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氏的历史名人 -- 禹万城:(生卒年待考),著名南北朝时期的常州刺史,政绩卓著。
禹 显:(公元1188~1229年),雁门人。著名金国时期民族英雄。
金贞佑元年(公元1213年),隶上党公张开,累以战功授义胜军节度使、兼沁州招抚副使。
金元光二年(公元1223年)农历4月,大帅达儿泬、按察儿攻河东,张开遣显扼龙猪谷,夹攻败之,擒元帅韩光国,获辎重甲仗甚众,追至祁县而还,所历州县悉复之。显将军三百人,守襄垣,八年不迁。大帅尝集河朔步骑数万攻之,至于数四不能拔。既而,战于玉女寨,大获。开言于朝,权元帅右都监。
金正大六年(公元1229年)农历12月,军内变,城破被擒。帅义之,不欲加害。初以铁绳钤之,既而密与旧部曲二十人遁去,闻上党公军复振,将往从之。大兵四向来追,显适与负釜一兵相失,乞饭山寺中,僧走报焉,被执不屈死,时年四十一。
禹 祥:(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仁寿县知县。
处己接物惟以不欺,居官清约如寒士。
禹之鼎:(公元1647~1716年),字上吉,一字尚吉,号慎斋;江苏江都人。著名清朝朝画家。
清康熙中任鸿胪序班。他以善画供奉内廷。尤工写照,秀媚古雅,为当代第一。许多名人肖像都出于他的手笔。
禹之鼎少时家贫,被晚明“宰相”吴牲四子吴元履收作书童。因主人爱好书画艺术,少年禹之鼎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而深深地爱上书画创作。
清顺治年间(公元1659年前后),吴元履邀请避祸在外的“武林画派”创始人、钱塘(今杭州)籍大画家蓝瑛来兴化,侨寓吴府的蓝瑛在向吴元履传授画技的同时,在吴元履身边充当“司画”书童的禹之鼎也得到了“幼年师事蓝瑛”这一天赐良机,从而成为“浙派"在江苏地区的唯一传人。禹之鼎一方面认真揣摩蓝瑛的绘画技法要领,一方面又向唐、宋、元代画家李公麟、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的作品学习,兼收并蓄,吸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同时,他还借鉴继承娄东、虞山、四王(即明代画家王鉴、王时敏、王原祁、王翚)及吴历、恽恪等大家的画风,发挥干笔枯墨、层层积染等文人山水画的表现手法,为日后创作肖像画设景衬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已过而立之年的禹之鼎画技日渐成熟,遂离开兴化前往北京谋生。在一次献画于康熙时,受到赏识,被“检选”入内廷“鸿胪寺”,授予“序班”之职,为从九品衔,供奉入值于康熙治事、休憩和接待外族、外国使臣的畅春园,同时兼任宫廷画师。
清康熙二十一~二十三年(公元1682~1684年),禹之鼎应兴化知县张可立邀请,在北京参与十四卷《兴化县志》(张志)的纂修工作。其时,张可立又将组织人员纂成的《兴化县节略》送往北京,请时年三十六岁的禹之鼎斧正,为编纂《大清一统志》提供地方资料。
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农历7月,日本、朝鲜、安南(越南)及英、法、俄、荷等亚欧十国遣派的使臣来华访问。康熙帝在畅春园举行盛宴招待贵宾。禹之鼎奉诏将此次盛况画下来。禹受命后,立即采用西洋画速写手法将宴会场面及各国使臣模样、脸型、举止、服饰一一“粗写大概”,然后凭惊人的记忆力和超凡的悟性进行艺术创作,“退而图之绢素”,画出不同国度、不同种族的人物群像。康熙看到禹之鼎所作表现富丽堂皇的宴会盛况,人物众多的热闹场面、泱泱大国的非凡气概的画卷,发出“凡衣冠剑履、毛发神骨之属,无不毕屑”的赞叹,遂以唐朝大画家阎立德(阎立本之兄)于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为东蛮谢云深朝觐唐太宗而奉旨创作的《王会图》画之名命名,意在歌颂大清与大唐一样强大兴盛。
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康熙大帝的一位国戚蛮横地要禹之鼎跪在地上为他画行乐图,禹之鼎“甚以为耻”,义正词严地拒绝了这一无理要求后愤然离开“畅春园”,流寓湖南洞庭湖畔。此后,禹之鼎游历作画于扬州、仪征等地,最后病故于兴化,终年七十岁。
禹之鼎去世后,师承其画风、画派的著名肖像画家迄今不绝。近代及当代著名大师级人物画家徐悲鸿、张大千、黄胄、范曾、贺友直、李琦、程十发等无一不受其影响。禹之鼎的名字也随同载入中外美术史册。
从中国清朝第一部断代画史——张庚的《国朝画征录》、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谢坤的《书画所见录》、汪鋆的《扬州画苑录》到1943年美国亚瑟韩麦尔主编的《清代中国名人辞典》、1995年日本铃木敬所著的《禹之鼎笔问字图卷》、香港聂崇正所著《清代肖像画家禹之鼎》以及《中国美术家大辞典》、《中国历史大辞典》等上百种典籍中,都记述了禹之鼎其人其画,以及对他的高度评价。
禹之谟:(公元1869~1907年),字稽亭;湖南湘乡人(今湖南双峰青树坪镇)。著名民主革命先驱、陆军左将军。
1900年,禹之谟参加了自立军活动,1903年在湘潭创办湖利黔织布厂,1904年迁厂长沙,并附设工艺传习所。
1904年,禹之谟与黄兴、陈天华在长沙创立华兴会。
1905年,禹之谟领导了收回粤汉铁路运动和抵制美货运动,被推为长沙商会会长和教育会长,随即加入同盟会,任湖南分会会长,是该会湖南分会创始人之一,并被选为湖南省教育会长和商会会长。
1906年夏,禹之谟策动学生自治会开会,决定迎陈天华、姚洪业烈士灵柩回湘,公葬于岳麓山,以彰义烈,受到当地官僚和豪绅的阻挠,他亲自发动千余学生举行游行送葬。同年又参加湘乡学界反对盐捐浮收斗争。8月10日被捕入狱。
事前,好友曾劝禹之谟暂到圣公会避难,他婉言谢绝,他说:“吾辈为国家、为社会死,义也。各国改革,孰不流血?吾当为前驱。”他被捕的消息传出,长沙各界纷起营救。满清政府深恐激成事变,遂秘密将其解往靖州(今湖南靖县),备受酷刑,坚贞不屈。
1907年1月5日,禹之谟被绞杀于靖州东门(今湖南靖县),终年三十九岁。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的10月,黄兴请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追赠禹之谟为“陆军左将军”,禹之谟的遗体被重新安葬在湖南省长沙岳麓山。
禹之谟的墓地坐西北向东南,由墓莹、墓碑、石桌、石香炉、石鼓等组成,墓莹占地面积约三十平方米、两米高的墓碑上书“烈士禹之谟墓”,墓碑的左右各立石碑两通烈士著,上面分别镌刻着烈士生前的遗书,和颜昌峣尧所撰的墓志铭。
禹作敏:(公元1930~1999年),天津大邱庄人。著名“农民改革企业家”、大邱庄土皇帝、窝藏犯、行贿犯。
禹作敏诞生在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里,他家兄弟四人,他排行第三。
1974年,禹作敏担任大邱庄大队党支部书记的重任。由于禹作敏决策正确,1981年后,大邱庄的工业企业飞速发展。
1979~1982年,禹作敏连年被评为乡、县级优秀党员,禹作敏在1982年建起印刷厂和电器厂。1983年,建立大邱庄农工商联合总公司,并把建分厂的权力下放到各厂。此后,以冷轧带钢厂、高频制管厂、印刷厂、电器厂为中心,每个工厂都以滚雪球的方式建起若干个分厂。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优秀党员。
1985~1987年,禹作敏连年被评为天津市优秀党员。1987年9月,将四个总厂改为四大公司,被评为全国当代最佳农民企业家,并获全国改革人才金杯奖。1988年,任全国第七届政协委员。1989年,获全国农业改革十年创新奖,并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劳动模范。
1991年,禹作敏被评为全国乡镇企业优秀企业家。1992年底,被《半月谈》杂志评为1992年中国十大新闻人物。禹作敏又将四个工业公司改为尧舜、万全、津美、津海四大集团公司。当年投资十亿元,在村西北方建大邱庄百亿元工业区,每年生产能力达一百亿元。是年底,大邱庄共有工业企业二百余家,从业人员一万两千三百四十二人,固定资产总值十五亿一百三十七万元;利润四亿七千三百四十四万元,比1981年增长三百倍;工业总产值四十亿两千七百六十一万元,比1981年增长八百三十五倍…
1993年4月15日,中共天津市委办公厅给静海县委书记崔士光发来明传电报:“高德占同志于今日下午2:30分在一所一号(即迎宾馆一号楼)邀禹作敏同志谈话,请通知禹作敏同志,并请你一同参加”。
老谋深算的禹作敏接到天津市委新书记要找他谈话的电话后,经过反复考虑决定前往。为了防止万一发生的不测事情,他带上有一身武艺的贴身保镖史明生,并挑选了三名随从李向军、朱振凤、杨会阁与县委书记崔士光一道前往天津。
行至天津市俱乐部大门口,保安人员只让禹作敏的车进去,其他人一律远离。禹作敏虽然感到不祥,但只能从命。车子在院内停稳,他跟随俱乐部的工作人员进入指定的房间。等待禹作敏的并不是市委书记,而是多名神色严峻、全副武装的干警。公安人员出示了拘留证,禹作敏只好束手就擒。
审问禹作敏案件的是天津市公安局四十七岁的公安干部罗振岭。在没审问禹作敏之前,他预先审问了原万全集团公司代总经理刘永华,并通过三次和禹作敏“较量”,审讯者便完全占据了主动权。
4月21日,禹作敏走进审讯室,罗振岭宣布:“根据你的罪行,经天津市公安局呈捕,报送天津市检察院批准,决定对你逮捕。这是逮捕证,你签字”。禹作敏站起来,写上姓名、日期,并按上自己的指纹。由于紧张,误把“1993年”写成“1933年”,经公安人员指出后,他才改正过来。
8月23日和24日,天津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禹作敏和七名同案犯所犯罪行为进行公开审理,并于8月27日作出一审判决:根据禹作敏所犯罪行的事实和情节,以窝藏罪处有期徒刑六年,妨碍公务罪处有期徒刑三年,行贿罪处有期徒刑十年,剥夺政治权利二年,非法拘禁罪处有期徒刑三年,非法管制罪处有期徒刑三年,决定执行有期徒刑二十年,剥夺政治权利二年。
就在天津市中级人民法院对禹作敏等人进行公开审理的同一天,新华社播发了题为《国法不容——禹作敏犯罪事实》的长篇通讯。8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前车之鉴》的社论,文章指出:“全国人民一定要从大邱庄事件中吸取教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人民的文化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决不允许在党内和人民政权内出现谁也管不了的‘土围子’和‘土皇帝’”。
嗣后,《法制日报》、《天津日报》、《文汇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以及香港、台湾等地的报刊也对禹作敏被判刑发表了评论文章。
禹作敏被判刑后,被押送到位于天津市杨柳青的《天津市第一监狱》进行“劳动改造”。
后来,禹作敏因患有神经衰弱和心脏病,又被送到天津市区内的天河医院实行保外就医。
在天河医院,天津市的司法部门“给予了他较宽松的环境和较优厚的待遇:天河医院专门腾出带有会客室、卧室和卫生间的高干病房供禹作敏和他的妻子居住;他每天都能看到报纸、电视,了解国家大事。”
1997年春,禹作敏九十六岁的老母亲病故,司法部门曾允许他回家探望。
1999年10月3日,禹作敏在天津市天河医院因心脏病忽然发作而亡,终年六十九岁。
本书顺按:
实际上,从1984年起,禹作敏即开始在乡里横行不法,俨然一当地土皇帝,屡屡肆无忌惮地触犯国法,私刑屡用,黑帮打手整天随身,此事天津市政府、人民上下皆知,却为何要拖至1993年才予以处理?
在1993年8月27日经国法判刑之后,禹作敏却又享受“较宽松的环境和较优厚的待遇”,法律的尊严又何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有钱能使鬼推磨吗?
更值得深思的是:所谓大邱庄的经济改革,实际上是一种投机倒把,只不过是将整个天津以及周边地区的社会资金推向大邱庄这个低洼处,造成小区域的货币数量增长,而整个大区域的经济价值丝毫未有任何增长的表象,结果是“富了大邱庄,穷了天津市”!
大邱庄的“工业总产值”增长出了什么?社会蛀虫?经济泡沫?这叫什么“改革成果”? 跟帖时间 2010-03-04 13:38:4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禹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居官恒约;善画成图:上联典指明代临洮人禹祥,官仁寿知县,处世侍物,以诚实不欺为宗旨,居官清约,生活如贫寒之士。下联典指清朝画家禹之鼎,字尚吉,号慎斋,江苏省江都人,康熙年间官鸿胪寺序班。善画人物、仕女,尤其擅长肖像画,多用白描,当时很多名人请他画像。
居官恒约;为将壮烈: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禹祥,居官清约如寒士。下联典指金朝时期的禹显守襄阳,元军攻之,城陷被擒,得脱,复被执,不屈而死。
南朝播誉;金史传名:上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禹万诚事典。下联典指金朝人禹显,元光初年率二百人守襄垣,元军集步骑数千攻之,城破被擒,不屈而死。
2.六言通用联:
绩著常州刺史;化行仁寿使君:上联典指南北朝时常州刺史禹万城,政绩卓著。下联典指明代知县禹祥,临洮人。知寿县,处已接物,惟以不欺,居官清约如寒士。
3.七言通用联:
绩奠九州垂万世;统承二帝首三王:此联为陕西省韩城市会稽山大禹庙联。
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徵见道心:此联为浙江省绍兴市禹庙联。禹庙建于南朝梁,祀大禹。下联语出《古言语尚书•大禹谟》。
为官清约如寒士;宁死不屈亦英雄: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知县禹祥,临洮人。知寿县,处已接物,惟以不欺,居官清约如寒士。下联典指金代义胜军节度使兼沁州招抚副使禹显,雁门人。元光初将二百人守襄垣,元师集河朔步骑数千攻之,数四不能拔。会内变,城破被擒。得脱,复被执,不屈,死。
秀句惊人时戛玉;清言对客总如兰:此联为清朝画家禹之鼎(公元1647~1709年)自题联。禹之鼎,字尚吉(一作上吉),号慎斋,江都人(今江苏扬州)。康熙中任鸿胪寺序班。他以善画供奉内廷。尤工写照,秀媚古雅,为当代第一。许多名人小像都出于他手笔。
4.八言以上通用联:
与水不争能,力尽八年惟注海;我堂思肯枸,目穷千里更登台:此联为河南省开封市禹王台联。禹王台坐落在开封城东南部,相传春秋时期晋国乐师师旷曾在此鼓吹奏乐,人称吹台。明代在吹台上建禹王庙,遂改名禹王台。现存的禹王庙大殿立有高大的禹王像,东西两侧壁上镶嵌着仿古砖雕,描述禹王率领人民治水的功绩。 跟帖时间 2010-03-04 13:26:2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禹氏的字辈排行 -- 湖南邵阳禹氏字辈:“忠孝光前列诗书启后长真诚明道学仁寿灿南方孟天运源崇宗祖永佐朝廷富世兴再加安邦定国志金玉荣华贵万春”。
湖南雙峰禹氏字辈:“孟天应为宗曾祖永佐朝廷富事兴在家安帮定国志金玉荣华贵万春忠孝光前列诗书起后潮真诚明道学仁寿灿南方”。
河南柘城禹氏字辈:“万茂庭殿自风建志(安)”
陕西安康回族禹氏字辈:“文高金富贵(秀)高(继)世思正”。
云南通海禹氏字辈:“庆联增永…”
四川甘支、浙江绍兴禹氏字辈:“观光进国美世笃主忠良奇才怀大志义德振家邦”。
山东泰安禹氏字辈:“志灿少作连敦朴继世泽俊秀目恩博”。
河南禹氏一支字辈:“一功殿宗德”。
湖南禹氏一支字辈:“安国定邦志金玉荣华贵万春”。
禹氏一支字辈:“观光进国美世笃主忠良奇才怀大志义德传芳化”。 跟帖时间 2010-03-04 13:23:2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禹氏的家谱文献 -- 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所修《祀禹录》中的大禹家谱,记载了从大禹开始,到禹的一百四十一世后裔期间姒姓在浙江绍兴会稽山数千年的繁衍过程。如今在绍兴市,姒姓后裔大约有一百五十户人家,四百多人。他们当中的大部分姒姓后裔,主要聚居在大禹陵附近禹陵乡的禹陵村。目前,绍兴市禹陵乡禹陵村大禹世系已传经四千多年。禹陵村姓姒的人家有一百多户,人口有三百多人,其中最小的辈分是一百四十五代。
陇西堂禹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兴化市禹庄家祠。 跟帖时间 2010-03-04 13:20:5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禹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琅琊郡:亦称琅琊国、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营南、日照、五莲、赣榆(今江苏赣榆)及青岛等地。东汉朝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又复置琅琊县。唐朝时期又裁废,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废黜,后有沂州琅琊郡。从魏、晋朝时期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国)。另一处琅琊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此后废置至今已千余年。
2.堂号:
琅琊堂:以望立堂。
陇西堂:以望立堂,亦称陇右堂。
十起堂:大禹治理天下,勤政爱民,吃一顿饭间因有公事急待处理而放下碗十次;洗一回头因有公事要把头发挽起来三次。历史上称“一馈十起,一沐三握发”。
惜阴堂:因大禹珍惜寸阴时间而命名。
敦素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3-04 13:18:4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禹氏的迁徙分布 -- 禹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与台湾省均未进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零七位门阀。
禹氏族人早先在陇西郡发展成望族,世称陇西望。
据历史文献《陇西堂禹氏族谱》记载,元朝末年,禹氏族人从江苏苏州阊门外禹家巷迁兴化东乡(戴窑北侧两公里一带),后逐渐形成禹庄自然村落。到了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禹氏家族遭难,全村禹姓几乎灭绝。幸存一禹姓六岁男孩因急中生智躲在量米的笆斗里,才逃过劫难。因此禹氏小孩被唤作禹斗宝,在其舅母抚育下成人。因此,禹斗宝被后人奉为始祖(中兴始祖)。到了明朝中期,禹庄禹氏家族开始兴旺,其后裔中的禹龙(字子化)擅长诗文,与“状元宰相”李春芳、文学家宗臣过从甚密,留下许多传世之作。到了清朝末年,禹氏家族第九世中产生了一位光前裕后的人物即著名肖像人物画大师禹之鼎,从而使该家族令世人瞩目。
今甘肃省的古浪县,湖南省的双峰县、邵东崇山铺、团山县,河南省的泌阳市、滑县、柘城市、荥阳市汜水县,云南省的通海县,安徽省的和县、砀山县、萧县芦屯村,浙江省宁波市余姚梁弄镇,贵州省的黎平县、兴仁县,重庆市的永川县,山东省的莱州市、临沂市西南庄村、蒙阴县、泰安市岱岳区、禹城市,四川省的宜宾市,湖北省的钟祥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崇左县,辽宁省的新民市,韩国的丹阳郡等地,均有禹氏族人分布。 跟帖时间 2010-03-04 13:15:1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