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温舒《尚德缓刑书》全文 -- 臣闻齐有无知之祸,而桓公以兴;晋有骊姬之难,而文公用伯。近世赵王不终,诸吕作乱,而孝文为太宗。由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故桓、文扶微兴坏,尊文、武之业,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天下归仁焉。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一远近,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於海内,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
往者,昭帝即世而无嗣,大臣忧戚,焦心合谋,皆以昌邑尊亲,援而立之。然天不授命,淫乱其心,遂以自亡。深察祸变之故,乃皇天之所以开至圣也。故大将军受命武帝,股肱汉国,披肝胆,决大计,黜亡义,立有德,辅天而行,然后宗庙以安,天下咸宁。
臣闻《春秋》正即位,大一统而慎始也。陛下初登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统,涤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意。
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生不用於世,忠良切言皆郁於胸,誉谀之声日满於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离於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
夫人情安则乐生,痛则思死。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故囚人不胜痛,则饰辞以视之;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则锻练而周内之。盖奏当之成,虽咎繇听之,犹以为死有馀辜。何则?成练者众,文致之罪明也。是以狱吏专为深刻,残贼而亡极,媮为一切,不顾国患,此世之大贼也。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故天下之患,莫深於狱;败法乱正,离亲塞道,莫甚乎治狱之吏。此所谓一尚存者也。
臣闻乌鸢之卵不毁,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故古人有言:“山薮藏疾,川泽纳污,瑾瑜匿恶,国君含诟。”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风可兴於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极,天下幸甚! 跟帖时间 2010-03-05 16:17:1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路氏的姓氏名人 -- 路温舒:(生卒年待考),字长君;巨鹿东里人。著名西汉官吏。
路温舒出生在一个穷苦的家庭里。他小的时候,家里没钱供他上学,只好去当牧童,他对读书识字很感兴趣,白天放羊,没有机会学习,到了晚上,他就想尽办法求人教他识几个字。渐渐地,识字多了,读书的劲头也越来越大。他想:要是能有一册书带在身边,一边放羊一边读书,那该多好啊。可是他自己没有书,也没钱买书。
有一天,他在池塘边放羊,忽然看见池塘里长着一丛蒲草,又宽又长,不禁眼前一亮:这蒲草多像从前抄书用的竹简呀!他兴高采烈地割了一大捆蒲草,赶着羊群往家走。邻居们见了有些不解:“蒲草既不能烧火,又不能喂羊,你割这么多回来做什么呀?”
路温舒笑着说:“编书。”
一回到家,路温舒就开始行动了:他先将蒲草切得整整齐齐的,然后用线绳穿在一起,再向别人借来几本书,抄写在“蒲草书”上。从此他也有自己的书了,放羊时就可以随身带着阅读。
他的蒲草书读完了一册又一册,学识长进很快。由于读过的书里有不少法律书籍,因此在法学方面有了一定的造诣。后来他在监狱里做事,并潜心钻研法学著作,对当时的律令理解得十分透彻。路温舒起初学习律令,当过县狱吏、郡决曹史;后来又学习《春秋》经义,举孝廉,当过廷尉奏曹掾、守廷尉史、郡太守等职。
汉宣帝刘询即位后,他上疏请求改变重刑罚、重用治狱官吏的政策,主张“尚德缓刑”,“省法制,宽刑罚”。他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法密政苛,重用狱吏。汉承袭秦朝这一弊政,必须改革。他还反对刑讯逼供,认为刑讯迫使罪犯编造假供,给狱吏枉法定罪开了方便之门。他在奏疏中还提出废除诽谤罪,以便广开言路。
路温舒“尚德缓刑”的主张受到重视,汉宣帝曾下诏在廷尉下面设置廷平四员,秩六百石,负责审理冤狱。
路温舒所著文以《尚德缓刑书》为著名。
路温舒在当司汉部的官员时,写有给汉宣帝的一份揭露司法黑暗的奏章:“司法裁判,是国家大事。处死的人不能复生,砍断的手足不能复续。书经上说:‘与其杀一个无罪的人,宁可放掉一个有罪的人。’可是,今天的司法裁判,却恰恰相反。法官们上下勾结,刻薄的人,被称赞为廉明。残忍的人,被称赞为公正。主持正义、昭雪冤狱的人,却有被认为不忠贞的后患。所以,法官审讯案件,非致人于重刑不可,他对囚犯并没有私人恩怨,只是用别人的自由和生命来保卫自己的自由和生命而已。他必须把别人陷入重刑,他才可以获得安全。”路温舒又说:“于是,死囚所流的血,盈满街市。其他处刑的囚犯,更比肩相连。遇到行刑日子,每次都杀万人以上,诚感可哀。”
路温舒指出,造成冤狱的原因在于酷刑逼供,他说:“人之常情,安乐时愿意活下去,痛苦时则求早死。酷刑拷打之下,要什么口供就会有什么口供。囚犯不能忍受酷刑的痛苦,只好照着问案人员的暗示,捏造自己的罪状。问案人员利用这种心理,故意把囚犯的口供引导到犯罪的陷阱。罪状既定,惟恐还有挑剔之处,就用种种方法把口供修改增删,使它天衣无缝,每字每句都恰恰嵌入法律条文之中。锻炼完成之后,写成公文书,即令皇帝看到,也会觉得这个囚犯死有余辜。因为陷害他的都是法律专家,显示出的罪状是太明显了。”
因此,路温舒建议改革司法。看了路温舒的奏章后,汉宣帝便下了一道诏书,命令全国的刑法官吏在办理案件时,要宽大公平。
路博德:(生卒年待考),平州人。著名汉朝将领、符离侯。
路博德是西汉时期平州人。他以右北平太守的身份跟随骠骑将军霍去病打匈奴有功,被封为符离侯。骠骑将军霍去病死后,路博德以卫尉的身份当了伏波将军,讨伐并打败南越,朝廷给予加封。
秦末大乱,南海郡龙川命赵陀自立为南越王,据有南海、桂林、象郡之地,汉初赵阳臣伏归汉。西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农历4月南越王相吕嘉叛乱,杀南越王赵兴,还杀了汉朝使者终军及汉将军韩千秋,另立赵建德为王,实行分裂割据。
汉武帝刘彻乃命符离侯路博德为伏波将军,进行讨伐。路博德挥军队过湘、鄂、粤、桂,与杨仆会师于番禹。
路博德足智多谋,威德兼施,“兵不血刃而定全粤”,接着“饮马情耳,焚舟琼山”。他挥师直指海南岛,为了安定人心,他将一些战船焚掉,表示平息叛乱后,将不再用兵,百姓可安居乐业。路博德将南越地分置南海、合浦、珠崖、借耳、苍梧、桂林、九真、日南、交趾等九郡。当时雷州属合浦郡。
路博德与杨仆攻南越,其实杨仆的军功最多,寻陕与石门的关键之役都是杨的功劳,但杨仆生性暴恶,滥杀俘虏,连死后已经埋入地下者也挖出来当作斩获的军功,迫得南越的士兵都逃到路博德的帐下投降。相传杨的水军直追到海南岛的西部,在今儋州市西海岸登陆,筑起了儋耳郡城。而路的陆军从徐闻入海,登陆海南后也遣兵西进,看来也曾与逃亡的南越军残部有过小规模的战斗。直到近世,人们仍在儋州、临高、东方等地掘得过汉朝军队用的铜釜、铜钲、铜刁斗之类,且传其地“夜则多鬼火,每遇阴雨则出”,证明其地曾发生过战事。
因为杨仆暴恶,班固的《汉书》将他列入“酷吏传“中,且记录了汉武帝谴责他在平南越时,“拥精兵不穷追”南越王建德与吕嘉叛军之事,也许因为这个原因,后人提到两将军平定南越,略地海南之事,多不及杨仆,而赞颂路博德。司马迁赞路博德“伏波困穷,智虑愈殖,因祸为福。”意思是路博德在平南越一战中,虽不及杨仆的刚锐争先,但处不利地位中能宽厚待物,冷静处事,因而智计甚多,最终立功受赏。
汉天汉二年,李贰师指挥三万骑兵出酒泉,准备攻击右贤王于天山。以李陵之才能,本当担任一方要职,冲锋陷阵;然而李广利却准备让他专管后勤辎重。报国心切却又不谙世故的李陵自然不愿意,乃向汉武帝“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并立下“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这样的豪言壮语。李贰师自然很不高兴。不过用兵心切的汉武帝却深嘉许之,并令弩都尉路博德率兵在半道迎接李陵之军,以作侧应。
路博德曾为伏波将军,不甘为李陵之后距,就奏称:“方秋匈奴马肥,未可与战,臣愿留陵至春,俱将酒泉、张掖骑各五千人并击东西浚稽,可必擒也。”结果,汉武帝反而“疑陵悔不欲出而教博德上书”,大怒不许。李陵于是只有匆忙率领步卒五千,兵出居延。
汉太初元年,路博德因儿子犯大逆不道之罪而受牵连,被革去爵位,还被降为强弩都尉,驻军居延,直到逝世。
路 雄:(生卒年待考),阳平人。著名北魏大将。
因从军征伐立下大功,官至伏波将军,奉车都尉。
路淑媛:(生卒年待考),女;丹阳建康人(今江苏省南京)。著名南朝宋国淑妃。
以色貌入选宋文帝后宫。
生刘骏(南朝宋孝武帝),拜淑媛。宋孝武即位后,尊为皇太后。因南朝宋明帝幼失生母,被其抚养长大,宋明帝即位后,尊其为崇宪太后。
路 隋:(生卒年待考),阳平人。著名唐朝大臣。
举明经第。历迁左补阙、侍讲学士、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文宗时,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监修国史。后出任镇海军节度使。有《平淮西记》。
路 岩:(生卒年待考),魏州冠氏人。著名唐朝大臣。
进士出身,历迁屯田员外郎、翰林学士,以兵部郎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居位八年,累进左仆射。后与韦保衡交恶,被流放儋州,并赐死。
路嗣恭:(生卒年待考),京兆三原人(今陕西西安),著名唐朝大臣。
任神乌令时,唐玄宗认为其治绩为天下最,可嗣汉时鲁恭,故赐现名,历迁渭南令、朔方节度留后、检校刑部尚书、江西观察使,以善于治理财赋著称。后拜兵部尚书、东都留守。
路敬淳:(生卒年待考),唐朝临清人。著名唐朝学者。
少有志学,足不履门。居亲丧,倚庐不出者三年。后举为进士,迁崇贤馆学士。奉诏编辑庆邮仪典,又著《姓略》、《衣冠系录)等书。
唐朝初期细研姓谱学,唯路敬淳为名家,后有撰次者皆本之路氏。
路 皋:(生卒年待考),并州人(今山西太原)。著名宋朝画家。
善画骆驼,醉后数笔,颇具生意,时称河东三绝之一,兼长画鬼神。
路 振:(公元957~1014年),字子发;永州祁阳人(今湖南永州)。著名宋朝大臣、学者。
路振是唐故相、魏国公路岩后裔。路岩遭贬,死于岭外,其子路琛躲避祁阳,定居于此。
他自幼颖悟,五岁能诵《孝经》、《论语》。十二岁时父亲病逝,其母每天对他训诲。
北宋初年,百废待兴,科举取士重新开始。淳化年间,所作《卮言日出赋》,甚为宋太宗嘉赏,擢置进士甲科,授大理评事,通判州。后出任外官,先后知滨州、河中府、邓州。路振因文章出众,被召为“知制诰”(为皇帝代拟文告),虽然奏折、公文繁杂,由于他文笔敏捷,所以案无留牍。后来,他又做过起居注(每日记载皇帝言行的官),成了皇帝的近臣。
宋真宗时,他负责修撰宋太祖、宋太宗两朝《实录》。宋大中祥符初年(公元1008年),他奉命出使契丹,大义凛然,拒绝契丹国提出的领土要求,维护北宋的利益。回国后,撰写了《乘轺录》,后改授太常博士,官左司谏。
史评路振“文词温丽,屡奏赋颂,为名辈所称,尤长诗咏,多警句。”其中,《祭战马文》是文学精品。有文集二十卷,《九国志》五十一卷及《楚青》五卷等。
路 彬:(生卒年待考),晋阳人(今山西太原)。著名南宋官吏。
任广西提刑时,明察秋毫,杜绝冤狱,后又为民请命,减去部分过于沉重的赋税。官至刑部侍郎。
路 迎:(生卒年待考),山东汶上人。著名明朝大臣。
明正德三年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历知襄阳、松江、淮安三府,治称第一。累官至兵部尚书。
路振飞:(生卒年待考),字皓月,又字见白;曲周东关人(今河北曲周)。著名明朝大臣。
明天启五年举进士,初任泾阳知县。后来知府让他为魏忠贤建生祠,路振荡飞拒不从命,有一个叫张问达的人,因迕逆了阉党,被罚款十万,交由路振飞办理,路振飞故意迁延拖拉,直到阉党败落,不了了之。
明崇祯四年升任御史,他不畏权贵,仗义弹劾,连参奸臣周延儒,余大成、孙元化、闵洪学、谢升等,并刚直不阿直接上书皇帝,陈时事十大弊端,对崇祯进行批评,他所写十大弊端是:“务苛细而忘政体;丧廉耻而坏官方;民愈穷而赋愈及;有事急而无事缓;知显祸而忘隐忧;求治事而鲜治人;责外重而责内轻;严于小而宽于大;臣日偷而主日疑;有诏旨而无奉行,”此十大弊端确为崇祯亡国丧身的症结,惜未被采纳。
明崇祯六年巡按福建,海盗刘香数勾结荷兰人入侵者犯边,路振飞大力保疆保土,激励将士,派遣部将游击郑芝龙(郑成功之父)大破之。任满以京卿录用。
路振飞用人,功过分明,不计较个人恩怨,巡抚邹维连先御海寇不力,路振飞进行了弹劾,待邹维连加强了防范,连奏数捷,路振飞竭力进行表彰,使之官复原职。
钱谦益、瞿式耜因与首辅温体仁不和,欲加治罪,路振飞念钱谦益是文坛泰斗,瞿式耜忠心可嘉,竭力辩白钱、瞿无罪,为此招致温体仁怨恨,降职为河南按察司检校。
明崇祯十七年,崇祯皇帝吊死煤山,福王立于南京,重用奸相马士英及田仰、阮大成等人,排斥路振飞被罢官。
清顺治二年,南明唐王在福州称帝,对路振飞十分器重,封为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系一品大员并亲赐玉带,往来迎送,虽然唐王比较明智,路振飞也肯效力,但大局已定,因力量悬殊过大,不抵清兵,败亡走海岛。
清顺治四年,南明永明王诏路振飞赴任,不幸死于旅途。
清朝政府对路振飞也十分敬重,赠谥“文贞”,亨祭祀。
路 亨:(生卒年待考),太平府当涂人(今安徽当涂)。著名明朝官吏。
曾任安溪知县,居官清廉,尤重视学校。路如瀛:山西陵川人,明代官吏。崇祯时任临清同知。后清兵攻破临清城,被乱兵所杀。
路友于:(公元1895~1927年),名汝悌,字友于;山东诸城人。著名民主革命先驱。
路友于生于山东省诸城县路家道口。1911年入诸城县立高等小学堂学习。1914至1918年在济南山东省立第一中学读书。因擅长文笔,被誉为“诸城三杰”之一。
他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当他看到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庶民的胜利》一文后,不由得拍案叫绝,对李大钊产生了由衷的倾慕之情。1918年中学毕业后,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学习市政专业。他学习刻苦,且爱好中、西文学,每有所作,甚富文采,颇受赞许。
1920年深秋,因病回国在烟台等地休养。后去北京大学任教。1923年任北京《益世报》编辑。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积极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和国共合作的方针。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决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同年3月,中国国民党北方执行部在北京成立,李大钊、于右任等当选为执行委员,路友于为候补执行委员兼秘书,从此,直至牺牲,他始终在李大钊的直接领导下从事革命工作。他坚定地同李大钊站在一起,努力推动国共合作。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他起草宣言,积极参加李大钊领导的北京国民大会,领导北京市人民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1926年1月,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2月,国民党第二届中委会北方执行部在京组成,又兼任执行部秘书。他为维护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从理论上驳斥了国民党右派的“反共,溶共”谬论,维护了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同年5月出席广州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对蒋介石提出的“党务整理”表示了极大的不满。
1927年1月,在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的选举中,左派获胜,路友于当选为市党部执行委员。这时他已成为李大钊的得力助手,他在国民党党员中作了大量工作,争取了不少人站在革命一边,孤立和打击了国民党右派。
1927年3月,奉系军阀张作霖镇压革命,革命活动转入地下,国民党北京市党部的人员纷纷撤离,只有李大钊和路友于留下来。在革命处于极端困难的时刻,路友于协助李大钊作了大量工作直到一起被捕。在敌人监狱和法庭上,他毫不畏惧。
1927年4月28日,同李大钊、郑培明等二十位革命者被张作霖秘密绞杀于北京。终年三十二岁。
路友于就义后,亲友将其葬于北京西山八大处四平台,因多年变迁,墓地被毁。
1984年10月,在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的主持下,为路友于烈士建立了纪念碑。碑址位于西郊万安公墓内新建的李大钊烈士陵园附近,用艾叶青大理石制作的碑身正面镌有“路友于烈士纪念碑”八个大字,背面刻有《路友于烈士志》。
路 扬:(公元1917~2001年),原名路天庚;河北临城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7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地方工作团员、县委秘书,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先遣支队第二团政治处主任,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冀中军区第十军分区政治部干部教育科科长、宣教科科长,冀中军区教导团政治处教育干事,晋察冀军区陆军中学教育股股长,冀中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员,《前线报社》社长等职,先后参加了著名的河北安次调和头战斗、十分区神堂战斗、辛戊战斗和百团大战。
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冀中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晋察冀军区第三纵队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第十九兵团第六十三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参加了著名的石家庄、平津、太原、兰州等战役,为保障战役战斗胜利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兵团兼陕西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51年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九兵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第六十三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953年10月起先后任军委办公厅总长办公室主任,军委办公厅副主任,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秘书长、副主任兼秘书长,军委办公厅主任,河南省军区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2001年6月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四岁。
路 遐:(公元1909~1998年),辽宁开原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7年参加八路军,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敌工部干事,晋察冀军区司令部作战参谋、军事教育科科长,第四团参谋长,第十军分区参谋长。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北昌图县保安团团长,嫩江军区副参谋长,西满军区参谋处处长,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第四师参谋长,东北军政大学训练部副部长,中南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训练部研究室编辑主任、教务部部长、军事科学研究部研究室主任。1960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后任高等军事学院工程兵教研室主任、训练部副部长、副教育长,成都军区副参谋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8年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九岁。
路可贞:(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整编第三师副师长。
路台安:(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陆军第三三三师副师长。 跟帖时间 2010-03-05 16:12:3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路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湘潭博士;荆溪孝廉: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学者路振,字子发,湘潭人。五岁通《孝经》、《论语》。进士出身,曾任太常博士。文辞为名辈所称,有《九国志》。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画家路学宏,字慕堂,乾隆辛卯孝廉。工设色花卉。
缓刑尚德;涉史通经: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路温舒上书宣帝,宜尚德缓刑,帝嘉其言,屡迁其官。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路泌通五经,官至户部郎中。
内典世泽;冀国家声:全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路嗣恭,大历中以江西观察使诏兼岭南节度使,封冀国公。
五金花帖;百粤縻缨: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路振事典。下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路博德事典。
2.五言通用联:
南式大学士;仲略好尚书: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镇海节度使路隋,字南式,阳平人。曾任左补阙,史馆修撰,以鲠亮称。文宗时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门下侍郎、宏文馆大学士。下联典指后魏时期的车都尉路雄,字仲略,清渊人。以军功为给事中,魏孝文帝称他为好尚书才郎。后迁伏波将军。
3.七言通用联:
本乃嶔巇摩皓月;偏为路地骋良骐:此联为当代楹联家姚莹(原名成玉,吉林白城人)给当代诗人、《满族文学》主编路地的题赠联。
4.八言以上通用联:
尚德缓刑,书陈尉掾;通经涉史,望重郎官: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临淮太守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人。通《春秋》经义,曾为狱小吏,刻苦学习律令,转为县狱史。后举孝廉,官至廷尉奏曹掾、临淮太守。宣帝时,上书言“宜尚德缓刑”,“省法制,宽刑罚”,反对刑讯逼供,并提出废除诽谤罪,以便广开言路。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阳平人路泌,字安期,博通五经,举止端庄而寡言,以孝悌闻名。建中末年为长安尉,德宗在奉天时,他曾跟在身边,后向奉天行营副元帅浑瑊献计,被用为副元帅判官。
尚德缓刑,用匡时政;仁民近物,加惠生灵: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临淮太守路温舒,宣帝时,上书言“宜尚德缓刑”,帝善其言。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绍光间广东提刑路彬和事典。时夏税折布钱太重,彬奏乞鷁免。后去任,民攀留不舍。
近汶上,远内黄,气钟玉女铜峰,从此奠安宏衍绪;汉将军,唐宰相,书读缓刑尚书,只期忠厚永传家:此联为江苏省宜兴市路氏宗祠联。 跟帖时间 2010-03-05 16:07:5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路氏的字辈排行 -- 山东济阳路氏字辈:“国春恩延法传振继玉芳德希连逢广学建庆繁祥田(亭)相忠恩轩宝佩逢官年”。
山东汶上路氏字辈:“本一克敦则笃其庆”。
河北沧县路氏字辈:“上天宝玉洪永炳增”。 跟帖时间 2010-03-05 16:04:0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路氏的家谱文献 -- 安邑河东路氏七修族谱,(清)路有年等纂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山东济阳路家寨路氏族谱,(清)路德麟作序,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
山西运城安邑郇城路氏族谱,(清)路生财、路有年纂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2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
贵州毕节路氏长房族谱,(清)路朝霖、路朝联同编,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宜兴路氏六修宗谱十六卷,(清)路文龄始修于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民国)路恩耀纂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傅恭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山东淄博路氏族谱十六卷,(民国)路振玉等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铅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山东淄博般阳路氏重修族谱十四卷,(民国)路程海重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淄博市博。
路氏六修宗谱十六卷,(民国)路思耀纂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傅恭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路氏宗谱,著者待考,解放前后稿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山东冠县后杏园村路氏族谱,著者待考。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河北馆陶路庄村家谱,路墨友编纂。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河北景县路庄家谱,路氏家族合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河北冀州南午村路氏家谱,路氏家族合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河南商丘宁陵路氏族谱,路绪峰合编纂。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甘肃嘉峪关汶邑路氏族谱,路氏家族合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北谷城路氏家谱,路氏家族合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跟帖时间 2010-03-05 16:01:2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路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内黄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内黄县。内黄历史文化悠久,属华夏文化发祥地。四千五百年前,华夏始祖高阳氏颛顼、高辛氏帝喾建都并安葬于此;距念三千多年前,殷商王朝的第十代王太戊、第十三代王河亶甲、第十四代王祖已均先后建都于内黄毫城,约百余年,称相土或故殷城,早于安阳殷墟;是春秋时期伟大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商鞅,南北朝时期冉魏皇帝冉闵和唐代大诗人沈全期的故里;是秦二世三年(甲午,公元前207年)楚霸王项羽夺军救赵“破釜沉舟”之地;是宋代民族英雄岳飞童年时代居住读书的地方。汉朝时期,其地置内黄县。曹魏时期,称黄河以北为内,黄河以南为外,故有内黄、外黄之称。黄河南岸有外黄和小黄,黄河以北称内黄。1999年,内黄县辖四个镇、十三个乡。到2000年,内黄县辖六个镇、十一个乡。
阳平郡:汉朝置郡。治所在元城(今河北大名)。
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市、尉氏县、北至延津县、南至杞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改治到浚仪。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隋、唐两朝皆为汴州陈留郡。1957年丁酉并入河南省开封县。
襄城郡:南北朝时北魏于县境置钟离、襄城、陈阳、石马诸县,分别属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关镇为当时的襄城县治,以后历为州治、县治。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
安定郡:汉武帝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宁夏固原)。辖境相当于今甘肃省平凉地区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宁、中卫、同心、固原等地及宁夏回族自治区西部。又有安定县,在今甘肃泾川北,并属于安定郡。东汉时期移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废安定县。十六国初期再置安定县,并为郡治。东晋时期又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隋、唐两朝时期的安定郡即泾州。唐朝后期曾改为保定郡,县亦名保定。金国时期为甘肃省泾川县,为泾州治所。元朝时期曾以陕西安定堡为安定县。民国早期,为纪念陕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中国工农红军杰出的指挥员谢子长烈士,在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子长县,移治所到原县东部的瓦窑堡。
东阳郡:西汉时期置郡,三国时期孙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再分会稽郡置东阳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华分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金华市一带。以郡在瀫水(今衢江)之东、长山之阳得名。金华设立郡府建置自此始。东阳郡属扬州,领长山(今浙江金华婺城、金东、兰溪)、乌伤(今浙江义乌)、永康、吴宁(今浙江东阳)、丰安(今浙江浦江)、太末(今浙江龙游)、新安(今浙江衢州柯城、衢县)、定阳(今浙江常山)、平昌(今浙江遂昌)九县,治设长山。南朝梁绍泰二年(丙子,公元556年)置缙州,陈天嘉三年(壬午,公元562年)撤州,东阳郡改名金华郡,郡名金华自此始。隋朝开皇十三年(癸丑,公元593年)改置婺州。故城区有婺城之称,后历为州、路、府治和专署驻地。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东阳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东阳郡置婺州,并于信安县(今河南新安)分置衢州。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婺州为东阳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为婺州,一直沿续到宋、元时期。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为婺州路,元朝至正十八年(辛巳,公元1358年),朱元璋攻取婺州路,改名宁越府,元朝至正二十年(癸未,公元1283年)改为金华府。明朝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金华府领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八县,故有“八婺”之称。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京 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颍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一带地区。东魏时期迁治颍阴(后为长社,今河南许昌)。隋、唐两朝为许州颍川郡。
2.堂号:
阳平堂:以望立堂。
内黄堂:以望立堂。
陈留堂:以望立堂。
襄城堂:以望立堂。
安定堂:以望立堂。
东阳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颍川堂:以望立堂。
傅恭堂:资料有待补充。
五金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3-05 15:58:2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路氏的迁徙分布 -- 路氏是一个多民族、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五十二位,人口约一百零四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5%左右。
路氏源起十分庞杂,在两汉时期见诸史册之路氏族人已经十分抢眼,如有巨鹿东里人(今河北平乡)人路温舒、渔阳人(今北京密云)路人、蜀郡人(今四川成都)路建、陈留人(今河南开封)路粹、太原人(今山西太原)路佛…等等。可见在此际路氏族人已分布于今河北、北京、河南、山西等北方大地,并且已有路氏落籍四川。
魏、晋、南北朝时期,路氏族人繁衍得依旧兴盛,尤其在今河南省境,路氏就出现了五个郡望:即襄城郡、陈留郡、河南郡、内黄县、颍川郡。表明在今河南之襄城、开封、洛阳、内黄、禹县一带路氏族人枝繁叶茂,风光显赫。除此之外,路氏人在今河北大名、宁夏固原、陕西西安一带也形成大的聚落,并且人丁兴旺,一直延续到隋唐两朝。尤可一提的是繁衍在今河北大名的路氏族人,在此际竟现于史,名人不断,此际剧烈的社会动荡,也导致数量众多的路氏人取道南下江南,并且在今浙江金华一带形成路氏东阳郡望。
隋、唐时期,路氏族人依旧兴盛,并且以阳平等路氏郡望为中心扩展至今山东境内,如唐朝宰相路岩为魏州冠氏人(今山东冠县),其家族在当地颇具盛名,世代显贵,而且人口繁衍兴盛,后路岩因故被贬岭外,其子避地湖南,住永州祁阳,当为路氏族人入湖南之始。
宋朝时期,路振由永州祁阳徙居潭州湘潭(今湖南湘潭)。
明朝初期,山西路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天津等地。
至清朝时期,路氏族人由于仕宦、谋生、避灾等原因散居全国各地。
例如,商丘市宁陵县路氏一族,先祖在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奉诏自山西洪洞县迁至今宁陵县,繁延至今历六百多年二十六世,现族众分居在商丘市的宁陵、睢县、柘城、民权、夏邑、虞城六个县梁园、睢阳二区、周口市的开发区、淮阳县、郸城县、太康县,开封的杞县等地。2000年春重修族谱,在谱族众一万六千余人。
如今,路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山东、安徽、河南等省多此姓,这四省之路氏约占全国路氏人口的70%左右。 跟帖时间 2010-03-05 15:56:0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路氏的各支始祖 -- 路希升:元明之际人,世居山西安邑圣惠镇之北路屯。是为河东路氏始祖。
路纯礼:南宋孝朝以功封东安候,因自鲁就封湖广东安州。子居正,避兵自东安徙武进尚宜乡,并名其地日小东安,示不忘所自出。是为江苏武进路氏始祖。
路灜州:先世自明洪武初自江南宜兴迁山东历城,再迁贵州毕节县西里撒喇溪街,清初再自撒喇溪野马山迁德满王家寨,生三子,长元升。是为贵州路氏始祖。
路 通:明洪武二年由山西洪洞迁居,再迁山东临淄时右高赵庄,后改名路家庄。是为山东淄博路氏始祖。 跟帖时间 2010-03-05 15:53:0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