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3-10 17:24:10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4109 跟帖次数 7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庄公之子子开,属于以谥号为氏。

春秋时期的周惠王姬阆十三年(公元前663年),鲁国君主鲁庄公姬同逝世,其子公子启继位为君,是为鲁湣公。

姬启继位不到两年,便被叔叔庆父所弑,因年纪尚轻,因此谥号为“湣”,意思就是“光彩相耀、幽蔼炫乱”的年华,因此史称鲁湣公。

春秋战国时期,“闵”、“愍”、“湣”、“𩔉”等字义相通,都有在大门口吊孝、怜惜、痛心之意,因此,鲁湣公又称为鲁愍公、鲁𩔉公、鲁闵公,但是,绝不能写作“鲁泯公”,“泯”如果用作谥号,那就是被水淹死的意思。

在鲁湣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谥号“湣”转“闵”为姓氏者,称闵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闵氏正宗。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闵马父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闵马父,又称闵子马,春秋时期的鲁国大夫,主要活动年代在(公元前550~前520年)前后,他留有一句千古传诵的至理名言:“祸福无门,唯人自召”。

周景王姬贵十三年(鲁昭公姬将十八年,公元532年)秋天,在参加曹平公姬須的葬礼上,出使的鲁国代表得知周王朝的王室大夫原伯鲁根本就不爱学习,还常对别人说:“可以无学,无学不害”(不说牗,悦牘学)。于是,鲁国代表在回国后就跟大夫闵马父说起这件事。闵马父听到后叹息道:“必先有是说,而后及其大人。王室恐乱!”指出一定是糜烂的观念已经形成了气候,才会使贵族们以无知为荣,这样一定会引发周王室的动乱。

在古代,贵族大夫们本应担心失去职位而勉力学习以明事理,而当时的贵族们却反其道而行之,例如周王朝的大夫原伯鲁就充分表明了这种精神面貌,以及一种顽固的愚民观念。因此闵马父又说:“这些贵族大夫认为不学没有害处,因而忽视学习,得过且过,这样就会发生陵上欺下,怎么能不发生动乱呢?学习如同种植啊,不学习就要堕落、落后,原氏恐怕就要灭亡了吧。”

高级官员的文化素质是一个国家或朝代的文化和生产力的代表,特别是在春秋时期,卿士大夫先皆学在官府,官吏的精神气质如何,就是国家政治、社会的晴雨表。因此,敏锐的政治家都能够从这件事上预见到周王室即将发生动乱。

十年之后的周景王二十四年(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21年),世为周王室卿士的原氏家族在王朝的“铸无射变法”、“庶孽之祸”、“王子朝之乱”等一系列政治内乱中,遭到了彻底的灭门之灾,果然让闵马父说中了。

在闵马父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闵马氏、闵子氏,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闵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孔子弟子闵损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闵、骞,仲尼弟子闵子骞之后。”

闵损,公元前536~前487年,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鲁国汶上人(今山东鱼台大闵村),是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在著名的七十二贤人之中排列第二。

闵损之所以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孔子称赞闵损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在明朝时期成撰的《二十四孝图》中,闵损排在第三位,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

据史籍《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子骞少时为后母虐待。冬天,后母以芦花衣损,以棉絮已所生二子。子骞寒冷不禁,父不知情,反斥之为惰,笞之,见衣绽处芦花飞出,复查后母之子皆厚絮,愧忿之极,欲出后母。子骞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其父这才饶恕了后妻。从此以后,继母对待闵损如同己子,全家和睦。

后人把这一故事称为“单衣顺亲”和“鞭打芦花”,并写诗赞曰:“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闵损崇尚节俭,当鲁定公姬宋要扩建新国库,征求他的意见时,他就直言不讳地批评说:“原来的库房就很好,为什么再劳民伤财去改造?”孔子十分赞成他的意见,赞扬说:“这个人平时不乱说,讲出话来就非常正确。”

后来鲁国上卿季桓子想聘请闵损当费邑之宰,管理费地。开始时闵损不同意,对来人说:“去给我辞去这个职务,如果再来,我就离开此地到汶上去。”可是后来经孔子劝说,还是出任了费宰,并把家迁到东蒙之阳。他治理费地很有成绩,但看不惯季氏的行为,最后毅然辞职。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将他在东蒙之阳所居住的地方起名为闵子庄(今山东费县闵家寨)。由此也可以看出闵损刚正不阿的品格。

闵损后来追随孔子去列国游学,病逝于泰山脚下(今山东长清)。

闵损葬于何地尚无确址,但其儿子闵沃盈葬在闵家寨却是人所共知。闵家寨的闵子祠面积约有二十余亩,曾十一次重修,有碑碣百余通,正阳门三间,上悬清朝乾隆大帝手书“笃圣祠”三个金光大字,今尚有遗址,是海内外闵氏族人续谱和祭祀之处。

在闵损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闵氏、骞氏,世代相传至今。

本书按:

在今朝鲜半岛,有一支朝鲜族闵氏家族,在韩国还是一个人口大姓,身份显赫,被称作“骊兴闵氏”。

骊兴闵氏,是古代朝鲜王朝的一个大氏族。根据其族谱记载,朝鲜闵氏始祖是孔子的弟子闵损,世居山东半岛。高丽时期,闵损的后代子孙闵称道在北宋年间以使臣身份渡海,后来被该李王朝挽留,定居在骊兴(今韩国京畿道骊州),成为朝鲜及韩国闵氏的始祖。

闵氏一族在高丽时期即成为望族,闵称道的曾孙闵令谋曾任高丽太子太师和门下侍郎平章事,闵氏在高丽时期出现过闵湜、闵公珪、闵曦、闵渍、闵萱、闵頔等一系列名臣。李成桂在建立李氏朝鲜王朝时,闵汝翼协助其创业有功,升为大司宪(宪台,即御史大夫)、户曹判书。闵頔之孙闵霁之女嫁给元敬王李芳远,即元敬王后。闵霁被封为骊兴府院君,其子闵无咎、闵无疾、闵无悔、闵无恤等人在第一次王子之乱时立功,成为功臣。闵霁死后,闵无咎、闵无疾以离间宗室之名被流放,闵氏气势有所下降。

后来李氏中宗反正后,参与政变的闵孝曾被封为靖国功臣、左赞成、骊平府院君,闵氏家族得以中兴。李氏肃宗时期,闵蓍重、闵鼎重、闵维重兄弟三人声势显赫,被称为“闵氏三房”。闵维重之女仁显王后嫁给李氏肃宗。但闵氏后来牵涉到南人与西人的党争,在李氏英祖一朝再度失势。

闵氏的第三次兴旺同朝鲜李朝末年的王室变动有关。李氏高宗之父兴宣大院君的生母是闵氏,夫人也是闵氏。李氏高宗迎娶闵致禄之女,即明成皇后闵妃。闵妃大量起用闵氏家族成员,如吏曹判书闵长镐、吏曹及兵曹判书闵谦镐、右议政闵圭镐、工曹判书闵致久、礼曹工曹兵曹判书闵致祥等,形成了宫中的闵氏势力。公元1895年,明成皇后被杀害,闵氏势力再度衰落。公元1905年,日寇迫使韩国签订乙巳条约时,闵泳焕以自尽抗议,被朝鲜民族视为殉国英雄。闵泳达、闵泳翊等人则拒绝接受日寇授予的爵位。

根据韩国经济企划院的人口调查,闵氏族人占有韩国人口的0.3%,人数在韩国二百四十九个姓氏中位居第四十三位。



第四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宋国闵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闵邑,是夏、商时期的古有缗国所在地。有缗国君主为姚姓,是虞舜的后裔,属于东夷族世系。

夏王朝末年,夏桀的暴虐统治遭到众属国的反对,为压服判离的东夷众邦国,夏桀在有仍国召开一次盟会,结果激起了有缗国的反抗,夏桀后来费尽气力才战败了有缗国,但并没能压服东夷诸国的判离。在东夷诸国叛离夏桀的情况下,商汤和伊尹才敢于和能够出兵讨伐并推翻夏桀的统治。

在史籍《左传·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中记载:“椒举曰:‘夏桀为仍之会,有缗叛之。’” 在史籍《左传·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晋国的叔向对韩宣子曰:“桀克有缗,以丧其国。”在典籍《韩非子·十过篇》中记载:“昔者桀为有戎之会,而有缗叛之。”在史籍《史记·楚世家》中也记载:“伍举曰:‘桀为有仍之会,有缗叛之。’贾逵注曰:‘仍、缗,国名也。’”

显然,有缗国的确是夏王朝时期的一个古国,并在夏桀举行有仍之会时,是个敢于首先公开反抗夏桀暴虐统治的古国。

周武王姬发灭殷商,顺带也灭了古缗国,命名为闵邑(今山东金乡),仍令故缗国遗民居住,以示怜惜故缗国遗民。

周成王姬诵即位后,商纣王之子武庚联合蔡叔、管叔作乱,故缗国遗民也积极参与,被辅政大臣周公旦所灭。之后周公旦找寻到商末贤士微子启,建宋国,复改闵邑为缗邑,归属于宋国,以统一管辖殷商遗民。其实,在春秋西周时期,“闵”、“缗”二字通义,周王朝、齐国、宋国称“闵邑”,鲁国、晋国、秦国称“缗邑”,最早的《左传》是鲁国人编写的,因此多称“缗邑”。

周釐王姬胡齐二年(公元前680年),齐桓公姜小白为显示春秋霸主之威,毅然挥军南下进攻另一个大国宋国,宋桓公子御说抵挡不住,只好承认了齐国的霸主地位,并割缗邑予齐国,从此缗邑归齐国,齐桓公将缗邑又改回称闵邑。如此一来,闵邑就成为了以后历次齐国进攻宋国的战略通道。到了战国时期,闵邑又改称缗邑,齐国大臣邹忌就曾多次在缗邑城头窥望南边的宋国。一直到周郝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齐湣王田地率军一举灭了宋国为止。

在齐桓公吞并了缗邑(闵邑)之后,留居故地的原宋国遗民(有缗国遗民),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闵氏,世代相传至今,就是金乡闵氏。



长期以来,有些史学者常将缗国故城址与缗邑城址、东缗县故城址相混,其实三者的具体位置是不能混为一处的,但总体仍在金乡县境内。

春秋、战国时期今金乡县境东部的缗邑仍在缗国故城,有缗国的故城址在今山东省金乡县城东北二十五里高庄、邢庄、夏庄、东门屯之间的缗城固堆。这在史籍《三国志·集解》中有注解:“东缗故城在今山东济宁州金乡县东北二十里。”今学者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注》中,描述了缗国故址在“今山东金乡县东北二十五里,旧名缗城阜”。现代考古也证实,在金乡县城东北也确实多年就存在一个缗城固堆。所以,缗国故城在金乡县城东北二十五里,是比较明确的。

战国时齐国大臣邹忌曾在缗邑城观望南边的宋国,缗邑城只能靠南,才能观望南边的宋国。苏秦游说六国时,只提到“亢父之险”而没提到缗邑,实则缗国故址正在“亢父之险”的南端,缗邑城已南迁菏水之南,所以,只提亢父,没提缗邑。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农历2月,刘邦的大将周勃“攻爰戚,东缗。”说明秦朝时期已设有东缗县,直到西汉时期,仍有东缗县。秦、汉时期在离缗国故城址北边十里的地方已经设置了亢父县,不可能在这样近的地方再设东缗县城。所以,秦、汉时的东缗县城就是今金乡县城,而不是在缗国故城。

到了东汉、三国时期,东缗县城一直在今金乡县城,这是为北魏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菏水注》中所具体注明的。

为此,在历史文献《山东通志》中明确记载:“东缗县故城即今金乡县治,春秋,宋缗邑,汉置县属兖州山阳郡。”



第五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西汉末期鲁顷王刘闵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西汉王朝的鲁国藩王族,发派祖名叫刘余,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四个儿子,他的生母是程姬。刘余于西汉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被汉景帝封为淮阳王,第二年改封鲁王,建都鲁县(今山东曲阜古城),遂从长安迁居曲阜,肇基刘氏宗室的鲁藩王族。

鲁恭王刘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位著名的人物。鲁恭王的出名,并不是因为他本身有什么特殊学问,而是因为他碰巧发现了一批珍贵的历史文物。

鲁恭王从小就有口吃,说起话来结结巴巴。他一生无所作为,最大的爱好是建造房屋宫苑,养狗蓄马。鲁国的王宫正好是当年孔子的住宅。西汉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鲁恭王为了给自己修造宫殿,不惜破坏文物,拆毁了孔子的旧宅。不料在拆孔子旧宅时,竟然从孔子家的墙壁夹层中发现了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的《尚书》、《逸礼》等几十篇儒家经典文献。而且在拆房时还隐约听见钟鼓的声音,鲁恭王很害怕,因此不敢再拆孔子旧宅了,并将这些出土的文献都献给了汉景帝。

这批出土文献是春秋时期孔子所编儒家经典的原本,与汉朝当时流传的经典已有一定的差异。鲁恭王的这一发现,对保存传统儒家经典文献的原貌,促进当时古文经学的发展,都起了重大的作用。现今流传的《古文尚书》一书,就是鲁恭王当年所发现的。

鲁恭王刘余在位二十八年去世,葬在今天的曲阜九龙山。他的长子刘光继承王位,此即鲁安王。刘余的另六个儿子则均被封为列侯,他们是:广戚侯刘将,宁阳侯刘恬,瑕丘侯刘政,公丘侯刘顺,郁桹侯刘骄,西昌侯刘敬。

鲁安王刘光在位四十年去世,传位给他的儿子鲁孝王刘庆忌。刘庆忌传位给鲁顷王刘劲(刘封),刘劲传位给长子鲁文王刘睃。刘睃在位十八年,于西汉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去世,因无子继位,鲁国被西汉朝廷废除。

两年后的西汉建平三年(公元前4年),鲁顷王的庶子郚乡侯刘闵又被汉哀帝刘欣立为第五代第六任鲁王。不久,王莽成功篡汉,鲁国再次被废除,鲁王刘闵也被贬为鲁公,鲁国至此灭亡。

鲁国灭亡后,被王莽贬为鲁公的刘闵不但不思匡复汉室,竟然当起汉奸,不惜出卖祖宗以向王莽新朝献神书,并为王莽歌功颂德。刘闵用这样的卑鄙手段换来了王莽的赏识,被破格封为列侯,还被赐姓为“王氏”。刘闵的儿子刘延也被封为宰乡侯,刘闵的三弟刘康则被封为建尹侯。

汉更始帝灭王莽新朝后,历史进入东汉王朝,鲁藩家族受到汉光武帝刘秀的极端厌恶,遭到无情的排斥和打击,刘闵的后裔被贬去刘汉家姓,日子十分凄惨,鲁藩家族因此从正史上消失。

但是,鲁藩王族的其他后裔则比较兴旺,主要分布在今华北地区。东汉末年割据荆州的刘表家族、割据益州的刘焉家族,都是鲁藩王族的后裔。到了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六朝)、隋、唐时期,刘氏二十五大郡望中的东平刘氏、竟陵刘氏、高平刘氏,也都是鲁恭王刘余的后裔子孙。

只有末代鲁王刘闵家族,在以后的历朝历代皆抬不起头来,纷纷被迫改为他姓,如王氏、文氏、鲁氏等等,其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闵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姬启、闵马父、闵损、刘闵。

闵氏的历史名人 -- 闵 业:(生卒年待考),西汉人。著名东汉大臣。

素有忠义。初为掾,与寇恂谏耿况归光武帝,以军功封关内侯,官至辽东太守。



闵 贡:(生卒年待考),字仲叔;山西太原人。著名东汉大臣。

家贫,有操守、性恬静。不受无功之禄,自惭口腹之累。世称节士。汉末为河南中部掾。十常侍之乱救驾有功,进郎中,封都亭侯。

周党与仲叔同郡,与闵贡交好,也是“贞介士”。

皇甫谧在《高士传》中写道:“周党每过仲叔,共唅菽(泛指豆类)饮水,无菜茹周党见仲叔食无菜,遗之生蒜。仲叔曰:“我欲省烦耳,今更作烦邪?”受而不食。”也就是说,周党每次去闵贡家,都是看见闵贡家境贫寒、生活简朴,于是心有不忍,送给他一些生蒜,但闵贡说道:我想要简单点,不想使自己烦恼,现在不是更有烦恼了吗?”拒绝接受。

闵仲叔客居安邑县,老病家贫,不能买肉,每天只能买一片猪肝,屠夫有时不肯卖。一天,安邑县令问闵贡的儿子吃什么饭菜,回答说:“吃猪肝,但屠夫有时候不肯卖给我们。”县令知道后,吩咐属吏经常给他买猪肝。

见到饭桌上有猪肝,闵仲叔很奇怪,儿子说出事情的缘由经过,于是感叹道:“我怎能因口腹拖累安邑百姓呢?”又连忙搬到别的地方去了。

闵仲叔是个贤者,不似如今之什么什么明星、大腕、专家、学者、名家、政要,到一地不将百姓血汗榨几许,誓不回头。



闵 鸿:(生卒年待考),广陵人(今江苏扬州)。著名三国时期孙吴国、晋朝文学家。

少美文才,有“南金”之誉。仕吴为尚书。入晋,征不就。

著有集三卷,佚。今存《亲蚕赋》、《琴赋》、《羽扇赋》、《芙蓉赋》、《莲华赋序》、《与刘子雅书》。



闵 珪:(公元1430~1511年),字朝瑛;乌程人(今浙江湖州)。著名明朝大臣。

明朝天顺八年进士。授御史。出按河南,以风力闻。

闵珪在明成化六年擢江西副使,进广东按察使。久之,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江西。南、赣诸府多盗,率强宗家仆。闵珪请获盗连坐其主,法司议从之。尹直辈谋之李孜省,取中旨责闵珪不能弭盗,左迁广西按察使。

明孝宗嗣位,闵珪擢右副都御史,巡抚顺天。入为刑部右侍郎,进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与总兵官毛锐讨古田僮。副总兵马俊、参议马铉自临桂深入,败死,军遂退。诏停俸讨贼。闵珪复进兵,连破七寨,他贼悉就抚。

明弘治七年,闵珪迁南京刑部尚书,寻召为左都御史。

明弘治十一年,东宫出阁,加太子少保。

明弘治十三年,闵珪代白昂为刑部尚书,再加太子太保。以灾异与都御史戴珊共陈时政八事,又陈刑狱四事,多报可。

闵珪久为法官,议狱皆会情比律,归于仁恕。宣府妖人李道明聚众烧香,巡抚刘聪信千户黄珍言,株连数十家,谓道明将引北寇攻宣府。及逮讯无验,闵珪乃止坐李道明一人,余悉得释,而抵黄珍罪,刘聪亦下狱贬官。帝之亲鞫吴一贯也,将置大辟,闵珪进曰:“一贯推案不实,罪当徒。”帝不允,闵珪执如初。帝怒,戴珊从旁解之。帝乃霁威,令更拟。闵珪终以原拟上,帝不悦,召语刘大夏。对曰:“刑官执法乃其职,未可深罪。”帝默然久之,曰:“朕亦知珪老成不易得,但此事太执耳。”卒如珪议。

明正德元年六月,闵珪以年逾七十再疏求退,不允。及宦官刘瑾用事,九卿伏阙固谏,韩文被斥,闵珪复连章乞休。明年二月诏加少保,赐敕驰传归。

明正德六年十月,闵珪逝世,终年八十二岁。赠太保,谥庄懿。

从孙如霖,南京礼部尚书。如霖曾孙洪学,吏部尚书。洪学从弟梦得,兵部戎政尚书。他为庶僚者复数人。



闵如霖:(生卒年待考),字师望,号午塘,闵珪从孙;乌程人(今浙江湖州)。著名明朝大臣。

约公元1545年前后在世。

举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进士,太学士,明嘉靖三十年任国子祭酒。官至礼部尚书。

闵如霖才名,颇盛一时。著有《午塘先生集》十六卷、《师望》、《修南城门记》。《乾顷堂书目》其中七卷为诗,多应酬之作。



闵洪学:(生卒年待考),闵如霖曾孙;乌程人(今浙江湖州)。著名明朝大臣。

云南巡抚,明天启七年平贼有功。官至吏部尚书。



闵梦得:(生卒年待考),闵洪学从弟;乌程人(今浙江湖州)。著名明朝大臣。

明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明万历三十七年时任漳州府知府,以宽为政,士民爱之。

后迁偏沅巡抚都御史、云贵总督、兵部右侍郎戎政尚书。



闵延甲:(生卒年待考),乌程人(今浙江湖州)。著名明朝大臣。

明万历年间进士。廉直有声,官至通政使。



闵齐汲:(公元1575~?年待考),字及五,号遇五,晚年自号三山急客;乌程人(今浙江湖州)。著名明朝出版家。

潜心于古籍的研究和图书的刊印,着有《六书通》一书传世。)首开雕版套印之先河,刊刻善本秘籍。

他与族人闵齐华、闵象泰、闵裕仲、闵道扬、闵遇洙、闵尔容、闵维、闵邃、闵果、闵应协、闵声、闵迈德、闵镇远、闵元衢、闵文振、闵百顺、闵自寅、闵昌道、闵昭明、闵映张、闵映壁、闵振业、闵振声、闵景贤、闵无颇、闵萃祥等三十余人历时二十余年,刊刻印刷书籍计一百十七部一百四十五种。其双色、三色、四色、五色套印之经、史、子、集翘楚同懠。士民争相垂涎而购,风靡天下为一时之冠。世称“闵刻”。



闵 楷:(生卒年待考),字正甫,号南湖;任丘人(今河北任丘)。著名明朝大臣。

明弘治乙丑进士,历官工部侍郎、浙江布政司左布政、南京礼部尚书、南京户部尚书。



闵 槐:(生卒年待考),字公甫,号南洲;任丘人(今河北任丘)。著名明朝大臣。

明弘治乙丑进士(与兄闵楷同年中进士),授刑部主事,升刑部郎中,时甘肃失机,镇守太监及总兵隐匿冒功,事觉,槐奉命往勘,皆伏罪。

闵槐出知平阳府,回民叛乱,槐设计平之。闵槐以雁门副使谢政。



闵 贤:(公元1620~1654年),字鲁生;安徽婺源人。著名明朝制陶艺人。

制仿诸家,渐入佳境,人颇醇谨。见传器则虚心企拟,不惮改为,会也进乎道矣。善仿制,后创新。仿制名家作品,都极认真,神形酷似。善书法,有魏晋之风。



闵 煦:(生卒年待考),闵槐之子;任丘人(今河北任丘)。著名明朝大臣、教育家。

明嘉靖十四年进士。刑部尚书。建有“水东书院”。



闵麟嗣:(公元1628~1704年),字宾连,号橄庵;徽州岩寺镇人(今安徽歙县)。著名明末清初学者、旅行家。

喜游历吟咏,行迹中夏。每至一地,均纪游诗。

编撰《黄山志定本》八卷,集历代黄山志书之大成,以体例精当,搜罗宏富完备著称于世。

另著有《庐山集》、《古国都今郡县合考》、《黄山松石谱》、《周末列国省会郡县考》、《闵宾连悟雪诗草》。



闵 贞:(公元1730~1788年),字正斋,号蓼塘居士;江右人(今江西南昌)。著名清朝书画家、大孝子。

侨寓汉口。有孝行,称“闵孝子”。

早丧父母,为追写双亲遗像,苦练苦画。善画笔墨奇纵、奔放沉雄大写意,亦能画工整精细之作。

善山水,魄力沉雄,颇得巨然神趣。人物笔墨奇纵,衣纹随意转折,豪迈绝伦,仕女善作直笔钩勒,益远益妍。其白描罗汉几欲乱李公麟之真。兼精写真。幽闲静逸,无一纵横习气。

其作品有《钟南进士图》、《石上打枣图》、《揽衣微步图》、《傍石于云图》、《五老携童图》等。工篆刻,被誉有“秦汉遗志”。



闵一得:(公元1758~1836年),初名苕旉,字朴之,一说字小艮,后改道名一得,道号懒云子;浙江吴兴人。著名道教内丹家。

龙门派第十一代传人,曾服官滇南,乾隆末年去官归吴兴,隐金盖山四十余年,于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年飞升仙去。全真龙门派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著述颇丰,有《金盖心灯》八卷、《道藏续编》等二、三十种。



闵学胜:(公元1914~2003年),湖北红安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十一师第一团政治指导员、连长、参谋,第三十一军第七十三师第二七九团司令部侦察股股长等职,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四次反“围剿”斗争,湖北麻城、新洲和皖西独山、麻埠等战斗,商潢、苏家埠、潢光等战役,川陕革命根据地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作战以及仪南、广昭、强渡嘉陵江、绥崇丹懋、天芦名雅邛大等战役战斗,在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中曾三过草地。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第七七二团营长、团参谋长,晋冀鲁豫军区第三八六旅第十八团团长,河南军区伊洛分区司令员,新四军第五师第三旅旅长等职,参加了著名的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和百团大战、太岳军区反“扫荡”斗争。他随部队开辟中条山抗日根据地、豫西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南军区参谋长,冀鲁豫军区独立第三旅旅长,陕南军区参谋长,第二野战军第十七军第五十一师师长等职,参加了著名的淮海、渡江战役和进军大西南、中原突围,率部到豫陕边洛南五里川、庚家河地区创建根据地,在历次作战中表现出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南京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学员,西南铁路第二施工局副局长兼工程某师师长等职。抗美援朝战争中,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新建铁路指挥局副局长,铁道兵指挥所第一副司令员,组织指挥部队抢修铁路。回国后,任铁道兵后方勤务副司令员,武汉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参谋长,武汉军区副司令员、顾问,坚持高标准加强部队全面建设。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3年3月12日因病在武汉逝世,终年八十九岁。



闵鸿友:(公元1913~1985年),安徽金寨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赤卫队,后编入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七十三师第二一八团连长、营长、团特派员。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六大队分队长,八路军总政治部扩兵队队长,冀中军区营、团长。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1940年率部在河北定县炸毁日寇一列军用火车,受到八路军总部通令嘉奖。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第三旅第十七团团长,是许光达的第三纵队中有勇有谋、最能打硬仗的一位团长。在攻打清涧的战斗中,第三纵队的第三十六团苦战了三天三夜,未能攻破一个叫“倒垂柳”的制高点,这个制高点有一条交通壕直通清涧城,是第三纵队理想的突破口。许光达痛下决心,重新组织攻城部队。第十七团过去在高家堡攻坚战和乌泥铺打阻击中都有出色的表现,这时第十七团已按计划完成了攻取外围据点的任务。许光达当即命令第十七团来打这个制高点。闵鸿友分析了战场情况后,考虑正面攻击效果不好,便率第十七团从侧翼猛扑上去,一举拿下了那个“倒垂柳”。总攻开始后,许光达来到闵鸿友的团指挥所,闵鸿友实在不敢让许光达呆在团指挥所,因为在前次高家堡战斗中,许光达也来到闵鸿友的团指挥所,在一堵高墙的豁口用望远镜观察敌情,许光达刚放下望远镜离开,一名警卫员便站了过去,立刻就有一颗子弹击中了警卫员,警卫员当场牺牲。闵鸿友好说歹说,许光达发火了:“我碍你么子事!你指挥你的,我看看热闹都不行么?”闵鸿友也大叫起来:“有你一号首长在,哪有我团长说话的地方,要么你亲自指挥,要么你离开这里,你看着办吧!”边说边摘下手枪,送到许光达面前,许光达只好笑骂着离开了闵鸿友的指挥所。此战后闵鸿友后升任晋绥军区第三旅副旅长、第一野战军第三军第九师副师长。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任第三军第九师师长。1954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志愿军第一军第七师师长。回国后,任陕西军区副司令员,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陕西省第三届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5年12月2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二岁。



闵继骞:(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陕西省西安市民众自卫总队副总队长。



闵继骞:(公元1928~今),陕西商州人。著名基础教育家。

1950年参加工作,曾任市城关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及镇安中学校长、商州中学党总支书记等职。

1989年被省政府评为德育先进工作者。闵继骞从1970年担任中学领导工作以来,在教师、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成绩,曾先后五次受到地市政府表彰。

1987年他针对商中学生的年龄、性别、知识特点等,制定了《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序列化实施方案》,连续三年,分年级、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了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计划性、实效性,收到了良好效果。



闵继淳:(公元1932~今),四川彭山人。著名现代教育家。

1956年原新疆八一农学院农学本科毕业,留校任教。教授,硕士导师。

1986~1995农业部聘为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1991-1994年被联合国(UNDP)、(WFP)、(FAO)和农业部聘为2817项目(联合国援建)的苜蓿育种咨询专家。曾为中国草原学会牧草育种研究会理事,新疆种子现代化学会常务理事。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研究棉花为主,撰写《新疆细绒棉》,合著《新疆农业》,发表论文十五篇;七十年代至今从事牧草栽培育种教学科研,发表论文六十五篇,获省级三等奖的两篇。是《中国苜蓿》、《牧草育种学》、《新疆作物栽培学》编著者之一。育成牧草品种十一个:其中七个署名第一:新牧一号杂花苜蓿(1987),新牧二号苜蓿(1992),新牧三号杂花苜蓿(1998),新苏二号苏丹草(1992),新雀一号无芒麦(1995),新疆大叶苜蓿(1986)、北疆苜蓿(1986),参加育成品种4个,奇台苏丹草,奇台无芒雀,紫泥泉新麦草及阿勒泰杂花苜蓿。1989年(新疆苜蓿农家品种整理)获省级四等奖,1995年〈新苏二号苏丹草〉获联合国TIPS中国分部颁发的“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



闵景贤:(公元1933~今),陕西渭南人。著名图书馆学家。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中国图书馆学全会员,陕西省图书馆学会会员,陕西省党校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图书馆学会全国团校系统委员会发起人、创建人。

主要著作《图书分类学概要》获陕西省图书馆学会1989~1993年优秀成果三等奖。论文《图书馆的情报职能和情报事业中的图书馆》获陕西省图书馆学会1989~1993年优秀成果一等奖;还有《类目关系刍议》、《怎样按照〈中图法〉(第三版)改编藏书与目录、《中国图书分类学路述》、《情报学理论上的两点新认识》、《图书馆基本要素刍议》、《专题系统文摘星高校阅览文献研究与参考服务的好手段》、《论(中图法)复分中的加“0”和冠“0”问题》等。



闵乃本:(公元1934~今),著名固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6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会科技进步奖·物理奖,1999年获第三世界科学院基础科学奖·物理奖,在日本东北大学任访问教授时获理学博士学位。

现任南京大学教授、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材料研究所所长、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科技委副主任、中国晶体学会理事长、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光电功能昌体”首席科学家、全国政协常委、江苏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提出了晶体生长的层错、孪晶等缺陷机制,发展了非完整晶体的生长动力学;考虑了晶面原子的多体互作用,提出各向异性变键模型,改进了完整晶体的生长理论;研究了生长条纹的形成机制,制备了微米超晶格(聚片多畴晶体);提出了周期、准周期微米超晶格的声学效应、光学效应和非线性光学效应的理论,开拓了通过控制微米级微结构来研究新材料、新器件的新领域。专著《晶体生长的物理基础》对晶体生长的理论与实验作了总结。



闵庆来:(公元1934~今),江苏淮安人。著名硬笔书法家。

毕业于江苏水利学院水文专业,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书法专业。现任江苏省淮安市水利局工程师。是当代师生硬笔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

1950年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而参加治淮水利工程工作,曾入淮河水利学校,南京水利学院(后改为江苏水利学院)深造,先后参加苏北灌溉总渠工程,远东分水闸工程,滨海夸套闸工程等设计工作,直到中年以后,参加淮安水利工程管理工作,贯彻《水法》、《省工程管理条例》、《市工程管理办法》。

他一直不断学习,不断工作,退休前,参加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书法专业函授班,获得毕业证书,目前在书画人才中心担任研修员。作品在1994年烟台国际硬笔书法精品展中获银奖,“淮河杯”、“昌盛杯”、“富士山杯”等大赛中获等级奖,并入选《国际硬笔书法家大辞典》、《硬笔书画小品选》、《中国教育界书画家作品集》、《中国硬笔书法精英大典》、《中国硬笔书法史》。



闵嘉国:(公元1940~今),湖北武汉人。著名现代教育家。

武汉汽车工业大学教授。

1964年毕业于中南财经大学政法系。曾任教研室主任、党总支副书记、系副主任等职。兼任武汽大思政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大学毕业后留在中南财经大学哲学教研室任教师,六年后又分到武汉汽车工业大学从事哲学教学工作。长期从事高校政治理论教学工作35年能为学生开设《哲学》、《伦理学》、《行政管理》.《领导科学》、《工业社会学》、《科学伦理》、《科技革命为马克思主义》等课程。二次获得校级教学质量优秀奖。开创学校德育教研室工作。

于1995年参与院思政专业硕土点的申报工作。1996年担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生导师现指导二名硕士生并主管学院教学、研究生工作。

长期从事高校政治理论教育、伦理道德教育三十多年,教书育人潜心科研,成绩突出。在伦理道德研究上,多视角、多途径、勇于创新、辛勤耕耘。出版教材、著作十五部、主编论文集一部。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其中《大学德育概论》在1989年获全国首届优秀教育理论著作奖,《理想·现实·事业》(副主编)1989年获省首届学校思想理论成果二等奖,《教师人际交流》(主编)1990年获武汉市教育成果二等奖,“论转变政府职能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1996年获省机械厅"襄轴杯"佳作奖,“论毛泽东对情感陶冶教育创造性运用”被选入《中国“八五”科技成果选》第四卷中。

闵嘉国的传略和业绩录入《中国高等教育专家名典》和《中国专家》等书中。



闵庆田:(公元1957~今),山东费县人。著名精细化工专家。

198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任山东省沂源县化肥厂新产品开发办公室主任、开发科科长、技术开发办公室主任、技术科科长、设备技术科科长、技术设备基建科科长,淄博市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沂源县科协委员,沂源县化肥厂科协主任,第四、五届淄博市科协代表大会代表。

主要研究“正交试验在流基乙酸异辛酯合成中的应用”、“用正交试验法提高二正辛基二漠化锡收率”均获省厅级企业管理现代化优秀成果奖;科研成果“塑料加工助剂ACR”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YHQ-I浸灰助剂”、“YHT-A封底补伤剂”分别获淄博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塑料抗冲改性剂MBS”获淄博市科技进步三等奖;“CDR树脂鞣剂”、“PVC发泡调节剂LS-530”分别获沂源县科技进步一等奖;“NOH型水稳定剂在高氯根高钢离子含量循环水中的应用研究”、“钻、钼系变换催化剂最低硫化氢浓度的公式推导”分别获淄博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三等奖;研究成果“气液传质用塔板”获国家专利局实用新型专利。

1998、1999年被省石化厅授予山东化工优秀通讯员荣誉称号。论文《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铅和锌》、《Pb2+-5-Br-PADAP-I-TritonX-100体系显色反应的研究》、《用正交试验法改进压缩机润滑油回收工艺》、《KCA脱硫催化剂应用小结》、《垂直筛板搭在磁化综合塔中的应用》、《分段分层快速还原新工艺在JR-1000型合成塔上的应用》、《内循环冷却吸收器的应用》、《NOH型水稳定剂在高氯根高铜离子含量循环水中的应用》等发表在省、市以上报刊,其中《钻、钼系变换催化剂最低硫化氢浓度的公式推导》被编入《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文选》一书。

跟帖时间 2010-03-10 17:46:3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闵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源自姬姓;望出陇西:全联典出闵姓的源流和郡望。

芦衣感母;简牍相夫:上联典指春秋时期鲁国人闵损,字子骞,孔子弟子。幼时受后母虐待,冬天的棉衣里被装入芦花,后母的亲生二子则是棉絮。他父亲知道了,要赶走妻子。闵损说:“母在一儿寒,母去三儿单。”后母听了,感悟而悔恨,从此待三个儿子都一样。下联说清朝时期的钱塘人闵怀英,字畹余,方祜俊的妻子,善写笔札,曾在官署中帮丈夫管理文牍。又能诗,有《猗香楼吟稿》。

望隆五俊;德列四科:上联典指西晋朝时期的广陵人闵鸿,与薛兼、纪瞻、顾荣、贺循号称“五俊”(五个杰出的人)。初人京城洛阳,司空张华就叹道:“此人是南金(南方杰出的人才)啊!”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也认为他是奇人,说:“此人不是龙驹,也是凤雏。”下联典指春秋时期的鲁国人闵损。四科,指儒家评论人物的分类,包括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闵损被列入德行科。此联另有版本上联为“望隆五俊”。

英才独秀;纯孝流芳: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闵鸿与薛兼、纪瞻、顾荣、贺循号称“五隽”(亦称“五俊”)。张华见而叹曰:“此南金也。”二陆深奇之,曰:“此儿非龙驹,当是凤雏。”下联典指春秋时期的鲁国人闵损事典。

德行世泽;贤孝家声:全联典指春秋时期的鲁国人闵损,字子骞,孔子弟子,德行第一事典。



2.五言通用联:

廷甲廉为政;子骞孝传家: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万历进士闵廷甲。廉直有声,官至通政使。下联典指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孔子的弟子闵子骞,以孝闻于世。

正斋秦汉志;仲叔节士风: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画家闵贞,字正斋。善画,工篆刻,被誉有“秦汉遗志”。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名士闵贡,字仲叔。世称节士。



3.七言通用联:

门庭兴旺家声远;文章华国道脉长:此联为鹤顶格典嵌闵姓的“闵”字析字联。

万卷图画秦汉志;千寻竹斋翰墨情: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闵贞事典。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画家闵冰翊,本朝鲜人,侨居沪上,所居曰“千寻竹斋”。



4.八言以上通用联:

德行纯全,单衣顺母言无间;志操高洁,片肝累令寓移开:上联典指闵春秋时期的鲁国人闵损,字子骞,孔子弟子事典。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贤士闵贤事典。

跟帖时间 2010-03-10 17:41:2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闵氏的字辈排行 -- 闵氏嫡支通天谱字辈:“克宗若端玉手元之水思希言公颜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希(士)言(伯)公(文)彦(朝)承(永)宏(以)闻(质)贞(用)尚(之)衍(茂)兴(起)毓(钟裕)传(振)继(体)广(京)昭(显)宪(法)庆(泽)繁(羽)祥(瑞)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注:沿用孔子世家字辈,例如,山东费县闵氏字辈即为“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河南许昌闵氏字辈:“坤均林长”。

河南桐柏闵氏字辈:“圣育敦行富禄全礼仪光明大森林永常青”。

河南光山闵氏一支字辈:“自文志学仕朝正万世长永远光天德道大银家帮”。

河南光山闵氏一支字辈:“国家朝政庭守映辉忠传继世义绍文林”。

贵州锦屏闵氏字辈:“开武启文德效昌明英贤召振万世长存”。

贵州贵阳闵氏字辈:“寿世清思书承启文章华国”。

贵州毕节闵氏字辈:“世清(卿)诗书承启文”。

贵州闵氏一支字辈:“文水正大兴世得启元名包华赵师成损发定国能”。

湖北武昌闵氏字辈:“宗文单学第师啟之育立世代鸿运远昌隆俊业开”。

湖北孝昌闵氏字辈:“永启家征绍曾”。

湖北房县闵氏字辈:“耀治国兴传”。

湖北仙桃闵氏字辈:“诗书言仕…”

江西永修闵氏字辈:“宗先德营盛邦昌道定亨光耀呈祥瑞”。

江西德安闵氏字辈:“善信期长永功荣树克新”。

江西南昌闵氏字辈:“良美彰庆誉星罗布宇中道拳洙泗体孝至神明通磊节标炎汉清操正万钟敦厚绵得泽纯朴裕家风”。

安徽金寨闵氏字辈:“司启之育立世代鸿运远昌隆竣业开”。

北京通州闵氏字辈:“文光乃树…”

闵氏一支字辈:“学有应万政子言世文致德崇先代纯孝绍前永贤”。

闵氏一支字辈:“孝善岚养…”

闵氏一支字辈:“永启家征绍”。

闵氏一支字辈:“中世连怀广照现庆凡祥”。

跟帖时间 2010-03-10 17:39:1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闵氏的家谱文献 -- 全国闵氏族谱三卷,(民国)闵燮忠总理,闵延光编纂,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高县川剧团。

全国闵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排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湖北黄陂闵氏宗谱十八卷,(民国)闵民安、闵云安编,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阎闲堂木刻活字印本,今缺第九卷。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

湖北菫春菫阳闵氏宗谱三十六卷,(民国)闵炳荣、闵华轩纂修,民国元年(公元1912)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浠水县档案馆。

四川新都闵氏族谱三卷,(民国)闵昌铨纂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石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有二部)。

四川新都闵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闵昌铨纂,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石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重庆市图书馆。

夏墅闵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李讷芝纂,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闵氏宗谱十卷,(民国)闵信祖续辑,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孝友堂活字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闵氏宗谱,(民国)闵民安、闵之安纂修,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湘阴闵氏家谱,(清)闵承涵等纂修,清光绪七年植树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六~八娟、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湘阴闵氏家谱,著者待考,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植树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五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新都县闵氏族谱,(民国)闵昌铨纂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石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宁乡闵氏六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百原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歙县新安歙西岩镇闵氏家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闵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孝友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九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跟帖时间 2010-03-10 17:36:4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闵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鲁 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唐朝时期鲁国郡在今山东省的滋县。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2.堂号:

陇西堂:以望立堂。

鲁国堂:以望立堂。

孝悌堂:闵损少时为后母虐待。冬天,后母以芦花衣损,以棉絮已所生二子。子骞寒冷不禁,父不知情,反斥之为惰,笞之,见衣绽处芦花飞出,复查后母之子皆厚絮,愧忿之极,欲出后母。子骞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其父这才饶恕了后妻。从此以后,继母对待闵损如同己子,全家和睦。后人把这一故事称为“单衣顺亲”和“鞭打芦花”,孔子称赞闵损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闵氏后世族人以孝悌为荣,立孝悌堂。

骊兴堂:朝鲜闵氏始祖闵称道为闵损的后代子孙,在北宋年间以使臣身份渡海,后来被高丽王朝挽留,定居在骊兴(今韩国京畿道骊州),成为朝鲜及韩国闵氏的始祖,因以为朝鲜、韩国闵氏堂号。

百原堂:资料有待补充。

植树堂:资料有待补充。

阎闲堂:资料有待补充。

孝友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3-10 17:30:4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闵氏的迁徙分布 -- 闵氏或是比较典型的汉族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九十三位,人口约六十四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4%左右。

今江苏省的泰州市、仪征市、苏州市、如皋市、扬州市、扬中县,辽宁省的锦州市、辽阳市、彰武县,山东省的费县,安徽省的宿州市、六安市金寨县、宁国县,河北省的博野县,上海市,北京市通州区,陕西省的商洛市,湖北省的武汉市武昌区、黄陂区、安康市、汉川市、仙桃市、孝昌县、房县、通城县,江西省的南昌市、永修县、九江市、赣县、德安县,浙江省的嘉兴市、桐乡县、湖州市吴兴区,贵州省的贵阳市、瓮安县、毕节市、锦屏县,四川省的泸州市、新都县,河南光山县、许昌市、桐柏县,香港特别行政区,陕西省的商洛市,重庆市的彭水县,台湾省的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均有闵氏族人分布。

跟帖时间 2010-03-10 17:28:4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闵氏的各支始祖 -- 闵思孝:明季由江阴后胜迁居北沿塘闵家场。是为闵氏始祖。

闵将仁:将仕公,南宋宝庆间由济上南迁,世居吴兴。是为吴兴闵氏始祖。

闵福泰:明永泰间由进贤徙居湘阴羊山。是为湘阴闵氏始祖。

闵尚爵:清雍正间自湖南邵阳县迁居成都府新都县回村二甲牛家营。是为新都县闵氏始祖。

闵 璋:明正德间由丰城正信乡赤塘里小塘徙居宁乡。是为宁乡闵氏始祖。

跟帖时间 2010-03-10 17:26:2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