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氏的历史名人 -- 储光羲:(公元706~763年待考),祖籍山东,迁居润州延陵(今江苏金坛)。著名唐朝诗人。
储光羲出身官宦之家,勤学聪慧,是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进士,时年二十岁左右。他与崔国辅、綦毋潜同榜,官授冯翊县尉,后转汜水、安宜、下沛等县尉。
储光羲仕宦并不得意,遂隐居于终南山的别业。后出山任太祝,世称储太祝。后升迁监察御史。
唐天宝末期,储光羲奉使至范阳。当时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强兵劲卒,正积极准备发动叛乱,而唐玄宗委任权臣,荒于政事。
储光羲途经邯郸,创作了《效古》二首诗,深刻描写了途中所见:“大军北集燕,天子西居镐。妇女役州县,丁壮事征讨。老幼相别离,哭泣无昏早。稼穑既殄灭,川泽复枯槁。”并自抒怀抱说:“翰林有客卿,独负苍生忧。中夜起踯躅,思欲献厥谋,君门峻且深,踠足空夷犹。”储光羲忧念时局,语意颇深切。
储光羲后来又在《观范阳递俘》一诗中尖锐指出:“四履封元戎,百金酬勇夫,大邦武功爵,固与炎皇殊。”对朝廷的昏聩,安禄山的野心,储光羲洞若观火。
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攻陷洛阳,储光羲不得已被迫接受伪官职,因之在后来被系于狱,直到唐宝应二年(公元763年)平乱后方遇赦,被降职流放,最终客死于岭南。
在史籍《河岳英灵集》中评价储光羲的诗,说他“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挟《风》、《雅》之迹,浩然之气”;并把他与王昌龄相提并论,认为“两贤气同体别”,都是能够继承曹植、刘桢、潘岳、陆机的“风骨”的。
储光羲的诗以描写田园山水著名。如《牧童词》、《钓鱼湾》、《田家即事》、《同王十三维偶然作》、《田家杂兴》等,风格朴实,能够寓细致缜密的观察于浑厚的气韵之中,在表现闲适情趣的同时,多少接触到一些农村的现实,生活气息比较浓厚,给人以真切之感。
宋朝文豪苏辙在唐朝诗人中,特别推重储光羲。后世满清国学的《四库全书总目》中也说:储光羲的诗“源出陶潜,质朴之中,有古雅之味,位置于王维、孟浩然间,殆无愧色。”
沈德潜说:“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仪曹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
储光羲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于时,诗风质朴、古雅,富有民歌风韵,后人常将其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并称。
储光羲著有《正论》十五卷、《九经外义疏》二十卷,可惜一并遗佚。还著有《储光羲集》五卷,诗文集七十卷,今仅存诗集五卷,《全唐诗》辑为四卷。
本书按:
有关储光羲的祖籍、生卒年、生平事迹等都有诸多疑问。
一些学者认为,储光羲即为储子后裔,但缺少翔实依据。2003年6月,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储吉旺因编修《浙江宁海储氏宗谱》需要,曾出巨资在山东《大众日报》、《生活日报》刊出广告,有奖征集储子、储光羲的生平事迹和储氏姓氏资料,然毫无收获。
诸多史籍记载储光羲祖籍兖州,笔者曾专程去兖州寻踪。市档案局、文物办找不到储氏家谱,新编《兖州市志》对储光羲的介绍非常简单并有差错,也没有说明他的祖籍地在市区还是其它地方。兖州王因镇储庄村、邹城、曲阜市夏侯村均有储氏人士,但均找不到家谱,无法确认储光羲的祖籍地。笔者曾去拜访兖州储庄村现任党支部书记储玉法等人,被告知村里其他家谱已在“十年内乱”中全部销毁,村里的历史也没有其他文字记载。
有关储子的生平事迹及后裔情况,包括储光羲祖籍地等,看来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难觅踪迹了。
目前国内储氏主要聚居地有江苏宜兴、南京、泰州、丹阳、金坛、姜堰、盐城;安徽怀宁、潜山、桐城、岳西;浙江宁海、嵊州;江西德兴、上海;湖北十堰、竹山、竹溪、随州:福建泉州;山东兖州、曲阜等。
宜兴《丰义储氏分支谱》上有这么一句话:“江南储氏始于储光羲。”时至今日,储光羲已不仅仅是江南储氏的主要始祖,还包括长江以北的安徽怀宁、潜山、桐城等地的储氏,都是储光羲的后裔。如现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先祖是由江苏迁往桐城的,按世系排列,储波系储光羲四十一世后裔。原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储江,祖籍宜兴,也是储光羲后裔。据储光羲故乡江苏金坛《儒林储氏宗谱》记载,储氏后裔繁衍至十二世时,正值宋高宗南渡,润州庄城(今江苏金坛)地值通衢,骚扰尤剧,十支后裔除分居江苏各地外,分别迁居安徽、浙江、上海、贵州、四川、广东、湖南、湖北各地,目前估计后裔至少在30万左右,是已知储氏最大的派系。
从史籍中看,唐朝时期储氏人物除储光羲外,还有储邕、储嗣宗两人,可惜均生平不详,无从考证。其中储邕与储光羲同时代,与李白很有交情,李白曾两次为之赋诗,分别是《别储邕之剡中》、《送储邕之武昌》。前者约写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初秋,后者约写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春夏之间。前者写的是从广陵(今江苏扬州)去会稽剡中,说明储邕可能为扬州人。与李白交往的除文人雅士、社会名流外,至少也是处士。
储嗣宗为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年进士,诗人,《全唐诗》存其诗一卷四十首,《全唐诗外编》中又补其诗一首。《元和姓纂》将储嗣宗误记为储光羲曾孙,但记载储光羲后裔的《储氏家谱》中并无此人。岑仲勉在《〈元和姓纂〉四校记》中认为:储嗣宗作为唐朝元和年号以后的人物,不可能被收入到《元和姓纂》之中,他的记载纯系唐末之人补入的。显然,储邕、储嗣宗并非储光羲的同宗。
储嗣宗:(生卒年待考),储光羲曾孙;润州延陵人(今江苏丹阳)。著名唐朝诗人。
唐大中十三年登进士第,尝任校书郎。
储嗣宗与诗人顾非熊善,颇有诗名。储嗣宗非常推崇王维诗,其诗亦多绘写山水景致之篇。
元辛文房谓其为诗“苦思梦索,所谓逐句留心,每字着意,悠然皆尘外之想”。《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有《储嗣宗集》一卷。
储 用:(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官吏、学者。
在朝廷做官,为官有惠政。
储用从书本上得到治理下的道理,又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他又一心为民,取得了很好的政绩,为百姓带来许多好处,特别是储用逢迎理学之意,以县学不可为私家之有,坚持以护国寺为县学,以为某异日可得之地。
当时的大哲学家朱熹,就非常赞赏储用。
储尹之:(生卒年待考),字思弼,号赤岩,储光羲十五世孙;江苏丹阳人。著名宋朝官吏。
宋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进士,官台州刺史,任满后定居宁海。宁海谱上代追溯到曾祖千七公储旻。据宜兴谱记载,储旻系储光羲十二世孙,这一点两谱一致,证实储尹之为储光羲十五世孙。另外对储尹之堂兄储兴之系下的十九世储宁七、储宁八的迁徙记载,两谱亦可找到吻合点。
宁海储氏以丹阳籍台州刺史储尹之为始祖。宁海储氏自储尹之始,至今已九百余年,族人近万人。
储敦叙:(生卒年待考),字彦伦;晋江人。著名宋朝官吏。
宋崇宁(公元1102~1106年)间进士,历任龙溪县丞、宁德县令,皆有惠政,民为其立生祠。后为贺州通判。
著有《玉泉集》。
储 珊:(公元1469~1548年),字朝珍,号颍滨;南直隶颖州人(今安徽阜阳)。著名明朝大臣、学者。
储珊是明弘冶十二年(公元1499 年)进士。储珊初授清江县知县。以治理有方升为御史,入试河南道巡按东路,在清查辽阳线谷问题上,表现得特别干练,一时颇有名气,于是朝廷命其代巡按山东。在此期间,储珊能整风纪,秉公断案,遭到缙绅的反对。官僚刘谨,贪赃枉法,祸害百姓,储珊上书朝廷,检举了刘的不法行为,触怒了上层统治集团,被贬往山西任州判。以后刘谨被诛,才复起用储珊为南京兵部车驾司主事,又升为浙江佥事。
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储珊任新乡县(今河南新乡)知县。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农历8月,知州储珊主修《颍州志》脱稿,共六卷。
储珊后来终因与当权者意见不合,被解除职务,回归额州,专心著作。
著有《奏疏》八卷,《心远堂传》四卷,《杂记》七卷和《钩元》十卷。
储 懋:(公元1393~1452年),字世绩,号澹庵;江苏镇江人。著名明朝大臣。
明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中举,授吏科给事中。正统初以文学充经筵官,转翰林修撰,与修《实录》,进侍讲。
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农历10月,迁户部右侍郎。
明正统十四年农历2月出督福建粮饷。农历12月5日调任礼部右侍郎。
明景泰二年(公元1415年)农历12月7日进南京户部尚书,时已病不能起,于12月18日卒,年六十岁。
储 巏:(生卒年待考),字静夫,号柴墟;江苏泰州人。著名明朝大臣。
明成化年间进士,官太仆卿。
明正德中期,储巏历左佥都御史、户部左右侍郎。刘瑾数侮大臣,独对巏敬称为先生。
储巏善诗文,好推引名士。因愤瑾所为,托病辞官归。后官至吏部左侍郎。卒官。
明嘉靖初年,赐谥“文懿”。
储麟趾:(生卒年待考),字履醇;江南荆溪人(今江苏宜兴)。著名清朝大臣。
清乾隆初年进士,历官贵州道监察御史、太仆寺卿、宗人府府丞。
清乾隆中期,上疏批评乾隆帝刚愎自用、武断,王公大臣拱手无用。以伉直称于时。后以病归家。
著有《双检树轩诗稿》。
储 欣:(公元1631~1706年待考),字同人;江苏宜兴人。著名清朝学者。
储欣自幼好学,清康熙年间举人,进士不第,遂不仕,教授以终。
储欣博通经史,文崇唐宋。取唐顺之、茅坤等所倡“唐宋八大家”,增李翱、孙樵称“唐宋十大家”。
早年无意仕途,以制艺为业。储欣直到六十岁,始领清康熙乡荐,一试礼部不遇,遂闭门著书。著有《春秋指掌》三十卷,《在陆草堂集》六卷,选编《唐宋十家文全集录》五十一卷。
储秘书:(生卒年待考),宜兴人,著名清朝学者。
清乾隆大帝时期的进士,在河南郑州任知府,他博览经史,性淡泊,为官顺应天意民心,老百姓感到很自在,他自己也有时间著书立说。
储大文:(公元1665~1743年),字六雅,号画山;江苏宜兴人。著名清朝地理学家。
储大文性聪颖。初以制艺名,后肆力为古文。从祖游,读书九峰楼数十年,欣尝称之为东坡化身。姜宸英见其文,亦叹为旷代异才。
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举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告归后,主维扬之安定书院,学者宗之。
著有《存研楼文集》十六卷,《二集》二十五卷,《论形势居》七卷,又纂有《山西省志》三百余卷,并行于世。
储 波:(公元1944~今),安徽桐城人。著名中共地方党务工作者。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196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毕业于天津大学水利工程系,同年9月参加工作。
历任湖南省岳阳化工厂总厂副厂长、党委副书记,中共湖南省岳阳市委副书记,湖南省岳阳市市长,中共湖南省岳阳市委书记,湖南省商会名誉会长。
1990年10月当选为第六届中共湖南省委常委。1993年1月~1994年1月任湖南省常务副省长。1994年任第六届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1995年10月当选为第七届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1998年10月~1999年2月任湖南省副省长、代省长。1999年2月,在湖南省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当选为湖南省省长。
2001年8月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委员、常委、书记。同年12月当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2003年1月在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是中共第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十六届中央委员。
储国华:(公元1948~今),安徽岳西人。著名现代商业书法家。
现任江苏省溧水县文联副主席。
1986年参加中国书法电视讲座,并毕业于无锡书法艺术专科学校。现为中国青少年书法家协会理事,书法报社读友俱乐部会员,江苏省公务员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市公务员书画家协会会员,溧水县书法家协会理事等。
自幼爱好书法,初以汉隶入手,以章草见长。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书画大展,并多次获奖,因此目前努力销售自己作品。 储安平:(公元1909~?年待考),江苏宜兴人。著名现代报业人。
1932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1933年起,在南京《中央日报》任副刊编辑。1936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作研究工作。
回国后,先后任《中央日报》撰述、编辑,复旦大学教授,中央政治学校研究员等,并在桂林《力报》任主笔。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春,在湖南辰奚“中国晨报”任主笔。日寇侵占桂林后,在重庆创办《客观》周刊。
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春赴上海,创办《观察》半月刊,任社长和主编,同时兼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国家出版总署专员、新华书店总店副总经理、出版总署发行局副局长。1957年起任《光明日报》社总编辑。
储安平家是宜兴的望族。对于他的家世,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一份文字材料还是储安平自己写的一篇散文,这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题目是《母亲》。他在文章一开始就说:“我生下来了六天,我的母亲就死了。还只有六天生命的小生物的我,所给予我母亲的印象,就像白烟一般的淡吧!”这是储安平一篇自叙性的散文,虽然他自己没有说明这是一篇有关他自己早年生活的文字,而且由于用了很强的抒情笔调,人们不大留意他所叙述的真实家世,而多数为他忧郁的笔调所吸引,但从这篇散文所涉及到的储安平早年的生活情况,再结合他后来的一些生活,我们可以判定这是一篇真实的文字而不是虚构的。他说:“我父亲,爱赌也爱嫖——还只有六天生命就死去了母亲的孤儿我,因为相貌好,皮肤白,聪明,便为我年老的祖母及其它家人们所痛爱。在那样异样痛爱的祖母之抚育下,我健全地生长着,一直到十四岁上我祖母死去了的一年止。然而,虽则曾经抚育我十四年,非常痛爱我的祖母究竟是一个年老的人了;家人们之爱,也只是母亲之外的另外一种爱。”从这篇文字中人们知道储安平是在他伯父家中长大的,他的伯父就是储南强先生,储南强早年肄业江阴南菁书院,与黄炎培同学,清末曾做过南通知县,后在家乡兴学,兴办水利,建设宜兴市政,修筑古迹。五十岁以后,致力于整修善卷、庚桑两洞,直到抗战爆发,储南强先生1959年去世。储安平从小是在一个特殊家庭中长大的,对于他的这位伯父,他一生都心存感激,她的女儿曾告诉我说:“父亲床前一直挂着他伯父的像”,他一生中对他的伯父非常敬重。《母亲》是1930年夏天写的,当时储安平二十一岁。他说:“祖母和父亲,在我十四岁的一年上,都死了去!在这二十一次寒暑的交替中,最初,是依赖了祖母的抚养,以后,便只是凭了自己这天生的资质,和从流浪在外面十年的漂泊生活中得到的世故,人情,学问,识见,应付了一切苦难困危──形成了现在这样一个,还仍然如漂忽在茫茫大海中的一叶片舟般的我。”
从这些叙述中,可以看出储安平的一点个性,由于幼失怙恃,他从小就有较强的自立精神,养成了能吃苦爱节俭的品质,独立自强,非常自信。叶圣陶日记中有一则储安平请客的记载,可见出储安平的风格:“储安平请客单印有三事,别开生面:一、客不多邀,以五六人为度。二、菜不多备,以够吃为度。三、备烟不备洒。曾参观其社友工作情形,十数人将新出版之杂志插入封套,预备投邮。其出版日为星期六,而今日星期三已印就,定阅者于星期五即可收到。又以纸版分寄台湾北平两地,因而该两地与上海附近同样,可于星期五阅读。此君作事有效率,可佩。《观察》销数到六万份,盖为发行量最多之一种周刊矣”。许多接触过储安平的人都说他是一个非常节俭的人,这可能与他早年的生活有关。
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光华大学已是很陌生了,但在过去她是很有名气的一所大学,这所大学在1952年院系调整时被取消了,她的几个学院被拆散到了其它大学,要是不很严格地看,可以说今天上海华东师大的前身就是光华大学,而光华大学的前身是著名教会学校圣约翰大学。那时的光华大学是一所自由空气很浓的大学,校长是张寿镛先生,文学院长是张东荪,中国文学系系主任是钱基博,政治学系系主任是罗隆基,教育系系主任是廖世承,社会学系系主任是潘光旦,其它名教授阵容是胡适、徐志摩、吴梅、卢前、蒋维乔、黄任之、江问渔、吕思勉、王造时、彭文应等。可以这么说,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中国活跃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几个主要人物一时都集中在了光华大学,储安平的大学生活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始的,他后来成为胡适之后一位著名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与他早年在光华大学的经历不分不开的。储安平大学时代正是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活跃的时期,那时《新月》刚刚由罗隆基主政,不久就引发了著名的人权与约法的论战,虽然当时储安平没有在这次论战中留下什么文字,但可以说《新月》的精神和气质影响了他,他是“新月派”的后起之秀,差不多十五年之后,这位沐浴着《新月》阳光成长起来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终于接过了他前辈的事业。
储安平是1928年进入光华大学的,这个入学的时间现在没有什么争议,有争议的是他在光华读的是什么专业。戴晴在《储安平与党天下》一书中说:“他在光华读的是新闻系,从1928年到1932年。”陈子善认为“1928年秋,储安平考入光华大学政治系。”而赵家璧先生在《和靳以在一起的日子》一文中说:“储安平,是我在光附中、大学读书时代的同班同学,娶女同学端木新民为妻”。赵家璧先生是光华大学英国文学系毕业的,以他和储安平为同班同学来说,那么储安平也应当是英国文学系的学生才对。储安平的英文也非常好,他在大学时代曾翻译过一些作品,他在四十年代初写的三本书《英国采风录》《英人法人中国人》《英国和印度》也都是有关英国历史的,这也许和他曾在英国留学有关。
早年储安平主要为人所知的是他的文学活动,也就是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即他前往英国留学之前,储安平是以一个新起的文学青年而为人所知的。《鲁迅日记》1929年6月21日有一条记载:“寄安平信并稿”。这个安平就是储安平,这是人们现在能够见到的最早的有关储安平文学活动记载的资料,那时鲁迅在上海主编《奔流》,储安平可能给这本杂志投过稿,所以鲁迅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但查阅《奔流》杂志,没有储安平的作品,《北新》上有几篇储安平的文章,最早一篇是《布洛克及其名著——〈十二个〉》,是一篇介绍性的文字,文章的末尾署写作日期为“二八之春,某日下午”。这期《北新》是1928年5月16日出版的,当时储安平还不到二十岁。大体上可以说,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储安平还只是一个爱好文学的青年,但那时他对政治已有兴趣,1931年10月他就编过一册《中日问题各家论见》,书中所收的文章没有一篇是作家写的,而多是当时知名的知识分子和社会活动家,如左舜生、胡俞之、俞颂华、武育干、罗隆基、陈独秀、汪精卫、樊仲云、陶希圣、王造时、陈启天、张东荪、萨孟武、张其昀、梁漱溟、高永晋等,当时储安平只有二十一岁,可以想见他对政治问题的关注,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储安平就不单纯是一个作家了,他的文学活动只可以说是早年生活的一个侧面。
储安平的文学活动开始于他在光华大学读书时期,比储安平晚一届后来成为知名小说家的穆时英在《光华文人志》中说:“他很努力,时常写东西。”储安平自己认为他在文学上的才能不是很高,而只是有一点兴趣,这倒也不是什么谦虚的话,而是对于自己才能的一种准确判断,证之后来储安平的经历,我们应该说他对自己的评价是客观的。他后来放弃文学而选择了政论也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他有这样一段自白:“我自问自己对于文学毫没有一点修养,有的只是‘兴趣’。我的作品可以说明我在文学上的造诣是如何的肤浅和空虚。我内心里常常有一种冲突,有一种矛盾。我的理智叫我离开文学,摆脱文学,说得再苛刻一点,叫我诅咒文学,但是我的感情又拉着我接近文学。这一个冲突,这一个矛盾,就摧毁了我的希望,是在别方面既无造就,在文学方面也一无建树。因为我的感情拉着我接近文学,所以我常常还要情不自禁地写一点近乎文学的东西;因为我的理智叫我离开文学,所以我永远不能发奋认真地读一点文学的书籍。”这是储安平1936年说过的话,他的这本小说集由著名的良友出版公司出版,是他在光华大学的同学赵家璧为他安排的。
储安平从英国回来后已是抗战时期,大约1940年他到了湖南,在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教书,关于这一时期的情况,我们很少见到什么文字材料。那时在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负责的是过去光华大学的教育系主任廖世承先生,他聘了许多光华大学的毕业生到那里去,储安平的湘西之行可能与此有关。湘西时期,是储安平一生在写作上较有收获的时期,他后来的两本著作《英国采风录》《英人法人中国人》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他在蓝田师院讲授英国史和世界政治概论,那时每逢周会,教授们都要轮流演讲,轮到储安平演讲时,据说“连走廊都坐得满满的,中间不晓得要排多少次掌。”在蓝田师院时,储安平刚刚三十二岁,他和许多知名的教授结下了友谊,这些人后来有不少成了《客观》和《观察》杂志的撰稿人,比如钱锺书、高觉敷、邹文海等。
储安平在重庆的重要活动要两事可记,那时他在中央政治学校做研究员。1940年,政校的一批教授曾组织过一个名为“渝社”的社团,为首的是周子亚教授,他当年在政校教授中国政治思想史还有经济方面的课程。参加的人有储安平、沈昌焕、黄尧和陈纪滢。最初有一二十人,后来只有六七人了,因为是学术性的,所以他们只重倾谈,而没有大量吸收社员。储安平那时是《中央日报》的主笔,陈纪滢回忆储安平时说“曾留英,人非常聪明能干,而且头脑清晰。”储安平在重庆的第二件事就是他创办了《客观》周刊。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晚期,中国有三家名为《客观》的杂志,分别是上海《客观》半月刊,代表人贾开基。广州《客观》半月刊,发行人兼主编凌维素。重庆《客观》周刊,张稚琴为发行人,主编储安平,编辑吴世昌,陈维稷、张德昌、钱清廉、聂绀弩。《客观》周刊的编辑除聂绀弩外,后来都成了《观察》周刊的撰稿人。关于重庆《客观》周刊的由来,储安平曾说:“在三十四年冬天,我们有几个朋友曾在重庆编过一个周刊——《客观》。在精神上,我们未偿不可说,《客观》就是《观察》的前身。那是一个大型(八开)的周刊,十六面,除广告占去一部分篇幅外,每期需发六万余字的文章。现在回想起来,这不免是一次过分的冒失。因为创刊号于三十四年十一月十一日出版,而我们决定主编,犹为十月八日之事,实际上其间只有三四个星期的筹备时间。”《客观》周刊一共出了十七期。停刊的主要原因据储安平讲是:“当时的《客观》只由我们主编,并非我们主办。我们看到其事之难有前途,所以戛然放手了。”冯英子回忆说:“《中国晨报》停刊的时候,储安平也决心离开重庆,回上海去打天下了。他摆脱了张稚琴合作的《客观》,回上海办一封《观察》,后来曾养甫的弟弟曾宪立告诉我,他当时也在经济上给予储安平以支持。”储安平是1946年春天离开重庆的,他实际上只主编了十二期《客观》周刊,从第十三期起,改由吴世昌编,所以《客观》周刊的“客观一周”专栏,从十三期起即为吴世昌所撰。据储安平在一则告别读者的简讯中说,《客观》原定在重庆出版十二期。当时他们以为1946年春天,政局会发生大的变化,估计《客观》出不到十二期政治重心即要东移。可事情出乎他们预料,十二期出满后,政治局面还在高速变化中,虽然储安平已决定离开重庆,但为不使《客观》中断,所以将编务交给了当时在中央大学任教的吴世昌。给《客观》撰稿的人后来多数成了《观察》的撰稿人,《客观》在当时西南地区很有影响,《观察》后来的许多读者也是由《客观》而来的。以储安平的理想,他希望《客观》能成为一个进步的自由主义刊物。
作为一个刊物,《观察》时期,可以说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抓住了在中国最后的一次发展时机。《观察》1946年9月1日在上海创刊,十六开本,每期六万字。《观察》的诞生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希望通过刊物来参预国家政治生活的强烈愿望。《观察》后来的实践也证明了这种参预的价值和作用。由于《观察》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以超然态度创办的,所以它能够在具体政治具体态势的评价中,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以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感,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地进行畅所欲言的自由评说,体现了知识分子在事业之外对社会的关心。
对于《观察》的诞生,储安平说:“但在《客观》出版的时候,我们获得各方面的鼓励。特别是许多前辈,他们都是自由思想而保持超然地位的学人,他们鼓励我们继续在这一方面努力。许多朋友和读者也一致惋惜《客观》的夭折,希望我们继续努力。在这种鼓励下,我们渐渐计划自己来办一个刊物——不仅刊物的立场、态度、水准等,能符合我们的理想,并且这个刊物机构在办事上也能多少贯彻我们的精神。”从储安平的叙述中,人们能够大致想象到未来《观察》的基本风格。
《观察》的成功与储安平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储安平在办《观察》的时候有这样几个特点很值得今天办刊物的人深思。第一,储安平把《观察》的宗旨定的非常明确,把读者对象也想的非常具体。《观察》是代表自由思想分子的刊物,它的读者就是知识分子,储安平还明确说过,中学生不在《观察》的读者考虑之内。第二,储安平有强烈的在中国传播自由思想的理想主义倾向和克敬职守的敬业精神。他能多次设法求得象胡适、傅斯年、任鸿隽、陈衡哲这样一些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健将的支持,而且能够团结和他年令相仿的第二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观察》的七十八位撰稿人中,有相当一批是和储安平年令相仿的同时代人,这是需要一点胸怀的。第三,储安平作为刊物主编,目标远大,视野开阔,在《观察》的撰稿人中,除了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专家外,还有一批象任鸿隽、戴文赛、陈维稷这样一些从事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专家。第四,储安平同时也能注意求得当时政府内一些文职官员的帮助,让他们来撰写介绍国家有关方面情况的文章。在读《观察》的时候,今天的读者除了为《观察》所倡守的客观、理性、公平、自由等基本精神所倾倒外,对于储安平对刊物的认真态度也肃然起敬。
在《观察》前五卷中,每到出满二十四期,储安平都要亲自执笔详细撰写一篇一年来《观察》的总结报告,这种总结报告从刊物宗旨、水平、作者、读者直到经营发行情况,都非常详细,读后令人感动。
在复旦抗战期间,复旦曾迁至重庆,那时储安平就到复旦做过讲演,1946年复旦迁回上海,储安平也应聘为复旦大学的教授,在《观察》时期,储安平的正式身份就是复旦大学的教授,那时他在政治系和新闻系讲授《各国政府与政治》《比较宪法》《评论练习》,作家王火曾是他在复旦新闻系教过的学生,储安平在复旦期间有过很多学生,他们后来多数成了中国新闻界的主要力量,张啸虎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个。
1929年初,当胡适在《新月》杂志上进行人权与约法论争时,储安平还是一个二十岁的青年,虽然那次他没有卷入这场论战,但《新月》及胡适等人的自由主义精神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那时他还只是个文学青年,但由于对自由主义精神的强烈向往,十五年后,作为一个成熟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储安平开始了他一生最重要的活动阶段:《观察》时期。1946春天,储安平匆匆搁下在重庆办了约半年的《客观》周刊,奔赴上海筹划《观察》的出版。这时的储安平从年龄上看,正是三十八岁,精力充沛,已经成为一个满怀自由主义理想的知识分子。这时的储安平,已经从英国留学归来,思想深受着费边主义的重要人物拉斯基的影响。整个抗战期间,他在湖南,在重庆分别做过报纸主笔,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到来,使正在壮年时期的储安平开始一展他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理想:这个理想就是以言论政,靠言论的力量来影响政府的决策上。
《观察》在创刊的时候,能将各类知识分子都聚集在一起,大体反映了储安平本人的一种人生态度,他们中间有一部分人很明显是中间偏左的。储安平不同于他的前辈胡适、傅斯年等人在政治上的一个特征是他没有直接介入任何具体的政治活动,也许当时的储安平尚未获得什么社会声望,还没有资格进入政治家的视野。但从储安平当时的许多言论看,他在不介入具体政治活动这一点上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有资格有条件介入也不介入,这是他比他的前辈胡适、傅斯年、张君劢、梁漱溟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更令人深思的一面。储安平的关心政治,是希望以超然的姿态,以理性公平的立场对国事发表意见,他的理想是作一个有资格批评一切政治势力的言论代表。所以他在《观察》的发刊词中明确宣布:“这个刊物确是一个发表议论的刊物,然而决不是一个政治斗争的刊物,”在整个《观察》时期,它的言论确实体现了储安平的追求,是保持了独立发言精神的。
《观察》1948年12月25日停刊,所以《观察》第五卷只出了十八期。这一年《观察》遭到了国民党的查封。据《观察》杂志社的林元回忆,1947年10月25日出版的第三卷第九期刊载了储安平写的专论《评蒲立特的偏私的,不健康的访华报告》,这篇文章由于批评了美国前驻苏驻法大使蒲立特的对华政策,并激烈地批评了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引起了国民党的不满,为此中统特务还光顾了储平安的寓所。
1948年7月,蒋介石在“御前会议”上决定同时查封南京《新晚报》和上海《观察》及另一家通迅社。消息传出,南京《新晚报》便遭受永久停刊处分了。但面对这种情况,储安平没有被吓住,他在7月17日出版的《观察》第四卷第二十期的头条位置上发表署名文章《政府利刃指向〈观察〉》,文章历数国民党对言论的管制,据理力争。这篇言辞激烈的文章发表以后,不知什么缘故,居然平安无事,直到五个月以后,1948年12月24日,《观察》才遭不幸。从12月21日起,关于查封《观察》的消息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具体,《大公报》一天三次询问《观察》是否已经收到查封命令。23日,一家夜报终于以“《观察》封门”的标题发表了第二天由国民党上海警备司令部,上海市警察局、社会局派人送来的国民党内政部的查封命令:“查《观察》周刊,言论态度,一贯反对政府,同情共匪,曾经本部予以警告处分在案。乃查该刊竟变本加厉,继续攻击政府,讥评国事,为匪宣传,扰乱人心,实已违反动员勘乱政策,应按照总动员法第二十二条及出版法第二十三条之规定,予以永久停刊处分。相应电请查照办理,饬缴原领登记证送部注销”当时储安平已离沪赴北平,找一些知识分子商量《观察》今后的命运了,在沪照料《观察》事宜的是林元、雷柏龄和笪移今。此次查封《观察》的由头是1948年10月出版的《观察》上发表了一篇南京特约记者的军事通讯《徐淮战局的变化》。这篇文章的内容是阐述战争进行中的变化因素和所谓国军“大捷”、“共军”溃退的喜讯,报道了国军统帅部在这一战中的战术改变和新武器的大量使用,因而造成共军的“大量伤亡”以及“听说美国方面曾向当局作‘调用日本兵来应争的建议’,飞虎将陈纳德的请缨”;以及“分析陈布雷之死与翁文灏之拖”等等。蒋介石认为这篇通迅泄漏了军事秘密,以致国军在淮海战役大败,于是下令查封《观察》杂志社,追捕那个“《观察》南京特约记者。”至此,《观察》杂志被迫停刊。
《观察》的复刊工作在1949年5月23日以后,当时林元和雷柏龄从南京出狱回到上海,并和储安平联系商量《观察》的复刊工作。这时中国的政治中心已经移到了北平,所以储安平决定留在北平筹备《观察》的复刊工作。据林元回忆,当时领导和联系《观察》复刊工作的是代表中共的胡乔木、胡愈之、范长江、胡绳等人。
1949年5月以后,储安平曾向中共请求复刊《观察》,胡乔木将《观察》的情况向周恩来做了请示汇报,周恩来的意思是说,既然有那么多的读者,当然以复刊。这样《观察》在1949年11月1日复刊了,并由周刊改为半月刊。复刊后的《观察》出至1950年5月16日的第十四期后,奉命改为《新观察》,是为《观察》第六卷。复刊后的《观察》编辑部设在北京交道口北吉祥胡同。《新观察》的第一位主编是黎澍、第二位主编是杨赓,来自四野新华总社。原《观察》社留在《新观察》的编辑只有林元一人。《新观察》筹备时,储安平曾和黎澍碰过几次头,杨赓来了以后,储安平就完全不来了,后来储安平调任出版总署新华书店总店副总经理,至此,储安平完全离开了他壮年时期倾其心血创办的《观察》。
1949年9月21日,储安平作为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筹备会的后补代表参加了新政协,他是当时两个后补代表中的一个,另一个是《文汇报》的徐铸成。徐铸成在他的日记中说:“今天与(储)安平兄谈话,他说《观察》即将复刊,领导上大力支持,但恐群众思想难捉摸,如何办好,毫无把握。他又说,近月曾至东北旅行,写了旅行记二十五万字,材料甚新,胡乔木看了极赞赏,力促早日付梓。他又说,他出发前及回来后,都与领导同志商谈,反复请教云云。甚矣,做事之难,《文汇报》之被歧视,殆即由予之不善应付欤?余如遇事诺诺,唯唯听命,《文汇报》也不会有今日。以本性难移,要我俯守就范,盲目听从指挥,宁死亦不甘也”。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恢复《观察》周刊,是与胡乔木有关的,胡乔木好象对储安平一直比较有好感,1957年储安平能去《光明日报》也是胡乔木的建议。我的一个朋友在写作《常芝青传》时,曾为我留意过有关储安平的材料。
1956年6月,王谟给于毅夫的一封信中说:“张际春同志说,一些民主人士对光明日报办得很不满意,是否我们可以退一步,把常芝青同志调出来,由前文汇报总编辑徐铸成接任光明日报的总编辑,这样我们可以更主动一些。际春同志要我把这个意见转告统战部,并征求统战部意见。”可见当时中央是想让徐铸成去,储安平出事以后,常芝青在一份材料上曾说过:“我个人以为,乔木同志对储安平的一些看法与估计(那次谈光明日报问题时说的),看来是未必符合实际的,有一些同志反映,这样些人到光明日报是未必恰当的,我也有同感”。由此可见,储安平能到光明日报确实是胡乔木推荐的。
储安平本来是一个对现实政治没有多大兴趣的人,他的志向在于言论界,可是他没有估计到他的这个志向很快就由不得他自己了。储安平是一个事业心极强的人,对于办报纸办刊物具有很高的热情,像《观察》这样的刊物,在1949年后居然能够复刊,这本身也是值得深思的。首先储安平及《观察》同人有此愿望;其次当时政府还有这个雅量,但事后回想,人们又会为储安平的选择感到不可思议。
储安平个人对国民党没有好感,这种感觉是具体的,他曾经作过中央日报副刊的主笔,但后来离开了。他对共产党也有清醒的认识,但这认识是抽象的,因为他毕竟没有直接和共产党打过交道。1949年之际,多数象储安平一样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共产党的评价都是仅止于一般认识,因为它还没有成为执政者。人在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烦躁中,常有某种幻想和错觉,总把美好的希望寄托在后来者身上。这种心理使储安平这样坚定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自己人生的选择中带上了不可避免的悲剧色彩。储安平不容于国民党,1948年《观察》被国民党查封,他逃离上海,才免于囚禁。个人的直接遭遇,让他再去选择国民党,恐怕不太可能,他在1949年后,曾两度试图在新的环境下重振自由主义的理想,但又毫无所成。1949年,新政权刚一建立,他要恢复《观察》,天遂人愿,《观察》复刊了,但此《观察》已不是彼《观察》,他也无可奈何。离开《新观察》,去新疆考察,他为新的生活所感动,写下了《新疆新面貌——新疆旅行通信集》,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他已失去了真诚地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环境,如果不是1957年夏天的言论,储安平居然是一个没有经过任何曲折和痛苦就成了新的知识分子,这太难令人相信,然而历史总是由人的具体经历构成的。如果储安平,或者说他那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经过思想改造已经成为新知识分子的话,那么我们就难以理解,1957年会有那么多经过思想改造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一夜之间又回到了1949年以前的精神状态。储安平1949年后的第一次选择以平和的方式失败了,他离开《新观察》。1957年夏天,他的第二次选择,作为《光明日报》总编辑,却给他终身带来不幸。可以肯定地说,储安平的悲剧是时代造成的,但同时也是储安平个人的,内在性格的悲剧因素使他别无选择地走向了最终的命运。
按说,《观察》复刊的失败,可以使储安平觉醒,他不应该再有第二次选择,然而,储安平的个性却决定了他还要向悲剧的深渊走去。储安平一生对办报、办刊的热情中就已经埋下了不幸的种子。
1956年,储安平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游记《玛纳斯河垦区──新疆旅行记之一》,第二年,他又在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另一本关于新疆的书:《新疆新面貌──新疆旅行通讯集》,从这两本书中我们再也看不到当年那个储安平了。
1957年4月1日,《光明日报》党组撤消,储安平就任总编辑,这次重操旧业,对于储安平来说也是他这一生最后的一次机会。也许是他感觉到了胡乔木对他有好感,也许是他从别处得到了什么判断,他这次就任《光明日报》总编辑,本来也有一个非常好的设想,可惜后来发生了变化,他只做了七十多天的总编辑就离开了,6月8日,他因为在统战部的发言,而受到批判,他提出了辞职。11月12日,储安平和《光明日报》社长章伯钧被同时免职。
储安平初到《光明日报》社的时候,精神很快就恢复到了1949年前的状态,也可以说他是压抑了好多年,这回应该出一出气了。他在报社说:“报纸与党和政府存在着根本矛盾,那就是报纸要登,党和政府不许登”。他还说:“我们的目的在揭露,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共产党的事”。在1957年的夏天,储安平又一次让人们看到了他那留学英国的教育背景,许多年了,他不能说自己想说的话,这次既然让说,何不说个痛快。他在《光明日报》社就说过:“我们这些人是以批评政府为职业的”。他反对报纸报道工作,宣传政策,认为不必管什么政策。他认为:“报纸就是报纸。报纸过去就叫新闻纸,它是报道消息的”。“只要是事实,什么新闻都可以登”。他一再强调:“搞头条新闻,时间要争,质量可以少一点”。当有人问储安平,对于重大新闻要不要向中共中央宣传部请示时,他直率地回答:“我们是民主党派的报纸,用不着。”那时储安平还说过:“我听统战部一位副部长说毛主席说过,光明日报可以和人民日报唱对台戏。请问: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思想准备?有没有真正拥护和贯彻这一点的准备?来把它检查一下子。”说到“民主党派独立自主地去办光明日报”的方针时,储安平多次说过:“这句话说得好,我倒要看看怎样让我独立自主,我要撞撞暗礁,担担风险,用我的肩膀扛扛斤两,看到什么时候会受到阻力!”储安平是在6月1日中央统战部召开的座谈会上做了“党天下”的发言的。“党天下”的说法并不是储安平的创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罗隆基就用这个说法批评过国民党,“党在国上”这是那时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最看不过的。储安平的这个发言不是信口开河,而是有很深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有一点要试试看的味道。巴波在一篇文章中说:“储安平其人是善于思考的,又是大知识分子,见多识广。比如,他要在北京买一所房子,他理解北京要改造,要大发展。他问我,这房子要在什么地方才最保险,才不致因改造旧城而拆掉,我答复不出来。他说他买了白塔寺鲁迅故居近邻的一个院子安家。他说,鲁迅故居这个出名的老虎尾巴,决不会拆掉,那么他这个院子也就保险了。殊不知事情偏偏由于这是鲁迅故居而要造鲁迅纪念馆,动迁了他买的院子。而给他的房子条件太差,他心中颇有情绪,但又说不出口。当他握笔写‘党天下’这篇发言稿时,我正好坐在他办公桌对面。他说,他一再犹豫,冒不冒这风险,但他要看一看有没有这个雅量。他是以这种心情发表了他的‘党天下’的言论的。”1957年为了给储安平加重罪名,曾想把他在统战部上的发言说成是和罗隆基共谋的,但储安平从没有承认过,他只说自己可能受了罗隆基的影响。1957年7月7日,在九三学社一次批判储安平的会上,储安平对于他和罗隆基的关系是这样说的:“5月19日,我去看过罗隆基一次。”这次主要谈了《光明日报》的改版和调整新闻等问题。储安平还和罗隆基谈到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如何在《光明日报》上体现出来。就是在这一次,罗隆基说可以给“老和尚”提些意见,希望大家给毛主席提些意见。储安平在当时那样的情况下,也坚持说:“我的发言稿没有送他看。错误应由我自己负责。但是受了他的影响。”从这里可以看出储安平的个人品质,在1957年所有的右派检讨中,我注意到储安平的检讨是极少涉及别人的,尤其是他同时代的朋友,对于那时右派的个人检讨,有的人就讲的非常具体,甚至还有细节,而储安平的检讨是抽象的,没有涉及别人。储安平关于“党天下”的发言,当然符合他的自由主义理想,但也不是没有和别人商量,从今天已知的材料看,储安平的这个发言,很可能事先和梁漱溟说过。
梁漱溟是长储安平一辈的人,在储安平开始打天下的时候,梁漱溟已是知名的学者了。储安平比梁漱溟小十七岁,但储安平这个人在他同时代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中,是很能团结他的前辈和同时代朋友的,他一生的事业与他的这个特点密切相关。
储安平开始办《观察》周刊的时候,在他的期待中是想把当时两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力量都发挥出来,在前辈知识分子中,储安平特别信赖像胡适、傅斯年、陈衡哲、张东荪、梁漱溟这样的人,尤其是张东荪和梁漱溟,整个《观察》时期,像他们那样年纪的知识分子中,很少有他们那样笔勤的,经常给《观察》周刊写重要的文章。《观察》当时有七十八个人的名字是作为撰稿人一度每期印在封面下方的,梁漱溟虽然不在这个名单中,但他却是给《观察》写文章最多的作者之一。当年像张东荪、梁漱溟这样的知识分子,在许多人眼里是中间偏左的,他们是知识分子,但又直接介入了政治,尤其是在国共和谈期间,作为第三方面活跃的人物,他们一度曾不是学者的形象,而是政治活动家了,他们一生的荣辱都与此相关。
储安平是1957年夏天才被迫退出新闻界的,此前他的两位前辈张东荪和梁漱溟都因为毛泽东的原因,而成为被批判的人了。也许储安平没有想到,他当年比较敬重的几个前辈,除走了的胡适和傅斯年等人外,命运也都不比自己好,而他们这些人之所以不见容于当时的环境,皆因身上的书生气太重。他们一直试图以言论来参预政治,最后又都因言论而获罪。过去知识分子当中,本来已培养起了一种用言论关心社会的风气,那时,在无论哪种政治倾向的知识分子中,大家对用言论来关心社会的方式都是认同的,虽然观点可以不同,但对健康的舆论应该靠什么维持,彼此之间也是有共识的,正是由于他们早已习惯了在那种环境里说话的自由,所以这种气质在那些知识分子身上就很难一下子消失。张东荪未出事以前,就对叶笃义说过,我要保持我沉默的自由,而梁漱溟居然天真到要求毛泽东要有容人的雅量,还有陈寅恪、周炳琳等一大批从旧时代走来的知识分子,根本适应不了新的生活。适应了的知识分子不少,但历史正是由于那少数不适应的知识分子才使人觉得沉重。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思想改造运动初起的时候,梁漱溟就是一个比较硬的人,他的基本观点是一个人不能不经过思考就轻易放弃自己曾经相信的东西。当时他的这种态度就受到远在美国的胡适的敬佩。在储安平的一生中,他早年倾心的多数是具有这种性格的人,虽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储安平一度丢失了自己的独立性,为了能让《观察》尽快复刊,他曾被迫放弃了过去《观察》所追求的那些东西。从梁漱溟的日记中可以看出,他和储安平的友谊是一直保持下来的,梁漱溟对储安平也很关心。他在《我参加国共和谈的经过》一文中曾提起过和储安平的交往。他说:“解放战争时期,储安平主编《观察》杂志,曾发表过我所写好几篇有关当时和谈的文章。储安平要求我把前后首尾的情节写成一个完整的东西,我答允下来,且把书名定为《八年努力无功录》,大概得写好几十万字。不过,我当时正写《中国文化要义》一书,所以没有功夫写他。”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梁漱溟和储安平还常有书信往来,可惜这些书信今天不容易见到了。1951年5月7日,梁漱溟日记中记有:“收储赠《观察》合订本全部,答谢一信。”1953年9月1日记有:“收学习会图书室送来〈观察〉两册。”从梁漱溟和〈观察〉的关系中,可以说明他是很看重储安平的,1957年4月7日日记中说:“张歌今来谈同去广州事,张云储安平任《光明日报》总编辑。”当时梁漱溟对储安平出任《光明日报》总编辑是很赞赏的。1957年月5月31日的日记中说:“储安平时事,特及于言论出版界情况。”梁漱溟日记中脱漏二字,但这二字从上下文看并不难理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1957年5月31日这个日期,因为第二天(6月1日),储安平就在中央统战部召开的民主党派座谈会上作了给毛泽东、周恩来提点意见的发言。6月1日梁漱溟的日记空缺,人们难以了解他的感想了,但从他5月31日和储安平议论时事,谈及出版界的情况看,很可能储安平关于“党天下”的发言是征求过梁漱溟意见的,而以梁一惯敢言的性格推论,他是支持储安平说话的,这样想来,我们未尝不可以说,当年储安平的发言代表了多数知识分子的心声,而他却为此付出了生命。
1957年之后,储安平基本上就结束了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生涯,因为从此以后他就再没有为人所注意。他成为右派之后,一直由九三学社监管着,从一般的生活待遇上说还过得去,只是精神上有很大的压力。他成为右派之后,他的长子曾在《文汇报》上发表过和他脱离关系的声明,那时他的婚姻也不幸福,他平时在家,很少和人交往。那时过去的老朋友只有梁漱溟还和他有些来往,可以想见他的内心是非常孤独的。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储安平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
关于储安平的死,至今还是一个谜,他的家人也不知道他的最终结局。有人说他是在北京一个地方跳河死了,还有一种说法是他在天津跳海了,也有说他是在青岛跳的海,也有人说他在新疆改造时逃到苏联去了,前几年还有人写文章说他没有死,而是在江苏某地一个山上当了和尚…这些说法,都是传说。
他的小儿子,现居澳大利亚的钢琴家储望华在《父亲,你在哪里?》一文中说:“父亲‘失踪’是在1966年9月上旬,那已是8月31日(与作家老舍投太平湖是同一天)在京西青龙桥边潮白河自杀未遂后一个多星期。当时他从关押他的九三学社后院小屋回家,看到家里已是第二次被红卫兵抄家。居室、客厅均被洗劫掠夺一空,除了满地的碎纸乱片外,已一无所有。面对这般情景,父亲的心便整个地绝望了。于是他踽踽离开家中,走了出去。”
据储望华回忆,到了1966年秋天,家人寻找父亲的失踪仍然毫无结果,两后之后,又有人来调查储安平的下落,对于这种调查,储安平的家人已完全没有信心了。储望华说:“事实上,这是一个生死之谜,如果活着,为什么两年来没有任何活动迹象;如果已死,死亡的时间、地点、方式,又如何得以确证?”
储望华记得,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储安平曾和他说起过“想要自杀”的想法。自从反右运动开始以后,储安平虽然写过检查,虽然被改造,但他在心里并不以为自己是错的,更不想卑躬屈膝去求得一个摘帽子或者平反。这不仅是因为他有脾气倔强的个人性格,而是因为他身上有一些知识分子可杀不可辱的气质。面对抱负不能实现,屈辱不堪忍受,想到死是很自然的。那时他正在北京郊区石景山政协工地进行劳动改造。
储望华回忆说:“记得有一个寒冷的冬天,我去探望他,给他带去些食品衣物,他独自住在一间阴暗的小茅泥舍中,房间的一半是他睡的炕,另一半是一格格正在繁殖的菇菌,屋子里黑暗潮湿,充满着霉腐恶臭,完全不是人住的地方。”这是储安平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真实生活处境。
储望华说,1982年6月,他准备去澳大利亚留学时,单位的一位领导才匆匆拿来一份文件,告诉他:“刚刚接到中央统战部来函,对你父亲正式做出死亡结论”。这时,储安平已经失踪十六年,这个结论对他的孩子们来说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了。
一个终身为自由主义理想奋斗的知识分子,最后就这样消失的无影无踪…当今天再提起他的时候,对所有的人来说,他已经完全是一个陌生人了。 跟帖时间 2010-03-21 10:32:2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储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源自储国;望出河东:全联典出储氏的得姓源流和郡望。
玉泉文集;汜水诗名: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晋江人储敦叙,字彦伦,崇宁年间进士,历官龙溪丞、宁德令,都有惠政,百姓为他立生祠纪念,后官贺州通判。著有《玉泉集》。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诗人储光羲,祖籍兖州,迁居延陵,唐开元年间进士,官安宜尉、汜水尉等,唐天宝年间任监察御史。其诗多写田园生活的闲适情趣,风格朴实。有诗集、文集。
2.五言通用联:
御史家风远;颍阳世泽长:此联为安徽省阜阳市储氏宗祠联。全联说明朝时期的储珊,颍州人,弘治年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草要含青色;节操方松筠:此联为唐朝时期的诗人储光羲诗句联。
方庆举鸿博;静夫双第一: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清源知县储方庆,学广期,宜兴人。康熙进士,举鸿博。有《遁菴文集》。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吏部右侍郎储鹳,字静夫,号柴墟,泰州人。九岁能属文。成化中乡、会试皆第一。工诗文,好引荐知名士,淳行清修,卒谥文懿。有《柴墟斋集》。
3.六言通用联:
人品分臧别否;诗意清骨灵心:上联典指战国时期齐国丞相储子的事典。孟子在平陆,储子致币以交,孟子受之而不报。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诗人储光羲。储光羲,兖州人。唐开元进士。官监察御史。有正论、文集、诗集。
4.七言通用联:
无锡贞义传名远;建阳善政播惠长: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名人储福,无锡人。靖难中,不为叛逆臣,不食而死,追谥贞义。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建阳知县储用,晋江人。字行之。有惠政,朱熹极称之。
5.八言以上通用联:
一壑风烟,铮铮留韵;五松清响,熠熠生辉: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词人储国钧,字长源,宜兴人。能文章,精词律,有,抱碧斋集》、《一壑风烟集》等。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礼部侍郎储可求,宜兴人。幼颖悟,年十五能属文。洪武初举明经,任常州府训导。有《五松清响文集》。
德里昔同居,和协不能愧绳武;义庄原有志,卑贫无力学希文:此联为安徽省怀宁县枝梓桥储氏宗祠联。 跟帖时间 2010-03-21 10:27:3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储氏的字辈排行 -- 安徽潜山储氏字辈:“本源期克绍兰桂应联芳崇尚维敦厚诗书庆吉祥延兴传祖绪国朝普隆昌秀毓承英俊怡和裕寿康熏功绵世泽青简献辉煌”。
安徽岳西储氏字辈:
长子代贤、三子代贵支派:“明显孟仲泳仁义礼智信忠孝继先宗道学万枝春茂德诚昭著诒谟愈久长本源期克绍兰桂应联芳崇尚维敦厚诗书庆吉祥延兴传祖绪国朝普隆昌秀毓承英俊怡和裕寿康熏功绵世泽青简献辉煌”;
次子代俊支派:“文安太伯叔仕浩启聪明睿志贤良达恩光万枝春茂德诚昭著诒谟愈久长本源期克绍兰桂应联芳崇尚维敦厚诗书庆吉祥延兴传祖绪国朝普隆昌秀毓承英俊怡和裕寿康熏功绵世泽青简献辉煌”;
湖南怀化储氏字辈:“世兆吉昌永守祖德”。
江苏储氏一支字辈:“睿志贤良达恩光万枝春茂德诚昭著贻谋愈念长本原期缵绍蓝桂应芬芳崇尚惟敦笃诗书庆吉祥延兴统绪远家乘羡辉煌”。
储氏一支字辈:“祖国宽广联汉维启大展贤能继绍景禹”。 跟帖时间 2010-03-21 10:25:2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储氏的家谱文献 -- 江苏泰州海陵储氏宗谱六卷,首二卷、末二卷,(清)储士后纂,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今仅存卷首上册、第一~四卷、第六卷,卷末上下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泰州市图书馆。
浙江常山定阳储氏宗谱十八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油印本十七册,今缺第六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东鲁乡。
江苏宜兴南臧储氏分支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储凤林修,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永绥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京市图书馆。
江苏宜兴官林储氏分谱十二卷,(民国)储继周主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存著堂铅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宜兴丰义储氏支谱三十八卷,首二卷,(民国)储寿平、储之鹿续辑,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胪欢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常山定阳储氏宗谱十卷,著者待考,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油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东鲁乡。
浙江常山储氏家谱十卷,(民国)翁鸿连续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芙蓉乡修书村米坑。 跟帖时间 2010-03-21 10:22:1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储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①指今整个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③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颍阳郡:春秋时期为“鹿上”,战国时期为“巨阳”,秦朝时期属“颍州郡”,汉朝时期为“细阳”,魏、晋两朝时期为“宋县”,隋朝时期为“颍阳”,唐、宋两朝时期被并入“汝阴”,元朝时期则属“颍州”,到了明朝最后改其隶属“凤阳府”。
2.堂号:
河东堂:以望立堂。
颍阳堂:以望立堂。
盛著堂:此堂为江苏省宜兴市官林镇储氏总祠的堂号。宗祠共有三座,均在储巷村,“盛著堂”储氏系从山东河东郡迁来,世代繁衍,后人建祠祭祀,族人常以“五凤齐飞”(指储氏上代曾有一家五人同时及第)来激励子孙好学上进求取功名。
存著堂:资料有待补充。
胪欢堂:资料有待补充。
永绥堂:资料有待补充。
四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3-21 10:19:1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储氏的各支始祖 -- 储氏或是典型的汉族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六十七位,人口约二十八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17%左右。
据文献《海陵储氏支谱》中的记载:考储氏,肇始于周,作相于齐,彪炳史册世人而知之。
储氏起源于周王朝时期。在泰州《储氏家谱》中记载的储氏第一世,是唐朝时期的储文羲,居住在毗陵(今江苏常州),至今已一千二百多年。元朝末年,储氏家族从宜兴迁往泰州。据家谱记载,元末动乱,储氏十九世储宁七卸官归隐,和兄弟储宁八共同商议迁往海陵。来到海陵后,他们发现这地方有着丰厚的鱼盐之利,就决定在水乡溱潼镇建宅居住,这就有了后来的溱潼水云楼。现在的溱潼,还有储家垛、储家沟等地名,有二百多储氏后裔在这里生活。后来,储宁八转而迁徙上海;储宁七有一个名叫储劝的次子,从溱潼迁到泰州;还有一个分支,则迁往如皋坎上(包括海安、南通等地),世代繁衍。如今,有二百多储氏后裔生活在泰州市区。到了1945年,储氏第三十七世子储尔侗、储尔巽因为修铁路迁至台湾。1988年由于子女全部在美国任职,储尔侗又由台湾迁往美国,客居加里福尼亚州洛杉矶市。这是储氏家族迁居美国的第一代。从家谱中能看出储氏先人迁徙的足迹,也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一个不断繁衍家族的血脉涌动。
宁海储氏系唐朝著名诗人、监察御史储光羲后裔。据宜兴《丰义储氏分支谱》记载,储光羲有“江南储氏始祖”之称。后裔在延陵(今江苏丹阳)繁衍到宋朝十二世时,因兵戈扰攘,十一支后裔中除一支留居外,其余均迁居宜兴、常州、扬州、池州、泰州、云南、贵州等地。尤以宜兴储氏最为发达,先后出过三十名进士。宁海储氏以丹阳籍台州刺史储尹之为始祖。宁海储氏自储尹之始,至今已九百余年,族人近万人。
著名人士有五世宋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进士储国秀,曾任江阴知事,作《宁海县赋》;三十世储建国创办杭州中国钱币博物馆,为著名钱币收藏家等。储氏为阜阳最久的世族之一。明朝弘治年间出了个进士,官居河南道坚察的储珊。储氏族人多住在城东十里井和城西西湖以西、程集以东一带地方。储氏有功名及做官的不多,仅清朝道光年间出了个举人储殿卿,因而政治地位比其他七姓稍低。储氏宗祠在文德街北头(今第四粮站)。不少人在推算阜阳八大家时而忽略了储氏,其实储氏世居颍州七百年之久,字派至今不乱,仍保留世族大家的遗风。
储氏肇始于周,郡望河东(今山西夏县)→山东(战国,齐国)储子(储子后代以储为姓)任齐国相(公元前330~前300年),公元前315年左右看到燕国内政乱,与孟子劝齐攻燕,破燕→山东省兖州→润州郡延陵县(今江苏丹阳)储光羲(公元706~763年)唐开元十四年进士,唐朝诗人(现存诗二百四十四首),至十二世孙(共十人,均以日字边旁的字命名:储昂、储昱、储昌、储景、储暠、储晏、储旻、储昺、储星、储晨。南宋末年,分别迁往云南、贵州、宜兴、浙江、扬州、阜阳、贵池一带,储星 (排行第九)→浙江绍兴府会嵇县,南宋兵乱,十三世孙熙盛迁移至此,子三:储福寿、储福康、储福宁。储福寿在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登进士,授济南府左参政,子四:储祁连、储祁铭、储祁海、储祁斌→江南池州府,储祁斌由进士任河南怀庆府修武县大尹,后任职江南池州府石棣县,子三:储永镇、储永铵、储永钰→安庆府怀宁县檀木冲,宋开禧年间(公元1205~1207年),储永钰迁移至此,子三:储代贤、储代俊、储代贵,储代贤的后代居此→潜山县玉照乡(槎水)龙隐山,储永钰复携储代俊、储代贵至此,此地在皖山(天柱山)北,储永钰为储氏潜阳始祖,储代俊子四:储文一、储文二、储文三、储文四;储代贵子一:储明一。储文一迁湖北随州→岳西县(公元1936年置县,原大部属潜山县),储文二、储文三、储文四子孙居天堂鹤林山湖乡等地。目前岳西及周边有数万储家人。此后岳西储氏人因各种原因迁徙全国各地和海外。
根据各地家谱记载及网络消息,目前国内储氏以长江中下游的江、皖、浙、鲁、沪、鄂等省市最多,并迁居十多个省市,主要分布有:
江苏省的金坛县(储光羲故里)、宜兴市(金坛分支)、泰州市(金坛儒林十九世分支)、姜堰县、丹阳市、南京市、赣榆县、盐城市、海安市。
安徽省的潜山县(宜兴分支)、怀宁县(潜山分支)、岳西县、池州市、芜湖市、六安市、阜阳市、桐城县(怀宁分支)、淮北、舒成、霍山、宁国县、宣城市、来安县。
浙江省的宁海市(金坛庄城、宜兴臧林十四世分支)、嵊州市(宁海分支)、湖州市、常山市、嘉兴市、衢州市、安吉县。
上海市的浦东区(金坛儒林十四世分支)、南汇(浦东二十五世分支)。
湖南省的桃源市(宜兴二十三世分支)、慈利县(桃源分支)、靖州市(桃源分支)。
山东省的兖州市、曲阜市、济宁市、邹城县、新泰县、莱阳市、德平县(莱阳分支)、商河市(德平分支)、济阳市、东平市。
云南省的保山县、通海市、曲靖市(湖南桃源分支)、昭通市。
江西省的德兴县、南丰县(潜山分支)。
河南省的滑县、范县。
天津市。
黑龙江省的大庆市。
福建省的泉洲市、晋江市。
陕西省的镇安县、安康县、汉阴县、周至县、紫阳县、宁陕县、白河县、商洛市(潜山分支)。
湖北省的房县、竹山、竹溪、郧阳县、十堰市、陨西县、随洲市(潜山分支)。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阜康县。
甘肃省的临洮市。
吉林省的盘石市(兖州分支)。
台湾省(以江苏、安徽、浙江迁居为主)。
… 跟帖时间 2010-03-21 10:17:0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