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3-04 21:31:42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8219 跟帖次数 11

第一个渊源:源于任姓,出自黄帝之裔颛顼之孙重黎,为高辛氏火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在史籍《左传》中疏云:“世本氏姓篇云:‘任姓,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言此十国皆任姓也。”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传说重黎是一位氏族首领以谆耀敦大,光明四海。颛顼任命其为火正,专门管理火。颛顼死后,侄子高辛(玄嚣的孙子)继位,即帝喾(帝俊),帝喾任命重黎为“祝融”之官称。后来共工氏作乱,帝喾派遣重黎前去镇压,重黎多次镇压而不成功,帝喾大怒,将重黎召回论罪处斩,然后以重黎的弟弟吴回接替重黎的官位,继续为祝融之官。

按史书如《史记》中的记载:“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后共工氏作乱,帝喾遣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重黎被诛杀之后,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而在吴回的后裔子孙中,亦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皆称祝融氏,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祝氏,为祝氏之主源,世代相传至今,史称祝氏正宗。

该支祝氏正确读音作zhōu(ㄓㄡ)。



第二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古代少昊时期属臣祝鸠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祝鸠,为上古时期少昊帝任命的一种官职,专门负责教化民众,商、周时期改称司徒。

在史籍《左传》中记载:“祝鸠氏,司徒也。祝鸠,鹪鸠也,故为司徒,主教民。”

在祝鸠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祝鸠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祝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该支祝氏正确读音作zhù(ㄓㄨˋ)。



第三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古代掌管祭祀活动的祭司,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姓谱》、《路史》等的记载,古代有官职掌管部落、氏族、国家的祭祀活动,通鬼神、问吉凶,官名即称为“巫祝”。在古代的氏族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类巫师皆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待遇极高,上古时期称为巫史、祝史、祝司、祝师、巫师等等。

在典籍《国语》中记载:“楚令尹建尝问范武子之德于文子,文子对曰:‘夫子之家事治,言于晋国,竭情无私,其祝史陈信不媿,其家事无猜,其祝史不祈。’”在史籍《左传》中也记载:“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其中所指的“祝史”,都属于这一类职官。

在巫史、祝史、祝司、祝师、巫师这类行业中,教派诸多,互有交融,大多以世袭方式继承其职务,因此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官职称谓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祝史氏、祝司氏、祝师氏、巫史氏等等,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祝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祝氏正确读音作zhōu(ㄓㄡ)。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武王给一支黄帝族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记载,西周武王封的一支黄帝族后裔于祝地(今山东禹城,一说为山东长清祝阿故城),后建有祝国(今山东济南),为子爵小国,亦称铸国、祝柯国、祝阿国、东阿国。

在史籍《太平寰宇记》中记载:“古祝国,黄帝之后。按古东阿,齐为柯,汉为祝阿县,属平原郡。平原郡故城,在今丰齐县东北二里,宋属太原郡。隋开皇十六年,改属齐州。唐天宝元年,改为禹城县,以县西南三十里有废禹息故城为名,在今州西北八十五里。”

祝国在西周末期、春秋初期即为齐国所吞灭,其地成为齐国之邑。祝国子孙们遂以国名为氏,称祝柯氏,后分衍为单姓祝氏、柯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祝氏正确祝氏读音作zhù(ㄓㄨˋ)。



第五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姬祝𥅆,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姬祝𥅆,亦称姬祝聃,是春秋初期的郑国上大夫,大将军,这在史籍《左传》中记载有:“郑大夫祝𥅆。”

传说,祝聃骁勇善战,箭法尤精,在郑庄公姬寤生执政时期(公元前743~前701年在位),负责执掌郑国的大旗“蝥弧”,即主力中军。

周桓王姬林六年(郑庄公姬寤生二十年,公元前714年),活动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北戎民族南下,一边沿途攻击卫国,一边侵入郑国境内。郑庄公令祝聃率前军在农历11月傍晚直抵北戎前军的寨前。

古代的时候,战场上一旦太阳落山,两军便均不再战,然而祝聃根本就不管那一套,乘天黑北戎的兵将们都在准备晚饭之时,一举攻入北戎大寨,将毫无准备的北戎前军杀得大败,彻底围歼。郑庄公乘势将北戎驱逐出了郑国疆界。

到了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周周天子因不满意郑庄公霸气,出兵征伐郑国。周桓王联合了陈国、蔡国、卫国之兵,加以自己的王师,浩荡杀向新郑。周、郑两家之间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繻葛之战”。

在战场上,周桓王不敌郑军,急忙传令速退。祝聃在远处看见了绣盖,知道下面的一定是周桓王,于是取过他那张巨弓一箭射去,正中周桓王左肩,幸亏天子的甲盔坚厚,伤势才没有太重。祝聃紧接着执戈催马前来,要活捉周桓王。虢公林父急忙挥剑前来救驾,与祝聃战作一团。

正在危急时分,郑庄公却急切鸣金,于是祝聃等郑军将领只好停手,收兵回阵。

祝聃回军,见到郑庄公就说:“臣射中了周王的肩膀,周王丧胆。臣正要活捉这厮,不知您为何就鸣金收兵了?”

郑庄公说:“此战,本因天子不明,以怨报德,今日迎战,实非万不得已。赖诸卿之力,社稷平安无事了,何敢多求!依你之说就算是捉住了天子,可如何发落呢?我知你英勇,不过射伤天子也好呀,万一天子伤重殒命,寡人会有弑君之名啊!”

“繻葛之战”之后,周桓王自此不再谈郑国之事。

在祝聃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祝𥅆氏(祝聃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祝氏、聃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祝氏正确读音作zhōu(ㄓㄡ)。

本书按:

姬祝𥅆的“𥅆”字显示不出来者,请安装《方正超大汉字集库》。



第六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祝詶,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祝詶,亦称詋詶、呪詶,即周王朝时期的疡医官,专职掌管医药,归属于天官府司管辖,也就是后世王室、皇家的大内药膳司官员,负责君主、王族、贵胄们的医药甄别、采集、炮制、煎熬,乃至监制膏、丹、丸、散、汤、剂等一系列成药。

在典籍《周礼·天官》中记载:“疡医掌祝药。祝,读如注病之注,谓附着药也。或作呪,亦作詋詶。”

在祝詶、疡医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祝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祝氏正确读音作zhù(ㄓㄨˋ)。



第七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秘祝,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在史籍《姓氏大观》中记载:“汉有秘祝之官,以官为氏,望出天水。”

秘祝,乃是秦朝时期所设置的一个官职,其职责是天下一旦遇到灾祸,他就秘密地祷告上天,请求上天把灾祸从皇帝身上转嫁到某些大臣的身上。在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仿效秦朝,也设置了秘祝官。

到了汉文帝刘恒执政时期(公元前202~前157年,公元前180年即位),他对百官慈爱,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在汉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下诏废除了这个秘祝官职。

汉文帝当时说道,“灾祸由怨恨引起,吉祥因恩德而生,这是上天的规律。百官的过失,应该由朕来负责,因为百官是在执行朕的旨意,朕是发号施令者,朕理应承担一切责任。可是秘祝官却把本应由朕承担的罪过秘密地移到大臣们身上,这不就是更增加了朕的不道德了吗?此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应该立即废除秘祝官这一官职。”

在迷信盛行的古代,废除秘祝官是需要有极大的勇气和胆量的,正所谓“无私才能无畏”,也只有胸襟坦荡、情操高尚的刘恒才敢做此决定。

在秘祝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祝氏、秘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祝氏正确祝氏读音作zhōu(ㄓㄡ)。



第八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吐缶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北魏时期,鲜卑拓拔部有吐缶氏(叱卢氏)部落,后在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6年)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自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于洛阳(今河南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在这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第三次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吐缶氏(叱卢氏)皆改为汉姓祝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祝氏正确读音作zhù(ㄓㄨˋ)。



第九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喜塔喇氏,亦称奇塔喇氏、喜特勒那氏,满语为Sitara Hala,汉义“指甲”或“插孔雀翎的管”,属于满族大姓,世居尼雅满山(今辽宁新宾)、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长白山盖吉(今长白山地区)、佛克顺(今辽宁新宾)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祝氏、赵氏、图氏、文氏、齐氏、孙氏、希氏、奚氏、喜氏、线氏、祁氏等。

满族祝氏读音皆作zhù(ㄓㄨˋ)。



第十个渊源:源于傈僳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云南傈僳族中,有以竹为图腾的麻打息氏族,在明朝改土归流运动中改单字汉姓为祝氏,读音作zhù(ㄓㄨˋ)。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瑶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祝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祝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轩辕(黄帝)、祝融(重黎、吴回)、姬祝𥅆。

东汉九真太守祝良后裔的世系录 -- 东汉九真太守祝良后裔的世系录
祝良 字石卿,号子贤。东汉名将,安帝时(公元107年)为洛阳令,有异政,迁并州判史。顺帝永和中(公元136年)拜九真太守,平蛮有功,徽拜车骑将军。墓在阳海郡临淄北二里五世祔葬。祝良是祝氏三十六世祖。
三十七世 大方、况,皆良子,大方居新安,为新安祖。况从父征岭南,累迁少府侍中。配吴氏。子彦辉。
三十八世 彦辉,东汉桓帝建和中(公元147—150年)为中郎将,迁幽州刺史。配褚氏。自长沙迁荆州。
三十九世 曾义、孙义皆彦辉子。曾义居南阳,为南阳始迁祖。孙义汉桓帝永寿间(公元155—158年)拜尚书郎,居江陵。
四十世 营、广,皆孙义子。营字子元,配吴氏,有孝行。桓帝延禧中(公元158—167年)为中郎将,拜酒泉、南郡太守。莹在冀州城十七里。
四十一世 叔文、叔武,皆营子。叔文居太原,平阳宗。叔武,汉灵帝熹平中为北海太守,有治行。赐爵关内侯。配周氏。墓在京兆茂陵西二十里。
四十二世 朗,为叔武子。青州刺史。配韦氏。葬京兆茂陵父墓旁。
四十三世 道迈,朗子。汉献帝兴平中,为尚书郎。墓在江苏常州。
四十四世 干、肄、颖,皆道迈子。
四十五世 钦、基、恪,皆肄子。基在东汉建安中,以讨张绣,功拜九江太守,配王氏。钦、恪,生平不详。
四十六世 盛,字元强,基子,仕魏,随父征张绣为中郎将,又征孙权,迁右将军,配文氏。
四十七世 敦、佺、邵、巡。俱为元强子。敦、佺、邵生平不详。巡,仕晋员外散骑,从元帝渡江,功拜车骑将军,护国上将军,封信安侯,为信安始祖,衢宗始祖。元配秦氏,居山东祝国故地,在敌军围故园时,投井殉国,封烈懿院君,又配卢氏,随巡公在朝。继配葛氏,赠封信安郡君。
四十八世 瑞、(弘之)宏之、旷之、怀之(淮之)、端。俱巡子。瑞,秦氏出。随父军营。后代父率军出征。弟端,葛氏出。瑞、端属衢宗,后人载于《须江郎峰祝氏世谱》。弘之(宏之)、旷之、怀之(淮之)均卢氏生,居衢州、广信之间。弘之(宏之)仕晋,居信州。
四十九世 浦、钦、谦、让,均弘之(宏之)子,浦,字道州,仕晋,孝武太元初(公元376年),擢信安从事,遂定居浙江衢县,是为衢宗,尊其祖巡公为衢宗始祖,配王氏,生子齐。钦、谦、让,生平事迹缺失。
五十世 齐,晋恭帝元熙中,授右中朗将,迁岭南将军,配马氏。
五十一世 检,齐子。宋文帝元嘉中,为平虏将军,配班氏
五十二世 道远、道隆、道恭,皆为检子。道远、道隆失系,生平不详。道恭,字文谦,宋顺帝升明元年,举孝廉,官至尚书右仆射,为江西饶州、德兴、婺源诸宗。配张氏
五十三世 文重、文津、文观,皆道恭子。文重,字武盛,齐侍御史,以耿直不容与朝,出为宣城太守,迁居江山。墓在突星山下。
五十四世 堂琊、堂馥、堂昕、堂济,皆为文重子。堂琊,字德佩,仕梁,自御史,出知滁州,配徐氏。其弟二、三、四皆失系。
五十五世 元休、元宪、元安、元懿、元朗,皆堂琊子。元休,梁武帝大通末(公元520年),官至尚书,配韦氏。
五十六世 奉国、安国,皆元休子。奉国,从征梅岭,为行军司马,配周氏。安国,失系
五十七世 彦、奇,皆奉国子。奇,失系。彦,隋炀帝大业初(公元605年后)为山阳令,迁本州从事。归唐,官天水太守,家括苍,分宜兴、宣阳、官桥、琴山、龙泉诸派之宗。配陈氏。
五十八世 仪之、像之,皆彦子。生平均不详。仪之子仕信。
五十九世 仕信 ,仪之子,娶李氏。生平缺失。(注,1938年有人认为仕信之子名义。六十世与六十一世不缺。理由是随大业初至唐贞观,其间相隔仅22—43年,不能有五世之隔。)
六十世,名讳均缺
六十一世,名讳均缺,六十一世子名义。
六十二世 义,唐贞观中为御史,娶方氏。子遂。
六十三世 遂,义子。仕唐为祭酒。娶张氏。
六十四世 玄,遂子。仕唐为宏文馆学士。娶陈氏。
六十五世 思有、思文 皆玄子。思有,淮南节度行军司马。娶庄氏。思文,失系。
六十六世 画、昼、尽,皆思有子。画娶潘氏。昼、尽均失系。
六十七世 佺、壁、儇,皆画子。佺,仕唐为安州刺史。壁,江山礼贤白渡宗。儇,曾修江山宗谱,自有系。
六十八世 挺,佺子。仕唐为澧州司马。
六十九世 寔,挺子。唐登第中丙科,授处州判官,遭朱梁易位,不仕,家居括苍。乾化中,转朝散郎。以子坦贵,赠金紫光禄大夫,加司徒,河南郡公。娶曾氏。封蓬莱县君,累赠河南夫人。
七十世 坦、纑、缜,皆为寔子。坦,仕宋,官至门下侍郎。居龙邱。(注:龙邱祝,有二支,一支堂济之后,一支坦之后。)
七十一世 茆,坦子。自括苍迁宣阳。
七十二世 允怀,茆子。由宣阳迁居官桥。
七十三世 奕,允怀子。生平、生子均不详。
七十四世 名讳缺。子溥。
七十五世 溥,号博泉,宋监察御史,曾修括苍谱,自宣阳迁宜兴。
七十六世 矩,溥子。生平不详。
七十七世 时高,矩子。不详。
七十八世 物华,时高子。
七十九世 兴,字伯荣,物华子,号陵阳居士。南宋绍兴年间,由括苍迁浦江长陵,为长陵始祖。配董氏合葬本里八堡。
八十世 温,号春野,兴子。配徐氏。葬本里翁春路下塘北向。
八十一世 騪、骏,皆温子。騪又名恭,字彦良,号劲轩。乡进士,授崇安教谕,迁和阳太守。配周氏,继配黄氏,子让。葬八堡后竹后山。骏,又名俭,生平不详。
八十二世 让,騪子,字如逊,号景梅,世称荣一公,乡进士,任睦州(严州)寿昌教谕。宦归卜居兰溪太平乡洗菜塘,(今太平东祝),为兰宗始祖。其堂弟龙,字如变,号侣梅,骏(又名俭)之子。与让同时迁住兰溪太平乡,今为太平西祝宗祖。

以上世系资料错误差漏在所难免,务请有关族亲,协助校正、补充。以求接近实况,便于各地《祝氏宗谱》的支系间能相互衔接。

来函请寄:
江苏徐州市杨庄煤机东村3号楼5单元202室 祝宏绪 收 邮编221004
2011年1月6日

跟帖时间 2011-01-17 20:28:0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祝培

唐代处州判官祝寔是谁的后人? -- 唐代处州判官祝寔是谁的后人?
祝氏69世寔,唐末登第中丙科,授处州判官,后梁乾化中(公元911-914年)转朝散郎,后赠金紫光禄大夫,加封司徒,河南郡公,也是祝氏迁丽水始祖,他究竟是谁的后人?
前些时候有网文称:是信安侯祝巡之子瑞的后人,也有人说是巡公之子弘之(宏之)的子孙。最近还有人称:是唐代祝钦明的子孙。这样祝寔支系就属《须江郎峰祝氏世谱》系统了。那么我东南沿海的各地祝氏家谱,如浦江长陵谱、兰溪太平谱、崇明、苏州、海昌等诸谱都错了!都需要改正了。
再说《须江郎峰祝氏世谱》记载:巡公之子,只有儿子瑞与端两人,没有弘之(宏之)等子。上述这种说法,只能是瑞与弘之(宏之)是同一个人,才能解释得通,但沿海各地祝氏家谱的记载都不支持这一点。例如:
一、各地家谱都记载:“巡公子孙居徽州、广信之间”,“夫人卢氏生子三人,长、次失名,三子弘之(或 宏之),并有“宏之(弘之)仕晋,居信州。生子四人,长浦,次钦,三谦,是让”等记载。
二、宏之(弘之)子浦,字道州,晋孝武太元初,擢信安从事,遂居浙江衢县,是为衢宗。尊其祖巡公为衢宗始祖。他们的子孙世系均与《须江郎峰谱》所载均不相同,这充分说明了,他们不是瑞公系统的子孙。也就是说,瑞与弘之(宏之)不是同一个人。祝寔是瑞或钦明的裔孙的说法,没有可能性,难以使人相信。
三、寔是祝氏69世,是68世唐灃州司马祝挺之子,挺是67世唐安州刺史祝佺之子,这也说明寔是(弘之)宏之的后裔。
四、清同治5~7年间,家祖父萃之公(也称粹之)随满人名士浙江金衢严道(道台)如山(字冠九)巡祝江郎山时,适逢江山祝姓续撰《须江郎峰谱》,并请如冠九为谱作序,家祖父当时曾将侄子祝寿眉所编撰《苏州祝氏谱略》底稿交给郎峰撰谱者,经验证,在衢谱信州部分找到宏之(弘之),并在其支下79世兴(字伯荣)下找到80世祝温(字叔厉),及81世祝骋(又名慕,字彦良,号劲轩,福建崇安教谕,迁和阳太守),顺次找到骋之子82世让(既荣一公,睦州寿昌教谕,迁兰溪始祖)。
注:家祖父原文称:“.且出子安(既寿眉公)撰写的《苏州祝氏谱略》稿示之,并稽衢谱,上溯至荣一公之父劲轩公表下,只刊由子名让,曾为元(朝)寿昌教谕,族人称为荣一公,后迁兰溪,子姓失系不传”。江山修谱之宗人见而喜曰:“荣一公”支下子孙,数百年失系矣!讵无意中得之,今愿修入谱中。”这也佐证了(弘之)宏之与瑞不是同一支,更不是同一人。
综合上述诸点,说明祝寔是晋代瑞或唐代钦明的子孙可信度较小,希望大家查查有关家谱,讨论讨论再说,以便真正弄清是非。谢谢。
祝宏绪
2011.1.11

跟帖时间 2011-01-13 10:51:3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祝培

如何理解宋代五经博士称祝半洲 -- 如何理解宋代五经博士称祝半洲
《新潮网.万家姓》记载:“两宋时期,祝象器由江陵迁居歙洲。”,“祝象器,宋代五经博士,乐善好施,闻名州郡,家财万贯,几乎有州郡之半,时称祝半州。”等。
在国内其他史籍资料,也都有这种记载。似乎宋代祝象器真的有家赀逾半洲,而被后人称为祝半洲之说成为定论了。实际上是一种谬误。
近读《祝氏家谱》,发现祝象器的祖父名祝杉,又名祝承俊,从江陵迁歙洲,但常往括苍,几代人中,既无显爵高官,又非豪门巨商,哪能家财超过半个州郡,就算是半个乡镇也是难超过的。上述的这种说法实无历史依据,真是古人以讹传讹了。
史实表明,造成祝象器称祝半洲的原因,不是家财超过半个州郡,而誉满半洲。祝半洲实际应理解为“半洲祝”。就象人称的“陇西李”一样。李家名冠陇西。人们一提起陇西就会联想到姓李的这家,陇西与李家就成了关联词了。
另一方面,“半洲”两字,不能理解为半个州郡,也不是半个州县,而是个特定的地方名字。祝象器的父亲名仁质,在其祖父承俊迁歙洲后,仁质定居在名叫“半洲”这个小镇大小的地方。仁质当年没有多大的家产,但祝姓在唐朝是就是望族大姓,一旦进入半洲这个小地方,震惊四邻,名满当地,是很自然的现象。加上仁质之子象器又登儒科,为五经博士,声名鹊起,誉冠州县,这样半洲祝家的名声顺理成章的名冠歙洲。并跟象器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把“祝半洲”冠在他的头上也是合情合理的。
古人习惯将名、位、财连在一起,以为官大、名大就一定财粗。误认祝象器名闻半洲,家财一定超过半洲,又将半洲误解为半个州郡。而出现了祝象器家赀逾半个州郡,而被称为“祝半洲”的说法。也是不难理解的。人们千百年来,以讹传讹,已逐渐成为共识,迟至今日,拨开历史的积尘,把真相暴露在世人面前,恐怕为时已晚,难收应有的效果了。
祝宏绪
2011.1.9

跟帖时间 2011-01-13 10:49:4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祝培

谈“祝氏得姓于祝聃氏之说” -- 谈“祝氏得姓于祝聃氏之说”
祝林先生在2009年1月14日发表的网文《祝的起源》中,综合历史上各种说法,说祝的渊源有11个。总的说是可以的。但其中也有值得讨论之处。
例如,第五个渊源,网文说:春秋时期,郑国大将祝聃在周恒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繻葛之战”中,箭伤周恒王左肩,郑军大获全胜而闻名于世。说祝聃的后裔子孙,多有以先祖名字为姓,而得祝姓,称为祝聃氏…。这种说法,不够确切。祝氏得姓于祝聃氏,在历史上难找实据。
历史事实是:“周武王克商,封黄帝后,彭祖裔孙光于祝(地名),而成祝国(周朝的方国,亦称小诸侯国)。地在齐鲁之间。都城祝柯,春秋时齐地。鲁襄公十九年,诸侯盟于祝柯,即此。《公羊(传)》称祝柯。汉置祝阿县,故城在山东长清县东北。唐移治今之禹城,而故县废。”
[注]:古祝阿县原址,今已改称济南市长清区。“唐移治今之禹城”词意是:唐朝将祝阿县的县治(即县的领导办公机关)迁往禹城,不能理解成:将祝阿县的原址改为禹城。
西周末,战乱频起。公元前771年,周幽王与太子伯服被犬戎杀死于戏(今陕西临潼东),齐国并吞祝国。祝国第十一世方奔周为上大夫,从平王东迁于洛。史称东周。此后,以地为氏,以国为姓,始得祝姓。为尊祝国始祖光,尊光为祝氏一世祖。
祝氏十世祖龚,袭伯,古谱称龚伯。在齐国灭祝国时,其后人奔投郑国,后“子孙散居郑、卫。”
周恒王时,郑国大将军祝聃是祝国十世龚伯的曾孙,亦即十一世方的侄孙。聃之后佗,由郑迁卫。
历史表明:周恒王时,祝国的子孙散居各地,均已以国为姓,而获祝姓,且祝聃为龚伯之后裔,姓祝是合情合理的,祝聃的子孙姓祝,属祝氏家族代传、世袭,应归属于网文第四个渊源;“武王封光于祝”,源流于祝国氏。谈不上起源于祝聃氏。
也许新郑“祝氏得姓于光祖之名,渊源是祝聃的说法”在某些古籍中出现过,其原因可能是受当时历史条件、科技水平、和信息闭塞所限,古人不了解情况,造成了误述。对此,今人也无可责难。但应予以改正、发掘,进行科学分析研究,去伪存真,避免偏听偏信,盲目相信古人、古籍的记载,以致将错就错,以讹传讹而误导后世。
除此,还应说明,我们所谈的祝姓渊源,应该是指祝氏得起源,最初的得姓,并且是指其体或群体,不是指个体与特殊的得姓。如果忽略这两点,祝的渊源那就可能会超过网文中的十一种了。如:历史中还有因民俗而改姓,诸如,赐姓、入赘、收养、过继等。因不属本文讨论主题,故不赘述。
以上供参考。
祝宏绪
2010年12月31日

编谱讯息:
祝氏苏州家谱与“文革”中全毁,现拟重新补续,请各地原籍在苏州的祝姓人与编写组联系。也请各地祝氏族亲给予协助,互相转告。谢谢。
联系地址:
1、江苏徐州市杨庄煤机东村3号楼5-202室 祝宏绪 电话:0516-87993301 邮编:221004
2、江苏苏州市工业园区东湖大郡65幢401号 祝总骝 电话:0512-612580778 邮编:215000

跟帖时间 2011-01-03 11:11:2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祝培

祝氏的历史名人 -- 祝 𥅆:(生卒年待考),亦称祝聃,姬姓;新郑人(今河南郑州新郑)。著名春秋时期郑国将领,祝氏鼻祖之一。

祝𥅆,亦称祝聃,在春秋初期的郑国上大夫,这在史籍《左传》中记载有:“郑大夫祝𥅆。”

传说,祝聃骁勇善战,箭法尤精,在郑庄公姬寤生执政时期(公元前743~前701年在位),负责执掌郑国的大旗“蝥弧”,即主力中军。

周桓王姬林六年(郑庄公姬寤生二十年,公元前714年),活动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北戎民族南下,一边攻击卫国,一边侵入郑国境内。

郑庄公针对北戎军队“轻而不整,贪而无亲,胜不相让,败下相救”的弱点,以一部兵力佯败诱敌,将郑军主力分作三部,埋伏于北戎军追击必经道路附近。当北戌军深入伏击地域后,郑军三处伏兵同时出击,切断北戎前、后军联系。

郑庄公令祝聃率前军在农历11月傍晚直抵北戎前军的寨前。古代的时候,战场上一旦太阳落山,两军便均不再战,各自收兵回营,来日太阳升起后再战,这已成定律。然而祝聃根本就不管那一套,出发前即让将士们提前吃饱,还“每卒再予一丙(面饼)”,因此乘天黑北戎兵将都在准备晚饭之时,一举攻入北戎大寨,将毫无准备的北戎前军杀得大败,彻底围歼

北戎后军得知前军覆灭,因而大乱,仓惶溃逃。郑庄公一直将北戎驱逐出郑国疆界,仅两天就搞定了。

在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周周天子因不满意郑庄公霸气,出兵征伐郑国。周桓王联合了陈国、蔡国、卫国之兵,加以自己的王师,浩荡杀向新郑。

郑庄公闻知大怒道:“桓王夺我政权,又率大兵伐我,我郑国三世勤王之业绩,付之东流。这次若不挫其锐气,恐怕宗庙将难保!”

大夫高渠弥说:“陈国与郑国素来亲睦,此番出兵实为迫不得已。蔡、卫与我郑国有夙仇,自然肯效力。天子盛怒亲自领兵,其锋不可挡,宜坚壁固垒,待其意怠倦,或战或和,便能如意了。”

大夫公子元进道:“以臣战君,于理不恭,故宜速不宜迟,臣虽不才,愿献一计。”

郑庄公说:“不知爱卿何计之有?”

子元说:“王师既分作三枝,我国也宜以三军迎战。左右二师,结成方阵,以左军迎其右军,以右军迎其左军,主公则亲率中军迎王中军。”

郑庄公大喜,说:“我以鱼丽阵,甲车二十五乘为偏,甲士五人为伍,每车一偏在前,另用甲士二十五人随后,作为补缺,车伤一人,伍即补之,有进无退,坚不可摧,难败易胜。”遂安排曼伯杀入左军,祭足杀入右军,自己亲领祝聃在中军,做好了应敌的准备。

周桓王听说郑庄公还真的出师迎战,更加怒不可遏,便要亲自出战,被虢公林父谏阻了。

次日两军相对排成了阵势。郑庄公传令:“左右二军不可轻动,待看到军中大旗舞动,方可一齐进兵。”

周桓王准备了一番责备郑庄公的想法,专意等待郑庄公出头答话,当阵诉说,以挫其锐气。然而,郑庄公虽列成阵势,只是把住阵门,并未出来。周桓王使人挑战,郑军中却无人应。一直拖延到了午后的时候,郑庄公估摸周桓王已怠,王师的锐气已经泄了,当即让瑕叔盈挥动大旗,左右二军一齐鸣鼓,鼓声如雷,郑军兵士们个个奋勇前进。

周桓王在中军听到敌营鼓声震天,知是郑军出动了,便准备作战。可是兵士纷纷交头接耳,队伍早已乱了。

原来曼伯杀入以陈国军队为主的左军,祭足杀入以蔡国、卫国为主的右军,这散国原来就不大愿意因私利为周桓王卖命,因此一击即溃。看到左右二营有失,周桓王的中军兵士也站不稳了。这时,郑军像坚固的城墙一样过来了,祝聃在前,原繁在后,曼伯、祭足也领着得胜之兵左右合力夹攻而来,一时杀得王师车倾马翻,血流成河。

周桓王见势不好,急忙传令速退,自己与虢公林父断后,且战且走。

祝聃在远处看见了绣盖,知道下面的一定是周桓王,于是取过他那张巨弓,掂弓拉弦一箭射去,正中周桓王左肩,幸亏天子的甲盔坚厚,伤势才没有太重。祝聃紧接着执戈催马前来,虢公林父急忙挥剑前来救驾,与祝聃战作一团。

而此刻郑军的原繁、曼伯也赶了来,要活捉周桓王。正在危急时分,郑军中却急切鸣金,于是祝聃、原繁、曼伯等只得停手,收兵回阵。

祝聃回军,见到郑庄公就说:“臣射中了周王的肩膀,周王丧胆。臣正要活捉这厮,不知您为何就鸣金收兵了?”

郑庄公说:“此战,本因天子不明,以怨报德,今日迎战,实非万不得已。赖诸卿之力,社稷平安无事了,何敢多求!依你之说就算是捉住了天子,可如何发落呢?我知道你英勇,不过射伤天子也不可取啊,万一天子伤重殒命,寡人会有弑君之名啊!”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繻葛之战”。战后,周桓王从此不再谈郑国之事。



祝 午:(生卒年待考),齐人(今山东济南)。著名西汉大臣,齐王刘襄的郎中令。

吕后死后,其吕氏亲属一族欲作乱。祝午献计给齐王,将琅邪王诱骗到齐国,而尽发琅邪国之兵。



祝 恬:(生卒年待考),中山卢奴人(今河北保定定州)。著名东汉大臣。

初任司隶校尉,后迁光禄大夫、司徒。



祝英台:(生卒年待考),女,小字九娘;会稽上虞人(今浙江上虞)。著名传说人物,晋朝争取婚姻自由者。

祝英台女扮男装,与会稽梁山伯共同游学三年,产生了真挚的爱情。后祝英台先归家,梁山伯过上虞访之,始知祝英台为女。当他欲娶祝英台为妻时,祝英台己被贪图权势的父母许配给贸城马氏。

梁山伯后为郧县县令,但由于对祝英台的深刻相思,因病而卒,葬于城西清道原。

次年,祝英台嫁往马氏,趁舟途经梁山伯墓时,风涛阻舟不能前,祝英台登岸临墓恸哭,墓地忽裂,遂与梁山伯并埋,后化作双蝶自由翩舞。

宰相谢安闻知此事后,奏请皇帝封其双葬墓为义妇冢。



祝钦明:(生卒年待考),字文思;京兆始平人(今陕西兴平)。著名唐朝大臣。

中六经科选,为太子率更令。唐长安元年,累迁太子率更令,兼崇文馆学士。

唐中宗在春宫,钦明充侍读。及唐中宗复位,擢拜国子祭酒,同中书门下三品,历刑部、礼部二尚书。

他常与群臣侍宴,钦明自言能八风舞,据地摇头,睆目顾盼。吏部侍郎卢藏用叹曰:“祝公是举,五经扫地矣。”

唐景云初,为侍御史倪若水所劾,贬饶州刺史,后以崇文馆学士卒。诗一首。



祝象器:(生卒年待考),江陵人(今湖北荆州)。著名宋朝五经博士。

乐善好施,名闻州郡。家财万贯,几乎有州郡的一半,时称“祝半州”。



祝可久:(生卒年待考),信州铅山人(今江西信州)。著名宋朝学者。

立功边陲,官至贵州刺史。父亡后归隐山林,乐于行义事,与弟祝可大共建乡校,士林称之。



祝梦熊:(生卒年待考),衢州江山人(今浙江衢州)。著名宋朝大臣。

进士出身,官至监察御史。因得罪权臣韩胄,被贬职。后被农民起义军所杀。



祝世禄:(公元1569~?年待考),字世功;江西德兴人。著名明朝学者。

约在明神宗万历三十年前后在世。

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进士,考选为南科给事。历尚宝司卿。

耿定向讲学东南,祝世禄从之游,与潘去华、王德孺同为耿门高弟。

祝世禄工诗,善草书。著有《祝子小言》、《环碧斋小言》、《环碧斋诗集》等,均载于《四库总目》传世。



祝允明:(公元1460~1527年),字希哲,因生枝指(即六指)故自号枝山,又署枝山老樵,枝脂生,枝指山人;长洲人(今江苏苏州)。著名明朝文学家、书画家。

举人出身,曾任广东兴宁知县,应天通判。他博览群籍,为文多奇气;尤工书法,小楷、狂草无一不精。与唐伯虎、徐真卿、文征明并称吴中四才子。

祝允明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由于与唐寅(字伯虎)遭际与共,情性相投,民间流传着两人的种种趣事。

祝允明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看他的遗墨,显出他的传统功力极深。其小楷学钟繇、王羲之、谨严端整,笔力稳健;草书学怀素、黄庭坚,晚年的草书,更显笔势雄强、纵横秀逸,为当世所重。他为人豪爽,性格开朗,其无拘无束的气度,表现在“狂草”中,虽偶有失笔,却写得舒展纵逸,气韵生动,是值得后人研习的一位书家。

明英宗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祝允明出生在苏州的一个官宦世家。祝允明的祖父祝颢是明正统己未(公元1439年)进士,官至山西布政司右参政,六十岁后辞职回乡。他精于诗文,喜欢写行草书,远近都来求字。苏州的文士都很仰慕,和他一起交游的有几十人。明成化癸卯(公元1483年)去世,享年七十九岁。

祝允明的父亲祝瓛不如他祖父,生前不太出名,而且比他祖父早五个月就去世了。那一年祝允明二十四岁。祝允明的生母在他十六岁时已经离世。因此祝允明青年时是很不幸的。

外祖父徐有贞(公元1407~1472年),字元玉,晚号天全,苏州吴县人。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进士。后来因迎明英宗复辟有功,委任为兵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封武功伯。徐有贞才华绝世,天文、地理、道释、方技都很通。书法擅长行草,深得怀素、米芾笔意,在当时很有书名。

祝允明娶中书舍人李应祯(后升太仆少卿)长女为妻。生一子,名续,正德年间进士,官至广西左布政使。

苏州是祝允明的家乡,也是他一生的主要活动地。在明代苏州是经济、文化相当发达的城市。太湖流域的地理条件使苏州地区的农业生产尤其是棉花和蚕桑生产很发达,使与之配套的手工业很发展,于是成为商贾云集之地,异常繁荣。在这样的情况下,文人荟萃,各种文化活动也很活跃。

明朝文坛上有“吴门四杰”:张羽、杨基、高启、徐贲。他们都是诗书画俱通的雅士。

明初书坛以“三宋”为代表。三宋为宋克、宋广、宋璲,其中以苏州的宋克为代表人物。宋克尤擅草书、楷书,他在书法上成就直接影响到继起的“二沈”(沈度、沈粲)。在绘画上,以沈周为首的“吴门画派”正在兴起。太湖流域画家辈出,“元四家”对于苏州地区的影响很大,学画的人很多,以后吴门成为明代的一个绘画中心。

苏州当时的工艺美术也很发达。《古今图书集成》中记载了扇、席、铜香炉、麻手巾、蜡牌、藤器等名产在苏州都有出处。书画碑刻与装裱业也很发达。有很多书画收藏家,书画商活动频繁。图书文物收藏成风。

这时的文学家、诗人、书画家、史学家、鉴赏家等吴门众多的文人,在相互交往和交流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群体,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亦师亦友。又因师生、亲属等等关系使他们结成了文人网络。明代华亭人何良俊谈苏州时说:“苏州士风,大率前辈喜汲引后进,而后辈亦皆推重先达。”在这样的氛围下,吴门画派在逐渐地形成和发展。家学有渊源从小苦攻读在祝允明的成长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祖父祝颢和外祖父徐有贞。这两位长辈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

徐有贞十二三岁入小学时,已经会古文词,稍大后跟随都宪吴恩庵,常常有出人意料的议论,吴恩庵高兴地对人说他定成大器。有一次见到国子祭酒胡颐庵,胡让他赋诗,他拿笔立就,用词遣句都很老成。祝允明幼年跟随外祖父。在祝允明出生前三年,徐有贞迎英宗复辟有功,受皇帝宠爱,遭到在复辟中一同立功的曹吉祥、石亨等人嫉妒,几次被诬下狱,后来英宗特诏让他回家。回家后闭门谢客,直到曹、石相继败死才开始买田筑屋,准备安度晚年。这时祝允明已经两三岁了。徐有贞在乡里德高望重,苏州府学碑刻立石往往请他撰并书,也经常有人请他作墓志铭。因此祝允明除了外祖父外,接触到了不少人,时时受到熏陶。

祝允明五岁,祖父祝颢辞职回乡。祖父虽然年逾六十,但精神很好,他善会谈,旁征博引,又常会开开玩笑,当时人都很愿意和他交游。祖父风趣洒脱的性格和生动的言谈给祝允明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祝允明先天禀赋很好,又有两位大儒的教导,所以很早就显露出他的才华。他五岁时就能作一尺见方的大字,读书一目数行,九岁时已经能作诗。

祝允明十三岁时,外祖父去世,终年六十六岁。这一年吴门出了一位状元吴宽。两年后祝允明的老师王鏊廷试又得第三,吴门文人名声日大。

祝允明青年时期发奋苦学,为的是和他的长辈一样求取功名,这是文人的唯一出路。苏州府学树立着他外祖父撰并书的《儒学兴修记》和撰写的《科第题名之记》,这对于祝允明来说就是压力和要求。眼看自己熟悉的师长一个个金榜题名,他也必须努力。科举除了读书外还要练好楷书,祝允明严格地按照前辈的教导扎扎实实地下功夫。

祝允明往往把读书和写字结合起来学习。例如他二十八岁时用小楷书录一卷《唐宋四家文》。在卷末他自己认为前辈们往往书录古文上百,抄录一遍即能“得其大略”,所以他也学着这么做。这种口诵手录的学习方法对他的帮助很大。又如他二十七岁用小楷抄录了《庄子》中的七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董其昌评为“绵里铁”,“如印印泥,方是本色”。

祝允明青年时期的诗文书法已经闻名乡里,大家都知道他的才华,因此当时任中书舍人的李应祯把自己的长女许配给他。此后祝允明在书法上的进步又得到了岳父的指导。李应祯精于书法,对各体都有研究,他提倡创新,在实践上自成一格。他又是文徵明的书法老师,因此对吴门书派的形成影响很大。

祝允明在苦读期间结交了很多良师益友。其中如沈周、刘珏、杜琼、吴宽、周臣、朱存理等都是苏州名士。他拜比他长十岁的王鏊为师,又与年纪相仿的都穆、杨循吉为友,更与比他年轻的唐寅和张灵交往。经常一起作诗唱和、切磋书画,感情深厚。中年不得志怀才戏人生祝允明三十以后才华已经相当出众。请他撰写墓志、碑碣和求书画的人很多。他三十一岁就受聘为作《重刊王著作文集序》。刻书作序往往请名人,可见时人对他的看重。

祝允明与都穆、文徵明、唐寅等常在一起创作古文辞。唐寅从小聪慧,也很早就出名。文徵明小时不很聪明,后来发奋学习,又得到沈周、吴宽、李应祯的指点,在文章、绘画、书法上进步很快。文徵明性格内向,文静而严谨。祝、都、文三人往往在唐寅的画上题句作文。

祝允明三十三岁那年,参加乡试,考中举人。主考官王鏊对他的文章很赞赏。凭着自己的才学,祝允明很自信,认为进京考试,录取高第易如反掌。谁知以后七试礼部都没有成功。这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仕途的失意和打击对于祝允明的后半生起了重要的作用,使他的心境、性格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祝允明中年是在这样一个转变中度过的。他中年的前半期,孜孜不倦于科举考试,思想是积极入世的儒家观念。而后,一次次的失利,使他越来越心灰意冷,渐渐地转向了老庄的消极出世,开始游戏人生。他的心境除了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上表露外,只能在诗文、书法中抒发。他的书法也渐渐转向行草书。五十岁以后在草书上的发展和成功与这样的心境是分不开的。

祝允明与唐寅关系异常密切。他在三十七岁时,二十七岁的唐寅与邻居张灵一起常常纵酒游玩,不好好读书。祝允明知道后特地去规劝,此后唐寅又一心一意地读书了。他还把张灵收为自己的学生,在著文作诗或作书时,让张灵在旁边侍笔砚,因此张灵也进步很快。在那段时间里,苏州人称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为“吴门四才子”。他们都规规矩矩读书求功名。

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唐寅二十九岁乡试第一,成了南京解元。依他的才华有希望在会试中夺魁。当时在朝中的吴宽在公卿间常常称赞他,使他名声传遍京城。第二年唐寅进京应试,因同行的徐经贿赂会试总裁程敏政家僮,科场作弊,牵连唐寅因而入狱。后来经吴宽的求情,才得以赦免。踌躇满志的唐寅受到突如其来的打击,受到很大的精神刺激。仕途无望,又引起夫妇反目,妻子与他离婚,跟中了进士的都穆结合。这几件事使唐寅的人生观产生极大变化,性格也大变。

这时的祝允明与唐寅同病相怜。他们的思想由追求功名、经世治国而都转向了独善其身、游戏人生的态度。祝允明在《再挽子畏》诗中有“少日同怀天下奇,中年出世也曾期”之句。唐寅,初字伯虎,更字子畏,后来自号“六如居士”,皈向佛门,而祝允明多署“枝山道人”,归向道家。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是封建社会中文人的遗憾!得仕复求隐归里振书名五十岁以后的祝允明,心情极度矛盾。年逾五十仍未被录用使他焦躁不安、异常痛苦,常常借酒消愁。

五十一岁时祝允明作了《闲居秋日》诗,其中有句“浮生只说潜居易,隐比求名事更艰”,发出了来自内心的感叹。这些诗句在祝允明五十一岁后,被他以草书的形式写了好多遍。在他五十三岁那年,痛苦、焦躁、烦闷的心情几乎到了极点。那年夏天,他常常因此而失眠,一连作了《泪》二首、《壬申夏夜不寐》以及《醉》等诗篇。诗中充满了不平和惆怅。但此时他内心还抱着一丝希望。

五十五岁那年谒选,祝允明总算得了一官半职,授广东惠州府兴宁县知县。第二年走马上任。

兴宁县民俗不淳,社会秩序不好,有强盗常出山谷放火抢劫。祝允明赴任后很感叹,有诗句云:“道惠何曾惠,吉宁又不宁。”祝允明以礼待百姓,教育引导民风。对于强盗他施展计谋,设法在一个早晨捕获三十多人,从此县里比较安定。兴宁县在祝允明的治理下很有起色。但祝允明并没有得上司的欢心,五十七岁那年冬天,因拙于催科秋税曾被停给俸米。这一年他奉命修兴宁县志,题名为《正德兴宁县志》。虽然是奉命修志,例行公事,但这篇县志序的手稿却由行书而行草,最后变成狂草,成为他传世中的珍品。

祝允明身在兴宁做官,虽然政绩不错,但时间一长便生了归乡之心。原因主要是在官场上看不惯积弊。作为一个有学养的文人,虽然希望能得到重用,但他的良心却使他不能融入官场,这是一对矛盾。他的表弟在看望他时,他作诗钱别,诗句中便流露出这种心情。

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六十三岁的祝允明调往南京任京兆应天府通判,因此后人称他为“祝京兆”。他面对官场的腐败,不堪忍受,终于下决心托病辞职,回故里苏州度残年。

祝允明六十四岁,在外祖父旧宅中筑了怀星堂安身。这一年,他的好友唐寅,这位才华横溢的才子,在受尽世态炎凉后去世了,年仅五十四岁。祝允明异常悲痛,含泪为他作了墓志铭,写下了《哭子畏二首》,后来又作了《再挽子畏》。字里行间流露出悲叹和同病相怜的情感。又过一年,他的老师王鏊也去世了,终年七十六岁。祝允明作了《祭王文恪公文》。他为自己没有做到如老师期望的那样而感到惭愧。两位师友的去世在他的晚年又抹了一道阴影。他曾在病中,缅怀知友,不论少长、隐显、存没,各作一诗,计十八人,给王宠作了两首,因此留下《怀知诗》十九首。惨淡的人生使他在衰年更加放荡不羁,直率真切地表达自我,因此多作狂草巨制。

祝允明晚年经济状况不佳。他六十六岁那年,文徵明次子文嘉知道他的情况后,在书房中设置了蚕丝纸和上等笔墨,请他去,许酬索字。祝允明趁兴写了行草书《古诗十九首》,这是件精品,文氏父子很是赞叹。后来刻入文徵明的《停云馆帖》。此时,祝允明虽隐于乡里,但书名大振,被公认为吴门书坛领袖人物。祝允明在他最后一年还写下了表述他书法观点的章草书《书述》,成为他为数极少的书法论著中重要的一部分。人们对祝允明的书法很喜爱,因此在他去世不久,就出现了大量的伪作。造假者借此谋利,这给后人对祝允明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其中以他的外孙吴应卯学他的字最像,可以乱真,即使行家也难分辨。

明嘉靖五年(公元1527年)农历12月27日,祝允明病逝,终年六十七岁。这位书法领袖在贫病中告别了人世。他以自己的实践使吴门书派在崛起中达到了全盛,并形成了明代的浪漫主义书风,成为明代中期书坛的主将,对明代书法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祝允明一生留下了很多诗文杂稿。《明史》本传称“著诗文集六十卷,其他杂著百余卷”。而以《祝氏集略》三十卷,《怀星堂集》三十卷为最有名。这是他除书法作品外的又一笔文化遗产。兼二父之美学书有家承祝允明出生在文化气氛很浓的苏州,他的书学生涯是在前辈的言传身教下开始的。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外祖父徐有贞和岳父李应祯两人。

徐有贞擅长行草书。他的行草主要师法唐朝的怀素和宋朝的米芾。用笔直率而华美,结构潇洒多姿,很得古雅之气。在祝允明二岁时,徐有贞奉诏回苏州闲居,祝允明一直与他在一起。直到祝允明十三岁时徐有贞去世。因此祝允明幼年学习书法就是在外公的启蒙下开始的,徐有贞的书法风格对他影响是很深的。

李应祯也是一个有名的书法家。祝允明也一直得到李应祯的指导。在跟从岳父学书的十几年中,李应祯对于祝允明在书法的发展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据文徵明的记载,李应祯在晚年告诉他,说自己学习书法四十年才开始有所得,并向文徵明论述了书法上的很多道理。他留下的尺牍,秀丽而又有气度,行笔自然大方,横向取势的撇、捺、横都很生动有致。字的大小,粗细变化自然。他这种富于抒情性的行草书对祝允明也有很深的影响。

祝允明自己谈幼年时学习书法,说前辈不让他学习近代人的字,看到的都是晋唐人的字帖。所指的应该是楷书的学习。应该说祝允明幼年在两位前辈的指导下,打下了很好的底子,为日后的发展作了铺垫。同时两人的书风的优点也传给了祝允明。性功须并重超然出神采祝允明的书艺思想以“神采”为最终归宿。而要达到这个目标,他认为必须“性”、“功”并重。“性”是指人的精神,“功”是指书法创作的能力和功夫。他认为只有功力而无精神境界,神采就没有,而有了高尚的精神境界,如果没有表达的功夫,那么神采就不能实在地显露。两者不可缺一,必须兼备。他就是这样辩证地揭示了这一艺术创作的规律。

对于“功”,祝允明认为只有在向前人学习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因此他对时人不愿好好学习传统而把这称为“奴书”的说法很愤慨。特地写下了《奴书订》予以反驳。在这一点上,他晚年在《书述》中还批评了他的岳父李应祯。他强调必须“沿晋游唐”,这是源于他对书法史的深入认识。他认为书理极于张芝、王羲之、钟繇、索靖,后人只是在遵循他们的法则,而在根本上已不能改变。他认为唐人能循前人之理,按照当时人的法则来写;宋初还不很差,宋中期仍有可取之处,而后便大变传统,古法遭到败坏,大多流为恶怪。到元代方有赵孟钆ぷ?狈纾?垂榻?疲??找蚋鲂圆磺课疵庥小芭?椤钡囊藕丁K?砸??榉ǖ谋纠幢匦胂蚪?蒲?啊T谘?昂褪煜ち舜?澈螅?浼挤ū匦胗卸赖街?Γ?馐亲T拭鞫浴肮Α钡慕?徊揭?蟆K?凇镀朗椤分兴底约翰恍加诓街印⑺鳌Ⅳ恕⑾椎暮蟪荆????跋钣鸷褪泛胝氐挠旅鸵钥?醋约骸R虼怂?确炊允比硕源?车暮鍪樱?智康鞑荒苷娴某晌?芭?椤薄?

祝允明对于“性”没有很多的论述。他提倡“起雅去俗”,显然是指以学识和修养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从而达到较高的精神境界。

有了以上两点,就可以在“入神”的状态下创作具有神采的优秀作品了。他对于“入神之境”的解释是“一时超然格度之外”,在超越各种约束的情况下,才能“闲窗散笔”,自然地表达自己。

祝允明在书法理论上的要求,既符合艺术创作本身的规律,又合乎文人书画的审美要求,从而使他的书法创作成果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著有《前闻记》、《九朝野记》、《苏材小纂》、《祝氏集略》三十卷、《怀星堂集》三十卷等。



祝万龄:(公元?~1643年待考),陕西咸宁人。著名明朝大臣、学者。

累官保定知府。明天启中期,魏忠贤尽毁天下书院,祝万龄叹息,其党李鲁生劾之。遂罢仕。明崇祯初期起任知黄州,集诸生讲学,时号“关西夫子”。

祖籍金溪。父世乔。有至行,以父远游不归,年十五即独身访求,濒死,历数千里,卒得之。后由选贡通判南康,以清慎著。

祝万龄师乡人冯从吾,举明万历四十四年进士。累官保定知府。

明天启六年,魏忠贤尽毁天下书院,祝万龄愤。逆党李鲁生遂劾万龄倡讹言,谓天变、地震、物怪、人妖,悉由毁书院所致,非圣诬天实甚。祝万龄遂落职。

明崇祯初年,祝万龄荐起黄州知府,集诸生定惠书院,迪以正学,时号“关西夫子”。居三年,迁河南副使,监军磁州。

辉县之北与山西陵川之南,有村曰水峪,回贼窃据数十年,大为民患。祝万龄与山西监司王肇生合兵击,六战焚其巢三百余,贼遂平。录功,加右参政。

流贼自山西入河北,掠新乡。祝万龄邀击之,贼走陵川。已,复大至,坐失事,削籍归。

汤开远讼其冤,不纳。久之,廷臣交荐,未及用,而西安陷。祝万龄深衣大带,趣至关中书院,哭拜先圣,投缳而死。当天佥事泾阳王徵、太常寺卿耀州宋师襄、怀庆通判咸宁窦光仪、仪封知县长安徐方敬、芮城知县咸宁徐芳声、举人宗室硃谊巉及席增光皆里居,城破皆抗节死。



祝世昌:(公元?~1650年待考),辽阳人(今辽宁辽阳)。著名明末清初将领。

初为明朝镇江城游击,明天启元年(后金天命六年、公元1621年)降归努尔哈赤,隶汉军镶红旗。

历官礼部承政、山西巡抚。

明崇祯十五年(后金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曾上疏请禁俘良家妇女卖入乐户,获罪被发配边外席北。

清顺治初年被召还,入关后,授右副都御史,率兵讨伐姜瓖叛军,巡抚山西。清顺治七年卒。



祝维诰:(公元1697~?年待考),字宣臣,一字豫堂,浙江海宁人(今浙江秀水)。著名清朝诗人。

清乾隆元年,以诸生举“博学鸿词”,部驳不与试。

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举于乡。官内阁中书。

祝维诰清才渊雅,诗文皆得家法。在京师时,与钱载、万光泰等交最契,时相唱和。公卿皆为延玉。诗清格高古,尤工乐府。

祝维诰常随扈滦河、辽海间,其风景数见于诗,李锴、沈德潜、全祖望等亟赏之。淳郡王礼为上宾。

祝维诰著有《绿溪诗稿》,《清史列传》传之于世。



祝德麟:(生卒年待考),字止堂,一字芷塘,浙江海宁人(今浙江秀水)。著名清朝官吏、诗人。

清乾隆二十八年进士。官至御史,以言事不合黜归。

工诗,以性灵为主。著有《悦亲楼诗钞》。



祝 嘉:(生卒年待考),字明甫,号西涧;浙江秀水人。著名清朝诗人、画家。

清乾隆二十五年举人。会试屡不中,闲门力学。善画梅,工诗。

著有《西涧诗钞》。



祝大椿:(公元1855~1910年待考),字兰舫;江苏无锡人。著名清朝末期民族资本家。

公元1872年到上海,在铁行当学徒。

公元1885年成为怡和洋行及上海电气电车有限公司买办,开设有源昌号,经营煤铁五金商业。

后又经营海运业,购买轮船多艘,来往于新加坡、上海、日本及所经沿海各港口,并在上海经营房地产。

公元1888年起陆续开办源昌机器碾米厂、源昌机器缫丝厂,机器五金厂,合资开办华兴面粉公司、公益机器纺织公司、怡和源机器打包公司等。工业资本总额达一百万元,男女工四千余人。

1900年前后成为怡和洋行买办。1908年因兴办、实业,由清政府赏给二品顶带。曾任上海商务总会董事、锡金商务分会总理。晚年任上海总商会董事。
祝自清:(公元1898~1933年),湖北蒲圻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烈士。

出生于一个较为富裕的家庭。1905年七岁启蒙读书,后到羊楼洞就读。虽出生富贵之家,但对贫富不均的旧社会颇多訾议。192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6年4月在共产党员侯矩芳的帮助下,秘密参加农协会,发动贫苦农民与土豪劣绅作斗争。1926年北伐军攻克武汉后,农民协会公开,枫桥农协会建立,当选为执委。1927年参加鄂南秋收暴动,9月下旬率农军埋伏在名山牛奶冲,活捉了县保安大队的七名侦探,将其全部处决。

土地革命时期,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108团一个营和县保安大队配合反动民团,向枫桥等苏区反扑。根据中共蒲圻县委指示,与徐敬之等党的干部转移到沔阳峰口、汊河口等地,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929年2月返回蒲圻,在随阳山、望夫山等地发展党的组织。5月中共蒲圻县委成立,任县委宣传部部长。1930年5月,湘鄂赣边特委作出“红五月暴动”计划,和汪子霞一道指挥鄂南赤色游击队发动了益阳桥、高桥沈家之战,攻打了茶庵岭一个“清乡”中队,参与了烟竹坡起义。还在小柏汪家土地咀痛击了县里派来的“清乡”队,取得很大胜利。1931年1月13日,协助汪子霞发动了林坑之战,消灭敌两个排,缴枪七十余支。

1931年12月,中共蒲圻中心县委改组,任组织部部长兼中共崇阳县委书记。1932年7月,蒲圻苏区大部分失陷,受中共蒲圻中心县委的指派,到崇阳八斗山另辟根据地。8月去参加中共湘鄂赣省委第二次党代表会议,省委认为鄂南苏区失败,是蒲圻中心县委犯了逃跑主义的错误,将蒲圻参加会议的全体干部关押审查。

1933年3月,以“改组派”罪名被错杀于江西万载,终年三十五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追认为革命烈士。



祝 嘉:(公元1899~1995),字燕秋;海南文昌人,1948年定居苏州。著名书法理论家、书法家和教育家。

毕生致力于书法研究、创作、教育,是我国著名的书法理论家、书法家和书法教育家。

1935年出版了他首部著作《书学》;1941年完成我国第一部《书学史》,后于1947年由于右任先生作序出版,填补了中国近代书法史学的空白。此后笔耕不止,一生共撰写书学专著七十种计三百六十余万字。

祝嘉的书法与其理论紧密结合结合,他四体具精,一生临摹百遍以上的碑帖一百三十余种,并力主“全身力到论”故其书法碑帖交融、老辣苍润、浑厚古拙,内蕴丰富。晚年融合汉魏开创了独特的章草书风。

祝嘉一生主要成就有四方面:

1.撰写了中国第一部《书学史》;

2.率先提出我国书法高等教育问题,并设计教学框架;

3.开创现代书法比较学,书法批评先河;

4.力倡“全身力到论”是传统实力派的表率。



祝光焘:(公元1904~1932年),浙江建德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烈士。

1922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九中学师范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后,积极参加反帝爱国、声援上海工人斗争的活动,并利用暑假走村串户宣传和募捐,支援上海罢工工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秋进入浙江省地方自治学校。1929年秋任分水(今桐庐)第二区(毕浦)区长,组织农会,恢复和建立中共农村党的组织。1930年4月积极筹备参加7月举行的建德农民暴动。同年8月任中共永安区委书记,继续准备毕浦地区农民暴动。同年10月暴动失败,身份暴露被反动派逮捕。

1932年2月,病死于狱中,牺牲时二十八岁。



祝 炎:(公元1903~1933年),江西德兴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烈士。

1910年七岁时入私塾,后考入德兴县高等小学。1923年考入芝阳师范。1925年6月经方志敏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5年夏赴南昌从事革命活动。8月与方志敏同赴弋阳县,以教书为职业,开展革命工作。同年冬参加“弋阳青年社”。并任旭光义务小学和贫民夜校代理校长。1926年秋回德兴开展革命活动,发展党组织,领导工农运动。12月建立中共德兴县支部,任支部书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1月参加方志敏在弋阳窖头召开赣东北五县党员联席会议,后协助方志敏领导弋横暴动。弋横暴动第四路大军,向弋阳县城周围发展,进至马王坡村时陷敌重围,遂赶往营救,不幸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终年三十岁。



祝世凤:(公元1905~1978年),湖北麻城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后,参加赤卫军、独立团。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第十师第二十九团排长、连政治指导员,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第九十三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九十一师第二七六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任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营政治教导员,挺进团政治委员,淮南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政治部主任。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二师第五旅第十三团政治委员,第五旅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鄂豫皖、川苏区反“围剿”、古城集、张家楼、周家岗等战役。1937年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延边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兼旅政治部主任,警备第一旅政治部主任,吉北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独立第六师副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三军第一五六师政治委员,江西军区九江军分区司令员。参加了著名的辽沈、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江西军区九江军分区第二政治委员,江西军区干部部副部长、部长,江西省军区第二副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78年2月13日因病在九江逝世,终年七十三岁。



祝家银:(公元1906~1929年),湖北长阳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烈士。

1927年参加革命。

1927年任长阳县桂花园乡苏维埃政府秘书。曾在马鞍山、晓麻溪、养泉岭等地发展农会组织,发动贫苦农民起来同当地土豪劣绅进行斗争,并参加了该地的三次战斗。

1929年5月6日被捕后,敌人为要他交出红军名单及文件,对其进行严刑拷打,惨无人道地逼他赤身背着装有炭火的铁箱游街,并捆在木桩上用柴火烧其赤脚,又灌辣椒水,一刀刀地割舌头。他忍着剧痛,怒视敌人,一言不发,终于被折磨得昏死过去。

敌人见从他口里得不到任何所需的东西,将他乱刀砍死,牺牲时二十三岁。



祝列克:(公元1957~今),福建福州人。著名林学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林业局副局长。

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插队参加工作。博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

1975年在福建省连城县任生产队、大队干部,电厂工人。1977年考入南京林产工业学院.

1982年大学毕业分配到林业部科学技术司工作,历任主任科员、副处长、处长、副司长。1983~1984年到吉林省临江林业局、松江林业局任副场长、副科长。

1990年到英国牛津大学进修,1995年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农业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西藏自治区林业厅副厅长。1998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司司长。1999年到中央党校学习。

2001年11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林业局副局长、中共国家林业局党组成员。



祝光耀:(公元1944~今),湖南益阳人。著名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1968年12月参加工作。高级工程师。

1968年毕业于中南林学院(现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系。1968年先后在广东省博罗县鸡笼山林场劳动锻炼,任县农林水战线、林业局技术员。

1976年后历任中共湖南省酃县青石岗林场党委办公室主任、中共酃县委办公室干事、中共酃县策沅公社党委副书记、书记。

1981年2月任中共湖南省酃县委副书记、书记,酃县副县长、县长;1986年7月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造林经营司副司长、司长。

1993年7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副部长兼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中国执委会秘书长。1998年4月起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

2002年2月起任中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党组副书记。2002年11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祝铭山:(公元1937~今),吉林九台人。著名当代司法工作者。

196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国家与法权历史专业研究生学历,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一级法官。

小学毕业后被保送到九台县中学读书,后考入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中部学习。1957年7月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学习。1961年7月本科毕业后,攻读法制史专业研究生。1964年9月毕业后,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1965年1月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历任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刑事审判庭秘书,曾汉周副院长的秘书。

文化大革命中下放湖北省沙洋农场劳动。后任最高人民法院助理审判员、刑事审判庭副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

1980年参与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的工作和中国法制重建时期有关审判工作重要文件的起草和修改工作。主编有《司法侵权损害赔偿》等书。

1983年9月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中共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1985年后兼任全国法院干部业余法律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高级法官培训中心副主任,《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和《法律适用》主编,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

2002年8月任命为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祝希娟:(公元1938~今),女;江西南昌人。著名当代电影表演艺术家。

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居上海。她从小活泼、伶俐,家里人都很喜欢这个小囡。

她姐姐是个文艺活动积极分子,经常在学校参加演出活动,童年的祝希娟常被姐姐带到学校去,观看排练和演出。1949年初复旦大学排演“反饥饿,反内战”的歌舞剧,缺一个扮演自由神的小演员,大学生们就把祝希娟领到后台,给她化装,戴上纸做的花冠,披上白斗篷,就这样,祝希娟第一次登上了舞台。

昆仑影片公司拍摄《为孩子们祝福》,招聘小演员,在众多的应试儿童中,祝希娟被选中了,她在影片中扮演个群众角色,这是她第一次上银幕。在她实习演出的日子里,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谢晋来到戏剧学院,为影片《红色娘子军》选女主角,偶然发现祝希娟在和男同学争论,一双火辣辣的眼睛引起了谢晋的注意:这个南方型的姑娘外形条件,特别是眼神很适合演琼花。后来在观看了祝希娟的演出以及交谈中,他发现她素质很好,很有潜力,对剧本中很多复杂的内心冲突是可以体会的,就决定请她演琼花。从此开始了她艺术生活的新阶段。

继《红色娘子军》之后,祝希娟又于1962年先后参加了影片《燎原》、《青山恋》的拍摄,分别扮演秋英和山雀这两个角色。当她毕业分配时,毅然谢绝电影厂对她的欢迎和邀请,而决定留在上海戏剧学院实验剧团(公元1963年该团改名为上海青年话剧团)。

1979年祝希娟再次登上银幕,在影片《啊!摇篮》中扮演女主角李楠,这是粉碎“四人帮”后她的第一部影片。

2003年参加拍摄了电视连续剧《亲情树》。



祝绍周:(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京沪杭警备副司令兼战地政务委员会秘书长。

祝晴川:(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暂编第四纵队高级参谋。

祝夏年:(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国防部”高参。

祝洛森:(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行政院国家安全局”局长办公室主任。

跟帖时间 2010-03-04 21:54:0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祝氏的典故、趣事 -- 只恨妾身生太晚:卢公暮年丧偶,续娶年少貌美的祝氏为妻。然祝氏觉得卢公年龄、容貌跟自己悬殊太大,不相匹配,所以终日愁眉苦脸,郁郁寡欢。卢公见此,体贴地询问道:“娘子你莫非嫌我年纪太大?”祝氏回答道:“不是。”卢公又问:“大概是恨我官职卑微吧?”祝氏摇了摇头:“也不是。”卢公非常纳闷:“既然不嫌我年老,不恨我官小,那么你整天忧愁烦闷,又是为何呢?”祝氏再也憋不住了,随口吟诗一首:“不恨卢郎年纪大,不恨卢郎官职卑;只恨妾身生太晚,不见卢郎少年时。”

跟帖时间 2010-03-04 21:50:3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祝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式昭纂庆,方融嗣徽:唐朝诗人祝钦明《仪坤庙乐章》联句。钦明,字文思,始平人。举明经,为太子率更令。中宗复位,擢国子祭酒同中书门下三品,历刑部,礼部二尚书。后为崇文馆学士卒。

名列四子;号称半州: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书法家、文学家祝允明,字希哲,号枝山,长洲人。弘治年间举人,历官广东兴宁知县、应天府通判。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合称“吴中四子”。能诗文,工书法,小楷学钟繇、王羲之,狂草学怀素、黄庭坚,笔势劲健,又能出入变化,自成面目。与文徵明、王宠为当时书家代表。著有《怀星堂集》等。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江陵人祝象器,登儒科,为五经博士。他家世代以好善乐施闻名州郡,家产巨大,几乎占郡中一半,当时人称“祝半州”。

太原世泽;火正家声:全联典指帝颛顼之孙祝融,为高辛氏火正。

儒风东被;汉德南孚: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祝象器,世居江陵,后迁歙,登儒科,为五经博士,以好善闻于州郡。下联典指后汉朝时期的祝良性勇决,永和中日南徼外蛮反,李固荐为九真太守,单骑入贼中,晓以利害,降者数万,岭外复平。

儒风东渐;威德南孚: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祝仲荣,从朱松游,伊洛儒风,由是东渐。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祝良,单骑入蛮军,晓以利害,降者数万。



2.五言通用联:

草色和云暖;梅花带月寒:此联为明朝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祝世禄(约公元1602年前后在世)自题联。世禄,字延之,号无功,鄱阳人。万历进士。考选为南科给事,历尚宝司卿。有《祝子小言》、《环碧斋诗集》等。



3.六言通用联:

太原流传一脉;科名中选六经:上联典出祝氏望族居太原。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祝钦明,中六经科选。



4.七言通用联:

关西夫子惜天下,江陵博士惠半州:上联说明朝进士祝万龄,陕西咸宁人。累官保定知府。明天启中期,魏忠贤毁天下书院,祝万龄叹息,其党李鲁生劾之。遂罢仕。明崇祯初期起任知黄州,集诸生讲学,时号“关西夫子”。下联说宋朝五经博士祝象器,世顺江陵,迁歙,登儒科,为五经博士。以好善闻于州郡,生业几有郡之半,时称“祝半州”。

每离善事心先喜,得见奇书手自抄:明朝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祝允明(公元1461~1527年)自题联。允明,字希哲,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因生枝指,故自号枝山,又号枝指生。弘治举人,会试不第,授广东兴宁知县,迁应天府(今江苏南京)通判,未几病归。他博览群籍,为文多奇,尤工书法。与唐寅,徐真卿,文征明并称“吴中四才子”。有《前闻纪》,《九朝野记》,《苏材小篡》,《兴宁县志》,《怀星堂集》等。

四面有山皆入画,一年无日不看花:明朝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祝允明撰扬州凝翠轩联。草色和云暖,梅花带月寒:明朝文学家、书法家祝世禄(约公元1602年前后在世)自题联。世禄,字延之,号无功,鄱阳人。万历进士。考选为南科给事,历尚宝司卿。有《祝子小言》,《环碧斋诗集》等。



5.八言通用联:

受业文公,捷才倚马;书宗怀素,走笔游龙:宋朝时期的名儒祝穆受业朱文公(熹),以儒学昌其家,有《事文类聚前后续别》四集等。他与明朝文学家、书画家祝明、狂草学怀素、黄庭坚,为“吴中四才子”之一。

跟帖时间 2010-03-04 21:47:5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祝氏的字辈排行 -- 四川达州祝氏字辈:“国天永九明灯庭诚儒学昌大君子多文”。

四川蓬安祝氏字辈:“万字守家四国文朝光大心明仁继启立本和良”。

四川蓬安祝氏字辈:“万志守家心明”。

四川安岳祝氏字辈:“世代永兴隆”。

四川丹棱祝氏字辈:“国先启寒山万相甫良瑞玖金祖武伦”。

四川邻水祝氏字辈:“明良绍忠诚”。

四川广元、湖北襄樊祝氏字辈:“作成本自天师儒培国佐才学齐团员”。

山东牟平祝氏字辈:“长依锦厚立心源承业端思世泽传聖教崇宣勤为本中才启嗣亦绳前”。

山东郓城祝氏一支字辈:“允玉仰令嗣恩”。

山东郓城祝氏一支字辈:“金发蕴玉仰令司恩运庆衡增兴成仁义礼祥瑞光明芳”。

山东海阳祝氏字辈:“永殿维振加延顺庆”。

山东菏泽祝氏字辈:“贵远全青汉”。

山东德州祝氏字辈:“逢进连洪天道富善永义万年”。

河南商城祝氏字辈:“日元之裔孝友世忠学遵孔孟仕守书香贤德正道仁绍丰康承前启后定显瑞祥”。

河南信阳祝氏字辈:“国启文明运万世州得常”。

河南周口祝氏字辈:“华秀景廷明”。

河南汝南祝氏字辈:“华庸道庆海洪鸣”。

江苏苏州祝氏字辈:“组纴继琏缤”。

江苏徐州祝氏字辈:“时授绍端茂仁义礼智信敦行让诚敬缙绅维统绪纲纪縂经纶翼絪绻纹缔组纴继琏缤”。

江苏祝氏一支字辈:“大家文明瑞启争元万帮开泰”。

江苏连云港祝氏字辈:“鸿运景秀明章”。

安徽宣城祝氏字辈:“方忠敬本纯孝”。

安徽宿县祝氏字辈:“仲继全(元)业(叶)茂加发勇”。

安徽金寨祝氏字辈:“尔世日其大作成本自天师儒培国佐才学启廷元”。

浙江须江祝氏字辈:“金华玉荣共光益宏於文应世升恒丰隆贤良谟显方正功同本友聚会亲谊贯通上溯渊源咸钦英风箕裘能绍永毓岳嵩”。

浙江江山祝氏字辈:“积善有余庆蕃昌达日兴纲常惟忠孝诗书振家声熙敬俊光谟承奉祖训贵福寿康宁进达金华玉荣共光益宏於文应世升恒丰隆贤良谟显方正功同本友聚会亲谊贯通上溯渊源咸钦英风箕裘能绍永毓岳嵩”。

江西上饶祝氏字辈:“昌大显名耀宗功钢常盛绍庆朝嘉锡华荣贤良希”。

江西信州祝氏字辈:“能久必善发福永祥”。

广东汕尾、山西太原祝氏字辈:“广喜春宣盛茂兰桂(贵)腾(程)芳”。

广东徐闻祝氏字辈:“智开成为大既庆兴家祥”。

湖南永州祝氏字辈:“开景运励志”。

辽宁海城祝氏字辈:“西文陈汉广庆守洪恩开志国宴丰寄”。

河北青县祝氏字辈:“庆相宝振广家荫绍恩传宗光新维续继世盛丰延”。

福建武夷山祝氏字辈:“瑞德光子培文良”。

新疆昌吉祝氏字辈:“匡世光弘…”

湖北祝氏一支字辈:“贤财定国家”。

贵州祝氏一支字辈:“文仕登金定承家裕永安光明兴大汉显耀寿荣宽”。

祝氏太原郡一支字辈:“祥贤良继”。

祝氏一支字辈:“天学文承开万邦定国臣家中永正大世代争光明”。

祝氏一支字辈:“玉官成绍正培乃玄”。

祝氏一支字辈:“赞伯用国志胜世其大成勋光映芳英贤绍先祖本衡岳呈灵毓湘宗溯太原如凤光家学荣昌远文明”。

祝氏一支字辈:“长依仅厚立新源承业端思世泽传家宣邢教勤为本才中典诗齐圣前”。

祝氏一支字辈:“立庆方尚永”。

祝氏一支字辈:“贤长瑞学…”

祝氏一支字辈:“允明仁继启立”。

祝氏一支字辈:“恩朝云玉仰令司”。

跟帖时间 2010-03-04 21:45:4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祝氏的家谱文献 -- 河南固始祝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固始县档案馆。

浙江兰溪祝氏重修宗谱十二卷,著者待考,初纂于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文管。

浙江江山须江郎峰祝氏世谱二十七卷,祝亮工创修于宋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民国)祝天泽、祝万春等重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浦城祝氏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福建省师范大学图书馆。

浙江江山郎峰六州祝氏世谱十二卷,始修于宋咸淳二年(公元1266年),(民国)华年万重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缺第三卷、第八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龙蕘乡馒头山村富家蓬。

浙江兰溪祝氏宗谱二十六卷,著者待考,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初纂,清同治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长陵乡。

江苏丹徒祝氏重修族谱六卷,(明)祝秀卿始修于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清)祝德廉纂修,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燕昌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祝氏宗谱六卷,著者待考,(清)况柏友等修,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苏州祝氏谱略八卷,明弘治年间初修,(清)祝寿眉编,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4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有二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海宁海昌祝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清)祝万青、祝葆慈续修,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西茔清淑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江苏江阴祝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祝康民纂,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龙游木城祝氏宗谱系图二卷,行派十四卷,首三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十七卷。现被收藏在浙江衢州市文物管理局。

浙江海宁海昌祝氏宗谱十六卷,(清)祝光绶编,清光楮七年(公元1881年)西茔清淑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海宁海昌祝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清)祝德立修,祝志琦纂,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浙江图、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诸暨暨阳枫江祝氏宗谱四卷,(清)祝春来、祝锡全等重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松茂堂木活字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湖北新洲祝氏宗谱十卷,(民国)海峰创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今缺一卷。湖北省新洲县刘集乡铁甲村。

淅江松阳鲁东祝氏宗谱(石马甫祝氏宗谱)二卷,(民国)祝昌礼撰序,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松阳县雅溪乡石马甫村。

龙游木城祝氏宗谱,(清)祝士谦主修,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注:始祖为[晋]祝巡;始迁祖为[宋]祝汉。

龙游木城祝氏宗谱十四卷,系图二卷,首三卷,末一卷,(清)祝康祺、祝封三主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永丰祝氏宗谱,(清)祝基塘、祝华封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为前次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庆华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档档案馆。

浦江长陵祝氏宗谱二十卷,(清)祝有禧主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浦江长陵祝氏宗谱二十二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沅江祝氏五修族谱三十四卷,首一卷,(清)祝家坤、祝学诚等修,祝学山、祝昌翰等纂,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太原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一~二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浙江龙游太原祝氏宗谱五卷,(民国)祝来枝、祝春兰重修,张拔纂,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世闻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注:卷端题《龙城河西锦里祝氏族谱》,封面作《锦里祝氏宗谱》。

浙江江山须江郎峰祝氏世谱五十六卷,首一卷,(民国)祝秉材续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缺十一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衢州市文物管理局。注:封面、卷首、扉页作《郎峰祝氏宗谱》,版心为《须江郎峰魁潭祝氏宗谱》。

龙游华封祝氏宗谱九卷,(清)祝献三等续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注:始迁祖为[唐]祝钦慈;先祖为祝昌宥。

龙游木城祝氏宗谱十六卷,系图二卷,首三卷,末二卷,附一卷,(民国)祝绍尧、祝康祺主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浦江浦阳长陵祝氏重修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浦江县档案馆。注:始祖为[晋]祝巡;先祖为祝承俊;支祖为祝至崇。

浙江鄞县汇水祝氏宗谱二十四卷,(民国)冯俊翰、祝仲焕等纂修,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树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兰溪太平祝氏宗谱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钱村乡太平村。

浙江兰溪右原祝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殿山乡殿下村。

须江郎峰祝氏世谱,著者待考,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须江郎峰祝氏世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海宁海昌祝氏宗谱,(清)祝万青等纂修,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山郎峰六川祝氏世谱,(清)祝锦煌纂修,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注:始祖为[晋]祝巡;始迁祖为[南北朝]祝辂。

汉沅祝氏六修族谱三十五卷,(民国)祝湘誉等编修,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注:始祖为[元]祝戈恕;始迁祖为[明]祝汉鉴。

暨阳洋湖祝氏宗谱十二卷,(清)祝渊泉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注:始祖为[宋]祝大年;先祖为祝承事;支祖为祝璩。

暨阳洋湖祝氏宗谱,(清)祝高冈等纂修,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暨阳洋湖祝氏宗谱十二卷,(清)祝葆恕、祝御梁纂修,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龙泉长园祝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注:始祖为[元]祝思兴。

无锡锡山祝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注:始迁祖为[明]祝茂之。

海宁海昌祝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清)祝光绶等纂修,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注:始祖为[唐]祝实;始迁祖为祝三五;先祖为祝鼎。

海宁海昌祝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清)祝光绶等纂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西安上麓祝氏宗谱五卷,(民国)祝君烺主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注:始迁祖为[元]祝清臣。

嵊县灵芝祝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山郎峰祝氏世谱,(清)祝玉阶纂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须江郎峰祝氏世谱,著者待考,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须江郎峰祝氏世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山郎峰六川祝氏世谱十二卷,(清)祝万春纂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嵊县灵芝祝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注:始祖为[宋]祝谏;先祖为[宋]祝清臣。

四川华蓥山祝氏族谱一卷,(现代)祝明文主编,2000年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注:鼻祖为[明]祝受五;始迁祖为[清]祝果寿。

跟帖时间 2010-03-04 21:42:4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祝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晋阳郡:春秋末期,赵简子家臣董安于始筑晋阳城,在今太原西南晋源镇。秦国改置为晋阳县,为太原郡治所,属太原郡辖属(今山西太原),不久又改名为太原郡。西汉初年曾经设为太原国,晋阳为太原国都,不久又兼置并州。东汉时期撤掉了并州,晋阳归属于冀州,分置为恒山、西河二郡,在今陕西省太原市西南。西晋时期予以扩建。南北朝时期北齐于汾水东岸增筑新城,在旧城增设龙山县。隋朝时期以龙山县为晋阳,而原晋阳则为太原。五代时期为北汉都城。大宋王朝灭北汉后,毁掉晋阳,将其移到并州至阳曲(今山西太原)。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



2.堂号:

太原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晋阳堂:以望立堂。

怀星堂:资料有待补充。

庆华堂:资料有待补充。

世闻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睦堂:资料有待补充。

永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溢润堂:资料有待补充。

松茂堂:资料有待补充。

清淑堂:资料有待补充。

树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燕昌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3-04 21:39:3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祝氏的迁徙分布 -- 祝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三十五位,人口约一百三十六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85%左右。

祝氏最早发源于今山东长清地区。西周、东周两朝祝氏族人除繁衍于其发源地外,因仕宦等原因,逐渐进入今陕西、河南等省。周朝时期有大夫祝跪,因叛乱未果而逃奔温邑(今河南温县)。

春秋时期,郑国有大臣祝聃、祝款,卫国有大臣祝佗,表明郑国(今河南新郑)、卫国(今河北南部至河南北部一带)两地已有祝氏族人。

西汉时期有齐人(今山东)祝午,汉中南郑人(今陕西南郑)人祝龟,九江人(今江西九江)祝生,表明此际已有祝氏人徙居江南。东汉时期祝氏名人有尚书令祝讽,侍御史祝王晋,九真太守、长沙临湘人祝良,光禄大夫、中山卢奴人(今河北定州)祝恬。这些史实说明,此际之祝氏族人已成为北方名门著姓之一,并且已有祝氏落籍湖南。

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南、太原两地之祝氏繁衍昌盛,人丁兴旺。故后世祝氏族人有以河南、太原为其郡望堂号的。此际的社会动荡,亦造成大量祝氏族人徙奔今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此际出了位妇孺皆知的祝英台,她是今浙江上虞人。

唐朝中叶以后,特别是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之后,造成今中原一带十室九空,祝氏由河南避居湖北,或由陕西越秦岭进入四川。在此际,雍州始平人(今陕西兴平)祝钦明入朝为相,是祝氏一族历史上唯一一位宰相。

两宋时期,祝氏族人在北方趋于沉寂,而南方之祝氏却日炽日昌起来。其中祝谘丘由单州城武(今山东成武)徙居滑州韦城(今河南长垣),祝穆由歙州(今安徽歙县)徙居建宁崇安(今福建泉州),祝象器由江陵(今湖北江陵)迁居歙州。此际之祝氏族人除已落籍福建外,已有定居今广东者。

明朝初期,山西祝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山东、陕西、湖北、湖南等地。明朝中叶以后,有沿海之祝氏族人赴台谋生。

清朝初期,两湖之祝氏族人伴随湖广填四川的风潮入迁四川。

如今,祝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安徽、四川等省为多,两省之祝氏约占全国祝氏人口的40%以上。

跟帖时间 2010-03-04 21:36:4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