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3-05 09:46:16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2096 跟帖次数 6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已姓,出自上古尧之师席氏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一首古老而著名的《击壤歌》,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耳熟能详、琅琅上口的。

《击壤歌》与另一首《康衢谣》,是中国最为古老的两首诗歌,根据《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击壤歌》是上古帝尧统治天下的时候,襄陵(今河南睢县)一位播种耕稼的老农所作,这位老农时常在耕作之时“击壤而歌”(锄头一边刨土,一边吟歌),自得其乐。此事逐渐传到帝尧的耳中,对于歌中所表达的意思极表嘉许,晓得这位老人叫“席”,就尊称他为“席师”。从此“席师”两个字垂千秋而不朽。

帝尧时代的这位席师,为中国席氏的悠久历史提供了最具体的证据。据史籍《万姓统谱》上所记载:“唐尧时,击壤而歌之老翁,姓席氏,尧尊为师。”

在席师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席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史称席氏正宗。

席氏族人大多尊奉席师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晋国大夫籍谈后裔,属于因谥改姓为氏。

春秋的时候,晋国有大夫籍谈,因为他是周王室派至晋国负责管理典籍,所以便以籍作为自己的姓氏。

籍谈的第十三代后人,就是是秦朝末期西楚霸王项羽的后代,叫做籍镶,项羽名籍,籍镶为了避项羽的名讳,于是将籍氏改为席氏,他的后裔子孙也跟着改成了席氏。

后来项羽在楚汉之争中战败自杀,籍氏不用改姓避讳了,于是有一部分族人恢复了族姓籍氏,而另有一部分人却仍然沿袭了席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衽席,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衽席,就是周王朝以及大诸侯国王室中的内侍官吏,后来多为宦官(太监)。衽席主要负责掌管君王的服装、冠帽、鞋袜等,还负责为君王就寝前铺摆床褥等,属于心腹亲信之类。

在典籍《周礼·天官》中记载:“衽席者,玉府掌王之燕衣、服,衽席床第。衽席,单席也。”

在衽席的后裔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衽席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席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席庶使,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席庶使,又称𠩛庶使,元末明初著名学者郑铉解释:“席以待宾客之礼,宾客非一人,故从庶。”

席庶使,就是招待宾客之时类似司仪兼侍从的小官,两周时期各诸侯国王室、贵族府第均设有,亦为君王贵族的心腹之臣。

在席庶使的后裔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省文简称席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席鲁特氏,亦称锡鲁克氏、西鲁特氏,世居巴林(今黑龙江伯力、俄罗斯哈布罗夫斯克)、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ilut Hala。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席氏、西氏。

⑵.蒙古族席勒特德氏,亦称锡尔德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irdet Hala。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席氏、邢氏。

⑶.蒙古族席热臣氏、席日努德氏等,汉姓即为席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额托氏,满语为Eto Hala,满族、锡伯族共有姓氏,亦称额陀氏、鄂托氏,同见于满族八旗姓,世居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叶赫(今吉林梨树)、乌喇(今吉林永吉)、长白山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席氏、曹氏、鄂氏。该族有一著名的将领额托·萨音达理,是满洲正红旗人,后金政权建立之初即归附于佟·努尔哈赤,后以佐领之职在抵抗沙皇俄国侵略军时英勇阵亡,被赠予世袭云骑尉,其子额托·席锦泰承袭其职。后来,额托·席锦泰随征厄鲁特蒙古噶尔丹汗时立有大功,晋升为骑都尉。在额托·席锦泰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抿子的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席氏,世代相传至今。

⑵.满族宁古塔氏,满语为Ningguta Hala,汉义“六”,即清六祖的世居地,以地为氏,所冠汉姓多为宁氏、刘氏,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绥分(今绥分河上游地区)、珲春(今吉林珲春)、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和嘉哈(今辽宁新宾夹河村)等地。该氏族的一支原居萨尔湖(今辽宁抚顺萨尔湖)的部落首领宁古塔·席克德格,在后金政权建立之初率众归附佟·努尔哈赤,隶属满洲镶白旗,官授云骑尉。后宁古塔·席克德格逝世,其子以先祖名字汉称席氏,叫席尔度,他承袭父职,一直从征至北京,因功晋升为骑都尉,出任前锋参领,其后裔子孙多称席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赫哲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记载:

赫哲族席奇吉尔氏,是赫哲最古老的七个氏族之一,满语为Sicigir Hala,清朝晚期所冠汉姓即为席氏。



得姓始祖:席师、席镶(籍镶)、额托·席锦泰、宁古塔·席克德格。

席氏的历史名人 -- 席 广:(生卒年待考),著名东汉朝议郎。

汉光武帝刘秀执政时擢升为光禄勋爵。



席 固:(公元504~564年),字子坚;祖籍安定(今甘肃泾川),后迁居襄阳(今湖北襄樊)。著名南北朝时期北周大臣。

梁大同中期(公元535~546年),为齐兴(治所在今湖北钟祥北)郡守。

梁元帝萧绎继位江陵(今湖北江陵)时,任兴州(治所在今陕西略阳)刺史、初拥众自守,以观时变;后于西魏大统十六年(公元550年,一说大统十五年)以地归西魏宇文泰,累官至昌、归、宪三州诸军事、昌州(治所在今湖北枣阳)刺史。



席世雅:(生卒年待考),字彦文;襄阳人(今湖北襄樊)。著名南北朝时期北周大孝子。

性格方正,少以至孝闻名,后为北周大将军。



席 豫:(公元680~748年),字建侯;襄阳人(今湖北襄樊),后来迁徙到河南。著名唐朝大臣、诗人。

唐中宗时,举手笔俊拔科,任襄邑尉。又举贤良方正异等,为阳翟尉。

唐开元初年,升任监察御史,累迁考功员外郎,善于选拔人才,为时所称,升任中书舍人。与韩休、孙逖等相次掌制诰,皆有能名。后出任郑州刺史。韩休辅政,召为吏部侍郎,任职六年,所拔寒士多至台阁,时人尊为“席公”。

官至礼部尚书,封襄阳县子。

唐玄宗曾登朝元阁赋诗,群臣奉和,唐玄宗以豫诗最工,下诏褒美。

唐天宝年间担任礼部尚书的职位,后来被封为襄阳县子。

席豫清心寡欲,作官的时候不为贵权所改变自己的原则。性格谨慎善良。皇帝在元阁吟诗,大臣们都来附和,皇帝因为席豫的诗对的最为工整,所以把他称为诗人冕冠。

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病逝,终年六十九岁。在他逝世以后,朝廷赐给他的谥号为“文”。



席汝言:(生卒年待考),字君从,著名北宋朝文学家。

宋元丰年间官至尚书司封郎中。

退休后,与文彦博、富弼等人组织“耆英会”,后来又与文彦博、司马旦等人组织“同甲会”,还与司马光兄弟、王安之、王不疑等人组织了“真率会”。



席 旦:(生卒年待考),字晋仲;河南人。著名北宋大臣。

七岁能诗。累官吏部侍郎,显谟阁直学士,两知成都府,甚有治绩。

宋徽宗即位后,御史中丞席旦上疏弹劾奸臣郝随干预宫廷事务乃至朝政。但由于郝随是扶持宋徽宗即位的核心人物,因此宋徽宗总是大事化小,称:“彼自乞宫观。”暂且将郝随调任延福宫使,以平众怒。史称:“内侍郝随娇横,席旦劾罢之,都人诵其直。”

对于郝随,这一处分实在太轻,给事中龚原又上疏“论郝随得罪,不得居京师。”

然而郝随与宋徽宗的关系毕竟非同一般,知情者“或揣上意且起用”。果不其然,郝随不久复官,并升任知入内内侍省。席旦、龚原等官员反因弹劾郝随而遭贬。



席 书:(公元1461~1527生),字文同,号元山;蓬溪县吉祥镇席家沟人(今四川遂宁)。著名明朝大臣。

席书是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举人,次年中进士,历任明朝工部尚书、左副都御史、礼部尚书、少保兼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等职。

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席书任山东郯县知县,郯县地广人稀,旱涝不断,民多困苦。席书任知县三年,开发农田,大兴水利,兴教化,办学校,育人才,成效显著,郯地人民以“前有席(书),后有唐”谚语赞扬他,并为他立祠树碑纪念。

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云南白天似黑夜达七昼夜,地震、火灾不断,朝廷命侍郎樊莹巡视,樊莹视察后上表请罢黜云南监司以下官员三百余人。席书上疏言:“灾异系朝廷,不系云南。”慷慨陈辞:“今内府供应数倍往年,冗食官数千,投充校尉数万,斋醮寺观无停日,织造频繁,赏赉逾度;皇亲夺民田,宦官增遣不已;大狱据招词不敢辩,刑官亦不敢伸;大臣贤者未起用,小臣言事谪者未复;文武官传升,名器大滥。”指出朝廷不惩治朝纲、革除时弊,只是追究地方责任,实为“舍本而治末。”提出整治朝纲的七条建议,表现了席书的正直与真知灼见。

明武宗继位后,席书任贵州提学副使。历来以学问为根本的席书,为振兴贵州的落后文化,整顿全省书院,严选教官,亲自给书院学生讲学,并冒着被当权宦官瑾迁怒之险,拜访延请曾因抗疏忤旨,触怒乱政权阉刘瑾的著名教育家、哲学家王守仁到贵州省立文明书院执教。《中国书院辞典》席书条谓:席书“性嗜静养,学问以周程二子为宗。正德初,提学贵州,悉心文教,与毛科同修书院,课士‘先德行,后文艺’。时王守仁谪龙场,亲致书聘请主贵阳文明书院,‘身率贵阳诸生,以所事师之礼事之’。‘亲问朱陆同异之辨’,守仁‘举知行本体,证之五经诸子’,使豁然大悟,从此常‘公余则往见,论学或至夜分,诸生环而听者以数百,自是贵人士始知有心性之学’。”在贵州文化现象与教育设施方面,席书在历史上功不可没,影响至为深远。

席书“遇事敢为,性颇偏愎”,知人爱才,堪称伯乐,多次向朝廷举荐德才兼备、能“定乱济时”的人才。如王守仁、杨一清因反对宦官乱朝而遭贬黜,席书却冒险力荐二人入阁。后来刘、杨二人皆任朝中重臣,成为辅佐江山的栋梁。

明嘉靖三年(公元1522年),“议大礼”之事起,嘉靖帝欲尊生父母为“皇帝”、“皇太后”尊号。席书揣摩帝意,议言以宋英宗入承大统为例,宜称皇帝的父亲为“皇考兴献王”,甚合帝意。席书以其渊博的学识,在朝廷几次重大的议礼(给皇帝尊号、建祀祠庙等)中,旁征博引,力排众议,深得皇帝的器重,史称“书以议礼受帝知,倚为亲臣。初进《大礼集议》,加太子太保,寻以《献帝实录》成,进少保。眷顾隆异,虽诸辅臣莫敢望。”

席书著作有《漕船志》、《春秋论》、《大礼集议》、《救荒策文集》、《元山文集》《广德寺记》等。殁后归葬故乡,择地红江镇文武村。墓经皇帝敕名牛眠佳城,地面配建旌表坊、碑、亭,设翁仲、祭牲、鼎炉、拜台、幢柱、御马,并建有文襄公祠。现仍可见墓莹圆丘形封土。《明史》有《席书传》。



席上珍:(公元?~1644年待考),云南姚安人。著名南明大臣。

明崇祯中期中举于乡。磊落尚节义,当他闻知孙可望、李定国等入云南,便与姚州知州何思、大姚举人金世鼎等据姚安城拒守。

孙可望遣张虎攻陷姚安城,金世鼎自杀,席上珍、何思被执至昆明。

孙可望呵斥之,席上珍厉声曰:“我大明忠臣,肯为若屈耶!”

孙可望大怒,命引出斩首。席上珍一路大骂不绝,遂被凌迟于市。何思亦不屈而死。



席宝田:(公元1829~1889年),字研芗;湖南东安人。著名清朝将领。

席宝田是清末秀才。清咸丰年间,席宝田在家乡举办团练,想以此对付太平军。

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的时候,席宝田曾经率领团练在湖南与石达开的太平军正面作战,解除了清军的宝庆之围,被擢升为知府。

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席宝田又奉湖南巡抚驼秉章的命令,招募了几千人组成地方军队,命名为“精毅应”,很快便在桂阳等地大规模进行了阻击广东天地会的战斗。

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湘军攻占天京(今江苏南京)以后,席宝田率领军队在江西石城杨家牌击败太平军余部,俘虏了天王洪天贵和干王洪仁轩等。满清政府以记名布政使遇缺题奏。

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席宝田又招募湘军万人,赴贵州残酷镇压苗民起义军。

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席宝田在黄飘战役中被击败。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席宝田指挥部将占领了苗民起义军的根据地台拱,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又攻占了贵州凯里,杀害苗民首领张秀眉。

席宝田统领了五年军队,为清朝政府平定了方圆千余里的苗疆,因功被升迁为布政使,赠太子少保。但因其纵兵掠夺致富,引起朝野舆论谴责,后患病离黔回湘,病逝于故里。



席文卿:(生卒年待考),女,字淡如;吴县人。著名清朝画家。

吴江徐堉之簉室,擅人物、花卉,又画虎百帧,雄健不类闺阁笔。



席佩兰:(生卒年待考),女,名蕊珠,字月襟、韵芬、道华、浣云,因善画兰,自号佩兰。著名清朝诗人。

清朝诗人孙原湘妻。早岁工诗,为著名诗人袁枚女弟子中诗才最杰出者。

她的诗清新秀隽,富于想象。袁枚称其诗“字字出于性灵,不拾古人牙慧,而能天机清妙,音节琮琤”。著有《长真阁诗稿》、《傍杏楼调琴草》等。



席 绶:(公元1886~1945年),又名席启骝,字资生,又字季武;湖南东安伍家桥乡福星村人。著名民主革命先驱、社会活动家、教育家。

席绶少时是前清秀才,后毕业于东安民立高等小学校,在此开始接受新思想。

青年时代,席绶痛感清朝廷的腐败无能,列强一再侵略,慨然有经邦救国之志。后加入同盟会,任同盟会湘支部副部长。

席绶是清朝名臣席宝田的第五子,家产丰厚,慷慨解囊,捐献巨款,在北京创办《国民日报》与《国风日报》,鼓吹革命。这时,他虽任清资政院议员,但暗中积极为革命事业效力。他曾发动弹劾庆亲王奕勖,暴露清廷王族的贪婪,激起极大的民愤,资政院遂因此罢会。

武昌起义后,席绶返回长沙,襄助湖南正副都督焦达峰、陈作新在湘响应。其后,出任湖南南路保安总会会长,不出旬日,湘南平定。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席绶当选为众议院议员。这时,袁世凯企图恢复帝制,革命志士多被摧残。他返湘在长沙创办《天民日报》,与宋教仁互为声援。

宋被袁世凯暗杀后,《天民日报》持论严正,痛斥湖南都督汤芗铭阿附袁氏,为虎作伥。汤芗铭发兵捣毁报馆并围住他私宅搜捕,几罹于难。后避居上海,呼吁倒袁,并捐巨款,助军筹饷。

袁氏覆亡,他又在上海办《太日报》,继续鼓吹革命。不久,护法军兴,他随孙中山先生乘舰走粤,为非常国会最初入粤的二十人之一。

孙中山出任大元帅,他在大元帅府任参议,奉命奔走于港、沪、闽、粤、黔、滇、湘、桂之间,备极辛劳。

孙中山逝世后,他抱病家居,办理地方公益。

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日寇入侵东安。他不惜私财支持民众抗日自卫,一直至抗战胜利。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9月,也就是抗战胜利后一个月,席绶病逝于里第,终年五十九岁。



席舒民:(公元1913~1970年),湖北大悟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宣传队分队长,红十五军团第七十三师政治部书记。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和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司令部参谋,冀鲁豫支队司令部作战科科长,新四军第三师作战科科长。1943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独立旅参谋长,东北野战军第十二纵队第三十六师参谋长,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九军第一四七师参谋长。参加了著名的临江、辽沈,平津、渡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西军区桂林军分区副司令员,伞兵师副师长,空军干部学校参谋长,第四航空学校参谋长,工程兵军事建筑部办公室副主任,工程兵器材部部长。1963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基本系,任工程兵后勤部副部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70年1月2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五十七岁。



席代岳:(公元1939~今),湖南东安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三军联合勤务总司令部副参谋长。

十岁时随父母赴台。在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在三军大学及美国犹他州立大学进修,在军中历任连长、营长、炮兵指挥官、署长、总部参谋长等职,亦曾在炮兵学校及三军大学任教多年,对战史深有研究。

1998年3月24日李登辉核定批准席代岳中将调任三军联勤总部作战计划委员会主任委员。

席代岳在2000年退役。退役后投入文字工作,译笔忠实,文风流畅。退役后投入文字工作,译笔忠实,文风流畅。

比较著名的译作有《西泽战记》(2001)、《鏖斗的年代──1941~1975年的美越关系》(2001)、《战争的罪行》(2002)、《非洲游猎记》等。



席会凯:(公元1943~今),浙江江山人。著名内科医学专家。

上饶铁路医院主任医师。1968年毕业于上海铁道医学院医疗系。

从事内科临床工作三十余年。发表论文有《659例四十岁以上成人血脂调查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早期心肌梗塞21例》、《一次肝穿刺标本同时作细胞学和组织学检查的临床应用》、《改良肝穿刺法对肝脏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急性心包炎心包穿刺的应用价值——附51例分析》、《急性一甲胺中毒13例临床分析》等十余篇。

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性急性病——甲胺中毒的诊断》的研制。



席志强:(公元1956~今),湖南衡阳人。著名现代商业书法家。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衡阳师专兼职书法教师。幼习书法,临摹唐人楷书为多。成年拜著名的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康殷(大康)先生为师,学习篆书与治印。各体兼擅,长于魏碑、篆书。

1990年所作《三笔字教程》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撰有彗法理论文章多篇。1984年,所撰《甲骨文及其书去艺术》入选全国甲骨文学术讨论会——安阳殷墟笔会。1984年获全国文汇书法竞赛二等奖,1986年获全国首届神龙书法篆刻大奖赛银牌奖,1987年篆刻乍品入选西泠印社全国首届篆刻评展,1989年至992年书法作品连续三年参加美国亚洲艺术学院毕梓的“国际艺术家作品联展”。

传略收入《中国当代艺历界名人录》。

跟帖时间 2010-03-05 10:04:2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席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簉室谈如;随园韵芬: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女画家席文卿,字淡如,吴县人。吴江徐堉之簉室,擅人物、花卉,又画虎百帧,雄健不类闺阁笔。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女诗人席佩兰,字韵芬,昭文人(今江苏常熟)。为袁枚女弟子。有《长真阁诗稿》,亦善画兰。随园,为袁枚晚号。

诗人冠冕;嘉会耆英: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襄阳人席豫,字建侯,进士出身,历官考功员外郎、郑州刺史、吏部侍郎,天宝年间官至礼部尚书,封襄阳县子。为官清正无欲,不畏权势。唐玄宗曾登朝元阁赋诗,群臣以诗相和,玄宗以为他的诗最工,称他为“诗人冠冕(比喻首位、第一)。”下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席汝言,字君从,元丰年间官至尚书司封郎中。退休后,与文彦博、富弼等人组织耆英会,又与文彦博、司马旦等人组织同甲会,还与司马光兄弟、王安之、王不疑等人组织真率会。

耆英萃选;品藻绝伦: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席汝言。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席豫,清直无欲,当官不为权势所撼。

安定世泽;三会家声: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席汝言,元丰中以尚书司封郎中致仕。与文彦博、富弼辈为“耆英会”,又与文彦博、程珦、司马旦为“同甲会”,并与司马光兄弟、王安之、王不疑、楚王叔等为“真率会”。



2.五言通用联:

诗人直学士;孝子大将军: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进士席旦,字晋仲,河南人。七岁能诗。累官吏部侍郎,显谟阁直学士,两知成都府,甚有治绩。下联典指北周朝时期的孝子席世雅,字彦文,襄阳人。性方正,少以孝闻,后为大将军。

舍灵万象入;写照百花开:此联为唐朝时期的诗人席豫《奉和敕赐公主镜》诗句联。席豫,字建侯,祖籍襄阳,后徙河南。为官不因势权所撼。官至礼部尚书。工诗,有“诗人冠冕”之誉。

明朝大学士;东汉光禄勋: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进士席书,字文同,遂宁人。官至武英殿大学士,有《大礼集议》。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议郎席广,光武帝时擢光禄勋。

洁连根尽玉;清到叶俱香:此联为清朝时期的女诗人席佩兰《白莲》诗句联。



3.七言通用联:

安邦定国族脉旺;诚间修身家道兴:此联为典出席氏郡望“安定”郡的嵌字联。



4.八言以上通用联:

著姓高门,宠锡将军尊号;能名仕卿,特授尚书职称:上联典指北周时期的骠骑大将军席固,字子坚,襄阳人。有声绩。下联典指北朝梁国时期的卫尉卿阐文,临泾人。除都官尚书,封山阳伯。

跟帖时间 2010-03-05 10:00:3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席氏的字辈排行 -- 湖北襄阳席氏字辈:“尚仕信光中庸大道先在登常仰承祖德用造书香准星自立作育多方贤孙辈远学耀玉堂崇高美盛慎修善良英才继启长发其祥劝休任纪华国文章”。

湖北大悟席氏字辈:“锡汝荣光在”。

湖北席氏一支字辈:“中容大道先在登尚”。

江苏苏州席氏字辈:“玉广长风(山)步(素)裕德与时行康为”。

江苏南京席氏字辈:“绍世存元素裕”。

黑龙江望奎席氏字辈:“宝凤洪广”。

黑龙江满族席氏字辈:“福万德成俊文广庆天祥永连弘仁振长兴治宝安”。

河南信阳席氏字辈:“崇德培本世守典纲业远林茂继承荣光祖恩辅照聚发其祥家庆连晋善道留芳乐治久泰卫鼎安邦开创新元江山富康”。

湖南洞庭席氏字辈:“端本启永祜绍世存元素裕德与时行秉维昌尔祚”。

重庆席氏一支字辈:“珍财仕国有大臣永朝宗世代显荣华富贵定乾坤文清武正顺光明启贤映”。

辽宁岫岩满族席氏字辈:“福万德成敬士贤兴旺治家永忠连尚清高贵同继任光照远方太平年”。

席氏一支字辈:“正大光明守定安国家传万代永兴旺盛”。

席氏一支字辈:“乾嘉保德成立容景翔洪志泰”。

跟帖时间 2010-03-05 09:57:1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席氏的家谱文献 -- 江苏吴县席氏家谱十六卷,(清)席启绂纂修,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有二部)、上海市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吴县洞庭东山席氏世谱八集附席氏常熟支谱系一卷,(清)席启寓、席启穗等续修,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苏州市博物馆。

江苏常熟席氏常熟支谱系一卷,(清)席启寓、席启穗等续修,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苏州市博物馆。

江苏吴县席氏世谱四十七卷,(清)席彬重辑,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吴县洞庭席氏世系表,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南京大学图书馆。

江西宜丰五盐堂浦席氏重修族谱十卷,首一卷,(清)席乐等纂修,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缺第五卷、第九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湖南东安席氏三修谱,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梅塘席氏宗谱三卷,(清)席开源等重修,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太仓席氏安定简公支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吴县席氏支谱,(清)席苌纂,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四卷、另有一册未标卷次。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吴县席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吴县洞庭席氏支谱,(清)席存震纂,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河南宜阳县止三里席村席氏东门族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常熟虞阳席氏世谱三十五卷,(清)席彬纂,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今仅存第四~十四卷、第二十~二十二卷、第二十四~三十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常熟席氏族谱二卷,(清)席鏊纂,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吴县席氏世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青浦席氏养初公支谱,著者待考,民国初期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洞庭东山席氏右源公支移居金陵六代氏孙表册,(民国)席裕荣纂,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洞庭东山席氏昆山支系之谱,(民国)席锡蕃纂,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济宁席氏支谱,(民国)席德济纂,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镇江城东上林马墅席氏重修宗谱十二卷,(清)席郁文等纂,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木刻活字印本九册,今仅存第一~五卷、第七卷、第九卷上册、第十卷、第十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席氏谱稿,著者待考,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席氏宗贤像赞,(民国)席裕康等纂,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石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跟帖时间 2010-03-05 09:52:5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席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安定郡:汉武帝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宁夏固原)。辖境相当于今甘肃省平凉地区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宁、中卫、同心、固原等地及宁夏回族自治区西部。又有安定县,在今甘肃泾川北,并属于安定郡。东汉时期移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废安定县。十六国初期再置安定县,并为郡治。东晋时期又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隋、唐两朝时期的安定郡即泾州。唐朝后期曾改为保定郡,县亦名保定。金国时期为甘肃省泾川县,为泾州治所。元朝时期曾以陕西安定堡为安定县。民国早期,为纪念陕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中国工农红军杰出的指挥员谢子长烈士,在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子长县,移治所到原县东部的瓦窑堡。

襄阳郡:东汉朝建安十三年(戊寅,公元198年)分南郡、南阳两郡各一部份置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宜城县、当阳县、远安县等一带,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晋朝时期入为荆州治所。南北朝时期梁国置为南雍州,西魏改为襄州。隋朝时期改为襄阳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高宗李渊平定王世充后,改为襄州,因原隋朝旧名而领襄阳、安养、汉南、义清、南漳、常平六县。州置山南道行台,统交、广、安、黄、寿等二百五十七州。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撤酂州,以阴城、谷城二县来属于。唐朝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罢行台为都督府,督襄、邓、唐、均、淅、重七州。唐朝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废重州,以荆山县来属于。唐朝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废都督府。唐朝贞观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废鄀州,以率道、乐乡二县来属于。又撤常平入襄阳,撤阴城入谷城,撤南津入义清,撤汉南入率道。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为襄阳郡。唐朝天宝十四年(乙未,公元755年)置防御使。唐朝乾元元年(甲午,公元874年)复为襄州。唐朝上元二年(乙亥,公元675年)置襄州节度使,领襄、邓、均、房、金、商等州,自后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治所;辖领襄阳、邓城、谷城、义清、南漳、乐乡诸县。以后襄阳为历朝郡、州、道、府之治所。



2.堂号:

安定堂:以望立堂。

襄阳堂:以望立堂,亦称襄樊堂。

嘉会堂:宋朝时候的尚书司封郎席汝言是一个很喜欢交朋友的人,他和文彦博、傅弼、司马旦、司马光兄弟、王安石、楚王叔等人分别形成了耆英会、令甲会、真率会,朋友很多。

敦睦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3-05 09:50:3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席氏的迁徙分布 -- 席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零一位,人口约五十七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36%左右。

四千多年以前,现在的河南睢县地方就已经有了姓席的人群,到了大约两千年前的楚汉之争时,原来为晋国之地的山西省一带,又出现了另一支新兴的席氏族人,那就是籍氏的改姓为席。这一支席氏的出现经过,详载于史籍《姓苑》和《姓纂》等书。《姓苑》首先指出:“晋大夫籍谈元祖伯靥,司晋典籍,因为籍氏”;《姓纂》又指出:“本姓籍,晋大夫 籍谈之后也,谈十三代孙,避项羽名改席氏,初徙关东豪族,席氏徙安定, 临泾。”

源自上古席老师的席氏,是发源于河南;分自春秋时代晋国籍氏的席氏族人,则是发源于山西,再参照史籍《姓纂》上“望出安定,临泾”的记载,唐朝以前的安定和临泾两地都是在今甘肃省境内;到了南北朝之时,席氏族人又在今湖北省的襄阳盛极一时,可知早期的席氏是活跃于中国北方的一个姓氏。

唐明皇的天宝年间,诗坛上的灿烂绚丽,为历代之最,这时,在整个朝廷的济济多士之中,有一位被皇帝御口称赞为“诗人冠冕”的席豫,也是襄阳席家发扬门风的杰出子弟。据说,有一次唐明皇亲登朝元阁赋诗,君臣属和,经过皇帝的亲自评选,认为席豫的诗作得最好,所以得到了“诗中冠冕”的无比荣誉。

唐僖宗时曾任武卫上将军的席温,后挈三子避乱南下,隐于太湖之滨,席温由此成为洞庭东山席氏家族的始祖。这一家族迄今已传四十多代,历时一千一百余年。千年间,席家从一个移民家庭壮大为江南的一个著名家族。数百年前的明朝时期,一向活跃于中原地区的席氏族人,已经在南方各地出现了踪迹,明朝崇祯末年的席上珍,便是当时的云南省姚安人。

江苏的太湖地区有七十二峰,其中以洞庭两山最大,东洞庭曰东山,西洞庭曰西山,两山分峙湖中,同竞秀丽,“东山如画,西山如黛”。东山位于今苏州市西南,其山周围八十里,原是太湖中的岛屿,后与陆地连成一体,冈峦相连。席温的子孙则分居上席、中席、下席,三巷相衔,直通翠峰坞。择地聚族,子姓繁衍,人丁兴旺,席氏逐渐成为东山大姓。席家自南迁以来,从唐末至明初的五百年间,子孙大多隐居于东山,过着世外桃园式的生活,偶有经商,或外出为官者,但其人数不多。知山乐水的生活养成席家人豁达乐观的性格与气质。由于偏处太湖一隅,使这个家族安然度过了从唐末到明朝的历次战乱。

经过几次人口迁徙,洞庭东山姓氏繁衍,户口骤增。到了明朝时期开始感受到人口的压力。据统计,至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东山有七千四百余户,计口四万五千八百余,而东山的山林田荡为五百三十七顷十六亩,人均只有山林田荡一亩多,加之洞庭山周围不及百里,田地仅什之一二,而山居八九,草木繁殖,山地居多,若以人均田亩计算,便少得可怜,故东山有“五山二水二地一田”的说法。为了在这块土地上生存下来,养活更多的人口,洞庭山人躬耕而外,又在山林湖泽间遍营生计。在明清文人的记载中,都认为东山人苦于田少,“并商游江南北,以迨齐、鲁、燕、豫,随处设肆,博锱铢于四方”。席家子孙也与其他洞庭山人一样,至少从明朝中叶开始就大量外出营生,离开故土去拓展他们的生业。从商好贾,后来成为洞庭席氏家族的一大传统,不断延续。善于经商,靠经营累积财富,数代相传,使洞庭席家名声远播,逐渐享有“世家”、“望族”的声誉。清朝苏州状元石蕴玉在他的《独学庐四稿》卷一中这样评价东山席家:“群萃州处,蔚为望族,吴中世泽之久长,无有出其右者。”不管身居何处,美丽的东山是洞庭席家人始终割舍不了的乡情故土。

就在经商的过程中,洞庭席氏家族向四处扩散,枝分蔓衍。明朝中叶,上席裔孙有迁往河南开封府太康县臧家集,归德府鹿邑县孔家集,安徽凤阳府亳州,江宁府六合县等;中席裔孙有迁往湖广德安府随州,江苏徐州府韩家道口,安徽凤阳府亳州,江苏淮安府邳州宿迁县及黄儿山,江宁府江宁县上河,松江府青浦县,苏州府常熟县杨尖镇等。下席裔孙有迁往凤阳府泗州及上海、松江等地。于是,洞庭席家渐次向周边地区扩展,以后江浙皖鲁一带凡有席姓者,往往都出自于苏州洞庭东山:

常熟分支:常熟一地,是洞庭东山席氏家族重要的一个移迁地。其始迁祖是席庭松,为席温第十九世裔孙,元末“弃家业,徙虞邑之杨尖地…拓业遂营莵裘,不复为归洞庭计,遂为虞阳席氏之始祖。”虞阳,即今常熟。明清时期席家不断有人移居常熟,所以,常熟的席氏支谱繁多,计有《席氏常熟支谱系》一卷,清席启寓、席启穗等续修,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木刻活字印本;《常熟席氏族谱》二卷,席鏊纂;《虞阳席氏世谱》三十五卷,席彬纂,等等。在当地志书中,记载了不少席姓人物,大多出自洞庭席氏大家族。

昆山分支:其始迁祖为席绍广,在洞庭席家世系上,席本桢(第二十九世)→席启疆(第三十世)→席永年(第三十一世)→席振(第三十二世)→席绍广(第三十三世)。席绍广是清乾隆时期的一位商人,曾从东山来昆山经商,拟卜居于此,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留下遗训:“迁居昆山”。席绍广有三个儿子,长子世宏,早殇;次子世宽;三子世寯。嘉庆初年,席世宽携弟世寯自洞庭东山迁居昆山,“卜宅置产,以永居也。”所以席家这一支真正定居到昆山的,实际上是从席世宽、席世寯兄弟开始的,但他们一直把席绍广奉为“迁昆始祖”。昆山这一支后编纂了《洞庭东山席氏昆山支系》。

无锡分支:其中有席家庄支。席庭松的八世孙席京,始由金邑水獭桥徙锡邑新安乡某地,其地后来就以席姓人所居而名“席家庄”。这一支后辑《锡邑席家庄支世系表》。还有糜巷桥支,这一支也是席庭松的后代,从常熟席家蔓延出去的,此见《锡邑糜巷桥支世系表》。

济宁分支:自席存瀛于道光年间自河南徙居山东济宁,其子孙便定居在那里。从谱系上看,他们是右源公之后,席本桢→次子席启图→次子席永勋(嗣席启兆)→三子席(祜)琢→七子席绍苌→席世缨→长子席存瀛。济南席家一脉,后经数辈,到席德济时,于1922年纂有《济宁席氏支谱》,续上洞庭席氏总谱。

金陵分支:清前期席绍圣(字述亭)从洞庭东山迁至金陵,子孙繁衍,历经六世(绍、世、存、元、素、裕),皆在金陵落籍,形成金陵席氏一脉。1921年席裕荣纂有《洞庭东山席氏右源公支移居金陵六代氏孙表册》。

青浦分支:青浦的朱家角等城镇,是洞庭席家人的又一重要聚集地。明朝后期,席端樊、端攀兄弟在青浦做生意,后有子孙陆续居于此,如席端樊的次子席本久就在朱家角镇建造了澹香别业。青浦《席氏养初公支谱》所载的始祖为席永培,即席本久之孙。席永培,号养初,生于清顺治年间,监生,卒于康熙时。席永培有几个儿子,其中三子席祜铨、四子席祜钧正式迁居朱家角。至二十世纪三十~四十年代,朱家角席家已有十八房,自东山迁居以来,已历十代,有数百人众。在清光绪年间编著的《青浦县志》等方志中记载了不少席氏人物,如席素贵、席裕祺(子眉)、席裕福(子佩)等,他们皆源自洞庭席氏大族。位于朱家角镇东瑚街席家弄内的席氏厅堂,是该镇一处著名的明清宅第。

嘉定分支:席左源一支传至三十六世,有一个叫席元镇的人,约于清道光年间迁往嘉定县北门外娄塘镇,以后,他们这一支即在娄塘镇定居置产,所嫁娶的也都是娄塘镇当地人。

徐州分支:此支在徐州繁衍,后席与桢整理《席氏家谱·徐州绍重支谱》。

明清时期,洞庭席氏家族成员大多因经商从东山播迁到各地。席家子弟驰骋商场,往来于东西南北,在一些地方积累了包括人事关系、商业网络等方面的基础。那些经商重地,后来往往成为席姓子弟的移迁之地。从经营区域来看,席家人主要集中在沿长江、沿运河地带。

当然,也并非全是因经商出去的,还有的是由于多年宦辙在外而定居于当地的。典型的如济南席存瀛一支。这一支以官宦为生,延续了数代,席存瀛的曾祖父席(祜)琢,贡生,考授州判。存瀛的祖父席绍苌,曾任直隶大名府知府等职。绍苌的第三子世缨,也就是存瀛的父亲,历任山东沂州府通判、济南府同知等职,时在清道光年间。就在那时,席存瀛一家从河南迁到济宁,以后他们的子孙定居于济宁。

有的迁移过程更为复杂。在洞庭商人的经历中,有不少家族就是因为有家人在外面做官,有了一些人脉,凭借做官的优势,吸引了族人和家乡人前往经商,后官员回乡,商人们继续留在那里,并在原有基础上扩展成新的网络,成为当地的居民。

到了近代,洞庭席家最重要的迁徙地就是上海。上海通商开埠,小刀会起义,及随后发生的太平军进攻江南,一系列事件绞织互动,深刻影响到近代上海的人口格局。远近避难者,争相躲避到上海租界。在这股声势雄壮的人口涌动的浪潮中,有不少洞庭山人挟裹于内,原来商贸重点并不在上海的许多洞庭商人,此时,纷纷来到相距不过几百里的沪江。席氏家族也有不少人前往上海。东山席家湖翁巷村敦大堂的席兰坡(名元乐,号品方)有四子,即席素煊(嘏卿)、素贵(正甫)、素荣(缙华,出嗣)、素恒(缙延,出嗣于舅父沈二园为后,改名世元,号吉成),相继来到上海,被几家银行、洋行分别聘为买办。此后,以席兰坡的子孙们为核心,逐渐形成了近代上海经济界颇具势力的买办家族、金融世家。同一时期,洞庭席家各支、各房也向上海集聚,如青浦的席裕祺(子眉)、席裕福(子佩)兄弟到了上海,先后任申报馆买办。常熟、东山的席家子弟也来了,从事商贸等活动。一时间,在上海的席家人声势浩大,曾经有过多次家族聚会。自二十世纪四十~五十年代以后,由于各种因素,洞庭席氏家族的不少人开始移居海外。据了解,目前,洞庭席家后代已散居在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日本各国及香港、台湾等地,其人数十分可观。

自明清以来的近几百年间,大批席家人走出东山,贸迁各地,足迹遍及海内。洞庭席氏家族—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江南望族,已经拥有了一张庞大的联络网。

跟帖时间 2010-03-05 09:48:3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