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3-12 20:55:24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2926 跟帖次数 6

第一个渊源:源于姞姓,出自远古黄帝给裔孙伯儵的赐姓姞,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姞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据史籍《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远古黄帝有个裔孙叫伯儵,受封于南燕国(今河南延津、汲县一带),赐姓姞,称姞伯儵,后来建有姞姓燕国,史称南燕国。

在史籍《左传》中,称南燕国为燕国,称召公奭的封国为北燕国。在早期的历史文献中,南燕国的史事记载要较之北燕国早得多,频见记述。

在姞伯儵的后裔子孙中,有省去“女”偏旁简化为吉字者,世代称吉氏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兮姓,出自西周时期周宣王属下贤臣兮甲,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元和姓纂》所载,西周时期,周宣王姬静属下有个贤臣叫兮甲,号尹吉甫。

兮甲,字伯吉甫(伯吉父),亦称兮甲吉父,古蜀国江阳人(今四川泸州龙马潭区石洞镇),封地为房邑(今湖北房县),逝世后葬于青峰山。

兮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是西周奴隶制王朝的一代宰相,他文武全才,是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文学家,也是千古典籍《诗经》的主要编纂人之一。

尹,是兮甲的官名,后官至内史,亦称作册内史、或作命内史,因称尹吉甫。在他的后裔中有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者,成为尹氏的滥觞(启源)。

西周宣王姬静(姬靖)执政时期,北方猃狁迁居焦获,进攻到泾水北岸,侵扰甚剧。在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兮甲奉王命出征猃狁,率军一直反攻到太原而返,驻防于今山西平遥城一带,并奉命在成周(今河南洛阳)负责征收南淮夷等族的贡品觐献,还在朔方筑城垒。周宣王因此还亲命大臣作诗为颂“文武吉甫,天下为宪”,封兮甲为太师。

据史书记载,兮甲的一生中也有污迹。曹植在《贪恶鸟论》中就抨击兮甲:“昔尹吉甫信用后妻之谗而杀孝子伯奇,其弟伯封求而不得,作《黍离》之诗”。伯封在《黍离》中也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对父亲兮甲的哀怨溢于言表。

在兮甲的的支庶后代中,有以先祖之字为姓氏者,称吉甫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吉氏、甫氏,也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甲氏,皆世代相传至今。其中吉氏史称正宗。

吉氏族人大多尊奉尹吉甫(兮甲)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殷商末期莘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史籍《潜夫论》中记载:“吉白氏,莘姓后。”

夏王朝的初期,夏王启封高辛氏的儿子挚于莘(今陕西合阳),建立了莘国。到了殷商末期,周文王姬昌采纳姜太公之策,由远及近,莘国最后为其所吞灭。

莘国灭亡以后,国人的后代就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称莘氏。

莘氏族人在西周中期迁居于吉白(今宁夏固原西吉),以地为氏,分衍有吉白氏家族,后又因避羌狄与秦国之间的战乱而再次迁徙向东,最后由于与楚国贵族联姻而世为楚国下大夫。

在吉白氏族人后裔中,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吉氏、白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本书按:

在一些古籍中,多因吉白氏家族活跃在楚国,因此误为芈姓后裔,甚至指为楚庄王芈旅(熊侣)执政时期(公元前613~前591年)著名的近侍伍参的庶支后裔,这是错误的。

尽管伍参直接促使了楚军在著名的“邲之战”中大胜晋军,因而成为楚国的大功臣,其后代子孙也名人辈出,但吉白氏一族与伍参毫无干系。



第四个渊源:源于靺鞨族,出自唐朝时期靺鞨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勿吉,就是唐朝时期靺鞨民族的本号,在古代,古肃慎民族所居之地,唐朝时期称为“靺鞨”,北魏时期称为“勿吉”,靺鞨民族以国地之称为氏,称勿吉氏,为后世黑水女真的先民。

在唐朝时期,勿吉氏即有冠汉姓为吉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温迪罕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史籍《金史·百官志》中记载:“凡白号之姓:完颜、温迪罕…皆封金源郡。”

在女真温迪罕氏族的分衍后代中,有迪古氏、迪吉氏、迪姑氏等姓氏,皆为金国时期著姓重臣,多为宰相、或某路军政长官。其中的迪吉氏在元、明时期即有改为汉姓吉氏、迪氏、温氏等,并很早即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公吉哩氏,亦称公仪理氏、公吉尔氏、鸿吉哩氏,世居费达木村(今黑龙江北岸)、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onggiri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吉氏、李氏。

⑵.蒙古族公吉特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onggi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吉氏。

⑶.蒙古族公吉喇特氏,世居阿喇克绰特(今内蒙古南部及周边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onggira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吉氏。

⑷.蒙古族吉礼图氏,世居锡喇塔拉(今甘肃张掖永固镇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iritu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吉氏。

⑸.蒙古族吉尔必斯氏,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irbis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吉氏。

另外,蒙古族减里吉氏、减里吉歹氏,后皆冠汉姓为吉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据史籍《吉林通志》记载:记载:

⑴.满族承吉氏,亦称成尼氏、瓜吉氏,满语为Cengni Hala,世居辽阳(今辽宁辽阳),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吉氏、程氏、成氏、承氏、郭氏等。

⑵.满族多锦氏,亦称多金氏、通吉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独斤氏、金郭时期女真独吉部,以姓为氏,满语为Dogin Hala,世居黑龙江索多理村(今黑龙江上游)等地。后有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吉氏、富氏等。

⑶.满族额尔吉氏,满语为Ergi Hala,汉义“边”,世居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乌里布(今黑龙江哈尔滨)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吉氏、边氏等。

⑷.满族古尔吉氏,满语为Gurgi Hala,世居广宁正安堡(今辽宁北镇广宁镇),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吉氏。

⑸.满族哈尔吉氏,满语为Hargi Hala,汉义“水流湍急之处”,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吉氏。

⑹.满族松吉氏,满语为Sunggi Hala,世居汪秦(今吉林汪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吉氏

⑺.满族吉噜氏,满语为Giru Hala,汉义“模样、骨骼、弓胎”,世居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吉氏。

⑻.满族吉尔吉氏,满语为Girgi Hala,世居广宁正安堡(今辽宁北镇广宁镇),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吉氏。

⑼.满族吉郎吉瓦尔喀氏,满语为Giranggiwarka Hala,世居长白山苏苏村(今长白山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吉氏。

⑽.满族莽吉绰氏,满语为Manggico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吉氏。

⑾.满族庚克勒氏,满语为Gengkele Hala,世居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吉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锡伯族果尔吉氏,亦称郭尔吉氏,共有姓氏,汉义“铲子”,世居郭洛罗河(今黑龙江乌苏里江诺罗河支流)、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orgi Hala。

清朝中叶以后,锡伯族、满族果尔吉氏多冠汉姓为吉氏、郭氏、高氏、葛氏等。



得姓始祖:伯儵、兮甲、高辛挚。

吉氏的历史名人 -- 吉 翂:(生卒年待考),字彦霄;冯翊郡莲勺县人,世代居住在襄阳。著名南北朝时期梁国孝子。

吉翂从小孝顺父母。十一岁时,母亲去世,他悲伤得连一口水也不喝,几乎饿坏了。亲朋邻里对此都很惊异。

梁武帝天监初年,吉翂之父任吴兴郡原乡县令,遭到奸吏诬陷,被逮捕押到京城大狱。吉翂时年十五岁,听到消息后,他到大路上号哭,哀请过往的高官帮忙救他的父亲,直感动得行人纷纷落泪。吉翂父亲虽是无辜,但耻于遭狱吏审讯,于是便违心地招了供,按交待的罪应处死刑。吉翂闻讯后就去击鼓惊动朝廷,请求以死换回父亲的活命。

梁武帝感到非常惊奇,给司法官蔡法度下令说:“吉翂请求以死偿父命,孝义实在可嘉;只是他还是个孩子,所以他未必能想出这个主意,你可以严加威胁和诱哄,审得实情。”

蔡法度接受任务回到衙署,在公堂上摆满绳索刑且具,厉声问吉翂说:“你替父去死,皇上已经允许,接下去就应该处死;但刀锯无情,你真的想死吗?再说你还是个孩子,因此你决不会想出这个主意,一定是被人指使的。那人姓什么叫什么,你要一一如实回答。假如你有反悔,我也答应你。”

吉翂回答说:“我虽蒙昧智弱,但怎么会不知道死的可怕呢?只是弟弟们都还年幼,唯有我年龄稍大,不忍心看着父亲被处死,而自己延缓着苟活下去,这就是我独立拿主意,求请皇帝的理由。如今我要为救回父亲而不惜一死,让尸骨葬在九泉之下,这不是小事,怎么会受人指使呢?皇帝恩准我替父去死,这对我好比登天成仙一样,怎么会反悔呢?

蔡法度知吉翂已经铁心,威胁无用,就转而诱哄,对他说:“皇上知令尊无罪,马上就要释放并谅解他,我看你神采仪表都很出众,称得上是个好孩子,现在假如回心转意,那么你们父子可双双活命。为何以此美妙年华,却苦苦要求去死呢?”

吉翂回答说:“所有大鱼小鱼蝼蛄蚂蚁,尚且受惜自己的生命,何况人呢?怎么愿被碾成粉末,只是我父亲深遭告发,定会按刑律处死。所以想用个人的死,希望延缓父亲的性命。如今我合上眼睛,伸长脖,来听凭处死。现情恩已尽,别无他想,再无一言可答。

吉翂刚被关押时,狱吏依法将很重的脚镣手铐都给他戴上,蔡法度可怜他年幼,命人将他的脚镣手铐摘去。另让人给他换一副小的,吉翂说:“我请求替父先死,身为一句死囚,只应该增加刑具,怎么能减少呢?”始终不肯减去身上的刑具。

蔡法度把这一情况全部如实上奏,梁武帝于是下令赦免,释放了吉翂的父亲。



吉士瞻:(生卒年待考),字梁容;莲勺人。著名南朝梁大臣。

事梁武帝,为官清正廉洁,所至有名绩,家无余积。



吉 旼:(生卒年待考),一名吉皎;鄱阳人(今江西鄱阳)。著名唐朝文人。

官至御尉卿,终年八十八岁,为九老会(即“香山九老”,指的是唐代文人胡杲、吉旼、刘贞、郑据、卢贞、张浑、白居易及李元爽、禅僧如满九位老者。他们因志趣相投,结为九老会。此图绘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农历3月24日,九老在白居易之居处欢聚,既醉且欢之际赋诗画画的情景)成员之一。



吉中孚:(公元730~790年),字子猷;鄱阳人(今江西鄱阳)。著名唐朝大臣。

少为道士,唐天宝末年曾寓居鄱阳,与卢纶为林泉之友。后还俗,至长安,日与王侯高会,名动京师,与司空图、钱起等被并称为“大历十才子”。

其诗神骨清虚,吟咏高雅。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进士及第,授予万年尉。召入为秘书省校书郎,继登博学鸿词,为翰林学士。唐兴元元年(公元784年),由司封郎中、知制诰擢为谏议大夫。

唐贞元四年(公元788年)为中书舍人。其妻张氏,亦工诗,夫妻同时以诗名。



吉惟善:(生卒年待考),开州人。著名明朝学者。

性安静,精通理学,不事举业。专心于学问,不图功名利禄。署州学事,仪矩整肃,为后学宗师。卒于家。



吉梦熊:(生卒年待考),字毅扬,号渭;丹阳西乡人。著名清朝大臣。

幼年跟随长兄梦资读书,于清乾隆壬申(十七年)考中进士,并选点为翰林。

在朝历任御史、太仆寺卿等京官,弹劾不避权贵,声誉满天下。后升为顺天府尹,治绩卓著,并两次出任福建省主考官。

由于他为人鲠直,学识渊博,被调入直上书房,曾教读诸皇子达三十余年。在编纂《四库全书》时,选任为全书总校阅;乾隆四十九年,被邀参与朝廷举办的千叟宴。后以通政使告老还乡。

著有《研经堂文集》三卷、《诗集》十三卷、《丹阳闻见录》六十卷。后一种未能刊行。

吉梦熊的书法劲遒,又是当时朝廷命官,故当时为家乡人题写匾额甚多,特别在丹阳西乡一带。吉梦熊原为该地区人,任官后始移居县城。

最近在建山乡萧家祠堂里,发现吉梦熊为该宗祠题写的对联一副,仍保持完好,确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吉光片羽了。



吉梦兰:(生卒年待考),字会亭,是梦熊胞弟;丹阳西乡人。著名清朝大臣。

幼年也曾随长兄梦赍读书。清乾隆二十二年考中进士,随即点为翰林,并奉命学习满文。

他聪颖过人,未及三月便大有成就,不幸英年早逝,功业无成。著有《香畹集》,士瑛则有《诵芬堂集》。



吉士瑛:(生卒年待考),字伯英,是吉梦兰的儿子,与父合称“父子翰林”;丹阳西乡人。著名清朝官吏。

清嘉庆七年中进士,并选拔为翰林。清嘉庆九年调任词林典故协修官,后外调,先后任山东新城、冠县知事。

精工书法,擅长颜体。



吉文元:(生卒年待考),广西桂平人。著名清朝太平天国将领。

在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中,太平军于公元1853~1855年间,为攻取北京而采取的战略行动。亦称太平军扫北。历时两年,其作战过程可分作三个阶段:

长驱北上:公元1853年(太平天国癸好三年,清咸丰三年)农历5月13日,太平天国派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春官副丞相吉文元等率军两万多人,自浦口(今江苏南京)出发入安徽境,连克滁州、临淮关(今安徽凤阳)、凤阳、怀远、蒙城、亳州等地,进入河南。农历6月13日占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因无船渡古黄河,遂弃归德,循南岸西进,途经宁陵、睢州(今河南睢县)、杞县、陈留(今河南开封)、中牟、郑州、荥阳而至汜水(今河南荥阳)、巩县(今河南巩义)一带,觅得船只,于农历6月27日开始陆续渡河,农历7月3日主力渡过黄河。未及渡河者尚有千余人,折入巩县南下,经湖北麻城至安徽并入西征太平军。

太平军渡河以后,即进攻怀庆府(今河南沁阳)。时怀庆城内仅有清军三百人,太平军本欲速克此城,以补充粮秣、弹药,不意屡攻不下。不久,各路清军赶到,总数近两万人。太平军内攻坚城,外拒援敌,与清军相持六十日,终未能破城。农历9月1日,太平军主动撤围,取道济源入山西,连克垣曲、绛县、曲沃、平阳(今临汾)、洪洞,乃折而东,经屯留、潞城、黎城,复入河南,占涉县、武安(今河北涉县、武安),入直隶(今河北)境。9月29日,大败钦差大臣讷尔经额部清军于临洺关(今河北永年),乘胜北上,连下沙河、任县、隆平(今河北隆尧)、柏乡、赵州(今河北赵县)、栾城、藁城、晋州,农历10月13日占深州城。太平军长驱直隶,北京震动,咸丰帝革讷尔经额职,命胜保为钦差大臣,命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大将军,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为参赞大臣,率马步军四千五百人合力堵截。北京设巡防所,宣布戒严。农历10月22日,北伐军弃深州乘虚东进,连克献县、交河、沧州等地,于农历10月29日占领天津西南的静海和独流镇,前锋到天津郊外五公里的稍直口村,准备进攻天津。农历11月1日,受到天津知县谢子澄等所率地主武装团练袭击,遂折回静海、独流镇。这时北伐太平军已从开始时的两万多人,发展到近四万人。

坚守待援:公元1853太平军占领静海和独流镇后,便在这里驻扎下来,筑木城,挖堑壕,建望台,埋地雷,等待援兵的到来。胜保纠集所部,加紧对太平军的围攻。僧格林沁则移营王庆坨,防太平军进逼京师。太平军对前来围攻的清军进行了顽强的抗击,曾击毙清军副都统佟鉴。后以援军音信全无,又值隆冬,无防寒准备,粮食也日益困难,乃于公元1854年农历2月5日,放弃静海和独流镇南退。

南下败退:公元1854年,太平军自静海和独流镇突围南下后,农历2月6日占据河间束城镇。僧格林沁、胜保率清军马队亦于当天追及,对太平军实施包围。农历3月7日,太平军突出重围,经献县,于9日抵达阜城,很快又被清军包围,吉文元在战斗中受伤牺牲。

吉文元在北伐出发时究竟是春官正丞相还是副丞相,历来众说纷纭,郭廷以《太平天国史事日志》、郦纯《太平天国军事史》和罗尔刚《太平天国史》等几部有影响的巨著,对此记述都不相同。且吉文元此时的官职如何,又直接影响我们研究另一个重要人物胡以晃的官职地位,这就更值得好好探究一番了。

持正丞相说的史料依据,是太平天国癸好三年四月二十三日,东王给林李吉三人的诰谕`其开头是:“真天命太平天国…为诰谕天官副丞相林凤详(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春官正丞相吉文元等知悉”。

这份文件的真实性当然无庸置疑,但我们并不能因一份文件的真实,就认定其所提供的所有信息都是真实无错误的。

认真翻找一下就可发现,癸好三年五月十六日,林李吉朱曾向北王回覆北伐情况,此件系原件,印文清晰,吉文元的官印为“太平天国春官副丞相”,此件发出在上一份诰谕之后,显然此时吉文元本人仍以副丞相自居;不但如此,就在上一份诰谕发出的当天,东王另发了一份要求林李吉封送信人为监军的诰谕,其中开头字句均同,惟“春官正丞相”作“副丞相”,可见,单凭一份诰谕来确认吉文元的官职正副,是失之草率的。

更何况,当时的春官正丞相系地位仅次于首义7人的胡以晃,其得封此职早在永安建制时期,地位远非直到武昌尚不甚出名的吉文元可比。有人据前述第一份诰谕论证第一任春官正丞相是吉文元,吉北伐封侯后方转封胡以晃,就不免更失之粗疏了。
可是,头一封诰谕何以出错呢?

首先,此件系抄件,又不依原来格式,清吏抄录时难免或有错讹;其次太平天国本身撰写文件时也常常出错,如《幼主诏旨》在升封官职时误马融和为马融,李秀成庚申十年五月二十七、六月二十五日给陆顺得等的两份谆谕,前者误“大佐将”为“大将佐”,后者误“陆顺得”为“陆得顺”等,均可作为佐证。这和当时太平军中读书人任职者少而官职层次过多,上下行文浩繁,担任文书工作的书手又很难辩明多为两广人的首领们的口音有很大关系。而官印颁发,较为郑重,出错的可能就相应小了很多,且官印须多次使用,即使刻错了也容易发现更换。

其它第一手资料也并非都是信史,如现在可以看见的一些1852年湘南被俘的太平军人的供词,其中记载“西王罗亚旺(罗大纲)”、和亲眼见到“伪军师冯云山”在军中等,按罗大纲至死官不过丞相,西王是萧朝贵,而南王冯云山早在进入湘南之前就死于全州或蓑衣渡,已是许多人所共知的常识,当时供词的作者因为入伍不久或刻意胡说避重就轻说错了是不足怪的,

太平天国十三年(公元1863年),吉文元被追封为祝王。



吉 合:(公元1905~1983年),原名田德修;河南郾城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1925年赴前苏联入基辅红军军官学校和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学习。当时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中国留学生较多,其中有共产党派去的,也有国民党派去的,还有冯玉祥部队派去的。校方专门为中国留学生编了一个班,后又成立了一个中国连,下分三个排。连长是一位朝鲜人,吉合、王智涛与刘伯承是同学,并任排长,刘伯承是支部委员。1927年加入前苏联列宁主义青年团,1931年回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9月,共产国际东方部决定派王若飞从前苏联回国,与乌兰夫等取得联系,建立了中共西北特别委员会。王若飞(化名黄敬斋)任书记,吉合(化名张其胜)任军事部长,潘恩普(化名赵必成)任组织部长,准备开辟绥远西部和西北各省的民族民主武装斗争。但工作进展不顺利,潘恩普在前往宁夏途径阿拉善定远营时被捕叛变,王若飞在包头被捕入狱。1932年春,共产国际东方部派曾涌泉回国,曾涌泉与吉合坚持在包头进行地下隐蔽斗争。1932年底,曾涌泉离开包头赴苏,吉合继续在包头坚持斗争。后担任红二十六军干部训练班主任、作战科科长、中共绥远省委组织部部长。1935年入苏联殖民地民族问题研究院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从莫斯科回国途中被留在新疆“新兵营”担任青年干事、战术教员,俄文教员和军事教员。1940年,他调去给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陈潭秋当助手。陈潭秋当时着手组织“新兵营”野营训练,派吉合去野营驻地察看地形、水源。以后“新兵营”转入冬季营房学习。“新兵营”的指战员1940年回延安,后来不少人担任了炮兵、装甲兵、空军的重要职务。1942年8月,新疆局势日趋恶化,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人员被集中到八户梁,盛世才派人来请陈潭秋等人去“谈话”,陈潭秋估计是被捕,借机对吉合说:“吉合,我可能被捕,你赶快办两件事,第一,把我这个本子立即交给张子意,并告诉他,我走后由他负责。第二,你马上设法把这里的情况报告国际交通站。”吉合溜出八户梁,去国际交通站报告了情况,国际交通站的人想把吉合留下来,用飞机秘密带走。吉合想到还有一百多名同志处在危险中,不愿独自离开,坚持返回。他回到八户梁时,八户梁已被盛世才的军警包围,他是从一处缺口进去的。后被关进盛世才的监狱,经我党营救,1946年被释放回延安。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民主联军护路军东部副司令员,内蒙古军区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三次去前苏联,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大使馆武官。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军事科学和条令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院务部副部长、办公室副主任,外国军事研究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顾问等职。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3年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八岁。



吉鸿昌:(公元1895~1934年),原名吉恒立,字世五;河南扶沟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抗日将领、民族英雄、无产阶级革命烈士。

吉鸿昌出生在河南扶沟吕潭镇一家小茶馆的后院。对于鸿昌的父亲吉筠亭来说,添人增口是件喜事,可又多了张吃饭的嘴。吉鸿昌好不容易熬到了十八岁,恰恰冯玉祥在河南招兵,于是他便报名参军,从此开始了他一辈子的戎马生涯,此后历任团、旅、师、军长及总指挥,并曾任宁夏省主席。吉鸿昌有胆有谋,作战勇敢,在北伐战争中,其所率部队被称为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的“铁军”

吉鸿昌自幼即以岳飞、文天祥等为心目中的英雄,所以在行伍中他待人诚恳,吃苦耐劳,恪守军规,在北伐战争中勇敢善战,所率西北军第二十一军所向披靡,以致有“吉大胆”之称,他率领的部队则号称“铁军”。

吉鸿昌于1917年,在冯玉祥部第十六混成旅手枪连任连长时,曾亲自捐资改庙为家乡(吕潭镇)贪困儿童兴办学校。在1928年任国民军第十九师师长时,吉鸿昌回老家探亲,亲自枪决了犯有严重杀人罪的侄儿吉星南。

到了1930年,也就是吉鸿昌三十五岁那年,被提拔为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二路军的总指挥。当时正值北伐战争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虎视眈眈,可是国民党借口“攘外必先安内”,拼命剿杀共产党。这时吉鸿昌奉命攻打鄂豫皖苏区,曾在北伐时所向无敌的西北军第二十一军,在奉国民党蒋中正之命,向中共的鄂豫皖根据地进攻时,却连吃败仗。许多士兵不愿打仗,从前线逃回,师长霍金龙奉军长吉鸿昌之命,对这些逃兵执行军法。刑场上,一个青年逃兵不服地质问吉鸿昌,为什么要打共产党?老百姓为什么喜欢共产党?吉鸿昌无言以对,遂下令释入了他们。

为了找到答案,他在前线化装成小炉匠进入苏区,红军的政委周光远识破了吉鸿昌的真实身份,热情地接待了他。亲眼见到共产党的真实情况,觉得茅塞顿开,并为自己立定了目标:“投错了门路,就拔出腿来!”吉鸿昌亲眼看到了苏区人民对红军的热爱和对共产党的信赖,认识到共产党真正是为国救民的政党,红军是人民的子弟兵,决心今后决不向红军放一枪。

由于吉鸿昌拒绝执行蒋中正的“剿匪”命令,国民党中央派军事部贺部长来前线视察,威逼、利诱吉鸿昌出兵,均遭吉鸿昌拒绝。最后,贺部长竟要对吉鸿昌下毒手。吉鸿昌愤然准备率部起义。因起义未成,蒋中正强令其交出兵权离开部队,随即以出国游历考察之名,被强行挟持登船出洋。

就在吉鸿昌出国前夕,“九一八事变”发生,他听到这一消息后“发指眦裂”,曾声泪俱下地说:“国难当头,凡有良心的军人都应该誓死救国!”坚决要求留在国内,与日本帝国主义血战到底。但蒋中正无动于衷,依然逼令他出国。满怀悲愤的吉鸿昌无奈,只好在上海下榻的旅馆墙上,留下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一明自己的心志。

赤心爱国的吉鸿昌在美国受尽了民族歧视,有人告诉他,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以受到礼遇。吉鸿昌怒不可遏,说:“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此,他特意做了一枚木制胸卡,上面用英文写着:“我是中国人!”而且随时随处佩戴,直面那些看不起中国人的人,用中华民族的自尊向美国的种族歧视挑战。

吉鸿昌在国外到处宣传抗日,一次在记者招待会上有人问他:“日本有飞机大炮,中国凭什么抗日?”他拍着胸脯愤然回答道:“我们有热血,有四万万人的热血。中国人的愤激已经达到了极点,莫不抱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誓愿牺牲一切,为生存而战!为真理而战!”到了古巴首都哈瓦那,正值那里的华侨集会,纪念孙中山诞辰六十五周年,他应邀在会上做了慷慨激昂的抗日讲演,听罢许多人热泪盈眶,一位华侨高声说:“吉将军,你快回国,把军队整顿起来吧,我们一定作你的后盾!”吉鸿昌听罢激动地说:“我一定不辜负同胞们的热望,誓死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说罢泪如雨下,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还我河山!”这时,到场的侨胞也放声痛哭,高喊:“牺牲一切,奋斗到底!”

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吉鸿昌闻讯提前回国。船到上海,他见到日寇军舰正在攻打吴淞炮台,而国民党的军舰却不还一枪。吉鸿昌在甲板上顿足高呼:“放炮啊!放炮啊!”然后对周围的人说:“看!我们的数百万同胞就在那炮火里!”言迄失声痛哭。到了南京,他再次向蒋中正请缨抗日;可是蒋中正却让他在上海办实业,他愤懑至极,抗议说:“我是军人出身,军人的天职是卫国杀敌,不是发财!”

爱国无门的吉鸿昌只好采取独立行动,潜至湖北发动旧部起义,蒋中正派兵追击。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吉鸿昌进入苏区;后由苏区至上海,再由上海北上天津。不久即与中国共产党在天津的地下组织取得联系,并于1932年1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一名旧军阀转变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为实现抗日救国的誓愿,1933年5月吉鸿昌变卖家资,购置武器,联合了爱中国国民革命军人冯玉祥等,在张家口组织起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发表“外抗暴力,内除国贼”的声明,任第二军军长、北路前敌总指挥,率部向察北日伪军进击,连克康保、宝昌、沽源、多伦四县,一度收复了张家口以北的大片土地,把日伪军队赶出了察哈尔省。其间他即兴作诗说:“有贼无我,有我无贼。非我杀贼,即贼杀我。半壁河山,业经改色。是好男儿,舍身报国!”天津各界抗日联合会得到抗日同盟军胜利的消息,立即派人赴前线慰问。这时,蒋中正反诬抗日同盟军破坏国策,令何应钦指挥十六个师与日寇夹击同盟军,吉鸿昌率部战至10月中旬,因弹尽粮绝而失败。

吉鸿昌回天津后,并不灰心,又在天津组织了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在法租界花园路5号家中的三楼,购置印刷设备,印刷出版宣传抗日的刊物《民族战旗》,后来又改名《华北烽火》、《长城》,继续从事抗日活动。然而蒋中正并未因此而放松对吉鸿昌的迫害,严令特务机关不惜一切手段除掉吉鸿昌。

这时的吉鸿昌处境已十分危险,中共党的地下组织要他撤离;但吉鸿昌考虑到有许多工作还要在天津继续进行,于是先把家眷转移到英租界的牛津别墅,自己则居住在法租界国民饭店或惠中饭店。1934年11月9日,国民党特务勾结天津法租界当局,在国民饭店刺杀吉鸿昌未遂,乃将他逮捕。先由法国工部局引渡到天津警察局,旋押往河北蔡家花园第五十一军的军法处。被审讯时,吉鸿昌正气凛然、义正词严地说:“我抗日,是打鬼子、救中国!我作地下工作,是为中国人民求解放!我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想用审讯吓住我,你们想错了!”

几天后,吉鸿昌又被押解到北平旃檀寺陆军监狱,蒋中正密令将他就地处决。11月24法官到狱中向吉鸿昌宣布判处死刑的命令,吉鸿昌神态自若,他向监刑官索要纸笔,给妻子胡红霞写了一封遗书,安排身后:“红霞吾妻: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你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你照应。家中余产,不可分给别人,留存教养子女等用。我笔嘱矣。小儿还是在天津托喻先生照料上学,以成有用之才也。家中继母已托二、三、四弟照应孝敬,你不必回家可也…”

行刑前,三十九岁的吉鸿昌以地作纸,枯枝为笔,写下了一首感天动地的绝命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然后喝令执行官:“给我搬把椅子来!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倒在地上。”他坐定以后,又大声喝道:“我为抗日而死,一生光明磊落,不能在背后开枪!”执行官问他:“那你打算怎么办?”吉鸿昌厉声说:“在我面前开枪!我吉鸿昌要亲眼看着你们是怎样把我打死的!”然后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抗日胜利万岁!”

这样一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抗日民族英雄,没有死在日寇的枪口之下,而是死在了民族同胞败类手中,引发了后人太多的历史哀痛与沉思。

如今,坐落在花园路的吉鸿昌烈士故居已成为天津市的文物保护单位;在吉鸿昌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又在故居对面的一块泰山石上树立起吉鸿昌将军跃马横刀的青铜雕像。这一切,作为我们民族的灵魂和骄傲,将永远永远地保存下来,供世人瞻仰。

1945年,中国共产党“七大”时授予吉鸿昌革命烈士称号。1984年在纪念吉鸿昌烈士牺牲五十周年前夕,河南扶沟人民在烈士陵园吉鸿昌事迹陈列馆前,为烈士塑了铜像。聂荣臻在书上题词:“民族英雄吉鸿昌永垂不朽!”薄一波在书中题词:“慷慨赋词,英勇就义,吉鸿昌烈士永垂不朽。”胡耀邦为郑州烈士陵园中他的墓碑上题写了“吉鸿昌烈士纪念碑”。邓小平为《吉鸿昌将军牺牲五十周年纪念辑》题了书名,



吉星文:(公元1910~1958年),字绍武,吉鸿昌之侄;河南扶沟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1945年6月28日晋升陆军少将军衔,任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七军军长、第一二五军军长等职。

1949年逃往台湾,去台后曾任第五十军团军团长。

1955年1月任澎湖防卫司令部副司令官。1957年3月调任金门防卫司令部副司令官,12月晋升陆军中将军衔。

1958年8月23日,随着毛泽东一声令下,解放军以两小时内落弹五万七千五百余发的炮火对金门进行猛烈、密集的打击,当时吉星文刚从外面视察回来,全身暴露在炮火之下,被密集弹片重创,三日后因手术感染腹膜炎,不治身亡,终年四十八岁。

1958年9月,被台湾当局追晋为陆军上将军衔。



吉 星:(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沈阳军区空军参谋长。

吉章简:(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新编第七军军长。

跟帖时间 2010-03-12 21:12:3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吉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才高大历;会列香山: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鄱阳人吉中孚,大历年间与卢纶等人皆以能诗联名,号称“大历十才子”。官至户部侍郎。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吉旼,官御尉卿,与白居易等年老退居洛阳,为九老会之一,并各赋诗记其事。

会侪九老;班列十才: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吉旼事典,终年八十八岁,名列九老会之一。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鄱阳人吉中孚,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孝童挝鼓;肃政登台:上联典指南朝梁国的莲勺人吉翂,字彦霄,世居襄阳。天监初年,任原乡令的父亲被人诬陷定死罪。当时十五岁的吉翂挝击登闻鼓,愿替父亲去死。武帝怀疑有人教唆,令廷尉调查,吉翂始终不屈,父亲终于得赦免。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河南郡人吉顼,进士出身,练达机敏,善于迎合旨意,武后时,由右肃政中丞至天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



2.七言通用联:

星槎画宗河阳派;梦熊集成研经堂: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画家吉潮,字亮初,号星槎,长洲人。从伊大麓学画山水、爱写栈道、雪山、宗河阳派。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通政使吉梦熊,字毅扬,丹阳人。总阅四库书,有《研经堂集》。

士饱马腾斗志旺;口快心直豪情增:此联为以鹤顶格嵌吉氏的“吉”字的析字联。

大义灭亲锄败类;捐资办学教贫民:上联典指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吉鸿昌事典。吉鸿昌,字世五,河南省扶沟人。曾任西北军冯玉祥部师长。国民党第二十一军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等职。在抗日活动中英勇就义。本联上联,指吉鸿昌1928年任国民军第十九师师长时,回老家探亲,亲自枪决他犯有严重杀人罪的侄儿吉星南的事;下联典指吉鸿昌于1917年,在冯玉祥部第十六混成旅手枪连任连长时,亲自捐资改庙为家乡(吕潭镇)贪困儿童兴办学校的事典。



3.八言以上通用联:

八代两乡贤,千秋俎豆;一门三太史,黼黻文章:江苏省丹阳市城区三板桥吉氏祠堂联。丹阳吉氏祠堂位于三板桥西南侧的旧城脚下,过去为一荒凉场所。它坐西朝东,仅有矮矮的厅屋三间,前面一道短围墙,就在这座祠堂的大厅上,却挂有这副当时在丹阳颇享盛誉的抱柱楹联。上联首句的“八代两乡贤”,是指明正德年间的吉棠与清乾隆时的吉梦熊都是丹阳县的“乡贤”,入孔庙配祀孔子,两人相隔八代,是吉氏祖宗中享受殊荣的人物。下联首句的“一门三太史”,是指吉氏有一家就出了三个翰林。这里“太史”是翰林的别称,翰林要在进士中择优选点,进士又是功名中的最高一级,所以翰林地位的高崇是不言而喻了。丹阳吉氏能在一家出三个翰林,确不多见。丹阳吉氏一门三翰林,其中两人为“兄弟翰林”,两个为“父子翰林”。“兄弟翰林”是指吉梦熊、吉梦兰两兄弟;“父子翰林”是指吉梦兰与吉士瑛父子。吉梦兰一人兼兄弟、父子类。吉梦熊无疑是吉氏一门三翰林中最主要的一个。

齿德俱尊,望重香山九老;吟哦独善,名传大历十才: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御尉卿吉旼,年八十八卒,名列九老会。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诗人吉中孚,鄱阳人。大历间与卢纶等皆为能诗闻名,号“大历十才子”。官到户部侍郎。

跟帖时间 2010-03-12 21:09:5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吉氏的字辈排行 -- 江苏连云港市区吉氏字辈:“子天宗(荣元)有永全(成)士玉(开)宝文安凤广传家宽德高兴万春富强才可贵华汉贯九东跃宇海明亮守秀庆怀军”。

江苏连云港普安吉氏字辈:“子天宗(荣元)有永全(成)士玉(开)宝文安凤广传家宽德高兴万春富强才可贵华汉贯九东跃宇海明亮守秀庆怀军”。

江苏连云港吉荡吉氏字辈:“友怀恒文祥常(长)庭玉伟宝”。

江苏丹阳太平吉氏字辈:“福胜荣茂兴(升)隆(惠)□□大□乾元亨利贞聪明睿智宽裕温柔发强刚毅斋庄中正文理密察”。

江苏丹阳东台吉氏字辈:“福胜荣华富贵祯宗礼信水木火(偏旁)梦士延世金水木火土荣传中(家)元承”。

江苏丹阳兴化吉氏字辈:“福胜荣华富贵祯宗礼信水木火(偏旁)时昌谦锺印必兆顺治连”。

江苏丹阳天长吉氏字辈:“福胜荣华富贵祯宗礼信水木火(偏旁)时祁(偏旁)谦世金水(偏旁)人见(庆)殿”。

江苏江都吉氏字辈:“恒丰泽豫福正荣增鉴济松煊在铭洪树焕均”。

江苏兴化吉氏字辈:“凤日…惟祖(龙)琴连太(爻士韶)元(兰兴瑞)维(增峥震永长良)清(步)朝(万)荣耀毓光先德成士功建存仁心理全孝廉方正著兴隆邦安家忠信钦礼义百世万代贤本固枝叶茂尹周守模范”。

江苏宝应吉氏字辈:“人之生斯世咸沐我祖恩能遵崇其泽传代必丰荣”。

江苏宝应吉氏字辈:“文方时步廷(宝)斯(永)春(世)咸(天和)正(沐玉祥)凌(海金我)咸正凤如友俊学礼义广”。

江苏金湖吉氏字辈:“德厚人文启山川草木昌培元宏世泽金玉焕余芳德厚人文启山川锦秀长培元宏世泽金玉焕荣芳”。

江苏高邮吉氏字辈:“林正山元永如松芝(之)茂扬”。

江苏响水吉氏字辈:“如士文(延)开立凤绍庚恩广”。

江苏灌云吉氏字辈:“开永兴相(宝)科”。

江苏灌南吉氏字辈:“生家恒兴成继广”。

江苏扬州、宿迁吉氏字辈:“长祥云家庆”。

江苏江都市区吉氏字辈:“春茂锦绣(秀)”。

江苏江都二姜吉氏字辈:“登兴玉松…”

江苏如东吉氏字辈:“光振家邦…”

江苏海安吉氏字辈:“朝相基连贞(真)敏达乐若(道)英霞昌义和成祖训鸿(宏)范照琪(其)祥礼让宜拥木”。

山东茌平吉氏字辈:“大好风文学玉之道”。

山东章丘吉氏字辈:“昌星迺光会(慧)芳树茂献登培植深长家庭有光诗书孝友祖述宪章元清克纪泰敬思萧业通”。

山东莒南吉氏字辈:“林德布春(策)立兴”。

山东临朐吉氏字辈:“琼仕星先(正)孟(梦)田章(长)兴荣庆家(蓝)传贵安全”。

山东沂南吉氏字辈:“发长世玉建”。

山东德州吉氏字辈:“霖龙文明树”。

山东济南吉氏字辈:“常镇永维仁”。

山东寒亭毛家埠吉氏字辈:“鸿同云…”

山东寒亭河滩镇吉氏字辈:“君圣龙翔民生华光福禄长茂世伦维阳恒志成功建正安祥忠孝仁义富贵永昌”。

山东昌邑吉氏字辈:“早立在良惠嘉宿乃普通礼昌宏长胜业荣本正兴”。

山东诸城吉氏字辈:“洪庆术…”

河南洛阳吉氏字辈:“太远未清朝荣耀以光先德成士功建才人心得全”。

河南濮阳吉氏字辈:“耀修兆广庆冠世思献腾(成) ”。

河南兰考吉氏字辈:“凤文学宏…”

河南武陟吉氏字辈:“恒振常隆嘉功德”。

河南南阳吉氏字辈:“新顺清民…”

河南温县吉氏字辈:“中士得定广芳芬继永祥敬智连存庆春桓茂隆安”。

河南信阳吉氏字辈:“周(泰)德元春文学全道厚智国礼明”。

河南渑池吉氏字辈:“发克元亨利贞景行文贤”。

四川资江、安岳吉氏字辈:“三星朝拱照六合庆同春绵延(远)凭祖德光前裕后(厚)昆”。

四川内江吉氏字辈:“世祥元宏绍恒振鹏文武腾芳礼义恢通光前裕后仪献雍容永远承宗家道昌隆声名华国复泰崇丰天章儒汉灵瑞德钟群星高向延景俞庄齐幸圣贵朗诗富达阳俊才庆浩羚晟彪”。

四川西充市区吉氏字辈:“吉荣怀兆祥正义合光明万福朝中永安全德孝成”。

四川西充宏桥吉氏字辈:“吉祥如意正大光明”。

四川南部吉氏字辈:“秀朝忠仕元昭光明”。

四川丹棱吉氏字辈:

凤鸣支派:“孝应凤登文啟万永忠廷国仕天朝锡瑞明思召珍”;

凤燕支派:孝应凤登文啟万永忠廷国安今朝瑞家祥听书声”。

四川德阳吉氏字辈:“华昌庆扬曾”。

湖南临澧吉氏字辈:“天兆遇明时来正景运昌祥开崇俊彦大启育贤良为善显德远人望世泽长传家敦孝友华国以辞章继承宏先绪祖业自发煌”。

湖南浏阳吉氏字辈:“太上日元储万有奇季佳伯秀清扬云景立彦从仁正德宗宏文武一齐芳俊廷荣懋登朝仕克绍光修世愈昌务本承先志敦伦裕后生忠良存厚道礼让振家声”。

湖南沅陵吉氏字辈:“昺元善从天承良永泰庭文星朝通阁仕启大明仁正孝家声茂诗书世泽绵今能成伟业邦国重名贤”。

湖南安化、重庆潼南、四川江油吉氏字辈:“本元善从天应永廷芳彦崇文思显祖尚德定昭先忠孝家声茂诗书世泽绵经纶成大业邦国重名贤佑启才华盛祥开甲第联楚南恢洛绪千百代相传”。

湖北枣阳市区吉氏字辈:“吉庆友玉福寿先德”。

湖北枣阳鹿头吉氏字辈:“上朝见天子治国安邦”。

湖北孝感吉氏字辈:“先立中(忠)孝本”。

湖北钟祥吉氏字辈:“开先成道德继世振苏文兴隆绍祖志家生光大荣立根源在培世代永清明建国应长训安邦定太平”。

山西临汾吉氏字辈:“宗绍晋…”

山西晋城吉氏字辈:“仁义礼智信正德文”。

山西翼城吉氏字辈:“□朝民京耀□进思□生大天永仁英安(宇)新华世庆友俊伟志学文□”。

甘肃张掖、民乐吉氏字辈:“兴玉国才廷华”。

甘肃临洮吉氏字辈:“生长清孝卫”。

安徽太湖、浙江江山吉氏字辈:“大宣贵明正以维天允兴家世日盛启德元寿炽昌兰桂藤芳继长发庆其祥时代显模列国泰自安康”。

安徽安庆吉氏字辈:“仁慈孝敬礼义顺祥”。

广西贵港吉氏字辈:“中明念义溯文百千普子法观寿茂祯凰大盛怀应仕子元云绍金玉成泰昌隆光祖”。

广西宾阳吉氏字辈:“志作光先梦兆祥添锦”。

贵州紫云吉氏字辈:“天现维奇灿士学永兴龙登明和平顺安定家庭荣”。

贵州盘县吉氏字辈:“贵登星洪文连发正玉成绍永学大志安邦(定)庆章平万荣家生茂世盛泽中贤浩有昌延锦(绵)育光耀乾坤”。

陕西安康吉氏字辈:“周玉永国士兴隆定超(乾)品(坤)德成由学富致显庆日新克勤均利见俊秀生儒珍仁声著万世敬宗祥瑞申”。

陕西旬阳吉氏字辈:“万三明子品”。

河北献县吉氏字辈:“兆凤书万思(金)广(飞)庆”。

黑龙江讷河吉氏字辈:“文学孔孟广尚有财”。

海南崖州吉氏字辈:“日友其必开德(宗)进(麟)承家训才高受(寿)国(福)恩人生能务本世有美名存”。

重庆合川吉氏字辈:“明文天星永正富顺荣华光昌俊秀大定”。

江西南康、广东五华吉氏字辈:“中明念义溯文百千护成法观寿盛祯凤大敬鸣亨嗣必尚友文临世长发庆同登康协泰德泽永和春宗汉清芬茂英才普济民民安国富强丕振众家邦继往朝前瞻扬帆越远航”。

福建邵武、江西石城、浙江江山吉氏字辈:“四休伯永福德世尚天真斯孟宗朝政文奎耀紫宸学登龙榜第各占凤池新皇国时恩锡观光万代春继发先祖志兴华定昌臻”。

云南镇雄、贵州毕节吉氏字辈:“世(士)廷文国正永学庆章成建德连思绍登朝在克明忠孝传家远芳兰卫禄源春阳培敏贵祥瑞佑良贤尚智宏坤显崇英盛伟延聪鹏腾广宇睿雁爱安恬泽惠昭伦理冠雄福寿全丞渝书玉翰辅胤佐宁轩江汉清波涌珲珩珮瓒旋鸿儒扬道义霖达劲松芊昶旭霞光耀潜鳌占泰渊淳功徵俊彦育武定坤乾”。

上海吉氏一支字辈:“义和承祖训鸿发造瓷强”。

吉氏一支字辈:“传真明广保光兴家崇礼安定仁义必发”。

跟帖时间 2010-03-12 21:07:2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吉氏的家谱文献 -- 吉氏族谱十二卷,(民国)吉衡等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敬胜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丹阳云阳吉氏七修家乘,(清)吉锺颖等续修,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有诒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东台县云阳吉氏第二十五世孙吉家林处。

江苏丹阳有诒堂云阳吉氏八修家乘十六卷,(清)吉廷椿等续修,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有诒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

江苏丹阳有诒堂吉氏九修宗谱,(民国)吉镇之等续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有诒堂骆驼桥支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

江苏东台云阳吉氏镇江支东台分支谱,(现代)吉家林等编写,2004年计算机激光照排电子版。现被收藏在新浪网Netor网同族谱库,档案编号为1747。

江苏宝应黄塍沟吉氏家乘,(清)吉琪、吉琦、吉尚瑗主编,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洪泽市吉士祥处。

江苏金湖冯翊山居丁宁庄吉氏二续家乘,(清)吉昌林、吉安贞重编于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民国)吉厚培等在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续修毛笔手写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金湖县吉氏二十四世孙吉文家处。

江苏宝应吉氏修谱建祠广告,(民国)吉鸿业等编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毛笔手写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京市宝应吉氏二十世孙吉咸东处。

江苏金湖冯翊堂丁宁世泽吉氏三续家谱》,(现代)吉文家等续修,2006年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华国家图书总库、上海市图书馆。

江苏泰州延陵环溪敬胜堂吉氏九修族谱,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首编,(民国)吉涟等倡首重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江苏省泰州市刁铺吉荣林处。

河南卫辉吉氏考证,(现代)吉熙章撰写,2006年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河南省卫辉市档案馆。

江苏江阴塘南、华塘和常州武进梧冈吉家头惇裕堂吉氏四修宗谱,(民国)塘南支吉建铭、华塘支吉三宝、梧冈支吉山海联合续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江阴市塘青阳镇南支吉氏家族(其中第五册已烂掉三分之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梧冈支吉东泰处(仅存第五~六卷共六册)。

江苏江都浦头镇吉家庄南燕堂吉氏续修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该支吉氏第十九世孙吉少平处。

江苏江都浦头镇吉家庄南燕堂吉氏重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该支吉氏第十九世孙吉少平处。

江苏兴化戴南北孙家庄天相堂吉氏家谱,(现代)吉震铎等新修,2007年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本一册。

江苏盐城存仁堂吉氏支谱,(现代)吉云升倡修,孙吉勇魁搜集整理,1990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盐城市吉友山处。

江苏连云港(老海州)吉氏家谱,2006年计算机排版打印本一册。

河南洛宁吉氏三支总家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手写本二册。现被收藏在河南省洛宁市教育局吉元亭处。

河南南乐吉氏家谱,(现代)吉彦波纂修,1995年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河南省南乐市近德固乡杏园吉群宪处。

湖南安化梦鹿堂吉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图书馆。

湖南安化吉氏族谱,著者待考,1994年手写本一册。

湖南临澧冯翊堂吉氏三修家乘,(民国)吉景栋等重修,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墨谱本五册。

湖南临澧吉氏四修家乘,(现代)吉祥逢、吉祥美续修,2002年计算机排版打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临澧县吉飞处。

重庆潼南方家沟、陈子沟宗支吉氏族谱,著者待考,2003年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本一册。

重庆合川吉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毛笔手写本一册。

四川内江吉氏族谱,(清)吉恒惈等编修,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自贡市贡井区吉良处。

吉氏三修族谱内江卷,(现代)吉腾久等续修,2007年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本一册。

江西石城吉氏十修家谱,(现代)吉永泉等续修,1995年铅印本。

江西赣南、广东嘉应州吉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深圳市吉世芳处、广东省五华县吉大红处。

江西赣南、广东嘉应州吉氏续修族谱,(民国)吉竹楼、吉发选等续修,民国三十六~三十八年(公元1947~194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五华县吉占凤处。

康犹湘余遂宜崇信联修冯翊堂吉氏六修宗谱,(现代)吉发光、吉同光、吉同远、吉同清等联合续修,2000年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五华县吉大红处。

广东紫金龙窝吉氏七修家谱,清顺治十三(公元1656年)吉景亨、吉际亨编篡的,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吉廷弼二修,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吉炽昌三修,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吉新科四修,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吉士芬五修,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吉善谷六修。(现代)吉嘉炎、吉嘉奖七修,1987年毛笔手写本一册。

广东中山冯翊堂吉氏族谱,著者待考,毛笔手写本

广西贵港木格冯翊堂吉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毛笔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县木格桥墟吉栋光处。

广西贵港木格班凤班桥吉氏家谱,(现代)吉永康编纂,1981年手写本一册。

广西贵港木格蛤塘吉氏成开公家谱,(现代)吉龙高编纂,2000年计算机排版打印本。

广西兴业、贵县冯翊堂吉氏族谱,(现代)吉玉仁、吉玉坤、吉水木等重修,2000年计算机排版打印本一册。

广西玉林成钧通曹冯翊堂吉氏族谱,著者待考,毛笔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通曹村吉启旺处。

广东五华吉氏族谱,(现代)吉占凤、吉兴茂等编修,2000年铅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五华县吉占凤处。

广西宾阳吉氏族谱,(现代)吉金光、吉宇、吉先俊等编修,2006年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本一册一册。

广西北流冯翊堂吉氏族谱,(现代)吉永发、吉进权、吉广立等修订,1989年计算机排版打印本一册。

云南贵州吉氏宗谱,(清)吉顺先、吉开先等编撰,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毛笔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贵州省毕节市吉学刚处。

云南贵州吉氏续修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贵州省毕节市吉学刚、云南省镇雄市水富县吉正选处。

云南贵州吉氏续修宗谱,(清)吉世翰、吉世禄、吉廷栋等续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木刻活字印本。

云南贵州吉氏续修宗谱,(现代)吉学章重修,1994年毛笔手写本一册。

云南石屏、江川吉氏族谱,著者待考,毛笔手写本。

贵州盘县吉氏族谱,(现代)吉绍光、吉成平、吉玉阶、吉绍友编纂,2008年手写稿本。

海南崖州吉氏族谱,孙吉德华等编纂。

安徽安庆太湖吉氏五修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初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安徽安庆太湖吉氏六修宗谱,著者待考,1992年毛笔手写本十一册。

山东章丘吉氏夏庄三续家谱,(民国)吉闻焕、吉其恭等续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毛笔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二十世孙吉中富处。

山东章丘吉氏夏庄四续家谱,(现代)吉其厚、吉其鑫新续修,2007年计算机排版打印本一册。

山东莱州府潍县吉家夏密庄吉氏三修族谱,(清)吉林盛续修,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该支吉氏第十九世吉凤雏处。

山东潍坊市寒亭区河滩镇吉家夏密村吉氏五修支谱,(现代)吉凤雏续修,1999年毛笔手写本一册。

山东潍坊昌邑吉氏四修支谱,(现代)吉士禹等续修,1995年铅印本一册。

陕西安康旬阳吉氏家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毛笔手抄本十册。

跟帖时间 2010-03-12 21:04:2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吉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冯翊郡:秦朝时期置郡,汉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设置同名行政区左冯翊,与右扶风和京兆伊合称“京畿三辅”,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白水以东、渭水以北大荔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移治到高陆(今陕西高陵)。

洛阳郡:以今河南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西周时期,周成王时周公营雒邑,此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东都,直属于周天子。东周时期,雒邑为首都,其余大体和西周时期相同。战国时期,雒邑改称雒阳。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阳,辖今三门峡市(除灵宝外)、洛阳市(栾川西部除外)、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原阳县。西汉时期,此地区东部为东都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属弘农郡。从这一时期开始,“河南”正式成为行政区划中的一个地理名词,直到清朝。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此时的河南郡,辖今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西部属弘农郡的有天的三门峡市全部、宜阳县、新安县、洛宁县、嵩县、栾川县已经现在南阳市和陕西省的部分地区。东汉时期,河洛地区的建制与西汉时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为河南尹,辖区不变。三国时期,属曹魏。雒阳改称洛阳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袭东汉。河南尹有所扩大,此时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县。跟两汉时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县。西晋时期,大体仍然沿袭两汉旧制。不同之处在于,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时东部析置荥阳郡,包含今天的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市、新密市、原阳县。同时河南尹向西有所扩展,包含了新安县和宜阳县东部。此时,河南郡包含的地区有偃师、孟津、巩义、登封、汝州、伊川、汝阳、禹州、嵩县、新安。东晋十六国时期,天下大乱,行政区划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区仍为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没有变化。北魏统一北方后,迁都洛阳,又改河南郡为河南尹。另置渑池郡,其他各郡无变化。但新设了很多县。隋朝统一天下,复改河南尹为河南郡,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辖今偃师、孟津、巩义、登封、伊川、嵩县、宜阳、新安、渑池、陕县等地。汝州、汝阳该属襄城郡,郡治从襄城迁到汝州。唐朝区划变化很大。河南郡改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阳为中心。辖区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扩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宁县、济源市、温县、孟州市。五代十国又是天下大乱,增设陕州、孟州(唐朝中后期设置),所以河南府的辖区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范围。北宋时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阳为中心,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伊川、新安、宜阳、洛宁、嵩县南宋时期金国河南府辖区有所缩小,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新安、宜阳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区元朝设河南江北行省,从此以后,“河南”所指代的范围不再限于河洛地区。不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级行政区。此时的河南府路向西扩展,收纳了灵宝、陕县、洛宁。其他方向不变。明朝河南府进一步扩大,又增加了卢氏、栾川、嵩县、伊川大部清朝从河南府析置陕州,包括今天的陕县、灵宝、卢氏,以及栾川一部分地区。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民国建立,废河南府,设河洛道,道尹公置驻洛阳,辖洛阳、偃师等十九县。民国十二年(癸亥,公元1923年),河南省长公署迁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日寇进攻上海,国民党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迁洛办公。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洛阳解放,析洛阳县城区置市。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1955年,洛阳县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孟津等县。1956年,建成洛阳市老城区、西工区和郊区,次年成立瀍河区。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区。1983年新安、孟津、偃师改隶洛阳市,洛阳所辖登封市划归郑州市管辖。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洛宁、宜阳、嵩县、栾川、汝阳、伊川改属洛阳市。1993年,偃师县改为偃师市。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洛阳郊区更名为洛龙区。洛阳附近的各县中,跟洛阳历史联系最密切的是偃师、孟津、巩义、登封。其中偃师、孟津从周朝以来三千年如一日,从未改变。其次是巩义,从周朝一直到新中国,也有三千多年。再次是登封,从三国时期到新中国,有一千七百多年。而其他的各县(市)如新安、宜阳、伊川、渑池、汝州等则与洛阳时分时合,而栾川、卢氏、陕县、禹州等隶属洛阳的时间就更短了。另外,自从西晋置荥阳郡后,今天郑州市大部地区就跟洛阳地区分道扬镳。洛阳现辖偃师市、孟津、新安、洛宁、宜阳、伊川、嵩县、栾川、汝阳等一市八县和涧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龙区、吉利、高新七个城市区。



2.堂号:

冯翊堂:以望立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

有诒堂:资料有待补充。

敬胜堂:资料有待补充。

惇裕堂:资料有待补充。

天相堂:资料有待补充。

南燕堂:资料有待补充。

惇裕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3-12 21:01:5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吉氏的迁徙分布 --  吉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吉姓起源于兮姓。上古时黄帝分封他的一个孙子于南燕国(今河南省延津县一带),同时黄帝还赐给他一个“姞”姓,后来他的子孙省去女旁,简化成“吉”,并保留至今。这一支吉姓多聚居于洛阳一带。吉姓还有一支起源,时间上比较晚,是在西周时期。当时周宣王时有大臣叫兮甲,字吉甫。吉甫能文能武,为周朝的中兴立下了显赫战功。他的家族很昌盛,子孙后代中有以他的字命氏的,称为吉氏。在古代,吉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冯诩。
  吉(姞)姓源流的归纳与演绎
  中华吉(姞)姓源流悠悠,至今已有五千余年的历史。.上古之时,“吉姓”和“姞姓”族群的时空分布当是“多元并行”的,在中原地区的“华夏部族集团”中就有多支“吉姓”和“姞姓”部族,其中既有游牧族、也有农耕族,如“驯马造车船”的“吉光”部族和 “作臼作舂”的“姞姓雍氏”当为典型的游牧族和农耕族。除了中原地区外,东部地区的“东夷部族集团”中也有“吉姓”部族,如上古的“吉夷氏”、夏初时教后 羿学射的“吉甫”等,当是东部地区的“吉姓族人”。.在先秦和秦以后,“上古十二姓”之一的“姞”姓,逐渐被“吉”或其他姓氏所取代,原先的各“姞姓氏族”要么改以“吉”为姓氏,要么就改以“燕、须、雍、鄂、阚、光、杨、孔、尹、蔡、鲁”等为姓氏。.到了汉唐时期,中原吉氏族人的聚居地主要分 布于陕、豫、晋、鄂等地,并从中涌现出冯翊、洛阳等吉氏郡望。其间,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长期战乱后,随着中原吉氏族人的迁徙,冀、苏、鲁、皖、甘等地已 有吉氏族人定居落籍,浙、赣、川、湘等地也已成为吉氏族人的活动领域。.五代宋元时期,中原吉氏族人同其他中原士族 一样,常因战乱或其它原因从原聚居地南渡,多次迁徙到江南各地定居,粤、桂、闽等地又成为吉氏族人的新迁居地。元末明初,山西吉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 之一,分迁于陕、冀、鲁、豫、皖、苏等地;而苏、皖吉氏族人中则有随军而迁云、贵者。到了明代中叶,吉氏族人开始迁入台、琼等地。到了清代,一些满族旗人 改而姓吉,中华吉氏族群中又增添了新成员。清康雍乾以后,冀、鲁、豫等地的吉氏汉族人中有因闯关东而定居于东北者。清咸同年间太平天国时期,江南吉氏族人 中则有因避战乱而迁居江北者。.如今,中华吉氏族群在时空上“多元并行”分 布的特征更为显著,除了汉族和满族的吉氏外,在黎族、土家族、蒙古族、彝族、回族、藏族、哈萨克族、朝鲜族、傣族等民族中,都有以“吉”为姓的。吉氏薪 传,瓜瓞绵长。鸟瞰神州大地,吉氏族群早已星罗棋布;专注台琼宝岛,吉氏族人正在辛勤奋斗;扫描东南亚乃至全球,在世界各地也都能见到中华吉氏族人的身影了。

跟帖时间 2010-03-12 20:59:1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