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3-11 12:32:19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4343 跟帖次数 9

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禹裔孙少康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史记·东越列传》记载:“或称夏禹裔孙少康之后有骆氏。”

该支骆氏的正确读音待考。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齐国姜太公之后裔公子骆,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姓谱》、《元和姓纂》等记载,上古周武王姬发建立周王朝后,在周成王姬诵继位之时封姜太公于齐,建都营丘(今山东淄博),授以征讨五侯九伯之特权。姜太公之后有公子骆,为别他族,子孙以其名为氏,称骆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骆氏正宗。

因姜太公功高盖世,智慧超群,于是骆氏子孙便奉姜太公为骆氏得姓始祖,正确姓氏读音作luò(ㄌㄨㄛˋ)。



第三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殷朝纣王时大臣恶来之玄孙大骆,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史记》记载,殷商王朝纣王时期,有大臣嬴恶来,其玄孙名叫嬴大骆,嬴大骆的长子为嬴成,建有大骆国。

大骆国在周厉王姬胡执政时期(公元前?~前841年待考),被西戎所灭,其子孙以国名为姓氏,称大骆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骆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姓氏读音作luò(ㄌㄨㄛˋ)。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王孙骆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郑国有大夫名姬骆,为王孙,其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世代称骆氏至今,正确姓氏读音作luò(ㄌㄨㄛˋ)。



第五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大荒骆,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大荒骆,亦称大驾、大荒辂、大荒落,就是为周王朝历朝历代君主驾车的车夫,即御用司机。

在史籍《史记·天官书》中记载:“大荒骆,岁阴在巳。又作大荒落。与辂同。”在《史记·秦本纪》中还特别加以说明:“非子为周大骆是也。古驾辂皆同骆字,骆主车驾,故字可互用,犹甸之与椉也。”

在大荒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简化称骆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姓氏读音作jià(ㄐㄧㄚˋ)。



第六个渊源:源于妫姓古越族,出自秦汉时期古越国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史记·东越列传》记载:“越国东海王妫摇,驺氏,驺一作骆。”子孙后裔有称骆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在史籍《史记·南越王佗传》中给予了比较详细的记载:“佗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骆,越也。索隐曰:姚氏按广州记云:交址有骆田,仰潮水上下,人食其田,名为骆侯,诸县自名为骆将,后蜀王予将兵讨骆侯,自称为安阳王。尉佗攻破安阳王,令二使典主交址九眞二郡,即瓯骆也。”

瓯骆之民,有以先祖名氏为姓氏者,或以郡邑名称为姓氏者,世代称骆氏至今,正确姓氏读音作luò(ㄌㄨㄛˋ)。



第七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他骆拔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代北人复姓佗驼拔氏,亦称他骆拔氏,后改为骆氏。”

南北朝时期,代北地区泛指汉朝、晋朝时期和唐朝以后的代州以北广大地区,大致在今天河北省蔚县以西,山西外长城以南,原平、五台山东北一带地区。其间主要为鲜卑拓拔部的活动和控制地区,其中有佗驼拔氏族。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迁都洛阳之后,佗驼拔氏族随之入主中原,在其后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的汉化改革过程中,改汉姓为骆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姓氏读音作luò(ㄌㄨㄛˋ)。



第八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唐朝时期鲜卑吐谷浑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吐谷浑,是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原本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个分支。西晋末期,其首领吐谷浑率部西迁到枹罕(今甘肃临夏),后逐渐发展壮大,在最强盛时期曾一度统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的羌、氐部落,建立了初级奴隶制国家,向西曾一度占有古安息国东部边沿地区(今伊朗),虏掠了一些古安息人。

至吐谷浑之孙叶延即位为吐谷浑部首领之后,他以祖父之名“吐谷浑”为族名、国号。南朝称之为“河南国”,邻族称之为“阿柴虏、野虏”,在唐朝后期则称之为“退浑、吐浑”等。

吐谷浑部落主要以畜牧也生产为主,产良马,兼营农业。居庐帐,后渐有城居。吐谷浑民族普遍使用汉文,与北魏王朝及南朝诸政权均有密切交往。公元六世纪中叶,其可汗吐谷浑·夸吕自号可汗,建都于伏俟城(今青海湖西部)。

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隋文帝杨坚以光化公主嫁予其可汗。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炀帝杨广令隋军攻取其地,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隋朝末期,天下大乱,吐谷浑部又恢复其故地。

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唐太宗李世民派遣大军再次出击,吐谷浑部归附唐朝,唐立吐谷浑·诺曷钵为可汗。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以弘化公主嫁予吐谷浑·诺曷钵可汗,加封其为青海王。

唐高宗李治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王朝攻破其国,吐谷浑·诺曷钵率残部奔凉州。到了唐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吐蕃军队尽据吐谷浑之地,大部份族人归附于吐蕃王朝。

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剩余的少部分吐谷浑族人在吐谷浑·诺曷钵可汗带领下投靠唐王朝,唐高宗迁其部于灵州,特置安乐州,并以吐谷浑·诺曷钵为刺史。后吐蕃王朝进一步占据了灵州之后,吐谷浑部再次向东迁朔方郡、河东郡等地。到了五代时期,吐谷浑部散处于蔚州等地。

后唐末帝李从珂清泰三年(公元936年),燕云地区割属契丹辽国,吐谷浑族人皆臣役于辽国,后世最终融合于汉族、蒙古族、女真族。而留居在青海故地的吐谷浑族人,近代学者中有人认为其即今少数民族土族的先民。

在唐朝时期,吐谷浑部中已经存在有汉姓骆氏族人,其祖先即为吐谷浑部在强盛时期俘虏的古安息人。在唐代宗李豫执政时期(公元762~779年),这部分吐谷浑部族人中有人投靠了著名的大宦官骆奉先(今陕西富平人),随骆奉先之姓,成为冒姓的骆氏族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骆奉先的养子、唐军将领骆元光,唐德宗曾赐其姓名为李元谅,其后裔子孙世代相传骆氏、李氏至今,骆氏正确姓氏读音作luò(ㄌㄨㄛˋ)。



第九个渊源: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金国时期,女真族中有散答氏族、独鼎氏族这两个部落,后皆改汉姓为骆氏,正确姓氏读音作luò(ㄌㄨㄛˋ)。



第十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洪骆氏,亦称洪罗氏、候勒氏、霍罗氏、洪克罗氏,满语为Honglo 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骆氏、何氏、石氏等。

⑵.满族萨克达氏,原称巴雅拉氏,后以地为氏,改为萨克达氏,满语为Sakda Hala,汉义“苍老”,世居萨克达(今辽宁抚顺峡河流域)、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阿扈河(今黑龙江宁安南六十公里处)、叶赫(今吉林梨树)、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德里倭赫(今辽宁抚顺浑河畔)、黑龙江流域等地,所冠汉姓为多为骆氏、苍氏、仓氏、麻氏、李氏、祖氏、高氏、海氏、萨氏、里氏、陈氏、罗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礼氏、佟氏、陀氏、翁氏等。

满族骆氏读音皆作luò(ㄌㄨㄛˋ)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布依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骆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骆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姜太公、嬴大骆、姬骆、妫摇。

骆宾王《帝京篇》全文 --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

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

皇居帝里崤函谷,鹑野龙山侯甸服。

五纬连影集星躔,八水分流横地轴。

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

桂殿嵚岑对玉楼,椒房窈窕连金屋。

三条九陌丽城隈,万户千门平旦开。

复道斜通鳷鹊观,交衢直指凤凰台。

剑履南宫入,簪缨北阙来。

声名冠寰宇,文物象昭回。

钩陈肃兰戺,璧沼浮槐市。

铜羽应风回,金茎承露起。

校文天禄阁,习战昆明水。

朱邸抗平台,黄扉通戚里。

平台戚里带崇墉,炊金馔玉待鸣钟。

小堂绮帐三千户,大道青楼十二重。

宝盖雕鞍金络马,兰窗绣柱玉盘龙。

绣柱璇题粉壁映,锵金鸣玉王侯盛。

王侯贵人多近臣,朝游北里暮南邻。

陆贾分金将宴喜,陈遵投辖正留宾。

赵李经过密,萧朱交结亲。

丹凤朱城白日暮,青牛绀幰红尘度。

侠客珠弹垂杨道,倡妇银钩采桑路。

倡家桃李自芳菲,京华游侠盛轻肥。

延年女弟双凤入,罗敷使君千骑归。

同心结缕带,连理织成衣。

春朝桂尊尊百味,秋夜兰灯灯九微。

翠幌珠帘不独映,清歌宝瑟自相依。

且论三万六千是,宁知四十九年非。

古来荣利若浮云,人生倚伏信难分。

始见田窦相移夺,俄闻卫霍有功勋。

未厌金陵气,先开石椁文。

朱门无复张公子,灞亭谁畏李将军。

相顾百龄皆有待,居然万化咸应改。

桂枝芳气已销亡,柏梁高宴今何在。

春去春来苦自驰,争名争利徒尔为。

久留郎署终难遇,空扫相门谁见知。

当时一旦擅豪华,自言千载长骄奢。

倏忽抟风生羽翼,须臾失浪委泥沙。

黄雀徒巢桂,青门遂种瓜。

黄金销铄素丝变,一贵一贱交情见。

红颜宿昔白头新,脱粟布衣轻故人。

故人有湮沦,新知无意气。

灰死韩安国,罗伤翟廷尉。

已矣哉,归去来。

马卿辞蜀多文藻,扬雄仕汉乏良媒。

三冬自矜诚足用,十年不调几邅回。

汲黯薪逾积,孙弘阁未开。

谁惜长沙傅,独负洛阳才。

跟帖时间 2010-03-11 13:28:1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瞾叫檄》全文 --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

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

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神人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鸣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藜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帝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

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公等或居汉地,或协周亲;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

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

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跟帖时间 2010-03-11 13:23:4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骆宾王七岁之诗《咏鹅》: --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跟帖时间 2010-03-11 13:20:2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骆氏的历史名人 -- 骆 俊:(公元?~197年待考),字孝远;会稽乌伤人(今浙江义乌)。著名汉朝末期大臣。

骆俊有文武才干,少年时期即为郡吏,察孝廉,补尚书郎,后擢拜陈留相(陈王国相)。

当时值袁术借号,兄弟忿争,结果群贼并起。骆俊动员军民组织起来,加强防御,贼不敢犯。

后袁术军众饥困,就向骆俊求借粮食。骆俊不应,袁术大怒,就秘密派人将骆俊杀害了。



骆 统:(生卒年待考),骆俊之子,字公绪;会稽乌伤人(今浙江义乌)。著名三国时期吴国将领。

年二十岁,试为乌程相,有惠政,孙权召为功曹,出为建忠郎将。

后随陆逊破蜀有功,升为偏将军。

曹仁攻打儒须,骆统与严圭共同击退曹军。封为新阳亭侯,后为孺须督。黄武中期卒于官。



骆 牙:(生卒年待考),字旗门;临安人(今浙江杭州)。著名南朝陈国将领。

梁文帝任吴兴太守时,其为将帅,勇冠三军。文帝即位后,封为临安县侯,累迁散骑常侍,入直殿省。



骆宾王:(公元619~687年待考),字观光;婺州义乌人。著名唐朝文学家。

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其父官青州博昌县令,死于任所。他7岁能诗,有“神童”之称。据说咏鹅诗就是此时所作:“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父死后,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

唐高宗永徽年间(公元650~655年),骆宾王为道王李元庆府属,道王叫他陈述才能,他耻于自炫,辞不奉命。后拜奉礼郎,为东台详正学士。因事被谪,从军西域,久戍边疆。

骆宾王后入蜀,居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平定蛮族叛乱,文檄多出其手。在蜀时,与卢照邻往还唱酬。

唐仪凤三年(公元678年),骆宾王调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又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

武则天当政后,骆宾王多次上书讽刺,得罪入狱。骆宾王在狱咏蝉,有云:“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以抒悲愤。次年,骆宾王遇赦得释。

唐调露二年(公元680年),骆宾王出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弃官游广陵,作诗明志:“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

唐嗣圣元年(公元684年),武则天废唐中宗自立。当年农历9月,徐敬业(李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骆宾王当时为徐府僚属,被任为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在徐敬业的授意下,骆宾王起草了著名的《讨武氏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暗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当时武则天正在得病(大概是重感冒),当她挣扎着拿起檄文读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惶然问身边的宰相:“此檄文是谁写的?”答以骆宾王所作,武则天当即感叹道:“宰相安得失此人?”在读到“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这句措辞慷慨激昂,气吞山河的结尾时,武则天竟惊出了一身冷汗,结果病居然好了。

到了农历11月,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在《资治通鉴》中说骆宾王与徐敬业同时被杀,在《朝野佥载》中说骆宾王投江而死,在《新唐书》本传中说骆宾王“亡命不知所之”,而在孟綮《本事诗》中则说:“当敬业之败,与宾王俱逃,捕之不获。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时死者数万人,因求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

在四杰中,骆宾王的诗作最多。他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骆还曾久戍边城,写有不少边塞诗“晚凤迷朔气,新瓜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豪情壮志,见闻亲切。唐中宗复位后,诏求骆文,得数百篇。后人收集之骆宾王诗文集颇多,以清陈熙晋之《骆临海集笔注》最为完备。

骆宾王和卢照邻都擅长七言歌行,“富有才情,兼深组织”,“得擅长什之誉”。他的长篇歌行《帝京篇》在当时就己被称为绝唱,《畴昔篇》、《艳情代郭氏赠卢照邻》、《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等也都具有时代意义,往往以□崎磊落的气息,驱使富艳瑰丽的词华,抒情叙事,间见杂出,形式非常灵活。这种诗体,从六朝小赋变化而来,它吸取了六朝乐府中辘轳辗转的结构形式以及正在发展中的今体诗的对仗和韵律,言词整齐而流利,音节宛转而和谐,声情并茂,感染力强,易于上口成诵。明代何景明说初唐四子“音节往往可歌”,所指即此。在骆宾王稍后的刘希夷、张若虚以及盛唐的李颀、王维、高适,中唐的元稹、白居易,晚唐的郑谿、韦庄,及至清代吴伟业等人的长篇歌行,都是沿着这条线索发展下来的。

骆宾王的五律也有不少佳作。如《在狱咏蝉》,托物寄兴,感慨深微,是脍炙人口的名篇;《送郑少府入辽》抒写立功报国的乐观战斗精神,格高韵美,词华朗耀,除了全首平仄声调还不协调,律体形式尚未成熟而外,比起杨炯的《从军行》、《紫骝马》并无逊色。绝句小诗,如《于易水送人》、《在军登城楼》,寥寥二十字中,壮志豪情,激荡着风云之气,颇能见出诗人的个性风格,在初唐绝句中也是不多见的。

“四杰”齐名,原是诗文并称的。他们的骈文在才华艳发、词采赡富之中,寓有一种清新俊逸的气息。无论抒情、说理或叙事,都能运笔如舌,挥洒自如,比起六朝后期堆花俪叶,一味追求形式之美的文风,有着明显的不同。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便是最能代表这种时代新风、流传广泛的名作之一。它以封建时代忠义大节作为理论根据,号召人们起来反对正在筹建中的武周王朝,气势充沛,笔端带有情感。其中“一掊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二句,颇能激发唐朝旧臣对故君的怀念。据说武后读到了这两句,矍然为之动容,问:“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宰相安得失此人!”足见他在政治和文学上的才能,连敌对方面目空一世的武则天,也为之折服。

《骆宾王集》,最早为唐中宗时郗云卿所辑十卷本,其书已佚。明、清两朝流行的有四卷本、六卷本和十卷本,所收篇目大致相同,均为后人重辑。清人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后出,最为完善,有中华书局排印本。



骆奉先:(公元?~779年待考),三原人(今陕西富平)。著名唐朝大宦官。

骆奉先虽为太监,但骁勇善战,历任右骁卫大将军,多次随从唐代宗李豫征讨四方,功劳不少,因此特别受到唐代宗的喜爱。

唐广德初年(公元764年),骆奉先监仆固怀恩军,恃恩贪狠,多次索贿。他到太原辛云京处办事,辛云京捏造诬告说仆固怀恩与回纥的登里可汗暗中勾结要造反。仆固怀恩闻知此事后曾上表唐代宗:“子仪先已被猜,臣今又遭诋毁,弓藏鸟尽,信匪虚言。陛下信其矫诬,何殊指鹿为马!”

而骆奉先仗势欺人,不加证实就乱扣叛罪之名,结果反而逼使仆固怀恩真的叛乱了,搞得天下动乱一时。

骆奉先后来反而因此“擢奉先军容使,掌畿内兵”,累封至江国公,监凤翔军,开创了唐朝宦官受封公爵的先河,直至唐大历末年(公元779年)逝世。



骆元光:(公元732~793年),本姓安,骆奉先养子;中亚安息国人(帕提亚,今伊朗)。著名唐朝中叶将领。

骆元光因父辈来中国经商,居住长安,少年时为宦官骆奉先收养,改名骆元光,

骆元光身材魁伟,美须髯,有勇有谋。初为宿卫军士,因军功任太子詹事,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升任镇国军节度副使,驻屯潼关十多年。

唐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原卢龙节度使朱泚发动叛乱,攻入长安,唐德宗逃往奉天。骆元光从潼关前往救驾,克复华州(今陕西华县),升任华州刺史、御史大夫、镇国军节度使,不久,加官检校工部尚书,封武康郡王。次年,与副元帅李晟等人联合收复京城长安,迎德宗还宫,加官检校尚书右仆射,食邑七百户。

唐贞元三年(公元787年),吐蕃与唐请求和盟,将和盟地点定在平凉。骆元光随和盟代表浑减驻军潘原(今四十里铺镇曹湾村),他认为盟所距离潘原六七十里,吐蕃人多诈,如有紧急情况,无法知道,希望在更接近盟所处驻军,以防不测,浑减不同意。浑减走后,骆元光到盟所二十多里处驻军。平凉劫盟事件发生后,杀死宋奉朝等人,浑减一人夺马急走,吐蕃骑兵紧追不舍,幸得骆元光之兵接应,始得生还,吐蕃见骆元光严阵以待,方才退兵而去。后唐德宗为骆元光赐姓李,改名元谅。

唐贞元四年(公元788年)年春,骆元光任陇右节度使,驻守良原(今甘肃灵台梁原乡),先后修筑良原城、崇信城,实行军屯制度,发动军民开垦大量田地,每岁收粟菽数十万斛,保障了军需,修筑连弩台,派侦探了解敌情,加强军事防御,强有力地保卫了唐朝江山。唐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农历11月病逝于良原。

骆元光在平凉一线活动了十年时间,这里留有大量与他有关的历史遗迹,如崇信县的养马厩、康王井、元谅寝宫、元谅墓,灵台县的“黑水珠”(河堤)、烽火台、良原城等。



骆 峻:(生卒年待考),华州华阴人(今陕西华阴)。著名唐朝文士、书画家。

曾官扬州士曹,后弃官隐居三十六年。善画山水,喜论当代利病,尤不信佛。



骆知祥:(生卒年待考),合肥人(今安徽合肥),著名五代吴大臣、理财家。

为淮南支计官时,励精为理。徐温秉政时,其掌管财赋,与严可求齐名,时称严骆。后迁中书侍郎。



骆仕廉:(生卒年待考),浙江山阴人(今浙江绍兴),著名明初官吏。

洪武年间进士。授崇阳知县,居官廉介,抚民有方。官终太原知府。



骆问礼:(公元1527~1608年),字子本,号缵亭;诸暨枫桥钟瑛村人(今浙江诸暨)。著名明朝官吏。

骆问礼是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进士,初任行人司行人,继任南京刑科给事中。

骆问礼秉性刚方,行止高洁;遇事敢言,不避权贵。明穆宗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陈皇后移置别宫,骆问礼偕同官张应治上言谏阻。给事中张齐劾东阁大学士徐阶,为廷臣所斥,下狱削籍,骆问礼抗言论争,明齐无罪。

张居正请举行阅兵大典,骆问礼谓此非要务,要求明穆宗日理政务,详览奏章。又尝弹劾诚意伯刘世延、福建巡抚涂泽民失职。明穆宗初纳言官之请,将令诸政务悉面奏于便殿,骆问礼遂条陈十事:一言皇上亲览万几,宜酌用群言,不执己见;二言皇上宜日居便殿,使侍从常在左右,非向晚不入宫闱;三言内阁宜参用诸司,无拘翰林;四言诏旨必由六科,诸司始得奉行;五言宜益广言路;六言皇上临朝决事,毋使中官参与;七言议国事,惟论是非,不徇好恶;八言政令之出,宜在必行,以挽怠惰之风;九言面奏之仪,宜略去繁文,务求实用;十言修撰、编检诸臣宜令更番入直,执简侍书,随事纂辑。明穆宗不悦,宦侍从中构陷,骆问礼被贬楚雄知事。

明年,吏部举杂职官当迁者,骆问礼及御史杨松皆在举中,明穆宗说:“此两人安得遽迁?俟三年后议之。”

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明神宗即位,诏起言官,骆问礼迁扬州府推官,升南京工部主事、福建湖广副使等职。后乞终养归。

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骆问礼逝世于家,终年八十二岁。

骆问礼著有《续羊枣集》九卷,《万一楼集》六十一卷,《外集》十卷。明隆庆年间纂修《诸暨县志》二十卷,后人称其详博,尤精核有据。张岱在《三不朽图赞》终称之为“朱紫阳之功臣,海忠介之高弟”。



骆日升:(公元?~1621年待考),字台晋,福建惠安人。著名明朝官吏、学者。

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进士。官至广西提学佥事。累至四川布政司参政,奢崇明叛变,骆日升抗节被害。

骆日升著有文集八卷,由《四库总目》传于世。



骆从宇:(生卒年待考),浙江武康人(今浙江德清)。著名明朝官吏。

明万历年间进士。由翰林累迁礼部侍郎,忤魏忠贤,归里。魏忠贤败,官南京礼部侍郎。著有《澹然斋存集》。



骆绮兰:(公元1754~?年待考),女,字佩香,号秋亭;江苏句容人(一说上元人,即江苏南京)。著名清朝画家、诗人。

诸生龚世治妻,为袁牧女弟子。

早寡,潜心于诗文书画创作,以寄托孤寂情怀。工诗,作画亦有天趣,著有《听秋轩诗稿》。

其出众的诗画才情,深得清袁枚、王昶、王文治诸文坛名士的赏识。花鸟画师法恽寿平、文俶笔意。



骆秉章:(公元1793~1867年),原名俊,字吁门,号儒斋;广东花县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较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他少年勤学,求取功名,四十岁中进士后留京师十六年,以翰林院编修迁江南道、四川道监察御史,工科给事中,鸿胪寺少卿,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翰林院侍讲学士等职,因办事清正,不徇私情,得到清道光皇帝信任,五十六岁放外官任湖北、云南藩司,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擢升湖南巡抚,入湘十载,位居封疆,治军平乱,功绩卓著。

在晚清历史上,凡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发迹起家的,几乎都成为了当时“同治中兴”的名臣将帅,而且大部分不是出于湘军,就是起于淮军,但也有例外,骆秉章就是在这段充满血腥味的历史中,有重要影响的其中一员。

骆秉章,原名俊,三十七岁时改名秉章,字吁门,号儒斋,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农历3月18日出生于广东省花县炭步镇华岭村。因曾祖骆国佑和祖父骆楚行,在乾隆初年早已从花县迁往佛山。父珝元,号诚斋,生有兄弟三人,秉章最小,全家向以经营传统手工扎作和代写挥春(春联)为生。大哥、二哥缀学早出,助父营生,只因家境仅能供秉章一人读书。下层的出身和早年清贫,虽有不足,但对他中年为官后的操守品质,却大有裨益。

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读了三十多年经书的骆秉章终以恩科六十名进士,殿试二甲二十七名,朝考入选,钦点翰林院庶吉士。考其社会背境:大学士穆彰阿和潘世恩均是骆秉章座师(会试主考),二人都是“门生故吏遍于中外,知名之士多被援引”,“终道光朝,恩眷不衰”,炙手可热的权臣。骆历任遍修、监察御史。

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骆秉章受命稽察吏部银库,不久,外间即有传闻,一是“此次骆老爷如此认真,(我等)难于舞弊。”二是“潘(世恩)相是伊老师,尤不殉情,何况他人?”穆彰阿调查后,确为一丝不苟,分毫不沾,大有感触,益加器重。穆彰阿召秉章说:“尔查库真超前绝后,我必让你再留三年,于大库有益,”对答:“此地一年已难办,再留三年,恐无活人矣!”可见骆氏为官风采和黑色幽默。三年后,银库终于事发,共亏短九百多万两。部议失察革职,仍罚赔库款一万八千二百两。事恰有峰回路转,经吏部暗查真相上奏,因骆秉章一介不贪,谕赐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五品)用。道光帝召见时对他说:“汝是年查库办得好,不独我知,人人皆知。…今有此案汝之名更显,若无此案,我亦不知汝…汝好好读书,好好做官,将来为国家办事。”自此道光信任有加,又升侍讲学士,出任湖北按察使、贵州和云南布政使。

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任湖南巡抚。第二年,太平天国金田事起广西,势如破竹,清廷各路官兵一败再败。

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清政府命湖广总督程矞采前往湖南督办防务,堵截太平军,骆秉章与湖南提督余万清充当程制军的副职。先是大学士赛尚阿领兵驰赴广西镇压太平军,道经湖南,带文武随员百人,到粤时以沿途州县未能满足供应为由,竟参湖南抚藩废驰,骆秉章因而被罢官。不久,虽有朝廷“回京另候简用”之命,但要等待新任湖南巡抚张亮基到长沙,才能交接上京。时长沙城多坍塌,城门早不能关,城垛更是全无。骆氏估计太平军随时入湘,情势危急。便率先带头捐修城款三百两,随后省城司道官员皆捐。又即奏请借库款两万两启动修城。四月太平军到道州,骆氏更是日夜上城催督。农历7月中,城门修好,城垛已备,萧朝贵才领一彪军杀到,奋力攻打长沙城。当时清军各路援军,正帅、副帅皆未到,城内“只有兵勇八千”,且兼没有一员有作战经验的将领。攻城之时,守城的将士才真切明白:骆氏的修城决策和调度方略是何等正确和及时,说重了是挽救了危亡残喘的清军和长沙城。

农历9月,各省援湘清军云集,达六万余人,城防更加巩固。太平军方面洪秀全和杨秀清在两次攻城失利后,一面以挖地道攻城为主,另一面派石达开为统帅,分军渡湘水而西,另外开辟一条北上的战场,揭开进攻武昌的新阶段。太平军主动撤退,长沙随即解围,骆氏感触良多。日后他在《骆秉章自撰年谱》中写下如下两段话:一、“…长沙城内及城外东河,西河,兵勇共六七万人,住城一中堂、三巡抚、三提督,总兵十一二员;在城外者,两总督不能御贼,以致北窜亦恨事。”二、“两广总督徐广缙在广西带兵到湘,不敢到长沙,止住湘潭,殊属可笑。”这是骆秉章第一次以太平天国为死敌和无可奈何心情的立场,感受到清朝绿营兵的溃烂无能和无法阻挡太平军在中国南方大地上胜利地奔突和前进。

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农历2月,骆秉章受命为湖北巡抚。农历4月23日,又被重新受命为湖南巡抚,而且一任就十年。左中宗在《答毛寄耘中丞书》有一段话是对骆秉章在湘有年的评价:“先生抚湘前后十载,德政既不胜书,武节亦非所短。事均有迹,可按而知。而其遗之尤,溥无如剔漕弊,罢大钱两事。”其评十分中肯。

第一件“罢大钱”,是指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兵饷大增,而各省官铸制钱不敷使用,户部建议各省自行开铸当十、当五十、当一百(制钱)的大钱以充度支。规定使用时,与原来官铸的成色较足的制钱各半使用。农历6月,长沙宝南局(铸钱机构)指定长沙仓守定期雇炉头开铸。稍后,布政使与仓守议行再铸当五百、当千用的大钱。骆氏深知其弊,“力止之”。数月后,举重了;局中炉头与仓守家人作弊,私铸大钱,而含铜减半。加之钱庄拒用大钱。而买私铸大钱,市面混乱一片,“旬月之间,歇业者不知凡几”,“民情汹汹,几至罢市”,老百姓更无以为活。骆氏当机立断:首先即用八成制钱收缴一千大钱,分县分段查清大钱数量,即行收缴。又发现私铸大钱达7万余贯,次即彻查私铸大钱。查得长沙府仓守与炉头“通同舞弊”,立将管局(宝南局)委员革职,其炉头、家丁绞决,大钱风波即行平息。不久,户部发下八万两纸钞作为湖南军饷,布政使司请示骆氏,骆不以为然幽默地说:“当百大钱,尚有铜一两四五钱,且不能用,以尺幅之纸当银三两,其能用耶?此钞存库可也。”咸丰年间的金融风波,其实是军费开支巨大,国家财政匮乏,旧金融制度难以维系,在银码符号上以小充大,或滥发纸币都会造成平民百姓倾家荡产的危险,而国家赋税和军饷也随之落空。骆氏深明此理,也为湖南百姓做了一件好事。

第二件事是“剔漕弊”。是指湖南带头牵动邻近四省实行以减漕赋为主(包括地丁银)的改革措施。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秋,湖南战事趋于平息而结束,作为湖南巡抚,骆秉章不能不考虑到下面两个相连而又相关的问题:一是如何安定人心,以防动乱;二是如何筹措军饷,以协助邻省战事,包括支持曾国藩带领的湘军在江西与太平军激战。这时左宗棠正做骆氏幕僚,因而减赋之事实由骆左二人共商筹划,骆氏决策。减漕赋具体缘由是一个叫周焕南的举人到藩司递请“求核定征收钱粮章程”,被拒斥解发回湘潭县所引起。是时,情形严峻,湘潭县以往收钱粮四五万,咸丰四年只得四千余两。次年农历7月无人征纳。佃户们又因纳租后,收成不够成本,以致纷纷退佃。稍后,周举人再次上长沙司院递呈,骆氏与粮道商议后,经修正,准按湘潭章程“完纳钱粮”,一时群情大快。骆氏又将各县阻挠粮户递请改例的官员撤任或解职,或不传见,示以颜色,一时“官场为之肃然”。湘潭钱粮的征纳到农历12月,已报十万两有零,足见骆氏改革漕弊的措施,农民是欢迎的。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改革已有三年成效,骆巡抚才向朝廷奏明。湖北、江西、安徽、河南四省俱学“湘潭章程”,参照修正而行。据今人研究,当年“湘潭章程”折合实减原额大约22%左右。

有一段时间,骆和曾国藩私谊颇差,屡有磨擦。曾氏建湘军之初,湖南提督鲍起豹极其怀恨,曾鼓动士兵武装围攻曾国藩住处,骆氏近在咫尺却佯装不知。又如左宗棠为女婿捐军饷之事与曾闹翻,形成“仇隙”,骆氏站在左宗棠一边,甚至不愿与曾国藩见面。曾国藩停舟在长沙城外,骆秉章前往邻舟拜客,却对曾国藩“跬步不前”。但骆氏作为湖南军事首脑,他识大体、顾大局,曾配合共同对付太平军还是占第一位。从某种意义上讲,曾国藩的湘军正是在骆的羽翼之下组建成军。据查,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曾国藩派湘军入浙江,而湖南省经骆氏批核每月解银支援湘军达三十万两,一年为三百余万两之巨。曾国藩困守南昌,骆氏命刘长佑、江忠济等部急援江西,义无反顾。

骆秉章不仅是湖南首脑,而且是一省之军事统帅。他调兵遣将肃清了本省的农民起义,还屠杀邻省之农民义军。他指挥大军,命罗泽南进攻岳州和湖北崇阳、通城。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太平军再克武昌,湖北巡抚胡林翼向骆秉章求救。骆马上命鲍起豹帅水师先行,彭玉鳞继进。在广东洪兵义军到达湖南时,他在郴州、宜章等杀害青年将军何禄。十年守湘战湘而“援鄂、援黔、援江(西),裹粮趋事,而出师有力。”骆氏在湘军谋策划,多有容人之度,尽选用贤才。与骆共事,无掣肘之感,也会扬人之优。骆氏每到幕府暇适,见左宗棠同二三幕僚慷慨论事,旁若无人,谈笑风生,毫无因自己是幕府之主公而感不快。论争间,“骆公不置可否,静听而已。”

清咸丰十年农历6月(公元1860年7月),六十七岁的骆秉章奉调入川“督办军务”。先是,云南义军李永和与蓝朝鼎兄弟已由云南入川,袭取了数十里物资富饶的自贡盐场,队伍发展至十余万,而且大军指向川西和成都。川军督师忙于互相推诿和攻讦,调驻藏大臣崇实入川,也无济于事。时李蓝义军距成都仅七十里,成都危在旦夕,此乃清廷十万火急调骆氏入川之因由。是时,李蓝义军进围绵州,骆氏帅湘军萧启江部一万二千余人入川。他摸清形势后,针对敌方“分兵略地”之战略,决定实行集中兵力分别击破的方针,并施展反间,分化瓦解。当两军对阵之时,蓝朝鼎部下参与机要的文书黄鼎叛变,骆氏遂掌握义军布防的一切军事机密。

农历9月5日,清军合围猛攻,义军退守丹棱,但清军步步逼进,义军虽一部突围,但蓝朝鼎壮烈战死。之后,骆秉章集中兵力再围铁山根据地,川军、湘军封锁四方,最后引环龙河水淹灌。清同治元年农历闰8月25日(关于1862年10月18日)发动总攻,李永和突围中战死,至此,经年余苦战,李蓝主力已经被歼灭。是年京察,“赏加太子少保衔”。

越年春,石达开兵分三路,从云贵边界攻入四川,农历3月27日(公历5月14日),三四万太平军经冕宁小路进抵紫打地,准备横跨大渡河,直取成都。哪知,一个由骆秉章策划,由川军、湘军和土司“夷兵”组成的大网撒在大渡河两岸。农历4月4日(公历5月27日),石达开义军乘筏渡河,“俟低其半,以枪炮连环袭击”无一生还。农历4月12日(公历5月29日),清军劫取马鞍山,太平军粮道尽失,陷入死地。最后激战至农历6月13~27日,骆命人竖起“投诚免死大旗”,石达开写信给骆秉章,表示以个人生死来换取部下生命安全。骆氏乘机派杨应刚赴紫打地石达开大营游说,“力劝达开解甲归田”。石达开见“大势已去”,被迫“订盟”。其部下缴械投诚后,发路票遣散四千余人,尚有二千人安置在大树堡寺庙,但随即在一个夜晚,清军发动袭击,全部惨遭毒手。这是骆秉章的另一面。

清同治二年农历5月10日(公元1863年6月25日),三十三岁的太平天国将军石达开在成都经骆氏批准,被清军凌迟。当时骆氏信誓旦旦的“投诚免死”之言,成为骆氏“仁信”的又一面。清廷再加赐“太子太保”。

天京陷落之时,清廷论功行赏,称“四川总督前任湖南巡抚任内,荐贤使能,创办团练克复城池。其欲楚师饷项,尽心筹划,不遗余力…著加恩赏一等轻车都尉世职,并赏戴双眼花翎”。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再升“四川总督协办大学士”。其地位声势赫赫,炙手可热。当时人评:“曾文正公督两江,凡湖广两粤闽等大吏之黜陟(升降),及一切大政,朝廷必以咨之;骆公督四川,凡滇黔陕甘等省大吏之黜陟,及一切大政,朝廷必以咨之,二公东西相望,天下倚之为重”。

清同治六年农历11月17日(公元1867年12月12日),骆秉章因病死于任上。清政府赠“太子太傅”,入祀良祠,给谥号“文忠”。著有《骆文忠公奏议》、《骆秉章自撰年谱》等。

骆秉章所处的时代,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的动荡年代,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太平天国波澜席卷神州大地。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他纵横驰骋,效忠于朝廷,受命于危难,其与太平军对垒所立下的“赫赫战功”,也使之成为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



骆朝贵:(生卒年待考),广西临桂人。著名清朝将领。

清嘉庆初年随军镇压南笼苗及彝人。又从攻四川教民。官至湖北提督。



骆腾凤:(公元1770~1841年),字鸣冈,号春池;江苏山阳人(今江苏淮安)。著名清朝教育家。

骆腾凤生于河下一穷儒生家庭。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县学考试为廪生,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中举,以后屡试不中。

骆腾凤自幼喜爱数学,在京曾拜数学名家李璜为师,他在楚州一面开馆授徒,一面钻研数学,数十年不辍。他对清代数学家李锐、梅文晁等人的著作悉心考察后,认为其论颇不完备,进一步加以研究,终于在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完成了数学专著《开方释例》四卷、《游艺录》两卷。

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授安徽舒城县学训导,未届一年,即辞职回乡。

清道光己亥(公元1839年),骆母崔太孺人百岁寿诞,朝廷颁旨“建坊舍南之安乐里。”二年后,骆腾凤病逝。

《开方释例》探讨了宋元时期的数学方法“天元术”的起源,纠正了天元术起源的种种错误说法。论证西方流传到中国的“借根法”就起源于中国的天元术。该书还展示了骆腾凤的研究成果,这一成果是打开开方之门的一把钥匙。

《游艺录》着重对高次方程和勾股定理等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利用非常简便的方法直接来求勾股弦。该书还对古典数学名著《九章算术》等进行溯源订正,是数学史上较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骆成襄:(公元1865~1926年),字公啸;资州人(今四川资中)。著名清末官吏。

骆成骧是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状元。工书。晚年恒与一二旧友诗酒外,咄咄书空以隐尤卒。

骆成骧一生清廉自守,为人坦荡光明,不求高官厚禄。辛亥革命后,骆成骧虽出任过临时议会议长、都督府顾问、四川筹赈局督办等职,但他勤政廉政。

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6月26日,陈宦离开四川时,以建立学生军的名义存款四千元赠送给骆成骧。骆成骧当时任四川高等学校(今四川大学前身)校长,便将这笔赠款拨给了高校。因而骆成骧家用贫困,厨灶屡空,有“穷状元”之称。

骆成骧虽然是文状元,晚年却热衷讲武,积极倡导“强国强种”的体育运动。

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骆成骧之子骆凤嶙从德国留学回来,谈到德国有人专门研习东方柔术。骆成骧深受启发,他想到世界列强纷纷入侵,恣意瓜分中国,要保家卫国,“监阵肉搏之术,不得不讲”,于是有意倡导武术。适逢成都有一个武士会,每年比赛拳足,但时有事端。为振兴武士会,骆成骧被该会推举为会长,他还将自己为别人作碑文的上千元酬金全部捐赠武士会。之后,他亲自出面募集资金,建国术馆于成都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四川各地的武士闻风而动,学习柔术,比赛拳足,盛极一时。骆成骧也勤习柔术,还喜欢射箭,并讲授射箭法。他常说:“射以观德,不仅止于御敌强身也。”为此,他创立了“射德会”。

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当时任西康屯垦使的四川军阀刘成勋别出心裁,举行文官考试,礼聘骆成骧为主考官,派人将他由成都迎至雅安。考试结束,骆成骧畅游蒙山之后返回成都,不久就病逝,终年六十一岁。



骆鸿祥:(公元1940~今),黑龙江绥化人。著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武警少将。

1986年8月~1996年3月任武警黑龙江省总队总队长,1996年12~至1999年2月任武警内蒙古总队总队长。



骆周能:(公元1908~1991年),号浚明,字怀哲;四川大邑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第二十一军第二三○师师长。

骆周能是中国国民革命军中央军校高教班毕业,长期在川军任职。

抗战爆发后任第二十一军第一四六师第四三八旅中校参谋,出川参加抗战,1939年任第二十一军作战科科长,1941年初任第二十一军第一四七师第四三九团团长,抗战胜利后曾任第二十一军第一四五师少将副师长兼上海地区警备指挥官。

1948年12月任第二十一军第二三○师师长,1949年4月在江苏江阴起义。

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高级步兵学校战术教员,1954年被捕入狱,1975年3月19日获特赦,后任南京市政协委员。



骆振韶:(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第九编练司令部军士训练总队总队长。

跟帖时间 2010-03-11 13:16:5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骆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门楣题辞:

四杰传芳:“四杰传芳”为骆、卢、杨、王四姓的共同门楣题辞。典故出自初唐四杰骆宾王(浙江义乌人,文学家)、卢照邻(河北涿州人,著名诗人)、杨炯(陕西华阴人,著名诗人)、王勃(山西河津人,青年作家)四位初唐诗人。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他们以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提倡刚健骨气。被称为“初唐四杰”。“初唐四杰”在创作上的不同个性特点。其中,骆宾王《帝京篇》、卢照邻《长安古意》长于歌行,杨炯《从军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长于律诗。“四杰传芳”盛赞初唐的这四位杰出人物,美名传扬,留芳于世。



2.四言通用联:

内黄世泽;江国家声:上联典出骆氏郡望内黄。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骆奉先,累封江国公。

三军韬略;两溪山林: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人骆元光,贞元年间官华州节度使,吐蕃侵犯泾、陇、邠、宁数道时,德宗命他率兵戍守咸:阳抗敌,通韬略,多有功。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武康人骆文盛,字质甫,嘉靖年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曾两次主持考试。因权相严嵩当路,他常常暗地里表示愤恨,乘母亲去世的机会回乡,不再做官。在山林中建茅屋隐居,从不到城市中去。著有《骆两溪集》。

名高四杰;勇冠三军: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文学家骆宾王,婺州义乌人,曾任临海县丞。后随徐敬业反对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以诗文齐名,合称“初唐四杰”。其诗以七言歌行见长,多悲愤之词;又善写骈文,曾为徐敬业作《传檄天下文》,声讨武则天,武则天看了,感叹道:“宰相为什么失去这样的人哪!”有《骆宾王文集》。下联说南朝陈国的临安人骆牙,字旗门,文帝任吴兴太守时,征他为将帅。跟从文帝平定杜龛、张彪,勇冠三军。文帝即位后,封他为临安县侯,官至散骑常侍。

三军韬略;四杰才名:上联典指南朝陈国的骆牙,有韬略,文帝为吴兴太守时,引为将帅,从平杜龛、张彪,勇冠三军,文帝即位,封临安县侯。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骆宾王,七岁能诗,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以文章齐名,时号“四杰”。

文惊皇后;画入瓯香: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文学家骆宾王(公元?~684年),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唐高宗时历官武功、长安主簿、侍御史。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他撰写檄文,武则天见后大加称赏;认为遗漏如此人才,乃宰相之过。徐敬业指失败后,他下落不明。其诗擅长长篇歌行,为“唐初四杰”之一。有《骆临海全集》。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女画家骆绮兰,上元人,一作句容人。其先本金陵人,后侨寓京口,字佩香,号秋亭,适金陵龚氏,躭吟咏,工写生。所作芍药三朵花图卷,说者谓“入瓯香之室”。

传檄惊后;散粟溥仁: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骆宾王为徐敬业草讨开后檄。武后览之,惊曰:“有如此才而使流落不偶,宰相之过也。”下联典指三国时期的骆统,尝值岁饥,其姊助以粟,一日散尽。

徽猷克著;声绩聿宣:此联为唐朝时期的文学家骆宾王《上崔长史启》诗句联。



3.五言通用联: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此联为唐朝时期的文学家骆宾王《从军行》诗句联。

柳叶开银镝;桃花映玉鞍:此联为唐朝时期的文学家骆宾王《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诗联句。

壮志凌苍兕;精诚贯白虹:此联为唐朝时期的文学家骆宾王《边城落日》诗句联。



4.六言通用联:

质甫文衡两典;旗门勇冠三军: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翰林院编修骆文盛,字质甫,武康人。嘉靖进士,两典文衡,号为得士。有《骆两溪集》。下联典指南北朝陈国将领骆牙,字旗门,临安人。文帝为吴兴太守,引牙为将帅,勇冠三军。文帝即位,封临安县侯,累迁散骑常侍,入直殿省,至德中卒。

旗门散骑常侍;成骧登科状元:上联典指南北朝陈国将领骆牙,字旗门,临安人。文帝为吴兴太守,引牙为将帅,勇冠三军。下联典指清朝末年的状元骆成骧,四川人。



5.七言通用联:

传檄惊武后之魄;散粟施贤姊之仁: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骆宾王为徐敬业草讨开后檄。武后览之,惊曰:“有如此才而使流落不偶,宰相之过也。”下联典指三国时期的骆统,尝值岁饥,其姊助以粟,一日散尽。



6.八言以上通用联:

雪白冰清,才称四杰;岁饥散粟,利济众生: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文学家骆宾王。下联典指三国时吴国名将骆统的事典。骆统,字公绪,年二十,试为乌程相,有惠政。后官至建忠郎将,迁偏将军,封新阳亭侯。在任时,“所言皆善”。黄武中以濡须督卒。

跟帖时间 2010-03-11 13:10:1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骆氏的字辈排行 -- 湖北黄石骆氏字辈:“凡其家传名训仁”。

湖北阳新骆氏字辈:“子天重孟志信守单季正应世永承荫祚凡昌家传名顺人臻义芳”。

湖北赤壁骆氏字辈:“家传名顺人臻义芳”。

湖北宜昌骆氏字辈:“永继启发昌震世运有光正大思宏德策安志远长”。

湖北宜城骆氏字辈:“发克立修(玉)道继祖传”。

湖北黄梅骆氏字辈:“忠心景胜运祚繁昌家传名训仁守义方”。

湖北麻城骆氏字辈:“誉登行世自昌思”。

湖北十堰骆氏字辈:“丙忠孝顺维国志光”。

江苏句容骆氏字辈:“崇文道继志守”。

江苏泗洪骆氏字辈:“元培林乃昌”。

江苏兴化骆氏字辈:“朋宝志中厚”。

江苏骆氏一支字辈:“文在自传仁金(家)玉福来春”。

江苏骆氏一支字辈:“贵丙公守政”。

安徽无为骆氏字辈:“复元德贵荣景仲文从天正太懋世之尙传家以方克承先绪能应嗣昌鸿才建国大志兴邦”。

安徽定远骆氏字辈:“山大炎维章保守(文)利则长”。

安徽六安骆氏字辈:“长耀先启绪性智维仁”。

安徽泗县骆氏字辈:“宏廷西瑞成加泽”。

安徽庐江骆氏字辈:“裔国世德大金邦美俊才传家惟孝友昌运自天开”。

四川成都骆氏字辈:“善志德启中□□□儒有能心太”。

四川广安岳池骆氏字辈:“庆运朝良方寿德长方远诗书登科弟礼乐起厚祥”。

四川珙县骆氏字辈:“崇应相万维章希启福寿全良中国清明永远光昭长发其祥山大衍维章世代如松登盛传家金玉华扬培植德泽荣显正达贤贵芳强科教治国兴隆文武安邦吉昌”。

四川骆氏一支字辈:“清秀红光万太登高”。

河南潢川骆氏字辈:“宗思玉成大志应绍家德永昌世泽光耀文明方启传继有道百代显荣贤能长保”。

河南内黄骆氏字辈:

骆志豹支派:“文鲜静德辅可以登中国转廷开科选光显裕后荣”;

骆宾王支派:“寿德廷芳远荣思瑞应长礼乐开科第诗书启后祥”;

骆祯祥支派:“先陛文武辅光辉富贵荣勤学朝天子诗书治大国”;

骆百总派:“百大酉朝金图源汝以先在世安邦国光前裕后荣兰桂腾芳显永远扶明君启述增辉连明德应家祥同登仁义训永迪效忠良雄伟髙科志全通文武强圣贤傅仕第富贵显荣昌锦秀诗书礼辅仁镇法纲”。

河南光山骆氏字辈:“大启从先定祥开纪世长”。

河南桐柏骆氏字辈:“丙中教子季成书香”。

重庆南川大观骆氏字辈:“罄应朝梁光寿德延芳远荣恩瑞映长诗书开科弟理约起后祥传家惟孝友治国本文章锡爵登崇荗封疆竭炽昌”。

重庆忠县骆氏字辈:“国本家旗光远有耀慎修思永”。

重庆万州骆氏字辈:“文明肇启永世大成光宗继祖志道安仁”。

重庆骆氏一支字辈:“启在朝有光尚德传芳远云恩孝义长诗书吉凤翔”。

湖南宁远骆氏字辈:“世尚万班尊孔孟时逢亨泰启贤良正大光明呈先祖富贵荣华庆永长”。

湖南资兴骆氏字辈:“学圣从兴…”

湖南新田骆氏字辈:“文明龙忠金辉”。

湖南临湘骆氏字辈:“首道陈先训”。

山东济宁骆氏字辈:“大(志)世(士)德念山(仰)玉(湘)光振乾坤朗”。

山东菏泽骆氏字辈:“继续道德瑞永传富贵祥”。

山东齐河骆氏字辈:“金洪连(付)庆中兴太永振世家锋”。

江西赣州骆氏字辈:“炳耀传声振名芳瑞衍祥克家承厚泽选举定朝纲”。

江西遂川骆氏字辈:“信贤章大德炳耀传三”。

江西德安骆氏字辈:“凡昌家传明训仁宗”。

广西桂林、湖南怀化骆氏字辈:“友雁海正大成世尚广芳万有崇家启志永胜荣华富贵昌泰运鸿国强民安”。

广西柳州骆氏字辈:“财富千金显胜朝启文章家庭敦孝友百氏永全方”。

广西恭城骆氏字辈:“炳家定焕建安平”。

贵州都匀骆氏字辈:“文之正印永现光明承恩最久韶达华香”。

贵州兴义骆氏字辈:“寿德廷芳远荣思瑞应长礼乐开科第诗书启后祥”。

广东徐闻骆氏字辈:“德尚(茂)贤(广克)学(大财)成(安达)宏图”。

广东增城骆氏字辈:“德大承先美勋高启世良”。

云南文山骆氏字辈:“罄应朝梁光寿德延芳远荣恩瑞玉长诗书开科弟理约起后祥”。

骆氏一支字辈:“文鲜静德辅可以登中国转廷开科选光显裕后荣”。

骆氏一支字辈:“凡昌家传名训仁守”。

骆氏一支字辈:“山大炎维章保守利则长”。

骆氏一支字辈:“启友朝再光宋德传方远云恩孝义通思书吉后祥”。

骆氏一支字辈:“炳耀传声振名芳瑞衍祥克家承厚泽选举定朝纲”。

跟帖时间 2010-03-11 12:49:0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骆氏的家谱文献 -- 江苏镇江润东夏泽桥东山骆氏重修族谱三卷,(清)龚立贤编,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敦厚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富阳富春大源骆氏宗谱二十四卷,(民国)骆林彪、骆良纂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绍兴望村骆氏谱略,(清)骆元婷纂录,骆农骥补编,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浙江绍兴望村骆氏家谱,(民国)骆思钦修纂,民国九年(公元1920)稿本,民国十六(公元1927)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诸暨暨阳浣东骆氏宗谱四卷,(清)骆廷灿、骆农开纂修,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宝善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诸暨洄溪骆氏宗谱十四卷,(清)骆颖堂、骆森朝重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绍濂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遂昌骆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遂昌县成屏乡骆村。

枫桥骆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四十二册。现被收藏在杭州大学图书馆。

骆氏族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跟帖时间 2010-03-11 12:46:5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骆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内黄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内黄县。内黄历史文化悠久,属华夏文化发祥地。四千五百余年前,华夏始祖高阳氏颛顼、高辛氏帝喾建都并安葬于此;距今三千多年前,殷商王朝的第十代王太戊、第十三代王河亶甲、第十四代王祖已均先后建都于内黄毫城,约百余年,称相土或故殷城,早于安阳殷墟;是春秋时期伟大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商鞅,南北朝时期冉魏皇帝冉闵和唐代大诗人沈全期的故里;是公元前207年楚霸王项羽夺军救赵“破釜沉舟”之地;是宋代民族英雄岳飞童年时代居住读书的地方。汉朝时期,其地置内黄县。曹魏时期,称黄河以北为内,黄河以南为外,故有内黄、外黄之称。黄河南岸有外黄和小黄,黄河以北称内黄。1999年,内黄县辖四个镇、十三个乡。到2000年,内黄县辖六个镇、十一个乡。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二十六县,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县。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有浙闽之地。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份(仅天目山、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民国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2.堂号:

河南堂:以望立堂。

会稽堂:以望立堂。

内黄堂:以望立堂。

才子堂:资料有待补充。

瓯香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厚堂:资料有待补充。

宝善堂:资料有待补充。

毓书堂:资料有待补充。

绍濂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3-11 12:44:3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骆氏的迁徙分布 -- 骆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三十位,人口约一百四十五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91%左右。

骆氏的一支最早出自古齐国,亦即骆氏发源于今山东境内,齐都营丘就是骆氏最早的繁衍之地。此后,伴随着时代的变迁,骆氏逐渐迁往江南。

江南的骆氏族人中,有出自越王勾践之后者,而当时的越国是传自四千年前曾经中兴夏室的少康。由此推溯,此支骆氏族人应是夏禹的后代子孙。

先秦时期,骆氏族人不见于史。

秦、汉之际,见诸史册之骆氏族人有秦朝重泉人骆甲,东汉冯翊人(今陕西大荔)骆异孙,河南尹骆业,东汉末会稽乌伤人(今浙江绍兴)骆俊、骆统父子。这说明在魏、晋以前,今北国之陕西,南国之浙江已有骆氏族人定居。

魏、晋、南北朝时期,永嘉之乱,五胡乱华,政权更迭,势力扩张,无一不伴随血腥的杀戮和兵火过后的凄惨景象,人民流离失所,飘泊天涯,以求一方净土,得以安身养命。时江东偏僻,人口稀少,又有长江天堑阻隔刀兵,于是骆氏族人伴随其他士族大批南下,与原居会稽之骆氏族人相融合,经繁衍发展,逐渐形成了骆氏族人的会稽郡望。

至隋、唐时期,骆氏族人在今河南之洛阳、内黄等地繁衍迅猛,族大人众,成为妇孺皆知的著姓之一。并逐渐北移,在今河北、山西等地播迁繁衍。

宋、元时期,称盛于江浙一带的骆氏族人,播迁到今福建、广东,待成为闽粤两地的较大家族后,又逐渐播迁云贵等地。

明朝初期,山西骆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浙江、河南、河北、山东、北京等地。明朝中叶以后,闽、粤等沿海省份之骆氏有渡海定居台湾者。

满清入关后,有八旗姓改为骆氏者,加之河北等省骆氏族人入居京城,使北京之骆氏渐多。

如今,骆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东、贵州、北京等省市为多,这三省市之骆氏约占全国骆氏人口的60%左右。

跟帖时间 2010-03-11 12:42:1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