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3-04 17:23:40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1168 跟帖次数 7

第一个渊源:源于已姓,出自周武王给古帝少昊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少昊后裔中的炎族首领就被封于炎地(今山东临沭郯城),称炎国。

少昊,远古帝王,姓已,名挚,字青阳,建都穷桑,故号为穷桑氏,也称金天氏。

“炎”,古字通“谈”,春秋前后,国名多加“邑”偏旁,从而炎国演化为谈国,亦称郯国,国君称谈子,亦称郯子,子爵,周武王将其归附于宋国所辖制,成为宋国的附属国。

近有文献介绍谈国为子姓,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本书考证,谈国在西周早期历史上曾依附于宋国,在国政上受宋国辖制,但并不是子姓之国。谈国疆域主体在东海之滨的日照、临沭一带地区,后来的谈国在临沭市郯城县一带,包括在沂河东岸从李庄到归昌杨集、曹庄大兴,以及赣榆、东海、新浦部分地区。

在春秋早期的周桓王姬林二十年(鲁桓公姬允十二年,公元前700年),鲁桓公联合了郑厉公姬突,两国合兵攻打宋国,谈国就在这场战争中被鲁桓公吞并,变成为鲁国的附庸国。

周景王姬贵二十年(鲁昭公姬将十七年,公元前525年),谈国君主谈子觐见鲁昭公时,鲁昭公曾大摆盛宴款待。席间,鲁国大夫叔孙昭子问起了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少昊氏以鸟名官之事,郯子数典述祖侃侃而谈。

谈子说:“少昊是我的祖先,我当然知道其官制由来。我的祖先少昊挚初立位时,恰好有凤凰飞来,这被当成吉祥的征兆,因此就拜鸟为师,以鸟名来称呼各种官职。郯子进一步解释说:少昊是我们的高祖,我知道这是什么道理。从前黄帝以云来记事,因此他的百官都以云命名;炎帝以火来记事,因此他的百官都以火命名;共工氏以水记事,他的百官都以水命名;太昊氏以龙记事,他的百官都以龙命名。我的高祖少昊挚即位的时候,恰遇凤鸟飞来,因此便以鸟记事,他的百官也以鸟命名。如凤鸟氏掌管历法。所说凤鸟氏,就是历正。凤凰是吉祥的神鸟,它一出现天下就和平安定,它是知道天时的。历正是主管历数正天时的官,故叫凤鸟氏;玄鸟氏掌管春分、秋分。玄鸟即燕子,它们春分飞来,秋分离去,故名掌管春分和秋分的官为玄鸟氏;伯赵氏掌管夏至、冬至。伯赵就是伯劳鸟,它夏至开始鸣叫,冬至停止,个官职以它命名;青鸟氏掌管立春、立夏。青鸟就是鸽鸬,它在立春开始鸣叫,立夏停止,故这个官职以它命名;丹鸟氏掌管立秋、立冬。丹鸟即雉,它立秋来,立冬离去,故以它命名。以上这四种鸟都是凤鸟氏的属官。祝鸠氏就是司徒。祝鸠非常孝顺,故以它命名主管教育。从颛顼之后,因为无法记录远古时代的事情,就从近古时代开始记录。作为管理百姓的官职,就只能以百姓的事情来命名,而不像从前那样以龙、鸟命名了。”

当时,满座之人无不佩服谈子的学识渊博。

孔子当时年仅二十七岁,在鲁国做个小官(吏乘田,管理登记耕地数量)。他听说了谈子这番话之后,就前去拜见谈子求教,“见于郯子而学之”。这就是韩愈在《师说》中记载的“孔子师郯子”这段历史的渊源。至今保存在曲阜孔庙内的《圣述图》中,有一幅插图叫《学于郯子》,讲的就是“孔子师郯子”的故事。孔子“问官”之后,不久就告诉别人说:“我听说‘天子那里推动了古代官制,但有关古代官制的学问都保存在四方的蛮夷小国’这话很对”。这个与郯国有关的历史典故,二千五百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珍视,至今仍是研究古代官制形成和远古民族演变的重要史料。

谈子的仁孝之德,历来为海内外称道。在中国历史上传颂不衰的“二十四孝”中,谈子“鹿乳奉亲”的美德一直被视为楷模。在典籍《增订绘图孝经白话句解·二十四孝图》的第五幅中载:“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郯子顺承亲意,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以供亲。猎者见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乃免。”

后来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曾专程到谈国,在城北十里铺遇到晋国的学者程琰本,“倾盖而语,终日甚亲”,两人的车盖都倾斜了,但谈论礼乐诗歌难舍难分,一直到桑树影子移动了位置,最后赠送绢帛表示情谊,皆为离别而悲伤。

谈子逝世后,后人建有郯子庙、郯子墓、问官祠聊以凭吊。当时郯子庙中塑有“三圣”、“四贤”像,其中的“三圣”像为孔子、老子、谈子。人们对郯子的崇拜之情由此可见。

周简王姬夷二年(吴王姬寿梦二年,公元前584年),吴王曾一度攻占谈国,谈国又沦为为吴国的附庸国。

春秋末期的周敬王姬丐三十五年(吴王姬夫差十一年,公元前485年),吴王还曾联合谈国、鲁国、邾国一起进攻齐国。

战国初期的周元王姬仁元年(公元前475年),吴越两国之间爆发了著名的“姑苏之战”,至周元王三年(越王姒勾践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越王灭了吴国,谈国解脱吴国钳制,转而依附于楚国。

在许多文献中记载,谈国是被楚国所灭的,完全错误!谈国依附于楚国是主动的,因此一直受楚国的保护。但在周威烈王姬午十二年(越王姒朱勾三十五年,公元前414年),越王企望恢复越王勾践时期的声威,发动了征服滕国、谈国的战役,在这个过程中灭了谈国。至此,谈国一共传了三十六代,至谈君而亡。

谈国灭亡后,其贵族子孙及国民中多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谈氏、或郯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谈氏正宗。

该支谈氏古音读作yuán(ㄩㄢˊ),春秋时期读作táng(ㄊㄤˊ),今音读作tán(ㄊㄢˊ)。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籍谈,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姓苑》记载:“谈、谭、席,晋大夫籍谈之后”。

“籍”,本义是指国政典籍、文献、史册等。籍氏,就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专职负责掌管王朝的典籍,除了在周王室有籍氏以外,周王朝亦在各个诸侯国皆有派驻该类官吏,如同现今的中央档案馆馆长以及各省派员,时称“董督”,即诸侯下的大政太史官。

在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姬伯厣(公孙伯厣、孙伯厣)曾任籍氏之官。姬伯厣就是周王室贵族中派驻晋国的籍氏,他知识渊博,学问很好,受时人尊敬。在他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籍氏、董氏,后来被周景王姬贵斥责为“数典忘祖”的晋国大夫籍谈,即是姬伯厣的后代。

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亦多有自设籍氏之官,除了晋国,在齐国、鲁国、卫国、秦国、楚国、宋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以及到战国时期的韩国、魏国、赵国和其他小诸侯国,也都有以籍氏官,该姓之源繁复,不可一论。

在春秋时期的周景王姬贵十四年(公元前531年),晋昭公姬夷以大夫荀跞和籍谈为使节出使周王室。周景王设宴款待这二人。

在宴席中,大家所用的酒壶是鲁国进贡的,周景王于是顺便向晋国使臣问起:“各诸侯国都会进贡一些物品给王室,为什么独独晋国没有呢?”

籍谈当即回答:“每个诸侯国都曾领受王室的赠予,所以应当进献宝贵的器物回馈王室的恩典。但由于我们晋国地处深山边塞,与王室距离遥远,王恩根本就无从顾及。而我们又穷于应付戎狄,哪里有什么东西可用来贡献呢?”

周景王听了很不高兴,于是便逐一细数了从晋国先祖开始,周王室历来赠予晋国的种种赏赐,然后责问籍谈:“你的先人就是专门负责掌管国家典籍的,为什么你会忘了这些史事呢?”

籍谈听了以后,满脸通红,无话可说。

待荀跞与籍谈离开后,周景王评论籍谈说道:“我看像籍谈这么忘本的人,后代子孙应该不会有什么出息吧!他竟然会列举一堆典故来评论事情,却反而将自己祖先掌管典籍这件事给忘了!”

后来,“数典忘祖”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专门用来比喻一个人忘本。

至秦朝末期,籍氏族人中有一位著名的籍镶在西楚霸王属下为大将,他为了避项籍(字羽,史书多称项羽)的名讳,便改姓为席氏,其后传下席氏一族;亦有籍氏族人避讳以先祖籍谈之名改姓谈氏、以及谐音字谭氏者。

后来项羽战败自杀于乌江,籍氏族人不用改姓避讳了,于是有一部分恢复了族姓籍氏,但有很多人依然敬重西楚霸王,仍沿袭了谈氏、谭氏、席氏等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谈氏正确读音作yuán(ㄩㄢˊ),今音读作tán(ㄊㄢˊ)亦可。



第三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阿尔谈鄂谟克氏,亦称阿勒坦鄂谟克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所冠汉姓中即有谈氏。

蒙古族谈氏正确读音作tán(ㄊㄢˊ)。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惠和氏,亦称辉和氏,源初金国时期女真回特部,以部为氏,满语为Hunhe Hala,世居乌拉(今吉林永吉)、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富尔坚城(今辽宁西丰小清河一带)、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谈氏、何氏、惠氏等。

该支谈氏鼻祖为惠和·谈台,为清朝初期满洲正红旗人,世居富尔坚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畔富尔坚城故址),他以七品官职从征吴三桂,战功卓著,叙功被授世袭骑都尉。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汉化为姓氏者,称谈氏,世代相传至今。

满族谈氏正确读音作tán(ㄊㄢˊ)。



得姓始祖:谈子(郯子)、籍谈、籍镶、惠和·谈台。

谈氏的历史名人 -- 谈弘农:(生卒年待考),著名汉朝大司农。

心胸宽广、处世稳健随和。有诗赞曰:“雅度人思弘,风流自赏欣”。



谈宏谟:(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督察御史。



谈 伦:(生卒年待考),著名北宋博士,生子谈信、谈宗、谈遂。



谈 信:(生卒年待考),字寿斋。著名宋朝大臣。

翰林院博士,护驾随宋高宗南渡,从河南开封落籍无锡。赐建宅第于鸣珂里,即小娄巷。

谈信是宋高宗的老师,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御赐“溯派汴梁”匾额。此匾额一直挂于小娄巷48号谈氏宗祠正厅,直到1956年才被摘下。

元朝著名画家倪云林曾随其兄倪文光(昭奎)读书玄文馆。

玄文馆即今小娄巷底的东林中学和崇宁路小学。倪云林在《清閟阁诗集》内即刊有“玄文馆读书”和“二月卜日玄文馆听雨”两首名诗。



谈 钥:(生卒年待考),字元时;归安人(今浙江湖州)。著名宋朝学者。

宋淳熙年间进士。

宋嘉泰年间主修《嘉泰吴兴志》,参正史补遗纠误,反映吴兴水乡特色,如湖、塘、谿、岘、桥、堰,多为他志不载,又增食用内容,所记当地特产、食谱、悉用方言俚语,地方乡土气息颇浓。



谈 笑:(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大臣。

宋景宗四年任平江节制使。后定居苏州。



谈 泰:(生卒年待考),江苏无锡人。著名明朝大臣。

明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举人,任南京监察御史,出为四川佥事,为官清廉。



谈 复:(生卒年待考),谈泰之弟;江苏无锡人。著名明朝医学家。

虽未任官,但他精通医术,自己虽穷困,而行医所得,尽数施给贫弱之人,县志为之立传。



谈 纲:(生卒年待考),字宪章,号勿轩;江苏无锡人。著名明朝官吏。

明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进士,官至广信、莱州府知府,敦尚教化,有政声,有人祀乡贤祠,邑志有传。



谈一凤:(生卒年待考),字文瑞;江苏无锡人。著名明朝官吏。

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举人,授桂林府学训导。

他主管宣成书院,立教条,正文体,课励诸生以明体适用之学,官至湖南平江知县。



谈 恺:(生卒年待考),字守教,号十山;江苏无锡人。著名明朝大臣。

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进士,历官户部员外郎。

“五迁而后为四川副使,蜀地多盗,民被诬引,辄窜伏,恺尽释之,复其故业。

历广东布政,擢副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赣贼李文彪、海寇徐碧溪各攻陷沿海城邑。谈恺开诚布信,降文彪、平碧溪,拜兵部右待郎。

后移镇两广,两广山箐险密,蛮峒联络,四出焚掠,杀千户黎元。谈恺讲讨,捕斩五千五百余人,平之。

寻剿大罗山,贼将就俘,乞骸归后,督臣追疏恺功,加右都御史”。

谈恺存留在无锡的遗迹有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所撰《重修无锡县城隍庙碑记》,原碑尚在。

谈恺在文化史上还做了一件主要贡献:刻印《太平广记》五百卷。该书保存了自汉至宋初的小说、笔记、稗史等五百余种,保存了大量的古小说资料。该书虽是宋朝人所编,但到明中期已近失传。谈恺据钞本重刻,其后明清各种刻本,大都依据谈恺刻本翻印。



谈 悌:(生卒年待考),谈恺之弟;江苏无锡人。著名明朝文士。

县学生,鸿胪寺序班。

一生平和坦率,尝告诫儿子曰:“门第高,可畏不可恃,我时三复斯言,小子识之。”



谈 修:(生卒年待考),字思水,谈悌之子;江苏无锡人。著名明朝藏书家。

廪贡生,家的延恩楼,藏书万卷。其负才直节,不盲从流俗,不追逐名利。

安如山后来将儿子安希范托付给他,他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悉心培养。

谈修著有《惠山古今考》、《无锡县学笔记》、《呵冻漫笔》、《比璞山房罪言》等俱流传于世,成为邑中著名地方文献



谈 恺:(生卒年待考),字守教;江苏无锡人。著名明朝大臣。

官至都御史,降仇赣贼李文彪和海寇徐壁溪,平壁溪贼寇,峒寇,擒剿大罗山贼。



谈 迁:(公元1594~1658年),原名谈以训,字仲木,号射你,后改字孺木,号观若;祖籍汴梁(今开封),落籍马桥麻泾港西(今海宁马桥)。著名明末清初学者。

远祖即生活在北宋国破之时,祖籍汴梁(今河南开封),随宋室南渡,定剧场于盐官西南枣林村,后江沙坍落,迁至马桥麻泾港西。

谈迁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史学家。原明朝诸生。明朝灭亡后,他改名为迁,改名“迁”,寄托了对历史、对自己的一种境遇,有可能是追思汉朝大历史家司马迁之意。

谈迁自幼刻苦好学,家贫,靠缮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维持生活。一生未曾做官,靠替人抄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来维护生活。他自学成才,然后私人写史。不计报酬,不慕虚名,贫寒一生,活的很有骨气、很有节气、很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史家。

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谈迁出为阁臣高弘图的记室,出谋划策,力图恢复。颇受高弘图、张慎言等赏识。后拟荐为中书舍人及礼部司务。他感到"时事日非,不足与有为",坚辞不就,引退回家隐居。

谈迁博鉴群书,善诸子百家,精研历史,尤重明代典故。他立志编撰翔实可信的明史。从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二十七岁,谈迁母亲亡故,他守丧在家,读了不少明朝史书,觉得其中错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编写一部真实可信符合明代历史事实的明史的志愿。在此后的二十六年中,他长年背着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处访书借抄,饥梨渴枣,市阅户录,广搜资料,终于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后陆续改订,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五百万字的巨著《国榷》。为一部编年体史书。

岂料两年后,在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农历8月,《国榷》手稿被窃,谈迁时已五十三岁,满怀悲痛,发愤重写,经四年努力,再次完成新稿。

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谈迁年六十岁,他携稿北上,在北京走访降臣、皇室、宦官和公侯门客,搜集明朝遗闻,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使这部呕心沥血之巨作得以完成。书成后他署名为“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之痛,

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谈迁去山西平阳(今山西临汾)祭奠先师张慎言,不久病逝于客地。

谈迁的《国榷》以《明实录》为蓝本,参阅诸家史书,考证订补,取材广博,选择谨严。书中对满清颇多贬责,当时无法流传。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里人张宗祥着手整理校订,编为一百零八卷,195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如今,《国榷》是人们研究明朝、清初历史的重要史料之一。

著作另有《枣林集》、《枣林诗集》、《枣林杂俎》、《北游录》、《西游录》、《史论》、《海昌外志》等。



谈寿龄:(生卒年待考),江苏无锡人。著名清末银行家。

谈寿龄曾在淮安作幕僚,后官至四川夔州知府,卸任后定居淮安。有感于日本明治维新,嘱子孙学习实业,不得科举进入仕途。

公元1891年,谈寿龄捐资创办《谈氏东文学馆》,专程赴沪延聘日籍教员两名来淮安教授日文和新学。学员除谈氏子弟外,兼收外姓青年,培养了一批实业人才。银行界名人谈荔孙,周作民即从该校毕业。



谈荔孙:(公元?~1933年),字丹崖;祖籍江苏无锡,寄籍山阳(今江苏淮安)。著名近代银行家。

谈荔孙曾赴日本留学,攻读银行经济专科,毕业后在日本银行实习。

回国后,谈荔孙应张謇之聘,回国任江南高中两等商业学堂教务长兼银行科主任教习;获商科举人,调任大清银行稽核。

南京临时共和政府成立后,谈荔孙应聘赴南京财政部任职;同年大清银行清理结束,另组中国银行。

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谈荔孙调任北京中国银行行长。次年3月大陆银行成立,设总行于天津,设分行于北京,谈荔孙任董事长。

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4月,谈荔孙辞去中国银行职务,专任大陆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职。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大陆银行与金城、中南、交通、国华四银行合营太平保险公司,任公司董事。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春季,谈荔孙应傅作义之请,以财力支持傅作义在绥靖筹建毛纺织厂。

谈荔孙于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2月,谈荔孙在北平(今北京)逝世。终年五十三岁。



谈智隽:(生卒年待考),江苏溧阳人。著名当代爱国美籍华人。

美国美聚貿易股份有限公司、圆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谈智隽,出于对家乡教育事业的一片热忱以及对中学时代母校的深厚情意,在1994年设立的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光华中学“谈氏奖学金”的基础上,进一步设立“谈氏助学金”,以鼓励优秀学生进入高校后继续勤奋学习,成为国家建设的尖端人才。

本书按:

溧阳市光华中学为江苏省重点中学,历届高考录取率稳定在90%以上。

溧阳市光华中学的前身是粟裕大将在1946年亲手创办的新四军苏南军政干部子弟学校,与聂荣臻元帅创办的八路军华北军政干部子弟学校即今北京市八一中学同享重誉,分称“南北红色子弟摇篮”。



谈家桢:(公元1909~2008年),浙江宁波慈溪慈城人。著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遗传学家,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上海复旦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

谈家桢出生于浙江宁波的慈溪县慈城的一个邮务员家庭。

1926年7月高中毕业后被保送至苏州东吴大学,主修生物学。

1930年8月被推荐至燕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师从李汝祺教授。

1932年2月回东吴大学执教。

1934年9月至1937年7月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现代遗传学奠基人摩尔根及其助手杜布赞斯基。在美国工作期间,从事果蝇进化遗传学研究,利用当时研究果蝇唾腺染色体的最新方法,分析了果蝇近缘种之间的染色体差异和染色体的遗传图,促进了“现代综合进化论”的形成。先后单独或与美,德等国科学家合作发表论文十余篇。

1946年,在亚洲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中发现色斑嵌镶显性遗传现象,受到国际遗传学界的重视。1947年8月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被聘为浙江大学生物系教授。1951年任浙江大学理学院院长。

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复旦大学生物系主任。1961年4月起任复旦大学副校长。在复旦大学建立了全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

1978年以来,先后发起和担任中国遗传学会副会长、会长和名誉会长,遗传学报主编,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理事长和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会长。1983年任复旦大学顾问,当选为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谈家桢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培养了大批科学人才。他还广泛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身兼多种职务。主要有中国遗传学会理事长,第十五届国际遗传学会(1980)副会长。上海市自然博物馆馆长,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第六届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第五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上海市民盟八届主任委员。1985年获“求是科学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

1993年9月28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组织的以谈家桢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在沪论证并通过了强伯勤教授、陈竺研究员申请的《中华民族基因组中若干位点基因结构的研究》重大项目之后,宣布中国人类基因组研究正式启动。2000年获“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称号。

谈家桢为中国遗传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在果蝇种群间的遗传结构的演变和异色瓢虫色斑遗传变异研究领域有开拓性成就,为奠定现代进化综合理论提供重要论据。谈家桢从事遗传学教学和研究已七十年,先后教过普通生物学、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胚胎学、遗传学、细胞学、实验进化学、细胞遗传学、达尔文主义、辐射遗传学、原生动物学等课程。他先后发表了百余篇研究论文和学术论述方面文章,主要汇集在《谈家桢论文选》和《谈家桢文选》中。他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有关瓢虫、果蝇、猕猴、人体、植物等的细胞遗传、群体遗传、辐射遗传、毒理遗传、分子遗传以及遗传工程等。特别在果蝇种群间的演变和异色瓢虫色斑遗传变异研究领域有开创性的成就,为奠定现代综合进化理论提供重要论据。在浙江大学任教期间他发现了瓢虫色斑遗传的镶嵌显性现象。引起国际遗传学界的巨大反响,认为是对经典遗传学发展的一大贡献。谈家桢先生坚持科学真理,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遗传学事业。他为遗传学研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创建了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组建了第一个生命科学院。

谈家桢在国际上享有崇高荣誉,曾任第八届(1948年在瑞典)国际遗传学大会常务理事,第十五届(1983年在印度)、十六届(1988年在加拿大)、第十七届(1993年在英国)国际遗传学大会副会长,1996年又当选为于1998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十八届国际遗传学大会会长。联合国科学技术发展中心非政府性组织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未利用植物开发委员会委员。

自1978年以来谈家桢先后当选为日本和英国遗传学会名誉会员,被美国罗斯福夫人肿瘤研究所聘为高级研究员,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德国康斯登茨大学功勋奖,美国加州政府荣誉公民称号,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中心聘为科学顾问,国际遗传学报,国际生物学与哲学杂志和美国“科学家”报等聘为顾问编辑。1984、1985年分别被加拿大约克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198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7年当选为意大利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95年获求是科学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

1999年获国际正式批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542号小行星命名为“谈家桢星”;同年当选为美国纽约科学院名誉终身院士。

2008年11月1日早晨7:18分,谈家桢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终年一百岁。

跟帖时间 2010-03-04 17:40:2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谈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望出梁郡,源自商周:全联说明谈氏的渊源。



2.五言通用联:

一凤多惠政,二飘富清诗:上联说明朝时期的知县谈一凤,字文瑞,无锡人。弘治中应天举人,曾任桂林府学训导。时建宣成书院,推谈一凤经理其事。后任应山县知县,多有惠政。下联说清朝时期的诗画家谈炎衡,字履元,号二飘,又号礼园,长洲人。工诗,善画山水,有《礼园诗钞》。

芝园工山水,文圃擅翎毛:上联说清朝时期的画家谈中行,字祉元,号芝园,长洲人。少喜泼墨,写兰竹。后随其父怀莪先生宦游,遂工山水。见《墨香居画识》。下联说清朝时期的画家谈有仁,字尚米,号文圃,长洲人。少在家塾时,吴补斋时来为其父芝园先生写生,有仁即在其旁窃视,学其笔法。继又从徐雪樵学山水。说者谓其既长问业于同郡陆铁萧,论究古人笔法,所绘翎毛、草虫、花木、松石,率皆信手而成,备极能事。苍健古拙,无少纤媚之态。见《墨林今话》等。

指涂清溪里,听鸟时幽音:唐朝时期的曲阿人谈戴,官至长洲尉,以诗出名。他与包融等十八人的诗被编为《丹阳集》。《全唐诗》录其诗一首。



3.七言通用联:

广开贤路财源茂;平步青云家道兴:谈氏名门望族居住地之一“广平”嵌字联。

湖州爱知府之政,丹阳传贤尉之诗:明朝时期的上海人谈伦,字敬仲,弘治年间进士,明正德年间官湖州知府,体恤百姓,蠲免苛赋,深受人民爱戴。



4.八言以上通用联:

宴与洛滨,不减兰亭修禊;名垂诗集,何异草堂流芳:唐朝时期的名人谈弘苞的事典。

跟帖时间 2010-03-04 17:38:0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谈氏的字辈排行 -- 江西瑞昌谈氏字辈:“十红景运会际云华太宇仁”。

江西新建谈氏字辈:“长承家伟…”

江西德安谈氏字辈:“启发登高望福德远迩光”。

江西九江谈氏字辈:“元伍福传家”。

湖北当阳谈氏字辈:“正大光明清朝光永”。

湖北阳新谈氏字辈:“朝春雨毕有余庆应建时逢景运会际云华”。

湖北大悟、孝昌、黄石谈氏字辈:“树德怀光耀”。

湖北谈氏一支字辈:“朝世远仁茂勇兴”。

安徽舒城谈氏字辈:“鸿儒业成思”。

安徽无为谈氏字辈:“加长荣广大世德能昌”。

安徽谈氏一支字辈:“开后仁路国政天心应万伯尚文锡永加长荣广大世德伦昌进善修业克勤安邦”。

安徽肥东谈氏字辈:“维善世遵其家道有”。

湖南长沙谈氏字辈:“敷锡逢文志英良应运开”。

湖南武冈谈氏字辈:“裕酉在继先忠贞训自永”。

湖南宁乡谈氏字辈:“思绍永明嘉若以之维世其昌敷锡逢文治英良应运开国恩隆显耀光庆本先培”。

江苏海安谈氏字辈:“康大碧林国金志山(元)桂宏”。

江苏六合、上海谈氏字辈:“有学才守业传家远祖恩望子怀”。

台湾月明堂谈氏字辈:“锦文长振家”。

山东德州谈氏字辈:“立汝孔振守有甫士朝永化佃道景文大世纪宗金星长久德玉洪”。

谈氏广平堂字辈:“德贤盛世华永立光青春宾兴成秀彦科举选才雄士子宜全孝臣邻善忠信贞廉扬美誉节烈著高风名相功勋列博儒伟业崇丹阳传令绪文耀远亨通承先继泽荣显胄万代昌”。

跟帖时间 2010-03-04 17:35:0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谈氏的家训 -- 谈氏善为本,忠孝贤义德;

华夏千秋业,鹏程万里行。

跟帖时间 2010-03-04 17:33:0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谈氏的家谱文献 -- 江苏江都维扬江都谈氏族谱二卷,(民国)谈吉桓主修,张绍林纂辑,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丹阳黄塘谈氏宗谱十六卷,(民国)谈节枋总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丹阳黄塘谈氐四修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 谈丰璜始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木刻活字印本,(民国)谈金培总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孝忠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武进毗陵谈氏宗谱二卷。(清)谈龙燮等编,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武进河墩谈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清)谈璩朗等修,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武进河墩谈氏宗谱十二卷,(民国)谈干懋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无锡谈氏宗谱八卷,首二卷,(清)谈鼎铭等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无锡谈氏宗谱,(民国)谈家枢编撰,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铅字排印本,今仅村存第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常山辉埠镇杨梅弄马车粤村谈氏宗谱三卷,著者待考,首修于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黄岩黄邑上坊谈氏谱稿已曰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三(公元1944年)稿本,今仅存第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宁乡谈氏五修族谱十四卷。(清)谈锡彤纂修,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谈氏宗谱六卷,(清)谈学贤等纂修,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登复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跟帖时间 2010-03-04 17:30:5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谈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梁 郡:亦称梁国、梁国郡,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己亥,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砀郡,治所在淮阳(今河南商丘),下辖八县,其范围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权及安徽砀山、山东曹县诸地。三国曹魏时期始改为梁郡,南北朝宋国定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砀山)。北魏时期又回故治,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后曾以宋州为梁郡。唐朝时期为睢阳郡。

广平郡:汉景帝刘启中元元年(壬辰,公元前149年)分邯郸郡置郡,是由邯郸郡分置,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及平乡西北、肥乡东北一部分地区,后改为广平国。东汉时期废其郡并入巨鹿郡。三国时期曹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丁未,公元227年)复置广平郡,辖境有所扩大。广平郡在隋朝文帝杨坚开皇初年(壬寅,公元582年)被废黜。

弘农郡:弘农郡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函谷关城),其时辖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内乡以西、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华山以南的地区。王莽执政时期改名为右扶风。东汉初期复名弘农郡,东汉末年又因避汉灵帝名讳而改名为桓农郡。三国时期曹魏国再次复名为弘农郡。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国移其治到陕县(今河南陕县)。北魏时期又改恒农郡。北周明帝再改西恒农郡为弘农郡,还治弘农县(今函谷关)。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到隋朝大业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又复置,移治今河南省灵宝县北部,隋朝义宁元年(丁丑,公元617年)又移治到陕县。到了唐朝武德初年(戊寅,公元618年),弘农郡被彻底废黜。

丹阳郡:丹阳又称润州、丹杨郡,是我国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先秦时期,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汉朝时期实施郡县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时,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隋朝灭后南朝陈国后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升为镇江府。另外,古代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带,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为丹阳。还有,秦朝时期的丹阳县,亦称丹杨县,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一带,唐朝时期被并入当涂县。明、清两朝乃至民国、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的城市,位于今江苏省溧阳市旁边,紧依长江,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市。



2.堂号:

梁国堂:以望立堂。

广平堂:以望立堂。

弘农堂:以望立堂。

丹阳堂:以望立堂。

福寿堂:资料有待补充。

敲伦堂:资料有待补充。

万备堂:资料有待补充。

孝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孝忠堂:资料有待补充。

广仁堂:资料有待补充。

仁寿堂:资料有待补充。

月明堂:资料有待补充。

诒燕堂:资料有待补充。

登俊堂:资料有待补充。

登复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世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春会堂:资料有待补充。

绣衣坊:资料有待补充。

钟秀坊:资料有待补充。

毓英坊:资料有待补充。

文献坊:资料有待补充。

丛桂坊:资料有待补充。

进士坊: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3-04 17:28:4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谈氏的迁徙分布 -- 谈氏是一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十二位,人口约五十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31%左右。

谈氏最早起源于今河南商丘地区的宋国。宋国灭亡后,谈氏族人大多留居祖居地。

秦、汉事情,有一部分谈氏族人北迁到今河北鸡泽、永年、曲周等地落户,这个地区当时属广平郡,后来谈氏族人在该地繁衍成为大族,故后世谈氏多以“广平”为其郡望堂号。另外,还有一部分谈氏族人西迁至今晋、陕、豫三省邻界处之河南灵宝落籍,此地古属弘农郡,后来谈氏族人在该郡繁衍成为大族,故后世谈氏也有以“弘农”为其郡望堂号的。而祖居地商丘一带,汉朝时期属梁国,故梁国作为谈氏之郡望堂号也就毋庸置疑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外族的入侵,加之天公不作美,谈氏族人以上述三郡为中心,除散布于北方大多数省份外,还南迁至今安徽、江苏、浙江等其他南方省份。

唐末、五代十国期间,谈氏族人南迁的情况有增无减,不但使谈氏族人繁衍的中心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而且使谈氏族人散布于今湖北、湖南、四川、江西等更多的南方省份。

宋、元时期,谈氏族人有入迁福建、广东、广西、云南之地者。据《无锡谈氏宗谱》记载,江苏省无锡谈氏从河南开封落籍无锡,居住于小娄巷已有八个多世纪了,属于谈氏族人定居最久远的一支。

明朝初期,实行移民政策,把地少人多之乡的人民移至地多人少之乡。如移江西吉安一带人民于湖南新垦地区。如谈讳万亿公就是此时由江西吉安吉水迁至宁乡落籍的。

至清朝时期,谈氏族人分布之地愈广,东北、西北等地也都有了谈氏人家,连东南一隅的台湾也有谈氏族人入居。大陆解放前夕,江浙之谈氏族人有人士随国民党败居台湾。

如今,谈氏族人在全国分布以江苏省最多,其一省之谈氏约占全国谈氏人口之45%以上。

今北京市,上海市的南汇区、长宁区,江西省的九江市、南昌市、新建县、瑞昌市,湖南省的宁乡县、长沙市、津市市、湘潭市、益阳市、武冈市、望城县,江苏省的常州市武进区、溧阳市、扬州市、吴县、无锡市、宜兴市、泰州市、高邮县、张家港市、海安市、江都、镇江市、阜宁县、建湖县,浙江省的海宁、杭州市、湖州市德清县、嘉兴市,陕西省的咸阳,甘肃省的兰州市榆中县,安徽省的合肥市肥东县,湖北省的松滋市、孝昌县、武汉市武昌区、鄂州市、黄石市、当阳市、花园县,四川省的威远县、梓潼县,安徽省的庐江县、舒城县、马鞍山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山东省的德州市、禹城市、青岛市、胶州市,山西省的太原市,辽宁省的大连市,河南省的息县、潢川县、光山县,甘肃省的兰州市,广东省的新会市、德庆县、江门市、四会市、开平市、肇庆市德庆县,美国的纽约州,英国的剑桥市等地,均有谈氏族人分布。

跟帖时间 2010-03-04 17:25:4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