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3-11 16:26:19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1292 跟帖次数 6

第一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夏王朝时期的古幹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幹国,是夏王朝时期即有的古诸侯国,在史籍《淮南子·道应训》中记载:“荆有佽飞,得宝剑于幹遂。幹国,在今临淮,出宝剑。”

关于幹国,在殷商卜辞中就有商末纣王田猎游幸的记载,所到的地方即有“幹”。在史籍《路史·国名》中记载:“幹,桀臣幹辛邦也。”也就是说,幹在夏王朝的时候是夏桀臣子幹辛邦的封地。在史籍《大清一统志·大名府》中记载:“幹城,在开州北,《诗·邶风》:‘出宿于干,饮饯于言。’《后汉书·郡国志》:‘卫国县有竿城。’盖即干城之讹也。今州北有幹城村。”开州在今河南濮阳,在商都安阳的东南。

史籍《大清一统志》中引用了《诗·邶风·泉水》中的记载:“出宿于幹”,是说卫国的女子嫁到邶国,“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终于回家探亲了,路上经过了“幹”这个地方,“幹”这个地方还有“幹言山”于是“饮饯于言”。典籍《邶风》是邶国的诗,邶国在今河南省汤阴县东南。在《古今地名大辞典》中记载:“幹言山在河北尧山县西北四里。”在史籍《太平寰宇记》中说《邶风》中卫女“出宿于幹,饮饯于言”就是说的此山。当时的卫国占有河南省北部及河北省南部,建都在朝歌(今河南淇县),邶国在其北面,所以卫女回邶经过幹,与幹城、幹言山所在的位置相符。

在典籍《韩非子·难二》中有一段话说:“蹇叔处幹而干亡,处秦而秦霸,非蹇叔愚于幹而智于秦也,此有君与无君也。”蹇叔是很有本领的贤臣,幹国的君主不用他,蹇叔只得西行入秦,帮助秦穆公。结果是幹国亡了,而秦国则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在史籍《史记·秦本记》中记载,蹇叔本是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乐于农耕的隐士,住在宋国铚邑一个叫鸣鹿村的小庄子里。楚人百里奚游历到宋国的时候,陷入了极度困境之中,在铚邑乞食,遇见了蹇叔。蹇叔将百里奚收留在自己家中,百里奚谈到欲求仕于齐、周、虞等国,蹇叔劝他不要去,后果然免受祸难。秦穆公打听到百里奚是个贤人,聘他为官,百里奚又建议秦穆公聘蹇叔为官,从此秦国由弱变强。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秦穆公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蹇叔住在铚邑,在史籍《汉书·地理志》中记载,沛郡有铚县,就是在今安徽省宿县南部。铚县的北面就是徐州的寒山,东去不远就是泗洪。这一块地方原本是古干国的地方,铚邑和寒山在春秋初期被宋国所吞并。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炎黄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何光岳根据西周铭文考证,“寒”与“幹”通;夏桀以前实际上没有“幹国“,只有寒国,夏桀以后只有幹国,而没有寒国,所以寒、幹之间有着承接的关系,也就是说,“幹”最初叫做“寒”。

“寒”这个部落出现很早,寒部落族人为任姓,是黄帝之裔。他们的始祖寒哀曾为黄帝驾马车,就是史籍《世本》中记载的“寒哀作御”。在史籍《路史》也记载:黄帝的儿子青阳娶了寒哀的女儿,生少皋。寒浞是寒哀裔孙、寒部落后来的首领。在史籍《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寒亭,古寒国,浞封于此。”寒亭在今山东潍坊,也就是寒部落的所在地。夏王朝时期,寒浞在此建国,史称古寒国。西汉王莽后来改古国为亭,始称寒亭,寒亭因此而得名。寒浞杀羿,后又被少康所灭。寒国被夏灭后,族人被打散了,向外迁徙。今徐州的寒山也就是因为有一支寒人迁来而得名。有一支就迁到今河南濮阳。到了夏桀的时候,幹辛邦仕夏,得到了封地。

铚邑和寒山被宋国所并,于是有一部分人再度迁徙,一部分人留在故地,所以后来史书上出现的幹氏人物也多是该地区的人。史籍《姓苑》在记载春秋时,陈国大夫“幹徵师采食于幹邑,因氏焉”, 幹徵师自然是幹人,采食之地也就是封地,幹邑的地望也应当在陈国附近,即今河南淮阳一带。后来撰写《搜神记》的幹宝,是新蔡人,晋时新蔡的地望在今河南新蔡、息县、淮滨、安徽临泉等县地。

西周灭殷商,包括幹辛邦的幹在内周围的若干国家,当时生产力低下,部落被打散了,一部分留在原地,成为入侵者的臣民,还有更多的一部分向外迁徙,寻找新的生活地区。被打散的干民一部分南迁,来到淮水流域定居,并和当地的居民融合在一起。

幹国既为吴国所灭,以后吴国也就有了“幹”的别称。

周太王的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奔吴地(今江苏苏州一带),建立吴国,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泰伯奔吴,按史书的记载和民间传说都是为了让贤,这说明大约在三千年前,黄河流域就有一支移民来到了江南。

从地貌来看,由于长江的分割,江南和江北似乎毫不相干。但从地质上说,江北和江南其实是连在一起的。江南有人类生活,除了史书上的记载,苏州的三山岛遗址和草鞋山遗址也证实了大约在一万年前,也就是蜀冈上有人类活动的时候,那里也有一群人在活动,到了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一地区的先民和龙虬庄的居民一样,过着定居的生活,此后延续不断。

以泰伯、仲雍为首的一群移民来到了这里,和这里的土著融合在一起,入乡随俗,按照当地居民“断发文身”,剪短了头发,并在身上刺有花纹。也许他们拥有较当地土著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当地土著居民的拥戴下,泰伯做了当地人民的君长,建国号“勾吴”。从此开创了吴国的历史,泰伯也就成为吴国的始祖。

泰伯逝世后,其弟仲雍继位,仲雍三传而至周章。此时周武王姬发推翻了商王朝,得了天下,于是追尊曾祖父古公亶父为太王,得知来到江南泰伯、仲雍的后人周章已经当上了吴国的君主,便加封他为诸侯。从周章至寿梦上台,历十四世,近五百年,在这五百年中吴国不断强大。到了春秋早、中期,吴国的实力已经是不容忽视。实际上在齐国称霸、楚国扩张的同时,吴国也在并吞周围的一些小规模的诸侯国。

吴国并吞周围的诸侯国的历史在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不过,在典籍《管子》中记载了管子同他的婢女一段对话,婢女劝说管子不要小看少年人,也不要轻视卑贱者时说:“昔者吴、幹战,未龀不得入军门。国子摘其齿,遂入,为幹国多。”管子于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去世,这里提到了“昔者”,那显然比这个时间还要早许多。从典籍《韩非子·难二》中所记载的“蹇叔处干而幹亡,处秦而秦霸”来看,蹇叔在幹国亡于秦穆公五年应聘而秦,秦穆公五年就是周惠王十二年(公元前665年),显然,吴国灭干国还在此之前,与《管子》中的记载是一致的。

文献记载“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并开始“与中国时通朝会,而国斯霸焉”。吴王寿梦当政是在公元前585~前560年,即春秋中期偏晚。实际上吴国的向外扩张和逐步走上强大应是从西周晚期开始的。而寿梦又在先辈的基础上“称王”,进一步向外扩张。后来便是吴、楚争雄,这两国的争雄持续了相当一段时间,经历了好几代君主,在阖闾登上王位后,伍员与孙武一起辅佐吴王,打败了楚国,伍子胥不仅为自己报了家仇,也帮助吴国成为春秋的霸主。扬州城就诞生在春秋诸侯争霸吴国迅速崛起的大背景中。

幹国在诸多夷族国家中势力十分强大,决不是一国一邑的小国,而是据有临淮一大片土地的大国。只不过是幹国和周王室的关系并不密切。他们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立性,当对周王室的统治不满意时就会反抗,于是就有了周王室对淮夷作战之事。因其所据有的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既出于周王室的需要,更出于日益强大的吴国欲称霸的需要,于是吴国就起兵并吞了它。

郭沫若曾分析说,经过这一场激战,吴国吞灭了江北幹国,使吴国的疆域北达江淮之间,时间约在西周晚期或春秋之初。根据当时的惯例,此后吴亦有时称干。因吴都后又迁于幹地,故金文中才有吴国自称为“吴幹王”的记载。

至于幹国的旧都是否在今蜀冈邗城故址处,目前尚未见到文字记载,也未见幹国故都地下文物发现的报道,不过从临淮这一大片土地来看,这里筑城建都的条件当是最佳处之一。从吴王阖闾十年(公元前505年)占领郢都到战国初期(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兵败自杀,是吴、越两国相互残杀的三十年。在此期间,吴国的势力逐渐退出淮水流域,再也无暇顾及夺得的两淮领地。

要注意的是,江西有个余幹县,有幹越亭,有学者认为余干才是古幹国的都城。本书认为,余干实际上是吴国灭幹国后,一部分幹国人再度南迁赣水流域,再与当地的土著融合所形成的地邑名称,时间远晚于古幹国,“余”是古越语的发声词,余幹就是幹,这个词本身就证明了幹越是幹人与越人融合形成的。

另外,在史籍《史记·苏秦传》中记载:“越王勾践…擒夫差于干遂。”在史籍《史记·春申君传》中还记载:“吴见伐齐之便,而不知干遂之败。”这其中所说的“干遂”,在《吕氏春秋》中作“幹隧”,高诱就明确注释:“幹隧,吴邑。”“干遂”就是“幹隧”,那是实际上是吴王夫差构筑邗城以后的事了。

古幹国(今江苏扬州),在春秋末期被吴国所吞灭之后,其故国子民便以国名为姓氏,称幹氏,并将这个姓氏带往分迁的各地,世代相传至今,文字改革中简化为干氏。

该支干氏正确读音作gān(ㄍㄢ)。



第二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幹犨,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大夫叫幹犨,为人干练而稳重,很受人尊敬,但他当时属于当时权势熏天的华氏家族集团。幹犨的祖先可以追朔到上古商代的开国君汤王。

周景王姬贵二十三~二十五年(宋元公子佐九~十一年,公元前522~前520年),宋国华氏家族联合向氏家族发动了叛乱,将宋元公赶出了宋国,幹犨在这次叛乱中支持华氏家族。宋元公向卫国求援,卫国派公子朝出面,联合晋、曹、齐诸国前来辅佐宋元公平叛,与华氏家族之间爆发了著名的“赭丘之战”,又称“宋平华氏之战”。

宋元公不守信义,处事不公,与末强族华氏、向氏交恶。周景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夏,华定、华亥、向宁首先向公室发难,诱杀群公子并劫持宋元公。随后,双方互派人质,盟誓讲和。同年冬即,宋元公在征得华氏宗主大司马华费遂的同意后,诛杀人质,攻打华氏、向氏。

华定、华亥、向宁奔陈,华登奔吴。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21年)夏,留居国内的华氏发生内讧。御士华多僚向宋元公诬告其兄少司马华貙将接应华亥等人返国乱宋。宋元公信其言,与华费遂策划驱逐华貙。农历5月,华貙盛怒之下杀华多僚,劫持其父华费遂,召回华亥、向宁,发动了叛乱。华氏占庐门(商丘城郊之门),据南里(商丘城内里);宋元公则率宋军据守郊外旧城桑林之门,双方相持不下。农历10月,华登带领吴军前来援助华氏。宋军与戍守宋地的齐军先发制人,败吴军于鸿口(今河南虞城境),俘其二帅。华登率吴军余部反攻,败宋、齐联军。宋元公欲弃师而逃,被厨人濮劝止。之后宋、齐联军重整旗鼓,采纳齐将乌枝鸣的建议,挑选精锐士卒,各持短剑,奋勇冲杀,败华氏军于新里(今河南开封)。

当年农历11月4日,晋大夫荀吴、曹大夫翰胡、齐大夫苑何忌、卫公子朝等各自率军援助宋元公。农历11月7日,诸侯国联军和华氏家族与吴国军队的联军在赭丘(今河南西华)展开对阵。

华氏党羽郑翩希望摆成鹳形阵,而他的御车者则希望摆成鹅阵,争执不休。

卫军子禄为公子朝驾御战车,庄堇为车右武士。幹犨为华豹驾御战车,张丐为车右武士。

两车相遇,公子朝退回,华氏主将华豹则大喊着公子朝的名字挑战。公子朝大怒,调转战车,将要搭上箭,而华豹已经抢先拉开弓一箭射出,箭穿过公子朝和子禄中间。公子朝躲过这一箭后又要拉弓,华豹却已经又搭上箭拉开了弓。公子朝怒喝:“你不让我还手吗,真卑鄙!”古代在战场上两将对射,须得轮流射箭,因此公子朝大骂华豹卑鄙。于是,华豹只好从弓弦上撤下箭,公子朝一箭射去,华豹躲避不及,被一箭射死。诸侯联军乘势掩杀过去,华、吴联军大乱。

华豹的卫士张丐一见主将被射死,便抽出殳(一种用于撞击的木柄兵器,又作杸、祋。殳长一丈二尺,柄为竹木质,呈八棱形,柄端安有青铜质殳头)下车冲过来,公子朝一箭将其腿射断。乘大家没注意,张丐挣扎着爬过来用殳敲断了公子朝的车轴,于是公子朝又一箭将张丐射死。

见事如此,幹犨便请求公子朝也给他一箭。公子朝一直尊敬幹犨,便想向宋元公说情免其死罪。幹犨却严肃地说:“我如果不和自己战友一起战死,便是犯了军中的大法。一个犯法之人跟从您,君主哪里能用得着我?您就快点射死我吧!”于是,公子朝先敬重地对着幹犨深施一礼,然后一箭将幹犨射死了。

华氏家族因此大败,宋军、齐军又包围了华氏盘据的南里。华貙派华登到楚国请求出兵。华貙带领十五辆战车、七十名步兵护送华登突围而出,然后又冲回去固守待援。楚国大将薳越率领军队打算迎接华氏,太宰犯劝谏说:“诸侯之中,原来唯有宋国的臣下还侍奉着国君,现在却争夺国政。您丢开国君而帮助臣下,恐怕不可以吧!”楚平王说:“你说得太晚了,我已经答应了他们。”

周景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20年)农历2月,楚平王遣使者向宋元公施加压力,迫其赦免华氏家族。诸侯联军害怕楚国出兵干预,遂释南里之围,放逐华氏族党流亡至楚国,其中有迁于华氏姻亲的吴国者。宋国内乱就此平息。

在幹犨的后代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称幹氏,文字改革中简化为干氏。

该支干氏正确读音作hán(ㄏㄢˊ),今音读作gān(ㄍㄢ)亦可。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时期的古邗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古邗国,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姬邗叔所建。

古代的邗国,即今江苏省江都县濒临长江北岸的古邗城。根据史籍《左传·索隐》中按载:“<左氏传>云:邗、晋、应、韩,武之穆”,说明是周武王姬发之子邗叔所建。邗国后来被紧临的郑国所灭,变成了郑国的一个邑,灭国时间当在公元前711年以前。

“邗”字,最初见于史籍《左传》中的记载:“鲁哀公九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在典籍《辞海》中注“邗”时有两个义项:一是“古国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东北部,称作邗,春秋时期为吴国所灭,成为吴邑。”另一是“古城名,公元前486年吴国所筑,故址一说在今扬州市蜀冈上,一说在市东南濒江处。”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邗,国也。今在临淮。一曰,邗本属吴。”许慎是著名的东汉学者,东汉时期临淮郡跨有今淮水中下游的南北部,包括今安徽东部、江苏境内长江以北至沭阳以南一大片地区,故治在今安徽盱眙西北八十里,泗洪县南。干国立国于临淮,加邑旁为邗,这是西周以后的地邑称谓通例,所以在《辞海》中说“邗也作干”,也就是说“邗就是干”。

邗地的原土著民族是实际上就是淮夷一族,那时是地广人稀,零星散居。后来加入了北方迁来的干人,他们的居住地当相对集中,他们沿用了原居地的名称命名。当时北方的文化比当地土著先进,逐渐影响了当地土著,范围也就越来越大,势力也越来越强,就像泰伯、仲雍奔吴一样,成为吴国的首领。淮夷人的南迁也当在西周早期,迟于泰伯,仲雍奔吴不到百年。

江南的吴国国君本是周王室的近亲,又是因“让贤”才来到江南。吴国和周王室的关系很密切,封其的目的之一便是加强对夹在周、吴之间因安抚而封的异族国家的监视。

吴国通过数次扩张性吞并战争,成长为一个大国,在吴国走向霸主的进程中,邗国这片地域至关重要。只有吴国占有了江淮之间,始可称得上是强国,江淮到江南的近海地域才真正出现了一个地域强权,吴国在地理上取得了以江南为腹地,控江制淮,为西进北上取得地域和经济发展打下基础。

邗国所在江都地区在地理上历来被称为吴头楚尾,乃兵家必争之地,吴国取邗国后,进一步可以制楚,楚国取邗,便可以控制江南。江都地区在后来的历史中上演出数次战争大戏,在中国的统一与分裂的决定性战役中反复见证历史,就是因其特殊的地理条件所决定的。吴楚之战,便是以后江都地区政治地理局势的一大剪影。

邗国被吞灭后,在邗叔的后裔子孙以及国民中,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邗氏,失国后去“邑”为干,称干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干氏正确读音作hán(ㄏㄢˊ),今音读作gān(ㄍㄢ)亦可。

本书按:

在《春秋左氏传》中,记载有“隐公十一年,王取邬、刘、功蒍、邗之田于郑…哀公七年,曹伯背晋而奸宋。宋人伐之,晋人不救。筑五邑于其郊,曰黍丘、揖丘、大城、钟、邗…哀公九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的历史内容。

鲁隐公姬息姑十一年,即周桓王姬林元年(公元前711年);其时鲁国强大,与郑国之间不断有摩擦,鲁隐公出兵“取…邗之田于郑”,说明邗国之地在当时已经属于郑国,因此鲁隐公才能从郑国手中夺得“邗之田”,显然,此时邗国已不在,当为郑国所吞灭。至于邗国具体何时被郑国所吞并,在公元前770年~前711年的东周初期历史上,史书皆没有记载。

鲁哀公姬将七~九年,即周敬王姬丐三十三~三十五年(公元前487~前485年);吴王夫差能够指令数十万军民“城邗沟,通江、淮”,显然,此时的故邗国之地已经被吴国吞并了,因此才有了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国,于邗江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宋口入淮,通粮道。也就是吴王夫差为争霸中原,在江、淮之间穿过邗国故地开凿的一条著名的古运河,后来隋朝杨广再开之“邗沟渠”,就是在这条古运河的基础上重新疏通而成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开凿”。如今,“邗沟渠”就是京杭大运河的扬州段。

近年来,多有学者将妫姓幹国与姬姓邗国混淆,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国家地域接近,皆在江淮之间的苏北平原上,而且后来皆一度属于吴国的缘故。在进行姓氏学研究时,应当注意予以甄别。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司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司干,是西周初期设置的一种王室内宫官位负责掌管舞乐器具,为典礼重臣,隶属于天官府司管辖。

在典籍《周礼·春官》中记载:“司干掌舞器。”

在司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干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干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干氏正确读音作gān(ㄍㄢ)。



第五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两周时期地名干,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干,就是国都的城郊地区,简称国郊,主要是由武将及其军队居住生活的地方,因武将不得居于城内,因此与公侯、臣子、庶支子孙们居与国郊,兼有防护守卫国都的作用。

在典籍《诗·周南》中记载:“公侯干城。干城者,言以武夫自固,为扞蔽如盾,为防守如诚然。”

在居住于国郊的军民后代子孙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干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干氏正确读音作gān(ㄍㄢ)。



第七个渊源:源于兵器,出自春秋时期神兵干将,属于以器物名称为氏。

干将,是古代战国时期的神兵利器。

“干将”一般被认为是越国名师欧冶子的别名,实际上是他所铸的一柄剑的名称。

在史籍《吴越春秋》中记载:“干将者,吴人也。莫邪,干将之妻也。干将作剑,莫邪断发翦爪投于炉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

古代,历来有以神兵名称为姓氏者,因有以干将为姓氏者,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干氏。

该支干氏正确读音作hán(ㄏㄢˊ),今音读作gān(ㄍㄢ)亦可。

本书按: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姓氏皆从帝王国君的佩剑名称而来,如吴钩氏、干将氏、莫邪氏、鱼肠氏…等等。本书在这里将历史上曾作为姓氏的古剑简列如下:

禹剑:古代名剑。夏禹所铸。剑腹上刻二十八宿,面文明星晨,背记山川,藏之会稽山。——被后人引为禹氏。

启剑:古代名剑。夏王启铸。铜,三尺九寸,后藏之秦望山。——被后人引为启氏。

铜剑:古代名剑。以铜铸成。南朝梁陶弘景在《古今刀剑录》中记载:“夏君在位,以庚茂八铸一铜剑。”——被后人引为铜氏。

龙剑:古代名剑。刘禹锡在《武陵观火》中记载:“晋库走龙剑,吴室荡燕雏。”柳宗元在《闻歌》诗曰:“翠帷双卷出顷城,龙剑破匣双月明。”——被后人引为龙剑氏、龙氏、剑氏。

金剑:古代名剑。南朝梁陶弘景在《古今刀剑录》中记载:“章帝建初八年,铸金剑令投于伊水中,以压人膝之怪。”——被后人引为金剑氏。

大剑:古代名剑。在《五代史·史弘肇传》中记载:“周太祖出镇魏州,弘肇议带枢密以行,苏逢吉场邻以为不可,弘肇恨之,明日会饮窦贞固第,弘肇曰:‘安朝庭定祸乱,直须长剑大剑,若毛锥子安足用哉。’”——被后人引为大剑氏。

诫剑:古代名剑。传说为秦昭王稷在位时所铸。南朝梁陶弘景在《古今刀剑录》中记载:“秦昭王稷在位五十二年,以元年岁次丙午铸一剑,长三尺,铭曰‘诫’,大篆书。”——被后人引为诫剑氏。

夹剑:古代名剑。传说殷帝孔甲在位时所铸。南朝梁陶弘景在《古今刀剑录》中记载:“孔甲在位三十一年,以九年岁次甲辰,采牛首山铁,铸一剑,铭名曰‘夹’,古文篆书,长四尺一雨。——被后人引为夹剑氏。

阳剑:古代名剑。在《文选·匕命》中记载:“楚之阳剑,欧治所营。”——被后人引为阳剑氏。

崩剑:古代名剑。汉平帝所用的宝剑。南朝梁陶弘景在《古今刀剑录》中记载:“汉平帝在位五年,以元始元年掘得一剑,上有帝名。因服之,大篆书。”——被后人引为崩剑氏。

珠剑:古代名剑。在《南史·羊侃传》:“魏帝壮之,赐以珠剑”。——被后人引为珠剑氏。

阙剑:亦称太公剑,古代名剑。在《荀子·性恶》中记载:姜太公所佩之剑。——被后人引为氏。

錄剑:古代名剑。在《荀子·性恶》中记载:周文王所佩之剑。——被后人引为阙剑氏。

曶剑:古代名剑。在《荀子·性恶》中记载:楚庄王所佩之剑。——被后人引为錄剑氏。

轩辕剑:古代名剑。黄帝所铸,首山之铜,天文古字,在《黄帝东行纪》中记载:“帝崩,葬乔山,五百年后山崩,室空,惟轩辕剑在焉,一旦亦失去,画影。”——被后人引为轩辕氏。

腾空剑:古代名剑。颛顼所有。在《拾遗记》记载:“颛顼,高阳氏,有此剑。若四方有兵,此剑飞赴,指其方则克。在匣中常如龙吟虎啸。”——被后人引为腾空氏、腾氏、空氏。

太康剑:古代名剑。以此剑造于殷帝太康在位时,故名。南朝梁陶弘景在《古今刀剑录》中记载:“启子太康在位二十九年,岁在三月辛卯春,铸一铜剑,上有八方面,长三尺三寸头,头方。”——被后人引为太康氏、康氏。

定光剑:古代名剑。传说殷帝太甲在位时所铸。南朝梁陶弘景在《古今刀剑录》中记载:“殷太甲在位三十二年,以四年岁次甲子铸一剑,长二尺,文曰‘定光’,古文篆书。”——被后人引为定光氏、定氏、光氏。

含光剑:古代名剑。春秋时期卫国人孔周藏有殷代留下来的三把宝剑:含光、承影、宵练。在《列子·汤问》中记载:“孔周曰:‘吾有三剑,惟子所择。一曰含光,视不可见,运之不知其所触,泯然无际,经物而物不觉。’”——被后人引为含光氏、光氏。

承影剑:古代名剑:为春秋时期卫国人孔周所藏。在《列子·汤问》中记载:“孔周曰:‘吾有三剑,惟子所择…二曰承影,味爽之交,日夕昏有之际,北面察之,淡炎焉若有物存,莫有其状。其触物也,窃然有声,经物而物不见。’”在《文苑英华·唐并州都督鄂国公尉迟恭碑铭》上记载:“蛟分承影,雁落忘归。”——被后人引为承影氏、承氏。

霄练剑:古代名剑。为春秋时期卫国人孔周所藏。在《列子·汤问》中记载:“孔周曰:‘吾有三剑;惟子所择…三曰宵练,方昼则见影不见光,方夜则见方而不见形。其触物也,骜然而过,随过随合,觉疾而不血刃焉。’”——被后人引为霄练氏、霄氏、练氏。

夏禹剑:古代名剑。传说为夏朝大禹时所铸。南朝梁陶弘景在《古今刀剑录》中记载:“夏禹铸一剑,藏会稽山,腹上刻二十八宿,文有背面,文为日月星辰,背记山川。”——被后人引为夏禹氏、夏氏、禹氏。

锟鋙剑:古代名剑。在《列子·汤问》中记载:“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献锟之剑…切玉如泥。亦作昆吾。昆吾,龙剑也。”——被后人引为昆吾氏、昆氏。

轻吕剑:古代名剑。在《逸周书·克殷》中记载:“武王答拜。先入,适王所,乃施射之,三发而后下车,而击之以轻吕,斩之以典钺。”——被后人引为轻吕氏、吕氏。

镇岳剑:亦称镇岳尚方剑。古代名剑。相传为西周时期昭王瑕在位时所铸的宝剑。南朝梁陶弘景在《古今刀剑录》中记载:“昭王瑕在位五十一年,以二年岁次壬午,铸五剑,名五岳,铭曰:‘镇岳尚书’,古文篆书,长五尺。”——被后人引为镇岳氏、岳氏。

掩日剑:古代名剑。春秋时越王勾践所督铸的八把长剑之一。——被后人引为氏掩日氏、掩氏。

转魄剑:古代名剑。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所督铸的八把长剑之三。——被后人引为转魄氏、转氏、魄氏。

悬翦剑:古代名剑。春秋时越王勾践所督造的八把长剑之四。——被后人引为悬翦氏、翦氏。

惊鲵剑:古代名剑。春秋时越王勾践所督铸的八把长剑之五。——被后人引为惊鲵氏、鲵氏、倪氏。

灭魂剑:古代名剑。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所督铸的八把长剑之六。——被后人引为灭魂氏、灭氏、魂氏。

却邪剑:古代名剑。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所督铸的八把长剑之七。——被后人引为却邪氏、邪氏。

真刚剑:古代名剑。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所督铸的八把长剑之八。——被后人引为真刚氏、真氏、刚氏。

光剑:古代名剑。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所用之物,长约一尺五寸,茎为圆柱形,有两道箍棱。剑身有两行阴刻篆字,铭文“攻玉王光自(乍)用剑以战茂人。”为安徽省南陵县出土文物。——被后人引为光剑氏、光氏、剑氏。

夫差剑:古代名剑。为春秋时期吴国君主夫差所用。河南辉县出土文物。剑通体长59.1厘米,剑身宽厘米。剑身上有阴刻篆字铭文:“攻吾王夫差自作其之用。”——被后人引为夫差氏、夫氏、差氏。

吴光剑:古代名剑。为春秋时期吴国君至光所用。安徽南陵县出土文物。剑通体长50厘米,茎为圆柱形,有二道环棱形箍。剑身有脊,近腊处有两行阴刻篆字铭文:“攻吾王光自乍(作),用剑以战戍人。”——被后人引为吴光氏、吴氏、光氏。

吴钩剑:亦称辟闾剑、阖闾剑、吴王剑、。古代名剑。《项奎虎丘山诗》:“当时吴王剑,砺光裂岩幽。”——被后人引为吴钩氏、吴氏、钩氏、勾氏。

吴越剑:古代名剑。在《周礼·冬官》中记载:“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越之剑,迁手其他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被后人引为吴越氏、吴氏、越氏。

永用剑:古代名剑。在《拳剑指南》中记载:“永用剑是铜质铸,为古吴季子之子逞之佩剑…此剑式样颇小,度为古代佩持之手剑。”此刻全长一尺五寸六分,重为一斤六两,剑柄较短。——被后人引为永用氏、永氏、用氏。

子胥剑:古代名剑。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所带宝剑。清朝俞越在《茶香室三钞·伍子胥剑》中记载:“伍子剑,在澹台潮中,长五尺许,有伍子胥,时浮水面,人取之必病,弃之好安。”——被后人引为子胥氏、胥氏。

必卢剑:古代名剑。在《吴越春秋》中记载:“越王赐文种属卢之剑。”一作“属镂”。——被后人引为必卢氏、卢氏。

属镂剑:古代名剑。在《左传·鲁哀公十一年》中记载:“吴王夫差赐伍子胥属镂自刎”事。属镂剑在《吴越春秋》中称作“属卢”,在《广雅·释器》中称作“属鹿”,扬雄在《太玄赋》中称作“属娄”,在《荀子·成相》中称作“独鹿”。——被后人引为属镂氏、镂氏、娄氏、鹿氏。

独鹿剑:古代名剑。在《荀子·成相》中记载:“恐为子胥身离凶,进谏不听,刭而独鹿弃之江。”——被后人引为独鹿氏。

勾践剑:古代名剑。为春秋越国君主勾践所用。湖北江陵县望北一号墓出土。剑通体55.7厘米,剑身宽4.6厘米,剑柄长8.4厘米。上有铭文,曰:“越王鸠浅自作用剑。” 鸠浅即勾践。——被后人引为勾践氏、勾氏。

步光剑:古代名剑。春秒时期越国之剑。在《史记》中记载:“越使大夫种言于吴王,曰:“闻大王将兴丈义,因奉屈虏之矛,步光之剑。”——被后人引为步光氏、步氏。

扁诸剑:古代名剑。在《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中记载:“吴败齐师于艾陵之上,还师临晋与定公争长。吴师皆文犀长盾,扁诸之剑,方阵而行。”注:“阖闾既铸成干将、莫邪二剑,余铸得三千,并号扁诸之剑。”——被后人引为扁诸氏、扁氏、诸氏。

时耗剑:古代名剑。在《越绝书·越绝外传·吴地记》中记载:“扁诸之剑三斤,方圆之口三千。时耗、鱼肠之剑在焉。”——被后人引为时耗氏、时氏。

长扬剑:古代名剑。春秋时代晚期的钢剑。因1976年4月考古者发掘长沙“长扬六十五号”墓时出土,故得名。为我国被发现的第一柄古代钢剑。此剑茎长7.8厘米,身长30.6厘米,宽2~2.6厘米,脊厚0.7厘米。——被后人引为长扬氏、扬氏。
万仞剑:古代名剑。郭于章《剑记》:“西晋寮有旌阳令许逊者,得道于豫章山,江中有蛟为患,旌阳没水投剑斩之,后不知所在,项渔人网得一石匣,鸣击之声数十里,唐朝道王为洪州否刺史,破之得剑一双,视其铭,一有许旌阳字,一有万仞字。”——被后人引为万仞氏、万氏、仞氏。

照胆剑:古代名剑。南朝.梁.陶弘景《刀剑录》载:“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以元年岁次午铸一剑,长三尺,铭曰‘照胆’,古文篆书。”——被后人引为照胆氏。

王氏剑:古代名剑。在《五代史·冯晖传》中记载:“吾闻王氏剑,天下利器也。”——被后人引为王氏。

大梁剑:古代名剑。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命陶弘景所造神剑十三口,称大梁氏剑。在《剑记》中记载:“梁武帝命陶弘景造神剑十三口,以象闰月。”又引《水经注》记载:“梁国多沼,时池中出神剑,至令其民像而作之,号大梁氏剑。”——被后人引为大梁氏。

隋刃剑:亦名浪剑。古代名剑。剑身用毒药炼铸,伤人即死。在《新唐书·南诏传》中记载:“隋刃,铸时以毒药并冶,取迎曜如星者,凡十年用成,淬以马血,以金犀饰镡首,伤人即死。浪人所铸故亦名浪剑。”——被后人引为隋刃氏。

浪人剑:古代名剑。为浪人(行踪无定者)所铸。在《会要》中记载:“贞观元十年九月辛卯,南诏献锋槊、浪人剑。”亦名“浪剑”。——被后人引为浪剑氏。

玉柄龙:古代名剑。在《事物异名录·武器·剑》中记载:“汾阳王(郭子仪)诞日,裨将以父所宝玉柄龙奉之。”——被后人引为氏。

青龙剑:古代名剑。唐朝殷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唐开元中,河西骑将宋青春每阵,常运剑大呼…吐蕃曰:‘尝见青龙突阵而来,兵刃所及,若叩铜铁,谓为神助将军也。”——被后人引为青龙氏。

青霜剑:古代名剑。此剑之剑光青凛若霜雪,故名。唐朝王勃在《腾王阁序》中曰:“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被后人引为青霜氏。

鸦九剑:古代名剑。唐代铸剑师张鸦九所造之剑。唐朝白居易在《鸦九剑》中诗云:“欧治子死千年后,精灵暗授张鸦九,鸦九铸剑吴山中,天与日时神借功。”——被后人引为鸦九氏。

灵宝剑:古代名剑。宋朝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钱塘闻人绍,一剑削十大钉皆截,剑无纤迹;用力屈之如钩,纵之铿锵有声,复直如弦。古之所谓灵宝剑也。”——被后人引为灵宝氏。

裴旻剑:古代名剑。宋朝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交柯挥电裴旻剑,乱蔓漓张晓笑。”——被后人引为裴旻氏。

鞘 剑:古代名剑。在《元史·何实传》中记载:“实来归,大将木华黎与论兵事,奇变百出。遂引见太祖,献军民之数帝大悦,赐鞘剑。命从木华黎选弃前锋。”——被后人引为鞘剑氏。

破山剑:古代名剑。在《珊瑚钩诗话》中记载:“有农夫耕地得剑,磨洗适市,值贾胡售以百千,未可,至百万,约来日取之。夜归语妻子,此何异而价至。是庭中有石,偶以剑指之,立碎。诘旦,胡人载镪呈,则叹叱曰:剑光已尽,不复买。农夫苦问之。曰:是破山剑,唯一可用,吾欲持之破宝山耳。”——被后人引为破山氏。

青蛇剑:古代名剑。在《万花谷》中记载:“龟文、龙藻、白虹、青蛇…皆剑名也。”——被后人引为青蛇氏。

火精剑:古代名剑。在《杜阳杂编》中记载:“火精剑,建中二年大林国所贡。云其国有山,方数百里,出神铁。其山有瘅毒,不可轻为采取。若中国之君有道,神铁则自流炼之为剑,必多灵异。其剑之光如电,切金如泥。以朽磨之,则生烟焰;以金石击之,则火光流起。唐德宗时,上将幸奉天,自携火精剑出内殿,研槛上铁狻猊,应手而碎,乃乘舆夜,待从皆见上仗数尺光明,即剑光也。”——被后人引为火精氏。

折铁剑:古代名剑。状似刀,仅一侧有刃,另一侧是背,上有一窄凹槽。剑身中间印有宽凹槽,长3尺4寸3分,重仅1斤4两。《拳剑指南》谓:“状极古雅,有刚柔力,能弯曲自如。单双手持之,无往不利。此是古大将所用折铁宝剑。”——被后人引为折铁氏。

干将剑:亦称吴干剑、墨阳剑。古代名剑。干将,本人名,相传他与其妻莫邪铸有名剑二枚,因以名其剑。在《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请干将作名剑二枝。干将者,吴人也;莫邪,干将之妻也。干将作剑,金铁之精不流,于是干将夫妻,乃断发剪爪,投于炉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被后人引为干将氏。

莫邪剑:古代名剑。或作“镆邪”、“镆铘”、“莫铘”。唐朝陆广微在《吴地记·院门》中记载:吴王阖闾使干将铸剑,铁汁不流。干将妻莫邪问该如何办,干将说:从前先师欧冶子铸剑时,曾以女子配炉神,即得。莫邪闻言即投身炉中,铁汁出,铸成二剑。雄剑叫“干将”,雌剑叫“莫邪”。——被后人引为莫邪氏。

干胜剑:古代名剑。在《广雅·释器》中记载:“断蛇、鱼肠、纯钩、燕支、蔡愉、属镂、干胜、墨阳,并称名剑。”——被后人引为干胜氏。

雌雄剑:①古代名剑,亦称铁胆肾、双兔。晋朝王嘉在《拾遗记》中记载:昔吴国武库之中,兵刃铁器,俱被物食尽,而封署依然。王令检其库穴,猎得双兔,一白一黄。杀之,开其腹,而有铁胆肾,方知兵之铁为兔所食。王乃召其剑工,令铸其胆肾为剑,一雌一雄。号‘干将‘者雄,号;‘莫邪’者雌。其剑可以切玉断犀,王深宝之,遂霸其国。”②指插于一鞘之双剑,二剑把扁平,剑身一边平,另一边有脊,相合成一剑之形。——被后人引为雌剑氏、雄剑氏、铁氏、胆氏、干氏、将氏、莫氏、邪氏、雄氏、雌氏。

龙渊剑:亦称龙泉剑。古代名剑。相传春秋时期楚王令欧冶子、干将师徒铸铁剑。欧冶子、干将作成铁剑三支:一名龙渊、二名太阿、三名工布,献给楚王。楚王见后非常高兴,问道:“何谓龙渊、太阿、工布?”答曰:“欲知龙渊,观其状,如登高山,临深渊;欲知太阿,观其纹,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欲知工布,纹从文起,至脊而止,如珠不可衽,文若流水不绝。”纹,即刃上碎锦式花纹。唐人为避高祖李渊讳,改“渊”为“泉”,因称“龙泉。”又相传晋代张华见斗、牛二星之间有紫气,后使人于丰城狱中掘地得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出自河南西平县。取当地龙泉水淬剑而得名。《东观汉记》:“章帝赐尚书剑,韩棱渊深有谋,故得龙泉剑”。——被后人引为龙渊氏。

丰城剑:古代名剑。即龙泉、太阿剑。在《晋书·张华传》;“吴之未灭也,斗牛之间常有紫外紫气。及吴平之后,紫气愈明。华闻豫章人雷焕妙达伟象,乃要焕宿,因登楼仰观。华曰:‘是何祥也?’焕曰:‘宝剑之精,上彻于大耳。’华曰:‘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华即补焕为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屋基得一石函,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焕遣使送一剑与华,留一自佩。”——被后人引为丰城氏、龙泉氏、太阿氏。

太阿剑:亦称泰阿剑、太哥剑。古代名剑。相传为欧冶子、干将所铸。也作“泰阿”。在《战国策·韩策一》中记载:“韩卒之剑戟,…龙渊、太阿,皆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服大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在敦煌遗书《王陵变文》中记载:“不可别物,请大王腰间太哥宝剑。”——被后人引为太阿氏。

工布剑:古代名剑。在《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中记载:“欧冶子,干将凿茨山,汇其溪,取铁英,作为铁剑三枚:一曰龙渊,二曰泰阿,三曰工布。”——被后人引为工布氏。

磐郢剑:古代名剑。在《吴越春秋》中记载:“吴王得越所献宝剑三枚。一曰鱼肠,二曰磐郢,三曰湛泸。”一作“豪曹”。——被后人引为氏。

湛卢剑:亦称冗卢剑、胜邪剑。古代名剑。相传为春秋时期欧冶子所铸。在《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中记载:“欧冶子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卢,二曰纯钩,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吴王阖庐之时,得其胜邪、鱼肠、湛卢。”唐朝杜甫在《大历三年出瞿塘峡久居夔府将适江陵》中诗曰:“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卢。”另外,春秋时期越国冶师欧冶子所铸五大名剑之一。晋朝左太冲在《吴都赋》中记载:“吴钩越棘,纯钧湛泸。”相传欧冶子所铸五大名剑为三大二小。其大者有湛卢、纯钧、胜邪;其小者有鱼肠、世阙。湛泸宝剑因通体“湛湛然黑色也”而得名。——被后人引为湛卢氏。

鱼肠剑:亦称蟠钢剑、松纹剑。古代名剑。春秋时期越国冶师欧冶子所铸五大剑之一。汉朝袁康在《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中记载:“阖闾以鱼肠之剑刺吴王僚。宋朝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鱼肠即蟠钢剑也。”亦称松纹剑。——被后人引为鱼肠氏。

巨阙剑:古代名剑。相传为春秋时期人欧冶子所铸。在《荀子·性恶》中记载:“阖闾之干将、莫邪、巨阙、辟闾,皆古之良剑也。”——被后人引为巨阙氏。

纯钧剑:古代名剑。相传为春秋时期人欧冶子所铸。《越绝书.外传记宝剑》:“越王勾践有宝剑五,闻于天下。客有能相剑者名薛烛,王召而问之…扬其华,(揪)如芙蓉始出,观其(纹)(花纹〉,烂如列星之行,观其光,浑浑如水之溢于塘,观其断,岩岩如琐石,观其才,焕焕如冰释,此所谓纯钩耶。”在《淮南子·修务》中记载:“夫纯钩,鱼肠之始下型,击则不能断,刺则不能入,及加之砥砺,摩其锋鄂,则水断龙舟,陆团犀甲…山崩而落洛之水涸,欧治子而淳钧之剑成。”——被后人引为纯钧氏、淳钧氏、纯钩氏。

燕支剑:古代名剑。在《广雅·释器》中记载:“断蛇、鱼肠、纯钩、燕支、蔡愉、属镂、干胜、墨阳,并称名剑。”——被后人引为燕支氏。

蔡愉剑:古代名剑。在《广雅·释器》中记载:“断蛇、鱼肠、纯钩、燕支、蔡愉、属镂、干胜、墨阳,并称名剑。”——被后人引为蔡愉氏。

画影剑:古代名剑。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颛顼所用的宝剑。在《名剑记》中记载:“颛顼高阳氏有画影剑、空剑。若四方有兵,此剑飞赴,指其方则克,未用时在匣中,常如龙虎啸吟。”——被后人引为画影氏。

腾空剑:传说中古代部族道领颛顼所用的宝剑。在《名剑记》中记载:“瑞顼高阳氏有画影剑、腾空剑。”——被后人引为腾空氏。

长铗剑:古代名剑。较一般剑为长。在《楚辞·九章·涉江》中记载:“带长铗之陆离兮!”王逸注:“长挟,剑名,其所带长剑,楚人名为长铗也。王夫之通释:“长铗,剑也。”在《战国策·齐策四》中记载:“居有倾,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兮’。”——被后人引为长铗氏。

鹿卢剑:古代名剑。在《宋书·符瑞志》中记载:“宋太宗为徐州刺史,出镇彭城,昭太后赐以大珠,鹿卢剑,此剑是御服,占者以为嘉祥。”——被后人引为鹿卢氏。

定秦剑:古代名剑。相传为秦始皇所铸之剑。南朝梁陶弘景在《古今刀剑录》中记载:“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岁,以三年岁次丁已,采北祗铜铸二剑,名曰‘定秦’,小篆书。李斯书,长三尺六十。”——被后人引为定秦氏。

水心剑:古代名剑。在《晋书·束哲传》中记载:“又秦昭王以三月置酒河曲,见金人奉水心之剑。”——被后人引为水心氏。

赤霄剑:古代名剑。汉高祖刘邦斩蛇所用之剑。南朝梁陶弘景在《古今刀剑录》中记载:“刘季在位十二年,以始皇三十四年,于南山得一铁剑,长三尺,铭曰‘赤霄’,大篆书。”——被后人引为赤霄氏。

斩蛇剑:亦称断蛇剑。古代名剑。汉高祖刘邦斩白蛇之宝剑。在《西京杂记》中记载:“高祖斩白蛇剑,十二年一加磨莹,刃上常若霜雪。”在《广雅·释器》中记载:“断蛇,剑也。”王念孙《疏证》:“《西京杂记》云:‘汉高帝斩蛇剑,剑上有七采珠、九华玉以为饰,刃上常若霜雪,光采射人,盖即《广雅》所谓断蛇也’。”——被后人引为斩蛇氏。

秀霸剑:古代名剑。汉光武帝刘秀所佩之剑。南朝梁陶弘景在《古今刀剑录》中记载:“(光武)未贵时,在南阳鄂山得一剑,文曰‘秀霸’,小篆刻,帝常服之。”——被后人引为秀霸氏。

分景剑:古代名剑。在《汉武帝内传》中记载:“王母腰佩分景之剑。”——被后人引为分景氏。

神龟剑:古代名剑。汉文帝剂恒在位时所铸。南朝梁陶弘景在《古今刀剑录》中记载:“文帝恒在位二十三年,以初元十六年岁次庚午铸二剑,长三尺六寸,铭曰‘神龟’。多刻龟形以应大横之兆。”——被后人引为神龟氏。

随侯剑:古代名剑。在《汉书·郊祀记》中记载:“又以方土言,为随侯剑,宝玉、宝璧、周康宝鼎,立四祠于未央宫中。”——被后人引为氏。

飞景剑:古代名剑。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命能工铸造的三把宝剑之一。曹丕在《曹论》中记载:“建安二十四年二月壬午,选兹良金,命彼国工,精而炼之,至于百辟,浃以清漳,光似流星,名曰飞景。”一作“蜚景”。元仓子曰:“蜚景之剑,威夺百日,气成紫霞。”——被后人引为飞景氏。

流采剑:古代名剑。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命能工铸造的三把宝剑之二。——被后人引为流采氏。

华铤剑:古代名剑。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命能工铸造的三把宝剑之三。曹丕在《典论》中记载:“选兹良金,命彼国工,精而炼之,至于百辟,以为三剑:一曰飞景,二曰流彩,三曰华铤。俱长四尺二寸,重一斤十有五两,淬以清漳,励以,饰以文玉,表以通犀。”——被后人引为华铤氏。

孟德剑:古代名剑。三国时期曹操所用之玉剑。因曹操字孟德,故名。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魏武帝曹操,以建安二年,于幽谷得一剑,长三尺六寸,上有金字,铭曰‘孟德’,王常服之。”——被后人引为曹剑氏。

对锋剑:古代名剑。剑背贴护手处有篆文“曹操对锋利刃”,故名。剑身长三尺二寸四分,宽约一寸二分,重一斤七两,贴护手处铸有三朵小花。剑镦与护手皆嵌银精铸,其柄与护手均似刀形。1918年,山东济宁西关古墓中出土。——被后人引为对锋氏。

杨修剑:古代名剑。为汉末文学家杨修的佩剑。剑身长一尺六寸八分,篆有“杨修”二字,柄长八寸,重十四两。便作圆环形,护手及剑柄、剑鞘均为木质,吞口为紫铜质。《紫剑指南》:“剑式极古,隐约为篆书‘杨修’二字。——被后人引为紫剑氏。

白虹剑:古代名剑。三国孙吴大帝孙权所藏六柄名剑。晋朝崔豹在《古今注》中记载:“三国孙吴大帝孙权有六柄宝剑,一曰白虹,二曰紫电,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被后人引为白虹氏。

紫电剑:古代名剑。三国吴在帝孙权所藏六柄名剑之二。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云:“紫电青霜,王将军之琥库。”——被后人引为紫电氏。

辟邪剑:古代名剑。三国孙吴大帝孙权所藏六柄名剑之三。——被后人引为辟邪氏。

流星剑:古代名剑。三国孙吴大帝孙权所藏六柄名剑之四。唐朝杨炯在《杨盈川集·送刘校书从军》中诗云:“赤土流星剑,鸟号明月弓。”——被后人引为流星氏。

青冥剑:古代名剑。三国孙吴大帝孙权所藏六柄名剑之五。——被后人引为青冥氏。

百里剑:古代名剑。三国孙吴大帝孙权所藏六柄名剑之六。——被后人引为百里氏。

千古剑:古代名剑。在《万剑录》中记载:“孙权以黄武五年,采武昌钢铁作千古剑,万古刀,各长三尺九寸,刀头方,皆是南越炭作之。”——被后人引为千古氏。

棠谿剑:古代名剑。因战国时期棠谿(今河南舞阳)地方出利剑。故以之名剑。在《楚辞·九叹·怨思》中记载:“执棠谿以刜蓬兮,秉干将以割肉。”刘勰在《新论》中记载:“棠谿之剑,天下之铦也。”亦作剑的代称。——被后人引为棠谿氏。

杨铁剑:我国现存最早的铁剑。系湖南长沙杨家山春秋后期墓出土文物。剑通体长 38.4厘米,剑宽2-2.6厘米,剑脊厚0.7厘米。——被后人引为铁剑氏。

七星剑:古代名剑。剑身近柄处饰有北斗七星文,故名。在《吴越春秋》中记载:“伍子胥过,解剑与渔夫曰;“此剑中有北斗七星文,其值百金。”——被后人引为七星氏。

青葱剑:亦称葱剑,古代名剑。在《荀子·性恶》中记载:齐桓公所佩之剑。——被后人引为青葱氏。

坚利侯:古代名剑。在《古今注》中记载:安禄山所佩之剑。——被后人引为坚利氏。

夺命剑:亦称夺命龙剑。古代名剑。在《古今注》中记载:蜀王建所佩之剑。——被后人引为蜀剑氏。

兰叶剑:古代名剑。在《小知录·山堂肆考》中记载:细如兰叶。——被后人引为兰叶氏、绣剑氏。

流黄剑:亦称挥精剑。古代名剑。在《小知录·锦绣万花谷》中记载,上元夫人所佩之剑。——被后人引为流鹅氏。

青萍剑:古代名剑。在《陈琳·答东阿王笺》中记载:“君侯体高世之才,秉青蓱(萍)、干将之器。”——被后人引为青萍氏。

结绿剑:古代名剑。在《李白·与韩荆州书》中记载:“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被后人引为结绿氏。

越州勾剑:古代名剑。指春秋时越王朱勾(州勾)之宝剑。湖北省荆门市子陵岗发掘出五百多件东周至东汉时期的重要文物。其中越王州勾剑尤为珍贵,是继越王勾践剑之后出土的又一件兵器国宝。这把剑通体长56.2厘米,以篆文铸成的铭文“越王州勾自作用剑”清晰而精美,可与著名的越王勾践剑媲美。——被后人引为越州氏、勾剑氏、越氏、勾氏、剑氏。

疥痨宾剑:古代名剑。在《唐书·顾彦辉传》中记载:“养子瑶,尤亲信,彦辉以所佩剑号疥痨宾佩之。”——被后人引为疥痨氏、宾剑氏。

…还有许多中国古代名剑,但不以为姓氏,因此本书略之。



第八个渊源:源于赢姓,出自春秋时期道家鼻祖李宗子之后代,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道家鼻祖李宗子之后代,以封地名为氏。据《路史》载:“殷干氏初邑段,以邑干,因邑为氏。”《史记》中记载,春秋时道家鼻祖老子之子李宗,任魏国大将,先后被封地“段”、“干”两地,其子孙遂以段干作为姓氏,称段干氏。

李宗又称段干木。从《路史》和《史记》上的记载可知,春秋时期老子的儿子宗,先封于魏国的段邑,后封于魏国的干邑,后来“以邑为氏”合其封邑名而称段干氏。段干氏得姓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春秋时期的魏国在今山西省芮城以北地区,所以段干氏的发源地应该是山西,后来逐渐向东播迁。故段干氏后人奉李宗为段干姓的得姓始祖。

在段干氏族人中,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干氏、段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干氏正确读音作gān(ㄍㄢ)。



第九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地名,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战国时候有个地名叫干隧(今江苏吴县),是物产丰饶的鱼米之地,当地人的工艺水平也高,多造有小城邑,其中就有干隧之邑,城邑中人取干字为姓氏,世代称干氏至今。

据《姓氏考略》记载:“吴有干隧之地,故多干氏,殪以邑为氏。干隧,战国时地名,越王擒吴王夫差之所,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北。”

该支干氏正确读音作gān(ㄍㄢ)。



第十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地名长干,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长干,是古代民间称呼的一种地名。

在典籍《左思·吴都赋》中记载:“长干延属。建业南五里有山冈,其闲平地,吏民杂居。东长干中有大长干,小长干,皆相连。地有长短,故号大小长干。韩诗曰考盘在干。地下而黄曰干。”

建业,就是今江苏省南京市,当地人称狭长的地块类型为长干,实际上为一种小规模的河谷平原地貌。居住于长干的“吏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长干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干氏。

该支干氏正确读音作gān(ㄍㄢ)。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有纥干氏、厘若干氏、干已氏、阿伏干氏,可地干氏等部落。

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七九~二十年(公元493~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这些氏族部落皆有改为汉姓干氏者,逐渐融合于汉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干氏正确读音作gān(ㄍㄢ)。



得姓始祖:幹犨、邗叔、段干木(李宗)。

干氏的历史名人 -- 干 将:(生卒年待考),庐时人。著名春秋末年楚国冶金匠,工于铸剑。

楚国的能工巧匠干将和莫邪夫妻二人给楚王铸造宝剑,用了好几年的工夫才制成。楚王因时间久了而发怒,想要杀死铸剑人。

宝剑铸了两把并分有雌与雄。干将的妻子当时怀孕就要生孩子了,丈夫便对妻子诉说道:“我替楚王铸造宝剑,好多年才获得成功,楚王为此发怒,我要前去送剑给他的话,他必杀死我。你如果生下的孩子是男孩的话,等他长大成人,告诉他说:‘走出家门看到南山,一棵松树生长在一块巨石上,我留下的另一把剑就藏在巨石的背后面。’”随后就拿着一把雌剑前去进见楚王。

楚王非常忿怒,命令人来仔细察看宝剑,结果发现剑原有两把,一把雄的,一把雌的。雌剑被干将送呈上来了,而雄剑却没有送来。楚王暴怒,立即把铸剑的干将杀害了。

莫邪的儿子名叫赤,等到他后来长大成人了,就向自己的母亲询问道:“我的父亲究竟在哪里呀?”

莫邪说:“你的父亲给楚王制作宝剑,用了好几年才铸成,可是楚王却发怒,杀死了他。他离开时曾嘱咐我:‘告诉你的儿子:出家门后看到南山,一棵松树生长在一块巨石上,宝剑就在石头的背后面。’”于是,儿子走出家门向南望去,不曾看见有什么山,只是看到屋堂前面松木柱子下边的石块,就用斧子击破它的背后面,终于得到了雄剑。

从此以后,干将的儿子便日思夜想地要向楚王报仇。



干 宝:(公元283~351年),字令升,祖籍河南新蔡人。著名东晋史学家。

干宝,明天启《海盐县图经》云:“父莹,仕吴,任立节都尉,南迁定居海盐,干宝遂为海盐人”。又云:“干莹墓在澉浦青山房。”明董谷《碧里杂存》云:“干宝…海盐人也。按武原古志云,其墓在县西南四十里,今海宁灵泉乡。真如寺乃其宅基,载在县志,盖古地属海盐也。”

据史料记载,自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干宝初仕盐官州别驾(刺史的从吏官),后因刘聪、石勒之乱,西晋亡,东晋立,南北对峙,干宝举家迁至灵泉乡(今海宁黄湾五丰村与海盐澉浦六忠村的交界处)。

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父卒,葬澉浦青山之阳,干宝为父守孝。至三世时,迁至梅园(今海盐通元),自此,海盐成为干氏子孙繁衍的居住地。

干宝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更是小说家的一代宗师。他的《搜神记》短篇小说集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被称作中国小说的鼻祖。干宝学识渊博,著述宏丰,横跨经、史、子、集四部,堪称魏晋间之通人。至今有关专家已收集到的干宝书目达二十六种,近二百卷。

干宝年轻时学识渊博,遍览群籍,曾由华谭推荐任著作郎。建武元年(公元317年),经中书监王导推荐,领修国史。时因家贫,求补山阴(今浙江绍兴)令,迁始安(今广西桂林)太守。

东晋大兴元年(公元318年)农历2月封关内侯。

晋太宁元年(公元323年),王导请为司徒右长史、迁散骑常侍。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母桓氏卒,葬灵泉里西南隅,干宝辞官为母守孝。咸和四年服阕回朝。

晋永和元年(公元345年)致仕,永和七年(公元公元351年)秋卒,葬灵泉里后花园。朝廷特加尚书令,从祀学宫。

干宝一生著作颇丰,其《晋纪》二十卷,直而能婉,时称良史,为后世史学家所推崇。

传说干宝因有感于父婢死而再生及其兄气绝复苏,乃编集神怪灵异故事为《搜神记》。他在序中自称:“虽考志于载籍,收遗佚于当时,盖非一耳一目所亲闻睹也,又安敢谓无失实者哉!”此书为我国魏晋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保存了许多古代民间的传说,如《干将莫邪》、《相思树》、《董永卖身》、《李寄斩蛇》等,给后世文学艺术以深远影响。在著名的《聊斋志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作品中,有许许多多的情景和描述都是从《搜神记》中汲取营养和精华的。近代文学大师鲁迅的《铸剑》故事就取自《搜神记》中的《三王墓》,凡此举不胜举。干宝又著有《春秋左氏义外传》,还注《周易》、《周官》等数十篇,另有文集四卷。今存《搜神记》二十卷,为后人所辑录,又《晋纪》亦有清人辑本。

干氏家族自三国后期,仕吴者颇多,到晋朝已有名人不断出现,其后在历朝均有名人,政功显著。千余年间,干氏家族所繁衍的子孙已分居于北京、天津、南京、陕西、山东等地。尤以浙江海盐的沈荡、通元、澉浦、六里,海宁的盐官,宁波的余姚,嘉善的干窑等地。聚居为盛。故自东晋以来,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族史,显为望族。海盐作为干氏家族世代繁衍的集中居住地,至今后裔已有五十二代。

近年来,海盐县对干宝的生平及史学价值的研究十分重视,尤其是在干宝后裔的大力支持下,由干氏四十八世裔孙干乃军执笔续修《干氏宗谱》。自1991年起,历经十余载的调查考证,目前,一部新的《干氏宗谱》续修本已正式完稿。干氏家族对于宗谱续修,历来十分重视。干氏宗谱立干宝为始祖,五世孙干朴首撰,三十八世孙干大行续修并序。自四十世孙干钦昊于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86年)最后一次续修宗谱算起,至今已有三百余年未曾续修了。并且,由于干氏后裔散居神州大地,主要分为东西大支和永宁乡支两支,至抗战前,宗谱有的已散失,给续修带来一定的难度。文革期间,海盐县博物馆收缴保存了十分宝贵的干氏东西大支的旧谱三册,是这次续谱的主要依据。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下来的干乃军不负众望,历尽艰辛,奋笔耕耘,终于使海盐县第一部民间续修的家谱《干氏宗谱》得以问世。此举已在全国各地广大干氏后裔中传为佳话。



干道冲:(生卒年待考),宋时西夏人。

其先祖从夏主迁兴州,世掌夏国史。其通五经,官至中书宰相。



干 奕:(生卒年待考),北庭人。著名元朝大臣。

其祖从夏主迁兴州,世掌夏国史。其通五经,官至中书宰相。

干奕历官平章政事,廉明典重,通达治体,政绩显著,皆有令闻。



干勒忠:(生卒年待考),北庭人。著名元朝大臣。

习识女真契丹字,通法律,官至同佥枢密院事。



干祖望:(公元1912~?年待考),著名中医耳鼻喉科奠基人创业者之一。

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主要贡献:无间断临床六十六年。治疗慢性咽炎、增生性喉炎有效率95%以上,治愈率85%以上。

第一个人发表报导“喉源发性咳嗽”、“多涕症”。一个人包干办了“中医耳鼻喉科师资班”五期(全国共十期)。带出中医耳鼻喉科专业临床医师一百六十名左右。

1991~1994年第一期全国五百名老中医继承工作运动中带了两名、成绩列江苏之冠、全国前茅。

1990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厦门国际培训交流中心主办一班一人主讲及主持的“国际中医耳鼻咽喉科短期班”一期。学生来自美国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在全国第一个人于1951年上海市松江县“城乡第四联合诊所”亮出中医第一个耳鼻喉科牌子。

中医第一本《中医耳鼻喉科学》在1955年《新中医学》发表,长期连载公世。中医耳鼻喉科病以现在临床病来计算,2/5付之缺如,在二十~三十年予以补缺添加使其完整而能在临床上可应付。

主持的南京中药学大学附院耳鼻喉科为卫生部指定为全国唯一的“建设中心”。在中医传统理论中深入开辟了不少新的论点及治法(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北京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建国40年中医科持成就》的“耳鼻喉科”(422-434)中有忠实的反映。

重订三因学说。四诊八纲扩展为五诊十纲。设计出“辨证公式”,填补了千年空白。把病因病机学,设想出“中介症”学说,用以弥补传统的笼统与固定化。追踪孙思邈的中西医结合手法来做中西医结合工作,已有二十多年。

代表作有:《孙思邈评传》、《干祖望医话》、《耳氏鼻咽喉口腔科学》、《干祖望医案》。主编或副主编的有《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耳鼻喉科学》等五种;与人合作的有《中医学概论》等十四种;已发表论文百多篇;小品医话四百多篇;1981~1988年在全国(包括台湾)公开发行的医刊杂志上刊出全国医界对干氏的治学精神、思想体系、学派风格、临床教学经验的探讨、研究、总结、继承、评议的文章一百零四篇。1985年获江苏省人民政府“优秀教育工作者”奖状及奖章;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终身奖”及证书。



干 毅:(公元1913~?年待考),浙江青田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专业技术少将。

化工中理工大学教授。1934年南京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肄业,考取公费留学英国剑桥大学,先后获荣誉学士学位及硕士学位。1943年回国。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东北工学院教授、湖南大学教授兼机械系主任、华中理工大学教授。

干毅从1950~1956年先后开出汽轮机学、高等材料力学、机械设计、柴油机学、柴油机理论与设计、机械零件、热工学等课程,发表了《米雪尔止推轴承的构造与计算》、《关于提高米雪尔轴承传动能力的研究》、《齿轮轮齿间滑动磨擦系数的意义和计算》、《齿轮中的离心应力》、《轮齿表面的剥损问题》等论文五篇,编著《机械零件》、《棘轮》、《普通热工学》,与人合译《热机学》、《蒸汽轮机与燃汽轮机》二书。

1957年被错误处理下放劳动后,利用劳动余暇,先后设计出《木质压砖机》、《切草机》、《吊车》、《和面机》、《豆腐干压榨机》、《馒头机》、《黄豆榨油机》、《喻家湖水泵站》全套图纸,还曾对大学生讲授传热学,对教师讲授高等传热学。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编写了《高等传热学》一书。



干东英:(生卒年待考),湖北武穴人。著名智能技术专家。

1949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1962年获苏联科学院机械学研究所副博士学位。原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已离休。现为该所研究生部任课教授。

国家863“智能机器人”主题咨询专家,“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机器人开发研究”咨询专家,《机械工程学报》常务编委,《机械传动》副主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传动分会副理事长等。

主要成果:主持中国科学院重点工程“导弹制导工程”,中国科学院重点课题“资源卫星姿态控制反作用飞轮”、“仿生机械在海洋中的应用”,“七五“攻关项目“西德样机KUKA型机器人机构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全方位步行机构腿部优化性能研究”、“高阶组合模块的优化综合”等课题,均通过专家鉴定。

获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自然科技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翻译出版俄文专著《机组动力学基础》、《工业机器人图册》;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六十八篇。

1990年作为美国科学基金会邀请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会组团的制造业专家赴美咨询,1991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获吉林省委、省政府颁发的“吉林英才”奖章。事迹被收入《中国科学院科学家人名录》、《中国工程师名人大全》、《中国当代高级科技人才辞典》、《世界名人录》(中国卷)、《中华人物辞海》等。



干福麟:(公元1939~今),江苏苏州人。著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上海闸北发电厂电气分场副主任、主任工程师。

现任国家电力公司苏州热工研究所副所长、总工程师,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主要贡献:长期在电力生产第一线从事电气设备与系统维修、试验和技术与管理工作,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为发电厂电气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设备质量提高、科技创新进步做出突出贡献,受到广大职工与科技人员赞扬。

先后被评为华东电业系统先进工作者、苏州市劳动模范、苏州市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劳动模范。

在被电力部抽调去法国进修核电厂电气设计技术过程中,迅速掌握核电设计特点,在电力系统中推广运用,促进了核电电气设计的自主化,在借调广东核电合营公司担任大亚湾核电站三大合同之一的“工程服务合同”技术谈判中任主要负责人,通过努力,在技术和责任两方面取得良好成果,维护了国家和业主利益。

在担任研究所总工程师与副所长期间,在开拓研究所科研领域、负责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完成对我国核电建设与生产的技术支持任务和形成研究所专业技术队伍等方面,取得优良成果。



干季良:(公元1941~今),浙江人。著名肢体淋巴医学专家。

1963年毕业于上海铁道医学院。第二医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教授,美国纽约科学院委员、韩国仁济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委员会委员。

擅长肢体淋巴水肿性疾病的诊治,微波烘疗作为一项新疗法曾在《健康报》等报刊杂志广为报道。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课题的实施,其中“丝虫病细胞免疫紊乱与淋巴丝虫病因果关系及其调控”实验研究课题于1997年通过上海市教委鉴定,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数次出访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参加学术交流并作专题学术讲座。

在美国、欧州的整形外科杂志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在国内有关杂志发表论文二十余篇。曾获1992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三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铜奖。

跟帖时间 2010-03-11 16:50:1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干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颖川望族;干国源流:上联典指干氏的望族颖川郡。下联典指干氏的一支得姓于上古干国,以地名为氏。

才称良史;威敛豪强: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新蔡人干宝,字令开,少年时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被召为著作郎,领修国史,著有《搜神记》,为魏晋志怪小说代表作。下联典指明朝顺天人干桂,字德芳,明正德年间进士,官至都御史,为政严明,做官所到之处,豪强敛迹。

精修好道;强学博闻:上联典指三国时期的干吉,精修道术,相传从一仙翁处学得道家经典,能为人治疗百病,又能祈神求雨。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干宝事典。



2.五言通用联:

能工成一剑;良吏善五行:上联典指春秋末著名冶匠干将,为吴王阖庐时人。工于铸剑。吴王曾命他铸造宝剑。三年,成雌雄各一,雄曰干将,称“吴干之剑”。下联典指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干宝,字令升,新蔡人。笃学博览,好阴阳五行太数。元帝时,以著作郎领修国史,著《晋纪》,时称良名,已佚。又集神怪灵异故事为《搜神记》。现存本为辑佚本。

名剑传万古;奇书耀千秋:上联典指春秋末著名冶匠干将事典。下联典指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干宝事典。

志气百年内;生平一寸心:此联为唐朝时期的大书法家褚遂良(公元596~659年)赠唐朝名人干彦思诗句联。



3.六言通用联:

精修得仙传秘;偕隐成合咏诗:上联典指三国时期的干吉事典。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干大本,原姓许,后改姓干,夫妻偕同隐居西山,咏诗唱和。



4.七言通用联:

精修得仙传之秘;偕隐成合咏之诗:上联典指三国时期的干吉事典。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干大本事典。

通达治体名中外;修史著述誉古今:上联典指元朝平章政事干栾,北屋人。基祖自畏吾儿归元,世居永昌,聪明典重,通达治体,易历中外,皆有令闻。下联典指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干宝事典。



5.八言以上通用联:

御史清廉,豪强皆敛踪迹;大夫荣贵,子孙世绍簪缨:上联典指明朝都御史干桂,字德芳,顺天人。正德进士。为政廉明,所有豪强敛迹。下联典指晋朝大夫干仇的事典。

跟帖时间 2010-03-11 16:47:4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干氏的字辈排行 -- 湖南岳阳干氏字辈:“名添廷斗万子允能文景尚兴士大加兆昌虎榜登英才”。

浙江干氏一支字辈:“荣耀晋朝国文瑞廷世纪美嘉德厚惟钦鸿范永式高隐扬名忠良显达孝友贤声继承善述否绍克承于厉斯年启裕有成”。

跟帖时间 2010-03-11 16:45:2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干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荥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原阳市。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部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荥阳县,其时辖地今河南省黄河南部、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包括今开封市、郑州市在内的八县。北魏时期移治到今荥阳县。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改为成皋郡。隋、唐两朝均为郑州荥阳郡。

颖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之所以名为颖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颖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南北朝时期东魏朝武定年间(公元543~550年)治所移至颖阴(今河南许昌),北齐则改为长社县。隋朝初期曾废黜颖川郡。唐朝时期复改为长社,后又曾改许州为颖川郡。

扶风郡:周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咸阳市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干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地区。五代时期后汉将其辖地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朝时期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畴(今陕西乾县)。隋、唐两朝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2.堂号:

荥阳堂:以望立堂。

颖川堂:以望立堂。

扶风堂:以望立堂。

良史堂:晋朝人干宝博览强记,做散骑长侍,著有《晋纪》,求实存真,人称良史。

跟帖时间 2010-03-11 16:41:5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干氏的迁徙分布 -- 干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七十位,人口约二十七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6%左右。

跟帖时间 2010-03-11 16:37:4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干氏的各支始祖 -- 干 将:春秋末年吴国庐时人。著名冶金匠,工于铸剑。吴王曾命他铸造宝剑。三年,铸成雌雄各一,雄为干将,称为“吴干之剑”。

干 宝:字令升。晋朝新蔡人。著名史学家,卓学博览,好阴阳五行术数。元帝时,被朝庭召为著作郎,编修国史。他著作的《晋记》,直而能婉,评为良史。他编著的《搜神记》被评为“鬼之董狐”。此外,他还著有《春秋左氏义外传》和《注周易周官》等数十篇。

干名一:元末明初,伪汉乱华,始迁祖段一,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兄弟三人由江西迁湘。段名一落业岳阳干家山,干名二迁常德,干名三迁四川。1994年七修族谱。

跟帖时间 2010-03-11 16:34:5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