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氏的历史名人 -- 宣 秉:(公元?~30年待考),字巨公;冯翊云阳人(今陕西淳化)。著名东汉大臣。
宣秉少有节操。后托病不仕王莽。汉更始时期应征为侍中。
汉光武帝即位后,任御史中丞,迁司隶校尉、大司徒司直。
性节约,常服布被,蔬食瓦器,家无担石之储,以清廉著称。
宣 虎:(生卒年待考),著名汉朝将领。
因功勋卓著,封南安侯,逝世后谥号为“严”,史称严侯。
宣 明:(生卒年待考),字南仲;汀洲人(今福建长汀)。著名宋朝隐士。
浩然有归志,筑屋隐居于城南五里的一个岩洞中,后来郡守谢稠题曰“宣岩”。
宣 缯:(生卒年待考),庆元府人(今浙江宁波)。著名南宋大臣。
年轻时在太学读书,因成绩优异而做官,历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校书郎。
宋嘉定年间(公元1208~1224年),拜兵部尚书、参知政事(丞相),官至观文殿大学士,与史弥远亲和。后以观文殿大学士致仕卒,赠太师。
《宋史》列传载:“嘉泰三年,太学两优释褐。历官以太学博士召试,为秘书省校书郎。升著作佐郎兼权考功郎官、知吉州、福建提点刑狱。迁考功员外郎,又迁秘书少监。时暂兼权侍立修注官、守起居舍人,为起居郎兼权侍左侍郎,编《孝宗宝训》。试吏部侍郎,权兵部尚书。嘉定十四年,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明年,拜参知政事。以资政殿学士奉祠。端平三年召赴阙,升大学士、提举洞霄宫,以观文殿大学士致仕。卒,赠少师。诏缯尝预定策,以王尧臣故事赠太师,谥忠靖。”
宣缯曾在宝庆元年进《即位事始》,他以才知名。
宣 亨:(生卒年待考),汴凉人(今河南开封)。著名宋朝画家。
精花鸟。宋宣和中期,他久在画院。后来他要去蜀时,宋徽宋勉力留之。
宣 昶:(生卒年待考),字汝昭;嘉定人(今上海)。著名明朝大臣。
明朝时期的惠州府同知,授经里中,邑之治诗者多出其门。以乡贡谒选,得惠州府同知,以廉惠称。
宣仲庸:(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清吏。
明朝时期的息县知县,他优于政事,民无冤辞,尤留心学校,勉励生徒,成材颇多。
宣 温:(生卒年待考),字彦学;会稽人(今浙江绍兴)。著名明朝大臣。
勤奋好学,精通经史,明洪武中被诏,上询以治国之道,被授之为四川参政。
宣 鼎:(公元1832~1880年),字子九、又字素梅,号瘦梅、又号邋遢书生、金石书画丐;安徽天长人。著名晚清小说家、戏剧家、诗人、画家。
宣鼎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先以卖画为生,后为人幕僚。善金石书法绘画,《清画家诗史》称其“花鸟极超拔”,并收有诗作。
其小说《夜雨秋灯录》、《夜雨秋灯续录》追摹《聊斋志异》手法,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有评价。戏曲有传奇剧作《返魂香传奇》。另有《粉铎图咏》传世。
他对书法、篆刻、词曲、赋等亦能精通,史书称他“工诗文书画”。他是一位清代不可多得的多才多艺的文学艺术家和天才。
宣中华:(公元1898~1927年),字广文;浙江诸暨牌头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先烈。
曾受到列宁的接见。
1924 年1月10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当选为浙江省党部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中国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党团书记,负责省党部的全面工作。
1927年4月17日深夜,在上海龙华英勇就义。
宣侠父:(公元1899~1938年),原名尧火,号剑魂;浙江诸暨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八路军高级参议、无产阶级革命烈士。
宣侠父1920年获准公费赴日本留学。因为参加留日学生爱国运动,于1922年被迫回国。1923年在杭州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4年,宣侠父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之后因反对蒋介石而遭开除。1925年春,经李大钊推荐,赴张家口冯玉祥的国民军中做部队文教工作。10月,随国民军二师西征到兰州。同年冬,参与创建甘肃第一个党组织中共甘肃特别支部,任支部委员。
宣侠父长期服务于军界,在他一生中有着一连串赫赫有名的头衔: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前敌总指挥部中将政治部主任、中国国民革命军地二十五路军总参议、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抗日同盟军军委常委、第二军政治部主任兼五师师长、第十九路军政治部主任以及十八集团军高级参议等。这是驰骋疆场的戎马一生的体现,他的名字总是与枪林弹雨、金戈铁马相联系的。但是,正是这样一位一身英武之气的国民党将官,却是左联的秘密盟员。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宣侠父于1927年8月回到家乡,参与组织和领导当地的农民运动。1929年到山东冯玉祥部队从事兵运工作,1931年初任国民党二十五军总参议,利用合法身份在该部队秘密建立中共党组织,开展抗日救国活动。
“九一八”事变后,宣侠父在南京、山西晋城、张家口等地联络抗日反蒋活动,推动冯玉祥等建立抗日同盟军。1933年初任孙殿英部第四十一军秘书长。5月,在冯玉祥成立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中担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委员,成立民众抗日同盟军,兼任吉鸿昌第二军政治部主任和第五师师长。6月,他被选为抗日同盟军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随吉鸿昌部收复康保、宝昌、多伦等地,给日军以沉重打击。10月,同盟军失败后转至天津。1934年春,宣侠父与吉鸿昌等在天津组织“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并陪同吉鸿昌到上海履行秘密入党手续。同年夏,调至中共上海中央执行局特科,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35年到香港联络抗日反蒋,争取李济深等成立民族革命同盟。在香港期间,他担任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领导人,积极开展抗日统战工作。1936年两广事变后,参与重建第十九路军,任政治部主任兼第六十一师参谋长。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宣侠父奉周恩来电召到西安,协助周恩来工作,并任十八集团军高级参议,专门从事国民党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1937年5月赴延安出席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9月,任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高级参议,从事国民党上层的统战工作,先后向胡宗南、李宗仁、冯玉祥等宣传团结抗日、共御外敌的主张。
宣侠父是一位智勇兼备、文武双全的难得人才,他很早即出版有著名的《西北远征记》。曾经读过这部作品的阳翰笙以“文笔生动、流畅、感染力很强”对其作了评价。宣侠父虽然身在国民党部队,但作为中共秘密党员,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他又非常关注左翼文化运动的发展。1931年初,宣侠父来到上海,当他得知进步文艺团体左联已在上海成立后,迫切想与左联取得联系。当时担任左联党团书记的阳翰笙受组织委派与宣侠父见了面。据阳翰笙回忆说:“他当时住在先施公司或永安公司的旅馆里,这次见面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三十岁左右,长得高高的个子,气宇轩昂,仪表非凡,说起话来干脆又儒雅,像文化人又有军人风度。他对人热情诚恳,我们一见如故,谈了很久,从左联工作谈到写作与出版,从他的西北军的经历谈到他的近作。”
此前,阳翰笙只知道宣侠父为黄埔一期生,是共产党员,但却未见过面。阳翰笙进黄埔工作时,宣侠父已离开了广东。以后亦听说他由李大钊委派进入西北军冯玉祥部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但对他别的方面了解不多。这次见面后,阳翰笙才感受到了宣侠父儒将的魅力,因而才有他们的一见如故。宣侠父从阳翰笙口中了解到当时左联在国民党文化围剿的严酷岁月中,处境极端困难,很多出版机构以及期刊社都被国民党查封了,进步书籍出版很困难。当时宣侠父自己正在写自传体小说《入伍前后》,因此对出版界现状十分关注。于是他对阳翰笙说:“既然出版这样困难,我们是不是自己办个书店,我可以想办法搞点钱,交左联来办。”
对左联来说,这可是雪中送炭。阳翰笙闻之连连说好。此后阳翰笙专门召集左联党团会议讨论此事。出席会议的有冯雪峰、夏衍、钱杏!、田汉等人。阳翰笙向大家介绍了宣侠父的情况、这次与他会面的经过以及他的建议。与会者均认为宣侠父的支持对左联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是可行的。左联党团会议为此达成一致意见,同时指定由阳翰笙以后直接与宣侠父联系。之后,阳翰笙又与宣侠父相约见了好几次,商定了几条意见,即资金全部由宣侠父负责,编辑工作由左联负责,书店的经营管理工作由宣侠父物色人选。现在即着手书店的各项准备工作,下半年书店开张。宣侠父随即又提出要与左联其他一些作家见见面。当时处于白色恐怖的环境,不便于集会,于是在阳翰笙的安排下,宣侠父分批与夏衍、钱杏!、冯雪峰、楼适夷、杜国痒以及丁玲等人见了面。
丁玲对这次见面印象十分深刻,以后她曾在《回忆宣侠父》的文章中详细谈到了这一印象:“1931年夏天的一天,朋友通知我,有一位国民党的军官想开书店,邀请我们左联的几个人到他住地的旅馆去谈谈。我以一种最大的好奇心,去到一品香,很想见识一下我从来没有见过,也无从见识的什么国民党军队的军官。我一向对那些国民党的军官是陌生的,而且是仇视的。对这位军官,我只知道他想开书店,愿意和我们左翼文人合作,出版我们左翼的书,并且让我们主办杂志。我们筹议创办的左联机关刊物《北斗》杂志将可以在这个书店出版了。丁玲是带着极大的好奇心前往与宣侠父见面的。之后,她又说:“我赶到旅馆,找到那间住房的时候屋子里已经到了不少人。我认识的有左联的华汉、阳翰笙、雪峰,可能还有别的人,我记不清了…我仔细看那位主人,三十多岁,黑黑的脸庞,长得五大三粗,如果穿上军服,一定像军官。可是现在看来,虽然身穿西服,却像一个刚从乡下来的中学校的体育老师,讲一口不太好的江浙官话,声音柔软,与他的外貌极不相称。”经过介绍,丁玲知道他就是宣侠父。在与丁玲打了招呼后,宣侠父继续与阳翰笙等谈他一本书的构思。丁玲在一旁听着,很吃惊地发现这位“五大三粗的军官”原来也写小说。这一晚,大家只是见见面,没有谈书店的事,只谈文学。丁玲以后说:“我用他的谈吐对证他的职业,听得出,他比我有多得多的经历,我只能总是听着,看着,思考着。我最初的印象,他是一个平凡的人,像一个乡村中学校的体育教员。非常朴实、温文、诚恳,是一个有思想,爱文学的以国民党军官为职业的人。这种印象是令人不得不思索的。后来有同志告诉我,他是一个共产党员,是参加过北伐战争的共产党员,一个在国民党军队内做党的工作的秘密党员,这就解除了我的许多疑问。”
事实上,当时左联中有不少人起先也有很多与丁玲一样的疑问。在与宣侠父接触后,不仅消失了这些疑问,而且还增加了一些敬意。之后,宣侠父介绍了他的同乡同学周谦卿担任书店的经理。经过他的多方奔走,并通过杜月笙的关系,最终在英租界的七浦路找了一个铺面,另外还租了另一间弄堂房子,专门用来存放书和纸版,这是为了应付以后万一书店被查封时,书和纸版不至于受损。在当时的环境中,这种准备并不是多余的。书店开张了,这便是湖风书局。由丁玲主编的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便是由湖风书局负责出版的。
据阳翰笙介绍,“当时左联和文总还需要办一个内部领导性的刊物,苦无资金,办不起来。这时侠父刚好又来到了上海,我问他能不能在经费上再想点办法?侠父慷慨地一口答应说:经费我包了。”就这样,由冯雪峰和楼适夷主编的左联和文总的内部刊物《文学导报》也同时办起来了。《文学导报》的前身是《前哨》,因《前哨》色彩太红,出版一期后不得不停刊。《北斗》和《文学导报》成为当时左翼作家的重要阵地,鲁迅、瞿秋白、茅盾等均在其中发表了大量文章。《文学导报》同时还刊载左联的各项重要决议和行动纲领,成为当时左联工作的指导性刊物。由宣侠父出资办的湖风书局还出版了大量左翼作家的作品,其中有鲁迅译作《小约翰》以及郭沫若、丁玲、阳翰笙、钱杏!、夏衍、穆木天等人的作品。另外还有高尔基的《夜店》、《母亲》、《我的大学》等。以至在以后湖风书局遭租界当局查封时,英巡捕竟然说了一句:“这里简直成了高尔基书店了。”宣侠父%&万字左右的自传体小说《入伍前后》也是湖风书局出版的,这是讲述一个士兵的起义和曲折斗争经历的故事,具有炽热的革命主题,文笔生动,鼓动性强,在当时革命文学中是不多见的。以后阳翰笙说:“但因为内容太‘红'了,不便于公开出售,所以是内部发行,还假编了一个书局的名字,这本书赢得了同志们的普遍赞扬。后来我一直想再版重印,以为纪念,遗憾的是始终没有找到这本书。”
湖风书局当时还是左联的一个活动据点,左联的同志们经常在那里碰头,商讨工作。据阳翰笙介绍,湖风书局“是左联在白色恐怖的年月里唯一的、自己出版的机构”。一次,宣侠父到上海约见阳翰笙。当时宣侠父已在梁冠英的二十五军任高级参议,他希望左联能够派出一位同志到二十五军协助他做一些思想教育工作。之后,阳翰笙与当时“文总”党团书记朱镜我等商量后,认为这是件好事,于是便派杜国痒前去。不久。杜国痒化名林伯修与宣侠父一道前往二十五军任职。这次,宣侠父与阳翰笙见面,还提出了一个出乎阳翰笙预料的问题,即宣侠父希望能够加入左联。用阳翰笙以后的话说,“这当然是不成问题的。”但考虑到他当时的身份,公开加入左联显然不妥。后经左联党团组织决定,吸收他为左联秘密盟员,这件事只有几名左联极少数领导人知道。
1933年4月,由于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军被调往鄂豫皖苏,宣侠父与杜国痒便离开部队返回上海。不久,组织上又调宣侠父到吉鸿昌部队,在吉鸿昌任前敌总指挥的抗日同盟军北路军任政治部主任,同时兼任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第五师师长。
抗日同盟军失败后,蒋介石下令通缉宣侠父。宣侠父秘密潜往天津与吉鸿昌会合。宣侠父陪同吉鸿昌到上海,并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宣侠父被任为十八集团军高级参议,在国民党军政要人中进行统战工作。蒋介石对宣侠父十分恼火,在多次拉拢未果的情况下,决定实施暗杀。
1938年8月1日晚,宣侠父在从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回家的途中遭国民党特务绑架,就在车内,特务用绳索将宣侠父勒死,然后抛尸于一口枯井内。
宣侠父将军的遇害,震惊了第十八集团军以及中共领导层,周恩来为此曾多次找蒋介石提出强烈抗议。
宣侠父牺牲时年仅三十九岁,正如阳翰笙所说:“他的牺牲是我党的一个重大损失,也是我们左翼文艺运动的一个重大损失。我们将永远怀念他。”
宣永光:(公元?~1960年待考),笔名“疯话老宣”;北京人。著名现代文学家。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四川的李宗吾与北京的疯话老宣,可谓中国文坛的两位奇人怪杰,是中国现代文坛的春秋魔笔,现代史上的疯妄鬼才。
当年宣永光的一部《妄谈》,曾令读者哗然,掀起轩然大波;紧接《疯话》又出,半月内一连四版,售出万册,一时洛阳纸贵。民国时期有三部奇书引起轩然大波,即《妄谈疯话》、《百弊放言》、《宗吾臆谈》,部部行销数十万册,国人争相传阅,以读此三部奇书为时尚。
宣永光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最著名的杂文作家之一,1960年在北京去世。
宣铁吾:(公元1896~1964年),字惕我,又名蒋石如;浙江诸暨舞凤乡杜家坞村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宣铁吾早年丧母,父为裁缝,家道贫寒。八岁入私塾,三年后家贫辍学,先后在绍兴、杭州当排字工人。
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宣铁吾与陈兆龙、宣中华等过从甚密,曾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4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编在学生第三队。成为国民党右派组织“孙文主义学会”骨干分子,深受蒋介石宠信。
宣铁吾毕业后,在黄埔军校教导团和国民革命军中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参加过东征和北伐。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秋,宣铁吾去青岛土地局任第四科科长。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1月,蒋介石在杭州办军官训练班,收容黄埔军校第六、七期学生进行训练,宣铁吾任第三大队大队长。同年冬,任中央军校办公厅上校科长、国民政府警卫团团长。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时,宣铁吾任第八十八师参谋长,参加对日作战。后任蒋介石侍从参谋、少将侍卫长等职。同年3月,宣铁吾与康泽、邓文仪等发起组织复兴社。任复兴社中央干事会干事。
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起,宣铁吾任浙江保安处处长,兼杭州戒严司令、钱江南岸守备指挥官、浙江防守司令、金(华)兰(溪)警备司令、浙江省保安司令、绍兴戒严司令、浙江抗敌自卫团副总司令。
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2月,宣铁吾任第九十一军军长,三民主义青年团浙江支团筹备处主任。
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8月,宣铁吾任财政部缉私署署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宣铁吾任上海市警察局局长。
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7月,宣铁吾兼任淞沪警备司令。曾积极配合蒋经国在上海打击屯积居奇活动,并多次镇压学生、工人运动。
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11月30日,宣铁吾调衢州绥靖公署副主任,未就职。
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2月,宣铁吾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同年任上海市警察局局长兼淞沪警备副总司令。
解放前夕,宣铁吾逃往香港。1960年,宣铁吾应蒋经国、陈诚之邀去台湾,任南山工商学校常务董事。
1964年2月6日,宣铁吾在台北病逝,终年六十九岁。
宣蛰人:(公元1923~2008年),浙江余姚人。著名软组织外科学创始人。
上海市静安区中心院骨科主任医师、软组织外科研究室主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骨科分会理事、中华疼痛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软组织疼痛研究会终身荣誉理事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软组织疼痛分会终身荣誉理事长。
1950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医学系。1950年8月至1953年7月在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骨科及附设中美医院骨科任住院医师,其间赴上海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总队第六大队长春军医大学外科学院任总住院医师。1953年8月至1954年12月于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骨科及附设中美医院骨科任总住院医师。1954年12月至1956年3月在上海市同济医院担任主治医师,1956年3月至1957年7月在上海急诊外科医院任主治医师,1957年7月至1959年7月回到上海市同济医院继续担任主治医师;1959年10月至1990年10月在静安区中心医院任外科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骨科主任。1990年8月光荣退休。
宣蛰人是医学界德高望重的老专家、老前辈、在他身上体现着老一代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和作风。在五十八年医学生涯中,他索求似渴,精益求精。对慢性软组织疼痛的治疗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创用压痛点强刺激推拿、椎管内外软组织松解手术、以及以针代刀的密集型压痛点银质针针刺等治疗方法,为众多疑难杂症病人解除了病痛。在几十年的临床医疗工作中,造诣颇深,成果累累。
1977年宣蛰人主持的“对软组织劳损性颈肩腰腿痛的认识和治疗”项目,被授予上海市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奖。
1978年5月被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评选为出席在北京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的上海代表,并在闭幕式上登上了人民大会堂主席台。
1981年,铁道部举办“软组织外科及创伤外科学习班”,后将宣蛰人等专家的讲稿汇编成《软组织外科学》讲义,这标志着软组织外科学的大旗正式树立。
1982年因软组织疼痛研究的卓越成就,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1981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
1983年在原上海市腰背痛协作组的基础上扩建为中国软组织疼痛研究会,任理事长。同年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上海分会软组织疼痛学组组长。此后至1994年,曾连续七次主办全国中西医结合软组织疼痛学术会议,均担任大会主席。
1989年中华疼痛研究会(CASP)成立,宣蛰人为奠基会员、常务理事、软组织疼痛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宣蛰人在1990年退休后,仍活跃在医疗事业第一线。1992~1997年他担任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常务委员兼软组织疼痛学组组长;1994年任中国软组织疼痛研究会终身荣誉理事长;1995年任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软组织疼痛分会终身荣誉理事长;
2002年,他精心写作了六年、校对了两年的学术巨著《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正式出版。这一成果,当年被上海市科委确认为上海市科学技术成果。
2006年受聘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名誉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宣蛰人软组织疼痛医学科首席顾问。
宣蛰人一生光明磊落,清廉正气,为了事业义无反顾,为了科学一往无前。坚持贯彻“科研与临床相结合,以尊重实践为主”的研究方针,尊重科学,反对伪科学,关爱病人,一切以病人利益为重。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为了实现他培养骨干、弘扬软组织外科学的理想,他在2007年开设了“宣蛰人软组织疼痛医学网”;在浙江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开设了专业讲座;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开办了三期软组织压痛点推拿法讲习班;并在家中开了十几期银质针学习班。他要把他五十八年丰富的治痛经验,把他创立的软组织外科学的新学说,把他对慢性软组织疼痛呕心沥血的研究成果,把压痛点强刺激推拿法和密集型银质针疗法无私地传给后人。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还挥汗写下了十多万字的系列论文在他的网站连载。
与时间赛跑的宣蛰人终因积劳成疾而倒下了,2008年5月8日,宣蛰人因患脑溢血意外,经抢救无效,在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逝世,终年八十五岁。 跟帖时间 2010-03-11 21:50:4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宣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宣王衍派;濮阳望族:全联典指宣氏的得姓源流和郡望。
才推人表;德重主知:上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庆元府人宣缯,年轻时在太学读书,因成绩优异而做官,历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校书郎、参知政事(宰相),后官观文殿大学士。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云阳人宣秉,字巨公,王莽曾征他做官,他不去。刘秀建东汉,任他为御史中丞。生活极为俭朴,刘秀曾到他家,为之叹息,赐给他布帛帷帐等物。后官大司徒。
巨公高节;南仲岩栖: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宣秉,字巨公,少有高节,王莽征而不至。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宣明,字南仲,隐于长汀城南五里的岩洞间。
2.五言通用联:
诗坛留雅韵;画苑耀长辉: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惠州府同知宣昶,字汝昭,嘉定人。授经里中,邑之治诗者多出其门。以乡贡谒选,得惠州府同知,以廉惠称。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画家宣亨,汴人。精花鸟。宣和中,久在画院。入蜀时,徽宋留之。
学士谥忠靖;司徙称巨公: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大学士宣缯,庆元府人。嘉定中,拜参知政事,以观文殿大学士致仕卒。谥忠靖。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大司徙审理秉,云阳人。字巨公。少修高节。光武初征拜御史中丞。性俭约,帝幸其舍,见而叹曰:“楚国二龚,不如云阳宣巨公。”即赐以而帛帷帐什物。后拜大司徒。
政绩号廉惠;武功封南安: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惠州府同知宣昶。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将领宣虎,因功勋卓著,封南安侯,卒谥严。
3.七言通用联:
帝有仁后成元佑;民无冤辞夥俊才: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宋英宗之后宣仁皇后,毫州人。宋哲宗立位后尊其为太皇太后。帝年幼,太皇太后摄政,成“元佑之治”,时称为“女中尧舜”。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息县知宣仲庸,优于政事,民无冤辞,尤留心学校,勉励生徒,成材颇多。
4.八言以上通用联:
预定策功,高爵追封上国;会同独坐,芳名丕显京师: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文殿大学士宣缯的事典。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大司徙审理宣秉事典。 跟帖时间 2010-03-11 21:46:4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宣氏的字辈排行 -- 安徽宣城宣氏字辈:“锡之恒善以守帮国五世其昌耐维有庆”。
安徽肥东宣氏字辈:“传家正典长”。
安徽舒城宣氏字辈:“自立开大道秉德振家声”。
安徽无为宣氏字辈:“文学铸荣光可以定家邦承先启后业永远习贞强”。
山东郓城宣氏字辈:“宝士辉昌运茂苓兆景福探本乐陵远衍流巨野长”。
宣氏一支字辈:“光世夕之恒守”。
宣氏一支字辈:“仕永龙国文弘思于朝嘉基开光大世继昌明”。 跟帖时间 2010-03-11 21:44:1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宣氏的家谱文献 -- 江苏江阴暨阳大部乡宣田宣氏宗谱四卷,(民国)宣钜诰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积庆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江阴开化鲁村水口宣氏宗谱三卷,(清)宣汉云、宣元恺等修,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永恩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浙江省图书馆。
江苏江阴暨阳开化宣氏宗谱六卷,(民国)宣祥夫修,郑佳焘纂,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鄞县马湖宣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民国)蒋国权纂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积善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德清武康宣氏宗谱二卷,(清)宣学文、宣永标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刻活字印本。浙江省德清县清退办公室。
江苏江阴暨阳宣氏宗谱,(民国)宣桂鹤等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光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浦江云阳宣氏宗谱,(清)宣思林等纂,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
浦江云阳宣氏宗谱十二卷,(民国)宣正喜等纂,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册,今仅存第二~十二卷。
浦江云阳宣氏宗谱十二卷,(民国)宣荩臣等纂,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五卷、第十二卷。
浙江上虞古虞宣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崇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四卷。
浦江云阳宣氏宗谱,(清)宣正铭等纂,清光绪十年(公元1885年)木刻活字印本七册,今仅存第二~三卷、第五卷、第九卷。
浦江云阳宣氏宗谱,(清)宣凰山等纂,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江苏暨阳大部乡宣田宣氏宗谱四卷,(清)宣天瑞等修,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积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江苏暨阳宣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积庆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二卷。
江苏暨阳宣氏宗谱两卷,(清)宣中礼纂修,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二卷。
江苏暨阳宣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二卷、第四卷。
江苏暨阳善溪宣氏宗谱,(清)宣鹤千等纂,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木刻活字印本七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卷、第五~六卷、第八卷、第十~十一卷。
江苏暨阳善溪宣氏宗谱,(民国)宣继善等纂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继述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今仅存第六卷、第十三卷、第十六~十八卷。
江苏暨阳厚溪宣氏宗谱,(民国)宣炳森等纂,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
江苏暨阳善溪宣氏宗谱二十二卷,(民国)宣必寿纂,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继述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
江苏暨阳厚溪宣氏宗谱,(清)宣大备等纂修,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 跟帖时间 2010-03-11 21:37:2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宣氏的迁徙分布 -- 宣氏或是典型的汉族姓氏,但属于多源流姓氏群体,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进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七十八位门阀。
宣氏主要出自古代君王、贵族的谥号。
“宣”在古代世帝王和诸侯较常见的谥号,是古代谥法之一,凡是君主、贵族、大夫者一生“善闻周达”,逝世后便谥称作“宣”。如周宣王、宋宣公等,都是“善闻周达”之君,所以他们的后代都以先祖谥号为姓氏。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周宣王的后代,取宣字为姓氏,是宣氏最早的起源。春秋时期,鲁桓公的五世孙,鲁国大夫孙侨如死后谥号也为“宣”,他的后代用谥号为姓氏,也称宣氏。
宣氏族人早期主要在河南、陕西、山东等地居住,汉朝以后在东郡(治今河南濮阳)、始平郡(今陕西兴平)形成望族。
随着战乱和迁徙等原因,宣氏族人逐步在东南沿海地区播迁,在浙江宁波、嘉兴、诸暨,安徽天长,江苏江阴等地均有分布。 跟帖时间 2010-03-11 21:34:3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