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3-04 10:55:24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1251 跟帖次数 5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分封的原始姓氏,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据史籍《广韵》记载,黄帝共生有二十五子,他给其中的十四个儿子分封了十二个姓氏,其中就有祁氏,是最古早的姓氏之一。

这十二个姓氏是: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嬽、依,为百姓之祖一,祁氏在非常古早的时期即为炎黄子孙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伊祁氏,出自远古尧帝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帝尧伊祁氏,亦称伊耆氏。

上古时期,“祁”与“耆”二字通义通假,因此在帝尧的后裔子孙中,很早即有祁氏、耆氏,后皆统一为祁氏,也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三个渊源:源于陶唐氏,出自少昊之后裔邓祁侯,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少昊之后裔中有祁氏,属于以谥号为氏。

祁,在两周时期为一种谥号称谓。在史籍《左传·庄六年》中记载:“邓祁侯。谥法,经典不易曰祁。”

邓祁侯,是邓国之君,而邓国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诸侯国家,其先人早期就活动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为少昊之后裔。商王朝时期的邓国即为侯国,位置在今河南省孟州市境内,据典籍《卜辞》中的“王在登”的记述,即当时的邓国。

商王朝晚期,邓国人南徙至今河南省郾城县一带地区。到了西周初年,又举族南迁至南阳盆地,其地域在今河南省邓州与湖北省襄樊市一带,都城在今河南省邓州林扒镇。西周早期,邓国又徙都城于今湖北襄樊市附近。

邓国与周王朝的王室及姬姓诸国关系密切,先后与井、应、等国联姻,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在周成王姬诵、周康王姬钊时期,盂爵铭上有刻“王令盂宁邓伯”之句,记述了周王派盂慰问邓国之君的事件。从西周中期开始,有关铭文上邓群一律被称作“公”,反映了邓国地位的进一步提高。

在春秋时期,邓国依然非常活跃,与郑国、楚国等诸侯国保持有婚姻往来。在史籍《春秋·桓公七年》中就记载,邓侯曾在周桓王姬林十五年(公元前705年)千里迢迢到鲁国去访问鲁桓公姬允(姬轨)。

周桓王十六年(公元前704年),邓国与楚国、巴国发生了纠纷,引发了楚、巴联军伐邓国,结果邓军在两面夹击下大败。

春秋时期的周庄王姬佗执政后期,邓国的君主叫曼祁,是邓城人(今湖北襄樊)。周庄王姬佗九年(公元前688年),楚文王熊赀率军伐申国(今河南南阳)时经过邓国,还受到了邓侯的接待。当时,邓国的众大臣皆认为志在北进的楚文王不会放过邓国,因此提出借机杀掉雄心勃勃的楚文王以绝后患,但邓侯未听从众大臣的意见,仍以礼相待,并设宴款待了楚文王。

结果,楚文王在伐申国后,在回国时果然顺手攻打了邓国。到了周釐王姬胡齐四年(楚文王十一年,公元前678年),楚文王再次发动进攻,并彻底灭亡了老舅的邓国。

古人称死抱着经典之制不放的人和现象为“祁”。邓侯认为自己是楚文王的舅公,外甥焉有攻打舅舅之事?结果外甥还就真的把舅舅的国家灭了,堪称“祁”人也。因此,楚文王给邓侯上的谥号即为“祁”,史称邓祁侯,以警后世。

邓祁侯的后裔子孙和邓国故民,多有以先王之谥号为姓氏者,称祁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献侯四世孙奚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元和氏纂》和《辞源》记载,春秋时期晋献侯姬籍的第四世孙奚,时为晋国大夫,受赐食邑于祁(今山西祁县古镇),以邑为氏,称祁奚。

祁奚,字黄羊,晋国大夫。史籍记载,周简王姬夷二年(晋厉公姬寿曼十年,公元前570年),“祁奚请老”,可知时年祁奚至少在五十岁以上。其生年最晚也在晋灵公姬夷皋初年(公元前 620年)。祁奚“历事晋景、厉、悼、平四世(公元前599~前532年)”。那么,既便从晋平公姬彪继位初年(公元前 557年)算起,其享年应在六十岁以上。如果以晋平公卒年计,则可能有八十余岁,可谓长寿。

祁奚本晋公族献侯姬籍之后,父为高梁伯,因食邑于祁,遂以祁为姓。“下宫之难”后,晋景公姬孺曾以赵氏之田“与祁奚”。晋悼公姬周(姬纠)继位后,“始命百官”,立祁奚为中军尉。平公时,复起为公族大夫,去剧职,就闲官,基本上不过问政事了。祁奚在位约六十年,为四朝元老。他忠公体国,急公好义,誉满朝野,深受人们爱戴。盂县、祁县有祁大夫庙。《祁县志》祁奚位列《乡贤篇》首。清康熙年间编纂的《山西通志》中,祁奚被收入《人物篇》。其墓在祁县东南荣仁村,其祁子午并葬于还处。

祁奚在政治上并无特别卓越的业绩可称。在晋景公、晋厉公、晋悼公、晋平公四世,秦、楚、齐、晋争霸正酣;晋国内忧迭起,是政治家施展抱负的大好机会。从晋景公继位至晋厉公末年(公元前599~前574年),正是祁奚二十~四十多岁期间,年富力强,理应有充足的精力参与国家事务。但这数十年间,却是祁奚政治生涯的空白时期,颇令人费解;究其原因,恐是晋公室宗族势力较弱所致。

历史上,晋国的宗法血缘关系比较松弛,经过多次晋宗族相残事件后,异性和异支的卿大夫贵族逐渐把持了朝政。至晋景公、晋厉公以后,晋国同姓大夫仅剩栾氏、隙氏、羊舌氏、祁氏四家了。晋景公和晋厉公采取的基本上是重用异姓卿族,压制同姓宗族的政策,晋厉公执政时期杀三郤,亡郤氏;晋悼公执政时期则灭栾氏;到晋顷公十二年(公元前 514年),“祁奚孙、叔向子,相恶于君”,六卿“遂以法尽灭其族…分其邑为十县”,晋国王室益弱。可见,在晋景公、晋厉公以后,同姓大夫正在逐步退出晋国政治舞台而让位于“六卿”。

虽然祁奚在政治上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但“祁奚荐贤”却成为千古美谈,为人所称颂。祁位于古帝尧封地,有“尧之遗风”,其民勤俭质朴,“崇节义多劲直之气”。这种品质在祁奚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祁奚请老,晋悼公询问谁可代中军尉一职,祁奚便举荐了政治对头解狐。晋悼公又问:“解狐可是你的仇敌呀!”祁奚回答:“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解狐逝世后,祁奚又荐祁午。晋悼公又问:“这祁午可是你的儿子呀!”祁奚道:“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这就是祁奚“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故事。

在典籍《诗·小雅》中称赞祁奚:“言惟有德之人,能举似已者也。”

解狐为祁县东冀里人,为人正直廉洁,做官时也曾举自己的仇人刑伯柳为上党守。柳往谢解狐,解狐说:“举子,公也;怨子,私也,子往矣怨子如初也。”其耿直倔犟的性格同祁奚何其相似乃尔。

祁午也是晋国当时著名的贤才。他“好学而不戏,守业而不淫,柔惠小物而镇定大事,有质直而无流心”,任中军尉后,“军无秕政”。袁启疆称祁午“为诸侯之选”。

左氏在撰写《春秋左氏传》时慨叹:“祁奚于是能举善矣。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给祁奚以极高的评价。

祁奚以公而无私赢得了朝野内外的赞誉,他的言行也随之成为衡量是非曲直的标准。“栾盈之难”后,范宣子因羊舌虎(叔向弟)故,囚叔向。叔向谢绝了乐王鲋“吾为子请”的好意,希望祁奚能为他主持公道。他说:“祁大夫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其独遗我乎?”祁奚听说后,请求范宣子赦免叔向。他对范宣子说,叔向惠而有谋,是国家栋梁之才,以其弟之故而杀叔向,是弃国家社稷于不顾,这样做,是非常愚蠢的,范宣子遂免叔向。祁奚所为,皆出自公心,所以事后他“不见叔向而归”,叔向也明知祁奚是为了国家,并非偏爱自己,故不谢祁奚而还。可见,叔向对祁奚是十分了解的。

在祁奚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祁氏。晋国祁氏一族还有许多分支,如祁成氏、祈夜氏、祈射氏等,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祁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祁氏正宗。

祁氏族人大多尊奉祁奚为得姓始祖。



第五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朝时期官吏祁父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祁父,是典籍《周礼》众描述的军制中掌管军事典制之重臣,一说是管理兵甲的司马。

在西周军制中,主政不主兵的军事统领,称祁父,这在史籍《史记·谥法》中有明确注释:“治典不杀,曰祁。”后世的历朝历代,将犯了重罪后而不判处死刑的罪犯称作“祁人、祁案”,即源出于此。

在祁父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祁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果大夫石祁子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的周惠王姬阆十七年(卫懿公姬赤九年,公元前660年),北狄君主瞍瞒兴兵进攻卫国。

卫国君主卫懿公在位九年,百般怠傲,不恤国政,最好玩鹤,宫廷苑囿,处处养鹤,有数百只之多。而且鹤皆有品位俸禄,上者食大夫俸,下者食士俸,卫懿公如果出游,其鹤亦分班从幸,坐在车上,号曰“鹤将军”。举国上下,都对卫懿公大为不满。

大夫石祁子与宁速屡屡劝谏,无奈卫懿公根本就听不进去。这天,卫懿公正想带鹤出游,突然接到北狄人进犯的消息,急忙召集人马,准备迎敌。然而将士们懒散不动,而百姓们则纷纷逃避,皆不听招呼,好歹抓了百十个人来。

卫懿公生气地问道:“狄人来犯,大敌当前,你们为什么不听命令?”

百姓中有一老者说:“主公有一宝物,足可以打败狄寇,不用百姓。”

卫懿公忙问:“什么宝物?”

老者答道:“您的鹤将军呀!”

卫懿公愤然道:“鹤怎么能打仗?”

老者也愤然回答:“鹤既不能打仗,是无用之物,主公那么爱惜,却不爱惜百姓。如今狄寇来侵犯了,您才想起百姓来了吗?”

卫懿公顿时脸红到脖子,说不出话来。他长叹一声,道:“唉!是寡人错了!”回头向石祁子说:“把所有的鹤都放了,寡人从此再不养这无用之物了!”

探马来报:“主公,狄兵已杀到荥泽。”

卫懿公大惊,出了一头冷汗,道:“狄兵如此神速?”

石祁子道:“狄兵骁勇,不可轻敌,臣请到齐国求救。”

卫懿公长叹一声道:“以前齐国就来帮过忙,可寡人没有好好谢谢人家。这次再去求救兵,人家能来吗?算了吧,寡人决定与狄人决一死战,胜则存,败则亡!”

宁速奏道:“臣请率师御狄。”

卫懿公道:“寡人不亲自挂帅抵敌,军士们还能英勇吗?”他解下身上所佩玉玦,交给石祁子:“爱卿,代寡人暂理国政。”又抽出一支箭,交给宁速说:“宁爱卿负责守城。国中大事,全靠二位爱卿了,寡人率兵前去,如不胜狄兵就不能回来了!”

宁速道:“主公,臣愿一死,率兵与狄寇决一死战!”

卫懿公道:“不要再说了,寡人主意已决。寡人喜鹤误国,罪行深重,苍天如存寡人,那就打败狄兵;否则,寡人将无颜面回来了!”

石祁子泪流满面,道:“主公,臣等盼望主公得胜回来!”

卫懿公下令,大夫孔渠为将军,于伯为副将,黄夷为先锋,孔婴齐为后队,大军立即赶奔荥泽迎敌。谁知卫军将士对卫懿公有怨,皆不出力,与狄兵一接战便溃不成军。卫兵军心涣散,尽弃车仗而逃,卫懿公被狄兵团团包围起来。

孔渠道:“事情紧急!主公可微服下车,混在士兵中脱身!”

卫懿公长叹道:“寡人今日唯有一死,算是向全国百姓谢罪!”

结果,黄夷战死,孔婴齐自刎而亡,于伯中箭身死,卫懿公和孔渠被狄兵砍作肉泥。卫军全军覆没。

狄兵乘势进攻,兵临城下。宁速与石祁子见狄军强盛,如果抵敌,无异于坐待灭亡,二人商议后,决定保护卫侯宫眷和公子申趁夜乘小车出城,往东逃去。狄兵入城,见人就杀。顿时,百姓尸体成堆,血流成河。

石祁子保护宫眷先行,宁速断后,见狄兵来追,宁速与之且战且走,到黄河边上,幸亏遇到宋桓公子御说派兵来迎。狄兵见宋军来到,遂退回城中,将卫国的金银珠宝和粮食洗劫一空,又把城墙拆毁,满载而归。

石祁子赶紧与宁速商议,国不可一日无君,遂立公子申为君,是为卫戴公。不料卫戴公原先就有病,再经过这次灾难的惊吓,登上君位不几天便一命呜呼了。

宁速急忙赶到齐国去接公子毁。一见齐桓公姜小白,宁速叩头大哭,把卫懿公如何被杀,百姓如何残遭屠戮,都城如何被毁,财产如何被洗劫一空等等,诉说了一遍。公子毁听了,顿时昏厥了过去。

齐桓公说:“卫侯养鹤而亡国,太不应该了!石大夫,你等在何处立国呢?”

邓祁侯石祁子道:“臣等在漕邑已创立庐舍,迎公子回去即位。”

齐桓公说:“看来只好如此了。”又对公子毁道:“公子回去吧,宗庙的所有器具,由寡人赠送,还有马匹、祭服、牛、羊、猪、鸡等,能带多少就带多少,由公子无亏护送。”

公子毁叩首称谢,回到漕邑,先派石祁子到荥泽收了卫懿公的尸体,然后为卫懿公、卫戴公发丧,之后即位,是为卫文公。这时,整个卫国仅剩下兵车三十乘,百姓五千人,甚是荒凉。卫文公布衣帛冠,吃粗饭,喝菜汤,早起夜息,安抚百姓,甚得人心。公子无亏恐狄兵再来侵扰,便留下了三千兵马。

听了公子无亏回来汇报卫文公复国之艰难,齐桓公连声叹息:“无道之君,害国殃民,卫侯死有余辜!”

在石祁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祁氏、石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祁氏,据考来自唐初进入中国,后于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任大将军的古都白丁。

古都白丁一族初在新安郡(今安徽祁门及江西婺源等地),北宋时迁至扬州,在历史文献《扬州府志》中有记载。后有族人以居地祁门为汉化姓氏者,即称祁氏至今。

回族祁氏族人,主要分布在江苏省、河南省、湖北省地区。



第八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甘肃地区西宁(今青海西宁)的土司,以及碾伯(今青海乐都)的土司为蒙古族人,是元末明初归降明太祖朱元璋的蒙古驻军首领,被明太祖赐汉姓为祁氏,因西宁、碾伯皆地处祁连山地区,属于取其驻地名称为氏。

⑵.据史籍《黑龙江志稿·氏族略》中记载,蒙古族都讷亨氏,亦称德赫氏,源出蒙古新巴尔虎毕喇尔部落,通古斯语为“Duneheng”,世居巴尔古(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东部),后多冠汉姓为祁氏。

⑶.蒙古族道劳·道古森氏,源出蒙古“黄金家族”博尔济吉特氏,也就是孛尔只斤氏,是其氏族的一个分支,在明朝时期即已经冠汉姓为祁氏。

⑷.蒙古乞颜氏,源出蒙古最古老的部落之一乞颜部,在元、明时期皆已有冠汉姓为祁氏、齐氏、陈氏、秦氏等者。



第九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奇德哩氏,满语为Cideri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齐氏、祁氏。

⑵.满族奇塔喇氏,亦称奇特拉氏、祁他氏,满语为Citela Hala,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苏鲁、佛讷赫托克索等地)、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乌苏里(今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松花江沿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祁氏、齐氏。有人考证与喜塔喇氏为同姓异写。

⑶.满族喜塔喇氏,亦称奇塔喇氏、喜特勒那氏,满语为Sitara Hala,汉义“指甲”或“插孔雀翎的管”,世居尼雅满山(今辽宁新宾)、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果勒敏珊延阿林盖吉(今长白山地区)、佛克顺(今辽宁新宾)等地,多冠汉姓为祁氏、赵氏、图氏、祝氏、文氏、齐氏、孙氏、希氏、奚氏、喜氏、线氏等。



第十个渊源:源于土家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土家族祁嘎氏,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改汉姓为祁氏。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彝族、保安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祁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祁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帝尧、邓祁侯、祁奚、石祁子、古都白丁。

祁氏的历史名人 -- 祁 奚:(公元前620~前532年),字黄羊,晋果人。著名春秋时期晋国大夫。

曾任晋国中军尉,以公正无私著称。

公元前570年的一天,祁奚准备退休,晋平公就问祁奚:“南阳县缺个县尹,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

祁奚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

晋平公惊奇地问他:“这个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

祁奚说:“您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于是,晋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但解狐还没出发就病死了。

过了几天,晋平公又问祁奚:“现在解狐死了,朝廷还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

祁奚说:“祁午能够胜任。”

晋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那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

祁奚说:“您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晋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他才华高,且公正不阿,也替当地的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不久,中军尉的副手羊舌职死了,他又向晋悼公推荐了羊舌职的儿子羊舌赤继任。结果,羊舌赤也干得很好。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后,十分称赞祁奚。孔子说:“祁黄羊说得太好了!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他推荐人,完全是以才能做标准,不因为解狐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祁午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哪!”

后来人称祁奚“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后世也把他奉为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的楷模。



祁 午:(生卒年待考),祁奚之子;晋国人。著名春秋时晋国大夫。

晋悼公四年(公元前570年),代其父为中军尉。晋平公执政时期,曾率晋军攻至曲沃驱逐栾盈。



祁 盈:(生卒年待考),祁午之子,晋国人。著名春秋时晋国大夫。

家臣祁胜、邬臧易妻淫乱,祁盈将二人收捕。后来祁胜通过贿赂荀跞向晋侯进言,诬陷祁盈,结果祁盈遂被晋侯所杀。



祁 纤:(生卒年待考),河东人。著名北魏时方士。

相法高明,北魏太武帝十分欣赏他,拜他为上大夫。不过,他不久即被罢职。



祁顺之:(生卒年待考),岐州扶风人(今陕西乾县)。著名唐朝大臣。

唐玄宗时累任左司员外郎。唐天宝五年,任刑部员外郎,受诏至北海斩杀太守李邕。唐天宝六年,撰写《开梁公堰颂》。唐肃宗乾元二年,编撰《南叟训》。



祁 序:(生卒年待考),江南人氏。著名宋朝画家。

工画花竹翎毛,兼长水牛及猫。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评论其工画花竹、禽鸟,兼长画水牛图、斗牛图,奇思巧构,人或云有戴嵩遗风。其作品生动活泼,富于田园野趣。



祁 宰:(生卒年待考),江淮间人。著名宋、金时期医学家。

北宋末,以医术补官。金兵攻破汴京后,被俘,进而入太医院。累迁中奉大夫、太医使。

祁宰医术精湛,因治病有功多次受到奖赏。有一次,在给王妃看完病后,祁宰看完颜亮心情不错,就大胆地向完颜亮上奏自己对国事的看法,阐述了反对攻宋的观点。

完颜亮觉得一个小小御医竟然操心、干涉国家大事,十分恼怒,二话没说就将祁宰斩首了。



祁 顺:(生卒年待考),字致和,号巽川;广东东莞人。著名明朝大臣、文学家。

明天顺年间进士,授兵部主事,进郎中。累官至江西左布政使。有《石阡府志》、《巽川集》。

祁顺喜游历,时任石阡知府的祁顺在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游铁溪后写有《游铁溪记》,对铁溪有如是评价:“镇远多佳山水,其去郭而近者,铁溪为胜。土大夫南迁多游焉,或不得游则有为恨者矣。”

在明弘治初年,祁顺在观赏舞阳河时又在《平昌山》一诗中有了精彩的描述:“平昌山前宿雾开,凭高喜有此亭台。一川花柳四时好,十里溪水八面来。”



祁 敕:(生卒年待考),广东东莞人。著名明朝官吏。

正德进士,授刑部主事。后任刑部郎中,以善决疑狱著称,民呼之为祁佛爷。曾外放出任饶州知府。



祁 鹤:(生卒年待考),山西安邑(今山西夏县)。著名明朝官吏。

明正德年间进士,累官至山东副使。嘉靖间镇压山西青羊山抗拒官府之民众,特受节钺。



祁 顺:(公元1434~1497年),字致和,号巽川;广东东莞人。著名明朝大臣。

明天顺年间进士。历兵部主事、户部郎中。成化中赐一品服,出使朝鲜。

他清正廉明,贿赠悉拒,使朝鲜君臣相顾惊骇,钦佩诚敬,为其筑却金亭。官至江西左布政使。卒任。著有《巽川集》。



祁 承:(公元1562~1628年),字尔光,号夷度,自号旷翁;浙江山阴人(今绍兴)。著名明朝藏书家。

明万历年间进士。官至江西布政使司右参政。

积书数万卷。“澹生堂”为藏书之所。有藏书印“山阴祁氏藏书之章”、“子孙永珍”、“旷翁手识”。

著有《牧津》、《澹生堂集》及《澹生堂书约》。



祁彪佳:(公元1602~1645年),字虎子,一字幼文,又字宏吉,号世培;山阴人(今浙江绍兴)。著名明朝戏曲批评家。

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进士,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升任右佥都御史,后受权臣排斥,家居八年,崇祯末年复官。

清兵入关,他力主抗清,任苏松总督。清兵攻占杭州后,自沉水中。

祁彪佳所著传奇如《全节记》,皆佚。惟戏曲批评著作《远山堂曲品》和《远山堂剧品》存世(《曲品》有残缺)。两书共著录杂剧作品二百四十二种,传奇作品四百六十七种,另附杂调一类,收弋阳诸腔剧目四十六种,尤为可贵。

他与吕天成的《曲品》相较,以搜罗广博著称。每种剧目后都有简短的评论,从中可见祁彪佳的戏曲主张。

在作品内容上,他强调戏曲应当反映尖锐的社会问题,“外御强敌,内除奸佞”;而在艺术上则着眼于“词以淡为真,境以幻为实”,颇有见地。惟祁彪佳认为民间戏曲不能入品,实为其缺陷之处。



祁韵士:(公元1751~1815年),字鹤皋;山西寿阳人。著名清朝西北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祁韵士的一生,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建树,但其致力于学术研究,却获得了卓著的成绩。据其子祁寯藻于《鹤皋年谱》后“附志”记载:“著有《西陲总统事略》、《西域释地》、《万里行程记》、《己庚编》、《书史辑要》、《珥笔集》、《袖爽轩文集》、《覆瓿诗集》、《筠渌山房试帖》、《濛池行稿》、《西陲百咏》,其余《访山随笔》、杂录及采摘诸家记载汇集成卷者者共十余种。”此外,还应包括《藩部要略》、《系陲要略》两部重要著作。但终其一生,主要成就仍体现在所从事的民族史志的整理研究和西北史地研究方面,尤以后者对后世产生影响更大。特别是祁韵士于伊犁遣戍期间完成的几部著作更具代表性。

《西陲总统事略》又名《伊犁总统事略》,此书虽是在伊犁将军主持下编纂的官修志书,但祁韵士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对成书的贡献最大。据松筠《西陲总统事略序》中记载:“丙寅冬(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筠曾有纂办通志之请”,“圣鉴以边地书籍罕征,难于纂辑,特命馆臣续纂《西域同文志》”,因而得以汇集各地递交的有关资料。原有乾隆年间原山东知县汪廷楷辑录未成之稿,在此基础上“属祁郎中韵士重加排纂,一手编辑”而成是书。

该书凡十二卷,大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⑴.清平定伊犁:新疆的史略及在伊犁驻兵兴屯之概述。

⑵.全疆疆域山水及道里总叙:包括图说及军台、卡伦总述,及牧厂卡伦专论。

⑶.伊犁地区官制兵额:包括历任将军、参赞大臣、领队大臣、屯镇总兵、抚民同知及理事同知的任职时间。

⑷.军政等方面的情况介绍:如城池衙署、训练、军器等。

⑸.屯务事宜:包括兵屯、旗屯、回屯及屯务成案。

⑹.经济文化方面的情况介绍:如钱法船工、图籍教学等。

⑺.塔尔巴哈台、乌鲁木齐及南疆各城事略。

⑻.少数民族源流。

⑼.杂记、释地及民俗纪闻。

可见,这是一部集历史、地理、经济、军事、文化、民俗、考辨为一体的大型史志著作。以伊犁地区为主,又兼及全疆。祁韵士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编纂完成了这部难度极大的著作,且“意繁而旨博”,叙述井然有序,为后人提供了一部了解清乾、嘉时期新疆(特别是伊犁地区)各方面情况的重要书籍,至今仍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此书除附有《绥服纪略图诗》外,还附录了祁韵士用竹枝词形式创作的《西陲百咏》。这一百首诗,诚如作者所云:“见夫陵谷薮泽之广大,则思山经水注挂漏殊多;见夫物产品汇之繁滋,则思雪海昆墟瑰奇不少。每有所触,情至而景即在,是岂必模山范水始足言景,弄月吟风始足言情哉。”因此,这些诗“首列十六城,次鸟兽虫鱼,次草木果瓜,次服食器用,而终之以边防夷落。以志西陲风土之大略,词之工拙有所不计”。这种分门别类的纪实性诗歌,既生动可读,又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留意于史乘风物的学者风范。如《塔尔巴哈台》一首:“戎索乌孙尽故墟(附近伊犁一带皆汉乌孙故地),拓将土字到康居(西北接哈萨克部落,即汉康居)。北方漫说无雷国(哈萨克斯坦北界俄罗斯国),案角还归陇种余。”历史沿革、地理位置,尽在其中。

《西陲要略》是祁韵士在编定《西陲总统事略》时,接触到大量原始资料,“爰就要者,考而录之,备存其略”,“并掇闻见录诸书中之可信考,证以所见,纂为二篇,附载书后。”该书凡四卷。卷一为疆域、山水、卡伦、军台;卷二为城堡、职官、兵额;卷三为驻兵、兴屯、牧养;卷四为各部源流、习俗见闻。就内容而言,此书可视为《西陲总统事略》)的摘要。但正因简要核实,便于查检,因此反而被多次刊到,版本颇多,《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载有十六种。该书被收入《粤雅堂丛书》、《丛书集成初编》、《山右丛书初编》等多种文献丛书,是新疆志书中收人文献丛书最多的一种。

《西域释地》一卷,是一部专门记述疆域山川、沿革考辨的著作。该书是祁韵士深感新疆的舆地在历史的发展变化中,产生了许多混乱现象,特别是元代以后,变化更大。以往的文献记载、既不完善,又不统—。因此,“谨就新疆全境,分叙地理、四至著于篇”。该书“条分件系,考古证今,简而核矣”。在地理疆域内记伊犁、乌鲁木齐、喀什噶尔等十六城的历史沿单、城名考辨;于山川则记其名称、方位、形势;此外还记述了一些历史遗迹及有关传闻。因此书是专门的舆地著作,客观地向人们显示了清乾隆嘉庆年间对新疆史地了解的实际情况,故而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万里行程记》则是一部以记叙为主,兼有少量考证的旅行见闻录。该书所记,均为作者遣戍途中所亲见、亲历,因而所提供的资料是原始性的,自有其珍贵的价值。在此之前,祁韵士主要从事的是民族史的研究,本书则是他向舆地研究过渡的早期作品,因此对研究祁韵士学术思想和治学态度,研究行记体著作与史地研究的关系,乃至研究西北史地学的形成过程,《万里行程记》都有着特殊价值。书后所附《濛池行稿》与行程记相得益彰,不过是以诗的形式记述了沿途的山川城堡、风土物产、道里行程、名胜古迹。从史地学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总之,祁韵士在西域史地方面的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清人陈康祺对他的评价是:“所著《皇朝藩部要略》、《西陲要略》、《西域释地》诸书,纲领秩然,甄采有法,穆然见列圣绥养藩服、长驾远驭之规模。洵必传之作也。”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在祁韵士所生活的年代,西域史地研究尚属冷冷清清。没有引起广大学者的重视而形成单独的学科,除《西域图志》等极少数官修志书,真正的研究著作,基本上尚属一片空白。祁韵士荜路蓝缕,辛勤耕耘,为西域史地研究立下开创性功绩,誉为西域史地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并不为过。



祁土贡:(公元1777~1844年),字竹轩,又字寄庵(一说字露筠,号竹轩、寄庵);高平孝义里人(今山西高平)。著名清朝大臣。

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祁土贡十四岁即中秀才,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中举人。清嘉元年(公元1796年)祁土贡中进士,不久授官刑事主事,后升刑部员外郞、浙江按察使、贵州布政使、广西巡抚、刑部尚书等职,死于广东巡抚任上。



祁 焕:(生卒年待考),江苏吴县人。著名清朝画家。

善画兰竹,晚年自成一家,颇有古穆之趣。喜好收藏古彝鼎图书,蓄古砚尤多。有《二十八砚斋集》。



祁隽藻:(公元1793~1866年),山西寿阳人。著名清朝大臣。

清嘉庆年间进士,曾任户部、吏部侍郎。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祁隽藻曾偕黄爵滋视察福建海防及禁烟事,后擢兵部尚书。

鸦片战争中,邓廷桢于厦门将英国兵船击退,忌者谓其不实。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他前往勘查具陈战胜属实,后调户部尚书,命为军机大臣。

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祁隽藻迁体仁阁大学士。清咸丰年间,他坚决反对肃顺等铸大钱。

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同治帝即位,祁隽藻疏陈时政大事,命以大学士衔授礼部尚书。

祁隽藻提倡朴学,喜好词辞,擅长书法。著有《马首农言》、《勤学斋笔记》等。

其弟祁宿藻为道光年间进士,曾任湖南布政使和江宁布政使。其子祁世长亦进士及第,官至工部尚书兼顺天府尹。著有《翰林书法要诀》、《祁文瑞公年谱》。



祁兆熙:(生卒年待考),江苏上海县人(今上海)。著名清朝官吏。

官至知府,在广东任职十七年,历办督署洋务等事。他熟悉外国事务,最留史的事件,就是他在清同治年间曾护送中国首批留学士赴美。

派遣幼童到美国留学,是“中华创始之举,古今未有之事”。这两句话,是曾国藩和李鸿章在给朝廷的奏折里说的。因为“古今未有”,所以这一计划的决定,采取了极其郑重的方式:公元1871年8月5日,先由曾国藩李鸿章联名,向同治皇帝会奏;太后批给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复议;总理衙门和曾国藩、李鸿章对奏稿进行商议修订,9月5日,再将“议奏”呈太后;9月9日,获得批准办理的圣旨。

在奏折里,曾国藩和李鸿章这样评价外国的科学技术:“西洋军事实力的背后,有地理、数学、天文、制造等多种知识;他们重视引入外国的先进技术,把学有所成的‘游学’者请到学校,教授各门科学;他们把陆军和海军的建设看作‘身心性命’…今天我们中国要仿效他们的成功之道,最紧迫的,是应当选拔聪颖子弟到海外留学,努力钻研,以实现皇上逐步自强的夙愿…”

当年的规划是:访选各省聪颖幼童,每年三十名,四年共一百二十名,分批搭船赴洋,在外国留学。十五年后,按年分批回国。“计回华之日,各幼童不过三十上下,年方力强,正可及时报效”。

奏折对幼童留美的具体事宜作了规定:赴洋幼童学习一年,如气性顽劣,或不服水土,将来难望成就,就应由驻洋委员随时撤回。幼童入学之初,读什么书,学什么专业,应由驻洋委员列册登注,每四个月检查一次,年终汇总报告。驻洋正副委员,每人每月薪水银四百五十两,翻译一人,每月薪水一百六十两。每年驻洋公费银共六百两。正副委员翻译教习来回路费,每人银七百五十两。幼童来回路费及衣物,每人银七百九十两。幼童驻洋学费津贴屋租衣服食用等项,每年计银四百两。每年驻洋委员将一年花费开单报告,“倘正款有余,仍涓滴归公”,如果费用不足,可报告要求补充。留学事务局每年的预算,为库平银六万两,以二十年计算,约需库平银一百二十万两。当时的币值,每四两白银约合美金五元五角,所以驻洋委员的月薪等于六百十八美元,翻译的月薪二百二十美元;留学事务局每年预算为八万两千五百美元。

曾国藩和李鸿章决定,由翰林陈兰彬担任留学事务局正委员,留学计划的积极倡议者容闳为副委员。

第一批“留美幼童”于公元1872年8月11日起程赴美。前后四批,共一百二十名“留美幼童”,都是乘坐轮船,跨海一万六千公里,横渡太平洋去美国的。

祁兆熙是奉命护送第三批“留美幼童”的主要官员。他留下了一部《游美洲日记》,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一个多世纪前的跨海旅途。

在上海登船的头天晚上,天真的孩子们看到洋泾浜一带的“自来火灯”(煤气灯)“簇簇匀排,荡漾波心”,快乐之极。启程时天蒙蒙亮,他们兴冲冲早起,观看轮船驶出吴淞口。午后天气变坏了,“风雨交加,舱面不能行走,晕浪者呕吐大作,俱睡而不能起。”风浪一起,舱间便“多啼哭声,不得安睡”。

但幼童们的适应性也很强,经过十数天的航行,晕船者开始减少。每遇大风暴,祁兆熙等大人还如醉汉,孩子们却“嬉戏自得,毫无恐怖”。到了深夜,小家伙们还“在大菜间游行”,喧哗不已。他们甚至有些喜欢风浪,因为风高浪急的时候,祁兆熙就会免除他们每天的功课。

祁兆熙是个十分尽职的官员,他发给幼童们《太上感应篇》、《三训合刊》,每天上午宣讲,晚上则让孩子们温习“西书”。

开始,幼童吃不惯船上的西餐,把祁兆熙治喉咙痛的咸西瓜皮抢吃精光。但是航程刚刚过半,多半幼童已经习惯了牛奶面包。“每人坐处大碟一,勺一,叉一;洋布手巾一方,束以白铜圈”。祁兆熙记述的食物有牛肉、羊肉、鱼、甜咸皆有的面饼,饮料有奶茶、冰水。“饮毕,进高脚瓷盆四,装水果、干果二,每人随意食之”。

在祁兆熙的日记中,还可见到他管束教育淘气幼童的记述。他曾“薄责”三名不守规矩的孩子,管教几个“寻口舌”斗嘴的人。一天,有几个幼童从甲板上捡回外国人遗弃的地图,他看到后严厉斥责,命送回原处。不仅如此,他还把幼童集合起来训话,告诫他们说:“用了船上的东西,一定要归还原处;精细的东西,千万不能损坏;只有这样,人家才说你聪明,不会讨厌你。你们给我记住!”

三十天航行终于结束,在旧金山上岸之前,祁兆熙打开衣箱,让幼童换好上岸的服装,那是一套崭新的衣服:“蓝绉夹衫,酱色绉长褂,缎靴”。

公元1872年9月15日,《纽约时报》旧金山报道:“昨天到达的三十位中国学生都非常年轻幼小。他们都是优秀的有才智的淑女和绅士,并且外表比从前到访美国的同胞更加整洁。三位满清官吏阶层的监护人和他们同行。中国政府拨出一百万美元作为他们的教育经费。中国政府计划每年选派三十名学生前往这个国家。”



祁开仁:(公元1908~1991年),湖北潜江人(今湖北武昌)。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技术少将。

1935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医学院。曾任广西南宁军医院医生,并在广西大学医学院和广西南宁军医学校任教。

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国民党军政部第八重伤医院上校医务主任。1939年参加八路军。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延安八路军总医院外科医生、外科副主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总院副院长、第一分院院长,卫生学校和延安中国医科大学教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手术医院院长,军区卫生学校校长,晋绥军区卫生部副部长,西北军区卫生部驻晋南办事处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第一副部长,第七军医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1958年祁开仁拍板,在第七军医大学校西南医院普通外科设立了六张病床,成立烧伤救治小组,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第一个烧伤救治小组。他在烧伤防治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91年3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三岁。



祁国朝:(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四十三军第七十三师师长。

1949年3月,平津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第十九、第二十兵团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开赴山西与第十八兵团会攻太原。

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三军的主要任务是:首先集中兵力扫清城南外围之敌,拔掉城东南要点双塔寺;然后从太原大南门以东首义门和城东南角实施突破,直取民国山西省政府。第一八九师由太原东南许坦、千家坟地段突破国民革命军的防御,歼灭椿树园、马庄至南什方院地域之敌,完成对双塔寺的包围,尔后歼灭之。

3月22日凌晨6:00,总攻双塔寺战斗打响了。人民解放军炮兵以猛烈、准确的射击,压制了国民革命军守军的火力,攻击部队乘机从四面发起攻击。随后,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三军的第六五四团第九连、第一连、第五六五团第一连同时被任命为“尖刀连”,采取穿插迂回的战术,猛插敌指挥部,逼近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二师师部,以军事威逼和政治攻势相结合,很快攻占该师部,俘获了第七十二师少将师长祁国朝、副师长王振刚以下八十余人。

“尖刀连”让俘虏带路,顺暗道插向纵深,俘两百余人后,配合本团七连官兵一道,直插寺庙大院。寺庙前的第七十二师守军见大势已去,有的举手投降,有的作鸟兽散,“尖刀班”班长段光喜带领王贵、王同生冲进院内,王同生机警地卡住门口,段光喜端着冲锋枪猛地跨进门去,将几个军官从东屋逼了出来。

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二师指挥部被歼后,守军异常惊慌,人民解放军各部乘机猛插分割,将国民革命军守军分成数块,官兵们连克碉堡、地堡,迅速将红旗插上了双塔寺古塔。



祁思禹:(公元1936~今),河北正定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技术少将,国防科工委西安测控中心副总工程师。

1960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数学系。

祁思禹历任中国科学院河北分院、华北分院研究实习员,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长期从事人造卫星返回控制程序的设计工作,对人造卫星回收轨道控制计算和落点预报有突出贡献。

1967年,祁思禹接受了返回式卫星测控和回收方案的编程任务。他带领轨道组的技术人员,花了整整五年时间,用手工编制等修改了近四万条指令程序。

1975年11月26日,第一颗返回式卫星顺利升空,按计划三天后回收,可卫星在飞行中突然出现异常,有人建议提前回收。在现场指挥的钱学森说:“把祁思禹叫来”。

钱学森问祁思禹:“有人主张今天就回收,北京在等待答复。”

祁思禹胸有成竹地回答:“依我们的计算结果,可以按计划回收。”

钱学森一锤定音:“向北京报告,第三天回收。”

卫星按计划回收,取得圆满成功。庆功会上,钱学森亲手把一杯红葡萄酒端给祁思禹说:“祝贺你,人民的功臣!”

跟帖时间 2010-03-04 11:10:1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祁氏的字辈排行 -- 河北临城祁氏字辈:“大宗士广进志春文秀”。

河北灵寿祁氏字辈:“德审术士永进连登秉新合厚”。

河北廊坊、湖南临澧祁氏字辈:“开怀圣德文(仁)保(永)长(冠)春(士)”。

江苏沭阳祁氏字辈:“兆(官)宝增锡(习)川树传家友”。

江苏南京祁氏字辈:“平维昌广崇尚正学修德毕法”。

江苏阜宁祁氏字辈:“平维昌广崇尚正学修德毕法”。

安徽庐江祁氏字辈:“道德增林太”。

安徽阜阳祁氏字辈:“和士泽长…”

甘肃、青海祁氏字辈:“克国发永昌”。

祁氏一支字辈:“仕义成学耀祖显守进德修业永世钦崇”。

跟帖时间 2010-03-04 11:07:0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祁氏的家谱文献 -- 山西寿阳祁氏世谱,(清)祁文汪原编,祁韵士述,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修,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祁寓藻刻印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辽宁省大连市图书馆、黑龙江省绥化市档案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上海松江祁氏族谱一卷,(清)孙秉鑑辑,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绍兴山阴祁氏世系表,(清)祁昌徵撰,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木刻活字印本,有附录不分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有二部)。

浙江韶兴山阴祁氏家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江阴澄江石庄祁氏续修宗谱八卷,(清)祁奎南等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宝善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北当阳黄州祁氏族谱四卷,(民国)祁世甲等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举善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跟帖时间 2010-03-04 11:04:5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祁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扶风郡:周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咸阳市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干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地区。五代时期后汉将其辖地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朝时期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畴(今陕西乾县)。隋、唐两朝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2.堂号:

太原堂:以望立堂。

扶风堂:以望立堂。

澹生堂:资料有待补充。

宝善堂:资料有待补充。

举善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3-04 11:02:5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祁氏的迁徙分布 -- 祁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五十一位,人口约一百零五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6%左右。

祁氏最早发源于祁地。当时的祁地几乎包括整个晋中平川。

晋顷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祁奚之孙祁盈因罪被杀,食邑亦被没收,此后祁氏子孙散居晋地。

三家分晋后,发源于祁地的祁氏族人在今山西、河北、河南等省散居开来。

西汉时期,见诸于史册的祁氏族人有杨王孙友祁侯它(一作祁侯),新丰(今陕西渭南)大富豪祁太伯。可见此际已有祁氏族人定居陕西。

魏、晋、南北朝时期,祁氏族人见诸史册依旧鲜少,但据史籍《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记载,祁氏郡望有二:一为太原郡,一为扶风郡。表明此际至隋、唐时期,祁氏家族曾长期繁衍于这两个地区,并且人丁兴旺,声誉响亮,后期他地之祁氏族人亦多由此二处分衍而出。此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北民大迁徙的时代。由于北方士族大批南迁,祁氏族人南迁也势在必行,如三国时吴有会稽山阴人(今浙江绍兴)祁庚,此际见诸史册者还有北魏河东人(今山西夏县)祁纤。

隋、唐时期,祁氏族人在北方分布更广,在今山东、甘肃都有祁氏族人入居。

两宋之际,尤其是南宋以后,南方之祁氏族人逐渐兴旺起来,今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都有祁氏族人定居,名载史册之南方籍人士也逐渐多了起来。

元末明初时期,社会动荡,导致今中原、华东、中南之地人口锐减。在明朝初期,山西祁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陕西等地。明中叶以后,祁氏族人在全国分布更广。

清朝中叶以后,始有沿海之祁氏族人迁渡台湾,以及南洋诸国。

如今,祁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省为多,约占全国祁氏人口的40%以上。

跟帖时间 2010-03-04 10:59:0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