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5-19 20:26:29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3498 跟帖次数 7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习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中国古代有个习国(今陕西商洛丹凤武关少习山一带),以地为名,是封予炎帝后裔的诸侯国,君主名叫习侯。

在史籍《风俗通》中记载,“习为古国名,汉代有习响,曾为陈相。”

习国灭亡后,在其公族子孙以及国民中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习氏。到了东汉时期,汉孝和皇帝刘肇在章和二年(公元88年)改故楚地淮阳(今河南淮阳)为陈国,敕封西平王刘羡为陈王,同时给刘羡配任的陈国宰相就叫作习响。

习氏族人多尊奉习响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国名,出自西汉时期大臣息夫躬,属于以避难改姓为氏。

在夏、商时期,在今河南息县之地就有一古息国。

周武王灭殷商之后,在十三年(公元1122年),大封姬姓侯爵,将周文王第三十七子羽达封在古息国之地,称息侯,建有息国。

息国曾强大一时,兵强马壮,是监督中原四周诸侯国的军力力量,号称千乘之国,在春秋时期,息国北结齐、郑、鲁等大国,专门南抗楚国,后息国内乱,国势急剧衰败。到了楚文王熊赀执政开始(公元前689年),就持续攻击阻碍楚国向中原发展称霸的息国,到了周釐王姬胡齐二年(楚文王十年,公元前680年),楚军终于攻破息国,兵灭了其国,国地成为楚国的息县。

息国灭亡后,其王族后裔以及国民中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息氏,世代相传至今。

到了西汉王朝时期,息氏族人中出了一位著名人物,叫息夫躬。

息夫躬,公元?~前1年,字子微,河内河阳人(今河南孟县)。

息夫躬是著名的西汉末期大臣。他早年为博士,在西汉末期汉哀帝刘欣执政时期(公元前6~2年),他与皇后之父孔乡侯傅晏、汝南太守孙宠关系密切,且交游甚广。后擢升位光禄大夫、左曹给事中,封宜陵侯。

息夫躬性格耿正,曾数次上书言事,议论无所避,众畏其臼,见之侧目。他还曾建议修缮京师长安的水利设施,增广灌溉,利通漕运。后因与丞相王嘉政见不合,遂被免官就国(今江苏扬州江都宜陵镇),后被诬陷“悖污朝纲”之罪入狱冤死。

在息夫躬被捕入狱后,其后裔子孙为避牵连之祸,四散迁逃,其中有改愿姓的谐音字“习”为姓氏者,称习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国名,出自南北朝时期西梁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西梁国,公元555~587年,是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地方割据政权,国都建于江陵(今湖北荆州),史称“后梁”。

西魏恭帝拓跋廓元年(公元554年),西魏军队攻陷江陵、杀了南梁国梁元帝萧绎之后,西魏恭帝在次年(公元555年)将属下的梁王萧察立为梁皇帝,成为西魏政权的臣皇帝。

由于西梁国土狭小,属地仅有江陵及其附近数县八百里地,因此先后成为西魏、北周和隋朝的附庸国。但是,西梁国一直自居为南朝正统,因而长期与南朝陈国对立。西梁国由于承续了故南梁国的文化,因而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国家。

西梁国共传梁中宗宣帝萧察、梁世宗明帝萧岿、梁惠宗靖帝萧琮三世,到了隋文帝杨坚开皇七年(公元587年),隋文帝废黜了西梁国制,西梁国因此灭亡,仅存在了三十三年。

西梁国灭亡之后,其皇族后裔中多有改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西梁氏,后因避隋朝的迫害,又有改以西梁氏首字谐音字“习”为姓氏者,称习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宋朝时期官吏习学公事,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习学公事,原为五代时期后周政权设置的官位,隶属于中书门下省,后来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了北宋王朝之后,在中书门下省设立了五个基本的衙门,称作五吏房:一是总房,又称孔目房;二是吏房,三是户房,四是兵礼房,五是刑房。这五个部门综管处理所有的文书事务。

到了北宋神宗赵顼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重新设置“检正五房公事”一名,总管兵监督五房吏各项事务,该官员又称“都检正”。为此,在五房吏各置“检正公事”二人,各自掌管本房事务,简称“检正”。

所有的“都检正”、“检正”皆由京官充任,已经被皇帝选定为充任者,就叫做“习学公事”,然后经由吏部审核之后,分派至相应岗位进行见习,待前任“都检正”、“检正”离任后继任,其后便称“都检正”或“检正”。如若在任的“都检正”或“检正”处于重大国事期间而一直不离任他调(如大规模战争、大范围自然灾害、持续宫廷内乱等),可怜的“习学公事”就一直在岗“见习”,不得他调。

到了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宋神宗对朝廷职官制度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史称“元丰改制”。期间,废除了“都检正”、“检正”之官称,其职能分归“中书舍人”、“给事中”、“尚书左司郎”、“尚书右司郎”,但“习学公事”之称仍旧保留。到了南宋高宗赵构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又重新恢复“检正诸房公事”二人,第二年又废除。到了宋绍兴二年,再重新设置“检正”一名。

该职官模式在辽国、金国、西夏国等少数民族政权中皆有仿设,职能亦相仿佛。

在习学公事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习氏世代相传至今,其中不乏少数民族政权中相应官裔汉化冠改汉姓者。



第五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明、清时期官吏教习,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教习,是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为教育诸王子而专门设置的官员名称,后成为官学教师的官名。其职能在史籍《明史·职官志》、《清通志·职官略》中皆有详细记述。

明朝时期,朝廷先选一些优秀的进士入翰林院学习,时称庶吉士,给这些庶吉士们教授课程的官员就称作“教习”。自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开始,命学士充任。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以后,专以礼、吏二部侍郎兼掌教习。

清朝时期沿用明制,在翰林院设庶常馆,由满、汉大臣各一人任教习,选侍讲、侍读以下官任小教习。各亲王府、官学中亦有设教习。清朝末期,政府出面大力兴办学堂,其教师也沿称为“教习”。这种称谓一直沿用民国初期,后被教育总长蔡元培统改为“教师”,一直沿用至今。

在清朝时期的满族教习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官职称谓为汉姓者,就称习氏、教氏,世代相传至今。如清康熙年间著名的江宁巡抚哲伯·玛祜,哲伯氏,满语为Jebe Hala,满洲镶红旗人,世居罕楚哈(今中俄交界绥分河上游地区),初为淳亲王府教习,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特别提授江宁巡抚,他一生为官清廉勤劳,曾上密折指责康熙大帝的爱臣曹寅(曹雪芹的祖父)银饷亏空,其后裔子孙中即有习氏。



得姓始祖:习响、息夫躬、萧琮、哲伯·玛祜。

习氏的历史名人 -- 习承业:(生卒年待考),著名汉朝大臣。

江阳、汶山太守。



习 温:(生卒年待考),襄阳人(今湖北襄樊)。著名东吴大臣。

自幼爱读圣贤书,识度广大,为官清正廉洁,不以权势自居自傲。曾任长沙、武昌太守。

习温任尚书时,正直廉洁,他的儿子习宇为官好讲排场,出行常用大批车马导从,习温斥责道:“生在乱世,处在尊贵的位置应当甘守清贫,这样才能没有日后的忧患,怎么能像你这么比着侈靡呢?”



习 郁:(生卒年待考),字文通,封襄阳侯,融子。襄阳人(今湖北襄樊)。著名东汉大臣。

初为侍中。他随汉光武帝刘秀驾幸黎丘(今湖北襄樊宜城),两人共同梦见苏岭山神,刘秀因他有功,封为襄阳侯。习郁就在苏岭山建立神祠,刻二石鹿于祠前神道两侧,百姓称之为鹿门庙,苏岭山从此改称鹿门山。

后来他到襄阳岘山南,依照范蠡养鱼法作鱼池,池旁有堤,种有竹、楸、芙蓉、菱、芡覆于水面,人称习家池。

晋征南将军山简驻襄阳,常游憩于此,酒醉而归。说“此我高阳池也”。池背负岘山,面临汉水,苍松翠柏,风景优美,自古以来游人接踵而至。著名诗人李白、孟浩然、皮日休、贾岛等,均有诗描写习家池景色。



习辟缰:(生卒年待考),著名晋朝将领。

骠骑从事中郎将。



习凿齿:(生卒年待考),字彦威,习郁后裔;襄阳人(今湖北襄樊)。著名东晋史学家。

少有志气,发愤读书,博学多闻,以能文著称。他曾为东晋大将醒温幕僚,升别驾,后与桓温意见不合,出任荥阳太守。因脚疾,解职归襄阳。以后又曾叫他回朝廷修辑国史。

十六国时,前秦国王苻坚南下攻晋,陷襄阳,其时凿齿在家闲居,苻坚素慕他的才学与名望,曾派车马将他请去,遗赠颇多。不久,他假称脚有病,仍电襄阳。著有《汉晋春秋》五十四卷。

《汉晋春秋》上起东汉光武帝刘秀,下迄西晋,记载了近三百年的史事。他在叙述三国历史时,以蜀汉刘备为正统,魏现操为篡逆。认为晋司马氏虽受魏禅,应是继承汉祚,不应继魏。融,晋朝国统不正,不能昭示后世。南宋理学家朱熹很同意这个观点,在《通鉴纲目》中曾说到这件事,正办为习凿齿以蜀汉为正统,他对诸葛亮深怀敬仰之情。

他曾专程去隆中凭吊也明故宅,并写了《诸葛武侯宅铭》,记叙了也明故宅的情景,论述了也明志在只兴汉室、统一中原大业的抱负,颂扬了公正无私,执法严明。鞠躬尽瘁,死而后生的思想作风。

在他的著作中,还收录了王阳明的《后出师表》,对考证此文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习 经:(生卒年待考),字嘉言,号寅清居士,自号寻乐翁;新喻人。著名明朝文学家。

公元1424年前后即明成祖永乐末前后在世。

明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举进士第。以试黄鹦赋称旨,擢授编修。官终詹事府詹事。经文结构有法,诗工七言长句。有寻乐文集二十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习嘉言:(生卒年待考),江西新余人。著名明朝大臣。

习嘉言在明永乐年间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官至太常寺少卿、詹事府詹事。曾主持过京闱乡试。

著有《温室稿》、《西垣漫稿》、《寻乐集》二十卷。至今,白梅村仍保留有习嘉言祠堂。



习仲勋:(公元1913~2002年),原名习中勋,小名相良;陕西富平人。著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国务院原副总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第五届、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习仲勋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早年接受革命思想,参加进步学生团体。

1926年,习中勋就读于立诚公学高小部时,级任老师严木三认为“中勋”含有中国的元勋之意,隧给“中”字旁加了个“人”字,取意为人中正,处事公道。学校另一位深通韵律的封至模先生也说“中勋”读起来不上口,还是叫“仲勋”好。从此,即叫习仲勋。

1926年5月,习仲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春参加爱国学生运动,遭国民党当局关押,在狱中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0年初,受党组织委派到国民党西北军杨虎城部做兵运工作,任中共营委书记。

1932年3月,习仲勋组织发动了“两当兵变”,任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队委书记。同年9月,进入渭北革命根据地,任渭北游击队第二支队政治指导员。

1933年2月,习仲勋任共青团三原中心县委书记,从事武装斗争、农民运动和青年工作。同年3月后,与刘志丹等同志创建照金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历任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委员,军委书记和共青团特委书记,游击队总指挥部政治委员,革命委员会副主席、主席等职务。

1934年11月,习仲勋当选为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 他参与领导苏区的游击战争,粉碎了国民党军多次围剿,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在不断排除内部“左”的和右的思想干扰中,壮大了红军武装,巩固和发展了革命根据地。他以极大精力领导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为土地革命战争年代红色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发展,做了许多探索性、开创性的工作。1935年春,陕北、陕甘边两块革命根据地在反“围剿”战争中连成一片,合并成立西北革命根据地,习仲勋为中共西北工委领导成员,并继续担任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

1935年9月,习仲勋和刘志丹等一大批领导干部在错误肃反中被王明路线的执行者关押。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到达陕北后,他们才得以释放平反,从而挽救了这块在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使之成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

1936年1月,习仲勋任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党团书记。同年6月,随红军西征,先后任中共曲环工委书记、环县县委书记。8月,又受中共中央委派赴关中,守卫陕甘宁边区南大门长达六年时间。先后担任中共关中分委书记、分区专员、分区保安司令部政治委员、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执委、西北局党校校长。他组织领导分区军民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军事、政治和经济斗争,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赢得了党和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戴。

1943年1月,毛泽东亲笔为习仲勋书写“党的利益在第一位”题词,予以表彰。同年2月,他调任中共绥德地委书记兼警备司令部政治委员。他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培养典型,总结经验,领导大生产运动,增强了当地的经济实力,为巩固和发展“三三制”政权做出了很大成绩。在整风审干和“抢救运动”中,抵制和纠正“左”的偏向,保护了干部和群众。

1945年6月,习仲勋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同年8月,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其间,曾担任爷台山自卫反击战临时指挥部政治委员,领导了著名的爷台山自卫反击战,取得了反顽斗争的重大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习仲勋历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委员、陕甘宁野战集团军政治委员、西北野战军副政治委员。他受毛泽东同志指示,组织策动了国民党陕北保安团队起义,接应王震率第三五九旅中原突围返回延安,参与指挥了西华池战斗。

1947年3月中旬后,习仲勋按照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协同彭德怀同志指挥了保卫党中央、毛主席和陕甘宁边区的战役,相继取得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战三捷”和陇东、三边战斗的胜利。他作为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和彭德怀、贺龙同志,或转战西北战场,或开展新式整军运动等军队政治工作,或组织后方支前,战胜了十倍于我的国民党军队,为解放大西北,解放全中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习仲勋在主持西北局工作中,和林伯渠一起,为建设陕甘宁边区呕心沥血,付出了巨大努力。尤其是在陕甘宁边区土改中,他提出的区别老区、半老区、新区不同情况制定政策和纠正“左”的偏向的意见,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的肯定,并转发全国各解放区。

新中国成立后,习仲勋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代主席,西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第一野战军暨西北军区政治委员,长期主持西北党、政、军全面工作。他坚持党的正确路线,从实际出发,正确地、积极稳妥地领导了西北地区五省的城市接管、剿匪反霸、土地改革、镇反和“三反”“五反”及抗美援朝等重要工作。他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大胆而妥当地解决了复杂的民族宗教问题,团结争取了一批少数民族宗教界上层人士,为巩固新生政权,建立新的社会秩序,恢复战争创伤,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1952年9月,习仲勋调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兼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党组书记。他主持制定“整顿提高、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十六字方针,指导了建国初期的文教工作。

1953年9月后,习仲勋历任政务院秘书长、国务院秘书长。1956年9月,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59年4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负责国务院常务工作。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领导下,参与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法规的研究和制定,以及重要的国务活动和外交活动。他主持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条例,为规范国家机关活动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他厉行节约,勤俭办事,树立了为人民当家理财的优良作风。他在国务院协助周恩来工作长达十年,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高度称赞。

1962年9月,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习仲勋因所谓“《刘志丹》小说问题”,遭康生诬陷,在文化大革命中又受到残酷迫害,被审查、关押、监护前后长达十六年之久。他始终保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彻底平反。

1978年4月后,习仲勋历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二书记、第一书记,广东省省长,广州军区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委员。他坚决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拥护党中央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刀阔斧地拨乱反正,全力平反冤假错案,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落实各项政策,增强了团结,稳定了局势。他团结省委“一班人”,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率先向党中央提出充分利用国内外的有利形势,发挥广东的特点和人文地缘优势,让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的请求,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赞同。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和创办经济特区,为广东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使广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综合改革的试验区和排头兵,为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提供了宝贵经验。习仲勋在这个历史进程中,表现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革命胆略,为广东的改革开放事业和经济特区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1980年9月,习仲勋被补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后又兼任法制委员会主任,主持讨论了许多法律草案。1981年3月,他参加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同年6月,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负责中央书记处的日常工作。他参与了一系列重大决策的研究、制定,处理了许多重大和复杂疑难问题。在拨乱反正,推动组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现干部的新老交替,精简机构,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等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他长期致力于统一战线和民族宗教工作的探索和实践,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正确、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加强工、青、妇群众组织的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他重视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认真批办和接待人民群众来信来访。他还在实现祖国统一、反对分裂祖国图谋,加强港、澳、台、侨工作等方面,投入了许多精力。

1988年4月,习仲勋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兼内务司法委员会主任委员。他亲自主持多部法律、条例的审议,参加了全国人大与外国议会间的交往活动,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我国民主法制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1993年3月,习仲勋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仍一直关心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关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坚决支持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工作,拥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2年5月2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九岁。

习仲勋在七十六年的革命生涯中,对共产主义具有坚定信念,对党和人民、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无限忠诚。他虽几经坎坷,身处逆境,但百折不挠,奋斗不息,他始终坚定地与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在政治上保持一致,坚持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他孜孜不倦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敏锐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和重大问题上,他坚持原则,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具有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为革命和建设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习仲勋一生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公道正派,顾全大局。他谦虚谨慎,任劳任怨,淡泊名利,能上能下,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不居功,不护短,爱护干部,关心青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平易近人,关心群众疾苦,与工农群众、民主人士、文化艺术界和宗教界等各方面人士坦诚相见,广交朋友。他办事严谨,宽厚待人,实事求是,严于律己,为政清廉,生活俭朴,对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要求严格。他德高望重,高风亮节,在党内外和广大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

习仲勋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辉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诞生,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为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顽强奋斗,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他的逝世,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损失。

长子习近平、幼子习远平。

长女习桥桥、次女习安安。



习近平:(公元1953~今),习仲勋之子;陕西富平人,生于北京。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1969年1月参加工作,197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毕业,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法学博士。

习近平曾任河北省正定县县委书记,福建省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宁德地委书记,福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1993年9月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1995年10月任省委副书记、福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1999年8月任省委副书记、副省长、代省长。2000年1月任在福建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当选为省长。

习近平在文化大革命中因受父亲牵连被打成“黑帮子女”,不仅没受到家庭的萌福,反而被家庭问题压得喘不过气,来到陕西延川县梁家河村插从,在那里,他比别人更卖力地干活,曾身扛两百斤小麦走十几里山路脸不变色.由于他在农村中劳动积极且态度认真,于1973年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后来,考进清华大学化工系,毕业后分配在国务院办公厅当秘书。此时,习仲勋夫妇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1982年,习近平和翁永西、刘源(刘少奇之子)自愿下基层,习近平最初担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后提为书记。再后;便是厦门市副市长,1991年6月,调任宁德地委书记,后为福州市委书记、福建省省委书记、浙江省省委书记。

许多人认为,高干子弟走仕途会有许多便利条件。年轻的习近平已是高官在身,也经常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对此,他说:“走仕途之路,与家庭背景不能说完全没有关系,但也不能说我是靠老子吃饭的人。应该坦率地说,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干部选拔制度,领导对身边的人,熟悉的人,容易提拔使用。”他还说:“有些事情令人尴尬。有一位老干部带我到基层熟悉情况,逢人便介绍这是某某人之子;有了他,闽东改变面貌有希望了,他肯定会到中央要几个大项目。其实,这种介绍方式最让我害怕。我本人从没有进京到各部门去要项目。我的信条是,为官一场,造福一方。”后调任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

2002年10月12日,在浙江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上,习近平被选举为浙江省副省长、代理省长。2002年11月,习近平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是中共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十六届中央委员。

2003~2007年,习近平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2007年,习近平任上海市委书记。

2007~2008年,习近平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党校校长。

2008~今,习近平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妻子:彭丽媛。

说起习近平和彭丽嫒的恋爱经过,其实和普通人差不多,他们第一次相识是在一位朋友家里,习近平一看见彭丽媛就认定“她就是我心中向往巳久的她。”而彭丽媛自己则承认“第一次见到他,我心里一动,这不就是我心中的他吗?”有趣的是,当时的习近平由于工作繁忙,竟然不知彭丽嫒是大名鼎鼎的红歌星,他冒失地问了句:“小彭,你唱过什么歌?”彭丽媛回答:“唱过《在希望的田野上》,”只见他诚实地哦了一声说:“这歌我听过,挺好的!”

可以说,正是习近平的这种诚实和“无知”,赢得了彭丽媛的芳心,她说:“正因为他并不了解我在音乐界有怎样的名望和地位,说明他爱的是我而不是‘明星’或‘歌后’之类,我觉得他挺纯朴又挺有意思,因此我喜欢他!”

经过了半年左右的恋爱,他俩都觉得爱情成熟了,也都相互了解了,不需要再作什么等待了。1988年8月,彭丽嫒来到厦门和习近平结婚,那时,习近平还在厦门工作,新房就是他的旧宿舍,家具一无增添,一切简单朴素,婚后第四天,她就飞回北京参加艺术节,然后出访加拿大、美国去了。

两人喜结良缘后,很长时间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对此,彭丽媛毫无悔意,她深情地说,“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有的女性从事舞台艺术,丈夫不愿意,可他一点也不狭隘,特别理解我,深知我在人生的大舞台上能够洁身自爱,能够出污泥而不染。他和他的全家都一再勉励我在艺术的领域里发奋图强,精益求精,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他家的老人特别喜欢我,总说我朴实!”

要说起如今的习近平和彭丽媛,也都是“知名人士”了,但他们却难以像普通夫妻那样享有完整的家庭生活。他们各自为了自己的事业牺牲了很多东西,下面的几个小花絮是他们爱情生活的一个侧面。

彭丽媛头一回到福建探亲,才体验到南方过冬没暖气的滋味。回到北京,她就惦挂着给习近平做一床棉被。街上卖的尺寸小,近平个高,捂不住脚丫。她想起山东老家的棉花好,特地叫妈妈用新棉花打一床六斤重的大棉絮,又扯了被面被里,一针一线缝好了一床新被子,正巧她要外出演出,先去东北,最后回到福州。她就背上鼓囊囊的大被子上路了。沈阳、长春、鞍山,走一路背一路。搭乘沈阳—福州的航班时,有两个旅客指着她的大被子打起了赌。一个说;“这人像彭丽媛。”一个讲:“笑话,彭丽媛能背着被子到外地演出吗?不信咱俩打赌!”

彭丽媛听了,又好笑又好气:“我彭丽媛就不能背被子,把我看成什么人啦!”到福州,她抱着被子颠簸了三百多公里才到宁德。当时,习近平还在宁德当地委书记,他盖上了新被子,连声说好。三年过去了,至今还用这床被子。

彭丽姐歌唱得好,菜也烧得好。每逢到福州探亲,总爱自己烧几碗拿手菜,不但丈夫吃,连司机小刘也吃得直说好。临回北京时,小彭问小刘北京有啥事?小刘说:“你帮我给习书记提个意见,叫他别老吃方便面。”

听小刘细细一讲,小彭才知道,习近平平时一个人过日子,忙得很。有时开会晚了,夜里加班迟了,怕打扰食堂师傅,就买方便面回宿舍泡着吃,司机小刘也一块吃。为了图方便,他常常整箱地买回方便面。有一次出差回来,误了吃饭钟点,回到宿舍找出剩下的几包方便面,结果都长了小虫。小刘劝习书记甭吃,他却说:“没事,把虫拔拉掉,照样吃。”

不久,她到香港演出。临离开时到超级市场逛逛,听说这里的方便面质量好,就买了一箱。同伴们笑了:“真是傻冒,啥都不买,光买方便面。”一听说给“他”买的,向伴们更笑得厉害:“党委书记还愁没吃的,用得着吃方便面。”小彭认认真真道:“唉,你们这些人呐,那晓得当官也有当官的难处。

当年他俩难得团聚。记不得多少次,彭丽嫒为了工作,把假期推了又推,最后干脆“算了”。她到福州探亲也大多是结合演出任务,公私兼顾,待演出结束后多住几天。

习近平就压根儿没有假期。赶上忙中偷闲,最多就是春节回京个把星期。即便如此,也总挨不到一块吃除夕夜的团圆饭。每逢除夕,彭丽媛都要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上忙乎到午夜一二点钟才能回家。近平就在家里边看着妻子参加的电视晚会节目,边包饺子。待妻子回来,他才下饺子。两口子边吃边看刚录的晚会节目,切磋着这台晚会的得失。

轮到彭丽嫒到福州探亲时,她也会精心地包起山东风味的饺子。习近平开会晚了,加班迟了,她就等啊等,等着丈夫回来下饺子,边吃边探讨百姓的艺术欣赏追求和乐坛上各种演唱风格,别有一番情趣。作为书记的他,出差是常事。每逢外出,他的旅行袋里总忘不了带着一个小录音机和几盒彭丽嫒演唱的录音带。每逢繁忙工作之余得以小息之时,他会掏出录音机,戴上耳机,听上几曲,是一种休息,更是一种享受。他虽然不会唱歌,但近朱者赤。他对声乐的研究,已成了业余生活的重要课题。听罢,还会动笔写上几句,有肯定和赞许,也有批评和建议,全是发自肺腑的真诚之言,因为他也是彭丽嫒的一位热心听众,唯一不同的是.他用不着上街买磁带,彭丽媛会及时提供,不但一盒不拉,而且是最新版本。

彭丽嫒也有她寄托对丈夫眷恋的方法,那就是打电话。彭丽媛无论上哪儿演出,风尘仆仆赶到演出地后,第一件事就是上邮局给习近平挂长途电话,既有互相问侯的内心沟通,也有 {相勉励的真诚话语。有时电话通了,没人接,她晓得他准是外出不在,改日再打吧。有时打上三五回能听到习近平的声音,也顿感到十分慰藉。这几年,为打电话,她花了多少钱,连她自己也算不清。纵使她1992年春暖花开之时到福州分娩住了几个月,近平也不能常在家里陪伴。表示歉意和关怀的办法也是打电话,下乡夜深人静时或开会休息时,他会打个电话匆匆说几句。

6月27日,彭丽嫒在医院喜得千金,她请亲戚打电话告诉正忙碌的丈夫。本想在产假的日子里,有机会和习近平多在一起一些日子,但他三天两头下乡,前些日子,习近平出访一个月后回国,未进家门就直接赴京参加党的十四次代表大会,彭丽媛依然是在福州家里通过电话,捎去一番问候和勉励的话语。对此,记者问彭丽媛有何感想?她笑道:“我们都有自己的事业。我离不开这么多的观众、听众。他离不开福州五百多万父老委托的改革开放重担,说起来是远隔千山万水,但打电话还是方便的。”

彭丽媛的一首《在希望的田野上》曾令多少人为之振奋,他俩不也是在希望的田野上勤勤恳恳地耕耘着自己孜孜以求的事业吗。

跟帖时间 2010-05-19 20:50:1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习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源自习国;望出襄阳:全联典指习氏的郡望和源流。



2.七言通用联:

史笔擅春秋之誉;岘山留沼薮之华: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襄阳人习凿齿,字彦威,博学广闻,以文笔著称,得桓温器重,官从事别驾,后任荥阳太守。桓温阴谋称帝,习凿著《汉晋春秋》,以蜀汉为正统而贬曹魏,用来讽桓温。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襄阳人习郁,字文通,官侍中。曾在岘山南依范蠡养鱼法建造鱼池,池边筑高堤,堤上种竹及长楸芙蓉,人称“习氏佳园地”。



3.八言以上通用联:

斑流管馨,擅荆襄之秀;蓉楸垂映,挹汉沔之华: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习凿齿,襄阳人。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习郁,于岘山南依范蠡养鱼法作鱼池。堤岸种竹及长楸芙蓉。

跟帖时间 2010-05-19 20:42:5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习氏的字辈排行 -- 贵州盘县习氏字辈:“乾坤文凤起连玉正先盛德朝开龙远光大齐家生木水有本源山川毓积英鸿发培元气福裕俊昆才能经邦国忠孝艮明盘卅”。

湖北长阳习氏字辈:“修贤仿应上国呈之廷启金玉家培桂兰文明昭盛世德治正光昌大学传心法以道维朝纲”。

云南牟定习氏字辈:“学有根元在”。

四川自贡习氏字辈:“光明正大道德传家定国长久吉祥如意”。

陕西富平、河南邓州习氏字辈:“国玉永宗中正明通继述乘显尊守从容”。注:习仲勋为该支“中”字辈,习近平为该支“正”字辈。

习氏一支字辈:“益荣凤祥如守永维纪缟瑞崇方应绍开必大振益永孟隐贤朝昆策眩宜珍”。

习氏一支字辈:“仲天易万…”

习氏一支字辈:“美家远紫…”

习氏一支字辈:“佳运宏昌国祚永长诗书继世孝有一堂文章德业久代发祥”。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5-19 20:33:4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习氏的家谱文献 -- 习氏五修族谱十五卷,著者待考,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东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东阳习氏六修族谱十九卷,首两卷、未两卷,(民国)习名静纂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东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金华习氏六修族谱,(民国)习德庆总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东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益阳习氏六修族谱十九卷,首三卷、末三卷,(民国)习德庆等总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东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注:始迁祖为[明]习书琢、习书磨。

河南邓州塘头华城门习氏祖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邓州市档案馆。注:习仲勋、习近平父子隶属该支世族。

河北行唐习氏西股老静支谱一卷,(现代)习文修编著,1999年计算机排印本。注:始祖为习老静。现被收藏在河北省行唐县庙上村。

跟帖时间 2010-05-19 20:32:0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习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东阳郡:西汉时期置郡,三国时期孙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再分会稽郡置东阳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华分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金华市一带。以郡在瀫水(即衢江)之东、长山之阳得名。金华设立郡府建置自此始。东阳郡属扬州,领长山(今婺城区、金东区、兰溪市)、乌伤(今义乌)、永康、吴宁(今东阳)、丰安(今浦江)、太末(今龙游)、新安(今柯城、衢县)、定阳(今常山)、平昌(今遂昌)九县,治设长山。南朝梁绍泰二年(丙子,公元556年)置缙州,陈天嘉三年(壬午,公元562年)撤州,东阳郡改名金华郡,郡名金华自此始。隋朝开皇十三年(癸丑,公元593年)改置婺州。故城区有婺城之称,后历为州、路、府治和专署驻地。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东阳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东阳郡置婺州,并于信安(新安)县分置衢州。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婺州为东阳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为婺州,一直沿续到宋、元时期。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为婺州路,元朝至正十八年(辛巳,公元1358年),朱元璋攻取婺州路,改名宁越府,元朝至正二十年(癸未,公元1283年)改为金华府。明朝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金华府领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八县,故有“八婺”之称。

襄阳郡:东汉朝建安十三年(戊寅,公元198年)分南郡、南阳两郡各一部份置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宜城县、当阳县、远安县等一带,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晋朝时期入为荆州治所。南北朝时期梁国置为南雍州,西魏改为襄州。隋朝时期改为襄阳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高宗李渊平定王世充后,改为襄州,因原隋朝旧名而领襄阳、安养、汉南、义清、南漳、常平六县。州置山南道行台,统交、广、安、黄、寿等二百五十七州。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撤酂州,以阴城、谷城二县来属于。唐朝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罢行台为都督府,督襄、邓、唐、均、淅、重七州。唐朝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废重州,以荆山县来属于。唐朝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废都督府。唐朝贞观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废鄀州,以率道、乐乡二县来属于。又撤常平入襄阳,撤阴城入谷城,撤南津入义清,撤汉南入率道。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为襄阳郡。唐朝天宝十四年(乙未,公元755年)置防御使。唐朝乾元元年(甲午,公元874年)复为襄州。唐朝上元二年(乙亥,公元675年)置襄州节度使,领襄、邓、均、房、金、商等州,自后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治所;辖领襄阳、邓城、谷城、义清、南漳、乐乡诸县。以后襄阳为历朝郡、州、道、府之治所。



2.堂号:

东阳堂:以望立堂。

襄阳堂:以望立堂。

忠烈堂:蜀汉时有习珍,为零陵都尉。孙权袭杀关羽,习珍于零陵孤军抗吴。孙权派使者来招降,习珍大义凛然地说:“请回去告诉碧眼儿,我宁做汉鬼,不做吴臣!”最后因粮绝,援兵不到,便拔剑自杀报国。

跟帖时间 2010-05-19 20:30:0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习氏的迁徙分布 -- 习氏是一个夺民族、夺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三十二位门阀。

跟帖时间 2010-05-19 20:28:5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习氏的各支始祖 -- 习文德:习善福幼子,业儒,居湖州。博古好诗,歌咏不辍,世称诗士,游淦城路见其山水秀丽,旋里后于皇庆癸丑(南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遂卜居于塘头,是为新干县华城门村一世祖。

习思敬:该支习氏第六世祖习舜生有二子,长名习南池,次名习天池。习南池生有习纹杰、习纹伟二子,一直在新干县世居繁衍。习天池则有四子,依次名为:习思新、习思淦、习思乡、习思敬。明朝初期,中原一带因战争,人稀地荒,明政府将江西部分百姓迁往中原。四子习思敬迁到河南邓州(民国改为邓县)十林镇习营村。习营习氏祖碑记载了这一历史,后该地习氏尊习思敬为习氏始祖。习永生是习仲勋的爷爷,生有三子,次子习宗长得二子:习中凯、习中勋。习仲勋是邓州习营始祖习思敬的第十七代玄孙。

习书琢:字玉,号逸庵,习磨胞兄,元英宗元年辛酉八月十五未时生,原系江西吉安府泰和县炭木乡,官历西蜀藩府因遭遇不合伯仲偕隐,明洪武八年徙居湖广德安府云梦县,继迁长沙益邑三里长江村落业,洪武十五年迁戌九月十二戌时故,葬本村花园台亥山巳向,石人守墓,埋志,勒碑墓前,有图。元配,胡氏,元英宗二年迁戌七月初十子时生,明洪十七年甲子正月二十九酉时故,葬合夫右同向,附碑,附傅。附图,子二:合纹;合斌。始迁祖:习书磨,字怀瑾,号卧江,琢公胞弟也,元泰定二年乙丑正月十二酉时生,官历贵州哈州州牧,明洪武八年偕兄迁益邑三里长江村落业,洪武二十六年癸酉九月初十酉时故,葬长江村虎形上排第二穴丙山壬向。石人守墓,埋志,勒碑墓前,有图。赵氏,元泰定二年乙丑二月十月卯时生,明洪武二十一年茂辰十月初十申时故,葬长江村虎形上排第一穴丙山壬向,附碑,附图。子一:合倵。副室:朱氏,元文宗元年己巳五月十三申时生,明建文年庚辰九月十八酉时故,葬长江村虎形上排第三穴,丙山壬向,附碑,附图。是为习氏东阳堂始祖。

习书琢:字玉,号逸庵;习书磨:字怀瑾,号卧江。明洪武八年自江西泰和县炭木乡隐居益阳三里长江村。后裔有分徙汉寿、灃县、临湘等地。是为湖南益阳习氏始迁祖。

习老静:明朝时期即居行唐县庙上村,原居村西口路南,约于公元1880年搬进村中路南胡同里。是为河北行唐习氏支祖。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5-19 20:27:4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