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氏的历史名人 -- 虞 卿:(生卒年待考),一作虞庆、吴庆;邯郸人。著名战国时期赵国上卿。
善游说,曾游说赵孝成王,第一次见赵王时赵王赐给他一些黄金和一双白璧,第二次见的时候赵王就拜他为赵国上卿了,于是他号虞卿。因为评论国家的得失,
他一生游说诸侯之间。长平之战时,赵王不听虞卿联合魏、楚的主张。长平战后,为解救秦军对邯郸的进攻,虞卿力排众议,献策赵王,联合齐、韩、魏等国合力攻秦,深得敬重,赵王赐城邑及佩卿相印。
战国后期,赵国社会矛盾复杂,形势日衰,虞卿无心政治生涯,随弃相印去魏。晚年穷困于梁,从事学术研究,积累了多篇文章,合起来称为《虞氏征传》、《虞氏春秋》十五篇,今佚。
《史记》说他上采《春秋》,下观近世,著《节义》、《称号》、《揣摩》、《政谋》等八篇,以刺讥国家得失,称《虞氏春秋》。《汉书·艺文志》儒家有《虞氏春秋》十五篇,今佚,有清马国翰辑本。
虞 姬:(公元前?~前202年),女,史称名虞,一说姓虞;虞地人(今江苏吴县,一说今沭阳县颜集乡)。著名西楚霸王项羽之妻。
虞地今有虞姬沟蜿蜒半境,此沟因人得名,沟畔有胭脂井、霸王桥、九龙口、点将台、项宅等史迹。
虞姬是项羽的宠姬,有美色,善剑舞。公元前209年,项羽助项梁杀会稽太守,于吴中起义。虞姬爱慕项羽的勇猛,嫁与项羽为妾,经常随项羽出征。项梁死后,项羽为次将,后升上将军,虞姬与项羽形影不离。
楚汉之战,项羽困于垓下(今安徽灵县灵璧城南沱河北岸城后),兵孤粮尽,夜闻四面楚歌,以为楚地尽失,他在饮酒中,对着虞姬唱起悲壮的“垓下歌”,虞姬为楚霸王起舞,含泪和以诗唱:“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义气尽,贱妾何聊生。”为了让项羽突围时没有顾虑,歌罢,虞姬拔剑自刎,死后葬于垓下。今安徽灵县东南有虞姬坟。
宋词词牌《虞美人》据说得名于虞姬。清朝诗人何浦《虞美人》云:“遗恨江东应未消,芳魂零乱任风飘。八千子弟同归汉,不负军恩是楚腰(虞姬)”,认为八千楚军被迫投降刘邦,没有一人像虞姬那样的坚贞。后来京剧有《霸王别姬》,就是叙述这段故事的。
虞姬墓座落在今灵壁县城东十五华里,宿(县)泗(县)公路南侧。明崇祯年间,虞姬故乡人民在颜集镇西首建立虞姬庙,以祭祀这位巾帼英烈。清乾隆年间,乡人吴九龄、叶祥麟等又为该庙建中殿、后殿,庙貌巍峨,正殿供奉虞姬戎装塑像,显示家乡人民对虞姬的高度崇敬之情。清朝著名文学家、诗人袁枚,曾任沭阳知县,离任四十三年后重游沭阳时,特地再到颜集乡凭吊虞姬,作有“过虞沟游虞姬庙”诗,并自注:“相传虞故沭人也。”其诗云:“为欠虞姬-首诗,白头重到古灵祠。三军已散佳人在,六国空亡烈女谁?死竟成神重桑梓,魂犹舞草湿胭脂。座旁合塑乌骓像,好访君王月下骑。”
民国期间,地方政府曾对虞姬庙进行修建。抗日战争期间,因兵燹失修而圮毁。
虞 初:(生卒年待考),河南人(今河南洛阳)。著名西汉方士。
汉武帝时,任侍郎,称“黄车使者”。
汉太初时西攻大宛,曾与丁夫人等以方祠诅咒匈奴和大宛。
《汉书·艺文志》小说家有《虞初周说》九百四十三篇,今佚。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其书以《周书》为本。”后世常以其名作为笔记小说的代称,虞初被称为小说家之祖。
虞 诩:(公元?~137年),字升卿;陈国武平人(今河南省鹿邑西北)。著名东汉大臣。
虞诩十二岁已能读《尚书》。父母早死,他孝养祖母。祖母死后,才出任太尉李修府郎中。汉永初四年(公元110年),羌、胡攻掠凉州。汉廷为专力北御鲜卑、匈奴,欲弃凉州,被虞诩谏阻。因他反对外戚,大将军邓涉拟放弃凉州,并提出安抚凉州,抵抗西羌之策,得到大尉李修的采纳。
虞诩曾任朝歌县令。虞诩用计谋派人打入土匪内部,了解土匪出没和行动情况,一举歼灭了以宁济为首盘根错节的土匪集团,平定了匪患。虞诩说:“一个有抱负、有志气的人绝不会避开困难的事而专门去找容易的事来做。这就像我们在砍树时,如果不遇到坚硬牢固的盘根错节,就显不出斧头的锋利一样”。朝歌变民为乱,他任朝歌县令,用计将之平定。西羌侵犯武都,当时执政的邓太后认为他有将帅之略,升为武都郡长,让他负责抗击西羌。
汉元初二年(公元115年),羌族复起兵大败汉军。虞诩前往武都赴任,途中被羌兵阻于陈仓(今陕西宝鸡)崤谷。虞诩诈称固守待援,诩即停军不进,扬言已派人往朝廷请增兵,等增兵到再出发。羌军得此消息,便分散到附近各县劫掠,虞诩因其兵散立即日夜兼程挺进,第一天就奔驰了一百余里,令吏士每人各作两个炉灶,第二日各做四个炉灶,以后每日倍增,羌军尾追,见其每日增炉灶,疑已增兵,不敢攻击。有人问虞诩:“昔孙膑减少炉灶而您却增加炉灶,兵法说每日行军不要超过三十里,以防备出意外,而您却令行二百里,这是什么缘故?”虞诩答道:“羌军多,我兵少,慢行则易被彼追及,速进则彼难于预测。羌军见我炉灶日增,必误为郡兵来迎。兵多行速,羌军必惊而不敢追。孙膑示弱以诱敌,我今示强以退敌,这是因彼此形势不同之故。”乘羌兵松懈,通过险隘。沿途虚张声势,逐日增灶,羌兵以为汉军增多,不敢紧追。至赤亭(今甘肃成县),遇羌兵万余围攻。他令先发小弩示弱,诱羌兵急攻,再以强弩射击,使二十弩共射一人,所发必中。羌兵惧怕,汉军乘机出城反击,斩杀甚众。虞诩料羌兵必退,遣军设伏于退路过河处,乘其半渡袭击,羌兵大败溃散。随后,招还流民,开拓漕渡,借粮济贫,安定了武都郡(今甘肃武都)。
虞诩到达武都郡时兵不满三千,而羌军有万余,已围攻赤亭数十天了。诩便下令,不准用强看,只用小弓,羌军以为守城部队弓箭力弱,便集众猛攻。诩便使用二十张强弩共射一人,发无不中,羌军大惊,急行撤退。诩因令兵出城奋击,杀伤羌军很多。次日,诩令其全军从东门出从北门入,入城后改换服装照样出入,如此转了几次。羌军以为守城军如此之多,更为恐惊。虞诩料羌军将退,便暗中派遣五百余人到浅水处设伏,拒住羌军退路。羌军果撤退,诩令前后夹击,大破之,杀伤俘虏甚多。羌军由是败散,窜逃到益州,无力再来侵拢。
为巩固防御阵地以保卫郡民的安全,虞诩根据各种地势,构筑碉堡城寨一百八十座,并招还流亡在外的难民,对贫民则加以赈济;虞诩还亲自率领将士勘察河川,发动群众开凿水道,仅是节省运费每年多达四千余万钱。诩初上任时,谷米每石一千钱,食盐每石八千钱,居人只有一万三千户。经过他三年治理,谷米每石减至八十钱,食盐每石减少至八十钱,居民户数增至四万余户,人民安居乐业。
从虞诩退羌军的智计看,可见运用兵法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孙膑退军减少炉灶是向敌示弱,使其以为齐军怯战逃亡,以诱敌追击,在预先埋伏好的阵地以歼之。而虞诩兵少,羌军兵多,要越过敌人的拦阻,只能设法使其分散,而在急行军前进时,便反孙膑之法而行之,即增加炉灶使羌军疑其增军而不敢追击。显然,孙膑减灶是诱敌追击,而虞诩增灶是为慑敌,情况各异,目的不同,办法也就相反。如果虞诩死啃兵书,也学孙膑减灶,那就倒霉了,除非是傻瓜才会这么干。虞诩令守城军全部出出入入,是向敌示其军之众,使敌发生错觉而不敢久留。虞诩对敌的整体战术上,基本是用弱而示强之法。但在局部战术中,虞诩也用强而示弱之法,即先用小弓使敌误其箭力弱以诱敌攻城,而用强弩射之,使敌惊恐。虞诩用兵能随机应变,可以说是善于用兵者。
虞诩为官,屡忤权贵,数遭刑罚,曾官至尚书令。汉永和初年逝世。
虞 经:(生卒年待考),武平人。著名东汉史官。
为郡县吏时曾经说:“我的子孙为什么不做九卿呢?”于是他给他的孙子取字为“升卿”。
虞 翻:(公元164~232年),字仲翔;会稽余姚人(今浙江余姚)。三国时候吴国的学士。
虞翻少而好学,有高气。最初,为会稽太守王朗之功曹,孙策征会稽,王朗败绩,虞氏归孙策。孙策复命为功曹,待以交友之礼。自此,他追随孙策左右,驰骋疆场。后州举茂才,汉召为侍御史,因司空曹操举存而不就。孙策死后,其弟孙权主事,以其为骑都尉。
虞氏性情疏直,多次犯颜谏争,且性多不协俗,屡使孙权大怒,先后被谪到丹杨泾县和交州等地。他虽然常有失君臣之礼的行为,然十分注重封建礼教,尤其崇尚一臣不事二君的忠君思想,即使遭他奚落的降将于禁,内心也十分佩服他,魏文帝因此也常为他设坐。
虞氏一生虽处乱世,亲自参与了三国争霸的战争,但于学问孜孜以求,从未间断。特别是晚年在交州期间,讲学不倦,门生常数百人。据《三国志》及其注载,虞氏为《老子》、《论语》、《国语》作过训注,并著《明扬释宋》。考《隋书经籍志》:“梁有《古文论语》十卷,郑玄注;又王肃、虞翻、谯周等注《论语》各十卷。”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论语》虞翻注十卷。”此即《论语》训注。隋唐志著录,有虞氏《春秋外传国语注》二十一,此为《国语》训传。又隋唐志著录,并有虞氏《太玄注》十四卷,此即为《易扬释宋》(扬,扬雄。宋,宋衷)。《经典释文•叙录》:“《老子》虞翻注二卷”,《隋书经籍志》著录相同,此即《老子》训注。此外,虞氏还为《孝经》、《周易参同契》作过注,唐玄宗御注《孝经序》云:“韦昭,王肃先儒之领首。虞翻、刘邵抑次焉。”《经典释文》卷二载虞注《参同契》云:“易字从日下月。”即是其证。
虞氏于《周易》造诣最深。这主要得之于世代家传易学和他本人处战习易而不辍,博览众家之易说。他曾说过:“臣闻六经之始莫大阴阳,是以伏羲仰天县象,而建八卦,观变动六爻为六十四,以通神明,以类万物。臣高祖父故零陵太守光,少治孟氏《易》,曾祖父故平舆令成,缵述其业,至臣祖父凤为之最密。臣亡考故日南太守歆,受本于凤,最有旧书,世传其业,至臣五世。前人通讲,多玩章句,虽有秘说,于经疏阔,臣生遇世乱,长于军旅,习经于匏鼓之间,讲论于戎马之上,蒙先师之说,依经立注。又臣郡吏陈桃梦臣与道士相遇,散发被鹿裘,布《易》六爻,其三以饮臣,臣乞尽吞之。道士言《易》道在天,三爻足矣。岂知臣受命,应当知经!所览诸家解不离流俗,义有不当实,辄悉改定,以就其正。”(引自《虞翻别传》)以上所言,说明了虞翻易学源于家传孟氏易及当时诸家易学。也证明了虞氏明学与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虞氏精通筮法,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周易》占断。据《三国志•吴书•虞翻传》载,他曾为关羽筮之,“得兑下坎上,《节》。五爻变之《临》。”他说:“不出二日,必当断头。”果然如此,孙权曾称赞他“不及伏羲,可与东方朔为比矣。”裴松之引《虞翻别传》云虞翻放弃南方,“依易设象,以占吉凶。”可见虞氏擅长运用《周易》预测。
虞氏的易学代表著作为《易注》。据虞氏本传称,此书作成后,曾示于少府孔融等人,且受到了孔融的称赞。虞氏别传也明确说,他曾将《易注》献给当时的统治者。《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著录虞注《周易》九卷,《新唐书•艺文志》、《经典释文》有虞注《周易》十卷,这是虞氏《易注》。
另外,据唐朝史志文献记载,虞氏还撰有《周易日月变例》六卷,《京氏易律历注》一卷,《周易集林律历》一卷等易学著作。以上所列虞氏著作(包括非易学著作)皆亡佚。现存虞氏易注主要见于李鼎祚《周易集解》。清孙堂《汉魏二十一家易注》辑有虞翻《周易注》十卷,《附录》一卷,黄奭《逸书考》辑有虞翻《周易注》一卷,清惠栋著《易汉学》,张惠言著《周易虞氏义》九卷、《周易虞氏消息》二卷、《虞氏易礼》二卷、《虞氏易事》二卷、《虞氏易候》二卷、《虞氏易言》二卷,曾钊撰《周易虞氏易笺》九卷,方申作《虞氏易象汇编》一卷,纪磊作《虞氏易义补注》一卷、《附录》一卷、《虞氏易象考正》一卷,胡祥麟撰《虞氏易消息图说》一卷,李锐作《周易虞氏略例》一卷,民国徐昂撰《周易虞氏学》六卷,对虞氏易学皆有阐发,是研究虞氏易的必备之书。
虞 喜:(公元281~356年),字仲宁;会稽余姚人(今浙江余姚)。著名东晋天文学家。
少博学,朝廷屡征,固辞不仕。钻研天文历算,多所成就。
晋成帝咸康年间(公元335~342年),根据宣夜说著《安天论》,主张天高无穷,在上常安不动,日月星辰各自运行。
晋成帝咸和五年(公元330年),通过对冬至恒星的中天观测,独立发现岁差,从而得出“天为天,岁为岁”的结论,即太阳周年视运动一周天,并非就是冬至一周岁。由于冬至点西移,太阳从当年冬至到次年冬至,并不回到原来在恒星间的位置。
虞喜的这一发现,是世界天文历法史上的巨大成就,为后世制订精确历法创造了条件。
虞 绰:(公元562~615年),字士裕;会稽余姚人(今浙江余姚)。著名隋朝文学家。
博学有俊才,尤工草隶。善为词赋,傅縡见其文,称叹道:“虞郎之文,无以尚也。”仕陈,为太学博士,迁永阳王记室。入隋,晋王杨广引为学士。
隋大业初年(公元605年),转任秘书学士,奉诏与虞世南、庾自直等撰《长洲玉镜》等书十余部。迁著作佐郎,与虞世南、庾自直、蔡允恭等四人常居宫中,以文翰待诏。
隋大业八年(公元612年),从炀帝征辽东,奉诏作《大鸟铭》,为炀帝歌功颂德。炀帝览而称善,命官吏刻石于海上。以征辽功,授建节尉。
虞绰曾与杨玄感交游,后杨玄感兵败,虞绰化名为吴卓逃亡至信安。后被人告发,被捕获,斩于江都。
今存又虞绰所著《于婺州被囚诗》、《大鸟铭》等作品,载《初学记》及本传。
虞世基:(公元?~618年待考),字茂世;会稽余姚人(今浙江余姚)。著名隋朝大臣。
少与弟世南同师事顾野王。性恬静,喜愠不形于色,博学,善草隶。南朝陈时任太子中舍人、尚书左丞。
隋朝时期为通直郎、直内史省、内史舍人,受炀帝器重,专典机密,参掌朝政。
隋大业八年(公元612年),从隋炀帝出征高丽,以功进金紫光禄大夫。后数次劝谏均不纳,又见大臣相继诛戮,惧祸及己,遂唯诺取容,不敢逆帝,为时人所讥。
隋大业十四年,宇文化及于江都兵变,杀隋炀帝,他也一同同被杀。
虞世基所编纂的隋朝《区宇图志》,是较早的全国性区域志。
虞世南:(公元558~638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人(今浙江余姚)。著名隋、唐时期大臣。
虞氏在慈溪为世家,世居慈溪北乡鸣鹤场。其祖、父、叔、兄俱有重名。叔父虞寄,为陈朝中书郎,因无子,以世南继后,故字曰“伯施”。
少年时学于顾野王,十年精思不懈,文章文明于世。他在陈、隋二代为官,初为隋炀帝近臣,入唐后,为弘文馆的学士,官至秘书监,唐贞观七年封永兴县子(故世称虞永兴)。
虞世南身体文弱,博闻强记。少年时与兄虞世基一起拜博学广识的顾野王为师。十余年勤学不倦,学到紧要处,累旬不盥栉。尤喜书法,幼年学书于王羲之七世孙、著名书法家僧智永,受其亲传,妙得“二王”及智永笔法,故其书笔致圆融丰腴,外柔内刚,血脉畅通,继承了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书法传统。他与当时的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唐初四大书法家,而虞世南又是四人中最优者。他写的《孔子庙堂碑》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赞赏。唐太宗非常喜爱虞世南的字,并经常临写。相传有一天,唐太宗书“戬”字,但戈字还没有写好,正好虞世南进见,即提笔补写了一个“戈”字。唐太宗将两人合写的“戬”字给魏征看,说:“朕学世南,尚近似否?”魏征看后说:“戈字颇逼真。”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叹息道:“世南死后,无人可以论书。”
虞世南甚得唐太宗的敬重,死后赠礼部尚书,并绘像于凌烟阁,为二十四功臣之一。唐太宗曾诏曰:“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虞世南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深得唐太宗器重。他的书法,笔势圆融遒劲,外柔而内刚。论者以为如裙带飘扬,而束身矩步,有不可犯之色。他的书法,得到智永的传授,继承了二王的传统,收到很好的效果,称得起接魏晋之绪,启盛唐之作,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号称初唐四大书家。
虞世南作书不择纸笔,却很注意坐立姿势和运腕方法。他认为,只要姿势正确,手腕轻虚,即使是粗纸,秃笔,信手拈来也能挥洒自如,别出新意。
相传有一次,唐太宗把虞世南召来说:“朕近日来,已命人将大明宫的巨幅屏风装饰一新。你才思敏捷,书法精妙,快把一百零五名烈女的小传用工楷写在屏风之上。”唐太宗边说着便拿出稿本,把这些烈女的主要事迹一一介绍给虞世南听。虞世南听完圣意,来到大明宫,凭着自己惊人的记忆力,一边挥毫,一边构思,在屏具上写了起来。为了保持脸部与屏面平行,虞世南忽而垫凳而上,忽而又弃凳蹲下,笔法纯熟,姿态稳健。只花了一昼夜的功夫便完成了任务。虞世南写毕屏风,犹无倦意,细心校阅一过,竟一字不误,一笔未改!
其作品在元代就已很稀少,今所见存从帖中之外,有传世书迹刻石楷书有《孔子庙堂碑》、《破邪论》、行书有《汝南公主墓志铭》、《摹兰亭序》等。《唐人摹兰亭序三种》其中之一传为虞世南的墨迹。
虞世南一生经历了南朝的陈、隋和初唐三个时代。陈文帝知世南博学,召为法曹参军。陈朝灭亡,与兄世基同入长安,做了隋朝秘书郎,后迁起居舍人。当时世基任内史侍郎,权倾当朝,荣华无比,妻子所用被服,尤胜王侯。虞世南虽与世基同住,仍以勤俭务本。隋灭后,李世民闻虞世南之名,引为秦府参军,又授宏文馆学士,与房玄龄同掌文翰,后来又担任著作郎。一次,唐太宗想在屏风上书写《列女传》,没有临本,虞世南在朝堂上一口气默写出来,不错一字,赢得朝中文士的钦佩。
虞世南虽然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当政得失,直言敢谏。他多次讽劝唐太宗要勤于政事,并以古帝王为政得失,论证利弊。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陇右山崩,唐太宗问“天变”。虞世南以晋朝以来历次山崩为例,说:“臣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若德义不修,虽获麟凤终是无补;但政事无阙,虽有灾星何损于时。然愿隆下勿以功高古人以自矜伐,勿以太平渐久而自骄怠,慎终如始。”唐太宗听后敛容反省。他一再劝阻唐太宗筑陵墓厚葬,使唐太宗有所收敛。他还严正劝阻唐太宗不要恣于游猎而疏于政事。这些都对当时的“贞观之治”起着积极的作用。唐太宗曾对大臣们说:“你们如果都象虞世南那样刚正忠烈,天下何忧不理。”
虞世南年逾古稀后,屡次上表求退,不许,被封为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逝世于长安,终年八十岁。唐太宗十分悲伤,痛哭流涕,说:“虞世南对我忠心一体,拾遗补阙,无日暂忘,实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我有小失必犯颜直谏,而今亡故,朝延上下,无复人矣!”赐东园秘器,陪葬昭陵,赠礼都尚书,谥文懿。太宗还命画图象挂在宫中凌烟阁。
虞允文:(公元1110~1174年),字彬甫;隆州仁寿人。著名宋朝大臣。
宋绍兴进士,使命赴金,见金有南窥意,回宋奏请加强防事。金人南下,允文以中书舍人参谋军事,奉命采石矶犒师,适宋军溃败,三军无主,毅然指挥采石矶之战,大破金军。后任川陕宣谕史,与吴璘共谋进取,收复陕西州郡数处。不久,朝廷主和,他力加反对。
宋乾道三年农历2月,虞允文被重新启用,任知枢密院事。农历5月,四川宣抚使吴璘死;农历6月,以虞允文任知枢密院事兼四川宣抚使,接替吴璘镇守西疆。虞允文到任后,召集川蜀四路的转运使,“会计财赋所入,对立兵额”,整训军队,强者任战守,次者备辎重,裁减老弱者达一万七千多人,岁省军费九百万贯,核实民兵得两万三千多人,并以官田安置归附南宋的金朝人(归正人)两万人,修缮营垒、兵器,选拔将校;又奏除历年州县所欠税赋三百四十三万贯,禁止提前征收两税、盐税、酒税,核减两税中的虚额。适遇邛(今四川邛崃)、蜀(今崇庆)等十四州发生饥荒,虞允文又免除当年租税,并开仓赈灾,数十万民众赖以渡荒,四川军政面目一新。
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虞允文被召回,升任枢密使。农历8月,又升为右相兼枢密使,举用胡铨、周必大、赵汝愚、晁公武、李焘、吕祖谦、辛弃疾等名士。
宋乾道七年农历10月,金使乌林答天锡来贺会庆节(宋孝宗生日),节前一天,金使上朝。“固请上(孝宗)降榻问金主起居”,遭到孝宗的拒绝,但金使“天锡跪不起,侍臣错愕失措”。虞允文请孝宗退朝回宫,并对金使说:“‘大驾既兴,难再御殿,使人来旦随班上寿’,金使惭而退”。会庆节这天,金使只好随班入见。虞允文只是协助宋孝宗阻止了这一次不平等的礼仪。宋、金地位不平等,使宋孝宗一直不能忘怀,决心通过武力来达到地位平等,并进而收复中原。同年,虞允文以侍卫马军司的牧地原在首都临安郊区,“地狭不利刍牧,请令就牧镇江,缓急用骑过江便”,先移牧地于镇江;又将侍卫马军司移于建康,积极为北伐作准备。
宋乾道八年二月,更改宰相官称,虞允文进为首任左丞相,仍兼任枢密使,后在用人问题上与宋孝宗意见相左,因而求辞相。但宋孝宗在抗金问题上,仍想依虞允文,曾对他说:“丙午(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之耻,当与丞相共雪之。”农历9月,虞允文罢相,以少保、武安军节度使任四川宣抚使,封雍国公。宋孝宗希望虞允文按照绍兴三十二年提出的进军陕西,挥师东入河南的计划,宋孝宗则督师北上,预定某日会师河南。虞允文则吸收当年任川陕宣抚使时,被迫从已攻占西北三路十四州退兵的教训,提出:“异时戒内外不相应。”宋孝宗回答说:“若西师出而朕迟回,即朕负卿;若朕已动而卿迟回,即卿负朕。”宋孝宗亲自到正殿,赐酒赋诗送行,并让虞允文在殿门乘马,持节度使仪仗出京城的特殊礼遇。虞允文虽已年过花甲,但仍怀着光复中原的信念,立即上道,于宋乾道九年初抵川,设幕府于汉中。首先,适当增加军人的俸禄,使能养家以提将士的士气;养马户免其赋役,以增加养马数量;又听取大将秦琪的意见,改变兵力分散的状况,以使军势首尾相应。选拔将校,赏罚分明,积极备战。宋孝宗则以急不可待的心情,期望早日发动对金战争。
宋乾道九年农历9、10月间,两次向金提出受书礼仪平等的要求,都被拒绝。宋孝宗即以密诏催促虞允文发兵,虞允文由于军需未备,并向宋孝宗提出:“机不可为,但令机至勿失耳。植根本,国富强,待时而动可也,安敢趣师期为乱阶乎。”引起宋孝宗的不满,虞允文也知道宋孝宗的心情,为了不负厚望,更加积极备战,日夜奔忙,“戴星乘马,冰满鬓髯”而不顾,终于因此得病,享年六十五岁,赠太傅,赐谥忠肃。
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农历2月辞世,病逝于成都,终年六十四岁。后移葬于仁寿县中山乡。虞丞乡因虞坟而得名。
虞允文墓,俗称“丞相坟”,位于虞丞乡丞相村的玉屏山。玉屏山呈圈椅形,墓位于圈椅之中,墓地里有茨竹数十笼,中层有柏树、杂树千株,外层柑树成林,形成了竹淹墓、树抱竹、果伴树的幽雅静秀之美景。前有纱帽山,右靠李家山,左依龙脑壳山,山下有溪有水,乡村公路呈剪刀口形在墓两侧随坡而下,形成了溪路绕墓,四面环山的雄壮气势。
墓封山坐东向西偏北十度,呈椭圆形,高三米三,长十九米五,宽十一米。封土前五米处有青砂石质碑一通,长方形平顶,碑脚两侧有丁字形抱鼓支承,鼓面饰万字纹,外饰浅浮雕花卉,碑高两米三五,宽一米一七,厚十九厘米,碑文为“宋丞相虞忠肃公墓”。阴刻隶书,碑文左侧为上款“光绪十九年癸已孟冬”。碑文右侧下款题为“知仁寿县事何肇祥重建”。
碑左侧五米处有黄砂石碑一通,长方形平顶,碑高两米三五,宽一米二二,厚二十四厘米,据守墓人称此碑原本有字,文革间铲除无余。封土前原有石人、石猪、羊、牛、马等祀物,以墓碑为中心,前十六米五,左右各十九米,后至山脚范围原有矩形乱石围墙,现仅存乱石围墙基础。
清光绪十九年重修此墓时,计划建肃公祠一座,祠砖烧毕运至墓地,终未动工。解放初期,砖用于建小学。现收集有砖十余匹,青灰质,距形,长二十六厘米,宽十七厘米,厚六十二厘米,侧面有竖一行文字:“虞忠肃公墓”,阳字楷书。
近年来,在虞允文墓附近陆续出土发现了一些实物资料,对研究考证虞允文墓提供了更充分的证据。1997年10月在虞坟十五处发现“民族英雄宋丞相…”碑,碑文残缺,字迹部分可见。1999年9月在虞允文墓三十米处出土圆形石碑(残缺),只见隶刻“丞相”二字,其余不存。在通过长期取证确认虞允文墓无疑的同时,又新将当年毛泽东同志读《二十四史》赞虞允文采石英勇抗金题签的“伟哉虞公,千古一人”的眉批手迹,镌刻成碑,立于墓前。
从古至今,凡明、清县人均不分官商学自觉前往墓地祀祭。1992年县政府公文公布墓地保护范围为四万平方米。1995年,县委宣传部、共青团仁寿县委、教育局、文化局、工会联合决定将虞允文墓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虞 集:(公元1272~1348年),字伯生,号道园;仁寿人(今四川仁寿)。著名元朝学者。
其五世祖虞允文,为南宋著名爱国将领,曾在宋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的采石之战中大败金军,官至丞相。其父虞汲,曾任黄冈尉,宋亡后侨居临川崇仁(今江西崇仁)。
虞集自幼学习程朱理学,深受儒家正统观念的影响,但又不拘成法,思想比较开通。元成宗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他被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升任国子助教。元仁宗时,任集贤修撰。泰定帝时,升任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文宗时,任奎章阁侍书学士,与赵世延等编纂《经世大典》。
他认为“国学,礼义之所出也”,主张严肃学纪、学风。后历任太常博士,国子司业、国子祭酒,兼两帝经筵讲官。元经筵之制,取经史中切于心德、治道者,用蒙古语、汉文进读。口译经文,难度颇大,每选精于蒙、汉语学者,事先笔译,译文均由他“反复古今名物之辨以通之”,使无违经文本义。
他重视教育,认为教育是“为邑”、“治天下”之本,视办学为“既定大统”后之“急先务”。主张培养“成德达材”之人,“以朱熹之说为定”,以“明人伦为能事”,强调选择“经明行修成德”者为教官。“师道立则善人多”,“师得其人,则长吏敬之,民庶服之,故教行而化兴,不然则否”。倡导各级地方守吏,以“至诚恳侧之心求贤师,尊贤师”。提出科举取士之目的在“一道德、同风俗”,并非指引士子“未门擅业”,如“五经学究之固陋”。
元惠宗即位后,他谢病回乡,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逝世,终年七十七岁。
著有《道园集》、《虞道园文选》、《虞文靖公诗选》、《虞道园学古录》等。
虞仲文:(公元1069~1123年),字质夫;武州宁远人。著名金国时期宰相。
虞仲文四岁作诗,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神童。
大辽时期进士,历仕州县,起居郎、史馆修撰,太常少卿、中书舍人、枢密直学士、翰林侍讲学士。辽保大二年(金天辅六年)农历3月,官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拥立北辽,为挽救垂危的辽王朝作出了贡献,是辽金之际颇有影响的人物
金天辅六年农历12月,虞仲文降金,官任枢密使、侍中、秦国公。金天辅七年农历5月,与左企弓等赴广宁,同被杀於平州,年五十五。谥号“文正”。
善画人马墨竹。《全辽文》收其《宁鉴墓志铭》。
虞黄昊:(生卒年待考),字景明;钱塘人(今浙江杭州)。著名清朝诗人。
清康熙年间举人。自幼聪明,十岁的时候就能做诗,后来一直因诗而有名。是“西泠十子”之一。
虞 朗:(生卒年待考),女,自号冰壶女史;金坛人(今江苏镇江)。著名清朝画家。
喜欢画墨兰,著作有《桃源春泛图小影》。
虞景星:(生卒年待考),字东皋,金坛人(今江苏镇江)。著名清朝诗书画家
康熙进士,官吴县教谕,工诗,精书画,有“三绝”之誉。 虞廷恺:(公元1880~1918年),字伯庼,一字泽西;浙江瑞安马屿镇江西村人。著名民主革命先驱。
出自浙江大儒孙诒让门下,与沈钧儒、温州永嘉徐定超、温州瑞安项骧等交好,为近代第一批留日学生,毕业于明治大学法政系。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归国后执教于杭州官立法政学校、高等巡警学校并创办全浙自治研究会,辛亥革命后任浙江财政司代理司长兼都督府财政秘书长,民国众议院议员,国会恢复后任众议院代理秘书长,从事宪法立法工作。
虞廷恺曾参加浙江保路风潮,为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一事,曾上书时任民国副总统黎元洪(全文尚存),著有《伯庼文集》。
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1月5日,虞廷恺在上海吴淞口“普济号海难”事故中遇难。
虞志学:(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沈阳军区空军司令部副参谋长。
虞国伟:(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武警少将,武警交通指挥部副主任。 跟帖时间 2010-03-11 14:32:0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虞氏的字辈排行 -- 江苏南京虞氏字辈:“德长存积善知”。
江苏江都虞氏字辈:“登修字学同传家光万世”。
广东连山虞氏字辈:“先泽与天日月同”。
广东虞氏一支字辈:“海灵峻秀忠家瑞”。
浙江乐清虞氏字辈:“大孟廷邦友朝思可崇久熙世洪儒茂学隆经典明荣登文翰序万载贤泽声”。
浙江临海虞氏字辈:“公卿朝定选(用)礼义邦国才”。
四川合江虞氏字辈:“思绍世应学万代永留传祖宗德泽远富贵金满堂”。
四川荣县虞氏字辈:“斗世光宗崇尚德文”。
湖北洪湖、仙桃虞氏字辈:“必一铭鼎声大振万国士朝臣邦家之光祖功忠德”。
云南腾冲虞氏字辈:“思恩延国绍平”。
江西玉山虞氏字辈:“修元尚礼茂工”。
天津武清虞氏字辈:“天春宗东宝(红)俊克(丙)”。
虞氏一支字辈:“元明天子昌文诗必安邦”。
虞氏一支字辈:“海维善理”。
虞氏一支字辈:“瑞廷修敷献项”。 跟帖时间 2010-03-11 14:29:4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虞氏的家谱文献 -- 浙江东阳永宁虞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三~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义乌华溪虞氏宗谱,(清)虞兆泰等纂修,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木刻活字印本七册,今仅存第二~三卷、第十五卷、第十八卷、第二十卷、第二十二卷、第二十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东阳永宽虞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义乌华溪虞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今仅存第四卷、第十三~十四卷、第十六卷、第十九卷、第二十四~三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鄞县邓阳虞氏宗谱,(清)虞蓼等纂修,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至民国初年忠孝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东阳永宁虞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二卷、第六~七卷、第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义乌华溪虞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今仅存第四卷、第七卷、第九~十卷、第十二~十三卷、第十五~十七卷、第二十六~二十七卷、第二十九~三十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义乌华溪虞氏宗谱三十二卷,首一卷,(清)虞棠等纂修,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今仅存第一~三卷、第五~六卷、第十八~十九卷、第二十三~二十四卷、第二十六~二十八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诸暨暨阳宜仁村虞氏宗谱十卷,(清)虞绍恭总理,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瑞莲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东阳永宽虞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五卷、第八卷、第十三~十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浦阳湖溪虞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东阳莲溪虞氏宗谱十卷,(清)虞奇苏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九册,今仅存第一~八卷、第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义乌华溪虞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今仅存第四卷、第十三~二十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东阳永宽虞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义乌华溪虞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手抄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镇海燕翼堂虞氏宗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稿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义乌华溪虞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萧山虞氏家谱十卷,(民国)卢思备、虞宝禾等续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东阳莲谿虞氏宗谱十二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东阳县上卢乡渔晚村。
浙江镇海灵岩虞氏宗谱两卷,(清)虞中恒等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承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临海乌岩虞氏宗谱稿,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稿本。浙江省临海县博物馆,今仅存第二十~二十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诸暨暨阳宜仁村虞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民国)虞彦恩总理,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瑞莲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浙江汤溪虞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无锡虞氏宗谱二十四卷,首八卷,(清)虞械等纂修,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鹿野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无锡虞氏宗谱二十四卷,首八卷,(清)虞文奇主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鹿野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
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暨阳宜仁村虞氏宗谱十卷,(清)虞绍恭纂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瑞莲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常熟虞阳席氏世谱三十五卷,(清)席彬纂,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今仅存第四~十四卷、第二十~二十二卷、第二十四~二十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虞氏宗谱二十四卷,首八卷,(清)虞文奇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鹿野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四。现被收藏在中国家
江苏丹阳云阳虞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清)虞美寿、虞润修,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江苏无锡阳湖大墩虞氏宗谱二十四卷,首八卷,(清)虞考谐撰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鹿野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丹阳云阳贤桥虞氏宗谱六卷,(清)吴兴仁纂,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无锡虞氏族谱,(清)虞祖等纂修,清朝年间鹿野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无锡虞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鹿野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四卷下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暨阳宜仁村虞氏宗谱十卷,(清)虞彦恩等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瑞莲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重庆云阳虞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清)虞善寿等修,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天长虞洼虞氏家谱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天长县虞洼村。
虞氏族谱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连山市档案馆。 跟帖时间 2010-03-11 14:27:1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虞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济阳郡:战国时期为魏国城邑,西汉时期改置为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济阳县在唐朝初期并入冤句县。晋朝惠帝时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县以及定陶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正阳县不远。晋惠帝后来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定陶两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德正阳县不远。东晋后期晋室南渡后,济阳郡被废黜。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二十六县,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县。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有浙闽之地。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份(仅天目山、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民国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市、尉氏县、北至延津县、南至杞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改治到浚仪。隋朝开皇初年(公元581年)废黜,隋、唐两朝皆为汴州陈留郡。1957年丁酉并入河南省开封县。
2.堂号:
济阳堂:以望立堂。
会稽堂:以望立堂。
陈留堂:以望立堂。
五绝堂:源自唐太宗曾经夸赞虞世南:“德行绝好,忠直绝好,博学绝好,文词绝好,书翰绝好。”一时传为美谈。
承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睦堂:资料有待补充。
鹿野堂:资料有待补充。
瑞莲堂:资料有待补充。
忠孝堂:资料有待补充。
尊白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3-11 14:23:1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虞氏的迁徙分布 -- 虞氏是一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四十四位,人口约三十八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4%左右。
虞氏出自姚姓。远古氏族部落的时候,尧将部落首领的地位禅让给舜。舜有一个称号叫作虞,所以直到今天还被成为虞舜,这也是虞氏的最早起源。后来大禹治水有功,舜又将天下禅让给大禹,称夏禹。
为了纪念虞舜,大禹封舜的儿子商均于虞国(今山西永济蒲州镇,一说今河南东部),商均的后代就称为虞氏。舜是东夷人,号有虞氏,是东夷少昊白虎部水伯天吴裔族邹虞氏之子。邹虞是邹屠与天吴氏族的联姻族,陶唐尧侯与后羿击杀朝阳天虞与东平台前村邹屠氏之后,邹虞联盟解体,邹氏南迁,虞氏留居豫东商丘的虞城。舜出生于此,及长迁荷泽,制陶为业。
到了西周的时候,虞仲的后代在周文王的时候建立虞国,春秋时候为晋国所灭,但后代以虞为姓,保留至今。在古代,虞氏的望族大多聚居在会稽。 跟帖时间 2010-03-11 14:20:4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虞氏的各支始祖 -- 虞克文:先世会稽西虞人,五代后周时以侍御史谪令吴宁,闻桥墩兵变,耻仕宋,乃隐居邑之永宁乡水下村。是为东阳永宁虞氏始祖。
虞一龙:元大德间自义乌华溪迁东阳双泉,未几复转迁至莲溪。是为莲溪虞氏始祖。
虞万发:面宋末自晋陵城南迁无锡西溪。是为无锡虞氏始祖。
虞元吉:北宋时由东阳造福乌华溪。是为华溪虞氏始祖。
虞 皎、虞 恺:唐末自余姚双雁迁诸暨渔村,越八世,裔孙恺开派宜仁村。是为暨阳虞氏始祖。
虞睿良:明初人,其后自镇海札马洋迁邑之灵岩布陈岭下。是为灵岩虞氏始祖。
虞睿才:明洪武二十四年受命由浙江昌国卫之金藏迁镇海札马。是为燕翼堂虞氏始祖。 跟帖时间 2010-03-11 14:17:1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