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3-05 10:30:40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6475 跟帖次数 7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玄孙禺彊,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传说,远古帝王黄帝有一个玄孙,名字叫禺彊。

在禺彊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彊”为姓氏者,称彊氏。因古代“彊”与“强”二字相通,所以后来简笔改为强氏。

该支强氏读音作jiāng(ㄐㄧㄤ)。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大大夫强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史籍《左传·庄十六年》中就有记载:“夏,诸侯伐郑,宋故也。郑伯自栎入,缓告于楚。秋,楚伐郑,及栎,为不礼故也。郑伯治与于雍纠之乱者。九月,杀公子阏,刖强鉏。公父定叔出奔卫。三年而复之,曰:‘不可使共叔无后于郑。’使以十月入,曰:‘良月也,就盈数焉。’君子谓:‘强鉏不能卫其足。’”

强鉏,是郑国为大夫,与郑国执政上卿大夫祭仲过往密切,为同党。

当时郑国大夫祭伸专政,在朝专横跋扈,郑庄公姬寤生因无法对之控制,遂私下令公子姬突派雍纠去杀祭伸。后来事情败露,祭伸的党羽强鉏与公子阏的同党祭仲合伙杀死了雍纠,并把雍纠的尸首抛在池塘里示众。

周桓王十九年(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去世,大夫祭仲拥立世子姬忽即位,是为郑昭公。不久,公子姬突在宋国的帮助下,将郑昭公赶下台,郑昭公只好只身流亡到卫国,公子姬突在周桓王二十年(公元前700年)即位,是为郑厉公。

郑厉公即位后下令追查当年的杀害雍纠之事,结果公子阏、祭仲被杀死,强鉏则被判了刖刑。后世的人们都说,强鉏连保护自己脚的能力都没有。

在强鉏的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强氏,世代相传至今,读音作qiáng(ㄑㄧㄤˊ)。

本书按:

①许多文献史籍中都记载:“郑国大夫强鉏是公孙强的裔孙,其后自此皆姓强。”这恐怕是非常错误的。强鉏是姬姓,公孙强是姜姓,族源相差远矣。且强鉏是周桓王(公元前719~前697年在位)时期的郑国大夫,而公孙强是周敬王(公元前519~前476年在位)时期的曹国司城(公元前?~前487年待考),显然,强鉏比公孙强要早二百余年,怎么可能会是二百年后公孙强的裔孙?

②刖刑,有文献说是将脚砍掉,有说将膝盖以下连小腿皆砍掉,有说是将髌骨剜去,这是混淆了上古酷刑施刑界限的不同。实际上,将犯人的脚连同踝骨砍掉的刑法称作“刖刑”,将犯人膝盖以下连小腿皆砍掉的刑法称作“剕刑”,将犯人的髌骨(膝盖骨)剜去的刑法则称作“膑刑”,还是有着非常严格的施刑界限的。



第三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公族公孙強的裔孙强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周敬王姬丐二十一年(公元前499年),曹国有一大夫梦见宗庙中有一群人商讨灭亡曹国的事。曹叔振铎在梦中劝阻他们,请求他们等候一个叫公孙強的人出现才再作商议,得到众人的同意。

那大夫便在曹国中到处寻找公孙強,但没有找到。他临终时吩咐儿子,如果得知有一名叫公孙強的人执政,便赶紧逃亡到国外去,以免遭祸。

而在曹国,果然有一个叫作公孙強的人,原来是齐国公族的后裔,从小在即在強中随先祖到了曹国,因此称公孙強,世为平民。強,就是包裹婴儿的襁褓或背篼,在《史記·魯周公世家·索隐》中有注解:“強阔八寸,长八尺,用约小儿于背而负行。”

公孙強平时爱好打猎,在周敬王二十四年(曹伯阳六年,公元前496年),公孙強捕获到一只白雁,觐献给同样爱好打猎的曹伯阳。两人便从打猎慢慢谈到政治。曹伯阳对公孙強很钦佩,于是委任他为司城,即掌管都城防卫和治安的官员。当初得梦的那位大夫的儿子得知此事后,马上便流亡到国外去了。

公孙強狂妄地向曹伯阳提出了一套让曹国能够称霸的策略,曹伯阳不加分析,便盲目地听取了他的建议,在周敬王三十二年(曹伯阳十四年,宋景公二十九年,公元前488年)宣布断绝和盟国晋国的关系,又蛮横地干预宋国内政。宋景公子头曼非常震怒,于是亲率大军攻打曹国。

曹国过去的盟国晋国因断交而根本就不予援助,于是在周敬王三十三年(曹伯阳十五年,宋景公三十年,公元前487年),宋国军队攻破曹国都城,曹伯阳和公孙強都被宋景公俘虏。宋景公把这两人带回国去处死,曹国就此灭亡,曹伯阳成了曹国的末代君主。那位大夫的儿子由于提前携带家族人等流亡到国外,因此没有遭到灭国横祸。

太史公司马迁认为,如果不是公孙強提出那些荒谬的“强曹政策”,曹国便不会灭亡。

在公孙強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強氏,后通写作强氏,世代相传至今,读音作qiáng(ㄑㄧㄤˊ)。



第四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斗强,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斗强氏,是春秋时期楚国王族贵胄,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史记·世本》中记载:“若敖生斗強,因氏焉。”

楚若敖,公元前790~764年,就是熊仪,楚熊咢之子。周平王姬宜臼七年(公元前764年),熊仪逝世,被尊称为“若敖”,这是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有谥号的开始。若敖的长子熊坎在公元前761年即位立,是为楚霄敖,其弟弟就是斗强。

斗强,就是斗子文,字伯比,公元前?~前666年待考,芈姓,亦名熊伯比。楚若敖熊仪娶郧国之女为妻,在郧女在斗邑(今湖北郧西)生子强,因此称斗强。斗强是非常著名的春秋时期楚国令尹。

周桓王姬林十四年(楚武王熊通三十五年,公元前706年),斗强在五十八岁时开始正式参政,参与了楚武王的所有国政决策。他为楚武王出谋画策,作用非比寻常。斗强识人精辟,据史籍《左传·桓公十三年》记载,他认为“莫敖屈瑕骄傲轻敌,伐罗必败”,结果,屈瑕在率楚军讨伐罗国时,果然大败。可见,斗强是楚武王身边很有才干的最高统治集团成员之一。

斗强是楚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他执掌楚国令尹之政时期,正值楚武王称王发展的时代,在楚武王攻伐有东周王朝支持的姬姓随国并彻底征服随国,以及助楚武王称王的整个过程中,立了大功。

熊通自称楚武王以后,就如何提高楚国的威望,向斗强问计。斗强说:“大王可来个‘杀鸡吓猴’,先以武力制服一国,即可震慑其它诸侯。”又说:“汉东诸国,只有随国最大,若出兵讨伐随国,使随国臣服于楚国了,汉、淮诸国就不敢不臣服楚国,楚国的威望也就提高了。”楚武王赞许道:“这倒是个办法,但师出无名呀。”斗强说:“可以先盟会诸侯,如果随侯就召而来,就表明他已服从于我们楚国了;他若拒不赴会,就以叛盟之罪去讨伐他。”

楚武王依计行事,派使者遍告汉东诸国,定于周桓王十四年(楚武王三十五年,公元前706年)农历4月上旬在楚国的沈鹿(今湖北钟祥东桥镇)召集诸侯盟会。当时巴、庸、濮、邓、绞、罗、轸、申、贰、郧、江等诸侯国国君都亲自应召按期赴会,只有黄、随二诸侯国君自恃东周嫡姓国,未到会场。楚武王立即抓住机会,派大夫蒍章去责备黄国,并派大夫屈瑕去责备随国。黄侯害怕楚国势大,立即派使臣来楚国告罪,但随侯却不服。这样楚武王就有了征伐随国的理由,于是亲自统率大军,直抵随国边境问罪。

随侯面临楚国大军压境的严重形势,急忙召集群臣计议对策。大夫季梁说:“楚国初会诸侯,用兵伐随其锋方锐,不可轻敌。不如备上厚礼去与他们讲和,重修旧好。如果楚国不同意,就是楚国的不是。这样,楚军必有懈怠之意,我军必有怒气。彼怠我怒,一战必胜。”少师却扬起胳臂说:“为何如此害怕?楚军远来,必定疲惫,速战可以破敌,否则失去打败楚军的机会,让楚军象上次那样逃回去,岂不可惜!”随侯听了少师的意见,就亲自率军出击。随侯以少师为右,要季梁赶车,来到阵前,季梁站在随侯的战车上观望楚军阵营,对随侯说:“楚国习惯以左为上。今楚兵分左右二军,其君必在左。君之所在,必有精兵聚集。我们可集中兵力攻他的右军。右军败,左军也就丧失锐气了。”少师又反对说:“避开楚君不攻,不被楚国人耻笑吗?”随侯又按少师的意见,先攻楚左军。

楚武王令左军排开阵势,让随军入阵。随侯杀入楚军阵后,四面伏兵皆起,团团围住厮杀。少师与楚将斗丹交锋,不到十个回合,就被斗丹斩于车下。季梁保护着随侯死战,楚军不退。随侯弃了战车,穿上小兵的衣服混在军中,随季梁杀开一条血路突出重围。事后清点军卒,所剩不过十分之三四。随侯十分痛心,对季梁说:“我没听你的话,才落得如此下场!”他听说少师被杀,又叹息不已。季梁说:“死了个误国之人,有何值得叹息的?当今之计,只有去讲和为上。”随侯说:“今天的国家大事,我都听你的。”

季梁召集一些残兵败将保护随侯,自己到楚国军营去求和。楚武王怒气冲天地说:“你们的国君判盟拒会,以兵相抗,今兵败讲和,不是诚心。”季梁面不改色,从容地说:“以兵相抗并非我君本意,是奸臣少师恃宠贪功,强要我君兴兵相抗。今少师已死,我君知罪,特派下臣来请罪。如蒙赦免。当称颂楚国功德,倡议江汉诸侯永远服从楚国。望大王裁决!”

斗强觉得“杀鸡吓猴”的计策已起功效,就乘机对楚武王说:“随国虽然战败,但未大丧元气,且有贤德的大臣季梁,要灭掉随国不容易。不如乘胜收兵。”楚武王接纳了斗强的建议,就同随侯订立盟约,然后退兵。

汉东最大的随国败于楚国,随侯又称颂楚国的功德,使楚国的威望大大提高,汉东诸侯无不向楚国称臣进贡。这就是斗强对成语“杀鸡吓猴”的机巧运用。

周惠王姬阆十一年(楚成王熊恽六年,公元前666年),在斗强率楚国军队讨伐郑国时,已经九十八岁,被前来救郑国的齐国军队主帅、春秋霸主齐桓公姜小白的宰相管仲气病而逝。

在斗强的后裔子孙仲,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强氏、斗氏、伯比氏,强氏读音作qiáng(ㄑㄧㄤˊ)。该三氏同宗同源,皆尊斗强为得姓始祖。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子强,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子强,在史籍《元和姓纂》中记载:“子强氏,昭子郢之后。”

昭子郢,是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在史籍《世本·氏姓篇》中记载有:“卫灵公生昭子郢,郢生文子木,文子生简子瑕,瑕生卫将军文…”

子强氏,就是昭子郢的后裔子孙之一,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强氏,读音作qiáng(ㄑㄧㄤˊ)。



第五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彊梁,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春秋晚期,卫国的大夫文子曾与孔子的弟子子贡有一段深刻的谈话,内容就是卫将军文子追问子贡:你们孔子七十二弟子中“孰为贤也?”

这在史籍《大戴礼记》中有记载:

卫将军文子问于子贡曰:“吾闻夫子之施教也,先以诗世;道者孝悌,说之以义,而观诸体,成之以文德;盖受教者七十有余人。闻之;孰为贤也?”子贡对,辞以不知。

文子曰:“吾子学焉,何谓不知也。”

子贡对曰:“贤人无妄,知贤则难,故君子曰:‘知莫难于知人’,此以难也。”

文子曰:“若夫知贤,人莫不难;吾子亲游焉,是敢问也。”

子贡对曰:“夫子之门人,盖三就焉;赐有逮及焉,有未及焉,不得辩知也。”

文子曰:“吾子之所及,请问其行也。”

子贡对曰:“夙兴夜寐,讽诵崇礼;行不贰过,称言不苟,是颜渊之行也。孔子说之以诗,诗云:‘媚兹一人,应侯顺德。永言孝思,孝思惟则。’故国一逢有德之君,世受显命,不失厥名,以御于天子以申之。在贫如客,使其臣如借;不迁怒,不探怨,不录旧罪,是冉雍之行也。孔子曰:‘有土君子,有众使也,有刑用也,然后怒;匹夫之怒,惟以亡其身。’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以告之。不畏强御,不侮矜寡;其言曰性,都其富哉,任其戎,是仲由之行也。夫子未知以文也,诗云:‘受小共大共,为下国恂蒙。何天之宠,傅奏其勇。’夫强乎武哉,文不胜其质。恭老恤孤,不忘宾旅,好学省物而不懃,是冉求之行也。孔子因而语之曰:‘好学则智,恤孤则惠,恭老则近礼,克笃恭以天下,其称之也,宜为国老。’志通而好礼,摈相两君之事,笃雅其有礼节也,是公西赤之行也。孔子曰:‘礼仪三百,可勉能也;威仪三千,则难也。’公西赤问曰:‘何谓也?’孔子曰:‘貌以摈礼,礼以摈辞,是之谓也。’主人闻之以成。孔子之语人也,曰:‘当宾客之事则通矣。’谓门人曰:‘二三子欲学宾客之事者,于赤也。’满而不满,实如虚,通之如不及,先生难之;不学其貌,竟其德,敦其言;于人也,无所不信,其桥大人也?常以皓皓,是以眉寿,是曾参之行也。孔子曰:‘孝,德之始也;弟,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参也,中夫四德者矣哉。’以此称之也。业功不伐,贵位不善,不侮可侮,不佚可佚,不敖无告,是颛孙之行也。孔子言之曰:‘其不伐则犹可能也,其不弊百姓者则仁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夫子以其仁为大也。学以深,厉以断,送迎必敬,上友下交,银手如断,是卜商之行也。孔子曰:‘诗云:式夷式已,无小人殆。而商也其可谓不险也。’贵之不喜,贱之不怒;苟于民利矣,廉于其事上也,以佐其下,是澹台灭明之行也。孔子曰:‘独贵独富,君子耻之,夫也中之矣。’先成其虑,及事而用之,是故不忘,是言偃之行也。孔子曰:‘欲能则学,欲知则问,欲善则讯,欲给则豫,当是如偃也得之矣。’独居思仁,公言言义;其闻之诗也,一日三复白圭之玷,是南宫绦之行也。夫子信其仁,以为异姓。自见孔子,入户未尝越屦,往来过人不履影;开蛰不杀,方长不折;执亲之丧,未尝见齿,是高柴之行也。孔子曰:‘高柴执亲之丧则难能也,开蛰不杀则天道也,方长不折则恕也,恕则仁也;汤恭以恕,是以日跻也。’此赐之所亲睹也,吾子有命而讯,赐则不足以知贤。”文子曰:“吾闻之也,国有道则贤人兴焉,中人用焉,百姓归焉。若吾子之语审茂,则一诸侯之相也,亦未逢明君也。”

子贡既与卫将军文子言,适鲁,见孔子曰:“卫将军问二三子之行于赐也,不一而三,赐也辞不获命,以所见者对矣;未知中否,请尝以告。”

孔子曰:“言之。”

子贡以其质告。

孔子既闻之,笑曰:“赐,汝伟为知人,赐!”

子贡对曰:“赐也焉能知人,此赐之所亲睹也。”

孔子曰:“是女所亲也:吾语女耳之所未闻,目之所未见,思之所未至,智之所未及者乎?”

子贡曰:“赐得则愿闻之也。”

孔子曰:“不克不忌,不念旧恶,盖伯夷、叔齐之行也。



彊梁,就是这位文子的裔孙,其后裔子孙称彊梁氏,后省改卫单姓强氏、梁氏,读音作jiāng(ㄐㄧㄤ)。

在史籍《元和姓纂》中引用《世本》记载:“瑕生卫将军文子,文子生慎子会,会生彊梁,因氏焉。”郑铎按:“〈氏族略·四〉‘彊’作‘强’,同。”



第六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末期晋国大夫魏武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五》中记载:“春秋晋有魏强氏”。

魏强氏,是晋国著名上卿魏武子的后裔子孙,为支庶后裔。在史籍《元和姓纂》中有记载:“魏武子支孙庄子快生缰,为魏缰氏。”

子孙后裔将魏缰氏记作魏強氏,后统一为魏强氏,再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强氏、魏氏。也就是魏武子魏犨→大将军魏颗→魏庄子魏绛→魏快→魏缰→魏缰氏→强氏,读音作qiáng(ㄑㄧㄤˊ)。



第七个渊源:源于官爵,出自汉朝时期武强侯王梁,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广韵·九麌》、《姓解·二》、《姓氏急就篇·下》、《广韵》等中记载:“武强氏,汉武强侯王梁,其后因封為氏。”

王梁:字君严,渔阳要阳人。原为郡吏,太守彭宠以王梁守狐奴令,他与盖延、吴汉俱将兵南及东汉世祖刘秀于广阿,拜偏将军。随即攻克邯郸,赐爵关内侯。后平定河北,拜野王令,与河内太守寇恂南拒洛阳,北守天井关,迫使朱鲔等不敢出兵,东汉世祖均以王梁之功。

及刘秀即位为汉光武帝,议选王梁为大司空,而《赤伏符》曰“王梁主卫作玄武”,帝以野王卫之所徙,玄武水神之名,司空水土之官也,于是擢拜梁为大司空,封武强侯。封地在今河北省武强县。

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王梁与大司马吴汉等俱击檀乡,有诏军事一属大司马,而王梁辄发野王兵,汉光武帝以其不奉诏敕,令止在所县,而王梁复以便宜进军。汉光武帝以王梁前后违命,大怒,遣尚书宗广持节军中欲斩王梁。宗广不忍,乃槛车送京师。后被汉光武帝赦之。一个月还有,又命王梁为中郎将,行执金吾事。北守箕关,击赤眉别校,降之。

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春,王梁率军转击五校,追至信都、赵国,破之,悉平诸屯聚。冬,汉光武帝遣使者持节拜王梁为前将军。

东汉建武四年(公元28年)春,王梁率军击肥城、文阳,拔之。进与骠骑大将军杜茂击佼缰、苏茂于楚、沛间,拔大梁、啮桑,而捕虏将军马武、偏将军王霸亦分道并进,岁余悉平之。

东汉建武五年(公元29年),王梁率军从救桃城,破庞萌等,王梁战尤力,拜山阳太守,镇抚新附,将兵如故。数月征人,代欧阳歙为河南尹。王梁穿渠引谷水注洛阳城下,东写巩川,及渠成而水不流。

东汉建武七年(公元31年),有司劾奏之,王梁惭惧,上书乞骸骨。乃下诏曰:“梁前将兵征伐,众人称贤,故擢典京师。建议开渠,为人兴利,旅力既愆,迄无成功,百姓怨讟,谈者讙哗。虽蒙宽宥,犹执谦退,'君子成人之美',其以梁为济南太守。”

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王梁增邑,定封阜成侯。

东汉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王梁病逝于官任。其子王禹嗣。王禹逝世后,其子王坚石嗣。王坚石后来追坐其父王禹及弟王平参与的楚王英布谋反案,全家被弃市,废阜成侯,国除。

此后,王梁的后裔族人纷纷改以先祖封邑明称“武强”为姓氏以避难,称武强氏,后又省文简化为单姓强氏、武氏等,世代相传至今,强氏读音作qiáng(ㄑㄧㄤˊ)。



第八个渊源:源于氐族,出自十六国时期前秦苻坚之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十六国时期,前秦国世祖宣昭帝符坚的后代改姓为强氏。该支氐族强氏,出自前秦国王室外戚家族,为符坚母亲太后强氏娘家姓氏,源出氐族中硕族部落的一个贵族家族。

东晋永和七年(公元351年),西北地区氐族部落首领苻建自称天王,大单于,建元皇始,置百官。

永和八年(公元352年),苻健称帝,娶妻强氏。此后,他又大败晋将张琚,令晋镇西将军谢尚仓惶逃命。

东晋永和十年(公元354年),苻建又在鹿原大破桓温军,奠定了前秦国在西北地区的统治地位。此后,苻健与百姓约法三章,轻徭薄赋,修尚儒学,优礼士人,留心政事,治下呈现小康之象。

不久,苻健病重,由于太子苻苌在桓温入关时中流矢而死,因此第三子苻生被立为太子。

当时,皇族苻菁是苻健的侄子,听说苻健病重将死,急忙带领一帮人马杀入东宫,准备把堂弟苻生杀了自立为王。苻健从病榻上艰难起身,升端门陈列甲士,跟随苻菁造反的兵士看到皇帝还活着,便一哄而散,苻菁被抓住杀掉。过了数日,苻健病逝,终年三十九岁,在位四年。

苻生初即位,是为前秦废帝(越厉王),登位后即大开杀戒。先是母舅、前秦国大将军强怀在先前阵亡,其子强延应该袭封将军,正值苻健死丧,未得袭封。苻生在服丧期间出游玩乐,强怀的的妻子樊氏于半道上书,请苻生议封忠烈之后。由于阻滞了苻生的游兴,这位新前秦国皇帝大怒,抄起弓箭就射杀了樊氏。

中书监上书给苻生,说天象示警,不出三年,国有大丧,大臣戮死,希望皇帝修德养国,安民乐道。苻生闻言,嘻笑着说:“朕和皇后对临天下,可应大丧之变。至于大臣吗,毛太傅,梁车骑,梁仆射受遗诏辅助我治天下,把他们杀了就可以应天警了。”于是,皇后梁氏和几个辅政大臣一同被推上断头后杀掉。不久,又杀了刚正直言的丞相雷弱儿,并其九子二十七孙。

苻生在为父亲苻健服丧期间,整天游戏饮酒自若,荒耽淫虐,常常手携弓箭利刀会见朝臣,左右案几上锤钳锯凿一应俱全,随时随地以杀人为乐。有一次招待大臣饮酒,他自己放声高歌,钟乐齐鸣,见有臣下不喝酒,他当即引弓射杀典劝官,吓得众大臣个个举杯猛往嘴口灌酒,错醉一地,蓬头污服,苻生便以此为乐。都城长安刮大风,发屋拨树,宫人奔扰,符生抓住那些奔跑的宫人,生刳其心。为此,他的另一位亲舅舅强平上谏,劝他爱礼公卿,勤于政事,苻生大怒,当堂用凿子凿穿强平的头顶。见自己的弟弟被儿子凿死,皇太后强氏忧恨而死。

有一天苻生饮酒至夜,对旁边的侍女说:“阿法兄弟也不能让人信任,明天我要杀了他们。”偏偏这个侍女平日受过苻法、苻坚兄弟不少好处,便深夜溜出宫门报信。兄弟两个大惊,情急智生,苻法立即带领数百将士潜入云龙门,苻坚率三百壮士鼓噪进攻,值勤的御林军却都放下武器加入了苻坚的队伍。大伙攻入内宫,苻生仍旧昏醉未醒,糊里糊涂地被拖到小屋子里杀掉,时年二十三岁,在位仅两年。

第二天,苻坚即位,是为前秦国宣昭帝。他在王猛等汉族大臣辅助下,灭张平,收张蚝,击乌延,威振西凉地区,并使东晋权臣桓温(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应骂名千载的东晋英豪)大败而归。最后,苻坚还在潞川大破燕国慕容暐四十万大军,灭了前燕国,继而又灭前凉国、代国,一统整个北方地区。当此之时,如果苻坚能够休养生息,善抚士民,静待天时,趁东晋内乱一举起兵,统一中国当属反掌之势。

但苻坚偏偏逆时而行,不顾群臣反对,在东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短短时间穷兵八十七万,号称百万,并骄狂地说:“以此强兵百万,投鞭可以阻流”,然后前后千里,旌鼓相望,欲一击而灭东晋王朝。

实际上,历史上的苻坚绝非残暴鲁莽的君王,而是个开明大度、高瞻远瞩、审时度势、谨恭有礼、慕义怀德、善于纳谏、雄才大略而又完全汉化的一代氐族英杰,可惜他最后关头一意孤行,自大狂傲,对于前燕、东晋等降臣又太过宽容,因此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导致一败涂地,最后为后秦武昭帝姚苌勒死在佛寺,前秦国就此灭亡。

前秦国灭亡后,后秦武昭帝大肆屠戮前秦国王族,苻氏家族纷纷改姓避难,其中有以外戚家族为姓氏者,称强氏,读音作qiáng(ㄑㄧㄤˊ),世代相传至今,成为氐族强氏一大族,后融合于汉族之中。



第十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都哩氏,满语为Duri Hala,汉义“摇车”,世居马察(今吉林浑江)、德都理(今俄罗斯海兰泡)、黑龙江流域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强氏。

⑵.满族鄂通氏,亦称鄂屯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奥屯部(奥敦部),满语为Etung Hala,汉义“强盛”,世居鄂通(今黑龙江鹤岗梧桐河流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强氏、曹氏、鄂氏。

⑶.满族强尔雅氏,满语为Ciyarya Hala,世居瑷珲(今黑龙江黑河爱珲镇),所冠汉姓待考。

⑷.满族强恰哩氏,满语为Ciyahiri Hala,亦称强奇里氏,世居耀州(今辽宁营口,一说为今海城耀州城)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强氏。

⑸.满族锡强氏,满语为Sisiya Hala,世居鄂勒欢(今黑龙江齐齐哈尔城南十五公里),所冠汉姓为强氏。

满族强氏读音皆作qiáng(ㄑㄧㄤˊ)。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鄂温克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黑龙江志稿》记载:

鄂温克族多拉尔氏,亦称都拉氏,源出金国时期鄂温克都烈部,汉义“住在河边的人”,世居黑龙江伊敏(今嫩江支流诺敏河流域)、扎罗木得(今黑龙江上游或嫩江一带)、辉河(今黑龙江上游嫩江一带)、多金城(今黑龙江上游俄罗斯境阿尔巴津)、郭贝勒(今黑龙江讷河龙河镇新生活村)等地,该氏族有六个分支,即:谢盼杜拉尔氏、音哈完氏、祥嘎林哈完氏等。后有鄂伦春族、达斡尔族、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Dolar Hala。

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满族多拉尔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强氏、杜氏,强氏读音作qiáng(ㄑㄧㄤˊ)。



得姓始祖:禺彊、强鉏、公孙強、斗强(斗子文)、昭子郢、彊梁、魏缰(魏強)、王梁。

强氏的历史名人 -- 强 循:(公元680~740年待考),字季先;凤州人(今陕西宝鸡凤县)。著名唐朝时期的雍州司户参军。

当时华原地区没有水源,人、畜缺水死了很多,他带人疏浚水渠,灌溉农田,一方得利,号称“强公渠”。后官大理少卿、右庶子。

强循唐朝时期有名的官吏,“强公渠”仅是他功德于民的一面。据安徽南陵敦本堂谱载,自东汉强华为第一世,第二十九世之强循,生于神龙庚辰,配金氏。按唐中宗神龙仅三年,庚辰是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年)。

强循仕累至雍州司士参军,修强公渠,诏书褒予甚厚,历大理少卿,太子右庶子,为政办给,不为威严,遇人尽信不疑。

唐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农历9月,强循除豳州刺使,充盐池使。

强循于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农历7月出任灵州都督。灵州即今之吴忠市,唐朝时期时辖今宁夏(除固原)全部及陕西,甘肃,内蒙部分,是十大节度使之一的朔方节度使驻地,任其都督者多为文武双全的名将,如李靖,郭子仪,李光弼等,他们中后任宰相的近三十人。

后左拾遗刘彤上书禁榷盐铁,主张由国家专营,且免贫民赋。诏将作大匠姜师度,户部侍郎强循俱摄御史中丞,与诸道按察使检校海内盐铁之课,议榷立之法,俄为议者沮,卒不行。

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唐玄宗纳刘彤议,令河中尹姜师度兼解县,安邑盐铁使与户部侍郎强循,兼理天下盐税。樘玄宗在《遣王志等各巡察本管内》制书中说:“朕命扬州刺使王志…诏令灵州都督强循等,并迈迹垂宪伟才,通识有其直方,无所回避,宜令各巡,本管内官,人有清介独立,可以标映士林…精加选择,具以名闻。

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40年),强循逝世。子强卿、强郎,强卿合浙郡诸宗重修家谱,强郎次子强修,为唐朝御使中丞。



强 蒙:(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江南隐士、文学家、医学家。

强蒙是唐朝大历中期(公元772年左右)著名的江南隐士。在湖州曾参预颜真卿、皎然等数十人之联唱,后结集为《吴兴集》十卷。

强蒙精通《论语》,善医术。在《全唐诗》中存有其所预联句一首“藹藹賢哲事,依依離別言。”



强 至:(公元1022~1076年),字几圣,钱塘人(今浙江杭州)。著名宋朝大臣。

强至是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进士,除泗州司理参军,历浦江、东阳、元城令。累官至祠部郎中。

强至所写文章简明而不随时俗,著有《韩忠献遗事》、《祠部集》等。他的五个儿子献明、浚明、渊明、伟明、涉明,先后都是进士及第。

强至还善诗文。著有《韩忠献遗事》、《祠部集》等。



强 伸:(生卒年待考),女真族。著名金国将领。

勇猛善战,膂力过人。

金天兴初年,任中京元帅府签事,刚到任三日就有敌兵来围,东西北三面皆树起了大炮。强伸用衣帛作成旗帜立在城上,率士兵赤身而战,领壮士五千人往来救应,所至必捷。

监守三个月后,因粮尽兵散,城不能守,转战至河南偃师,力尽被俘,不屈而死。



强 仕:(生卒年待考),字甫登;江苏无锡人。著名明朝官吏。

明嘉靖年间举人,授广昌府尹,常结碧山吟社。著有《家食编》。



强行健:(生卒年待考),字顺之,号易窗,后改名健;上海人(今上海)。著名清朝医学家、篆刻家。

幼时家贫,好学不倦,后又行医,藉所得以养亲。后又工诗书,尤精篆刻。

工山水画,精医,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名医。学宗朱丹溪说,用药偏于寒凉,人称“石膏强”。

著有《痘证宝笺》六卷,系纂集秦昌遇《痘疹折衷》、聂尚恒《活幼心法》、朱纯嘏《痘疹定论》而成。

另撰有《医案》、《伤寒直指》,已佚。

还著有《印论》、《印管》等书。



强望泰:(公元1793~1844年),陕西韩城芝阳乡东赵庄村人。著名清朝官吏、水利专家。

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7年)赐庶吉士,后赐进士。

清道光七~二十四年(公元1827~1844年),强望泰在边疆十八年,共八次任成都府水利同知,是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水利官员,对维修都江堰建立了功勋。他认为“农田所重,莫急于水”,治理好都江堰是关系着灌溉十四州县之田,养活亿万黎民之命的大事。

任成都水利同知后,强望泰亲自视察各堰,访问各方人士,查阅有关资料,汲取"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经验,管理都江堰十余年,每年不畏严寒风雪,与修堰民工打成一片,不言劳苦。淘滩作堰,使灌区十四个州县旱涝无患,人民安居乐业。当地人为了纪念他,于城外祠中为其塑像。

据溧阳谱记,强望泰是滑县知县强克捷之子,强克捷被教匪杀害时,强望泰归陕完婚,其母与兄强逢泰同往,俱幸免于难。

强望泰后任成都府同知,缮修都江堰。人曾问及家事,云出自渊明公后,世居(韩城)邑之西乡,同族约有三百户,以耕读相承,士敦农愿,素称仁里。



强运开:(公元1867~1935年待考),字梦渔;江苏溧阳人。著名清末民初官吏。

附贡生。历任浙江铜元局及兵备等处文案,劝业道总务科长,督练公所副参议兼兵备处帮办,浙江绿营营产事务所长,抚院军政科参事等职。

进入民国时期,历任江苏青浦县知事,江苏省公署秘书,奉天官地清丈局副局长,呼兰制糖厂厂长,浙江吴兴县知事,国务院秘书,统计局参事,关税会议会员等职。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去职返籍,从事金石研究及著述,著有《石鼓释文》、《说文古籀三补》、《重编石鼓文》等。



强晓初:(公元1917~2007年),陕西安定人(今陕西子长)。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原中共吉林省委原第一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委、原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1934年冬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夏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4年秋参加革命工作。

1934年在陕西省子长县团委工作,任秀庭县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兼裁判部部长,陕北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团巡视员,安定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安定县委常委,神模、府谷特区苏维埃政府副主席教育部部长、国民经济部部长。1937年任陕甘宁边区甘泉县县长、县委常委,三边分区专署行政专员、地委常委。

1942年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任第五部副主任,延安行政学院院长、党委书记。1946年任热河省热中地委书记、专员、军分区政委,热河省委第二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热河省委第二书记、省军区副政委。

1950年8月任松江省委第二书记。1952年6月兼省政府主席。1954年8月任黑龙江省委副书记。1956年7月任黑龙江省委书记处书记兼松花江地委第以书记。

1960年10月~1967年8月任东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兼东北局秘书长。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

1975年任辽宁省革委会财贸组第二副组长。1975年6月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党组副书记。1979年1月任山东省委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副省长。

1981年10月~1985年5月任吉林省委第一书记、省军区第一政委。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第三大代表,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中纪委书记,是中共八大代表、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2007年10月15日,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吉林省委原第一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委、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原书记强晓初,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九十岁。



强木根:(公元1931~2006年),福建闽侯人。著名当代闽菜烹饪专家。

十二岁开始学艺,1983年荣获“全国最佳厨师”称号,1984年“双强”进京为接待美国总统里根主理国宴,先后出访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美国和香港、台湾地区,2000年被评为“中国烹饪大师”。

强木根十三岁开始从厨,在数十年的厨艺生涯中,他刻苦钻研技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继承在、弘扬闽菜文化,培养闽菜后继人材,呕心沥血,做出贡献。强木根始终保持劳动者的本色,兢兢业业,忘我工作,处处起先锋模范作用。

强木根精通混淆菜的全部制作技术,旁通粤菜,尤其擅长刀工,经他处理的原料长短整齐,粗细均匀,厚薄划一,并有剞花如荔,片簿如纸,切丝如发的绝招,他通晓各种山珍海味的品种、产地、性能、用途、保管方法和发泡加工技术。能对各种原料加以充分适当的利用。他能口诵两千余种菜谱。能因人、因时、因地编排菜单,能根据客人的年龄、职业、风俗习惯和口味爱好,结合季节时令,货源情况,设计菜式。并讲究色、香、味、形,做到丝、条、粒、块、卷、炒、熘、焊、氽、炸等适当穿插,令赴宴者大开眼界,赞不绝口。由于他的技艺高超,使福州大酒家的前身福州旅社成为承办省市重要接待的单位。

从1957年开始,强木根经常应邀到各地操办闽菜,接待中外重要客人。由于他的精湛技艺,1978年首批获得“特级厨师”职称。1991年被授予“高级技师”,1994年获“闽菜大师”光荣称号。

传统闽菜多是偏甜、多油、高脂,针对这些,强木根从五十年代就开始致力改革,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他曾被邀请到广州南园酒家主持福州馆的工作,在这期间,博采众长,并在闽菜中形成“强氏流派”,强氏菜以清淡、低盐、低糖、低脂,富有营养见称,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公认。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强木根大胆改革了闻名世界的福建头牌菜“佛跳墙”,把以动物为主原材料的高脂肪、高胆固醇的佛跳墙,改造为不失传统的海鲜佛跳墙。1980年,他作为福州市厨师代表团的主要成员访问香港,在港表演闽菜,推出佛跳墙,震动全港。1984年进京承办国宴,改革后的佛跳墙成为国家接待美国总统里根的国宴首席,国宴上每一道菜,通过卫星转播全球,使之又一次掀起“中国菜热”。接着强木根多次应召进京主厨闽菜国宴,接待中曾根,西哈努克等贵宾。随着强木根的知名度的提高和福州的对外开放,来往的外宾、港商、台胞慕名求尝"强派"菜肴的日益增多,为了适应这一需要,市政府决定将福州旅社改名福州大酒家。

强木根任付总经理兼饮食部主任,认真主持每一次宴会,热情接待每一位客人。他先后接待美国花旗银行、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德新社、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北朝鲜军事代表团、德国汉莎航空公司、香港商会、台湾同行代表等数不胜数的中外贵宾,都得到极高的评价。许多贵宾求睹强木根的风姿,与之合影留念。“双强酒楼”的名声也随之鹊起,成为福州市举办重要宴会的场所。强木根的高超技艺使企业取得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强木根还应邀前往香港、新加坡、马亚西亚、日本等地进行闽菜表演,所到之处,无不得到高度赞赏。他为弘扬闽菜文化,提高闽菜地位,增进友谊,做出了贡献。

2006年7月16日下午13时15分,七十五岁高龄的“闽菜泰斗”强木根于因高烧不退引起并发症,与世长辞。



强富朝:(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南海舰队航空兵政治委员。

跟帖时间 2010-03-05 10:52:1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强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炎黄苗裔;春秋渊源:全联典出强姓的得姓历史渊源。

望出天水;芳传丹阳:全联典指强姓的姓氏源流和郡望。

天水世泽;论语家声:全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强蒙事典,时人以《论语》专家谓之。

三渠世德;双萼联镳: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强循事典。下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强至的儿子献明、浚明、渊明、伟明、涉明五兄弟事典。



2.五言通用联:

蔼蔼贤哲事;依依离别言:此联为唐朝时期的处士强蒙诗句联。强蒙工诗善医,其诗作收入《全唐诗》。



3.六言通用联:

登第则传五子;开渠以利一方: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钱塘人强至,字几圣,宋庆历年间进士,所写文章简明而不随时俗,官至祠部郎中。有《祠部集》等。五个儿子献明、浚明、渊明、伟明、涉明先后都进士及第。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凤州人强循,字季先,官雍州司户参军。当时华原没有水源,人、畜缺水死了很多,他带人疏浚水渠,灌溉农田,一方得利,号称“强公渠”。后官大理少卿、右庶子。



4.七言通用联:

万古称颂强公渠;千秋拜读祠部集: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雍州司户参军强循,字季先,凤州人。因华原无泉,人畜多渴死,循教濬渠浸田,一方利之,号“强公渠”。官至大理少卿、右庶子。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进士强至,字几圣,钱塘人。终祠部郎中。有《韩忠献遗事》、《祠部集》。



5.八言以上通用联:

通渠溉田,争起强公颂;隐居结社,常作碧山吟: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雍州司户参军强循,字季先,凤州人。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广昌府尹强仕,字甫登,无锡人。明嘉靖年间举人,授广昌尹,尝结碧山吟社。著有《家食编》。

跟帖时间 2010-03-05 10:47:4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强氏的字辈排行 -- 安徽繁昌强氏字辈:“以光祖训…”

安徽蚌埠强氏字辈:“龄树乐恒化传仁义礼智信中正和平新”。

安徽固镇强氏字辈:“罗恒化传…”

安徽芜湖强氏字辈:“之喜尔日佩天加世永昌克成光大志”。

四川绵阳强氏字辈:“继思维贵然孺天廷文全国正从海远永代发万年”。

四川南充强氏字辈:“沛正家生远世代永久长祥光同庆节季字纯大昌”。

四川会理强氏字辈:“孟永思申锦正耀家兴元德世泽光辉美选大明”。

福建龙岩强氏字辈:“以中如元大振起世家声名登观上国永祚承天恩”。

贵州石阡强氏字辈:“绍仕启正金宏仁寿永登祖源培大德文武定朝廷”。

甘肃白银强氏字辈:“鸣字孟守敬周喜忠存福儒万有生科发连登魁元仕文章花果仲英才”。

江苏六合强氏字辈:“入德传家远存仁保世川”。

河北沧州强氏字辈:“学献群国振玉义宝德恩同春福寿平静吉云瑞月万光兆化锡凤增龙治安立家”。

强氏一支字辈:“铭瀚楦肇云敦应分建文方永日维谷开恒元岳福”。

强氏一支字辈:“铭瀚楦肇云敦应分建文方永日维谷开恒元岳福”。

跟帖时间 2010-03-05 10:45:0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强氏的家谱文献 -- 江苏金坛强氏支谱,(清)强汝洵辑,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江苏无锡强氏宗谱,(清)强士盛大等纂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五云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无锡强氏宗谱二十二卷,(清)强朝秀等纂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五云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无锡梁谿强氏宗谱二十二卷,(清)强朝季等重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五云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

江苏无锡强氏宗谱十二卷,(清)强双庆主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五云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锡山南北庄强氏宗谱五十二卷,(民国)强庚生等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仁山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强氏宗谱五十二卷,(民国)强光治等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仁山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

跟帖时间 2010-03-05 10:42:2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强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丹阳郡:丹阳又称润州、丹杨郡,是我国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先秦时期,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汉朝时期实施郡县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时,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隋朝灭后南朝陈国后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升为镇江府。另外,古代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带,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为丹阳。还有,秦朝时期的丹阳县,亦称丹杨县,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一带,唐朝时期被并入当涂县。明、清两朝乃至民国、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的城市,位于今江苏省溧阳市旁边,紧依长江,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市。



2.堂号:

天水堂:以望立堂。

丹阳堂:以望立堂。

浚渠堂:唐朝时雍州有司户参军强循,当时雍州缺水,有很多人和牲畜渴死,他便发动群众开渠引水,给雍州解决了喝水的问题,升任大理少卿右庶子。

五云堂:资料有待补充。

仁山堂:资料有待补充。

朱丝堂:资料有待补充。

永芳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3-05 10:40:0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强氏的迁徙分布 -- 强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形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零五位,人口约五十六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35%左右

强氏起源颇广,同时为炎帝和黄帝的传人。

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五胡十六国相继出现,使得中华民族日益庞大茁壮,时日一久,当时的所谓汉人与胡人,在传统文化的共同薰陶之下,再也不分彼此,亦分不出彼此。一手造成这个局面的是符坚。大家都知道,他是氏族人。随着他扬名显世,他的族人也自此出人头地,在那一段日里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而中国的强氏,便是当时氏族的一个主要姓氏,符坚的后代就姓强。

关于强氏,在一千多年以前就有《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的一段记载:“…秦录有强永、强帛、姚秦录有强越、强斌、西阳强京,并略阳志也。”强氏源远流长,历史可以远溯到大约三千年以前的春秋时代,只是在南北朝之时,氏裔的强氏特别的表现出色罢了。那么中国最初的强氏又是怎样来的呢?史籍《性苑》一书有着很明确的记载:“左传郑大夫强鉏之后,望出丹阳。”这一支强氏的始祖强鉏,在春秋时代的郑国是一位风云人物。

由此看来,中国的强氏是有两个主要的来源的,一支出自春秋时代的郑国大夫强鉏,一支则出自南北朝时表现出色的氏族。前者的主要繁衍地区是丹阳(今湖北姊归),后者则活跃于陕西省境内,算起来都是源自中国北方一个姓氏。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再度造成了中国各民族的大迁徒,一向活跃于北方的强氏,也在此时播迁到南方各地。宋、明之际、江、浙一带的强氏纷纷崭露头角,其中又以宋朝浙江钱塘的强家最为锋芒毕露。

跟帖时间 2010-03-05 10:36:5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强氏的各支始祖 -- 强 至、强渊明、强伟明、强俊明:强至,北宋大臣,里贯杭州,至五子,长渊明、三伟明徙溧阳;四子、五子留居杭州;次子俊明迁无锡梁溪,后梁溪又名五牧。是为江苏无锡、溧阳、浙江杭州强氏始祖。

强献明、强子忠:强至第五子,世居杭州,始迁祖子忠,明初自余杭迁溧赖阳山小山里。是为江苏溧阳强氏始祖。

跟帖时间 2010-03-05 10:34:3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