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氏的历史名人 -- 詹 何:(生卒年待考),著名战国时期楚国术士。
善术数,传说坐于家中,能知门外牛之毛色及以白布裹角。
詹 雄:(生卒年待考),福州人(今福建福州)。著名唐末诗人。
工诗,与陈黯等齐名。不第而终。
詹 琲:(生卒年待考),詹敦仁之子,光州固始人(今河南固始)。著名五代时期隐士。
有文才,能诗。隐于凤山,号凤山山人。清源军节度使陈洪曾向朝廷举荐他,他固辞不就。
詹敦仁:(公元913~979年),著名五代时期诗人。
福建省安溪县开先县令。
詹敦仁年轻饱学,其诗称绝闽中,现有多篇诗入选《全唐诗》;为官其间,爱民如子,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经贸发达,在他的劝谕教化下,安溪为学之风渐次形成,故深得邑人爱戴。
辞官归隐后,怡情山水,独善其身,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人格的魅力。
詹 渊:(生卒年待考),建宁崇安人。著名宋朝官吏。
进士出身,授临江户曹掾。决狱清明,民有冤屈,皆找其审决,时有:“宁为户曹非,不愿他官直”之语。累迁监车辂院。
詹必胜:(生卒年待考),婺源人(今江西婺源)。著名唐末将领。
唐昭宗大顺年间,王审知攻福州,年余不下。后审知擢必胜为先锋兵马使,强攻城之西南,必胜冒矢石先登。城破,必胜殁于阵。
詹先野:(生卒年待考),建州崇安人(今福建泉州崇安)。著名北宋时期学者。
其博鉴经史百家。仁宗天圣四年领乡荐,继应贤良科。后隐居武夷,吟咏山水间,终日忘归,人谓其有仙风道骨。
詹体仁:(生卒年待考),字元善;建宁浦城人(今福建建宁)。著名宋朝大臣、学者。
少从朱熹学,后进士及第。初任太常少卿等职,后因参予策立宁宗,升太府卿,不久出知福州。后又改任静江知府,任内减免赋税,赈粮救灾。官终司农卿。其博极群书,疏荐为当世名士。有《詹元善先生遗集》。
詹师文:(生卒年待考),建宁崇安人(今福建泉州崇安)。著名南宋词人。
进士出身,任婺源尉时,捕盗有功,因调江西宪司检法官,治狱无冤。后归家,以词赋名于时。有《幔亭遗稿》、《通典编要》。
詹凤翔:(生卒年待考),江西乐安人。著名元末明初理学家、文学家。
明洪武初被荐于京,以病免,归任本府儒学训导。自少至老书不释手,有《大学中庸章句》、《家礼括要》、《律吕新书括要》、《理学类编》及《奎光堂文集》等。
詹 泮:(生卒年待考),字少华,江西玉山人。著名明朝官吏、诗人。
明正德十六年进士。章懋弟子,以讲学为己任。官至礼科给事中。诗文别具一格,有《少华集》。
詹 珪:(生卒年待考),江西波阳人。著名明朝官吏。
名正德进士。嘉靖初为建宁县知府,有惠政,民为其树“遗爱碑”于名宦祠。官终贵州副使。
詹方桂:(生卒年待考),字天木;安徽休宁人。著名清朝学者。
性敏慧,对阴阳、星纬、术数之书无不精晓,尤善花卉。
工书画,精医理,通术数,能预测天气。书法尝仿朱晦翁,见者惊叹。作虚白纵横曲折,任意挥成,有锺、王情态。
清顺治二年,避居松罗山。著有《四家小品》。
詹天宠:(生卒年待考),字君锡;江西婺源人。著名清朝易学家、书画家。
性聪慧,通晓阴阳、星纬、术数等书。工书、仿朱熹酷肖。善画,尤善画卉。
詹天佑:(公元1861~1919年),字达朝,号眷诚;祖籍江西婺源,出生于南海(今广东广州)。著名近代铁路工程学家。
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其曾祖父携家眷到广州经营茶叶生意。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祖父迁居西门外十二甫,清嘉庆二十五年入籍南海县(十二甫当时属南海捕属)。詹天佑父母也居住在十二甫。
儿时的詹天佑对机器十分感兴趣,常和邻里孩子一起,用泥土仿做各种机器模型。有时,他还偷偷地把家里的自鸣钟拆开,摆弄和捉摸里面的构件,提出一些连大人也无法解答的问题。公元1872年,年仅十二岁的詹天佑到香港报考清政府筹办的“幼童出洋预习班”。考取后,父亲在一张写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证明书上画了押。从此,他辞别父母,怀着学习西方“技艺”的理想,来到美国就读。
在美国,出洋预习班的同学们,目睹北美西欧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对机器、火车、轮船及电讯制造业的迅速发展赞叹不已。有的同学由此对中国的前途产生悲观情绪,詹天佑却怀着坚定的信念说:“今后,中国也要有火车、轮船。”他怀着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信念,刻苦学习,于公元1877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纽海文中学业。同年五月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攻铁路工程。在大学的四年中,詹天佑刻苦学习,以突出成绩在毕业考试中名列第一。公元1881年,在一百二十名回国的中国留学生中,获得学位的只有两人,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个。
回国后,詹天佑满腔热忱地准备把所学本领贡献给祖国的铁路事业。但是,清政府洋务派官员迷信外国,在修筑铁路时一味依靠洋人,竟不顾詹天佑的专业特长,把他差遣到福建水师学堂学驾驶海船。公元1882年11月又派他往旗舰“扬武”号担任驾驶官,指挥操练。
公元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第二年,蓄谋已久的法国舰队陆续进入闽江,蠢蠢欲动。可是主管福建水师的投降派船政大臣何如璋却不闻不问,甚至下令:“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这时,詹天佑便私下对“扬武”号管带(舰长)张成说:“法国兵船来了很多,居心叵测。虽然我们接到命令,不准先行开炮,但我们决不能不预先防备。”由于詹天佑的告诫,“扬武”号十分警惕,作好了战斗准备。当法国舰队发起突然袭击时,詹天佑冒着猛烈的炮火,沉着机智地指挥“扬武”号左来右往,避开敌方炮火,抓住战机用尾炮击中法国指挥舰“伏尔他”号,使法国海军远征司令孤拔险些丧命。对这场海战,上海英商创办的《字林西报》的报道中也不得不惊异地赞叹:“西方人士料不到中国人会这样勇敢力战。‘扬武’号兵舰上的五个学生,以詹天佑的表现最为勇敢。他临大敌而毫无惧色,并且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还能镇定如常,鼓足勇气,在水中救起多人…”
从战后到公元1888年,詹天佑几经周折,转入中国铁路公司,担任工程师,这是他献身中国铁路事业的开始。
刚上任不久,詹天佑就遇到了一次考验。当时从天津到山海关的津榆铁路修到滦河,要造一座横跨滦河的铁路桥。滦河河床泥沙很深,又遇到水涨流急。铁桥开始由号称世界第一流的英国工程师担任设计,但失败了。后来请日本工程师衽实行包工,也不顶用,最后让德国工程师出马,不久也败下阵来。詹天佑要求由中国人自己来搞,负责工程的英国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同意让詹天佑来试试。
詹天佑是一个认真踏实的人,他分析总结了三个外国工程师失败的原因后,身着工作衣与工人一起实地调查,缜密测量。夜晚,借着幽暗的油灯,又仔细研究滦河河床的地质构造,反复分析比较,最后才确定桥墩的位置,并且大胆决定采用新方法──“压气沉箱法”来进行桥墩的施工。詹天佑果然成功建成了滦河大桥。这件事震惊了世界:一个中国工程师居然解决了三个外国工程师无法完成的大难题。
詹天佑初战告捷后,立刻遇到了更为严峻的考验。1905年,清政府决定兴建我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北京至张家口)。英、俄都想插手,由于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他们的企图没能得逞。英、俄使臣以威胁的口吻说:“如果京张铁路由中国工程师自己建造,那么与英、俄两国无关。”他们原以为这么一来,中国就无法建造这条铁路了。在这关键时刻,詹天佑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全权负责京张铁路的修筑。消息传来,一些帝国主义分子及英国报刊挖苦说:“中国能够修筑这条铁路的工程师还在娘胎里没出世呢!中国人想不靠外国人自己修铁路,就算不是梦想,至少也得五十年。”他们甚至攻击詹天佑担任总办兼总工程师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詹天佑顶着压力,坚持不任用一个外国工程师,并表示:“中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我以为耻!”,“中国已经醒过来了,中国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师和自己的钱来建筑铁路。”
1905年8月,京张铁路正式开工,紧张的勘探、选线工作开始了。詹天佑带着测量队,身背仪器,日夜奔波在崎岖的山岭上。一天傍晚,猛烈的西北风卷着沙石在八达岭一带呼啸怒吼,刮得人睁不开眼睛,测量队急着结束工作,填个测得的数字,就从岩壁上爬下来。詹天佑接过本子,一边翻看填写的数字,一边疑惑地问:“数据准确吗”?“差不多”,测量队员回答说。詹天佑严肃地说:“技术的第一个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点模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于工程人员之口。”接着,他背起仪器,冒着风沙,重新吃力地攀到岩壁上,认真地复勘了一遍,修正了一个误差。当他下来时,嘴唇也冻青了。
不久,勘探和施工进入最困难的阶段。当时在八达岭、青龙桥一带,山峦重迭,陡壁悬岩,要开四条隧道,其中最长的达一千多米。詹天佑经过精确测量计算,决定采取分段施工法:从山的南北两端同时对凿,并在山的中段开一口大井,在井中再向南北两端对凿。这样既保证了施工质量,又加快了工程进度。凿洞时,大量的石块全靠人工一锹锹地挖,涌出的泉水要一担担地挑出来,身为总工程师的詹天佑毫无架子,与工人同挖石,同挑水,一身污泥一脸汗。他还鼓舞大家说:“京张铁路是我们用自己的人、自己的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着我们,必须成功!”,“无论成功或失败,决不是我们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而是我们国家的成功和失败!”
为了克服陡坡行车的困难,保证火车安全爬上八达岭,詹天佑独具匠心,创造性地运用“折返线”原理,在山多坡陡的青龙桥地段设计了一段人字形线路,从而减少了隧道的开挖,降低了坡度。列车开到这里,配合两台大马力机车,一拉一推,保证列车安全上坡。
詹天佑对全线工程曾提出“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三项要求。京张铁路经过工人们的艰苦奋斗,终于在1909年9月全线通车。原计划六年完成,结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费用只及外国人估价的五分之一。一些欧美工程师乘车参观后啧啧称道,赞誉詹天佑了不起。但詹天佑却谦虚地说:“这是京张铁路一万多员工的力量,不是我个人的功劳,光荣是应该属于大家的。”
京张铁路建成后,詹天佑又继任了粤汉铁路督办兼总工程师。这时,美国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要他亲自去美国参加授衔仪式。为了全力参加祖国铁路建设,他放弃了这一荣誉。
辛亥革命后,詹天佑为了振兴铁路事业,和同行发起成立了中华工程学会,并被推为会长。这期间,他对青年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他除了以自己的行为作出榜样外,还勉励青年“精研学术,以资发明”,要求他们“勿屈己徇人,勿沽名钓誉。以诚接物,毋挟褊私,圭璧束身,以为范例。”
詹天佑一生忠于职守,热爱祖国。他反对清政府对外出卖路权。反对外国侵略者歧视中国工程师。他热情支持保路运动。他既积极引进国外科学技术,又坚信我国人民的创造力。他号召我国工程师“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不受外侮,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在家乡,他对广东人民多有建树。他曾测绘广东沿海形势图,这是我国第一张海图;他认真勘查了潮州到汕头的铁路;他积极领导修建广州到韶关的粤汉铁路;1914年他被推选为粤东水灾汉口救灾会会长,对粤东水灾、旅汉广东医院、广东公学多有捐助。
1919年1月,他作为我国政府代表参加国际联合监管远东铁路会议,在会上竭办维护我国主权,挫败了美、日企图攫取中东路北段的阴谋。由于劳累过度,腹疾复发,回汉口就医不治。
詹天佑从事铁路事业三十多年,几乎和当时我国的每一条铁路都有不同程度的关系。到晚年,因积劳成疾,不幸于1919年病逝。葬于北京。
1982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举行隆重仪式,移葬于居庸关下青龙桥车站。周恩来同志曾高度评价詹天佑的功绩,说他是“中国人的光荣”。现在,京张铁路青龙桥车站重修了詹天佑塑像和詹天佑坟墓,在八达岭上古长城边修建有詹天佑纪念馆。
詹天佑一生虽未到过婺源,但他对祖籍地情深意切,当年庐坑村失火,烧毁大片村舍。詹天佑得知后,派人从北京送来水龙,以防村中再次失火。此水龙上刻“詹昭大堂”字样,至今仍存庐坑。
詹天佑忠贞爱国,为官清廉,躬行实践,埋头苦干。他一生参加了中国许多铁路的筹建工程,他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他终身以工程技术为职责,鞠躬尽瘁,为中国铁路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詹天佑是我国近代科学与工程技术史上的先驱,也是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爱国知识分子。著有《京张铁路工程纪略》、《铁路名词表》、《华英工学词汇》等书。
詹天佑于公元1889年在澳门与谭伯村之四女儿谭菊珍成婚。女儿及孙儿长期定居澳门,至今尚保存有当年慈禧太后赠予詹天佑的珍贵纪念品。
詹才芳:(公元1907~1992年),湖北黄安人(今湖北红安)。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湖北黄陂县游击大队大队长,红一军第一师排长、连长、连政治指导员、营长,第三十团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第四军第十二师政治委员,红九军政治委员,红三十一军政治委员,川西第五纵队司令员。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分校大队长,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冀热辽军区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东军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四十六军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军长,中南军区公安部队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顾问。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国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2年12月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五岁。
詹大南:(公元1914~今),安徽金寨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9年5月在立夏节起义影响下参加革命。1931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十五军团保卫局战士、班长、特派员,红十五军团保卫局科员,红二十八军第三团特派员。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长征到达陕北后,在直罗镇战役中奉军团长徐海东之命,率少共营猛追逃敌,击毙敌少将师长、生俘敌师参谋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师第三五八旅第七一六团政治处组织干事,第四纵队独立营政治教导员,冀热察挺进军第十二支队第三十六大队政治委员,营特派员(第一师第一团第一营)、大特派员兼总支书记,第九团营长,挺进军教导大队大队长,挺进军司令部作战科科长,第八团团长,晋察冀军区第十二军分区参谋长、司令员。率部与日伪军英勇作战,为开辟和巩固晋西北、冀热察、平西、平北等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冀察纵队第九旅旅长,第八旅旅长,冀热辽军区独立第二师师长,冀热察军区代司令员,察哈尔省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兼张家口警备区司令员、军管会副主任,华北军区第二○九师师长。参加了著名的解放察哈尔全省、华北镇张家口、平津战役等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二师师长,第二十七军副军长,参加了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七军副军长,在第二次战役中,亲率四个步兵团全歼美军第八师第三十一加强团(北极熊团),击毁和缴获汽车、坦克三百六十三辆、火炮一百三十九门,创造了志愿军以劣势装备全歼现代化装备美军一个加强团的模范战例。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八军军长,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甘肃省军区司令和甘肃省委书记,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是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上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枚。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詹少联:(公元1917~2003年),湖北红安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时期,任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五师第二二四团看护长,红七十八师第三十二团卫生队队长,红十五军团第七十八师卫生部部长。参加了参加了鄂豫皖历次反围剿和红二十五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参加了劳山、直罗镇、东征、西征、山城堡等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卫生部医生、医生训练队队长、医务科科长,模范医院院长,白求恩医院院长,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卫生处处长,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反扫荡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六纵队卫生部部长兼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第三兵团卫生部副部长兼第十二军卫生部部长。参加了著名的襄樊、淮海、渡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委卫生部干部处处长,总后勤部卫生部医疗局局长、兽医局局长兼党委书记,海军后勤部卫生部部长,海军后勤部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3年10月1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六岁。
詹化雨:(公元1911~1984年),安徽金寨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十八军手枪团分队长、团长。坚持了鄂豫皖边区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初期,任新四军第四支队手枪团团长,教导大队队长,第九团团长,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二师第四旅参谋长,第五旅副旅长,第二师兼淮南军区副参谋长。参加了著名的庐江、襄安、高塘铺、周家岗、古城集、程道口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参谋长,华东野战军第七纵队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五军副军长、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总参谋部作战部军务局局长,总参谋部测绘局政治委员。195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后任西藏军区副政治委员,福州军区副政治委员、顾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4年12月3日因病在福州逝世,终年七十三岁。
詹世亮:(公元1929~今),江苏江浦人。著名中国外交家。
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新闻系。
历任上海《青年报》编委,青年团上海市委科长、区委书记,外产部科长。
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叙利亚大使馆、埃及大使馆二等秘书,外交部西亚北非司处长,驻越南大使馆一等秘书,驻伊拉克大使馆参赞,外交部政策研究室参赞,驻土耳其大使。
詹德权:(公元1945~今),湖南石门二都乡宝塔村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51年3月进入城关镇完小学习,1957年小学毕业后,考入石门一中读书。1963年中学毕业后考上湖南大学深造。
1967年8月毕业后下放到辽宁盘锦农场。197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代理排长、技术员、师机关助理员。
1979年起先后在军委装甲兵部、总参装甲兵部、总参兵种部、总装备部通用装备保障部任助理员、司令部办公室秘书、副处长、处长、局长等职务。
1990年3月被授予大校军衔。2001年6月晋升少将军衔,2002年任总装备部通用装备保障部政治部主任。
詹静涛:(公元1954~今),辽宁沈阳人。著名中国财政部国库司司长。
1978年毕业于辽宁财经学院计划统计系,到财政部文教行政财务司工作;1984年任制度研究处副处长,1991年任处长;1994年任财政部文教行政司副司长;1998年任财政部公共支出司副司长;2000年任财政部行政政法司副司长;2002年8月任财政部信息网络中心主任。
詹静涛长期从事财政财务管理工作,对事业行政单位财务会计工作有深入系统的研究,组织制定了事业行政单位财务改革方针、政策及若干具体实施办法;组织制定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等一系列事业行政财务管理制度,参与制定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等相关制度。
撰写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财务改革思考》、《公共财政框架下行政费政策定位及改革设想》等数十篇研究文章发表。主编了全国财政干部培训教材《事业行政财务管理》,参加编写了《中国财政税收财务会计实用全书》、《中国财政法全书》等书籍。
詹文龙:(公元1955~今),福建厦门人。著名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
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
1982~2007年12月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进行科研工作,其中1986~1988年在法国大加速国家实验室、1991~1993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布鲁海门和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做访问学者。历任中科院近代物理所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副主任。现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十七届中共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1982年,詹文龙选择了地处兰州的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这里的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有正在建设中的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等先进的实验设备,是可以发挥专业特长的地方。一到研究所,詹文龙就全身心地扑在科研工作上,每天干十五六个小时。处理实验数据时,他吃在计算机旁,睡在计算机房,几天几夜不回家。有一年的大年三十,人们都在忙着过年,而他仍然默默地工作着,结果被“封”在实验室里,安安静静地工作到大年初一。
在法国诺曼底海滩边的法国国家重离子研究所工作两年多,詹文龙没有休过节假日,先后参加了十一个实验,发表二十二篇论文。他和合作者还发现了十一个新核素,第一次测量并确定了三十多个核素的质量。他像一台开足马力的机器,从早到晚高速运转,出国时八十公斤的体重回国时下降到六十五公斤。
詹文龙主要从事重离子实验核物理研究和大科学工程建造,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参加低能重离子反应机制研究,八十年代中期进入中能重离子核物理研究,主要参加放射性束物理的早期实验,建立具有特色的放射性束流分离装置,开展新核素合成和奇异原子核结构研究。九十年代开始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研究。九十年代后期负责进行国家大科学工程“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的研制。
1997年,当他主持研制的兰州放射性束流线正处在安装调试的关键阶段时,因为长时间的紧张工作,詹文龙腰椎间盘出了毛病,下半身会忽然瘫痪了,詹文龙被迫住进了医院。为使工作如期进行,他经常坐着轮椅到现场指挥调试。就这样,凭着顽强的毅力和高度的责任感,束流线工程仅用二十个月就如期完成,整体性能达到了二十世纪就是年代的国际先进水平。但是,由于腿部肌肉萎缩,詹文龙却永远落下了残疾,但他并未感到遗憾和后悔。
不懈的努力赢来辉煌的荣誉,詹文龙于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詹文龙在近年来领导近物所在进行核物理基础性研究的同时,也在向应用方面发展。比如重离子加速器的浅层肿瘤治疗装置现已进入临床治疗的报批阶段,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具有重离子束治癌能力的国家。 詹懋海:(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国防部外事局局长。
詹 毅:(生卒年待考),著名福建省工商局局长。
詹沧洲:(生卒年待考),著名福建省厦门市副市长。
詹 鸣:(生卒年待考),著名湖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
詹吉有:(生卒年待考),著名甘肃省酒泉市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
詹高越:(生卒年待考),著名天津市台联常务副会长,全国人大台湾代表团的代表。
詹荫鸿:(生卒年待考),著名江苏省宿迁市政协主席。
詹向阳:(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长、经济学家。
詹国栋:(生卒年待考),著名瑞典最大的工业集团沃尔沃旗下的“沃尔沃金融服务”亚洲区总裁。
詹小丽:(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师,国家助学贷款问题专家。
詹粤萍:(生卒年待考),著名工银瑞信基金公司研究部总监。
詹凌蔚:(生卒年待考),著名博时基金管理公司经理。
詹亮宇:(生卒年待考),著名海通证券投行北京总部总经理。
詹正言:(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万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詹从才:(生卒年待考),著名江苏苏亚金诚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董事长。
詹文辉:(生卒年待考),著名海通证券研究所电力设备行业分析师。
詹小洪:(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经济学家。
詹正茂:(生卒年待考),著名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助理。
詹福端:(生卒年待考),著名国家图书馆馆长。
詹石窗:(生卒年待考),著名厦门大学哲学系主任、道教与易经研究专家。
詹 瑛:(生卒年待考),著名著名的唐诗研究和古代文学理论专家。
詹明生:(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所长。
詹文涛:(生卒年待考),著名云南省中医师。
詹国枢:(生卒年待考),著名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
詹 俊:(生卒年待考),著名新浪网体育版主持人。
詹 末:(生卒年待考),著名影视制片,其作品《绝对挑战》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时有很高的收视率。
詹 泽:(生卒年待考),著名青年配音、朗诵艺术家。
詹建俊:(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油画家。
詹 同:(生卒年待考),著名漫画家。
詹永明:(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华全总文工团一级演奏演员。
詹晓南:(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艺术总监、舞美导演。
詹 华:(生卒年待考),著名太合麦田副总裁兼企划部总监、中国唱片界知名的唱片企划人。
詹赓陶:(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民国军政部副部长。
詹宝光:(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海南岛乐昌县县长。
詹翰英:(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国防部”部长办公室主任。 跟帖时间 2010-03-26 10:03:3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詹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源自上古;望出河间:全联典指詹氏的源流和郡望。
廷陈龟鉴;阁直龙图: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崇安人詹庠,字周文,大中祥符年间进士,官三门白波辇运判。景祜年间,曾进献《君臣龟鉴》六十卷,受到朝廷褒奖。下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缙云人詹度,字安世,政和初年知真州,考核为最优秀,升为龙图阁直学士。他曾与降宋的辽将郭药师同守燕山,发现郭与金人交往,便提醒朝廷早作打算。朝中正派人去调查时,郭已降金,金兵已大举南下。人们都佩服他的远见。
神童名里;列女全家: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詹会龙五岁即能属对,人称神童,其所居之里建“神童门”。下联典指詹氏女全家被虏,詹女以身赎父,父兄去后,詹女撞石而死。
2.六言通用联:
天佑工科进士;希原书法第一:上联典指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字眷诚,南海人(今广东广州)。十二岁随容闳留学美国,归国后,在福建福州船政局练习驾驶,并任教授。伍廷芳总办津榆铁路时,邀任工程师。1905年创建京张铁路(今京包线北京至张家口段),因八达蛉隧道开凿艰难,遂以惊人的毅力和智慧,凿通隧道,使全线通车,举世皆惊。他是中国自行设计修建铁路的第一人,特授工科进士。有《铁路名词表》等。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大书法家詹希原,婺原人。明朝宫殿、城门、坊匾,皆其手书,被誉为“国朝第一。”
3.七言通用联:
敦厚家风承祖训;复兴门第冀儿孙:此联为詹氏宗祠“敦复堂”堂联。联以鹤顶格嵌堂名。
心随倦鸟甘栖宿;目送征鸿远奋飞:此联为唐朝时期的诗人詹琲《追和秦隐君辞荐之韵上陈侯乞归凤山》诗句联。
泰业锡光绳祖武;山川毓秀起人文:广东省饶平县詹氏宗祠开基祖肇熙公堂联。詹氏饶平开基祖肇熙公(行三十五郎),讳上弦,字东潞,号维明,生于南宋景定二年(公元1261年),元初由潮州府恋州大埔茶阳长窖迁海阳县钱塘(今饶平县钱东镇钱塘村),再迁汤溪镇白水塘村,复迁饶洋镇西瓜园,为一世。
宜向宗裔宣祖训;敬游故土感亲情:广东省饶平县詹氏宗祠开基祖肇熙公堂联。
永记前贤抒壮志;思源後辈展淩云:广东省饶平县上饶镇茂芝詹氏宗祠“永思堂”堂联。联以鹤顶格嵌“‘永思’堂”堂名,永思之意,在要后辈“一日三省”。
永念宗功昭日月;思源祖德炳乾坤:广东省饶平县上饶镇茂芝詹氏宗祠“永思堂”堂联。
4.八言以上通用联:
谏宫室鳌山,忠言耿耿;进君臣龟鉴,至理昭昭: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刑部右郎詹仰庇的事典。詹仰庇字汝钦,安溪人。下联典指宋朝祥符年间进士詹庠,字周文,崇安人。官三门白波辇运判,景祐中进君臣龟鉴六十卷。
一水朝宗,月夜湖光八百;群山顾祖,云开岳色三千:此联为湖南省桃江县蚱埠回族乡詹氏宗祠联。
永祀宗贤,盛大宏基沾厚德;思惟祖福,才华人杰世永昌:广东省饶平县上饶镇茂芝詹氏宗祠“永思堂”堂联。
肇基饶阳,忠孝传芳,燕翼贻谋绵世泽;熙续台疆,耕读垂训,象贤卓莹展鹏程:广东省饶平县詹氏宗祠开基祖肇熙公堂联。
肇怂河间,弓治箕裘,会向台疆崇庙貌;熙光海外,兰孙桂子,曾从饶邑溯渊源:广东省饶平县詹氏宗祠开基祖肇熙公堂联。 跟帖时间 2010-03-26 09:59:1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詹氏的字辈排行 -- 福建、广东詹氏通谱字辈:“宗孔文大一志道衍永春时来名其显昭德益前勋皇朝滋雨露贤路裕经纶奕禩遵庭训天申福自均兴周崇祖业振展炳乾坤博士书香绍才猷喜冠群章成期世笃品立迪维勤运际昌明会纲常万载循”。
福建建瓯詹氏字辈:“永华德昌友”。
湖南攸县詹氏字辈:“鸿文肇国仪奉庭占钦邦纹凤廷世添恩壹光显奕茂盛硕敦恢崇先业坊表人伦”。
湖南常宁詹氏字辈:“德盛广心行先孝友学通天人”。
徽婺庐源詹氏字辈:“希珍松记严福伏振宏菖道罕干福胜情许隆勇烈”。
河南新县詹氏字辈:“时之大士必天汝人文以道重才毕学成心传忠正德裕元纯慎修思永作圣有恒敦从礼义选用贤能安定邦国建树勋名家延善庆运兆清平光荣显达宏绪克绳”。
浙江宁海詹氏字辈:“孝可格祖敬以守宗为善必昌惟德是隆”。
江西都昌詹氏字辈:“德子希本邦天全宠继光肃恭遵祖训干元开泰昌美善传家则英豪遇际扬会逢平定普义协治保强卓述崇周绪纯修效至良均联敦宪典万嗣焕龙章谋略通优胜鸿猷惠泽长端廉常盛发慈孝穆融康懋功垂化益敬业恒声望”。 跟帖时间 2010-03-26 09:33:3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詹氏的家谱文献 -- 1.修谱:
詹氏最早族谱,据新安詹氏统宗谱,历代修谱名目,第一本为詹迈(詹必胜之父),字令忠,庐源人,唐穆宗长庆年间(公元821~824年)著世系辑,后詹敬从(字景芳)修本宗谱。
自唐朝长庆元年~至明朝万历乙酉年(公元821~1584年)的七百六十二年间编修二十五次,每三十年重修一次,据《新安詹氏统宗谱》记载,历代修谱名目如下:
唐朝时期:
詹 迈,字令忠,庐源人,唐长庆年间(公元821~824年)著世系辑。
詹敬从,字景芳,修本宗谱。
宋朝时期:
詹德辉,字子光,庐源人,修本源录。
詹卓然,字从之,庐源人,序世系录。
詹 村,字器之,号眉寿,庐源人,修本源录。
詹利用,号眉山,庐源人,宋宝庆乙酉年(公元1225年)修本源录。
詹 鼎,字新道,庆源人,修本宗谱。
詹 振,字叔文,号不庵,庐源人,宋绍定己丑年(公元1229年)修本源录。
詹 礼,字叔志,庐源人,宋端平乙未年(公元1235年),修本源录。
詹 扬,字叔言,号竹坡,庐源人,宋淳佑乙巳年(公元1243年)修本源录。
詹 应,字云章,察关人,宋淳佑丙午年(公元1246年),修本源录。
元朝时期:
詹载采,字可垕,号厚斋,乐平人,元德佑乙亥年(公元1275年)修本宗谱。
詹 晟,字规仲,号壶川,元至元庚辰年(公元1280年)修宗谱。
詹定夫,号定谷,庐源人,修本源录。
明朝时期:
詹希元,字孟举,庐源人,明洪武丙寅年(公元1398年)修本源录。
詹 镛,字伯振,乐平人,明洪武年间修本宗谱。
詹尚忠,庐源人,明宣德戊申年(公元1428年)修本源录。
詹 陵,字艮卿,字云崖,乐平人,校修本源录。
詹伯相,庆源人,明嘉靖戊申年(公元1548年)修本宗谱。
詹时珍,字子儒,号复齐,庐源人,明嘉靖戊申年(公元1548年)修本源录。
詹时敬,字子成,号两屏,庐源人,明嘉靖戊申年(公元1548年)修本源录。
詹 珊,字昆峰,浮梁人,明万历壬午年(公元1583年)修族谱笺要。
詹廷桂,字麟桥,浮梁人,明万历壬午年(公元1583年)校修族谱笺要。
詹文元,字伯贞,号云丘,庐源人,明万历乙酉年(公元1586年)修统宗谱。
詹文中,字汝正,号连峰,庐源人,明万历乙酉年(公元1586年)修统宗谱。
2.家谱:
安徽微州新安詹氏家谱四卷,(明)詹仁、詹坤正等编辑,明成化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安徽徽州新安詹氏统宗世谱十四卷,(明)詹虞凤纂修,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徽州新安星源龙川詹氏统宗世谱二卷,著者待考,明嘉靖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徽州詹氏统宗世谱二卷,(明)詹文中纂修,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福建安溪佛耳安溪詹氏族谱,(明)詹仰屁修,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台湾省。
湖北黄冈詹氏宗谱八卷,(民国)詹文浩编,今仅存四卷,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清云堂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詹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台湾省台北市家谱中心、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
辽宁本溪詹氏家谱单一卷,(清)詹恒悦纂,清光绪年间手写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本溪市草河城满族乡沙河沟村。
浙江萧山马湖詹氏宗谱十二卷,(清)詹鉴等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报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金华詹氏宗谱二卷,(清)詹三德、詹金有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衢州市文物管理局。
浙江东阳岘西詹氏宗谱,(清)过日省纂,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东阳县虎鹿乡,今仅存卷首。
浙江临海台临海界岭詹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八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临海市博物馆。
安徽怀宁世庆堂河涧詹氏续修宗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卷,第四~五卷、第七卷。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安庆市图书馆。
安徽怀宁河间郡詹氏宗谱十八卷,(清)詹添俊等撰,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培源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安庆市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福建安溪詹氏续修族谱上集八卷,著者待考,清咸丰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台湾省。
福建安溪佛耳安溪詹氏族谱,(清)詹邦俊修,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省。
福建漳州河间詹家族谱,(清)詹锡龄修,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省。
福建浦城詹氏族谱十六卷,(清)詹成等撰修,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现被收藏在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浦城詹氏族谱二十一卷,年图一卷,(清)詹式琛、詹程勋纂辑,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广东饶平詹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省。
四川荣县詹氏族谱卷,(清)詹崇等辑纂,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重庆市图书馆。
江苏江都詹氏族谱四卷,(民国)詹寿昌等重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敦彝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四川中江詹氏族谱,(清)詹宗沛、詹文光纂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詹氏统宗世谱六卷,(明)詹朝聘纂修,明嘉靖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三~六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京市图书馆。
詹氏宗谱十八卷,(清)詹氏族人修,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西婺源庆源詹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清)詹大卫等纂修,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淳叙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册,今仅存第一~十卷、第十二~二十四、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詹氏族谱十六卷,(清)詹成等纂修,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詹氏祠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常德楚南詹氏续修族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詹能拔、詹荣植纂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十卷、卷首、卷末。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广东江门隔山詹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培源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十九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安徽休宁流塘詹氏家谱一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兰溪源潭詹氏宗谱三卷,(清)詹万清等纂修,清同治年间瑞庆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詹氏创修宗谱八卷,(清)詹玉声等纂修,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玉山归仁詹氏宗谱三十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十四卷上下册、第十七卷上下册、第二十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福建莆城詹氏族谱,(清)詹程勋、詹式矩纂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广东江门隔山詹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培源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册,今仅存第二~十五卷、第十七~二十八卷、第三十~三十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詹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三十卷。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詹氏宗谱八卷,首四卷,(民国)詹文浩等纂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青云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今缺第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兰溪詹氏家乘七卷,著者待考,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下陈乡大下口村。
四川荣县詹氏续修族谱,(民国)詹鸿章等纂,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石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重庆市图书馆。
詹氏六修族谱二十九卷,著者待考,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五凤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詹氏六修族谱三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上海市图书馆今仅存第三十九卷、卷末一册。
湖南长沙詹氏六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十九卷、卷末。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兰溪詹氏宗谱五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下陈乡大下口村。
浙江常山狮峰詹氏续修宗谱一卷,(民国)章札、章杳修,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市毛良坞乡。
浙江鄞县石马里詹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胡德坊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树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婺源庆源詹氏宗谱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詹福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徽婺庐源詹氏支派世系家谱,(清)詹天佑编修,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木刻活字印本。詹天佑裔孙詹同济于2004年捐赠给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台湾詹氏族谱,明朝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始修,重修于清朝康熙癸巳年(公元1713年),由新竹家茂宗长于清朝光绪岁次乙巳(公元1905年)在广东茂芝乡詹荣桐处抄录而得,公元1964~1996年出版过五次。 跟帖时间 2010-03-26 09:31:1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詹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耶律·德光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河间郡:亦称河间府。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时期,治所在瀛州(今河北河间),到西汉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又改为河间国。北魏时期改回置郡,治所在乐成县(今河北献县)。此后或为郡,或为国。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除,隋朝大业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及唐朝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又改瀛州为河间郡,治所在河间县(今河北河间)。早期河间郡的统辖范围在今河北献县、交河、阜城、武强一带。
2.堂号:
渤海堂:以望立堂。
河间堂:以望立堂。
奎光堂:资料有待补充。
洁身堂:资料有待补充。
继述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复堂:资料有待补充。
永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墩崇堂:资料有待补充。
瑞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詹福堂:资料有待补充。
淳叙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五凤堂:资料有待补充。
青云堂:资料有待补充。
培源堂:资料有待补充。
报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彝堂:资料有待补充。
清云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3-26 09:09:0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詹氏的迁徙分布 -- 詹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四十七位,人口约一百零九万五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8%左右。
据《辞源》记载:“周有詹父,詹恒伯,相传出自周宣王支子。”又载:“晋有詹嘉,虢有詹父,郑有詹伯。”而晋郑之詹又别于宣王之子,可见在春秋时期,詹氏族人已分布于晋(今山西)、虢(今河南郑州)、郑(今河南新郑)等地。
战国时期楚国(今湖北一带)有术士詹何,西汉有匈奴儿单于詹师庐(今地待考),东汉有武陵(今湖北溆浦)蛮詹山。可见在两汉及其以前已有詹氏族人落籍今湖北、湖南一带。当然,有史料表明两汉时期的詹氏族人大多繁衍于古渤海郡、河间郡一带。
晋朝的永嘉之乱,导致空前的浩劫,五胡十六国从此开始,中原地区汉族子孙向南播迁也自此起步,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当时,随着动乱的扩大,中原的姓氏逐渐出现于今华东、华南、中南之地,其时入闽八姓中含詹氏族人,其在南方奠基既早,也就自然而然发展成为中国南方的名门著姓之一。
唐末五代时期,中原板荡,狼烟又起,时北地民众为避兵火,扶老携幼,颠沛流离,辗转南下,寻求一方净土,詹氏族人亦概莫能外,随之南迁,这就使得南方原本就多的詹氏家族,队伍更为庞大。如詹敦仁由河南光州固始避乱隐居闽地之仙游,遂家于当地。
两宋之际,詹氏族人见诸史册之名人甚多,且多为南方人。
明朝初期,山西詹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北、陕西、江苏、湖北等地。明中叶以后,随着中国航海技术的提高,闽粤等沿海之地的詹氏族人有渡海赴台谋生者。明末,张献忠屠川,造成川地人口锐减,后湖南、湖北之詹氏族人伴随湖广填四川之风潮入迁今四川、重庆之地。
清朝中叶以后,詹氏族人分布更广,并有詹氏族人扬帆南洋,远徙东南亚。
如今,詹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其分布以湖南、四川、台湾省为多,这三省之詹氏约占全国詹氏人口的50%左右。 跟帖时间 2010-03-26 09:00:3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詹氏的各支始祖 -- 周王朝詹氏世系:
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昭王→周穆王→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周厉王→周宣王→詹文侯姬志宏→詹侯姬哗→詹侯姬显→詹侯姬英→詹侯姬礼,周室十七代孙。
周宣王之妻姜后,中兴时生一子,名志宏,分爵赐姓,封为詹侯。
詹文公受封詹氏祖赞:“赫赫宗周,姬氏者流,宣王支子,食采封侯,于彼詹城,得姓之由。礼公袭封指詹祖赞:金枝玉叶,服远厚别,指爵为姓,以遗后裔,蛰垫螽斯。绵绵瓜瓞。”
第一世祖:
詹礼(姬礼),姬志宏之四子,字世周,周室十七代孙,本姓姬,周幽王辛酉年(公元前780)文公封爵詹城,娶妻高平白氏。詹礼(姬礼)世袭詹侯之爵,后世以爵为氏,娶高平白氏,生子詹芳。
詹氏始祖姬志宏,玄孙姬礼,从上列詹氏最早之族谱新安詹氏统宗谱和闽粤詹氏族谱,综合异同发现,闽粤詹氏族谱是解读上造成的差异。
周朝帝王在位期间与詹氏始祖姬志宏裔孙在世期间对照表如下:
詹氏第一代:
詹文侯:父亲为西周第十二代君主周幽王姬宫涅,剑字辈,公元前781~771年在位十一年。
詹氏第二代:
詹华:亦称詹哗,父亲为东周第一平王宜臼,号字辈,公元前770~720年在位五十一年。
詹氏第三代:
詹显:父亲为周平王姬宜臼之太子姬泄父,巨字辈,未即位。
詹氏第四代:
詹英:父亲为东周第二代君主周桓王姬林,阙字辈,公元前719~697年在位二十三年。
詹氏第五代:
詹礼:父亲为东周第三代君主周庄王姬佗,珠字辈,公元前696~682年在位十五年。
詹氏第六代:
詹国芳:父亲为东周第四代君主周僖王姬胡齐,称字辈,公元前681~677年在位五年。
詹氏第七代:
詹宇:父亲为东周第五代君主周惠王姬阆,夜字辈,公元前676~652年在位二十五年。
詹氏第八代:
詹绶:父亲为东周第六代君主周襄王姬郑,光字辈,公元前651~619年在位三十三年。
詹氏第九代:
詹嘉:父亲为东周第七代君主周顷王姬壬臣,果字辈,公元前618~613年在位六年。
按:
詹氏始祖詹文侯公生于公元前827年,至第九代詹嘉在公元前614年奉命守桃林之寨,期间为二百十三年。
…
詹上弦:字东潞,号维明,生于南宋景定二年(公元1261年),元初由潮州府恋州大埔茶阳长窖迁海阳县钱塘(今饶平县钱东镇钱塘村),再迁汤溪镇白水塘村,复迁饶洋镇西瓜园。是为饶平詹氏开基一世祖。
詹德佑:唐朝元和年间自严陵徙信州玉山县,其子詹殊始定居归仁乡詹村。是为归仁詹氏始祖。
詹晓臣:五代时仕吴越国为节度副使,以世乱隐衢州西安县彤柏庄,子孙遂家焉。是为浙江衢州后园詹氏始祖。
詹百一:北宋末自婺源庆源迁休宁流塘。是为休宁流塘詹氏始祖。 跟帖时间 2010-03-26 08:54:1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