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3-17 15:32:05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1652 跟帖次数 5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公第八子姬伯的分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英贤传》记载,同公族后有滑氏。周公次八子姬伯封于滑,为滑伯。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记载,西周时期有一个滑国,是周朝分封的姬姓小国,国君与周公次八子伯,最初建都于滑(今河南睢县),伯爵,称滑伯。后又迁都于费邑(今河南偃师缑氏镇),故又称为费滑。

今偃师城东南约二十公里府店乡府店村北与滑城河(今休水)之间,有一处靴形台地,南北约两公里半,东西宽北端约一公半里,南端半公里。据史书记载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站的试掘,证明春秋时期的滑国故城遗址就在这里。

据史籍《春秋》上记载,(鲁庄公十六年,公元前678年)农历12月,鲁庄公会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滑伯、滕子,同盟于幽。在史籍《水经注》上也记载,缑氏县城就在春秋时代的滑国都城。

周襄王姬郑二十四年(公元前628年)冬,秦穆公赢任好决定兴师征讨郑国,他拜宰相百里奚之子孟明视为大将,以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孟明视率领着大军行至滑国(今河南偃师)的时候,正好与郑国一个名叫弦高的牛贩子碰上了。

弦高是个有爱国心的商贩,他在去洛阳做买卖的途中听到了秦兵要攻打本国的消息,于是一方面叫人赶快回郑国报信,一方面赶着牛群迎上秦国的军队。他冒充郑国的使臣,带了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牛去慰劳秦军。他对孟明视说:“我们的国君听说三位将军要到敝国去,所以赶快派我来慰劳贵国的军队。敝国虽不富裕,可是愿意供给你们每天的日用必需品;要是开拔,我们愿意在你们动身的前夕代你们守夜,保卫你们。”

孟明视上了牛贩子弦高的大当,以为郑国真的早已得知消息并有了防备,所以不敢再去攻打郑国,只好收了牛群撤军。可是孟明视又怕回去后无法向秦穆公交差,就在归途中顺手灭了滑国,抢了不少的玉帛、粮食和男女人口,装满了数百辆大车后返回秦国,结果在回师途中在崤山(今河南洛宁)被晋襄公姬欢亲率晋军打了个埋伏,全军覆没,史称“崤山之战”。

滑国灭亡之后,滑国的王族子孙以及国人中有以故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者,称滑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滑氏族人尊奉姬伯为得姓始祖,正确读音作huá(ㄏㄨㄚˊ)。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庄公次子姬滑,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滑邑,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地名,就是今河南省延津县一带,出自郑庄公姬寤生次子姬滑的封地,因而称滑邑。

在史籍《春秋·莊公三年》中记载:“郑公次子滑。”

春秋初期的周平王四十九年(公元前722年),郑太叔姬段图谋偷袭其兄郑庄公,郑庄公派军突击破之,姬段出奔共国(今河南辉县)。当时,与郑国有矛盾的卫桓公姬完为了策应姬段之子公子滑,曾派军攻郑国,一度攻占了郑国边境城镇廪延(今河南延津),然后交给公子滑居住。

廪延,公子滑曾在汤秧的教育下到过廪延担任过五年的地方行政官,城内郑国老百姓都很尊敬他。廪延紧邻卫、宋两界,是郑国的边疆要塞,也是京城太叔未经郑庄公特批的非法领地。

在卫桓公的保护下,公子滑开始以郑国的臣子身份再次管治起廪延小城。半个月后,这个边远城镇的人文风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公子滑不仅是宗亲身份又能惟贤是举,这使廪延城百姓对这位年轻的长官很有好感。他没有为父复仇,也多次建议卫桓公撤兵,因为他觉得没必要给人造成紧张局势而以为自己谋图不轨。

到了周平王姬宜臼五十年(公元前721年),郑庄公亲率大军攻卫国,以报复卫国曾攻取廪延。其时,姬滑的兵马竟敢公然作出对卫国反目的举动,表明自己忠于郑庄公。

在姬滑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滑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滑氏族人尊奉姬滑为得姓始祖,正确读音作huá(ㄏㄨㄚˊ)。



第三个渊源:源于彝族,出自秦、汉时期诺苏彝人世居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彝族滑氏,出自秦、汉时期古诺苏彝人的居地名称。

古诺苏彝人,是今彝族的先民之一,属于洱源彝族支系,被称为“火的民族”、“酒的民族”、“马背上的民族”、“太阳的儿女”等,“诺苏”是自称。

从语言学的角度去解释“诺苏”,它的意义就是是“诺部落的彝人”,而不是“黑人、黑彝”的意思。全世界的诺苏彝人约有一百七十多万人。早在西汉时期,诺苏彝人先民的一部分便已经“耕田有邑聚”,以农耕为主,也有一部分过着“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的游牧生活。

九千多年前,诺苏彝先民就创造了象征文明、象征智慧、象征进步的文字,史称“爨文”、“韪书”、“夷字”、“倮文”或“诺苏布码”。诺苏彝人的语言属彝语北部方言区。按彝族诺苏民间普遍的传说,诺苏人的直系祖先,为距今约有两千年的曲涅、古侯两个原始部落,居住在“兹兹蒲武(今云南昭通)”,到了东晋康帝时期开始迁往四川的大凉山和云南的小凉山一带的姬滑沱(今四川眉山小滑沱),后按民族称谓称作诺苏地区,再逐渐分播到祖国各地。

古诺苏彝人的来源,根据民间普遍传说,直系祖先是曲涅、古侯两个原始部落。诺苏人在给死者超度亡灵时,要请“毕摩”念颂《送魂经》(《指路经》),将死者灵魂送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而指路经的指路路线必须从死者所迁徙经过的路线倒走回去,大理地区彝族诺苏人的指路经的指路路线大概是这样的:大理(包括在大理州内迁徙过的小地名)→香格里拉→四川盐源→什穆额哈(彝语“天堂”)。如洱源炼铁乡牛桂丹村“江拉”家族的指路经的指路是这样的:牛桂丹村→云龙→剑川→怒江兰坪→迪庆香格里拉→盐源→兹兹蒲武→勒哦勒都→什穆额哈。

在彝族的英雄史诗《戈阿楼》中就记载:戈阿楼是诺苏彝人的首领,住在一个名叫姬滑沱地方。那里的人民过着:“有吃大家吃,有穿大家穿,有住大家住,有玩大家玩”的快乐生活。后来戈阿楼带领人民开荒种地,挖到了一块宝石,族人们都欢天喜地。后来消息传到皇帝那里,为了得到那颗宝石,并霸占更多的土地,扩大统治权力,就派大将福略率兵攻打姬滑沱的诺苏人。诺苏彝人不畏强暴,坚决反抗,连续三次打败了皇帝派来的军队,保护了自己的家园和宝贝。

此后,诺苏彝人中有以“姬滑沱”为姓氏者,以纪念戈阿楼领导族人反抗暴君所获得的胜利,后在唐、宋时期开始的逐渐取汉姓,其中有以地名汉化为姓氏者,分称滑氏、沱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滑氏正确读音作huá(ㄏㄨㄚˊ)。



第四个渊源:源于月支族,出自秦、汉时期大月氏分支嚈哒部族车师国,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

春秋初年至西汉时期,中原诸王朝内地战乱频仍,无暇顾及西域地区,因此陇坂以西尽是“荒服”,都是游牧民族的天国。对于天山南北,汉史记载更是甚少。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后,才知道西域有个车师国,不过当时不译“车师”,而译为“姑师”。在史籍《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骞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之:‘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北则康居,西则大月氏,西南则大夏,东则嚈哒、于阗…而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

张骞出使西域,是在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之时,姑师的突厥语原音为uguz,前面的轻元音在译为汉文时被省略了。在突厥语中,元音a、u、i经常出现交替使用的现象,尾音z也往往转读为r,因此,uguz(姑师)与ugir(乌揭)实为同一名词,只因地域与方言的不同,字音稍有差异。

在汉武帝设立了河西四郡后,姑师与汉朝边界相邻,汉朝对其的情况也更为了解,于是出现了姑师和车师这两个译名并用的现象。在史籍《汉书·西域传·鄯善国》中记载说:“武帝遣从骠侯赵破奴将属国骑及郡兵数万击姑师。王恢数为楼兰所苦,上令恢佐破奴将兵。破奴与轻骑七百人先至,虏楼兰王,遂破车师。”

鹰击将军赵破奴率兵攻破姑师的战役是在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他还因此功被封为捉野侯。其时“姑师”译为“车师”,其原音未变,只是译音有所改变。“车”的古音读“ju”,在古突厥语中,g、j、k三音也常出现交替现象,所以,“车师”为uguz(乌古斯)的异译。

车师在汉史记载中常列一个民族,实际上是出自大月氏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居于天山南北,后分为两国,被西方史学家称作“白匈奴”。位于吐鲁番盆地的车师国人从事农业生产,被称为“车师前王国”或“车师前部”。天山以北的车师国人则从事畜牧业生产,被称为“车师后王国”或“车师后部”。

东汉时期,车师前王国和车师后王国分裂的现象日益严重,有时甚至处于敌对的状态。东汉末年,鲜卑强盛,车师后王国曾一度成为鲜卑汗国的附庸。檀石槐死后,鲜卑汗国瓦解,分部大人(首领)各自为政,车师后王国得以独立。三国时期,车师后王壹多杂统一山北六国,归附于曹魏,受到曹魏的册封,《三国志·魏略·西戎传》说:北新道西行,东至且弥国、西且弥国、单桓国、蒲陆国、乌贪国,皆并属车师后部王。王治於赖城,魏赐其王壹多杂守魏侍中,号大都尉,受魏王印。西汉和东汉的西域都护,在朝廷的官号为“骑都尉”。东汉王朝曾册封称霸西域的莎车王康、疏勒王臣磐为“大都尉”。现在,曹魏又封车师后王壹多杂为“大都尉”,车师后王国的强盛及其在西域诸国中的重要地位,于此可想而知。

但是在数十年后的西晋初年,车师后王国突然消声匿迹,代之而起的却是鲜卑右部阿罗多的势力。《晋书·武帝纪》记载:“咸宁元年(公元275年)六月,戊己校尉马循讨叛鲜卑,破之,斩其渠帅。咸宁二年(公元276年)七月,鲜卑阿罗多等寇边,西域戊己校尉马循讨之,斩首四千余级,获生九千余人,于是来降。”

这说明当时西部鲜卑一度强盛,许多车师后部族人被迫西迁至阿姆河流域,与阿尔泰山西迁的呼得人合流联盟,征服了当地的吐火罗部族人(古印度民族的一支),建立了嚈哒国,“嚈哒”是车师人的称谓,汉史则称其为“滑国”。

戊己校尉的驻屯之地在车师前王国东部的高昌壁(今吐鲁番高昌古城),这两年进犯西晋的“背叛鲜卑”来自高昌壁北方的车师后王国故地。显然,车师后王国的消失,与右部鲜卑的大举侵犯戊己校尉驻屯之地,说明阿罗多为首领的鲜卑右部已经代替了车师后王国。当阿罗多等人为首的鲜卑右部侵占车师后王国时,一部分车师国族人被迫向西南迁徙,在途中与呼得人相会合,然后共同向阿姆河流域进发,并联兵攻灭了大月氏贵霜王朝,建立了滑国(嚈哒国)。

嚈哒国之所以被汉史多称为“滑国”,是因为“滑”字的古音读“gu”,为突厥语uguz略去前头的轻元音和后头的尾音的汉字省译形式。滑国人出自故车师国,是非常显而易见的。

公元四世纪七十年代初,滑国人跨阿尔泰山向西南迁徙,占领了索格狄亚那,其政治中心在两河流域,也就是今天的阿富汗。

公元五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滑国人又跨过阿姆河侵入萨珊波斯,但被巴赫拉姆五世(公元420~438在位)击退;遂转向吐火罗斯坦(葱岭以西,阿姆河以南一带),于三十年代末征服盘踞该处的寄多罗贵霜,随即西向同波斯王朝冲突。当时滑国与蠕蠕相结,广泛活动于阿尔泰山脉以西的地方,并从索格底亚那越过地水侵略当时处于衰落中的贵霜王国,扩展其势力于波斯王朝地区,在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败萨珊王雅兹底格德二世(公元438~457在位),在齐武帝萧赜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又杀死菲鲁兹(公元457~484在位),一度占领大部分呼罗珊地区,极大地消耗了波斯的国力,终于迫使波斯纳贡称臣。

滑国全盛时,其领域东至葱岭到天山南路的一部分、西至里海的库尔干河的一大片地方。滑国人实际上无城镇、无文字,实行一妻多夫。

公元五世纪中叶,滑国人乘击败雅兹底格德二世之机,南下侵入笈多印度,但被塞建陀笈多击退。七十年代末,滑国人最终灭亡了犍陀罗地区的寄多罗贵霜残余势力,立特勤为王,并以此为基地,于关于六世纪初再次大举入侵印度,一度推进至摩揭陀,但旋被马尔瓦的耶输陀曼等击退。

公元六世纪初,滑国人北上同匈奴的高车部争夺准噶尔盆地及其以西地区,并一度控制高昌,遏制了柔然势力的西进。与此同时,滑国人又东进控制了塔里木盆地西部,南道直至于阗,北道直至焉耆。经过西域南北道,滑国人在南北朝时期于大漠南北与北魏王朝争雄,频繁地开展了同北魏、西魏、北周乃至梁朝的交往,曾一度迫使北魏王朝在北魏孝明帝元诩在熙平元年(公元516年)遣使到南朝的梁朝通好,以免腹背受敌。

到了六世纪中叶的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九年~周武帝宇文邕天和二年期间(公元558~567年),萨珊波斯和当时北亚地区新兴的游牧部族突厥民族组成了联盟,合力夹击滑国,突滑国被西突厥阿史那部击溃。因滑国故地处于联结中国、印度、南俄的商道之中心位置,商业极为繁荣,因此滑国灭亡后,领土即被波斯与突厥瓜分,部众被分散居于北亚、中亚及南亚各地,后渐与各地民族融合。

但是,“滑国”的历史记录仍在,留居在故土的车师后部人以另一译名“乌护”出现在历史上。在史籍《北史·铁勒传》中记载:“铁勒之先,匈奴之苗裔也。种类最多,自西海之东依山据谷,往往不绝。独洛河北,有仆骨、同罗、韦纥、拔也古、覆罗,并号俟斤,蒙陈、吐如纥、斯结、浑、斛薛等诸姓,胜兵可二万。伊吾以西,焉耆之北,傍白山,则有契弊、薄落职、乙厍至、苏婆、那曷、乌护、纥骨、也咄至、于尼护等,胜兵可二万…”其中的“乌护”,在《隋书·铁勒传》中译作“乌鹘”,在《唐会要·结骨》一条中引唐安西都护盖嘉运所著《西域记》记载:“乌护即乌鹘也,后为回鹘。”

在公元八世纪中叶的突厥文《毗伽可汗碑》和《阙特勤碑》中,记载了蒙古高原北部“九姓乌护”的原音为Toguz uguz,而“Toguz”为突厥语“九”的意思,可见乌护、乌鹘的原音为uguz。乌护为车师后部的后裔,可见车师的原音也应为uguz。这是车师的原音为uguz的明证之一。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末尾,滑国嚈哒族人除了被编入西突厥阿史那部以外,还广泛散居于各地,其中有内迁以求大唐王朝的庇护者,后西突厥亦被大唐帝国击灭,滑国人多按汉俗以故国名的谐音汉字为单字汉姓,称滑氏,后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陕西滑氏。

该支滑氏正确读音作kū(ㄎㄨ),即古突厥语“uguz”的变音。



得姓始祖:滑伯(姬伯)、公子滑(姬滑)。

滑氏的历史名人 -- 滑 涣:(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权臣。

唐宪宗朝的权臣。他内结宦官,干预国事,后来遭李吉甫诛杀,抄出家财数千万。这一下子,使默默无闻的滑氏一族为世人所惊知。



滑 方:(生卒年待考),著名五代时期良吏。

赵州良吏滑方,政声卓著。



滑 寿:(公元1304~1386年待考),字伯仁,晚号樱宁生;襄城人(今河南许昌襄城),后徙余姚(今浙江宁波余姚)。著名元朝末年医学家。

元朝初期滑寿的祖父到江南一带作官,因而迁到仪真(今江苏仪征)、余姚(今浙江余姚),据《仪真县志》记载,他少年时期曾拜学省韩说为师,学习诸子百家之书,日记千余言,操笔为文,词雅别致,尤其擅长乐府诗歌。

元朝时,滑寿曾为乡举,后来对做官从政失去兴趣,转而攻读医籍。正好京口(今江苏镇江)名医王居中旅居仪真,滑寿多次去拜访他,请教歧黄之术,王居中向他讲解了《难经》、《素问》,见他警敏好学,于是鼓励他学医,并赠送书籍给他阅读,滑寿乃拜王居中为师,对《内经》、《难经》作了深刻研究,深得要旨。

滑寿在学习过程中感到《素问》、《难经》中论述虽然详尽、深奥,但原书结构层次上有欠分明,文字亦有个别缺漏之处,于是询问王居中能否将原书内容加以分类注释,便于阅读理解,王居中表示支持,滑寿就根据读书的体会著述了《难经本义》、《读素问钞》等书。

《难经本义》共分二卷,滑寿鉴于《难经》原书有文字缺漏、编次错乱的情况,而历代注本又不够理想,于是参考元以前《难经》注本及有关医籍诠注《难经》,对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考订辨论。释义能融会诸论,结合个人见解予以发挥,在《难经》注本中影响较大。

《读素问钞》共分三卷,书中选录了《素问》中的重要内容,分为脏象、经度、脉候、病能、摄生、论治、色诊、针刺、阴阳、标本、运气和荟萃十二类,并作了简要注释。明朝学者汪机为本书作了续注。在汪机《续素问钞自序》中指出:“予读滑伯仁氏所集《素问钞》,喜其删于繁芜,撮其枢要,且所编次,各以类从,秩然有序,非歧黄之学不能也。”

滑寿还根据研习古书的心得和诊治病人的经验,撰写了《诊家枢要》。此书仅一卷,为脉学著作,开头论述脉象大旨及辨脉法,有很多独到的见解,接着阐析浮沉迟数等二十九种脉象及其主病,最后讲述妇人及小儿脉法。

滑寿治学严谨,博览群书,并参会了张仲景、刘完素、李杲三家之说,贯通古今,医术大有长进,诊疗水平已远远超出其师,愈疴起痼,所治无不奇中,且医德高尚,不论贫富,一视同仁,有求立刻前往诊治,活人无数。因此在江浙一带负有盛名,凡有得大病的,以得到他断定生死的一句话才不会遗憾,人都称他为“神医”、“老仙”。他的医案被别人收集的很多,现略举几例,其诊疗精妙可见一斑。

有两位女病人,同在七、八月间患痢疾,其中一人大热喘闷,脉鼓急,滑寿诊后说这病危已不可治;另一人微热、小便通利,脉洪大而虚软,滑寿说此人可治,马上用下法,而后又用苦坚之剂,果然一死一愈。

一些人患消渴病,诸多医生都辨证为肾虚水渴,津液不能上承,于是使用温补肾阳的药物,服药后病情反而加重了,有的人甚至眼病复发,其中一人平日肥胖,服药后迅速消瘦,故急忙请滑寿诊治,滑寿诊脉后叹息说:“水不足应济之以水,始未闻有水不足而以火济之者。”于是改用寒凉药泻下,先去其火毒,再用苦寒清润之品治疗,一个多月就好了。

一个妇人三十岁,每逢月经来潮前三、五日,小腹部就痛如刀刺,时恶寒时发热,大便如黑豆汁样,接着月经就来,因她一直未怀孕,于是请滑寿诊治。滑寿见她两尺脉都是沉涩欲绝,其它部的脉都弦急,诊后认为这病是由于下焦寒湿邪气相搏于冲任而引起,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为妇人血室,所以月经将来,邪与血相争而作痛,寒气生浊则大便如豆汁,宜治下焦,于是以散寒除湿理血的药物组方,叫她在月经前十日服用,共三次,后邪去经调,次年怀孕生子。

滑寿不仅精通内科疾病的诊治,而且拜东平(今山东东平)高洞阳为师,学习针灸,得以精通针术,曾经用针灸治疗难产等多种病证,对经络理论很有研究,著有《十四经发挥》,共三卷,考订腧穴六百五十七个,详加训释,有所发挥;并重视脉的分部及其与脏腑的关系;提升奇经八脉中任督二脉的重要性,提出任督二脉与十二经并称十四经学说。

《十四经发挥》为滑寿一生中之代表作,翰林学士宋濂、姑苏西阊进士盛斯显等均为本书作序。滑寿曾查正考定了人身上六百四十七个穴位;提出诊断小儿早期麻疹可用检查口腔粘膜斑的方法,这一发现比西欧早了几个世纪;还有十七种重要医学著作,为古今医家临床所用,皆有功于世。由于滑伯仁医术高明,尤专长于妇科,被称之为“东南名医”。故此滑伯仁的墓必须保护。按《滑氏家谱》载:“滑伯仁墓 在黄山九枝松。”

《十四经发挥》一书循经列穴,倡十四经之说,是滑寿的主要学术思想和成就,并纠正了《圣济总录》中足少阳经、足阳明经在头面部的某些穴位,以及足太阳经在腰背部的一些穴位排列次序与经脉循行走向差误的缺点,发展了经络学说,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滑寿还是诊治麻疹病的专家,在数十年的行医生涯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著有《麻疹全书》四卷,书中论证一百零八条,设方三百六十余首,论药处方,性味功效则逐条详注,在护理方法上也作了论述,并且明确指出了麻疹具有传染性和终身免疫力,尤其是对内疹的发现,即麻疹前期,出现口腔粘膜疹,并证实此疹决非鹅口疮,这一发现早于欧洲五百余年,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滑寿一生著作很多,除上述主要作品以外,还有《医韵》、《伤寒例钞》、《本草发挥》、《五脏补泻心要》、《医家引彀》、《滑氏脉诀》、《痔瘘篇》等,可惜大多都已佚失。

滑寿生活在元末明初动荡不安的时代,他出生在仪真,而大多数时间居住在余姚,一生淡泊名利,以行医济世为乐。元朝学者戴良在《九灵山房集·怀书樱宁诗》中写道:“海日苍凉两鬓丝,异乡漂泊已多时。欲为散水留官道,故托长桑说上池。蜀客着书人岂识,韩公卖药世偏知。道途同是伤心者,只合相关赋黍离。”这首诗就是对滑氏一生追求与情感的写照。

滑寿居住在余姚期间,方国珍的秘书刘仁本驻兵余姚,对他很敬重,在他的《羽庭诗集》中有:正月望前一夕,与滑伯仁炼药,诗云:“委羽山中鹤堕翎,老仙为我制颓龄;人无金石千年寿,药有丹砂九转灵;候熟鼎炉分水火,所吞朋友走风霜;轻身已得刀圭秘,莫问昌阳与茯苓。”从其中所提到的“丹砂”、“鼎炉”、“轻身”来看,滑寿似乎也有炼丹的经历,此事虽无明确记载,但其善于养生却是有史书记载的,《明史》叙述:“年七十余,容色如童孺,行步矫捷,饮酒无算。”戴良题滑寿像赞曰:“貌不加丰,体不加长,英英奕奕,其学也昌。早啄诗礼之精华,晚探《素》、《难》之窈茫,推其有,足以防世而范俗。出其余(遗存的学术思想),可以涤脏而湔肠。”

滑寿与当时的文人名士朱右、戴良、丁鹤年、宋濂、宋禧等都很友善,常常往来交游。宋禧曾赠以诗曰:“滑公江海客,频到贺家溪,采药行云际,吟诗过水溪。”

滑寿曾习儒学,他所写的诗流传下来的非常少,现从《明诗纪事》中摘录一首,题为挽唐丹崖(唐肃,字处敬,号丹崖,著有《丹崖集》),诗云:“尚想词垣应奉辰,汉廷曾诏贾生频;如今埋骨秋江上,留得文章照后尘。”

滑寿毕生从事医学研究,尤其在针灸学理论方面,著述《十四经发挥》,提出任督二脉与十二经并称十四经学说,这一理论沿用至今,丰富了祖国医学的宝库。在内科学方面,也有颇多著述。滑氏不仅精通医理,而且也是临床实践家,医术精良,诊治疾病每每神效,加之医德高尚,在江浙一带深受爱戴,后世评论亦多有褒无贬,这在古今著名医家中也是不多见的。

滑寿对祖国医学的贡献将永远为后世所铭记。



滑 恭:(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知县,有惠政。



滑富林:(公元1938~今),河南睢县人。著名地质矿产学家。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59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前北京大学地质学院,今中国地质大学)。现为江西省地质矿产勘察开发局地球物理勘察高级工程师。

1972~1978年,滑富林在江西地区物探队从事规划、综合研究和异常查评工作。

1980年以来,滑富林在江西地矿局从事物探、化探和遥感管理,参与长江中下游和华南重点片物化遥综合编图项目管理和成果报告编写工作。共编写物化探勘察成果报告三十六份。是江西朱溪铜多金属矿和塔前一赋春成矿带及上饶樟树谭铅锌矿产地的主要发现者。

滑富林主编有《赣东北—闽西北重点片物探、化探、遥感综合解释成果报告》,合编有《长江中下游和华南重点片及南岭重点片物探、化探、遥感综合成果报告》,参与撰著《长江中下游地球化学图及说明书的研究》等,并著有《电法勘探常识》一书。

滑富林还撰有《充电法在江西某些铜矿床上的应用》、《物化探参数的若干整理方法》、《视激电率的显著找矿作用》、《矿异常评价中的地球化学判据》、《异常评价中统计分析参数计算的误区》、《物化探异常评价中的背景、异常和矿异常》等论文十数篇,在多年找矿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他根据“量值、结构、组分和环境”四要素,创立了识别“矿异常”的“地球化学场结构分析法”技术理论。

跟帖时间 2010-03-17 15:46:1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滑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源自滑国;望出长安:全联典指滑氏的源流和望族。

系承姬姓;望出下邳:上联典出滑氏源自姬姓,为周王室同姓。下联典出滑氏的望族下邳郡。

华佗再世;江浙留芳:全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医学家滑寿事迹。滑寿,襄城人,后徙余姚,治疾无不中,又善针炙之法,江、浙民间妇孺皆知,有“华佗再世”之誉。



2.七言通用联:

水乳交融好朋友;骨肉相连亲弟兄:此联为以鹤顶格嵌滑氏的“滑”字的析字联。

由滑至费渊源远;自周及今历史长:全联典指滑氏起源。



3.八言以上通用联:

惠政若春风,留名歙县;文教如时雨,驰声赵州:上联典指明明朝时期的歙县知县滑恭,有惠政。下联典指五代时期赵州良吏滑方,政声卓著。

跟帖时间 2010-03-17 15:41:0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滑氏的家谱文献 -- 河南偃师滑氏族谱,(清)滑全熙续编,滑陶南序,清道光年间手抄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偃师县山化乡游殿村滑明欣处。

北京顺义李家桥滑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手抄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河南偃师游殿村滑氏族谱,(现代)滑明欣等续编,1997年手抄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偃师县山化乡游殿村滑明欣处。

跟帖时间 2010-03-17 15:38:5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滑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下邳郡:秦朝时期在今江苏睢宁西北一带设下邳县。东汉朝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将临淮郡改为下邳国,南北朝宋国时期改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其时辖地在今北至江苏省新沂县、邳县,南至安徽省嘉山县,东至江苏省涟水县、淮安市和清江市一带。东晋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睢宁市、邳州市一带地区。大金国移睢宁到西北古邳镇。明朝时期废黜。

京 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安陆郡:安陆置县始于战国中期。南北朝时期的宋国孝建元年(甲午,公元454年)置安陆郡。唐朝时期改郡为州。宋朝时期改州为府。明、清两朝时期为德安府安陆县,辛亥革命以后归属江汉道。民国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属孝感专区,1959年己亥属武汉市,1961年辛丑复属孝感专区,1970年庚戌属孝感地区。1987年丁卯9月4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87]154号)撤销安陆县,设立安陆市(县级),以原安陆县的行政区域为安陆市的行政区域。



2.堂号:

下邳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安陆堂:以望立堂。

跻鹊堂:跻是并驾齐驱之意,“跻鹊”,意思是医术与扁鹊一样好。明朝时,滑寿写的文章很有风致,尤其乐府写得好。后来学医,他参考名医张仲景、刘守真、李明三家之技,融合贯通,治病时手到病除,对针灸尤其在行,医学著作很多。

跟帖时间 2010-03-17 15:36:5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滑氏的迁徙分布 -- 滑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源于各民族汉化的滑氏族人远多于传统意义上的姬姓滑氏,但今天人口总数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九十六位门阀。

滑氏最早源出姬姓,是周王朝公族的后代所建的古滑国,是以国名为姓的姓氏。据考证,古滑国的所在地在今河南省的睢县西北、滑县一带。

到了春秋时期,滑国被秦、晋等大国所灭,后世子孙迁往都费(今河南偃师缑氏城),滑国的后世子孙即“以国为氏”,称为滑氏。望族居于下邳郡,即今江苏邳县下邳故城。后来部分滑氏族人迁黄河以北的滑县地方,留滑地的滑氏族人有迁陕西长安、湖北安陆、江苏邳县一带,并以此为中心向四方繁衍发展。虽然古滑氏族人迁徙频繁,但留在偃师大地上的一个“弦高救郑”的典故倒是家喻户晓的。春秋时期,郑人弦高贩牛至洛阳,行于滑城与欲侵郑国的秦军相遇。弦高便以郑国使臣名义献十二头牛犒军,并私下派人急驰回告郑国。秦军误以为郑国有备,便灭滑而还。商人弦高以超人的机智,换得了国家的安全。

明、清时期,滑氏族人分迁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等地。

当代滑氏族人则以安徽淮南、山西平陆、台湾、河南内黄、林县、巩县、延津,河北乐亭、石家庄、巨鹿,上海、北京等地所居比较集中。

跟帖时间 2010-03-17 15:34:1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