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氏的历史名人 -- 裘 仲:(生卒年待考),汉朝名人。
裘 甫:(公元?~860年待考),著名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
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60年),裘甫于浙东率众起义。先攻占象山(今浙江象山),未几,又攻占剡县(今浙江嵊县),之后大量屯粮积谷,制造军械,募集士卒达三万余人,自称“天下都知兵马使”,并改元“罗平”,铸印曰“天平”。继之又攻占唐兴(今浙江天台)、上虞(今浙江上虞)、余姚(今浙江余姚)。
唐王朝派原安南都护(今越南)王式率众镇压,王式至浙东开仓赈济饥民,不举烽火,招募江淮、吐蕃、回纥人作骑兵,联合当地土团,对义军进行围攻,义军所占领之地,大都丧失。最后围守剡县,仅三日中,即激战八十三次,城中妇女亦英勇参战,终以众寡不敌,被俘牺牲。
裘甫领导的农民起义历时七个月,由此揭开了全国性农民大起义之序幕。
裘万顷:(公元?~1219年待考),字元量,号竹斋;洪州新建人(今江西南昌)。著名宋朝著名诗人。
裘万顷是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进士。
宋光宗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授乐平簿。
宋宁宗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召除吏部架阁。
宋嘉定七年,迁大理寺司直,寻出为江西抚干,秩满退隐西山。
宋嘉定十二年再入江西幕,未及一月卒于官所。
裘万顷为人正直庄重,淡于名利。在朝时曾写《归兴》诗:“儿时只道为官好,老去方知行路难。”其乡居时写的一些诗作,也能反映农民疾苦。如《老农叹》写农民幸而得到好收成,但租税催逼,稻谷价贱,还只能过苦日子。他同情农民,《不雨》中有"半生忧国头欲白"之句。其诗清婉流利,如《雨后》"新香浮(左禾右罢)稏,余润溢潺湲。机杼蛩声里,犁锄鹭影边。"等,描绘却颇有情致。清人贺裳《载酒园诗话》称赞他身为江西人而不染江西诗派恶习。
著有《竹斋诗集》三卷,至明代始有刊本。事见本集附录宋杨简《大理司直裘竹斋墓志铭》、吴潜《乞裘竹斋幸元龙遗泽表》。裘万顷诗,以宜秋馆刊裘氏裔孙裘镜秋手校之《宋人集·甲编》三卷、附录一卷本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一(简称四库本)、《两宋名贤小集》(简称小集)。新辑断句一联附於卷末。著有《竹斋诗集》三卷,《附录》一卷。有清康熙刊本、《宋人集》甲编本。又有《裘竹斋诗集》六卷,《宋元四十三家集》本。
陈宏绪《寒夜录》说裘万顷在当时与胡桐原、万澹庵、徐竹堂往来唱和,号为"四杰",而此三人作品俱佚,只有裘万顷的诗集尚存。
裘仲容:(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大孝子。
传说,宋朝时期的裘仲容割股疗亲,有祥云覆其居所。
裘 琏:(公元1644~1729年),字殷玉、蔗村,号废莪子;浙江慈溪人,著名清朝戏曲家。
清康熙年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旋以年老乞归。
曾参与纂修《大清一统志》。能诗古文词,工乐府,擅写戏曲。
著有杂剧《昆明池》、《集翠裘》、《鉴湖隐》、《旗亭馆》,合称《四韵事》,以及传奇《女昆仑》等,另有《复古堂集》、《横山文集》、《横山诗集》等。
裘曰修:(公元1712~1773年),字叔度,一字漫士;南昌新建人。著名清朝大臣。
裘曰修是乾隆四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吏部侍郎、军机处行走、工部尚书。治水尤其著名,八次受命勘察河道,治水功高。
乾隆大帝常与裘曰修探讨诗文,称赞他“品学端醇,才猷练达”。
奉敕撰《热河志》、《太学志》、《西清古鉴》、《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又奉命补《华严经》残本。屡勘河道,治水有名绩。曰修多次主持乡试会试,是纪昀的受业师。二人关系甚密,纪昀有《断碑砚歌为裘漫士先生作》、《漫士先生绘断碑砚图敬题其后》等诗文及铭言。晚年加封太子少傅。
清乾隆三十八年农历闰3月充《四库全书》馆总裁,不到两月病卒。卒谥文达。
裘曰修的妻子熊氏是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女性。虽是南昌农村闺秀出身,但在丈夫获罪系狱刑部的时刻,竞千里赴京相探,敢于直面皇帝,澄辩冤情。皇太后对她更是“一见钟情”,认作义女,她就这样天缘巧遇,成了“皇姑”。民间传说她麻脸大脚、相貌不美,但在乡里喜抱不平,灭暴除贪救助贫弱,被誉为名门内助,千古一人。正因此,她和丈夫的合葬墓冢也被称之为“皇姑墓”。
裘行简:(公元?~1806年待考),字敬之,裘曰修之子;江西新建人。著名清朝大臣。
赐举人,历官军机章京、太仆寺卿、兵部侍郎衔署直隶总督。
清乾隆中期,先后从大学士阿桂参加甘肃石峰堡之役,察治河南睢州河工。
清嘉庆中期,赴陕西犒军,疏论战守事宜;清厘直隶、福建钱粮亏空,得嘉庆帝信任。
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卒。谥恭勤。
裘 焕:(生卒年待考),字煜炎,号了苍;钱塘人(今浙江杭州)。著名清朝时期学者。
十五岁时为诸生。擅长绘画,又精通医术,博览古代典籍,终生以著书为事。
裘安邦:(生卒年待考),字古愚,号梅林;会稽人(今浙江绍兴)。著名清朝徐州镇总兵,
清嘉庆年间武进士,官至徐州镇总兵。
好文治,能作诗。尤关心民间疾苦,时比之晋羊祜。羊祜是有名的儒将。
邹湛曾赞扬他说:“公德冠四海”。他去世之后,襄阳的老百姓怀念他,为他立碑建庙,每年扫祭。看到碑的人,都想到羊祜的恩惠,没有一个不流泪的,因此人们把这块碑称为“堕泪碑”。
裘桂仙:(公元1881~1933年),原名裘荔荣;北京人。著名老裘派花脸创始人。
曾为清朝“内廷供奉”。
他自幼拜张凤台、徐立棠学铜锤花脸,入小鸿奎科班,后拜在何桂山门下,搭喜庆、小长庆班。以演《铡判官》、《断密涧》、《草桥关》、《御果园》、《白良关》、《刺王僚》、《打龙袍》、《二进宫》等戏著名。
因“倒仓”后嗓音变坏,改业琴师,为何桂山伴奏,又入同庆班为谭鑫培操琴。嗓音转好后复登台演戏。
1911年首与陈德霖、王凤卿合演《二进宫》,遂分搭各班,先后与余叔岩、刘鸿声、王琴侬等长期合作演出。
传人不多,仅子裘盛戎、裘世戎及袁世海得其亲传。
裘古怀:(公元1904~1930年),浙江奉化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先烈。
1920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省立宁波第四师范,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24年参加中国国民党。192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5年“五·卅”运动中担任宁波学生联合会副主席,参与领导青年学生反帝反封建运动。1925年10月到广州进入黄埔军校,参加了第二次东征。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政治部从事宣传工作。在著名的贺胜桥、汀泗桥、武昌攻坚战中,均在叶挺团敢死队冲锋陷阵。后任第二十四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写了不少揭露封建残余和国民党右派的檄文。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在潮州战役中负重伤才回宁波治疗。1927年底奉命到杭州,在中共浙江省委和共青团省委主持军队干部的训练。1928年先后担任中共浙西特派员、中共浙江省委特派员、共青团浙江省委书记,赴萧山、金华、东阳、义乌、龙游等十多个县的农村调查,帮助指导整顿组织,发展农运。同年8月参与组织兰溪农民暴动。
1929年1月总结检查了青年团对群众工作的教训,拟制了《建设群众基础与青年工作》的通告。同年1月16日晚在杭州清泰路豫安旅馆被捕,囚禁“浙江陆军监狱”。在狱中为中共特别支部委员,参与领导了多次狱中斗争。编辑《火花》、《洋铁碗》等秘密刊物,被敌视为“五个顽匪”之一。
1930年8月27日,裘古怀壮烈牺牲,终年二十六岁。
裘树藩:(公元1906~1927年),河北完县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先烈。
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1918年考入完县城内高等小学,1920年考入直隶省立正定第七中学读书。1922年参加反帝反封建的学潮斗争。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12月由团转入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12月根据上级党组织指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张兆丰、郝文亭等七人发起成立“正定各界国民会议促成会”。3月代表正定党团组织到北京参加各界人士举行的孙中山先生追悼活动。返校后以“正定各界国民会议促成会”的名义,在七中广场召开正定军民一千多人参加的孙中山先生追悼大会。6月25日,参加正定各学校总罢课并捐款支援“五卅惨案”受难同胞。
1925年经中共党组织的介绍,考入黄埔军校四期,入国民革命军一团一连。入伍期满又经考试升编入政治大队。其间结识了中共党组织负责人钱来杰、杨其纲,中共南方区委书记陈延年、军事委员周恩来、宣传部长张太雷等人。他在黄埔军校十分活跃,经常在校刊上发表署名文章。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制造了著名的“中山舰事件”,5月15日又提出“整理党务案”,根据中共党组织的决定,宣布退出国民党,公开共产党员的身份。11月黄埔四期毕业,参加北伐,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暂编第二十一师任连党代表。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这时所在部队集结于河南信阳,准备二次北伐。一天夜间查哨时,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壮烈牺牲时年仅二十一岁。
裘慧英:(公元1917~1992年),女,又名裘兰芬;浙江嵊县人。著名中共党务工作者,无产阶级革命英烈。
裘慧英出生于一贫苦农民家庭。1937年参加革命,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12岁时到上海入日商裕春绸厂、美亚绸厂当包身工,后受到厂里中共地下党员的启发教育,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被厂方开除,后进小美丰绸厂做工。1937年4月参加罢工斗争,担任车间工人代表、厂纠察队分队长。“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因关厂而失业。8月参加中共地下组织所组织的沪南青年救亡团,担任救护、募捐、组织等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0月入普益绸厂。1938年任中共沪西绸厂委员会委员,负责宣传工作。4月奉调至中共中央驻上海的地下电台,同延安来的李白合作,担负秘密的情报通讯工作。和李白扮成假夫妻,通宵达旦地收发电报,及时把延安中共中央的指示传达给上海地下党,又把日、伪的重要情报传递给中共中央。始终牢记李白的叮咛:“一旦被捕,绝不能使党的利益有丝毫损害,不能连累任何同志。”后来经组织批准,和李白结为夫妻。1942年9月中秋前的深夜,日寇采取分区停电的办法,搜索中共地下电台。和李白立即停止发报,拆卸机器,置入地板夹层。日寇宪兵上楼搜到电台机件,夫妇双双被捕,押至日寇宪兵司令部。敌人让她亲眼看着李白受刑,她虽心如刀割,但仍咬紧牙关推说丈夫做的事女流之辈一概不知。半个月后获释,一面进大诚绸厂做工,一面接受组织嘱咐以妻子名义到处寻找李白下落。1943年1月打听到李白关在极司斐尔路(今万航渡路)76号,就以妻子身份入内探监。通过密语,知道李白咬定自己私设电台是替一个阔老板了解黄金价格升降消息,未涉及政治,遂由颇有名气的店铺保释出狱。为了避免敌人继续追踪,夫妇暂不恢复情报工作,由组织安排在良友糖果店当店员。后与李白又被调到抗日前线的电台去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9月随李白调回上海,继续从事秘密电台工作。1948年12月30日凌晨,遭国民党武装特务包围搜查,夫妇两人和孩子一起被捕,被押送国民党警备司令部第二大队。1949年5月7日,李白被反动派秘密杀害。裘慧英强忍巨大悲痛,继续忘我为党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裘慧英先后担任中共上海电信局基层支部副书记、上海邮电技工学校副校长、邮电工会上海市委员会副主席和顾问。1983年离职休养。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离休后共四十多年中,足迹遍布全国十几个省市,对青年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义务作报告一千余场次,听讲人数达一百余万人,就在逝世前九天,还抱病为上海邮电管理局机关干部作中共党史的报告。先后于1959年被评为全国邮电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1985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离休干部,1989年被评为全国邮电系统优秀离休干部,1991年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是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92年,裘慧英因病在上海逝世,终年七十五岁。她是被列入中华英烈名录的一百七十一位女性之一。
裘盛戎:(公元1915~1971年),本名裘振芳,裘桂仙的次子;北京人。著名现代京剧表演艺术家。
自幼随父习艺,1927年入富连成科班学艺七年,演铜锤兼架子花脸。出科后,曾与杨小楼、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周信芳等同台演出,也陪金少山演过《白良关》、《真假李逵》、《双包案》等“对儿戏”。
在与诸多京剧大师同台演出的实践中,他艺技日臻完美。又因在科班坐科学艺,所以他戏路宽博,除却应工的铜锤之外,不但《连环套》、《盗御马》夙称拿手,而且曾以架子花脸的《李七长亭》列在大轴演出。
建国初期,裘盛戎与谭富英合作,领衔北京京剧二团,创排了《将相和》等新剧目,加工整理了《铫期》、《白良关》、《断密涧》、《牧虎关》、《盗御马》等传统剧目,创造出了许多新唱腔、新唱法。裘的个人风格在中脱颖而出。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叶,裘盛戎与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赵燕侠组建北京京剧团,他们进行了一系列新剧目的创排及传统剧目的整理加工。裘在《秦香莲》、《赤桑镇》、《探阴山》、《赵氏孤儿》、《壮别》、《舍命全交》、《官渡之战》、《海瑞罢官》,近代戏《林则徐》,现代戏《杜鹃山》、《南方来信》、《雪花飘》等戏里均有突出的新创造。裘的艺术风格亦日趋完美,成就亦日趋突出。
裘盛戎以其父裘桂仙的唱腔唱法为本,吸收了金派的演唱技巧与郝派、侯派等派的表演艺术,形成了铜锤和架子花脸融为一体的新风格,称为“裘派”。表演方面则兼郝、侯两派之长,并借鉴周信芳,丰富自己刻画人物的手段,兼取老生、旦角甚至曲艺、地方戏之长,同时为弥补自己身材瘦小的不利条件,在脸谱、服装和舞台的调度上下功夫。由于他在唱腔和表演方面的成就,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取代金派三十年一统天下的状况而雄踞净行之首。
他对净行的唱、念、做、打、舞进行了全方位的开拓,他创造的裘派艺术,集铜锤花脸精华之大成,以韵味醇厚的唱腔和深入体现剧中人物情感个性、精神气质的表演,开创了净行一代新风。他保持了花脸艺术雄浑、豪迈的本体特征,又在“刚”中注入了“柔”的成份,展现出刚柔相济的新风格。在花脸声腔发展的历程中,他是金少山之后的第二座里程碑。
裘盛戎的舞台创造中,最为突出的是他的演唱艺术,他充分发挥自己嗓音的特长,出色地把头腔、胸腔和鼻腔共鸣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声音造型。不仅音色丰富、悦耳动听,而且善于运用明暗、虚实、浓淡的声音变化来刻划人物的音乐形象。他从根本上改变了前辈花脸以“实大声宏”取胜的局面,运用多种手段,使花脸的演唱进入了细腻、精致、讲究韵味的艺术境界。
他创造的新唱腔既体现了花脸唱腔的传统风范,又有很大的发展。许多旋律具有迂回曲折、委婉含蓄的新风格,在字韵安排方面也比前人考究。他还创造了很多净行前所未有的新板腔,如西皮中三眼、反西皮散板、二黄慢板、二黄二六、二黄流水、汉调二黄原板、反二黄原板等。这些新板腔的出现,起到了充实京剧花脸声腔艺术的巨大作用,并且不少著名唱段,至今脍炙人口,盛传不衰,业已列入京剧经典名作艺术之林。
裘派剧目丰富,传统戏有《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法门寺》、《连环套》、《盗御马》、《刺王僚》、《断密涧》、《铡美案》、《探阴山》、《白良关》、《断太后》、《打龙袍》、《捉放曹》、《群英会》、《空城计》、《审潘洪》、《打严嵩》、《锁五龙》、《御果园》等。新排及改编剧目有《赵氏孤儿》、《赤桑镇》、《将相和》、《除三害》、《林则徐》及现代戏《杜鹃山》等。
裘盛戎很早就开始收徒传艺,裘的四大弟子依次是钳韵宏、夏韵龙、王正屏、方荣翔,私淑者尤众。其中方荣翔于裘派神韵所得独多。弟裘世戎、子裘少戎、孙裘继戎,均工花脸。
裘法祖:(公元1914~2008年),浙江杭州人。著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器官移植外科创始人,“裘式刀法”创始人。
从医近七十年,裘法祖用手中的手术刀,切开了我国外科手术领域非凡的历史。他是我国腹部外科和普通外科主要开拓者之一,我国器官移植外科主要创始人。
在外科界,对裘法祖的外科手术有一个说法——裘氏刀法。比较细致,比较慢,刀要开得好,主张能够不开刀的就不需要开刀,能够有小的开刀的,能够解决问题的就开小刀,如果必须要开大刀的人,要开得彻底,要开得好。
在中国做医生的,没有人不知道裘法祖,因为五年的医科大学读的就是他的书。他被称为外科全才,开创了很多被称作“裘派”的新的手术方法。
作为外科医生,裘法祖的刀法精准闻名于外科学界,人称“裘派风范”,据说他要划破两张纸,下面的第三张纸一定完好无损。对此,我国著名外科专家吴在德教授曾做出过这样的评价:“我看过很多专家开刀,当然也有开得好的,但是裘教授的裘式刀法真是一点不假。开刀肯定会出血,但是裘教授开刀解剖得很细致,层次分得很清楚,出血也很少。”
裘派风范在选择器械时也尽量减少对病人的损伤。外科医生之间只要彼此看一眼手法,就知道是不是裘法祖的学生。裘法祖做手术还有一个特殊的规矩:手术前他一定要亲自清点每一件手术器械、每一块纱布。一直以来他的手术台都被认为是最安全的,而这种严谨的医风,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早年扎实的学习和严格的训练。
六十多年来,裘法祖创立的“裘氏刀法”点燃了一个个患者的生命之灯。在外科手术方面钻研,裘法祖改进的手术操作不少于二十种。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我国开展分流术和断流术,并创建了“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六十年代,在手术中确诊全世界第一例临床脑血吸虫病。八十年代,在无数次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筹建起我国第一所器官移植研究所,在中国率先开展器官移植的实验研究。
从1954年末成功完成第一例肾脏移植手术到八十年代末,国外器官移植已经挽救二十多万人的生命。在中国,最早迈出器官移植第一步的就是裘法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创建了我国第一所器官移植研究所。创办了我国第一本器官移植杂志。
其实,从1950年开始,裘法祖就开始关注器官移植了。五十年代末,在裘法祖跟随同济医学院搬迁到武汉之后,他对于人工器官移植的研究则是最具开创性、影响深远的工作。现在中国器官移植的数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然而在裘法祖最初进行研究时,器官移植用于临床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非常稀罕的事,他的试验也是从一种新奇的方式-狗头移植开始的。
裘法祖接受央视《大家》栏目采访时回忆说,自己的移植试验开始在文化大革命前,鉴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国人对人体器官的移植尚存恐惧,裘法祖只能选择对狗进行移植实验,实验的目的,是想试一试经过器官移植过的狗,是不是可以顺利存活下来。但是两个汪汪叫的狗,二十四小时后就死掉了。
裘法祖说,那个时期他对器官移植已有了解和研究,认为人体上的器官,就像机器的许多零件一样,都是可以换掉的,比如肝脏、心脏、肺等都可以调换。裘法祖坦言,这个观念在当时是十分大胆的。
裘法祖成功的做了一百三十多条狗的动物实验之后,他开始准备进行真正的人体手术。虽然裘法祖提出了器官移植的想法,并实施了百余次成功的动物实验,但真正第一例做成功人体器官移植手术的,并不是他,而是上海的一家机构。上海方面的专家,前来参观时,裘法祖将己方的经验,毫无保留的同对方进行了交流。
在上海进行了第一例手术之后,裘法祖连续做了十三例,而且全部成功。到目前为止,他主持的肝移植手术仍然保持着数量最多、存活时间最长的纪录。
2003年12月,同济医院成功为两名尿毒症患儿做了肾脏移植手术,为他们提供无偿捐献的是一位脑死亡者。对于这次手术,裘法祖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同时,裘法祖呼吁,如果在我国能使国际上通用的“脑死亡就等于机体整体死亡”的概念获得整个社会舆论和法律上的承认与支持,将脑死亡者作为器官来源,则我国将有千千万万的病人能得到有效的器官移植治疗而获得新生。
裘法祖连任第四届至第七届中国人大代表。对于脑死亡问题,他在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就提出了提案。他说,提出脑死亡其实是非常科学的。脑死亡的最大意义是改变现在的医疗常规和促进我们国家急救医学的发展,而不是器官移植的发展。
2003年12月,同济医院成功为两名尿毒症患儿做了肾脏移植手术,为他们提供无偿捐献的是一位脑死亡者。这是我国首例脑死亡捐献器官供临床手术的病例。对于这次手术,裘法祖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同时积极为器官捐献和脑死亡的立法奔走呼告着。
他说,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伴有广泛心肌损害、严重的心力衰竭,估计难以存活六个月以上的病人;肝脏疾病如终末期肝硬化、儿童先天性胆道闭锁、晚期肝癌等;胰腺疾病如胰岛素依赖型(Ⅰ型)糖尿病伴有严重并发症者;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炎、多囊肾等所致的终末期肾功能衰竭,这些病人只能通过器官移植才能获得第二次生命。据统计,每年每百万人口因慢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的在一百人左右,且多为青壮年,这就清楚地表明器官移植的重要性。问题的关键是,我国临床习惯以心脏搏动停止或呼吸运动停止作为死亡标志,但近年一些国家随着器官移植的进展,死亡的标准有了改变,即所谓“脑死亡”。不少病人获得了脑死亡人的脏器,从而获得了第二次生命。目前在我国仍然以心脏停搏和呼吸停止作为临床人体死亡的标准,因此许多已经脑死亡的病人仍然在进行长时间的无效抢救;国家每年为此支出数以百亿计的医疗费用。
裘法祖呼吁,如果在我国能使国际上通用的“脑死亡就等于机体整体死亡”的概念获得整个社会舆论和法律上的承认与支持,将脑死亡者作为器官来源,则我国将有千千万万的病人能得到有效的器官移植治疗而获得新生。
裘法祖是我国最早发起编写中国统一医学教材的专家,由他和我国著名外科专家吴阶平一起编写的四十二万字的《黄家驷外科学》,堪称中国外科学经典著作,成为各医学院校的指定教材,为解放后我国医学教育步入正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编写《黄家驷外科学》时,裘法祖是主要撰稿人,但是他却把吴阶平的名字放在了前面,后来吴阶平又在书稿上把自己的名字勾到了后面,这件事在出版界一度传为美谈。当《黄家驷外科学》第三版出版后,黄家驷先生去世了,裘法祖把出书的稿费专程送给了黄先生的夫人。
2001年,八十七岁的裘法祖荣获了中国医学基金会颁发的中国第二届医德风范终身奖,这个奖项旨在表彰医德医风堪称中国楷模的专家,目前全中国只有四人获此殊荣。
在裘法祖的组织下,我国的医学教材从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发展到了今天的五十多本,这项工作倾注了他四十多年的心血。2004年4月,九十岁高龄的他还专程从上海来北京,参加了中国的医学院校教材会议,为了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年轻医生,裘法祖还把自己一百五十多万元的科研奖金全部捐出,设立了“裘法祖青年外科科学家奖”。
曾经有一次一个病人,他早上起来生炉子的时候肚子痛昏迷了。到医院,内科医生说是急性肝炎。后来请裘法祖去一看,不是急性肝炎是胰腺炎,那个病人抢救过来了,到现在还回来。后来,这个病人还跟裘法祖讲,他还记得裘法祖的那句话——“你说手是不是很冷?”就是这个微细的动作,获得了病人的全心信任。
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一名老太太肚子痛,到裘法祖的门诊来看病。当时门诊很简单,就是屏风里面有一个床。老太太躺上面检查后,裘法祖拉她起来,老太太就抓住裘法祖的手不放说,她说我跑了五、六家医院,从来没有一个外科医生摸过我肚子的,说裘法祖是真是好医生。
后来,裘法祖说,肚子痛就是应该摸一摸,医生马虎不愿意摸,一件事情对病人影响很大。裘法祖认为,医务关系要搞好,就是说病人要对医生有信任,而这个信任,是医生对病人持什么样的态度,所以医务关系是很容易解决的。
2008年6月14日,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我国著名医学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名誉院长、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教授裘法祖院士因病抢救无效逝世,终年九十四岁。
“他把生命交给你了,你就应该尽心尽职地抢救他!”这是一名真正的医生德行,裘法祖以自己的一生完美地做到了。比之如今的那些视患者二百零六块骨骼就如同见二百六十张大钞人民币的医生们,裘法祖是圣人。
裘邦栋:(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海军少将,台湾省“国防部”主计局第五处处长。 跟帖时间 2010-03-11 16:19:0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裘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望居渤海;源自春秋:全联典指裘氏的郡望和源流。
求同存异;衣锦荣归:此联为集成语以鹤顶格嵌裘氏的“裘”字的析字联。
著书嗜古;治水标功: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钱塘人裘焕,字煜炎,号了苍,十五岁时为诸生。擅长绘画,又精通医术,博览古代典籍,终生以著书为事。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新建人裘曰修,字叔度,一字漫士,乾隆年间进士,历官礼、刑、工三部尚书,曾奉敕撰《热河志》、《太学志》、《西清古鉴》、《秘殿珠林》等书。治水尤其著名,多次受命勘察河道。
德同夏禹;惠比羊祜: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尚书裘曰修,字叔度,新建人。乾隆进士,历官礼、刑、工三部尚书。奉敕撰热河志、大学志、四清古鉴等书,所莅有名绩,治水尤为著,屡命勘视河道。卒谥文达。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徐州镇总兵裘安邦,字古愚,号梅林,会稽人。嘉庆武进士,官至徐州镇总兵。好文治,能作诗。尤关心民间疾苦,时比之晋羊祜。羊祜是有名的儒将。邹湛曾赞扬他说:“公德冠四海”。他去世之后,襄阳的老百姓怀念他,为他立碑建庙,每年扫祭。看到碑的人,都想到羊祜的恩惠,没有一个不流泪的,因此人们把这块碑称为“堕泪碑”。
竹斋藏集;横山著文: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裘万顷,有孝行,厉节操,学问渊博,著有《竹斋诗集》。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裘琏,戏曲作家,著有《横文集》等传世。
唐时佳士;晋代名流: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裘瑜事典。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裘徵事典。
2.五言通用联:
孝感祥云覆;名臣治水功: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裘仲容割股疗亲,有祥云覆其居所。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裘曰修八次勘视河道,治水功高。
3.六言通用联:
著述四清古鉴;官历三部尚书:全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尚书裘曰修事典。
4.七言通用联:
慈溪喜唱昆明池;新建长吟竹斋诗:上联典指清朝康熙年间的进士裘琏,字殷玉,慈溪人。戏曲作家。有杂剧《昆明池》等四种。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诗人裘万顷,字元量,新建人。有孝行,节操学问。淳熙进士。累官江西抚干。有《竹斋诗集》。
5.八言以上通用联:
献子同明,贤列五人之次;元卿良友,誉隆三仲之班:上联典指周朝时期的贤人裘牧仲事典。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名人裘仲事典。 跟帖时间 2010-03-11 16:16:3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裘氏的字辈排行 -- 山东渤海郡裘氏字辈:“仁义礼智信富良复聪俊大宋牧慈宗盛唐端国胤”。
福建福州裘氏字辈:“以立德传家茂”。
裘氏一支字辈:“仁贵熊之文学锡宗祖”。 跟帖时间 2010-03-11 16:13:3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裘氏的家谱文献 -- 浙江东阳仙峰裘氏宗谱八卷,首修于宋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民国)徐源亮续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东阳县白溪乡仙支岭村。
浙江慈谿横山裘氏宗谱二十六卷,(民国)裘昌如、裘松堂纂修,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裘从仁。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会稽义门裘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裘志广,本支祖为[明]裘槐。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会稽义门裘氏宗谱,(清)裘洪茂等纂修,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裘志广,本支祖为[明]裘槐。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会稽义门裘氏宗谱三卷,(清)裘良能等纂修,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裘志广,本支祖为[明]裘槐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富春环山裘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裘崇。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富春环山裘氏宗谱三卷,(清)裘元辅等纂修,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裘崇。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杭州武林裘氏家谱三卷,(清)裘陈佩纂修,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宋]裘玉。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东阳西朱裘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宋]裘永昂,先祖为[宋]裘元。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东阳西朱裘氏宗谱四卷,(清)裘德富等纂修,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宋]裘永昂,先祖为[宋]裘元。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东阳西朱裘氏宗谱,(清)裘忠元等纂修,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宋]裘永昂,先祖为[宋]裘元。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东阳西朱裘氏宗谱,(清)裘忠孙等纂修,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宋]裘永昂,先祖为[宋]裘元。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慈谿横山裘氏宗谱十三卷,首一卷,(清)裘姚崇等重修,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余姚市梨洲文献管理所、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慈谿横山裘氏宗谱二十六卷,(民国)裘忪堂等续修,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慈谿慈潛朴山裘氏家谱二十卷,(清)王永振纂,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档案馆(缺两卷)。
浙江奉化聚峰裘氏支谱,(民国)裘然舞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绍兴越州裘氏本源考一卷,(清)裘象坤撰,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绍兴山阴裘氏宗谱十四卷,(清)裘宗汉纂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思云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
浙江绍兴裘氏四修宗谱四卷,本支信字派宗谱十四卷,(民国)汪谦等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思云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注:清乾隆四十七年始修。
浙江嵊县义门崇仁义氏宗谱二十六卷,(清)裘大松等续修,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敦叙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浙江省嵊县图。
浙江嵊县义门裘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敦叙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残存一册)。
浙江兰谿双湖裘氏宗谱十二卷,(清)天如重纂,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谿县游埠乡。
江西南昌府新建县炉坑裘氏族谱,(清)裘增寿等重修,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2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西新建裘氏宗谱,清道光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江苏无锡裘氏家谱一卷,(现代)裘廷睴纂修,1957年铅印本一册。注:始祖为[宋]裘玉,始迁祖为[清]裘肇元。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山西山阴裘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明]裘昭、裘明。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裘氏家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注:第二册页末有狮庵修谱赠文,狮庵修谱后序均,署明万历已印。 跟帖时间 2010-03-11 16:11:2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裘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耶律·德光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2.堂号:
渤海堂:以望立堂。
敦睦堂:来源于一个和睦的家庭。宋朝时期的裘承询一家,居住在云门山的前面,他们一家相处得很和睦,从来不闹分离。十九代没有分过家。
敦叙堂:资料有待补充。
孝义堂:资料有待补充。
思云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3-11 16:09:1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裘氏的迁徙分布 -- 裘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人口总数在工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七十一位门阀,当今裘氏人口约十二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75%左右。
春秋时候,卫国有一位大夫叫作食,被分封在裘邑(今河南夏邑)。他的后代以封地的名为姓氏,成为今天裘氏的一支重要来源。
在古代,裘氏的望族大多出自于渤海。渤海郡治所在今天的河北省、辽宁省渤海湾沿岸一带。
裘氏族人在中国许多地方均有居住,如北京,上海之松江,河北之景县,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太原、大同、运城,江西之崇仁,福建之清流等地。
裘氏人口并不多,却分布广泛,尤以浙江、江苏为多,这两省裘氏人口约占中国裘氏人口的60%以上。 跟帖时间 2010-03-11 16:06:5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