轨未一,方欲亲御六师,问罪江介。计万户投化,岁食百万,若听其给也,则蕃储虚竭。虽得户千万,犹未成一同。且欲随贫赈恤,卿意何如?”穆亮对曰:“所存远大,实如圣旨。”及车驾南迁,迁武卫大将军,以本官董摄中军事。

北魏高祖南伐,以穆亮录尚书事,留镇洛阳。后北魏高祖将自小平泛舟幸石济,穆亮谏曰:“臣闻垂堂之诲,振古成规,于安思危,著于《周易》。是以凭险弗防,没而不吊。匹夫之贱,犹不自轻,况万乘之尊,含生所仰,而可忽乎!是故处则深宫广厦,行则万骑千乘。昔汉帝欲乘舟渡渭,广德将以首血污车轮,帝乃感而就桥。夫一渡小水,犹尚若斯,况洪河浩汗,有不测之虑。且车乘由人,犹有奔逸致败之害,况水之缓急,非人所制,脱难出虑表,其如宗庙何!”北魏高祖曰:“司空言是也。”

及穆亮兄罴预穆泰反事,穆亮以府事付司马慕容契,上表自劾。北魏高祖优诏不许,还令摄事。穆亮频烦固请,久乃许之。寻除使持节、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冀州刺史。徙封顿丘郡开国公,食邑五百户,以绍崇爵。

北魏世宗元恪即位,迁定州刺史,寻除骠骑大将军、尚书令,俄转司空公。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薨,时年五十二。给东园温明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钱四十万、布七百匹、蜡二百斤。北魏世宗亲临小敛。赠太尉公,领司州牧,谥曰匡。



穆子容:(生卒年待考),著名北魏司农卿。

少好学,无所不览,求于下书,所在写录,得万余卷。武定中官汲郡太守,终司农卿。



穆 头:(生卒年待考),著名北魏尚书。

以侍御郎从太武征赫连昌,勇冠一时,拜司监。从太武田崞山,有虎突出,搏而获之。后从征白龙等,以功进爵建安公拜尚书。



穆子容:(生卒年待考),著名北魏司农卿。

少好学,无所不览,求于下书,所在写录,得万余卷。武定中官汲郡太守,终司农卿。



穆 璌:(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湖北提刑。

为衡阳县尉时,元将兀良哈入寇,穆璌提兵相拒七昼夜,城赖以完。仕至湖北提刑。



穆 绍:(公元480~531年),字永业,穆亮之子。著名北魏大臣。

九岁为员外郎,十一岁娶琅邪长公主,拜驸马都尉。

北魏宣武帝时任侍中,从景明四年至熙平元年(公元503~516年),在职十四年。

穆绍无大才干,稳重慎言行。北魏宣武帝时,袭爵,历任显职。

北魏明帝时,元叉权重,穆绍待以常礼。参预黜元叉,加特进。

尔朱荣入洛,穆绍见尔朱荣捧手不拜,因此尔朱荣用为尚书令、司空。

元颢入洛,任为兖州刺史,未到职颢败,复归洛阳。元恭称帝,任穆绍为青州刺史。未行,卒。



穆提婆:(公元?~577年待考),陆令萱之子,本姓骆。著名北齐大臣。

因母为齐后主乳母而得宠于皇后穆昭仪,奏引入侍,并赐穆氏,拜官左丞相。

母子势倾内外,乱政害国。齐军败于晋阳,叛降周,为宜州刺史。齐亡,以谋反罪被杀。



穆修己:(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诗画家。

唐玄宗执政时期,会内殿牡丹开。

唐玄宗问穆修己曰:“今京邑盛传牡丹诗,谁为首出?”

穆修己对曰:“中书舍人李正封诗曰:‘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可为首出。”

唐玄宗感慨不已,嗟赏。



穆 宁:(公元716~794年),河内人(今河南)。著名唐朝大臣。

安史之乱时,穆宁住任河北采访使,唐肃宗时官至秘书监。

穆宁个性刚直,奉公守法。他中明经科后调任盐山尉时,安禄山谋反时,他联合各州县并力捍御。穆宁家教很严,让儿子从小熟读礼法,要求儿女一言一行不可失礼。他和韩休两人都以家教严格出名,所以有成语形容有家教得人家称“韩穆二门”。

穆宁曾撰写家令训子,为人称道,四个儿子穆赞、穆质、穆员、穆赏都成名。穆赞字相明,宪宗时官至宣歙观察使;穆质,宪宗时历官给事中、开州刺史;穆员,字与直,工文辞,曾任东都留守杜亚幕僚;穆赏,官监察御史。他们兄弟都有令名而平和纯朴,当时有人以美味比喻他们:穆赞如酪,穆质如酥,穆员如醍醐,穆赏如乳腐。



穆 赞:(公元748~805年),字相明,穆宁之子;河内人(今河南)。著名唐朝大臣。

为侍御史,受宰臣窦参等诬害下狱。后拜虔、常、宣三州刺史及宣歙观察使,皆有政声。



穆 质:(公元?~810年),穆宁之子;河内人(今河南)。著名唐朝大臣。

自补阙至给事中,喜论时政得失。

唐元和初年,因力反唐宪宗用中官吐突承璀为招讨使。旋改任太子左庶子。



穆 修:(公元979~1032年),字伯长;郓州汶阳人(今山东汶上)。著名北宋学者、散文家。

穆修自幼苦读,十余岁即落笔成章,出口成诵。二十余岁博览群书,对文体文风便有了见解。他不满当时流行的“西昆体”靡丽文风,力主恢复韩愈、柳宗元散文传统。一时间,其作品不胫而走,有些竟被传入宫廷。

一天,宋真宗读了他的文章,责问阁臣:“这等奇才,怎么不推荐给我?”

宰相丁谓忙说:“此人出身微贱,行为不端,不可大用。”原来,穆修与丁谓有布衣之交,后丁谓居官,一味拍马逢迎,不思民忧,为穆修所唾弃。一次两人相逢于汉水,穆修非但未表示亲近,反而揖而远之。丁谓就此记恨,故上谗言。

宋大中祥符年间,宋真宗东封泰山,诏举齐鲁人才,穆修得选。

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穆修考中进士,被委以泰州司理参军。按惯例,新官上任先要拜会通判。可穆修自负才气过人,不肯违心随俗。对一班庸俗之辈,更是不理不睬。很快得罪了包括通判在内的一批人。后来通判捏造了几条罪名,将他贬往池州,年余方得自由。

之后,穆修又过起清寒日子。志趣操守,一如既往。亳州知府张知白,一向欣赏其文才,请他为新落成的佛庙作《记》。一豪富为将自己名字书于《记》中,以白银五十两相贿。穆修一言不发,掷银院中,即打点行装返家。豪富次日携更多银子登门。穆修怒喝道:“我宁愿吃不上饭去乞讨,也不会拿你这不干净的银子,来玷污我的文名的!”

数年后,穆修被补为颍州文学参军,清贫一如旧日。母亲去逝,他背负以葬,日诵《孝经》、《丧记》,不用浮屠为佛事。自此,他再无牵挂,对自己的追求更加执著。他动手镂刻濒于失传的唐本韩、柳文集数百帙,千里迢迢肩挑于都会开封。

一次,他在相国寺卖书,遭到几个儒士模样人的刁难。穆修怒目而视,说:“你们有谁能读其中一篇不错一句,我就把全卷赠送给他!”结果几个“儒士”当众出丑。穆修鬻书相国寺的消息,很快在社会上传开。尹洙、苏舜钦兄弟等径向投师。穆修视为知己,谆谆教授,终使他毕生提倡的古文运动得以后继有人,发扬光大。

穆修的文章存者不多,但颇有深度。如《亳州魏武帝帐庙记》称赞曹操“伐谋制胜,料敌应变”的才能,很有见识。其文风受韩愈影响较深,如《送李秀才归泉南序》、《祭第二子文》,笔法、姿态都与韩文相近。穆修也长于吟咏,曾有诗歌流传禁中,颇有晚唐风格,其中《烛》一首,且接近“西□”,与其文章风格不类。庆历年间,祖无择访得所著诗、书、序、记、志等数十篇,集为三卷,称《穆参军集》。



穆 相:(生卒年待考),字伯寅;三元人。著名明朝沂水令。

明正德年间进士,授沂水令。

外书“六事”、内书“四知”以自勉,政绩著闻,升监蔡御史。抗言直谏,人称“真御史”。

“六事”,指考察地方官政绩的注项内容:一曰田野辟,二曰户口增,三曰赋役平,四曰盗贼息,五曰军民和,六曰词讼简。

“四知”为后汉杨震拒贿的典故。《后汉·杨震传》:“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穆孔晖:(公元1479~1539年),字伯潜,号玄庵;东昌府区人。著名明朝理学家。

穆孔晖是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南京礼部主事、翰林院侍讲学士、南京太常寺卿等官。

穆孔晖是王守仁的学生,是王守仁心学的热心拥戴者和心学在山东的第一个传播者。

穆孔晖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是研究考据学的著作,重要的有《读易录》、《尚书困学》、《大学千虑》、《玄庵晚稿》,另外还有研究史学的著作,如《前汉通纪》、《读史通编》等。



穆 占:(公元?~1683年),满族;满洲正黄旗人。著名清朝将领、大臣。

清顺治年间,他跟从都统卓洛等驻防云南、湖广等省讨吴三桂。

吴三桂死后,他又跟从贝子彰泰规征取云、贵地区,围攻昆明。直逼吴三桂之孙吴世璠自杀后,云南始平。

穆占班师还朝后,因功被清朝廷授予蒙古正黄旗都统、议政大臣。



穆生华:(公元?~1870年),回族,又名穆三;甘肃平凉人。著名清朝时期伊斯兰教哲赫林耶门宦阿訇。

穆生华系该门宦第二代教主穆宪章的侄孙。

穆生华自幼入清真寺学习经典,后被教主马化龙派往秦安、甘谷地区“热依斯”马二阿訇(即关里爷)门下受教。学成后,到秦安县莲花城杨家店子任开学阿訇。他精通阿拉伯文,熟悉经典,深受教民拥戴,被誉为“平凉穆三爷”,为当时马化龙门下有名望的阿訇之一,后被委任接替“关里爷”任马化龙在秦安、甘谷回民区的“热依斯”。

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农历9月,陕西关中回民起义发展到陕西、甘肃边境时,穆生华以莲花城、张家川为基地发动起义,组成“南八营”,与平凉、固原、盐茶厅及金积堡回民起义军相呼应。他的部众戴白帽,打绿旗,旗上书“抗清扶明”口号,并用崇祯年号纪年。发布命令不准滥杀无辜汉民。

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初,起义军大败清军于龙山镇常家堡。并派其弟穆生辉出击署秦州知州托克清阿部官兵,将托克清阿击毙阵前,义军士气大振。先后攻下固原、平凉,一时威震关陇。后清军雷正绾、陶茂林部由秦安入华亭,进逼平凉。穆生华指挥义军奋力反击,多次激战,终因众寡不敌,伤亡惨重,在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农历7月撤出平凉。后转战陇东一带,与陕西回民义军孙玉宝部共同抗击清军。

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清军攻占董志原,穆生华又率部前往金积堡坚持斗争。

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在金积堡逝世。其弟穆生辉率部继续与清军斗争直至次年,最后被清政府镇压失败。



穆鼎丞:(公元1897~1964年),陕西渭南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国民党中央训导团西北分团将官班视察组组长。



穆 赫:(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武警少将,武警技术学院副院长。

穆台生:(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宪兵司令部副参谋长。

跟帖时间 2010-03-04 07:55:2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穆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外书六事;内署四千:全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沂水令穆相,字伯寅,三元人。正德进士,授沂水令。外书“六事”、内书“四知”以自勉,政绩著闻,升监蔡御史。抗言直谏,人称“真御史”。联中“六事”,指考察地方官政绩的注项内容:一曰田野辟,二曰户口增,三曰赋役平,四曰盗贼息,五曰军民和,六曰词讼简。“四知”为后汉杨震拒贿的典故。在《后汉·杨震传》中记载:“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五王世袭;四子成名:上联典指南北朝时的北魏代人穆崇,道武帝拓跋珪流寓独孤部时,他曾往来送过给养,从此受到器重。北魏建立后,他又参与统一北方的战争,官至太尉,封宜都王。儿子穆观、孙子穆寿、曾孙穆平国、玄孙穆能,世袭宜都王。穆观字闼拔,明元帝时官至太尉;穆寿,太武帝时官至侍中、中书监。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河内人穆宁,安史之乱时,任河北采访使,肃宗时官至秘书监。曾撰写家令训子,为人称道,四个儿子穆赞、穆质、穆员、穆赏都成名。穆赞字相明,宪宗时官至宣歙观察使;穆质,宪宗时历官给事中、开州刺史;穆员,字与直,工文辞,曾任东都留守杜亚幕僚;穆赏,官监察御史。他们兄弟都有令名而平和纯朴,当时有人以美味比喻他们:穆赞如酪,穆质如酥,穆员如醍醐,穆赏如乳腐。

汝南世泽;训子家声:全联典指唐朝时期的穆宁,撰家令种训诸子。

远征六省;勇冠一时: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将领穆占(公元?~1683年),满洲正黄旗人。清顺治年间,从都统卓洛等驻防云南、湖广等省讨吴三桂。吴三桂死后,他跟从贝子彰泰规取云、贵,围昆明。吴三桂之孙五世璠自杀后,云南始平。班师还朝,授蒙古正黄旗都统、议政大臣。下联典指北魏时期的尚书穆头,以侍御郎从太武征赫连昌,勇冠一时,拜司监。从太武田崞山,有虎突出,搏而获之。后从征白龙等,以功进爵建安公拜尚书。

文传琬琰;家继球琅: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穆修能文,继承柳开,力尊韩、柳。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穆宁。



2.五言通用联:

求书逾万卷;拒敌届七宿:上联典指北魏时期的司农卿穆子容,少好学,无所不览,求于下书,所在写录,得万余卷。武定中官汲郡太守,终司农卿。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湖北提刑穆璌,为衡阳县尉时,元将兀良哈入寇,璌提兵相拒七昼夜,城赖以完。仕至湖北提刑。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全联典出唐朝时期的诗画家穆修己,于唐玄宗执政时期,会内殿牡丹开。唐玄宗问穆修己曰:“今京邑盛传牡丹诗,谁为首出?”穆修己对曰:“中书舍人李正封诗曰:‘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可为首出。”唐玄宗感慨不已,嗟赏。

呈祥光舜化;表庆感尧聪:此联为唐朝诗人穆寂《冬至日禅风应候》诗句联。



3.七言通用联:

守道具财机之哲;秉礼有知人之明:全联典出汉朝中大夫穆生的事典。

撰修家训扬伦礼;著作古文挽颓风: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盐山尉穆宁,尝撰家训诸子。先是韩休家训子侄至严,贞元间,言家法者称韩、穆二门。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颖州文学参军穆修。郓州人。字伯长。时学者从事声律,修独以古称。

跟帖时间 2010-03-04 07:51:2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穆氏的字辈排行 -- 江苏南通穆氏字辈:“清世天云大显祖兆经邦纬国广照顺绪喜圣之言维忠孝史”。

江苏连云港穆氏字辈:“元方绪(儒)汝道传家久诗书世(士)克昌”。

辽宁海城穆氏字辈:“景俊成德振家天锡文志广”。

辽宁旅顺穆氏字辈:“国安日(义)方传道勇”。

云南腾冲穆氏字辈:“大自立成加春茂正永昌”。

云南绥江、重庆铜樑穆氏字辈:“永思子文朝显正和人兴财发万荣光宗”。

福建泉州穆氏字辈:“孟国邦士成弘元再世振家传孝贤惟念子孙光祖德谦恭笃敬永绵延”。

天津回族穆氏字辈:“应思景从国朝兴文成祥瑞怀德生孝友为本伦长续诗礼传家祖训良”。

山西孝义穆氏字辈:“士生连允继先”。

陕西西安穆氏字辈:“正…兆仕则治国”。

北京穆氏一支字辈:“德宏志甫希啓克星”。

穆氏一支字辈:“成宏光振德庆礼尧春希”。

穆氏一支字辈:“祥瑞怀德盛”。

穆氏一支字辈:“宏大耀远显庭昌发子孝父安光宗继先”。

跟帖时间 2010-03-04 07:48:3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穆氏的家谱文献 -- 福建泉州温陵穆氏族谱,(清)吴启芳纂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福建省泉州市晋邑沪江山头穆朝宗处。

贵州遵义穆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末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贵州省博物馆。

四川巴南穆氏族谱,(现代)穆礼成编修,1997年胶印本一册。原稿现被收藏在重庆市巴南区鱼洞街道。

跟帖时间 2010-03-04 07:46:3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穆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末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汲县。魏文帝黄初年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县)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四县随之改属、后又回归河内郡。属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阳)、原武、阳武三县。属兖州(州治廪丘,今山东鄄县)陈留国的有封丘、酸枣、平丘、长垣四县,属兖州东郡的有燕。西晋时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隋朝时期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两朝的河内郡即怀州。元朝时期设为怀庆路。明、清两朝为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2.堂号:

河南堂:以望立堂。

河内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明经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3-04 07:42:3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穆氏的迁徙分布 -- 穆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零六位,人口约五十五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34%左右。

穆氏一族由于宋国兄弟阋于墙,被政治斗争牵连而开始了流亡生涯,他们流亡的方向主要是宋国以南的楚国,以北的鲁国及周都所在的中原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穆氏族人已播迁于今山东、河南、湖北等省一带。

秦、汉之际,鲁国有一位穆氏学者,史称穆生(宋穆公后裔),他曾在西汉属国楚国任中大夫,一直活动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其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其后裔缓慢地向山东、江苏、安徽、河南等省播迁,因此有穆氏族人的尊穆生为其始祖。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穆公的后裔被迫南迁,其播迁方向为江南各省和湖南、四川一带,但人口繁衍受到压制,而作为丘穆林氏改穆氏的鲜卑人却在今陕、甘、青、晋、豫兴盛起来,穆崇和穆丑善为其杰出代表,时称穆氏家族“勋著当世,位尽王公”。后形成穆氏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河南郡”。

穆崇后裔发展到第五代,名载史册者有十五人,可见其家族之显赫。穆氏族人经过北魏时期的辉煌以后,在北朝后期及隋唐时代都有进一步的发展,随着仕宦周迁等原因,隋唐时有一支穆氏族人由洛阳徙居河内(亦属河南),并昌盛为穆氏历史上第二大郡望“河内郡”。

北宋时期,河内穆衍因仕宦迁河中(今山西永济西蒲州镇),死后葬于河中,子孙留居于此。

元朝时期,蒙古骑兵南下,有湘川一带穆氏族人迁贵州。

清朝时期,满人改穆氏者甚多,并在当朝显贵。如今居北京之穆氏族人多为满清后裔,而世居沈阳的满族人改穆氏者后向黑龙江、吉林等地迁徙。

当今中国穆氏族人广泛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湖南、广东、云南、四川等地。

跟帖时间 2010-03-04 07:39:2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穆氏的各支始祖 -- 穆 赞:唐贞元年间,穆宁长子自河南洛阳来泉州任刺史,以德政著名,得民爱戴,遂建居于泉。厥后子孙或散居龙湖亭,或分派永宁卫、泉州城郊花园头、永春、德化、延平、沙县、浯屿、大营、后深坑等地。历经沧桑,至今晋江穆氏仅有聚居深沪山头一支八户数十人。是为福建泉州穆氏始祖。

跟帖时间 2010-03-04 07:36:5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