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3-05 21:02:12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3625 跟帖次数 6

第一个渊源:源于缙云氏,出自蚩尤后裔三苗族,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相传,上古时帝尧因儿子丹朱行为不检,故而把帝位禅让给舜。当时居住在河南南部至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阳湖一带的三苗部族比较强大,他们也反对禅让。丹朱就联合三苗起兵,与舜争夺天下。舜派大禹领兵镇压,禹在丹水一带打败了三苗,三苗君主被杀,丹朱不知所终。三苗叛乱被平息后,舜帝将三苗族人迁徙到西北的三危山(今甘肃敦煌)一带居住。三苗后裔遂以危为姓,称危氏。

在典籍《舜典》的“传”中,曾将当时三苗的来龙去脉加以介绍说:“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在史籍《名义考》中也指出:“三苗建国在长沙,而所治则江南、荆、扬也。”

古代的三苗本来是江南的一个国家,是由缙云氏的后裔所建,而所谓缙云氏,则是黄帝时期的夏官,其封地就在今浙江省缙云山的仙都山一带,属于黄帝属下的一个诸侯国。

传至三苗的先祖,就是颛顼帝时期五行大臣之中的土正,叫作勾龙。勾龙有六个儿子,分别叫作伯常、仲右、叔真、垂、信、郎,后世著名的伯夷,就是垂的儿子,其后裔建有孤竹国(今河北卢龙、迁安、迁西、滦县一带)。而其中的垂、信、郎三人在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三苗”,称“三苗之祖”。

三苗祖之一的“信”,就是后世著名的瑶族创世英雄盘瓠的父亲,即瑶族的祖先。而三苗祖之一的“郎”,就是号称“饕餮”的苗族祖先,被舜帝迁徙到三危山的,就是郎的儿子及其所率领的部族,因此称危氏。

在汉朝时期,危氏族人的一支逐渐分迁西域,建有危须国(今新疆和硕曲惠乡),后在东汉章帝刘炟建初二年(公元77年)农历6月被西域都护史班超所灭,后又复国,再于东汉永元六年(公元94年)农历7月被班超之子西域长史班勇所灭。三国时期,危须国又复国,到曹魏齐王曹芳正始元年(公元240年)春季还曾进贡来朝。

苗族、瑶族中危氏族人的历史与汉族一样,悠久贤长。

本书按:

许多历史文献都记载:“明初文学家危素之祖本姓黄,后冒姓危氏。”

本书笔者考证了危素一族,在《元史》、《明史》、《资治通鉴》等历史文献中,皆明确指出危素为唐朝抚州刺史危全讽(元朝时期追封为南庭忠烈灵惠王)的后代,而危全讽是典型的三苗之后裔危氏族人的后代,其后裔子孙中从来就没有姓黄者。

在唐吴越国公墓志考略中,有《危永吉碑》详尽地提供了危全讽、危仔倡之前的危氏世系记录,也是考略元图为危仔倡之子、元倡即是危仔倡的重要佐证。危复之是危全讽的后裔,其侄为危龙友,传到危永吉已为元朝之人,有子危素、危苍等,所记载的危复之→危龙友→危永吉→危素、危苍兄弟世系十分清晰。危龙友就是危全讽的直系后裔。

因此,所谓“明初危素之祖本姓黄”这一指论不知从何而来?这有待商榷和进一步考证,否则,讹传数百年后便能以讹为真,岂不误惑后人乎?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武王庶子,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春秋初期,周武王姬发有个庶子叫某生,出生的时候手中有掌纹为“𡵁”,因而赐其姓为𡵁氏,赐封于新邑(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

新邑在周穆王姬满时期,为加强对东方地区的控制,将新邑扩建为周王朝的陪都,因有洛水流过其境,因此改称为“洛邑”,周王朝的大量东部地区活动开始以后,称洛邑为“成周”,成为周王朝在中原地区的政令中心。因此,𡵁氏的后裔子孙便被改封迁居于更加南部的光州地区(今河南信阳潢川)。

到周幽王姬宫涅十一年(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灭亡,继位的周平王姬宜臼将国都从宗周镐京迁往成周,建立东周王朝,成周成为了东周王朝的新都城,始称王城。

在西周时期,“𡵁”就是“危”的古体字,到春秋时期始成“危”字,因此。周武王姬发的这位庶子𡵁某生的后裔子孙,到春秋时期即称为危氏,世代相传至今,后有姬姓危氏族人南迁至湘西地区者,成为今土家族危氏的先民之一。



第三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两汉之际大司空甄丰之子甄寻,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甄丰,原为王莽手下的一员大将,在西汉末期追随王莽,积极参与篡汉之举,做过许多荒唐之事,他擅长“制符命”,就是编造谎言天命的诏帖,通过“符命”使王莽成功篡汉。后被王莽来个“兔死狗烹”,下场十分滑稽。

西汉末期,王莽把持朝政,当时甄丰、刘歆、王舜皆为王莽的心腹,整天倡导在位,褒扬功德;汉朝末期汉平帝刘衎大封王莽为“安汉”、“宰衡”之号,以及加封王莽之母、两子、兄子等等,皆为甄丰等所共谋,而甄丰、王舜、刘秀亦受其赐,并日显富贵。

王莽也感激其的捧辅,晋升甄丰官至大司空,爵受广阳侯、广新公。后来甄丰又唆使泉陵侯刘庆、前辉光谢嚣、长安令田终术积极推举王莽居摄。到了王莽羽翼已成,意欲称摄,甄丰等承顺其意;王莽则大封王舜、刘歆、甄丰等的子孙以回报。

甄丰等爵位已盛,心意既满,但又害怕其他汉室宗亲与天下豪桀,因而在后来大力排斥异己。如此一来,王莽便认为甄丰没什么用了,故托符命文,降甄丰为更始将军,与卖饼儿王盛同列;甄丰父子二人极端不满,但又已经无能为力了。

当时甄寻为侍中、京兆大尹、茂德侯,于是甄丰又与甄寻共谋伪造符命以为远离京师:“新室当分陕,立二伯,以丰为右伯,太傅平晏为左伯,如周、召故事。”王莽顺势批准了,以甄丰为右伯,当出西域,省得在京师若麻烦。

甄丰还未出行赴任,甄寻见到王莽还信服自己的“符命”,便又狂妄地复作了一道符命,言称汉平帝的黄皇后应成为自己之妻。

王莽这一下抓住了整治甄氏父子的理由,当即发怒说:“黄皇室主天下之母,此何谓也?”于是下令抓捕甄寻,甄丰也因此而惶恐自杀。而甄寻连忙逃跑,伪装成道士躲入华山,但在一年后即被抓捕归案。

在这一事件中,王莽将原来的甄丰之党羽一网打尽,如国师公刘歆之子侍中、隆威侯刘棻,刘棻之弟右曹、长水校尉、伐虏侯刘泳,大司空王邑之弟左关将军、掌威侯王奇,及刘秀门人侍中、骑都尉丁隆等,皆被王莽抓捕起来,此案牵涉公卿党、亲、列侯以下,死者数百人。

之后,有人举报甄寻的手掌上“天子”纹字,王莽将其押来检视,说:“此一大子也,或曰一六子也。六者,戮也。明寻父子当戮死也。”不过,王莽惦念先前甄丰父子扶持之功,最终没有杀甄寻。

后来,王莽将刘棻流放于幽州病死,将丁隆斩杀于羽山,而将甄寻举族流放于三危去与三苗为伍。

甄寻一族被流放于边地敦煌三危山后,其子孙族人有以流放地名改姓氏者,称危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郎(饕餮)、危某生(𡵁某生)、甄寻。

危氏的历史名人 -- 危全讽:(生卒年待考),字上谏;江西抚州南城人。著名唐朝末期将领,地方割据势力首脑。

唐末时拥有抚、信、袁、吉四州之地,割据称雄。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军崛起,横行江淮,公元874年,江西抚州富绅危仔倡、危全讽兄弟招募同乡青壮年,组织武装,以保家卫乡为名,筑城自卫。

公元877年,黄巢大将柳彦璋率军从九江南下攻取抚州,因当时城中缺兵无备,经不住起义军的围攻,不多时就被拿下。不久,黄巢大军北上,危全讽协助抚州刺史钟传追击柳彦璋于象牙潭,斩其将黄可思、李道谦。因此战之功,危全讽被任命为讨捕将,盗首黄天撼、朱从立聚众起兵,在南丰、黎川、崇仁、宜黄一带活动,对抗官府,危全讽奉命前往镇压,将其收编在麾下,充实壮大了自己的军事实力,此后危全讽又在南城县修筑土城,派兵驻守,保卫赣东地区。

公元882年,抚州刺史钟传驱逐了江西观察使高茂卿,控制了洪州,唐朝任命他为镇南节度使,危全讽也乘虚占有抚州,危仔倡据有信州,朝廷分别任命他们为抚州刺史和信州刺史。危全讽入主抚州后,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对外结交钟传,将女儿嫁给钟传的儿子、袁州刺史钟匡时为妻,并与吉州刺史彭?Ⅱ?荽淌仿?獬斫?⒂押霉叵担欢阅谌翱闻┥#?嗅馍搪茫?⒄股缁峋?谩?

从此时开始,危全讽苦心经营抚州二十七年,颇有政绩。当时的抚州城,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加上没有城墙等城防设施,一遇兵灾,官民深受其扰,更不利于战守。危全讽上任后,果断地将州治向东移至形势险峻的羊角山,公元887年他又发动当地居民,开始了抚州历史上第一次修筑城墙的工程,历时三年竣工。

公元902年,他在抚州设立文庙,大力兴办儒学。危全讽笃信佛教,于是大力支持倡导佛学,网罗了一大批禅师到抚州传经讲佛,住持寺庙。危全讽还注意招抚流民,增加人口,扩大土地垦种面积。

经过多年的割据经营,危全讽实力逐渐增强,野心也大了起来,暗中有兼并之志。

公元909年,他自称为镇南节度使,派人联络袁州的彭彦章、吉州的彭?托胖莸奈W谐??奂?闹菔?蛑?诮?ズ橹荩?笔蔽馔跹盥⊙菁涛徊痪茫?橹菔乇?銮?耍?裘裆蹙澹?诙仁沽跬???钚忻苁窒麓蠼??挠杏侣裕??幻媲彩垢婕保?幻嬷镁聘呋幔?首稣蚨ǎ?H?硖?岛螅?ぞ?笱捞叮?桓仪峤??

此时的吴国内乱刚平,掌权的大将徐温询问智囊严可求,谁可去救洪州,严可求推荐都知兵马使周本,徐温于是以周本为西南面行营招讨应援使,率兵七千往救高安。周本率军急趋象牙潭,路过洪州时,刘威原准备劳军,但周本不肯停留,认为:“贼众十倍于我,我军闻之必惧,不若乘其锐而用之。”

危全讽虽有野心,但他缺乏军事才能,部队也缺乏训练,全军集中于象牙潭,营栅临溪,横亘约数十里。因兵力太少,周本隔溪布阵,先派老弱前往诱敌,假装败退,危全讽认为周本怯懦,于是全军涉溪来追,周本乘其半渡之际,发动伏兵攻击,大破之,危全讽的军队自相蹂藉,溺水死者甚众,周本分兵断其归路,生擒危全讽本人和将士五千人。此战之后,周本乘胜攻克袁州,生擒刺史彭彦章,再攻吉州,信州刺史危仔倡请降,饶州刺史唐宝弃城逃走,吉州刺史彭?什恐谑??颂颖汲???

此后,徐温命左先锋指挥使张景思为信州刺史,派遣行营都虞侯骨言率兵护送他上任,危仔倡闻讯,出奔吴越,吴越王钱镠以危仔倡为淮南节度副使,由于钱鏐认为“危”字不吉利,便赐姓“元”,将其改姓为元氏。

危全讽在被押送到广陵后,弘农王杨隆演认为他曾有功于武忠王杨行密,因此饶他一命,资给甚厚。不久,危全讽死于广陵。



危仔昌:(生卒年待考),危全讽之弟;江西抚州南城人。著名唐朝末期将领,地方割据势力首脑。

后梁干符年间江淮盗贼横行,危害乡里。危仔昌与弟弟危全讽聚集丁众,立壁垒保护乡里,大破寇盗,保护了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朝廷因此召他做官。

他在后唐末期历任虔州防御使、信州刺史。后来在弟弟危全讽失败后,危仔倡闻讯,出奔吴越,吴越王钱镠以危仔倡为淮南节度副使,由于钱鏐认为“危”字不吉利,便赐姓“元”,将其改姓为元氏,子孙都在吴越国当官。



危德馨:(生卒年待考),女,字兰玉,雷机之妻,赠建安郡君。著名元朝书法家。

通书记,作字有楷法。《潜溪集》。



危昭德:(公元1260年前后在世),字予恭;昭武人。著名宋朝大臣。

宋理宗景定初前后在世。宋宝佑元年(公元1253年)进士。

历官侍御史,擢工部侍郎。在经筵累以经义进讲,颇多规正。

危昭德著有《春山文集》、《宋史本传》,均巳失传。今存巽斋四六一卷,《阅库总目》存骈文四十九首。



危 稹:(公元1158~1234年待考),本名危科,字逢吉;抚州临川人。著名宋朝大臣、词人。

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至理宗端平元年间在世,终年七十四岁。

宋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举进士,洪迈很赏识他的文章。调南康军教授,转运使,杨万里一见奖叹;同游庐山,相互倡酬。累迁秘书郎,著作佐郎。因言事忤宰相,出知潮州,又知漳州,俱有名绩。久之,提举崇禧观;与乡里耆艾七人,为真率会。

后因触怒当朝宰相,被贬出知潮漳二郡,俱有名绩。

危稹著有《巽斋集》等传于世。



危 和:(公元1205年左右在世),字祥仲;抚州临川人,危稹之弟。著名宋朝官吏。

约宋宁宗开禧初年前后在世。

宋开禧元年第进士。为上元主簿,立祠以祀程颢,直德秀为之记。

后知德兴县,有惠政。

著有《蟾塘文集》传于世。



危亦林:(公元1277~1347年待考),字达斋;祖籍抚州(今江西抚州),后迁南丰(今江西南丰)。江西历史上十大名医之一。

危亦林出身子世医家庭,高祖危云山随董奉二十五世孙董京习大方脉(内科),尔后医道五世不衰。

其伯祖危子美专妇人及正骨金镞等科。其父危碧崖,随周伯熙习小儿科,进而学眼科,兼疗瘵疾。

危亦林自幼好学,二十岁开始业医,除继承祖传医术外,还研究疮肿、咽喉、口齿等科,医术全面,而以骨伤科最有成就。他先后任南丰医学学录、官医副提领、医学教授等职,并于元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撰成《世医得效方》十九卷。经元朝太医院审阅后,于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正式刊行。

《世医得效方》依当时医学十三科分类,多选载前代医学文献及家传验方,在骨伤科证治方面载述尤详、书中翔实和突出地记述了关于麻醉药物的使用,有世界上较早的关于全身麻醉的记载。对于骨折、脱臼、跌打损伤、箭伤等整复治疗也有精辟的论述,特别是首创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椎骨折更是珍贵。

《世医得效方》代表了宋、金、元时期骨伤科的发展水平,显示当时世界外科医学的巨大进步。



危 素:(公元1300~1371年待考),字太扑;江西金溪黄通高桥人。著名元末明初史学家、书法家、文学家、诗人。

唐朝抚州刺史危全讽的后代。少通五经,博学多才。年轻时,在当时著名学者吴澄、范椁门下研究历史。

元朝至正元年,出任经筵检讨,负责主编《宋史》、《辽史》、《金史》三部历史,并注释了《而雅》。成书后,元顺帝赐给他大批的金银和宫女,他却谢绝不受。为了把宫廷斗争和后妃列传写好,危素用自己的俸金买动宋、辽、金的宦官,亲笔访录,得悉真情,遂成全史。他由国子助教升迁翰林编修、太常博士、兵部员外郎、监察御史、工部侍郎、大司农丞、礼部尚书。

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拜参知政事。

危素这个人毕竟是个学者,虽说官居高位,却“为人侃直,数有建白,敢任事。”上都宫殿失火,顺帝下令重建大安、睿思二阁,危素苦谏,报以民间疾苦,不宜大兴土木;并亲自到河南一带发钱、粮赈救灾民。后来,他干脆弃官不做,住在河北省房山的报恩寺,潜心致力于他的历史著作。

四年后,朱元璋率兵打到河北。危素感到国破家亡,跳井自杀;但被他的诗友、报恩寺主持大梓和尚捞了起来。大梓说:“太扑先生,您千万不能死啊!您死了,元朝的历史就失传了吗?”危素听了,长叹流泪,只好作罢。明军进入房山,危素以身保护史库,声言归顺明朝。朱元璋的部下吴勉派兵守卫,一部史料丰富、佐证周详的《元实录》才完整地保存无缺。

明太祖朱元璋很尊重危素,常赐宴劝酒,同他座谈中国历史和元朝遗事,并有诗词酬唱。就这样,引起某些大臣的嫉恨。当时的御史王著等屡进馋言,说危素是亡国之臣,不应该重用。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已高龄七十岁的老人危素,就这样被谪居和州(今安微含山),守余阙庙,悲惨地度过晚年;一年以后,忧愤地死去。

危素身经两个朝代,在历史著作上有他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他的功劳多被湮没,如宋史、辽史、金史的署名是元朝宰相脱脱主编,实际上主要是危素执笔,加上他是降臣,历代封建统治者出于忠君思想,都不大宣传危素。而且在《明史》中对他的记载只是编入文苑,廖廖数笔,贬义已见;就连《金溪县志》也把他放在不显眼的地位,他的事迹就这样渐次亡佚了。

危素热爱家乡,临终前嘱咐将他的遗体运回高桥村,葬在祖坟山。他除了历史著作以外,还留下了《去林图记》、《学士集》五十卷和一些吟哦金溪山水的篇什,如《翠云山》:“白去回绕翠云山,吾辈登临乐意闲;树拂微烟秋淡淡,港通晴瀑夜潺潺。悲风卷地虎蹲石,黑气贯天龙在山。老纳平生不迎客,避入深山竹林间。”



危 进:(生卒年待考),字伯明,危素之子;金溪人(今江西金溪)。著名明朝书法家。

书法有父风。工诗,列光岳英华三体诗中。著有《大观录》传世。



危 岳:(生卒年待考),字继仲;黔阳人(今湖南洪江)。著名明朝官吏。

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进士,官吉安府推官,以劳卒于任。



危人伟:(生卒年待考),黔阳人(今湖南洪江)。著名清朝官吏。

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拔贡,由州判改教职,任沅江县教谕。

清嘉庆元年荐举危成校,举孝廉方正。

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岁贡,就职训导。帮助邑令常行赈灾,晨出夕归,活人无数。掩埋尸骸,不下百余。棺材皆由危人伟俸禄购买。

数年后,告老归乡。家无长物,淡泊如是。

著有《字辨》、《禹贡图说》等传世。



危联箕:(生卒年待考),字绍南,号通石菴居士;福建光泽人。著名清朝画家。

中国画家人名大辞典、福建画人传作名联基。

善丹青,解钟王书法,性恬淡,为文泼露性灵。避嚣徒乡耕读,人敬礼之,卒年七十三。

著有《娄县志》、《光泽县志》等。



危道丰:(公元1884~1949年待考),字芑滨,号从洛;黔阳黔城镇人(今湖南洪江)。著名民国时期政客、上校咨议。

危道丰少年时参加府试落第,随即去广州,就读于时务学堂。

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2年),危道丰赴日本留学,初入弘文学院,旋入振武学校习军事。

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4年),危道丰毕业回国,任湖南省南路师范学堂教员。随后又东渡日本,入军联队习工兵,期满后再入士官学校。

清光绪三十五年(公元1908年),危道丰毕业回国,任湖南督练分所教练处提调。赴京,考试军事,得工兵科举人。

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危道丰回湖南,先后任西路巡防营管带和督练公所粮饷科长。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湖南光复后,危道丰任都督府参谋次长。旋升任参谋部长。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危道丰辞湖南都督府参谋部长职,与唐蟒等创办《军国民日报》,后易名《国民日报》。不久,应黎元洪电召赴鄂,任北洋军政府副总统府参议官。旋由黎元洪保奏入京,任袁世凯总统府参议官。

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傅良佐主湘政,危道丰应邀回长沙,任督军署副官长,旋调第一兵站委员长,驻株洲。是年冬,傅良佐离湘,危亦离湘赴京,任陆军讲武学堂战术教官。时北洋政府已决定对德、奥宣战,危加入参战军工兵部队,驻通州。任教官,后任工兵材料厂长。后应川边镇守陈云皋之请,任驻京代表,旋任参谋长。

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北京政府改组,危道丰被委任边藏劝业员,未就职。旋至福建,入留日同学王伯川幕。

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危道丰被派赴台湾考察。自台湾归后,任督军署参议,为讲武学堂编译兵书。

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危道丰赴浙江,任嘉兴县知事。

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危道丰卸职浙江嘉兴县知事,旋任上海县知事。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国民革命军进入上海后,危道丰去北京,入奉军韩麟春部,任驻京代表,与国民革命军磋商停战事宜。

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宁、粤战争爆发,危道丰受张学良委托,与罗文干赴沪同粤方会谈,双方得以言和。不久张学良出国考察,危道丰闲住北京。

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危道丰出版《平斋五十自述》,为商务印务馆铅印本。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危道丰返湘,任国民党政府第二行政督察专员,不久辞职。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危道丰任陕西西安统税局局长。

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危道丰任湖南洪江电灯公司经理。后又任国民党黔阳县参议会议长。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危道丰兼任黔阳县第六初级中学校长。

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刘伯谦任黔阳县长。危道丰命令其侄危慈一撰文,以“黔阳人要为黔阳人做事”为题,影射刘伯谦不为黔阳人做事,发表于《黔阳民报》,因而触怒了刘伯谦。刘伯谦则以危道丰有“奸伪之嫌”,上报省政府批准,将危道丰逮送至洪江专员公署,囚禁半月后,始取保释放。

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危道丰竞选国大代表,落选。

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农历8月12日,黔阳县城为人民解放军占领。危道丰在危泽溥、唐学海、危日信、唐庆廉、麻杰的护送下,逃往江市康溪洲危德备家。晚上八时,危道丰等在危德备弟弟危德益家吃晚饭。饭后,分头住宿。十一点钟,危道丰带着危日信、麻杰又转移到危修吾家。夜深,突然来了一伙人,将危见院子围住,首先闯入危德备家,将全家人都关进仓库里,一个一个辩认,将危泽溥抓了出去。为首的一看,说:“这不是危道丰,关进去!”随即关上仓库门,并派人看守。接着就去危修吾家搜索。在厨房后的一间房内,抓住了危日信、麻杰。麻杰的手枪也被下了。

经过威逼,危日信、麻杰说出了危道丰藏在一个暗室里。几个人很快就把危道丰抓住了,被拖到附近的晒谷坪。一个姓杨的首先一刀刺进危道丰的胸口,接着一个姓冯的又捅了一刀。危道丰连连说道:“这使不得!”冯有云根本不予理睬,连连下手。就这样,危道丰便死于乱刃之下。接着一声口令,那伙人走得无影无踪。

第二天,唐学海从危德备家后楼爬下来,危德备的两个侄儿也从楼上角落里钻出来,把仓门打开。唐学海说:“芑老伯有危险了。”这时,危修吾来报信,说危道丰被杀死了。大家走到危修吾家一看,危道丰的尸体已经蒙上垫单,晒谷坪满地都是血。

危道丰为什么被杀呢?原来是黔阳县的国大代表潘壮飞为了报私仇。在1949年“三二五事变”后,黔城成立了“善后委员会”,危道丰任主任。为报潘壮飞当年血洗黔城之仇,危道丰曾派黄光泽带自卫队到中方,把潘壮飞的老家洗劫一空。潘壮飞对此非常恼怒,便拿出四百元光洋,指使江市帮会头子冯有云去刺杀危道丰。冯有云得了钱后,即派人在黔城跟踪,俟机下手。当打听到危道丰逃到江市康溪洲时,立即前往进行刺杀。

事后,冯有云得到大洋一百六十元。



危善定:(公元1908~1949年),字慈一,危道丰三兄危道恒之子;黔阳黔城镇人(今湖南洪江)。

毕业于清华大学。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在《西南日报》任总编辑。

抗日战争时期,在黔城成立“黔阳县难民救济董事会”,任会长。

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国民党怀疑他是共产党员。斯时,危善定已是中共党的地下外围组织成员。

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被国民党囚禁于洪江碉堡里八个月后释放。

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农历7月,危善定被国民党当局通缉,逃往武汉。后经危日寿介绍,在国民党整编四十军军部任秘书,后又在洪江雄光电灯公司任科长。

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湘西后被枪毙。



危拱之:(公元1905~1973年),女,乳名小玉,学名危玉辰,参加革命后改名拱之;河南信阳人。著名老红军,叶剑英元帅的夫人。

危拱之在抗战初期在河南省委工作时化名林淑英、魏晨。父亲危尚忠是清末秀才。危拱之在七岁入私塾,九岁进教会小学。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考入汝阳道立女子高等小学。

危拱之禀性刚强,为了学好体操课,毅然扯去裹脚布,争得一双“解放脚”。

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危拱之到汝阳道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1924年夏,考上私立河南第一女子中学(后改名北仓女中)。在校借阅《新青年》杂志和鲁迅、郭沫若的著作,受到进步思想的薰陶。

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五卅惨案”的消息传来,危拱之参加声援沪案女子救护队,登台演讲,并参加开封学生代表团到郑州宣传慰问。

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11月到武汉,经周以莲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春节后,考取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女生队。

广州起义爆发,危拱之和女生队随叶剑英率领的教导团参加攻坚战斗。次日夜,起义部队撤出广州城,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拱之到师政治部当宣传员,和陈同生等人创办《红军生活》报和《造反》杂志。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2月到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组织派她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0月,因反对王明的小宗派斗争,被戴上托派嫌疑的帽子,受到开除党籍一年的错误处分。

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2月,危拱之回到上海,在闽粤赣军区司令部宣传科工作。当年夏初,在军区参谋长肖劲光的过问下,恢复党籍。上半年担任红军学校俱乐部主任,兼戏剧管理委员会委员,编导排演戏剧。不久任八一剧团委员会委员,工农剧社总社副社长,组训几十个红军剧团,培养一批文艺人才。后因抵制王明的“肃反”,被宣布永远开除党籍。

中央红军长征,危拱之蒙冤受屈不动摇,跟随干部团参加长征,仍以模范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背着数十斤重的背包行军,途中休息还给大家唱歌。

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底,由朱瑞和谭政给危拱之恢复党籍。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延安成立人民抗日剧社,她任社长兼导演。

“西安事变”爆发后,危拱之作为中共代表团的内务成员驰往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负责党从西安到上海的政治交通工作,兼任中共陕西省委妇女部长。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5月,在延安参加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会后调往河南任省委秘书长。

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2月,在《风雨》周刊上发表《动员河南的妇女保卫家乡》。同年底,又在《行都日报》上发表《保卫大河南的妇女运动》,号召妇女结成钢铁长城抵抗敌人侵略。3月,化名魏晨到开封,以扶轮小学为据点,组织救亡团体,成立孩子剧团,首次公演轰动开封。5月率领孩子剧团到信阳宣传抗日,并做信阳县长李德纯的统战工作。12月中旬组成信阳挺进队,李德纯任司令员,危拱之任政治部主任,率队向四望山挺进,开创抗日游击根据地。

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11月11日,国民党反动派一千八百多人突袭省委驻地竹沟,危拱之和省委书记刘子久等人在西寨门指挥战斗,多次打退敌人进攻,坚持两天一夜突出重围。

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被选为中共七大代表。

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任河南省委组织部长。

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3月,危拱之回延安参加整风。康生制造审干肃反扩大化,她受到冲击,党中央发现后纠正偏差,恢复她的自由。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冬,担任赤峰市委副书记,指挥反霸和镇压反革命分子,市内生产、社会秩序迅速恢复。

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6月,任市委书记。秋,日寇败退时破坏细菌工厂引起的鼠疫蔓延到亦峰市,她身背药箱,去疫区处理死者,安排家属,给病人打针,群众称她是救命的医疗队长。

1949年初,危拱之的肺结核病已到三期,不能再坚持工作而休息。1973年2月8日在北京病逝。



危朝安:(公元1955~今),江西南城人。著名国家农业部副部长

江西财经大学1983届国民经济计划专业毕业。

历任江西省委办公厅正处级秘书、省农业利用处资办副主任、省计委农业处处长、省农牧渔业厅副厅长、省乡镇企业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省农业厅厅长、党组书记,宜春市委书记。

2003年1月任江西省副省长。2006年1月出任农业部副部长。是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危 岩:(公元1957~今),江西临川人。著名材料化学专家。

1977年初进入北京大学化学系,两年半后于1979年大学毕业考进研究生院。1981年在冯新德院士指导下,完成论文获得北大理学硕士学位。同年赴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学习,1983年获硕士学位。

1986年初在该校George Odian教授指导下获博士学位。然后在麻省理工学院Gary Wnek教授的实验室从事博士后工作。1987年在费城爵硕大学(Drexel University)化学系任助理教授。1991年升为杜邦副教授并被授予终身教职。1995年被提升为正教授。2004年初荣升为瓦格纳高分子与材料化学讲座教授(Herman B. Wagner Professor of Polymer and Materials Chemistry),同时还兼任爵硕大学先进聚合物与材料化学研究中心主任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和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兼聘教授。

从1995年起,危岩一直同国内多所院校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已被北京大学(博导)、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吉林大学(博导)、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所(博导)、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南昌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博导)、天津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聘为客座教授。

2001年,危岩被聘为吉林大学麦克德尔米德实验室首届学术委员会副主席兼副主任。他也是首批国家杰出青年B基金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首批海外评审委员、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及高等教育出版社《当代科学前沿丛书》专家委员会委员,被评为教育部2005年度长江学者于2006年出任上海交通大学长江讲座教授。

最近,台湾中原大学也授予危岩纳米研究中心讲座教授。

危岩的研究兴趣极广,包括导电高分子、聚合理论、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界孔分子筛、纳米材料、酶固化、生物催化与传感器、蛋白质折叠、干细胞与组织工程、脑神经科学等。

鉴于危岩在电活性齐聚物、烯类高分子-无机杂化材料及非表面活性剂法合成界孔材料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得美国化学学会费城地区奖,爵硕大学成就奖、爵硕大学发明奖及杜邦公司青年教授奖等多个奖项。

目前为止,危岩发表论文四百余余篇(SCI引用三千五百余次),编专著两部,获美国专利十项,数百次被世界各地邀请做学术报告。

跟帖时间 2010-03-05 21:28:5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危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望出二郡;源自三苗:全联典出危氏的源流和郡望。

太朴云林;工部春山:上联典指明朝初期的文学家危素,字太朴,金溪人。曾仕于元,入明为翰林侍讲学士。工诗文,善书法,其诗气格雄伟,颇著功力。参与修宋、辽、金、元诸史。有《说学斋稿》、《云林集》等到。下联典指宋朝时期宝佑进士危昭备,邵武人。历官侍御史,擢工部侍郎。有《春山文集》。

仁敷梓里;孝鉴枫宸: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光泽人危应宗,值国变荒乱,亲族中那些无依无靠的孤儿、他都收养下来,说:“与其我一家人吃饱,不如大家共度饥荒。我侥幸活了下来,怎么忍心他们流离失所啊!”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临海人危贞昉,字孟阳,诸生。洪武年间,父亲危孝先因罪去做苦工,他进宫殿请求替代父亲,太祖答应了他。于是,他脱下儒生服饰,换上短衣,和做苦工的一起劳作,终于因劳累而死。“枫宸”,即宫殿。“宸”,谓北辰所在,指帝王殿庭;又,汉朝宫庭多种枫树。因谓。

代父题月;哭主蒙尘: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人危拱辰,性情孝顺,十四岁时,曾代父亲题写《初月》诗,令尹都感到惊异。后来,官光禄卿。下联典指北宋朝末期光泽人危翁一,家庭贫困,以打柴为业。靖康年间,听说徽宗、钦宗被金人掳去,他大哭三天而死。“蒙尘”,古代指帝王或大臣逃亡在外。

汝南世泽;学士家声:全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危素,修宋、辽、金三史。明朝初期为翰林侍讲学士,与宋濂同修元史,兼弘文馆学士。



2.七言通用联:

上元主簿留绩远;屯田郎官播惠长:上联典指宋朝开禧年间的进士危和,字祥仲,临川人。曾为上殛主簿,知德兴县,有惠政。有《蟾塘文集》。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学者危稹,原名科,字逢吉,号巽斋,临川人。以文章为洪迈、杨万里所赏识,荐为秘书郎,改著作郎、屯田郎官。后又出知潮、漳二郡,有声绩。

文苑翰林说学稿;医术教授得效方: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文学家危素。下联典指元朝时期的名医危亦林,字达斋,南丰人。医术精妙,所治全活者甚众。任本州医学教授。有《世医得效方》,对中医伤科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绍南书画称能手;拱之文艺号先驱: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书画家危闻箕,字绍南,光泽人。号通石庵居士。以收画著名于时。见光泽县志。下联典指著名女红军危拱之(公元1903~1973年),被誉为红军文艺工作的先驱。



3.八言以上通用联:

辅弼才优,朝廷实赖匡襄力;萑苻盗起,乡里咸资捍卫功:上联典指五代时期吴越国丞相危德昭的事典。危德昭,字明远,厚重多谋。下联典指后梁时期的信州刺史,危仔昌的事典。后梁乾符年间,江淮寇盗充斥,仔昌从兄聚丁众,立壁垒,乡里安集,朝廷因命以官。

跟帖时间 2010-03-05 21:21:5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危氏的字辈排行 -- 江西南昌危氏字辈:“少高争祖基亢宗印细奇”。

江西瑞金危氏字辈:“寿源德大孟万腾思登宗能应然文瑞云光凤祥辉恭敬存先训安和福禄长书香案学远礼义盛明良天朝人蔚起士益运兴昭隆会庆乐纪观厚显名标”。

湖南邵阳危氏字辈:“宗祖正天上大应世仁光国学启万兆财显永加昌诗书传礼义道德发文章忠信昭前代从今育秀良”。

跟帖时间 2010-03-05 21:17:0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危氏的家谱文献 -- 湖南上湘危氏三修家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危氏三修谱七卷,首一卷,(清)危学海修、危国翰纂,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邵阳邵陵危氏续修族谱八卷,首一卷,(清)危光然、危国拔纂修,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浙江兰溪危氏宗谱三卷,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朱家乡。

江西南城龋危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清)危瑄璋等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六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危氏族谱七卷,首卷分上下册,(民国)危劲松撰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萍乡市图书馆。

福建泉州德化龙浔危氏族谱,佚名编修,民国年间手抄本复印件一册。现被收藏在福建省泉州市图书馆。

跟帖时间 2010-03-05 21:12:3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危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临川郡:三国时期孙吴国置郡,其时辖地在今天江西省南城县及抚州市一带。西晋时期移治到今江西省抚州市西部一带地区。



2.堂号:

汝南堂:以望立堂。

临川堂:以望立堂。

太史堂:明朝时危素少通五经,元朝时做经筵检讨。他修了《宋史》、《辽史》、《金史》,官至翰林学士。元朝灭亡后,他又修了《元史》。

晋昌堂:资料有待补充。

三苗堂:资料有待补充。

鉴赏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仁义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3-05 21:10:1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危氏的迁徙分布 -- 危氏或是典型的汉族姓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与台湾省均未进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四十位门阀。

中国长江以南的江西省境内,自汉、唐以来,就有很多以危为姓的人家,根据历代学者的考证,他们都是苗族的后裔。东汉学者王符所著的《潜夫论》上说:“危氏,三苗之后”,正是这个意思。大家都知道,苗族又称为三苗或有苗,自古以来就遍布于现在的四川、云南、西藏、贵州、湖南、广西及琼州等地,与汉人毗邻而居,关系非常密切。《舜典》的“传”中,曾将当时三苗的来龙去脉加以介绍说:“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

另外,其《名义考》也指出:“三苗建国在长沙,而所治则江南,荆、扬也。”由《舜典》的这些文献看来,古代的三苗本来是痊于江南的一个国家,是由缙云氏的后裔所建,而所谓缙云氏,则是黄帝时的夏官之名,其封地就在今浙江省缙云山的仙都山一带,算是黄帝名下的一个诸侯。如此看来,苗族的历史跟汉族一样的长,源自苗族的危氏中国人,的确足以自傲。从四、五千年以前便居住于江南一带的苗族,后来虽然陆续播迁到其他地方,并且先后以傜族、黎族等不同面目在历史上出现,但是,有许多苗族后裔仍然停留于老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后来危氏的人士的主要聚居于江西一地,就很容易解释了。

江西的苗裔危氏,经过长时期与汉人在生活上的打成一片,到了唐朝末年,便开始与汉人分庭抗礼,纷纷在各方面出人头地。在后梁和吴越的朝廷上扬名亲的危全讽、危存昌兄弟,以及危存昌之子危德昭,便是最为显著的例子。

宋朝的靖康年间,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兵北虏,江西光泽地方发生了一件十分感人的事,就是有一位叫作危翁一的老樵夫,竟然在痛泣了三天三夜之后,骨立而死。

今江西省的南丰县、抚州市、南昌市、临川市、南城县、靖安市、上饶市、赣州市瑞金市、永丰县、光泽县、九江市、玉山县,安徽省的东至县、庐江县,四川省的绵阳市,福建省的邵武市、福州市、厦门市、龙岩市、浦城县、武平县、泉州市、三明市宁化县、明溪县,湖北省的武汉市蔡甸区、咸宁市崇阳县、武汉市黄陂县、仙桃市、潜江市、荆门市、天门市,湖南省的望城县、新邵县、娄底市、益阳市、双峰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宁市,广东省的广州市花都区、梅州市,浙江省的杭州市、衢州市,台湾省的台北市,山东省的苍山县、德州市武城县,贵州省的贵定市,天津市,重庆市,北京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河南省的密县,陕西省的韩城县等地,均有危氏族人分布。

跟帖时间 2010-03-05 21:06:0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